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7-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高校就本科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和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也尽可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出学生成才每一环节的社会的要求。然而,在目前人才招聘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提出“招聘×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这样的条件,让应届的学子们感到无奈,也让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人们深思。是企业招聘倾向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培养模式与规格出现了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高校辛辛苦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也在不断突出,具体表现为“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前程无忧人事管理顾问、《人力资本》主编杨勤女士曾指出:从全国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却十分短缺,未来的5年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口达到60%。可见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的期望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不足
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面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兼顾会计科研、教学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毕业生今后面临的“将是一种多元性的和开放的工作”。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新业务也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也将不断提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内在的能力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记账、报账式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后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市场对会计人员内在素质的需求必然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具有单一性。在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尽管都突出了应用性,但基本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的单一定位,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工作的目标之一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于经营决策的信息,而现在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没有工程或商业背景做铺垫,学生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只是简单地强调会计教学要以会计操作和会计实训为主,其结果只能是经济业务的数字核算,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虽然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培养出的也仅仅具有会计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的专业应用性,必将难以应付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错,但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实现目标的过程。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具有混淆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知识,强调技术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重视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目前的现实是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混淆了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教育和高职高专应用型教育的概念。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具有会计核算的基本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只有把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和反映科学研究的科技生产力的性质。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两者只不过是在工作中的分工不同而已。故会计学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仍是智力型和创造性的,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其工作的性质同样是“动脑”,而不是“动手”,动手只不过是动脑的外在表现。而不像高职高专毕业生那样毕业后去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所需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复性”的动手操作能力。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缺乏实用性。目前,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内模拟练习和校外实习来完成。校内实际操作练习基本停留在账、证、表的填制和基本业务的处理上,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处于最基本的没有任何公司经营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层面上。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显著差别,深度和广度也难以达到本科会计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外实习是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角色的关键。而目前的现实是,尽管每个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都要求有实际会计工作经验,每个企业却都不愿接纳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的私密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每个单位都不愿为新人培训付出过多的培训成本。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企业的全面的会计工作,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另外,本科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核心和立足点。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认为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增加实务操作的学时,把实务操作作为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过于强调机械性的模拟,因此达不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的。学生沿着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被动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应用性缺乏通用性。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打破了过去按行业划分会计的习惯,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和课程建设也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改革开放初期,工业企业会计人员的需求一直是主要需求,为了迎合市场,工业企业会计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会计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素材或研究对象。学校在会计专业学生强化和突出专业技能应用性时,更多地是从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着手,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会计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性,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人才。目前部分高校的解决办法是设置了一些不是很规范的专业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国际会计、交通会计等,这样过细的划分不仅反映出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学生的一时就业表现出的急功近利,而且反映出了对会计学这门学科理解上的偏差,即有将会计学简单理解一门技术性的算账之学的意味。这种理解必然会反映到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上,具体表现为专业划分过细、自然及人文类课程不受重视等现象。这种所谓的实用性和社会需求的相关性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代价的,是一种忽视了会计应用型人才多元化通才教育长远目标的短期做法。
三、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标准一致性的模式的思考
构建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标准一致性,需要高校的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应用型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结合地域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及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1.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以能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构建以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双主导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规范,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案的每一次修订,都应该是人才培养观念的一次升华。社会需求决定人才的类型,由此才产生专业培养目标。所以,应用型教育不仅有职业属性,还有学科属性。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综合素质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依托会计学科,从会计职业的角度整合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整合会计职业所需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两个子系统来表现的,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模和职业方向,也体现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硬件与实体部分,是学科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的具体化,是反映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必要、充分和可能”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结构上构成“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平台化架构、形成“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选修+专业方向选修+跨专业选修”等模块化、纵向化和职业化的培养体系。即在会计专业这个大平台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要求,结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原有专业内选择,实行有针对性的分流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基本会计学科理论+专业方向拓展”的方式满足社会的需求,避免不规范专业的设置,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分流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另外,从就业目标上看,我们的培养也应当有所定位,在这个市场细分的时代,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就业的目标细分,设计出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通过适当加入商业或工程背景方面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司的商业运作与经营过程,拥有兼顾商业运作和会计事务的能力,为今后在会计师岗位上有出色的表现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教学与科研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两翼,我们要改变目前重学历、学位、职称的虚增长的现象为重学历,更重能力。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教学的同时,必须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开展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真正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而且还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通过双师资格的取得和对企业经营运作等环节调查,可以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也会给予学生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综合性、灵活性。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缩短校外实习课时,提高能力培养效果。为了缓解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越来越困难这一矛盾,建议把实践环节的大部分内容搬到课堂,通过尽量接近实际情况的情景教学这种方式来解决。即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通过实景拍摄与电脑模拟等手段将实际工作流程转化为声像资料,建立实习基地声像资料库,这是基于现在技术条件下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特殊“仿真”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这项工作是复杂的,应该在有关部门论证后多院校实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适当增加专业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提高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与社会人才需求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的设置将随之发生变化。