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正能量语录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就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这是难以捉摸的,但却是真实的。它会释放出正能量粒子,无论时间或空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正能量的语录适合发到空间或朋友圈里,供大家参考。
人生中的正能量语录1.想要活的开心,就不要与傻瓜论长短,不跟傻逼讲道理,不和三观不同的人争论是非;
生活,即使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向往。
2.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3.人生是短暂的,是美丽的,在短暂美丽的人生中,不要让那个魔影缠绕。
4.愿你保持善良,从此拥有远方。
5.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6.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生活对我们微笑,好心情是人生的财富,让好心情与我们时时相伴。
7.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8.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懂得借力而行,知道运力而动,在跳高之前,先让心跳过,就必然走向成功!
9.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经历,有起点,必有终点,不在于事,在于心。
拥有一份自然,一份豁达,一份了无的心境,就是一种美丽,一种精彩!
10.活着就为了幸福,而幸福,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崇尚这样的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寻找着,追逐着。
向往着,挣扎着,然而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11.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
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
12.人生是一条路,走一步就是有一步的景观。
上天是不会去眷顾谁,你有勇气放弃,那才有机会得到。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哪怕败得彻底,就当赶上了命运的另一盛宴。
13.我想着你,很少去想其它,于是我意识到了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有多么荒诞和徒劳。
14.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15.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好,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会伤人。
16.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
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
17.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18.重在奋斗,奋斗吧,为了一份执着,奋斗吧,为了一份追求,奋斗吧,为了一份梦想,奋斗吧,为了胜利的凯歌。
19.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20.天空,不是每天都放晴;
生活,也不是时时都欢喜。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朋友圈里的正能量短句1.人生,有多少痛苦,就会有多少成长。
美丽的蝴蝶,一生经多次蜕皮变为成虫,又在蛹内经历长长的寂寞,才破茧为蝶。
2.虔诚耕耘,淡定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才,唯有勤勤恳恳地付出,让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让奔跑成为一种习惯。
3.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4.或淡或雅,花总在绽放;
或盈或缺,月总在天上;或高兴或痛苦,日子总是在过;或期盼或失望,希望总在眼前;或见或不见,朋友永在心间。
5.记忆存在细胞里,在身体里面,与肉体永不分离,要摧毁它,等于玉石俱焚。
6.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7.快要发脾气时,用笑笑来缓解情绪。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值得你去大动肝火,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8.在逆境时,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当我在自己逆境时,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9.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必须重复,比如常识;
有些事儿有些感觉有些人,则无论如何不能复制,因此,也无需复制。
10.我知道太敏感会心累,可我就是那种什么事都往坏处想的人,毕竟提前失望总好过突然失望。
11.总会有难熬的日子,但你会感谢今日努力的自己,你想要的,就是你的未来。
12.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难以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强求,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13.无法舍弃两个方中的任何一方,那不是温柔,那不过是软弱罢了。
14.不要轻易让自己掉眼泪,你笑,全世界跟着笑;
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在哭。
15.不要再去抱怨生活如何刁难,也不要再去嗔恨人生如何坎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间久了自然苦尽甘来,而这份难能可贵的甘甜,只有能理解生活,才能享受生活赐予的这份厚重。
16.在经过岁月的磨砺之后,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在自己的岁月里化茧成蝶。
17.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18.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
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19.为人处事,不要太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地位,因为,谁也不是谁的谁,也许,多你一个没什么,少你一个无所谓,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20.没有比手更大的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海。
生活中的正能量说说1.烹调“成功”的秘方是:把“抱负”放到“努力”的锅中,用“坚韧”的小火炖熬,再加上“判断”做调味料。
2.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珍惜的。
为此,我们应为我们的青春做点什么有用的事,做点值得回忆的事。那么,我们的青春便不是虚度!
3.任何不能置你于死地的,都将让你更坚强,所以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就选择屈服。
4.机会,凭自己争龋命运,靠自己把握。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5.希望是,在自己熟悉的城市,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会有我的朋友,敲响每一扇房门,都会有热情相迎。
6.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不断的努力和奔跑,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平凡的奋斗和坚持!
7.人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这一程,希望你活得烈马青葱,不为他人的目光所累。
8.实现梦想的人,往往不是靠机遇或更聪明的头脑,只在于他们多坚持了一刻!
