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时间:2023-06-01 09:0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文明建设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第1篇

【关键词】弘扬传统美德 政府政策 相关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1978年召开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也使中国公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新形势表明,能否在我们建设与巩固物质基础和各项制度等硬件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文化和道德等“软件”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优秀美德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优秀道德思想宝藏,必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旋律。对我国而言,继承这一宝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我国取得丰硕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在道德方面暴漏了一些问题,这对与我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的道德观念被冲垮,而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再加上法律、制度等层面的转型,造成道德选择过程中人们的盲目性,导致道德代价。许多学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形成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导向性;计划经济时期对个人意识的压制,使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叛逆;当前转型其中的贫富差距、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却小人格主体性与安全感,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严重;片面的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唯有经济建设,忽略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

本文认为,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其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文中根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区的响应为例进行说明。而弘扬传统美德的进展在未来又会对政府政策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起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力与政策决策力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行政部门自身作为上层建筑,是建设精神文明中尤为重要的力量。在文献[1]中,华中师范大学的贺东航认为,改革开放后,政府的行政作用与政策的执行对公共领域中各类事物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广播宣传、国土、环保等公共部门的政策影响力日益增强,其行政职能迅速扩张。这一切都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自主意识和执政能力,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发展相适应的,帮助树立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增强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公民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13年1月17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做出了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中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号召下,许多央企与政府部门的年会进行了“瘦身”甚至干脆取消。全国各个省市区召开会议,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如何制定切实措施,用来狠刹铺张浪费之风。中央的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各地顺利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由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与弘扬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弘扬传统美德促进政府进行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弘扬传统美德相关的政府政策的出台与解决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从政府决策人员的角度看,政府政策的出台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截断。从政府决策结果即政府出台的政策看,它虽然是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点或切入点,但其自始至终都聚焦在未来的某一时空中变化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社会现象与政策之问的关系概括为三维时空中动态链接关系。这一关系告诉我们,政府决策者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出现的程度与范围的判断时,需要充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过去、现在、未来中这些问题发展的轨迹,对症下药。同时对传统美德的弘扬的效果,以及相关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政府政策对应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衍生出多套具有实时针对性的备选方案,对现有的政策进行继续的推进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改革。

例如,在2004年,我国公款吃喝总金额达到了3700亿元,但是在2005年,全国公款吃喝金额迅速增长至3951亿元。今年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开展的情况,根据该政策在未来是否可以有效地遏制全国公款吃喝的情况,对该项政策做出相应的修改。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并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政策在全国展开的情况,以及该政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革,说明了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白晋波,胡凯丽,侯嘉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代价问题的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2.

[2]贺东航.文化传统与政府引导—晋江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其启示.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7,(1).

第2篇

     地方文献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是本地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丰富的情报源。它是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本文拟就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关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文献的作用及收藏范围

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1)服务作用。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地为一个地方的各界人士和部门提供服务。(2)宣传、教育作和。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有关一个地方富饶的资源、美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丰厚的著述、杰出的人才、重大的事件等,都是本地方人民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3)保存文化典籍,形成特色藏书的作用。收集地方文献,有助于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形成馆藏特色。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1)从内容上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部分。(2)从形式上包括专著、期刊、报纸、会议录、文件、报表、学位论文、文书、信函、档案、地图、图表、画册、印谱、相册、碑刻、拓片、文物以及有关的检索和参考工具书等。(3)从类型上包括印刷品、写本、抄本、拓本、书画、声像、磁带、唱片、影片、幻灯片、照片、缩微品及静电复印件等。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地方文献是市县公共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功在当今、利及后世的一件好事,也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市县图书馆要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促成市县政府就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缴制度。

——市县图书馆要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促成市县政府就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缴制度。

——大力搞好宣传舆论工作。不仅要广泛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作用和馆藏的内容,而且还要宣传地方文献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人们利用地方信息的意识,使地方文献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强二三次文献服务工作。开展定题跟踪服务,编制专题索引、书评和综述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加强网络联系,并向用户推荐,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所需的地方文献和信息。

