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技术创新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启示;国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59-03
一、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因而其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断呈现出多样性和广泛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向消费者,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多样性。从创新方式上说,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企业研究成品与开发等;从创新水平看,既有大量的渐进产品和工艺创新,也有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往往涉及到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或者从事技术转移,或者只是为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配套服务。总之,在创新来源、创新方式、创新过程以及创新成果等各个方面,中小企业都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许多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都有中小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在一些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与发展;而在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功。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充分的活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量和质两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有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仅限于一般影响较小的产品创新,而且也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在许多中小企业中,技术创新者同时就是企业的创办人或经营者,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市场导向以及运营时间较短,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组织内层级较少,这都有利于信息快速、保真地在企业上下、左右的流通和传递。另外,中小企业较为宽松、少干预的管理方式能保持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对市场与技术的变化比较敏感,富有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因此,其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都比较强,常常在高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工艺与设备的革新等方面打破常规,取得迅速的发展和重要的突破,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技术转移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1]。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意味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不局限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更多的是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赖于中小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密切合作与联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外界在法律、会计、银行系统、资本市场以及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还需要已有的商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充分支持和中介机构的帮助。需要更好地处理企业与社会、市场等的关系,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国外一些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美国中小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外部资源,与外部合作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获得外部资源,获得研发的规模与协调作用,减少风险和重复的工作,通过减少专用问题,提高研发投入的刺激。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与外部合作创新可以克服内部资源的限制,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应体现在如何与外部合作,有效获取外部资源。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小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二)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二战”以后,一直在技术创新上依附于大企业。因为当时日本的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而只有大企业才具有动员资金和人力资本的能力。小企业一般是大企业的下请企业,接受大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转移。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投入上是很少的。2007年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只占全国研发资金的7.5%。在技术设备投入上,日本中小企业并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同样存在着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的机床,但同时还有80年代的设备,它们能各尽其用。
在技术人员投入上,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中小企业在技术人员的投入也是很大的。日本非常重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都道府县及政府指定的城市,在产业界、学术界及公立试验机关的协助和国家资助下完成各种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在东京、关西、野方、旭川办有中小企业大学,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公立试验机关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技术人员。
(三)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缺点也表现得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可能充足。迄今为止,产业界的技术创新投入仍然局限于一些大企业。2007年,所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中,万人以上的企业投入占了一半,而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投入只占15%。
在研究人员方面,德国企业界集中了全国65%的以上的技术创新人员。但是中小企业人员缺乏的困境仍然无法解决。尽管德国失业人员超过了400万,但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
德国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有些就是大企业的分包单位,这在汽车工业和电气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著名的西门子公司的数万个分包单位中,中小企业就占了2/3,他们同西门子公司有着长期和巩固的协作关系。
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德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研究开发领域更为突出。德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中小企业促进计划,把中小企业员工的初始培训和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进修作为中小工作来抓。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补贴。
三、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中小企业人才技术培训
人才培训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培训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里设小企业信息中心,退休经理服务团,问讯处为小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培训和拘束援助等全方位的服务。小企业管理局还通过商会、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贸易协会和成年教育小组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经销及决策等管理方面的培训,开办讲座和讨论会。在日本各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区域信息网和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
(二)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
为了鼓励企业从事研发项目,美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了特别的科研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科研费用的增长额也进行税收冲抵。1983年开始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CSBIR)计划,要求开放的研究和研究开发基金超过I亿美金的联邦机构要从其研发经费中拿出固定的比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美国有22万多中小企业向SBIR提交了申请,3.3万家获得资助,金额达40多亿美元。据一项调查显示,6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SBIR/STTR项日可以直接提高企业销售额。这些企业表示这些销售额的增加受益于SBIR/STTR项目对产品创新与工艺改良。81%的企业认为获得SBIR/STTR资助可以从新产品,工艺及服务中获益。近年来,研究与技术部每年都向中小企业拨款2亿马克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三)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鼓励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和加快技术改造是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的重要措施[3]。因此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也应用来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美国实施的STTR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而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四)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
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所以中小企业更具有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的倾向。据美国SBA的资料,在没有大学参与的研发中,大企业的支出回报率为30%,中小企业为44%。美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旨在加强中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实力,德国联邦研究与技术部于2003年执行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目的在于激发中小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性,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英国政府成立了工业研究协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服务,负责审议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资料和试验设备,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五)促进中小企业更新设备
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对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制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缩短制造周期。所以各国政府都积极地促进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设备。主要做法可以提供中小企业设备政策优惠贷款,提高折旧率,给中小企业补贴。如日本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长期款。而提高折旧率不仅可以提高设备更新换代还可以减少当期的税收。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修改了旧的折旧法,对加速折旧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缩短固定资产折旧提成年限。德国的设备折旧率也从10%提高到20%。
(六)树立技术创新主体意识
国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其自身的需要,创新主体意识强烈,不断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和发展竞争意识。国外中小企业的决策者通常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科技意识”,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而在中国,部分企业决策者的科技观念还不够牢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大,不抓科技就会失去主动地出击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有主体意识,树立科技意识,主动强化技术创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功能。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工艺,消化新成果,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七)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充分说明,在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不能够忽略政府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引导、支持和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切实贯彻落实好 《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和技术转移的规范化、法制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成立相应的担保和保险机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创业企业。再次是建立统一健全的中小企业管理结构。
(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个体、政府的事务,也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的力量往往更为有效。中介组织是联结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也是加强企业间合作的最好媒介[4]。中国各级政府要有组织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同业工会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本文通过对天水市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64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创新投入强度较低、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人才普遍缺乏、创新环境不宽松等问题,提出了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提高当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十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天水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天水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6家,实现销售收入52.8亿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净利润8.89亿元,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净利润分别较2010年增长87.57%、44%和60%。
1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4年,全市有37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74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质检机构,39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21家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32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占到龙头企业总数的8.1%、16.2%、4.6%和7%;全市涌现出了众兴菌业、长城果汁、神舟绿鹏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1倍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牌,加快发展步伐的巨大推力。
1.2少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目前,天水市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市级141家,县级253家,县级以下31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龙头企业(众兴菌业)1家。据统计分析,天水市80%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仍比较少。主要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规模较大,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激烈,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烈。根据对64家龙头企业的调查了解,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较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开展技术创新的较少。从创新效果看,64家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65项,其中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专利34项,占专利总数52%,有64%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有34%家企业只拥有1~9项,进一步说明了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领跑作用,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1.3个别领域技术创新水平领先
