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创新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技创新链条主体科技资源机制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研究和挖掘适应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化科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
科技创新就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已达到缩小差距,后来者居上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昌盛的源泉。面对企业的新晴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以科技强势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是摆在企业员工面前的一个重要和难解的课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由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机体,是一个企业中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在这一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
企业科技创新程序是由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组织绩效考核组成,形成科技创新动态体现。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促使科技创新出现的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规则。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要素来自企业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要素包含: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动力、企业激励机制动力。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包含:客户需求拉动、市场竞争、科技进步、政府推动行为等。企业外部创新动力一般会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挑战而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是由决策主体、决策组织、决策方式构成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出抉择的完整有机体。为了便于决策者更好地行使指挥权,在企业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评价系统、决策监督系统及决策反馈系统。只有完善以上五个系统,才能使决策机制趋于完善。从创新的本质和大量科技创新实践上看,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难题不是资金,而是对创新方向的正确判断。因此,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就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方向保障。
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一整套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是在企业集团的内边界范围内,以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企业集团在战略支持与组织、文化、技术以及对市场适应的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各自优势,培育高质量共享行为,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创造而统一行动的行为能力。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重要的核心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绩效考核是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科技创新绩效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属于企业科技创新约束机制,用于引导企业创新主体正确发挥各自功能,规范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动目标。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等部分构成。
创新主体包括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三类。决策主体是指既具备创新决策能力,又具备创新决策权力的组织和人员。管理主体是指掌握企业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管理权力过程中,依照执行相关规范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部门和个人。
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方面的投入要素,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关键资源有很多种,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企业创新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而企业创新机制主要由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在创建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体系主体地位,优化投入结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队伍建设,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缺乏营销意识,从而导致其忽视了产品宣传的影响,最终形成产品大量滞销的现象;第二,部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继而无法获知当前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目标。此外,由于市场营销活动是围绕用户而开展的,因而在市场调研活动缺失的状况下,企业无法掌握到当前用户的消费观念,由此影响到了整体营销水平;第三,市场营销理念落后也是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更为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效营销的重要性,继而形成盲目跟风的市场营销模式,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部分企业存在着营销战略创新意识匮乏的问题,继而导致其无法从市场营销渠道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经济成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而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二、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对策
(一)创新营销方式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战略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功能,且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继而创新企业营销方式,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关注度。此外,营销模式的创新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企业营销与网络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到更多潜在的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目标。另外,在企业营销方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应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个网络营销平台,以便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且由此改变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达到扩大企业市场营销空间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了消费者更为青睐的一种消费模式,因而企业应抓住这一特性将其转化为自身重点营销手段。
(二)树立企业品牌
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中依据企业营销现状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首先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前应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市场环境中对市场的发展方向展开调查,继而整合市场调查数据,并结合企业现有资源制定相应的产品营销策略,且依据产品营销状况对其产品价格进行定位,同时确保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需求。其次,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大力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且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都能规范自身操作行为,维护企业形象。再次,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影响着企业品牌的树立,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其纳入到营销方案中,以此来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且由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品牌创造的目的。
(三)确定营销模式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企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营销模式,最终达到创新营销理念,增强自身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而营销模式的确定及创新首先要求企业领导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转变自身营销理念,接受新型营销思想,由此推动企业朝着更为科学化的营销方向发展。其次,在营销模式确定中企业领导应承担起调整营销内容的职责,继而促使企业营销计划能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此外,营销模式的确定对企业领导创新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领导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营销意识,实现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企业营销模式,达到最佳的营销成效。
