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人物访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大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下沙大学城启用七年来,十四所高校学生总数也从最初的6万人上升到今天的13万。据官方预计,到2010年,下沙学生总数将达到十五万,教工人数达到5万。
然而,在数量剧增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却在逐步退化。这种退化表现在:大学生失去了原本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模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大学生精神风貌逐渐飘零消散。是什么让大学生丧失了这些宝贵的品质?首先,这与80后一代人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改变有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让学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太多的享受方式给学生创造了逃避现实的条件。其次,大学生数目的剧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特殊之处,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而堕落、消极。
在此,我们创办大学生传媒网站,以展示大学生文化、展示大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自主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从而自发地寻求途径改变自己的人生。
2. 网站目标
网站宗旨:以大学生为中心,弘扬大学生文化、指引大学生人生
一:通过展现校园生活、推广校园文化,激发起现今大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
二:通过展现各式职场生活,平淡真实的求职人生,指引大学生认清自身职业发展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
3. 网站内容
内容:各组织介绍、活动介绍:包括学术类(学生会、社团)文艺类:各民间社团(如街舞队 、 乐队、夜游一族等)创业类:各创业团队(包括销售型、公司型、开店型等)
形式:1.每周评选十个topone,包括最佳活动、最受关注社团等
2.新活动预告,近期成果展
3.潮流文化推广中心:举办下沙校际活动、竞赛,主导潮流文化
5.照片:照片加定期主题照片展
6.文章:文章加定期刊物
4.网站推广
在网站经过测试之后,网站,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不断改进网站,进行网站的优化,确保网站本身结构、页面、内容的优化,通过对网站结构和布局等的调整,使得网站更适合浏览者和搜索引擎。接着进行网站的推广,使用的策略主要有:
(1)链接策略:结合搜索引擎策略,尽量更多的在各类网页中出现公司网站的名称及链接,行业网站、专业目录、互换连接、签名文章等等,目的在于提供访问量的同时,提高连接广泛度。
(2)传统方法推广策略:在公司的各类媒介中增加网站连接,比如名片、信纸、宣传册等等,虽然不能直接提高网站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但非常有效的对潜在客户产生网站品牌影响。
(3)搜索引擎优化:即利用工具或者其他的各种手法使自己的网站符合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从而获得较好的网站排名。
5. 盈利方式
(1)用户收费:对在网站内做主页的社团收管理费,每月3~5元(注:网站试营期内免费)
(2)承包外场、赞助中介收入:①利用网站,整合公司信息(主要指要投资做宣传的公司),社团信息(社团性质、活动、对赞助的需求性)②为双方分别制定宣传套餐和赞助套餐③确定一家长期合作的广告公司、图文公司
(3)潮流文化中心:商家当我们潮流文化推广中心举办的活动的赞助商,并用网站重点报道
(4)广告:商家在网站上做广告
1校友资源的内涵
校友、校友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校友是指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教育的各种类别和各种层次的学生、担任过教职员工以及被学校聘请或授予各种荣誉头衔的人士。所谓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校友资源作为高校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丰富性、潜在性、可持续性、多元性等特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积极作用,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
2高校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校友的道德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现如今人们对物质盲目的追求,从而导致精神的相对匮乏,“毁三观”问题接踵而来,这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校友作为大学生的学长,他们的行为规范对在校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大学生产生亲近感。校友的成才之路、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校友资源中的成功案例、先进事迹来感召大学生,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校邀请奥运会跆拳道冠军吴静钰等知名校友进校开展讲座,分享奋斗历程,产生了强烈反响。2.2校友的品牌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校友的品牌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一般会根据各高校毕业生在单位中的实际表现作为是否继续录用该校毕业生的参考依据。校友的社会声誉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能产生无形的、重要的示范作用。校友的就业方向反映着高校的整体培养水平及方向,也反映出社会对该校的需求及认可程度,杰出校友可以影响着某一行业对该校毕业生的看法。毕业生往往会以杰出校友为学习的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该校在组织企业进校宣讲招聘过程中,会邀请该企业中的优秀校友一同参与,现场给毕业生打气助威。
2.3校友的心理调适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到年龄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适应和承受复杂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而会不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择业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大学生容易出现“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自暴自弃心理等不正常的现象。校友人生之路的选择、奋斗的历程等都是鲜活的教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成功校友的择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摆正位置,使自己的择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帮助自己摆脱错误的择业观。
2.4校友的激励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校友的激励作用主要是成功校友能够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成功校友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逆水行舟”的道理,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保持勤奋刻苦、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冷静分析处理能力、科研能力、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为自己更好、更全面地发展继续不懈努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不断增强就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就业中寻求自身的位置。