——加强馆际协作。一是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在已有的入藏和今后的收藏中,发现属于兄弟馆应收藏的地方文献,彼此要互通信息,主动访求或主动赠送,以共同充实馆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等单位之间,为了避免相互争征,重复收藏,可以共同协商,有一个大体分工,并编制馆际联合目录,既可及时增补,又可以谋求大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现在大多数市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都分散收藏于各个业务部门,没有设立总书库的馆,分散的现象更为突出。在目前各馆书库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维持分散管理的状态,但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在地方文献上加上特殊的标记;二是要做一套地方文献所在地址的目录,以防止散失。从长远看,应创造条件,建立专藏库及专门阅览室,进行集中管理,以保持收藏的完整,有利于健全目录体系,有利于检索利用,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文献及地方历史、科学、文化的专题研究,能充分体现市县图书馆的馆藏特色。

第3篇

2017年幼儿园宣传工作将以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为指导,把握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幼儿园的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唱响主旋律,及时反映宣传幼儿园亮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工作总体思路

1、将幼儿园宣传形成一个合力,坚持幼儿园宣传一盘棋;建好一个网络,成立幼儿园宣传组,由相关领导和专业教师组成网络;突出一个重点,即及时反映宣传幼儿园内涵发展的亮点。

2、做好三大内容:幼儿园大型活动宣传、班级教师个人宣传、幼儿学习、生活、作品等宣传。

3、利用好三个平台,一是发放传单,二是网络媒体,三是信息传输。

三、重点工作内容

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在服务幼儿园工作大局,提高自身素质,工作创品牌、经验上档次等方面的重要性,才能把握全局,统筹思考,系统规划,明确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才能真正构建有利于树立幼儿园形象的大宣传格局。

2、要随处把握信息宣传传播规律,逐步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分明、管理集中、运转高效的幼儿园宣传工作制度。要逐步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和把握导向的能力;要发挥宣传小组信息枢纽作用,协调整合园内各种信息资源;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把报道幼儿园工作和反映师生心声统一起来;要把宣传任务的目标指标尽快落实到基层;要建立并完善宣传报道考核激励等工作制度,每班每月必须投稿两篇以上,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3、全园各部门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关注宣传工作,推进幼儿园品牌建设,

树立幼儿园更好的社会形象。幼儿园宣传工作将立足于制定一个好的目标、

树立一种好的意识、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形成一种好的机制、

培育一支好的队伍等几方面拓展思路,以积极的工作姿态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在特字上下功夫,在质字上做文章,为外塑形象、

内聚人心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4、配合幼儿园中心工作,宣传各阶段重点工作、重要措施,宣传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新途径,取得的成果。广泛报道来自园内、部门、班级的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宣传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5、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幼儿园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全园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节约意识、合作意识,努力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6、做好各种来访、参观、检查、重大活动的组织和接待工作;做好广告宣传;开展对外的宣传交流活动。

7、做好园内常规宣传报道工作,提高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媒体:

1、幼儿园网:加强园网建设,完善园网各版快内容的上传,及时更新图片新闻和园内动态,使幼儿园发生的重要新闻第一时间在园网上得到反映。

2、向其他和教育有关的网络媒体投稿,扩大幼儿园知名度。

信息传输

1、宣传橱窗:做好幼儿园橱窗布置工作,根据幼儿园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2、宣传标语:重大活动和节日制作宣传板、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下发关于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的文件,成立全园教育宣传领导小组和宣传组;召开教育宣传工作专题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掀起热潮。

2、整合园内宣传媒体,创新信息管理机制,建设独立的幼儿园图片库管理系统和文献共享平台。建立园内媒体信息沟通共享机制。

3、把宣传组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加强学习交流,打造宣传精品。

4、组建一支幼儿园园通讯员队伍,明确分工,提高通讯员责任意识。提高稿件针对性、实效性、及时性,创造条件为通讯员提供采写方便。

5、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制订相关奖惩制度。

6、与每个部门保持联系,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部门的活动动向,得到活动的信息后,提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相关事务,把任务责任到人。

五、工作要求

1、各部门领导要强化资料意识和宣传意识。凡组织的各项重要活动,要有活动计划,有过程记录,还要有总结和报道。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撰写活动总结,作为园务公开资料。积极撰写新闻报道,完成宣传任务,积极为园内外新闻媒体提供新闻或素材。

2、各部门要指定专人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宣传年级管理的经验和成效。要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宣传工作,积极报道班级新举措新风尚,宣传好人好事。

3、宣传组成员必须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完成相关的上稿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宣传工作尽职尽责,为幼儿园争光。

七、具体工作设想:

1、提炼我园办学理念,完善幼儿园园徽,征集园歌。

2、完善我园的网站建设,做到版面新颖、美观,资料即使更新。(负责:刘洋)

