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时间:2023-06-01 09:09:16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创造新鲜经验,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

二、目标任务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在2~3年初见成效,使示范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成为各地学习参照的样板,全国宣传推广的典型,带动“十一五”期间整个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示范区建设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三、设立条件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立。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各设立4~5个;北京、上海、天津、海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立1个;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设立2~3个。

示范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具有代表性。选定的示范区能分别代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形地貌的基本农田特色。

(二)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粮、棉、油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示范区耕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比例较高,交通便利。

(三)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示范区所在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较高。

(四)具有一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曾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或项目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项目投资计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较为扎实。基本农田管理基本做到制度化、日常化;基础数据及图表册等资料档案比较完整,保护责任书签订率在80%以上;初步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四、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五年内,示范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农田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区的防护林建设要满足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要求。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3.探索长效机制。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和鼓励机制;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机制。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申报程序

(一)推荐示范区名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工作方案规定的示范区设立条件,并考虑本地区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平衡,提出拟设立示范区的县(市、区)名单,在征得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将拟设立的示范区名单附基本情况说明报部。

(二)编报示范区建设方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示范区报部审核同意后,由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应包括:示范区基本情况、总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步骤、资金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三)核准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经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示范区建设方案严格把关,核准同意后报部。

(四)正式确定示范区。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审核,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分批批复;不符合条件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重新上报后再审核批复。示范区建设方案批复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抓紧组织实施。部将适时统一公布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名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正式确定后,在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开展有关工作。部将成立有关司局及事业单位参加的示范区工作协调机构,共同做好示范区建设方案核准、整理项目安排和检查指导等有关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区工作负总责,做好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示范区所在地区应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国土资源部门承担具体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示范区所在地区可以在建设期内每年申报1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部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作出安排。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相应安排土地整理项目,确保完成基本农田整理任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使用土地出让金的农业土地开发等支农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争取财政支持,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列支示范区建设及管理经费。

第2篇

关键词:大田种植;农业企业;企业资源计划;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一、行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保持大田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步入加速成长期,传统信息技术产业不断与新技术、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带动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向服务化、网络化及平台化模式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日益明@,信息技术在转变大田种植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当承担重要角色。

二、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大田种植业企业开展资源计划系统建设,首先要使基层员工接触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管理理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企业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大田种植业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可以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使员工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带动种植业企业管理全面创新。

大田种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代替一部分人工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革,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优化企业管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土地、物料、员工、部门、企业,甚至于客户、供应商等紧密结合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实现统一有效的协同工作平台,从而优化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水平。

随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的深入,公司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之前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独立设置,存在各个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等,使得部门之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及时地共享信息与数据。因此,有必要加强系统之间的集成度,将各个子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协同工作平台,同时也有必要将农业物联网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之间建立连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对生产测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控。

三、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主要功能

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功能应该包括基础档案、种植过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一)基础档案类。涉及种植过程、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在这些档案中“标准田间作业资料”和土地相关档案的整理最为关键,这方面资料整理好了对推行现代农业有效进行管理监控、粮食产量和收入控制至关重要。

(二)种植过程管理。现代农业管理与传统农业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业为小农经济、耕作随意、靠天吃饭、资源协调容易,现代农业进行数万亩大规模种植,就是要将科学家精耕细作试验田的经验在大田有效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各种资源大规模、多层次复杂的协调、协作关系,资源涉及技术支持、农机、工具、临时用工、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这要建立规模采购、有效供给、准时配送、适当服务的机制,降低耕作成本和风险,保障供应、种植质量,从严密的产量计划开始到围绕产量计划执行的作业计划及资源耗用规划,再到对各种灾害气候、病虫瘟疫、生长不良的快速、精准响应及处理措施,这需要规范化、信息化系统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各个种植区、工作组的工作业绩、成本、质量等考核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算出来,把基层人员的工作目标、利益与公司目标、奖惩紧密结合并捆绑起来,建立高度协调、一致的利益链,没有这样的利益链公司盈利目标、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就无法保障,管理上就会出现一盘散沙、协调不顺甚至营私舞弊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兑付托管、供应链与财务系统紧密集成,帮助企业有效分析现金流状况,在科学、快速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及时提供财务报表,有效监控企业运营的风险,种植成本管理从管理会计方面对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比如计算工作区、种植区、管理区的成本,计算作物单位产量成本,各种资源耗用成本及其结构,病虫瘟疫、气候灾害造成的成本及比重等,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及财务运作策略,更有效地规划和控制利润的产生。

(四)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人员档案,并根据劳动法的要求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种植绩效管理将员工考核落实到位,完善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的管理,将工作内容、目标、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协同流程的运作从价值链管理的逻辑出发,将各个岗位环节的分工配合有效部署,协同岗位价值与公司价值,完成公司盈利目标,减少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扯皮、推诿现象。

(五)行政管理。通过自动化办公,提供高效率的协作平台,快速处理诸如审批、申请等公文流转,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六)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系统和种植系统高度集成,协助公司有效安排物资采购、库存、调拨、销售等业务。并结合质量管理系统,加强采购物资如种子、化肥、农药的质量控制,通过批号追溯有效控制物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财经界,2012.4.

[2]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

第3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认真总结“梨树模式”,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端发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支撑与产业培育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整体推进扩面与重点突破提质并举,加快在我县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目标

2021年,完成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作业面积8000亩。

三、实施办法

(一)实施范围

镇部分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积极推进其它作物探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补助条件

1、旱田作物。机械收获后秸秆覆盖还田地表越冬,春季实施机械少(免)耕播种。除条带耕作、机械深松之外,秋季收获后及春季播种前不得实施土壤耕作。秸秆覆盖还田方式包括: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秸秆集行覆盖还田、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整秆覆盖还田等。秸秆翻埋、耙混、旋耕、焚烧、联合整地等作业方式不在保护性耕作补助范围。

2、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应用基地。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采取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机械化免(少)耕播种作业,地表土壤扰动面不超过30%。相关标准按照《2021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吉农机发[2021]5号)执行。

(三)补助对象及分配原则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作业户。根据各播种面积及作业机具数量分配任务指标,重点向科技示范主体倾斜。

(四)补助标准

1、作业补助。每亩补助金额,最终结合全县免耕播种总面积确定补助标准。

(五)查验核实

镇政府负责对本乡镇保护性耕作进行查验核实。采取人工检测、利用土地确权数据、远程电子监测等多种形式开展查验核实工作。主要查验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免耕播种作业等情况。

