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施工安全分析

施工安全分析

时间:2023-06-01 09:0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施工安全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施工安全分析

第1篇

安全责任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好坏,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能引发事故的发生。现在存在一些施工单位既不签订安全保证责任状,也没有设置专职安全员,更没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施工第一线是事故发生主要产所,员工基本都是农民工或是临时工,安全意识淡薄,作业时存在侥幸心理,如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帽、不按技术交底作业等。

国内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在施工生产线上除了技术员之外,前线施工员基本都是农民工或临时工,他们文化素质低,除了参加企业安排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外,没接受任何的专业培训,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经验来施工,导致他们对生产技能不熟练,对安全意识认识淡薄。

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经常出现几个承包单位,甚至是资质不够的企业也能承包施工。总之是一级承包给一级,挂钩转包、肢解发包、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偷工减料、质量低劣的现象有增无减。转包单位坐收渔利,双方没有明确的安全责任,在施工现场只委派几名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促使管理工作跟不上,发生事故后给调查处理带来了困难,姑息了一些责任者。

安全施工,就必须保证一定的安全投入,而事实上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一些施工单位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保证安全资金,或是投入的资金被挪做他用,严重忽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因此在施工现场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或缺乏,导致安全防范设施不到位或简陋、简单,旧的得不到更新和改进,不能及时组织安全培训等等问题的出现,都直接增加了施工事故的发生。

二、对建筑施工安全的认识

1.建筑企业施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生产企业中的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重于泰山,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良好的安全生产不但关系到企业员工的性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不受损失,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和规范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以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使国家财产和劳动人民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有关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关责任制。

2.安全管理目标与施工安全管理应紧密结合

从财产和人员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安全目标,并具体体现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对较深基坑基槽的土方挖掘,就必须先了解土壤的种类,选择科学合理的土方挖掘方法,有坡度的地方要固定好支架支撑,防止坍塌;安全平网立网的架设应达到所需要求,并有架设层次,民用建筑工程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是固定层,随层安全网的安装要求较高,较多事故发生在随层,因此做好严密结实的随层安全防护是尤为重要的;另外要做好季节性施工的安全措施,比如在夏季施工就要防止中暑,应做好降温、预防热辐、疏导风源射等安全措施,并可调整工作时间。

三、建筑施工中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1.加大安全投入

在施工整个过程中,资金和设施装备是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的长效保障机制。任何高安全性能、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装置,都不可能全面地控制和预防所有的危险,需要不断及时地进行安全投入,引进新的安全设施,才能将危险将至最低。

2.监管力度加强

加大审查施工企业的资质的力度。对于不符合开工安全条件的施工企业坚决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层层转包现象的加大处罚力度,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企业应该督促其及时整改,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3.提高监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实行监理准入制度,规范监理行为,定期对监理业绩进行考核,督促其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每年对监理实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强其安全意识,使监理这一角色发挥真正的作用。从业人员是在生产第一线,直接面对危险带来的伤害,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对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于新入厂的员工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施工过程中,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施工技术培训,通过安全培训,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

4.建立事故预控管理机制

调查和预测是施工安全控制的基础。对于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还有一条较为有效的手段,建立事故预控管理机制,对安全事故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和预先控制。安全事故预控管理的建立与运行,可以掌握环境因素带来的建筑施工活动的动态变化,以及这种动态变化可能会对施工人员、施工器械产生的不利影响;了解掌握从业人员是否遵守了规章制度,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了解各种安全措施是否齐全且处于完好状态;明确事故发生后应该采取的紧急及自救措施,从而尽可能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铁;桥墩;土方开挖;受力分析;变形计算;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高铁运输作为一种运输量大且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等相继开通运营,中国高铁的建设序幕迅速展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世界高铁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市场还是铁路自身行业都是势在必行,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杭州市丁桥东路立交桥工程的施工之中,涉及到高铁桥墩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确保高铁桥墩的安全。

二、工程概况

丁桥东路下穿沪杭高铁处铁路桥跨径为(48.75+80+48.75)连续梁,道路自中孔80m 跨径内穿越。按道路规划纵断面,穿越高铁处道路需要下挖,原地面标高在6.5左右,道路下挖基坑坑底-2.94,总挖深9.44m。

下挖道路设U型槽支挡结构,两侧桥墩分别为上海侧 241 号墩和杭州侧 242 号墩。其中U9东侧挡墙贴近241#高铁桥墩,241#墩台埋深3.8m,承台厚度3m,承台底高程-0.267m,基底为19根直径1.5m钻孔桩,桩长68m,桩底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σ=300KPa,;U5~U7西侧挡墙贴近242#高铁桥墩,该桥墩承台埋深约7.2m,承台厚度3m,承台底标高-3.767,基地为19根直径1.5m钻孔桩,桩长58m,桩底为强风化凝灰岩σ=500KPa。

高铁桥墩241#、242#照片

高铁桥墩241#、242#与U型槽断面位置图

三、从设计角度对高铁桥墩进行分析

根据U形槽与墩台的位置关系,241号墩侧基坑开挖时,坑底位于承台底下约2.5m,道路施工对其影响相对较大,因此选取241号墩进行受力及变形计算分析。

1.241 号墩设计情况

墩顶纵向最大水平力 Px=3637.7kN,竖向力 N=55096.7kN,承台纵向最大水平力 Px=4224.1kN,竖向力 N=102168.5kN,单桩荷载 Pmax=8586.9kN,单桩承载力[P]=9237.6kN,设计沉降量:38mm,顺桥向、 横桥向刚度:1169.9kN/cm。

按《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纵向力、刚度与位移关系:

本桥墩顶线刚度按大于 1000kN/cm 控制,墩顶位移量为 3.6cm。

2.241号墩基坑开挖后的受力情况 基坑开挖后,承台承受的水平力变大。基坑深度按 8m 计算,承台所承受的水平土压力计算为 E=1555kN。承台受力情况如下:承台纵向最大水平力 Px=5779.3kN,轴力 N=102168.5kN

3.241号墩变形计算 为简化计算,根据刚度等效原则将圆形承台转换为方形承台。基坑底位于承台下2.5m,按高桩承台进行分析。

计算简图

3.1 墩顶位移

3.1.1 结构尺寸

(1)桥墩:直径 5.5m 圆形桥墩;

(2)承台:直径 17.7m,厚度 3m;

(3)钻孔桩:19 根直径 1.5m 钻孔桩,桩长 68m。

地面线: -2.5m

承台桩基础结构图

3.2 坐标系定义

z 轴竖直,向上为正;x 轴为横桥向,水平向右,y 轴根据 x 轴、z 轴由右手螺 旋法则确定;坐标原点位于标高 0.0m 处。

整体坐标

3.3 荷载信息

基坑开挖后,承台承受的水平力变大。基坑深度按 8m 计算(承台底面以下 2.5m), 承台所承受的水平土压力计算为 E=1555kN。

(1)设计受力情况:

承台底外力 Px=4224.05kN, N=102168.5kN,My=111556kN.m

(2)基坑开挖后受力情况:

承台底外力 Px=4224.3+1555=5779.3 kN,N=102168.5kN My=111556kN.m

集中荷载汇总表

承台底中心单项荷载表

承台底中心单项位移表

241 号墩高为27m,采用 Drbridge foudation 对墩台验算的结果:

承台发生水平变位与转动后的墩顶变形为:

0.007919m+27m0.000255rad=0.01480m=1.5cm

墩顶变形量可以满足要求。

3.4242号墩承载分析

242号墩承台顶部埋深约6m,作用在承台顶的竖向土压力荷载约114kPa。

根据U形槽与承台的平面关系,U形槽局部压在承台上范围为0~2.36m,落于承台以上U形槽为非机动车道部分,铺装厚度约2.7m,考虑人行荷载后计算得U形槽对承台的压应力为90kPa,小于承台顶部土对承台的压应力,因此U形槽落于承台之上不会对该墩竖向承载造成影响。

四、施工中保证高铁桥墩稳定安全措施

在U形槽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穿越沪杭高铁241#、242#桥墩处,必须保证高铁墩体的稳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U型槽施工时,在高铁241#、242#桥墩处外侧卸载土方3m,以1:1放坡,以尽量减少墩体承受内外侧土压差;

2.围护桩内,U型槽施工时,在241#、242#高铁桥墩处墩体四周必须保持土压均衡;

3.对墩体进行垂直度、沉降、位移观测,与沪杭客专公司成立联控;

4. 局部补充增加围护桩拉锚措施,减少围护结构变形,相应降低土压对承台的作用;