而现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还没有招,而方案却早已确定,而培养的人却要在四年以后与社会对接。因此,社会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设置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具有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调整环节。专业培养计划的这种灵活性应体现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教学环节上。为此,我们的教育观念还要进一步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人才市场变化,把握企业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4.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波及高校校园,在招聘现场也经常会看到有××会计资质证书优先考虑的现象,这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企业对用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本科学历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对此,我们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动于衷。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外,还要坚持大实践培养观,围绕会计职业资质认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学科交叉、注重个性发展、结合资质认证、强调实践环节的思想,构建出以强化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本科基本规格+实践动手能力+会计资质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ERP资质认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资质认证紧密结合与协调。也就是把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这不仅不会淡化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而且会更加突出会计毕业生将来胜任岗位的核心课程,也会优化应用型会计人才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之间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即为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期望的差距如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所差异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是难以消除的,努力缩小普通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异则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施海丽.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培养路径探讨.会计之友,2007(4)
2.贝洪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时间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3)
4.张浩良.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会计之友,2008(1)(上)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
一、CDIO: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与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所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历经四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所构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号召与推动下,已扩展到全世界,覆盖了各种工程类教育。CDIO工程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对非工程类教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西方工程教育的历史,在CDIO教育模式诞生之前,大致经历了实践训练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两个阶段。在实践训练模式向理论研究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工程理论的体系化和工程知识的传授成为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工程教育逐渐脱离工程实际,高等院校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现实工程发展需要的问题日渐尖锐。为解决工程教育供给与工程实践需要的矛盾,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新的规定。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工程教育模式,正是这一背景催生的产物。
有人将CDIO改革简单等同于我国高校正在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认为CDIO无非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在笔者看来,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内涵与外延绝非上述做法所能涵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只是CDIO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将CDIO理念归结实践教学理念,也不能将CDIO改革归结为实践教学改革。
2004年1月,该项目出台了12条标准,其中有7条为基本标准,是CDIO教育改革的灵魂和真谛之所在。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对CDIO教育改革区别于其他教育改革的特殊规定性作一阐述。
第一,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命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将工程教育真正建立在工程实践基础之上。工程的生命周期由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所构成。要完成新产品、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操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上述素质与能力只有基于CDIO 这一工程背景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来,也只有在这种工程背景环境下所培养出来的工程人员,才是现实工程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明确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专业背景环境相适应,必须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按照CDIO教育理念设定的预期教学效果,实际上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展开与具体化,包括对学生应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的系统界定,尤其是在特定社会、商业环境下进行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的能力。
第三,进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与教学的一体化实施。所谓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一个融知识获取、能力训练、素质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和适应工程周期运行要求并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相匹配的以项目作为载体与运行机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考核制度体系。所谓教学一体化实施,则是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也不能单纯训练学生的某种技能,而是要全面体现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原则。
第四,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要进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与教学的一体化实施,无疑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行工程实践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仅具有工程理论知识,而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者虽具有工程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却对相关的经济、管理及商务运作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师显然难以胜任CDIO工程教育改革任务。
第五,采取适当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前所述,CDIO专业的培养目标,无疑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应根据考核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笔试或口试、自评或互评、作品或作业,以及学生的现场表现等都可能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判断的可信度,是选择考核方法或方式的主要依据。
二、实施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够清晰,需要借鉴CDIO教育理念进行梳理。阅览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表述几乎是千人一面。一个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依据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结合对自身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人才的供给能力及其发展空间的分析,经过认真研究与反复斟酌而确定的。院校的类别或层次不同,人才供给环境、条件也会有所不同,所瞄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也会存在差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业人才的供给者――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供给条件、供给能力,在对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前提下,选择某一特定的需求群体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的过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不同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的差异性。千人一面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表述,正是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欠清晰、欠准确的表现,这一状况有待借鉴CDIO理念予以改变。
第二,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理解的偏差,需要借鉴CDIO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予以纠正。近年来,普通高校本科生“就业难”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热”形成强烈的反差。有人认为本科生之所以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不强,只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多练、多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依循CDIO理念,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以真实世界和专业实践周期为背景,使学生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与较强职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然而,职业实践能力并不能简单地归为专业技能,如前所述,它应该是以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支撑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特定社会、商业环境下进行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能力的高度有机的统一。既然如此,便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奏效,有必要依照CDIO理念对现行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审视,对旨在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再造。
第三,教学内容的过时与陈旧,需要借鉴CDIO教育理念进行清理。依据CDIO理念,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该为从事真实的职业背景环境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就会计工作的现实状况而言,除一些小型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会计阶段外,大中型企业均已实现会计电算化。原来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手工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形式,如收、付、转记账凭证及编制,单式记账凭证及填制,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等,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已被淘汰,但却大量保留在高等院校的教材中,继续在课堂上被讲授。其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而且虚耗了学生们的宝贵时光。借鉴CDIO教育理念,对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做一清理,无疑是刻不容缓之举。
第四,专业课程体系混乱和课程内容简单重复,需要借鉴CDIO教育理念进行重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服从与服务于后者,会计学专业教育无疑应该在经济管理学教育的统驭下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无疑应该在经济管理学理论基础上合规律设置。然而,在现实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看到的,却是大量的会计核算业务,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会计核算作为工具服从、服务于经济管理目的这一本质反倒被淹没掩盖了,以致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被不同程度地降低为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混同于会计业务的技能教育。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还因过分强调单一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课程内容简单重复,亟待借鉴CDIO理念,重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科学整合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
