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09:0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利用课题,引导阅读预测

教学新课文,教师要紧扣该篇文章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与质疑,利用课题开始尝试阅读探究,启发学生:“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推测?有什么新发现?有什么要质疑的吗?”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课题的理解预测、尝试发现上。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学生齐读课题后,相继举手,竞相发言:①我预习课文时知道课文写的穷人是指桑娜、渔夫和西蒙;②我觉得桑娜很勤劳能干;③我发现课文除了题目外,全文没有一个“穷”字;④我推测西蒙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孝敬报答桑娜和渔夫的养育之恩……这一连串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迅速进入教学情境。

二、确定目标,进行自学探究

在学生探究了课题、提出了相关问题、检查了预习情况后,就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教师出示的问题目标进行自学探究。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这一时间段,教师适时点拨,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标识法”。如:握笔静心阅读,用不同的线段符号标识字词句段,圈出重点词句,划出教师出示的问题目标答案和自己读后的疑难处,感受最深处,有感而发处,文章精彩处,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标明自己的看法体会和感受评价。如:《穷人》这篇文章,学生觉得桑娜勤劳能干,从而圈画出:①补破帆;②地扫得干净;③炉子火没有熄;④食具是闪闪发亮的;⑤挂的帐子是白色的;⑥五个孩子安静的睡。学生发现课文没有出现一个“穷”字,穷具体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圈画出:①一张破帆;②一间小屋;③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④从早到晚干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⑤孩子们没鞋穿;⑥吃黑面包,菜只有鱼等句子。这样的阅读能真正让学生独自思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阅读方式产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收益。

三、组织汇报,激活课堂氛围

有了较深入的阅读经验,学生就有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汇报平台和汇报方式:①已知的内容;②未知的内容;③有感而发的内容(读后感言)等。在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如:①通过自学我知道了……;②老师,同学们,我想提个问题;③老师,我来回答xx同学的问题;④读了这部分内容我的感悟是……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答,同桌小组助答,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见解。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掌声或话语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理和竞争意识。

四、挖掘焦点,展开集体研讨

自学是讨论的基础,讨论是自学的深化和发展。当学生的汇报还未触及教师的问题目标时,教师就要从学生提出的普遍疑难中,结合本课重难点择取是非,以及矛盾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采取四人小组商讨式、大组争辩式、各自组合式、教师参与式进行。小组长要引领组员讨论、发言和记录,其间要注意讨论过程的有效性,切勿走过场。要引导学生提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如:有人认为“台湾只是一个小岛,统一不统一无所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经过各小组讨论得出: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②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根、同缘,骨肉相连是一家人;③台湾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④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是天然的大屏障,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台湾统一不统一无所谓,就是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发展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五、总结反馈,畅谈读后感悟

第2篇

一、所谓“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就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 “异”,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有两种,一是相同教材,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构”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建构”,而不是 “结构”,因为“结构”是指具体的课堂形式,而“建构”则是指按照某种操作方法来达到某种目标,我们讨论“同课异构”一般是从“建构”的角度上来进行的。“建构什么”、“怎么建构”是研究“同课异构”的核心。“建构什么”指向的是教学内容和目标,“怎么建构”指向的是教学过程和方法。 因此,“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同时,要求参与者听课后集体进行会诊式分析研讨,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和别人,扬长避短、各取所需,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的好处

上学期,我校就开展了同课异构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各自构思,在不同的班级分别执教,为我们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提供了研究的平台。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随后,我又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再次接触到了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国培2班的近60个同学都对《珍珠鸟》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并推举了两个老师来进行执教,课后又分组展开了大讨论,深刻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自己进步。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第一,给我们参与研究的教师提供了交流借鉴的机会,学会扬长避短,更好地因材施教。比如在《珍珠鸟》这次教学研讨中,河北的陈老师善于运用自己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而四川的何老师则把知识的运用放在了首位,从感悟到运用,逐层深入;我却是围绕一个主问题,设计了一个问题群,抓住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来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信赖”,但我的设计仅仅停留在了读、悟的基础上,未像何老师那样具体落实到写作方法的指导上,与她相比,我还差了一个台阶。通过多位教师同上一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取得进步,教师之间就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不足,在同课异构中,老师们就会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我们把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出来.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相互的听课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学习.在互相的听课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如何更好地处理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可以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我想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在以后的备课、上课中我们将会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

第二、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个体备课基础上“同课异构”的研究,要求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依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与班级学生的现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后注重“二次”备课,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观察、比较,及时作好反思与重建,并由同组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通过这种不断修曲为直的纵向比较,我们就把着眼重点放到了对教材的研究与使用上,力求探究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努力体会“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比如在《珍珠鸟》的研讨活动中,我就意识到了我的设计所存在的不足,那就是缺乏知识运用的有效性指导,没有把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它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去改进和完善。

