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

时间:2023-06-01 09:0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良好品德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1篇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第2篇

【关键词】教育;引导 ;交流 ;沟通;良师益友;思想品德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它会使人生活乐观,学习或工作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把握住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事业的成功者。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时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是其灵魂的塑造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想当好学生的“舵手”,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此,我仅就多年班主任的实践心得,略谈几点体会。

1明确要求,教育引导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要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2为人师表,树立榜样

中学阶段处于学生的成长阶段,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的,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3从生活点滴做起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这很重要。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还要要求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学习上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4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1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教师除了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了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4.3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社会上有不少不良因素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而不是大声的斥责和粗暴的批评。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同学,因有几次没按时完成英语作业,而遭到英语老师当着全体同学面的严厉批评,老师的举动引起他的强烈不满,他认为这位老师是跟他过不去,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于是逆反心理俱增,破罐子破摔,索性放弃英语学科不学了。而另一位老师采取的却不是这种方法,而是找他个别谈话,跟他讲作为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无法交代的……。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这位同学认识到自己不做作业的危害,并保证今后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

5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3篇

所谓差生通常是指在校的“双差生”即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多表现为生性顽皮,不守纪律,厌恶学习,做出一些超乎常理的事情。其中有一小部分为劣迹生,他们的举止言行着实令学校和教师头痛。尤其近几年来受“要会数钱,何必受拘管”及黄、赌、毒、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等消极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严重影响,加之学校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使个别学生世界观扭曲变形,甚至堕落到犯罪程度,给社会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根据实践表明,采取3+1教育模式,即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综合联动式教育,有效提高差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育人目的。

一、结合教学实际,发挥主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学校教育遵循的一贯原则。在矫正差生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搭建平台,创设载体,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培养教育差生,真正做好育人工作。一是坚持科学化的正面输导。对于差生要始终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恒。必须持有耐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具有“不熔化钢铁不死心,不樊化顽石不罢休”的决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把差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深挖教材,升华内容,延伸内涵,在讲授革命先驱,艺术家徐悲鸿,科学家钱学森,战斗英雄,人民公仆焦裕禄等课文时,用讲故事的方法感染学生,揭示道理,触及灵魂;在讲授寓言故事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思想点拨,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要紧密结合差生的思想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队)团会,思想汇报会,读书报告会,通过查摆对比,交流体会,互相启发,使差生消极思想逐渐消除,积极思想不断上升。二是开展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在坚持正面说教的同时,结合学生行为表现和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可能达到的条件,开展长期的学雷锋活动。为贫困户、军烈属献爱心以及专门的公益性劳动,继活动之后立即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深化认识,增加差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开展案例教育活动。案例教育是专门性为特殊性教育,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纪律教育,聘请有经验的干警讲授遵纪守法课。通过讲述某差生因丧失学习,信心误入歧途。给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带来危害的鲜活实例,同时讲浪子回头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人民认可的实例,使差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注重社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通过教育实践表明,社会教育是转变差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社会教育是接力式教育,是补充校内教育不足的极好形式,应发挥其应有功能。作为学校应与城市的社区组织和农村的村民自治组织在对差生的教育对接起来,将在校的差生行为表现的介绍给所辖区的社会组织,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社会组织要把教育的成果反馈给学校,校方再根据情况调整思想,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中得到均衡发展。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域化式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各级组织尤其是注重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组织的作用,把走出校门的差生组织起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聘请老军人,优秀退伍军人,老干部,老功臣,先模人物讲历史、社会发展史、艰苦奋斗史,使教育更具直观化,具体化。二是进行责任义务教育。社会中的各级组织要结合实际,组织差生开展责任义务性的公益活动,比如帮助孤寡老人,病残人员、军烈属,五保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建立差生功绩薄,把成绩突出的通过一定形式予以表彰宣传,给差生增强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让差生充分体验到人生所示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激发他们努力进取的凌志。三是进行开创性教育。在社会各级组织的指导下,把所在的工厂,养殖场等生产劳动场所作为教育基地,组织差生参观生产过程,引导他们改进工艺,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水平,让理想追求在实践中孕育,激发他们想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唤起对人生追求的强烈欲望,同时加以点拔,要起实现人生更高价值,必须首先学好文化,使他们在世界观形成中产生质的飞跃。