2.5校友的桥梁中介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首先,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焦点,谁掌握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谁就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地搜索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邀请成功校友走进来的战略,加强与校友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建立校友所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才供需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该校每年举办大型校友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提供大量优质岗位供毕业生选择,校友专场招聘会供需两旺,品牌效应显著。其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就业指导功能。首先,校友的职业生涯背景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典型案例。帕森斯的“特质一因素”论主要强调生涯选择的3个步骤:一是对自身的兴趣、技能、目标、背景价值观和资源进行仔细的自我评估;二是针对培训、就业机会和职业性质等相关问题,搜集一定数量信息;三是根据所发掘的信息,认真判断,并推断出最佳选择。概括来讲,该理论主要强调的是人职匹配的问题。大多数校友在选择职业时都会根据“特质一因素”论进行综合考虑,部分校友在经过多次职业变换后,会对职业定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感触。因此,可以对部分成功校友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转换的经验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典型案例,并编辑成册,以便发挥校友资源的特殊作用。其次,校友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补充形式。目前,我校专门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挂靠招生就业处,负责职业生涯课程及相关辅导工作。大学生具有个性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应该强调心理因素在择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重视对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和对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诊断。校友资源本身具有独特性,可以在建设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导师队伍时,将善于表达的、有社会责任感、职业背景深厚的杰出校友纳入进来,同时邀请他们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教材和教案完善工作,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应做好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由校园到职场转变。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布置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作业,由学生采访导师、校友等,并独立完成。学校还定期举办校友就创业论坛和座谈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所存在的缺陷,让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到更佳的效果。
3结语
校友资源作为学校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中发挥着明灯指引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来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做到“出口畅”。
作者:孔凡立 单位: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
(一)、现状概述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有610万余人,年,预计将有630万余人。指出:“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1200万人,通常在900万人,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隐形就业”、“自谋职业”、“出外就业”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造成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摘自人民日报)
2、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就业严峻,近年来,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时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校大学生对创业为什么有热情没有行动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摘自“新浪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我系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内容
1.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2.调查内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金融风暴后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的困难的考虑;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
3.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两个部分进行。问卷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9%,问卷涉及现在就业形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景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访谈部分:结合对问卷的分析,邀请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学生对学校在当前相关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等多个问题。
(二)、问卷设计及计划安排
就业创业方案确定后,我们部门讨论这个调研要怎样实施,讨论结束后调研部成员便开始讨论问卷设计要考虑的范围和因素,我们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然后设计一份问卷做预调查,先看调查的反应和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1、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项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2、围绕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基础上,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设立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创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因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5、大学生们表示,走自主创业之路希望得到学校和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在“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您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的问项中,选择市场营销的比例占18%,选择财务税收的比例占9%,选择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的比例占36%,选择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的比例占37%。可见学生期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建议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群体的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访谈中,部分同学谈到: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筹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建议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的运作活动。
【关键词】择业效能感;综述
1.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人。而受扩招影响,市场人才需求与供应出现不平衡的状况,这一状况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扩招的同时,国家就业政策逐渐从“统包统开”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这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然从以往的被动求职者变为具有主动权的角色。因此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增强大学生对择业的自信心,提高其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对于发挥自身优势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择业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择业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克莱兹职业成熟理论。“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它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班杜拉认为,某一行为或行为领域的低自我效能会导致个体对这些行为的回避和个体在该领域里低水平的表现;反之,高自我效能会提高个体对目标行为的总接近频率。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学者们便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应用型的研究,其中在职业决策上,表现为择业效能感,贝茨与赫克特将其定义为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人物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1981)。