(六)补助方式

保护性耕作采取“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方式进行,即先进行查验核实,确定拟补助的面积、对象和金额,公示7天无异议后,确定最终补助面积、补助金额和补助对象。资金到付后,由镇里统一发放。

三、工作程序

(一)落实任务面积

镇政府根据年度指标分解任务面积,并将相关指标落实到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作业户。

(二)备案作业机组信息

农机服务组织或作业户有意愿承担免耕播种作业任务,可向镇农机站提出申请,签订作业承诺书,登记备案。作业户于3月31日前将登记备案表报送至镇农机站。

(三)开展免耕播种作业

有意愿进行免耕播种作业的土地经营者自行选择雇佣已备案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作业户为其提供免耕播种作业服务。双方签订作业合同,明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土地确权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作业户要按时完成作业任务,作业过程中要保持远程监测设备工作正常。作业完成后,服务组织或作业户和土地经营者要及时填写《免耕播种作业单》,镇农机站对核对汇总后,将作业单与作业合同一并上报县农机管理总站。作业期间,镇政府要以周报形式向县农机管理总站报送保护性耕作实施进度。

(四)组织查验核实

免耕播种作业结束后,镇政府即组织开展查验、公示等工作。旱田保护性耕作和水田秸秆还田实施面积验收工作分别于8月30日和11月20日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小组,负责对保护性耕作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

(二)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手机、电子屏等各种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政府扶持政策等,做到实施区域全覆盖,促进技术进村入户。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基层、农户、田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和技术服务,让种植经营者、农机作业者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要领,促进技术规范应用。

(三)加强信息公开

建立检查验收和公示制度,公开补助的程序、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将受益农户、补助面积和补助金额等相关信息,在当地进行公示,让补助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坚决防止在补助实施中出现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弄虚作假等情况发生。

第4篇

兴凯湖农场近几年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为确保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垦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展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部署要求,兴凯湖农场将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就结合农场实际研讨如下:

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面向整体全面陕速、跨越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机、水利、种子、林业、科技、畜牧等行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场农业耕作栽培、土肥、植保、气象、科技服务推广信息网络化系统;加快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增强各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指导、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

通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达到夯实农业基础,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扭带,实现措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程化和农业稳产、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推进小组,进一步统一对建立现代化大农业认识,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大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紧迫感,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

农场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水田条田化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现代农机装备、粮食晒场和仓储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户的目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结合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和自筹资金等进行。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提高生物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有效控制;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对和抗御生物灾害能力,科学实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改善和完善飞机作业条件和扩大航化作业面积。强化植保体系建设,配齐植保专业人员,确保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三个”安全。做好稻瘟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叶鞘腐败病;监测玉米螟、蚜虫、大斑病、大豆灰斑病、食心虫的监测工作。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中心、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农场与管理区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微机联网,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继续实行农场农业生产技术部门设立科技“110”,开办短信服务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农情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等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场的技术服务网络。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建立专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等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防灾减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在作物生育期间,为增雨防雹提供气象信息,同时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提出预警预案,对特殊灾害性天气能够及早预测,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科学组织和指导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对产前、产中、产后要严格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管理人员要靠前服务指导,将标准化措施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农事活动始终,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提供保证。

5、抓好高产创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为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引领、推广作用。

一是继续采取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高产创建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活动,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场建设四个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公路沿线科技示范带,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成为农场科学技术培训的窗口和基地,全面展示农场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将国家农业现有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及农机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农业生产政策法律化,使补贴制度化,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业保险理保额,使农业承包户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持续增长。

第5篇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 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 SQL和 Internet 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 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 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 2014 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 5000 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 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 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 700.00kg/ 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 200.00 元hm2以上,增加效益 255.00 元 /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 2014 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 8000 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 2015 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 132 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 21 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 2015 年南通市共建有 55 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 13000 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 100 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 WebGIS 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 WebGIS 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 Y810、反射率 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 2014 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 10% 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 5~10%,增产效果显著。

1.2.2 设施园艺

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南市如东县绿源高效设施果蔬园艺基地,基地建有 10000 平方米智能温室,主要分为果蔬育苗中心、花卉展示区和无土栽培示范区。智能温室实施了标准化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花卉栽培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智能温室部署全自动水肥灌溉子系统、全自动环境监控子系统、智能报警远程控制子系统,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该系统妥善地解决了花卉种植的各类问题。

系统可以实现 Web 访问和手机访问,可以通过网页或手机实时监测 6 个温室的环境参数,并随时随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对风机、湿帘、内遮阳、外遮阳等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同时还可以观看到温室内的实时视频。只要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实现该系统的远程智能化监控,做到了“随时、随地”,并对来访人员设置了相应的权限,只有管理员才能对执行设备进行控制。

基地通过该系统实现了果蔬生产的智能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项目实施后比项目实施前人工下降35%,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其次,项目实施后,减少果蔬环境应急反应达95% 以上,减少意外环境变化对智能温室造成损失的可能;再次,系统采用水肥精确定量自动灌溉,有效地防止水分和肥料的浪费;最后,系统的分析决策功能提供了详细有效的环境监测参数,为智能温室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1.2.3 畜禽、水产养殖

畜禽养殖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南通裕康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年出栏肉鸡 45 万羽,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肉鸡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近年来公司实施了肉鸡标准化示范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数据采集。通过基于 Wi-Fi 网络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鸡舍内的环境数据通过 Wi-Fi 网络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贮;

(2)环境控制。通过基于 Wi-Fi 的网络无线电器控制器,通过 Wi-Fi 网络传送电器控制指令,从而远程控制鸡舍内的灯光、风扇、加热器等设备;

(3)视频监控。在每栋杨舍安装网络视频摄像头,将鸡舍的视频和声音存贮在服务器上,可通过网络和手机远程监控鸡舍内的情况;

(4)预警功能。鸡舍远程环境监控系统与服务器相连,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发出手机短信和电话报警,同时支持短信查询和控制指令。

水产养殖物联网的典型在海门市沿江渔场,渔场内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采用智能水质传感器实施监测溶氧、温度、PH 值,并通过无线监控系统对渔场进行实时监控。目前该渔场已集水产养殖与休闲垂钓于一体,推进三产融合。