9.有人说:泼在你身上的冷水,你应该烧开了泼回去。
我说:我更愿意做一个像石灰一样的人,别人越泼冷水,我的人生越沸腾!
10.后来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最需要有一个去依靠的时候,往往到最后都是自己一个人挺过去的。
11.大胆地想望,不倦地思索,一往直前地行进,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12.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调侃:不仅调侃世界,也自我调侃。
累了,不要倒下,想想家中的父母,也要挺住,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
13.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14.事业有成,且别以为是“命运”之神为你带来的。
“命运”之神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而是被“辩别”之神支配的。
15.世上莫名其妙走霉运的人多得是,都在一边为命运生气,一边化愤怒为力量的活着。
16.千万别在最好的年龄里,吃得最胖,用得最差,活得最便宜,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17.不要总是把别人的东西复制粘贴成自己的东西,就算这样做也要把“格式”改过来。
18.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
有些路,如果你不去起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丽。
19.很多人的梦想和计划受挫,是有两个小问题导致的: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
20.我们醒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一个机遇。
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怜懒散自私上呢?
正能量励志经典的文案1.抹布,工作平凡的无人问津,但默默无闻地给人以美的清净。
只要思想是有出息的,任何工作都有崇高的意义。
2.女人要有骨气,要么恋爱到结婚,要么玩玩别当真,何必用自己的青春去调教别人的老公还那么认真。
3.女人可以长得不漂亮,也可以是长相平平,但是,女人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也平淡没有惊喜,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丰富多彩,漂亮精彩。
4.简单的生活,不是强调人生无为,不思进取。
生活中,要争取你该争取的,追求你应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
5.小聪明的人最得意的是自己做过什么?大智慧的人最渴望的是自己还要做什么?
6.心宽一点,烦恼就少一些;
心宽一点,日子就顺一些;心宽一点,成就会多一些;心宽一点,人生就自在一些。
7.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8.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问题停留在那里被搁浅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问题会积少成多。
9.人,都是一口气支撑着,放松一下,也许前途一片黑暗,坚持一下可能春暖花开。
10.人是不能闲的,一闲就会想得太多,一闲就会感情泛滥,所谓矫情屁事多,空虚寂寞冷,都是因为懒散堕落闲。
11.悲观些看成功,乐观些看失败;
轻松些看自己,宽容些看别人;理智些看问题,纯真些看人生。
12.生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即有低谷,也有起盛。
低时,不要灰心丧气,起时,不要盛气凌人。
13.用善意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话,会让世界单纯美好容易。
世界如此之大,我却能幸运地遇见一些人。
14.坚信努力可以带来好运气,相信用心可以交到真感情,深信善良是个好东西。
15.人生充满挑战,再苦也要笑笑,生活充满**,再累也要坚持住,世间之事不如意,总要向好的方面看,面对困难要自信,胜利总是在前方。
16.成功没有秘诀。
它是充分准备,刻苦努力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结果。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17.有些事情,是绕在掌纹间不灭的萤火。
双手不曾触碰到,却旋成年轮里光华的印记。
18.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
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19.成长总是由无数个平凡,艰辛的小步组成,但每一步绚烂的风景,都将化为启明的航灯,照亮那通往星辰大海的征程。
20.人无所舍,必无所成。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她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茁壮成长,激励着一批批中华儿女奋斗不息。新时代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立德树人”,尤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国学经典教育,在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哺乳期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与感染,在幼小纯洁的心灵里种下国学的种子,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石。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做事的力量源泉。国学经典教学应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的内在动力。如教师要拟定诵读计划,有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一学期的,列出诵读明细清单,使诵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制度计划上创设诵读情境;每天晨读十分钟,在语文课上设十分钟经典诵读赛等,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要抓住,要在时间上创设诵读情境;充分利用课本经典范文,把学生带入国学的殿堂,让优美的诗情画意感染学生,让自警自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要在内容上创设感悟情境;学习的形式要多样,默写、诵读、抢答、接龙、故事、编剧等,时时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在形式上创设情境。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细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国学的学习由制度到兴趣,兴趣到习惯,最终变成一种内在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营造氛围,铸造学生的国学底蕴
