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锻炼孩子专注力的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80―01
耐性是自制力的一种表现,即说话做事不急躁、不厌烦,能持之以恒的性格。这种自制力往往能使人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和自觉自制的精神,从而使个人具有一种震撼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幼儿的这一性格特征对幼儿的成长及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不及早开始培养孩子的耐性,孩子长大后可能要承受“恶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会变得霸道,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稍不如意就觉得无法忍受,不能够冷静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等。因此,是否有耐性,是决定一个人人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发现缺乏耐性,甚至“急性子”的幼儿很多。有些幼儿吃饭时还没吃几口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玩,有些幼儿在搭积木时还没搭一半就跑去看动画片,有些幼儿上兴趣班时如果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时便轻易放弃,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时候,一些幼儿还会发脾气……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呢?下面笔者将介绍几种教育方法。
方法一:利用游戏,练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幼儿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父母可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有助于提高专注力的游戏,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等,都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使他们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
方法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最常模仿的对象,他们做事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耐性的人,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耐性。
方法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于没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开始就接触较难的东西,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培养孩子的耐性一定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笔者在教幼儿剪纸时,先激起他们学习剪纸的兴趣,然后教他们剪一些简单的图形,最后再教孩子们折叠纸张练习剪复杂的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会发现纸张折叠的层数越多,剪出来的图形越有趣,在逐步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孩子的耐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方法四:善于激励,循循善诱
渴望得到赞扬和奖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和家长应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巧用激励法,使孩子在做事时更有耐性。如,我的孩子爱运动,于是我每天早上会让她和我一起跑步。为了增强孩子跑步的兴趣和耐性,我特意绘制了一张跑步表现图,根据她每天的表现贴上相应的小旗,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积极地要求和我一起跑步,不仅锻炼了身体,孩子做事也更加有耐性了。
方法五:随机教育,激趣
当孩子没有耐性完成一件事时,笔者会巧妙地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原来的活动上,并且帮助孩子把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个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可总是没有耐性画完一幅完整的画。有一天,她在纸上画了几朵小花,就跑去玩。于是笔者提议和孩子来个“画小花”比赛,看谁先在纸上画满小花,画出一个美丽的花园。孩子立刻高兴地拿起了画笔,专心致志地埋头画起来,还发挥想象添上了花坛、蝴蝶、蜜蜂等。
方法六: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发展心理学具体关注些什么呢?怎样运用能帮助孩子?新的一年,有着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俩娃妈妈的陈忻博士来啦!她将和大家讲讲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分享基于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养育方法。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发展心理学,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趣有益的沟通吧!
我听过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们早上急着送孩子到幼儿园,然后自己去上班。可孩子总喜欢在路上东张西望,捡捡树叶,摸摸小狗,父母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孩子拖沓。又如,放学回家,孩子吃吃东西、看看电视,就是赖着不想做作业,要么磨蹭很久才做完。有的父母甚至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
孩子做事拖延,有客观原因
当我们分析孩子的某种行为时,需从他们的发展现状出发,而不要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有时做事容易分心,或没什么时间概念,这与其成长规律有关。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从而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而做事专注、有计划、不拖拉等又与大脑的执行功能息息相关。
小知识 什么是大脑的执行功能?
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认知/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比如注意力、推理、学习的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计划和执行能力。这些都和大脑的前额叶发展有关。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发育成熟的,而是贯穿了整个儿童期,甚至青少年期。
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前额叶的发展需要很长岁月,就不会以成人的高要求去对待儿童。所以,我觉得把儿童的某些现象称为拖延症是不合适的,也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拖拉”、“懒惰”等不好的标签。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父母不需要过度焦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从小慢慢培养和提醒,让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培养两大能力,缓解拖延的习惯
能力① 抑制冲动
抑制自己的冲动,让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这些能力从3岁到7岁在慢慢地稳定增长。比方说,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时,孩子们已经有能力抑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冲动,知道要先举手示意老师。当然,要记得孩子的前额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不能指望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到抑制冲动。我们需要帮助和提醒孩子,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1.用外部提示帮助和提醒