经过多年发展,天水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已涵盖制种育种、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检测、运输销售、农资经销、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领域,但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目前仅涉及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中药材加工、果汁饮料加工等少数产业。少数企业在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采用引进、改进等模仿创新的方式。从64家被调查龙头企业近3年研发资金投向情况看,50%以上龙头企业研发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仪器设备购买和人员培训,用于新技术开发、技术购买和科研人员培训的相对较少。加工企业中近2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37%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购买和引进现成技术成果的方式获得,3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
2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投入强度较低
创新投入强度指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2012年,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但投入强度却处于第17位,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研发经费投入大国在投入强度上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天水市456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3520.6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78%。从调查情况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投入强度已接近5%,但80%以上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于2%,有9.4%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零。由于创新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业务都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初加工、简单包装、冷藏运输等低端领域,而精深加工、高端包装、出口创汇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创新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制定机制、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成果管理机制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天水市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从对64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情况的调查,制定了创新战略或规划的企业有45家占70%,建立了1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22家占34.4%,建立了2~4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3家占51.5%,建立了5项以上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家占4.7%,还没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6家占9.4%,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2.3创新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中以家族式企业较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不够。另外,许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从对64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调查情况看,50%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30%之间,个别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差距较大,最高的达到80%,最低的仅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技术人员较少,即使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高职称、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也很少,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2.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虽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宽松。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保护力度不足,对侵权者的制裁力度不够。二是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消费引导不足,如政府采购法中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三是创新服务跟不上。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金融环境尚不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还不完善,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化解,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还有很多困难;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与企业需求之间还有很多距离,技术创新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很低;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还不够完善,对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不高。
3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一是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优化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拓宽市场。二是全面落实创新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新设备加速折旧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临界点”,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审批时间,延长保护期限,加大侵权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后顾之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孵化器作用,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3.2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直接与市场联系,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龙头企业天然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只有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加大企业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者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对市场变化适应快的特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加强校企科研对接。发挥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合作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3.3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信息创新体系
企业要不断拓宽技术信息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等主动获取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建设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模式。龙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上的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4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加大R&D的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提取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开展多渠道融资和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解决技术创新活动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补充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促进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贴息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3.5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25-02
1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方面
1.1.1 传统社会文化观念
安徽人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思想,缺乏谋求大发展的雄心、闯荡大市场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而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培育创新人才和获取创新成果的温床,构建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对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
1.1.2 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的正确规范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工业化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制定了特别的法律文件或条款。近些年来,尽管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的立法不系统,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法,从而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1.1.3 市场环境的完善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公平竞争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中,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市场环境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垄断因素的存在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其次,我国市场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集中度障碍和规模经济障碍;最后,创新技术交易的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而以上问题在经济原本就不发达的安徽就更加突出。
1.2 内部环境方面
1.2.1 企业文化
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大多企业家都缺乏勇于创新和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甚至有一些企业家不思进取抱着得过且过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则少之又少,大多中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与其他发达省份同类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我们需要要培养敢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的氛围。
1.2.2 企业的经济实力及抗风险能力
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要的资金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一般企业应在2%以上,而安徽省的中小企业每年研究与开发费用却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其进行技术创新的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安徽省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竞争力不强,因此大多中小企业不敢或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这样就陷入了“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弱)――不愿意或不敢于进行技术创新――实力弱”的恶性循环之中,使得安徽省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难以活跃起来。
1.2.3 科技人才、企业吸引、培养人才的机制
科技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是全国各地区都极为普遍的现象。首先,安徽省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小。其次,安徽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发达省份同类企业相比,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1.2.4 专利权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专利权利、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是实行发明、创新的重要保证。然而中小企业大都既无专门保护机构也无专门人才,遇到被侵权时,政府及司法部门的保护往往要大打折扣,不少情况下是有投诉无回应,中小企业也难以承担知识产权纠纷所需的巨额诉讼费用。
2 关于提高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行为与作用
2.1.1 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此,我们应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高科技风险投资法》、《科研机构法》等相关类似法律法规,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加强完善《专利法》和《知识产权法》,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符合我国国情的要求,全面促进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1.2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解决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在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第一,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如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无息贷款或担保贷款。第三,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2.1.3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机构的大力发展是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息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咨询等相关内容,并且把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等机关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以信息为纽带,集管理、技术创新、市场交换为一体的商务网络,(2)设立专门的技术咨询机构和推广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理论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主要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协作及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活动。(3)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机构。
2.2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意识
2.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创新者得到支持和帮助,企业更有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2.2.2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于足够的支持,一方面增强企业自我投资机制,企业至少要保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5%-2%部分作为技术创新经费。另一方面是人才投入,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选用引进那些既有战略眼光、创新胆识,又有敬业精神的企业家和研发人员。
2.2.3 提高经营者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不仅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2.2.4 加强企业制度创新、注意专利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企业的制度创新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产权制度方面要实现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多样化,进而实现企业经营机制民营化。其次,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使创新利益的分配有利于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徐磊.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2]王琳.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8.