三、结论
关键词:劳动竞赛;创新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劳动竞赛活动作为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全员参与,加强对组织实施、检查指导等中间环节的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竞赛效果。本文浅议企业的劳动竞赛的创新与发展。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劳动竞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企业领导应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建设者和劳动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长远利益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利益上,由于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职工队伍不稳定,社会就不稳定。不断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主动性,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的目标;对于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和谐相处、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共谋企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比武等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创新品牌,增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3、有利于提升技能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改进,对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人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工会可以组织开展的以“创优质量、创高效益、创新技术、创低能耗”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对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工人才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职工干部能感受到创新劳动竞赛更是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化和发展,其外延更广泛、内涵更丰富。从内容上说,创新开展劳动竞赛中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既有企业生产管理层面的,又有职工操作技术层面的;既有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又有调动企业积极性方面的。从创新的形式上看,既有“短平快”的立功竞赛,又有注重长远的争先比赛等。因此,新时期的劳动竞赛是培养职工学习能力的重要学堂,是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的练兵赛场,是发挥职工能力才华的广阔舞台,是实现“既建精品又出人才”的有效载体,让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大军。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公司工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开展劳动竞赛。企业工会还可以“创建优秀厂点”为工作中心,以“卓越班组”建设为抓手,以职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劳动竞赛为主要载体,紧紧围绕工会工作职责,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工会的工作职能。
1、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竞赛活动的针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干部职工所从事的劳动千差万别。企业工会组织紧贴干部职工的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以班组为单元,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形成生动活泼、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按照“生产组织一流、现场管理一流、安全管理一流、民主管理一流、创新管理一流、团队建设一流”的具体要求,创新开展富有自身特色的工作,丰富创建“卓越班组”的内涵,从而把“卓越班组”建设工作做深、做实,切实通过争创“卓越班组”建设这个平台,不断夯实班组的各项基础工作,促进班组管理再上新台阶。
2、创新工作形式,增强竞赛活动的实效性。一是把劳动竞赛与企业工作重点相结合。劳动竞赛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要以企业中心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围绕企业确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使竞赛活动融入企业发展之中。竞赛活动要始终与企业的中心工作合拍,要做到企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在哪里,劳动竞赛就开展到哪里。二是把劳动竞赛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劳动竞赛要与企业发展在目标上同向、决策上同步,与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创优服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开展竞赛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员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把劳动竞赛与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开展劳动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载体。企业在劳动竞赛过程中,注重加强教育,切实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敬业爱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寓学于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同业技术交流和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等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广大职工在竞赛中掌握新技术、学到新本领、增长新才干。
【关键词】资产泡沫;金融企业;创新发展
在经历过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资产泡沫和泡沫破裂现象后,人们开始逐渐了解资产泡沫产生原因、破裂产生的风险及解决措施。中国经济连年增长带来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和资产价格猛涨,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潜藏着资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的资产泡沫需要人们提高警惕。不仅是国内资产泡沫会影响金融企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世界范围内的资产泡沫危机也会影响到国内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因此金融行业企业应该对资产泡沫危机加以了解并进行自身改进。
一、资产价格泡沫危机的定义及形成机理探究
目前比较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破裂的案例主要有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和美国次贷危机事件,许多专家和学者们从这两个事件中提炼出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以下是有关资产价格泡沫危机的定义及产生原因解析。
第一,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关资产价格泡沫尚未有官方明确定义,但是普遍认为资产泡沫的实质是因为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偏离资产实际价值而产生的现象。在我国来说最有可能引起我国资产泡沫危机的是目前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目前买房和炒房的狂热尚未褪去,房地产市场仍旧在不断扩张产业并且抬升房价,这种价格虚高的现象就是“资产泡沫”,除此之外相似的例子还有我国的股票市场。根据房地产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资产泡沫能够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行业拥有良好的预期促使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中从而引起价格升高,这种行为会催生市场投机行为和市场投资从众现象导致资产泡沫的壮大和膨胀,一旦资产泡沫产生破裂就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第二,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分析,目前房地产行业是最容易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产业,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放宽了贷款生审查并将款项投入到其中,一旦产生资产泡沫破裂就会对整个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关于资产泡沫的形成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分别是资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和资产泡沫破裂的原因。
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宏观经济运行、市场主体行为、货币流动方向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较好且保持上涨状态,尽管近年来经济上涨速度有所放缓并进入经济新常态,但是整体经济运行状态仍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多投资机会助长了一些热门行业发展。其次目前市场主体仍然习惯于将货币投资于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升值,房地产市场投机炒房行为和金融市场投机行为成为促进市场投资活动活跃的主要原因,这种市场行为主要由于投资主体较高的投资期望导致目前许多产业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最后由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储蓄习惯和消费习惯导致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我国居民传统的安居乐业思想以及理财意识的萌发导致很多居民储蓄成为房地产市场资本,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直至形成资产价格泡沫为经济发展带来危险。
