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老院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养老院学生实践报告心得总结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养老院学生实践报告心得总结一
最近看了一则新闻,在一个庄严的法庭上,法官刚结束一件案子,判处被告每月按时给原告300元。这并不是一个欠债还钱的案件,这是一位年过七十仍以拾垃圾为生的母亲状告不孝子的案件……
看着这一幕,不禁的让我疑问:中国这是怎么了?一向以尊老爱幼为传统美德的中国是怎么了?可能有人会说不有养老院吗?那么请问,如果世界上上每个人都这么想,那国家还要怎么富强?如果说将来你也为人父母,你的孩子也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样?而敬老院只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的一个归宿。
今年寒假我另外一位同学来到了敬老院,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老人们一看到冒着酷寒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十分关心我们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同学们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学们也很关切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老人们都感慨地说道,正是有了国家的各种福利政策才有了这样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的今天。更多老人表示同学们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乐趣。我也详细询问各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与老人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我们没有因为酷热的天气埋怨过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这里的老人并非每个都还有健康的身体,他们是社会的弱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在雨天,由于身体的原因,也许他们正忍受着各种疼痛的折磨;在雪天,由于环境的限制,也许他们正忍受着寒冷的侵蚀,也许难得见到的冬日阳光,可能根本晒不到。那我们又在干嘛呢?倾听雨的欢唱,感叹白雪美丽,在和煦的阳光下嬉戏。相比而言,我们是快乐的,而老人们是痛苦的。但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做的只能使给他们我们最真挚的祝福;看望他们,给他们少许的快乐!我们要解读他们的人生,即将走到生命末端的他们又何所思何所想呢?未来的我们会像他们的儿女一样吗?把至亲至爱之人就这样托付给敬老院吗?如果是那样,那么当最爱你的父母走了之后,一定会后悔!
当今社会,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
在回来时大家都笑容满面的说:“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
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养老院学生实践报告心得总结二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次机会!今天我去了我们市的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在那里我和几名同来的朋友为那里的老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之后又陪老人聊天,我们知道,老人最缺少的就是关爱,最害怕的市孤单和寂寞,最希望的是可以在幸福和安逸的环境中享受自己的夕阳红。
今天一大早,准确的说是x年2月26日,早上还下着雪,我和几名同学约好一同前往位于市郊的敬老院,我们带了一些水果怀着很兴奋的心情一路直奔目的地。令我们很意外的是有几位老人正好在正门外,我们上前去问,原来他们早知道有几个大学生要来看望他们,这样的事情令我们受宠若惊。
我们随同老人们一起进入了里面,进入里面的娱乐室,整个房间里坐满了人,和我们之前想的完全不同,老人们见我们来了很高兴,我们做了自我介绍之后,便按照事先的安排为老人们表演了几个简单的小节目,说实话这几个节目用我们的话来说是惨不忍睹,但老人们还是高度赞扬了我们弄得怪不好意思的,老人们也不示弱,有为满头白发的老爷爷给我们唱了一小段京剧,那架势。丝毫不逊于我们看过的正规京剧演员的表演,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位老人十分喜欢戏曲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早就成了正式演员啦,这水平真是了不得。
后来,我们又和老人们聊天,从这些聊天中,我有很多感触。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下午1点多,等我们吃完饭,一般这时老人们都出来散步和锻炼身体了.敬老院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们在散步和锻炼身体,看见我们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玩些小游戏.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临走我们部分同学和老人一起合影留念。照完相以后,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一张?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们过两天洗好后给您送来!”我们争着答道。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付出过,努力过,无论成败,我们都已拥有了自己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们没有好遗憾的了。现在我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我们是否也会像今天老人院中的老人那样知天达命呢?一定会的。
通过今天的实践,我懂得了很多,我以后希望有更过这样的机会!总之,今天很开心!
养老院学生实践报告心得总结三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安心的这一代。所以,在20x年x月x日,放寒假回到家里做了几天调整,今天我准备要开始事实我的寒假计划的第一站,就是去我们县的敬老院去看望一下那些老人,还有一个星期就要过年了,希望我能给这些老人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快乐。
首先,我利用了我的优势条件,在我家的广告公司做了两幅宣传的条幅,一个上面写着“寒冷的冬天,你我的努力会让这里温暖如夏”,另一幅写着“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寒冷”。带着这两幅条幅和一些大家凑到的食品,我跟我的父母和五个高中同学一起赶去了“汤原县敬老院”。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说话间,我们到达了县敬老院,一下车,我发现牌匾上“敬老院”的“敬”少了“艹”。于是,我们就进去找到了敬老院的负责人也就是“刘院长”,向她表明了我们的来由。刘院长便向这个老爷爷、老奶奶说明了一下我们的来由。这些老人知道我们的来由后,全都露出了和蔼的笑容,连声向我们道谢,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好,第一次发现,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真的特别可爱。
经过了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开始实施起来了我们来之前做好的计划。首先,找来了梯子,把牌匾上掉下来的那个“xx”安装上;然后选了两个醒目的地方,把事先做好的条幅挂了上;接着就是往下搬运食品,帮着收拾一下敬老院的卫生。
一切都做好了,我们便跟老人们一起坐到了活动室里,跟这些和蔼的老爷爷,老奶奶聊了起来。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好像真的融入到了一起似的,真的很开心,很欣慰。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今天的实践结束了,我们不得不往回启程了。这一天,我们倾听了各式各样的精彩和辛酸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的思绪也停留在那个贫苦年代。看着他们脸上的皱纹,都是岁月的痕迹,我想他们心中的皱纹深度,更是无法估量的。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养老院学生实践报告心得总结四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去年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去了镇里的敬老院看望并照顾那里的孤寡老人。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们也主动进去敬老院。里面有许多老人以前都有值得骄傲和让人敬佩的职业,如:军人、教师、干部等!他们选择敬老院,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感觉生活寂寞;有的是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拥有共同的兴趣,相近的人生观念和相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生活乐趣。拒老人进入敬老院时办理的手续来看,有50%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才来到敬老院,在这里有专门的人手负责照顾他们,他们的饮食都是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并且每个人每月还有一定的补助金!
每周日的下午,老人们都会聚集到敬老院内的一个礼堂里,并且有代表到台上提出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老人们的需要,且在某段时间内发放老人们的生活必须品,还将老人们所喜爱的菜列出,再投票决定本周的菜谱,在此同时,发放生活费!
老人们一看到冒着寒冷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我分享自己当年的“金戈铁马万户候”的战争岁月,还与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老人们都感慨的说,正是国家的各种福利和党的政策才能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我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
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我还又跑到外面的小卖部给老人买东西,虽然来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点心,可那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用我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意,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我就跟着那里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不方便,需要喂才行。这时我主动给老人喂饭,虽然笨手,但见到老人们开心的笑脸就心满意足了。我感觉到了一家人似的其乐无穷。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广场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
在这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为老人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经常和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进一步增进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在活动中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我叫他陈爷爷,是名老,我来到这位老人的房间,等候在门口的阿姨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便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今天来看看您。”年近九旬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并点头欢迎,在房间我仔细打量一番,在床的旁边有个写台,上面摆着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万岁,x万岁”的行书,体显得苍劲有力,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靠近门口有一张旧的滕椅,估计老人平时常坐的,我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听着老人跟我讲他过去的故事。当我们说起的事时,老人眼里泛出了泪花你他说:“过去的很艰苦啊!现在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锻炼。”老人为自己是x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x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就没有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国和家。”老人说完后,我不禁从心里感到敬佩。当我问老人作为x员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居然毫不犹豫的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就这样和老人聊了好几个小时!
