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性公共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或曰危机传播的研究文献可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研究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应对措施。但是在这些研究之中,对事件中的广告传播活动似乎重视不够,仅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层出不穷的此类事件也使危机传播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更深入更具体更细化的阶段,对此类事件中公益广告的研究也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界定
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几年,国内媒体对于这一定义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曝光率最高的首数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这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各界媒体不仅给予高度关注,并针对事件投放了大量的公益广告。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这两类非人为因素的公共事件的公益广告。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特征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表现新闻化
1、突出的时效性
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殊性,而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必须在事件发生时就要即时,这使得此类公益广告对时效性有了不同于其它公益广告的要求。而时效性的要求恰恰又与新闻的特征吻合,因此它常常带着新闻报道才具有的某些特点。例如,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央视连夜赶制并推出了《你在,我在,你我同在》的抗震救灾公益广告。北京地铁也在第一时间制作了“抗震救灾”公益广告近200多幅,并在重要站点刊挂①。这种制作速度不仅对制作者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公益广告的体制有了更高的期待。如何能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做出更好更有效的公益广告不再是对创意人灵感激发的挑战,更需要行之有效可持续性的制作素材储备。
另外除了反应迅速之外,此类公益广告的时效性还表现在存在周期短暂的特点。汶川地震过后不久大多数公益广告就销声匿迹,让位于奥运广告了。或许恰恰是这种短暂存在的属性使得其制作者不愿也无法投诸太多的心血与精力,尽管此类公益广告的诉求总是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语句,但是真正的感人之作却少之又少。当事件过去过去之后,人们几乎很快就会淡忘那些数量庞大的公益广告,这不能说不是个巨大的浪费。
2、表现形式新闻化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表现新闻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画面中大量堆砌新闻图片。大概是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在近几年才突然涌现,而我们的广告制作人员对此似乎毫无准备。这使得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创意不免单一,口号标语甚至新闻图片大量出现在广告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个倒退。国内媒体的最早成型的救灾广告《你在,我在,你我同在》的抗震救灾公益广告由19张图片组成,其中15张来自汶川地震相关新闻的照片。同样采用图片手法的还有欧普照明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爱点亮希望》赈灾捐款公益广告、长虹在优酷视频网站投放的《一切都可能破裂》抗震救灾广告等。这些公益广告在形式上已经完全向新闻靠拢,失去了广告多样化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特长,也同样无法体现广告特有的鲜明特色。
另外,广告诉求政治化也是此类公益广告的突出特征。类似“灾情局势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到达,多一份希望”的类似语句与表达出现在众多的不同媒介、不同表现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中。如果说灾后的首支电视广告其内容的新闻化是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的不足及其素材的缺乏所造成的,那么玉树地震发生后的一则《携手共渡难关,我们在一起》的公益广告中仍然沿袭和采用了这样的图片表现和新闻播报的表现手法则不能简单说仅仅是准备不足的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主流媒体和相关企业都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创意重视不够,大都采用了最简单毫无广告表现技巧的新闻式表达。与将真实做为生命的新闻相比,艺术化的表达才是广告最大的魅力所在。如果公益广告和新闻毫无区别那么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它就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与功效,甚至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创意弱势化
今天中国广告的创意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任何商业广告都不能不重视创意。而公益广告堪称创意方式最丰富的广告类别,因其诉求和表现可以不受商品类别的限制。在商业广告中,有些诉求往往局限于某些商品,如恐惧诉求常常用于保险和金融广告。而公益广告表现理念多样,诉求丰富,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但是纵观目前大量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公益广告,却难以体现这一特点。为了体现真挚动人、严肃动心的内涵,目前绝大多数此类公益广告都采用了简单而又直白的情感诉求,似乎任何的技巧都会削弱其诚意。网络上流传甚久的一则香港演员梁朝伟拍摄的《因为一起走过这段路,我们更爱香港》的非典公益广告就饱受争议,这是一则创意优秀,视觉表现很强的公益广告。在广告中,没有采用口号式的对白甚至没有任何语言,用众人共同跺脚踩碎坚冰来表现众志成城的信念。因为整个表现非常艺术化,节奏舒缓,因此很多网友认为不能够强有力的表现抗击的决心。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见,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益广告如果使用太多的技巧反而会破坏其表达力,新闻式的表达是最好的方式,更能体现其诚意。
换言之,在创意至上的当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创意在指导思想上就出现了弱势化的走向。但是自非典开始随着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感触从开始的极度脆弱和敏感到现在的平静接受和应对,也意味着公众和主流媒体对此类事件进入了一个更为常规化的渠道。那么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的特殊性虽然存在,但如何更好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度仍是其必须关注的问题,而创意的弱势化趋势当然必须改变。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数量强势化
尽管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在创意上目前呈现弱势化趋势,但在数量上却呈现出相当的强势化趋势,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期尤为集中。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地铁在第一时间制作了“抗震救灾”公益广告近200多幅,并在重要站点刊挂。②据CTR市场研究新闻监测显示,与2007年5月同期相比,2008年5月,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户外及地铁媒体在内的整体广告花费增幅仅为1.86%,总投放约325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总投放的增长却高达134%,整体达到了20.6亿人民币。CTR调查显示,在所有媒体中,杂志媒体公益广告涨幅惊人,达到了477.2%。报纸紧随其后,增幅达到了420%。电视和电台媒体的公益广告投放也均有较大增幅,分别为146%和199%。其中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在广告调整方面动作最大,整体广告增幅达到了346%,省级卫视频道紧随其后,增幅也达到了277%。③
同时电视公益广告的播出频率更是极度高得惊人。据CSM媒介研究全国测量仪统计,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每天在各个时段滚动播出公益广告20多次,是中央电视台单天播出公益广告累计时间最长的一次。④
这种大量高频集中的公益广告投放趋势在此后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中继续延续,此趋势充分证明公益广告已经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大量的投放必须广告资源的整合,否则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不得不重视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传播机制。
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机制优化
(一)成立专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管理部门
