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建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景观建筑学的宗旨就在于将其完美结合,取长补短,达到建筑与艺术和谐共存的目的。而建筑本身就有浓厚的历史沉淀,与景观的文化内涵交织在一起,两者文化的融会贯通为现代建筑群和景观园艺的建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融和结合屡见不鲜,跨文化交流成为主旋律。以时空的转变为主线,思考景观与建筑的交互性,并通过实际的建筑群实例表现出来。景观建筑呈现的文化与精神会不断传承并更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建筑形式表达。在用景观艺术美化建筑的同时,也带入了相应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是景观建筑师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正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到融合的突破日,理性分析两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着,景观设计中将自然部分归还自然的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水、风土千年,长远性的眼光要投放到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
1、景观建筑学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景观建筑,例如英国和法国,推行自然风景的设计-路线,将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无缝连接,设计建造人造自然风景,在城市用地中植入大片的景观。这种大尺度的景观建筑理念是国外景观建筑学的主旋律。对城市的建筑用地进行规划,为了与自然风景及其地形地貌相吻合,将景观设计成自然线条,草坪、水体等景观有意识的布置成自然景观。但是景观与建筑单体大多有功能上的断层,景观设计与建筑物的对比明显。我国的景观建筑学刚兴起,是在环境规划、园林园艺设计等多学科与建筑学科的融会贯通中产生的。认真审视我国的城市建设布局,因中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使得无法采用西方国家推崇的城市风景化理念,在城市寸土寸金的现状下,景观建筑从小尺度景观设计找到突破口。这种景观设计范围小,精致且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地制宜地对建筑群进行设计。现当代的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公共性,并且面向人们群众,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社会经济、人文气息等的因素,要保证思考和设计的科学性。
2、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脱离景观建筑学的相关设计理念,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方面来讲,这是由于大家的求美心理所决定的,人们往往过分地追求建筑外表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整体的设计格局,完全地撇开了景观建筑学中节能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只是一味地重视建筑的外形和舒适的内部环境。随着建筑行业的吃速发展,大量的建筑设计如果都按照这样发展,必然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不必要的损耗。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无论是建筑的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本身对景观建筑学的认识应用不足,其节能意识赢弱也是造成能源浪费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从实际出发,缺乏完整缜密的构思和蓝图设想,这就使得节能变得不顺利。
3、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措施探讨
3.1、原来园林设计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我们应该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支撑。比如合理使用建筑土地,提高建筑中自然景观的质量并加以保护,从而增加建筑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着力把建筑的景观作用突出出来。建筑的轮廓线应该得到合理控制,建筑物的空间组合一定要合理,同时还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突出景观的作用,把室内室外的空间融为一体;在景观建筑中,使用自然材料和其他的生态节能技术,重视建筑的通风采光。比如说,从景观视线上来看,走廊保护使人和景点能够在视觉上得以延伸;在名胜风景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与设计中,纳入了绿水与水体建设,丰富了城市生命系统。
3.2、景观建筑学有特别广泛的应用,如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区等,还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等,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形态设计,小到路边的一个指示牌等,遍布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景观建筑学,能够把自然、艺术、功能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不但能够使建筑环境的设计质量大大提高,还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趋势
4.1、高效、清洁
景观建筑学应用之下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高效、清洁的特点。近此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对住房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在,这一情况势必会加人对上地资源的需求。普通居民在选购住房之后,一般都要使用很长时间,因此,在对住房进行设计时,就必须加强对一些基本设施的合理设计,例如供热、供水、供电等等。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有切实做到索取与回报两者间的平衡,方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能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这就要求城市住宅设计建设时,应当做好高效、清洁。
4.2、健康、舒适
景观建筑学应用之下的建筑设计与建设的一个主题就是健康、舒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景观建筑学应用之下的建筑设计与建设旨在追求人、自然以及建筑二者彼此间的统一。换而言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人工于段,且结合自然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这就对生态建筑室内、室外的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室外环境方面,应当打造土壤绿色环境与水环境,且种植各种树木以遮阳,应当打造良好的体闲环境,以供居民体闲娱乐。其次,在室内环境方面,空气内各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应当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要保持较好的通风与采光,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声舒适”、“光舒适”、“热舒适”的要求。
4.3、优美、和谐
景观建筑学应用之下的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优美、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当构建在和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之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融入了绿色生态理念的建筑中,应当能够切实体会到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体会到自身是生活在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当中,这是人类发展生态建筑的核心目标。
总言之,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互性和文化性是现当代城市化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为打造更富美学价值,又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景观建筑,我们要合理的安排筹划,并保持长远的眼光,将景观建筑学和建筑结合得更紧密。景观和建筑彼此相互作用,它们从形态上和意识上都能统一起来,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延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葱霞,袁波.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4:98.
[2]孙力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实践研究[J].江西建材,2014,20:42.
[3]贾洪波.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61-62.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上,16—18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欧洲与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也正是在此时,中式自然造园的思想传入了西方,并产生了热烈、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以此思想为基础的英国“自然风致园”和法国“英中式园林”的兴起,以及中国园林植物的西传,为西方风景园林的发展以及之后“风景造园学”,乃至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之基。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 中国园林 自然风致园 风景造园学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门致力于研究自然系统,自然界的演化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其影响已经广泛的延伸到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许多研究领域。这与其在国外长期的发展历史有关。16—18世纪,西方进入了其近代史的开端,人们对风景园林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着本质的转变,人本主义的思想逐渐渗入其中,而与之相映的,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刮起着一场“中国热”。中式自然造园艺术正与当时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相印证,成为了新式造园思想的载体,并未之后的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词源的追溯
现代意义的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景观(Landscape)”一词源于荷兰,形式为“landschap”,其最初意义为一块用于耕种的土地或一个地区。而其初次被作为一个含有现代“风景”意义的词汇在英文中出现,是在16世纪晚期。此时正值荷兰现实主义兴起,风景画作为其“现时”意义的载体开始脱离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主义的风格,主题由圣经或神话故事逐渐转变为描绘平淡无奇的乡土风光,真实再现自然成为了荷兰风景画的最大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国山水画表现自然美的风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其东印度公司出访记录及文化交流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山水画对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这在1596-1598年荷兰风景画中首次出现的中国人形象中亦可以得到证明。无独有偶,1958年,“Landschap”一词作为这种描述“真实自然风景”的绘画术语由荷兰风景画家引入英语。最初此词被译成是“landskip”,这种翻译被牛津英语词典描述为一种词语的衰退,因而被“landscape”所取代,并在1725年脱离了绘画术语的限制,以一个含有实际“风景”意义的英文词汇被正式记录。