资产泡沫最终膨胀直至破裂阶段的原因分析可以从预期膨胀和经济运行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市场投机投资行为带动了很多消费者盲目地跟从其他人将资金投入市场当中,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投资知识和资本判断能里,投资者完全缺乏理性进行投资的行为导致市场狂热,与此同时投资者在资本不足时往往选择借贷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放贷给这些消费者,进入市场的资金不断在市场累积造成资本价格一路飙升并导致泡沫逐步膨胀。这种泡沫膨胀过程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并滋生投机炒作行为为泡沫破裂埋下隐患。
资产泡沫破裂的基础就是资产泡沫的产生和膨胀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资金,不仅如此还会吸引更多对该市场持有较高预期的消费者向市场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链断流或者资本家大量撤资的情况就会导致市场运行出现异常和资产价格瞬间跌至低谷,即所谓的资产泡沫破裂。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下有些产业会出现缩水现象违背投资者投资预期,这些投资者一旦发现该产业发展前景不是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时会将自己的投资撤离该市场,在价格升高和投资行为狂热的市场中进行撤资会引起其他市场参与者怀疑自身的投资行为而跟风撤资,一旦大部分投资者选择撤资就会导致整个市场资产价格下降致使资产泡沫破裂;其次我国很多有投资能力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基础,进行投资大多听从一些专业人士建议或者仅凭借主观判断盲目投资,跟风投资行为者在资产进入或者资产撤出时都会带动更多盲目Y产进行市场行为加剧价格下跌程度,因此整个市场预期一旦发生转折就会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最后我国产业之间大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就存在着密切关系,由于房价飙升和人们热衷于买房的行为导致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很多人为了买房而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借贷款项进行投资,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对如此大的贷款需求就放松了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和抵押物交易等原则,导致一旦出现资产泡沫破裂人们手中的资产价值大量缩水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银行等收回贷款资金难度会加大导致银行正常运转资金匮乏,容易引起金融市场恐慌并波及其他行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资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某一产业过热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造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这种现象不但会造成市场资产价格高于实际价值还会为整个经济发展埋下隐患,一旦出现资产泡沫破裂行为会导致资产缩水和经济市场混乱,相关金融企业必须对自身金融行为做出创新与发展。
二、资产泡沫背景下企业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措施
中国的资产泡沫不仅存在于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于股市等金融市场,在这些资产泡沫尚未破裂时期相关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相应创新措施,防止在资产泡沫破裂给企业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以下是对企业在面对资产价格泡沫时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建议。
第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贷款人的资格审查防止形成坏账和死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产业过热时期容易产生投机投资心理,认为将资金借贷到这些行业能够增强资金流动性和降低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但是这些行业在经济虚假繁荣现象的背后是时刻可能坍塌的价格体系和随时缩水的资产价格,因此金融机构不能盲目将自身持有资产借贷进入该行业。在进行贷款审查时要充分考虑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评估结果,对贷款人还款能力从资本盈利性、投资风险性、贷款人信用和抵押物等方面全面进行考察,不能由于暂时的投资预期良好就将资金贷给借款人,建立健全银行信用评估系统以便防止投机投资者流动借款增加贷款风险的行为,严格按照贷款流程为贷款人办理相关业务,对不符合贷款要求的投资者坚决不予贷款。贷款业务办理后及时了解贷款人资金流动状况以便及时评估贷款人还款能力,防止在资产泡沫来临时贷款人资产缩水无法按时还款的现象。一旦有大额贷款需要办理时应当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综合评估与科学决议后再决定是否借款,以防止资金无法回收造成金融企业自身周转困难问题,只有从金融机构本身资金流动方向入手才能有效防止资本泡沫破裂对金融企业的负面影响。
第二,积极关心市场发展态势,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许多金融企业也会选择将自身资产直接投入到虚假繁荣行业中去而不是选择借贷,在进行这些资金的投资管理时应该派遣专业金融人才进行管理,在资金投入后相关人员做好资产盈利状况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动态以便在资产泡沫破裂前上报企业及时撤资减少损害。企业应当降低资产投机炒作心理,不能盲目跟随市场热度进行投资甚至进行破坏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在资产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时应当及时将资产从市场中撤回以便减少企业资金损失。企业应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资产泡沫破裂行为进行预防,该系统能够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作出准确评估和预测,企业制定金融风险分级制度以便控制撤资力度和资金规模,在资产泡沫产生时能够及时预测并且估算企业是否能从中盈利。
第三,金融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及时发展。金融企业增强自身员工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预测能力,对企业员工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投资能力增强,金融企业在面对出现资产泡沫的行业时应该及时判断该行业是否有升值空间并抓住机遇及时进入,投资时能够及时预测该行业升值空间并且控制资本投入量,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拥有自身独立思考能力以便支撑企业正确投资行为,及时发现资本泡沫破裂的前兆并加强观测和前景预测,在泡沫破裂来临之前能够及时撤出企业投资防止资产缩水。金融企业的员工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影响企业整体投资质量,一旦整体企业素质提高就能有效防止企业在面对资本泡沫时的盲目投资行为,为金融企业发展做出有力保证和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某行业金融资产泡沫产生后处于该行业中的金融企业并不是束手无策,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预测金融风险并建立风险预警w系就能够有效提高投资质量,甚至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前抓住机遇还能够让企业发展质量提高,因此金融企业应该创新自身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和行业升值空间以便让自身发展更有意义和潜力。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有一定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中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需要充分重视和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负责对企业的财务收集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中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中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众多的阻力。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各部门的配合。由于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各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以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且一些部门由于缺少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不信任,在心理上会排斥内部审计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受到多种限制。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工作方面,这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审计工作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隶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隶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既属于经济管理部门又受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当二者出现不统一的情况时往往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失去公平公正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工作人员转化而来的,并不是具有专业内部审计工作素质的工作人员。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地指导。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与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促进企业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配合。