5. 考虑旋喷桩具有增强土体抗力的作用,并且钻孔桩在该位置处施工相当困难,因此对桩基保护仍采用旋喷桩墙方案。考虑旋喷桩施工对桩基的影响,靠承台桩基侧旋喷桩施工工艺调整为定向摆喷,减少旋喷桩施工的挤压作用,加固高铁桥墩处的土体,更有利于保证连续性,止水效果更好,要求龄期需达到要求;

6.调整施工方案与顺序,小范围开挖浇筑U形槽,分段实施,确保桩基不暴露。

五、监控措施

1.成立基坑监测小组,建立观测台帐及观测制度,在基坑开挖期间,在围护桩系梁顶每隔15米设立观测点。每天测量2次沉降及位移数据,靠近线路侧围护桩每2小时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成后,待观测数据稳定,适当减少观测频率。如超过规定警戒值,立即停止开挖土方或停止施工及时撤出基坑内施工人员,并尽可能卸载基坑外侧土方,确定抢救围护方案,再实施下一步工作。

2.高铁241#、242#桥墩沉降位移观测及墩体垂直度观测

由于沪杭高铁桥墩的重要性,为确保其运行安全,在常规的墙体侧向和竖向位移的监测基础上,采取对桥墩安装固定倾斜仪的方式来监测其倾斜度,每个桥墩按顺基坑方向和垂直基坑方向各安装一个。

常规观测包含在高铁的桥墩上不同角度各设四组沉降观测点和水平位移观测点,二个桥墩共8个观测点,采用高精度经纬仪进行观测。

观测的频率:正常情况下,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一般每天观测两次,当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出现险情时可加密到2h一次,当变形接近或超过警戒值、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必须加密观测次数甚至连续监测。一旦发现监测结果发展过快、过大等异常情况,必须将此信息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必要地补救措施。当基坑开挖结束且变化稳定后观测频率降低至每天观测一次,直到地下基础浇筑完成。

按照对沪杭高铁241#、242#桥墩的力学影响分析,根据规范及本桥墩的检算结果,承台顶面及桥墩设置观测点:

沉降值应不大于3mm,最大警戒值为5mm且两墩沉降差不大于5mm;

承台水平位移建议值不大于6mm;

墩顶变形建议值不大于15mm;

施工期间联系高铁指挥部,对高铁上部梁板、未铺轨之前的无渣道板进行同步监测,并与沪杭客专成立联控。

六、结论

高铁桥墩处开挖施工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把好每一道工序,确保各个环节安全有序的进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通过该案例的成功实施,证明高铁桥墩处开挖施工在验算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做好施工安全措施,严格实施监控,能够保证工程安全实施。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篇

本文将4D技术与BIM引入到施工期支撑体系安全分析领域,通过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支撑体系与4D施工信息动态地链接起来,快速建立支撑体系的3D模型,并根据当前施工进度及工序、材料、结构构件等施工信息,自动生成随进度变化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模型,从而简化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引入

1.1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

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特点,其结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排架模型[4]和框架模型[5―6]两种。前者认为支撑系统是上下两端铰接的多层排架,如图1(a)所示,其稳定性分析可以简化为一根两端铰接的等代柱的稳定性问题,能直观地反映模架稳定承载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规律。然而,排架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相比之下,框架模型更接近于模板支撑体系的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现实。文献[7]从特点、适用性、精度等方面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最后建议采用框架模型对支撑体系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所建立的框架模型通常为不考虑支撑体系和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的理想模型,与施工的实际支撑情况存在差别,造成计算不准确。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荷载计算。由于建筑在施工期的结构形式及受力模式与使用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需要进行区别于使用期的施工期结构荷载计算。通常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确定荷载取值[8],包括:1)模板支撑系统及新浇筑钢筋混凝土自重;2)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3)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荷载;4)混凝土梁的施工荷载等。本研究以此作为荷载计算的基础。

1.2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上述现有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能针对支撑体系这一特殊的临时结构,对建筑物建造过程的支撑行为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施工过程结构及支撑体系本身的安全问题。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目前这种分析方法难以对施工过程支撑体系进行连续动态而又准确地安全分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支撑体系进行安全验算的实际应用。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支撑体系建模困难。由于支撑杆件和模板不易定位,数量庞大,使得支撑杆件和模板的建模工作量很大,而建立整个支撑体系模型更为困难。

2)难以建立精确的计算模型。支撑体系的设计应该与建筑的主体结构密切相关。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撑体系设计是在施工方案阶段进行,其计算模型的建立独立于建筑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常有的设计变更、施工方法改变等情况也经常出现,都有可能导致支撑体系中出现杆件与主体结构发生冲突和碰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直接忽略与结构构件冲突的支撑杆件,不予架设,致使实际的支撑体系与其计算模型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安全分析精度。

3)无法实时更改计算模型。一旦变更设计或修改施工方案,支撑体系的分析计算模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改,包括支撑体系模型、荷载效应等方面。上述两个局限性致使实时更改其计算模型的工作量巨大,而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实施。

1.3引入4D技术与BIM对现有方法的改进

4D模型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所形成的时空模型,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IFE实验室于1996年提出[9]。4D技术则是基于4D模型的信息化技术,其目的是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实现对整个形象进度过程进行控制和动态管理。目前,4D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建筑领域的许多方面,包括建筑施工模拟[10]、建筑施工管理[11]、物业管理[12]等,CommonPointProject4D、4DSuite等4D-CAD相关的商品化软件也逐渐面市[13]。BIM是一个智能化的建筑物3D模型,它能够连接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完整的信息化描述。清华大学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4D技术的研究,将施工资源、成本分析、场地布置等施工管理要素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扩展的4D施工管理模型4DSMM++[14],开发了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4D-GCPSU)。在此基础上,结合BIM的研究,提出子信息模型(sub-BIM)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基于4D技术,面向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此sub-BIM在3D模型信息基础上,附加了时间因素(施工计划或实际进度信息),并包含与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相关的资源、场地、材料和荷载等设计和施工信息,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时变结构安全分析[15]。

由于施工期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荷载效应随时间而变化,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有着“几何模型+时间”的共通模式,因此,将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引入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可以为全过程分析提供随进度变化的体系模型和完整的数据支持,能大大简化分析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实现连续动态地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为施工期安全分析的实际应用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而言,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根据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包含的建筑结构3D实体模型,附加支撑设计参数,可自动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与建筑结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自动识别并剔除空间冲突的支撑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计算模型的快速和精确建模。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4D施工过程模拟可动态表现结构施工工序以及支撑体系随工序变化的实际状况,如架设模板及支撑、浇混凝土、拆除模板及支撑等,反应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所承受的施工荷载等动态受力状况,从而能自动生成任意时间点支撑体系的计算模型,用于支撑体系随进度变化的受力状况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3)一旦施工方案调整,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将随之变化和自动调整,从而保证支撑体系计算模型与实际施工情况保持一致,且不需要重新录入数据。

4)获取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可针对各种施工操作进行支撑体系的力学分析、性能验算和安全性识别,建立相应的安全指标和评价体系,对施工期支撑体系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评价。

2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

3D建模传统的手工3D建模方式建立这些构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费时费力且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针对木模板和钢管扣件式满堂支撑组成的框架支撑体系,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提取建筑楼板外轮廓特征及相关信息,采用简化自动方式建立支撑及模板的3D模型,并在与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排除自动生成算法中的不合理布置点,从而实现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在支撑体系的快速建模算法中,涉及到支撑杆件建模和模板建模两方面。其中,考虑到楼板的外轮廓可能是由不规则的多边形组成,因此模板的建模分为两种方式:1)根据实际的楼板外形轮廓建模(简称实形建模);2)根据支撑点简化建模。

2.1支撑杆件的3D建模

本研究通过在AutoCAD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支撑杆件的快速建模。其快速建模的核心算法流程[16]为假设横向和竖向支撑杆件都是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则1)根据楼板轮廓计算外包矩形框;2)根据支撑间距等参数,确定可能布置点(xy平面内);3)判断每个支撑点是否在楼板轮廓范围内,剔除轮廓外布置点;4)根据合格支撑点布置纵横及垂直方向支撑杆件。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2.2模板的3D建模

采用实形建模法建立模板的3D模型,要求模板轮廓与其所支撑并控制的混凝土楼板轮廓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支撑间隔和位置参数所建立的支撑3D模型,将其坐标平面投影在模板范围内,取其内部点对原多边形模板进行内部点约束的网格划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内部约束点的位置无法预知,对于不规则的模板外形轮廓,容易出现形状极不规则的网格,从而影响有限元计算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甚至出现无法进行计算的情况。因此,按楼板外形轮廓实形建立模板的方法无法普遍适用于各种外形的模板,也不适合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建模。针对实形模板建模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根据支撑点简化建立模板的算法。该算法是在布置支撑点的同时,自动识别临近的支撑布置点,并将模板以临近支撑点为依据划分为形状规则的矩形块,为将来有限元计算前的网格划分带来方便。通过这种方法所建立的模板,与楼板外形轮廓在边界支撑附近会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支撑间隔通常不大,因此差异尺寸较小,不起控制作用。而且标准的矩形轮廓在网格划分中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计算的精度,从而弥补了因外形并不准确所导致的计算误差。通常情况下,根据支撑点简化方法所建立的模板轮廓可以满足施工安全分析精度要求。