中华经典灿若星河,凝聚了前贤哲人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和诵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亲近国学、积淀国学、涵养品德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国学经典的感染和熏陶。在学校层面要开设经典讲堂、国学阵地,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五经四书”等经典要义精髓以文字、喷绘、视频、讲解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在绿地花坛等显要位置设置经典语录牌;在学生常活动之地分设班级特色经典比赛专栏;在校园广播选择经典美文播放;在校际间开展渗透国学元素的竞赛活动等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师生在休闲娱乐之余,目之所见,耳之所听均氤氲在经典的空气中,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要掀起“学国学,铸师魂”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通过更深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真正领悟国学经典的精髓,理解国学教育在开启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言传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一颗敬畏之心引导学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灵的成长修铸一条光明大道。
三、发挥课堂优势。实践国学教育精髓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人文性、知识性、情感性于一体,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修身养德,知书达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本其实是国学的载体之一,许多课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透露着中华文化的气息。诸多的古诗文篇章,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先天下之忱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经典之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有的自警自励,有的情意绵绵,有的敦厚忠正,有的心系天下,有的洞察人性,有的豪迈乐观。这些哲人警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一股无形的正能量重塑着我们的灵魂。我们教师要多措并举,让这种正能量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受益于学生。
四、拓展课外阅读。发挥国学教育的陶冶功能
国学熏陶是围绕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个人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内课外互动互补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极为重要。
总之,国学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根,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国学教育要与语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l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团学工作;应对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传播无孔不入,大学校园同样如此。“新媒体”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与所谓的新媒体息息相关,新媒体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31 次报告显示,截止 2012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18 岁到29 岁的人群占到了 30.4%,在新媒体的用户中,大学生居多,并且大学生人数还在逐年不断的增加,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文化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媒介工具越来越广泛地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少高校在团学工作中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介工具建立了新媒体的应用框架。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探索新时期下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推动校园新媒体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规范大学生的交流和凝聚方式,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团学工作新的着力点。
一、新媒体运营的特点
(一)交互平台多样化。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加之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工具,新媒体的应用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交流互动平台。QQ、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接收和相关信息的途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信息输送方式也有利于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建设。并且越来越多的交互终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抢占信息收发阵地吸引受众,据调查,收音机额用了38年才将受众普及到
5000万人,同样的受众规模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这种竞争发展机制在增强科技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媒体交互平台的功能研发和更新换代。
(二)信息内容丰富化。新媒体平台自身拥有海量的信息搜索和储存功能,强大的关键词搜索和相关性链接可迅速展开丰富的信息界面,从而扩大了信息的外延,迎合了不同受众的需要。此外,时下尤为流行的微博微信因其短小精炼的内容而颇受垂爱,微内容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信息时尚潮流。