1.2.4 温室大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温室大棚物联网较具代表性的为位于港闸区幸福街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区已建成连栋智能温室大棚 38 万平方米,单体钢架大棚 4500 亩,形成水稻、蔬菜、苗木三大片区,该基地列入省“菜篮子”工程,全域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产业园区已建成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的育苗中心,育苗能力可达 6.3 万株 / 小时;建成覆盖 690 亩智能温室区域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节省人工,提高施肥效率和蔬果品质;建成覆盖 690 亩智能温室区域的物联网系统,对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 PH 值、土壤 EC 值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指令,自动开启或者关闭制定设备,包括:水肥一体化设备、温室风机、水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施采集视频信号,该系统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农产品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同时,物联网平台中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构建统一追溯平台,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和对经销商、消费者提供追溯查询,实现网页、二维码扫描等方式的追溯。

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主要障碍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我国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顶层设计滞后,长远规划有待制定

自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以来,南通先后出台了“南通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也于 2015 年、2016 年连续两年发文,对南通市各县、市进行考核,要求每县市每年新增 3 个以上物联网应用。但目前南通市没有制定农业物联网发展中长期应用规划,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均靠示范园区的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不平衡,表现在智能农业建设点较为零散,缺乏统筹性,且智能化水平也不均衡。

2.2 标准体系落后,应用规模有待提高

农业物联网的建设依赖大量的传感器进行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数据的传输,但是农业应用对象复杂、信息渠道广泛,且目前传感器的使用以进口为主,我国自主研发的传感设备成本较高,导致目前使用中标准缺乏统一性,这就致使物联网市场分割,难以融合,且造成一定的重复开发,提高了企业应用成本。且南通市目前农村科普模式不完善,推广力度小,专业人才匮乏,所以农业物联网规模化程度较低。

2.3 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南通物联网资金投入主要通过四类渠道,包括:

(1)省级农业信息化、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

(2)市级财政对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奖励资金;

(3)各县市制定的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补助资金;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 300 万元 / 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 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 RFID 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 2 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0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它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农村水利建设中,首先要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设计方面。设计工作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设计工作沿着预可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技术经济观念不强。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由于业主的干预,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

(2)施工方面。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3)管理方面。目前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4)产权方面。从20世纪50~70年代,实行合作社和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工程维护管理较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产生的问题是: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对策如下:

(1)建立完善的管理程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完善建设管理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

(3)推行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设计监理制。通过招标投标制,引进竞争机制,促使设计单位具有忧患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利用工程监理制度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必然会促进设计单位提高其设计质量。实施设计监理制,对投资控制是非常有益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工程设计有条不紊进行,可对设计单位设置奖惩办法,辅助设计工作又快又好地完成。

(4)建立施工准人证制度。施工准人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能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已取得水利施工准人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人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5)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

(6)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主要包括:①安全管理。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②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③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④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受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目前部分乡镇成立了“理事会”,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⑤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⑥明确产权归属,实现依法管护。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确定工程管理的责任单位。

3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农村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切实做好其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11):1l―12.

第7篇

【关键词】禹城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禹城市2010-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范围涉及禹城市的莒镇乡、伦镇镇、李屯乡等3个乡镇, 70个自然村,控制面积106183亩,其中末级渠系改造自流灌区7处,控制面积2.54万亩,高效节水管道灌溉8.08万亩;新建扬水站7座,新打维修机井689眼;支、斗、农渠衬砌117.42 km,新建维修各种建筑物665座,共建设测水量水设施271座。铺设低压输水管道582.44km,安装配套射频卡系统管理机40套,控制器689套,射频卡1062张。项目三年共完成投资9831.1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9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050万元,德州市补助资金119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905万元,折资786.1万元。

1禹城市小农水建设主要做法

1.1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心编制规划设计

禹城市水务局在工程人员对规划区进行详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委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管并举”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编制 “2010-2012年山东省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此方案在山东省小农水重点县方案竞争中获得全省第一名;委托山东省海河流域管理局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单项设计方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技术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区成立技术小组,负责本项目区的工程设计、施工等现场技术指导。聘请省内有关专业设计队伍,对大型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保证工程科学规划设计。

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科学规划设计、精心施工,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1.3大力坚持系统化、规模化建设。

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符合系统化规划的要求,建设的任务和内容与“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一致。建设方案遵循“布局合理,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等部门用于本次建设项目和资金,统一规划,做到集中连片治理,形成了规模效益。

1.4、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工程标准质量

工程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和《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亩均投资标准,努力打造“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精品工程。同时,在项目区采用了“土壤墒情、灌溉水量、预收水费等水情信息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 等新技术,井灌区采用IC卡技术。

1.5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实现工程良性运行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协会参与,物价、水利两部门共同编制《农业供水终端水价测算方案》,供水价格按补偿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及税金,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科学测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水价秩序,降低农民用水成本。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水费收取、管理和使用,水费征收一票到户,专项用于灌区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做到水价、水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定期公示、规范使用、民主理财,促进了用水户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束了水利工程有人用没人管的时代。通过这些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工程良性运行的目标。

1.6、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1.6.1规范档案管理

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及管护运行、水价改革方案及水费收缴情况等资料,做到了收集及时、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分类科学、查阅方便。

1.6.2健全管理机制

创新“灌溉服务中心+协会+农户”管理模式,成立了由水务局和乡镇水利站为成员的农村灌溉服务中心,对农民用水协会进行业务指导、监管、协调和人员培训。每个协会设会长1名,领导协会日常工作,设管委会成员6人,分别负责工程、灌溉、财务等工作。协会全部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1.6.3 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按照协会章程建立了独立的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运行管理制度。竣工后,及时将工程设施、设备等产权移交给用水户协会,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双方签字,产权属协会所有。协会负责水利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各项工作分工到人,相互监督。

1.6.4 强化工程运行

工程完工后,由建管处组织监理、施工、协会人员代表对工程进行试运行。产权移交后,由协会人员到协会信息中心查询数据,为用水户提供统一供水、统一灌溉、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四统一”服务

1.6.5 引导、发动受益群众全程参与

项目申报前,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宣传,宣传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项目建设的好处,提高群众参与和支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引导受益农民从项目筹建、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行管护全程参与。

