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次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学情分析
真正的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积累也较少,对习作没有兴趣,这就给学生习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进行过说话和写话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写一句完整的话,这也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打下或多或少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涉及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把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为这次习作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开始,为此本次习作教学设计体现以下理念:首先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和能力,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地说,在展示观察画面中说,按一定顺序说,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在“说”中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其次以说促写,“说”是前提,“写”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能把习作写好,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口”,再加上老师的“授之以渔”,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写。由于学生画的是身边的秋天,写的也是身边的秋天,学生便有内容可写。整个习作过程,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从中感受习作的轻松和快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画,按一定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
3、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图画,介绍图画。
难点: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图画。
学生准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老师入情入境地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继续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检查学情,由易到难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请大家拿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对课内和有关课外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此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为下一步习作作准备。)
2、师: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好词语,同学们愿意读读吗?
(出示小黑板)
落叶天空鲜果 大雁蟋蟀
飘香 飞舞碧蓝 弹琴南飞
3、师: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进行连线,再读一读,
落叶飞舞 鲜果飘香大雁南飞 天空碧蓝蟋蟀弹琴
4、师:能否用以上每个词语说句话,并且说通顺,说完整。
5、师:如果能把刚才说的话,连成一段话,那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轻松的。同时对学生说话提出要求,养成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的好习惯。)
6、同桌合作,交流说话。
7、师指名说话。
三、欣赏图画,介绍画面
1、师:秋天的景色就是美,为了表达对秋天的赞美,老师画了三幅图画,请同学们边欣赏,边选其中的一幅进行观察。(出示图画)
(个性化的选择,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学生欣赏图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师要求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让学生嘴巴“大”起来。)
3、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比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等。
远处,树木_________________,一条小河____________;近处,河水________________,高大的____________,河左边是 ______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他们眼中已经变得丰满,再加上老师把“说话”设计成填空的形式,难度一下子降低,学生由“怕说”变成“想说”,教师的“导”和“授之以渔”恰到好处。)
4、师:请大家再用上自己积累的词句,说说图画上的景色。
(“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知识得到运用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生动形象。)
四、展示图画,以说促写
1、师:刚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画的画,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相互展示展示,看看谁画的美。
2、师: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美的吗?
(学生的画是习作之前就布置下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实地观察,画出身边的秋天。课堂上通过展示和表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3、师:同学们画的都是自己身边的秋天,都是自己熟悉的景色,如果能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那就更美了。
4、师指名上台介绍自己的画,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句子说通顺,说完整。
5、师:刚才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有条理,有的同学还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介绍的内容写下来,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
(以说促写,学生有了“说”的前提,“写”便有了储蓄和准备。)
6、师:写好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试看修改,把句子写通顺。
7、师现场指导:读习作,评习作,改习作。
(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一是为了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把句子写通顺,二是为了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但初次修改习作,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老师及时的评改,使学生有例子可循,有方法可鉴。)
8、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整理习作。
9、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也欣赏欣赏你的习作。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让他们也分享习作的快乐。”)
10、师:从大家的习作中老师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的习作拟个题目,写在图画上。
(“拟个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学生可能会有难度,但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教学环节,只对“感兴趣”的同学而已,同时老师不必要求过高,因为毕竟是三年级学生。)
五、完整习作,张贴展示
1、师:现在请你把内容附在图画下面交给老师。
拼音教学论文:拼音教学重激趣
四川省平昌县金宝小学 曹 莉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一道难题,让刚入学的儿童就要掌握比较单调、枯燥的拼音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学,从而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