克莱兹的职业成熟理论是择业效能感的另一理论基础。克莱兹的研究提出了五种与职业选择过程有关的能力以及和这一过程有关的成熟态度将促进个体做出一个“好”的职业决定的假设。这五种能力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收集职业信息能力、目标筛选能力、制定未来的计划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为测量择业效能感的维度选择提供了依据。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和贝茨把克莱兹的职业成熟理论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结合,将择业效能感定义为“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3.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择业效能感量表研究;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择业效能感干预研究。
3.1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
Betz和Taylor借鉴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中的结构编制了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1983),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对职业选择的有效性的大小,包括五个方面:1)准确的自我评价;2)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3)确定目标;4)制定未来的规划;5)问题解决能力。此后,他们又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形成简式量表CDMSE-SF。
国内学者根据CDMSE的构想结构,结合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了中文版的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彭永新、龙立荣,2001)。2002年,郑日昌、张杉杉在“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提到择业效能感的概念,并尝试编制了本土化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包括了职业信息与技能效能感、学绩效能感、个性自我了解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效能感4个维度,用于研究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内部结构。
3.2 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在性别上,Hackett和Betz(198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男女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传统的女性社会化经验减少了妇女获得在以男性占优势的行为领域里的效能信息源的机会,这使得女性降低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里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和职业选择机会。国内研究认为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张彬彬、郑日昌,2002)。
在专业变量上,研究表明专业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较低。理、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社会学类学生,差异显著。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已有经验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上,赵冯香研究发现,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2005)。张慧英研究发现,有无实习或工作经历、决策状况不同的二、三年级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非常显著。有实习或工作经历,对职业方向进行过思考、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会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深入了解,并且职业目标也较为明确,因而择业效能感较高(2008)。
在社会适应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择业效能感中问题解决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关。
另外有些研究则表明,择业效能感与所谓的“健康”人格的其它指数有关。例如,Betz和Klein报告了CDMSE―简式的分数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和整体自尊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相关。外向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自尊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神经质、焦虑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负相关。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越清晰,择业效能感就越高。
3.3 择业效能感干预研究
国外对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则表明,择业效能感可以通过言语劝说(班杜拉假设的4个自我效能信息源之一),通过归因再训练(Luzzo,Funk,& Strang,1996),通过使用录像来增加女性的职业选择(Foss & Slaney,1986)。并认为用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职业咨询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个体采用某种方法的可能性,同时降低回避的可能性。一个拥有高CDMSES分数的个体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同时有更高的承诺程度(Gillespie&Hillman,1993;Mathieu,Sowa,&Niles,1993;Taylor & Betz,1983)。Luzzo and Taylor(1994)发现,接受职业咨询人员的语言劝导和激励的大学生的CDMSES分数有显著的提高。
国内龙燕梅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依据,对40名高特质焦虑外控型个体进行了干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团体讨论、观察学习、言语劝说、放松练习、提供体验性学习的机会等一系列干预方法,可以使个体由外归因转变为内归因,这对减少个体的特质焦虑和提高其择业效能感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12.
[2]李欢欢.民办高校生择业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4.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女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女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三年级女生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于大一和大二年级。对宿舍的定位,宿舍公共产品的处置,人际关系技巧的掌握以及小群体结构的存在是影响大学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 宿舍人际关系 满意度 影响因素
一、大学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分析
(1)问卷形成与样本情况