虽然主体形式未变,但不难看出,在18世纪英语中的“landscape”主要采用的已是其艺术上的含义,意在描述自然风景。这与英语中之前所主要使用的同类型词汇“garden(花园)”和“park(林园)”有着本质的区别。欧洲18世纪以前的自然风景不能称为“garden”,只能称为“park”。这个“park”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完全不同的,指的是纯自然的风景,“garden”则是指人工建造的花园。而从“landscape”其词语的构成形式(land-scape)上来看,它亦可以被更精练的翻译成“地景”,这也正是现代景观建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事实上,“地景(landscape)”就是指人类生存状态在大地上的具体表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达了文化的内容。因此也不难看出,“landscape”与“garden”及“park”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描述的自然风景不仅包含着纯自然的风景,更加包含了“人化自然”的成分,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是一个融合了“garden”的人工意义与
“park”的自然意义的词汇。而景观建筑学的前身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亦可以从词组的构成上证明其“人造自然”的含义。
二、交融的历史
“landscape”具有人化自然的意义,这与当时自然风景园林在欧洲的流行密不可分,而追溯其历史,中国传统园林在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自16世纪开始,西方政治体制及经济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新兴,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可能性。而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更急切的需要一种与现有西方文化不同的形式来作为与封建教会对抗的武器,这更加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兴盛。作为中国建筑文化载体的中国园林艺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欧洲。
16世纪末,利玛窦的书信出现在西方,标志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识由之前的臆想时代进入文字时代,《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新图》、《中华新志》等一系列文字读物在欧洲出版,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自由、不规则布局的形势也为西方人所周知,在英国,政治家兼作家坦博尔(Sir William Temple)首先谈论了中国园林,他在《关于园林》一书中提到“中国园林的美不在于整齐的布局和对称的安排,而恰恰在于不整齐的布局和不对称的安排……”。无疑,在这种布置里,许多不协调的东西放在一起,但看起来也使人感到无比的舒畅。这亦是西方人对中国园林自然美的一种文字上的认可。
然而,仅有文字描述仍旧是远远不够的,传教士马国贤于1724年将《避暑山庄铜版画》带入英国伦敦,标志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了图像时代,也为“英中式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避暑山庄铜版画的传入,中国园林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西方人更直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另一位推动中国园林西传的重要人物则是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他将圆明园40景图副本寄往巴黎,促就了中国园林图像资料的再次西传,更重要的是在理论方面,他还论述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重自然意趣而不尚人工雕琢”的重要什么原则,这一论述以书信的形式于1749年首刊于《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并在西方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的形成
18世纪之前,处在造园时代的欧洲园林,除少数主题园林以外,大多数只是建筑的延伸和扩大部分,是室外的绿色建筑,还不存在系统的“景观”的意义。在唯理主义的西方经典哲学观念影响下,其规则的几何式整形园林与中国的自然式山水派园林还处在完全的对立中。《避暑山庄铜版画》与《圆明园40景图》的西传以及两个世纪以来中西方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在欧洲大陆刮起了一种“中国热”,而且还极大的推动了西方园林的发展。就在这时,一种全新的造园形式在英国出现了,即英国自然风致园。这种造园形式在其产生后迅速席卷了欧洲大陆,颠覆了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思想,引发了西式造园艺术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新的造园形式的产生,最大的推动者们并非造园师,而是英国的众多诗人、哲学家、学者等文化精英。这也正体现出了一种“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对抗。而在这种对抗中,“诗性思维”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为艺术想象在逻辑思辨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即使是深受唯理主义和古典文化影响,并将规整、秩序、对称的古典主义造园视为最高艺术杰作的法国,也不得不在大革命之后回过头来,重新拥抱“英国自然风致园”并将其引入国内,命名为“英中式园林”。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场造园艺术上的革命,更是西方世界对景观认识上的一次提高。
回头来看,当“自然风致园”席卷欧洲大陆之时,中国造园思想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早在马国贤带着避暑山庄铜版画及其学生一行六人返抵意大利,并在其间途径英国停留时,他便受到了英国伯灵顿勋爵的友好接待,并将一批铜版画赠与勋爵,而此时的伯灵顿勋爵正和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的奠基者之一肯特(William Kent)合作,虽无法证实马国贤是否与肯特见过面,但肯特从中国园林铜版画中受到的启发则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此之后,肯特更加坚定的走上了自然风景式园林之路。他说:“大自然是厌恶直线的”,并以中国“曲径通幽处”的方法改造现实中几何式的林荫大道与园间小路。除此之外,他还培养了另一位在英国非常有名的人物——勃朗(L.Brown)。作为肯特的学生,勃朗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意大利几何式园林,全部改造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人们都称他为“万能的勃朗”。而勃朗的继承人赖普敦(Humphrey Repton),则首次提出了在景观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并将“风景造园师”定义为是及风景画家和园丁(花匠)两者的才能合二为一的园林艺术家。“风景造园学”的提出,不仅为现代景观建筑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也给造园师这一曾代表着“匠人”的工作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四、景观的发展
随着世界各大陆之间的交流越发的广泛,在欧洲诞生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英中式自然风致园”以及“风景造园学”的思想在19世纪之后波及美洲大陆,美洲的第一座英中式园林应运而生,它就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毫无疑问,纽约中央公园在现代景观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而其设计者,正是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 (F.L.Olmsted)。正是他,在1858年创造出了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术语,为现代的景观建筑学的真正存在并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趋于缓慢。1945年,美国原子弹在日本逛到爆炸,标志着战争迈向终结,但其造成的核污染危害却已波及全球。在这种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下,景观建筑学正式应运而生。1948年,由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景观建筑师们联合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团体大会,并将此国际学术团体定名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即“IFLA”,大会对于景观建筑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和职业做了一次全面的定义和诠释,自此,景观建筑学真正成为了一门影响并塑造着人类生存环境的现代学科。
五、小结
纵观现代景观建筑学甚至是之后的生态建筑学的发展历程,从奠基处起,中国造园艺术在其中的影响便是强烈而深远的,甚至可以说中式自然不规则园林的审美趣味参与了西方文化传统本身的形成。正如英国学者M·苏利文曾说:“尽管中国人的园林艺术观念也许曾今被误解和误用,但仍然实实在在地渗入到18世纪西方文化品位的核心当中。”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三联书店,1991.11
[2] 李晓丹、王其亨,中国园林西传研究,学习与探索,2011
[3] 保罗罗肯,荷兰人是怎样设计崇高的景观,未来出版社
[4] 庄岳、王其亨,诗性思维与中西方自由式造园传统刍议,中国园林,2005
[5] 李晓丹、王其亨,清康熙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及避暑山庄铜版画, 中国园林,199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是属于清华大学中较好的专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2001年4月,原暖通空调专业从热能系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10月,成立景观学系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作为清华大学设置的19个学院之一,至2012年底建筑学院已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建筑技术科学系。此外,跨院系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古典园林;欧氏几何;设计方法;平面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28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Rarely Draw Landscape Plan"
LIU Luxiang, HUANG Yushang, FENG Yuan, TIAN Chaoyang
(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ca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also from the point of the plane, elevation and section of the design expression method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follow design method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lane, to elevation and section.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s are two-dimensional graphic design based on Euclidean geometry.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wer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design based on Non Euclidean geometry. Therefore, it was difficul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to draw the plane, elevation and section, the design results c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modeling combined with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the emergence of 3D software of modern computer, which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analysis, design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western classical garden;euclidean geometry;design method;plane
