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老师的古诗

歌颂老师的古诗

时间:2023-06-01 09:0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老师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歌颂老师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兴趣;情感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选入的古诗词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着一道鸿沟。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1.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要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必须注重朗读技巧,将诵读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开始可以听录音或者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讨论,对难以理解的教师给以点拨,弄清楚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出诗词节拍,然后让学生按节奏朗读,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歌曲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可以配乐而唱,一些歌曲中也采用有名的古诗词为词,如王菲的《天上人间》,配上现代音乐,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我们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听听这些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些诗词,并乐在其中。

3.通过观摩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是古人有感而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带学生浏览刻有古诗词名句的景点,让学生仔细观摩并评论诗词。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兴趣。中职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多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制作成幻灯片,并自行配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音乐伴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是说读诗时要尽量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这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性。

1.通过爱国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国诗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其誓死报国的精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其壮志未酬的情怀……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诵读这样的诗篇中感受古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也易于接受,这些感人至深的诗作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通过表现亲情的诗歌体验情感。亲情是人世间最稳定的感情,是人间的至情。古诗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平实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不仅能感染学生情感,还能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3.通过表现友情的诗歌体验情感。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福与不忍分离的心情。诵读这样的诗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通过歌颂爱情的诗歌体验情感。爱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情诗。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这都是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读起来淋漓尽致并深受感染。

5.通过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的诗篇,如白居易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姜夔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诵读这样的诗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体验古人的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激发兴趣,体验情感是比较注重的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体验情感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古诗词意蕴。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渗透在古诗词中,阅读古诗词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优秀的古诗词篇目,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进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彰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理念。[1]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影响深远而有重大意义的。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发现,古诗词主要的类型主要有:描写景物的诗词,吟咏事物寄托诗人的情怀诗词,描写或是歌颂爱情的诗词,描写将士守卫边疆,征战诗词等等。

1.1咏史怀古诗词。《咏史》、《咏史八首》、《焚书坑》、《题乌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写景的古诗词。七年级有关写景的古诗词有:《竹里馆》、《滁州西涧》、《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等等;八年级关于写景的古诗词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黄鹤楼》、《鲁山山行》……

九年级描写景物的诗词有:《望江南》、《关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咏物言志诗词。《归雁》、《卜算子.咏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爱情诗词。《蒹葭》、《无题》等等。

1.5记行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

1.6边塞诗词。《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渔家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家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营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尤其能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语文课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古诗词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2.1教师吃透文本。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信息。古诗词教学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吃透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游刃有余,否则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也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当教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侃侃而谈时,总是能见到学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否吃透文本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从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诗词的写作社会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具体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牢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课堂不只是老师才是主体,尤其对于语文这么活跃的课堂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主体"角色分工,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下隐藏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流露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无穷韵味。

2.3结合古诗词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契机。基于古诗词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当讲到与诗经相关的古诗词时,老师不应该一带而过,逃避这样的问题,而是借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解或是师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史阶段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一直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这一类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然后老师再讲讲关于诗经的故事,引起学生想要更加了解经典诗经的欲望,共同探讨这三种类别的异同,这样学生也会小有成就,这对于他们以后在学习中信心满满;进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诗词的具体例子和学生分析赋手法的特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诗经》的基本常识,而且亲自感受了诗经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从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学生自觉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了许多。

3.应用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是一种社会教育实践的共同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的。

3.1了解传统文化。相比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体裁的文章,古诗词积淀的传统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用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多一点是有一定必要的。细细研究初中的古诗词就不难发现,诗词中存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

3.2丰富人文内涵。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骚客的人文熏陶。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在帮助学生播种这颗人文的种子,初中阶段师生学习古诗词正是为丰富人文内涵做准备。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知道我的文笔还很稚嫩,无法深刻的表达出对您真诚的祝福;我知道我的语言还很粗糙,无法细腻的描绘出您白了的双鬓;我知道我的词藻还很贫乏,无法华丽的赞扬您无私的精神。