[3]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程全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5]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摘 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当今时代又是创新的时代,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为我国能否顺利地转变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从各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并严格落实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
一、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对外合作、开拓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朝着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将成必然趋势,知识、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导作用会愈来愈明显,当今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体系完整、高效运行、能激励、促进、保护、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善宪法权利救济机制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通过确立企业和公民一系列权利自由,为它们享受权利自由提供了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源泉,也为国家机关加强制度建设提供了最高规范依据。因此,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提法等将会极大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制,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尽可能实现宪法可诉性。(2)制定完善专门立法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有3条专门设计鼓励技术创新的条款,但文本太原则、太抽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缺乏可实际操作的量化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很难依法实施。尤其是文本中忽略了对技术创新主体的鼓励措施做出明确规定,显得十分不恰当。法律对于技术创新应当有比较准确的界定,否则就有可能误把对技术创新的追求理解为单纯是对高新技术的追求,而脱离现实情况和市场需求,使鼓励技术创新失去现实的基础。因此,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专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风险保障、战略计划、成果转让和使用、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就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实之必需。(3)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部和财政部于1995年出台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但因位阶过低,且为暂行的政策性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虽然目前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名目各异数量不等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大都建立有融资担保机构。但是存在不成体系、资金不足、担保不力、银行惜贷、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积极性。为此应抓紧制定《风险投资法》从法律上保障风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独特的风险融资模式,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风险分担和风险控制机制,从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物质基础。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激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制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刺激技术创新的多产和技术扩散。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一直比较薄弱,产品从仿制、改制到自主开发都没有将知识产权摆在重要位置,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不搞专利也能生存。但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规则的普遍运用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知识产权自然而然成了敏感而迫切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对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高昂的专利费用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不愿申请专利。其次,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就会公开自己的创新成果,但现行专利法对侵权行为制裁不力,专利侵权成本相对较低而企业维权比较困难。因此,在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中,有必要一方面切实简化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程序和缩短确权周期,减少中小企业专利申请费用;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例如法律服务所、信息网站等,免费或廉价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的维权成本同时加大侵权成本,严厉制裁侵权行为。(4)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秩序下进行,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和法律问题。为培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律师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规范,并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加快制定有关科技服务、培训服务、财务服务、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规章,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缺乏问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等专业服务。其次,立法保障科研机构、高校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并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用立法形式确立创新人才的责权利,调动创新人才的创造激情,保障其合法的权益和收益。形成科学的创新组织服务和管理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库,鼓励并规范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科技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最后,立法扶持地区或者行业维权组织,整合集中中小企业的力量进行集体维权,尤其是应加大法律扶持力度,由政府主导、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帮助中小企业应付国外货款拖欠的有关诉讼。(5)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执行与监督落实。法律法规,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要充分的发挥作用,也必须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加强监督落实,从而切实维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以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现代政府需要用服务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用财政砸钱的方式。所以,政府首先应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自身也应经常加强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其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要求下,工商、税务、城管等职能部门应改进执法方式,尤其应转变执法理念,以实际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执法部门特别应在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上下足功夫。再次,执法资源配置要合理,各部门权责要明确,积极做好分工与配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建立包括专门监督与公众监督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形式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与体系,从而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合法执行并落实到位。比如可从建立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落实情况的报告与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做起。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为我国能否顺利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21世纪能否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世纪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也希望中小企业在未来能够真正挑起创新强国的重任。
参 考 文 献
[1]唐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宪法保障[J].经营与管理.2008(3)
[2]齐蕾蕾.中小企业调控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项目基金:本文系耿国华主持的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中小企业提高科技创新和应对危机能力的机制与对策”(项目编号:2009RKA174)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估体系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河南省的工业基础相对比如,中小企业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虽然受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近些年来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有一定的创新成果,出现了许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企业,也有部分产品和工艺获得了国家优质品牌的称号,但是中小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技术创新在观念、资金、人才三方面都相对缺乏。第一,从观念上来说,河南省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对科技的认识不够,只是把科技当做解决燃眉之急的策略,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软实力,用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意识不够。而且,中小企业受规模和效益的影响,多重视短期见效的项目,不愿花费过多的资本和时间投入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上。第二,从资金上来说,中小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多为自主创业,在资金上本身就无法与大企业相媲美,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也比较大,通过有关调查显示,河南省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带锯安南、融资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导致河南省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也就束缚了企业创新的发展。其次,从相关的服务体系和机制上来说,河南省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存在着问题。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相对较小,需要依赖外部的服务体系,而从当前的形式来看,我国以及河南省内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才刚刚开始建立,无法及时满足它们的需求。而且,河南省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人才的奖励机制上,不够完善,企业人员的收入仅以工资为主,对于在技术创新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没有相应的奖励,致使企业人员处于低效的状态,极大地束缚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除此之外,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观念上的错误,部分中小企业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提高生产能力的手段,而并没有真正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二是,中小企业存在着过分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问题,没有真正地把引进作为契机进行自主创新,很难真正地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中小企业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河南省经济崛起、社会安定的有力保证,因此,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无疑成为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而上文的阐述中可以发现,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成为河南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首先,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资金问题上,必然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一,河南省内可以组建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支持对象,真正地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经济支持。第二,政府组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调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平台。第三,要从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入手,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或者政府机构进行担保,以减轻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疑虑,使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拥有优秀的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在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上,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创设良好的用人环境,加速人才的引进,建设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二是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只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能够真正激发人才的潜力,又能够减少人才的流失,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其次,完善相关的机制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弥补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不足,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权激励,二是市场激励,三是政府激励。完善产权激励机制,保证技术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关系,从而存进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以此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市场激励;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技术、人才上的支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引导和保护,是政府激励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中小企业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展示提供广阔的平台,而且还可以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帮助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构建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对河南省的中小企业而言,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无疑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如果不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作出科学的评估,那必然也不能真正发挥创新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资金和人才上的流失。可见,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省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一下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情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看来,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有了新的进展:一是,在应用型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正在努力研究建立属于自己的创新评估体系,不仅组织相关企业成立技术创新机构,而且在省内的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二是,采取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加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而且在确定了合理的评价指标的同时,还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其中以主成分分析法和聚2016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43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6(CumulativetyNO.643)类法对各类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以此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正确的参数,便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但是,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第一,过分地注重理论研究,没有因地制宜,忽视了实际情况,所以评价成果不够全面和客观;第二,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够系统、全面,一些指标很难做到量化处理,影响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第三,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时,更多地侧重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忽视了生态因素的制约作用,很难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出有力的建议。其次,针对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要坚持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保证正确、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而且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选择能够进行量化处理的,例如在评估区域科技竞争力时,设定科研机构数量、科研机构经费投入情况、专利申请数目等可量化的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多层次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总之,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建议,能够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丰雷,祝建华.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4):68-79.