第三、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每一个人,对同一样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老师们也不例外,他们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这时,老师们就会选择最适合自己风格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已达到相同的效果。两次“同课异构”活动,虽然都是同一个内容,但参加者都作了认真准备,尝试着一种突破教案的备课模式,上课时都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

总之,同课异构的好处是很多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天全县第一完全小学 四川】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特征;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1-01

课堂上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质量,而且包括学生智慧发展的质量及情感体验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是为未来生命储备能量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生命河流不断流畅的生活过程。所以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实效课堂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和条件

实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从教学的行为看一般需要满足:一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课堂教学是从学生“想学”“爱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必须体现小学语文本身母语的独特性,而不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小学语文课堂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而实现的,它应该具备的特征:1、有明确目标。2、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知识的乐趣。3、通过文本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语言及内容的深刻认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等等。

二、兴致盎然的学习态度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原动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知,那么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过自身教学的体验,切身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秘方。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美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甜美的语言、合适的动作等外在的魅力就会吸引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愉悦,使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缔造者。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设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与海鸥》中的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了老人的外貌,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褪色”?一个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迫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效果。如:《只有一个地球》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唯一的听众》对这位老教授你想问她什么问题?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给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准确的目标设定是课堂实效的舵

众所周知,“没有目标的学习,犹如没有舵的船”。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语文教学是否达到实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年段目标。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具体年段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而达成目标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确立实效阅读课堂目标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以普通读者身份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中语言特色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普通读者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带来的多种感受。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等等。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研读基础上,再可通过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研读,然后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2、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一定要遵循。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学生往往通过自读课文很快地把握,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在文本语言中走个来回,通过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元模式教学,考虑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相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应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总之,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用目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实效性学习。

第4篇

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一)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

(二)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

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三)关注后进群体,引导人人参与

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三、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时,我采取了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阅读提示”: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始帮助小伙子的?2)他又是怎样帮助他的?3)画出描写老人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要相同,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组际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第5篇

一、课程特点

笔者学校使用的《讲演与口才(第2版)(文秘专业)》教材,教学内容易懂,没有艰涩的词汇,更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特征、注意事项及各种口语交际场合下的口语技巧。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学生如果认真看书、用心学习,完全可以理解。但这门课程并不只是看懂教材内容就可以了,还必须以“练”为主,去实践,训练基本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创设场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讲又演,在演练中成长。

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基础教育阶段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学生厌学,其实“厌”字已远远不足以形容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他们是排斥、抗拒学习,所以,这部分学生根本不会主动去学习,即使教师读给他听,他也会将信息“屏蔽”。而且这类学生往往是教师讲,他也讲;教师停,他都不想停。但如果真正让他陈述一件事,或表达一个观点,他又闭口不言了。另一部分学生是“被”学习,这部分学生仿佛是机器人,教师牵着去哪儿,他就往哪儿走,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依葫芦画瓢,从来不动脑思考。这样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想,让他回答问题,不是三缄其口,就是照本宣科。然而,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第一,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进行活动、实现理想目标的内在动力,他们早就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又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他们既没有学习动机,也没有学习动力。第二,缺乏锻炼,初中的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唯一的表达机会就是上课回答问题,但由于成绩不理想,教师基本上不提问他们,因为即使提问,他们也回答不出来,于是课堂上没有他们的机会,课外也没有他们的天地,所以,他们不爱动。这样的学生让他们讲演,他们或站起来闭口不言,或说句“不知道”,或舌头打结、声音发抖,或磕磕巴巴、语不成句,或说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哆哆嗦嗦,手脚不知往哪儿放,不敢注视听众目光,越说越快,胡乱表达。总之,即使表达了,也是思维不清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第三,他们自卑感强,极度缺乏自信。自信来源于实践中的一次次成功,但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从小学到初中,长期承受教师、家长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极度不自信,从不相信自己的想法,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有效课堂

1.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针对学生的现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若干教学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引导学生开口说,到学生主动说,让学生越说越好。

2.平等亲切的授课方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切入点

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将课桌摆成“回”字形:讲台前的左右、前面摆课桌,中间空出位置。课桌与以往不一样的摆放形式,既能方便学生后面的表演,更能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学生在总结时是这样写的:“开始是讨厌上课的,是什么让我发生改变的呢?恐怕还是这节课的上课方式吧,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上课,觉得很新奇、有意思。”

3.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将个体学习变成小组学习:以学生自愿为前提组成小组,人数随意,由小组成员自行推荐小组长,教师针对小组之间存在的学习程度的差异适当加以调整,使各小组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达到基本平衡。在教师下达任务后,小组成员按各自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组建学习小组既是后面表演的需要,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学习小组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不受威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给平时缺乏锻炼且极度不自信的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依靠。

