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

时间:2023-06-01 09:0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沉浸式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沉浸式课堂

第1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法;电商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习内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35

1问题的提出

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复合交叉学科,目前的电商专业教学很难同时完成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能力。因而使得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是行业热度和人才需求都很迫切,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体现出专业优势,缺乏实践经验,遭遇就业困难的问题。由此如何改进电商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把实践与教学融合起来,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一直是电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求的方向。为此探讨电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是解决其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灵活的课程设置让笔者在多年电商实践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多种课程教学模式,从立体模式到翻转课堂,再到合作学习等,通过效果反馈发现沉浸式教学法更适应电商专业教学,是基于未来互联网参与的课堂模式。本文从电商专业如何沉浸式教学法展开提出相关建议。

2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沉浸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政府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法语学习模式,让学生沉浸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中,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学习内容,任课教师把法语作为学科语言讲授学科过程,由此沉浸式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分支。其中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在研究中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就会忽略掉其他干扰,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还指出沉浸体验的发生过程是通常是学习活动中人们体验到的挑战和所拥有的技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样的环境下用户才能感觉愉悦,充满兴趣来做它。[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习同时需要具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促成学习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学习者内在的状态和特质则是学习的内部条件。通过沉浸理论来分析学习内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学习情境,从而促进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加涅指出,像语言能力、智慧情况、认知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等是其固有的内部性能或内存状态,这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早先习得并存储在长时记忆的性能。[2]内部条件的四大要素被称为学习内存,包括知识模块、信息模块、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学习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指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在外界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对于知识和信息模块的选择、更新、吸收。沉浸式学习强调的是一种自主、活跃、个性化的学习权:使得个体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欲望,可以实现持续动力来学习,并能生动表达。这种主动性的学习就是学习的沉浸状态,通过一种对学习信息、学习材料使用主动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学习进程,从而实现“学习内存”的跨越式上升。

3电商专业学习特点与沉浸式教学法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流行的培养目标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就是通过特定网络情境下的沉浸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适应网络运营挑战技能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沉浸式教学法得到启发。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网络推广、网店运营与管理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课程学习就是在网络交互式学习的环境下完成的,同时作为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的行业,其学习特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学习者必须时时面对互联网平台运营的相关问题,其学习特点和虚拟交互游戏特点非常相似。在经过大一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电商的学习的知识点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在特定运营情境下完成相关的实践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入沉浸式教学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和考核等环境通过虚拟交互、虚拟社区、虚拟情境等实现电子商务教学的沉浸式学习完全让学生沉浸在互联网平台的商业运营环境中,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学生把原有的管理、营销理论等内存知识模块来实践、提升,完成学习者适合网络运营的操作技能、思维方式等,从而实现“学习内存”跨越式提升。因此如何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主动式学习是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核心。

4电商专业课堂教学的沉浸式构建

沉浸式教学法要解决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对课堂学习时空的推进,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环节构建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投入地沉浸其中,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41重新构建课堂感知模式

虚拟交互体验中通过整合身份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通过某种想象,使完成身份投入其中,使其产生身份的转移和替换。这种新的身份让身份多元化的幻觉产生沉迷,正向的沉浸感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糊教师身份通过提出课堂目标共同完成,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一起探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构建一种身份的认同实现投入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构建的是一种能使学生产生高挑战、高技能的匹配认知,这样才是实现挑战―技能的平衡,当然这些需要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完成,让学生从学习任务、项目认知、学习目标等都实现真实项目的推进,有利于实现沉浸式学习情境。电商专业多为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业务岗位引入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实践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技能培养、项目实施以及社会服务,实现“做学合一、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直接接触电商实践,企业专家常驻校内,与专业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电商专业学生首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以及完成技能认证等教学实践任务。

42课程设计构建挑战模式

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学业项目教学与评价。进入岗位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独立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逐步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工作业务能力,积累了项目经验,最终提升了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沉浸式教学法要求在工作室的依托下,学生根据个人选择进入相关工作室,每天面φ媸档南钅浚把大班变为小班,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实现不同“学习内存”的学习者采用难度系数学习方式,在“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的学习效果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43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实现学生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完全是被动式学习。电商专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制订学习方案,利用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完成课程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种适合互联网思想的角色置换,让学生对学习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操控权,有着教师角色的认同感,还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决定学习内容,这样的角色设置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主动意识,完成沉浸其中的强烈心理。