[2]张少茹.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
9.李燕,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4期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1.前言
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自身竞争力的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2]。从这个层面上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企业规避风险,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取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因此模糊综合评价,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就越来越重要。
索罗(S.C.Solo,195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过程[3]龙源期刊。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许庆瑞(2001)也将技术创新看作是新思想的产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和应用的过程[4]。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从技术创新的整体出发,考虑整个过程。
2.评价方法与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5]。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甄选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并由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2.1模糊综合评估法简述
模糊理论(Fuzzy Theory)是由美国自动专家、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于1965 年创建的,它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现象的数学,故通常称为模糊数学[7]。模糊理论弱化了数据的绝对定义,使用程度语言,更接近人的思维模式。
2.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8]。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9],无法用通常的简单数字来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数学来处理。创新能力的评价靠主观判断时常存在偏差模糊综合评价,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观判定纳入定量计算的客观统一的判别轨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
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包含指标集、评语集、单因素评价矩阵、权重分配向量4个要素。指标集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为元素所组成的多层指标集合龙源期刊。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集可以记为:
(1)
每个因素又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标子集:
(2)
权重集以各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赋予各个权重系数,用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集根据指标集和子集来建立,即
,(3)
子集权重为
, (4)
评语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的评语集合建立为: ,其中为评价的等级数量。
对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5)
,其中,表示第个因素给予评语的隶属度。在确定模糊矩阵和模糊向量后,可做模糊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判:将每个作为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评判矩阵:
(6)
通过运算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构成了一个评价矩阵:
(7)
按照模糊综合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8)
由此可得到所有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评价等级即为该项目的综合评价等级。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
下文以济南市长清区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在山东济南选择了部分企业经理人,高校企业管理专家教授和咨询公司高管,首先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标集: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综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实施能力、创新倾向能力7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效率指标集,构建各主效率指标的子效率指标。
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分为2个层次: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和每个主效率指标中各子效率评价权重。2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效率指标权重由技术创新方面专家、教授及有经验的经理人综合评定,以确定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子效率指标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标的专家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综合评定,确定各子效率指标权重龙源期刊。其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0.104895
创新(R&D)资金投入强度
0.272727
创新(R&D)人员投入强度
0.454545
非R&D投入强度(技术引进/改造)
0.272727
研究与开发能力
0.188811
自主创新产品率
0.186047
技术扩散效率
0.302326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0.348837
(R&D)人均研发经费
0.162791
创新组织管理能力
0.160839
创新频率
0.139535
创新组织运行管理效率
0.302326
技术创新的风险预测与规避能力
0.279070
与外界的合作能力
0.279070
创新生产实施能力
0.132867
创新成功率
0.222222
生产设备更新水平
0.222222
生产人员综合水平
0.305556
创新实施的标准化水平
0.250000
创新营销能力
0.153846
营销人员素质
0.186441
营销费用投入强度
0.203390
市场研究能力
0.220339
营销网络建设程度
0.203390
营销体制的适合度
0.186441
创新产出实施能力
0.132867
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0.255319
创新收益率或产品销售率
0.276596
创新质量水平
0.319149
每千人创新数量
0.148936
创新倾向能力
0.125874
创新倾向
0.195652
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
0.304348
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企业精神
0.260870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技术创新;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57-01
在企业发展从单纯地依靠劳动力的数量,向劳动力的质量转变升级的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的创新打下了人才的基础、技术的基础。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订单,等名词相继出现,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简述
企业发展,除了设备的科技含量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技术技能人才了。由于他们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其技术技能掌握与运用的熟练和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然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就是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的孵化与储备工作。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做理论准备。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由于其教育教学知识的专业性针对性,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了系统的整合,为技术理论创新做好了前期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做人才准备。由于职业教育就是直接为企业定向培养工人的,其中也会有些爱学习爱钻研有特长的学生,在走上企业的岗位后,结合自己的特长、专业知识及岗位需要,成长为技术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做一线工人准备。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什么创新,只有立足企业一线工人的扎实工作的基础上,才会绽放光彩。
二、企业技术创新条件分析
作为企业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较多的技术人才。这就需要通过深化与职业教育单位合作,一来可以从他们哪儿选拔与招工,二来也可以对原本没有掌握技术的工人等,实施订单培训。这样人才越多,其创新的潜力也艰巨越大。有人才培养基地。就是要把职业教育单位作为企业招工用人的过滤器,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保证人才知识的自动更新与升级,进而确保企业创新的潜力与实力。有技术创新的环境。这需要企业来营造宽松、激励的环境,要在制度上有保障,保护与利用员工的积极性。
三、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从学生到技术工人孵化阶段教育,就是直接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其关系就是职业教育是企业发展的预备役。从各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准备着技术与技术技能人才。
1.培养人才
企业的发展,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尤其是一线生产岗位,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才能胜任。一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正常的生产。企业需要的就是能直接投入使用,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培训代价,就能发挥作用的人才。职业教育由于其教育的针对性,且经过实习阶段的实用技能培训,因而,职业教育毕业生,一般都能直接胜任。二是,可以对于自己操作的设备做简单的维护。由于职业教育毕业生,都对于自己工作岗位的设备制作、构造及其原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因而,在设备出现小故障的情况系下,他们都能进行基本的处理与维护,避免耽误正常的工作,及设备问题的扩大化。三是,在自己专长的基础上可以做出简单的甚至重大的创新。有些职业教育毕业生,他们由于自己业余爱好或者特长发展,也会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如青岛港桥吊工人许振超。
2.理论创新
因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是至少经过三年以上系统的学校教育,因而,对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都有着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为他们在企业工作以后的理论创新打下了基础。第一,设备工艺理论创新。对于大部分职业教育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后都是在生产的一线从事着相关的技能工作。因而,他们对于自己所操作的设备有着较为精确的理解,尤其是随着他们工作的深入,逐渐会对该设备的优点、缺点都全面的掌握。特别是对缺点的了解,为他们在理论上改进设备工艺准备了条件。第二,技术理论创新。对那些有专长和天赋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他们会发现一台设备、整个生产线或整个企业的技术缺陷,并立足自己的实际做出技术理论创新。这种创新将会极大地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会让企业引领同类行业的潮流。第三,技能理论创新。技能是对于设备等实际操作的能力。虽然机器设备都会操作,但是,对于不同技能的人而言,还是有着较大区别。那些掌握技能且能创新方法的人,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会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3.创新启发