三、注重家庭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家族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学生的生活习惯,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如果学生在家养成不良品质,会给学校在矫正工作上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作为家长应十分重视差生品质为教育培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各个家庭也经常向学样反馈情况,使教育达到协调一致坚决杜绝一味依赖学校的情况,把家长应负的责任完全担负起来,做到责任到位。作为家长应抓好如下几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尊师爱校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经常对差生进行尊师重教的思想教育。告诫孩子要尊重知识首先尊重教师,热爱自己的学校,帮助孩子铲除一些消极影响,树立以尊师爱校为荣,以违反校规顶撞教师为耻的风尚。作为家长要表率处事,杜绝酗洒闹事,家族暴力。赌博迷信等现象发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积极支持学校我和教师的工作,不做与学校相抵触的事情。二是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作为家长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教育孩子遇事冷静,办事沉稳,正确处理公与私的矛盾,树立大局观念。教育孩子谦让大度,助人为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谐相处,帮助孩子改掉恶习。三是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创造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做家务事,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技能技巧,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自理习惯,形成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遇到家庭出现的重大矛盾问题时,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提高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引导孩子刻苦学习,攻坚克难,提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转变差生行为,提高差生品德素质,激发差生学习兴趣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职责,要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建立 机制,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上下联动环环紧扣,链链相接,使转化差生工作取得实效,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第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品德 教育 有效 策略 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第5篇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9-02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从小班到大班,一直注重幼儿品德教育,下面就几年来幼儿园品德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要在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地处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生在福中,长在蜜罐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未来的希望。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惜一掷千金,然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不予重视,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长大了,良好品德也就自然形成了。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往往还是重智轻德。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学前儿童德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状况,对未来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国家实力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及早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引导落实我们到平时的言行之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组织幼儿劳动,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接受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园的各种劳动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比如,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品质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得到发展。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幼儿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最简单的系纽扣、穿鞋袜等自我服务劳动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或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创造出劳动成果,这样就容易养成幼儿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必须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配合一致。我们通过与家长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四)寓德育于激励 、 竞赛之中, 注重品德教育方法的情景化

幼儿品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和他规性等特点,比较重视行为的后果以及成人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肯定,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积极的诱因影响,激励幼儿进步。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幼儿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严格要求,仔细捕捉幼儿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大拇指奖”、“好孩子”、“我进步啦”等活动,激励幼儿上进。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正确的引导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让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健康之种,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使其终身受益,向着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好奇探究的方向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萍. 幼儿品德的培养[J]. 当代工人(精品版),2010(04):109-110.

第6篇

幼儿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最佳期,有研究确认,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凡是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正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现浅谈几点做法:

一、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宽容收获喜悦。

二、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就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痛,快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把眼泪擦擦。"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年纪大的老人或抱孩子的阿姨等,就对孩子说:"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有了第一次的让坐,以后孩子在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主动地这样做。老师一言一行的引导,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都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地扩展。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机表扬好的典型;对出现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三、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品德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家庭教育要取得一致性。家长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的每一处。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一贯性、统一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应与幼儿园一致,做幼儿的榜样。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来强化家长的德育意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形成家园结合的幼儿品德教育的网络,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各自的教育优势。让孩子不论在园还是在家,处处都能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能真正地通过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每学期我会举办一次家长讲座又可以称为"家教经验交流会",会上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而展开。家长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教育观点告诉大家,让大家来分析分析。利用重阳节开展亲子活动,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为爷爷奶奶剥橘子、敲敲背,这种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使家园教育取得一致,提高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情感,获得最大的满足。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独立的思考、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通过游戏活动,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时向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品德教育,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

幼儿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正伸展出柔嫩的枝叶渴求阳光和雨露,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师温暖的双手的牵引和扶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的能力,是传给他们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财富。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地成长!