2 综合效益

项目投入运行后,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特别是节水效益明显,基层群众非常认可,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工程效益:年新增供水能力637.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3万亩、新增恢复和改善排涝面积4.3万亩、新增节水能力870万立方米。工程面貌大为改观,灌溉网络健全完善,末级渠系更加通畅,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济效益: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7万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503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5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田林网、道路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保证了农田灌溉,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机作业化水平,使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3 结 语

第8篇

为切实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确保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厅决定召开这次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文件和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汇报交流第二次土地调查准备情况和今年上半年地籍管理工作,研究部署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上午,各市汇报交流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年上半年的地籍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下半年的工作打算,各地一方面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要求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地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也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正常进行,做得很好。

下面我首先通报一下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开展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相关准备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下发了省政府通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我厅就积极向省政府请示,组织编写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经费预算和省政府通知代拟稿,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浙政发〔**〕15号),明确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任务。6月22日,借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的东风,在会后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由金德水副省长部署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

二是组建了调查机构。为顺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省政府成立了以陈敏尔常务副省长为组长,陈国平副秘书长和王松林厅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二调办”)设在我厅,由我担任办公室主任,经厅党组讨论,确定了办公室的职责和成员组成。省二调办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同时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现状以临时人员登记为主的情况,在省政府下发的1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

三是编制了工作方案。根据国发〔**〕38号文件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本次调查的目标任务、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获取的调查成果,并对时间安排、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和经费落实等提出了具体意见。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土资源部,并下发。

四是落实了基础图件。省二调办对全省现有的调查基础资料和明后两年我省基础测绘生产计划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通过与省测绘局多次协调,目前已编制好调查基础图件供应计划,第一批35个县的基础图件现在已可提供,第二批也可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具体提供名单和方式已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中明确。

五是初步落实了今年的调查经费。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编制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预算,并报省政府和省财政。省政府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我厅也正在积极和财政厅协调,研究制定调查经费具体筹措办法,争取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可以从土地收益中列支。目前,省本级今年已计划安排2000万元调查经费。

下面,我结合会议的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做好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我省城乡土地资源和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优化利用,从土地总量和土地利用结构上进行优化和合理布局,达到对每一块土地进行资源的集约、最优、合理利用的目的,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二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依据。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好“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迫切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建设用地总量、分布和利用结构,及时掌握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和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及分布,调整土地供应总量和用途,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基本农田数量和分布状况,为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管制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政府责任制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省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仍以传统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图件更新不及时,调查内容和指标不全面等,造成土地资源日常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造成土地产权管理不够精细、土地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影响了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影响了社会稳定。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城镇、独立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用途和面积,明晰土地权益归属,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严格土地资产管理,有效保障土地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把握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

(一)调查目标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全省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查清我省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城乡各类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等状况;完成全省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核)查和地籍测量,下同),查清区域内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查清全省基本农田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省、市、县三级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是利用已有成果,扎实做好农村土地调查。我省已经完成的县级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农村土地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现有规程和已下发的全国方案看,我省土地更新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作业方法、成果质量,基本符合国土资源部对农村土地调查的要求。因此,农村土地调查主要是在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需要进行成果数据的“转换”、“补充”、“调整”和“完善”。“转换”,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做好调查数据的地类转换。农村土地调查先采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进行调查,但对独立工矿用地、菜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要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的要求进行细化调查;在2008或2009年进行农村土地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时,再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转换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补充”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利用最新航空正射影像,结合当地实际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内容的补充调查,保持成果的现势性;“调整”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海陆分界线,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做好相邻行政区域界线接边;“完善”就是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等有关要求,对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是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土地调查。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基础,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是提升地籍管理水平、加大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建立地籍数据库更新机制是保持地籍调查成果现势性、实现土地登记图属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虽然早在2002年,省厅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任务,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技术要求高、后续管理要求严等客观原因,到**年底,实际完成量还不到40%。《物权法》的出台、国发〔**〕38号文件和浙政发〔**〕15号文件的下发,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领导大大提升了对地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省厅也通过积极协调和多方努力,在浙政发〔**〕15号文件中对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和调查经费保证上提出明确要求。应该说,这次调查,从人、财、物上对开展地籍调查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做好数字地籍调查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也是我们归还“欠帐”的一次重要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再不抓住机遇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会影响土地管理的长远、会影响土地资源的保障、会影响土地权益的保护。因此,我们要借此契机,大力推进城镇村庄数字地籍调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的数字地籍调查任务,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确保地籍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地籍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是开展基本农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部里要求依据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地块,保护责任落实到村、落实到农户,将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并对基本农田分布、面积和地类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和依据。曾培炎副总理在部署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时提出:“基本农田调查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但从全国看,我们这块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在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区定界中,我们就已经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登记造册。考虑到我省原来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已经上图以及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实际,此项工作待进一步调研后另行布置。

四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同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界定标准,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为科学制定土地开发规划,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这项工作要在已建垦造耕地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上图,并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层。

五是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结合土地管理工作需要,逐级开展县、市和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托“金土工程”,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互联互通。各市、县(市、区)要在原更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补充完善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层,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补充完善针对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管理的功能;地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要按照部和省厅有关标准,建立各级城镇地籍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大比例尺农村土地调查的各县(市、区),可考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汇总各地汇交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以该库作为农转用审核、规划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等的依据。各地要加大数据库应用力度,充分地发挥地籍管理的产权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便利的土地信息服务。

(三)总体安排

一是统一部署,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要求和我省的统一部署,农村土地调查根据航摄正射影像供应情况,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开展,分两批完成,第一批安排建德市等35个县(市、区)在**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第二批安排杭州市西湖区等55个县(市、区)在2008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合农村土地调查一并进行;基本农田调查计划在2009年前完成,具体时间另行布置;城镇土地调查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8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省县城以上数字地籍调查,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更新机制;2009年6月30日前,结合调查和统计的方式完成各市、县(市、区)包括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2009年12月底,完成全省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数字地籍调查任务。

二是统一提供数据资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省这次农村土地调查是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一并完成的。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对基础图件的要求,原则上要求采用**年1月1日以后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我省**年11月新摄的北纬28°以南1.4万平方公里地区以及浙西山区,可利用原影像资料,其余1∶1万航空正射影像图由省厅统一购买提供给各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使用。安排今年完成的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市的35个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目前已可提供;其余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计划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义乌市、天台县、玉环县、临海市、桐乡市等5个开展1∶2000农村土地调查的县(市),省里统一组织航飞,航摄成果计划于**年12月前提供,航摄费用由省厅统一支付,像控、空三加密、正射影像图制作等工作,由各县(市)按有关标准自行组织。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持单位介绍信和《测绘资料索取函》,并经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确认后,到省测绘局办理供图手续。