三、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
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大致包括以下六大环节:
第一,在综合分析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能力、条件的基础上,对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的界定。除掉各个高校的特殊规定,仅就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一般规定性而言,依循CDIO理念可将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判断力,具有优化、控制企业或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组织会计核算的知识、素质、发展潜能,能为企业或单位实现价值增值或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能够正确处理相关利益者关系提供有效会计信息的专门人才。
第二,在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明确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 如前所述,CDIO工程教育以由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所构成的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命周期为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那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又以何为自身的专业教育背景环境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活动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关系。首先,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资金管理工作,还是会计核算工作,都被称为“会计”工作。其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会计核算是手段,财务管理是目的,会计核算服务于财务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依据与价值只有基于财务管理的目的才能深刻地认识,会计工作的类型与流程只有基于财务管理的要求才能系统地把握,会计工作的原则与规范,只有基于对财务管理中相关利益者关系的认识才能深刻地理解。再次,在现实生活中,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分工不分家,尤其是小企业,财务活动与会计活动通常都是在同一主管人员组织下进行。鉴于此,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无疑可将财务管理活动周期作为自身的背景环境。换言之,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背景环境由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评估四个环节所构成。
第三,建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背景环境,编制专业教学大纲,亦即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应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体系。其中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计算计量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财经法规基础知识等;专业知识包括财务规划知识、财务预算知识、财务控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等)知识、财务评估知识等;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包括在现实的财务管理背景环境下从事会计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规范、职业责任感与工作态度等。
第四,根据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一个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于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本科阶段 会计学专业 新模式
一、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学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
1.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2.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3.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具有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本领,创业教育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是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全过程――发现机会到决策、规划、实施、评价、反馈这样一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
3.改革会计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管理,使学生具有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学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
5.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管理观察,2008;2 34-35
[2] 陶云龙.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华东经济管理,2007;2 13-14
[3] 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财会月刊,2009;15 45-46
【摘要】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会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
>> 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校企合作下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基于需求与能力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探讨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展性学业评价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例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王庆石.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教育研究,2013;01.
[2]滕晓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研究.财会月刊,2014;18.
[3]谭旭红.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基于“德、知、行、思”四维度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4]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0.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省2014年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会计学专业“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资助。
作者简介:张黄(1981-),女,湖南平江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工学院讲师。
[关键词]税法 课程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需重视税法相关课程
在我国,有近500家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各个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高校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税法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涉税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如果考察社会需要,就会发现对于会计学人才来说,纯粹的会计专业知识诸如来自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是必要条件,是否掌握税法知识是否熟知涉税实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会计人员水平高低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写到:“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因此,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社会所需,必须重视和加强税法相关课程。
二、税法相关课程体系
所谓“税法相关课程体系”是指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设置的税法相关课程的组成及相互衔接。参考国内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税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有《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税务会计实务》、《税法》等等,这说明对于财会类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税法以及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其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为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方案中重视对税法课程体系的安排,并且税法课程体系应尽量完备,不可浅尝辄止,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实体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涉税实务、纳税筹划。其中,涉税实务应不仅包含税务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纳税申报等。在课程设置上,可设置成“税法”、“税务会计”、“企业纳税筹划”理论课程以及“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应包含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以及各实体税法,通过该课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纳税意识,了解涉税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熟知各税种的相关构成要素。“税务会计”课程将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结合,使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纳税筹划”是提升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纳税筹划的意识,掌握纳税筹划技能和技巧。“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则保证了学生具有涉税实务的动手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税法相关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有理论有实践,有基础有提升,既相互联系有各有侧重点,能够有力地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税法相关课程教学安排
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上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税法相关课程应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后续课程。从课程体系内看,“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内容多,更新快,应先开设“税法”课程。“税务会计”和“企业纳税筹划”课程可在“税法”课程之后开设,最后开设“税务实务”实践课程。
四、税法相关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在税法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讲课方法,尤其要强调应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考虑税法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突破学生本身的角色,不断作为税法制定者、税收征管者、企业股东、记账人员、办税人员等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形成涉税的管理意识,提升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五、结论
本文就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应重视税法相关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税法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方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引言
当前,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围绕企业或者个人的相关财务的纠纷不断增多。很多企业或个人需要法务会计来为其财务纠纷的解决寻求出路。特别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法务会计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虽然,很多高校通过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的方式,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法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探究未来的法务人才的培养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高校法务会计培养大纲中,其关于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十分的明确。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将法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进行统一。这就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法务会计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呈现出了很大的趋同性。由于培养目标层面的专业界定的不清晰,就造成了法务会计专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凸显出自己的专业优势。
(二)培养层次参差不齐
法务会计在培养层次方面的层次不齐,并不仅仅是这一专业的问题。目前,在高校的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层次上,可以说极为不统一。比较常见的是,四年一贯的本科培养,还有三年的专科培养,除此之外,还有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培养层次。这种培养层次的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的法务会计的教育需求。但是,这种培养层次的层次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务会计人才在实际培养水平层面的差异。