中国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多数是以媒介划分,隶属于某一媒介管理范围,缺乏以内容和功效划分的组织机构。事实上,很多机构的建立都是以某些突发性事件为契机的。1942年,美国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契机,创立了战争广告理事会,即WAC(WarAdvertisingCouncil),通过广告帮助政府向国民传达紧急信息,成了公益广告的雏形。“二战”以后,公共组织、政府部门和广告界认识到公益广告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将战争广告理事会改名为广告理事会(AdvertisingCouncil),负责社会性公益广告。⑤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特殊性,此类广告影响深远数量庞大,完全有理由建立一个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主体应多元化
目前,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以媒介和政府居多。在此前的数次事件中,也出现了一些以企业为传播主体的公益广告,但却多数遭人诟病,大多数被认为商业元素浓厚,不仅没有有效得提升其形象,反而遭到公众的反感。这是企业的品牌传播还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应或不能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传播的主体。著名的时装品牌贝纳通借助公益广告有效提升品牌的内涵,当然在一些像地震之类的灾难性事件中,应更多坚持回馈社会的责任感而不应把盈利永远放在第一位。
媒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公益广告的主体。主体的多元化才能保证创意的多元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而且资金问题一直是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长期以来政府和媒介一直是此类广告的主角。甚至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企业在媒介的公益广告因其有商业化嫌疑而遭到限制。允许多元化主体的加入可以有效缓解资金这一重要难题,有效提高此类事件中公益广告的质量。当然这种参与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不能让良心广告变成牟利的工具。
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
市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政办〔)精神,请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对本部门年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与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评估
重点围绕防御台风和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道路交通、海上安全和火灾事故、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防控传染病和动物疫情、处置涉外事件和、抢险救援等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
评估报告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应急工作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在评估中,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评估分析的组织工作
市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组成四个编写组,由各组牵头部门自行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评估报告,上报市政府办公室。市直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水利局牵头,民政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地震办、气象局、防汛办参加。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公安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质监局、环保局、旅游局、气象局、供电公司参加。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经贸局、农业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参加。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经贸局、民政局、民宗局、教育局、国土局、建设局、外侨办、环保局、局参加。
三、评估分析的有关要求
(一)市直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年度评估分析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一、什么是突发性新闻事件
所谓突发性新闻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性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大致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涉及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烧、恐怖活动等各类人祸。也有的两种情形兼备,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从历史上看,一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因于“天灾+人祸”。突发性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重大甚至持久的不幸,因而备受公众关注。
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定义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这里所谓的“公共紧急状态”,大致等同于我国所称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在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也常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2006年1月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巨大破坏性。例如: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的极大损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力的增加,由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公共事件出现增多趋势。
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学特点
(一)事件信息的突发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无法预知或者无法准确预知,使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的特征。同样,因事件而产生的事件信息,也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如: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在一瞬间突然发生,导致与地震灾难有关的新闻信息突然以爆炸性的方式产生和急剧膨胀,迅速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二)事件信息的海量性。突发性新闻事件因为牵涉到的人员面广、影响面大,所以信息量非常巨大。比如尼泊尔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包括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灾群众应对灾害的努力、世界各国的友好援助、众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大量的新闻信息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全世界的媒体辟出重要版面或时段等予以报道。
(三)事件信息传播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越在事件的早期越明显。突发性新闻事件对既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形成较大冲击,对既有的传播秩序也形成一定冲击。在危机事件中,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夹杂着大量无序性的存在。长江客轮翻沉事故发生后,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救援情况等,政府固然可以提供部分信息,但同样有大量的信息通过非政府渠道产生和传播,其中不乏错误信息,是应对这类新闻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事项。
(四)事件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信息倾向于过剩的今天,即使综合性媒体,它的不同内容版块总是拥有不同的忠实受众群。比如,综合类报纸的时政、体育、文化、财经等版块的读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群体。但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受众,超越了平时的喜好,基本上覆盖了所有能够接触到信息的受众。
三、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
(一)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
1.正确引导舆论,化解因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报道事件本身情况;报道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报道政府或相关部门应对事件的措施和处理方式方法;善后处理与受害者的意见。