3、提高园报的办报质量。

4、传单发放规律有效。

第4篇

1月24日,由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慈善》杂志社联合组织召开的天津市第二届慈善理论研讨会在市民政局会议厅举行。市级老同志、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出席并讲话。来自各主办单位相关领导,获奖论文作者以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本届慈善理论研讨会与2005年召开的第一届慈善理论研讨会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报送论文多,参与层面广。研讨会共收到33个单位,47篇质量水平较高的论文。参与论文撰写的作者包括理论界、学界、企业界、慈善从业者和志愿者。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涉及社会关注热点。研讨会的论文作者从选题到研讨的内容,紧紧围绕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指导、推动与支持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观点明确、对策具体,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三是各主办单位高度重视,保证了研讨会成功召开。部分主办单位抽调骨干力量,承担论文的撰写任务,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加相关组织与评审工作,对如何开好研讨会提出很好的建议。

研讨会上,主办单位领导宣读了表彰决定。经过认真评阅,并综合考虑各层面的代表性,由主办单位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8篇,优秀奖29篇。各位领导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河西区慈善协会以及志愿者代表共6人就论文情况在大会上与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领导在研讨会上做了论文综述,对报送的47篇论了深入的分析,分析全面、充分,有助于与会人员对本届慈善理论研讨会形成总体印象。最后,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作重要讲话。她提出,一是要紧跟建成小康社会前进步伐发展慈善事业;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要重视发挥慈善事业的作用;三是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慈善组织自强自立。

第5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5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基础都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这几年来有很大的改观,不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统筹城乡文化建成发展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十二五计划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学者对统筹城乡文化、农村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党在十六大以后,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不少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今后改善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并且从现有的资料整理分析来看,虽然很多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主题不同、研究的成果也各异。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关于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的途径这几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可见加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为什么要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者从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点也得到了唐金培的认同。他认为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生产发展”不仅仅只是农业建设的发展,还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仅是要农民生活变得好起来,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就是通过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拉近城乡距离。“村容整洁”其实就是说要保持整洁干净,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管理民主”就是利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缩小城乡差距[1]。

此外,2012年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不少的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王娟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看成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她认为没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是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实现[2]。余友斌认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徐学庆认为,加强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内容,是培养有能力、有智慧、有素养农民的基本手段[4]。

2.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学者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朱光喜认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是表现在农村的经济、文化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5]。王娟认为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思想,有利于农村环境的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唐金培则认为,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化解各种心理矛盾,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形成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局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3.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而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乡镇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向城市,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看齐,因此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民在进城后,逐渐从一个农村农民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由于教育方面的原因,文化等方面的反差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落差以及不适应。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城市与农村两者之间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会使城市更加了解农村,农村也更加了解城市,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可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全面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缺乏

刘文俭[6]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比较少。据权威数据的统计,在1998年到2002年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不足教育事业经费的七十分之一,不足科技研究事业的十分之一。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是依然没办法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郭国祥[7]等人认为,从国家到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经费只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远远低于城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王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有限,加上农村地区较多,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高,因此也一直得不到过多的重视。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郑风田[8]等人指出,我国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慢慢走向缺失,城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同时她认为,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导对象,利用传统文化,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此外,刘璐琳还提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是当前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非常重要的任务。朱正刚也认为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多听取农民的建议,处理好相互友好的关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积极调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早日得以实现。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成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很多的农村地方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就连体育运动场也少得可怜。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根据朱明燕[9]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1.3%的农村没有书馆没有书库,15.1%的农村有书馆没有阅览室,全国21%的文化馆无业务用房,难以开展业务活动。

(三)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刘文俭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那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非常被动,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城乡经济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作出指示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希望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基础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改革统筹城乡文化管理体制

王娟认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管理错位,管理也不得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现,也将难以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实现。吕全国[10]认为,要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此外,他还认为,要把之前落后的以农村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要适当整合各种有利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还要督促政府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

3.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要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筹借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这点上应该注意让政府发挥作用,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改善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可以实现的模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以此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二、研究的不足

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时,都能结合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深入地、比较系统化地将融入到研究中,这方面还是不够,有些研究脱离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也是不行的。研究的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农村文化建设比较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

三、总结

虽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果,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依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2]王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途径研究——以山东诸城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余友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J].学习月刊,2012,(4).

[4]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汪前元.朱光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6]刘文俭,张传翔,刘效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7]郭国祥,刘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7).

