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联贴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莫做“联盲”——学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怎样贴,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笔者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有的说“乱贴”,有的说“不知道”,贴错对联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贴错对联,实在是愧对祖先。
要正确贴对联,首先要辨别上下联。结尾字是仄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就是上联,结尾字是平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是下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是仄声,“江”是平声,那么,“生意兴隆通四海”是上联,“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下联。
其次,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如“财发喜恭”那么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贴右,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贴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那么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有学生拿出一副对联来问笔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这两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贴呢?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那就选择用方言发声比较短促的为仄声,“宅”就是发声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是下联。还有“梅开五福(上联),竹报三多(下联)”,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但在古代这两字是仄声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判断。经过学习,学生觉得学到实用的东西了,平时在哪里看到对联都要按老师教的方法认真检查人家贴得对不对,有的还把自家贴错的对联揭下来重新贴。
二、讲读课文——融入对联
在课堂上教对联,只能讲几节课,更多时间是要讲课文的。因此,在讲课文时融入对联,就可以把对联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1.用对联导入课文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导入课文:大家知道苏轼是哪里人吗?这副对联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又是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适时介绍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副对联就是挂在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即父苏洵、弟苏辙、兄苏轼,合称三苏,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上下联都是称赞苏门父子的,而苏门父子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吧。笔者教的是旅游专业,学生对眉山三苏祠的这副对联很感兴趣。
讲《药》时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药》的作者鲁迅。用“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导入《项链》等等。
2.用对联概括课文
对联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言简意赅,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丢履”来概括《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概括《窦娥冤》。
三、带团导游——嵌入对联
导游班的同学,节假日会到旅行社兼职,学了对联知识后,会有意识地从景区的千古名联和相关的对联故事中找出许多话题,成为讲解的素材,让导游词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学带团,从亭子穿过就离开了。学了对联之后,他们会把这个亭的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读给游客听,并解析之。这样,景点就也有了内涵,讲解起来内容也丰富多了,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对联,把导游时拍摄下来的对联与老师共赏。
四、激发兴趣——趣讲对联