职业教育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的是基础启发工作,或者创新灵感的培育工作。首先,岗位作用创新启发。当职业教育毕业生到了企业岗位后,就会在积极地工作中发挥其热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应用在岗位上。无论是出于创造个人舒适的工作状态,还是为了企业的生产,都会做出适宜于个人的调整。其次,生产线设备改进升级启发。在工作报酬激励的前提下,工人们都会竞相地努力工作,并激活自己的创新潜力,想方设法通过改进自己操作的设备工艺等,实现其高效低错误的生产状态,进而达成自己对于单位时间内高高工作量的追求。
总之,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打下了人才的基础。完成了专业技术创新理论、专业技术创新灵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多项积累工作,逐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技能创新与设备工艺创新等。
参考文献
[1]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王娇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
关键词:小企业 小企业地位 小企业政策
美日对小企业的定义
在美国小企业的定义由小企业管理局(简称SBA)规定:制造业雇员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在8万美元以下。小企业在美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SBA的统计数据,1990年,美国小企业创造了39%的国民生产总值和52%的企业销售收入。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体现了美国小企业的重要地位。1993年,小企业的数量为2150万个,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4%。从1981年至1988年间,小企业创造了45%的新增加就业。但小企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其他经济指标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1958年至1977年间,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从占全部企业的52%下降至47%。同一期间,小企业的营业收入从占全部企业的52%猛降至29%。销售收入则从1958年的57%下降至1982年的50%,到1990年才恢复到52%。
与美国不同,日本小企业有明确的定义,通产省(MITI)规定雇员不超过300人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并且根据雇员人数和资本额明确了在各个行业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在战后的日本,小企业同样在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MITI1995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企业的52%,增加值的57%;在流通领域,小企业占全部批发额的60%,零售额的78%。并且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日本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0%。在所有产业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小企业就业人数占行业就业人数比例最高,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就业人数的绝对额最多,1994年,这两个行业的小企业提供了2300万个就业机会,占全部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56%。进入90年代后,由于面临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以及日圆的升值和不动产价值的下降,造成了日本国内需求增长的停滞,小企业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如在制造业,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小企业就业人数出现了自70年代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在1994年小企业仍创造了4100万个就业机会。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小企业定义不尽相同,但美国小企业的就业人数远低于日本,美国的小企业就业人数为60%,而日本为80%。在制造业中,两国的就业人数比例差距很大,日本在该领域的小企业提供近70%的就业机会,在美国则为40%,并且销售收入的差距更大,日本为52%,而美国仅为18%。
美日小企业政策
美国小企业政策概述
美国对小企业的鼓励政策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小企业政策的形成阶段,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末,该阶段小企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垄断。
但在50年代末,美国小企业政策进入了第二阶段,该阶段小企业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维护小企业的竞争性地位。
进入80年代末,美国小企业政策发展到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的政策目标是鼓励和发展小企业创新。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面对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强大竞争,美国的传统产业日薄西山,长期不重视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力图通过技术领先保持美国的产业竞争力。同时,长期的实践证明,小企业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超过大企业,美国小企业政策的重点在于激发和维持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小企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之一。实施这个政策的主要措施是财政鼓励加快技术向小企业的转移和资助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美国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政策性补助。美国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支援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还规定,每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
政策性贷款。即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可以应中小企业的申请,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总金额不超过15万美元、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政策性贷款。
贷款担保。美国《小企业法》授权小企业管理局作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人,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
税收优惠。美国对中小企业的R&D投资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
政府采购。美国联邦采购局专门设有小企业采购代表处,专门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美国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采购合同的23%必须给中小企业。
发展风险投资。早在1958年,美国政府就推出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该计划允许某些私营投资公司可以向中小企业管理局借到3倍于自身资产的款项,并享受低息及税收优惠,从而进行风险投资。截至1995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所属的500多家小企业投资公司已向近7万个中小企业投入了约11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
实施科技支持计划,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实施专门的科技支持计划来实现的。目前主要有:“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这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科技计划,其宗旨是帮助中小企业参与联邦研究与开发计划,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形成。它是根据美国1982年《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而制定和实施的。该法规定,凡是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每年拨出法定的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分为启动阶段、研发阶段、商业化阶段,不同阶段资助数额和期限均各不相同。“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得到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1982~1996年间,该计划共从中小企业征集到26万多个项目,其中4万多个获得资助,资金总额达65亿美元。据资料分析,大约20%的项目在第二期经费支持4年后,其研究成果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其宗旨是加强中小企业与非赢利性研究机构(大学、非赢利科研组织和联邦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促进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的实施也分为启动阶段、研发阶段、商业化阶段,不同阶段资助数额与期限也各不相同。目前,“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每年的资助额约为6000万美元。
日本小企业政策概述
日本把小企业政策调整为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推动和鼓励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分包商,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促进小企业之间发展的横向合作。1957年颁布了《小企业协会组织法》,通过税收优惠和金融资助等措施推动建立带有卡特尔性质的小企业合作组织,加强小企业之间协调和信息交流。自此,大量小企业的产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应运而生,这些组织对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小企业政策的基石,提供了协调所有适用于小企业政策的构架,并明确将推动小企业发展作为日本总体产业政策的一部分。1969年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分包法》,帮助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分包关系。通过财政提供资金、人员培训和设备更新等措施,建立起从生产零部件的小企业一直到完成最终产品的大型制造企业的分包体系,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如美国中小企业局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贷款、担保、技术与信息服务。美国政府还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对我国小企业政策启示
我国也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为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段,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像四通、联想、北大方正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美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应当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小企业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对小企业支持应重点着眼于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清洁技术上,这主要有: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拓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及贴息贷款等等。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或技术、工艺的更新换代;或者将科研成果、专门技术以优惠价格售予中小企业;或者通过帮助企业培训专有技术、财务管理等专门人才。信息方面利用政府接触面广,信息全面、快捷的特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生产、销售、人才供应状况等多方面信息服务,改变中小企业信息接收和传达不畅的状况。管理和采购方面要尽量简化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财产评估手续,简化其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盘存规则,节约其财务费用,将政府的采购计划分一部分给小企业;社保支持方面要尽快建立建全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之要全力为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舆论环境。积极推动小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小企业能在商业时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的GDP。