有些幼儿园的老师也很有经验,他们利用一些小道具来提醒孩子。比如上课时,需要孩子们保持安静,可是孩子有时一高兴就容易失控,这时老师会说:“安静。”然后,她竖起食指和中指。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开学就商量好的手势,代表安静。孩子们一看到这个手势,立刻就明白了,很快安静下来。有些孩子也会主动举起手指,帮助自己安静。所以,孩子们还是需要一些外部的提示来控制自己。经常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不需要手势提醒了,当老师一说安静,他们就能安静下来。
2.玩假想游戏帮助和提醒
在开篇提到有的父母抱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在路上喜欢磨蹭。这很大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理解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乐观地想:其实这正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也能去注意,会关心成年人认为无用或者无关的事物,这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孩子有意拖延,但确实和他们不成熟的前额叶有关,那我们怎么办呢?可以和孩子玩些假想游戏。如父母对孩子说:“啊!我看到一个城堡(幼儿园)就在前方,骑士,你准备好了吗?要进入城堡了哦!”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假装骑马到城堡去,不再磨蹭了。又如,有阵子我家两个孩子很迷海绵宝宝,该睡觉了,他们还没上床。我就说:“注意啦!小蜗,现在是你的上床时间,赶紧去哦!”小宝立刻“小蜗”上身,叫着爬着就到床上去了。父母可按孩子的喜好和心情跟他玩些游戏,不知不觉中帮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在美国,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使用一些办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其抑制冲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完成马上需要做的事。假想游戏便是其中一大法宝。比如,小朋友们把椅子排在一起,假装是校车。然后大家商量,一个孩子是司机,其余是放学的孩子。游戏时,假装乘客的小朋友要到了他的站才可站起来下车,而不能想起来就随便走。通过类似游戏,让孩子们的抑制冲动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提示 有研究发现,对比从未接受过帮助和提醒的孩子,经常被老师或父母提醒和帮助的孩子,在完成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孩子在将来正式入学时更能适应,独立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更好。
能力② 计划和时间管理
在开头也提到,有些父母说起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有时先玩再做作业,或做作业时人到心不到。还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拖拉,该做作业不做,该刷牙洗脸睡觉,却慢慢腾腾。这和孩子的计划能力也有关。
小知识 计划的力量
计划就是事先明白一系列的行动,并且一步步实现它。研究发现,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事情,不太复杂的事情,他们就可以事先有计划,然后依照计划完成目标。如果不熟悉的事情,或者任务比较复杂,他们就容易分心,不能专心在自己的任务上。
所以,如果父母逐渐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让他熟悉自己的生活,多知道一些步骤,会减少拖拉的可能性。
首先,家里要建立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比如,睡觉前有哪些基本步骤。在我们家,依次是洗澡、喝牛奶、刷牙、妈妈陪读一会儿书,然后爸爸妈妈说晚安,他们就知道要睡觉了。
其次,放学后若有特别的活动安排,最好也事先告诉孩子。比如,放学后先上游泳课,然后回家吃饭,再做作业,准备洗澡、睡觉等。因为孩子还缺乏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让他明白什么是计划、时间表。这有助于孩子今后学会管理时间。对于刚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把时间表贴在墙上,做好一件事就划掉一项,这样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需注意的是,不过高要求孩子,父母说话也要算数。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闲。孩子做完作业,又给他习题做。这会使孩子觉得,反正我做得再快也没有用,干脆慢慢来好了。所以,我们要说话算数,若父母之前对孩子说做完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就应遵守许诺。事实上,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甚至发呆的时间,或让他们到户外去玩,反而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结语:上面提到的这些能力都不是短期能养成的,我们需要耐心,做好长期的准备,坚持提醒,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帮助他们。越早有这个意识去做这件事,越能帮助孩子在正式入学后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纸雕塑是以纸为主要材料,通过卷、折、叠、粘、剪等技法,使原来平面的纸成为立体或半立体的艺术造型。做纸雕塑需要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或水彩笔。
纸雕塑简单易做
家长先可以让孩子去挑一些自己喜欢的彩纸,然后想办法让纸能够立起来。可以卷成圆筒的,可以折成三角的,还可以对折一下,打开了支在桌面上。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让纸能立起来就可以。
第一步工作完成后,可以启发孩子:“现在桌上有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纸,有剪刀和双面胶,你可以随意用它们来做你想做的东西!”
孩子专注地投入自己的创作后,其想象力往往令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剪、贴、折,制作出来的作品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精致的相框、漂亮的娃娃、大气的航天飞机……你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来!
纸雕塑符合孩子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折纸能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观察力。但与折纸相比,纸雕塑更适合孩子,因为折纸的优点它都具备,而它的其他优点折纸却没有。因为折纸是有固定的模式的,必须一步步严格地按照它的步骤走,孩子只是机械地模仿。它要求的精确度比较高,年龄较小的孩子折起来有困难。而纸雕塑没有任何定势,随意性很大,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不断丰富,比较适合孩子跳跃性强的性格特点。
纸雕塑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做纸雕塑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参照物,只要孩子喜欢,他做成什么样的都行。孩子要做出他心目中的东西,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把心里想的东西用纸表现出来,就是把抽象的形具体化,而且这种具体化不是我们成人给他的,是他自己去发现的。这和绘画不同,它不是平面的,要做成一样东西,要同时考虑到物体的6个面,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空间想象力。而且,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新的内容,可以改变原来的想法,这就让纸雕塑自始至终都在孩子想象的过程中完成。孩子4岁以后,需要理解空间的概念,所以,做纸雕塑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空间知觉。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达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商。而是他的情商。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但对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有帮助,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情绪是个体的一种心理过程,情绪的变化与外界刺激及个体心理认知有关,情绪可以分为积极的情绪与消极的情绪。经过情绪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是可以认识和管理的,只要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调适,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