(三)培养方案不统一
培养方案的不统一与培养层次的不统一是一种连带的关系前者的不统一,在很大层面上造成了培养方案的不统一。从宏观上来看,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在法务会计的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但是由于高校拥有一定的教学自。因此,在很多高校关于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方面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每年输出的法务会计人才在具体的应用阶段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总之,当前高校在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无论是培养目标的不明确,还是培养层次和培养方案的不统一,都是法务会计人才虽然每年都会输入到社会市场中,但是,依然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关于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教育环境及体系不完善之外,高校本身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误区是导致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
在每年的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中,国家都会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各个招生专业的招生比例和人数。但是,随着整体生源数量的下降,很多高等学校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很多所谓的热门学科,来吸引学生进行报考,其中就包括法务会计人才。不可否认,当前,从世界人才的需求与发展情况来看,法务会计人才缺失面临着很大的市场缺口。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尽相同,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一部分地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过剩,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相反的,还有一部分地区却呈现出了法务人才极为短缺的这种人才需求与培养不平衡的问题。
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基于法务会计本身的学科特色,例如,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在会计与法学领域的兼容性。换句话来讲,一方面要匹配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司法层面在程序、流程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除了对社会关于法务会计人才数量上的需求认识不足之外,关于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质量方面的认识,一些高校也表现出了认识不足的问题。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法务会计人才的招聘时,除了关注其学历和教育背景之外,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毕业生的经验及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一点,对于很多高校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软肋。正是高校这种在社会关于法务会计人才的数量需求及质量需求等方面的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了其在学科设置,培养目标及方案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对法务会计与相关概念及学科的关系认识不清
当前,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围绕法务会计的培养及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尤其是对法务会计理论中的相关学科的认识和界定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种在理论层面上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法务会计的具体教学阶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分歧与不一致。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从发展的时间来看,法务会计属于一个较新的学科,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关于法务会计中的各个具体的概念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和摸索的阶段。当然,这种在现实层面出现的一些困境,并不可以成为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问题的主要理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究和完善法务会计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将会是诸多法务会计理论工作者所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对法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不到位
基础理论是法务会计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理论发展的层面来看,法务会计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其在基础理论方面,既具有会计学的相关特点,也具有法学及审计学的相关特点。正是这种在基础理论层面的不足,导致法务会计人才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当中,包括培养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发展局面。只有从基本的理论出发,不断地夯实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法务会计人才在今后的培养过程当中,才会有章可循,继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需要补充的是,当前高校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除了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外,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引导和监管的不到位,社会关于法务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等等,因为,在经济发展领域,市场中的各个信息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务会计需求的相关信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这些都是导致上述人才培养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法务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改革中,要立足于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状,不断地从宏观理论及微观操作等诸多层面来进行齐抓共管。
三、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一)应当加强法务会计相关理论研究
法务会计是植根于会计学科发展需要而不断地从实践中进行的理论总结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在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包括法务会计在内的诸多会计相关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我国在整体的学科构建层面,与西方会计学科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当前,法务会计在理论的发展层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由于在日常的法务会计具体实施的一线中,一些新的管理问题与现象得不到及时的理论支持,这些都影响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再次发展。同时,法务会计的理论工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中,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对欧美相关国家的理论的综述研究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发展层面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才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在理论研究层面所呈现出来的被动的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不断强化对法务会计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法务会计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及发展经验。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我国在法务会计具体应用层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与一线中的实践进行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理论与学科发展的相互补充与完善。
(二)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对于高校法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校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进一步地进行明确。这种明确需要从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出发,具体来说,一方面,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确立行业相关的基本实施制度等层面,来为行业从业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行把关。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中出席的诸多违反行业职业道德操守和从业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与惩处。当发现违反了相关从业规定的会计信息造假的个体或者组织时,应该按照行业的规定对其从业的资质进行取缔。
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但取决于社会对于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环境,并且还取决于其所属主体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些也是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与发展环境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条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与法务会计人才的评价机制,法务会计人才在其所发挥的市场价值也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在今后的法务会计人才的不断培养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从源头制度上,确保其结合性的不可撼动,才会在具体的操作中拥有更大的把控。基于此,将法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与一线的具体实践来进行有效的互动是其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探究实用有效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比较流行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弊端。具体来讲,高校在法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招聘和选择过程中,除了考察其必要的教育和学历背景之外,还应该强调其在具体的法务会计市场中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教师可以更好地提高法务会计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在进行法务会计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在市场的一线进行实习和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水平。
(四)制定具体明确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具体明确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并不是一时兴起而进行的一次“折腾”,相反的,而是立足于当前的发展实际与问题特点,采取的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科学改进的策略和决策。这需要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在科学思想的的指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行业及其它相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这种关联理论的提升在很大水平上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发展体验,也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与市场上产生的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良性的互动。
基于此,要从严谨与科学的角度来对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提升,在保持其理论研究严谨与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地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探究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解决路径。在理论层面,可以尝试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学术机构中,建立定期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学术探讨来将其今后的法务会计培养方案及相关理论的发展更好地聚焦。同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学术互动组织,更好地将法务会计领域的相关标准与突破实现国际层面的接轨。基于此,围绕法务会计基础及应用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对法务会计研究者提出的重要考验也是在今后的理论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而且复杂的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围绕相关经济问题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在近几年呈现出了高发态势。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务会计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当前高校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出发,例如,在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究其今后的可行性出路。本文主要以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案的优化与提升等方面来进行完善,希望能助力于今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欢平,王艳丽.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0,(10).