三是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质量。这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为顺利完成这次土地调查任务,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类标准、条例,并结合我省实际,省厅正在组织人员编制浙江省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浙江省城镇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等规范,预计这些规范可于今年10月份出台。各地必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制定的技术规范去实施,统一技术标准、做好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严把成果质量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

三、切实加强对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的组织管理

曾培炎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要“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各地要按曾培炎副总理提出的要求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省厅将把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列入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考核中,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队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发〔**〕53号),省二调办也下发了《关于组建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浙土调查办〔**〕5号),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时间汇报,编制预算和实施方案,并成立市、县、乡三级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解决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重大问题。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各地要借此契机,按照浙政发〔**〕15号文件和省厅《关于加强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浙土资发〔**〕27号)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省厅明确要求全省各市、“全国百强县”以及每年土地登记量10000件以上的县(市、区),要在2008年底前率先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

二是编制计划,制定方案。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按照省厅统一时间安排,对城镇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任务落实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分年度确定工作内容,按照统一的调查标准和要求,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本地区的调查实施方案,并及时上报省二调办备案。

三是加强培训,强化指导。农村土地调查原则上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自行完成,城镇土地调查原则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调查队伍。各市、县(市、区)要大力加强对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所有参加本次土地调查的人员都要经过业务培训,才能承担调查任务。

四是严格检查,确保质量。数据质量是调查的生命线,曾培炎副总理要求本次调查要依法、科学开展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要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补充调查,绝不允许借机进行地类调整。农村土地调查实行县级自查、市级全面检查、省级抽查备案制度。省二调办将根据数据影像一致性以及数据变化情况,对部分县(市、区)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抽查,部里还计划在2009年上半年用半年时间对重点地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核实,各地不要存在任何侥幸的心理,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通过建立作业单位招投标、技术方案评审等制度,确保调查任务明确、技术路线正确;要通过有资质的检验部门质检、数据库检测软件专检以及省、市、县三级检查,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五是编制预算,落实经费。在经费筹措上,徐绍史部长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上讲到全国有11个省(区、市)调查工作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支出,我省除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外,省厅还将会同财政厅出台具体经费筹措办法,争取明确从土地收益中列支。各地要按照省政府15号文件要求,抓紧时间编制总预算和分年度预算,向当地政府和财政汇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将所需调查经费列入各年度预算。预算不能解决的,按照即将出台的经费筹措办法,在征得地方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从当地的土地收益中列支。同时,各地要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严格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践平台;实训体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8-03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方面的各个领域当中,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培养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推动首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提高首都农业竞争力。

一、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通过引入厂商国际认证课程供学生来选修,这样仅仅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弥补实践的缺陷,从而导致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下降;各个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间派教师短期集训并参加实践培训,但是大多数的培训周期过短又流于形式,不足以完善改进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校与国内软件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定向就业培训班,吸纳学生人数十分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缺乏普遍性;学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实践或短期培训,学习周期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过程,无法形成独立的软件开发思想。所以,现在国内高校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足和缺乏,导致就业压力大,与此同时,企业人才匮乏的窘境也在不断持续。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的培养环节中可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数量较少,使得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现有的实验室功能低,实验内容多是检证性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则很少或没有,因此,应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实验室,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其具有能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农业管理、生产和科研领域的能力。

二、数字农业模拟平台的建设

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是以数据处理技术、模拟模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对农业信息按照利用目的的需求进行处理分析,给出指导农业经营和生产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业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同时,解决了国内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嵌入式系统课程孤立、体系不全,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通过数字农业模拟平台中的信息分析系统和上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使学生掌握数字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实施过程,达到学生实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的建设

信息采集与获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信息采集与获取技术已经成为获取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高新技术对基础农业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采集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通过搭建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利用便携式GPS-GIS数据采集系统开展直接野外信息采集和农业专题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时搭建智能农业可视化平台,其是农业信息化展示与学生操作的互动实践平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环境内,以沙盘模型形式集中表现智能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该平台的操作,可以完成农田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采集、分析数据、开发管理程序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新技术、新技能,提升学生解决相关农业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四、农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为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共享平台,依托该平台,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理解现代农业信息共享中必备的网络和安全知识,掌握网络的应用和管理技能,具备网络规划和组建能力。通过该平台开展相关的网络创新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现代农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资源,能够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利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条码、RFID标准与规则,并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锻炼学生现代农业信息管理能力、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信息与数据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农业信息管理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农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与维护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

建立相关课程实践案例库与实践平台体系相对应,广泛利用案例库开展课堂实训与阶段实训,编制学生实训指导手册,逐步深化CDIO的思想,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融入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举例说明几个案例库的建设,建设计算机图形技术案例库,不仅要求学生学量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要求算法的实现,要求程序的编写和调式能力,该课程案例库包括校园3D漫游(虚拟校园)、农村旅游景区Web3D漫游(虚拟场景)、展览馆3D漫游(虚拟建筑)、生态涵养区域3D漫游等内容;建设数据库原理实训案例库,针对数据库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给定一些应用型信息管理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建设软件工程案例库,对I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测试三大部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与应用相结合的团队级、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案例库,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课程案例教学,使学生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数据库、3S、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原理与方法,具有农业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型构建、开发实现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他们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善实训体系,建设实践平台,配备相关课程案例库。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环境中完成相关技能训练,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种由企业参与,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王玉洁,等.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专刊,2006:32-34.