――自我监控提高情绪知觉。当一些情绪由外界环境引起或伴随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信念而产生,自我监控就能够加强这些情绪知觉;对每天情绪的变化做记录,并分析是什么信念和活动导致情绪出现变化。
――自我调节管理悲伤情绪。对于悲伤,要避免悲伤的情境,尽量关注困难情境中,不使你感到悲伤的方面,果断地挑战悲伤;对于焦虑,挑战威胁定向的想法,且通过进入危险的情境锻炼勇气,利用应对策略降低焦虑;对于气愤,回避引起气愤的情境,尽量关注困难情境中,不那么困扰的方面,果断的要求激怒你的人减少煽动性,自我克制且锻炼共情。
――沟通。沟通技巧是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基础,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建立基础。在听的时候,只聆听不判断,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总结你听到的别人说话的内容,检查你的总结是否正确;在说话的时候,决定你的要点,有逻辑地组织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确定对方已经理解你了,不带攻击,责备或生气的情绪陈述你的观点,必要时重复一遍。
――问题解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需要用沟通技巧来实现相互的理解和移情,而且更需要用问题解决的技能来发展和实现有效的合作行动。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问题分解成很多小的,具体的问题,根据可解决的条件定义这些问题;对事不对人,设想有可能解决的办法;当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想到以后,检查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法,执行这种方法。回顾计划完成的效果。
――培养自己的情绪感受性。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学习更多产生在特定情境,经验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体验,以便提高识别和管理自己与别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可以认识和管理的。我们的情绪不管有多少类型,也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都要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表达出来,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绪识别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情绪知觉,让情绪成为我们自我实现和身心健康的积极力量。
摘自《搜狐社区》
心灵也要防“未病”
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让一些人患上了这样的“情绪感冒”。而今,对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咨询已被百姓所熟知,但在和谐心理学创始人张晓平博士看来,“上医医未病”,心灵感冒同样是“防”大于“治”。
善于把心理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就像一个人有强健的体质一样,对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更强的免疫力。这种心理保健工作比出问题后再治疗意义更大。
那么,如何预防心灵感冒呢?张晓平从爱情、亲子、个人发展三方面进行了指导。
爱是最好的调节方式。爱越多,恨就越少,人的身心就越不容易失衡。张晓平认为,爱情是一种快乐魔法。“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谈恋爱。”其实,像抚摸手部、一块泡脚等这样的温馨小细节,都能促进美妙的恋情。
以同龄人的心态跟子女交流。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般有一个问题家庭。张晓平认为,“亲子矛盾的主导方是父母。父母以‘高高在上’的俯视的角度去对待孩子,让子女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撒谎、逃学、自闭等行为问题。”要想获得和谐的亲子关系,张晓平建议家长用孩子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学会谦和,和孩子共同学习、分享读书心得;和孩子说话时要尽量手拉着手;有时间就应一块唱唱歌,爬爬山等。
棋子拼拼乐小班 QiZiPinPinLe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子拼图适量,棋子示范卡片6张
游戏玩法:
家长选择棋子示范卡片,宝宝根据图示进行拼图;家长也可以从完整拼图中拿走1~2片,请宝宝找出缺少的卡片。
温馨提示:
拼图分为四拼、六拼或八拼,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选择拼图的难度。这项游戏既加深了幼儿对国际象棋棋子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拼图过程中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哦!
猜猜它是谁小班 CaiCaiTaShiShei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子图片、方形卡片
游戏玩法:
游戏时,家长用方形卡片将国际象棋棋子图片的一部分遮挡住,孩子尝试猜出是哪个棋子,回答正确即可得到奖励。
温馨提示: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家长和孩子可以轮流游戏。孩子在猜棋子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棋子的认识,这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熟悉游戏后,家长可逐步增加遮挡棋子的部分以加深游戏的难度。
动物宝宝找家中班 DongWuBaoBaoZhaoJia
游戏准备:
小动物卡片、国际象棋大棋盘
游戏玩法:
家长和孩子自由选择小动物卡片,根据它们身上门牌号的提示(如a3、b4),在大棋盘上找到相应的格位,如门牌号为a3的小乌龟,其中字母a代表楼号,数字3代表楼层,所以小乌龟的家在棋盘上的a3格。
温馨提示:
在帮助动物宝宝找家的情境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认识、巩固棋盘上的格位名称,而且能够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体验国际象棋带来的乐趣哦!
我指挥,你来找中班 WoZhiHui,NiLaiZhao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盘、棋子、眼罩
游戏玩法:
家长和孩子轮流游戏,先把棋子任意摆在棋盘上,用眼罩将一方的眼睛蒙起来。根据另一方发出的指令提醒(如: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通过触摸的办法,在规定时间找到两枚相同的棋子就算获胜一次,找不到换另一方继续进行游戏。最后以找到次数多的一方为胜。
温馨提示:
此游戏需要双方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刚开始游戏时可以将时间设定得长一点,熟悉游戏后就可逐渐缩短时间。此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方位感和触觉感。
棋子找家大班 QiZiZhaoJia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盘、棋子,棋子格位卡片若干(如王c2格、兵a5格),骰子4个,加法记录表1张
游戏玩法:
家长和孩子各拿2个骰子,先后掷骰子,将掷得的数字记在加法记录表上,并计算出得数,得数大的一方抽取一张棋子格位卡片,并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将棋子摆放在棋盘的相应位置上。卡片抽取完,摆放棋子多的一方获胜。
温馨提示:
在此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既能认识国际象棋的格位,又练习了简单的加法运算,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熟悉游戏后,可以将加法记录表换成减法记录表。
抓大王大班 ZhuaDaWang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具一副
游戏玩法:
家长和孩子猜拳决定谁执白方,各自将大王摆放在棋盘上,互为对方选择4枚棋子,摆好之后开始对弈,先抓到对方大王的一方获胜。
温馨提示:
游戏中,家长要提醒孩子为对方选的棋子尽量不要重复哦!残局游戏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有利于发展孩子观察的全面性和思维的灵活性,还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力呢!
摸一摸,猜一猜大班 MoYiMo,CaiYiCai
游戏准备:
国际象棋棋子、纸盒一个
游戏玩法:
家长和幼儿共同游戏,先将国际象棋棋子放在盒子里,家长和幼儿轮流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找出对方指定的棋子,直至摸完盒子里所有的棋子,猜对次数多的一方获胜。
温馨提示:
这类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摸摸猜猜中加深对棋子的认识,待孩子熟悉游戏后可加深游戏难度,如:让孩子通过摸摸猜猜找出盒子里分值最大或最小的棋子,或者在摸到棋子后,说一说该棋子的走法。
你知道吗?
