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试卷

三年级语文上册试卷

时间:2023-06-01 09:0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语文上册试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语文上册试卷

第1篇

马虎,我有很多话要跟你说,请你们别在我脑子里徘徊,赶快从我身上出去吧!

你知道害得我有多惨吗?记得有一次,三年级做二年级的试卷,而且题目格外简单,都是加减法,我做完了试卷,对这次考试信心十足,一定能拿一百分,但发试卷是,我失望了,我考了九十八分。我一看,低下了头,我竟然把“+”看成“*”号了,你让我在符号方向上产生了一点儿误差,你让我“一路顺风,最后牺牲”了呀!

不仅这样,还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我要买一本三年级上册的《跟我学语文》。我上楼一看,哇!好多跟我学系列的书呀!我挑了一本三年级上册的,下了杰出,付了钱,回到了家里。妈妈看了,大吃一惊:“怎么是《跟我学英语》呀!你买错了!”我又回去重买了一本,这回买对了。不但让我多花了好几元(这几元从我零花钱里扣),而且还让我白跑了一趟,真是得不偿失呀!

……

马虎呀马虎,你快从我身子里出去吧!你害了我,我讨厌你啊!如果你不想出动,求你在我做坏事的时候发挥你的作用吧!让我弄拙成巧那该多好呀!

第2篇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所做的评价。旨在研究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提供信息。

[例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4篇说明文。在本组课文教学前,老师让学生阅读文章《“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自述》(内容略),围绕“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计算机的什么特点”完成阅读填空题。

[评析]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介绍太阳的特点时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师通过阅读测试题。可以判断学生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分层次作业,提高教学效率。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所做的评价,测试的目标比较单一,目的是检测学生某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概况,以便反馈并调整、修正教学进程。监督教学的发展。形成性评价试题编制应注意:

1 渗透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试卷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例2]“扒”这个字左边是“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这个字可能读 ________。可能表示________的动作。(二年级)

[评析]汉字中形声字占很大比例,培养低年级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自主探究性识字,是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题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揣摩中识字。

[例3]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小狸猫对着理发镜欣赏着自己。得意洋洋地说:“________”(三年级)

[评析]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表达能力时,通常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把句子补充完整等方式表述题目要求。为老师教、学生学指明方向。

2 关注学生元认知

形成性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实现这种“改进”,在编制试题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导向与控制,自我审视与诊断,自我促进与激励。

[例4]初读文章(文章略)的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读了文章后你找到了怎样的答案?(四年级)

问题:________

答案:________

[评析]小学生阅读文章往往缺乏耐心,本题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以文章为凭借,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和质疑问难、潜心会文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

[例5]高年级单元测评卷末用语

参加这次考试。我发现我在方面存在不足。今后应该________ 。

[评析]反思性语言的试卷用语,有利于学生结合答题情况进行自我审视,明确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较长时间的教学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如学期、学年末的考试,毕业考试等。这种评价目的是了解整体效果,是水平性评价,测试目标全面,测试内容涵盖面广。

编写终结性评价试题首先要编写各项重点教学目标与双向细目表。有了这张表。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就比较合理,保证一定的覆盖率,正确地突出重点。其次要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新课程理念下的终结性评价在关注知识技能考查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整合基础能力

语文教学中“听”、“说”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读写为主、兼顾听说”的模式为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情况开辟了新天地。

[例6]请默读题目一分钟,然后听文章录音两遍,最后完成填空题。

(文章《青藏高原》略)

①青藏高原赢得了“________”的称号。

②因为________,所以青藏高原日照强烈。

③文章介绍了青藏高原哪些方面的特点?

[评析]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听觉器官尽量感知和获取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用心去听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成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强的人。

[例7]张小燕是班长。她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可是这次竞选班长,她落选了,伏在座位上哭了。李雅是张小燕的好朋友,她该怎样安慰对方呢?(四年级)

李雅:________

张小燕:当了这么多年的班长落选了。多没面子啊。

李雅:________

张小燕:要是同学们看不起我。我该怎么办呢?