但是,我亲爱的老师们,请相信,我内真诚地感谢胜过任何华丽的词藻和修饰。尊敬的老师们,你们知道吗?看似云淡风轻,什么都不在乎的我们,却将你们的每个眼神,每一滴汗水。每一句教诲,都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我记得开学的那天,烈日炎炎。您不辞辛苦,一趟趟的班课本,那材料。在您转生的的刹那,我清楚地看见了您的汗水,如雨般落下,那汗水,浸湿了您的衣服,浸湿了我的心。

我记得那次古诗文朗诵比赛,您自始至终没有帮过我们,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商量着来。比赛的日子很快到了,我们坐在台下等待上场,您来了,坐在我们中间。我小声地说:“老师,大家埋怨您不帮我们知道那!”您笑着,目管理充满着信任,您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排量的很好。”大家都沉默了,也暗下决心。那场比赛,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拿了第二名。我看见您的嘴角,晚起一抹非常美丽的弧度。

我记得哪天下午课活,您拖着生病的身子坚持给我们上课。偏偏那节课有位同学特别不听话,和您顶嘴。您终究没忍住,走出了教室,哭了,我追出去安慰,您红着双眼说:“没事儿,我也是恨铁不成钢!”

敬爱的老师们啊!是什么让你们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这一幕幕的感动,将与我们相伴一生一世,您的恩情,我们也将铭记一辈子!在这秋风习习的九月,我们祝福您,感谢您,歌颂您——————亲爱的老师!

我爱老师,爱着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教诲,他们的眼神。我更爱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无私,他们对学生亲如己出的关怀!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第4篇

一、精心设计作业,呈现层次化

小班化教学摒弃了“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模式,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他们的作业体系。一般来说,我们要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基础练习,拔高练习、拓展练习。基础练习要求人人都会做,后两层练习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完成:(1)认读书写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弄清科学家是如何做试验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并填好表格;(3)搜集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启示进行的发明创造,办一期手抄报(4)仔细观察生活,启发想象写出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一组作业包括“读、画、编、写”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学生准备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为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的同学提供了习作的机会,也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使所有学生整体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自我编选作业,呈现个性化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把选择作业、编写作业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满足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需求。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让学生也做一回“设计作业的工程师”,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编自选作业题。

如在教学课文《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我抓住“年仅十二岁的雨来为什么被称作小英雄?”这个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设计作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设计,而且设计的作业内容要比教师布置的丰富得多。如:(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部分来有感情地读;(2)根据故事内容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3)根据这个故事搜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4)搜集雨来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动手做一份歌颂英雄的手抄报。最后,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作业进行练习,喜欢读的读,喜欢画的画,喜欢唱的唱,喜欢设计的设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开放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求索,勇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内容形式多样,呈现趣味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学生喜欢攀比、乐意竞争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喜欢语文。如学生在背诵课外古诗时,我班开展了“古诗诵读大王”竞赛活动,师生先共同制定好背诵古诗的规则:提前背诵过一首古诗得到三颗星,老师讲解古诗时背过得到两颗星,讲解古诗以后背过只得到一颗星。目的是鼓励学生提前背诵,积极背诵,在比赛中积累更多的唐诗宋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作业联系生活,呈现新颖化

小班化教学的作业设计打破了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作业设计摆脱了课本的束缚,把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第5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我在教古诗课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五种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动耳,培养理解能力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选用了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培养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2 动脑,培养质疑能力

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记住我们要他们知道的内容,属于机械记忆。老师应在课上引导学生放开思想,让思维活跃起来,甚至“飞起来”。 在安排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我安排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如我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问了个问题:“白帝城真的在彩云间吗?”我没有急于回答,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把“球”又传给了学生。而学生表示出独到见解:因为诗人太高兴了,所以觉得白帝城像在彩云间一样……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自、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3 动手,培养想象能力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我在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我提出:“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 ……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 动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5 动眼,培养欣赏能力