【关键词】居家养老;福利多元;沧浪区
苏州于198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早于全省4年全国18年,目前老年人口数达到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0.02%。沧浪区是江苏苏州的中心城区,截至2007年,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64377人,占全区总人口近两成,远远大于国际通行的社会人口老龄化10%比率。经调查,苏州市沧浪区老年人在养老取向上,97.9%选择居家养老,而愿意入住敬老院的仅占2.1%。居家养老在苏州市沧浪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1年苏州就成为全国“星光计划”的试点城市,在探索居家养老的实践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初步形成了由虚拟养老院、日托所和幸福联盟三大供给主体组成的,以社区为核心的立体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一、福利多元主义概述
苏州市沧浪区立体养老服务供给系统充分体现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理念,福利多元的概念起源于英国1978年的《沃尔芬的志愿组织的未来报告》。1986年,罗斯(Rose)在《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国家对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一文中对于福利多元主义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一个社会总体的福利是重要的议题,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 household)、市场和国家。罗斯的福利组合理论因为强调国家以外的其它社会部门在福利方面的作用而受到重视,不少学者在福利组合理论的框架下对该理论进行的丰富或是修正。约翰逊(Johnson,1987)在罗斯多元组合框架中加入了“第四元”――志愿组织,使得福利多元理论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在其社会福利多元部门的结构下,分权和参与是实现社会福利多元化的途径。福利多元主义的两个主要概念是分权化与参与,所谓分权化不仅是将福利服务的行政权由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政府,同时要从地方转移至社区,由公共部门转给私人部门。参与指福利消费者共同参与福利服务的制度决策及服务输送过程。这两点在苏州市沧浪区的立体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该系统融合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四个参与主体――家庭、市场、国家和志愿组织,将权力下放至社区一级,虚拟养老院、日托所和幸福联盟三者之间的服务供给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和配合关系。同时,虚拟养老院的核心――221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反馈系统,形成了虚拟养老院、社区以及老人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保证了“参与”过程中的回应性。
二、立体养老服务供给系统
图1 苏州市沧浪区立体养老服务供给系统
苏州市沧浪区养老服务供给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组织系统、技术保障系统和筹资系统。如表1所示。虚拟养老院是苏州市沧浪区首创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实体,它以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为主运营商,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吸引优质企业加盟,上门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照料所有项目。老年日托所是一种日间集中照料老人的提供用餐、休息和娱乐活动的综合场所,通常由区民政局及所在社区出资配置场地及所需设施,由社区老人自主选择加入,收取少量伙食费用,其余大部分费用由街道和社区提供。幸福联盟是由社会团体、各类民间组织和各类志愿者队伍组成的联合体,主要任务是培育和发展社区公益性或服务性民间组织,招募社区志愿者,协调、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服务和各类活动。(1)组织系统。苏州市沧浪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的参与者包括政府、虚拟养老院、日托所、幸福联盟以及社区等等,在此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分工比较明确,初步形成了互补的结构。政府在整个居家养老模式中负责政策的引导和对各方主体的监管以及必要的资源整合。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为虚拟养老院、日托所和幸福联盟,间接供给主体还包括相关企业(主要与虚拟养老院合作),医疗护理机构等。具体的运行机制也是主要围绕这三者的内部运作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机制展开的。虚拟养老院作为民办非企业,是沧浪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提供对老人的上门服务,包括间接供给和直接供给两种形式,前者虚拟养老院作为中介者联系加盟商提供,后者的组织层级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六个分站”,一个中心指“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六个分站就是中心在沧浪区所辖六个街道设立的养老服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设立一名站长。六个分站根据地理区位划为南北两片,各设片长一名。服务人员每天下午到中心拿取隔天的工单,隔天直接到老人家中服务,养老工作站也是其休息场所。建立之初虚拟养老院通过对全区老年人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根据其需求来制定自己的服务项目,内容涉及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6大类53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不过后来由于资源所限,执行过程中将服务内容局限在了个性化的家政服务方面,侧重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的需求。日托所作为老年人融入社区的主要载体,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顾、医疗护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交往娱乐的需求,其作用更多的是让老人走出家门,享受社区生活与各种养老服务设施,更偏向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在走访过程中,二郎巷社区的日托所是目前苏州市规模最大的,服务设施齐全且富有层次化,老人在此可欣赏沪剧、评弹、昆曲等优秀传统戏,并设有医疗室,方便老人小病的就医。在走访社区过程中,友联二村第三社区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特色的,社区实施“办公面积最小化,活动面积最大化”,这种类日托所性质的社区老人活动中心为丰富老人晚年生活,提供精神慰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幸福联盟作为志愿者管理组织现在缺乏明确的服务范围化解,主要是对前两种方式的补充。(2)技术保障系统。技术保障系统分为信息反馈和员工培训两部分。立体养老服务系统良好的参与性,一方面源于依托社区对于福利消费者的贴近;另一方面则与先进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关,尤其是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保障系统,这套系统是虚拟养老院运转的核心。该系统主要针对之前居家养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服务的信息流不通畅、服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缺乏可控性等问题而建立,为此,政府出资50万与苏州电信分公司合作,开发了“221”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虚拟养老院在设计出此系统之前,曾于2007年7、8月份走访一千多户老人家庭,入户调查老人的信息,包括老人的年龄、性别、经济水平、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以此作为最原始的数据源,建立起老人信息库,在开发出“221养老服务系统”后正式录入,形成最原始的静态数据。221系统值得称道之处是其良好的服务反馈机制,虚拟养老院免费为享受服务的老人安装一键通电话,形成一张虚拟的电话网。通过虚拟的电话网,每次在服务人员提供完服务之后,虚拟养老院都会主动给老人打电话询问服务的满意程度和新的服务需求,两者会被回馈到系统当中,满意度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需求则会得到虚拟养老院及时的反馈,服务人员于服务的前一天下午到虚拟养老院领取工单,系统根据这些原始的静态数据产生一张固定工单,根据动态数据生成一份临时工单,服务人员在上门服务之前都会先提醒老人,并确认服务内容。老人确认之后,服务人员或指派的服务商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老人收取服务费用。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为部分老人购买相应的服务,如为老人自愿加入,则按约定收费。所以该流程可以凝练为下图所示的基于2种数据,生成2张工单,出具1份收费清单的信息化管理过程。
图2 虚拟养老院的运行机制
虚拟养老院建立了一套多层次的反馈监督机制。一级监督为服务完毕后的电话回访机制;二级监督为站长、片长的工作监督,通过平时对享受服务的老人上门访问,询问服务人员的平时工作情况及老人的需求;三级监督为中心管理人员的定期抽查。通过以上的监督问题能得到即使反馈,及时调整对老人的需求变化做出新的回应。同时,中心也会委托熟悉社区情况的居委会每年按批次上报符合条件的老人信息,然后通过中心的审核之后,确定享受服务的新的老人名单,以此不断更新虚拟养老院的养老服务系统的数据,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3)筹资系统。充足的资金是维持、发展居家养老的血液。目前,虚拟养老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自费老人的服务消费,但这部分的资金数额较小。日常运营经费主要向老人收取部分费用(现在标准是每人每月260元左右),其余由政府补贴。采访中其他社区的老人也表示希望在本社区内建立日托所,但受社区资金限制而未果。幸福联盟是隶属于社区居委会的一个志愿者组织,经费主要有居委会承担,在未来加大其自主性的过程中资金的自主也将成为重要的一环。综上可以看出三个主要的供给主体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制于资金限制,在未来多元化资金渠道是必须突破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范斌.福利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 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 创新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高寿的老人日益增多,使我国社会过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来看,采用公共资源进行养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养老需求。调查显示,到2012年为止,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而我国《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这份报告也显示:到2020年为止,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2%,并且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1.当前养老总体概况分析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8295个,比上年减少1614个,降低了8.1%;老年维权协调组织8.3万个,比上年减少5.3万个,降低了39.0%;老年学校49289个,比上年减少10254个,降低了17.2%;在校学习人员586.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8.4%;建立各类老年活动室36.8万个,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1.8万次,这些都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表1所示)
尽管老年人数在不断增加,养老机构和相关养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中央也积极部署加快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但这毕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目前我国养老的现状来看,现有养老资源还远远达不到标准。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3.8万余个,养老床位在120万张左右,但这仅占老龄人口的0.8%。换句话说,就是8张床位有1000位老人排队等用。
2.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化养老在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从市场环境到政策法律支持等都还不太完善。虽然发展前景广,政府也大力支持,但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
困境一:政府角度分析
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政府虽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但整体缺乏监督力度,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化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要想让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更好地发展下去,我国政府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遇到一些法律纠纷,养老院处在弱势地位,这让经营者失去信心。从我国当前来讲,只有在法制环境的保护下,才能让养老机构发展壮大。
困境二:投资环境分析
政府的优惠政策给了社会化养老机构良好的经营环境,但是从整个养老行业的投资环境来看,其并不乐观。养老,从传统观念上来讲,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在时代环境下,社会化资本涌入该行业。尽管养老行业并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也依然有大量内外资流入这个领域。这无疑是看好了社会化养老机构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养老需求激增的趋势。
困境三:自身经营状况分析。
与其他社会事业相似,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于周边居民或者退休职工,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这就大大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发展。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多的作用,经济吸引优质的人才,才能让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起来。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办公电脑网,但就当前养老机构员工来讲,很多都还不会使用电脑。这就大大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发展。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多的作用,经济吸引优质的人才,才能让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起来。
3.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3.1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思想
社会化养老,是一项有利于百姓的事业。因此,就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方面,以周边居民为养老服务对象,争取让周边居民的养老服务都拉过来,并且重视每一位养老对象。另一方面,要扩宽客户群,与相关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保持合作关系,给养老机构内的老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体现在多个方面:
3.1.1心理关爱,保证入住老年人身心健康
除提供给老人相关的养老服务,如医疗服务、疏导服务、日常服务等,还应该根据每个老人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心理交流,以保证入住老年人身心健康。
3.1.2硬件投入,保证服务机构的质量标准
对于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而言,养老院应该以方便老年人的设施为主,多注意一些细节上的设计,如厕所、盥洗室等容易导致老年人危险的地方,要进行特别的设置。比如多铺设防滑垫等。另外,对于内部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还应该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重视“人”的作用。
3.2在养老模式上要积极创新
随着70、80后等独生子女的长大,其父母的养老问题凸现出来。随着人们对“进养老院”就是不孝思想的转变和老年人本身对养老院需求等的影响下,养老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从早期社会化养老机构来看,我国目前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是单纯的机构养老,模式单一,且养老环境差,可以说进养老机构是那些经济条件实在很差的家庭才会采取的方式。随着养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社会化养老要拓宽了思路,想要改变原先这种陈旧的养老模式。