2.以人为本,减少灾难伤害和损失高于新闻报道:降低事件对社会和公众的危害是第一要务;要有人文关怀,坚持最小伤害原则。这既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准则,也是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体现
3.报道要有前瞻性、建设性把握报道的“远视点”;具有前瞻性,适时调整报道策划方案;不刻意渲染,以报道真情、稳定人心为己任。
4.关注对象要多层面多角:报道视野开放、广角、立体,引导主流舆论: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强化“民本”的报道方式。
5.报道要有服务意识;提供权威信息;缓解心理压力;提供精神支持。
(二)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的核心思想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紧紧围绕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这个核心,为公众作出闪耀人性光彩的报道,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爱护人的“媒介环境”。要积极的引导舆论,保证报道发出的声音,来自权威、主管部门。
(三)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的保障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突发有预案。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新闻媒体不应把突发事件视为偶然事件,而应把突发事件报道的运作纳入日常专业管理之中。事件发生过程中,要尽可能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第一要快,第二要全,第三要直观。
(四)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的具体方式
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是指记者、编辑针对某个突发事件,努力发掘其新闻价值,谋划最佳报道形式,以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的过程。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总结归纳、借鉴成功的报道经验,把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好,是新闻媒体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发事件的报道大致包括及时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总结性报道三种形式。及时性报道是在突发事件后即有记者赶赴现场或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迅速发回的报道;连续性报道是记者继续追踪事件发展过程及详情进行追踪式报道;总结性报道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都十分明了,一切变化因素都相对成了静态时的终结性报道。
(五)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8-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亦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有公共卫生属性的,危害性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然事件[1]。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会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等严重危害影响的事故、事件和灾害。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突发事件的侵袭,高校危机管理也应该相应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高等院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类型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高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更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以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2-4]。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其自身特征。其一,社会联系广泛性。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特点,一个学生的安危牵动众多亲人的心,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二,群体的敏感性。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高校管理者如果掌控不当,易使事件朝“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加深事件的危害性。其三,两面性。大学生突发性卫生事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事件的发生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决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正确应对,积极地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则会极大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
高校常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和集体中毒,这些是高校最易突发和较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2)意外伤害和体育、心理卫生,各种意外伤害和大学生群体中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各高校中均较普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滞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日常生活的安全教育欠缺等为主因。(3)其他自然灾害所致的突发事件,如洪涝灾害、地震等,不仅造成伤害,也易诱发传染性疾病的流行[5]。
二、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欠重视、组织不健全
一些高校管理者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轻视防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没有切实将学校卫生防疫和健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把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卫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责任不明确;有的院校对突发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只有书面预案,缺乏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不落实,也未经演练的检验。一旦发生疫情,就措手不及,组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应对疫情控制和处理措施。
(二)医疗设备、技术投入不足
校医院处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斗争的最前沿,对阻断传染病流行和妥善处置临床病例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但许多高校在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配置方面却增加很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医院的基础建设薄弱,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正确掌握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应对突发危机力不从心,甚至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的疫源地,造成医护人员、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三)预警信息缺乏
信息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许多高校不重视不及时对当前国际、国内、当地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建立疫情和突发预警制度建设、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等方面欠缺。
(四)基本卫生知识教育的欠缺
不少高校学生基本卫生常识和医学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理承受能力还很贫乏和脆弱。校园生活的不文明、不健康、不卫生现象仍处处可见。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中,简单地把公共卫生理解为搞清洁卫生,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给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埋下隐患。此外,学校特别是高校医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也是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建议