参考文献:
1.张雪冰,谢,美国.日本的小企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科学文摘,3003(1)
2.张玉,我国中小企业政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3(7)
3.郭子雪.美日韩三国中小企业政策比较[J].经济论坛,2004(3)
4.丁宇.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以美、日、德为例兼论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潘峰.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缺陷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
6.车秀文.国外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种类和特点[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4(7)
7.邢树东.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5(1)
一、政府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资助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包括:提供R&D专项投入,提供财政贴息、财政担保,支持建立创新成果认定机构、成果转让机构、孵化期等中介服务机构,出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
1、政府为企业提供R&D资助
通过R&D专项资助,可以改变技术创新外溢性造成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的状况,从而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比如,澳大利亚于1996年11月开始实施R&D启动计划。该计划一年约提供1.8亿澳元,鼓励企业进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R&D活动,这一计划最高能资助项目支出的50%。
如图1所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递减,因此边际收益曲线向下倾斜。社会边际收益是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边际收益加总得到,位于私人边际收益曲线之上。关于边际成本曲线,我们假设技术创新的边际成本缓慢上升,因此该曲线略微向上倾斜。在S点,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得到均衡投入水平X。当技术创新投入水平达到X时,相应的边际收益为P+r,也就是其均衡价格。其中P是市场价格部分,它与私人边际收益曲线相对应,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收费;而r是由于技术创新收益的公共品特性和溢出效应而得到的社会评价,是由公共部门支付的,应通过政府补贴来支付给技术创新的生产部门。
在S点上,由于政府的资助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完全弥补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间的差额,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才会从X′上升到X,从而开展本来不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对其技术创新进行必要补助。
2、政府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资金欠缺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技术创新,国家可为企业提供周转金贷款和贷款担保。比如,韩国政府1989年3月设立了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KOTEC),全力支持在融资、技术发展、创业等方面的“新技术业务”。到2004年7月,KOTEC已累计提供84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其中,对新技术业务的担保比例占担保总额的80%。
3、政府支持建立中介服务机构
(1)政府支持建立成果认定和成果转让机构
通过财政支持建立成果认定机构可以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奠定重要基础。比如,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一个为研发中心服务的全国性网络,由知识产权援助办公室提供相关服务;印度科学工业研究院出资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及知识产权保护,为全国40个实验室及22000个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奖励。
(2)政府支持建立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又称技术创新或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为有发展潜力但尚处于雏形阶段的小企业、持有科技成果拟创办企业的科技人员提供场所、解决资金,辅以技术、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支持,以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政府支持建立企业孵化器,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创新扩散和创新成果转化。比如,韩国政府1997年8月颁布《支持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特别措施》以支持大学和研究所建立孵化中心。 4、政府出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在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初期,成果产业化面临很大风险,政府出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是支持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创新投资基金计划,至2001年底已建立了9个投资基金,每个基金在3000万-5000万澳元之间。加上私人资本的匹配资金,使基金总额达3.58亿澳元。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交由专业的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运作,实现对风险投资公司股权的购买、转让和退出,最终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当然,政府风险投资基金的良好运作还需要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步推进,比如,开设创业板,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以及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
二、政府采购与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采购是政府或其人以消费者身份为自身消费或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一种采购活动。它一般须按一定的程序或规定进行操作,如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付款并接受公共部门的监督等。采购范围包括商品、工程、服务等。采购方式包括预购金,以成本和进口货的价格收购等。政府采购政策是用“看得见的手”调控“看不见的手”,通过确立采购什么、采购多少、采购对象、采购标准等,直接影响供应商的行为。
1、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1)通过政府采购,可以避免技术创新外部性带来的福利损失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通过政府有目的的采购,增加对欲扶持产业的需求,提高其产品价格水平,使企业可以弥补其初期的高成本,降低其成长初期的高风险。
(2)通过政府采购,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向技术创新方向转移,政府采购影响着商品价格,而价格作为市场机制的信号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可以通过制订有倾向性的配置标准、采购目录,设置有倾向性的供应商资质、技术参数等,在维护采购人利益的同时,倾向采购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导向采购功能。
(3)通过政府采购,可以促进技术标准的完善和产业政策的优化,政府市场可以充当高新技术产品的试验场所,并且由于政府用户这个特殊角色,它的购买也有利于制定和修改规章条例。有利于完善技术标准,优化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用分析
(1)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优越性
罗思威尔和泽格维尔德指出,政府影响创新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公共采购。一个强大而明确的政府需求可有效减少企业未来市场的风险。在具有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政府市场的情况下,一方面,创新企业对政府所需要的创新产品的数量、质量、型号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都相对明确,技术开发方面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大为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以公共采购的形式存在的政府市场需求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也基本确定,因此创新企业的市场开拓目标非常明确,这样与市场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也基本得到消除。
(2)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公共采购也有其局限性。罗思威尔和泽格维尔德归纳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政府政策的非连续性可能增加企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并减少市场成功的概率;二是政府缺乏市场权力,因而在没有诸如管制等其他支持措施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影响创新;三是生产者之间可能缺乏竞争的状况排除了对人们创办新企业的刺激;四是由于在选定技术领域方面往往缺乏内部能力和受到党派偏见的影响,政府往
往不能做出合理均衡的决策。 三、税收优惠与企业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税收刺激作为促进技术创新的手段较之直接补贴有许多优越性。第一,税收刺激对于市场力量的干预较少,私营部门可以保留自己的决策权;第二,税收刺激需要较少的文件并且涉及较少的官僚层次;第三,执行税收刺激较之定期拨款更具有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第四,税收刺激具有高度的政治灵活性。阿瑟.D.利特尔(Arthur D. Little)通过对美国和西德技术型新企业的研究表明,一种能够成功动员发明家、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税收制度较之于政府对新企业的任何直接援助都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创新。
1、通过税收优惠,改善成本与收益配比
税收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讲是政府放弃了一部分税收收入,而将其让渡给企业。如果让渡的这部分政府收入发生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它将体现为技术创新活动成本或支出的减少;如果让渡的这部分政府收入体现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税收影响技术创新成本和收益的作用,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企业对此的反应是直接的和敏感的,它是税收影响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点和作用点,是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和收益影响的充分说明和体现。
2、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人力资本供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劳动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税收将降低实际工资水平,使劳动供给量从减少到。反之,如对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将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增加劳动供给。马斯顿的研究表明,税负提高1%,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将下降0.08%。埃克斯坦(Eckstein,1980)对美国资料的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弹性系数约为-0.04,即税负下降1个百分点,劳动力的供给相应增加0.04个百分点。
3、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性极易造成风险投资的供给不足。风险投资失败的损失全部由风险投资方承担,而外部性又使成功的风险投资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率。对于这样一种风险水平与收益水平明显不对称的投资,市场中的风险投资者在风险厌恶的特征下,自然会望而却步。这时,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就应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风险投资领域的市场失灵。