一、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容易在直观的教学中激发兴趣。在新教材中拼音教学的第一课“a、o、e”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便是一幅色彩鲜艳,具有农家气息的一个美丽的清晨。如何利用课本资源,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一开始让学生看着这幅美丽的图画,给他们讲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清早,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歌,听她在唱:“a a a a,a a a a”。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了,“o o o o,o o o o”。他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多美呀,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e e e e,e e e e”学生很有兴趣地听故事。接着利用我说你猜,看口型猜猜老师要读什么音,如a o e,让学生学会读法。
二、特点教学
低年级的孩子特点是十分活泼好动,通过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每一个拼音字母都配上儿歌口诀,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再加上拍起小手伴奏,很容易记住。像:“噼噼啪?拍起小手念儿歌。小嘴张大aaa,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牙齿站齐iii,嘴巴突出uuu,鱼儿吐泡üüü。”“好朋友,排排坐,你挨着我来我挨着你。a在前边,i在后,挨在一起ai ai ai,好朋友啊不分离。”这样轻松的学习,孩子们练习了发音,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使韵母附予实际的含义。还有,准备好贴有pútao、táozi、 cǎoméi、lìzi和lìzhī水果名称盘子,剪贴许多写有音节字词的水果,配上儿歌“秋天到,秋天到,丰收的季节水果多。你来摘,我来摘,摘到的水果分外甜”进行游戏,拿到水果的学生读出上面的音节放进盘子里,然后再分给大家,在游戏中识记了音节。教学在i上标调,头上圆点要去掉时,可以记住以下口诀:i小妹,爱跳舞,平时都戴小圆帽,跳一声换戴平平帽,跳二声换戴翘翘帽,跳三声换戴蝴蝶帽,跳四声换戴下垂帽。
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nl和ü相拼规则中,我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三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 jq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而在学习nl和ü相拼,两点不去掉的规则时,我也配上了儿歌:小ü小ü真淘气,整天捣乱和调皮,气了爸妈n和l。小ü 小ü知错了,泪珠汪汪有两颗。同时,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从中教育学生应该做个知错就改、听话的好孩子。
三、色彩记忆
低年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学生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认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学生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比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的多。
总之,要搞好一年级拼音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是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知道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我们老师如果去开动脑筋,使教学趣味性,营造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追求,就一定会让拼音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我应邀到大贵中学讲了一节公开课《秋天》(何其芳),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可谓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执教语文二十余年,这一次课堂之旅得到的收获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课后经过反思,再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无欢声笑语,无思想火花的碰撞。其结果是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性。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性定义为:“教学要促进发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才会促进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文体特点和学情确立教学目标
在上《秋天》这节公开课前,我在本班上过一遍。基本上是按照诗歌教学五步法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尽管我讲得很细很全,也自认为教学设计很完美,但学生却情绪低落,一问三不知,并且我也没有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任务。这让我很沮丧和忧心,因为我即将要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此时,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设计进行一个调整了。诗歌的特点主要是情感性和形象性,而情感最能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简化为两个: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二是品味诗歌的语言。目标明确简洁,既考虑到文体特点,又切合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重视朗读融情于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了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朗读技巧是复杂而多样的,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容易陷入一种技巧论的漩涡,而忽视了朗读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情感。
例如:在《秋天》这首诗歌的朗读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朗读的节奏、重音,但对诗歌中舒缓轻柔的感情基调却始终把握不到位。是一带而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是解决学生中的实际困难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最终我选择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因为内驱力的存在,我们才可能使有机体作出我们希望它们作出的各种反应。”在教授《赫尔》一课时,对这一教学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对文中三幅画面的感知,学生体悟到了秋天的清幽和宁静;其次,通过与《夏感》一文的对比示范朗读,学生弄清急促高亢和轻柔舒缓间的区别;再次,学生通过体验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获得了一种愉悦感和美的享受。至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也比较顺利。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基调和节奏技巧。
(三)品味语言,重视言语技能训练