从“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目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国家对控制传染病流行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重视,出台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快了建设步伐。现又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列入《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工作者深感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重大。基层卫生组织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最早发现者、监测者、报告者和具体处理措施的承担者。我就这两年的卫生管理工作实践,结合本县卫生工作实际,简要谈谈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会及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县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系统已建到县、乡两级,县一级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救灾防病报告管理系统,县、乡分别制定了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构建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平台,但存在问题还十分突出。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匮乏。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县疾病控制中心的非专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较差。财政多年来对乡级卫生机构投入比例不大,使乡镇卫生院对开展防病工作、业务培训、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应急处理能力弱,善后处理机制不建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医疗救治能力不高、专业医疗人员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进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现场流行病学、医疗救治专家库,加强对县、乡级现场调查和县级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现场处理和救治水平。应本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专业人员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尽快落实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是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物质贮备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相应药品设备。目前,药品供应滞后,特别是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显。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药品、设备,由于物质贮备机制不够健全,急需时甚至无法取得,影响了事件的处理。因此,应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质贮备机制,即根据不同类别事件发生频次、可能波及范围,从国家到乡一级都应健全物质贮备机制,存贮不同品种的药品、物质、器械,既能保障事件发生后及时供应,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为使事件发生后能及时报告、处理,目前国家建立了多个报告系统,但这都是在卫生系统内部使用。非卫生人员发现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报告是整个报告的关键。应设立一个全县统一、让群众广泛知晓的统一电话号码。为使事件处置人员快速到现场,应配备专用车辆并有专用标志,人员也应着专用服饰或标志,以便群众识别,快速让道。相应人员车辆设备应处于应急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事件的及时处置。
2021关于公司安全生产的预防火灾应急方案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机制,明确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程序、职责和措施,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员工的生命和公司的财产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的有关安生生产的法律法令,结合本公司实际,制订本应急方案。
第一条、突发性事件的内容
1、预防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近期主要是预防火灾安全;
2、预防疾病;
3、预防食物中毒;
4、突发性工伤事故。
第二条、突发性事件救援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
1、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2、总指挥、副总指挥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全面负责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受伤人员现场抢救及护送转院等工作;
3、保安人员负责现场灭火、警戒、道路管制、疏散引导、治安保卫、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络等工作;
4、行政部负责指挥、组织人员现场救火和事后现场保护,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事件结果评估,必要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写出书面报告;
5、生产部负责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一切安全事宜,遇紧急情况,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支援;
6、在紧急状态下,各部门负责按制定的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地实施生产、电器等设备的紧急停用及相关事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尽量减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
7、xx、xx、xx、xxx为应急救援指定用车,在接到指挥部救援指令后,必须火速赶赴现场集结待命。
第三条、应急保障措施
1、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快速反应、协调作战、单位救援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2、配备、配足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经常性地进行维护保养,确保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当前重点是要定期检查灭火设施,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常识教育,经常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每年举行一次安全救援演习,提高员工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确保公司各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一旦发生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可以依法支配、统筹、调动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类装备、器材、物资等资源;
5、灾害发生的部门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实施救助,并立即报告总指挥,同时报警:火警119、中毒疾病120、伤害事件110。
第四条、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职责
1、日常管理、一般突发性事件由行政部负责,其他各部门协助;
2、发生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工作,行使工作职责;
3、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救援行动,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第五条、任何员工都负有保护公司生产设施及消防器材不受损坏的义务,严禁任何人乱用和损坏安全设施。
第六条、各部门都应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的第一时间内必须及时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并积极组织、实施救助,指挥部应立即组织力量实施救援,并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第七条、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定期开展应急救灾演习活动,提高全员自救、互救能力,为应急预案的实施打好基础。
第八条、凡发现患有传染性疾病(肺结核、甲肝、乙肝等)的员工,应及时治疗和休养。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emergency physical distribution’s connotation, feature and emergency’s proper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emergency physical distribution in which the APF handles the emergency. The author also problematically raises several recommendable measures to direct a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PF.