3.2.1作为是居家养老的补充
可以以尝试用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方式,租用民居进行分散式养老服务的模式来发展养老事业,就是对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种模式主要可以在民营养老机构中实施起来。
3.2.2建设成养老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中心
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家政服务员定期来中心做培训,以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周围居民家属也可以定期来听课,以提高对自家老人养老相关知识的补充。同时,还能通过中心培养,将国内外最新养老理念传达给所有有需求的人员。
3.3重视养老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和民众对养老需求的提高,社会化养老机构开始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养老机构只有积极引进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和进行内部员工职业培训等方式让自身员工素质提升,才能紧跟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提高的趋势,才能长久发展。对员工服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应当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培训标准教材,让所有员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模拟、竞赛等形式,从企业制度、从业道德、心理素质、护理技能等多个方面提高员工专业技能。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服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随着70、80后等独生子女的长大,其父母的养老问题凸现出来。随着人们对“进养老院”就是不孝思想的转变和老年人本身对养老院需求等的影响下,社会化养老这个概念将被人们广泛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养老服务;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R码]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070-03
重庆是我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并且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根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显示,到2020年,重庆市全市老龄人口总数将高达675万,占总人口19%。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虽已构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较为有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经验,有助于重庆市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国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英国:遵循“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英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英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77%,较2013年高出03个百分点。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以人为本”是英国养老服务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这点不仅体现在日常服务中,还体现在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中。英国的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但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却功能齐全、布置温馨、设备优良、安全卫生,尽可能照顾到每位老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日常服务中,英国养老机构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细心观察老人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册,餐厅再根据这些记录依据每位老人的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餐食。此外,英国养老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会事先征询每位老人的意见,遵循老人意见提供服务。在设施建设中,英国养老机构床垫的软硬度也可以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英国还十分重视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各地政府都有专门的组织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如苏格兰的社会服务监察会、英格兰的照顾质量委员会等,一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出来,根据这些结果以及接受的投诉来提出修改意见,并制定政策,以此来保证老年人享有高质量的服务。
(二)美国:建立严格的养老服务监管机制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老龄人口就已经突破老龄化标准线,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及以上老人在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必然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美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入住老人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指标体系,只有达到相关指标要求的老人才有资格入住老人院。在养老机构方面,美国实行严格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凡是符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关条件的社会力量,都有申请注册的资格。同时,美国政府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也十分严格,通常采用年检的方式,只有达到官方制定的质量标准,养老机构才能获得计划报销。并且,美国政府还将通过监管获得的大量数据、检查结果到网上,一方面老年人根据这些信息挑选适合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也间接地约束了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自1965年以来,美国养老服务的内容陆续通过法律得以明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养老服务提供的规范性。
(三)日本:重视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
1970年,日本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总人口中,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了273%。据推测,到2025年,每三位日本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高增速和高龄化的特征致使日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日本十分重视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在服务人员培养方面,日本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与养老护理相关的专业,如日本福祉教育专门学校开设了介护福祉士专业,也就是国内的养老护理专业,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掌握更多关于养老服务的知识。同时,日本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护理人员在工作前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从事服务工作。日本的养老院会对考取介护福祉士资格的员工给予每个月2万日元的额外奖励。公司也会组织各种应试辅导性质的进修,借此鼓励更多的人考取介护福祉士,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日本的养老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养老院分为了经济型、高级公寓型、疗养型、养护型等十几种,大致分为健康型养老院、住宅型养老院以及看户型养老院三大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入住适合的养老院,真正的实行按需养老。
二、国内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上海: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建设
1979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15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2%,首次突破老龄化标准线,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率先开始探索养老服务的地区。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上海市重视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法制建设,1998年,上海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上海市率先开始编制市、区县两级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结合上海市未来老年人口数量预测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养老床位建设长期规划。2014年,上海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养老机构法规,条例中对上海市养老机构的设立、规划建设与扶持优惠等进行了明确说明。2015年,上海市研究编制了《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从招录使用、职业发展、薪酬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 [1] 。
(二)北京: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北京市于199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空巢化与高龄化并存的趋势加剧了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2005年,北京市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健康评估服务的基本要求、评估规范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市B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008年,北京市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做出了规定。2014年,北京市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截至2015年,北京市共出台了9项关于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使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三)南京: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
南京市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南京市为应对老年人口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风险及高需求的特点,积极建立并推动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实践中,南京市重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税收收费方面,南京市共制定了11项优惠标准,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在政府资助方面,对城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每张床位4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对郊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3000元的资助,对县里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2000元的资助。在培训用工方面,对持有南京市《再就业优惠证》并到福利机构工作的人员,在参加养老护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时给予一定的补贴 [2] 。
三、国内外社会化养老服务对重庆市的启示
(一)加强养老服务法制化建设
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的特征,养老服务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重庆市政府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同时,将长期处于政策层面的文件上升到法律层面,确保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具体实践都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发展。例如,在服务层面,可借鉴北京做法,出台养老服务合同范本,养老服务供需双方在事前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二)加强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2014年,重庆市具有专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师不到200人,这类专业人员的缺口达到30%~40%,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3] 。为此,重庆市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首先,重庆市拥有西部最大的职教城,政府应支持各高校开设护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注重护理康复、老年服务管理、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城乡就业培训中,增加对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的项目,凡是按规定进行了养老护理职业培训的,可发放相应的补贴作为嘉奖;第三,加强相关的技能认证,鼓励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参与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技术等级评定,逐步在养老服务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
(三)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严格监管是社会化养老服务有序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政府应严格按照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严格的把关,按照《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标准(试行)》的规定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审查监督,将不符合规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剔除淘汰,确保养老服务市场的良性运行 [4] 。
(四)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根据重庆市201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重庆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217%。由于经济水平、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存在差异性,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养老机构应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次,养老机构应分为疗养型、养护型等不同的种类,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护理需求。第三,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按需养老、按需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蓓,陈青.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向全市推广[N].文汇报,2015-11-19(002).
[2]张璇,陆颖琰.政府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基于江苏省S市的审计调查实证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4(10):30-32.