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表现出问题的比例远高于男生。湖州师范学院以女生居多,对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进行深入调查,获悉当前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深层影响因素,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心理咨询部门对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并采取可行措施预防和减少大学女生宿舍人际冲突,进而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其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州师范学院的10个女生宿舍楼、从大一到大三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取样,以问卷的方式调查解湖州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最后共有有效问卷446份,问卷有效率为89.2%。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17. 0软件包处理。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2)调查结果分析
1.年级差别下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分析
大一年级女生对宿舍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或满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1.8%,大二年级女生则为72%,大三年级女生是65%(见表2)。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女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高于大三年级的女生。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一女生刚从中学跨入大学,远离了能给予他们情感满足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宿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以前的家,希望在宿舍里获得以前由家庭所给予的安宁与温馨;能使自己在这个新家里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时能像以前同家人相处一样相互容忍、和睦共处。经历了大学一年的生活后,大二女生开始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开始进入形成稳定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重要阶段。然而,随着大学女生在一起相处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很多隐性矛盾和问题突显出来了;与此同时,大家在经历了两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开始明显化,相处就没有低年级大学生那么融洽了。
表2 不同年级对宿舍关系的满意度
2.户籍差别下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分析
对生源的户籍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做相关性分析,从两张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2等于0.014,模型拟合效果较差,也就意味着户籍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对女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3和表4)。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被调查对象湖州师范学院的生源90%以上来自浙江本省,而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远低于全国水平,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13:1,浙江省是2.36:1。收入差距的缩小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差距的缩小。此外,有些学生虽然户籍在农村,但家庭早已搬入城市生活,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人了,生活早就城市化了。因此,浙江的农村女大学生和城市女大学生因城乡生活习性差异导致矛盾的现象比较少。
3.成绩差别下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分析对成绩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做相关性分析。统计检验,相关系数R2 =0.010,表明大学女生对宿舍的满意度与单纯意义上的成绩好坏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不能单纯的定义成绩差的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就一定差。
表3 城乡差别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
二、大学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对宿舍的定位。考察被调查者对宿舍的定位是否对其满意度有影响时,调查结果表明,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的同学对宿舍的定位是:如家一般的地方,情感交流,寻求支持和帮助的地方,能同家人相处一样相互容忍、和睦共处。而对宿舍人际关系感到一般或不满意的同学,对宿舍的定位是:宿舍是个睡觉的地方或令人厌烦的地方。
2.对公共产品的处置。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存在搭便车问题,即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或成本,坐享他人创造的成果。宿舍及其内在的一些物品、设施,如,公共卫生、公共的风扇、日光灯,集体荣誉都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一些有宿舍成员往往没有公共的思想,不愿为公共产品付出努力,他们的这些行为就牵涉到搭便车问题。在被调查对象中,那些对宿舍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同学,在解决宿舍公共产品问题上,有超过93%的同学表示是采用“共同商议”等较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3.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在开放性问卷问题的回答和访谈中,有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真诚和互相宽容是维系宿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在对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同学中,面对宿舍中有室友生病的问题时,有超过85.56%的人会采取“主动帮助室友”的方式。
4.宿舍内部存在的“小群体”。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非正式组织理论认为,人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或工作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以感情、兴趣、偏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限制,但在其内部会形成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出现组织的“中心人物”,而中心人物对其他成员的人际交往产生较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现实中,女生宿舍常存在小群体交往现象,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更多的表现为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这种小群体的结合主要是由两个或以上相互吸引的特征或者是心理模式上的相似性,她们在一起感到容易谈得来,情感上易产生共鸣,在一起觉得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实际上,无论是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还是信息沟通效果的改善,都是宿舍群体互动效果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只能作为阶段效果来看到。当然,群体互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开放的过程,互动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宿舍其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高湘萍. 崔丽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张卫平. 解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J]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4) .
[3]许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4]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
[5]杨琴.2010级大一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甘肃省5所省属高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谭鸿予(1967-),女,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e-mail)hytan@cqu.edu.cn。