在传授对联知识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的时候要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联: 坡的妹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虚对小妹早就倾羡,于是呈上几篇诗文,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用联批复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坡生怕这样的联语得罪了方家豪门,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读后喜出望外,笔者问同学们添了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争先恐后上台把添的字写出来,写了几十个,然后再筛选,最后一致认为是这样添加:“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真是准确无误。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也把网上流传的对联拿来与笔者分享:“抄语文,抄数学,抄英语,抄抄就过;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考都愁”,还有“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搞笑的“爱国爱家爱师妹,防火防盗防师兄”。在互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对联的妙趣,在笑声中又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五、降低门槛——学对对联
据有关统计,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约有10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有100万。对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个数字实在无法让人兴奋。要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传承下去,就不能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生来讲,难度大,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就好象把一个苹果挂得太高,他们跳起来摘不到,跳多几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平仄由宽到严”的原则。比如,有学生家在黄山洞,就以“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也以地名作下联,有的对“碧水湾”,有的对“碧桂园”“黑龙江”等,学生是脱口而出的,觉得难度不大,兴致倍增。然后又加两字以“日照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对“日落黑龙江”“春到碧桂园”“雨打红河谷”等。虽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联没有对立,虽然出现了重字,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就应给予鼓励。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也能对出“月出金耀园”“春回碧桂园”“雷鸣蓝波湾”“风吹银河湾”等佳对。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对
联的。
六、提供阵地——开展对联课外活动
为了巩固对联知识,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征集最喜爱的春联或收集名胜古迹对联,并进行展示。第二,组织讲对联故事竞赛活动。第三,成语妙对。有些成语是两两相对,妙语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对联,让学生为这些成语配对,如“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学生找出来。第五,指导学生写反映学校生活的对联,如寝室对联、课室对联、社团对联等。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
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过春节时贴对子,也叫贴对联是中国的风俗。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来源:文章屋网 )
对联上下联怎么贴
1.用平仄方法来区分
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如下联:兴xīng一声是上联,旺wàng四声是下联。
2.用张贴方法来区分
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所以容易辨别错误。
3.用含义方法来区分
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4.用时间关系来区分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5.用范围大小来区分
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春联的贴法
今天是新年,我们家跟往常一样回到老家,开始准备新的一年需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在春节这天需要准备的工具,我们一般在过年的时候就会在早上的时候穿新衣服,然后贴新的对联意味着第2年能够有新的开始,上一年的坏运气和一些不好的事情就那样过去了,新的一年有新气象,今年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家的对联一般都是自己写的,因为我的爷爷写字特别好看,所以我们就买了对联的纸和一些笔墨纸砚拿回家让爷爷写,之后再让大爹为我们贴在门口。
我们回到老家就把这些递给了爷爷,爷爷问我们需要写些什么,让我们每个人想出几句来,于是我们想了很久,爷爷看我们憋都憋不出来,于是他就自己写了几句,他拿出毛笔,那种毛笔不是我们平时用的,而是比较粗大的能写出更加粗的字体,然后他就抬起手把一些墨水倒到砚台里面,然后蘸一点墨抬手写了起来。我看他写毛笔字的时候非常的流畅,我觉得如果我也有爷爷这么好的书法功底就好了,于是我开始欣赏他写字,他写字的时候不仅不慢,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非常的幸运,流水有气魄,写的是草书。当他把这些写好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们都为这些漂亮的字而感到惊叹,因为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的书法还是没有退步。