[2]王玉兰.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方案研究[J].会计之友,2009,(1).
[3]张苏彤.面向法学本科开展法务会计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3).
[4]程乃胜.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构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
[5]花双莲,花召兴.关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法务会计专业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9).
[6]陈秧秧.美国高校法务会计教育现状考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宁波工程学院的做法是在“A型会计人才”卓越会计师的培养计划中设置“寻找明日CFO”等系列案例分析大赛环节,长沙理工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卓越会计师”能力培养实现矩阵中“企业阶段”设置生产实习环节,黑龙江科技大学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分为“服务国际”和“服务区域”两个培养面向等。但这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应用在一本、二本院校,很少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应用。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占了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很少,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在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最终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很多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参考或直接借鉴一本、二本院校的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么是借鉴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直接借鉴或参考一本、二本、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一本、二本、高职院校也基本类似,大同小异,尚未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够健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较多,例如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中的课程内容相对重复较多;实践课程数量偏少,主要是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核算类课程;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很多民办本科院校还没有开设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纳税筹划、企业纳税申报等紧跟未来会计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课程。
(三)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由于开设会计专业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会计学生普遍比较多,校内实验室也就成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校内实验室主要由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和配备各种实训软件的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组成。通过在校内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但这种实践教学是初级水平的,往往是对实际会计工作的简单模拟,与实际的会计工作还有不少的差距,与满足实际会计工作的需求还相去甚远。加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建立和维持都比较困难,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差强人意,亟待改善。
(四)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体制原因,相比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高,待遇与公办高校相比普遍偏低,比较难吸引优秀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呈现出老的老、少的少、中间骨干急缺的哑铃形结构。师资队伍里的老教师主要来自于公办高等院校退休的教授、副教授,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来自于刚毕业的会计或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而高学历、高职称的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则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加之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有些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强的教学科研经验后,又通过考博、工作调动等其他途径流动走了,民办本科院校很难形成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老中青比较协调的师资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基地、流动站。没有一支卓越的会计师资队伍,又怎能培养出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启示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人,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等;其二是用什么培养人,即课程计划和教育内容等;其三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
近年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其中《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郭亮,2004)在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专业拓宽、课程整合等进行了重新构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潘煜双,2010)站在地方院校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会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金星,2010)分析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至于何为卓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美国NBA的著名教练帕特?莱利认为“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可见,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追求,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笔者认为卓越就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在所处领域或所在层次做到超出一般,非常优秀。
近年来,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等,对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姚丽琼等,2012)对卓越会计师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并提出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王乐鹏等,2011)在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汤健,2011)提出了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3A质量标准:即应用意识强(Application)、分析能力强(Accountant)、自我提升能力强(Advanced)。
(三)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有留学背景、对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往往针对性强,具有借鉴意义。国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
1.美国。美国的大学都很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关注高校怎样才能向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美国大学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培养目标必须关注社会需求;课程体系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
2.日本。日本会计本科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对经营分析论与经营学总论等涉及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较多;设置的选修科目比较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充分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会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3.英国。英国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特点:一是会计课程设置科学,与社会需求、将来就业结合紧密;二是会计教学方式灵活;三是会计考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上述国内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外的一本、二本院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成果很多地方不太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比较难在民办本科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契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高,太高了就会脱离实际,导致目标无法实现;也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的太低,太低就会将本科办成专科、中专,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依照“能力为重,通才+专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诚信品质,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会计咨询等有关法规和业务规范,能运用现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外语基础良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从事审计、管理咨询、会计、财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优化课程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紧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应用”两个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笔者根据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分解为三大部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如右下图。
三部分的区别与联系是:会计核算的课程主要涉及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是对会计六要素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属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管理的课程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所获取的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评、分析、监督,属于会计的管理职能;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会计学科的完整专业课程体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则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1)在课程设置上,每门专业核心课都配有模拟实验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2)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课程负责教师,实行合格课程评估制度,推进课程建设,规范本科教学工作。(3)每门课程都有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
(三)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算类课程,这根本不能满足日后会计管理的需要,因而需补充一些会计管理类的实训课程,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经营实验、企业纳税申报模拟实验等。
2.提高会计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学校要在相关政策上为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创造条件,并提供方便,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的会计师资力量,保障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多,如何加强对校内实践课程的指导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上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成绩,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8人,每组由组员推荐一名专业基础好的同学做组长,在上实践课时,同学们如果有问题可以先向学习小组长请教或者相互讨论,对于仍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能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外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单位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空间有限,很难接纳太多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学生校外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校外实践又没办法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考虑将部分实践课程交给校外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资深注册税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士和校内教师来共同完成,并同时建立长效的“双导师”制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优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优秀师资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院校确实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只要学校领导重视,董事长舍得投入,经过努力就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办院校相比工作量偏高,待遇偏低。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工作量大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教师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上课,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院校要不断降低工作量,提高报酬,让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有归属感、有成就感。