[8]郑风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人学学报,2005,(1).

第6篇

关键词: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88-0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而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基层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文化站的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新时期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站是国家设立,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辖区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当地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站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职能,其通过开展积极健康、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来使人们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从某些角度而言,其各种专业职能决定了她的主体的价值观,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

(一)为人们群众基础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学习及工作之余,人们希望能够以其他方向满足自身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而文化站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其在人们群众精神的生活中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民间艺术

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当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时,才能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及发展。文化站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促进人们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并逐渐加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创新及发展,进而可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具备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情结,并以民族文化为荣。

(三)传播社会文化的正能量,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

文化站中所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以积极健康为主,且许多活动的内容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其对人们群众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们的身心都能得到有效放松,且还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教育,从而可使人们的内心及精神方面都能得到一定升华。在文化站中参加多次活动后,人们还能从中交到朋友,且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培养人们的合作能力及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构建,这样就能使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得到一定增强。

(四)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站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在我国文艺及文化发展方针的引导下对时代的主旋律进行有效弘扬,这就说明基层文化站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还能引导社会及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依靠多元文化的滋养及不断丰富,而文化站在与人民群众联系中具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样就能使社会文化得到更好的滋养与发展,此外,文化站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从而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群众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进而可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文化站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时代需求及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普及、对思想文化进行传播、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作用,是一种不具有营利性质、由政府组织创办的所有文化机构与服务的总称。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其是我国对文化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此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要求。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素质及民族凝聚力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站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时代的发展而言,对文化站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必然趋势及要求。

(一)在政府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若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对自身的职能进行适当转变,相关实践表明,政府可通过以下措施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以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及时代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某个角度而言,政府所提供的产品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政府必须对自身的职能进行适当转变。

(二)可有效促进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公共文化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其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的文化优势,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且有时候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某些偏远地区的文化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就给我国文化的建设带来了难题及挑战。对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应使他们实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并注意在落后及偏远地区对文化进行普及。

(三)可使民生的需要得到一定保障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当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时,就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追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使人们对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以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并从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一定的快乐,因此,应把文化站的建设和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密切而科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才能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及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文化站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

(一)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更新文化站的服务理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文化站在服务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一个比较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以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要得到有效保证,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站自身的发展。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文化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服务时,文化站应对主动配合政府的正确引起,根据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能够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二)在扩大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站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参加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文化站应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如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使自身的服务水平及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的需求方面得到有效满足。此外,为了促进文化站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站一方面应努力向政府提出请求,让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促进文化站的建设,以使文化站的发展规模得到一定扩大,并结合时展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尽可能对文化站活动载体等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既能使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又能使文化站在服务方面的档次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文化站应对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对服务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而良好的服务水平。

(三)重视文化品牌,发挥其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及辐射作用

文化站在对公共文化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重视对社会中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地区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然后对其进行不断推广、发展,以使其对文化的发展进行有效引领,必要时,还可通过文化品牌的辐射作用对文化站的公众形象进行塑造,以使文化站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能够得到一定增强,从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文化站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使自身的在公益性方面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得到有效保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而文化站作为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一环,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建设;引导

引言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现代的精神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才能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放向,奋斗的目标,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村在前进的途中不会迷失方向。同时也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在农村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这也符合新时代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继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摒弃农村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强广大农村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力,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信息农村,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教育中

在农村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从义务教育到青少年的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是农村基本教育的重点。处理农村人口最基本的受教育水平和处理矛盾中的方式一直困扰着农村文化改革的发展。

2.1 加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总体水平低,教育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依然存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教兴农的需要。这就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启蒙教育事业,这也关系到农民家庭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实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农村的建设。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知识批判宗法观念和迷信意识,反对隔代教育中对传统习俗的重复,造成恶性循环。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加强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从少年时期抓起,通过科学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社科、人生观四个方面入手,让农民在学习和实践中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农民提供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现代观念。

2.2 落实到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基本素质、基本文化的地方,把社会主义核心新价值观贯穿到各个学校中,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教育途径让学生们了解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深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大学阶段,要求大学生们以思想渗透到社会科学和课外活动中,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村规民约中

村规民约是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也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具体操作的,是一个在实践中改进创新的准则。部分村规民俗的强制性和法律是相互冲突的,并且不具备法律效力。本村发生事件,由村民投票决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断的结果。甚至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是村民自行处理,村规民俗代替法律。在教育村民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保护自己时却使村民心生偏见,在村民的严重村规民约远远超过法律法规,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规民俗约束了村民禁止性的行为,规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村民主体素质偏低,工作方式僵化,“家长制”严重,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做到公平公正,冲击农民道德状况,还会侵犯到部分村民的利益,最后流入形式。