于是我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挑选对联,突然爷爷告诉我说这些都是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因为每个人的房间门口都需要贴对联,所以对于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祝福,比如像爷爷奶奶就要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的。对于爸爸和妈妈来说就是家庭美满,生活如意对于我来说就是学业有成,茁壮成长,他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福,所以对联是不可以挑的,这些都是为我们写好的。
然后我的大爹便开始搅一些米糊,然后用一些刷子把米糊刷到对联上面贴,在每个门的门口贴上了新对联之后,我感觉家里又红火了一翻。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赋予了我们伟大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当人类产生了语言,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文化才更好地被传承,被记载。本文通过对春联、行业联、婚联等对联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探究,旨在揭示中国汉字文化的丰厚内涵。
关键词:汉字;汉字文化;对联;对联
一、从春联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明初,由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某年除夕,他传下圣旨,要求官员、百姓各家各户都要贴上一副春联。此外,朱元璋还亲笔给学工陶安等人题赠春联。皇帝的重视,使得写春联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过去一到过年,街上就看到现场挥毫泼墨卖春联的临时摊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情形说:“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预先贴报‘书春墨庄’、‘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由此可见旧时贴春联的盛况。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一派盎然春色。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联是欢度春节用的对联,其主要内容是写吉利喜庆的话,情调、风格是喜气洋洋,春意盎然,表现辞旧迎新的愉快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新生活的憧憬。春联的作法:第一,春联的内容要写吉利喜庆的话。因此,像死、亡、凶、伤、悲等字不能用,甚至这些字的同音字都要避免,不可掉以轻心。第二,写吉利话要注意分寸,做到恰如其分,不要流于浮夸。如大家都熟悉的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在一家小餐馆或小卖部,就不免给人以虚夸不实之感,如果用在百货公司就合适了。第三,不要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鲜,体现出时代精神。像“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种用了好几个世纪的春联,自然谈不上体现时代精神了。
春联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汉字在应用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简洁的字,简洁的形式,却传神的体现出了人们在新年伊始对来年寄托的深厚祝福。贴春联、写春联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是我们保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与此可见春联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行业联了解我国的社会行业文化
现如今,社会中涌现出来了各式各样的行业,其形式之广,种类之繁多,无不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形形的行业服务于我们现在高端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最强有力的帮助。许多行业我们非常熟知,还有些我们也许陌生,但是通过他们特有的环境和装饰,会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行业对联的张挂也许就会带来这种效果。
行业联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专用联,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某一类行业通用,如商业通用联;另一类是某一行业专用或独家专用。行业联写作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两点:第一,内容要切合某一专门行业。在这个前提下,内容可以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侧重宣传经营宗旨,说明本行业的重要性;有的夸自家的货色好、手艺精,服务周到;有的抒发职业自豪感;有的是对某行业的赞美;有的突出该行业的重要作用;有的表现职业道德等等。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宣传粮食的重要和粮食工作的重要意义);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这是眼镜店联,是说眼镜的良好功能);饭热菜香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这是饭店联,侧重表明该店服务态度好);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是理发店联,很明显抒发了职业自豪感)。第二,写作行业联,还要注意思想性。如酒店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与广州陶陶居酒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两联虽同为酒店联,但前者写的歪歪倒倒的醉汉形象,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告诉人们,饮酒不可过量,那些过量饮酒的人往往浪费光阴,甚至贻误公事。