4.由简到繁的项目任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载体

教师针对每一个章节,精心设计若干教学项目,每个小组自选或接受项目任务,教师负责引导、点评和总结。例如,每个小组从书中任选一个内容,自设情境,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如果选的是《拜访与接待》章节,就要以一个情境为载体,把拜访、接待的知识点、注意事项等通过情境体现出来,每个小组选的内容不能重复,设计环节必须在课外完成,要写好剧情就必须看书,熟悉章节内容,这对不爱看书的学生来说,慢慢就能培养他们看书的习惯。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主体的任务实施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

在小组课外学习讨论、设计好小剧目后,就是课堂讲演环节了,基本环节是:小组表演——学生评价——表演小组谈感受——你问我答——教师释疑——学生谈心得体会——布置作业。

小组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生一开始都扭扭捏捏,不断用小动作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自信,而大多数男生不是用最简单的话来敷衍了事,就是用搞怪的动作来掩饰紧张和不自信。此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而不是斥责学生,因为对他们来说,能上台表演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表演结束后,就是班级同学评价,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可以让表现活跃一些的学生先发言,作为榜样和导向,从而带动气氛。接着,学生们轮流发言,这个过程也是锻炼表达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对不敢说话、不敢表演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先面对大家说话,可以使他们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对于些特别内向的学生,则可以采用问答式的形式来让他们开口表达。例如,笔者班上有个男生,从来不和别人说话,笔者就问他:“喜欢同学们的表演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只要学生开了第一次口,后面就会大胆得多了。

实践之后感受是最多的,要让学生说话,就必须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才能水到渠成。小组经过表演,听过别人的评价,表演小组畅谈感受,此时,他们是最有话说的,也是最有表达欲望的,或阐述情境,或反思,或申辩,或谈感受,此时,学生能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

一番表达之后,为再次巩固、熟悉课本知识,笔者设置了“你问我答”环节,即由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指名某学生回答,回答出来的学生获得提问权,可以向班上任意学生提问,以此类推,当然每次限定提问次数,学生或好奇或好胜,竞争非常激烈,有时还会就一个问题引起一场争论,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变得轻松自在,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

做任何事只有反思总结,才能有进步、有提高。课堂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谈本次课的感受,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听了别人的发言,自然就会有比较和感触,这时候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或告诉学生课堂内的学习必须要有课堂外的思考和总结,要沉淀自己的思想,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升华为自己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要进行作业练习。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点和对章节知识的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笔者布置的作业每次都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章节知识,学生自己提出两个问题,自己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另一类是将上课的心得体会付诸于文字,这是思想的沉淀过程。

一般情况下,教师上了两三次课后,课堂的主持人便由学生轮流担任,学生每次主持后,要谈谈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负责适时点评和指导,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学期下来,学生说:“我觉得我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这个课堂。”学生能主动写剧情,主动讲演了。每个小组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开始的组长独自写,到最后小组成员一起看书、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共同定稿;由开始拿着组长写的剧情结结巴巴地念,到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对台词、背台词;由不知所措,到想方设法做道具,例如,在表演《出色的主持》时,他们用纸团和作业本做话筒;在表演《思想工作》时,用扫把头做拐杖;在表演《辩论赛事》时,他们用手机壳和纸张做正反方牌子;在表演《餐饮服务语言》时,做了“好好饭店”的招牌。

四、教学感悟

第6篇

论文摘 要:英语是中职学校必修的教学科目,但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而且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变化,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中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而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普遍较差,英语基础尤为薄弱,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另外,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些状况已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将中职英语教学搞好呢?怎样让中职校园里的英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针对中职英语教育的这些特点,教师应该做出相对应的、有效的策略,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将教师定位于“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甘为人梯的导师”等,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围。这种角色定位使教师成为权威、中心和表演者,而学生则是观众和听众。因此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即组织者、开发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创新者、研究者。

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及其他职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也是发展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应明确,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了较新、正确的教育观念,才会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乐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基础打好了,成功就有望了。大多数学生进入中专时,英语基础较差,朗读张不了口,听力课皱眉头。对外语的学习已失去了信心,但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对即将开始的中职学习都具有进取心,渴望进步。因此,老师们一定要抓住开学前几周的关键时期,将教学侧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上,引导他们入好门,只要将学生们学英语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们开学伊始的热情不减退,以后的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了。具体措施如下:

1从最基础的音标、发音开始教起

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从零开始应对英语的学习。告诉他们初中英语学得好与坏与现在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2组织对话、小品表演,提供语言实践机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这样的表演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

3引入游戏,调动学生的情绪

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促进思维活动,使学生自然产生说英语的愿望,交际训练会灵活多变。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目的性,形式也应多样化,具有灵活性。这样会使学生对英语的认识有所提高,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合理、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现在的课堂,老师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够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利用不断变化的屏幕形式、新颖的图片、动画和有趣的话题等教学内容,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使学生融入一个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体现了英语课堂的最优化。 