许多家长有这样的烦恼,自家孩子马大哈,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上学不是忘了带作业,就是忘了带书本。害得家长还得去学校送。学习上也总是粗心大意,该会的,做错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并非中小学生的“专利”,很多成年人也有这个毛病。有的人刚进中年也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出门取汇款忘了带身份证件;上班忘记了带文件;下班后买菜忘记了去药店买药,有的甚至回家忘记了带钥匙,有时候不得不重跑一趟,自己越来越感觉做事儿少、慢、差……压力大和睡眠不好是记忆力差最主要的原因。快速的生活节奏,纷纭的信息社会,让大脑总是处于信息负荷超载的状态中,所以很多人觉得记忆力越来越差。尤其是中小学生,长期在大作业量的压力下,身心疲惫。工薪族也是如此,长期的紧张工作和生活,重压之下又没有及时调整,记忆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人体大脑存取短期记忆的结构称为海马体。人长期在压力下会造成肾上腺皮质素分泌过多,而肾上腺皮质素分泌过多会影响海马体功能,人的短期记忆能力就变差。每天7小时以上的睡眠能够帮助恢复记忆力,但是,很多中小学生作业写到午夜,早晨又很早就起来了……还有,上班族也往往达不到这个时限,尤其是中年人大多睡眠不足。
酗酒和吸烟也是原因之一。酗酒会给短期记忆力造成伤害。吸烟会影响大脑的血流量,对记忆力造成负面影响。
大脑损伤和疾病也是原因之一。脑震荡造成的大脑损伤、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好、脑膜炎等各种疾病都可能造成记忆力损伤。此外,还有专家认为,不进行治疗的抑郁症也会损伤记忆力。因为抑郁症对心灵造成了困扰,影响了人们的专注能力;而且,抑郁症还可能在大脑的重要区域造成细胞死亡。
除了中小学生以外,人的老化衰退是记忆力差的直接原因,是记忆力最大的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会有所损伤,数量会相对减少,人们会感觉到记忆力也在逐渐下降,会常常说:“瞧我这记性!”
某些药物也可能造成记忆力伤害。更加不幸的是,伤害记忆力的药物中也包括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例如盐酸阿米替林、安定、盐酸氟胺安定、胰岛素、西咪替丁等。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速度运行,常常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力。缺乏适当的身心及营养调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怎样预防记忆力衰减呢?
专家们说,记忆力需要不断地锻炼,简单说,就是不断地使用大脑――
心理暗示大多数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们专注去记忆某些事情某些细节的时候,我们总能记住。所以,千万不要用我老了、我记忆力不行了这样的话来暗示自己;而要告诉自己,只要我想记住,我就一定能记住。很多参加高考后的学生说,那时候,我的大脑出奇的好使,想记住的,差不多都能记住,这就是心理比较专注的结果。记忆力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漫不经心不够专注的时候。
重复记忆法 如果说某人有过目不忘之才,这其实是一种夸张。当一个人的活动比较简单、接触的人和事儿有限的时候,很容易记住接触的人和事儿。一旦进入纷繁复杂的繁忙之中,她的注意力就不会那么集中在一两件事儿上了。如何使自己注意力集中、记住想记住的事儿呢?你可以试用重复记忆法,这对于社交场合中记人名尤其管用。不断地重复一个人的名字,你就不会遭遇见其人不知其名的尴尬。
联想法 联想对于记事来说非常有用。你可以把不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学俄语的时候,俄语感冒的发音很像是“这个鳖拉肚了”,拉肚子与感冒都是病,于是,有人通过联想就记住了俄语感冒的发音。采用联想法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是对自己记忆力有益就行。
限时强记法 在规定的时间里记住一批数字、人名、单词等等,被称作快速记忆法,可以锻炼强记的能力。荧屏上时而出现这种快速记忆比赛,就是强化记忆功能的办法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强化记忆锻炼。比如,在候车时,你规定自己在车来之前记住广告牌上的几个电话和地址。第二天,看看你是否全记住了。
记忆力的自然疗法 如今,许多医药企业都在开发记忆的药物,对于这些药物的疗效和作用,却都没有准确的结论。不过,一些物质对于记忆力却是有所助益,某些生活方式能帮助保护记忆力,都已经有确定的结论。
哪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帮助提高记忆 力呢?维生素B族、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叶酸、B胡萝卜素、辅酶等都是大自然赐给人们保护记忆力的元素。所以,平常饮食中,应该多摄入富含这些物质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如,青椒、西红柿、菠菜、胡萝卜;水果如,猕猴桃、柑橘、柠檬、柚子、菠萝等等。
外校转来读二年级,聪明活泼,嘴很甜,真是人见人
爱,我们都喜欢与她聊天。
“不好。”她停了停,转过身,“你为什么每次只
问我考几分?”她忽闪着大眼睛。
“我,我……”我突然一阵紧张,老实说,我被一
个才7岁的小孩难住了。
“你考了几分?”什么时候也成了我对孩子的第
一问候语呢?是受了大家的影响吗?
“你的孩子考几分?”“是啊,乒乓球市里都得奖
了,可是考不了好分数照样没用。”“懂事是懂事,可
考的分数没你孩子高。”——“考几分”永远是家长
的谈话主题。
“你就知道玩。考不到95分就别吃饭!”“考100
分就带你去吃肯德基。”“你看看人家都考100分
了。”——“要考几分”永远是家长教育的圣经。
“我也是没办法,中国的考试指挥棒在指挥
着。”多少家长在纠结。为了提高孩子分数,全家出
动,不辞辛劳,可还是几家欢乐多家愁!
