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时间:2023-06-01 09: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第1篇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调查

一、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运输、纺织、市场营销、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运输、纺织、化妆品等方面的品牌,加强机电、数控应用技术、化工、工业工程、铸造、纺织、带有专业性的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人才。同时适应沿江开发的形势,向外地输送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培植示范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第2篇

    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公民社会和国家福利、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13]。学者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经济收入有较为显著的影响[14,15]。有学者甚至认为,相较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更大[16]。蒋乃华等学者[17]的量化研究更是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社会资本投资工资性收益是人力资本投资工资性收益的2.5倍。钱文荣等学者[9,18,19]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形成,关系网络对农民工留城定居具有重要影响,经常与城市本地居民交往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定居。实际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他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人力资本影响着农民工再构社会资本尤其是现代型社会资本的能力;反过来,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又影响其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力[20,21]。但是,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比人力资本还少,这使其初始社会资本对收入几乎没有影响。但叶静怡等学者[22]发现,农民工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即新型社会资本对收入却有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重要性的研究较多。学术界更多的是将农民工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研究对其就业、收入、流动、职业成长、身份认同、城市融合的影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如何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但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作为因变量,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获得、存量增长的并不多。

    培训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教育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进城农民工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仍然很少,很多培训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主要行业之一,建设工地民工学校是设立在建设工地,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民工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的平台。杭州市建委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广建设工地民工学校,逐步探索出了“政府倡导、企业主办、工地建校、社会参与”的成熟办学模式。2007年起,中国建设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推广建筑业民工学校。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的报告,至2010年底,全国依托1.5万多所建筑业农民工业余学校,累计培训农民工400多万人次[23]。而杭州市8年累计通过民工学校培训建筑业农民工50多万人次,已经具备对办学成效进行评估的良好条件。因此,本文以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为例,采用实证和量化分析方法,对其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上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及变量测量

    1.1 人力资本

    Shultz[1]、Laroche[24]、饶年华[25]、夏光[26]等学者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人体内的、能为其投资者现在和未来带来经济收益的所有智力、知识、技能、体能(健康)、能力、经验等资源的总和。因此,以往研究中对人力资本的测量也就主要集中在对个人的教育水平、职业经历等因素的考察之上。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人密不可分,因此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特征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描述农民工的一般人口特征来反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王德劲[27]将人力资本的主要测算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基于成本、基于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基于直接能力测算等方法。而预期收入法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28]。这些方法都是针对某一时点上个体人力资本的测量,而本研究关注的是个体人力资本的变化,因此并不能直接使用上述这些测量方法。考虑到本研究需要,我们对预期收入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测量个体对未来5年内收入变化幅度的预期来反映其人力资本的变化。这是因为,如果个体人力资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较为乐观,从而发生较大变化。这里我们将预期收入增长幅度分为1至5个等级:<20%,20%~40%,41%~60%;61%~80%,>80%。

    1.2 社会资本

    参考程民选[29]、周长城等[30]学者的意见,本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并能够为利用它的主体带来收益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度量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关于个体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者多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即对以个人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状况进行测量[29]。林南[31]认为个体层次社会资本的度量方法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可以为个人所调用的资源总体的度量,二是个人在工具性行动之中所实际动用的社会资本情况。但是这种测量方法问卷都较为复杂,不太适用于文化素质水平普 遍不高的农民工。因此,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量表测量方法。量表在Collins,Clark[32]的社会资本量表基础上做了改进,共8个题项,包括内外部人际关系的数量变化、内外部关系人接触次数的变化、内外部关系人亲密程度的变化以及内外部关系人持续时间的变化。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要求被测者根据自己实际状况回答,“1”代表变化很少,依次“5”代表变化很大。

    1.3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主要包括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的学习情况,包括参学次数、学校硬件满意度、学校管理满意度、授课形式满意度、参学课程内容满意程度等。所有指标都量化为1至5个等级,“1”表示很少、很不满意,依次“5”表示很多、很满意。

    考虑到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在建筑行业工作年限、学历水平都是其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可能会对农民工在农民工学校学习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变化产生影响,本研究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予以控制。性别做了虚拟变量处理,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分为18~25,26~30,31~35,36~40,41~45,46~50,>51岁7个等级。学历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大专及以上5个等级。在建筑行业工作年限分为0~2,3~5,6~10,11~15,16~20,21~30,>30年7个等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来自杭州市10个建筑工地不同岗位的外来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工作大多比较辛苦劳累,且研究涉及到让他们评价由政府倡导的组织,要得到真实、完整的数据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在问卷派发的过程中进行了控制,不仅对问卷发放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而且采取一对一调查的方式,指导农民工现场完成问卷填写,以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质量。最后共发放问卷400份,每个工地40份;回收385份,回收率96.25%,剔除缺失关键变量、填满率不足90%以及明显随意填写(量表题项都选“1”或“5”)的无效问卷后共得到321份有效问卷。被测中男性占89.8%,女性占10.2%,性别比例差异较大。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用工特殊性,这一比例基本符合建筑行业农民工总体性别比例状况。样本其他特征见表1。

    

    本研究所有研究变量的数据都来自同一对象,严格按照Podsakoff等[33]推荐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比较容易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首先,在问卷正式定稿之前,举行了3次农民工座谈会,每次邀请5~7名不同文化程度、年龄、行业工作年限的农民工参与座谈,让他们试填问卷并发表意见,然后对问卷内容和题项表述进行反复修改,以便正式调查时被测能较为容易、准确地理解每个题项。其次,采用匿名方式,并通过向被测派发礼品以及承诺保密提高其参与度,以降低无响应偏差。同时,对每个问答题和选项进行解释,防止因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导致理解偏差和结果偏差。再次,为了更加切实地反映被测实际感受和行为特点,减少被测行为受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以尽可能少出现社会称许偏见效应(social-desirability bias effect),我们向被测者表示,问卷答案没有好坏优劣、正确错误之分,他们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况填写即可。通过这些措施,本研究有效控制了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统计分析