2.鼓励教师升学晋职。民办本科院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晋升高级职称,对获得博士学位、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学校要有专门的奖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薪酬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在选拔中高层管理干部时,应优先从这些教师中选拔,让优秀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关怀,看到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3.引导教师参加科研。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打通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方式来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能力比较强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浓厚的教师可以多参与科研,适当地少上课,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出好成果;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或对科研兴趣比较淡薄的教师可以少参与科研,适当的多上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样不仅能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激励教师参与实践。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离开了必要的实践锻炼,学生将很难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实际的会计工作。民办本科院校只有具备一支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将教师参与实践作为一条强制性规定,规定教师每年需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并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教师晋职提薪的重要指标。另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类职称,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国内外的执业资格,着力培养 “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四、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目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够进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并且大多是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较难充分发挥出那些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学生的潜力,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
为了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对任职学校的2013级会计学专业进行了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到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选拔、校内任课老师的遴选、校外指导教师的评聘、激励保障措施的建立等诸多方面。
一、产学研联盟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赵顺娣、许良虎等:《独立学院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
>>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制药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Tafe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例谈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 高教中外合作办学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陕西省高校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基于人才培养与高教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的探索 新西兰“离岸教育”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雅思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黑龙江省地方工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MOOC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带一路”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意义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朱晓江,陆遥.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必经之路――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2010(9):107.
③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7.
④ 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43.
⑤ 林金辉.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3(4):52.
⑥⑦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8:51-53.
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实践教学大多已完成了手工系统向计算机系统、单机模拟实验向网络模拟实验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却滋生出了新的问题,这使得高校迫切需要对会计学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将在各行业的第一线从事实务工作,因此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7 年1 号文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显得更为必要。为了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会计实务中所需要的知识,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调查表,对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和一届应届毕业生做了一项统计调查,这些毕业生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性质单位工作,在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中,有近一半的是大中型企业,近40%是小型企业,其他规模单位占10%左右。调查情况总结如下(见表1)。从表1 中可以看出,认为加强会计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外实习)的比重最高。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会计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而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一个过程。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可以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从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刚进入社会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做一个身份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做一次知识的过渡,而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恰恰就是这个知识过渡一个最好的试验和演练。近几年,在人才市场上,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财经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选择时,都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持有会计上岗证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既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又符合单位用人的需求,可以节约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即社会的时间。
(三)实践教学可加强学校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学校就无法生存。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国办学渐入我国,加上许多民办学校的设立,教育资源的约束不断弱化,市场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办得好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被培养者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并能胜任其他相近专业工作的能力,使会计学专业办学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相互促进,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学校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正确定位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以及高校能够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输入输出机制,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不足
(一)校内实习缺乏新颖的内容和必要的技术 建立会计实验室是搞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教学的验证作用、学习作用、研究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校内的会计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较低,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还处于校内模拟企业或校外跟岗进行某些会计核算工作这一水平,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基本处于会计工作的最基础层即会计核算层。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投资与决策等还较少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涉及面较窄,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使得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陈旧,难以根据社会需求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或是模拟实都已经设计好了答案,且只有惟一解,脱离复杂万变的现实情况。而且一般实习环节所用资料也比较陈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缺少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各种方法手段创造性地分析复杂现实问题并分别情况提出不同决策方案的内容。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否有利于分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会计教育与中等会计教育的主要区别点之一。
(3)实践教学技术方法落后,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我国的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手工模拟作业或用会计核算软件去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职业环境尚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反映信息化、网络化和综合分析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这样学生就难以培养出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4)高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致一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出现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基层业务数据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提出的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二)校外实习通常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或建立一些零星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多数高校所采取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其原因是:(1)多数高校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各高校在校外设立实习基地的愿望难以实现。(2)由于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致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临时找的实习企业,往往工作环境较差,办公场地、接纳实习人数均受限制,这样,指导教师只好将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去实习,给教学管理增加了困难,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3)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由于高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很难及时解决书本上没有弄懂的问题,以致学生难以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