2.3支撑及建筑构件的冲突检测建立支撑体系

3D模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考虑主体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因此可能产生冲突,比如支撑与柱或墙的空间冲突。因此,需要对已建立的支撑体系3D模型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冲突检测,并将冲突的支撑删除。现有的碰撞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层次包围盒法和空间分解法[17]。其中,层次包围盒法用几何特性简单的包围盒近似地描述复杂的几何对象,并通过构造树状层次结构越来越逼近对象的几何模型[18]。而空间分解法则是将整个虚拟空间划分成等体积的单元格,只对占据同一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的几何对象进行相交测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碰撞对象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对虚拟空间进行划分处理。具体在支撑及建筑主体构件的碰撞检测中,由于实体空间位置不会改变,因此应用层次包围盒法进行检测的效率更高。然而,传统的层次包围盒法应用在支撑及构件的冲突检测中有一定局限性:1)由于建筑构件众多,每个构件又由多个表面组成,导致在细化构件进行“层次”分析的过程中,计算量极大;2)建筑构件在3D建模过程中,本身便存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交叉,如梁柱轴线相交,依此建立的3D模型,梁柱必然“碰撞”,而实际上却是合理的。支撑和模板的碰撞、支撑与梁的碰撞亦然;3)由于3D构件空间位置不随时间改变,因此在算法中也可以有明显提高检测效率的可能。因此,本文针对支撑杆件和建筑构件碰撞检测这一特殊应用,提出“轴线-层次包围盒-表面”冲突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大大提高传统层次包围盒法的效率。算法中,首先提取支撑的轴线,以代替支撑3D模型作为碰撞检测的主对象,如图3所示A、B、C、D四根竖向支撑。再通过各主对象(即支撑的轴线)与目标对象(即主体结构构件)的包围盒相交检测,从而粗略判断对象间的相交关系。若粗略判断结果为“碰撞”,则再将主对象与相交目标对象的各个表面进行交点计算,计算结果如图所示P1、P2、P3、P4所示。最后判断交点与目标对象相交表面的关系,若在表面内部则主对象与目标对象碰撞冲突(如P2、P3、P4),若交点在表面外或表面边界(如P1),则并无碰撞冲突。其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2.4支撑体系3D建模的整体流程支撑体系

3D建模的全过程是:将支撑点简化为正交布置,且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固定不变,首先根据多段线构成的外形轮廓,生成外包矩形框,再根据支撑间距等信息,确定支撑可能的布置点,并根据图形学中判断点是否位于多边形内的算法排出外形轮廓以外的布置点,从而确定垂直支撑的位置。水平支撑则根据竖向间距在任意相邻两个布置点中等距布置。最后,根据布置点生成模板3D模型。建模过程及实形模板和简化模板的比较如图5所示。

3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3.1基于工序的支撑体系及荷载效应

施工过程中,支撑及模板的抗力并不随时间而变化,但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及所承受的荷载则受施工工序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中必须考虑,以确保结构计算的精确度。以横向楼板及梁的施工为例,施工工序主要包括架设支撑体系、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和拆除支撑体系。其中,架设和拆除过程影响支撑体系计算的结构模型,为支撑构件是否参与结构计算的依据。而绑钢筋以及浇筑混凝土阶段,通过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可以获得与施工工序关联的建筑构件体积、密度及材料等信息,从而自动计算支撑系统所承担的结构构件自重、施工荷载,再根据荷载规范或文献[8]转换为标准值或设计值,作为支撑体系结构计算的荷载取值。

3.2支撑体系的4D结构计算模型

可通过编制轻量级的程序进行支撑体系的结构计算,但考虑以后扩展为与主体时变结构的安全分析结合的需求,本研究以ANSYS作为支撑体系的有限元计算平台。其中,由于支撑杆件通常采用截面对称的圆形钢管,可选用梁单元“BEAM188”来模拟。同时,模拟中不考虑竖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连续性,而是从交点处断开(包括横向支撑与竖向支撑的交点、横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的交点),并划分为小单元进行计算。另外,可以采用壳单元“SHELL65”模拟横向大面积的模板,并根据模板与竖向支撑的交点,划分为小模板块进行模拟计算。在4D模拟的过程中,指定任意时间点后,通过当前施工段的工序信息,判断哪些支撑及模板已经搭设完毕,以及该支撑模板所承担的结构,自动导出该时间点的支撑体系框架模型及荷载效应。

3.3支撑体系失稳分析

当支撑体系承受的荷载达到某一极限数值时,荷载有微小的增加时,应力和应变不按比例而显著地增长,这种内部抗力的突然崩溃就是屈曲或失稳。如前文所述,施工过程支撑体系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于支撑失稳或整体失稳,因此如何准确而方便地进行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是施工过程安全分析的重点。用有限元求解结构稳定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19]。

1)特征值屈曲分析。

特征值屈曲分析是线性屈曲,即结构处于平衡状态,荷载增量为一个微量,其位移增量很大。通过数学转换,特征值屈曲分析将转换为求解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此方法用于预测理想弹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即欧拉临界荷载。ANSYS中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由3个步骤组成:按静力方式求得静力解,再按屈曲方式求得特征值屈曲解,最后按扩展求解方式求得扩展解。

2)非线性屈曲分析。

非线性屈曲分析属于全过程大挠度弹塑性有限元方法,通过逐级增加荷载(或位移),不断修正单元的刚度矩阵(考虑应力和位移效应),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再在此基础上寻找临界点。ANSYS中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只需要增加如下步骤即可:首先在求解属性中增加特征值屈曲分析,然后打开弧长法追踪以及打开大变形计算,最后实现荷载逐步施加。其分析结果将自动反应在内力和位移形变的最终计算结果上,不需要进行人工参与。

3.4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步骤和流程

基于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2)支撑体系施工过程模拟;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1)建立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进行施工过程支撑体系安全分析的前提是支撑体系的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首先,根据楼板轮廓,应用上述3D建模方法创建支撑体系3D模型,如图6(a)所示。然后对支撑构件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检测,排除冲突支撑,如图6(b)所示。再将支撑体系3D模型与WBS工序节点关联,实现3D模型与WBS工序的4D关联,并赋予支撑、模板等支撑体系构件工程属性,包括:支撑属性、材料属性、基于工序的荷载效应。这些属性通过统一的对象——支撑实体,进行连接和管理,如图6(c)所示。图6支撑体系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Fig.64Dconstructionsafetyinformationmodelingofscaffoldsystem

2)支撑体系4D施工过程模拟。随着主体结构进行4D施工过程模拟,支撑体系也能实现施工过程的4D动态模拟。与主体结构的4D动态模拟不同的是,支撑体系只有架设与拆除两道工序,而且工序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是临时存在的实体构件。因此,支撑体系在架设后至拆除期间,不需要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工序进行区分,而只需要表现出“存在”即可。

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进行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具体包括:首先在支撑体系的4D施工模拟过程中,可以针对模拟进度中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支撑体系的导出和计算分析,即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模拟情况、支撑体系的支撑情况、支撑体系的承载情况等所构建的计算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的工程属性,根据分析模型导出算法[20],自动导出可供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储到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中。然后通过数据接口,将导出的模型和数据导入到结构分析系统进行该时点支撑体系安全性能计算与分析,其中,由于主导支撑体系安全性问题的因素是局部屈曲或整体屈曲,因此需要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对支撑体系进行额外的屈曲分析,求得屈曲临界荷载。计算分析的结果,即该时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以及屈曲临界荷载等数据,可以通过中介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支撑体系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返回到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进行3D形象的动态表现。最后,通过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模型,可以计算该时点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能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和预警预报。

第4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零伤害;目标

How to Achieve Zero Harm to People in Safety Management

LI Guofei

( BlueScope Buildings(Guangzhou) Ltd. Guangzhou 510530 )

Abstract: Manufacture and construction work for a building project is very complex. In the progress of a building project, it is inevitably involved in many dangerous tasks and safe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whole project. To achieve zero harm to people is our safety go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Safety management; Zero harm;Object

1“零伤害”的七大安全信条

1)所有的伤害都是可以预防的

这一条是安全信条的核心。这一条要求看上去有点过份,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这条安全工作的原则,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反之,任何偏离该原则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工作的失误。