一、以体验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除了举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要想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流于表面,就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的实用性,既然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那么,德育教育就应该从提高思想品德的行为入手。建议班主任向学校申请,联合社会机构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型德育教育的空间,例如,固定每月的某个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去学校附近的社区养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读书、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并鼓励学生将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写成周记。相信通过德育实践,学生们会为自己的尊老、敬老行为感到骄傲,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形成系统的实践型德育教育工作,会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惯性,在敬老院尊老、敬老的行为也会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学生行为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正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提高的表现。
二、借助多方力量开展德育工作
1.重视任课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
对学生的德育应该是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班主任如果认为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独挑大梁”,忽视任课教师的配合,那么,德育工作水平想要上升是十分困难的。班主任一方面担任着学生成长管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担任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协同任课教师一起开展德育工作,就会由于精力有限,使德育工作永远处于“治标不治本”的水平。因此,建议班主任和班级任课教师多交流学生的德育方面的问题,通过请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等形式,邀请任课教师进入学生群体,为任课教师协助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背景和空间,也为自己的德育工作添加“左膀右臂”。
2.重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并行。
学校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这并不代表这两方面的教育责任全部由学校负担,因为教育是社会性的行为。初中学生生活的社会范围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德育教育的责任也应该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建议班主任教师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细节和人格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把评价孩子的标准定在“学习成绩”上,在每学期末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对学生家长报告学生的成长和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侧重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方面,使家长重视学生非知识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协同家长进行学校、家庭同步的德育教育。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有影响。为了解决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工作量大而成效不高的问题,建议班主任使用实践性教育的方式,并联合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开展协作式的德育工作,以便促进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发展。
作者:黄炳昌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中学
文圣区是辽阳市的老城区,全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7.4%,是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全区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几年来,该区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文圣区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形成了“政府扶持,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新模式。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在全国首创虚拟敬老院
该区自2005年开始,针对一些“空巢”老人孤独、寂寞、需要照顾,但又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到养老机构养老的实际问题,在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民营企业业主宋广民创办了“文圣区广民虚拟敬老院”。即,养员在家中养老,服务员到养员的家中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形成一个服务网络。
文圣区的“虚拟敬老院”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服务商采取会员制,即以家政服务公司、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旅游公司、律师事务所、餐饮机构、影剧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大学等服务商为集体会员,根据“文圣区广民虚拟敬老院”的服务安排,有计划地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养员也采取会员制,即通过协议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标准,养员的基本资料统一录入微机;在养员家庭中设立养员身体状况记录簿和服务员工作状况记录簿,监督服务质量;养员悬挂统一的居家养老户标识,服务员统一着装\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文圣区广民虚拟敬老院”已吸收居家养老户219户,实行共性和个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一是为大多数老人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服务;二是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为高龄和残疾人提供的特殊服务,“2296777”呼叫中心每天打电话问安。
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全面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
文圣区委、区政府对社会化养老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养老事业的优惠政策。一是把社会化养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区委、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养老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将养老工作中的重点工作纳入各街道刚性目标考核和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之中。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区政府成立了以政府区长为主任,区委副书记为常务副主任:17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区建立老年协会36个、老年志愿者队伍43个,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区、街、社区三级工作网络。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养老事业发展,几年来区政府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共兴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处、老年星光计划项目17处,改扩建老年活动室12处,安装健身器材248套、3000余件。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本区实际,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文圣区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工作方案》、《文圣区老龄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等工作制度;研究编制了《文圣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暨深化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工作方案》,对“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五是设立公益性岗位,降低养老企业运营成本,目前“广民虚拟敬老院”已吸收78名“4050”失业者参加公益性岗位,经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
整合资源,提高水平,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文圣区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形成了“娱乐养老、体育养老、旅游休闲养老、民办小家庭养老”四位一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开展每日问安服务。利用区公共服务中心的“2296777”便民呼叫平台,把虚拟敬老院养员、服务员和社区之间连成一个网络,养员的电子档案、服务员的电子档案都输入到计算机,对养员实行信息化管理。“2296777"呼叫平台每天给老人打一个问安电话,问候老人的身体状况,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监督服务员是否服务到位。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开办以“东三义老年日托中心”为主体、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室为依托老年日托服务,建成集学习、餐饮、休闲、健身、游艺、维权、咨询为一体的现代老年服务实体,可为老年群体提供临时托管、临时日托、临时护理等服务。三是整合需求资源,开展日常援助服务。“虚拟敬老院”和“东三义老年日托中心”等养老机构分别设立了老年餐饮配送中心。区政府为其配备了“敬老行动”服务车,根据每个老年家庭的不同需求,一日三餐送餐到户,提供个性化特色餐饮服务。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的21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为全区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常见病防治和保健咨询服务,为社区中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区司法局及所属6个街道司法所常年义务为有困难的老年人开展法律援助服务等。四是整合娱乐资源,开展文娱健身服务。各街道和社区发挥老年活动室和文化、健身广场的作用,常年对老年人开放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并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开办老年大学,聘请老医疗专家、老书法爱好者、老科技工作者定期到老年大学授课,使老年人的兴趣得到发挥和提高。社区已成为集学习、休闲、健身、游艺、维权、咨询为一体的现代老年服务站。
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圣区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日间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新格局。文圣区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委、省民政厅、省老龄委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辽宁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辽宁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06年,区长王忠学在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广民虚拟养老院被评为辽宁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机构”。2010年,在辽宁省民心网开展的网民评议(市)县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圣区的养老模式被网民评为2010年县(市)区政府“创新举措”之一。
关键词: 社会保障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
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
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医养结合省级试点先行市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市政协成立以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相关界别组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民政、卫计、市医院颐养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就这一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协商报告如下。
一、 协商所达成的共识
截止2017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4.127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16.95%。养老资源方面,现有医养结合机构(临清市颐养中心)1家,养老机构9家,其中公办4家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5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5020张。医疗资源方面,我市现有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3家、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基层卫生院和二、三、四人民医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老龄事业,将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市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主要采用五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医养结合。 注重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培育、扶持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产业结合,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我市新建的市医院颐养中心是一家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是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我市唯一一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养老床位1140张,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另外,我市华美医院养老项目已通过前期论证,正式向市民政局提交建设申请,规划占地197亩,医护型养老床位1000张,一般性老年生活床位800张,康复、疗养、卫生保健床位200张,病房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社区养老。注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结合,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安民区院建设了“安民医院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支持市医院建设规范的“古楼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支持华美医院建设“华润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随着这些中心的建成,能自理老人的可以活动、健身,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享受日间生活护理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既解决了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老人不用离开社区便可享受养老服务的问题。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落实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工作,将养老服务用房无偿提供为老服务组织,建立面向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站点,开展助餐、助浴、代购、维修、家政、康复、医疗签约等多项服务。
(三)签约服务。注重开展多项签约服务,探索适合老年人看病就医便捷高效的新途径。市人民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救治、中医保健等多项服务;19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康复科,配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健康进行科学管理与评判。市辖区23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服务。目前我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1.57万人,签约率71.7%,健康管理率72.2%,稳步构建“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回家”的新模式。
(四)定期巡诊。注重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定期开展巡诊和接诊,部分解决了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身体活动不方便的问题。没有条件建立医疗站点的敬老院,指导建立与二级以上医院协作对接,协作医院定期组织全科医生对入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巡诊和接诊服务。目前我市4处中心敬老院、5处民办养老院已同市医院、华美医院、安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分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医疗服务。