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工作领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断突出审计重点,加强企业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独立于国家审计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单独设置,由专业的审计人员组成,不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相混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加强对企业工作的实时审计,确保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内部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需要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另外企业还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但充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队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企业还可以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向其他企业学习,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吸收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四)完善内部审计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十分成熟,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企业可以请一些专家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方法指导,提高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另外企业还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为自己所用,改善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指导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企业管理的监督工作,减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技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从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企业养老保险体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养老保险法律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险费条例已实施很多年,养老保险体制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费条例已经不能满足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需求,又因为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管理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执行,使得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二)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比较单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保险费、利益、财政补助等收入,相比之下来源比较单一,没有很好的资金保障,不利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养老保险体制的基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健康发展[2]。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不平衡。我国在世界上是人口大国,老龄化现象正在加剧,这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不及时,是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因为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人数在不断地下降,而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却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才会导致企业养老保险体制中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出现。
(四)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存在问题。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其发展方向主要是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多层次建立,使得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它严重的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管理的进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需求。(
(五)退休人员过多。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企业退休人员在不断地增加,使得养老保险金出现一个很大的缺口,养老保险金的供需出现失调现象。在一些企业进行改制或者是破产中,产生更多的人员停止对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养老保险金征缴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3]。
二、对企业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完善的策略
根据以上在养老保险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对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根据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建设和创新需求,从实际出发,将我国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健全,对那些不符合企业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创新的要求和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善,保证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体制可以具有统一性,同时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统一性。
(二)对多元化的养老保险资金渠道进行确立。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年金、员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制基金资金渠道发展,建立一些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多渠道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并对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制度进行规范,保证资金的筹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和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充足。
(三)对养老保险收支的平衡进行社会化管理。将养老保险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将政府的基金管理和行政管理进行分开,从根本上进行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管理,保证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可以达到平衡,不出现失调,促进企业养老保险体制的健康、顺利发展[4]。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为员工所认同、遵守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企业精神、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内涵丰富,本文仅就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企业文化建设应重在创新与发展
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它蕴含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1.从企业文化的来源看,企业文化建设应重在创新与发展
在企业成长的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了特色的经营理念,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源泉。从企业文化的来源看,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其所反映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等活动的方方面面综合和提炼出来的。可以说,企业文化是集大成,是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实践中凝结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应重在创新与发展。
2.从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看,企业文化建设应重在创新与发展
随着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探索逐步加深,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已日臻成熟。在同一时期、同种社会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追求效益最大、效率最优,并通过企业文化塑造了企业特有的形象与理念,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组改制之初,公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在这一阶段,通过“资源统一配置、运输统一组织、价格统一制定、结算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积极推进成品油物流管理专业化水平,有效提高了成品油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确立并稳固了公司衔接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纽带作用和枢纽地位,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打造了公司特色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
3.从企业文化的作用看,企业文化应重在创新和发展
