时间:2023-06-01 09:0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生就业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每个家庭的“希望之星”,他们的就业问题涉及社会安定、国家发展、民生、全民幸福感等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009年6月5日,总理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就指出,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目前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这样的高校一线教育群体,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的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形势
我国自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的在校规模逐年攀升。据教育部数据统计表明,2010年我国有630万名大学生毕业,2011年全国高校将有660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100余万名,今年有近800万名大学生亟待就业。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
1.就业需求大,就业空间小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的大幅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新生劳动力素质不满,而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着误区,造成大量高校毕业生“积压滞留”。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的一些企业缩减用人计划。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现高层次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不足,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
3.就业形势严峻,但机遇并存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机遇:一是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有力地拉动就业;二是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三是就业资源多、机会多、选择多,如出国学习深造,拥有发达的互联网,获得更加畅通的就业信息,参加西部计划、村官、三支一扶的选拔,生存压力较小并能得到亲友的温情支持等。
二、政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努力与实践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国家和政府充分发挥大手作用,从宏观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认真分析就业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做出长足的努力。
1.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从宏观上看,毕业生就业环境首要从政策法规上完善,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保障。为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规范、有序地进行,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制定出台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尤其是现在经济形势复杂的局面下,迫切需要加快就业法规的建设,健全各项配套法规,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同时加大对双方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执法监督力度,对双方在“双选”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加以制约,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督促相互履行应尽义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相对落后,我国经济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吸收高层次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再加之国家大幅度扩招,高校毕业生滞留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行业,扩宽毕业生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后,建立一个科学、公正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评估体系有利于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
2.大力扶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
各级政府、企业推行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人事劳动部门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搭建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同时在劳动合同订立、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保障。对特困家庭毕业生要加大帮扶力度,对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规定为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3.深化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把专业技能学细学透,做到活学活用。各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政府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家庭、高校、用人单位等在这个过程中也显现十分重要的微观指导作用,它们如同一把小手在迷茫时指路,在陷落时伸手。身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笔者认真学习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加以思索并力图做出一些尝试与探索,以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1.以人为本,修正观念
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主动转变择业观念,从实际出发,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合理定位,鼓励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引导毕业生向基层、乡镇、边远地区就业。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和价值观等,针对当前毕业生择业过于重视个人功利价值的实际,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自我认知,自我整合
自我是一个整体,刚跨入校园的青年学生,个体对自我同一性的设想和体验十分丰富。他们开始思索一系列问题:我是谁?在整个世界的眼中我又是谁?何处是我的价值坐标?已然度过的岁月里成就了怎样的一个我,我又想成为怎样的人?未来何去何从?在探索通向自我的征途中,高校教师及辅导人员对学生的引导与辅助,促使他们形成完备的自我同一性,这对学生的就业,甚至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特征了解得越多、越透彻,职业选择就越容易准确到位,人职匹配度就越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综合、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就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不容小视的工作。同时,随着学生在大学中的锻炼,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要做好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引导工作,因材施教,了解每位同学的特点,悉心关怀,给予他们成长中的各项帮助。
3.制订规划,未雨绸缪
对自我有了认识,还要对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详细的职业信息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影响职业生涯的内外因素很多,有些变化是可以预测并加以控制的,但是更多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了解大环境有助于挖掘各种发展机遇,有助于自己做出较为现实的决策。但作为毕业生,要使规划行之有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涯规划的进展做出评估,并适时进行修正。当然,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最初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往往都是比较模糊或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以后,有意识地回顾自己行为的得失,可以检验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方向是否合适,这个过程也正是辅导员最需要给予关注和提供建设性意见的阶段。笔者认为,高校实习就是实施或修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好时机,同学们把自己的规划积极付诸于实习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小实践,也不同于正式参加工作,它使得毕业生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各个岗位和单位,拥有最多包容、学习的空间及对就业工作的切身体会。
4.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交流平台多、信息传速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毕业生可从官方的职业出版物、书刊、杂志、互联网、用人单位等获得职业信息,也可以从工作见习、行业展览会、人才交流会等其他途径获得相关职业信息。在毕业之际,辅导员更加可以利用优势,扩大信息量和加快信息传速,调动全体教职工、学生,通过一切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并将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毕业生;推行“一帮一,一带一,党员做模范”的活动,各班级从上到下一盘棋,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加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关注就业,为就业工作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专业素养、面试技巧和自我展示的能力、简历制作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大力倡导并推行这种“帮扶互助”行为,常用的方式是由一名能力强、资源多、经验足的同学帮助一名待就业同学。在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中,我积极参与、提供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面试技巧,并给予多方面的指导。
四、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践成果及心得
我校把毕业生就业问题视为头等大事,从系领导到辅导员都早做准备,搜罗信息,组织探讨。我系强化以“就业观”为重点的毕业生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找准方向,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排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鼓励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时机来临之后要懂得珍惜,先就业再择业。在全系齐心努力下,人文与管理系今年的就业情况较往年同期相比高出了20个百分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整合系里的资源,帮助学生尽早就业。
就业关乎民生之基,和谐之本。从宏观来看,就业法规制度的完善,高校就业考核体系的建立,政府优惠政策的力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优化都是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大问题,国家、政府、高校等各层次所要做的还有很多,笔者在此只是细数一二。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桥梁,是国家各项政策、就业信息和学生就业意向沟通的渠道,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力量,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战军,陈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读与写杂志,2011.