曾经见过这样的对联,如:“弦中参妙理韵出高山流水;笛里寄深情曲追白雪阳春。”以及“和声鸣盛世曲奏阳春白雪;鼓乐庆升平音知流水高山”这两幅对联给人们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似乎把大家带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你在其中幻想着聆听大自然歌唱的美妙,其实,这是乐器店门口的行业联,可真是用意深刻呀。还有一副是:“远求海内珍藏本锦绣成文原非我有,快读人间未见书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不难看出 ,它是张贴在书店门口的对联,那种磅礴的气势似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预示这里就是黄金屋。因为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从婚联看中国的婚俗文化
在我国,婚姻被喻为是人生中头等的大喜事。可见,婚俗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喜”。不论现在的新人以多么罕见、翻新的形式结婚,但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亘古不变的传统风俗就是贴婚联,剪喜字。这些为的就是给新人带来吉祥的祝福。
婚联是娶亲嫁女的专用联。婚联多贴在大门上,也有贴在洞房门或妆台上的。婚联在艺术上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鱼、水、花、鸟、月、珠等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男亲女爱,婚姻美满。从内容上讲,就是要用欢欣的语气,祝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互相关爱,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共创光辉灿烂的未来。如:红梅并蒂相映美、矫燕双飞共比高。写作婚联应当注意:第一,内容上,要避免旧时的婚姻由天定的迷信思想,像“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之类;也不要宣传多子多福的不正确的幸福观。第二,用词当然可以亦庄亦谐,但应该文雅,不可庸俗,不可恶谑。第三,写作婚联,最好能结合时令或新婚夫妇的职业来写,这样更能切时、切人,使办婚事的人家看后感到十分亲切。
有些婚联就十分新颖,和气。如: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又如: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四)从挽联看中国的丧礼文化
“白马素车挥别泪 看山兴悲愁碧汉”;“绿水青山悲旧迹;落花啼鸟泣化身”。从这两副挽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生者在怀念往生者时的痛楚,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专用的对联,作挽联要在“挽”字上做文章。其内容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学艺的造诣,或表彰死者的情操,或叙明他对社会的影响。
浓浓的乡愁,浓浓的年味征文: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一首《乡愁》道尽无数游子永不消逝的思乡情感。
每每想起家乡,特别是家乡的年,就不由自主充满怀念和温馨。家乡的年和年里的家乡,究竟有什么让游子们念念不忘呢?每到过年,返乡的人潮如滔滔江水,带着奔向母亲怀抱的喜悦和激动,带着靠近家乡的微微颤抖和泪意。我是一个外出工作的游子,常常能尝尝这种带着泪意的思念滋味。
年三十晚,我终于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雷州。熟悉又陌生的景致,走过无数次的街道,就读过的学校,村口的那颗榕树头。记得进村口那里有一条羊肠小道,每户人家都有一条臭水沟伸出路面,一条路被割裂成无数个条形,每到下雨,泥土混着雨水,泥泞难行。每次打车进去,开车的师傅都唠叨,怎么这样烂的路啊,得多收钱。每次听到开车的师傅这样说,总有一股难堪在心头。可是对村里的这种情况,又无能为力。渐渐靠近了故里,心情不仅又忐忑起来。天色有点暗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热闹的气息顺着门缝透出人间烟火的温暖。开车师傅似乎也被感染了,想着快点干完最后一票,好早点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拐进村口,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光滑的水泥路,没有了臭水沟的难堪,我还以为走错了路,不禁左右偷看。可是开车师傅很顺利就把我送到了家门口,一个转身,已经留下了一个远远的身影,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父亲母亲已经在门口笑盈盈的迎接我,我还不敢相信。老妈说,村里今年的坡地租出去,收了不少租金,大家一起投票,头件事就是弄好村道。现在啊,村里很多事都经过村民代表投票决定,不是村干部说了算,可民主了。我不禁想笑,连目不识丁的老妈嘴边也挂着"民主"两字了。你可别小看我们这些妇女啊,村里的男人长大的孩子都出去赚钱了,村里的主要力量都是我们这些妇女呢。虽然不识字,可是我们是知道民主,懂法律的,村里经常来人给我们上课,给我们说法律知识,给我们说怎么种蔬菜防农害,给我们说选举,现在啊,我可不比你们这些大学生差呢。老妈洋洋得意的样子,让我不仅感叹,这世界变化的真快,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世界。