(五)平台建设。注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目前正与移动公司联合,在城市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肩负120急救、健康咨询、群众满意度调查回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多项职能。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将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出行、运动等一些基础数据及时反馈医院平台,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值班医师可随时实现健康监测。遇有紧急情况,还可以选择一键拨号至亲友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获得及时救助。
二、协商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
医养结合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长久之策。要放眼长远、务求实效,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从工作实际看,由于社会认知、投入不够、政策保障、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之路并不顺利,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
(一)从养老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摸索多、经验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大量相关文件,对于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对于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的结合缺少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历史短,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少,医养结合审批手续繁琐,承担养老服务尚且运营艰难,难以承受医疗护理重担。另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不能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严重降低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投入多、补贴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而养老机构普便运营困难,财政补贴的相关政策有待制定和落实。一般性养老机构建设,省、聊城市给予一张床位补贴1万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补贴1.2万元,但相比建设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要建设投资近20万元,缺口相差很大。目前,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主要依靠省、聊城市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县级财政还没有将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省、市要求的每年本级留成的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落实。三是困难多、办法少。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政策、标准和专业人才队伍缺失,因为是我市是示范先行试点,上级的很多政策和指导办法还未及时跟进制定和出台,单靠自己解决难度很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开办诊所,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大部分传统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养老机构从业对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现实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医养结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从医疗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医疗机构开展自身业务就很紧张,开展养老服务压力更大。医疗机构在自身市场需求很旺盛的情况下,到养老机构巡诊、接诊,很大程度上没有时间精力、抽不出医务人员。二是缺乏利益驱动。医疗机构和传统养老机构虽然开展了签约式服务,但是由于传统养老机构规模小、供养老人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老服务不能获取经济效益,没能真正实现医养有机融合,还存在“两张皮”问题。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把大多数老年人“挡在门外”,机构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三是缺乏政策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最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纠纷,如果能开通老年人意外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另外,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的解决政策还未落地,医生离开医院到养老机构就业会有职业风险。
(三)从老年群体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 一是预期和现实不平衡。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发展未来期望很美好,希望能尽快实现老有所养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实中很多医养结合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措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解决居家老人或养老机构入住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便捷医护问题,面对突发性重大疾病仍然束手无策,对多元化、高质量、近距离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二是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我市老年人口对健康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养老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独子、失独家庭将很快进入面对社会养老问题的高峰期。从现实来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供给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市场实际供给严重脱节,如果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三是收入与收费不平衡。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只有市颐养中心一家,属中高端医养机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面对此类医养机构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大多数工薪阶层和城乡居民难以承受,传统的养老院又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服务项目单一不愿入住,面向社会大众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势必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四)从政府部门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完备”: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卫计部门是国家卫计委指定的医养结合牵头部门,而民政部门是养老服务具体管理部门,二者能否实现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另外,据初步估算,医养结合项目从立项到正常运营至少涉及17个职能部门。在运营过程中,至少需要民政、卫计、人社、财政四个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机构处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这些是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政策保障体制不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是试点性、创新型工作,政策先行是保证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很多配套政策需要提前研究制定。但从实践看,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比如说,养老机构内设医院或诊所能否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长期护理险扩面的问题,老人意外险试行的问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机融合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问题,“1234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何时开通的问题,等等还有很多。
三、对策建议
我市是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医养结合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调高任务目标,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要求,以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体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务求实效,及时化解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我市健康养老事业稳步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改革发展深水区,示范先行市的定位决定了上级很多指导性配套政策滞后工作现实,需要大胆决策、实践和创新。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尽快建立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每周定期通报各自工作动态,共商破解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题,多出经验、出办法、出典型,为我市养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提高批办效率。建议民政、卫生共同编制申办养老项目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一门式”服务,对新办医养老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积极协调解决消防审批、竣工验收、卫生防疫、环境评价等实际困难,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加大财政对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养老机构建设市(县)级需要配套的补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严格落实省、聊城市要求,将每年本级留成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用于展医养结合工作,加快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对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严格按上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
(二)务求实效,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工作思路,试点推进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是科学化选址。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一村(居)一策”提出的选址建设方案,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作为建设地点。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模式: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中心户、农资服务中心、电信服务网点等原有服务项目上建成并运营,卫生室就近建设。卫生室在村(居)委会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可以从村(居)委会调剂办公用房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卫生室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都需要兴建的,必须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密集、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联合兴建,并且要建有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二是标准化设计。依照“两室”功能定位和室内布局要求,对“两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实际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卫生室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室、药房;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设置“四室一厨”,即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三是优质化建设。选派质量监督代表进驻“两室”联建施工工地,对施工材料实行专人专管,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专班对所进原材料实行登记制度,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及时开展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同时完善建设施工档案,实行责任追究制,施工单位对“两室”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在“两室”建设中,对床铺、档案柜、电脑、有线电视、空调以及厨具等硬件设施进行统一配置,对标识标牌、规章制度等统一制作。四是多元化投入。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将“两室联建”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的新路子,通过“土地资产置换、老板垫资、单位自筹、爱心资助”等方式多元筹资,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办或个人办农村“两室”,通过实施驻村(居)工作队帮扶、慈善捐助、企业冠名等方法解决;同时,对建设资金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性建设、开发性建设、举债性建设。
三是整合资源,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河南省新乡市“12349”平台建设经验,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建好信息平台。依托“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健康情况、家庭信息、个人兴趣等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并以该系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二是选好运营模式。老年人会使用、企业愿意参与是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老年人理性和节俭的消费特征,探索开展积分制养老模式,凡系统登记的老年人在指定的联盟单位消费可以积攒积分,积分可以在与12349信息平台合作的超市、医院、餐馆等服务网点抵现金使用。三是盘活社会资源。大力宣传并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加入信息平台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大力整合家政服务、旅游、医疗、商场、物业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资源,以信息平台为纽带、以积分制为核心,建立异业联盟,在扩大服务中产生规模效益。
【关键词】养老机构;传染病管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的日益严峻,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呼吸道、c道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给机构、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解长宁区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薄弱环节,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保障老年人健康,对辖区内3所养老机构开展传染病管理的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在上海市长宁区注册的38家养老机构,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整群抽样,确定应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以抽中的养老机构内涉及传染病管理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及护工,共计120人进行全覆盖问卷调查;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情况,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上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报表》资料。
1.2方法采用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编制的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订后,由经过培训的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分别对传染病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工开展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部分,主要调查传染病管理制度与措施、传染病管理情况及人员配置情况;人员部分,主要调查基本情况、岗位、工作年限、传染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培训需求调查。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总床位数708张,调查当月共收住678人。员工总数为128人,包括管理人员11人、医生8人、护士12人、护工97人。3家养老机构均设有单独的诊疗室、配药室,备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血糖仪、注射剂等医疗设备,无隔离室。