44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效率曲线”运用

国外学者Novak等人认为,明确而及时的反馈是沉浸体验的前提要素。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最快时间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互动效果,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反而如果很长时间才能给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那就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反馈是有时效性的,越是能迅速指出学习者的效果,学习效率就会越高。[5]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沉浸于QQ聊天、网络游戏中,设置良好的多元化情境让人们能及时获得反馈,看到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变化,从而带来一种紧张、刺激感,产生沉浸状态,忽略屏蔽掉其他元素。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内在条件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情境,教学问题,其认知反应也会产生差异,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能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效率曲线,在最快时间内对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反馈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积极互动,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5结论

沉浸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构建某种环境让学习者参与的行为(事物)产生特定的心理状况。本文在沉浸理论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宏观设计上如何创建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环境,探讨了教学情境的构建、课程设计挑战模式的设定、教学角色的转换、学习效率曲线对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影响等。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策略上的探索,具体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如何构建真实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专业学习、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推进分级等才能实现高挑战―高技能平衡状态等环节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学习论坛,2009(1)

[4]黎加厚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5]王陆等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第2篇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人本;文本;静中求活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关系。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入”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第3篇

【关键词】不完全沉浸法 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71-02

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浸入模式和案例教学往往被作为重要的模式加以考虑。浸入模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是高校营销学类双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使用最为广泛。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研究浸入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营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困境

1.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使得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很难协调。在必修课教学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使得专业和英语都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

2.实用专业教材的欠缺

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重要信息源,对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遴选。可选的数量不多,而且有很多营销专业内容及具体案例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不符。同时学生往往把教材学习当做了翻译练习,原版教材是国外作者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国外教学教法的特点编写的,大多与我国教材编写特点不同。由于我国双语教学实施的时间不长,因此国内专家所选编的优秀教材少之又少。

3.外语记忆与思考的特殊困难

当我们用母语记忆时,可以迅速记住所看或所听的内容。然而面对英语,记忆却要艰难得多。很多当时理解的东西,也许事后很难回忆完整。除非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思维的同学,这使得知识的传授需要加倍的时间,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知识的完整摄取。另外,在英语语境下思考枯燥的逻辑关系,也会不畅通。在这样的障碍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非常有必要。

二、浸入模式与双语案例教学的结合

关于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沉浸式、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沉浸式双语教学适于从小孩子开始,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它的主要目标在于语言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母语是其使用最频繁的语言,英语则一直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他们无法完全脱离母语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双语教育的模式做一定变通,创造出符合中国高校专业双语课教学的不完全沉浸法,是双语教学一种较好的选择。尤其当学习的主导目标是专业知识而非语言时,即在进行双语所授课程的学习时,不完全沉浸法就能使学生在逐步熟悉英语的过程中,进行完整的专业思考。

不完全沉浸法强调总体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课堂及课后阅读都是英文资料。课堂上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基本不使用母语,但是针对一些专业词汇给予中文名称,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中文解释。

不完全沉浸法给双语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确保专业词汇理解无误的前提下,选用英文案例进行讨论,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语言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不断的阅读和交流中培养英语思考的习惯,使语言得到强化,并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提高营销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营销类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案例,与较少或不使用案例相比,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更显著的成果。

1.相关资料的收集增加了专业知识的积累

针对课堂的小案例,建议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应的英文背景资料。比如案例企业的背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部分内容,企业的经营状况、战略思想、人力资源状况及营销策略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由此增强专业阅读能力,拓宽专业知识。

2.头脑风暴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每章教学内容开始之前,用一些典型的企业小案例来引出本章重点内容。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一开始便有了强烈的兴趣。同时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水平。当对整个案例的内容完全把握之后,就能发现该章节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做此研究的重要意义。由此,在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建议学生用英文思考,并尝试表达。课堂上积极地用英文讨论,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一定的中文来补充、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取得了头脑风暴的效果,针对课堂内容间或进行的角色扮演更是让很多学生兴趣倍增。这样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积极性也由此不断增强。

3.课堂陈述提高了外语表达的水平和专业思维的逻辑性

在案例教学中,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陈述,这是集体讨论成果和个人展示水平的综合体现。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来做小组讨论成果的英文阐述,大大训练了利用语言进行英文思维和口头表述的能力,并在清晰的逻辑脉络下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专业思维。