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夜饭,吃饭前,母亲把一小蝶鱼咸卤放我面前。闻着鱼咸卤咸香的味道,我不禁泪盈眉睫,这可是我想念已久的味道啊。鱼咸卤是雷州人特有的一种酱料,是在家里才能吃到的味道。老妈总是在过年前,买回一缸鱼咸卤汁,再放上一些磨成粉的酒糟,和着一部分卤汁煮开,再放回瓦缸里,然后密封,大约一个多月,一缸黄澄澄、飘着香咸味的鱼咸卤就制成了。这就是我们乡下用来顶替酱油的调味料。煮鲜鱼汤,放一点鱼咸卤,鱼汤清新鲜甜;吃白切鸡,我们也爱用鱼咸卤当蘸料。年夜饭的饭桌上,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就是鱼咸卤,这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年夜饭要丰盛,热闹,老妈一大早就忙到现在,才张罗好一桌子菜,最开心的不过看着儿女都在身边。
老妈给灶头的财神爷供上一碗猪肉和拌了香油豆豉的水芹菜,寓意着新年发财。再给围在一起打牌,聊天的我们端上几个叶搭饼,软软糯糯的叶搭饼,把我拖回小时候的年。小孩子是最爱过年的,才进入十二月,我们一天起码要问很多次,什么时候才过年啊。大人总说,年就藏在门缝里,找找看吧,我们就傻傻的去扒门缝。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大人给的利是,每次过年,都是一次丰收。这个时候,老妈准是在给我们添新衣,以前不像现在都是买的。很多时候,为了省钱老妈上市场扯上一匹布,每个人都给弄一身新衣。年二十四、五,是大搞卫生的时候,所有家里的东西都得拿出来洗涮一新,房梁的蜘蛛网也得一网打尽。
接下来是摘木菠萝叶子,洗干净晾干备用。老妈去市场买回椰子、花生、白糖、砂糖、冬瓜糖等做馅。老爸会用锯子把椰子锯成两半,然后用刨子一点一点把椰子刨成丝。每次老爸弄椰子的时候,我们喝椰子汁都能把肚子喝得滚圆,才心满意足地走开玩去。椰丝要用容器一层一层装起来,每铺一层撒一层白糖,最后密封起来,等到做木叶夹的时候再拿出来,密封的椰丝会变柔软,飘着清清的椰子香,白糖化成蜜汁,浸泡着椰丝,甜里透香,香里有甜,椰丝木叶夹算是我家做的最好的饼食。还有花生馅的木叶夹,也是我们寻常人家爱做的,把花生米炒熟,砸碎然后放芝麻和砂糖进去搅拌,这就是花生馅的做法。做好的木叶夹用两片菠萝蜜叶子包住,然后放在柴火烧的大锅里蒸,老妈会在灶头那里插上一枝香,等香烧完了,木叶夹就能起锅了。趁热吃上一个,边撕叶子,一边嘴巴就等不及去咬,烫嘴的木叶夹还带着椰丝、花生的香气,正是最新鲜的时候。第一个出炉的叶搭饼,是全家人一人一口分吃的。这个春节传统,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如今的木叶夹的馅料也更为丰富了。只是外出工作的我们,不能参与到其中,家里只剩下老人,也没有了力气去弄,更多的人家是从外面买回来当年货。母亲在弄这些的时候,也许想着以前一家人和乐的情形忙碌。全家围在一起包叶搭饼的情形,我一直记到现在。
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不仅要备年夜饭,祭拜祖先,还要趁着夜幕贴对联。小时候,对联是爷爷写的,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不仅为家里写对联,很多乡邻也来求字。爷爷的对联都是从一本小册子里找出来的,意思大多是平安富贵、添丁发财。记得小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会跑到人家的家门口去抄写别人家贴的对联。当爷爷握不住笔了,家里的对联是叔叔给写的,现在是我们兄妹接过了这一任务。每次贴对联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围在那里看热闹,大人就叫我们看看平仄,考考我们那个对联贴左边那个贴右边。我们经常是叽叽喳喳一通也讨论不出个结果。如今,自己写对联的习惯,我们都一直保留着。即使在城市里生活了,我也愿意自己裁些红纸回来自己写,自己贴。那种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感觉,很是踏实。年夜饭后,是春晚是打牌是闲聊的时间,这个夜晚是热闹的,人们都整晚不睡,俗话叫守岁,到了凌晨零点,鞭炮声就从四面八方响起,仿佛在敲响新的一年的钟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碌祭神的事了。到了大年初一早上,母亲早弄好早饭,我们的惯例是初一要吃一天素,所以桌上都是各种素菜,连供奉给祖先的,也是水果清饭。初二是探亲的好日子,大包小包的人们就奔在去探亲的路上。
每年春节,城市渐渐冷寂,农村渐渐热闹起来。不管过年的习俗是不是保持,人们团聚的心情却像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变。
年情・曾经的年岁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人人都盼着过年。父亲常会打趣地在临近过年时对我们说道。只是后来改了:大人盼赚钱,小孩盼过年。临近过年,也许是辛苦一年,没有张罗到什么钱,过年也自然紧巴巴的,才会那么叹叹气地说出来。那会子也没懂是什么意思。过年有新衣穿,过年有好吃的,过年还可以拿压岁钱,只知道这些。
年二十三,村里的人开始家家户户在灶头点上香烛,摆上供品,还上好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送灶神爷回天上跟家人过年。年二十四以后就开始张罗过年的年货和食品。听父亲说,往年家里的年货都自家出产,糖果、麻圆、糍粑、黄酒等等。因为村里没有打粉机,就只能人工舂米。那时村里人都会集中在一处,有说有笑地,赏介着往年谁家做的糖果最好吃,今年又有什么特色。年二十五起,到二十七、八,各家各户开始福猪肉,因为杀猪太血淋淋了,为了吉祥就叫福,还有福鸡鸭、福鱼!除脏迹,年二十七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新年。年二十九,就是最后的“备战”,齐备各种年后所需的生活用品、食物,因为元宵前就不再劳作,是专门探亲访友待客的。
吃团年饭,从中午开始。菜肴丰盛:清蒸的鱼,蒸好后,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碎,红红火火的。年三十晚上的鱼不准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象征年年有余。团年肘子、团子肉和香芋扣肉必不可少,这算得上“霸王肉”了,个大肥腻,只要吃上几块就可以不吃米饭了;抓钱手的“凤爪”,是好些人家里必备的,出门在外的人,长辈们都会给夹上一只抓钱手,顺便说,出门在外赚大钱啊!故意把“啊”字提高两倍声。酿豆腐,也是可以放很多天的菜肴。一般,每家每户都会在年前大量地酿做,等到年夜饭就摆上来,可以吃上好一段时间。
吃团年饭时,得请上各方神灵和家里祖先一齐吃团年饭。往年是见爷爷非常虔诚地在家门口摆上各式的供品,点上香烛,烧了纸钱,嘴中念念有词;如今父亲也虔诚地这样做。请神、请祖先之后就上对联、上门神。小孩也一齐过来凑热闹,闹喊着“贴对联了、贴对联了”,家里老人就会更正说,不是贴对联,是上对联。后来才知道,为了讨好彩头,都不说贴,因为老家有个词叫“贴本”,意思是亏本、折本,而取“上”字则是人往上走的意思。