[Key words] emergency;emergency physical distribution
当今世界,许多局部的、区域性,甚至是国家或全球范围时有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并对人员生命构成威胁、财产造成损失,这就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帮助政府开展伤员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秩序等工作。在我国,部分区域和边疆地区也时常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是武警部队必须达到的要求,充分发挥应急物流的职能作用,提供强大的物资保障,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探讨应急物流在武警部队发展中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能及时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必需的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达到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由于应急物流的时间紧迫和突发性强,所以要比普通物流更难实现它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1.具有突发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性的事件引起的。例如地震,是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具有突发性。突发性是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相差别最明显的特征。为此在设计应急物流系统时就必须有别于一般的物流系统。2.具有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是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比如地震损失数字估计出现较大偏差,或者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灾害加剧从而导致应急物资需求量的不确定性。灾害随着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至评估不断变化,从而救灾帐篷、食品、药品需要量、运输量等就有不确定性。3.具有强时间性。及时提供物资、装备器材和人员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目的,以弥补人员、装备器材等的严重不足而进行的,需要在第一时间提供所需的物资器材。
二、突发事件的特性
突发事件根据发生的规模、地点、危害性质以及事前准备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如果应对处理不当可能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事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害。
(一)突发性
突发性是突发事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突发事件一般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瞬间发生的,此类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人们总是难以预测或左右它的发生。
(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是发生状态不确定。突发事件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发生时间、地点、以何种形式和规模爆发通常是无法提前预知。二是产生结果和影响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影响事先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控制事态的发展,就有可能使得突发事件成为大规模事件,影响和危害的程度就会加大。
(三)破坏性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包含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对公众生命构成威胁、对公众财产造成损失、对公众心理造成障碍、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等五个方面。其所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形也有无形。
(四)衍生扩散性
突发事件的衍生扩散性是指其发生导致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该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范围在扩大。从而使得问题的主要矛盾比原生突发事件更为尖锐或已经发生了转移,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也为此发生变化。如汶川发生地震后形成高水位的堰塞湖,下游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次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震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这一威胁,救援部队必须集中力量对湖区进行开渠疏导同时对下游民众进行必要的疏散。
(五)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影响,其影响涉及的主体不是社会个体,而是公众。同时,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成为社会乃至全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媒体炒作的对象。这会对政府处理带来困难,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也会对政府带来形象危机。
三、应急物流在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应急物流能为武警部队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应急管理理论认为,突发事件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痊愈期。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做好各种准备,发展期启动,在爆发期和痊愈期开始真正运作,体现其功能和价值。武警部队在短时间准备情况下直赴事发地,在应急物流的强力保障下,把部队所需的救援物资及时有效地送到,就能为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事发地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国际国内因素;预防;应急处理;信息公开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这其中种种突发事件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挑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突发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一)国际因素
在国际总体环境中对我们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公共安全方面。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同时有助于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等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风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以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风险社会之中。
2、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从国际上看,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冷战虽然结束了,冷战思维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传统和西方国家都不一样。一些国家通过复制反对派、制造动乱等手段对别国内政进行干预,频频在中国周边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还插手,制造事件,不断抛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军事等,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们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二)国内因素
从自然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风异常来时就会涝,退时就成旱,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质板块交汇地带,地震多发。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造成重大损失,每年这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也特别多。
从社会角度分析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公共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表现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种种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阶层、群体、组织的分化以及其利益的分化,就业问题严重、社会的保障机制、社会道德严重失范等问题,而这些因素都是易于导致突发性的重要条件。
2、利益冲突是酿成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种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总体上说,公共事件是由社会利益性分配的不公引起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物质利益冲突。近年来,因土地、道路、水利、山林、房屋拆迁等物质利益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显著增多,各类生产、经营承包、债权债务、经济赔偿等方面的物质利益的冲突显著上升。当物质利益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受损者逐渐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相当数量的人们有一种结成共同体,用以保护自身利益的强烈愿望时,就会发生一些集体上访、请愿、闹事、冲击党政机关的公共事件。
3、从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是发生的政治原因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部分决策失误。有些决策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难以实施,对决策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群众不理解,群众看到集体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便利用公共上访等方式,迫使问题解决。其次是处理打击不力。有些少数领导干部的还比较严重,不关心群众疾苦,对老百姓的一些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不闻不问。有些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只求暂时息事宁人,结果隐患犹存;有些虽然作出了处理意见,但得不到兑现,新的矛盾又产生,且愈演愈烈,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4、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是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整体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尤其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知识有限。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不懂运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合法途径加以解决,往往选择集体上访或闹事的形式,使本来能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公共事件。