[2]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
就业服务 就业跟踪 一体化平台
构建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背景
在教育部召开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中,要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跟踪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也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也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大多不感兴趣,没达到原本预期;国外高校普遍开展的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及职业测评等,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更像是在完成既定任务,没有真正形成长效体系;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调查存在抽样局限性,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又不能形成系统连贯性。
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分析和实现
(一)高校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漫长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走向成熟,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和制度化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远程培训、招聘、咨询、服务等。国内高校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相对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就业服务网与校内其他网络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和业务无法集成;就业服务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量少,无法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网站服务功能不完善,往往集中在招聘信息、政策等事务性工作上,而缺乏像指导咨询、职业测评、就业跟踪、网上调查和职业生涯发展等学生广泛需求的功能;大多数就业网站参与互动性不强,不能为学校、用人单位、已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提供良好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构想
1、建设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档案。首先,通过一定的人力、资金投入,将就业指导中心、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在不违反信息公开利用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把就业政策、动态,用人单位信息、岗位,应届毕业生个人情况、专业特长,以及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调查等信息公开共享,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能更方便快捷获得各自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其次,高校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上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熟悉国家、地方就业方针和政策,及时更新岗位需求和动态;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网络招聘信息进行甄选,及时过滤和清除虚假信息案做好信息跟踪服务,把各种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分析,以便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2、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平台功能化区块。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应将就业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紧密结合,拓展延伸“在读―就业前―就业后”,形成一体化的过程。以此为平台建设的依据,可将平台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测评咨询模块、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模块、就业跟踪调查模块、就业论坛综合信息模块等。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评测咨询纳入进来,就是要学生从一踏进学校开始就利用开设的课程等接触一体化平台。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利用测评软件等帮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名人讲座等学生比较热衷的内容,让学生习惯于在一体化平台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一体化平台的使用频率,实现学生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利用的转变。大学生在进入校园第一年甚至第一学期的新鲜感过后,对学习的方向和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茫然,就业论坛模块和就业跟踪调查模块的开放可以让在校学生还可以与用人单位、毕业校友零距离交流互动,充分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为在校学习和未来进入职场做好规划和准备。
3、突破平台使用时限和创新平台激励机制。学生毕业离校后,基于各种原因和学校的联系缺乏良好有效的方式,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学校和毕业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一个不变的终端。一体化平台以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学号为唯一通行账号,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利用平台接受母校的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得到相当数量的人员参与作为保证。为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参与其中,可以建立“就业积分”制,每一个在校学生或毕业生可以通过在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的学习、分享实习阶段心得、协助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参与就业论坛活跃度、及时反馈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等等获得“就业积分”,凭此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可免费接受学校的深度就业指导和培训。再者,可设立优秀毕业生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成就的、能为母校形象在主客观方面做出正面宣传的、能为母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毕业生。并将符合条件者相关资料放到校园网毕业生论坛上,或开辟专栏如毕业生风采等作介绍,一方面可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又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结束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 就业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就业工作。总体来看,就业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一些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就业形势一直不错。但与此同时,即使在“供过于求”的现实就业环境下也出现了很多制约与影响就业的因素,诸如在择业时把收入放在第一位,或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就业,而不从现实的需要和个人长远的发展需求来考虑等不利于就业的想法,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之对我们的就业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突出表现为:(1)在发展方向方面多以就业为取向,但行动缺乏一定的规划。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明确就业领域的学生相对较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则更少。(2)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渴望,但缺乏一定的引导。多数学生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但对企业“人才政策”及将来的持续发展空间则较少关注。(3)就业时的追求层面有所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追求[1]。
但是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不客观定位和特殊心理,使他们就业意识处于困惑的心理状态,甚至于要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一些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少数毕业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无法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导致无法就业。以上负面心理因素都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当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大多是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学方面、教育学方面、经济学方面的教师,而真正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较少,因此在理论研究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深刻性,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重视。另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加之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基不够扎实,因而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若到临近毕业时才进行相关工作,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从入校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和择业理念,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初步定位专业学习领域,则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二、开展常规就业指导工作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生求职择业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尽可能解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而且在分析思想矛盾、缓解思想困扰等方面也能够发挥很好的教育功能。如果毕业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就可能不会顺利实现就业和择业[2]。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并在求职技巧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如开展职业性格测试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理清求职动机与自我认知,即提高自我认知的准确性,从各方面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知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也可通过邀请专家、学长开展就业讲座,提供就业指导和讲述就业心得,并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交流会进行学习交流,讲心得、谈感想,以报告会的方式总结经验。或开展校园模拟招聘,全程模拟用人单位真实的招聘面试过程,既包括常规性面试,又包括非常规性面试,力求从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做到与现实情况一致。此外,在模拟招聘结束后,针对模拟招聘过程中应聘者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由面试官主讲,召开一个座谈会,对学生进行点评与建议,使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劣势,找到前进方向。最后,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
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使其主动了解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其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同时引导学生开发个人社会关系,自主到企业实习。树立“不等”、“不靠”的就业思想,着重强化自己的就业意识,教育毕业生树立“劳动就是就业”的理念。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激励学生勇于自主创业,开辟就业的新天地。
三、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扩展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全过程[3]。目前,大部分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来自于自身经验,以及在解决相关的困惑时也主要是靠自己,这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并充满信心地开展起此方面的工作[4]。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职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低年级抓起,使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此,我们可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初期可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中期则可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毕业年级则可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面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与解决技巧,从而让他们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形成初步的心理准备。
另外,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就业心理咨询“学校―家庭”双层化
注重利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误区给予分析,进行感化引导;课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帮学生解决具体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今后在面对类似就业心理问题时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的就业观念能与国家就业引导同步。上述校内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对大学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在就业决策时,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择业观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双层化合作机制,使其作为学校心理辅导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学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就业观同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2.就业心理辅导个性化
在科学的职业倾向心理测评基础上,指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所实施的是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收集个体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性化辅导,将成为今后就业心理指导最重要的方式。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在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应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及心理辅导,使之相互促进发展,培养高职毕业生健康的就业理念,可全面提升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把就业指导工作由“产品销售”转变为参与“产品设计”。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礼章,唐新军.提升高职就业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改革,2008.3,19-21.
[2]陈勇.加强高职思想教育 树立积极就业观[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63-164.