年三十晚上,守岁。守岁时,一家人“围炉夜话”,喝茶聊天。深夜了,家里点上“长寿灯”,通宵达旦,彻夜通明;而如今也就只是将家里的电灯一直亮着,直到天亮。过了午夜12点,也就到了新年,就可以陆陆续续地听到此起彼伏地炮仗声――新年开财门,烧了炮仗之后,家里的门就不再关了,也一直到天亮。年初一的清早,小孩子都起床,那就热闹了。在农村里,小孩子们早早起床就要“压岁钱”,嘴里都说着祝福的话,若是哪个小孩不说吉利话,大人们也一直要兜出他的吉利话,才给“压岁钱”。之后,小孩子们就各家各户地窜,去捡没有点着的炮仗,满村地跑。若是遇上有下雪的年份,那就更好玩了,做成一个个的雪球,把捡来的炮仗插在中间,比赛着炸雪球,一个个地炸开花,即使弄得新衣全脏了,鞋袜都湿了,有回到家挨骂的危险,也乐此不疲。下雪年份也的确不多,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大人们也会跟着闹一闹,开怀地玩玩。
小孩子们有小孩子们快乐的玩法,而大人们也要好好地教教的,譬如讲吉利话。初一清早给压岁钱时都会教导说,大年初一,长大一岁了,要好好学习;说话要好好地说,见人要叫(打招呼),多说吉利话。也会教导着说,去人家串门时,要带柴(财),人家才会喜欢。
串门也是有讲究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说的是,大年初一,儿子带着妻儿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初二就领着妻儿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就给乡里乡亲拜年;“三六九,往外走”,因为讨个吉利,外出就得六六大顺,这几个日子离家外出也都争相出门了;七不去(念kuo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初七也都不离家外出,初八出了家门就别惦记回家,在外发财。
1、对联的来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4、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5、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来源:文章屋网 )
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序先后分。
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5、按语言习惯分。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6、按左右方位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一
“啪!啪!啪!”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的鞭炮响声,春节来到了。过新年要穿新衣,贴对联,放炮竹……一切都是那么喜庆,那么热闹。
清晨,爸爸和妈妈很早就叫我起床了,边叫还边说“春节,小妞妞穿花衣了!”一听到这,我高兴地向一只小猴子一样一蹦三只高。我穿上新衣服,跑到外面。
爸爸和妈妈正要贴春联,我也赶忙去帮忙。爸爸举着春联,我站在凳子上贴,妈妈拿着胶水,只见一条条喜庆的对联横空出世。前几个对联贴的还算顺利,就是到贴“福”字的时候,我把“福”字贴正了,妈妈忙说“不能把“福”字贴正,应该倒着贴,正所谓福到门。”爸爸在一旁呵呵地笑。我听了妈妈的话,连忙把“福”字倒过来贴。我们贴完春联,就出去放鞭炮。有摔炮,有烟火炮,还有开心果炮……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它们有的是要用火点着的,有的是只要用力一摔就行了。很快我便点着了一个个花炮,只见一会功夫一朵朵礼花绽放在空中,有的像姹紫嫣红的玫瑰,有的像绿绿的地毯,还有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引来一群围观的人。
随后,我们来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奶奶和爷爷给我了一个红包,我把里面的钱掏了出来,哇!里面居然有三百元钱呢!我很兴奋。晚上,我们和回来的叔叔、姑姑几家人吃了一吨丰盛美味的团圆饭,烤鸭、纸烧肉、大虾、孜然羊肉……真是太好吃了!吃完饭,我们伴着阵阵鞭炮声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大年初二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初三初四爸爸和妈妈带着我走亲串友,四处拜年……在阵阵鞭炮响,句句祝福声中,我们度过了快乐的春节。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二
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素来就是礼仪之邦。因此,自古以前,中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传统节日。春节也不例外,现在春节虽已远去,可那过年的声音,过年的味道,还时常萦绕在脑际。不管何时,想起春节,总会有些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二十六日,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那刻,我已成功到达老家。
老家有句俗话“二十七、二十八,贴门花。”所以第二天,我们便去贴门联了。
大伯母不知是怎的,贴对联从来不用胶带,而是古老的方法,整整熬了一大锅像玉米粥一样的家伙,听伯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浆糊”。不过,这家伙果真是名不虚传,往墙上和对联上均匀一抹,再把对联拍上墙去,这就算风再大,也吹不下来了。
老家还有句俗话“二九,吃肉。”所以没到二十九日,老家的巷子里便充满了卖肉的人。老家的肉纯天然好吃,所以卖肉的行家虽多,但个个生意不错。但最好不过的就是我们这些晚辈们,光大伯亲戚就有好几个,随便进哪一家,就会被热情款待一番。
大年三十白天没什么可玩的,于是表姐就提议,斗扑克。五个人围着一个被倒放的大铁盆,就可以开始进行真实又激烈的“纸上谈兵”了。但老天未必太天妒英才了。那时我的运气实在不佳。斗了几盘,我就败了几盘。真是太“幸运”了。