第4篇

一、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学生直接被教材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充分利用文本本身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近文本,激发学生高涨的阅读兴趣,以达到读书至于沉浸的境地,应该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因此我借鉴典范课文,确定倾听要求,进行理解性听力训练。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进行听力训练,以读促听。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诗歌,更是朗读的好材料。文字的静默无声,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天然的隔阂,语言的声情并茂就有利于沟通。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美读,用细腻、优美的语言,以及富有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引领学生感受事物的声光色彩,人情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直接走进文本,主动构建意义,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听力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需要去感染、去引发,情感是学生由认识向行动转化的“中介式”纽带。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说,定能拨动学生听的心弦,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激情和“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学习。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光感情的火焰被点燃,同时很快集中了注意力,进入课文情境,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无疑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增强了语音的辨识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例如:在教时,设计了如下朗读环节:

(1)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徐志摩同时代作品来知人论世,感受老人内心世界。(2)学生带着想象,听教师用心用情地配乐朗读,来感悟诗之画、诗中情。在这一环节之后,学生提出了作者离别之情与其他诗歌不一样的疑惑。(3)学生各自配乐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之后选择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运用多种感官对作品进行赏析,将所得记录在读书卡上。(4)交流赏析心得,理解作者离别之情是什么。(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感受作者徐志摩的这首诗歌以诗人自由的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和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二、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则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生动具体的体验,激发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点燃学生灵魂深处的智慧火花。

1.学生们喜欢听故事。兴趣可以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故事的语境、上下文、情节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而理解则是激发、维持兴趣的基础。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进入课堂进行学习的。为了听懂故事的内容,学生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理解会给学生带来满足感、成就感,学生就会有兴趣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故事本质上具有兴趣和价值两个特点。在课堂上听、讲故事是分享社会经验的体验。对于欢乐、悲哀、兴奋或期待,故事会引起师生们产生可以共享的回应。学生在构建欣赏、自信的心理特征的同时,社会意识和情感意识都得到发展。故事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激励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体验文化和语言,熟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建立良好的语感。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兴趣。

2.播放优秀影视作品。学校购买了中外经典影片百部,定期向学生播放。教师根据作品的语言风格,将作品分为幽默类、抒情类、含蓄类、典雅类等,让学生培养对各种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

3.选听各种类型的优秀文艺作品,将相声、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精品引入课堂,感受汉语的幽默、丰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语文听力。听过之后,模仿片断,布置学生写听后感。学生为了准确地模仿和深入地写作,就要对听得不清或不理解的部分回忆或提问,如此以来,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听力。

三、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挑战、竞争、褒扬等的激励而进入沉浸状态。学习任务富于挑战性,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挑战性、竞争型的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和及时地鼓励等,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成就感的推动下,沉浸于语文学习。

1.让学生反复听一些童谣,饶口令,并养成随手记下来的习惯,看哪个学生记得最好,并及时鼓励,谈谈能记下来的经验。

2.依照电视综艺节目中进行接力听记比赛,这种活动就在教室里的座位上进行,每一行为一组,发给第一个同学写有一句话的字条。在有限的时间内次第传话。第一个传话者和最后接话的语句误差最少为胜利组。这个活动既要求说话者要说清楚,听话者要听清楚,传话者吐字要清晰,语音要恰当。听话者还要记清说话内容。

3.组织诗词吟诵活动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诗歌朗诵大赛、诗词吟唱大赛、当代优秀歌曲歌词朗读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听力,培养了美感,增强了素质。

“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的目的,在于探寻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让学生把教与学的过程融于生活娱乐之中,从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学习渴望,在沉浸的语言环境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沉浸”式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通过一系列的视听训练,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记忆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