诗是抒发诗人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并由此培养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第6篇

一、诵读古诗词,夯实人生基础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词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从小诵读古诗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充实小学生的记忆宝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诵读古诗词,要讲究艺术方法

1.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之后,针对诵读的停顿、语速、语气及感情抒发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题,谈认识,说感想,不断增强诵读的音乐美,感染力。

3.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并适时写出所思所感,根据自己理解展开想象,信笔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诵读古诗词,打造书香校园

1.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精心设计别有格调、清新优雅、健康文明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的熏陶。将诗歌中的名人字画张贴于墙壁、楼栏、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了诗词文化艺术的殿堂。

2.编辑诗意教材,丰富学习内涵。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校动员师生全员参与诵读古诗词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方向,按照师生的不同特点,以适合背诵或理解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古诗词诵读系列校本教材。老师读本选择一些饱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诗篇。学生读本充满童真童趣,催人奋进,教人求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古诗文编辑教材。教师读本采用毛笔正楷和行书印刷,学生读本采用硬笔正楷印刷,便于师生诵读及临帖。日积月累,在我校毕业的小学生,课外可学习到不少于300首古诗词。

3.保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诵读古诗词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诵读古诗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学诗、用诗、作诗成为一种风尚。为达到相应的诗文诵读篇目,我校规定早晨早读至少用十分钟时间学习背诵古诗词,中午上课前五分钟为诗文巩固时间。上语文课前拿出两分钟吟咏古诗词,课堂教学适时融入、无缝对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每周一晨会课为新诗推介时间,每周三下午阅读活动为大诵读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欣赏时间。

4.开展多种活动,奏响诗的乐章。

(1)各班结合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擂台赛、故事会、手抄报、课本剧等形式的学习古诗词活动。师生们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诗情画意”溢满教室。学校举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中有12个班荣获校级“书香教室”称号,学校也被市、县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

(2)开展读诗、画诗竞赛活动。要求每生必备摘抄积累本,记录古诗原文、诗词解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画成图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校各年级段评出古诗词诵读“小能人”,能背诵课标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为“小能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3)围绕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古代的文人志士在节日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中秋节前夕我们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赏月品诗”专题课,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寒假里,动员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春节的诗词、歌赋,将资料整理成册,开学后每班出一期专题板报,并开展了《锣鼓喧天闹新春》主题队会,让孩子们说见闻、唱赞歌、诵诗文;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举行了《迎国庆诵经典》主题队会,活动中学生们品经典诗词,抒心中豪情,立雄心壮志,发爱国热情。

第7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 (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读写结合,激起创作灵感,进行练笔训练。

第8篇

同学们: 在这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上,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它歌颂了花的坚忍,也反衬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伤时情怀。亲爱的同学们,这复沓回荡、音律优美的诗句,拨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弦!是啊,时光流逝的确无情,岁月的沧桑将带走我们的青春美貌,生活的艰辛将消蚀我们的少年豪情。用不了多久,在一阵阵落花吹过后,面对满目落英,我们蓦然会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惊心。当我们不再是红颜美少年时,我们看花,它还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花有多么长的青春哟!

难道我们就不能将人生的花季一直延续下来?难道我们就不能让自己的青春也”年年岁岁花相似”?能的,一定能的。

不知同学们是否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弟子每天做若干个甩手动作,一直支持下去。许多年以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____成就和他的老师一样伟大的哲学家。这件事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一切成功的,都是源于坚持的。

为了年轻永驻,为了青春万岁,我们支持什么呢?坚持我们年轻时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一位70多岁的老人曾说:”年轻,不是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不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一段勃勃生机,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只要心灵不老,我们都将永远年轻,我们都将青春万岁!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自己将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作为老师,我对你们的将来充满信心。在此,我代表母校的老师给你们布置最后一次作业,那就是:莫让青春付水流。但愿将来我们相逢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荡漾着青春的活力,都有源于青春的成功!