    3.1 效度与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a一致性系数对社会资本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Cronbach'a一致性系数为0.905,这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的测量结果可靠。并将自变量和社会资本的所有项目(共13个题项)放到一起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0,Bartlett's Test的值为1 184,Sig值为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特征值大于1),并使用最大方差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结果显示13个题项被归类到3个因子上,它们分别是关系的数量与质量、关系的持续时间以及学校培训效果与预期一致。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21%,这说明社会资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另外,由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强弱能体现农民工预期收入、综合能力的高低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弱,进而体现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高低,故选择“农民工留城意愿”作为效标变量,对问卷效度作进一步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留城意愿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相关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问卷效度良好。

    3.2 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2)可以看出,参学次数、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满意度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对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到模型4的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代表各控制变量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2代表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各自变量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3代表各控制变量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4代表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各自变量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经分析,模型1到模型4的回归方程容许度都大于0.671,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562,多重线性共振效应不明显。

    

    如表3结果所示,模型2证实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与其人力资本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β=0.328,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测),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与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226和0.406,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对学校硬件和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回归模型的ANOVA分析通过了0.1%水平的高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个回归方程通过了高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413,表示控制变量和农民工参与学校培训共同解释了人力资本41.3%的变异,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是很高的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变量的影响。表3中模型2的结果表明,学历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比较显著,回归系数β=0.112,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这表明在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农民工中,那些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幅度较大。这可能源自于这些较高学历水平的农民工具有较好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意愿。

    模型4证实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与其社会资本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0.307,显著性水平P< 0.01(双尾检测),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与社会资本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096和0.152,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学校硬件和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模型的ANOVA分析通过了1%水平的高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个回归方程通过了高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399,表示控制变量和农民工参与学校培训共同解释了人力资本39.9%的变异,也属于很高的水平。同时控制变量中行业工作年限对社会资本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β=0.127,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

    

    4 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调查发现,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和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显著关系。这也与作者的后续调查结果相符。在后续调查中,当被问及在民工学校学习后的收获时,大多数农民工都认为自己在民工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质量、维权、技能、法律、文明礼仪、卫生保健、城市生活等知识。其中认为学到了安全生产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的人最多,占95%(表4)。当被问及“在民工学校学习后你有何感受”时,61.0%的农民工感到企业很关心自己,增进了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和忠诚度;50.8%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扩大了;43.3%认为提高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0.8%的人感觉到杭州市政府很关心民工,增进了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感情和归属感;36.1%感觉被尊重了;34.2%感觉自信心增强了(表5)。民工学校也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交往,40.8%的农民工认为通过参加民工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促进了农民工之间的相互了解、接触,增进了友谊;39.9%认为促进了与建筑企业管理层的交流与沟通;38.9%认为促进了与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28.7%认为促进了与城市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表6)。

    

    根据被调查农民工的反馈(表4-6),民工学校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广泛地增长了农民工的知识,提升了工作技能,并通过健康保健和安全生产知识的传授,增强了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了农民工的健康和职业安全;同时,满足了农民工进行人际交往、获得友爱和归属感等社会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变了农民工不爱学习的状况,增强了学习意识,提升了学习能力,即人力资本后续开发的能力。因此,民工学校在农民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安全健康等人力资本重要方面的提升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民工学校使农民工突破了以亲缘、地缘为主的同质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局限,重构、扩大了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和城市生活关系网络,使他们与企业管理层、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起了有助于他们在城市获得促进自身发展资源的、在异质性基础上的业缘关系网络,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资本。民工学校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全面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其路径可用图1表示。

    从被调查农民工的学习收获看(表4,表6),农民工通过民工学校获得的社会资本提升相对小于人力资本的提升。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相比之下社会资本存量显得非常不足,且对他们来说,发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比发展人力资本更难。而社会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因此,从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弥补农民工社会资本不足的角度讲,民工学校今后更应关注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要求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对农民工实行“先培训、后输出”,但由于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不能确定择业意向、输出地政府组织培训积极性不高且缺乏培训资金等原因,使得输出前培训很难实施,绝大多数农民工未经技能培训就外出打工。因此,由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岗前或在岗培训,更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建设工地民工学校是一种由农民工输入地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引导、以用工单位为实施主体、在农民工集中生产生活地建学校、依托社会力量支持办学的一种新的培训教育模式。尤其是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较长,把学校建在农民工工作和集中生活的地方,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工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学习的机会成本和交通成本,使得农民工参学变得方便和可行,提高了农民工的学习积极性。这在目前背景下,不失为推进农民工培训教育、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好模式。

    5 对策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株洲 经济转型 农民工 教育模式

株洲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转型升级变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广大企业在变革中谋求发展的首要任务,株洲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民工教育模式的探究对株洲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且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

在对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究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掌握株洲市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地的教育培训现状,其次针对研究需要我们在株洲市区范围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本次的实地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总计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性比例占48%,女性比例占52%。其所得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此同时我们从思想动态方面也对少数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一)株洲市农民工学历情况

本次参加株洲市农民工调查的725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7人,占12%;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有 304 人,占 41.9%;初中文化程度有284 人,占 39.2%;然而还有50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从数据可以看出,株洲市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相较过去有所提高,其中有93.1%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就不存在想要再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二)株洲市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本次参与调研的 725人中,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有413人,占总数的57%;参与过所在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的有153人,占49%;参加过社会教育培训的有66人,占21%;参加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的有37人,占12%;参与其他教育培训的有56人,占 18%。从数据上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没有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就直接进入工作角色。