二、如何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1.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春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能力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在灾害天气影响下的广州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必要性,而系统建设应按照应急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应急预警评估和辅助决策分析等功能。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包括空间基础数据、气象基础数据和各种应急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同时,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手段;提供数据更新维护手段,使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处理信息。2.建立突发事件预警评估功能,实现从大量预警信息中过识别和提取具有指向性的信号征兆,通过信息征兆关联性及危险性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对气象灾害、运输点及周边区域的乘客滞留量、交通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和交互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建立异常天气预警体系、交通流量预警体系、各交通运输点人群聚集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等,为应急管理人员掌握风险的形式、危害程度和预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支撑。3.建立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并进行危险区界定、疏散路径规划等空间分析,为决策者的应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空间决策支持。4.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对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载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公众网、短信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日常安全信息、应急信息等进行快速。5.建立预案管理功能,支持预案制定、审核,以及预案应用,同时提供预案和预案维护等操作。
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开发环境为2008,开发语言采用C#。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平台使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与处理基于ArcGIS9.3中的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表现层,不同层次包含现场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平台等组件(图2)。现场决策指挥平台主要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救援的模型库,包括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这些模型库基于综合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实时天气条件、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周边环境等信息融合,模拟预测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范围和危险程度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应急数据整合、空间分析、预案数据管理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服务。不同信息服务通过XML标准通讯协议实现传输和共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并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协同可视化、交互分析环境提供现场的相关信息展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复合性应用,如交通场所周边区域监测与乘客滞留量预估等功能。同时,结合对现场监测点所反馈的异常状况,实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报警或自动定位和图文切换,并根据对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实时提供疏散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功能,以及救援预案的表示、存储与检索功能,形成基于地学模拟的空间决策依据,并进一步与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相结合,提供综合应急指挥功能。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故对数据的组织、整合及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系统综合数据库平台由气象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构成:(1)气象基础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以及由温度、降雨、气压匹配于气象观测站空间位置生成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数据等。气象观测数据在时间尺度上是动态变化的,在空间上与气象站匹配。(2)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所有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和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设施等基础地理要素,以及专题地理数据,例如公安消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空间要素。(3)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交通运输场所的运输组织数据,包括计划表、运力和停运/延误数据等,以及乘客滞留量、人员流量变化监测数据,为系统的乘客滞留监测、预警评估、乘客进站控制、安全疏散和安置等决策分析提供支持。(4)应急资源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应急人员、救援队伍(如医护、消防、公安武警等)和救援物资数据(如医疗、御寒、食品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社会资源,如社工人员和慈善团体等。(5)应急专家数据库支持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评估、分析和判断,从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调整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应急专家数据库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决策技术、案例分析、事态发展演化等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2.1应急指挥模块
应急指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一方面提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整合与监控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对应急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具体来说,应急指挥模块由应急信息管理、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与指挥和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构成。应急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综合管理,包括语音、文本、图像等数据。应急预案启动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情况下,如火灾、治安,或因电力设施故障等其他原因造成人群聚集、人员伤亡、乘客被困等非正常情况,根据对事件评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指挥功能实现在指挥、监控应急预案执行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图形化显示分级响应流程,同时提供相应的应急人员、物资等资源的调配方案;决策者根据应急响应流程,向各应急组及现场指挥部发出指令,部署协调救援工作,并根据各应急小组及现场指挥部对事件发展及应急情况反馈,进行效果评估。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基于应急指挥模块,通过对各方动态信息掌握、整合分析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事件的变化,并对预案的执行做出相应的变更。
2.2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图文一体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提供路径规划决策、疏散指挥决策和人员调度决策等功能。路径规划决策功能根据救援物资、人员和事发地区道路等情况,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距离、时间等,合理规划出应急救援路径,使得救援力量最快或以最佳路线达到救援目标,或者对疏散、救援、处置等多种运动物体提出优化目标,以有效组织这些应急行动的运行,避免行进方向相互冲突(图3)。疏散指挥决策功能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结合事发地地理空间特征、乘客聚集特点和事故现场动态数据反馈,提取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通过地学模拟的乘客疏散组织形式,实现乘客疏散指挥,并在电子地图上勾画出人员疏散路线和方向。人员决策调度决策功能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地点及周边环境直观表达,把公安、消防、卫生等救援队伍调动起来,结合路径规划分析和疏散决策将救援队伍快速布置到相应地点,并明确各专业队伍在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应急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指挥作支撑。
2.3应急预警模块
应急预警模块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出预警。系统基于应急分级模型按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分级模型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事件的类型、滞留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事故的预警等级进行界定。