(三)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87%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这是因为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存在不愿教授的心理,在带学生实习时不愿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只能看不能干,以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从而失去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机会。
(四)高校会计老师缺乏扎实的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实践教学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而应该贯穿于专业主干课程的始终。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高年级后,逐渐进入专业实习,这种专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也可以在校外独立实习。从课程安排角度来说,从“基础会计”开始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技能训练,以逐渐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二)加大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所以除了在教学中不断贯穿实践教学环节,还应该适当安排一些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校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在内容、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提高集中性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表2中可以看出,整个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30分,占整个专业总学分180分的1/6,可见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视。
二是实践内容和形式丰富化。首先,实践教学不仅仅针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主要核心课程除了安排课内实践,还应单独进行集中性实践,进行一些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拓宽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宽,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撰写企业创业计划书等。第三,注重学生身体体能、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可参见图1。
三是时间安排宽裕化。从图1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分散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从一开始的入学教育,到每学期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习到最后的毕业生产实习,形成一整条实践实习的时间链,使学生在这条时间链上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得到最佳的融合。
(三)设置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学校会计学专业有必要设置专门用来考评会计实践教学的指标体系,并将其与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通修课程等一并纳入学生大学四年的成绩册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内实践考核。主要是配合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进行的实务操作考核,可以设计适合于学生实务操作的案例和实践内容。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并将实践成绩最终计入该专业课程成绩,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内实践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综合实训考核。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模拟综合实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和考核,提交实训过程材料,对实训作业与小结进行评价考核。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利用假期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直接在实习基地或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应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并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在实习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收回实践资料,由实习单位的财务主管和学院老师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四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在最后一学年,由学生选择会计专业方向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论文指导老师进行选题及专业指导,根据论文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成绩。
五、结语
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长期任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设置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应该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 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花大气力做的事业。 因此,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本文系“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教高函〔2007〕2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N188009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峰:《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金融财经》2009年第4期。
关键词:平顶山学院 南澳大学 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市场、生活和社会发展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跨国流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加强各国教育资源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UniSA)联合开办了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
一、中澳两所学校办学情况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正式升本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 000余人。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是平顶山学院最早升本的专业之一。2014年,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开办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目前,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澳合作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总部设在阿德莱德的南澳大学是一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拥有35 000余名在校学生,其中包括来自海外80多个国家的9 000多名留学生。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南澳大学排名世界前3%,是全球顶尖的大学之一。南澳大学商学院是澳大利亚七所获得EQUIS(欧洲质量完美体系)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商学院开设的专业有会计、行政管理、应用经济、银行和财务、资讯管理、行销、房地产经营等。南澳大学商学院的会计系是公认的一个动态的教育领导者,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格,所有的课程是由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CPA Australia)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ICAA)认可的。平顶山学院在与UniSA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会计学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并准备将双语教学、国外原版教材逐渐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会计专业向普通会计本科专业过渡,以提高会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一)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四大部分构成。通识课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主要是思政类、大W英语、体育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科基础课主要是数学和经管各专业均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涵盖中财、高财、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从大二开始陆续开设。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大二到大四陆续开始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四开设的集中教学实践环节。
(二)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开设商业会计,财务会计1、2、3,管理会计,企业财务,税法,审计原理与实务,会计当代热点等会计核心课程和企业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原理、企业法律、商务智能、战略财务分析等相关课程。
(三)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2014以来,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与UniSA合作办学后,在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及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的比较,笔者发现双方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1.课程开设数量相差较大。跟国内的许多高校一样,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设置的课程总数为54门(其中包括2门集中实践课), UniSA的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仅开设会计学专业课和相关的商科课程24门。因此,即使考虑到两校的学制不同,以及课程学时设置不同(平顶山学院为每门32―72学时不等,而UniSA每门基本上是96学时),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在数量上远超UniSA的学生,课业负担也明显大于UniSA。这主要是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非专业课程,而UniSA却是纯粹的专业课程。
2.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修订,但是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际,双方的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其课程体系中包括了长达4个学期的英语、数学、体育及各类思政课程。UniSA主要开设的是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全部都是紧紧围绕商科和会计学专业的课程。
3.课程认可程度相差较大。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学生修完的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仅仅被学院自身认可,全部成绩合格可以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后具有申请参加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资格,不可以免去任何考试科目的考核。而UniSA的会计专业学生修完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除了得到学校的认可外,还同时被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认可。
三、借鉴与思考
虽然在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不同,但就具体课程而言,UniSA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