在农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才能带来稳定的乡村秩序和优良的民风。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中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农村文化:

4.1 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农村强调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勤劳致富的正确发展道路。加到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载体:报纸、广播、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不同形式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并要求每个人都是宣传员,激发他们积极的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应站在政治的角度和历史的责任上在农村起到表率、榜样的作用。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宣扬,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重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乡村活动,深入村民互动,使村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形成和谐的文化气氛。

4.2 健全文化机构

农村文化机构主要以组织、引导农村文化活动,传递农村文化信息,交流农村文化的碰

撞,研究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善农村各项文化设施,如兴修职业技能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剧院等,形成民间艺术团体,为扩大农民开辟学习、娱乐的空间,同时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技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教育建设中,一方面要抓肩带教育,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改造。弘扬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5.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指定完善的基层农村人才建设规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激励知识分子到农村进行调研并把乡土文化带到课堂教育,引领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农村建设。需要保障教师待遇的准时落实,教育经费的合理分布,鼓励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并吸引到农村人才储备中,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评价人才。让更多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才更好的理解农村文化工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第4期.

[3]伍玉宋.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道德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2013年04期.

[4]张玉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M].江西社联出版社,2006年第06期.

[5]陈丽敏.用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第8篇

关键词:休闲;休闲制约;休闲产业

一、关于休闲的内涵

休闲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得出不同的定义。

(一)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

休闲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或一般从事与工作义务等无关的活动,并且人们能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愉悦,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因为休闲时间定义容易量化,所以最近被频繁使用。

(二)从活动的角度定义休闲

休闲是实现工作、家庭、社会及其他义务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所进行的活动,休闲是为了追求个人生活质量而自由选择的活动,而不是类似于睡眠、饮食、工作等高度常规化的活动。

休闲的活动定义的优点是容易观察,但存在不容易计量化的缺点。

(三)从状态角度定义休闲

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不仅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因为休闲不仅是寻求快乐,同时也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从性质上对休闲进行界定

休闲分为积极性休闲和消极性休闲。当然也有论者试图从一种综合全面的角度对休闲的内涵进行把握。

二、关于休闲制约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休闲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对影响休闲各方面因素及机制的研究。王玮、黄震方将休闲制约的内涵界定为:任何影响主体休闲偏好、休闲决策过程及休闲体验,而导致其无法、不愿意或减少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及其内在制约机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

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两个不同方面切入的。孙樱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北京老年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旅游需求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刘志林和柴彦威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分析了居民选择休闲活动在空间(如距离)和自身属性(如家庭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方面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看,国内与国外及台湾地区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层面上,国内一般将影响因素分为旅游需求和旅游决策两大部分,然而国外的休闲制约研究将整个休闲活动过程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休闲全过程中受到的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制约机制。

2.在研究视角上,国内研究角度多从正、负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的诱导性因素和消极的制约性因素。国外目前多使用“制约”一词,这也说明了他们在研究时更关注产生负面作用的消极的制约因素。

3.在研究方法上,国内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导,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得出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国外已经意识到单一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将定量与定性研究很好地结合使用。

4.在研究发展上,国内研究大多仍处于对影响因素的列举和描述统计阶段,尚未对影响休闲行为的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国外在这方面已经从研究休闲制约的表象进入到研究制约机制和理论模型的阶段。

(二) 休闲制约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1.要有更加宽广的研究视角,不仅要研究休闲需求和决策因素,而且要将休闲活动过程作为整体,研究休闲全过程中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机制。

2.不仅要研究积极的、促进休闲需求的影响因素,更要重视消极的、产生负面作用的休闲制约性因素的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其他背景因素的影响,防止使用单一研究方法所产生的局限性。

4.休闲制约研究必须与人们的休闲生活紧密结合,加强实证分析,同时又要重视休闲制约分析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加强休闲理论的系统研究。

三、关于休闲产业的研究

所谓的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一)休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二)加快发展休闲产业的措施

1.政府重点发挥的作用

第一,要制定鼓励政策,扶持和推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第二,要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文化消费的社会体系。