(三)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形式意愿

调查的 725人中,有 464 人农民工比较接受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占总数的64%;有 87人填写了课堂教学,占12%;有 116 人填写了网络教学,占16%;只有58 人填写了其他,占总数的 8%。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喜欢做中学的教育培训方式,当然,对于农民工本身的时间限制问题,相较而言新兴的网络平台模式更受欢迎。

(四)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

在进行走访时,也问到了农民工想要接受哪些种类的教育培训,有421人愿意参加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占总数的 58%;有 450人愿意参加创业知识培训,占总数的62%,有 218人愿意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30%;有 116人愿意参加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16%;有29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4%。这说明,一部分农民工想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获得相对较好,工资收入较高,又有一定的社会定位的工作。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想要学习创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老板,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间安排

对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一直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所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填写周末的有203人,占28%;选择晚上的有261人,占36%;觉得假期比较合适的有160人,占22%;仅有110人选择了工作时间,占14%。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希望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技能学习。

二、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培训方式与内容。

(一)培训费用

我们知道,要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培训费用。目前看来,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民工们没有多余的钱来缴纳培训费用,导致了他们参加教育培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教育培训费用较高一些农民工认为这样的培训可能不值,达不到所付出金钱的价值,也导致了他们对教育培训的猜疑。所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费用高,不信任等问题。在当下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想取得发展的进一步突破,我们确实要在劳动力上做出改进。所以培训费用首当其冲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那么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部分问题或是改善相关的政策。

(二)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

就培训时间而言,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例如建筑工人一般没有什么休假,只有完成工期之后有一段等待下一个开工的短暂的调整时间;服务行业的话相较而言自己休息的时间比较多一点,但是具体的休假时间也是不具有规律性;再就工厂车间的工人,一般来讲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是较少的,大概一个月就有2天休息时间,而且加班加点很不好统计。所以在这里就出现了培训时间安排的问题,到底是安排在周末,在晚上,还是在节假日就比较难以统一,要想能够对培训时间安排更灵活,只能够是按行业类别,按不同的岗位要求,这样可能就能够将培训时间安排好。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一定的参与度,相关企业能够鼓励其员工参加教育培训。

就地点而言,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方便,这里指的是交通方便,想要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比较方便的搭乘相关的交通工具;其次是教育培训学校的远近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说株洲本地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学校而是要去长沙参加培训,那么肯定就有大部分的农民工会放弃参加培训,所以培训地点要以近为主,要方便农民工近距离,家门口就能参加教育培训,这样一来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三)培训方式与内容

从培训方式来看,缺乏创新性,主要是在强调过去的一些模式,操作性不强。培训方式较单一,目前主要是用人单位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岗前培训,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要想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培训安排较少,或者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的,所以在培训方式的形式上要加紧脚步,要坚持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采取在职人员岗位要求培训,可以联合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等多种形式。

从培训内容来看,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是就目前的一些职业培训的情况来看严重出现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不相适应的现象。对于一味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话是难以吸引农民工的注意的,也更难让农民工参加到其中。我们知道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帮助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互动。在教育培训中职业培训教师往往忽略农民工的自身学习能力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对水平层次不齐的农民工进行学,并且与学生互动不积极,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三是教育培训设置单调,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选择。一般的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项目比较少,只是针对较少的行业开设,所以不能与多样化的市场相适应,也不能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我国当下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只有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结合株洲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所需新型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所以构建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迫在眉睫。

(一)创办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面向市场和各个领域创办农民工培训学校,要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理念,解决农民工求学难的问题并且探索建立与农民工市民化相适应的开放办学模式。

培训学校类型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条件,一方面是政府公益类型的通过劳动保障局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夜校,这样有相应的保障也能够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方面,通过自己的相关部门的需要可以创建农民工学校,例如中国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万境财智中心项目部农民工学校。

适应性方面,要考虑到农民工的一个流动性和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农民工培训学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发展定位明确,其次锁定相适应的农民工群体,如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但具有一定责任担当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的农民工群体。

模式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波罗连锁经营模式,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方便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建议农民工培训学校要因地制宜,就地培训,可以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设立教学网点,更为灵活的配合农民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做大农民工学校,为农民工提供最好的服务。

资金来源方面,要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公益性质的,学校的筹建资金主要应该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共同资助,营运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的学费,另一部分应当是社会企业资助和政府补贴。

课程内容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简明扼要,并适于农民工自学,具有易读易懂的特点。农民工职业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应与学生多一些交流互动。毕业考试可采用实际操作业务水平考试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创办众多,一时间招生与学校不成正比,所以这里就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所以对于想要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而言是一个好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将农民工群体作为其事业发展新的支撑和增长点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知道株洲高职院校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云龙职教城是株洲的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其中有将近十多所高职院校,不乏全国前列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还有IT,厨师,医疗美容,汽车维修等当下比较热门行业的高职院校。所以株洲市农民工培训的后盾是相对比较厚重的。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技能鉴定条件,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当然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这些职业证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那么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认证考核工作。考核通过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可以得到相应培训机构的推荐,也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是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其相适应的工作,当然在劳动报酬方面一定要争取公平合理,从而让农民工能够安心、放心参加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

株洲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政府和高职院校联合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只有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尽快能够将自己树立的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训重要立足于市场,只有从市场出发,你才会发现定向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技术操作的要求,安排培训课程与内容。以此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成功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培训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培训品牌。

(三)建立网络平台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网络在当下越来越与生活紧密联系,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他们一般有一定的学历,喜欢上网,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以高职院校为主,可以建立学习网站,设计手机学习App,开通微信、微博公共账号,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冬梅,黎赞.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J].开发研究,2014(4):104-106.

[2]娄玉花,徐公义.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77-80.

[3] 北京建工集团工会.充分发挥工地农民工夜校的平台作用深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N].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02-27.

[4] 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2014-08-07.[5]赵蒙成.帮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现有的培训还远远不够[N].中国教育报,2015-11-5.