2)管理层对安全及安全业绩负责

从上到下各级管理人员均有责任在其管辖范围内避免伤害的发生。管理层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制定安全工作目标,提供资源并通过有效的监督使安全工作能持久和有效。

3)全员的参与(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上面谈到了领导的重要作用。正如质量管理工作一样,安全管理工作离开了全员的参与也很难取得实效。现代化的公司每人每月要作一次安全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发现安全漏洞,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4)任何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都应加以防护

本条与第一条“所有的伤害都是可以预防的”有相通的地方。前面讲的是目标,这里讲的是具体做法。首先要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接下来最彻底的方法就是消除和改变危险源,但在实践中往往不可行。另一种选择是采用产生较少危害的工艺或设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用将危险源加以隔离的方法。以此相配套的还有:制定相应的安全作业规程,员工培训,劳保装备的应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来保证人员的安全。

5)安全工作是雇佣的基本条件

安全作为雇用的基本条件,说明公司对安全提法的高度。公司还规定了每个岗位在安全方面的职责。

6)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员工从进入公司第一天起就接受安全培训,在日后的工作中还将不断地进行各类安全培训以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技能和意识。

7)所有暴露的作业危险都可以被隔离

所有的作业危险,特别是暴露在外的,都应该被隔离起来,也是可以被隔离起来的,只有把危险源隔离开来,才能杜绝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忽大意而导致发生危险。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切记: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2工作安全分析

工作安全分析(JSA)程序是为员工设计的用来管理他们的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风险的工具。一般来讲,在进行一项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工作之前,参与作业的员工需在“工作安全分析用表”上写出每一作业步骤、每一作业步骤中潜在的危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工作安全分析的好处及要点:

① 通过系统的方法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② 参与作业人员进行工作安全分析有助于危险源的识别――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工作;

③ 员工的安全意识、对施工安全要求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的认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④ 对所有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工作(包括日常工作)都需要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⑤ 在编写工作安全分析时,应请对该工作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参与一起编写,有必要时,安全员应予以协助。

⑥ 在编写工作安全分析时,首先按顺序写出每一作业步骤,这些作业步骤应写成“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在写完所有作业步骤之前,不要开始进行危险源识别。

⑦ 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列出危险源一定要足够具体。要尽量避免使用如“人员受伤”一类太笼统的说法。

当选择对危险源的控制方法时,首先应考虑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完全没有此危险的作业方法;如果没有,则再考虑如何应用工程的方法、管理的方法、安全作业行为、个人防护用品及应急反应计划等手段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时后果的严重性,将危险控制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

要尽量避免使用“小心”,“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太笼统的说法。如果工作安全分析只停留在纸表上,那么它就不能起到对危险源进行控制的作用,一定要利用班前会把工作安全分析中的内容给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讲清楚。在作业过程中,一定要按工作安全分析上所列的作业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作业,并且要确保工作安全分析上所列的所有的风险控制措施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工作安全分析应该通过作业实践和吸取事故教训得到持续的改进和完善。

3隐患及事故报告

现场发现存在危险隐患,必须立即报告,并进行处理。任何人发现自身或者他人处于危险环境中时,必须及时提醒他人和消除危险。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必须立即上报现场管理人员,禁止强行处理。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① 工厂及施工现场都必须制定隐患整改及事故报告制度;

② 现场发生任何事故或发现隐患后,必须立刻通知现场管理人员;

③ 发现隐患后,应制定快速、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立即消除隐患;

④ 进行持续性监督,跟踪隐患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如无效则必须重新制定,做持续性改进,防止事故发生;

⑤ 任何受伤或者事故,无论有多小,都必须报告并调查,并且必须在受伤或者事故发生的24小时之内,向上一级部门及公司管理层提交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

⑥ 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必须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救护;

⑦ 在准备或完成立即处理措施时,必须保护好事故现场,接受事故调查。

4工作现场应急反应

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必须制定工作现场应急预案。例如:高处坠落,人员触电、医疗急救或恶劣天气如台风等。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① 必须定期进行应急演习;

② 材料的堆放必须符合要求,所有施工区域必须留有一条4 m宽的消防、急救车通道;保证消防、急救车可以到达任何一个施工点及区域;

③ 现场必须设置担架、药箱等急救设施;

④ 设置应急救助站;

⑤ 设置紧急集合点;

⑥ 现场配备足够的ABC干粉灭火器材,并定期检查;

⑦ 进行应急培训,保证所有人员熟悉应急设备及紧急逃生通道的位置;

⑧ 发生急救及火灾事故时,必须派专人在路口等待,引导急救车及消防车进入施工工地;

⑨ 维持应急联系电话,包括当地的医院、消防中队及相关政府部门、所有管理人员的联系电话,并张贴在现场办公室或其它醒目的地方;

⑩ 建立员工家属联络方式,并建档保存。

5奖惩制度

公司应当鼓励工作中的安全行为和奖励安全表现良好的员工。对安全表现良好的员工可以直接进行奖励,也督促各个部门奖励表现好的员工。

5.1为保障工作区域安全,对员工的违章实施如下处罚制度

员工的违章行为分为三级,分别处罚如下:

① 一级违章一次,将会被立即开除;

② 二级违章一次,罚款200元;

③ 三级违章一次,罚款100元。

三级违章的界定如下。

5.2一级违章

① 高处作业时,不系挂安全带;

② 在高处作业面睡觉、追逐、打闹,嬉戏;

③ 特种作业无证上岗,证件弄虚作假的;

④ 违规指挥、冒险操作不听劝阻的;

⑤ 违反规定屡教不改的;

⑥ 瞒报、谎报、虚报事故的。

5.3二级违章

① 非持证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特种设备操作,无证操作;

② 特种作业人员不按施工方案的安全要求进行工作;

③ 违反各种特种作业中要求的行为:如违规指挥、冒险操作、违规作业等;特种作业时,不按要求使用及故意损坏个人劳保用品和防护用具;在氧气乙炔瓶旁边抽烟;指挥吊重物从地面有工人工作上方经过;

④ 工作区域打架、偷窃及饮酒;

⑤ 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安全设施;

⑥ 损坏、不佩戴、不正确佩戴或佩戴不合适的个人劳保用品。

5.4三级违章

① 管理人员和安全人员不履行安全职责;

② 对于违反安全的行为或状态视而不见不予以制止、纠正;

③ 不做好每日的安全记录;

④ 不及时落实整改违反安全要求的指令;

⑤ 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设备;

⑥ 发现事故隐患不及时报告。

6几种有效的做法

1)全员安全检查

如前所述,公司每人每月作一次安全检查,其目的是发现安全漏洞,即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况。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2)安全委员会

公司建立安全委员会,成员来自于不同层面,从高级管理层直至基层员工(如:操作工)。成员的多样性,使得委员会做出的安全改进计划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3)工具箱会议

通常称作班前会,一般用于开工前布置工作时,利用这一机会来提醒一下安全方面的事项,实践证明此方法很有成效。

4)提倡“三思而后行”的行为准则

这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法,它提倡在行动前先要停顿一下,确认无误以后才开始。这也是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5)事故报告制度

根据安全方面的理论,每一个大的事故后面,一定曾出现过许多可记录的事故,在后面也一定曾发生有许多小的事件。安全检查的目的,就是通过发现、记录和分析这些事件和事故,来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如上所述理由,公司要求员工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事故都予以报告,并分析原因,以利于改进。

第5篇

关键词:基建工程;安全分析;管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飞腾发展,我国的基建工程得到迅速的发展。基本建设实际上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基础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布局、整体结构形式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基础建设工程的安全性直接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实施安全化的管理施工对于基建工程至关重要。加强基础建设管理的工作,保证基础建设工程的安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繁荣发展[1]。

一、 基建工程安全性的意义

基建工程的安全性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根基,只有保证所施工的安全性,我国的基建工程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2]。基础建设工程安全性意义主要包括如下:

(1)安全性是基建工程施工的最基本原则。对于基础建设施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中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管理最优考虑因素。只有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所建设基础工程才能为人们服务。安全性是一般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方面,保证安全的施工才能说明所建筑的工程符合施工基本要求。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所建筑工程的质疑。

(2)安全性是保证基建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安全性对于基建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定详细安全施工计划,详细考虑企业的安全因素的施工方才能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当施工的安全性收到破坏时,企业的其他因素都将围绕这一破坏展开工作,造成施工延误。

(3)安全性是评价施工方施工的最根本指标。对于进行基础建设的施工方,要想得到政府和人民对于其工作的充分认可,首先就是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与基本的工程施工比较,基础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施工方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导致了施工方的责任加重,容易疏忽的地方增多,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安全性是评价施工方综合能力的根本指标。

二、基建工程安全管理

在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才能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也就是保证施工单位按照既定的规定进行作业,尽可能的约束施工方的行为主动性[3]。其中,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