我们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作用简单地归纳为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首先,企业文化贴近实际,内容精炼明确,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使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造就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形成凝聚力;其次,企业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了指导。第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第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员工自发地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从企业文化的作用看,其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激发和增强企业员工的内在动力、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顺应社会及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企业文化的有效作用才能适时、有效发挥,企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二、关于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大作用,企业的发展又丰富和完善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应加强组织协调和理论研究。
1.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管理机制建设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更新,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赋予企业文化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内容,这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做保障,适时组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同时,要持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贯与践行,就要有一套适用的管理机制去组织和实施,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渗透,来影响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创造出蓬勃向上的企业氛围。
2.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理论研究
企业文化与生俱来,它蕴藏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但企业文化不是自发的,需要主观的甄别、萃取和提炼,加强理论研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加强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企业文化诸要素,结合公司实际确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形成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使企业文化顺应时代、顺应企业内外部环境、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发挥。
3.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能动作用的发挥。企业文化体现了人本思想,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是人,对外展示企业的理念和形象,对内则通过企业文化的发掘、提炼和宣传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即通过企业文化的能动作用增强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持续推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研究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
(1)要加强企业形象塑造作用的发挥。企业文化是展示企业生机与活力的一扇窗,特色企业文化就如同企业的一张名片,它所反映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个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在面对运力匮乏、高库存等运行工作困难和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展示了公司承担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外展现了良好的“中国石油”品牌形象,得到了上游生产企业、下游销售企业和铁路的认同,在公司成品油物流主导地位的确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管理理念 决策管理 战略管理 组织结构 人本管理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变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
过去,我们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
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如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技术不断呈现的新特征,阐释了与外部组织的积极合作是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1现代技术的新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不断突显,企业中关于产品创新与制造的技术呈现多元化、系统复杂化以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业技术多元化
企业技术多元化是指现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包含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内容和知识 [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多元化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所有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例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当代飞机设计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化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为配合上下游企业的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的多样性。论文参考网。从汽车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整车公司不必自己生产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须拥有关于整个汽车的设计以及与各个部分相关的技术,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虑到汽车动力的电脑控制技术,通用汽车公司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关于芯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知识,并且保持对这类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网。因此,在一个为最终产品生产服务的紧密项链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环节为了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要求,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延展,进而导致企业个体的技术不断多样化。
1.2 企业技术系统复杂性
现代技术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增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应性,企业技术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组织的要求相匹,导致企业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例如,一个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必须与客户已经存在的技术系统相匹配的方式来保证新产品功能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汽车供应链的情况,本身也说明了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企业内技术创新必须保证对外部上下游客户的适应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交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个学科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导致了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强。那么,由于知识间的互补性,企业往往希望将所有的技术囊括在企业内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为获得和管理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大。论文参考网。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因此,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2.技术合作——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就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途径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往往强调内部积累方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选择。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技术实践中总结、累积的知识,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不可能适应当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寻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在评判技术过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 [2] 。
2.2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出发,我们认为技术合作方式将是一种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和企业内部化发展模式相比,技术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与企业内部积累方式相比,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外部多种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第二,由于组织间的技术合作要求企业间相对多次长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双方相互观察学习使默会性知识、经验得以交流和传递,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3.技术合作方式的选择