第4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 农民工 素质 对策

一、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滞后,雇用意识强,流动性大

来煤矿的农民工一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煤矿周边地区。之所以到煤矿工作,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干技术没文化,在矿上挣钱又可照顾家庭。应当承认这些人是有一种吃苦精神的,但是,一旦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资收入不理想时,就有一些人卷起铺盖走了。再者农民工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每到农忙季节,就要考虑回家参加农忙;每到春节等传统节日,又要考虑回家与家人团聚,而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又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就有一些人不辞而别擅自离矿,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长期下去,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技能素质薄弱

用工形式,导致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因为煤矿多为熟练工种。他们刚刚适应了岗位,合同到期就走了,就造成企业循环培训,轮换上岗的现象。同时,煤矿一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学习、掌握煤矿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完全凭经验干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作中难免出现盲目性。

3、培训力度不够

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有多个工种。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为农民工安排培训的时间往往又有限,从而造成培训质量不高。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建设一支适应煤炭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工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好源头关,治标先治本

在招收农民工时严格把关。对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低的不予接收。创新招工模式,把招工变为招生,对符合条件的,先委托技术学校对其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工方可到煤矿上工作。对新入矿的农民工,都要进行岗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已取得资格证的农民工,年初也要经过复训考核,以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自主保安能力。

2、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一是组织上岗前培训,重点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持证上岗;二是把保障农民工安全作为年度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有固定周期的集体组织安全学习时间,并在生产管理中设立专兼职安全员,监督和管理农民工安全施工和安全作业;三是组织部分农民工参加特殊岗位培训;四是实施“拜师学技”工程,搭建农民工学技术的平台,组织农民工参与企业技能比武,使他们逐步成为各工种的行家里手。

3、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农民工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一要充分利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在农民工中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和企业现状,在农民工作中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学规程活动等。在这项活动中,可以采取互动交流、知识测试等方法,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乐意学、自觉学和争着学的效果。二是实行激励学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农民工重效益,轻学习的主观思想。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提高,一种保证自身安全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向他们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向学习领域靠近,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学中干、干中学的浓厚氛围。四是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创新农民工学习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的目的。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企业呵护和关爱,充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4、抓好农民工的思想工作

第5篇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 李宝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第6篇

城镇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城市规模会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多。我国实行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人口在城市间的合理流动,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人口问题,一些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的文明程度不一致,城乡居民的思维方式不一致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导致城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还要继续加强人口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以及本地居民的继续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城乡居民、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城市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建设,为了使我国早日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必须加强人口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新型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下面本文分别就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继续教育问题以及本地居民继续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城不断加快,城市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现阶段,全国共有农民工约1.2亿,当然还有许多潜在农民工,所以城市中农民工数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但是城市中这些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明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绝大多数,还有极少部分是文盲。新时期农民工更加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外出就业动机,但是他们收到文化程度偏低的限制,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与他们的初衷和梦想有着很大的差距,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在激烈的竞争压力面前,农民工就比较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有比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农民工强烈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现在的状况,国家和社会要满足他们的诉求,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与此同时,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农民工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这就造成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无法达成一致,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增加他们的工作能力,是他们的工作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也能使他们更容易地找到工作,实现他们的梦想。现阶段,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问题就是社会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够,教育培训市场设计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屈指可数,培训市场也比较混乱,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严重降低了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训学校教授的内容也与农民工的真正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没有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开设相应课程,不符合农民工个体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实际能力。多数企业也没有根据自身和农民工的需要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致使企业和农民工都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企业和农民工都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阻碍了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同时,农民工自身对继续教育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详细的学习规划,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很难做出科学的实施方案,即使农民工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农民工学习的时间有限,很难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加之农民工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增加学习的困难,降低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由于教育不能适应农民工多样化及企业发展的需求,目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民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民工自身的科学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工自身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建立完整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各界资金进入到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积极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当中,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觉完成自身的转变,不断增加自身的就业和择业能力。继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要重视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还要对农民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使农民工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在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时,要特别重视青少年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主力军,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支柱,他们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青年农民工的教育力量,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使他们在继续教育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他们的能够符合企业的就业要求,增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总之,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会使城市获得更优秀、更全面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对农村而言一些有技能的农民工在返回家乡时,会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流动人口继续教育问题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间的人换十分频繁,城市中流动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在一些大型城市中,流动人口已成为这些城市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这修流动人口的能力和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有些人文化程度比较低,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这种现状导致了大批流动人口在就业上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高素质人才会很快在新的城市中立足,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机会,而那些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流动人口就只能从事一些比较低级的职业,不猛真实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继续教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关系到流动人口自身的价值和梦想能否得到实现。在一次对流动人口参加继续教育原因的调查中显示,他们选择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提升自身的技能、增加自身的工作收入,在寻找新的工作时有更好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流动人口选择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早日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愿望。虽然流动人口参加继续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大部分流动人口都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到大城市中就业,主要原因就是增加自身的收入。而且在城市中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工资又不是很高,这造成了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既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造成他们无法承担继续教育所需要的费用,即使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愿望也是有心无力。社会和企业对于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也很少,致使流动人口无法参加继续教育,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家庭成员和企业管理者对流动人口参加继续教育都不够重视,家庭成员认为流动人口参加继续教育是在浪费钱,不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企业管理者对于流动人口参加继续教育也不够重视,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够。他们认为流动人口不会长期在企业干下去,而且当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能力后会跳槽到其他企业,因此不愿意在继续教育方面花费太多心思。流动人口个人因为各种原因也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许多年龄大的流动人口认为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也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意愿。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认为继续教育不会对自身产生太大作用,认为只要维持现阶段的水平就可以了。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流动人口也不愿意拿出资金投入到继续教育上。这些问题都左右着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选择,造成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落后局面。面对上述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加大对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对于收入较低、家庭负担比较重的流动人口,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这些流动人口给予继续教育补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进行继续教育。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流动人口继续教育中来,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加强联合,使培训的内容更符合企业的需求。政府要对流动人口培训学校进行相应的补贴,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培训学校的数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基本一致。鼓励社会各界联合办学,为流动人口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流动人口进行继续教育。