2.2传染病管理制度与措施建立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已建立院内的传染病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并按照长宁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区民政局联合制定下发的《长宁区养老机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试行)》、《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配备全区统一《养老机构异常信息登记一览表》,落实专人对接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管理人员。院内建立消毒隔离制度, 由传染病管理人员自行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内部培训,配备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器等消毒机器,使用消毒片、消毒灵、84消毒液、酒精消毒剂等开展日常消毒,频次2次/天,提供工作人员手套、含酒精洗手液等个人防护用品。
2.3 传染病管理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由负责人兼职传染病报告、管理的职能。院内建有异常情况登记本,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开展登记,知晓一旦发生聚集性的发热、呕吐、腹泻情况,需要立即报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1家养老机构已登记13例,其余2家有登记本,但无病例登记。3家养老机构均未发生聚集性发热、呕吐/腹泻等情况。
2.4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情况
本次应调查120人,包括管理人员3人、医护人员20人、护工97人,实际调查120人,收集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100%。
2.4.1传染病管理人员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设有感染控制部门,由机构负责人兼职,每周从事传染病管理相关的工作时间平均7.5小时,无医学专业背景,每年参加1次疾病控制系统组织的传染病管理相关业务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报告、消毒隔离规范、接触隔离和手卫生等方面,无法回答“法定传染病分几类”、“列举3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列举3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3个传染病相关问题。
2.4.2医护人员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设有3个医务室,共20名医护人员,包括医生8人、护士12人,医生配置比平均值为85:1,护士配置比平均值为57:1。以女性为主,占总数的80%(16/20),男女性别比为1:4。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65.5岁,55-70岁人群为主,占65%(13/20),均为退休返聘的医护人员,另有20-39岁人群7人,均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0%(14/20),其次为大专、本科,分别占25%(5/20)、5%(1/20)。职称以医(护)师为主,占40%(8/20),其余依次为医(护)士、主管医(护)师和副主任医师,分别占30%(6/20)、25%(5/20)、5%(1/20)。其中在该机构工作不足5年的人员比例最高,占70%(14/20),工作5-10年的人员有6人。35%的医护人员认为得到足够的传染病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30.0%(6/20)希望参加传染病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
2.4.3护工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共有97名护工,护工配置比平均值为7:1。以女性为主,占总数的73.2%(71/97),男女性别比为1:2.7。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平均年龄65.5岁,以50-59岁年龄组最多,占60.8 %(59/97),其余依次为40-49岁、60-69岁、20-29岁年龄组,分别占21.7%(21/97)、16.5%(16/97)、1.0%(1/97)。学历以小学为主,占50.5%(49/97),其次为初中、高中、大专,分别占26.8%、7.2%、1.0%,另有14.4%为文盲。其中在该机构工作不足3年的人员比例最高,占52.6%(51/97),工作3-5年的人员占19.6%(19/97),5-8年的人员占26.8%(26/97)。27.8%(27/97)的护工对消毒器械,如紫外灯,空气消毒机不了解,仅3.1%(3/97)的护工能规范配置消毒液,54.6%(53/97)的护工接受过手卫生培训,78.4%(76/97)希望接受传染病常识、个人防护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2.5 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
根据2011-2015年上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报表》资料,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提示,共采集不同样本1033件,合格样本952件,总平均合格率为92.2%,各项目中合格率由高到低是餐具表面、室内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依次为95.8%、95.2%、91.6%、90.3%、82.4%。
3 讨论
上海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不仅养老机构的规模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的缺口,养老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明显不足[1],存在较大的传染病管理风险和隐患。老年人身体条件差,多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高,养老机构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其生活接触、暴露因素较为密切,若一旦有疾病传入,容易发生暴发流行,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本次调查提示,养老机构的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从管理到实际操作人员,每个层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为养老机构内传染病防控留下隐患,养老机构消毒质量总体合格率不高,管理缺陷不容忽视[2-4]。传染病管理人员多为行政人员兼职,缺乏医学背景常识,即使建有相关制度,也不能确保落实效果和质量。医护人员多为临床退休返聘人员,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认识深刻且有较好的管理,但对于传染病缺乏了解,退休后不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不足,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护工多为中老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较大,缺乏传染病及消毒隔离常识,消毒技能掌握不够,手卫生执行效果差,卫生意识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49号《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对养老机构、民政部门在传染病管理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养老机构在传染病管理方面遵循以下规定,包括:“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的规定处理”,“从事医疗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持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上岗,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定期对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和清洗”。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养老机构评估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综上所述,疾控系统可加强与民政部门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疾控系统定期开展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和消毒隔离效果的综合评价,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以简报形式通报民政部门,以针对性的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立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的监测网络,把养老院纳入重点管理范围,进一步细化各项传染病相关的制度、措施,建立预案,定期开展培训和督导,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疾控系统定期开展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培训,通过系统规范地讲解相关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规范和提高操作技能[5],O立标准,必要时可通过专业的考核,方可持证上岗,定期复训,从而使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消毒隔离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切实维护好老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庄梅宝,孙小娅,向敏.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430-2431.
[2]田靓,朱仁义,朱秋丽,等.全国三省养老机构卫生消毒现况[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6:503-505.
[3]汤嵩矗陈越火,沈伟.上海市养老机构消毒质量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7:591-592.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1]。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与老年人需求剧烈增长不协调的是年轻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4+2+1”的家庭模式难以担负养老的责任,现代子女难以以“孝”为中心。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6.88亿,其中5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为9.2%,30岁以上网民占比为46.1%[2]。家庭养老实现了价值观与情感纽带的继承[3],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发挥家庭的养老责任,合理化调配养老资源,发挥社会养老资源的最大价值,不仅实现“老有所养”,而且实现“老有所乐”成为很多学者专家探讨的话题。欲实现上述目标,需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培育老年人的网络消费习惯,同时引导30-40岁的消费者在网上为其父母订购养老服务和产品;第二,促进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4]。为了更好地促进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化,本文对典型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以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为研究对象,借助百度搜索引擎采取如图1所示检索条件进行搜索,其中“包含以下任意一个关键词”选项的关键词为养老、老人、旅居、旅游、候鸟、机构、社区、居家、老年人,选取搜索结果中排名前100的33个养老企业的电商平台作为数据来源。
一、电子商务的平台类型分析
从平台功能的角度,将33个平台分为购物型平台、资讯类平台、企业门户型平台三类,类型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购物型平台以销售老年人用品为主;资讯类平台以养老相关的信息资讯为主,资讯类平台包括新闻资讯类和供求资讯类;企业门户型网站则以展示企业基本信息和服务为主,企业门户包括养老机构企业门户和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企业门户。由图2可知,搜集到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企业门户类和综合资讯类为主,购物商城类和供求资讯类平台数量较少。平台所属的类型反映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企业门户类和资讯类平台说明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较低,交易类平台说明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较高。信息展示是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只有实现在线交易,才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跨时空的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各种居家养老服务、养老床位和养老公寓,不包括老年人用品。由上述分析可知,养老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图2平台类型统计
二、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分析
虽然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加,但是调查显示,健康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院,而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社区养老、智慧养老的兴起迎合了老人的这一需求[5]。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而言,退休之后突然空闲的生活让他们无所适从,对生活的热情促使他们走出家门,或继续学习或欣赏自然风光,旅居养老被追捧便是一种显现。社区养老、智慧养老和旅居养老是在保证“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对于养老企业而言,应用电子商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6]:(1)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养老机构床位管理不合理。信息化使老人在养老机构的费用按天计算,床位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电子商务的全网化,促进老人信息记录的完善。(3)网络为子女提供一个尽孝的途径,加强儿女对老人的远程关照,比如子女在网上为父母订购养老服务、养老产品等。(4)降低消费者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养老机构可在信息化平台上展示其生活环境、内部设施、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入住条件等信息,以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信誉。(5)有利于家人对老人健康的监督。家人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安全健康问题,信息化平台可记录老人每天的饮食健康状况及各项费用,并可通过摄像头获得老人的日常活动。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让消费者在线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其他消费者对企业服务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吸引消费者完成在线交易。因此,本文从信息展示、在线交易、在线沟通三个纬度对搜集到的33个平台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发现,在调研的平台中,大部分企业的电商平台仅仅是企业信息和服务展示的窗口,不具有在线交易的功能。有17家企业的平台具备在线沟通的功能,且仅限于售前沟通,对于享受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享受服务后的反馈没有提供相应的沟通途径。33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的平台提供在线订购的功能,但是没有提供在线支付功能,这意味着消费者不能在平台上完成整个的交易过程。
三、养老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养老企业应加快实施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养老服务和资源的在线交易,。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移动端平台的建设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移动端网民在全部网民中的占比为90.1%,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移动端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不仅如此,老年人使用手机的比率和频率要远远高于PC端。所以,养老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时不可忽略移动端。(2)提供在线交易和支付功能只有实现在线交易,才能实现养老服务的电子商务化。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工作忙碌的年轻人可以为家中或远在家乡的老人精心挑选一份午餐、一个可靠的钟点工,甚至是一次上门的日常护理,以表达自己的孝心,而家中的老人也能借此感受到子女的关怀。所以,养老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必须具备在线交易功能。对旅居养老企业而言,在线交易功能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旅居养老基地一般建设在旅游圣地或风景优美的地区,限于季节变化,都有淡旺季之分,在旺季的时候床位供不应求,而淡季的时候大部分床位空置。且单家企业的养老基地资源有限,有了在线交易的功能,养老企业可以建立联盟,均衡养老资源配置。(3)电商平台要对接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老人信息的在线共享和查询功能。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养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机构和社区均重视对老人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的监控和追踪。通常,上述数据保存在企业内部的系统中,不为外界所用。这些数据应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展示给老人的家人,以便让家人随时了解老人的状况。(4)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养老企业在平台上展示的信息不足以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研究表明,消费者之间更易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养老企业应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让消费者之间可以在线互动以建立消费者口碑;同时,借助平台了解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以改进服务和挖掘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作者:温丹丹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俊,张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武汉市一键通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解析[J].学习月刊,2014(6).
[2]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1.
[3]刘静,董永升.我国居家养老信息化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究[J].智富时代,2015(5).