关键词:职业院校;酒店管理;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6)04-0064-03
自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各类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近3%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当前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目前形势看,我国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由“统包统分、包分配”向“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转变,再加上WTO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毕业生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尽管中国酒店行业整体处于稳步上升时期,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作为相对弱势的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形势更是令人堪忧。宋毛平等人认为,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就业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1]。
一、就业心理研究简介
就业心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08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提出,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由此开始。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由哈佛大学于1919年创设,用以服务各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并帮忙解决相关就业心理问题。国外就业心理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取向,通过个体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如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需要论等。二是社会取向,它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就业和就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学理论等。三是综合取向,它认为个人自身因素与所处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交互作用才导致了职业选择和就业心理的发展,如行为论[2]。我国对于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系统研究。总体来说,目前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更多是从宏观角度展开的,在深度和广度上稍显不足。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进辅的《现代青年心理学》、陶国富与白苏娣的《大学生择业心理》、傅进军的《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等,尤其是陶国富与白苏娣的《大学生择业心理》一书,对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国内学者对于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其一,从宏观着手,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整体性论述,以高校扩招为背景,分析职业院校等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方承志、王胜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高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等。其二,取点于某个省市或区域,对各类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如河海大学张尚兵的《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其三,倾向于各类院校毕业生群体殊群体的就业心理研究,如雷树彬的《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重庆大学邓维发表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等。其四,选取不同年级段或不同家庭收入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如赵春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年级调查与对策研究》、徐玉斌、衡彦明的《不同家庭收入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对比分析》等。
二、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自我认知失调
由于个人出生与成长环境的不同,自我认知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对个人的气质、兴趣、能力等认识不全面,尤其是对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更是缺乏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负和自卑两种。自负是一种过于自信,高看了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的自大心理。具体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福利是否优厚、交通是否通达、住房是否舒适等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自卑则是一种悲观消极心理,是一种看低或看轻自己的心理,它的存在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会变相的削弱个人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不会或者不敢把自己推销出去,不主动参与社会或者企业的竞争,甚至不战自败。
(二)对就业环境认知不准确
对就业环境认知的不准确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对比较好就业的计算机、金融、财经政法、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往往只注重现实利益、实际效益和经济价值。如工作环境要求优雅别致、工作区域要求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开发区,根本不考虑真正适合自己且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地方。其二是过于理想化。他们总觉得工作好找,即使好不容易有几份中意的工作,但又因为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最终错失良好的就业及择业机会。
(三)情绪化严重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人因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许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为从事酒店行业比其他行业低人一等或者会让人看不起,所以他们大多并不考虑自身情况,而是出于攀比心理从事其他行业。等到临近毕业,不少学生又会受困于焦虑情绪。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4]。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许多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往往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而产生诸多情绪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四)人际交往障碍
现如今不少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输在个人能力上,而是输在了心理上。有些人因为胆小害怕连面试都不敢去;有些人虽然鼓起勇气去面试了,但却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甚至因紧张而语无伦次;有些人则是在工作中不懂得换位思考,不顾及他人感受而被解雇。这些都是人际交往障碍的体现。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任职哪个工作岗位,最大的交际就是与人打交道,所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为人处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善于沟通,工作中就会如鱼得水;否则,会因为人际交往障碍而产生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影响个人的职业前景。
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对策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个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或策略来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自我的身体、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适,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学校层面
1.完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任何一个即将就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是其实现成功就业的保障与基础,拥有积极乐观、自信从容、团结合作、进取创新的心理与心态对就业十分重要。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设置个体辅导或团体训练等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这些人格心理特征。针对在校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加强训练,针对自卑心理,可通过训练增强其自信;针对就业焦虑心理,可通过适度训练助其系统脱敏放松;针对怯懦、从众等心理,可训练其独立自主成长。通过相关课程的辅导与强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自主创新能力等。同时加强其个性的塑造,培养竞争意识,助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心态,通过系统心理调适,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2.完善就业指导考核制度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越早了解职业相关信息,越能帮助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越早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越能端正心态、调整心态,保证顺利就业。尽早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能更好地确保其就业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因而整个在校期间,学校就业培训和教育应该各有所侧重。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职业对其素质的要求;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指导其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来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三年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相关社会需求,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能力多样化、全面化,增强就业的成功性;四年级侧重于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学习面试方法,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加以预防与指导。学校还应加强对各个时期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考核,制定合理的就业保障考核机制。
(二)社会层面
1.完善就业创业机制首先,要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成为目前限制和制约就业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协调好户籍制度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专家与政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深圳市正在探索实施积分制度,只要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在深圳落地生根。酒店行业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如果户籍制度得以完善,将更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其次,完善自主创业体系。政府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搭建自主创业平台,鼓励自主创业,并提供各项相关辅导与指导,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政策优惠,让学生敢于创业,使创业的可能性、成功性大大增强。最后,要完善公共就业体系。完善公共就业体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有多种选择,以免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与负面情绪。2.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加入WTO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酒店行业在很多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很不稳定,存在一定的隐患。徐柏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不利因素中,保障制度的不够健全、不同职业福利保障差别明显、维权制度的缺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5]。因此,着力规范劳动力市场十分有必要。其次,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各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防止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针对热门专业趋冷、就业满意度低、高学历就业难等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切忌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局限在本专业里,要考虑或选择放在“多个篮子”里,保证不出现失业或无法就业等问题。
(三)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知人为聪,知己为明。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酒店相关部门。只有对自身能力做出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就业中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变就业观念,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就业问题,又能降低学生因无法就业带来的种种压力,减少或消除因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毕业生要想在就业中化被动为主动,就要不断调整就业时的心态与期望值。2.做好就业前准备每个毕业生应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和就业的定位,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科学确定就业方向。就业能否顺利,关键在于学生前期是否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不断增强择业与就业的自信心,不断充实完善自己。3.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的困扰来源于自我的压抑,压抑自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合理宣泄、改善心境、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会使人的内心得以缓解和放松。挫折会给人增加负面心理,学生可以通过向别人倾诉等途径让自己恢复冷静,保持正常思维,也可以通过体力消耗达到内心平衡。总之,要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心理挫折,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就业市场中,只要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和矫正就业心理问题,认真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形势,综合分析自己,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就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站住脚跟,从而获得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毛平,赵国祥,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11.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381.