1、 施工前的安全性分析

对于基建工程的安全性,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在施工前,应组织工程领导进行整个施工的安全性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综合评估施工的设计方案。在某些基础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中,存在着违反安全操作规定的设计成分,就应该与设计部门沟通进行修改设计方案。对于高危险性的施工工程,应组织专家进行安全可行性测试,待确定所设计的工程完全不存在安全隐患方可施工(2)测评施工方安全管理体制的完整性。若施工方不能组织完整的安全管理体制,就会导致工程出现诸多失误,并且发生事故后也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就要求施工方必须拥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在施工前,测评施工方的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掌握施工放的总体预防和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及时发现施工方存在安全隐患。

2、 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分析

由于基建工程中涉及大量的劳动力,施工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施工人员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施工操作安全规范知识,能够应对突发安全事故,具体内容包括:(1)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测评。对于基础建筑施工,在某些施工范围中存在由于缺乏施工专业知识可能引发事故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组织测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2)考核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施工管理人员是基建工程中最根本的管理执行者,具有优良经验的管理队伍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施工安全。施工人员能够指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点,将危险遏止在萌芽状态。

3、 施工过程中安全分析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分析主要是分析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建筑专业知识实施技术上的监管,努力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施工方式才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2)强化现场管理水平,加大现场监管力度。通过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监管队伍,能够保证施工现场的正常有序,防止施工过程出现安全性事故。(3)安全综合管理。通过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利用综合管理切断事故“发生链”,最有效的减少现场施工事故。

总之,基建工程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做到管理层和工人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的能力,及时的控制基建工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保证施工过程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基本状况及今后深化改革重点[J]. 建筑安全. 2005(12)

[2] 陈章奇.探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 建筑安全. 2012(01)

第6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系统;钻探施工

一 前言

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规模化,各种危险物品推陈出新,生产和生活中防止灾害和损失的范围不断扩大,安全保障的技术难度也相应增大,而已经投入运行的生产装置和设备,由于陈旧和老化,潜在的危险也日益暴露出来,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招致人身安全,严重时可危及到社会,造成社会性灾难,其例证很多、教训惨重。

安全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地勘行业也不例外。安全工作必须科学化,必须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系统的观念出发研究和解决安全问题。

钻探工程是地质勘查中对查明地下矿体、采集样本最直接有效的探矿手段。在最近几年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多种投资渠道进入地质找矿领域,地质找矿勘查项目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由于上世纪80、90年代地质行业普通不景气,导致钻探行业萎缩,钻探管理技术和人员大量缺乏,而现在需要大量的钻探管理技术和管理人员,由此形成了钻探项目管理人员供需矛盾突出。

在地勘生产中,安全保障在施工生产中应作为最根本的方针。安全管理要把主要解决已发生或者即将发生事故问题的被动局面扭转到两个长远目标上来。即:一是把事故降下来,降到最低极限;二是不断改善并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形成一个施工现场无隐患即防患于未然的局面。

二、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 施工环境条件差,防范措施不到位

在施工准备阶段,有的项目部往往忽视对施工不利的各种条件、因素的调查研究,对当地水文地质、地震灾害、最大风速、昼夜温差、运输工具、通信手段等资料调研不详实、不具体,无法编制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应急预案。

2 工人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多隐患

地勘单位已多年不招工,处于生产一线是大量的农民工,据计,去年我局野外施工人员有1550人,其中农民工就有1300人,占野外施工总人数的84%,他们中不少人存在临时观念,对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缺乏积极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违章作业、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时有发生,是安全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点。

3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

地勘单位仍处于求生存求发展的阶段,要投人大量的资金保障生产安全,经济上有一定困难,导致保障钻机安全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如钻机远离项目部,这些地区道路崎岖难行,且大多处于通讯信号盲区。如果没有好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施工中一旦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生产事故,就会贻误最佳救援时机,甚至会使事故扩大化。

三、安全管理系统的简介

安全管理系统作为解决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重要武器,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推广应用。

所谓安全管理系统就是应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以及消除工作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实现施工生产安全的一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它包含有系统论、预测技术、最优化技术、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行为学、工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和技术,提供了一套数据模型和层次形象模型的管理方法由。传统的“安全”与“不安全”概念,上升到由数量和层次形象来描述,由根据经验用安全系数等求得安全,上升到从工程设计阶段自觉地进行安全设计及危险性分析和评价,把安全活动贯穿到生产的计划、设计生产及成果使用的过程,实行费用、效率和时间的最佳配合,最终结果是费用最少、时间最合理、成果最大。

四、安全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实施方法

安全管理系统的中心是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实现生产系统安全。它是由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管理两大部分组成的,其实施方法有事故树法、安全检查表、安全操作研究、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

安全管理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才能逐步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不只是一线施工单位的事,管理部门应该承担对施工安全评价和安全技术开发的任务,施工单位掌握实际生产的安全操作技能。只有紧密结合实际、分层次、定目标地实施,才能被广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所接受,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五、以事故树分析法为例说明安全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系统中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危险度的定量评价体系,另一种是对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定性分析体系。在此重点阐述以事故树分析为代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具有应用范围广和简明、形象的特点,体现了系统管理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分析,是一种以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及逻辑关系图。对既定的工程项目、生产系统或作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导致灾害的后果,按工艺、生产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逻辑方框图。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由于设备、装置故障或误动作,作业人员的误判断、误操作及受周围或地层环境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危险性,为不使这些危险因素导致灾害性后果,用事故树逆推法找到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消除危险。

1 事故树分析的作用

事故树分析法具有以下作用:发现和查明系统内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明确系统的缺陷,为改进安全设计、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及采取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1)搞清楚由于设备、装置的故障和误动作、误操作对系统的影响,找出重点和关键,并使作业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项防灾控制要点。

(2)能对导致灾害事故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作出全面、简洁形象的描述。

(3)可以对已发生事故,通过事故树全面分析事故原因,以充分汲取教训,作为拟定防范措施的依据。

(4)便于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2 事故树分析的基本程序

实施事故树分析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编制事故树、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及制定防范对策和改善系统。

第一阶段:编制事故树的过程就是研究工程施工系统中的各种信号和生产工艺中的异常、机器设备运行中的故障以及人和环境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所要分析的对象系统,充分掌握所分析系统的工艺过程、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和操作项目,搜集事故事例,根据可能发

生事故的危险程度,把对系统影响大的灾害或事故,作为分析对照的顶上事件,然后由顶上事件按系统构成的逆程序逐项展开。如钻探施工中的工程量报废事故,按着形成事故控制逆程序,先分析可能导致工程量报废事故的直接因素:一是无法处理的井内复杂事故,二是钻孔严重偏斜无法纠正,进而分析引起上述故障的因素,这样层层分解,按着它们之间的输入(原因)与输出(结果)的逻辑关系,编出事故树框图。

第二阶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事故树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求出导致发生事故的基本事件的组合,分析重要程度。对于有重复事件的树进行化简。

定量分析应根据需要和条件来确定,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应具有数据和误操作率数据。已编成的树应包括全部的故障并考虑到人的因素,通过计算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

第三阶段:制定防范对策和对管理系统进行改善编事故树的目的是找隐患,找薄弱环节,查明系统的缺陷,然后加以改进,在考虑投资和技术等方面条件之后,选择最经济、最合理、最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

以岩心钻探工程量报废事故为例阐述事故树分析及评价方法

从编制出的事故树中我们可以得出:

(1)从事故树的结构上看,从顶上事件(工程量报废)向下有许多层次,距离顶上事件最近的两个因素危险性最大。因为只要有一个事件发生,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距离顶上事件层次越远的,其危险性相对比较小。

(2)同一层次事件中,输人事件越多的危险性就越大,形成事故的机率就越高。

(3)为控制和防止顶上事件的发生即发生工程量报废事故,应从哪一个层次进行控制更有效呢?从事故树结构上看,虽然中间事件距顶上事件近,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因素,而是受着若干原因事件的影响,所以应从基本事件着手采取措施。因此,要想杜绝工程量报废事故的发生,除了人员技术水平外,首先应该保证钻机、钻具等配套设备的完好率,保证设备、工器具的材质质量,施工中减少钻孔长时间裸眼,以降低孔内复杂程度;开钻前钻具要按规定装配好,测试好开车、立轴和孔口轴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确保开孔倾角和方位;当钻进通过覆盖层到达基岩时,按规程要求及时下好孔口管(套管),并做到密封、牢固;对于漏失地层,应采用适合防漏的冲洗液,防止漏失严重;坍塌、破碎地层要及时采取护堵措施;对于流沙等遇水松软地层,要控制钻速、泵量,选择渗透性小的冲洗液,提下钻速度适当放慢,钻进回次不要过长;遇有夹钴、烧钻处理时,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此外,在钻进过程中要按规定进行测斜,以确保钻孔的方位和倾角等,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形成工程量报废事故的最基本因素,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