2.企业要开拓新市场

第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第二,全面发展老年的消费市场和推进社区服务。

四、中国迎接休闲化趋势的挑战

首先,应加大对休闲生活研究的力度,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学学科体系。

其次,应重视从劳动社会向休闲化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及早制定对策,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防止社会失控,维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三,应加强休闲文明建设的研究,作为面向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

第四,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既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高质量的休闲生活需要。

五、未来休闲研究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国外学者对休闲这一现象的研究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目前中国休闲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今后我国在休闲经济研究领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重视休闲经济系统研究,特别是休闲消费研究。

第二,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嫁接和运用。

第三,加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

第9篇

一、消除零乱、系统规划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纷纷挑起了社会责任的重担。但据数据调查显示,国外企业在公益广告的制作上更加注重系统规划,国外企业每年都一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介绍公司一年来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他们的企业文化并在官方网站上设有对公益活动的介绍或专门的频道。例如,BP(中国)公司的气候变化、研发项目,BP参加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BP捐助希望小学活动、BP组织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以及BP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等等。BP公司在公益活动方面都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在其官方网站对其公益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说明。相反,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对企业公益事业的系统规划却显得有些零乱,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中国建设银行红十字青少年发展基金”项目,在建行的网页上仅能查询到两份有关“立项事宜”的项目报告,公众对具体的基金操作流程、资助标准、基金历史等一无所知。在例如:在“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的公益网页调查显示,在获奖的中国建设银行、中粮集团、国家电网、亿阳集团、伊利乳业和联想集团等6家国内企业,与英特尔(中国)公司、BP(中国)公司、杜邦(中国)公司、大众汽车、摩托罗拉(中国)公司、飞利浦电子(中国)公司等外企旗鼓相当,但实际上中国企业除了中粮集团和联想集团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主题趋势以外,其余4家国内企业均未显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题。因此,国内企业公益行为的策划、宣传手段与国外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付出同样的爱心、捐出等额的善款,却没有外企打扮得那么“漂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缺乏外国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上的整体规划。

二、避免单

一、内涵深刻

目前我国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形势上主要还是停留在捐钱捐物与口号式宣传,例如蒙牛集团投入1.2亿元,走到井冈山、大别山等贫困地区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公益活动,为近300所学校的所有学生每人每天免费供应牛奶,长久的停留在这种宣传就显得枯燥单调,缺少内涵很难起到宣传企业形象的目的。而国外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上则避免了中国的单调模式,兼顾了企业形象、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营销,更注重精神内涵,例如: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西部助学活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工作人员招募。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面试,学生不仅得到了来自欧莱雅的专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公司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还直接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从事美容咨询、销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动。这样的公益宣传不仅丰富了公益活动的精神内涵,避免了单一刻板的宣传模式,同时也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更好的改善了企业的名声、提高企业形象的层次,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户忠诚度,最终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虽然国外企业公益广告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完善的运作方式,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其行为的缺失,但相对国内企业要少很多,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媒体刊播体制限制、存在一定的违规现象是其行为的缺失现象。

三、媒体刊播体制限制

在国外企业赞助公益广告的投放播出主要是通过公共广告机构与媒介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的方式,同时媒体是以免费的方式为其播出公益广告,免费播放的时间由媒体提供决定,这样就使公益广告的在刊播的时段和频率上无疑会受到限制。

另外,有的国外企业公益广告在刊播时公益广告活动存在着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其在确定主题时就有所考虑和区别,无形中给公益广告带来了重复制作的弊病。例如:以阪神大地震为例说明,由于播放区域的不同,这次赈灾公益广告的内容也特别针对地域差异而分为全国版和关西地方版。

四、存在一定的违规现象

第10篇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精神的粮仓。图书馆是组织人们共同使用这些财富的场所。为此,图书馆对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发挥图书馆作用的关键。

一、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1.强烈的事业心

图书馆馆藏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录和总汇,是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学习和参考的知识源泉,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使命,图书馆管理员要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爱岗敬业,干好干精,更好地发挥自己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职能作用。

2.高度的责任感

图书馆管理员从事的既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细致、繁琐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需要管理员具备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尽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

3.服务读者意识

管理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图书文献管理工作要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做到热情周到、积极主动,耐心细致,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以服务读者为荣,以读者满意为准。