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课件,利于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切记点鼠标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学生上课光看,光听,课后没有笔记去复习巩固,后果可想而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不断改进其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重视备课,精选教学内容,彰显课堂实效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还要有其他方面的充分准备,如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深知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这需要教师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

中职英语教育具有中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英语教学与职业路径相结合的双重属性。 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在基础英语的选材方面,应该注意语言交际的功能且生词不宜过多。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本身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情景。例如讲授Shopping时,教师可以创设在超市或菜场购物的情景,并且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营业员等角色。教师对这些课的语言现象的讲授不宜占据太多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之前实际目的和实际意义教学上。将枯燥的内容融入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使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从而使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境中操练。

在专业英语的选材上,教学内容要贴近专业。 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词汇缩写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英语的授课地点也可以选在实习场所,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掌握专业术语,大大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要有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的一定量的产品简介、操作说明和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但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

四、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英语自学能力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技能、提高英语水平的能力。教师可采取如下做法:

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有了学习目标,再按计划进行学习,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才可能使学生进行自学。

2指导学生预习

每教一课之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简单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迎刃而解了,再把不懂的难点记下来,以便听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预习做好了,课堂效率就有保证。

3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复习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克服遗忘问题。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五、实行分层教学,巧妙并且有效地设计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应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就感,做到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差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体系正与我们挥手告别。学生习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所任教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和老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还可以从中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督促其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

总之,有效率的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是教学的永恒追求。要让英语真正成为中职学生的语言工具,每一个中职英语教师都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中职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们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人才,这将不再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

参考文献:

[1]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吴延生.英语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J].读与写,2010.

第7篇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1.学无止境,交流可以更新观念。

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与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再者,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备课组应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题沟通,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成果交流平台,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中众人智慧,取长补短,择优弃劣,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实现超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层楼。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

1.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对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是基于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突出体现人的“发展性”,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怎样处理教材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讨论《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时,一种观点是教师给出图像特征,总结出定义及其判断方法,然后举例训练,这种方法学生听得懂,掌握得快,短期内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另一种观点是教师通过一组图像的比较,让学生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各组图象规律,逐步归纳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尽管后一种教法耗时多,表面上看效率低,但从长远来看,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因而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2.备教学方式。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这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早已为教育界所唾弃,然而时至今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的仍不乏其人,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讨论如何设计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等。即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学生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否则教学必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还应充分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讲解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

3.备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期望,它应该表现为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的收获。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教师备课时对学生估计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通过集体备课,调整目标设计,使之更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二是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三是教学内容难度的高低。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是由教学进度确定的,而进度是早就排好了的,不必在集体备课时多讨论,因此集体备课时要着重对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节课教师准备讲几个例题,讲什么样的例题。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很好地突破难点,乃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教学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该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集体备课就是要避免,至少要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备课时,还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5.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而且是使学生巩固“学得”的重要手段,作业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问题。

首先,作业的量。作业太少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多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无谓的重复劳动,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要应严格控制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完成。备课时教师还应讨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何设计作业层次更合理,使之既达到巩固所学之目的,又有利于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其次,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又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题目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业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基础性,又应兼顾发散性,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集体备课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集体备课的探索实践,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1.初备。

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即为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二是个由主备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交流。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学案,又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3.形成教、学案。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教、学案。所撰写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

4.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坚持的是的原则,考虑较多的是年级学生的共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备课组统一一个教案显然不符合教学原则,也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进行二次备课,即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修改,合理取舍,这种修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等等,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

三、集体备课的成果的展现

集体备课的最终的成果体现于教案和学案。而如何使用教、学案以实现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教、学案的预习。

教、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要追求“实效”。要学生预习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必须明确。

2.注意教学案的载体功能。

教学案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集体备课成果的展示。因此,教学案必须精心选材,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逻辑性原则。选材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

(2)层次性原则。教学案的编写要兼顾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3)多样性原则。教学案的题型应多样性,不拘一格。

(4)“教”、“考”不分离原则。教什么就考什么,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便于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所教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采取相应措施。

3.教、学案的复习功能。

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反复强化,充分发挥教学案的复习功能,做到“堂结”、“日清”、“月结”。

四.让集体备课“真”起来

1.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认为在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心态决定一切”。不管什么样的教科研形式,良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生命活力,纵然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体的智慧活动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之,缺乏主动、积极的心理准备,消极应付集体备课活动,即使有严厉的制度规定,也无法激发个体的心智。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集体备课赢得真实的前提。

2.合作意识。

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3.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里的准备者不仅仅指主备人,而是指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大家都应该有备而来,不能满足于只做听众。既然人人都是备课活动智囊团的成员,活动时就应该提出困惑、发表见解,这要求合作者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解。

4.要创造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