2.提高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培养了交际能力。

3.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第5篇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教育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我们教育教学的要求,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效的补足。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手段,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显著特点,这样的特征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虚拟课堂、虚拟仪器、虚拟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的应用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们主动学习、热情努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虚拟现实;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前进的发展时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现代化背景下,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也不断的得到更新,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作为我们教学的基础性根基发挥着其稳定而不可动摇的作用,但是仅靠传统教学显而易见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引进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将创新与传统巧妙融合。接下来,笔者将以计算机教学为主题,试着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等方面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老师说、同学们听,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搭配一些简单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文件,这样的教学是基础,却已经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造成一种虚拟情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让使用者进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去,从而身临其境的进行工作和学习。结合虚拟现实与计算机教学之间的联系,笔者将虚拟现实的特点,概括有下面三个部分:第一,沉浸感。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虚拟世界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都有着鲜活、真实的感受,这种独一无二的沉浸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实境中,在虚拟现实的体验中,更加专注、热情的投入计算机学习的进程之中,进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第二,交互性。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老师在上面传授,同学在下面单方面的接收信息,这样的教学特别依赖老师的表达水平和语言能力,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最佳。而虚拟现实技术将同学们全部投入三维真实模拟的认知环境之中,同学们的每一个学习操作都会有相对应的合理反馈,教学之间产生一种频繁、高效的良性互动,这种交互性对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有着极佳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推广应用。第三,构想性。所谓构想性,是指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两个特点: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基础之上,虚拟现实所构建出来的逼真世界有着良好的构想性特征,它的建立本身结合了现实世界的大量特征,同时又在用户使用中的真实感知进行不断改良,从而获得了与真实世界最大可能的相似度与反应状况,这样建立起来的虚拟现实教学系统,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视野的提升都带有极大的优化效果。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个重要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在高等院校专门构建的虚拟教学世界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一改以往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传授模式,同学们可以在逼真的教学环境和良性互动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在是一举多得。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进行全面模拟仿真,从而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使用环境。在作为虚拟现实的载体———计算机的教学中,这种手段的加入显得更为迫切和有益。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试着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第一,虚拟仪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往往会涉及多种仪器的相关学习,可是以当前的教学能力,这些仪器很多时候都无法普及到每位学生身上进行一对一的操作练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极大程度下降,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缺陷。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逼真的虚拟世界里进行仪器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减少许多现实的仪器损耗,练习的人数和时间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第二,虚拟课堂。虚拟课堂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补足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地方。一些传统课堂出于时间、空间、金钱或者技术问题而无法实现的展示教学,在虚拟课堂中有了更多、更大的实现可能。同学们通过虚拟课堂,可以很大程度增强对传统课堂知识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学到许多传统课堂学不到的知识。第三,虚拟远程教育。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向网络化时代过渡,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考学、进入大学校园这样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一些已经工作或者身处远方的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从而对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所提高、促进,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远程教育,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和关键一环。就计算机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来讲它是具有极大实践性的一门科学教程,作为一种职业培训,很多需要它的人并没有办法全职来到高等院校进行实地学习,这种时候,虚拟现实技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通过虚拟远程教育给那些需要它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当前来讲还是一门新技术,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完善,完全进入课堂的条件尚不充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尤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联系十分紧密,将虚拟现实应用在计算机教育中就显得更加的必要和紧迫了。在可以预见的以后,虚拟现实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和普及,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会越发明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且无可替代的,各大高等院校眼前也在积极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探索和初步实践,最终它会在计算机教学乃至各门各科教学中都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牛希镭 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法 大学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5-01

【Abstract】Last century, immersion teaching approach came into use in Canada.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combines college-English teaching with immersion and analyzes its features to provide a new teaching approach and theory.

【Key words】immersion teaching approach;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pplication

1 沉浸式简介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加拿大,可以说开展沉浸式教学加拿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魁北克省就开展了法语沉浸式教学的实验。该教学实验用法语作为语言媒介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进行教学,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科内容,而不是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学习语言,学生在学校期间始终处于英语和法语的环境之中,其目的是培养熟练掌握英、法两种语言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这种让学生完全暴露在目标学习语言中,并用其做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沉浸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按照时间和使用比例可以进一步分化。

按起始时间,沉浸式双语教育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种。一般而言,早期浸入式是在学龄前期(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的浸入。[2]

按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比例,沉浸式双语教育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沉浸式双语教育”,开始时,第二语言作为100%的教学语言,两年或三年以后,第二语言的比例降低至80%,再过三年或四年以后,第二语言的比例降至50%左右;二是“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第二语言的比例始终占50%左右。[3]

这一教学法自创立以来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英语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4]随着沉浸式教学法在我院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其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我院公共外语概况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院的公共英语教学,主要针对包括计算机系,经济系,管理系,艺术系,会计系,汽车系,人文系在内的,七个系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我院公共英语教学显示出了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学生生源地分布大江南北,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不统一,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特点方面存在了一定的特殊性。突出体现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不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在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沉浸式教学法的应用体现出显著的成效。