第10篇

一、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全面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利用状况,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土地分布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基本情况,是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土地宏观调控功能、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调查所获取的准确可靠的数据和图件等成果,可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土地调查完成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管理工作,都将以此次调查成果为依据。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这使得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资料难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和乡镇区划的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变化很大,现有的农村土地调查资料已经不能全面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此,根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于20**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工作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更新全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权属情况,获取翔实、准确、实用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土地更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基础地价调查、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未利用土地开发等工作的需要,实现我市土地资源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二、我市土地调查现状

自1985年起,我市历时10年完成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单位的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分布和基本利用状况,并形成了四级单位各类土地数据,跟踪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利用情况。1990年至1995年,我市完成了111.6平方公里的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并经原自治区土地管理局验收合格。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权属状况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地籍调查成果已不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2003年4月至今,我市在六个行政区、两个开发区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作,获得了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数据,这些数据均可作为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资料。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土地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采用,“十五”期间我市先后承担的“金土工程”试点项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试点项目、“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均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通过对试点项目的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探寻了多种土地调查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土地调查工作经验,为我市顺利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年7月30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市行政区划的通知》(新政发〔20**〕55号),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市,撤消米泉市和**市东山区,设立**市米东区。鉴于原米泉市的土地调查资料精度差、即时性不强,米东区要借此契机,进行翔实的土地调查。

三、调查原则

一是统一标准。为确保此次土地调查数据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按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以及相关规程规定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质量和数据标准,对现有土地进行调查。

二是利用现有成果。现有的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经复查、审核无误的均应使用,避免重复调查,提高效率。

三是使用先进技术方法。充分运用“3S”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土地调查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是严格准入、强化监管。农村土地调查(含基本农田调查)以区(县)为单位,城镇土地调查以宗地为单位,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进行招投标,对参加调查的单位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选择作风过硬、技术先进、设备精良、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的单位承担土地调查项目。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

五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统一安排,各区(县)要根据本地情况,确定本次调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按期实现。

六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土地调查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确保调查成果准确、可靠。建立土地调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惩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伪造数据,篡改调查结果,将依法查处。

四、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新的行政区划,按照1:1万的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精度,以区(县)为单位进行调查。一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市以区(县)、乡(镇)、村为单位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进行补充、更新、完善。二是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和用途,在已建成城镇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更新、完善。三是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以区(县)、乡(镇)为单位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在各项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即时监测和快速更新机制,实现调查信息互联共享。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

1.1制作调查工作底图。

1.1.1本市行政辖区内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绘有区(县)级行政界线的正射影像图。

1.1.2本市行政区域内已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10900.77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与正射影像图叠加套合或通过解译、判绘等制作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调查工作底图,原米泉市行政区域内3315.53平方公里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工作底图。

1.2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调查。

各行政区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更新调查。

1.3农村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3.1各行政区内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及建设。

1.3.2各行政区内的区(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1.3.3市级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4建立本市行政区内的正射影像数据库。

1.5区(县)级土地调查图件与数据库数据接边。

1.6数据汇总、分析。

1.7编制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

1.8撰写成果分析报告。

1.9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2、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

2.135平方公里独立工矿区(市中心城区以外八钢片区、天化片区、盐湖片区、艾维儿沟片区、跃钢后峡片区等)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263平方公里米东区(原米泉市建城区40平方公里;古牧地、铁厂沟、三道坝、羊毛工、长山子、柏杨河六个乡镇12平方公里;原东山区建城区3平方公里;石化片区8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33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头屯河区工业园、水磨沟区工业园等)、中心镇(安宁渠、达坂城、水西沟、板房沟)1:500比例尺地籍调查和测量。

2.4城镇地籍数据库。

2.5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2.5城镇土地数据汇总。

2.6编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

2.7撰写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3、基本农田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3.1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的审核。

3.2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界桩埋设及上图。

3.3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

3.4基本农田保护区登记、造册。

3.5各级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

3.6编制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3.7撰写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五、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技术路线。

依据国家有关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是:

1、农村土地调查。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使用最新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和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对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界线进行全面更新调查,按照科学的技术流程,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进行内业数据采集和图形编辑,获取全市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市、区(县)互联,自动交换,信息共享的“市、区(县)”网络、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2、城镇土地调查。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规程,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和测量成果,实地变更每一宗土地的权属、位置、用途和四至范围,按照城市土地调查的方法,实施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权属调查到村民小组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单位,准确测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促进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求。

在市中心城区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开展城镇土地调查,用全解析法实测宗地的界址点坐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或更新城镇地籍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3、基本农田调查。运用农村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已经核实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埋设界桩并标绘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计算机自动量算面积,绘制基本农田分布图,并进行登记、造册。以农村土地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二)技术方法。

1.农村土地调查。

1.1全市统一使用国家或自治区提供的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全面开展更新调查,原米泉市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开展土地调查。原调查中已形成的成果,如土地权属界线、行政界线、线状地物宽度等,经实地核实无误的,可直接转绘上图。

1.2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10900.77平方公里范围,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图幅为单位,将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与最新的正射影像图进行叠加、套合,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内业判读重点变化区域,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进行实地核查,将变化信息调绘上图,再进行变化图斑的内业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更新数据库。

1.3坡耕地调查和数据汇总。使用1:1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制作1:1万比例尺的标准分幅地面坡度图,再与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套合,内业进行耕地坡度级标注,并逐级对不同坡度级的耕地面积进行量算、统计汇总。

1.4开展城镇土地调查的乡(镇)以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直至行政村级,对国有农场、牧场、林场、河流、湖泊、铁路、公路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进行调查。

1.5土地调查按照区(县)为单位进行,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各区(县)人民政府配合,其中**县、米东区、兵团农十二师(**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要将此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技术方案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经批准后可单独组织实施。各国有农场、牧场、林场、军事用地,按照行政管辖纳入相应的区(县)范围进行调查和汇总。

1.6各区(县)级行政界线,以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下发的行政界线数据为准;国家级开发区分别调查经批准的界线和实际管辖界线(按照县界)、省级工业园区(按照乡镇界)和其他工业聚集区(村界)调查批准的界线。当土地权属界线与行政界线不一致时,土地权属按相应的“飞地”处理。

2.城镇土地调查。

2.1实地调查每一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用途等信息;在中心城区以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开展城镇土地调查,采用1:500比例尺。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采用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和面积等。

2.2依据土地登记结果、用地批准文件等相关资料,实地核定界址点位置,设置界址点标记,并由相邻单位和个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章认可。

2.3土地权属调查或变更调查应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现场勘丈界址边长,绘制宗地草图。

2.4以城镇的建成区确定城镇土地调查的范围,其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到行政村,国有土地权属调查到使用权单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最低一级分类。

3.基本农田调查。

3.1基本农田应以依法划定的范围或地块(区片)为准。

3.2调查确认的基本农田必须具体落实到地块,并明确其所有权。

3.3在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标注。

4.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4.1已完成的原**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应进一步更新、完善,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和技术规定。