作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中间的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安排,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作模式对企业有效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保护企业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技术合作方式时应该从以及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技术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对技术合作各方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对技术合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设技术合作目的是对各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那么合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实现技术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功能。因此,合资企业,以及其他着眼于终端产品合作开发的模式就比较适用。
第二,技术合作各方的规模、实力。技术合作中虽然各方都存在着对外部组织的依赖,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在规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强势方往往不愿与弱方分享技术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会选择市场交易导向的合作方式,要么会选择仅仅在技术利用环节的合作,例如产品开发合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对方对技术创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术合作各方所拥有的技术互补能力。在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除了在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补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术充分利用的互补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则倾向于选择合资企业等合作模式来分享利益,相互制约;而如果一方在技术充分利用方面例如关键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占有特殊优势,则合作模式则会向产品开发合作模式转变。
4结束语
技术合作作为企业培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行为特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来充分利用技术合作及其产生的效益。然而,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技术能力外部获取与内部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合作应该是企业技术能力内部培育发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我们关于技术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模式的讨论中以及表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是寻求公平合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仍然是关键。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企业尤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技术资源、不断汲取新技术,又持续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内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并走出国门的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nstrand, O., Patel, P., Pavitt, K. Multi-technology corporations:Why they have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distinctive core” compete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39:8-25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总体竞争力。通过计算生产函数对制度函数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极大改善。为此,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是:培育企业家精神、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健全企业运行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家族制;企业家;治理结构;制度创新
Abstract: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re the main body in private-owned businesses in China and an e-merging group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future. By calculating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derivative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o institution func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it is indicated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nd that improvement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strategic path arrangement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China is: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carrying out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perfect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operation.
Key words: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family system; entrepreneur; governing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民营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
企业形态
企业控制权
管理岗位
│
├──────────────────────────────────────┤
│
业主制或合伙制
业主或合伙人
业主或合伙人
│
│
家庭式企业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
│
纯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
家族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
│
准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干亲、姻亲
部分非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混合家族式企业
家族成员、亲戚、朋友
少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临界点
外来中层经理
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
│
公众公司
职业经理人
全部岗位对外开放
│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 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项目
理想企业
民营中小企业
公共民营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
高
高
较高
产权人行为
规范、商业化
商业化
规范、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
高
无
高
企业目标
多元目标
利润
利润、企业价值
人才优势
高
低
高
资金供应
低成本、高额
高成本、有限
中等成本
激励机制
完善
完善
不完善
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
企业家、家族
董事会
决策效率
高
高
一般
项目
公共国有企业
行政式国有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
高或无
几乎无
产权人行为
非完全商业化
非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
一般
无
企业目标
利润
多元目标
人才优势
一般
低
资金供应
低成本、高额
极低成本、有限
激励机制
差
差
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
政府行政部门
决策效率
较差
差
二、制度因素影响:基于生产函数和制度函数的分析
制度主义是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潮流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其中的新制度经济学重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研究的重点则强调对现实约束条件进行实际调查。在这里,我们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由生产函数入手研究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厚文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甘德安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彭海颖.论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4]徐善长.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
[5]石军伟.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个基于企业家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2,(10).
[6]王克忠,刘晓华.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J].上海改革,2003,(8).