2.4气象监测模块
应急系统提供接口实现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通过导入的气象数据,包括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等,应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地图上标示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分布及数据记录,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的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地理数据对站点气温、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通过“反距离加权”空间数据内插法使离散的雨量监测点转换为连续的分布趋势面。
2.5信息查询与模块
应急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围绕关键区域和突发性事件地点的相关信息的查询,用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决策者提供详细地理空间、人员、运力、天气、交通、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等信息。查询功能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实现关键区域或事故点周围应急队伍、卫生医疗机构、危险源、防护设备、救援物资的分布及布置信息查询,同时提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浏览和查询。而信息功能是应急管理系统向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载体包括互联网、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为多种方式,根据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春运应急信息进行,如应急响应级别,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受影响区域和乘客滞留状况等信息。
2.6预案管理模块
预案管理模块具体包括预案制定、预案应用和预案管理三部分。预案制定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查询和修订以及预案制作,预案审核等功能。预案应用包括预案查询、预案演示、预案调整、预案调用、预案更新等功能。预案管理包括预案和预案维护等功能。其中预案能将已完成的预案给相应的应急小组,预案将采取责任部门主动下载的方式,并对责任部门可访问预案的权限控制。预案维护具备对已完成预案进行调整修订的功能,此功能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并记录调整过程和内容。
3结论
新闻发言人
设1名新闻发言人,由张轲同志担任。新闻发言人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新闻发言人代表镇党委、政府向新闻媒体,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政务信息,通过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和回答新闻媒体记者提问等方式,实现本单位与公众之间顺畅高效的沟通,为本单位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新闻的内容
(一)镇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项目等;
(二)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三)涉及全镇的重大问题、重要活动;
(四)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及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五)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事实说明;
(六)其他应予新闻的事项。
新闻的形式
(一)举办新闻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新闻吹风会、媒体集中采写等新闻信息;
(二)通过书面形式发送新闻通稿;
(三)通过政府网站新闻信息;
(四)邀请新闻媒体参加镇人民政府有关工作会议;
(五)通过接受记者采访、向新闻界发表谈话新闻信息。
新闻的时间
根据情况适时举行。
新闻的审批管理
(一)涉及全镇性工作及重要政策文件的,根据本镇有关会议决议或镇长批示进行。
(二)对本镇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新闻媒体报道的敏感话题、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新闻,根据镇主要领导批示进行。
新闻的组织
(一)本镇办公室负责做好信息采集、选题报送、会活动的准备。
(二)规范新闻方式。一般情况下,全镇综合性的信息,由新闻发言人进行;全镇性重大决策、全镇性情况介绍等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进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根据上级有关会议决议进行。
关键词:应急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应急物流的定义
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认知,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将其定位为在特殊的危机情况下的物流措施集成;二是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资流动需求而做出的实体流动过程;三是从物流运作角度将其理解为突发事件背景之下的物流运作模式。
应急物流和常规物流在目标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常规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追求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急物流因其“应急”这一特性,在经济活动当中还体现出社会公共服务的特性,通常借由高效率的实现来体现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灾难损失的最小化。
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以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灾难损失最小化的特殊物流活动。
二、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灾难应急法律法规方面。为了应对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灾难性事件,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在危机关头有法可依,例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和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等[1]。我国目前为止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领域,对非自然灾害领域的划分认定以及应急处理等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规定。
我国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法律文件达12项[2],但大多是对自然灾害的纲领性文件和宏观管理调控方案,在具体实施上缺乏明确的组织职能确定及划分、作业流程制定、责任归属、物资调配权限确认等重要方面。通常我国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后,各级政府就会成立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行政强制力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和法律约束,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出现部门衔接不畅,信息不全,浪费严重,效率低等问题。
(二)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方面。各政府部门成立的危机领导小组所调派的人员通常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等职能也往往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3],缺乏长效应急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物流专业人员在应急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调拨流程和途径也有差异,军地分割,造成在应急物流组织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综合统筹,需要协调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众多,沟通成本高,沟通效率低,缺乏系统化指挥。最后,我国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大多以军队和政府力量处理为主,民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危机物流表现出缺乏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方面。我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的即时沟通和分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危机物流调配中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到救灾过程中的物资信息实时更新以及伤亡人员的就医和丧葬安排,到灾后安抚和重建工作的地区间、部门间配合,无一不需要高效的信息传递。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时就曾出现就在初期物资匮乏,后期供应过多,浪费严重,以及物资种类和时间上供需不均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灾难应急法律法规。一方面健全立法,对已经成文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方案,提升法规制度在应急事件当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包括明确各项紧急物资的调用权限,妥善处理各种运输能力在救灾工作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用做出明确规定等;对尚未触及的公共突发性危害领域尽快补充立法,保证各项灾难应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在灾难处理当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强对自然灾害及非自然灾害的责任认定及处理措施,严格对应急物资的使用权限和用途的监管和调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在危机时刻由于法律落实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完善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我国可参考国外实践经验,整合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用常态化的组织机构代替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加强对应急物资调配、储存、运输等工作的日常协调与配合,保证在危机时刻确保整体物流运作的高效和顺畅。