赵辰[1]在《立面的`会》一文中针对梁思成引进的西方建筑学的“立面”概念,证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不存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的立面(facade),因为中国的木构建筑其屋檐之下的墙面完全被屋顶的斜面和出檐所压抑,中国的木构建筑是以坡屋面的屋檐示人的,而西方建筑是以由两坡顶而形成的三角形“山墙”面来面对人的。早在1997年张永和就对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做出过反思:“立面图是一个平面形象,它只可能将建筑演绎为平面形象,古典中国建筑被西洋的平面性语言(除了立面图,还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描述,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这个概念的术语是正投影,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以致排斥空间的观察方法[2]。”
王澍[3] 在《剖面的视野》一文中介绍了滕头馆设计过程:首先用多组剖面表示其建筑复杂的内部,再根据剖面做出模型,最后根据模型推出平面。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提出空间应该作为建筑设计核心:“我并没有设计平面、立面、剖面,我设计空间[4] ”,创造了著名的RUAMPLAN设计方法,即空间设计法,彻底颠覆了建筑设计从平面开始的设计程序,即葛明[5-6]后来在东南大学空间教学改革中倡导的新的空间设计法――体积法。
这些现代、当代建筑师对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反叛,引起笔者对平、立、剖设计程序的思考,西方建筑学平立剖手段能否应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与设计?能否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准确方法?明代学者计成[7]在《园冶》中提到“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既然平面图有利于“主、匠之合见”,那么是何原因计成不画平面图,并且说“式地图者鲜矣”。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园林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找到中国传统园林“式地图者鲜矣”的客观原因。
1 欧氏几何的面
欧氏几何主要是在平坦的空间下研究几何结构的,关注的是平面上的直线和二次曲线的几何结构和度良性问题,属于平面几何范畴[8]。按欧氏几何特征,在二维空间中3点确定一个面,图1中三角形、方形面、圆形面都属于欧氏几何的面。其共性特征是所有的点都在一个“平”面,即二维度量。
2 建筑的平立剖面
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三维、立体的建筑(图2-a)在图纸上的二维投影图,是一次十分典型的三维向二维的转化过程。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一种二维的面,属于欧氏几何的面的范畴。
2.1 建筑平面图
建筑的平面图,是建筑所有的墙壁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一种抽象的投影图。它是假想用一水平的剖切面沿门窗洞位置将房屋剖切后,对剖切面以下部分所作的水平投影图(图2-b)。对于多层建筑,一般每层有一个单独的平面图。如果是中间几层平面布置完全相同,这时就可以省掉相同的平面图,只用一个平面图表示。
2.2 建筑立面图
立面图是在与房屋立面相平行的投影面上所做的正投影图,其中反映主要出入口或比较显著地反映出房屋外貌特征的那一面立面图,又称为正立面图(图2-c)。通常也可按建筑朝向来命名,大致包括南、北、东、西立面图4部分。
2.3 建筑剖面
建筑剖面是假想用一个或多个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垂剖切面,将建筑剖开所得的投影图。剖面图(图2-d)用以表示建筑内部的结构或构造形式、分层情况和各部位的联系等。剖面图的数量是根据建筑内部空间复杂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3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面
西方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西方建筑学的影响,其园林设计存在建筑师的参与或直接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设计[9]。建筑师在园林设计中通常采用西方建筑学传统的设计方法,专注于在平面上进行构图,用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表现手段来进行园林设计,其表达的手段当然也是欧氏几何的平面。
3.1 西方园林的平面
西方古典园林的要素及空间皆显示出明确的几何形式,尽管原始地形可能起伏不一,但其设计地形平坦、关注于平面构图,发展成为平面化的园林,尤其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被人们称为“平面图案式园林”[8]。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把园林作为建筑空间来看待,以期园林与建筑的统一,因此其园林趋于建筑化。其园林主景是图案式花坛,大都以绿篱和花草为材料,在大地上描绘各种图案,几乎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故此,其园林和建筑一样当然有平面,而且平面可以真实、准确、直观地表现其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以沃-勒-维贡特庄园为例。整个平面化的园林(图3)看起来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绘画,表现出的是欧氏几何的面,如建筑平面一般。即便是在有落差的洞府和挡土墙处(图3c)其处理手法也是用草地形成的倾斜的面。
3.2 西方园林的立面
意大利台地园在设计中把每层台地处理成平面,形成类似于建筑的楼层。落差较大的地方的处理成像建筑的立面一样,高差较小的地方层与层之间用倾斜的面进行连接,故此,意大利的台地园表现出明显的类与建筑的立面。
如埃斯特庄园,将庄园设计成一个建筑式整体,花园作为建筑的延伸与补充部分。其中,花园分3个段落:相对平坦的底层台地、错落有致的一系列台层组成的中层台地和顶层台地。入口台地向顶层台地望去是一个俨如建筑的立面(图4)。埃斯特庄园的百泉台(图5)的立面处理丰富,类似的立面处理还有加尔佐尼庄园台地入口(图6)。
3.3 西方园林的剖面
西方古典园林剖面如建筑剖面一样比较简易,用少量的剖面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其园林地形的高差变化。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园(图7)的三层台地,其剖面俨然像建筑的剖面,甚至一个剖面就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园林的地形。如冈贝里亚庄园(图8)和兰特庄园(图9),少量的剖面就可以详尽地表达其地形变化。
4 中古典园林中“面”的坍塌
童先生首次以西方建筑学方法测绘图纸的形式记录江南园林。解放后,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园林重新测绘。随后测绘苏州园林的还有陈从周先生和彭一刚先生[10]。但是,所有测绘图平面图中,难见其对高程的记录,也没有显示等高线。
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用大量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形式来表述和分析传统园林空间[11]。然而,彼得・拉茨早已言明,“景观(园林)与建筑不同,用平面图、侧面图、剖面图和透视图来表现景观空间不够详尽”[12]。
4.1 平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地形多变,空间丰富。图11和图12均为留园剖面图,通过该图可以明显感知留园内地形高差起伏多变,空间层次丰富。图10为留园平面图,彭一刚先生是按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将园林所有的建筑、植物、假山、水体、地形等立体的元素投影到二维的图纸上,得到一张二维的平面图。然而与西方园林的平面图案式园林不同的是,这样得来的平面图根本无法真实、准确地表达中国传统园林丰富的空间和地形变化。
当立体的园林投影到二维的纸面上得到园林平面的过程中(图10),可以看到园林高低错落的地形消失了,假山的高度无法判断了,视线是渗透还是阻隔无法感知了,而这些都恰是传统园林的迷人之处。当平面图被后来学者用作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研究方法,童先生1937年在其著作《江南园林志》的原序中明确写道:“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之妙,亦绝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童[15]已明确指出,平面图根本不具备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能力。此外,中国传统园林地形错落,层次丰富,应该每层都有一个平面,但由于其地形高差起伏过于多变,其平面图根本无法尽数画出。面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园林平面是“失意”的,深谙造园之事的计成当然知道这一点。
4.2 剖面的坍塌
彼得・拉茨虽深知园林与建筑的不同,然深受西方文化背景影响的拉茨为尽可能详尽的表达园林空间的构成和水平面的落差最后只得从平、侧、剖、透中挑出剖面图作为优选图11 留园剖视立面图。笔者认为,彭一刚先生也肯定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平面是“失意”的,所以彭先生又用了大量的剖面来弥补平面的弊端。
对比留园的B-B剖面和D-D剖面(图11),虽2个剖面位置很近,但剖面之间的差别很大,说明留园的地形变化丰富。为尽可能地明了表达留园的空间,彭一刚使用了多组剖面来表现其地形的变化。然而,对于空间如此丰富、地形变化如此之多,中国园林又需要多少剖面来表示呢?又岂是有限的剖面能够表述的清楚的?所以,中国传统园林即便选用剖面也无法详尽地表达出园林空间的构成和地形的变化。
此外,对比留园平面(图10)和剖面(图12)可以看出,图12不仅将这条剖切线上的建筑、地形等画了出来,而且将后边的可亭投影到剖面上,彭一刚先生的剖面其实际是建筑中的所谓的剖立面。对于这张剖面所有的元素都在一个面上,如何用来分析视线,视线是被遮挡还是渗透如何判断?可能还需要透视图等其他方式再来辅助表达。
4.3 立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小到一块石头,一座假山,大到一座园林都有无数多的立面。图13为吴斌的十面灵璧图[14] ,可以看出,一块灵璧石十面各不相同,而且图中的10个面其实不在一个平面上,每一个面由无数个面组成。王欣[16]有言“假山就是中国的建筑学”,他的源自吴斌的十面灵璧图而作的建筑“十面灵璧”[17] (图14),有和灵璧石一样或是更多的立面,再到他的建筑“拈石掇山”[17](图15)模仿中国传统园林的假山,建筑的立面更是难以尽数。故此,王欣[16]直接放弃传统建筑的立面而是用建筑模型来表现他的建筑。
中国的假山(图16),将不仅仅是王欣的建筑“拈石掇山”所能表达的,它将有无数的立面。对于一座地形高差丰富、空间变幻无穷的中国传统园林,可想而知,它将有无数的立面。
5 结论与启示
中国园林起源于山水画,园林的设计本身不是从平面开始的,《园冶》的作者计成设计园林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在现场中转来转去边体验边构思的设计方法,王绍增[18-19]将之称为“时空设计法”或“入境式设计法”,设计的表现通常以写意的山水画或制作模型(“烫样”)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设计方法从头到尾根本无须画出平面图,这也是计成为什么说“式地图者鲜矣”的原因,计成的这种造园方法当然也无须画出剖面图和立面图。
马克・特雷布(MarcTreib)[20]在1992年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在于对空间而不是平面和图案的关注,设计应该具有“三维性”。美国第一代景观大师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Eckbo)在1937年的《城市花园设计程序》中指出“人是生活在空间中,体量中,而不是平面中。”他强调,景观应该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应该是平面的游戏而是为人们提供体验的场所[21]。阿道夫・路斯、马克・特雷布、盖瑞特・埃克博等大师提出建筑或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关注是在20世纪,而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存在上千年。
中国传统园林“入境式设计”方法避免了图面设计的缺陷,是真正的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创造的一个真实的与自然对话的空间的设计方式。但由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设计方法一直未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进步,近年来大量三维软件运用拓展了景观设计的表现空间。以SketchUp,3DMax等为代表的三维设计软件出现后,对于景观环境研究与设计本身更加方便,景观分析与设计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三维与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深化了设计研究的深度与维度,拓展了现代景观设计空间与表现力。用虚拟真实的空间来做设计已经变得很容易,我们老祖先创立的在现场真实中转来转去和搬来搬去的设计和修改的方法显出极大的优越性。联想到现在景观项目汇报中流行的3D动画漫游,正是对老祖先创立的设计方法的回归。技术和条件已经趋向成熟的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入境式设计”方法是时候崛起了或者说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开始崛起。
参考文献:
[1]赵辰.“立面”的误会[J].读书,2007(2): 46-47.
[2]张永和.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J]. 建筑师, 2003(5): 16-17.
[3]王澍.剖面的视野[J].时代建筑, 2010(2): 81-88.
[4]刘建岗.阿道夫・路斯独栋住宅空间演化的呈现及对穆勒住宅的解读[D]. 南京:南京大学, 2012: 23-31.