关键词:自主创新绩效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即对企业的创新效果和效率进行检验与测评。通过创新绩效评价,可使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自主创新状态,分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找出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使企业逐步优化创新过程,采取最有效的自主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认识与客观评价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水平,对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要全面地、综合地、定量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创新绩效是比较困难的,截至目前,学者们对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两个角度对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
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开发等活动,对其绩效评价涉及创新资源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活动过程。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大多数学者是从创新投入和产出角度选择指标进行创新绩效评价的,但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1. 投入产出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大部分学者,如田盈(2008)、于喜展(2009)等,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些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大部分指标都相同,如R&D人员比例、R&D经费比例、人员培训支出比例,以及创新产品销售份额、创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拥有增加数等。
2. 产出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学者如李兴宽等(2010)认为,创新绩效只能从产出角度进行评价,投入只是为创新产出做准备,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而不能决定创新绩效的大小和好坏。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带来的绩效有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技术效益有直接的技术效益和间接的技术效益,如带来工艺技术的改进、申请专利、科技论文、参与标准的制定等。经济效益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利益流入。社会效益指创新产品对促进就业、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起的作用,还有技术创新对社会的贡献率和积累率。
陈劲 (2006)、单红梅(2002)、李兴宽等(2010)、易风华(2002)等均从创新产出角度评价创新绩效,但在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构建上又有所差异。其中,陈劲从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两个方面,选择了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的销售比例、研发部与生产部的交流频率、研发部门和研究所的交流频率等指标;单红梅和李兴宽则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选用了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创新产品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创新产品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创新产品对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等指标;而易风华则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二)从过程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华斌,戴强(2008)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过程,是理念、信息、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动态过程,仅仅部分地或片面地进行自主创新评价是不够的。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代表企业潜在的、未来的产品创新绩效。
陈劲(2006)认为,产品创新过程绩效指标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的交流频率、研发费用比例、研发人员比重和技术人员培训费用。张良强(2008)根据创新活动过程管理的阶段性特征,从知识创新、 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市场实现等四个阶段选择构建指标体系。李大军(2009)对陈劲等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后认为,相关部门(主要是研发部、生产部、市场部和研究所等)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应增加企业内技术人员与外部人员之间的交流过程等指标,突出核心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在选择的具体指标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其中,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进行评价,容易理解,而且也可以看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因素;从过程角度进行评价,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各个阶段,可以找出影响创新绩效的环节,有的放矢。然而,这两个角度的任一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都不能完整的揭示创新绩效的完整内涵。另外,这些评价指标都没有考虑自主创新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动态因素。
二、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学者们提出并运用多种方法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评价法、粗糙集理论等。
(一)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完全基于指标数据的客观信息进行评价,剔除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评价问题、不受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可以综合指标来衡量效率、同时处理定性及定量的因子,并可通过效率分析与敏感度分析,进一步了解各决策单位使用资源的状况,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与改善管理提供参考。缺点是:用该方法进行创新绩效评价时,只能表示被评价单元的相对发展指标,无法表示出实际发展水平;方法中有许多模型(如C2R)要求投入产出均为正值,这在实际中对产出为负值的研究带来不便,且评价结果易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为有效的情况,难以对企业进行排序;需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数据,在技术上要避免输入输出内部指标之间的强线性关系;另外,该方法应用程序复杂,需要购买昂贵的科学计算软件,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运用此方法进行评价时有一定难度。
(二)层次分析法
该法把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把决策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最后结果。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将人的主观性依据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出来,避免发生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问题的本质、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的十分透彻;权重确定时过分依赖专家的主观看法,专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其对指标的认识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三)主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从多指标分析出发,运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提取出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性指标来替代原有指标,同时又尽可能保持其原本指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作为一种多指标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函数中,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即为其权数,反映各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比重,相较于人为确定权重的做法,这样确定出来的权重显得更为客观和规范。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客观赋权对样本的要求非常高,不同的样本可能产生不同的权重,有时会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另外,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数据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太大,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有些困难。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评价对象一般为单个事物,主要借助于被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到评价集上的模糊映射进行评价。此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很好地解决了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且模糊数学理论并不高深,也不复杂,容易为决策者掌握和使用。缺点是:权重和隶属矩阵的选择都是主观判断,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五)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组成的阶层型神经网络,通过样本训练,系统根据神经元间的连接权的修改规则确定出连接权,进而抽象出所研究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理论上相对成熟的多层BP网络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权重通过使网络输出与样本输出之间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期望值而不断调整得出,客观性强;且计算误差小、有收敛性;动态评价性好,随着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样本学习并实行动态跟踪评价。缺点是:输出值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最终权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而找到科学合理的输出值却是困难的;算法复杂,原理难以掌握,在实际中很难推广。