周国平在《从太想要的东西中跳出来》一文中
说: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
至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要及时从中
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
如果可以,让我们试着小看孩子的分数,留意
一下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心灵、身体等。你是否觉
得它比分数更重要?孩子正是长身体、塑心灵之时,
但我们每天到底关注多少?我们往往要到孩子病了
才知身体重要,孩子犯错才知心灵危险。平时呢?有
多少家长因为孩子的近视而忧心忡忡?有多少家长
为了孩子的脊柱侧弯而让孩子多起来运动?有多少
家长能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为了分数,孩子可
以少睡。可以近视。可以舍去户外锻炼。为了让孩子
多学习,我们可以替孩子做值日。可以替孩子整理
文具,可以成为“概帮”一族,我们舍去了孩子锤炼
心灵的时间。
分数有时并不是特别神圣,你可以小看它的。
让我们低身静心地看看孩子的试卷吧。看到了吗?
虽扣分,但解答还是蛮有道理的,你还没想到吧?再
细看。此题出得不够缜密而让孩子误会了吧?……
我想说的是,我曾经让学生在自己的试卷上加分,
原因就是他的思考和解答错得有理。分数虽低,但
他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在长进吗?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虽很丑陋,但却是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你的孩子有
加分的理由吗?没有吗?那就看看大师的分数。袁
隆平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大一下学期期末
考试成绩单: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
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
场实习67分,专业成绩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水平。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我们小看分数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我们
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可能他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这些话题他是那样专注;可能他的人缘很好,
号召力特别强:可能他活力四射,敢做敢当……你
是否惊喜地发现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
在医院的显眼处,贴着“请勿谈论患者病情”的
友情提示。在学校里,在某些孩子面前,我们是否也
可以试着不谈考试分数,而来谈谈孩子的长项呢?
“原来我是这么优秀,比刘欢脖子长。比巩汉林结
实,比刘翔痘少……”网上的这一段话很让人快乐。
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让我们睁大眼睛去
发现孩子的“长项”,并尽情地进行“扬长”式教育,
聪明是天生的吗?有哪些办法可以训练孩子呢?
――事实上,聪明并非天生。通过后天的思维训练,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聪明人”。
懒惰的人不动手脚,平庸的人不动脑筋。学会思考,事半功倍。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只有这时他才是真正主动、独立的思考者,而游戏中成人智慧的加盟会促使孩子的思考力更早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适于训练孩子思考能力的时机。
关键词1――观察
出色的理性思考力,建立在出色的观察能力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对细小事物有着惊人的敏锐与专注。父母不要因卫生、健康问题,而横加阻拦。应顺着孩子的喜好,引导他观察,孩子会受益多多。
[亲子活动]逛公园
地点:家附近的花坛、公园
内容:空闲时,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公园。找一棵你熟悉的植物(如果你的相关知识为零,那么事先找点资料自己先充电吧),和孩子一起来认识它。
比方,认识一棵树,和孩子一起轻轻摸摸叶子、树枝(注意环保,不要乱扯叶子和树枝),和孩子一起比较大小、粗细、手感、颜色、气味,看看有没有刺,看看叶脉的样子。看完正面看反面。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更为奇妙的微观世界。如果有落叶,可以采回来夹在书里做标本。
对孩子而言,一花一叶皆世界。大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东西,对于他们则充满了无限的新奇与乐趣。集合了多重感官参与的游戏,不仅非常符合孩子的游戏偏好,对培养他专注的观察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学会大小、长短、上下等概念,孩子才会有进一步的逻辑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学习这些概念,就是孩子逻辑能力的启蒙时刻。
观察中的思考:
1、 作比较。
有意让孩子比较一些有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比如两本大小不同的书,可以让孩子比轻重(一手一本自己感觉分量)、厚薄(两书平放,看看谁厚谁薄)。
2、注意整体和局部。
比如,认识“家”。我家住在一个小区里,小区有多少幢大楼,我家的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户人家。
3、分角度观察。
引导孩子观察时,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由左及右或由右及左、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比如,认识哈密瓜,先看外面的颜色和形状、摸摸瓜皮、闻闻味道,切开瓜再看颜色、尝尝味道。
关键词2 ――选择
如果遇到“一根肠子到底”的“直线型”思维方式的孩子,先别着急。多给他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在选择中养成思考习惯、学会思考――“这件事情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那么你要怎样做呢?”