[5]葛明.体积法(1):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8): 7-13.
[6]葛明.体积法(2):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9): 1-7.
[7]计成.园冶图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103.
[8]朱建宁.几何学原理与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J].风景园林, 2014(3): 107-111.
[9]王向荣, 林菁.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0]孙立卓. “园林话语”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创作[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9-16.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9-42.
[12]瓦尔特・茨朔克,刘玉树.手法与景观――彼得・拉茨访谈录[J]. 中国园林, 2008(7): 40-41.
[13]王绍增.拉茨的睿智与茫然――读访谈录《手法与景观》有感[J].中国园林, 2008(7): 42.
[14]黄晓.吴彬《十面灵璧图》与米万钟非非石研究[J].装饰, 2012(8): 62-67.
[15]童.江南园林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6]王欣.建筑需要如的观法[J].新美术, 2013(8): 31-53.
[17]王欣.如画观法[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59-113.
[18]王绍增.论中西方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 2006(6): 18-21.
[19]王绍增.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J].中国园林, 2012(12): 48-50.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性以及该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详细介绍了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相关学校开设此类专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教育;风景园林;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2xjjy081)。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整个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并立。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教育体系,风景园林设计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整体建筑设计的认识[1]。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相比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而言,风景园林专业独立的时间相对较晚,在院校专业设置中也没有前二者那样普遍。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高,景观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公共环境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同时建筑市场中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如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调节教学课程体系,使之更好适应社会,目前是众多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关注重点所在[2]。
近一个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学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和发展,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学科也在不断扩展,它逐渐由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3]。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比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同于以往相对单纯的实体环境设计,更加注重生态学方面的考量,致力于营造更为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居环境。再者,景观设计的分工也更为精细,在项目中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需求,如特殊生态保护、废弃用地改造、特定人群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更为专业化的人员从事设计工作[4]。
1 国内外景观学专业发展现状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校中课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国内外很多高校针对自身的学科优势、面对的市场需求,调整了自身培养模式,教育出更适应当地工作环境的学生。如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针对当地拥有众多中小型私人宅邸花园的现状,开设了花园设计本科教育[5]。从课程的设置上来看,花园设计与风景园林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要求,但前者更偏向于中小型空间的设计,并更加注重手工工艺技术。还有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学科设置的特点,发展出各具特色景观专业,比如农林院校中偏向植被生物特性方面;建筑类院校中偏重于工程结构方面;艺术类院校中则更注重艺术特质等。对于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本校专业优势及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课程体系,是目前首要的关注焦点。
2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背景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风景园林专业,在2012年正式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三届,每届两个班级,目前在校总学生120人。我校新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的建筑学专业同属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长,课程设置较为成熟,已顺利毕业多届学生,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好。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部分课程与原有建筑学专业相同或相关,主要授课教师也大多相同。因此学科课程安排以原有建筑学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使毕业生具备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 当前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包括几大平台:
3.1 公共课平台
由公共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构成。公共必修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 、大学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模块主要课程。公共选修模块,是以素质教育类为主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设有人文社科类(含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导论)、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教育技能类(含体育)、创业基础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
3.2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包含专业主干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建筑学专业具有部分相同主干学科,如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基础等,还包括一些特有课程,如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中外园林史等。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是指有选择性地开设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结合我校已有专业特点,开设了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
3.3 专业课平台
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包括贯穿整个学期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等。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是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前沿课程、本学科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为主体设置的课程。如偏重园艺方向的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偏向建筑工程方向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等,以及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表现技法、工程测量等课程。这些课程根据自身接续特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分布在不同的学期。
3.4 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3个模块。其中,课程实践模块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如美术实习、快速设计、构成设计等。专业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是在学校定点实习基地进行,时间通常为1~2周。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提交相关图纸和实习报告。通过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实践,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此外,我校还设置素质拓展模块,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今后学科发展思索
4.1 积极开放思路,迎接新的形势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其中广泛涉及诸如地质学、工程学、地理学,乃至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同时作为设计领域支柱之一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更广泛与深入地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相联系,这些都为本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4.2 突出专业特色,设置子系列课程
可以根据学校已有专业特点,或本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在原先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更多方向的子系列课程。如结合我校地下矿井开采专业,就采矿塌陷区环境设计与开发设置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某类景观环境的特殊性。
4.3 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型人才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是在原有建筑学专业平台上建立的,应当充分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多学科同时发展。这样既可以拓宽(下转第121页)(上接第42页)学生的知识面,对就业后整体行业的认识全面,选择就业面也更为宽广。
总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参考学生反馈信息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随着新专业不断完善,以及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国内外高校新的实践成果,我校必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02):25-25.