[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44.
[4]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06.
1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0世纪末,计算机在工作、生产中的应用,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暴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它常规使用操作;学校的计算机类知识更新过慢;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如以前那样火爆了,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通过对八百余家计算机类企业的调研,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等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要求比较集中的项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上进行研究,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沟通能力、道德修养、执行能力显得如此重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调查企业对高职学生培养工作的主要意见或建议,排在首位是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应对策
根据此次调研和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高职校要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搞好调研,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定期与不定期进行专业研讨,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及适应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化技能的培养。通过长时间调研,我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方向有: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动画制作;而物联网技术目前正在做专业调研。
2.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的需要和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培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2.4 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实训室
改变以前单一的实验室格局,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项目训练的要求,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2.5 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解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问题。学校与企业沟通,研究课程的设置,以及学时的合理性,理论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强化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时分配还要考虑专转本学生的需求,相应的增加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时。
2.6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道德修养
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职业认知能力。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到的许多困扰,大都与对职业的认知不足有关,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优势、特长等个性特点,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有利于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2)提高沟通能。在调研中,企业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最高;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需要提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人交往沟通需要真诚、勇敢、相信他人、礼节等,还有许多的技巧与方法,这要在社会实践中去体会和总结经验。
(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每人都要踏实工作,增强自己在团队中的影响力,特别作为一名领导者,不是权力的象征,学会团队协作,相互配合完成既定任务。
2.7 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好的就业质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最好肯定。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入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介绍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国家出台很多创业政策,鼓励学生自我创业。
【关键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育专业;学生就业
职业技能鉴定,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考试,即按照一定的职业标准,由专门的考核鉴定机构来对有关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考核鉴定,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从业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体育专业国家资格证书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一、体育行业国家资格证书的概况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测量和鉴别劳动能力的社会活动发源于渔猎社会,发展与分化于农业社会,而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实现了飞跃和统一。人类的考试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有了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了清晰的意识、语言思维和判断能力;有了将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愿望,以及有能力鉴别新生一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时,就产生了教育和考试。人类最初的考试活动就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技能考试。考试活动开始分化为成文法规的考试和不成文的民间技艺考试(即职业技能鉴定)。
人类进人了工业社会以后,工业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主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形成和职业工种进一步细化,使提高和鉴别劳动者的素质成为一种客观要求,从而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在各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职业的进一步细分与演变,从业者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优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并推广了培训和鉴定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始于1 993年,但从起源上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1993年月9日劳动部制订与颁发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明确指出,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劳动者进行技术等级的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同年原劳动部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省、市、自治区以及许多地市县相继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职业技能鉴定(站)所。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自此,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通过国家法律、法令和行政条规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由政府认定和授权机构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认定。
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从2000年7月1日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各行业职业的特点、性质,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对90个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以就业上岗。目前,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的技术工种(职业)有90个。
因此,具有熟练技能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后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其实际能力的凭证。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相衔接,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沟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高职学生自觉增强职业技能意识,并且会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更重视技能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资格证书会对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行业国家资格证书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行,为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体育经营活动场所提供了统一标准的技术人才,为提高体育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体育认证工作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体育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根据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的趋向和特点,根据各类体育场所开业条件与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体育经营活动场所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研究市场发展规律,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这将对体育院校的发展和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体育行业服务认证的实施将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场地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体育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持续发展。
体育专业的就业岗位都是要求持证上岗,所以证书就相当于你就业的敲门砖,有证书就代表着你有这个能力担任你所希望大岗位,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于证书,有证书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其他相关的准备工作,因为你的面试单位可能会需要你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你对这么工作的认知和理解。证书也就是显示你工作能力的一种表现,证书的等级越高,你获得工作岗位的机会也就越大。
三、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应当适度降低就业期待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择业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业难就难在就业观念上,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导致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以至于,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我们要有的放矢,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摆正自身的心态,降低就业期待。
(二)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提高创业意识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越发紧张。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局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严峻已成为社会现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结合就业教育指导和倡导学生自主创业来缓解民族传统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首先,我们要在高校配备专业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与自主创业教育》课程,并开设相关课程作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将该科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要求师生写教学计划和学习心得。其次,将该科课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就业指导与自主创业教育》课程教育的精髓。最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爱好,及能力,针对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以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请部分自主创业成功者回到学校进行现身教育指导,改变学生对就业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以此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就业率。
(三)完善就业信息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在现代化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主动权。学校招生就业处应完善就业信息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收集大量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用人信息和服务咨询上网,推荐实用的人力资源网站,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平台;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等。
参考文献
[1] 马长琼.浅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中的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科技信息,2009(13).