3 岁前,所谓思考就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决定。比方,晚上可以选择先刷牙再听故事,或者听完故事再刷牙。父母不要只是简单提供备选对象,应该告诉孩子各种利弊,让他学会自己取舍。
3岁后,可以让孩子尝试换位思考,不仅为自己选择,也帮别人选择,像身边的人、卡通剧里的主角。
[亲子活动]过家家和编故事
地点:家里
内容:从讲故事切入。小年龄的孩子玩过家家时,父母可以帮助设计“选择”情节。当妈妈,先做饭还是先洗衣服;给洋娃娃找伙伴,找小熊还是小兔子;去商店买东西,是搭火车还是汽车。为什么?让孩子说出选择的理由。不管他最后如何决定,即使他的理由在你看来不合情理,也请你尊重并肯定他。因为孩子正是通过一次次地陈述理由,尝试着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不妨找个他熟悉的故事,告诉他,故事不一定只有一个结局。和孩子一起编故事,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假如……”,是不是有另外的结局。
关键词3 ――创造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明家。一根拖把,可以是“马”、“汽车”、“坦克”,甚至“宇宙飞船”。想象,是制造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动机。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都可,让孩子尽情地去应用、游戏,必要时诱导孩子,让他从想象游戏转为探索现实。
[亲子游戏]玩纸
地点:家里
内容:不同的色彩最能刺激想象空间。父母可准备不同颜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或撕、或贴、或挂,试着问他,“这个是什么?”也许是小猫、小狗,也许是自家的大楼,也许是天上的白云,也许他粘的那一片是一幅大窗帘……孩子的创造力会让你大吃一惊。
吃惊的同时,不妨继续发问,“猫的眼睛在哪里?”孩子也许会指出来,提示孩子可以用别的颜色的纸贴在上面当眼睛,这样平面的造型开始立体化,孩子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思考空间的关系。
家里可利用的材料还有很多,纸盒、卷纸筒、塑料瓶,都可以作为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好材料。
关键词4 ――图形
图形是孩子思考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孩子的图形思考力有很多可行的途径。
[亲子游戏]
1. 自制小拼图
裁下杂志上的彩图,先给孩子看看,然后剪成若干方块,再拼出原图。孩子玩熟了,那么剪成什么形状、多少块,就看各位父母发挥了。
2. 玩小石头
大人和孩子手里拿相同数量的火柴棒,比赛看谁搭出的图形最多。
当孩子尝试将火柴棒代表的抽象线条与生活中的实物结合起来时,逻辑思考就开始了。
3. 搭火柴棒(户外版)
到户外捡一些小石头,大大小小排列在地上,任何形状方式都可以。让孩子看看这些形状,引导他说说看,它和生活中哪样东西相似。因为在户外,所以可发挥的空间更大。
4. 七巧板
中国古老的七巧板游戏,流传数千年不灭,自有其道理。七巧板材料简单,玩法无穷,可以说是“简单玩具复杂玩”的典型。
5. 华容道、九宫格、魔方
关键词:游戏;幼儿能力;发展
一、游戏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此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在“钻山洞”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蹲下猫腰前行或是匍匐前行等;“小兔跳”“滚铁环”等不同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走、跑、跳、攀登、爬、投掷等各种游戏活动中得到锻炼。这些运动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等运动机能发展的同时还能使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生理基础。
二、游戏有助于情绪情感表达
美国医生辛德勒曾经说过“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通常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幼儿,身体发育较好,性格活泼开朗,智商较高。相反情绪低落忧郁的幼儿,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甚至于表情呈滞,性情孤僻,智力较低。而游戏具有自主性、趣味性的特点,游戏过程给幼儿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另外,游戏中幼儿还可以宣泄自己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心理平衡。
例如:小明生病了,需要到医院打针。在打针时感觉很痛,小明忍不住哭了。爸爸对小明说:“男孩子应该勇敢,打针不哭!”小明听了虽然不服气,但又觉得无话可说,于是就不高兴。到了幼儿园玩区域游戏时,他选择了小医院的角色游戏,小明和同伴商量角色时,坚持要当医生。在游戏开始后,只见他穿上工作服开始工作,当“病人”来的时候,询问了几句病情,即说你需要“打针”。打针用力较大,当“病人”提出抗议说疼的时候,他不断地对“病人”说:“男孩子要勇敢,长大才能做男子汉。”“病人”说:“那医生打针的时候也应该轻轻的……”小明若有所思,然后放手轻轻地揉一下说:“揉一揉好了吧!以后要勇敢一些哦。”在这组游戏中,一方面小明用替代的方式发泄了自己的不满,从而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他也明白了医生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游戏能够让幼儿表露各种情绪,满足在现实活中被压抑了的需要。
三、游戏提升认知能力
首先,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时用语言与同伴去交流,熟练掌握并使用口头言语,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幼儿在游戏时候要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领会别人的意思;同时也要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词汇不断丰富,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其次,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小游戏大社会,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再自我中心。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
最后,游戏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通常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游戏,此时他们会需要动手操作、自我探索,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游戏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幼儿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在感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使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寻找宝藏”的游戏中,涂好颜色的各种石头、贝壳、珠子等在沙池边上,华华将它们埋藏在沙坑中,让同伴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还不停地说你发现“宝贝”了吗,我们一起再去寻找宝藏呀!对铁质的小物体还找来磁铁、筛子等工具操作,说着还将故事中的角色用上,他们在游戏中创编自己的角色和故事,并进入更高水平,更复杂的游戏世界。
四、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意志是指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与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敢于探究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例如,在小班幼儿“水管拼接”游戏活动中,三岁半的天天拿着水管,找好弯头,将其进行拼接,当一根水管找到弯头接好后,又找来另外一根水管插好,可当第二根水管插好后,第一根又掉了下来,于是他看看又开始拼接第一根,这样反复有十余次,此时老师适当介入,引导他调整方法,并鼓励幼杭岢值降住⒉欢吓力,最终体会成功所带来的乐趣,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在游戏中幼儿能充分表现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 健康教育;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22-001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们暴露出很多独生子女的问题,如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孩子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等,这种情况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关注幼儿所需,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着独特的魅力,游戏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观察本班全体幼儿,发现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幼儿在游戏中会玩得很开心,情绪愉快,充分享受着表现自我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游戏能发展幼儿智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加之眼看、耳听、手动、脑动,通过切身的体验与感受,便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幼儿之间一起游戏,对促进他们社会性发展方向的作用尤为明显。在游戏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逐渐学会谦让、宽容、忍耐,继而提高交往能力,为他们以后参与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利用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是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