[2]杜春兰.就社会需求论风景园林教学[J].城市规划,1998(03):61-62.
[3]孙青丽.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5-106.
[4]高校景观学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171-172.
关键词: 园林 景观
当国际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学科为国人逐渐熟悉后,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专业术语异军突起,并产生了“园林”和“景观”名称上的争论。其结果不仅是业内人士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回答“园林和景观有什么区别?”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会陷入“说不清,理还乱”之中。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社会大众对此的认知自然更是混乱。
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之间发生名称之争后,笔者听到过三条解决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一统天下,本着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科统一发展的大局,一方毅然放弃。
第二条途径是一主一辅,为主的一方对应于完整的LA学科,为辅的一方对应LA学科的一个局部。
第三条途径是各得半壁江山,将LA学科内容一分为二,由两方共同承担一部分。学科名称则另谋新名,比如景观园林。
从现实来看,三条途径都不理想,而且最令人着急的是,居于同一学科内的两方认同感下降,争辩胜于交流,揭短胜于取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另一条途径——“一学两名,平行发展”。也就是说,两方都以完整LA学科为目标去发展建设。这条途径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尊重历史。园林、风景园林、造园、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这些名称本身就是本学科在中国曲折发展的见证。譬如在工科院校中形成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三位一体学科结构历经数十年探索和努力,但1996年工科的风景园林专业又被并入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是中国本学科的渊源所在,世人皆知,要传承,要发扬。但历史也证明景观绝非节外生枝,而是时势造就。本学科能借助社会需求之大势在逆境中奋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景观功不可没。就两方在本学科艰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而言,值得相互尊重。
尊重现在。目前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都认为自己与国际LA学科对应,这是件好事,有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学科、为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而且,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和实践单位为载体,这些单位的名称本来就是不同的,不论取名园林,还是称作景观,只要互相尊重和认同是在为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就是伙伴,而不是对手。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即将于今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前来交流的就有以园林、景观、环艺、旅游等为名的国内外六十多所院校和系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该学科快速全面发展。
尊重未来。既然是同一学科,分只是暂时的,分久必合。在暂时的一学两名的状态下,竞争也是必然的,但要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避免互相贬低的恶性竞争。分久必合,如何合?本学科的成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取决于两方未来对本学科的贡献。尊重未来就是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两方均以积极、客观地态度,在良性竞争中,赢得自己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共同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既然名字不必讨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讨论集中在真正急需探讨的问题上,那就是:对应于国际LA学科,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本学科的目标、学科背景、实践范围等。
以刘滨谊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团队在同济大学48年的园林景观教育积累基础上,提出本学科高等教育的思考,供各界指正: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学科体系。就相同性看,三者的目标都是创造优良的人类聚居环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
景观学实践范围涉及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与养护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与旅游活动。
本文作者:陈烨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
文化的内涵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的方法和态度,是景观意识之源,这种感知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成为景观建筑观念建构的起点。我国早期景观建筑类型与使用人的身份有关,大致有四类。其一的代表是台,起源于帝王权贵的祭祀与观景行为,演变到后来也包含了楼阁,均用于远眺风景;一类的代表是亭,“早期的亭是驿站和乡村的行政单位”1,代表了大众生活与观景行为;一类的代表是画舫斋、榭等,起源于对水岸诗意环境的留恋,是古代文人热衷的场所;一类的代表是琳宫梵刹,是占据了名山胜境的宗教建筑。四类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景观体验和审美意趣,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文人阶层的观念对景观建筑影响最大。儒家伦理美学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思想奠定了自然审美在认知上的基础,其后山水审美逐渐成熟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对应于文人雅士的归隐心态,将己身之思寄托与山水之间,印证在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方式上,景观建筑在意境上成为了文化的中介。其中微妙之处表现在隐与显之间的度,显而高不可及,隐而深却可通,对应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与人文结构,乃至山水审美的结构同构一体,文化内涵是其中的核心。陈志华先生就曾指出,脱胎于自然山水的传统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文化的建构从景观意识到文化建构,就是从自然山水的感知到园林艺术的凝练过程。江南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集大成者,因画境写意而显缩微优势,因写意缩微而能拥有跳脱自然胜于自然的表情与内涵。其间的亭台楼阁等逐渐演绎成十大类园林建筑。江南园林的缩微尺度,营造了完整的自然山水的知觉氛围,这种氛围里的景观建筑,在文化的可识别性方面与园林的整体格局构成了耦合关系。在这样的景观感知中建构的文化,构成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文化表述:“门内有径,径欲曲。……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亦方。”3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就是建筑与环境不分彼此,相互关联。“天人合一”在哲学定位上就是改变了二元分立状态的一元和合,实际上是在技术层面上消解了主客之间的分立关系,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吻合。因此奥古斯丁•博克(AugustinBerque)认为:“中华文明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的现代性而创造了景观……强调人与自然、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间的相同和亲近。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面临着物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的巨大难题时,中国传统能够在客观和主观之间的中间世界中,连贯起将景观同环境整合起来的关系”
文化的表征无论是一元和合还是二元分立,都有一个潜在的定义:景观不等于自然环境,也正因此,景观对象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詹姆斯•科纳认为:“景观能够让人感觉到大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取决于主观的集群形态……假如每个社会都具有一个景观意识,就很容易在文化之间具有自身的可识别性。”5正是景观的这种文化性,使得景观建筑具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文化之间的可识别性,才使得景观建筑在文化之间具有表征和传承的作用。18世纪的英国,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和美学、以及逐渐形成的自然风致式园林,认为对自然环境的形式与秩序的肯定,是自身文化表现对自然的一种妥协。这种观念以自然景色为基调,引导了风景地域主义建筑的起源。尽管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风致式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西方景观建筑的观念和中国依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据伊丽莎白•梅耶的研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话语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建筑与景观的对立根植于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就像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一样,建筑与景观相对立并且存在等级关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景观是作为“建筑的他者”出现的6。这样的景观建筑是超然的,是景观环境的主导,是人文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立足的一个据点,是人类文化存在的表征。如今我们在21世纪不断挖掘丰富的乡土建筑构成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景观资源很大程度来自于历史上那些归隐山林的乡村文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这正印证了文化在传承与交融中始终保留着自身的可识别性,文化通过特定的建筑而自然显现。文化的参照物19世纪中期,西方建筑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并在20世纪引领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引进重点是技术,建设重点是城市。正如早年盖瑞特•埃克博说过的那样:“建筑代表生产,景观代表休闲。”7中国传统景观理念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因为早期建设步伐尚未触及休闲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步入休闲时代,双休日和长假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景观及景观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当代景观建筑就面临了意识领域的观念更新。实际上,建筑领域里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一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形式上的求存,表现在对中国固有形式的争议;一个是文化内涵的延续,表现为作为文化的参照物而存在。形式上的问题根源同样来自对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定位与传承才是其根本。传统视野中,建筑的分类定性一直有所谓正杂之分,是古建筑行业对官式建筑的一种习惯区分,区别在于屋顶8。而园林建筑能摆脱屋顶上的形式区分自成一体,则是来自于内涵的分野,这是因为“在古代,住宅和其他用途的房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任何性质的建筑物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9而园林建筑是作为居住功能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具有文化上的存在意义,代表的是精神上的意境追求。也正因此,园林建筑如今成为了休闲文化的参照物。我国建筑领域对于固有形式的争议,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虽然有所滞后,如今却也摆在了面前。西方学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认为景观的话语权往往处于“建筑学的等级与支配的修辞之下”10,但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却成为关注的交叉点,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关于建筑与景观、建筑与自然的理解。美国现代生态建筑理论的倡导者扎赫尔就认为:“建筑非常需要在观念、理论和哲学上与自然结合。”她批评“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建筑师狂热的相信有一个内燃机式的简介公式和设计的精神幻想。起点就仿佛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已经成为摆脱大自然约束的象征的技术前景。”11如今,西方当代景观理念的强势冲击使得作为文化的参照物的景观建筑面临着融合发展的机遇。