【关键词】技工学校;毕业;就业指导
一、引言
“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技工学校的办学质量。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压力大、待就业人口多的大环境下,技工学校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真正实现就业是每个技工学校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2009年,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讲到,“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现在我国技术工人特点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这就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应当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技工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们加以关注。
二、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技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相关就业人员相比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和就业优势,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技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受过系统的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相对熟练的技能,因此,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蓝领群体中属于具有较高学历和技能水平的群体,容易被企业所聘用。目前技工学校毕业生及时就业率均在98%以上,有的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在工作中,只要能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必将会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学习目的性强,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技工学校在招生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常常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实施“先培训、再就业”的政策,因此能够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专业,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并以满足教育目标的实习条件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技校毕业生一般都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实用技能,毕业便能顶岗操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自身基础不牢,学习主动性不高
技校学生往往来自以往初中、高中的“问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不高,进入技校后,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往往会“破罐破摔”,仅仅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而来。如果学校管理相对松散,治学不够严谨,必然会使得学生毕业后一无所获,难以学到应有的知识。
三、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主要表现在没有正确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对社会了解不足,对自我需求过分看重,而对企业需求相对忽视,在就业目标选择上,盲目追求条件好、福利高、职位好的就业岗位,而对目前相对环境差的岗位避而远之,造成了挑肥拣瘦的现象,影响了就业的实现。
2.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
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对自我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定位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不能准确分析自身的性格特点,缺乏自主分析的意识。另一方面,对自我的发展缺乏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或是对自身发展规划设计不合理,目标设计不清晰,不切合实际,没有与自身或企业发展相契合,导致出现好高骛远的问题。
3.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部分学生在选择技校时,把所选专业的就业率作为重要标准来考虑或是针对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委培协议而来。因此,在学生毕业时,要么出现不考虑实际就业形势,不积极想方设法就业,而是过分依赖学校推荐,导致就业困难。或是由于用人单位本身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就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在毕业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自身实力缺乏自信心,感到无所适应,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恐慌的心理,影响了就业。
4.缺乏必要的应聘技巧
学生在应聘时,缺乏与企业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推销,或是在参加面试时,答非所问,不能有效的将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在用人单位面前,影响了就业的实现。
四、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关注的重点环节
针对技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和难题,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必须要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从进入校门之日起,就要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功课教好、学好,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业指导,通俗而言就是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和技能等活动的统称。因此,针对技校毕业生而言,在就业指导方面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择业观指导
择业观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毕业生对职业的评价和意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择业观的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和发挥自身才能两个方面来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于技校毕业生而言,既不能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觉得应当进入工资高、福利好的企业,而对那些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也不能妄自菲薄,觉得自己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丧失就业的良好机会。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根据国家需要,结合个人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就业形势指导
就业形势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分析当年就业形势,有效帮助毕业生择业。对此,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到“知己”,即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不足。另一方面,要做到“知彼”,即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让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形势;可以请企业领导到校介绍企业管理的知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等等内容;可以请已毕业的学生到校谈体会,使大家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学;可以带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去实地感受用人单位的环境。就业形势指导,要贯穿于技校学生上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用人单位需求同步,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3.就业心理指导
就业心理指导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指导,针对这情况,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视现实,面对实际,珍惜和正确把握选择单位的时机和条件;二是对困惑和焦虑心理的指导,对此,应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指导学生冷静对待,全面思考,正确选择,而不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三是对自卑和懦弱的心理指导,对这类学生,要培养其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战胜自我,克服依赖等心理,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就业技巧指导
就业技巧是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模拟考核、交流心得、集中授课等方式,将职场中应当注意和把握的环节准确无误的向学生做一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如毕业生资料准备、信息收集、笔试面试技巧、心理调节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面对就业。
5.社会适应指导
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大多数毕业生生活经历简单,接触社会少、阅历浅,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新的社会环境感到陌生、无所适从。对此,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成家与立业之间的关系,教育其端正态度,树立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角色到职场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沃伟.如何对待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2009.
[2]张书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高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业难的自身因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班主任如何分阶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也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高职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因素,如高职教育改革本身不到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等等。班主任要做好就业工作,只有从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出发,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
1.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强
不少企业抱怨,许多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一位企业主在招聘秘书时感叹到,打字是当秘书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而在面试时,许多文秘专业的高职生打字速度达不到60字/分钟的要求。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只是简单地要求平时考试能通过,毕业能拿到文凭就满足了,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是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少数学生在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学生就业的绊脚石。在笔者所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表现良好,可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却屡屡碰壁,老师推荐了多个单位让她面试过,可都是屡试屡败。究其原因,用人单位认为,这名学生太腼腆,缺乏与陌生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成绩再怎么好,都让他们觉得不是最佳人选。可见,高职生的综合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使企业不得不抬高用人的门槛。
2.就业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平时在学校虚度光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临近毕业时才匆忙考虑自己的就业规划,出现不知何去何从、左右为难的境况。严重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意识,也是许多高职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
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就业心理不正常
许多高职生在就业观念上期望值过高,择业时总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和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的单位,而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就业,脱离实际,盲目攀高。例如学生听到某工作要先站两个月的柜台,立即就不愿意干,结果导致高职生“就业成失业”的局面。不仅如此,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在择业时考虑太多,导致他们白白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也不健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过分自卑心理。不少高职生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自暴自弃,不努力去求职。
(2)依赖心理。还有一些高职学生依赖心理严重,竞争意识不强,不到市场去闯荡,甚至存在等学校推荐和靠家里关系落实的思想,自己不主动出击,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庭,造成了就业困难。
(3)缺乏诚信的造假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就业缺乏诚信,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荐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进行造假及签约过程中违约,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
(4)高职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当前学生缺乏勇气和素质,在大学期间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临近毕时纷纷放弃想法,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
另外,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不够准确,盲目乱投简历,也成为就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班主任分阶段做好就业工作
要解决学生自身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就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生学习的全过程,分阶段做好工作。
1.大一阶段
(1)灌输就业理念,指导学生制定规划。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具有超前的就业意识。班主任在新生入学伊始可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和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就有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压力感,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就业的岗位要凭能力与学识去争取。要及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正确评价自己,指导学生制定大学三年规划,明确目标,将三年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狠抓学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高职生相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多了些厌学情绪,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相对欠缺。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可组织班级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组织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大一新生举办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明白平时的刻苦学习与未来的成功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
(3)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班主任要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信息能力。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做人。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谈心、讲座等形式告诉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还要尽可能地丰富大一新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自发开展一些诸如爬山、球类、演讲朗诵比赛等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比赛中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阶段的工作是基础,班主任务必在这一时期多花点工夫,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大二阶段
大一是基础,那么大二是关键,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
(1)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大二阶段就应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决定,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和决定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指导,进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自己当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类是成绩优异、毕业后又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班主任要鼓励他们树立专升本的目标,可以把这些学生“捆”在一起成立学习小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浓厚的学生氛围。班主任要及时告之专升本的考试信息和有关要求,以利于尽可能提高他们的通过率。
第二类是一毕业就想找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班主任要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争取多拿一些证;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类学生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想找非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积极鼓励他们在班级、系、学校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特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通过自己的特长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类是想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着以后自创事业的雄心壮志,有点经商头脑,但十分缺乏经验,底气不足。班主任要指导其多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多选修经营方面的课程,经常去听听企业界成功人士的讲座;还要让他们多去兼职,学会吃苦耐劳,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平时专业课的教学中可多渗透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知识,让学生慢慢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和信心。