三、本地居民继续教育问题面对城市中大批农民工与流动人口,城市中的本地居民要改变传统观念,政府要引导和教育本地居民,不要排挤和歧视农民工及流动人口,将农民工和流动人口视为“自家人”,这样才能使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找到在陌生城市中的归属感,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四、结语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时代对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现阶段的技术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力度,提升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不断增强特们的社会竞争力,早日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愿望。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94-02

2006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我国的农民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最终的《调研报告》来看,当年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增加至一亿两千万人,而在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分化现象,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央一号政府高层政治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这是该词第一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应用,中央政府“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提出,使“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更加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当年“两会”热点。要解决农民工在现代城市生活,但现实层面难以融入城市这一矛盾,最根本有效的途径是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城市生存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创业意识。积极对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模式进行探索,深入查找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意义重大。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关于农民工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农民工身兼“农民和工人”的双重使命,“农民”是身份,“工人”是职业。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参照物是传统农民工,专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90年代中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农民工的后代,第二类为出生并生长在城市,但无城市户口,身份为农民的新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无论在个人特征、进城目的、未来期望还是社会融入度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第二代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接受了更高更好的文化教育,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造就了他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需求,也使他们对职业的期望标准更高,同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工作忍耐力有所降低。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近几年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的社会时期表现出的新形式。

二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

2010年,国家农民工常规监测数据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在农民工中的比例上升至62.5%,已代替传统第一代传统农民工人员成为新的农民工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过剩经济条件下出来谋生的一代,显得尤为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教育培训成为缓解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就业期望高与专业技能又相对欠缺的根本矛盾的关键所在。

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基本手段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稳定就业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现代城市一份子这一愿望的根本保证,要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就必须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提高他们职业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生存能力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国民素质提升,尽快完成产业升级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重要保证。农民工在我国人口比重中占有很大份额,要实现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国家战略,就不能忽视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只有全面提升广大农民工素质才能有力推进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农民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就业生存能力,实现更好就业,这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也是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号召,补给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进行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但培训工作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宏观层面:政府重宏观政策把握,轻微观规划制定。中观层面:高职院校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师资呈现“双师型”教师匮乏和低层次性教学;大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重成本控制,只开展上岗短期培训,轻员工长期发展需求,忽视发展性提升培训。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因为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侧重短期培训,轻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和终身学习。

四 高等职业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策略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与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长间落差的凸显,证实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流动、社会融合,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农民工个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1.宏观层面:政府狠抓政策措施落实,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努力促使业培训法规化

中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现实情况是中央精神众多地方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国家努力推行的加强农民工培训方针政策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执行无力,致使农民工培训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当务之急需要各地把中央已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建设和培训形式研究;国家还要加快进行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措施。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采用各类传媒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阶层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增加教育培训效果,各大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方面条件建设。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双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坚持职业培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将人才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双师型、专业设置市场型、教学模式实践型等办学优势纳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配置合理的教师资源库,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倡导高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在实践中制订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学做”合一;通过市场调研,动态调整培养内容,优化课程群,打造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培训课程。此外,为满足部分有志农民的创业需求,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必备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高职院校除了立足课堂式培训学习外,还应探索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形式。

第二,外联实习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实践性、应用性的办学特征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承担培训任务时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根据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岗位需求、培训内容等具体情况设定培训计划,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提供实践场所,形成富有特色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要“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最终目的是通过校企强强联合,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共同营造“多赢”的局面。

3.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我发展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时,要针对企业需求创新培训方法、手段,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就业形势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应及时转变观念,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抓住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类免费培训和公共服务。通过不懈努力,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争取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技能资质证明等,提高与用工企业薪酬谈判的筹码,以实现更高层生活的追求。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只有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及农民工内在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体系,配以各方共同努力,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真正取得实效,让新生代农民工迅速成长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社会合理流动和城市融入。

参考文献

[1]胡跃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2(6):18~20

[2]胡少云.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

第8篇

一份来自昆明市总工会为期两个月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住房困难、子女教育成本高、婚恋压力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的“三重门”。

连日来,记者深入工地、企业中,走近新生代农民工,触摸他们的打工生活和城市梦。

住房――我想有个家

取下黄色的安全帽,拍拍身上的尘土,如同往日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怀揣“淘金梦”的“80后”农民工段杨明走进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里。

在这间房子里,放着一块宽1.2米、长1.9米的木板,铺上发黄的褥子和一张凉席,这是段杨明的床。往床尾的墙壁上打几层木板,就可以堆衣物和碗碟。床对面的墙上再钉上两个木架子,电磁炉和电饭煲一摆,就可以做饭了。只是,门一打开,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小小的10平方米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有段杨明的现实,也有段杨明的梦想。在这里,段杨明一住就是7年多。“我也想在城市买房。”段杨明说,“但是,这个想法实现起来会很困难。”尽管每月2500元的收入在这个群体中并不算低,但城市各种保障制度的漏洞却令他一度失去“安全感”,买房的梦依然遥不可及。

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据调查,昆明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仅占29.7%,1000至1500元的占43.4%,500至1000元的占26.4%,还有0.5%的每月收入为500元以下。4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收入不够用,44%的能基本维持生活,仅有6.4%的有富余能寄钱回家或储蓄,还有7.9%的需要家里补贴才能生活。

然而,截至2012年11月,昆明房价均价为7388元/平方米,对于月收入在1500以下占到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居无定所”成为这部分群体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份调查问卷中,租房、住工棚或集体宿舍成为绝大部分打工者的无奈选择。而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希望政府能在住房上给予帮助的占到了一半以上。