一、健康教育在自主性游戏中的体现
健康教育与WTO提出的健康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把健康教育归纳起来总共有“四个健”:“健心”“健脑”“健体”“健美”。
健心:即幼儿心理的健康。在自主性游戏中会使用礼貌用语,会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能大胆、大方地与人交往、交流、合作,有良好的游戏习惯。
健脑:即幼儿身体的健康。在游戏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简单客观的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健体:即幼儿身体的健康。通过精细活动,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会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健美:即幼儿美的健康。幼儿积极大胆地参与自主性游戏,能自信、大方的表现自己,表现出语言美、行为美。
二、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健心”
“健心”,即指心理的健康。小班孩子,从家庭生活中走入集体生活,是个转折,很多孩子表现出自私、任性、霸道、不会与他人友好交往,这些成为了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一大障碍,而深受幼儿喜欢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是扫除这些障碍的最好途径之一。
如超市开张了,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光临,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吸引了班上的“超级皮大王”杰杰,正担心着他又要去超市捣乱搞破坏,可出现在我眼前的并非如我所想:客人杰杰每拿一样东西就跑去问营业员思琪,“称称,这个多少钱?”很遵守游戏规则,他一次次在超市里买这买那,每拿一样东西都很有礼貌地去咨询营业员,没有以往的骄傲霸道,只是沉浸在超市购物的愉快情境中,乐此不疲。
记得入园之初,杰杰的霸道、任性、自私困扰着我们所有的保教人员。对他可谓软硬兼施,但收效甚微。无意中留意到他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几次表现,发现了他的可爱与天真,每每这时,我都会把这些好的行为放大赞赏,渐渐地我们发现,他的那些霸道、任性的行为逐渐在变小、变少。实践证明:用孩子喜欢、感兴趣的方式来教育与引导,收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太多规则与约束,没有太多的成人干扰与介入的自主性游戏,放大了孩子的闪光点,也是在这逐渐放大的闪光点中,修正着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言行,使幼儿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会与人和谐、自然的交往,为幼儿踏入集体奠定了基础。
三、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健脑”
“健脑”,即大脑智力的健康。孩子能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大脑是孩子思考的“发动机”,而自主性游戏活动能为“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如小吃店的服务员敏敏来超市购物,她选购了味精与洗洁精,就急匆匆地回去了。味精给了小厨师佳佳:“你烧菜放点味精就更好吃了。”而洗洁精是在洗完时放了一点。
游戏情节的发展、游戏的困难解决,这些就是“发动机”能源的供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孩子的考验与挑战。实践证明,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孩子发现问题的意识逐渐在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孩子乐于发起挑战,敢于接受挑战,在放松尽情的游戏中,大脑的智力不断发展提高。
四、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健体”
“体健”,即外显的躯体的健康。随着机体的发展,儿童愈来愈能准确地控制肌肉活动,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增强。参与自主性游戏活动,各种角色的扮演均能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的发展,如选购商品,整理游戏材料;招待客人,端茶倒水;照顾娃娃……要想很好的胜任这些“工作”,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大小肌肉的发展就要跟上。所以,一次次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的这些能力在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幼儿流动于游戏的各个区域,在摆弄、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机能都在不断的发展。参与游戏,主导游戏,这些都给幼儿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与场所。娱乐心情的同时,还健康了身体。
五、自主性游戏,促进幼儿“健美”
“健美”,即自信、大方的健康美。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自信大方能给人以精神面貌的振奋。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这种自信大方也是非常重要和显性的。
如晨晨原本是个非常胆小、内向的小女孩,每天都是在眼泪婆娑中和奶奶道别。但我们发现晨晨喜欢文娱活动,很喜欢唱歌、表演。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参与到“小舞台”中,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她除了“小舞台”表演很出色,在其他游戏中也非常投入、专注,特别是来园的脚步也更轻快活跃了,不再闪着泪花和奶奶道别了,取而代之的是笑着大声地和老师问好,和奶奶再见。
父母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艺术家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得“平庸”了呢?
很多家长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艺术天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会早早地让孩子去上昂贵的艺术班,希望可以更好地发掘孩子的艺术潜能。但其实,父母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艺术启蒙老师,而这个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夸孩子的涂鸦。
说到该怎么夸,这点常常让很多父母头痛,知道要夸具体,但面对孩子那些“乱七八糟”的画作,就是词穷,常常就是老三句,“哇,宝宝画的啊,好漂亮!这画的是什么啊?宝宝真棒,妈妈很喜欢”。殊不知,就是这样“假大空”的夸奖让孩子的艺术天赋埋没了。
我在纽约上了一门“早期儿童艺术”的课程,老师就和我们分享过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孩子的画作,这些方法同样也适合在家使用(下面使用的例子是读者来稿分享)。
夸艺术元素:
“这幅画里有点、有直线还有曲线,曲线组成了半圆和圆圈”
任何大师的画作都是由最基本的艺术元素组成的:点、线。孩子涂鸦期,也就是我们说的“乱画”阶段,如果我们的夸奖中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画点、画线,线条又可以变成直线、曲线、各种形状时,自然就帮助他们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些更好玩的组合搭配、画画技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读者:琪苗
妈:哇哦!好酷的笔触和线条!
宝:这是一只披着披风的超级英雄猫,要去拯救地球,头上的两根线条是披风。
妈:哇,它真勇敢。
点评:这位妈妈的点评里就提到了艺术元素,特别好。我可能还会更加具体一点,比如“哇,宝宝的这幅画里有点、有直线还有曲线。曲线组成了半圆和圆圈,很丰富啊”。
当孩子说这是猫时,我就会进一步引导她“对哦,直线和曲线连接一起就变成了猫的肚子呢”。这样的评价就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艺术元素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幅画。
读者:那只白鹤
宝:妈妈,你看。
妈:呀!这是宝宝画的呀!画得真好!