(2)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对于上述所提到的任何一类学生,班主任都要引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建议学生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会团体、勤工助学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打工实习,写实结例如在笔者带过的班级中,很多同学利用节假日打工,甚至有些学生还在父母的资助下在学院附近经营服饰店。只要他们确保安全,不影响学业,笔者都允许他们去大胆尝试。有的同学还自愿在班会上谈体会,讲授自己的经营之道,谈如何使自己在公司里受欢迎。学生不仅在打工中锻炼了工作能力,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从业经验的借鉴。有的同学还能自己反省,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也能自觉认识到把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比起老师的单纯说教来会更有效果,也加强了学生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设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很多班主任认为讲座和培训活动应该是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的事情。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完善,就业工作人员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即使开设讲座和进行培训也是大班课,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对此,班主任首先应自学一些就业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政策等,自觉接受如何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培训。从大二年级起就可以按计划地开展简历制作、职业道德等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可邀请前几届本专业毕业的校友与学生座谈,交流就业心得和经验。实践证明,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已取得的成绩近距离地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有着直观的指导作用。这一阶段,班主任仍然要严格要求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关心其生活,与他们多交流,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
3.大三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一般都在外实习,开始忙碌地寻找工作,进入了就业的实战阶段。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就业的参谋,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
(1)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当然,还要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为了避免乱投简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有针对性地进行面试;还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助,动员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将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告之其他同学。
(2)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往往会调查了解应聘者的在校表现。班主任作为学生择业时最权威的推荐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向用人单位及时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情况。班主任也可以和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主动取得联系,积极向有关企业推荐自己的学生。
(3)加强心理咨询指导。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求职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学生会产生焦虑、自卑、怯懦等心理矛盾,会碰上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困难甚至求职陷阱。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和调节工作,教育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和估量自己、正确对待环境,帮助学生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并对择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决策性建议,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特别指出,面对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班主任要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不要因观望思想的存在耽误了签协议书的机会。
(4)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就业情况。班主任一定要经常联系学生,定期通过QQ、电话等形式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尤其要掌握贫困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情况,给他们及时的帮助。班主任和学生经常取得联系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心态的变化,还可以提醒学生务必充分认识就业形式的紧迫眭,要先立足后发展。
4.毕业生离校以后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作者简介]刘颖(1970- ),男,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旨在帮助大学生直面和解决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定位适合的人生目标,并以实现目标为内在动力,激励其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有益的指导。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开展,一些现实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性质与内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完成就业指导课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过渡,并被纳入教学计划。但受地区差异、高校类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选用的指导教材各异,例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各省教育厅就业指导用书、高校自编教材等,指导内容难以统一,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信息指导、思想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块。
2.教学模式与方法。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时受课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因素束缚,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多以大班形式开展,多则一二百人,少则几十人,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辅以案例讲解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课时安排。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课课时安排不得少于38学时,但现阶段能达到此项标准的高校为数不多。课时严重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通病之一。
4.教学效用。近几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随机到系统的蜕变,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2011年毕业生调查反馈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用存在质疑,认为不适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多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功利化,教学理念存在偏误。现阶段,多数高校普遍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因此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际效用的量化指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与观点。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是人性化的启发,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内在需求与潜力,鼓励其合理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将潜能发挥出来,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是个人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而非就业择业技巧的学习、就业率的提高。同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实践应用。
2.教学对象狭隘,学时分布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课仍以毕业生为学习主体,学时重心一般放在毕业前一或两个学期,突击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学习,追求短期效果,忽视了潜移默化的积累效应,加之毕业生压力倍增、思想多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以致逃课、早退等现象严重。
3.大课堂授课模式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就业指导课应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侧重实践与应用。由于大课堂模式的局限,众口难调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成为课程主导,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观看视频则只是偶尔的小插曲。过多的课堂教授,不利于知识、技巧和能力之间的转变,磨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4.过于追求教材与授课内容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一般而言,高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所需的就业指导也各有不同。在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材的使用,学大纲的制定,使这些差异未能体现。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想、意识等不断被同化,内在潜能被埋没,就业指导也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三、现有问题原因分析
1.高校工作重心转变,但对就业工作的关注仍有所欠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作为时代的宠儿,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大学生自主择业拉开了序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优质生源的争夺、学校规模的扩张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度直接影响着工作理念的转变、就业经费的投入、就业物资的购置、就业人员的配备,从而影响整个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好坏。
2.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作用认识不足。就业指导作为新生事物,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登上历史的舞台。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源素质、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存在一定的质疑,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接受就业指导课程前,并未认识到课程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主动学习参与的意识,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3.专职化、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软肋。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法学、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就业指导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公共课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种不同角色,如知识的传播者、求职技能的辅导者、心理辅导者、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指导者等,这就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学识、能力、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现阶段符合要求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承担就业指导任务的多是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或各系部负责就业的主任、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整体效用受限。
4.就业指导教材编写多偏重理论传授,实用性不强,自学性不足。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用书种类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从课堂传授的角度出发编写,重教学,轻实践,理论篇幅较大,书面语言较多,缺乏趣味性。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指导性的公共必修课,学时有限而内容繁杂,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教材的枯燥性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个人自学的积极性。
5.高校课程教学方法固化,创新性较弱。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就业指导课采用统一的教材、一成不变的课堂讲授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不能迎合现代大学生的口味,自然难以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
四、对策与建议
1.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三方面相挂钩制度,切实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视。高校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优质生源的去留,优质生源的获取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又反过来作用于毕业生质量,关系到就业率的变化,从而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兴衰存亡。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而要实现良性循环,就应将高校就业工作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树立“一切源于就业,一切为了就业”的工作理念,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制定并调整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全面普及就业服务意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各种媒体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意义,帮助在校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就业指导的实际价值,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不只是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只是某一些人的本职工作,而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时,也肩负关注就业的义务,要树立一切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因为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兼职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就业指导涉及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实际运用及引导实践等,大多兼职教师都有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和实际经验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深度与广度,使得实际教学效用受限。此外,一些兼职教师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组织不得当等问题,建议学校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工作。在积极选送个人素质良好的辅导员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正规培训的同时,还应利用各高校现有的资源,对就业指导课教师展开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示范课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整体的师资质量。
4.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自编就业指导课程教材。鉴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用书品种繁多、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就业指导教材,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编写出发点,区别于专业课教材,适当简化理论部分,增加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部分,以达到既便于学生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自学的目的。案例教学部分,搜集编写本校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真实案例,树立正面学习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思索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5.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摈弃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以教授自己的课程学习心得与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授,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则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个人独立或由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讲义或专题报告交给教师,并拷贝给同学们使用。此外,还可以结合采用合作学习法、“自主和交互学习”的教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史保国,年亚贤.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2]贾阳,罗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学理论,2011(4).