UniSA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授课形式主要包括Lecture(主讲课程)、Tutorial(辅导课)、Workshop(讲习班)、Virtual Lecture(网络课堂)和Computer Practical(计算机实践)五种方式。主讲课程通常是由一个富有教学经验教授在一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Lecture theatre里讲授,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这种课学生一般多是以听为主,教授也很少会提问,主要是为了传达知识要点,一般多为不记名式,时长一般为两个小时。辅导课通常是紧接着Lecture的下一个学习程序,主要由一个助教,带一般不多于20个人的小班进行,对Lecture里教授讲的东西进行系统学习和小组讨论,课上学生也可以对Lecture里或平时作业上的任何问题向Tutor提问,这种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讨论、做练习为主,时长一般为1.5小时。讲习班主要是小组讨论,强调解决问题,UniSA的几门核心专业课都是以Workshop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授课,学生可以利用主修的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会计问题,如准备退税报告、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也能调查审计人员如何根据公司、个体及信托机构的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网络课堂,是将课程内容搬到网络上,学生可以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有较强的互动性。计算机实践,主要应用于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usiness和Business Intelligence这两门课程,计算机实践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二)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
UniSA会计学专业的每一门课的网上教学资源都比较丰富,一般包括: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并修课程(Corequisites)、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课程考核(Assessment)、课程协调员(Course coordinators)等具体内容。而平顶山学院只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会计有较详细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样卷等网络资源,且存在资料陈旧、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其他课程网上可参考资源较少。针对课程考核,UniSA课程考核方式多由连续评估(Continuous assessment)、作业(Assignment)、报告(Presentation)、考试(Examination)联合构成,不仅仅拘泥于考试这一种形式。平顶山学院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就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
四、结语
平顶山学院与南澳大学所处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不同,在会计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通过上述比较与分析,我们要不断借鉴国外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期能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南澳大学官网[EB/OL].http://unisa.edu.au/.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32-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关键所在。湖南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高职院校“专升本”教育实践探索,实现了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需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本科院校积累、丰富了“专升本”教学经验,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专升本现状
1.高职、本科院校纵向联系脱节。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由于这个原因,湖南省内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很少,甚至是脱节。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基本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英语、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本科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好。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均是零起点学习,高职专升本学生插入本科三年级学习,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等主干专业课程重复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则在本科没有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职、本科教育衔接质量大打折扣。
2.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倒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强调的是“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核心是强调培养具备与相应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务实性比较强,实践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培养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远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低于高职院校学生。
3.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衔接贯通。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培养目标,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将来大多会选择直接就业或从事实务性工作;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混合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必将影响到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高职和本科均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起点,围绕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设置课程。主干课程高职、本科在名称上没有差异,同样名称的主干课程内容上高职比本科程度略浅,课时数略多;在教学上高职偏重技能,本科偏重理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层次性。
高职专升本学生并非是“零起点”学生,已经有了3年系统专业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等重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阶段都已开设,做好高职、本科专升本学生课程衔接非常必要。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情况不一,培养目标单一,未体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专升本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目标差异大。如2013年湖南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专升本共招生205人,其中在高职学习会计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105人,财务管理等与会计相近的专业有45人;非会计经管类专业有55人,非会计专业占到50%左右。普通高专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而高职或中职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财经类学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非财经类学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专升本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对该学院2013年招收学生调查,30%的学生想进一步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55%的学生深化专业学习,进一步通过会计系列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15%的学生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的能力。但本科院校未能认真研究这一现状,专升本学生直接插入会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就读两年,没有针对学生的特征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专升本学生培养与普通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特征。专升本的学生没有单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宽口径”的基础知识,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升本”学生的多重需求,直接插入大三后,公共基础课中英语、数学均已开设完毕,高职、中职对口升本的学生花大量的精力自学英语力争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得不偿失。而对于专业课高职对口学生认为本科讲授的内容高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本科老师则认为对口学生在中职、高职掌握的会计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从而学生、老师互不满意。
3.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未能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本科院校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目前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设置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实训模块,专业覆盖面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开设课程中综合课程设计缺乏、缺少前沿理论课程,未能体现会计中高层人才由核算向预算、决策、分析转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三、构建高职与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思考
1.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转型职业本科的大背景下,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科学文化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就业主体岗位是会计核算、助理审计、主办会计、税务、会计咨询、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就业岗位是会计理论研究、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区别于高职,特别要强调的是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专升本”生源的差异性特征,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差异中的个性。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应针对“专升本”学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置课程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课程。对于高职、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应加强数理、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加大理论前沿性理论课程的学习,提高其科研水平,加强其他人文类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晓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等各方面知识。对于普通高专对口升学的学生则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推行“学分制”,弹性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灵活设置学习方案,满足专升本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需求。
3.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ERP沙盘模拟等常规会计实训。升入本科后,本科院校应做好与前面实践环节的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设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审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组织实施与管理等深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现本科会计电算化人才由培养核算型向预算、决策、控制、分析型的转变。
4.高职、本科学校间实现学分互认。鲁昕副部长针对中高职衔接提出学分互认衔接方法,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高职、本科都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规定由各校自行制定,互不沟通。随着建立“融合、立交、贯通、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高职、本科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高职、本科间的学分制也应统一规划,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学分制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在高职修满的学分,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的配置,提高效益。
5.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本科衔接的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高职、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进课堂,是实现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升入本科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组织制订高职、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组织编写高职、本科衔接的教材,通过高质量的教材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学到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爱闻,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