点评:这是一副很典型的宝宝涂鸦作品,孩子一开始的画作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这位妈妈的点评也是很典型的空泛。这时,不妨运用夸艺术元素的技巧,“宝宝画了很多曲线呢,宝宝画这条曲线时用力轻,所以你看曲线比较淡,这条用力重,所以曲线很深”。
这样的夸奖,不仅让孩子意识到了艺术元素,也让孩子开始关注自己作画时的过程,“原来自己下笔的力度也能影响成品”。
夸色彩变化:
“这里的蓝色比较浅,这里的蓝色很深,这是怎么产生的”
当孩子开始使用水彩作画时,我建议一开始提供给孩子的颜色就是三原色,即红、绿、蓝,最多可以再加上黑和白。这几个颜色通过不同比例的调和,可以演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从三原色开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颜色和颜色的组合变化。
读者:木小牛
宝:这是蘑菇,那个大的是蘑菇头。
妈:哇,好大的蘑菇啊。宝宝画画过程也很专注,画得真棒。
点评:这位妈妈夸宝宝作画过程专注是很好的,对于作品本身,我会夸得更加具体一些,“你这幅画里颜色很丰富呢,我看到这里的蓝色比较浅,这里的蓝色很深,这是怎么产生的啊?”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让孩子意识到水对于颜色的影。
“我还看到这里有很多嫩黄色,妈妈给的颜料里没有黄色啊?(三原色里红和绿的组合就是黄色),宝宝是怎么变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让孩子意识到如何通过三原色调配出不同颜色。
读者:Risa
娃14个月画的,我对他一向是鼓励为主,不管画得怎样,我都给他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可惜娃还太小,没办法给我讲一下他画的内容。
点评:像这位宝宝的月龄小,我就特别建议引入水彩的颜色从三原色开始,或者就从黑色开始。然后可以根据我开头说的两点,着重评价点和线这样的艺术元素和颜色组合变化。
读者:许瑶kb24
宝宝5个月,这是我在画板上点些颜料,盖上保鲜膜让宝宝按的。
点评:从孩子开始涂鸦后,我是非常鼓励让孩子用不同的工具作画(比如水笔、水彩和蜡笔,甚至手和脚),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不同工具在纸上的效果。如果对于年纪偏小的宝宝你实在不放心引进水彩,不妨借鉴一下这位妈妈的思路。
夸作画动作:
“从上到下,我们要用胳膊”
孩子作画的动作也是从大变小,从一开始用肩膀毫无控制“大笔一挥”,到慢慢变成小臂有控制地划动,直到最后开始懂得使用手腕控制精细作画,这是他们的发展规律。而当我们在夸他们的动作时,那孩子下次画画时就可以更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作画动作。
读者:Sherry
宝宝23个月,画完只是告诉宝宝画了很多,颜色是什么,画得很开心。我也并不能看出他画了什么,他也还不会说画了什么。只是他还是喜欢左手画画。
点评:对于孩子,准备一个竖立的画板很有必要,站立着作画可以很好地锻炼肩膀稳定性和手腕力量。像这个宝宝的画作,我就会这么说,“宝宝的画很丰富呢,好多的线条。这条竖直的线条,宝宝是怎么画的啊?对,从上到下,我们要用胳膊。那这条曲线构成的圆圈呢?对,这样的圆圈,我们可以用手腕轻轻地画”。
点评时可以边说边比划,最好孩子也能自己比划出来,这样孩子就意识到作画时自己动作的控制可以影响自己的画。
【关键词】表演 游戏 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呢?
一、为幼儿表演游戏创设环境
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先决条件。在创设环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场所和布景。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只要有个地方可供幼儿活动即可,可以在平地上或活动室中,也可以用专门设置的小舞台,可以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布景应该是简单方便的,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布景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
2.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表演游戏的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能激起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游戏的趣味性、戏曲性和象征性。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都应该以简单、实用为主,不要过分,更不能因为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的累赘而来束缚和妨碍幼儿的游戏。在这方面教师不要包办,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构思,自己商量,自己准备;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幼儿出点子,想办法,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使游戏进行下去。
二、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游戏中的表演技能
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是完成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1.帮助提高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2.帮助提高幼儿的唱歌表演技能。3.帮助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三、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幼儿的表演游戏与表演节目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与表演节目的指导也应区别对待。
1.幼儿表演游戏前教师的指导。(1)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生活;(2)教师的示范表演;(3)帮助幼儿选择和熟悉游戏内容;(4)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表演技能。
2.在幼儿表演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1)教师参与游戏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参与幼儿的表演游戏,通过扮演一个角色,以角色的身份与幼儿一起商量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如角色的语言、表情、角色之间的关系,内容与情节的发展和具体的表演技能等。这样间接指导是比较自然的,也是幼儿易于接受的,不会挫伤和影响幼儿表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间接指导。幼儿在表演游戏中虽然不在乎观众的多少,但是有观众还是高兴的,尤其是教师也来当观众,这时幼儿会以更认真的态度、更饱满的热情来对待表演游戏。教师以观众的身份间接指导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教师要认真、专注地观看幼儿的表演游戏,这是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最大支持和鼓励,也给其他幼儿观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第二,教师以观众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建议,或者提醒与暗示,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但是一定要把握分寸,切莫把“观众”身份变成“导演”身份。
3.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既呈现了一定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因此教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应有不同的指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