李雅:________

[评析]试题中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提高应对、表达能力,为扎实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打下基础。

2 沟通现实生活

命题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实现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解决学生现实存在的问题。

[例8]读句子,想一想:可以怎样称赞他人?再试着称赞你身边的一个人。(二年级)

“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刺猬,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评析]学会赏识他人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这道题不仅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对他人的赏识.也为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奠定基础。试题编制既结合课文内容,又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学会表达的同时。内心世界也受到熏陶,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9]黄军看到小朋友玩悠悠球非常羡慕。便请求妈妈帮他买一个。可妈妈却拿出当天的《晨报新闻》,让黄军看关于悠悠球的负面报道。并拒绝了黄军的要求。黄军很苦恼。难道小朋友玩悠悠球只有害处.没有益处吗?请你帮黄军给他妈妈写一封信.谈谈对此的看法。(六年级)

第3篇

教师期望效应(又名皮革马利翁效应)具体是指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学生了解到教师期望他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同时体验到老师对他的信心和师爱,从而产生信心,获取力量,积极实现老师的期望,取得学习等各方面进步的一种教育心理学现象。人们的表现往往与别人对他们的期待相一致,赏识、信任、赞美、鼓励的力量促使人更加优秀。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教师妥善使用教师期望效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期待效应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法。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教学中老师出示了这样几个句子:

1. 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2. 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

3. 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学生读完以后,教师问:“读了这三个句子,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沉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同一人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王子布鲁斯”、“ 布鲁斯王子”、“ 布鲁斯”,读起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一下子还真没说出来。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全都糊涂了。本来气氛活跃的课堂一下子沉闷下来。)

老师看到学生沉默,没有着急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同学们,不着急,语言需要好好品味,咂摸。我们再读一读,讨论一下。我知道你们能想到好多让老师意料不到的答案,你们说是不是?

学生们齐答:是。

学生们接受了任务和老师的期望后,兴高采烈开始按照小组开始朗读和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在组内七嘴八舌地猜测和议论了起来。

老师说:现在咱们分享一下成果吧。

一组发现:三种不同的称呼叫法不同。有的直呼名字,有的把身份也加上了。

二组补充:不同称呼给人的感觉不同,直呼名字的给人感觉很熟悉很亲近,把身份放名字前叫,让人知道布鲁斯是个王子,把身份放到名字后面,使人更注意是哪位王子。

其他组纷纷表示同意他们的看法。

老师总结:同学们,同一个人称呼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言就是这么神奇,语言需要琢磨,需要细细地思考和品味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学生使用了良好的心理暗示,并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给了学生实现老师期望的方法和时间,最终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果教师由于害怕课堂卡壳,就把答案直接填到学生的脑袋里,学生虽然知道了答案是什么,但是印象肯定不深刻,探究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在实际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用教师期待效应要注意什么呢?我作了以下思考:

1. 放平心态。只有放平心态,不着急,才能找到应用教师期待效应的契机。不着急是教师教学中应该有的良好心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面对学生犯错时,有不问原因武断批评的,有不理会学生解释,冷漠对待的,有在提问学生没得到良好回答时迫不及待请另一位学生作答的。多少次给做的不好的学生作业简简单单的批上:重写;多少次面对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高高举起的手对学生说:时间关系,不再交流;又多少次看到学生试卷上的错题大发雷霆,质问学生……这些急于求成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得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反而大大降低了本该有的教学效率,使教师付出大于收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学会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在朝夕。教师应该低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语,了解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策略,期待学生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学会等待,需要老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角度上,更需要老师用心去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是需要生长的,需要等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有哪一种植物能够不发芽就结果呢?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现实中许多老师对学生有拔苗助长的行为,导致许多能够成才的学生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灵活。学会等待,是应用教师期待效用的关键。