4.2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以区、县为单位,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属性链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4.3以1:1万比例尺(高山、荒漠区为1:5万的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为主,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的正射影像(DOM)数据库。

4.4选择ARCGIS为图形平台,以ORACLE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

4.5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

六、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区(县)、乡(镇)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区(县)、乡(镇)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城镇基础地理数据。

6、市、区(县)、乡(镇)、村各类土地的权属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市、区(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市、区(县)、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1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1.2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1.3市、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2.1市、区(县)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2市、区(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市、区(县)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市、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库。

2、市、区(县)土地权属数据库。

3、城镇基础地理数据库。

4、市、区(县)遥感影像数据库。

5、市、区(县)基本农田数据库。

6、市、区(县)级土地调查信息系统。

七、进度安排

(一)20**年7月至20**年11月,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区域的农村土地外业调查,并同步进行农村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二)20**年9月至2008年4月底,完成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土地变更调查的土地调查与测量任务,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核定、上图、登记造册工作。

(三)2008年5月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外的独立工矿区、米东区、各工业园区和中心镇范围(约128平方公里)城镇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城市土地、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汇总市级土地调查成果。

(四)在进行农村土地调查时,及时开展图件和数据库数据的接边工作,以保证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及时调查处理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一时无法处理的划出争议区域,不得影响土地调查工作的推进。

八、经费概算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38号)文件精神,土地调查经费应由各级财政按承担任务比例进行分担,结合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市本级调查所需经费由市级财政承担,**县、米东区、兵团农十二师(**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调查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各自财政承担。以上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照调查工作进度分年度到位。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鸿为组长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行政辖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宣传培训保障。一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区(县)土地调查人员及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方案,安排培训课程。按照资质合格、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原则,开展土地调查队伍的资质审查工作。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可以承担调查任务。

(三)经费保障。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根据全市年度土地调查任务的安排,制定调查经费预算方案,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必要时可从当年收取的土地收益中列支,并将此项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障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质量保障。一是以合同方式对承担项目各方的工作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项目进展、经费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职责。二是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采用成果分阶段检查方法,每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确保各阶段成果质量。三是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各县(区)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核查,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预检。四是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对各区(县)的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政府扶持、部门实施、专家指导、农民受益”的思路,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为核心,建立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村村通大喇叭工程),把农业科技信息及时高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三农”搞服务。建设公益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围绕科技搞传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调整农业结构,促进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及时传播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及配套的实用技术,使其传播到户、转化到田。

3、注重实效搞建设。在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注重实际效果。充分发挥该工程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真正实现让农民群众“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清、用得上”。

三、任务目标

月底之前,完成全市344个行政村的覆盖任务,确保通响率在90%以上。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以前,完成全市50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通响率100%。

第二阶段:底前,完成剩余294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大喇叭工程全覆盖。

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员与平台管理制度,及时总结提高平台整体管理和维护的运营机制,确保平台长期、有效、良好运行。

四、责任分工

根据工程建设和运行需要,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实行市、乡、村三级分工负责:

1、市级: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农牧局负责大喇叭工程的组织实施,按要求标准落实各乡镇、村设备安装。根据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农民需要,收集提供适合当地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2、乡级:在市农牧局统一组织下,负责本辖区该工程的组织实施,督促和协调所辖村按要求标准安装设备。及时反馈本区域农业生产的信息需求,提出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服务内容。

3、村级:按要求落实好设备安装位置、安装标准和网络、电源,聘用村级农业技术(信息)员,并明确由其负责管理村级设备,保证正常播放。同时村级农业技术(信息)员负责搜集反馈农民需求信息和节目播放质量,不断提升节目水平。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确保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农牧局、财政局、文广新局、畜牧局、林业局、农机局、水务局等部门主管领导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整体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农牧局,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制定计划,有序推进。

1、按照市村级农业技术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健全村级信息员队伍。

2、按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设备安装细则要求,建立一支每个乡镇2个有资质电工组成的34人的安装队伍,为组织安装做准备。

3、月上旬组织召开村村通工程实施动员暨技术培训会,在全市进行广泛发动和技术培训。

4、月中旬选取积极性高、信息基础好的乡村,按照先由村里向乡镇申请,然后由乡镇筛选推荐的程序,建立50个以上的示范村。集中一个月时间力争完成50个示范村设备的高质量安装,并确保通响,充分发挥在全市示范引领作用。

5、各乡镇要按照设备安装细则要求,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倒排工期,组织落实好本乡镇所辖村的工程施工。

6、确保工程建设及设备运行所需资金。

(三)统一标准,严格实施。

按照统一组织发动、统一专业安装队伍、统一安装标准的要求,由市专家对信息员进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培训安装,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好施工。

(四)强化督导,严格验收。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将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对各乡镇、村工程进度进行督导检查。工程完工后,市政府将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达到安装一批验收一批,不达标准的及时返工,并将检查验收情况通报全市。

第12篇

关键词:蔬菜;溯源;全程安全体系管理;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1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11-03

广东省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实践,针对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分散、生产不规范、产品无标识、质量安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把先进的农业物联网传感技术与产业实际需求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涵盖生产规程、编码规范、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安全蔬菜产销全程溯源关键技术,探索了从“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专营店―终端消费者”的全程供应链可视数字化管理和为消费者提供全过程可视追溯查询平台,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让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不仅看得见,而且有了公信力,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 建立安全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自2012年以来,广东省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自有的梅县区城东、扶大以及梅江区明阳等100hm2蔬菜基地为依托,探索建立蔬菜质量及安全控制生产技术体系。

1.1 生产技术标准化 在基地布设摄像探头与环境监测传感器,在平台上实现实时监控。通过严格的农药管控体系,规范农药使用操作,建立蔬菜生产田间档案管理制度,根据田间生产档案标准化管理要求,对蔬菜生产全过程(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质量检测等关键措施以及产品销售等)进行记录。

1.2 生产档案标准化 设计田间生产档案标准化模块,把已确定的田间档案记载内容,设计操作便捷的田间生产档案模块。台帐信息记录每日由操作员上传至服务器,后台管理员根据视频监控记录核查农药使用及台帐登记情况,公司安全工作小组每月不定期抽查台帐并与系统记录核实。准出蔬菜均被赋予条码信息,载明其品类规格、产地信息、使用农药情况、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按照工作的要求,蔬菜生产信息及时上网并可二维码查询,确保蔬菜质量可追溯,以标准化的体系指导基地和农户进行蔬菜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2 构建蔬菜产销全程信息流通用模型