大年初一是最累的一天。早上,我们要五点多的时候就起床,然后赶紧穿衣,接着再去吃饭。吃饭的过程中大人还不忘放上长长的一卷爆竹。等饭吃完了,我们也就完全睡醒了。于是,我和表哥、表姐们赶紧去奶奶家,恭贺新春。但给爷爷奶奶贺岁,首先就是拜年。拜年可麻烦了,先不说每一步必须的礼节姿势,就是光论站站、跪跪、磕磕就得十三下,奶奶心疼我们,就让我们每个人磕一下,便可拿着红包走了。但是过了奶奶这一关,剩下的还有很多关。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除了睡觉,剩下的最多时间就是在去某某家的路上,奔波不停。哎!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假如给我三天时间。”
春节的记忆,可以说是“劳逸结合”或“逸中藏累”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三
春节在众多的节日中是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
除夕的晚上,妈妈给了我300元的压岁钱。我很奇怪,便问妈妈“今年怎么比往年多呀?”妈妈说“今年是你过的第一个十岁的春节,妈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做一个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健康快乐的孩子。”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过妈妈给我的钱。心里既高兴又感激。我又得到一笔不小的财富。我在心里偷着乐。
第二天我起得最早,妈妈说新年第一天谁起最早就预示着谁是一年中是最勤快的人了。准备充足后,我和妈妈准备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那边在舞龙,这边在打鼓,还有很多地方小吃,真热闹啊!我和妈妈挤在人群中,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随着人流边走边看,路两旁小铺真不少有卖脸谱的,卖糖人的,还有卖书和画像呢,我和妈妈左看看右看看,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滑冰车”这个游乐项目跟前,我央求妈妈让我试一次,妈妈答应了。
我刚上冰车,还没有坐稳呢,不好 ;前面阿姨的冰车没有刹住,直直的冲我撞来!“唉哟!”我被撞下了冰车,狠狠地跌了一跤。两手顿时碰到冰面上,好凉呀……我赶紧侧身再次上了冰车,之后我就小心翼翼的滑,并学会了刹车,总算没有被再撞。“滑冰车可真有意思!”我自言自语道。
滑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妈妈走出公园,来到了一家名叫“鱼情渔景” 的饭店,我们点了许多菜,有油碌碌的烤鱼,有香喷喷的粉蒸肉,还有鲜嫩嫩的炒虾仁……真多呀!妈妈给我满满地倒上了一杯果汁,我们互相碰杯,这一天真是开心……如果每天都过春节多好呀,回想起来,今年的春节真是既快乐又难忘!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四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临近年末了,春节也即将来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节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喜庆的“福”大街上人们都忙着买年货,家长领着孩子在服装店里买新衣服。许多大人们忙着清洗着自己的房屋。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春节即将来临,好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春节终于到了,当钟声响起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每个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经有许多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戏。我重睡梦中醒来,第一反应是我又长了一岁,穿上新买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们一起玩耍。
大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捂着耳朵驻足观看,鞭炮响完后,就是孩子的乐园。孩子冲到鞭炮堆里去寻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谁找的数量多。看着伙伴们都认真的在寻找,我也拿着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着。
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对联,看着一副副春联,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家家的门前都被装扮成了红色,我不禁看到了节日的气息。还看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每当到外婆家拜年时,外婆总会端来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让我喝,接过茶一口下肚,那个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着就向外婆说着吉祥的话,拜完年后外婆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红包塞进我的手里,此时我不必像平时那样看父母的脸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红包接过,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临后,人们都在屋外放烟花,,这激动人心的时刻,“3——2——1”瞬时,烟花四射,仿佛如惊雷般的响声出现,我忙出来观看,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现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灿烂的烟花,让人目不暇接,红的,紫的,蓝的,绿的,金的……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见一个金色的点,高高的飞起,这五彩的烟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传出人们的欢声笑语,欢呼声随着烟花飘荡在节日的夜空中!