文化观念从技术层面看景观建筑,就是处于景观环境中的建筑,属于建筑的研究领域,但景观建筑的特殊性在于景观与建筑不仅不可分立,而且是交互影响的。18世纪从英国开始渗透西方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和风景地域主义在文化及形式上都对景观建筑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有记录可查的“景观建筑(LA)”一词最早出现于1828年出版的一本风景画册中,它的意思是“将建筑以特有的方式置于美丽的风景中,尤其适合于绘画。”作者梅森(GilbertLaingMeason)看到了景观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的意义,认为“可以立即丰富和约束(设计)创意,使建筑适应用地,使建筑和场地背景融为一体,使二者与周围景色协调一致。”12只是后来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提出该词,已经成为关于景观营造、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这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多义以及该领域的不断扩张而造成的。从彼此协调的角度来看,景观建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延伸和表征。早在18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13。这个争论其实就是关于文化和技术的争议,实际上两者关系是不可分的。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ElisabethKassler曾经提出三种观点:第一,建筑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独立于它的自然形态,……暗示了其与景观是动态的对立关系;第二,修正的纯景观风格,是18世纪英国景观运动的最佳代表;第三,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渗透14。ReubenM.Rainey更加精炼地指出,景观建筑的历史揭示了三种基本的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模式:对比、融合和互益。15现代建筑自由的平面和互相穿插的空间为重新思考景观与建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16。换句话说,西方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契机,在于现代设计理论中,功能、空间对两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而正是基于同一平台,两者的结合非常自然。DanielJauslin在分析了OMA、MVRDV,P•艾森曼等事务所的诸多作品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当代建筑已经受到了景观概念的极大影响。一个新的倾向改变了建筑的核心原则:建筑空间系统和组成作为一个景观而存在。173.2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技术平台总是在开放中相互融合。克里斯托夫•唐纳德认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无法同精神追求、技术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相分离18,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景观建筑的学科平台在不断地拓展,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从景观都市主义角度来看,“景观是一个媒介,……对时间变化、转换、适应和连续。……景观作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类似表征,作为对无边界开放、不定的、当代城市条件的变化需求的独特的适应媒介,就如Allen所说:今天的景观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城市主义模型,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模型。”19而库哈斯更是将城市视作“景(scape)”,将建筑与景观看做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20在这样的理解中,城市不再是以往的城市,城市已经在观念上接近了以往的景观环境。景观也不再是以往的景观,景观已经在观念上包容了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经验。毫无疑问,建筑与景观如今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平台。景观和建筑的形式表现是在同一理论基础上,介于内与外、硬质与软质、光影与生命的转换。景观建筑已经不再是景观环境中的建筑的单一范畴,城市环境也必将成为景观建筑的土壤,虽然这种观念还不一定能让大多数人适应,但无数的建筑师、景观师已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回到我们传统园林和园林建筑,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观点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园林通常意味着有建筑的开放空间和覆盖空间的结合体”“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景观中的空间概念,似乎表现出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哲学意向。”21这种哲学意向恰好与当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的发展方向相耦合。面对景观设计领域的历史争议,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创造人工景观,还是去管理自然,都是我们需要的方向,这是哲理、文化在技术层面结合的结果。景观建筑是心物合一的产物,也是这种结合的关键点。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照,同时也使人们对城市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思考。本文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分析现在城市景观中对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城市景观中美化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即环保与抗灾功能。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防灾避险;环保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趋严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快速的城市化及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能使两方面交换与融合,能够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作为能够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正如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 所言: “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①
二、对现代城市景观功能的概述
景观[landscap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从景观的概念就可看出,现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识,往往处于一般的功利和审美认识,而未来的趋势就是对景观功能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名词,就是景观功能,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指景观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及景观内部发生各种变化和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景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日本7.8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给周边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这无非给中国发展炙热的城市景观业敲了一下警钟,过分强调城市景观的审美性,必将使景观构成中的其他功能弱化,出现一些质的问题,自然灾害带来的沉重损失,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后果,试想一下灾难发生区域的景观设计,多考虑一点周围景观减灾抗灾的功能,损失会不会少一点呢?汶川地震已经让民众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毁灭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的建设工作,深入研究这一内容,认真看待城市景观功能的缺失,这个问题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会日益突出,考虑到城市景观的连锁效应,对城市景观中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强调,势在必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现状的分析
伴随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以至于现在的城市景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灾害性事件的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目前城市景观的建设,过分重视形象上的视觉形态,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较为突出的就是城市绿地的功能,现以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城市绿地为例,分析对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的现状。
城市绿地的功能,具体有环保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抗灾功能。城市绿地环保和景观功能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环保功能就是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绿地的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城市绿地可以把城市构成中的其他元素连成一个整体,美化、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绿地在视觉上能给人以柔和安静感,以树木、灌木、草地、花卉等点缀着城市整体环境,以不同的形状、 色彩和姿态吸引着人们,具有丰富多样的观赏性, 大大丰富了城市景观。
绿地抗灾功能
城市绿地具备特殊的防护功能, 尤其是以乔木、 灌木为主的绿地能有效地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大面积的道路绿地能抗洪防震,起到阻挡洪水和疏散人群的作用, 为城市其他防灾抗灾设施起到辅助作用。
绿地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可以使城市内部的道路、设施、公园等,与城市的田园、 山体、 河流等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绿色生态系统,为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景观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并起到改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的作用。
城市绿地在城市景观构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些城市盲目为了推进城市经济增长,一些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在城市视觉形态上做文章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在灾害突况下,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偏弱, 对灾害发生后怎样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目前的城市景观中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城市绿地数量太少, 而且分布不均。城市绿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避险,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 往往都是见缝插绿,绿地只是城市建设的附属物,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废弃用地、边角地划作城市绿地,有些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区域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动物园等特殊类型的绿地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真正可在灾害发生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但目前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 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②