六、结语

第7篇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内机动车辆。这些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后果相当严重,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都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研究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特性,总结事故规律,提前诊断与预测特种设备危险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危险源,就是要把特种设备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概率最高的危险源消除在萌芽状态。尽管从宏观上看,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就其本质的内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任一事故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都是由几个事故原因共同造成的。从事故原因分析中又发现,只要其中一个事故原因不起作用,事故便不会发生。因此及时诊断与预测特种设备危险源,并立即予以纠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二、特种设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概念

特种设备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根源。就是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是造成事故的根源,即为危险源。它是事故的隐患。

特种设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通过问、听、看,配备仪器检测、化验,进行病理分析、综合判断、最后确诊。特种设备的“医生”,运用国家有关标准和过去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采用先进的手段、科学的检测,监测施工和使用过程的现状,根据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特性来探索和评估特种设备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未来的安全状况。这就是特种设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

通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发现危险源在那里,有多大的危险性,应当采取那些措施才能消除事故的隐患,这是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目的。

三、特种设备的危险源

危险源诊断的核心在于危险源识别与确定。危险源诊断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总结经验和教训,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有依据(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有统计(过去、现在)和有分析的数理过程来确定每一个危险源。

遵循人机工程的原理,虽然各种各样的危险源是与设备、人员、施工方案……等诸多因素有关,表面上看来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点:就是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或者叫做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管理和人员,非人为因素是物。特种设备在管理、人员、物方面的危险源列举如下。

1、管理

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法规(国家已制定)、制定制度、实施教育、和执行监督,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例如:(1)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建全,或制度规定不合理;(2)施工工艺、施工方案不合理;(3)施工组织不合理;(4)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未合格就上岗;(5)现场检查、督促、整改落实不力;(6)出现事故未实行四不放过原则等。

2、人员

人员主要是违反劳动纪律、操作规程。表现为态度不正确、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例如:(1)无证上岗擅自操作;(2)未确认工作环境、条件与设备是否有问题就开机或确认有问题仍然开机;(3)开机时未发出开机信号;(4)遇到问题手忙脚乱不懂采取紧急措施;(5膊电施工未对送电开关上锁、挂牌或派人监护;(6)作业时未确认是否有电或安全装置是否有效;(7)不按规定随便安装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8)不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9)作业时协调配合不好;(10)作业现场无警告标志;(11)临时冒险行为如临时拉电、用火、锚固或使用不规范设备、辅具等;(12)高空作业工具、零部件等重物不按规定放置;(13)酒后作业;(14)体力、精力下降,误动作,误操作;(15)未按规定检查、监视设备状况;(16)不按制度、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操作的行为。

3、物

物包括施工设备、工具、辅具、劳动防护用品和工作环境。例如:(1)设备电气保护失效;(2)设备受力零部件磨损、腐蚀、变形、裂纹或安全防护装置失效;(3)工具、辅具不符合规范规定;(4)未按规范设置脚手架、护栏、工作梯;(5)劳动保护用品失效;(6)工作环境狭窄、场地杂乱、地面滑、安全通道缺陷;(7)工作环境温度、湿度不当、光线不良;(8)工作环境易燃易爆物质超标。

四、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方法

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常用方法有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

1、直观经验法

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诊断与预测。它有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诊断与预测人员知识、经验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事先编制适用的检查表,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

(2)类比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设备、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害因素的辨识过程。

2、系统安全分析法

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美国拉氏姆逊教授曾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大规模、有效地使用了事件树、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核电站的危险、危害因素,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

上述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常用方法,最适用特种设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的是直观经验法,即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

五、特种设备危险源诊断与预测

特种设备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危险源诊断与预测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最适合。安全检查表好操作,并且通俗易懂,实践证明有效。安全检查表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的编制小组编制。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应当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的特性,结合危险源的发生因素,围绕管理、人员、物三个方面因素编写。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安全条件检查表、施工过程安全检查表,使用单位应编制特种设备定期检查表(检查周期要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特性要求,但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安全检查表经编制小组会审、领导批准后按规定的周期实行检查,实行一段时间后应视情况增补或修改。

1、施工安全条件诊断与预测

编制施工安全条件检查表主要有以下几点:(1)施工方案(工艺)是否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特性的要求,是否经相关责任人员签字确认;(2)安全技术交底内容是否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特性的要求,是否对每个作业人员进行了交底;(3)施工组织中管理者是否有安全管理经验,作业人员是否有上岗证,各工种人员配备是否合理;(4)是否向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开工告知;(5)施工场所的空间是否符合要求,施工场所及通道是否畅通、无杂物、无尖锐物资、无油迹、无积水且光线充足,施工场所及通道的孔洞是否已设护栏或覆盖且有警告标志;(6)施焊、用火现场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7)施工场所的电源是否符合安全要求;(8)脚手架、护栏、工作梯是否符合安全规定;(9)施工设备、工具、辅具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2、施工过程安全诊断与预测

编制施工过程安全检查表主要有以下几点:(1)是否按施工方案(工艺)、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施工;(2)作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是否符合持证项目;(3)施工场所是否符合安全规定;(4)施工设备、工具、辅具是否符合安全要求;(5)脚手架、护栏、工作梯和锚固是否符合安全规定;(6)施焊、用火现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7)施工场所的电源布线是否符合安全要求;(8)作业人员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9)作业人员的劳动意识、心理、体力、精力是否正常;(10)是否有违章作业的行为。

3、特种设备定期诊断与预测

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活载荷;分析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分析与控制要求对施工活荷载有较准确的估计。本文通过对一批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活荷载的现场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施工活荷载中堆积荷载是主要的,施工活荷载可以用指数分布描述,对指数分布的参数进行估计,并将施工活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参照结构正常使用阶段荷载标准值的取法,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活荷载标准值的建议。研究结果可用于施工期结构的安全分析与控制,承包商也可以据此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现场材料的堆放。

一、工程背景及测试结果

1.工程背景

某高层建筑,主楼地下1层、地上19层,裙房6层。主楼高87.25m(未包括主楼钢结构顶高度)。底层层高3.9m,2层为3.95m其余楼层层高均为4.0m。

主楼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裙房为框架体系,抗震等级为一级。主楼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裙房柱为C40。主楼柱、剪力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1~7层C55,8~11层C50,14~16层C45,16层以上C40。标准层混凝土楼板厚度为110mm。

标准层施工采用3层模板支撑,初期施工周期为10d,后期为7d。采用木质9层胶合板模板,厚20mm,45mm×85mm方木格栅,48mmX3.5mm钢管支柱(实测弹性模量为1.8214×105N/mm2),支架间距0.8m×1.0m。

2.现场实测结果(见表一)

二、施工活荷载统计分析

1.施工活荷载统计特性计算

混凝土房屋建筑施工期间,施工荷载(这里指支架内力)是随机过程。施工荷载随机过程S(t)的任一实现,即实测的任一支架的施工荷载时程S(t);任一给定时刻t0,施工荷载随机过程S(t)的实现,S(t0)、G(t0)、L(t0)均为随机变量。由此,可获得施工关键阶段(tk)的施工荷载随机变量均值和标准差的估计值。对一个施工循环内每层楼板浇注后的施工荷载进行统计,即可获得一个施工循环中,施工荷载在模板支架和混凝土楼板中的分布规律。

由施工荷载随机过程:

S(t)=G(t)+L(t)(1)

可知施工活荷载随机过程:

L(t)=S(t)-G(t) (2)

第1阶段,施工期间有大量施工活荷载存在,代表了施工活荷载和静荷载共同作用结果,为S(t);第2阶段,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活荷载,施工活荷载较小,代表施工静荷载的分布规律,此时L(t)的均值、均方差可假定等于0,此阶段测试荷载即为G(t)的样本g(t)。以2个阶段实测的施工荷载随机变量S1(tk1)和S2(tkl)表述式(2)为:

2.施工活荷载取值建议

基于实测施工活荷载服从分布,参数=1.44,=0.7934,可以获得95%保证概率的施工活荷载标准值为4.8lkN/m2,当取99%保证概率时,施工活荷载标准值为7kN/m2。这里建议设计有效承载面积为1m2的模板支架类构建时,施工活荷截取4.8kN/m2。

由于施工期间荷载的集中性,当构件有效承载面积较大时,荷载统计值减小。因此,当构件的有效承载面积为13.5m2(本文实测房屋建筑房间面积)时,可以采用模板支架内力均值1.8kN/m2作为施工活荷载标准值。