(六)灰色系统评价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数据少、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以“部分信息己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行为、演化规律的描述和监控。灰色综合评价就是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来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的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楚,分析时所需数据不多,计算方法简单,综合评价的误差小。这种方法对处理小样本、信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独特优势。
(七)粗糙集理论
粗糙集是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方法,能够定量地分析处理不严密、不确定和不完全的信息,广泛地应用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其理论特点是:不需要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所以对问题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和处理相对客观,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信息系统的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该理论对权重的确定是客观的,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评价的结果与指标权重均会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
总之,上述方法可大致分为基于主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和基于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是基于主观赋权的评价方法,此类方法缺乏对权重的客观分配;其他方法属于基于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此类方法只需通过样本数据确定权重,但对样本数据的要求较高,往往会出现由数据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相去甚远的情况,且难以对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有些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对数据搜集整理的工作量太大;有些方法或者原理难以掌握,或者计算复杂,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推动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并已初见成效。但总体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尚不成熟,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外,对创新活动复杂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入,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具体而言,未来可就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准确界定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是不同的。创新能力代表的是一种素质和潜力,反映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条件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侧重于创新投入,实际上是对未来创新的效果进行预测;而创新绩效则表现为成果和效率,反映了创新所带来的成果以及创新成果产出过程的效率,侧重于创新产出,实际上是对已进行的创新活动的归纳和总结。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往往促使评价对象增加创新投入,改善创新条件从而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对创新绩效的评价可使评价对象总结先前创新活动的成果和效率状况,在促使其改善创新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另外,好的绩效评价将对创新能力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只有先明确什么是创新绩效,才能构建合理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进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效果和效率,指出创新活动中的不足,给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进行动态评价
对创新绩效进行动态评价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设想、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随时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把握创新,从而提高创新的绩效,就要监督创新的每一个过程,对整个活动进行动态的绩效评价。同时,创新绩效评价的信息又将及时反映到创新的各个环节,从而起到监督和修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大都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静态评价,对多个企业在同一个时期的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不能反映被评价企业在连续多个时期自主创新的动态发展。在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中,注意企业进行创新的可持续性,即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以寻求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考虑技术外溢效应
技术外溢指一个企业进行创新对其他企业经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影响,可分为平行外溢和垂直外溢。技术外溢可以加速形成产业规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竞争以加快技术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外溢可以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产业配套,在企业间不断的竞争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在构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技术外溢效应。
(四)综合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仅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会很难令人信服。因此选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使评价效果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向坚 刘洪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3(6)
[2] 华斌 戴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 技术经济. 2008,7(7)
[3] 耿庆申.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4] 李大军 杨屹.基于过程的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分析及其密切值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
[5] 于喜展 隋映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 田盈 潘晓琳.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3)
[7] 刘东辉 吕超.基于复合DEA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与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3
[8] 罗登跃.基于DEA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
[9] 刘满凤.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J].统计观察. 2006,10
[10] 单红梅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 2002,11
[11] 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3
[12] 谌燕 刘满凤.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5,3
[13] 李兴宽 向刚 章胜平.基于粗糙集的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3)
[14] 党兴华 王育晓 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6
[15] 张良强.区域自主创新的绩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技术经济. 2008(10)
[16] 易风华.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2(6)
[17] Daniell Prajogo, pervaiz k, Ahm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on stimulus,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R&D Management.2006:499-515
[18] Romign H, Manuel A.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7):105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