[4]张笛.老年人电子商务网站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4.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88-03
随着护理学专业化和专科化发展,培养护理本科生使用护理程序、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成为护理本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健康评估能力是临床决策能力的基础,它是培养护生收集资料、“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监测病情变化、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1],是现代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护士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必备技能[2]。为了探究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们将养老机构作为培养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第二课堂,利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在养老机构开展融学习与服务为一体的健康评估实践活动。活动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每个服务小组为对象,对参与活动的16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感想、收获和建议,探讨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我系2010、2011级共3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23人,2011级9人。2人/组,由2010级、2011级学生结对组成9组(G1-G9),由2010级学生结对组成7组(G10-G16)。所有护生均完成了《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施方法。确定服务对象:石河子市绿洲医院老年科是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养老机构,从这些老年人当中选择由医院确诊过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压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准备工作:由教师编制健康评估实践的相关表格,包括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及随访表。评估表以吕探云主编,人卫版《健康评估》(第2版)、《健康评估》(第3版)教材为理论依据,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特点,参考国内外文献,经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及其他需要;随访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症状、体征、服药)及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等内容。以上表格编制完成后,由教师就这两份表格的使用对32名参与护生进行培训。组织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护生配合照顾。教研组2名教师参与本项目,每名教师负责指导8组护生;指导形式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及现场指导,其中每对学生的现场指导次数不少于3次。实践内容:从2013年4月6日开始,每周1次,连续12周。每组护生首次实践需完成“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确认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其余每次则需按照上次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实施与评价,并完成“随访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确认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如此不断循环。最后一次实践每2组互换服务对象以《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完成终末评估。
2.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评价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应从健康评估理论、问诊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体检能力、阅读及分析相关检查报告的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4]。结合养老机构的特点,本研究从问诊能力(含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记录书写及诊断思维能力两方面拟定访谈问题,探讨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问题包括:(1)社会实践前后,您与老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2)社会实践前后,您对资料的分析归纳、作出护理诊断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3)社会实践前后,您书写护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4)社会实践前后,您的护理评估记录书写的质量有无改善?改善表现在哪些方面?(5)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您的收获有哪些?(6)您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有哪些?(7)您对这项活动的建议?每组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访谈前说明目的,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现场录音。在访谈过程中,要认真倾听谈话内容,并仔细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澄清和确认。反复听取录音资料,将资料整理成文字,通过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沟通能力
1.准备工作。多数学生表示,会在每次实践开始前做部分准备工作。如G5说:“平时到临床见习,我们五六个学生问一个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准备,反正总有人会问;这次活动就我们两个人,再也不能依赖别人了,为了不尴尬,我们会提前把各自要问的问题分配好。”G6说:“第一次评估是像以前那样按照评估表逐条去问,结果发现老人好像听不懂,有一次还闹了笑话,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问法过于书面化。后来,我们两个会提前交流一些问题的问法。”G8说:“我们在给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时,前几次只是讲一些知识,她好像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的内容比如糖尿病足,我们就提前在网上找了相关图片,用手机给她看,效果好多了。”
2.沟通技巧。多数学生表示,随着实践的深入,会有意识地使用问诊及沟通的技巧,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说:“我们组的老人特别喜欢我们来,每次我们来了就会给我们讲好多他以前的事,这样就影响我们做正事(评估)了。后来,我们就渐渐能把握把他‘拉’回来的时机了,他想说的也说了,我们想问的也问了。”G3说:“开始时我们经常会一次问好几个问题,我们组的老人耳朵背,她总是‘挑’着回答,有的问题就漏掉了。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在那之后每次就问一个问题,问的时候声音大点,她回答起来几乎都没问题了。”G13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评估表逐条来问,后来发现有的问题具有相关性,我们就把相关的问题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问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没出现相似问题重复问的情况了。”
(二)护理诊断
1.评估意识。访谈中有3组学生表示,评估意识得到了强化。G2、G11说:“以前我们也经常来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的服务内容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这次来机构,每次都是先评估后服务,这使得我们的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了。”G8说:“以前来机构,我们能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头等这些基础护理工作;这次通过评估老人的情况,我们为他们讲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识,受到了老人的欢迎。”
2.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实践,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摸不着头绪,通过训练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G4:“能按照老师给的思路来分析护理问题,提护理诊断时的逻辑思维明显增强,提出的护理诊断更加全面准确。”G16:“理论课学习时侧重于确定护理诊断的名称,现在对于相关因素的确定感觉容易了很多。”G7:“以前写护理诊断会出现自编自造的情况,现在会有意识的查找资料,在护理诊断手册中查找、分析与资料相符的护理诊断。”G9:“之前随口能说出的护理诊断名称也就五六个,现在掌握的护理诊断数量增加了许多。”
3.护理记录书写。多数学生表示,护理评估记录的书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G16:“现在每次碰到阳性资料都会进一步询问相关原因,把原因补充到护理评估记录里,这样有利于确定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G14:“前几次上交的护理评估记录总有漏项,老师在群里指出问题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书写完成后,我们会两人核对、避免漏项。”G15:“以前写见习报告时不会注意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这次活动时,老师要求我们排序,并且讲了排序的技巧,渐渐地我们能很容易地完成诊断排序了”。
(三)责任感
多数学生表示,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使自身的责任感明显加强。G1说:“以前临床见习时没有固定的见习对象,这次活动固定服务对象,无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联系在一起,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G14说:“固定服务对象使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增加了”。G13说:“以前临床见习时就是觉得自己是学生只是学习,此次活动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们组的老人骨折一直卧床,感觉他真的很需要别人的关心,我们就想着多为他做点事,让他舒适一些。”G10说:“此次活动的持续时间长,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大,更能激发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无助与困惑
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困惑。G3:“我们想看看这些老人的病历资料,但科室的护士老师拒绝了我们的要求。”G12:“老师现场指导次数少,小组讨论的次数应当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几次指导与讲解。”G9:“我们每次都是按照护理诊断来制定下一次的护理计划,可一些计划难以真正落实。”G16:“在服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护士老师为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具体操作不太放手让我们去做。”G7:“虽然已经学过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方法,只是讲了健康知识。”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
问诊是收集健康资料的主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方法和良好的问诊技巧是确保健康资料完整与准确的关键,是做出正确护理诊断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因而,问诊能力不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其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健康评估课程中,问诊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角色扮演。临床见习时,很多情况都是多名护生见习一位患者,护生的见习机会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缩短了护生的见习时间,导致护生的问诊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实验室角色扮演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疾病经历及尚未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对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从形式上训练问诊能力。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已随访方式进行,使护生直面真实的患者,随访时间较长;并采取结对、责任到人的原则,护生有了责任感,大大提高了护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护生的实践机会。在反复训练及教师的指导下,护生的问诊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因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与传统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
《健康评估》(第3版)指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护生“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能力[1]。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是在整体护理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诊断性思维,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是其内在要求。目前的临床见习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诊断,这使得评估、诊断与计划、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同时在前期课程中也未设计连续的护理程序应用实践的环节,这些均不利于护生整体护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见习报告常以小组作业形式提交、教师的评价反馈往往滞后,且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难以达到有效训练诊断性思维的目的。本研究中,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生体验了“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服务。随着实践的深入,护生改变了以往来机构时“随意、无准备”情况,形成了“根据评估及诊断结果,实施护理计划”的习惯,很好地强化了评估意识。确定护理诊断是护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中采取了“组内讨论确定初步的护理诊断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间研讨教师点评小结”的步骤进行。研讨型教学在这一环节的应用,强化了护生对于护理诊断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护理本科生的诊断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为促进机构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长效发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对外,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将养老机构创建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这是医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5]。在此前提下,双方加强协调沟通,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机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成就感。对内,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及师资支持。在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实践中,我系的做法是:《养老院护理实践》写入了2013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2013级护本生)在三年级开学前进行为期两周的机构集中实践活动,完成后可获得1学分,这样可使社会实践规范化,解决了与专业课衔接的问题。本学期起,将机构作为健康评估课程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2013级护本生)完成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的2个月的实践活动,作业及参与情况计入课程平时成绩。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开展的第二轮机构实践中,我系已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了实践教学师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QQ群、微信群,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这有助于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探云,孙玉梅.健康评估[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文杰.护理人员健康评估能力评价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罗玫,蔡敏,刘兵,等.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健康评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探析
Agedpopulationandcitycommunitycarepatternanalyse
XuZu-rong
(Hangzhou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Zhejiang310006)
Abstract:Underagedpopulationoftheglobalagedbackground,communitycarebecomesakindofmainstreamgraduallyliveinretirementpattern.Theagedpopulationofourcountryandold,familycareweakfunctionmelttomakethedailylifeaccommodationproblemofoldpeopleprotrudingshow,developingcitycommunitycarehavebecomecommonrecongnition.Thispapersuggeststhroughcaretheanalysisofdemandforthedailylifeofoldpeopleonthebrieffoundationofelaboratingcommunitycaretheoryandoriginthatnow,ourcountryhashadthebasicconditionthatdevelopscitycommunitycare,preliminaryexplorethegoalpatternofcitycommunitycaredevelopment.