多马?马斯格雷夫注意到,税收将政府变成一个被动的合伙人,政府也要承担部分风险,这在事实上可能起到鼓励市场参与者从事冒险活动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加速折旧等延期纳税方式以及投资抵免等技术创新税收政策可以为其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家罗格?高登(R.H.Gordon,1974)和答里?乔根森(D.Jorgenson)以美国1964一1974年的数据为基础,测算了投资税抵免对投资的影响。结论为:若投资税抵免率从7%提高到5%投资将大约会增加12.5%。
4、通过税收优惠,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存在较高的风险,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内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活动。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一方面要依靠企业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和财务手段予以降低与化解,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降低与化解,其中包括税收政策。
税收降低技术创新活动风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加速折旧等措施,加快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的周转及回收,减少资金方面的风险;二是通过费用和投资抵免等税收措施,增加企业的收入,减少企业利润方面的风险;三是通过税收减免、费用扣除与抵免等税收措施,降低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四是通过提取风险准备金等方式,增加企业抵御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
5、通过税收优惠,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今世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在其发展的历程当中形成了自身缺陷,使企业经营的方式呈现出粗放型特点,而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其发展中贡献率较低[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浪潮中,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中小企业走上技术创新之路,以迎接新挑战,实现企业发展。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极大发展,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我国技术创新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资金投入一直困扰着中小企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长期、持久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加上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弱点,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重重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此外由于政府扶持力度较小,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2]。
1.2缺乏高素质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中小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无从谈起。我国中小企业不少经营者受到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下,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方面顾虑重重,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外,由于我国的科技力量大多集中在企业之外,而即便企业有科技研发力量的人才也大多集中在大型集团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科技研发力量极为薄弱,技术创新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中小企业整日素质低下,技术力量薄弱,使得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极为匮乏,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其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3]。
1.3内部体质不完善
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引导,产学研为一体的市场活动。技术创新成功与否是以市场实现程度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受到内部残缺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极为不完善,失去了良好的激励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难以形成和确立。从外部机制来看,由于政府智能部门没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过多地涉入企业经营活动,使企业缺乏决策权,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之路举步维艰。从企业内部机制来看,由于企业法人治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经营者往往重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速度,而忽视了对技术创新力量的挖掘。再加上由于市场技术创新规范程度较低,导致企业很难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对技术创新加以重视。
2、应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完善融资环境,保障资金投入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决策机制,而且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在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有着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效率。首先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政府可以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同时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要加强对金融环境的改进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通过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机构,引导中小企业走上技术创新之路。通过对金融环境的改善,使中小企业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从而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2.2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要实现中小企业创新之路,则需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程度来检验技术创新成败。作为中小企业,要始终立于市场,深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发现市场现实及潜在的需求,同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集合起来,做好技术创新商业化准备,抓住机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4]。此外,中小企业应尽量利用外生资源,寻求与其他企业、机构联盟,通过共同技术研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中小企业采用技术联盟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企业与联盟企业、机构的资源共享,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使企业技术创新周期与技术创新投入都大大减少,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联盟对象的选择上,企业需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准,在能实现资源与能力的互补的基础上来进行有效选择。既可以通过建立合资企业、鉴定技术转让等方式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也可以加强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从而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3引进创新人才,鼓励科技创新
人才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5]。因此,作为中小企业,要通完善自身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选派技术人才到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的机构进行学习、深造,同时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为企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授课,传播科技知识,解决技术难题,并将此种方式形成长久制度性的机制。此外,重要提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同时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向前迈进。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在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亟需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进程,为企业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芳,杨宁宁.产业演进中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以信息产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2,26(1),111-118
[2]廖先玲,何静,安广坤.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3 上旬刊):117-118
[3]毕克新,郭文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支持体系中外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160-165
关键词:政府补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化进程;产品市场竞争;股权集中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01
中图分类号:F2731;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01-05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Input on Business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2009 to 2013
LV Xiao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School of Electronic Bussiness,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0)
Abstract: Based on tak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2009 to 2013 as sampl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acts of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on business R&D investment and its regulating role in marketizatio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From the empirical results, it finds out that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could encourage firms to increase R&D investment and higher marketization, better promoting effects of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on business R&D investment. Secondly,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on business R&D investment get better results in the industry with weaker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Thirdly, the more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better promo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R&D subsidies on business R&D investment.