(三)选择控制自主化。丰富的媒体形态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通过QQ了解好友动态、语录心情;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秒刷舆论热点,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也可以通过微信接收时政新闻、关注活动详情。受众则可以根据个人时间空间的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新媒体移动终端来筛选有效信息,满足不同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完全自主化的信息选择和控制机制为新媒体的运营疏通了信息传输渠道。
二、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下,团学工作主要借助于纸媒和广播等传播工具,信息传导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媒体为团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支撑。但是新媒体传输信息内容的丰富化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信息质量的良莠并存,然而信息自身不会分化,这就给不雅不和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机会。尽管微内容形式的出现迎合了广大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但是这种短小、不连续、随意性较强的内容高频率的出现并不利于信息秩序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的和谐建设。(2)新媒体为高校团学工作建立了强大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检索、取用信息系统,使得工作开展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由于受众对于新媒体信息收发的自主性较强,且个人信息相关度不强,公众可以自由发言,容易造成一部分低俗和不负责任言论的散播,也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使然,现实交流较少,大学生群体易受不良舆论导向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融媒体发展理念。在传统的工作管理制度下,将传统媒体形态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确保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介工具的优势互补,积极寻求两者融合的契入点,以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工具在团学工作中的最优效用。注重团学线上媒体和线下师生的交流互动,线上把握相关信息的输出端口,并进一步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输;线下加强师生的实体互动,力求保持线上线下信息秩序一致,注重双线机制的上下联动性,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信息传导体系。
(二)加强新媒体运营平台制度化建设。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应加强组织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合理确定各部门机构设置,确保信息平台各部门能够协调一致,统筹合作。打造稳定的平台根基,是为了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宣传阵地,使团学各级组织、广大高校师生能够紧密围绕在该阵地周围,积极响应信息号召,体现规模效应和群体效应。还要加强团学组织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联动响应,各部门各人员要配合组织宣传工作开展,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交互功能。
(三)进行正确舆论导向。新媒体运营平台的信息要注重推送端口内容的准确性、道德性和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杜绝低级错误是基础,传播高质量信息、传递社会正能量是关键,保持纪律性和慎重性是保障。从源头控制信息质量,确保内容准确无误;确立信息的原则,以正面积极信息为主,服务信息为辅,坚决抵制负面消极内容的出现;信息者要具有良好的新媒体媒介素质,遵守组织纪律,对于争议性信息要慎重。在对高校师生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前提下,应更多的增加新媒体内容的价值性、趣味性和形式的活泼性、创新性以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四)加强先锋团队管理。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应当组建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高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先锋团队,在维护网络文明,打击网络恶行,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用积极的言行引领学生。因此必须对先锋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团队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性,力求团队自身能够逐渐进行自我管理、团队培训、统一行动。利用团学各级组织,依托学生干部、班委、班级党员形成团学新媒体工作的突击队,及时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进行打击,和先锋团队紧密联系以自身的影响力凝聚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共同维护好新媒体平台。
关键词:仁爱;神爱;异同;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B22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通行本共20卷,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间或有叙述体。全书摘要录存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主要涉及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其文化关键词是“仁”“礼”“义”“中庸”“君子”等,集中体现了孔子学派的价值取向。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的《圣经》”云云,皆就其地位崇高与影响深广而言。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经典。犹太教的经典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的经典则指《旧约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新约全书》)两部分。