[3]辛立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4]杨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论文摘要:结合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构建全程性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实效性,在论证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为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和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利用新机制创办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这些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学生家长及其家长关心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这直接关系到了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择业技巧,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对策,以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
现今,国家指令性的“包分配”制度被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所取代。这种变革引起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方面的震荡,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一,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相对较差,如思想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这些都是为用人单位所嫌弃的;二,独立学院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边远地区单位工作,这样就使得就业状况出现畸形,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三,独立学院学生缺乏自信,自卑情绪严重,过分看重自己是民办生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过于拘谨,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从而坐失良机;四,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面对尚未真正涉足的社会和即将来临的生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显得不足,表现较为茫然。
2 独立学院应构建全程性的就业指导体系
在当前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应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这是开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保证。以钱江学院为例,该院建立了院级就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协调全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全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各系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系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组成,承担各系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班级明确指定就业辅导员,指派就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形成院、系、班三级协调运作的就业指导体系。这样,既保证院级统一管理,便于宏观调控,又直接面向学生,便于微观调控,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搞好就业指导工作。除此之外,独立学院每年还应就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专题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重点的进行分解: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和择业技巧训练;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及时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及咨询指导。这四个阶段应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3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要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密切注意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为独立学院而言,更是要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独立学院应紧密依托母体,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以钱江学院为例。该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①对“两课”教学实行了全面改革。在保证“两课”教学总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六成的课时进行理论课堂教学,四成的课时用于社会实践和阅读相关经典原著(每门课都需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教师导读,学生写出读书心得,教师批阅)。②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同一专业内,专业选修课都设置了3 个以上的模块课,每个模块由5 一6 门课程组成,形成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专长选择其中的2 个模块,这样做使“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得到落实。③强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该院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两门课作为抓基础质量的重点和难点。推行分级教学与阶段性强化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增设《基础写作》课,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④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该院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分布在课堂内外。其中要提出的是,除了平时的实践课程外,第四学年全年进行实践性教学,有指导教师、有实践内容、有实践场所、有实践成绩考核、有学分要求。学院还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系都建立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目前,学院已建立了电子商务研发中心、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和艺术团。通过此类场所的建立,搭建师生校内的实践平台,建立面向社会的产学研通道,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能主动融人社会,在实践中学会做人。
4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互联动
独立学院要使学生成功就业,就必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社会的竞争,头脑清晰,充满自信。第一,要加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得到锻炼与提高,也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等科研活动,逐步增加学生的科研意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会演、演讲比赛、书法大赛、运动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不断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要积极营造校内外的实践操作平台,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专业延伸第一课堂,开拓实践创作的空间,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校外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提供了较好的实训场所;第四,要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成功就业中,学生干部占比例较大,其中团结协调能力、吃苦精神、灵活自信能力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因此要争取让更多的普通同学走上学生干部岗位获得成长锻炼,为有志锻炼,有意创业、积极参与竞争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宽广的活动平台,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重得到体现;第五,要加强对考研工作的重视,考研一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条件,在高层次上为就业作准备,另一 面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对此开设考研辅导班,设立考研寝室,聘请考取的研究生介绍考研经验,从而为毕业生在就业时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5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应贡视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金融危机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除殆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今年,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以下的事实: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我国共有41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2007年毕业464万大学生,2008年计532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增至592万毕业生,2010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的行列,2011年高校毕业生虽有所减少,但也高达66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10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2000万人。
3.“晴雨表”效应增大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果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需求必将受到影响。
4.金融危机影响尚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众多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5.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已连续9年位列反倾销对象榜首,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国家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的出口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适应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率,是该专业在后金融危机时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教育与成才目标”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过硬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掌握哪些知识与职业能力,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使实现这些目标成为每个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行为。在入学教育中,将以往优秀毕业生的业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加以宣传。组织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给一、二年级学生作就业、实习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自卑心理,树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社会的坚定信念。
再次,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其人格,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单位见习或义务打工,写下见结或打工心得,建立实践档案,让学生从专业实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所有的单位都喜欢有经验的雇员。
2.产教相结合,培养商英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依靠行业,建设专业。成立由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外经贸局、外贸企业、公司行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多种商务实训软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秘书及行政管理实训软件、电脑、网络及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商务实训中心能够呈现国际商务运作流程和主要环节,能够完成整套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拟写仿真练习,保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的实效训练。保证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协议在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和外贸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在功能上做到互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2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展“订单”培养。采取“4+1”模式,前四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后一年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顶岗实训,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3推行“双证”制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联结。商务英语专业将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文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能毕业。毕业生由于取得了1~2个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无需另行培养,就能直接上岗,深受企业青睐。
2.4课堂内外注重学以致用,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做到在察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相关的知识点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多样化
3.1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2强化实践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虽有实习计划,但因时间短,实际的能力演练机会不多。为解决学生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外贸单证的填制、模拟商务谈判、翻译作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4.1教师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本专业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建立满足语言、专业、实践等教学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18,不断从社会及企业一线引进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比例与专业招生计划相适应。为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壮大,每年新增教师2~3人,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各1~2人,聘用外籍教师1~2人;新进教师均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应达到50%以上。
4.2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将负责制定本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等,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4.3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师职称基础上考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涉外秘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力争专业主干课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掌握多元化授课技能,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效果优良。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消除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缺憾。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只有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商英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将有相当大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也将渐长。我们坚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会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减少金融危机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出更出色的有技能、有创新、有素质的毕业生,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阮兢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0.4.