最后祝同学们:一路顺风!

第9篇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一)

时间流逝了,匆匆的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滑落到水里的瞬间,那么快捷那么干脆。我们已在学校两年半有余,对这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富有想象的十一月,大树上的树叶也开始变了,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绿色……美丽极了。我们13级中文A6班也迎来了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这次活动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努力参加的热情。

为了比赛的圆满进行,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小组内选出参赛的同学,然后老师和参加选手确定参赛诗歌,在准备的两周时间里,老师逐一辅导,并要求选手为自己的诗歌选配音乐,使朗诵更有感染力,便于听众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参赛同学陆续登台朗诵,同学们沉浸在诗歌创造的美好世界中。选手孟玉欣同学带来食指的《相信未来》,听她掷地有声的朗诵,你会觉得人生不要计较什么,唯有相信未来,唯有热爱生命。再由鲁芳芳同学朗诵席慕容的抒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从她的朗诵中,我们体会出诗人面临爱情激动的心情,那种爱情的感觉是美丽而凄凉的,还有靳荣和张瀚之两位同学合诵了一首《我愿意是急流》,两人配合默契,反复吟诵,使同学们体会到了爱情生活也许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要有为爱情付出牺牲精神,这样的爱情是忠贞的,动人的。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刘骐铭同学朗诵的一首《热爱生命》,之所以印象深刻,并不是他读的有多好,而是他那种勇气,由刚开始的紧张,结巴,到后来放开自我,越来越投入到诗歌的意境,朗诵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让人置身于一种沉静唯美的意境中,不知不觉中,就接近了尾声。

本次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分别是:孔嘉妤、潘蕊、万君君、张梦玲、王晓刚、柴梦六位同学。计分员是李春婷、刘银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最终获奖同学由语文老师为他们颁发奖品。

这次诗歌朗诵比赛举行的很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大家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二)

我校第一届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在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稚嫩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文诵读,你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文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教务处,语文组,各年级组及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三)

我院于十月份举行的诗歌朗诵比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响应容桂街道教育办事处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此次比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我园教师的风采,提高了教师的朗诵水平,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

对于这次的诗歌朗诵比赛,总结如下:

一、比赛形式的多样化。这次比赛使参赛的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害羞的教师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比赛设备的齐全。比赛为每位参赛选手提供了背景音乐,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朗诵内容和美妙的音乐结合起来,增加了朗诵的气氛,同时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

三、比赛内容都紧扣主题。使整个比赛的意义更加鲜明。

第10篇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新取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彩,他们乐于接受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的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然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柡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古诗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这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课余,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在感情的调节和启发中阅读美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产生了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学生的自我评价因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

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期,他们想独立,却又不成熟,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语文教师应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可以让学生写随笔,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与家长或老师交流,解除心中的疑惑。平时的作文训练,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说心中的话,说想说的话。有一次,我给学生看了一个《苹果树的故事》,它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母爱、父爱。悠扬的音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现场写作没有一位学生无话可说,很多学生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质量也就提高了。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励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既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还提高了他们思考的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应是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把方方面面的知识讲到、讲通、讲透。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①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标:标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和不懂的字词及课文内容。③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特点。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第11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流传数千年的中华古诗更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固有彰明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中华古诗开启孩子纯净心灵的智慧,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格,使儿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与大义,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推动作用。下面我就谈谈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诗文的体会。

一、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从“……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故诗词诵读”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受性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他们仰慕先进,易受英雄行为感染。”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处农村,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而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提出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对现状剖析,我们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清照的《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古诗文诵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四、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永远无法弥补。怎样通过锤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诵读根基,才有了当代中国、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大批伟大人物的文化造诣。

总之,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学生尽管对所背的诗文不甚理解,但是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记忆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 想象力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占主要地位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是密切联系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想象力就强。想象力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以江苏版小学四年级《过好暑假》的“故事城堡”栏目里一例来谈谈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2012过好暑假》“故事城堡”栏目里有一段“华罗庚读古诗”文字,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历来被人们称为佳作而传诵。