《建筑施工安全统一规范》征求意见稿给出的施工活荷载标准值为2.5kN/m2;文献[1]通过调查按楼面开始统计分析给出的模板支撑阶段的施工活荷载为2.5kN/m2(相应于新浇楼面上的施工活荷载);美国土木工程协会[2]建议施工活荷载2.4kN/m2;文献[3]按构件的影响面积,给出15m2时的施工活荷载为2.4kN/m2。结合当前我国房屋建筑房间尺寸,这里建议有效承载面积15m2时的施工活荷载为2.5kN/m2。

对设计验算结构构件有效支撑面积在二者之间时,施工活荷载线性内插确定。即:①对于有效承载面积A≤1m2的结构设计验算,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取4.8kN/m2;②对于A≥15m2的结构设计验算,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取2.5kN/m2;③当lm2

结语

混凝土房屋建筑施工短暂状况设计验算的对象是早龄期混凝土结构和模板支撑类临时结构。为保证混凝土房屋建筑施工短暂状况的安全性,两类结构设计验算的施工荷载标准值,应按其相应有效承载面积统计分析。

混凝土房屋建筑施工阶段的施工活荷载服从分布,施工活荷载的统计均值为1.82kN/m2,均方差为1.51kN/m2。依据国内外有关施工活荷载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标准,建议设计有效承载面积15m2时,施工活荷载取2.5kN/m2;有效承载面积位于上述界限之间时,施工活荷载线性内插确定。

参考文献:

[1]苗吉军,顾祥林,方晓铭.高层混凝土结构施工荷载数学模型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9,(3):7-9.

[2]ASCEl-95,Minin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atructures[S]2007.(10).

[3]赵挺生,龙奋杰,方东平,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短暂状况设计分析[J].工程力学,2004,20(4):39-44.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引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建筑业恒久的主题,是百年大计的大事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与安全。建筑工程一般都具有周期长,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多等特征,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有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而,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下面分别就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进行探讨。

2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木。

2.1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2.1.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测的首要环节

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我们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某些场合,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难度大,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一进行适当的深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1.2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筋、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二次检测。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

2.1.3抓好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子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2.1.4重要的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

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果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二种含义:①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②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垂直、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确且有灰碴、砌体粘灰面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砂、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现场施工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止,如地面面层、油漆、裱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须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

(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理、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一般材料均需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进口材料的商检报告等。

(4)抽检: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抽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7)设置质量管理控制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控制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控制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控制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是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去研究、分析在生产系统和作业中各个环节固有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价,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以消除隐患,有效地对系统进行安全预测、预报和预防,以获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现代安全管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安全管理示意图

3.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减少事故,促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因为,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 所以,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1.1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形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因而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这三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

3.1.2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安全施工系统模式如图2所示。工作指令、操作规程是法令、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安全技术水平是社会实践的体现;环境干扰是周围因素对人的作用,而心理行为是来自人自身的影响。

3.1.3安生管理系统的内容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分析、评价及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1)安全分析。

这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操作、环境、可靠

图2施工安全系统模式图

以及系统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分析正确,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分析要从人员、环境、技术和设备几方面着手:

①在施工作业中人是起关键作用的主体,各种指令由人发出、接收、执行,所以,做好人员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中心环节。人员的安全管理,要依据人员的个体心理、年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安全意识、疲劳程度等缘故进行。

②环境分析主要针对的是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良,容易造成分心、烦恼、紧张、反应能力差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通风不良、噪音过大、物料储放不当等儿方面。

③至于机械与设备,其设计与安全装置对于施工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

可以从数量上说明解析对象的安全程度,使人们得出可供比较的概念。它能够正确地提示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对危险进行大致的分类,并针对系统的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规章制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人的生物节律、人的精力、人的条件失误率、人的意识状态可靠系统、设备故障率,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3)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这是经过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来协定的,当找出或预测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后,要依据对象和条件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局部控制方法。事故控制方法大致有:消除法、保护法、控制法、隔离法、保留法和转移法等6类。总之,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进行危险性研究。①对整项工序的过程作充分了解。②利用鱼刺图、事故树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施工人员明白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危险实质和危险因素,使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③对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④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操作程序,使安全事故频率和强度降至最低。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存在有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下面分别就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进行探讨。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1.1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1.1 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 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我们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这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1.1.2 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化、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

1.1.3 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子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1.1.4 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 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果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二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

1.2 施工现场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须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是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去研究、分析在生产系统和作业中各个环节固有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价,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以消除隐患,有效地对系统进行安全预测、预报和预防,以获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

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减少事故,促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有管理上的;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状态,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而且,这些原因又在不断变化。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1.1 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构成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因此将安全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这三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独立,只有这三个子系统互相协调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

2.1.2 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安全施工系统模式如图1所示。工作指令、操作规程是法令、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安全技术水平是社会实践的体现;环境干扰是周围因素对人的作用,而心理行为是来自人自身的影响。

2.1.3 安生管理系统的内容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分析、评价及安全事故控制技术。

(1)安全分析。这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操作、环境、可靠性等指标,以及系统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是评价的基础,只有分析正确,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分析要从人员、环境、技术和设备几方面着手:

①在施工作业中人是起关键作用的主体,各种指令由人发出、接收、执行,因此,做好人员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中心环节。人员的安全管理,要根据人员的个体心理、年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安全意识、疲劳程度等因素进行。

②环境分析主要针对的是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良,容易造成分心、烦恼、紧张、反应力差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通风不良、噪音过大、物料储放不当等几方面。

③至于机械与设备,其设计与安全装置对于施工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可以从数量上说明分析对象的安全程度,使人们得出可供比较的概念。它能够准确地提示系统存在的危险性,对危险进行大致的分类,并针对系统的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规章制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人的生物节律、人的精力、人的条件失误率、人的意识状态可靠系统、设备故障率,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3)安全事故控制技术。这是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当找出或预测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后,要根据对象和条件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控制方法。事故控制方法大致有:消除法、保护法、控制法、隔离法、保留法和转移法等6类。

总之,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进行危险性研究。首先,对整项工序的过程作充分了解;其次,利用鱼刺图、事故树等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让施工人员明白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危险实质和危险因素,使其在工作中提高警惕,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再次,对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最后,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操作程序,使安全事故频率和强度降至最低。

第11篇

第一个问题是井口张力显示器显示仪器张力,但由于经常死机不能使用了,当死机时必须先退出测井程序然后再重新进入测井程序才能恢复正常使用,此时已中断测井;所以无法使用井口张力显示器。

第二个问题是SDZ-3000测井程序原来水平井作业表里的仪器张力曲线延迟8.3米,显示滞后;四千多米钻具自重一百多吨,不及时发现仪器张力变化很容易将仪器压坏,仪器张力也不能用。

第三个问题是仪器张力的原始数只是数学意义上的单纯数字,它不是工程值也不能当张力使用;不能因为原始数有变化就起钻,这样无法完成测井工作。综合以上三点可见仪器张力失效不起作用,就像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失灵的刹车一样只是一种摆设;所以仪器张力失效不起作用纯属于是测井重大隐患。

另外通过对苏十水平井进行HSE工作前安全分析:

(1)把工作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或步骤;

(2)观察工作的流程,识别每一步骤相关的危害;

(3)评估风险(D

(4)确定预防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测水平完井任务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

A.井深4500米以上;

B.水平裸眼段长1000米,井壁不规则,裸眼井段掉块情况复杂。

C.有18居里的中子源(镅241/Be)和2居里的伽玛源(铯137),放射源是核物质危险品,危害环境;伤害人身健康。一旦发生事故社会影响坏。

D.仪器串长;硬电极,补偿声波,双侧向强度相对较弱;补偿中子,补偿密度组合在最下部,是弱点,有隐患。

E.钻井队下钻速度过快不易发现遇阻,可能严重损伤测井仪器。

结论是带有放射源项目的裸眼水平段测井,是风险非常高的工作。必须有预防风险的控制措施(让仪器张力有效),才能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为保证水平井测井施工安全,改进水平井作业表,设置仪器张力曲线零延迟,代替井口张力显示器。下测和上测过程中第一时间观测到井下仪器张力的变化,能及时发现遇阻或遇卡,使放射源处于可控状态。

【关键词】零延迟;高精度深度

1、针对每口井的具体情况,通过公式计算确定仪器组合设计作业表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030-2003)水平井测井作业技术规范”5.1.4计算井眼允许仪器串最大刚性长度。柔性短节之间的仪器刚性长度不大于计算出的最大刚性长度的计算公式:

R=5729.66/B

L----仪器串最大刚性长度,英尺;

R----井眼曲率半径,英尺,(B为每100英尺井斜变化量);

Bit—钻头尺寸,英尺;

OD---最大仪器外径,英尺;