在应急物流处理中适当扩大民间物流所占的比重,扩充物资补充渠道,将市场化、社会化的物流管理方法融入危机物流之中,以取代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力的应急物流组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三)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危机处理当中,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传递的高效性、准确性是确保应急物流活动得以协调统筹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加强对统一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用正规高效的沟通渠道弥补临时性沟通的不足,做到共享信息,快速响应,打破以地区、部门为疆界的信息壁垒,建成国家级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中心,科学统筹和分析信息,提升信息的时间价值。
(四)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科普教育。危机物流作为应急处理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和其他灾难科普知识一样,纳入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当中,不仅从制度上将危机物流看成一种常态,同时向公民传递正确的应急物流有关知识,从思想上了解各种突发性危机以及危机物流,帮助公民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形成对政府应急物流组织的社会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和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2]李宁,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法律体系的数量差异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2,21(4).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xx、xx、xx、xx、xx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任办公室主任
二、各部门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制订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确保全校师生了解预案;强化监测与预警,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特别是消防,食品卫生、校舍安全等方面检查;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各工作组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同时向上级汇报。
学校教务、工会、团委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类、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组织安全技能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组织开展多种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做好参与突发事件人员的思想工作。做好学校平安保卫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及危及治安情况;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保护案发现场,控制事态发展,配合做好侦破校园案件的调查取证等工作。
学校后勤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后勤设施服务检查,配合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或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救治学校病伤人员。
学校其他部门职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事件的前期处置工作,保护好现场,稳定情绪,防止事态扩大。
三、运行机制
<一>、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逐级报告制度
最先获悉可能发生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或发生突发事件者,应立即向校长或值周领导、值周组长报告,学校应当在1小时内向县教育局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的简要过程、伤亡人数、波及范围,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和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同时,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好续报工作。特殊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
<二>、先期预防和处置措施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学校要根据政府的自然灾害预警级别落实预防和处置措施,针对学校的特点,重点做好防汛、抗台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一旦接到预报,立即进入抗灾状态。
1、一般灾情
值班人员向分管领导汇报灾情;分管领导进岗到位;通知下属各处室负责人做好抗灾准备。
2、较大灾情
分管领导向主要领导汇报灾情;主要领导进岗到位;落实防御措施,通知、部署学校相关人员做好抗灾准备。
3、重大灾情
全体领导进岗到位,成立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向抢险救灾领导小组汇报灾情;救灾指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落实抢险救灾,处理善后等工作,全力做好学校师生财产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把灾害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
1、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2、突发事故发生后,学校有关责任人要迅速赶赴现场救助受伤害师生,同时在第一时间内把事故情况报告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拨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3、组织好学生的疏散工作,做好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阻止学生参加突发事故救援工作。
4、对事故的处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三)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1、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具体措施: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内各处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落实各项防治疫情措施,做好进行应急状态的准备;学校内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掌握全体师生情况并及时上报;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校师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行;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厕所等场所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县政府批准;采取停课措施时,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2、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卫生局;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保留造成事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事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当此类事件发生,学校应迅速报告卫生局、教育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四)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
1、一旦发现有发生此类事件的倾向,学校要立即向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派出所汇报,同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说服教育、思想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广播、通告等形式,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聚集人员通过合法途径、正当渠道解决问题。
2、学校积极配合上级和相关部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劝散工作。在教育疏导、反复劝散无效或发生聚集闹事等情况时,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配合公安部门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平定事态,坚决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并配合公安部门采取措施对违法人员依法处置,同时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
3、事态平息后,学校认真总结教训,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工作,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在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应急保障机制
学校平时应根据要求配备消防器材以及消、杀、灭药品等救灾所需物资,组织和训练出一支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队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总务处、校医要及时、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物资能源供应充足、医疗卫生服务到位。
〈四〉后期处置措施
(一)结果报送,建立档案
按照逐级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过后,学校及时报送相关情况。报送内容包括事发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直接损失;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需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等。
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档案。
(二)追究责任,实施奖惩
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做好学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新途径。
四、其他
学校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督促各应急突发事件的工作小组和各处室要根据本校实际和本预案要求,制定演练计划并付诸实施,要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稳定的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队伍,确保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