“年轻人对独立空间的需求是正常的,工厂10多人一间的宿舍也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心理压迫,让他们除了工作,没有隐私空间,没有生活。”资深志愿心理专家惠安达表示,她很理解工人对宿舍的反感和对空间的需求。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高万红建议,昆明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取消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户籍限制条件,多渠道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婚恋:期待走出精神“孤岛”

事实上,买房只是“进城”路上无数门槛中的一个,除了住房,感情生活也是困扰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问题。

“在老家跟我一样大的,孩子都满地跑了。”30岁的段杨明至今形单影只,没有房,让段杨明的心始终定不下来,更谈不上交朋友。“现在的社会没有房,谁愿意跟你啊?”段杨明说得很直白。

打工妹一般结婚早些,但生存的压力也推迟了他们结婚时间。在昆明一家连锁美容院打工的李富静24岁了,中专毕业后,她选择留在省城发展,一晃几年过去了,却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对象。“关键是圈子太窄。”李富静说,为了多挣点钱,经常加班,累得没时间、精力去谈恋爱。

在接受昆明市总工会调查的200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人员较多,占68.4%;已婚的占30.5%。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15.8%,年龄在21至30岁的占84.2%。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

惠安达说,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行业尤为突出)等因素,使他们面临情感和精神上的不满足。在业余时间,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上网、看电视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手段,长期缺乏与异性的沟通交流,感情孤独必将严重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也将影响其融入城市。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钱宁表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趋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必然要转移到城镇。如何让他们真正在城市里成家立业,城市管理者以及各行各业都应该给他们提供长远发展、素质能力提升的机会。他建议,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婚恋自然不成问题。另外,政府也应该鼓励企业给农民工落实周末、节假日休息制度,提供夫妻房等必要的条件,方便农民工婚恋交友。

教育:希望孩子在城市有一张课桌

像罗勇鸿、段杨明一样,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并想在城市扎根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今后的时间里,他们还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就是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成为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关切的大问题,超过半数人为此忧心。

四川籍农民工宋玉兰现在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入学不受户籍限制,享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夫妻俩都没有什么文化,出来打工除了挣钱养家,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女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出人头地。”宋玉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但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成了宋玉兰夫妻俩最头疼的事。

一位农民工学校校长表示,农民工子女大都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老师补课和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们的考试成绩依然和城市孩子有差距,而主管部门对老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公办学校一样,导致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激励很难。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后上学的大多进入农民工学校,不仅收费较低,而且不设身份、考试成绩等门槛,可随时插班、转学,但是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和软件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这位校长表示,学校经费主要依赖学生学费,国家和地方财政又很难顾及到,可低廉的学费也导致了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硬件更新、聘请和留住优秀教师。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子女教育方面,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也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将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实行等级制,区别对待,使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此外,专家建议,政府应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工资增长、子女教育、住房改善、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

第9篇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培训绩效

[作者简介]张晓东(1981- ),男,内蒙古卓资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助理,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企业管理;朱占峰(1962- ),男,河南虞城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物流管理。(浙江 宁波 315211)朱一青(1984- ),女,河南许昌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物流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KA110086)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00-02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新情况

1.培训工种呈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新诉求的产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在全国各地并存,这说明不是劳动力总量上的供给不足,而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技术性短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反映在转移培训上就是培训工种和培训内容的结构性短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综合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劳动力接受转移培训的比重只占28%,未来10~30年,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培训工种、培训项目的结构性短缺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为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2.转移培训需求总量较大。第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他们中大部分已步入中老年,并开始退出城市,他们的子女逐步成为农民工的构成主体,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中华总工会的调查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具有更好的教育基础,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流入地成长,他们大部分缺乏务农经历,对农村的土地情结较弱,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原籍地更强。他们不愿意返回农村,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城市居民的意愿十分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庞大的数量与强烈的转移愿望构成了对劳动力转移培训总量上的巨大需求。

3.转移培训需求趋多元化。一是转移方向除了以东部地区为主外,中西部地区接受转移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一些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崛起的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西部用工需求的扩大、工资水平的提升、低成本的生活消费等则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向其转移。二是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就业方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逐步流向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农民工创业逐渐兴起。一些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之后,凭借他们在城市打工发掘的商机或者对家乡的了解,选择在打工地创业或者回乡创业。这些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构成了转移培训的多元化发展,要求转移培训结合新的转移区域、转移产业,以及新的转移需求有效开展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的制约瓶颈

1.培训资源整合能力薄弱。首先是培训需求大、种类多。随着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意愿越来越强烈,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训的工种也越来越多。目前对于这些需求的整合、挖掘、利用并开发出合适培训课程的能力十分缺乏。其次是培训资源短缺、分散。劳动力转移培训所需的师资、资金、场地、设施、设备、供求信息等资源普遍短缺,培训学校得到的补贴有限,各类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的部署安排,有限而分散的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后是培训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转移培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农业、科技、人力社保、民政、教育、建设等部门,这些部门都举办不同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导致培训资源分配条块分割,资源分布散乱,资源利用低效。

2.培训体系完备性不足。一是专业化的转移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市场脱节,不适应农民转移培训需求。目前开展转移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高级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民办职业培训班、就业训练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这些培训机构沿袭了大中专院校的培训体系,与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造成农民工听不懂、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发生。二是差异化的转移培训体系未建立,培训定位不够明确,培训特色不够鲜明。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上盲目跟风、培训专业上设置雷同等情况。有时转移培训大多是常识性的培训项目或者是时下的热点项目,忽视了培训机构长远的发展与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3.培训师资稳定性不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稳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转移培训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师大多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教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训练。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不够熟悉,难以根据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很多培训机构教师都是兼职,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培训成本,但不够稳定,不利于培训机构开拓新的培训项目,也不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