根据上述原则和作业表中仪器的位置可以任意调换原理。

通过对“水平井作业表”的张力曲线设置成“零延迟”。第一时间可以密切观察井下仪器张力数值变化并有记录曲线,仪器在下测或上测过程中受控,能及时发现遇阻遇卡情况。ZL-X是下测张力,ZL-S是上测张力。(图示设置过程)

在本次设置作业中,上行与下行张力必须如图3与图4所示,下行张力置顶上行张力必须置底,这样才可以在水平井作业中,张力显示才能下测或上测第一时间显示出来,防止因为深度系统延迟引起张力延迟。这就完成作业表的改进。张力短节的刻度是在井口吊装仪器时完成,采用两点线性刻度校准。

另外各岗之间要互相配合协调准确及时,每下放或上提一柱钻具都要进行钻台上值班人员和操作员之间对讲汇报确认通迅畅通;达到控制指挥司钻的目的。仪器张力曲线的零延迟在水平井测井中是十分实用的。

实现了软件代替硬件形成一个虚拟的井口张力显示器,至此完成一项确定预防风险的控制措施。

2、现场应用情况

2010年9月25日,苏53-78-19H施工中,由于该井水平目的层钻进过程中控制不当,钻穿目的层又上挑钻进目的层造成波浪型井身轨迹,多处划眼,井队下钻经常发生遇阻,情况非常复杂,所以施工中加倍小心,集中精力,密切观察井下仪器张力变化。

当下放仪器4100米时发现张力值迅速变大,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及时掌控张力变化情况,及时叫停施工并告知井队起钻,当仪器起出井口时发现侧向上的各个绝缘段没有了,而且仪器外径变小很多(详细情况见照片),避免了一次把仪器折断放射源落井的严重事故。

侧向仪器损坏严重,此仪器下面连接放射性仪器,存在很大危险。

经3年100余井次实践检验,这个作业表提供的测井深度非常精准。能解决因电缆伸长造成的误差。现举一例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见实测套管深度和钻井队实际下套管深度一致,证明测井深度准确。

测井信息包括与地层有关的地球物理信息和与之相对应的深度信息。高精度的测井深度信息是高质量测井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取得经济效益

目前完成了100多口水平井测井任务,创产值1亿多。

苏53-78-56H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遇阻避免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

苏53-78-45H(卡钻事故井)井况非常复杂施工过程中,即满足甲方必须测到泥岩的要求,又保证测井安全。

安全是企业核心价值,安全是最大效益。

4、技术创新点

零延迟让仪器张力更有效,软件完全代替硬件并优于硬件。

在同一个作业表中添加两个张力曲线,易观察,开发出一种仪器新功能。

换一种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巧妙,可靠性高。

在测井中体现出测井深度的精准

5、推广应用前景

完善安全安全生产条件,能保证安全生产。

为甲方提供高质量的测井资料,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加导眼井水平井测井方法的测井次数,给公司多创产值。

为甲方准确找到目的层和钻井一次成功率及施工安全奠定了基础。

具有很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030-2003)水平井测井作业技术规范3.4.1湿接头法水平井测井专用工具井口张力显示器。

6.3.2.5湿接头法水平井测井时遇阻不要超过2吨。

5.1.4计算井眼允许仪器串最大刚性长度。柔性短节之间的仪器刚性长度不大于计算出的最大刚性长度的计算公式:

R=5729.66/B

L----仪器串最大刚性长度,英尺;

R----井眼曲率半径,英尺,(B为每100英尺井斜变化量);

Bit—钻头尺寸,英尺;

OD---最大仪器外径,英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16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HSE体系推进的工作前安全分析

(1)把工作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或步骤;

(2)观察工作的流程,识别每一步骤相关的危害;

第12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经营生产的活动中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这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危险源识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在因此,我们需要对危险源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施工安全性。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现状

通过对近两年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阅读分析,发现对工业生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研究较多。很多的书都说明了一些常用的工业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方法,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帝国化学公司(IDI)危险度评价法等都是普遍的使用方法。我们的相关专家对这方面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全国OHSMS认证指导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国家培训教程》就列除了一些常用的危险评价方法,主要是类比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等n种方法,并且将其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优缺点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刘卓慧主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统编教程》主要介绍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El…A)、故障树分析(FTA),风险评价方法主要介绍了风险评价表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这就说明现如今人们对施工场地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越来越关注,对安全的认知也是越来越多。

2、危险源辨识

2.1、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要找出每项工作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并考虑这些危险源可能会对什么人造成什么样的损害或导致什么设备设施损坏。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预先危害分析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专家咨询、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风险概率评价法、查阅文件和记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矩阵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来识别危险源。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十六类: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火灾、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淹溺、灼烫、放炮、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伤害。

2.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2.2.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借鉴的作业内容。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标准、法规、检查表,依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直观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最常见的方法。岗位操作规程大都运用该方法识别、编制,操作规程也是岗位辨识最直接的对照对象。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作业条件或工程系统的经验和统计资料类推、分析和评价。这两种方法具体到应用中又可分为:调查法和安全检查表辨识法。

调查法:根据工作经验、查阅资料确定调查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辨识。

安全检查表辨识法:按辩识内容编制检查表,按表进行辨识。

2.2.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辨识。常用于复杂、无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如事件树、事故树等方法。

3、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

3.1、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

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由于施工周期较长,很多项目没有根据施工进度对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所以使得新的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的辨识和控制,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些个别项目在本月单项工程中已完工,但是在下个月还是有一样的问题出现在施工中,新开工的项目危险源却没有补充进去,部分项目单项工程持续施工几个月,但是危险源却一直存在,危险源没有同季节气候、施工进度、工艺特点等变化的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施工在不断的进行着,施工的部位也是逐渐的转变着,因此对于防护监控的重点也在变化,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控制重点会随着施工进度不断的进行辨识更新。

3.2、危险源辨识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够

在工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的项目就需要通过危险源辨识小组调查形成危险源清单,或者对于特殊的个别项目也可以仿照类似工程项目危险源清单,将其照搬过来参考使用,就下定义说项目的辨识的危险源适合现在的项目,忽视了对项目施工内容、 环境、工序、工艺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没有综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多数同类型项目的危险源清单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的针对问题,更不能起到风险控制和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

4、施工现场的风险评价、控制

危险源确定后,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明确风险等级,确定项目较高风险危险源。许多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常引用法规、标准中“重大危险源”的概念,该概念确定的危险级别太高,对企业内部安全控制存在不适用的可能。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量身定做确定“内部不可承受风险”的概念,即可能导致重伤、死亡事故的危险因素。以此确定内控指标,制定相应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等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实施。

4.1、强化企业、项目部两级管理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工作在项目部,我们工程中的项目危险源辨识就必须是我们的项目总工程师来带头,然后各职能部门和现场的管理人员、工班长、有经验的作业人员积极配合。我们的辨识小组对类似项目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参照时,不能盲目的全部照抄,必须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即照项目规模、使用的设备、施工方案、地理环境、人员素质等主要因素,然后删除一些不合适的危险源清单、再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对于新型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辨识小组需要组织有关人员或聘请专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期间需要项目部随时对施工进展中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提前做好危险源辨识,企业应在各项目部上报危险源清单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类别进行修正,形成危险源数据库,为新开工程项目积累经验。

4.2.技术措施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对能预见的危险源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减少由于技术预防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项技术措施主要的运用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空间防护、危险源屏蔽、控制与危险源的距离、时间防护、预警防护、个人防护等。在进行施工时,应当根据现场危险源的性质、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诱发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有效的措施,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转移危险源的目的。危险源控制的技术措施包括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设施两个方面。

4.3、人的控制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人员行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危险源的状态,因此,在建筑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施工人员加强相关的危险源辨识的培训和岗位标准的培训,让施工操作人员能准确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由于环境因素带来的措不及防的危险源,也需要备有有效的应急方案,对于突发风险,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风险发生时,要戒慌、戒躁,保持沉着、冷静,有序处理,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4.4、较高风险危险源的管理

通过制定专项管理方案、技术措施、完善规程、建立应急救援机制、落实组织措施等途径进行管控。在方案、措施完善的晴况下,重视教育培训、过程监控、绩效考评与问责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教育培训方面尤需强调以事故预防为主的较高风险危险源控制的培训教育。绩效管理方面需重视安全承诺的实效作用和现场安全管理绩效的考评。应从明确控制目标、管理措施的实施部门、期限及检查办法、问责办法等多方面、多角度确保有效实行闭环管理,在保证投人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问责与激励,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高发的重点场所,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石。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确保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管理水平、效果与经济结算和激励相结合等管理制度、办法能够有效执行。现场管理要始终抓住重点,围绕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这一核心,合理定位不可承受风险,确保控制效果,实现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郑东,周慈.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J]. 建筑安全,2012,0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