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信息丰富,素称“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唯一的书”“书中之书”等,是全世界译制版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论语》和《圣经》在思想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方式、道德观念承变、行为规范引领等方面分别都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两部经典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依然涵溶于东西方人的思想血液之中。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读解、分析《论语》与《圣经》的义理异同,对于理解东西方历史的来龙去脉,增进东西方国家与人民的相互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孟子曾无比敬仰地赞美孔子为中国上古文化之“集大成”者,并强调孔子学说达到了“理”“圣”兼具的深度与高度:“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移“集大成”之说于《圣经》,亦足称名实相副。《圣经》66卷,创作时间至少跨越千年以上,作者40多位,身处不同时代,而全书的“条理”相贯是始终的。《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编撰者为孔门众徒,全书“条理”的相贯更是始终的。自《论语》《圣经》问世迄今,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它们的释解、研究代代延续、汗牛充栋。《圣经》传人中国和《论语》传入西方以后,中外学者对于两部经典的异同也给予注意,从宗教、伦理、文学、语言、翻译等角度陆续展开对比研究。明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自西徂东的传教士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双向阐释者的角色。著名者如利玛窦(Matteo Ricci)、艾儒略(Jules Aleni)、贺清泰(Louis Poirot,1735-1814)、马士曼(Joshua Marshman)、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等,在《圣经》汉译和《论语》英译的过程中,大都采取了“调和耶儒、以耶补儒”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弹性传教方式。19世纪后期以来,中外学者如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Arthur Waley)、安乐哲(Roger T.Ames)、辜鸿铭、刘殿爵等的《论语》西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无不潜在地体现着他们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对比与理解。熊十力、杜维明、唐君毅、余英时等新儒学派在定位和理解“儒家是宗教的还是伦理”的问题时,都或多或少地以《圣经》这一建制性的宗教范式为显性或隐性的比照对象和标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参考朱熹《四书集注》、程树德《论语集释》、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等注解的基础上,不时以《圣经》比较《论语》,提出了《论语》“半是宗教半是哲学;论语非圣经,中国仍需‘德先生赛先生”’的观点。近20多年来,从教育、伦理、社会影响等方面对《论语》《圣经》进行的对比研究,较诸以往更为深入,成果甚多。举其要者,专著有何世明著《从基督教看中国孝道》(基督教文化出版社,1999),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3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第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姚新中著《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等;论文集有傅有德主编《跨宗教对话:中国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罗秉祥、谢文郁主编《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论文有夏志丽的系列成果《(圣经>的上帝观与的天神观》《天道人性显于语言――与语言观的对比》《人性论之比较》《知识论之比较》,刘清平《佛教与基督宗教普爱观之比较――析普世爱人与宗教仇恨的悖论》,林滨《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等。
本文在借鉴前贤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通过比照对读《论语》与《圣经》文本,讨论两者的核心价值――“神爱”与“仁爱”的义理差异,并由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至于孟子及后世诸贤著作中对“仁爱”的阐发,不在本文述论范围之内。
一、“爱”的内涵与本原之差异
《论语》和《圣经》都宣传一种理想的道德理念――“爱”。《论语》提倡“仁爱”,即“爱亲人和爱众人”。《圣经》倡导“神爱”,即“爱上帝和爱邻人”。虽然它们都主张“爱”,但对于“爱”之来源的理解与“爱”之本质的确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言之,儒家“仁爱”思想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最后落实在‘亲亲’‘敬长’”上的伦理差序之“爱”,其特点是由人及人,在人际关系上强调爱的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等差性。而基督教的“神爱”坚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其特点是由神及人,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上帝之下所有人爱的平等性;认为爱的本质与根源是上帝的先在和永在,如果没有上帝的权威、恩赐和帮助,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
(一)《论语》的“仁爱”:由人及人
从概念内涵上看,“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就是这种差等思想的体现。首先,血缘家庭的亲情之爱是“仁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仁爱”的最内圈层。爱人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亲人,《论语・学而》载有若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孝悌之爱”是“仁”的根基。其次,亲情之爱只是“仁爱”的出发点,它还要求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兄弟子女的爱推广到爱一切人,即孔子主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是“仁爱”的中间圈层。第三,“仁爱”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一家,即子夏劝导司马牛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四,由爱人推及天地万物,达到与天地万物谐和相安的境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就充分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思想:一方面作为人类,为了生存,不能不取食于自然物;另一方面作为有善性和有理智的人类,对自然物须持爱而惜之的态度。北宋张载《西铭》中的“民胞物与”说,则是对儒家由爱人到爱物传统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可见“仁爱”按照“爱有差等”的原则,先爱自己的亲人,再层层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地扩展到他人以至天地万物,这实际上已经涉及了现代人常说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关系的措理。