第7篇

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重要,虽然它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责任却不可忽视,因此长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悟出一些体会引发一些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心灵原本像一张白纸,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师手中的彩笔,经过我们不断地呵护、教育,为他们的心灵的白纸涂上缤纷的色彩,我们的愿望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发展潜力的品德优良的人,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在试卷上答出合乎答案的内容,却常有许多违纪,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给我们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即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还必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这就不仅要求老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必须提高老师本身的品德素质修养,并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远远大于每天的谆谆教诲,只有用教师自己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优良的学生。

二、中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语,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

学校的校纪校风校貌对学生甚至老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美好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里的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阵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这样,通过环境,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此外,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拓宽育人阵地,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构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三、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新课程也倡导: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能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换,可翻开现行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不难发现,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改进,但也离不开一些说教,有些内容则离学生实际较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一味地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学生自然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作灵活处理、适度调整,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更利于学生内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政治教师要树立起新教材观,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政治教学课才不枯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品德双丰收。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又一重要原则,更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是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讲求实效。为此,教师必须下工夫注意研究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研究学生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延伸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只要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且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思想品德教学就一定能把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想结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8篇

摘 要: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提高幼儿素质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和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等都处于奠基阶段。这一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本文就美好品德源于细微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美好品德;细微;幼儿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幼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生活中每一处细节,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其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入园时向教师问好,离园时说再见;喝水、洗手要排队,排队时不要拥挤、插队;午餐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实际观察能使他们懂得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二、在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时,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交往,从中帮助其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引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品德教育的体现

在各种节日活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体验尊老爱幼、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在语言教育中,引导幼儿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故事引发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四、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幼儿

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情感态度等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获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关爱别人。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静态的交往方式,注意用表情、目光、体态语言等比较含蓄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幼儿肯定与表扬。幼儿在这样反复的正面影响中,互敬互爱、明理守纪的良好品质也会逐渐形成。

第9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师的作用

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也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其过程必须要科学,而作为刚刚接触到社会的学生来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就需要学校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这也是学校应尽的责任。面对现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成为教育的关键所在,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必须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一、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就已经决定了教师在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责任是重大的,是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也是为了传播人类文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德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同时还要育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去为人处世,怎么去面对社会更加复杂的关系。

教师的思想品德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学生的年龄也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年龄,也是学生形成人格以及素质的关键的时期;教师良好的道德习惯也是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能否教书育人的关键;教师的举止是否文明礼貌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师在学校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教别人的前提是自己懂得如何做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教师为榜样,学习教师好的道德行为;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为题时能够及时的化解,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清楚的知道其重要性,从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能够影响人格正确形成与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直以来,能够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也更加的复杂。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社会因素,社会中太多的不利因素都对学生产生极坏的影响,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由于学生自身还没发展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与辨别能力还相对较差,导致了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作为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因为爱是最威严的教育方式,要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学生也会去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从而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时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的举止是否文明礼貌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人们对于自己认知正确的事物是有模仿能力的,所以说,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表率,在仪表、谈吐、举止等方面做到尽量做到完美,也要清楚的指导,现阶段的学生是以教师为标杆的。为了保证教师本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为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高,从而来适应现阶段的需要。

总之,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是为了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树立表率,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龚魏,龚承杰.开卷考试形式下如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成绩[J].广西教育.2009(08).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品德课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德为先,育为后。”说明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加上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迫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谋求新的出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我校充分发挥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的功效,使先进的电化教育教学设备更有效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服务,使小学生能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品质,是按照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道德规范来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真、善、美,还是假、丑,关键在于教育。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这一优势,对各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与研究。尤其是在德育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上,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积极研究。

1.在网络环境下,掌握课程标准,让思想品德课理念上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于是,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笔,一张嘴巴大家听,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想品德课的简单教法必须改进,借用网络资源,让文字、图片、动画、声音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吸引学生,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为此,教师要明确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网络环境下,变革教学模式,完善思想品德课的时空构建

思想品德教学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说教而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思想品德课也要跟上时代脉搏,改革创新,以鲜活的面容迎接新世纪。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是完善时空构建。所谓时空是指时间和空间组合和延伸。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空观是指在一堂思品课中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规划空间,从而使课堂教学既饱满又丰富多彩的观念。

《课程标准》说明中提到要“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根据这个原则,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可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在教学时空安排中规定至少要有3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改革、更新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能体现新课标对增加学生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要求。