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读了这首诗后,却提出了疑问:北方下雪的时候,雁群还会南飞吗?退一步讲,即使仍有大雁耐寒飞翔,而在月黑之夜,又怎么看得见呢?为此他特地写了一首五言诗:“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爷爷认真读书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真值得小朋友们学习。①

二、卢纶的《塞下曲》是文学作品,评价其价值的高低,应使用文学标准,而不是科学标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揭示其中的道理: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濠梁之辩”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②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看到水里的鱼在游,就说“鯈鱼悠哉悠哉地游出来,他是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也不是鱼啊,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明显的了。”庄子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就是《庄子》里著名的“濠梁之辩”。“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庄子和惠子各自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惠子认为,庄子是人不是鱼,所以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与华罗庚一样,是从科学的态度来看问题。而庄子却是从文学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与物都是相通的。文学中所讲的情景交融,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虽然情是人的情感,景是客观自然之物,但是物我可以合一,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的情感与外在自然物之间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在庄子看来,人和鱼之间也是相通的。

三、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我们从卢纶这首诗的诗意出发来做分析:

卢纶的这首诗,歌颂的是唐军的气概。唐诗一般借汉言唐。单于是匈奴首领,这里借指唐军的敌人。与单于作战的是汉朝的军队。所以我们这里理解为汉军。

这首诗的诗意是这样的:单于惧与汉军交战,趁月黑之夜,借夜色掩护仓皇出逃。匆忙之中,惊醒了夜宿的大雁。汉军闻知决定派轻骑兵快速追击,正列队的时候,天上下起了茫茫大雪,盔甲与兵器上都落满了厚厚的冰雪。从生活常识上来说,这首诗也不是华罗庚所说的违背“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飞”的常理。因为边塞的气候瞬息万变。同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岑参,在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即有“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例子。生活在今天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汉代,战争一般都是在秋天发动。因为秋天粮食收割了,军队有粮,战马也有草料。所以军队秋天出征,在雨雪之中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是常有的事,八月在北方(所谓胡地)下雪也很常见。由于突然下雪,大雁也有来不及南飞的情况。卢纶诗中所写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并不违背生活常理。

实际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完全是诗人想象的产物,并不是对实际情形的真实描绘。唐诗中的“景”,有时是“实景”,也就是现实中真实的景象;有时是“虚景”,也就是诗人经过艺术虚构而想象出来的景象。诗人设想在边塞,汉军与单于交战。单于慑于汉军的威力,想趁夜色的掩护逃跑。敌人暗地里逃跑,我军如何察觉呢?诗人想到了大雁。敌人出逃,惊扰了夜宿的大雁,大雁高飞,结果暴露出了单于的行踪,汉军却因大雁高飞,判断出敌人要逃,因而当机立断进行追击。如果没有了大雁,汉军也就不会知悉敌情动态,也不会去追。所以,“大雁”在这首诗里是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是艺术真实,而不是科学真实。古诗强调“言在此而意在彼”,只要在诗中体会出汉军的气势与威力,以及守土将士的铁血气概就可以了。总起来看,这首诗是唐边塞诗中杰出的一首,因而为历代人们所传诵。我们要从文学的意义上来理解,没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来一一追问现实中是否有其事。这就像不要去追问小孩子能不能种太阳,乌龟和兔子能不能相约赛跑一样,它只是想象的产物。

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考虑问题自然或者习惯性的从数学或者科学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这是难免的。他改这首诗我们只当是名人轶事,不适合作为教材或作业来教育学生。但是编者却不懂个中道理,将其作为资料来教育学生,就是编者水平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多语文老师本身也都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启发。今后学生中如若出现如诸葛亮大战孙悟空,林黛玉与嫦娥视频聊天之类,不仅不是笑话,而是孩子们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呢!

参考文献:

①《过好暑假》编写组:《2012过好暑假》(四年级),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