3. 对学生有耐心、信心。教育需要耐心,没有耐心的教师教不好学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学学习不好,连毕业证书都没拿到,上初一的时候还补考过数学,但是他最终成长为一名数学家,原因就是他当时的学校、老师、家长包容了他,耐心的等待,对他充满信心,直到以后他走上正轨,创造奇迹。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会扼杀多少“华罗庚”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对学生失去耐心和信心,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信心投入进去。

第4篇

坚守儿童立场 ,就是要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想方设法走进儿童的世界。

语文教师坚守儿童立场,就要审视教育教学行为是不是从儿童角度出发,是不是把自己作为儿童世界中的友善使者,在课堂是不是将自己当作平等对话的首席。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儿童世界。

语文教师坚守儿童立场,就要用语文的视角解读文本,用语文的视角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站在儿童立场设计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感情共振的磁场,享受生活的舞台。

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坚守儿童立场。

一、 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学生享受语文的乐趣

语文是生活的积累和再现,语文的外延应该同生活对等。坚守儿童立场,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情有境的生活,把生活和语文巧妙地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的乐趣。

案例一:《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像变魔术一般捧出一捧蒲公英的种子,用嘴一吹,蒲公英的种子迅速在教室里飘飘悠悠地飞起来。这位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鼓起你的小嘴,你就是蒲公英的种子,让我们一起飞起来。”

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张开双手开心地飞起来,不少同学飞出了课桌。

教师只当没看见,而是大声地吟诵:“飞吧,飞到你想去的地方,黑板前方是黑黝黝的土地,左人行道是银花朵朵的湖泊,右人行道是金光闪闪的沙漠……”

经她这么一诱惑,不少同学飞到了讲台前,也有一些同学“飞”向了“湖泊”和“沙漠”,几名顽皮的同学“飞”到了后墙角,还有一名小男生竟然“飞”出了教室。

教师没有因为有人听课而整顿班级秩序,而是开始了现场采访。

“我是森林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为何选择沙漠?”她问站在右人行道上的“蒲公英”。

“因为这里金光闪闪,我们要到这里探寻宝藏。”“沙漠”里的“种子”抢着说。

教师又转向左人行道:“你们为什么要投身湖泊?”

“这里银花朵朵,肯定能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湖泊”里的“种子”大声地说。

“那么,你们呢?黑黝黝的土地这么难看,你们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它?”

“因为这里有我们生长需要的水分、养料!”“土地”里的“种子”显得十分自豪。

后墙角的“种子”和教室外的那粒“种子”见教师冷落了他们,一下子拥到了台前。

“我正要采访你们呢,你们这些顽皮的种子,飞到哪里去了?”老师惊喜地问道。

“我飞到了海南岛,看到了南国美丽的景色!”

“我飞到了安徽,看到黄山奇丽的风光!”

“我飞到了首都北京,见到了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个教学案例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课堂中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言语活动环境,让儿童依文本产生的意义,结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身临其境地参与听说读写事件的过程,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闪烁童心,张扬个性。教师的教学实现了生活为我所用,师生情感真正产生了共鸣。

二、 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师生的情感形成回流

语文老师只有坚守儿童立场,把倾听孩子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师生的情感在课堂形成回流,从而避免课上的无效探究,使教学少走弯路。

案例二:《草原的早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教学“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涌’字,让你知道了什么?”其目的很明显,是让学生感受许多羊争着出圈门时拥挤的情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回答“羊儿出来了”,有的回答“羊儿很快乐”……老师频频点头,但似乎并不满意,继续追问:“一只羊能用‘涌’吗?两只羊呢?”学生摇头。“什么情况下羊是涌出来的?”“许许多多的羊都出来了”,“羊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羊儿是从圈门里挤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让老师如释重负。教者再顺势引导,“这样多的羊儿都想出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这样一来,“涌”的用意不讲自明,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个案例从儿童立场出发,体现的是平等和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走近、情与情的悄悄交流,是对成功的期待,对新知的呼唤!教师只有做倾听者,才能捕捉住从学生心底流淌出的感情细流,让他们“乐于与人交流”,从而在行云流水的课堂上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三、 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学生把学语文向生活延伸