4.培训组织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对转移培训大包大揽,造成目前劳动力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上瞬息万变需求信息的准确了解,培训机构又必须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限制了培训机构及中介组织市场化的发展。

5.培训转移的外部环境不完善。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容易,但要脱离农村,实现实质性城镇化转移却很困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计入城镇人口但不作为城镇居民的达2亿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村劳动力要成功转移并顺利在城市工作生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要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不完善,难以解决农民转移过程中以及转移后的重重矛盾,抑制了农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三、破解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制约瓶颈的应对策略

1.提升培训资源的整合能力。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基层政府部门需要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把农民素质与技能的提升作为重要任务,以转移培训为契机,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最适宜的培训推进政策,引导带动转移培训的发展。二是优化转移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加强政府与用工单位、培训机构、外地政府、本外地劳动力市场间的密切合作,协调企业、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间的沟通联系,推动招工、培训、转移三者的无缝链接,顺利实现培训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2.建设完备的培训体系。首先,建立层次性的培训机构。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有的需要最基本的技能,有的需要培训时间较长的高级别技能,有的需要后续的支持与学习,还有的需要创业辅导,等等。因而,应根据本地情况,充分调查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多层次培训教育体系。其次,建立有特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输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结合输出地劳动力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培训目标、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受训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最后,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业务管理与绩效考核。要严格审查资质,重点检查师资力量、培训场地、教学设备、培训工种、培训规模是否与培训目标相适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运用招投标方式,通过市场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明确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建立动态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3.打造稳定可持续的师资队伍。第一,培训机构要打造内部稳定的师资队伍。培训机构必须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情况,努力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组织学员深入工厂学习和实践。使培训教师熟悉所从事专业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科技动态等信息,把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民工学员。不断加强专业培训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工作,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二,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校外导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技师、技术人员、工程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最有效、最实用的生产技能与工作技巧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学员,将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实践、新要求传递给学员,增进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沟通与了解。第三,聘请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作公益性讲座。一些社会知名专家十分乐意参与到劳动力转移培训之中,他们的讲授对农民工的思维观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能为农民工指明发展的方向,帮助农民工解决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提升培训绩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高培训组织的市场化程度。一是转变投入方式,引导社会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政府通过把直接性的投入转化为培训产业发展基金、税收优惠等形式,引导个人和企业投资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域,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转移培训业务。二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训产业政策。探索能够平衡劳动力培训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转移培训产业结构政策,分析能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有效组织培训机构运作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培训的空间需求与产业集聚,制定能够缩小区域间培训需求与产业机构间差距的产业布局政策。三是打造“培训―转移”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转移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密不可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组建、引进、合并等多途径打造“培训―转移”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公司,这些公司通过为用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盈利,同时也培训了农民工的技能,保障了农民工的利益,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公司、用工企业、农民工与政府间的多赢。

5.优化培训转移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一是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保证他们能够长期在城市居住,实现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取消各种限制和歧视性的规定,使农民工有机会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培训转移。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国家、集体、农民在土地上的各项权利,促进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保障转移农民的长期收益,形成有利于农民转移和农业发展的土地经营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逢静.新生代农民工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EB/OL]. http:///newscenter/gnxw/gnjx/201111/t20111102_508716838.shtml,2011-

11-02.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益;新生代农民工

一、引言

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在农村,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得各种问题备受大家关注,其中最受政府和公众关心的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当他们面临生病,失业、受伤的情况时,他们总是不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总是不能得到帮助[1]。这种情况反映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

现在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想到城市就业,脱离了农村,虽然他们平时工作在城市,生活也在市里,由于他们的户口在农村,没有城市户口,他们没有像城市的居民一样获得属于自己应该有的权利,他们的社保并没有得到保护。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困难所在,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提上了议程。所以,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保体系,对于维护他们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生活。随着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很多企业和单位大量招收和吸纳农民工,但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却不能保障他们的需求,也不能保证他们的权利。现在的农民工因年纪比较小、教育水平也比老一辈的教育高、思想更为广阔、想法和上一代有很大不同等特点,他们的社保问题、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且称呼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工”[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二十多岁左右的年轻一代,他们中大多都是80、90后,大约占农民工人数的65%,截止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大约有一个亿。与老一辈相比,他们脱离土地太久,对农业的种植并不熟悉,但他们更希望到城市生活中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获得城市的接纳和认可。

三、数据来源以及调查对象

这次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来调查。从2015年10月到2015年12月,笔者针对郑州市的建筑业、运输、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了240份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217份,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这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都是以初中,高中和技术学校这三个方面为主。从婚姻的角度来看,有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成家,未婚者占总人数的67.8%。

本研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对新一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自觉地从矛盾的两面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差异综合分析,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加工整理,查找制约他们的社会保障需要的各种具体因素和条件,最终在理清和整合供需双方因素的过程中寻找思路和对策,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一)社会保险的问题

从社会保险方面来说,首先,在失业保险方面,根据数据搜集整理显示,有20.6%用人单位购买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同时数据还表明,即使在面临失业危机,而34.6%的人仍然选择在大中城市生活,30.3%的人选择住在一个小城市,28,5%的人选择居住在小城镇,而只有6.6%人选择回到村里。离开了家乡的新一代农民工,如果在城市里失业,并且没有社会保障,生活将很快陷入困难,最低生活水平也很难保障。其次,在医疗保险上,即使他们大多数都是年轻人[3],虽然相对年轻,但人总有生病的时候,这都是避免不了的。他们也最害怕自己生病,他们的医疗费用并不能在城市中报销。数据显示,48.4%的人在工作期间有过生病的经历。生病的人中,有55%的人是靠自己熬过去的并没有去掏钱看病,45%的农民工只得掏钱去看医生,但他们的大多数的医疗费用是自费的。再次,在养老保险方面,53%的农民工并没有给自己买社会养老保险。最后,在工伤保险上,虽然政策有明文规定,但农民工愿意花钱买工伤保险的人数不算多[4]。