从思想根源上看,“仁爱”始于人性,在人性中表现为美德。首先,“仁爱”是一种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普遍的道德品质;其次,“仁爱”是一种人类追求善与崇高的特殊德行;再次,“仁爱”是完美且最高的美德的具体表现;最后,“仁爱”是人类所有德行的基础,具有道德的奠基意义。当人的潜能得以实现时,“仁爱”的内涵就有了具体的外现,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等等。
从功能意义上看,“仁爱”的落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良化。在人类生存活动中,“仁”不仅指的是人的存在形式,还指人的超越品性。所以,既需要在形而上的意义上阐释人性,更需要在社会伦理的层面上控导人性。“仁爱”立足“主体间性”的社会关系规定人际伦理准则,包括人的自律与他律:要求具有理性自觉能力的人,必须接受主体自定的伦理法则(“克己”)并通过合乎理性的行为最终获得“自由”(“从心所欲”),而要保证这种个体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并存,就应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准则为人处世。所谓“存心”“养性”“事天”云云,既是“仁爱”所设定的准则,也是人性自由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代价。
(二)《圣经》的“神爱”:由神及人
“神爱”的基本内容是“爱上帝及爱邻人”。“人神之爱”和“人人之爱”是“神爱”的本质属性。这两种形式的爱既有区别,又不能相互割裂。这种由回应神之爱而强调的人与人之爱,实际上是一种泛爱主义。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就明确指出:“爱邻人”中的“邻人”,就是指每个人或一切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爱上帝与爱邻人是“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2:31。第15页)。“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2:37-40。第28-29页)但就相对关系看,爱上帝是第一位的、至高无上的,爱邻人则是第二位的、从属的。爱上帝之于爱邻人,不仅具有本原性、先决性的意义,而且始终占据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只有上帝对人的爱,才有可能生发出人对上帝的爱和人对人的爱。上帝之爱构成爱的本体论基础,人之爱上帝与人之爱人是对爱的本体的积极回应。
“神爱”强调博爱精神和宽恕品德。“爱人如己”的诫命,就是要求毫无差等地博爱众生,盖因“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4-8。第194页)。首先,无条件性、无差别性、非选择性是“神爱”的突出特征:“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别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3:34-35。第123页)其次,神爱还宣扬无所不在的宽恕之爱,充满自我牺牲精神。它不但强调亲情之爱,还主张“要爱你们的仇敌”(《圣经・新约・马太福音》5:44。第6页),要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然饶恕你们的过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6:14-15。第7页)这是一种极端之爱,更是一种普遍之爱,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间的自然和亲朋之间的伦常之爱,进而超越了地域的、种族的、民族的局限。
“神爱”本质上揭示的是神与人的关系。基督教倡导平等之爱、无私之爱,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神学的爱,二是宗教的爱,三是伦理的爱。但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种因果关系。首先“神爱人”是因,是先于后两者而存在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圣经・新约・约翰一书》4:7-8。第270页)又明确指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0:34-37。第12页)在基督教的神人关系中,神是主宰者和主动者,人是执行者和被动者;给予接受、恩典承纳、启示信仰是神人关系的呈现方式。神人之划界,实质上揭示了上帝的绝对性和神圣性。
二、“爱”的超越方式之差异
《论语》强调的“仁爱”与《圣经》强调的“神爱”都非常关注“爱”的自觉、自为与超越,要求人类将“爱”的理念既能“内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从而实现从外向内灌输、确立和从内向外践行、超越两个过程的统一。但在探索超越的途径时,“仁爱”将超越转向了美德,而“神爱”将超越转向了响应。“仁爱”主张通过修身养性、道德反省实现超越;“神爱”提倡通过原罪忏悔、灵魂反诉实现超越。
(一)《论语》的“仁爱”:自我升华与实践准则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朱熹解释“性与天道”:“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性即性命,亦称命,天道亦称天命。孔子不轻易谈论性命与天道,不等于不承认它们。事实上,孔子生前也曾提及性或天道。如“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不过在孔子看来,“天道”固然是外在于人类的客观实体,但其之于人类的意义,却非外在而是内在于“人道”之中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意谓“天道”“天理”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天以“无言”的方式,既滋育着世间百物,彰显着“仁”的本质,又昭示着人类:人的生命自持力可以直接变成“仁”的德行,所以“仁”乃诸多美德如义、孝、礼、智、信等的根源和基础。而人要把“仁”这一普遍原则内化成为自己的特殊美德,就必须通过积极地人世实践来完善与提升道德修养,进而实现“仁”的内化与超越。“克己复礼”便是修养自我以达到“仁”的要求的手段和方法。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说明人是“仁”达成的物质载体,要实现“仁”就要发挥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仁”德的获得,重在发自内心情感,诉诸心理原则,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人能不能成仁,不在于能力大小,关键在于自觉地追求和持续地践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仁”需要通过“修身”“养心”“躬行”等途径方能实现,所以“仁爱”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反省内求活动,是一条可通过自力修养而抵达的成德成贤以至近圣之路。