3 沉浸式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浸式英语教学的方法体现在教课的过程中时,英语教师尽量的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而取代母语教学。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沉浸式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其沉浸的量与度,并且注重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保证教师的授课内容能够充分被学生吸收,确保授课的有效性,充分的,有效的,进行英语输入,辅之以学生的参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努力做到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吻合。在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消化吸收后,方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否则片面追求教师的英语应用,而忽略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会大大降低沉浸式的效用。对学生而言相对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尽量要采用引导为主的模式,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可以采用英译英,用简单英语解释较难理解的单词或词组,提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成鲜活的图片教学。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鼓励了学生参与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院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学生情况相适应的英语沉浸的使用范围和力度,使英语沉浸呈现在生活环境中,出现在课堂之外的场景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暴露于英语的环境内,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入,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形成语言输出。在学生们沉浸于这种英语环境中时会潜意识地产生一种学习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愿望和动机,把输入的语言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4 结论

沉浸式与公共英语教学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英语应用的必要条件。在教师采用沉浸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还更好地掌握了语言应用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学生角度出发,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自身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与日俱增。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也为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多加了一层能力的保障。我院实行的公共英语教学与沉浸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给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些许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2] 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沉浸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第7篇

一、小组合作,营造课堂陶冶场

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比独立完成的效果好,不可否认其中“群体影响力”的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也不在同一水准。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思想“陶冶场”,那么学生要在这个“陶冶场”内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中的不同思想逐渐趋同,则需要小组合作方式。

(一)行为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保持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总会有思想波动,有些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游离于教学“陶冶场”之外。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好处,可有效减少学生的游离状态。每个小组中,总是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都会存在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通过同伴的行为影响,使思想意识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回到课堂情境,从而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思想认同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使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就某一问题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点源自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构成。怎样梳理这些不同意见,使之逐渐趋同,是小组合作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称得上高贵”,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回答,这就促成了答案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思想意识完全相背的情况。这种时候就发挥出小组讨论的优势。大多数学生都会认同于课文中的三则故事。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持金钱主义观点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受到群体中同辈文化的影响,会认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自觉维护自身群体身份的表现。

可见,小组合作中所产生的行为影响和思想认同,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思想游离的现象,还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意识,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集体讨论,扩大群体影响力

集体讨论是将课堂作为一个总场,每个学生同时又形成一个子场,子场在总场的带动下构建浓郁的学习氛围;而总场的渲染又带动了子场活动,使学生陶冶在总场的氛围中。当然,在集体讨论中,不仅有生生讨论,更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广泛研讨,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平等,有助于群体影响力的提升。

(一)渲染学习氛围

集体讨论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观点,鼓励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群体影响力、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教师针对课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列举出课文中支持论点的论据都有哪些,并以统一的句式来概括,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尽管提出开放性的讨论问题,但统一要求可有效规避讨论过程中出现天马行空等跑题现象,而形式上的统一并不是思想上的桎梏,这样提问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互动性,便于吸引学生的参与,有助于渲染学习氛围。

(二)培养思辩意识

思辨,即思考辨析之意。它是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出的重要品质。儒家讲求“学而不思则罔”,只阅读不思考,知识内化的程度自然不高。但思辨意识的培养需要克服思想懒性,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因此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辨的意识,则需要群体影响力的带动。

教师通过营造学习氛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进一步发挥出群体影响力在集体讨论中的积极作用。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教师从课文的写作手法剖析入手,提出课文一些例子是否可去掉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激发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同时主动思考,在教学中融入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另外集体讨论也带动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比如,有的学生根据文中的典型论据,从“贤哲”和“平庸人”的角度来剖析中心论点,指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高贵之处,说明了不能去掉论据的理由。这一思考角度开拓了其他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指出五个论据所展现的不同侧面,以此来说明论据对中心论点的重要支持。

三、差异互动,塑造课堂吸引力

尽管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明显提升,但投入程度却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对课堂氛围较为敏感,一些学生则反应迟钝,仍然坚持独立思考。只有平衡场依存与场独立两种心态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有效沉浸于课堂教学氛围中。

(一)差异化组合讨论

鉴于持有场依存和场独立心态的学生存在差异,在讨论中,应尽量兼顾两个类型的学生,根据其心理特点合理分工,使之形成有效互动,从讨论效果和知识内化深度来讲,实现双管齐下。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就“怎样的灵魂是高贵的”这一问题开展讨论时,具有场依存心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搜集并整理论述材料,并由其作为代表发言;由于场独立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冷静的洞察力,这一类学生最适合的角色是审查者。这就是差异化组合,使学生在同一个“陶冶场”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二)营造课堂吸引力