(二)社会福利的问题

第一,在住房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住宿条件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仍然在出租房、宿舍和工棚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式。在住房方面,他们有着更改的需求[5],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第二,在继续教育方面,新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普遍比老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高,但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质量的要求。由于产业的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更为严格,他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靠劳力或体力劳动就能生存下去。于是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第三,在劳动保护上、社保上,新一代农民工除了自己所得的工资收入外,其他福利待遇很少享有。

(三)社会救助的问题

第一,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我国在城市中普遍建立了这种制度[6]。但它的保护对象是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城市人口,所以,新一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建立的制度并没有关系。第二,在失业救济方面,城镇居民失业保险已经在许多城市建立起来了。但对于新一代农民工来说,即使他们面临失业,也没有失业救济金,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第三,在法律救助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当他们的正当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知道要用法律手段保护他们应有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较为欠缺,而且对他们来说,法律诉讼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他们的权益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农民工保障缺失的根在于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加大了城市和乡村两者发展的不平衡。它在政治、文化、经济、心理等方面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在同一工作或类似工作的基础上,农民工并不能喝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他们也得不到相同的社会保障。

城市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是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导致的,这不但成为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而且严重影响农民工就业的转移,业阻碍中国新一代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性。在这种户籍制度之下,对于现在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老说,他们外出就业,常年不在家,无法享受到农村社会保障。他们的工作在城市,但户口却在农村,亦没办法享受到城市的社保政策,他们自己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并不能及时得到保障。

(二)内部原因――自己对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不清

目前。依旧有很多农民工不清楚社会保障的意义,有的人几乎不知道社会保障的好处在哪。所以他们的意愿相对比较低,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社会保障为自己带来的抗风险效果。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参保,所以他们并不能及时得到社会保障权益,他们自己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不多甚至理解也有误。

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深化户籍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户籍制度

中国现在的社保制度是以城市为中心,然后辐射到农村。因为中国的社保制度是在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但二元户籍制度影响我国城乡快速公平的发展,也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7]。要想使城镇一体化发展,使他们每个人的权利得到应有保障,要打破城乡之间的户籍限制,需改革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让每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当前,政府应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为契机,建立小城镇安居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创造就业条件,然后逐渐进入城市、慢慢融入到城市中去。深化户籍改革,不但能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是解决他们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参加自己工作所在地的社会保障,例如:社会保险、医疗、养老保险等。但是往往用人单位支付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缴费基数大,增加单位的成本费用;农民工本身也不愿意交,因为他们工作流动性强,不太稳定,而社会保障转移程序比较繁琐,通常他们不去支付这个费用。由于上述种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却得不到和城镇职工相同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待遇。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应全部工薪阶层,其中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人。因此,政府应该建立起来城乡一体化的社保政策,应打破传统城镇居民不一样对待的现状。同时更要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明白社保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让他们懂得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必要时候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应得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较轻、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农民工工作性质流动性也比较强的特点,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但他们的技能依旧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就业的机会。因此,第一,用人单位可以在他们上岗之前,先让新生代弄民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的和专业素养。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自己也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己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市场用人的需求,提高自己竞争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塑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建议政府对农民工的培给予合理的补贴,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制度,使农民工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满足市场对的劳动力需求,以提高劳动工的就业渠道。(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索[J].学术交流,2011,(12).

[2] 严新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出路[J].阅江学刊,2011,(01).

[3] 欧静敏.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及疏导机制的建立[J].科学与财富,2013.

[4] 杨程程.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下),2013,(12).

[5] 吴玉霞.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支持政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05).

第12篇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03-1

农民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民为城市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工原有的思想和技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此国家想方设法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其中农民工培训就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能很快达到效果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1 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工自身思想观念有束缚

由于农民工多数生活在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多数农民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都不高,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的比例都不是很高,文化程度有限,加上风俗习惯等影响,多数农民工的思想意识都很保守,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较浓,眼界不是很开阔,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能吃饱穿暖就知足了,对未来的发展缺乏规划和设想。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农民工对于培训工作一是认为没必要,不愿参与,二是认为可有可无,即便参与了也不积极,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宁愿从事低级体力劳动或简单熟练工种,也不去突破自己去掌握其他技能,思想上没有长远性和开拓性。

1.2 所处环境对思想观念有影响

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不同,城市人对农民工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对农民工的歧视在城市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自卑心理,在城市中找不到发展的热情和信心,虽然有的在城市中生活多年,但仍然认为这里不是自己的家,漂泊感很强。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长期的制度保障,只能在城市中打短工,过着“候鸟”式生活,这就造成农民工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难以激活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热情。

1.3 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多数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与市场脱节,难以适应农民工的实际需要,所设课程有的知识陈旧,有的知识太过于理论性,而一些培训机构所设的课程,没有经过具体调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培训内容与就业脱节,即便农民工经过培训也是所学不多,学非所用,由于硬件条件、教师水平等因素限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4 培训费用阻碍了一部分农民工

虽然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费用支出,但由于培训机构多数都集中在离农民工住地较远的地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在来往的交通、食宿等方面还会产生许多费用,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工来说,无疑在心理上有了障碍,如果所学的再没有实际用处,他们自然就都不愿意参加培训了。

2 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

2.1 改变观念,改短期培训为终生教育

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以及培训部门要对此真正重视起来,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再想方设法改变农民工的观念,要把短期培训转变为终生教育,让农民工的思想彻底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视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认真地参加到培训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农业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实效

在培训环节上,要注重内容的实效性,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做到让农民工学而有效,学而能用,用而能通。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都要做到改变,激发农民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手段,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网络等技术设备,创设生动教学场景,让农民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有所收获。培训方法要多元化,一是要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进行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要与农民工市场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

2.3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