1.在语境中品味重点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这已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如《秋天》一文中重点词语的品味。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在语言品味中,我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品味了第一节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其他两节由学生自主品味,独立完成后讨论交流,教师再点拨释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发挥想象,在对比中品味同样是写《秋天》的悠闲宁静,诗中的三幅画面却稍有不同。第一幅秋图主要刻画了农人内心宁静的喜悦;第二幅秋渔图主要刻画了渔人自由自在的悠闲;第三幅秋思图主要刻画了牧羊女内心的多情和思念。这都需要我们发挥想象,仔细辨别,否则很容易流入一种模式化的理解,就会有损《秋天》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品味语言,要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对语动情,对言生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和文本的内心世界。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重视语文的学科特性,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阅读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质朴实效 打破教材 在生活中寻找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历过程 运用个性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时下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孩子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讲起来。或教师自己“唱独脚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或多媒体“一灌到底”,或师生“才艺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们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如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时,我们可以打破教材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这幅图画,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启发孩子感悟秋天是美丽的、是甜蜜的、是芳香的、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 .须创设情境、生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雨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去感受,全身心地去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这就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使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3.须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绝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
二、课要上出诗情画意
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1.教学内容应疏密相间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2.教学过程应张驰疾徐
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符合节奏韵律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孩子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
3.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教学方法应山水写意
说起语文课,我便想到了齐白石的《虾》,寥寥数笔就把虾的形态、质感、动势表现得栩栩如生。那浓墨点画的双眼活灵活现,那浸润渲染的腰身晶莹剔透,那线条勾勒的须鳌柔中有刚。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文章不出细处,感人不深,课教不到细处,收益不多。对教学思路则“线条勾勒”,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清清楚楚一条线”,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应注意穿针引线,主线清晰,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三、课要上如春风化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文化主题单元;情感态度
一、背景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理念,其各科目的教学比重以及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重构。近些年来,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处于全面性落实阶段,从城市与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来对比,大部分的城市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不显著。其形成原因:(1)过分强调语文单一化单元知识教学与巩固,忽略了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体性;(2)太注重于阶段性教学,忽略了扩展性课程的教学;(3)过分强调单篇文章的教学知识教学与测试,缺乏评价与综合教学。基于上述三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阶段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编排过程中,由原本的“知识体系单元”转变为“文化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其主题单元包括选读课文、语文园地以及识字,让三者内容有机地整体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主题性教学,采取科学性、系统化以及针对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编排,从小学生实际的综合学情,把单元之间相互联系,使其整体化,紧密结合其主题文化单元,从而实现单元整合化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能够深入与加强整合性的文化主题单元,提升学生的学习语言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性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深入单元整体性设计,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情境与美的感受。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其教学单元上的编排处于整合化,然而,其教学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围绕单元主题以及强化课本联系与扩展性教学的实施,从而有效地完成其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最终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以单元内容为教学点,把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以及训练习作等课程内容,进行切实与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利用“同理可证”的原理,让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探究教学的融合点,使其形成教与学双向效率提升的主题性教学形式。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感以及效率等因素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固有的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导入、重组以及优化,使其教学过程、方式以及结构上得以效率化。
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以第一单元的文化主题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强调与探究“美丽的秋天”的单元文化主题,从“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三个小单元进行重组与优化教学,使其教学内容与过程递进式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完全地体验到知识体系的增加与语文情感的提升。
其大致过程如下: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视频以及诗歌朗诵等,让学生通过粗略的欣赏,使其对秋天有着一定的认识以及激发自我联想能力。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关于秋天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以及成语呢?