春节预示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你年一定充满朝气,一定充满着希望。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五
小时候,总会盼望春节到来,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过春节总是十分的开心,十分的放纵,十分的好玩。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放爆竹了。
记得第一次放炮,还是在奶奶家楼下。那一年,爸爸放假回来,给我带来足足一箱的爆竹。我带出一袋“烟雾弹”放在花坛边上,手中拿着打火机,把打火机为在炮的旁边,十分害怕,不敢点。这时爸爸来了,帮我把炮点燃了,我在一旁捂上了耳朵。可是,只见一缕紫烟出来了,炮也没有响。我一看,也没有危险,就大胆放了一个。果然不响,我又找到了一报二踢脚,望着放在地上用打火机一点。“砰”的一声,我吓得坐在了地上,我以为那炮不不响呢,我从此以后都不放二踢脚了。
还有一次在我姥姥家,想玩火药,就把二踢脚拆开,把火药露出来,会烧红的炉钩子一点,噼里,一缕白烟升起,火药宛如一个闪光弹,把我的眼睛刺得生疼。
我拿上了三十多个窜天猴,到了院子里,平着放在地面上,在引火线上撒上火药,用打火机一点,三十多个窜天猴一起发射,场面十分壮观。
放了寒假了,2014年有两个九月,所以这学期的时间较长,放假较晚。一到了假期,同学们一定在家里都规划好了自己的假期。随着寒假的开始,也寓意着快要过年了。春节,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我国每年都要庆贺的大事。再说春节习俗,有人说,不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吗?其实不然,我国各地人民的春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想要了解?我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我国异地的春节习俗: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祭灶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丰盛的年夜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广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
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穷鬼日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了解了这么多省份的春节习俗,原来各地的春节习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数名族。想不想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让我一一介绍给大家。
壮族: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节习俗: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彝族: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彝族过年前除催喂肥猪、酿好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朝鲜族: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一、设计意图
前言:过新年了,年货摊位上丰富的年货真是多啊,今年妈妈带着我来到幼儿园的年货摊位上选年货。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感受新年的气息,了解春节在中国人心里的重要性。
二、活动目标
1、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2、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2、课件:“年”的来历。
3、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贴对联、福字,放烟花,买年货,穿新衣,压岁钱,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并把这些图片集中布置在教室里。
4、音乐:《喜洋洋》。
四、活动过程
1、参观“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今天,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个展览。大家可要认真、仔细地看。”
(1)幼儿自由参观展览,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在喜庆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参观图片展览。各种喜庆、热闹的图片成了孩子们谈话的中心。他们边看边聊:“包饺子,我奶奶会的。”“这是‘福’字,我家门上也贴过的。”“这张图片上讲的是超市里,大家在买过年用的东西。”“我知道照片上说的是过年的事情”……
(2)说说自己参观后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提问:“谁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参观的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过年”)[这个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加加已经发现了:图片中记录的都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做的事情。]
“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幼儿围绕自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因为图片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发言。]
(3)小结:过年真热闹。
“过年真热闹,到处部是喜事。”言言还把自己听到的喜庆的音乐也小结进去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2、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豆豆想到的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钱;东东说是因为过年的时候很冷,人们怕冷;龙龙的猜想是因为有怪兽――他是个“奥特曼”迷,所以想象也和怪兽联系起来了。他的想法和问题的答案是相近的……幼儿想法奇特,这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前半部分,了解人们害怕的原因。[孩子们带着各自的猜想在课件中寻找答案,所以观看的过程中鸦雀无声。看“原来人们是怕‘年’这个怪兽。小朋友们,你们快帮这些人想想办法,怎么对付‘年’这个怪兽吧。”幼儿讨论,发表意见与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快被漂亮的动画带入了故事情境。对怪兽“年”的憎恨和对人们的怜悯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都积极地献计献策,为打败怪兽“年”而开动着小脑筋。]
(2)继续看课件,了解人们战胜“年”的故事。“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但最后到底是谁的好办法战胜了‘年’呢?我们一起来继续看下去,看看是谁帮助了这些人们?”“白胡子老爷爷。”“白胡子老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对付‘年’这个怪兽的呢?为什么他用这些办法?”[观看课件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因此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
“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五、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