如上所言,学生唯有在教学总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全身心地沉醉于“陶冶场”中。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案例,场独立心理的学生看上去更合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在面对讨论话题时,能够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往往见解独到;而场依存的学生则在集体讨论环节中崭露头脚,因为他们更在意教师的激励评价。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正面引导学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差异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被科学地激发出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如果将语文课堂教学视为一个陶冶场,学生群体则是构建“场”的主体,占有绝对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影响力更大的还是学生群体。只要学生群体存在,群体影响力就不会消减,在潜移默化中所构建的陶冶场也会存在,只待学生沉醉其中。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焕发无限活力

低年级的孩子,初学文化知识,还常常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那么我抓住儿童活泼好动,但又乐于倾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每次上新课之前,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小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每次我一说到要讲故事,教室里就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那这些小故事就会营造出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还经常运用一些小游戏来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抓住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让游戏也成为低年级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生命课堂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思维需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思考。这些都是要在学生不断地受到思维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两个方面的做法:

1.在练习中“多面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采用超市式的练习形式。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每个学生作答,这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不满、失望的表情。如果教师此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革新”练习形式,将之改为“超市式”练习。即逐步加深、层层递进的有梯度的练习题。

2.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其主要目的有三点: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一道题,学生能够想出多种解法,表明学生的思路很开阔,思维很灵活。一题多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发散了,思路扩宽了,思维由量的变化达到质的变化,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生命化课堂是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的真正课堂,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深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得到收获和快乐。生命化课堂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回民小学)

第9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策略

一、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1]。职业院校又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职)之分。目前的定位大致是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白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蓝领”。

长期以来,我们多关注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方面的差异,却较少关注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方面的不同,这是导致高职学院双语教学开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灰领”人才,即相对于白领与蓝领,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即“蓝领”人才。基于这种对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界定,在高职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就有“据”可循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既有应用技术的能力又有专业外语的能力,从专业语言的角度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专业语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与中职区别开来,在应用技术能力方面又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显著区别。

二、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相比其它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对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一线的技术与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交通运输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与本科层次与中职学校显著区别。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准确定位了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知识够用、技能娴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够用、技能娴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标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院校区别于中职学校的标志。

三、国外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

国外的双语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在实践中,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大力开展双语教育的实践,构建本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自此,双语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关于双语教学模式或者策略的选择方面的研究趋于丰富。[2]其中,1993年,克林·贝克综观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现状,依据各国双语教育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社会目标、实施双语教育的目标、语言习得标准等,将国外双语教育细分为以下10种模式。(见表1)[3]

克林·贝克对弱式双语教育与强式双语教育并未从概念上进行界定。弱式双语教育因主要采用单语制,故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强式双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代表着世界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4]

在强式双语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母语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语在双语教学中被坚持应用。据表1,强式双语教育模式分为四种。

1.沉浸式双语教育

所谓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目标语作为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双语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几乎全部被“浸泡”在目标语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目标语,又利于学生学术及技能的提高,因此广受推崇。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最为成功。其具体做法是将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教师完全用法语进行各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短期内学生突击掌握法语。学生法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用学生的母语进行常规的单语教学。

按不同标准,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学生参与双语教育的年龄分三类,一是早期沉浸式(early immersion)——从婴儿期至幼儿园;二是中期沉浸式(middle immersion)——9至10岁;三是晚期沉浸式(late immersion)——中学阶段。每一阶段特点及实施如下:

2.保持/传统语言式双语教育

保持/传统语言式双语教育(maintenance and heritage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模式是指在语言多数民族语言中占主流地位的社会中,政府允许语言少数民族的学生通过其母语接受教育。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既可以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学生的母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大作用是维护语言少数民族群体在国家中的地位与权力。

这种保持式双语又细分为“静态保持式”与“发展保持式”两种模式。前者旨在保持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水平,以避免他们的母语随主流语学习而弱化;后者旨在提高语言少数民族学生主流语言水平,并发展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他们真正成为双语双元文化者。

第10篇

所谓的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闻一多的新诗主张同样也适用于我们高中语文课堂,而我们对“三美”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艺术美?笔者认为要从诵读、情境、结构这些角度入手。

一、创造读书氛围,处处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呈现“音乐美”