[2]杨立.试论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J]. 中国科技博览, 2010.13.
关键词 企业实践 语言专业教师 意义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31
On the Significance of Vocational Language Teacher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ecautions
LV Yan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2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igh-speed, all kinds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urgent need of restructuring, to provide a good learning platform for graduates to improve school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Hence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future of the students, this time under the corporate exercis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s a vocational teacher in Korea Korean-owned garment factory and machinery factory practi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practice and training under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elaborate precautions.
Key words business practice; language teachers; significance; precautions; significance of vocational language teachers' business practice
1 高职语言类教师企业实践的意义
(1)通过实践,可以进一步加深教师责任感。尤其是从事语言类的工作,在翻译中一个小小的失误,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懂得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一份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努力,对自己的职责负责,所以,误人子弟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
生产企业在加工产品时所有的加工流程都是一环扣一环,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出现任何的错误,因为任何细小的环节出现错误轻则所有出错的产品返工,重则所有出错产品报废甚至客诉。学校生产出来的无瑕疵的产品就是一批批高素质的毕业生,而教师则是这些学生的具体生产者。教师只有凭借着自身强大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毕业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可以学习工厂在生产时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学习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工作用以身作则 态度向学生言传身教,借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下企业期间,通过与工厂员工一起工作、一起生产产品,虚心学习,真实的感受到了自身在动手能力、在面对新产品及其知识的能力有待加强,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了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并能够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增强了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让我们明白了教学一定要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一些常用词汇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出现,而且学生毕业的时候,到了工作岗位还得从头学起。我们应当充分对企业和市场进行调研,以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能大致熟悉企业的相关的岗位操作规范和职责,让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就能更快的上手。
服装厂有服装方面的专业术语,机械厂有机械方面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在下企业过程中搜集毕业生工作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并根据实践体会制作案例,用于日常教学中。例如:下面是某韩资服装厂领导在车间验货的情景:
部长:前拉链露出宽1.2CM,兜拉链露出宽1CM作业,但是现在这件样品前拉链露出的是1.4CM 不对,希望改正后作业。
部长:上袖吃量不均,要注意。
部长:挽底摆打柳不等宽。
部长:领窝聚褶严重一定要改正后再做。
部长:前片刺绣歪了,要注意油污和针眼。
部长:底摆左右没对称要注意。
部长:今后colon的这个ZIP/T/OUTER的包装方法改变了,一定要听好我的话,准确传达。
学校应该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改变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市场和企业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从而准确定位学生未来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开设专业的的专业和相关精品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工厂的一些相关资料和文档积极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直白的了解企业的一些状况,一些岗位职责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此次到企业学习,深切的感受到了企业需要与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距离,学校设立的课程纯理论比较多,不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和职责。而企业也觉得毕业生虽然多,但是能真正上手的不多。此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互相促进,这样对学校、学生、企业来说是一种三赢的模式。此时的毕业生随时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能够轻松的招聘到所需的人才,学校就业率稳步提升。
(3)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有突破。教师需要言传身教,教的不光是品行,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也非常重要。此时教师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需要积极下企业,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寻答案,学习新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探究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运作模式等等,只有这样细致的进行了解才能得到专业最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高职院校的老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脚踏实地的深入企业的生产一线,向生产现场的工人、工程师、基层管理虚心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并分享学习心得,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真正的实践操作,将学校的培养大纲转变为企业的培养计划,使得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使得师资培训的形式、针对性和操作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4)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对人才培养重要的不光是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只要时时抱着如何提高对学生的培养去想问题,自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次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使我们对企业生产的一些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岗位职责等等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使得我们对企业的需求做了一个良好的市场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对学校的教学和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对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有了一个新思路。为以后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的工作中能有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了解到良好的服务意识、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企业员工的基本要求,对我们下一步进行教学改革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 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注意事项
(1)要搞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的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自身在学校的学习方向不够准确,学校的培养方式也不符合市场需求,这使得认知能力不足,学习容易出现焦虑急躁的情绪,最终导致自我各方面控制能力比较差,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学校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自身为主,但是一旦毕业到了企业学生就是菜鸟一枚,什么都不懂,需要从头学习,加上工作的压力容易造成心理落差较大,最终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在毕业生就业时应当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心理培训、应聘技巧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虚心学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道理。
(2)在安全意识上应有所提高。只有安全才有一切,要是安全都没有谈何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安全第一”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和企业强调的主题之一。对于企业来讲,只有保障安全生产、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安全应当采取预防第一、挽救第二的原则。在日常生产中应当加强巡查和监督制度,对有安全隐患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并进行处罚。安全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工作中在安全的思想上多一道防线,工作多一份细致,家庭和事业才能幸福。
机械工作需要到现场搬运工件,而车间叉车来回穿梭不断,所以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每次进入现场,都要做好安全防护,提高安全意识。接受了安全培训和演习,增强自我安全和保护意识,让我更加小心安全隐患,更加懂得了健康和生命的可贵,更加珍爱生命。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应该了解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对教师的执业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达到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四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平.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