3.在网络环境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教师们学习了各种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运用“自主探究,互动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思品课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3.1 创设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氛围是民主平等的,这样学生才能打开思路,积极参与学习。教师要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通过感知或体验课文中的具体事物学习知识,领悟道理。可以运用精彩图片、故事讲演、演示动画、录音录像,CAI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引起学生道德感的共鸣。

3.2 创设一个轻松、愉悦、自主、探究的学习境地

教师要把学生从紧张枯燥的学习状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愉快学习,通过启发、点拨、释疑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当“先生”,主动思考。通过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学习方法寻求结论,勇于创新、求异,敢于争辨。

3.3 创设一个展开想象的天地

第11篇

关键词:以德服人;教育初探;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0-01

"弟子规《孝·出则第,谨而倍,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明确要求学生道德要致力于思想品德修养,行有余力,然后才是文化学习。所以作为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用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及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的讲。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要从品德内容、品德心理和品德能力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我所教授的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我想结合这三个方面来谈自己研究过程中的认识和看法。

1.教给学生思想品德知识

它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知便无能”。任何品德能力、品德心理都是建立在品德知识的基础上的,同时掌握品德知识也就是形成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从德育的各方面来说都是一张白纸,还可能有些学生在学前受到过一些不良德育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德育工作时一方面要树立前面所说的“大德育观”的思想,注意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工作适应社会等环境要求,并且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所以我校制定了本校的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在每周的下午自习和班会及思想品德课上,我都会带领学生先逐条学习,再给他们亲自不范,以身教影响学生,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从知识上认识到一些基本的学校常规,另一方面,要适应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既要整体考虑,详细安排,又要循序渐进,在小学阶段主要为使他们将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应把道德知识教育作为中心任务。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上条理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时,还可以结合课后的琅琅上口儿歌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既符合一年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良好的个性心理对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中具有发展动力的地位,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抓好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提高,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抓好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一年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有耐心,反复提醒学生,还要根据本班的不同特点,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案,所以我从学生的每一个习惯开始,每周提出两点展开竞争,比比谁做的最好,之后慢慢加大每周行为习惯的需求,让学生在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学习新习惯。如:在一开学时,针对学生不适应上课时间,迟到现象严重和上课说话现象较多的情况,我第一周提出几点常规: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随便说话,有问题举手说。并在每天放学时总结当天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做得不好的学生明天要做好。一周以后,上学再也没有迟到的学生,课堂纪律也有了改善,此后,每周给学生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3.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

品德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它是思想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心理基础和必要前提,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归宿,所以必须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知行一致,落到实处,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它包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教授,老师,您好"这一课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要“尊敬师长”。然后,充分给学生信任,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想想哪些行为是“尊敬师长”?哪些不是“尊敬师长”。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我要求、评价、约束。现在我班的每一位学生中随时随地见到老师都能主动而大方的向老师问好,而且还学会了关心老师,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老师拿东西,给老师倒热水等,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要指出的是。作为班主任更是德育工作的先行者,所以在班级德育工作时要注意几点技巧,首先,是选好班级德育工作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抓住学生特点,寻找突破口。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从来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的教育。”其次,寻找学生最佳接受点。如,当学生发生重大困难时,教师应及时送去温暖、安慰和帮助,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其信心和力量。当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时,及时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教诲,循循善诱,不能挖苦讽刺。

第12篇

摘 要: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学校,而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讲,应当贯彻在生活实际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随着他自身的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管是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还是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怎样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是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策略将实际生活的场景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消费者的权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些商品广告宣传片、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以及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向相关的部门进行投诉并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体会到了通过法律来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也得以提高。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学生会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是其他正当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通过模拟实际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模拟情景法,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很好地感受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模拟情景教学法是指创设一系列的模拟情景,以使学生在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模拟情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勤俭节约”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对“锄禾日当午”的情景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表演太阳下种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就知道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了勤劳节俭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学生也会对别人的一些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总之,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讲,应当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并且注重对生活情景的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搭建生活舞台,彰显课堂魅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学苑教育,2011(10).

[2]魏添发.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13(30).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