我国古代童蒙教育就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而现在我们的学校中却明显缺乏这种琅琅的读书声,所以尽力营造语文课堂的诵读氛围至关重要。而朗读也要注重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也提倡有感情的朗读,并称之为“美读”。所以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美的“美读”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语文课堂“读书之声满天地”,让语文课堂真正呈现出“音乐美”。

当然,朗读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一种,教师要懂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朗读方式,笔者认为遵循从音读、义读到情读、美读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朗读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受益最大的。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首诗时,在梳理了基本的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放空自己,想象自己就是李白,用心感受诗歌内涵,用声音传达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在诗歌的豪情逸兴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也对诗人李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画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课堂呈现“绘画美”

情境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通过创O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内容在情境中扩大,在学生心中幻化出各种画面,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达到“课堂内容有尽而主观意境无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感受更深,收获更大。语文课堂的“绘画美”也因此呈现出来。

懂得创设情境,是教师的一门技能,是学生获益的一种途径。要让学生体会课文平淡或深奥的文字下蕴含的情感,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往往难以奏效,而且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善于创设画面情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时,学生反映读不懂,兴趣索然。而本词的难点理解就在于用典上,所以现将词中出现的“吴钩”、“鲈鱼堪脍”、“求田问舍”这几个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然后将辛弃疾创作此词的背景呈现出来,最后再让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看到落日楼头的景色,再用心去感知词中的内容,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辛弃疾的感情,也对本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因为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很多,为了能让学生更有画面感,更直观地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美图,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真切地看到了荷塘月色,沉浸在美景之中。最后再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自然轻而易举。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有画面,理解文本内容就容易,课堂的“绘画美”自然呈现出来。

三、注重课堂结构,知识点面契合,让语文课堂呈现“建筑美”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要想让每一节课都高效又实效,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步课堂环节,结构浑圆完整,环环相扣。既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导语设计要简洁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主体内容要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思想探究要有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布置要合理适量,既能让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总之,就是要学生在听、读、写、练、议、思等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进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却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因为这不仅仅着眼于一节课,而是要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中,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改进,才能让学生真正获益。

第11篇

那个十岁的作文得了奖的孩童,因母亲的一句话扫了自己的兴,于是“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却又不得不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那位可怜的母亲,面对两腿残废了的儿子,在希望和失望中苦苦煎熬,最后被上帝召回去才得以解脱;

那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被母亲偶然之间当作含羞草栽下,却也能独自成荫;

当母亲在的时候,“我”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心去理解母亲,慢慢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时,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去报答那份深情。

还有那个一直盯着树影不哭不闹的婴孩儿……

这些都是这篇文章闪光的感情点,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作者的世界呢?

于是,我采用迂回战术,给学生印发了《我与地坛》的原文,并适当讲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病魔做斗争的乐观精神,为解读《合欢树》做情感准备。当时看文章时,学生都沉浸在了史铁生的世界之中,还有的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讲课的时机到了。

正式上课后,我并没有按照平时上课的思路,读课文,点字词,讨论疑难问题的套路进行,而是读完课文就抛出了“请用几句话或者几个词来概括文章的母亲形象”的问题,围绕此问题讨论时,因学生有了之前的感情积淀,概括总结得都很到位。

坚强,乐观,不轻易向命运屈服,在苦难命运的打击之下,仍然热爱生活,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母亲面对苦难的那种好强,那种坚韧的意志,那种永远热爱生活,永远对生活和生命充满希望,是给作者最大的财富。

第12篇

论文摘要 :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将三维空间的意念清楚地表述出来,使学习者直接、自然地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进行交互作用。桌面式虚拟技术成本较低,便于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它有利于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为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逐渐渗透到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人们生活等诸多方面,成为近年来国际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以极快的速度渗入教学领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对于教育事业来说,虚拟现实技术能将三维空间的意念清楚的表示出来,能使学习者直接、自然地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进行交互作用,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去,从而获得最大的控制和操作整个环境的自由度。因此,该项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教育与培训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谋求虚拟现实技术更合理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为学习者创建更和谐的教育环境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课题。