四、景观构成中环保、抗灾功能的或缺――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
北京在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1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目前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hm,可以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防灾避难公园。\+③
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可以看到,应急避难设施指示牌竖立在绿地内,指示牌上,蓝底白字、或红色或蓝色或绿色代表不同含义的符号,在草坪、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指示牌箭头指向避难设施所在区域,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供水、应急厕所等内容,应急避难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景观中除了公共安全设施外,城市绿地对应急避难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 拥有较大的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带等优势,在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发挥其防灾避险的潜在功能, 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用于防灾的公共安全配套设施、城市绿地及功能有待完善,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配套设施、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 往往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园中普通的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设施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设计
比我们做的要好很多,日本公园的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 就能成为临时避难场所,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见图1);花池边的挡土墙式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2);造景的水池和喷泉在险时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见图3)。
(2)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作为功能特殊的防灾公园,公园中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防灾公园中的宣武区万寿公园为例,应急水井平时就是隐藏在假山底下,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构思也算完善,但是应急水井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4)。而在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 在灾时即使与市政管网断开, 应急水井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④
五、对现代景观中重视景观功能的思考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象上的视觉形态(城市美一点、绿化多一点、环境好一点等),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所谓“视觉”体验或者经验,也就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大家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就是看城市视觉形态、生态好不好看,广场有多绿,建筑要有花园、密度要减小,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因此当今社会也被定为“大审美时代”,设计工作人员以及受众过多的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曾说过: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把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的陪衬或者附属物,建筑成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忽略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其他功能的漠视,让我们景观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一问题不得不反思一下。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一“主义”最早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由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的,而使这一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以及英国AA 建筑学院,同时一些具有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从业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⑤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沿,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景观都市主义,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发展不是建筑的放大或道路的延伸,也不是审美的表象,而是表现城市的透镜,是建设城市的载体,将公共空间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建筑体块,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改变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改善城市的防灾避险体系。
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下,建筑和基础设施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
施。\+⑥
景观基础设施的地提出,既解决了城市景观形象问题,又缓解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缺失的局势,并落实“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这也是笔者想要提出的“审美之上,再次功能”,这似是一个口号,但恰恰不是,是一个设想,是一个城市景观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的一个方法,也许这种提法会有一些错误,但纵观设计的发展史,无非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式样决定功能”的样式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等等,功能与形式(也是我们景观中提到的视觉形态)的关系问题,那一方面再设计中的占的比重稍微大一点,现在的城市景观现状,就是过分的追求形象工程,城市的审美化,弱化了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的提供出了契机。这个设计方法不是简单的重视功能或形式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使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推动现代城市高品质、高格调的景观化发展。
六、结论
景观都市主义的提出,给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审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藩篱,同时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在现在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践行创造了最大的机会,使城市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这种融合和发展,势必改善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的实现,为城市生活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档次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日益明显。
注释:
①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②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P]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年 第18 卷 第6 期
③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④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⑤俞孔坚.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国际观察 [世界概览]
⑥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参考文献:
[1]万艳华著.城市防灾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4]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5](英)道格拉斯・斯宾赛 著,赵晶 译.AA景观都市主义.[J]风景园林 2009 第三期
[6]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7]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注: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在欧洲、北美、日本一些国家的庭园和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了持续不断地相互交流和融会贯通。在这些地区,景观设计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立体派到极简主义,和建筑——从鲍豪斯(Bauhaus)到纽约第五大道(NewYorkFive)的影响。在这个文化范围里,3位20世纪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推动当代景观艺术的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巴西画家罗伯托·伯利·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日裔美籍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和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冈(Luis Barragd n)。这些大师们不需要景观建筑学的专业等级头衔,而科班出身的景观建筑师们却受到这些大师们的影响。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丹尼尔·厄本·基利、加勒特·艾克波(Garrett Eckbo)、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和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著名景观建筑师。这些不同的风格联合在一起,产生了综合效应,使景观建筑师能从这些形式复杂多样的风格中获取创造灵感。
设计师们可从诸如当代建筑、艺术、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虽然20世纪末的景观设计形式多样, 但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首先是空间特性,当代景观建筑师们从现代派艺术和建筑中汲取灵感 去构思三维空间,再把雕刻方法加以具体运用。现代庭园不再沿袭传统的单轴设计方法,立体派艺术家多轴、对角线、不对称的空间理念已被景观建筑师们加以利用。其次,抽象派艺术同样对景观设计起着重要作用,曲线和生物形态主义的形式在庭园设计中得以运用。最后,通过对比的方法从国际建筑风格中借鉴几何结构和直线图形,并把它们在当代庭园设计中加以运用。然而,传统的空间模式并没有被全盘否定。例如西方文明中最经典的庭园设计模式——伊斯兰式设计可与20世纪极简式建筑结合,使住宅与庭园融为一体。总的来说,多样性是当代设计的显著特点。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在20世纪末对庭园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抽象艺术
它对20世纪所有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早期景观建筑物已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变化。结构主义大师马勒维奇(Malevich)和罗德琴科(Rodch-enko)铸造了抽象的几何结构和硬边结构;迪澳.凡.兹泊格(Theo van Doesberg)和约瑟夫 .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实现了具体艺术;汉斯.阿尔皮(Hans Arp)和简.米洛(JoanMiro)则运用了抽象的松散结构,即生物形态。