“仁爱”的超越,是伦理方式的超越。它倡导以人为中心来超越生命的有限,认为实现超越的责任主要在人自身而不是人之外的神与物。超越的境界和人的世界是不可分离的,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自身的道德完善来实现人际、天人之际的和谐、圆融。所以,超越在本质上是人的事情,只有人才能为此负责;对于人而言,超越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一个人的善良本性。“人性可以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而获得超越,超越的实现也就是仁的实现,仁的实现也就是伦理的实现。”
(二)《圣经》的“神爱”:神的使命与上帝的宽恕
对超越的追求是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神爱”的超越主要来自神的谕示。对绝大多数基督教徒而言,超越就是要生活在基督的圣灵之中,参与到基督的生命中去。不是人间物事的启发、帮助而是上帝的怜悯宽恕,才能使人生实现超越,而所谓终极实现,也只存在于上帝的神爱之中。所以积极响应上帝召唤,将身心归属于上帝,才是超越的根本途径。生而有罪、感悟有限等这些人性的局限性,决定了人必须依靠“他者”的神圣力量亦即在上帝的恩典与启示下,通过信仰、忏悔而实现超越与重生;人性与神性是可以交往的,而爱是神性的表现,只要让“神”进驻到人心中,消除原有的“罪性”,爱才能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人要得到神的爱怜,还必须要对神的要求或命令给予回应。爱必须由神性灌注到人心,才能在人那里获得自己的表现形式。没有这种把“客观”命令主观化为内心要求的过程,人类的爱就不会成为现实的存在。所以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道德成长的源泉是上帝。
从“神爱”的超越方式来看,其运动的起始和终点都不在人性之内,超越过程由神之爱激活,从中汲取力量,最终目标还是融入神之爱中。人的内心信仰、神的外在救赎构成“神爱”超越的两面,只有在神的启示和人的信仰发挥合力作用以后,人才会获得恩典而浴火重生。所以,“神爱”具有附身性和给予性,“神爱”的超越是对上帝的信仰和追随,超越的根本意义是将人从“罪性”中拯救出来,使人回归“原善”及与上帝的关联性之中。
三、“爱”的宗教与伦理之差异
《论语》的“仁爱”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精神,其基本特征是原则的包容性。在“仁爱”中,宗教与伦理并没有什么不同,超越只被看成是伦理的至善,在此意义上“仁爱”便具有了世俗性;“仁爱”将道德看作是仁之人性的反映;在伦理的实现机制上,“仁爱”主张修身成仁在己,因而重视道德践履;在道德目标上,“仁爱”注重伦理的现世性,重视“内圣外王”的达成。
《圣经》的“神爱”体现的是神本主义精神,其基本特征是原则的排他性。在“神爱”中,宗教与伦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伦理从属并服务于宗教,在此意义上“神爱”就具有了神圣性;“神爱”把道德归之为神性的表达;在伦理的实现路径上,“神爱”强调拯救的他力性,指出救赎之路在神;在价值目标上,“神爱”重视伦理的彼岸性,关注“天堂永生”的实现。
(一)《论语》的“仁爱”: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以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依据理性原则确认社会价值并据此衡量社会意识和个人行为,因而其价值尺度具有现实性、现世性和世俗性。“仁爱”在多方面都体现了这种取向。
首先,在伦理道德观上,仁爱强调道德是人性之仁的反映,认为人有自由选择向善的本质力量。仁在人性,仁在人心,人只要真心、决心向仁,就可以通过修仁践仁而实现自我超越。发掘人的善良本性,鼓励人的道德修养,重视人的实践活动,无不体现了“仁爱”以人为本的特征。
其次,在修行方式上,“仁爱”关注的是人的责任担当。它认为仁与人性浑然一体,所以实现“仁德”的基本修养方式,就是人的反省内求;引导“善性”、推行“仁道”和践行“仁德”,是人应有的担当。“仁爱”重视爱的自身性和给予性,把人的道德超越看作人的自我完善途径,坚持人性与超越的一致性。
再次,在价值追求上,“仁爱”将人作为价值主体,以寻求人的道德自觉、确立德性的主体性为根本目标,积极唤醒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力求释放人的自我道德正能量,促成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并崇尚人法天地的人文精神,鲜明地体现出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为终极目标的热忱。
最后,在人格塑造上,“仁爱”追求君子品格和圣人之境。将仁道所塑形的人性具化为一种理想的人格,那就是“君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何以能临危而毫无惧色?因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仁与义充盈身心、统领行止,乃是君子必备的品德和行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要有“修己、爱人”的品德,修己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二)《圣经》的“神爱”:神本主义精神
“神爱”将爱归于神性,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必须通过信仰上帝才能养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价值意义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有所依归,这正是强调“神性”“神权”“天理”和“教条”的神本主义的表征。
首先,“神爱”强调“神性”,将爱之源归于至高无上的上帝。《罗马书》第五章指出,神藉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圣经・新约・罗马书》5:5。第172页)。因为邪恶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存状态,所以人必须靠上帝的恩典才能爱。使信徒获得上帝之爱并藉此恢复人性的原善,是耶稣与教父的主要职责。
其次,“神爱”强调“神权”,执著于伦理道德的信仰性。按照基督教教义,全人类作为上帝的造物,应该绝对服从上帝旨意。只有那些承认上帝的权威和仁慈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爱的对象,也只有那些充分理解耶稣牺牲之意义和价值的人才能接受爱。这种排他性的神本主义原则,贯穿于基督教的一切诫命之中。因此,信仰上帝的伦理价值,便远远高于人们的其他一切善行,甚至是一切善德的终极根源。
再次,“神爱”强调“天理”和“教条”,否定人的自由意志。“神爱”强调人的意志力的无能,将善的判断与立法者归于上帝,并从人类的原罪引出上帝出场的必然性。因此,在“神爱”的概念架构内,人深陷于“罪性”,加之良知有限,无力从堕落中自拔,因此需要神圣的他力救赎,需要绝对的“神爱”的终极审判和矫正。中国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说,倒颇像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