二、转变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观念认识

转变长期以来对图书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偏差,切实把提高图书馆工作放在提升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全民素质的全局中加以认真对待。一是图书馆相关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图书馆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人员调配、资金投入、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做成部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文化教育机构。要围绕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图书馆都有一批固定的读者,也就是说垦利的读者不能为了读书,跑到济南的图书馆去借书。对于固定人群的图书管理是相对容易的。在图书相关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建立读者信息卡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管理。在卡片上可以将该读者的相关信息以及感兴趣的图书进行记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制作一张表格来对读者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收集上来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得出规律,这种方法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讲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在读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本着“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读者借阅,因此,读者在图书馆中是值得被尊敬的。

四、建立创新的管理模式

1.在图书馆管理制度上创新

图书馆管理制度中,要打破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用新的思想和思维,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制度,使其更适合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管理要求。

2.在图书馆管理机制上创新

理顺内部关系,调整结构、优化队伍建设、提高待遇、改善条件,充分调动馆员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内容管理办法,形成机制,使馆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产生创新理念,为图书馆建言献策,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管理方法。

3.在图书馆知识创新

主要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匹配的人才梯队。应把好选用馆员关,保证馆员具备一定知识文化素质。还应把好人员培训关,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提高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有必要,派优秀馆员外出交流学习。

4.在图书馆管理方法上创新

要引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图书馆内定评价权重,建立绩效考核办法,用分数衡量管理人员工作能力,鼓励先进,促进后进,客观考核每一名馆员的工作成绩,考核结果作为馆员晋升、发放奖金、评优的主要依据,重视考核结果分析,及时与员工沟通,对考核不及格的要进行调换工作岗位,或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要注意消除抵触情绪,鞭策员工提高绩效。

五、推行个性化服务

读者需求的多变和多样,使得图书馆应当结合各种读者的不同需求采取个性化服务方针,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个性化服务主要是突出其针对性,也就是说图书馆应当在对读者的心理特征、具体需求与行为方式作出了全方位了解及分析的基础上,推行个性化的服务。如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即准确获取读者兴趣并进行相关的行为分析、为读者建立兴趣特征模型、过滤冗余干扰信息,重组有效资源等程序,为读者提供人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从目前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个性化服务的实践还很基础,为了真正地吸引读者、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忠诚,图书馆还需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继续努力。

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虚拟馆藏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价值;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经过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形态中也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能起到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能够增强各个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经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靠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迅速提升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比赛、休闲娱乐、观赏等社会文化价值,它还涉及到了市场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体育文化形态中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内涵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名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本身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会深受到当地的传统习俗、道德以及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武术、太极、舞狮、舞龙、骑射、赛龙舟、马术、击剑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始终与技艺、健身、智力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联系,在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和传承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绎成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经典的是中华武术。武术让人们在练武的时候,除了健强体魄和掌握好武术动作的特征之外,还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理性以及和谐统一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与外界自由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体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都是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中不断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但将民族传统体育渗透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还致使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体育比赛场上正规的比赛项目。

(三)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从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其体育项目的种类已经有977种,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体系。这种民族体育文化过了五千年还经久不衰,其原因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紧密联系,它与各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传承了民族的,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等文化内涵。即使是在体育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能够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的特殊形态中发扬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不限制人数,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在运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使人的心情变舒畅。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不像现代体育运动那样,运动强度大,而且且趣味性比较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不但改善了人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在帮着人们增强适应外界的能力以及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体育文化的价值推向了高境界,从而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豪感。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在人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弘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保障[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了沧桑后仍被传承与弘扬,虽然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在不断被发展,但是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其体育文化以及形式仍然被各族人民受用,并在其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创新。相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实践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在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被社会认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现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支持下,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个宝贵的遗产,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建立以社会大众为主的体育组织和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市场,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体系,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大众化的格局。第二,加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多培养懂民族传统传统体育又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可以利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有效的传播途径宣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走进人们的身边,通过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来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扬的热情。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且加强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发扬体育精神及增强民族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3):133-139.

[2]百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

第12篇

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我区支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相关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1、职能要求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2、场地建设

按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3、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通知(办社文函〔〕371号)要求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办发〔〕178号)文件中关于县级支中心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完成设备配备工作。

4、经费保障

(1)设施设备经费

主要设施设备购置配备经费由中央财政担负,场地建设、机房装修和相关设施经费由区财政担负。

(2)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5万元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中心日常运转、维护、流动服务补贴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3)设备安装

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供货单位负责,省分中心监督完成,区文化和财政部门验收认可。

四、具体标准

1、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2、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区级支中心建设费用由区财政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2、人员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3、技术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4、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5、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