2.1 构建蔬菜供应链信息流 开展蔬菜供应链分析,摸清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般流程,构建蔬菜产销全程信息流通用模型。根据蔬菜供应链分析,确定蔬菜供应链信息流的关键信息节点为“入货信息节点”、“出货信息节点”和“销售信息节点”(见图1)。

2.2 构建溯源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蔬菜产品来源多样,产品入货来源信息和出货仓库信息往往难以对应;同时蔬菜产品主要以散卖方式为主,缺乏规则的包装,消费者无从查询产品来源。针对这些问题,项目提出了溯源整体解决方案(见图2),利用RFID、二维码、条码技术,打通入货、出货、销售3个节点的信息流,实现蔬菜产品产销全程溯源。

3 制定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规范

根据蔬菜产品溯源整体解决方案,明确各溯源节点的关键监测信息,制定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规范,明确入货、出货、销售节点需要采集的溯源信息,制定蔬菜产品溯源编码操作设计。

3.1 入货信息节点 采集生产主体信息、产品农事信息、产品入库信息和产品检测信息,入货时系统自动生成产品批次号:生产主体编号+入货时间+产品编号。配备RFID电子标签,借助RFID设备快速识别标签并写入产品批次编号信息。

3.2 出货信息节点 采集出货信息员、理货员、产品批次号信息。根据单号为销售出库单赋予条形码,使用PDA先扫描原“筐”的RFID标签,再扫描出库单的条形码,将原“筐”产品批次信息录入销售出库单中。

3.3 销售信息节点 采集销售信息员、导购员和销售时间信息。销售节点信息员称重计价同时触发溯源系统进行二维码打印,顾客利用手机终端扫描即可查询产品溯源信息。

4 搭建蔬菜产销全程溯源平台

4.1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设计系统物理架构。通过梳理乐得鲜生产、物流和销售各环节业务流程,针对蔬菜产品特点把蔬菜追溯系统分为4层,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针对生产、配送和销售等环节的不同需要,设计梅州蔬菜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有3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生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和溯源查询系统。

5 构建乐得鲜云端质量安全系统

经过多年的探索及与各种合作方的磨合,完成乐得鲜云端质量安全系统的建设,ERP信息系统与溯狗溯源系统的配合使用,取长补短,效果明显,运作良好,取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运用ERP信息系统对所有的商品进行流向调控,供需数据得以及时处理,既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也确保了公司对所有商品的随时调控。溯狗溯源系统登记了蔬菜的所有农事信息,每个商品都自身携带一张二维码“身份证”,客户只要扫一扫,就能了解到该产品的所有农事信息。小小一张二维码,不仅仅是乐得鲜对客户知情权的保护,也是公司注重产品质量,保障餐桌安全理念的缩影。

5.1 乐得鲜云端质量平台运作模式 26间专营店、饭堂、各企事业单位将第二天的需求通过EPR客户端将下单给乐得鲜总部EPR统计各类订单,下单各基地采收相应菜品及数量,采购部外采补充基地缺乏品种各基地根据ERP采收相应品种,传送ERP实际采收量,传送溯源系统采收菜品农事信息中央加工中心检测各基地及外采菜品的农残,清洗分装蔬菜并贴溯源二维码,传送ERP加工产品信息ERP下单配送中心往26件专营店、饭堂、各企事业单位配送货物,传送ERP配送数据26件专营店、饭堂、各企事业单位按ERP结款,扫二维码了解产品信息。

5.2 乐得鲜云端质量平台之溯狗溯源系统 乐得鲜溯源系统由“产品、产地、二维码、企业信息、员工管理、个人信息”六大部分组成,每个版块介绍信息均清晰详细。

5.2.1 产品 乐得鲜基地出产的蔬菜,现已全部记录在案。产品信息由名称、描述、备注、图片和证书6个部分组成。每个产品均有详细的批次记录,记录了该批次出产的蔬菜,从种子到采收期的所有详细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播种日期、产地、采收量、价格、农残检测报告、农药使用记录、肥料使用记录等。该部分内容由基地技术员负责更新,每采收一批次产品,3h内更新完毕。

5.2.2 产地 此版块内容主要为种植基地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为:产地名称、产地编号、产地地址、水信息、土壤信息、空气信息、基地基本情况描述、基地图片和相关证书。

5.2.3 二维码管理 每一个二维码均有编号,操作人员根据贴标的实际数量,登记使用的二维码编号,即可激活相应的二维码。

5.3 乐得鲜云端质量平台之ERP信息系统 ERP信息系统,由系统管理、总部订货平台、配送管理、库存管理、会员管理、财务管理、促销管理、预算管理、决策分析九大板块组成,维持乐得鲜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营。从订单到货物最终到哪位会员顾客手中,都可在ERP信息系统查询,是乐得鲜公司内部运营的物流平台。此系统,可以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公司迅速查询到出问题的部门及责任人。

5.3.1 订货平台 乐得鲜配送的每个饭堂、专营店和企事业单位,均下载了ERP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客户每日在下单截止日时间前将所需要的货物下单,系统则自动生成订单总量。乐得鲜蔬菜基地即可根据订单量,确定每日的蔬菜采摘量,然后向溯狗溯源系统传送相关的农事信息,及产品信息与批次管理的内容。

5.3.2 配送管理 加工中心收到基地的各类蔬菜后,登录ERP信息系统,每个单品需要分发的客户信息及分发量即可查询。根据此部分订单,加工中心对单品进行分装并贴上溯源二维码标签,记录标签编号。当所有标签贴标完毕后,登录溯狗溯源信息系统的二维码板块,激活二维码即可查询该批次产品的农事信息。乐得鲜配送中心依据ERP信息系统的配送统计单,将加工中心整理好的蔬菜分批装车,运往专营店、饭堂、企事业单位等各个点。

5.3.3 会员管理 乐得鲜专营店根据ERP信息系统里已经调好的价格,向市民全市统一价格出售,同时,会员购买了消费了哪类的生鲜蔬菜,在每次消费结算时,一起录入ERP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