语文教师坚守儿童立场,绝对不会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上,而应通过巧妙的点拨,把语文课自然地引向生活,从而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案例三:《春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教学行将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结尾:听!“哗啦”,这是小春笋们脱掉外衣的声音;“噼啪”,这是小春笋们拔节长高的声音。看!小春笋们正在往上长呢!把最后两句大声地读出来,这是你们对他们的赞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又向上!”学生被老师富有魔力的独白熏陶了,自然地读出一种不断向上的气势。老师也似乎被学生的真情实感感染了,声情并茂地说:小春笋们长大了,长成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这要感谢谁呀?

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忘记了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动情地说:

“感谢春雷,是春雷把他们唤醒了。”

“感谢阳光和春雨。是阳光,给了他温暖;是春雨,给了他水分。”

“感谢根,是根让他站稳了。”

“我觉得要感谢人类,是人类给了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人类的保护,他们才能一大片、一大片地活着。”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案例中的这位老师从儿童立场出发,巧妙的结课艺术萌生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给这节课划上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句号,而是一串省略号,它将激励孩子们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四、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为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语文教师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借助课堂这方阵地,巧妙地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

案例四:《装满昆虫的口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位青年教师异地借班执教这篇课文时,课内他借助教材拓展,让学生说一说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用“法布尔是怎样一步一步爱上昆虫的”一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法布尔从“着迷”到“迷恋”最终“痴迷”昆虫的结论。

下课前,这位年轻的老师拿出了一个写好自己姓名、地址的信封动情地说:

“同学们,上完这一课老师就要离开你们了。临走时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给老师写信,告诉老师你们探索大自然的收获。探索中如果遇到疑难也请告诉老师。老师知道就告诉你们,老师不知道就帮你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你。”

“如果有一天,你探索中发现的问题老师解答不了,请教所有的人,他们都解答不了,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有了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现!世界科学史上将写上你的名字!”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给这位老师写信,但我知道这个设计必定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且主动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法布尔、达尔文就在这些孩子当中。

第5篇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山东 肥城 271600)

【摘要】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发展自我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我校在”121幸福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大学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开展的专门教研活动少,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应试教育氛围浓。

二、综上所述,这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我认为可以从一家几个方面人手。

1、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我学会了尊重》

出示漫画请学生欣赏:《论丈不论里》,

师:仔细观察,你认为图中同学的问路方式有什么不妥,老人当时的心情怎样?这位同学听了老人的话会怎么做?学生自主活动班内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故事编完整,来演一演,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学生小组按照”小组活动任务单”编剧表演。

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可以随时质疑。

师:礼貌用语显魅力(板书一一对不起、您好、请、谢谢、再见……)

【合作探究】

活动一:从老人”论丈不论里”的故事你认为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回忆反思自己的交往过程,并且在学案上如实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在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讲尊重人和不尊重人的故事)。

学生举例,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出示课件,”给同学起外号、讽刺成绩差的同学、讥笑身患残疾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活动二:辩一辩:有的同学天资聪颖,但是盛气凌人,他说这是性格;有的同学上课爱说话,他说自控能力差;有的同学见了谁都喊”喂”,他说习惯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这些同学的做法、对吗?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谈想法,教师小结: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与他人的生活感受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

师:那么什么是尊重呢?

活动三:我来说

见到同学( );见到老师( );父母下班回到家( );母亲节那天( );同学过生日时( );同学帮我解决了难题( ):……

尊重是——(教师小结)

见面时的一句问候;告别时的一次握手;祝福生日的一张贺卡;敬给师长的一杯香茶……

在上面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自身的发展。

2、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