生:秋高气爽、多事之秋、一叶知秋等等。
让学生进行热烈与参与性的讨论,从而更加丰富文化单元主题的教学,教师利用学生对于课堂感兴趣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自诉概括单元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差异性以及“设疑”的铺垫。
再次回归单元教材,围绕着其整体教学感知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施教,从第一阶段性内容“走进秋天“的主题教学,课本文章《秋天的图画》以及《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入手,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基础“识字”教学,例如,赠、刘、擎、菊等新字的教学与书写练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以及诗句的意境与情感,从而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即关于秋天的文字、画面以及意境想象能力的教学与提升,从而强化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二阶段,为“走进大自然”的单元文化主题,围绕识字1《2-黄山奇石》以及《3-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第一阶段秋景美与情感的导入,让学生能够产生单元化与整体性之间的联系认识,依旧采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使其进行自主探究性的独立思考与美的情感培养。
“享受美丽”作为其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三阶段,其更是一种学习知识与情感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一些趣味化与知识化的实践型活动,让学生能够享受秋天的美妙,走进校外的大自然,设计“互相说、到处贴、就地画、齐声读、正确写”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实践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增添一份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人本教学理念,上述“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的设计、重组与优化教学,是把原本分散的教学科目,进行知识点的穿插教学以及思想点的共通教学。因此,从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言,其具备一定的设计性以及关联性,把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化整为零,把各小单元分割与归类整合,然后形成其单元文化主题,重新树立新的整合化单元主题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与引导阶段,其单元整组教学更加突出教学重点与共通点,从而加快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基础,其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设计“精彩生活”为文化单元整组主题,依旧进行教材资源内容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通过《我们的民族小学》《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愧乡的孩子》四篇文章,让学生懂得小学生学校学习的快乐、各族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树立起勤劳的品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进行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情感交流氛围的形成,首先开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四组轮流朗读四篇文章,重点围绕《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教师尽量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师:每个小组,将生字按照构字结构分类。此法,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新字以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上下结构的字为例:耍、装、些、苍、奋、勇、雀、舞、察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化以及扩展化,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进行“假设”,让小组学生之间进行“精彩生活”的临时表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化,从而有效地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教学反思
要提高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效率,其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引导在于教师对于各单元整组教学的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分析、对比与探究,形成一套自我评价性的教学反思。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链接《悼念玛丽・居里》,其文学意境较为深刻,使小学生无法与《跨越百年的美丽》形成直观性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笔者采用另引文本阅读《三克镭》来取代,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牟文娟,刘飞.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2(33).
[2]刘然.如何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
[3]宋德兰.新课程改革呼唤“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2013(01).
[4]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认识我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应该从兴趣人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能根据教师自己的意愿,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学生更喜欢接受新的事物,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力也会提高教学水平和有效性。有效性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将多少内容,而是要综合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学模式。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会带动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反之会使学生学得很痛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的选择。新课程改革滋生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新型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对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在教学中运用的较为深刻。根据我国现今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进行就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可以知道,虽然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是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长此以往,不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对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不仅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还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与积极性的发展。可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离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在现在教学水平的发展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很好的模仿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有效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一一讲明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小部分在课堂中,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形成一种惯性的思考。
2.教材是学生认识知识的眼睛
教师应该充分的解读教材,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最后自己获得很好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教学中应该有很好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充当长者,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态放松,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孤立感。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话题中进行讨论,纠正学生的语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言过程。这样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知识也会在其中被学生接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位学生好学、乐学,必须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改变传统呆板的接受式学习。首先,教师要营造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的求知兴趣。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再次,教师要重视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合作探究找出答案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最后,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无疑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的创新必然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到达“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制定有效清晰的教学目标,研读新课标,体现综合性、全面性;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各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体现文本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文本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如在学习课文《小马过河》时,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能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利用手工课件导入的方法,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随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别让小朋友们扮演了老牛、小松鼠、老马以及小马表演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再如学习课文《秋天的雨》时,设计创新型的作业,让学生试着把课文改写成一首诗歌,或者画一幅家乡秋天的图画,再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以及创新型作业,更能使学生们体会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巧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音乐、图画、录音等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并品味课文。《散步》这篇课文,记叙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我在教学中,为渲染温馨的家庭氛围,大胆引进音乐,在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借音乐唤起学生心中感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沉浸在爱意浓浓的幸福家庭氛围之中,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在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安排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配乐朗读,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同时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忙碌的蜜蜂、飞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学生们轻松愉悦地进入意境之中,初步领略祖孙三代散步的其乐融融。借助音乐、画面、录音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对全文的感知既快又准,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但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总之,只有“起跳”摘到果子吃,那才其乐融融,其趣无穷。“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深层内涵。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关键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于无疑处生疑。