Key words: government subsidies; input on busines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rketization;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引言
各国政府普遍采用政府补贴政策纠正“市场失灵”,政府补贴成为了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和金融政策,政府补贴已成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政府补贴规模不断放大的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仍然较低,甚至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仅依靠加大政府补贴资金的投入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补贴如何有效地发挥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成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目前,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仍然争议较大。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激励作用。Antonelli通过对意大利86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替代效应。Toivanen和Niininen发现在大企业中存在替代效应[2]。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已经开始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尚未形成分析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企业规模、市场需求、企业研发投入的类型、行业特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等方面研究影响政府补贴发挥杠杆作用的因素,如Wallsten研究发现获得补贴的大企业激励效果优于小企业[3]。Becker和Hall发现只有在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政府补贴才会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4]。以上研究成果仅从某一视角来研究其影响政府补贴发挥杠杆作用的机理,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分析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希望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市场结构及微观公司治理三个层面探究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但如何度量宏观制度环境、中观市场结构及微观公司治理成为本文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我国,对于制度环境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制度环境的度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借鉴邓路等的做法[5],利用市场化进程来度量地区的制度环境特征,即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自熊彼特假说提出以来,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借鉴王聪等的做法[6],采用产品市场竞争来衡量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的绩效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公司治理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的度量仍然没有统一,但较多的学者偏向于利用股权结构来度量公司治理。而股权集中度是衡量股权结构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股权集中度指标来反映公司治理情况。因此,本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观样本验检不同市场化进程的地区、不同产品市场竞争的行业和不同股权集中度的企业,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1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
国外学者对于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效应争论得比较激烈。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补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国内学者对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支持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激励作用。如张东红等认为政府的补贴可以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从而使企业与政府在技术创新投入中实现互补[7]。然而,也有较少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刘楠等认为政府补贴不会产生提高努力程度的激励[8]。
虽然国内外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难以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但大多数学者仍然支持政府通过补贴来激励和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针对高风险、高投入科技研究项目进行补贴,解决了企业在筹措技术创新经费上的困难,并且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使其能够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做好进一步的研发工作。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如下:
假设1:政府补贴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12市场化进程、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
国内外学者对于市场化进程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普遍认为市场化进程可以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各项投入,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在不同市场化进程的地区,政府补贴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存在差异缺少系统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化进程如何影响政府补贴。如余明桂等认为市场化进程越低的地区,企业获得补贴越容易[9]。相关文献均未检验不同市场化进程的地区,政府补贴如何发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杠杆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对其进行的拓展和补充。
本文认为,如果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较少,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企业赢得市场的途径只能是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犹如雪中送炭,企业会想办法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而政府的补贴资金又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会主动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如下:
假设2: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激励作用越显著。
13产品市场竞争、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
熊彼特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有利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垄断是创新孕育和产生的基础。正是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企业才有动力去创新,从而使竞争不断发展为垄断。熊彼特关于垄断与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被称之为熊彼特假说。
根据文献梳理,较多的研究者更为支持熊彼特假说,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越有助于激励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随着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将逐渐减弱,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可控的程度也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意愿也增强,政府补贴会强化这种动机和意愿,促使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如下:
假设3: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
14股权集中度、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
现代管家理论认为要确立经理人的地位,保证拥有充分的权利。股权越分散,股权之间具有较好的制衡效果,不容易出现由大股东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经理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若开发的项目获得政府补贴,经理人为了得到长期的收益,会根据掌握的现实情况,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外对于技术创新成功概率的研究发现,各行业虽有差别但基本在20%~30%左右,因此对于在企业中拥有资产的股东肯定会对这种投资决策比较慎重,企业大股东持股份额较大,他们风险分散不足,风险规避程度一般较高,就会干预经理人的决策,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如下:
假设4:股权越分散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
2研究设计
21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并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1。
R&D=β0+β1sub+αX′(1)
R&D=β0+β1sub+β2md+β3sub×md+αX′(2)
R&D=β0+β1sub+β2hhi+β3sub×hhi+αX′(3)
R&D=β0+β1sub+β2s_hhi+β3sub×s_hhi+αX′(4)
211被解释变量
(1)研发投入强度(rd_assetw)。参照已有研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变量的选取,本文利用研发投入强度来表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以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R&D投入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进行测量。
(2)技术人员强度(tstaff_r)。顾群等认为,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及培训费用占到研发投入的50%以上,但财务报表中无法获得此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利用技术人员强度来测度[10]。本文以手工查询上市公司年报获得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总人数的比值进行测量。
212解释变量
(1)政府补贴(subratew)。由于统计口径中没有专门的政府补贴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利润表中的“补贴收入”作为替代,具体包括增值税返还、财政补贴、财政综合、新产品返回、税收奖励及创新鼓励等其他政府补助项目。
(2)市场化进程(md)。樊纲、王小鲁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市场化测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市场化指数[11]。该数据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较多学者的应用,因此,该指数也构成了本文考量市场化进程的变量。
(3)产品市场竞争(hhi)。本文根据已有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做法[12],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以下简称HHI指数)测度产品市场竞争强度。
(4)股权集中度(s_hhi)。采用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表示。股权集中度得到了较多学者的支持,因此,本文也选用它来表示股权集中度。
213控制变量
本研究控制了一些其他有可能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存在影响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两职合一情况、股权属性、独立董事的监督。
22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中,对于样本的选择目前也比较混乱。本文根据以往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样本的选择方法,结合目前沪深A股对于板块的划分,认为选择样本上市公司必须满足以下几点: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属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子行业之一,且属于制造业(不包括软件开发及影视制作行业);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其占比必须超过30%。因此,研究样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面板数据,剔除净资产为负的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共得到符合要求的292家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及巨潮网公布的企业年报。
3实证分析
31初步回归结果
表2为式(1)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和第2列的被解释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第3列和第4列的被解释变量为技术人员强度;第1列和第3列为未加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第2列和第4列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由第2列发现,以研发投入强度作为研发投入变量时,政府补贴越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也越多(β=0460,p
32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2、假设3和假设4,分别将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强度作为研发投入的变量,考察在不同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处于不同产品市场竞争的行业以及在股权集中度不同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表3为式(2)至式(4)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至第3列的被解释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
第4列至第6列的被解释变量为技术人员强度。由第1列发现,
市场化进程和政府补贴的交互项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表明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政府补贴能够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β=00681,p
由第4列至第2列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和政府补贴的交互项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政府补贴能够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β=1112,p
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于是,假设3得到了验证。
由第3列发现,股权集中度和政府补贴的交互项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股权越分散,政府补贴能够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β=0197,p
4结论与政策建议
社会的发展依靠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活动无法避免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要通过补贴来弥补市场的失灵。然而,政府的补贴会加快产能过剩,因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缺陷也会造成补贴出现了“政府失灵”的现象。为此,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补贴是否能够起到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如何有效发挥补贴的杠杆作用。结果发现:第一,政府补贴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第二,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激励作用越显著;第三,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第四,股权越分散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效果越好。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必须具有针对性,需考虑各地区制度环境、各行业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各企业公司治理的差异。此外,在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的同时利用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另外,推进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培育龙头企业,优化市场结构;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国有企业中继续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从而使政府补贴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Antonelli C. A Failureinducement Mod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Italian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1980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89, 12(2): 159-180.
[2]Toivanen O, Niininen P. Investment, R & D, Subsidies and Credit Constraints[M].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00.
[3]Wallsten S J.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industry R&D Programs on Private R&D: The Case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82-100.
[4]Becker B, Hall S G. The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Versus Lowtech R&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Testing the Pooling Assumption[R]. Niesr Discussion Papers, 2003. 217.
[5]邓路,谢志华,李思飞.民间金融,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14 (3):31-40.
[6]王聪,宋慧英.中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市场结构与成本效率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5):80-92.
[7]张东红,殷龙,仲健心.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4-8.
[8]刘楠,杜跃平.政府补贴方式选择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8-19.
[9]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 2010, 45(3):65-77.
[10]顾群,翟淑萍.融资约束、成本与企业创新效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5):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