一、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

(一)促学为本,实用为先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virtuaI ReaIity,简称VR),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使用户 “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叮以让用户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同时提供视、听、摸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将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根本目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将服务于教学需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自身的发展 ,已出现了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按其交互和浸入程度的不同可以被分为桌面式、沉浸式、叠加式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等四类。其中桌面式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相对低廉的硬件产生较真实的效果 ,比较简单,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高,在教育领域内有着相当的发展远景,易于普及。桌面式虚拟现实技术仅使用个人计算机和低级工作站,把计算机的屏幕作为参与者观察虚拟环境的一个窗 口,使用简单 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力矩球、立体眼镜等)来驾驭虚拟环境和操纵虚拟物体。使学习者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这对他们的技能训练非常有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行例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汽车驾驶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习者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新技术研究室在国家 863计划支持下 ,作为集成单位,与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中科院软件所和解放军测绘学院等单位一起建立 了一个用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分布式虚拟环境基础信息平台(DVENET)。在该平台中可以实现包含远程的数十个武器虚拟平台在同一块逼真地形下进行协同作业或对抗演练。参演人员 (即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控制真实的或虚拟的武器仿真平台在虚拟战场环境中进行异地协同与对抗战术演练。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皮亚杰“把实验室搬到课堂上去”的设想与实践,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的观点。

(二)乐用为本,适用为上

尝试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寻找到虚拟现实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和切人点。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必须适当。目前来讲开发一个虚拟系统耗时费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们的教学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从时间效能上优化选择,适合用多媒体技术的用多媒体 ,适合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就用虚拟现实技术。

尝试在教学 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必须适度,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统一,还要注意给学习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运用不适当反而会使学习者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难以自控。虚拟现实有其二重性: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对于所构造的物体来说 ,它又是不存在的。因此,能利用这一技术模仿许多高成本的、对人有危险的、或目前尚未出现的真实环境是极有价值的。例如,“仿真物理实验室”系统中,就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做、看、听的方式来学习。使用该系统,学生们可以停止时间的推移,以便仔细观察弹簧振子在关键点的运动轨迹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很容易的演示和控制物体的平抛运动的运动;还可以通过交互式数据模拟 “让小车沿长木板匀速运动”等各种实验,从而较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正因为没有经验,正因为困难重重,这个课题所拥有的创造空间必然是空前广阔的。

二、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功能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的空闯环境,通过多种专用设备让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与传统的人机交互技术相比,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 :交互性、沉浸感和想象性。这些特征应用于教育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突出的优势。

(一)创设 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 》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生成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 ,利用 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生成的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互动。这种技术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屏幕显示设备,而是多通道的人机交互模式,让学习者感觉似乎离开了自身所处的外部真实环境,已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此时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依靠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由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感受 ,经过大脑思考和分析,形成目标实施策略,通过界面操作 ,系统接收信号,智能化地进行反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的建构式学习。使人有可能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进而深化概念、产生新意和构想,主动地寻求、探索和接受信息。这一学习方式和原来的接受型、被动型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

(二)提供多元化认知工具,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合作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虚拟现实技术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 、控制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从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多途径,让学习者感觉自己融合在虚拟环境中,这不仅意味着把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了学生,更意味着教师教的方式产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灌输变为启发、由领导变为诱导、由命令变为帮助。从而使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直接面对面的帮助,也可能是通过环境变量的控制进行的间接的帮助。由学生 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 。

(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价值取向

1.从关注运用新兴技术到关注教学内涵和效果

在教学中,新技术的使用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时看似新鲜的技术反而阻碍了老师的创造思维,更改了原来的优秀教学计划,固然使课堂活跃了、使学生活跃了,但这却是以课堂内涵和教学效果的弱化为代价的。表面上看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了,实际上却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多地关注运用新技术后,是否提升了课堂的内涵,是否优化 了教学效果,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并且逐渐提高每次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效率的意识。

2.从关注少数学生到关注更广泛的学习群体受到班级集体授课形式的制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往往不够广泛,往往只是比较积极的一部分同学活跃 在教师 的视野之内,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保持沉默。在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可以运用虚拟技术手段,尽可能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身临其境,感受学习氛围,调动每位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

3.从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获得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教学的探索中,若很多教师依然如往常一样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结论的告知上,虚拟现实技术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其启发学习者思考、促进发展的内在功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者的学习不仅意味着是他接受 了多少知识或结论,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学习者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学习者很难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它将更准确地模拟和表现那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但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用别的方法很难做到或者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显现的各种事物。利用其交互性、沉浸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来表现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素材的探索,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们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媒体,能使真实问题通过虚拟手段获得认知,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并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最终在现代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营造一个更和谐、更有效的教育环境 。

参考文献 :

[1]申 蔚,夏立文.虚拟现实技术 [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4.

[2]刘世彬,刘兴彦.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研究 [J].网络与信息 ,200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