2、概念艺术
这个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艺术家苏·勒维特(Sol Lewitt)使用,它指出艺术作品的概念比其表现形式更为重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迪尚(Marcel Duchamp),20世纪极具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其余两个是伊夫斯·克莱恩(Yves Klein)和皮埃尔·曼佐尼(PieroManzoni)。电视艺术和行为艺术是其附属品。在景观建筑中,最具灵感的概念艺术是大地艺术或泥土艺术。
3、立体主义
这一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得名于法国画家马蒂斯,当时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听说马蒂斯讥讽布拉克(Braque)的作品仅仅是一些“小方块”。毕加索和布拉克是最早的立体派艺术家,他们改变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主要绘画方法——透视法。在景观建筑中,立体主义表现为抽象概念和联合视点的产生。这一艺术手法首先在20世纪20年代由几个法国设计师——罗特.马利特一斯蒂文斯(Robert Mallet-Stevens)、安德列(Andre)、保罗.薇拉(PaulVera)和加布里埃尔.圭弗莱基安(GabrielGuevrekian)用在庭园景观设计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美国景观建筑师如加勒特.埃克波、詹姆斯.罗斯和托马斯.丘奇,也都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4、达达主义
托弗耳.德莱尼和玛莎.施瓦茨是两位经常谈到达达主义对其作品产生影响的美国景观建筑师。刺激和荒谬是达达主义的特征。马塞尔.迪尚可能会赞赏德莱尼的德沃斯(Divorce) 庭园和施瓦茨的巴格尔(Bagel)庭园。
5、生态意识
早在20世纪前l 0年,詹斯.詹森(JensJensen)就从景观设计角度表现了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其后,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景观建筑师也加入到生态问题的讨论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伊恩.麦克哈格领导着这个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美国的理查德.奥伊默(Richard Oehme)和詹姆斯.凡.斯威登(Jamesvan Sweden),荷兰的托恩.特尔-林登(Tonter Linden)和皮特.奥多尔夫(Piet Oudoff)和汉克.格里森(Hank Geritsen)领导这个领域,他们都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不同高度的植物表现出自然的风格,叶子的形状和纹理造成了景观的差异。关于植物的一些问题需要强调,在深秋和冬季,植物美丽的一面会失去,草地维护费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6、节约能源
将节约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识连同生态保护意识一起融人庭园景观设计中是专业设计师们的一种尝试。重构的石子用来铺路。供户外用的复合板代替了天然木材;为了保存白白流掉的水而修建的水池也用在景观中;水的循环使用是为了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太阳能水泵为室外低压/高强度照明体系发电。
7、高科技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传真和电子邮件的影响正日新月异,数字技术无孔不入、大行其道。光纤照明、人造雾、视频技术正在成为庭园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也是庭园景观设计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大批新型材料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纤照明设备和人工草坪开始在设计公共景观时使用。现在这些高科技合成材料在私家庭园中也同样可以看到。自从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出现后,景观建筑和设计开始得益于新科技。CAD对设计大型项目十分有利,设计师可方便获取历史庭园和其他类型庭园的资料,同时也向场所生成式庭园设计师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
光纤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光纤就用于庭园照明。这种材料的研制最初是为电信和医学服务的。低压、高强度、透明或不透明的光纤照明设备适应性极强,可以安装在不同型号的缆线上,使庭园中的任何一处都能被照亮。
人造雾
这是过去20年中被庭园景观建筑师们运用的又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它是在高压条件下将水分子原子化而形成的。这一具神奇作用的产品不断使景观元素和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引入设计中。人造雾因其独特的冷却性质,可以在酷热季节用在庭园中。
8、绿色建筑
在屋顶栽种植物的技术,丹麦、德国、墨西哥等地在草坪底下建筑住宅,太阳能水泵在小水池的运用,用干草做住宅等,所有这些都属于绿色建筑范畴。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植物的手法是美国、法国景观建筑师的创新,詹姆斯.瓦臣斯(James Wines)和爱德华.弗朗科伊斯(Edouard Francois)走在这个领域的最前端。
9、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或泥土艺术对景观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大地艺术作品由一些在绘画和雕塑上摆脱了抽象派艺术思想影响的艺术家完成。他们抵制画廊、博物馆、评论家夸大的广告,但他们具备环保意识。他们带着这种观点到美国西部广阔无垠的沙漠和荒地进行创造。在那里,大地艺术家们创造出巨型的泥土雕塑,那些土墩和石头结构容易让人联想到老祖宗们的墓地。
10、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最早的摩登艺术,美国的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索尔.莱维特(Sol Lewitt)、阿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理查德.赛那(Richard Serra)和戴维.斯密斯(David Smith)是这一风格的领头人。极简结构、线条和同样抽象的几何图形不断地出现在20世纪末的景观建筑师们,特别是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庭园作品中。 11、后现代主义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9年由约瑟夫.赫德纳特(Joseph Hudnut)撰写的(《人类建筑和精神》一书中,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由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推广,最后能成为一种建筑风格则得益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和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等人。后现代主义是多种文化理念和现象的高度集合。因为现代主义和工业化社会间存在联系,所以,后现代主义和当代高科技社会也有关联。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节省、极简风格的一种反应。它是多种文化的混合物,没有明确的概念。在乔治.哈格里夫斯、阿德里安.古兹(Adriaan Geuze)、凯瑟琳.古斯塔夫森和德维涅(Desvigne)以及道尔诺基(Dalnoky)等人的作品中都含有后现代主义元素。
12、包豪斯
20世纪初建于德国德绍(DesSau)的这所著名的艺术建筑学校,堪称现代主义的发源地。自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关闭这所学校后,大批艺术家、建筑师和教师纷纷逃往美国,他们中包括瓦特.格罗皮厄斯(Walter Gropius)。格罗皮厄斯是哈佛大学建筑学科的带头人。他的教学科研成果为美国二战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3、艺术家和设计师
罗伯托·伯利·马克斯
又一个对20世纪景观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是画家出身,他将艺术的眼光投向自己的祖国——巴西。他的建筑特点是:用巴西木材制成大规模自由流动的能体现生物形态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被当作精致的地被。他讨厌“风格”这个词,他将自己的作品视作艺术与自然的结合。
路易斯·巴拉冈
墨西哥现代主义建筑师,对当代结构设计有重大影响。他设计的方形、长方形平面围墙结构是从西班牙、摩洛哥穆斯林的传统建筑勒.柯布西耶式建筑、国际化风格、地中海和墨西哥民居中汲取创作灵感的。通过运用简单的水渠、人工瀑布衬托这极简派风格的围墙.巴拉冈更发展了别致、简朴式风格,并不断影响着全世界的景观建筑师和设计师。
野口勇
野口勇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庭卧景观设计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日裔美籍雕塑家。他的标志性的景观设计包括有纪念馆、游乐园和桥梁。石头、水和植物的运用在他的杰作中随处可见,例如纽约市曼哈顿银行、泊纳克珍藏本图书馆和手稿图书馆、耶鲁大学、位干加利福尼亚州科斯塔.梅萨(Costa Mesa)的加利福尼亚剧场等。
勒·柯布西耶
密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白色直线形国际式建筑风格的积极倡导者。后者梦幻般的手法并没有忽视社会的最底层。在他的影响下,笔直耸立的平民区在二战后遍布全世界,现在这种风格的建筑大部分已经被推倒。法国东部的郎像(Ronchamp)圣母教堂、巴黎西区的萨沃耶(Savoye)别墅等这些建在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中的建筑物,是仅存的几个能代表他创造风格的作品,并巩固了他在20世纪建筑史中的地位。
那么风水究竟是什么?6月13日,一场由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浦东图书馆协办的名为“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的讲座在浦东图书馆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王其亨教授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风水”身上的神秘面纱。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像一块磁力极强的磁铁,吸引了来自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界的设计师以及专业媒体记者近500人,期间几无一人离席。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以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明清皇家陵寝研究、皇家园林研究、古代建筑图学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著有《风水理论研究》、《古建筑测绘》、《明代陵墓》等学术专著。自1992年以来,主持并组织落实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测绘,将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科研等工作密切结合,适时转化形成经济效益。他基于测绘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已培养硕士、博士(包括美、日、韩等国)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曾成功阻止韩国将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风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来,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中国的古代学科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数学、建筑这些学科,在古代都是归在“建筑风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选址和风水紧密相关。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
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建筑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学者出版关于建筑风水与建筑的书,那是欺骗人的,大家不要上当。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王教授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伟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与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获得世代平安。传统风水学确实含有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学者们的一种传统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中国的建筑传统。
王教授还从风水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演变过程,依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选址理念分析中国的地理区位,从而揭示了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古都北京之所以被选定为都城是因为其为九边重镇,位于三大气候资源交汇处,正所谓风水宝地。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