在学生读书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如《散步》一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句子学生读起来觉得很普通,告诉我们谁在散步,往往不去思考蕴含其中的深意。我在教学时这样设疑:“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相互讨论,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生生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读出了“散步”的意义,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尊老爱幼。巧妙地在无疑初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能丰富课文内容,同时学生懂得了学习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动脑,要善于揣摩深意。
2.问题要贴近生活。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如果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索然无味,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要让课堂活起来,要深刻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就不能拘泥于对文本的分析。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上一个台阶。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体验感悟这一教学环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自由言说,这就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感悟,内化所得经验,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中学会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以单纯的情感灌输取而代之,那么学生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体悟就不那么深刻了。
当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敢于质疑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认为应努力从教师的设疑布阵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提问。当然,学生从默默无闻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质疑情境,慷慨地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三、构建创新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1.改变情节,求异创新。
大胆改变原有情节,多设想几个“如果……那么……”。比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可这样大胆地改变情节,设置创新的情境:如果韩麦尔先生用极其慷慨的语言来代替这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为小说的结尾,那么是不是更激动人心呢?学生进入上课的情景,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揣摩,明确: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为结尾,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教师构建创新情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创新,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
2.扮演角色,迁移创新。
构建创新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扮演文中角色,以便学生进入课文,步入文中情境,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再创造。如在《羚羊木雕》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父母”的咄咄逼人和“我”的被逼无奈之后,我追问: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们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你们希望演绎怎样的动情故事?然后,让学生合作即兴编演,教师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想法完成,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再创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促使学生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整个过程开放又富有创造性。
3.发挥想象,自主创新。
新课标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秋天》的诗歌教学的重点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但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就大胆地做了这样的设计:擅长朗诵的同学进行个性诵读;擅长表达的同学请用自己的语言选一幅画面进行描述;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画笔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画下来。这些个性化的诵读、融入个性的自由描述、创造性的多彩的绘画,无不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脑中零碎的意象组合起来,进入美妙的秋境中去。这单靠传统的简单机械的分析是很难让学生进入诗境的。
四、营造竞赛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今语文教学已把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教师能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遵循科学规律,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优化教学环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如在导入《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我向全班学生出示图片: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其他同学感觉这几位少数民族同学就在身边,新颖性的导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指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既然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要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和理解比喻句,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待学生回答后,总结出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再启发学生: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如此精心设计“圈套”,寻根问底,抽丝剥茧,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极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
我在语文教学中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六人为一组,全班共八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意义建构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要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对知识价值的引导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命智慧的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不断体验着,升华了情感,形成了有活力的、紧密联系实际的生命化知识。
实践证明,师生交流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偏重于教。教师备课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思考、领悟、感受的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使讲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总之,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音乐老师教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音乐老师教学心得1一、学段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3、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4、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 具体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化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思路分析
教学重点: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审美情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能力。
教学思路: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独唱或参与齐唱,每学年能背唱4~6首。
2、能感受乐器的声音,听辨打击乐器的音乐,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4、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5、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6、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面向团体,因材施教;
2、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5、音乐教学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6、改革评价机制。
7、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
五、提优补差的途径:
(1)、通过学期教学。
(2)、通过艺术节活动。
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音乐老师教学心得2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初一音乐教材学期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
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演唱”、“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渗透德育。
2、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难点:
1、根据音乐的情绪为乐曲分段。
2、为音乐情景剧设计图画、节奏、伴奏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几种民族和西洋乐器,全音、半音,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
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简单的视谱能力,能够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七、有效学期教学设计:
1、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学期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不同的一课时,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不同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的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的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学期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积极的创设学期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期情境是实现学期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学期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学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期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学期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发展:
(1)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插图、观察荧屏自主深入学期学习。
(2)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音乐后说感受、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3)有效组织,高效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歌曲创作、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4)灵活的运用学期语言。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学期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学期教学的有效度。音乐学期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5)充分的利用学期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学期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学期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学期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
八、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初一年级的音乐教材学期教学主要是以优化学期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学期教学过程。
4、课外第二学期,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5、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7、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8、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
九、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难忘岁月3课时
第四单元乐海泛舟3课时
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3课时
第五单元轻歌曼舞3课时
第三单元长江两岸3课时
第六单元春之声3课时
音乐老师教学心得3一、基本情况
我担任高一年级6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对音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在这个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但这些学生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习惯、表情等方面较好,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较弱,咬字、吐字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歌唱时常常出现喊歌的现象,导致缺少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进入音乐世界,感悟音乐的形式美,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现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审美水平,使修养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素养,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组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5、通过歌唱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歌唱方法和浅点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识读简单乐谱的能力。
6、通过合唱教学,让学生享受和声之美,培养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要求
1、在动口、动手、动脑的音乐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态度。
3、创设情景,提供诱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
4、既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
5、在教学中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以达到教情合一。
6、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增强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强调学生学习交流。
四、教学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积极做好特长生的辅导工作。
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4、突出学科特点,努力把良好的道德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5、创设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6、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与提高。
音乐老师教学心得4一、指导思想
继续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学校相关工作意见,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各教育法规为准则,结合学校音乐教学实际,把握音乐课程多元化、人文性特征,全面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促进学校艺术特色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优化音乐学期教学,丰富课余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主要工作
1.切实加强学习研讨,努力提高综合水平
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将定期组织组内、外学习和平时查阅教育教学资料、相互探讨交流及反思、自学自练相结合,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2.认真落实课改精神,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⑴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⑵严格“五认真”规范,以学期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
⑶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主体式发展性学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听、说、唱、玩、想、演、做、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受,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⑷灵活选用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⑸组织好课外活动,使学期学习得以延伸,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兴趣巩固。抓好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学生尖子,积累优秀作品,积极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
3.致力追求以校为本,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开展教研活动,加大研讨力度,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⑴重视自身业务学习和提升,强化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专业和教学技能。
⑵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注重理解新教材,创造新模式,设计新课型,运用新方法,突出研究性、实效性。
⑶开展经常性听课、评课系列活动,做到听、评、导、学,推动学期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⑷以现代化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大胆改革学期教学,拓宽活动形式,改进评价体系,不断总结,成长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4.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积极准备市级申报
邀请专家领导对现有的校本课程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准备镇江市级课题《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申报工作。
音乐老师教学心得5拾起一片金黄的落叶我发现秋天到了!当大雁南飞时,我醒悟秋天到了!翻开桌上的历时,我惊喜秋天到了!新的学期也伴随着秋天到来不期而至了。硕果累累的秋天让我们看到春的生机与希望,新的工作又给了我信心和力量。音乐教研组又开始了新的教研活动。为了更好地搞好音乐教研工作,使其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现将这学期的音乐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时代步伐的迈进,让我们必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以培养健全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宗旨,对学生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搞好音乐教研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更可以为音乐教学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开展多项活动,组织学生集体进步。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交通方便,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教学资源丰富,我校共有50多名兢兢兢业业的教师,他们个个求上进,在这里辛勤耕耘着,他们都有很厚的教学基本功,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从过去到现在不断的进步,吸引了很多领导和有关社会人员来我校参观、学习,这给了我们信心。虽然我校专业教师不多,但我们都能克服困难,为了学生情愿多付出,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音乐器材,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从对音乐的简单认识到音乐具有的的内在魅力,让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工作任务及目标
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它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之一,音乐教研组
将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以新的姿态迎接一切,努力开展各项教研活动,调动师
生的积极性。本学期将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音乐组教师共同探讨新课标后新的理念,鼓励老师潜心钻研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2、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3、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热衷于音乐。
4、坚持培养部分音乐方面的特长学生,开发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信心,提高他们的水平,并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四、工作措施
1、开学初,我们音乐教师探讨新的音乐教学方向,以便指导音乐教学
2、坚持常规月查,把好备课、上课质量关,保证教学高标准的正常进行,并及时公布总结,以便改进音乐教学。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如正确的站姿,练声,练耳,视唱,唱歌习惯。
4、充分利用学校的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