Keywords:theagedpopulationcommunitycareanalys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问题更是所有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1.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极为迅猛。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299万增加了2512万,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2]杭州市“四普”时,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61.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61%,“五普”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4.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26%,预计到2010年将达总人口的16.90%,到2020年将增长到24.99%,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高峰。[3]
人口老龄化会增加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程度:就个体老化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会逐渐衰退,甚至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就会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如影随形的人口高龄化会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越发凸显出来,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2.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在整个老年人的照顾系统中,虽然家庭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主体,但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
(1)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全国“五普”数据来看,有80.23%的家庭户为四人及四人以下户。[4]杭州市家庭户均人口由“四普”时的3.35人下降到“五普”时的2.98人,减少了0.37人,比全省平均数2.99人、全国平均数3.44人分别少0.01人和0.46人;一人户和二人户的比重分别由“四普”时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时的13.13%、22.33%。[5]
(2)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庞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际分离倾向虽然并不一定妨碍成年子女照顾父母,但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会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加重。
(3)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6]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许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无暇照顾老年的父母。
3.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滞后
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是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护理;二是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护理条件好的收费就高,而条件差的服务质量又不好。许多调查显示,老人一般只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边又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养老护理机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家人照顾和社区上门照顾。[7]
二、社区照顾的概念与起源
1.社区照顾的概念
“社区照顾”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
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来照顾”(carebythe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社区内接受照顾”及“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种概念及策略。[9]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顾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2.社区照顾起源
社区照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最初是针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逐渐改变住院式照顾,推行社区照顾。社区照顾使被照顾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再产生被抛弃感,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保障的一个范例。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与西方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普遍反思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基本一致。随着福利国家政府对福利给付系统与服务系统庞大开支的不堪重负,以及来自意识形态观点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越来越多的私人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参与提供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行列,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给付与服务方式开始采取与私人的、营利性组织合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有服务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服务体系运转的资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而节约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正规与非正规的服务的结合,市场与非市场的运做的结合,这就是“混合福利经济”(mixedeconomyofwelfare)的核心内容。[10]“混合福利经济”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是“由社区负责照顾”,提倡志愿、非正式与商业部门共同负起照顾的责任,主张志愿部门与地方政府应扮演主要角色,特别在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责任提供的方面,志愿服务部门是最主要的提供者。1980年以来,英国社区照顾政策日益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服务框架,其基本精神是经济效益与管理,主张福利产品的供应可以来自四方面:国家、家庭、商营部门和志愿机构。
三、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照顾模式的现实意义
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社区照顾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完善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护理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照顾是我国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护理。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护理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4)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铃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养老护理福利事业。即使在属于较发达地区的杭州市,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也出现了收支结构失衡与有效支付能力下降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期越来越短,社会养老金的支付面临“空洞”的危险。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是在设计“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巨额的转制成本。目前是由“统帐”制度中社会统筹部分的保费收入来消化,用现阶段的资金去完成原来现收现付的目标,去支付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造成了“空帐运行”的现象,即转制成本的填补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代际之间的转移。这无疑损害了就业者的利益,产生双重负担,显然与“统帐结合”的养老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相违背,也无法来应对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11]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
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1)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
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护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四是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
(2)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化照顾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护理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护理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社区照顾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
(3)社区照顾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照顾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条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资源,规划设施,择取方式。
社区照顾的“家”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家中养老护理是居家养老护理;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护理也应归属于居家养老护理的方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照顾场所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居家养老护理方式。本着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养老护理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照顾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
3.基本健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社区照顾理念逐渐演绎为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导向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和计划。1993年8月,民政部等14个政府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85%以上的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一所残疾人收托所和一所以上托幼机构。目前,全国城市街道一级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托老机构的计划基本实现。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在3年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和地方配套资金、社会力量投入的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酬资金,总额将达到100亿元。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学习的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以建立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届时全国将有1.32亿老年人受益。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杭州市基本形成了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社区服务网络。至2006年末,全市36.31万企业退休人员中移交社区管理的人数为32.89万人,社区管理率在90%以上;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和预防保健经费得到进一步保证;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培训率达到81.37%,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2.27%,落实了984名社区责任医师,组建了367支社区责任医师团队;主城区共有为老服务设施11681个,其中养(托)老院55所;社区志愿服务站已建成423个,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800余支;各类社区的服务设施与服务实体的专职服务人员已达2251人,由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和各类服务组织组成的兼职服务人员已发展到15396人。[12]
四、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照顾模式,既是解决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困难的主要出路,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1.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社区照顾要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提供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针对性和敏感度,以便回应有需求的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时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弹性,让老年人有从中选择的余地;所提供的服务不应多过老人的所需,以免产生过分依赖社区照顾的负面后果。
(2)依托社区
社区照顾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区作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一方面要将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建在社区中,尽量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融合;另一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正规与非正规的照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3)互助而助
社区要积极动员年轻人和年轻型老年人自愿参与社区助老服务,进行自我养老的积累。
2.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社区照顾模式宜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社区居家照顾体系,二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1)社区居家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当然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居家照顾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主办的、非政府主办的、企业性质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其他形式的慈善、互助组织。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的功能体现:①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体检、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健康跟踪及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服务。②老人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服务,诸如给老人做(送)饭、个人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修等。③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及社群活动,服务包括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④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这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中心除了为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和开展一般性的文体活动外,还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比如老人食堂、浴室、洗衣等。此外,还提供个人辅导及老年教育,如举办老人退休讲座、养生保健讲座、养老权益的法律维权咨询,设立护老者组织及义工小组等。⑤应急支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
(2)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社区居家照顺体系相比,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将院舍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隔离开来的传统院舍式照顾的。之所以要将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设在社区内,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地缘人缘观念很强,他们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牛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五、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具体策略
社区照顾模式是老年人养老的服务“安全网”,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它在整个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应当重点发展的一个保障体系。为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和发展:
1.明确服务重点
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应以居家照顾为主,以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方式上,又应以上门照顾为主,日间照顾为辅;在服务的内容上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两大类。不论是居家照顾还是机构照顾,其主要作用都是为了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支持和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
2.重视并做好健康预防,维持和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区照顾模式的职能,不能再像目前一样基本上局限在补救方面,而应当同时开展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节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开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压力。因此社区照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相关保健知识的教育宣传,指导其开展有助于机体功能改善和增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
3.制定一套衡量社区照顾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
要使社区照顾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有了可供测量服务水平的指标,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才有对照的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社区照顾的水平,了解社区照顾的现状,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社区照顾的质量和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满意度。
4.确保社区照顾的专业化
在社区照顾和其他社会化养老护理服务同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对社区照顾作出一些规定,使其具有专业特征是社区照顾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和自励性措施。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就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对社区照顾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将有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专业化品质。
5.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照顾资源
社区照顾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区内部的服务资源,而应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沟通协作,在社区层面搞好与民政福利服务资源和国有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区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2.
[2][英]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6—187.
[3]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C].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4]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32.
[5]于学军.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C].于学军.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6]张恺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J].人口研究,1996(4):46.
[7]中国老龄协会.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176.
--------------------------------------------------------------------------------
[1]作者简介:徐祖荣(1965—),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1.
[3]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2—74.
[5]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6]陈树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初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134—138.
[7]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70.
[8][英]苏珊·特斯特.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9]方奕霖.社区照顾概念的反思及对香港的启示[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9.
[10]林香生.社区照顾与社区发展[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