摘要:文章以职业生涯规划技术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利用生涯发展技术中的助人技巧和评估手段等相关技能,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困惑提供个案咨询服务。从职业规划师的角度,正确解读与应用生涯规划咨询技巧和评估手段,反映了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的过程、效果和意义。
关键词: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职业规划师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5904笔者是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很多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咨询问题和个案。文章对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咨询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案例基本情况和分析
(一)案例背景
来询者,车辆工程专业女生,即将毕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茫然。来询者学的是车辆工程专业,但在学习车辆工程知识方面不是很得心应手,因此,没有想好是否在车辆工程方向发展。另外,来询者想快速取得高收入,想做销售,但只有促销经验,还想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工作,面对这些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职业,来询者不知道该选哪个职业。来询者带着困惑和迷茫找到了笔者,想让笔者根据她现有的情况做一下分析,提供她比较好的选择或建议。
笔者首先给来询者介绍了gcdf的作用、职责范围和规划服务流程,让来询者了解什么是gcdf,以及gcdf可能给她提供的帮助。征得来询者的同意后,笔者请来询者认真填写收纳面谈表。通过收纳面谈,对来询者的基本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笔者根据来询者基本情况和困惑,以及来询者收纳面谈表的要求,利用霍兰德、mbti、人职匹配论等理论知识[1],制定了咨询目标。
(1)协助来询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2)协助来询者了解职业和进行职业探索。
(3)协助来询者作出职业匹配决策。
(4)协助来询者制作简历、了解面试内容。
目标确定以后,笔者给来询者制定了自我探索作业:“生命线练习”和成就事件回忆的练习。考虑到是初次沟通,笔者对来询者的信息了解不多,对来询者收纳面谈表的相关内容还没做更多的分析,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笔者征求了来询者意见,在确定第二次见面时间后结束了第一次的会面。
(二)咨询方案规划
在第一次见面后, 笔者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收纳面谈表。思考了如下问题:笔者咨询时应该采用哪些职业生涯辅导理论与模型,选择实施哪些正式与非正式的职业测评和评估技术?笔者怎样做能够更好帮助来询者?在笔者正式拟定咨询方案之前,在对来询者基本信息保密的情况下,笔者与几位规划师作了一些沟通与探讨。通过沟通与探讨,笔者初步确定了对来询者的咨询方案。
第1步:收纳面谈,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谭鸿予,等高校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咨询案例研究
第2步:自我探索——包括性格探索(通过mbti了解自己性格特征)、职业兴趣(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探索)、职业价值观(用发展清单来鉴别)、技能探索(通过撰写成就故事)。
第3 步:进行职业探索,通过人物访谈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强度、收入、社会地位等,以便自己作出决策。
第4步:职业生涯规划。
第5步:求职方案制定以及就业行动指导。
二、咨询方法和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第二次见面时由于来询者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自我探索作业:“生命线练习”和成就事件回忆的练习,评估进行得比较顺利。
首先对来询者的性格探索。笔者和来询者一起讨论了mbti,通过完成mbti四个维度[1](见表1)的练习后,初步判断来询者的mbti类型是内向、直觉、思考、知觉(intp)型。但在完成mbti四个维度的练习中,内外向纬度,偏好不明;思考、情感纬度,偏好模糊。为明确来询者的性格类型,笔者和来询者作进一步讨论。表1mbti中的四个维度
四个维度考察个人的偏好能量信息
接受信息
处理信息
行动方式extr
aversion
sensing
thinking
judging(e) vs. introversion
(s) vs. intuition
(t) vs. feeling
(j) vs. perceiving(i)外向/内向
(n)感觉/直觉
(f)思考/情感
(p)判断/知觉energizing / attending / deciding / living来询者说:她的朋友不多,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参加聚会,即使参加也只和本来关系好的朋友在一起,并且和朋友一起时更善于倾听,对自己和他人隐私都闭口不谈。当认为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即使是不认识,也会主动表现,主动结识。在决定某件事情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寻求妥善的处理方式,但最终还是以数据说话,通过逻辑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信息,印证了对来询者的性格判断。
针对来询者的职业兴趣问题,笔者和来询者一起讨论了霍兰德的类型理论。霍兰德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霍兰德还提出了六角型模型(见图1)来解释六种职业类型之间的关系,在六角型模型上任何两种类型之间的距离越近,其职业环境及职业兴趣的相似度越高。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人的职业兴趣并不集中于某一种类型,而是多方面的,只是对各种类型的偏好程度不一。 霍兰德用3个字母(代表3种兴趣类型)的代码来描述个人的职业兴趣,称为“霍兰德代码”(holland code)。3个字母之间的顺序表示了兴趣之间强弱程度不同。具体职业通常也采用3个字母代码的方式来描述其工作性质和职业氛围[1]。
图1霍兰德六角型模型
为帮助来询者找到职业兴趣类型,笔者和来询者做了兴趣岛的游戏,通过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探索找到了来询者的“霍兰德代码”eas。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来询者雄心勃勃,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做事有计划,并且态度积极地去达成目标;与他人合作时喜欢领导和支配别人;偏爱艺术方面的工作,有创意;习惯于表达、说服,比较擅长与人打交道;十分自信,爱好表现;喜欢独立工作。对于以上描述,来询者比较认可。只是来询者对“偏爱艺术方面的工作”表示质疑。另外,来询者认为她渴望能有良好的人脉关系,但事实上她并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来询者生长在偏远的山区,当地纯朴的民风和单纯的人际关系,培养了来询者单纯的个性,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没有经验。
上面的分析显示出,来询者思维敏捷、聪慧,不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灵感,而且有逻辑性, 总是试图用客观标准分析各种问题,非常独立。
来询者职业倾向表现为:可以独立承担工作;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有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可以尝试一些挑战复杂的工作,并为找到更好的结果去冒险;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权力,愿意和有能力才华的人一起工作;喜欢灵活宽松的工作环境,没有过多的限制、规则和繁琐的会议,也不需要投入较多精力调节人际关系。
来询者表示对自己的认识似乎更清醒了。接着来询者谈到几次兼职和实习经历。
由于经济原因,来询者从大二开始做家教。在家教期间,如果小孩总是听不懂或不用心,来询者就会感觉很烦。来询者还兼职做了很长时间的商品促销,对兼职商品促销的体会,来询者说:每天面对不同的陌生人推销商品,她并不觉得痛苦,遭到别人的拒绝也很正常,她对这样的工作比较感兴趣。
前年的暑假, 来询者到重庆的一家汽车公司实习,她看到工作人员每天都重复做一件事,觉得工作太枯燥,但是来询者还是认真学习。在此期间, 来询者认识了一位行政主管,这位行政主管也是从来询者所实习的岗位做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就升到当时行政主管的位置,她对这个人的快速提升非常羡慕。
去年的暑假来询者又去另外一家汽车公司实习,这次是和班上同学一起,由于来询者有过相似实习经验,公司指定她为组长。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来询者还负责领导其他4个人,给他们分配具体工作,并作为组长与单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协调,从中来询者体会到作领导的快乐,以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通过来询者对实习经历的讲述,来询者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征为:有较强的领导欲望,喜欢有变化和创意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是笔者和来询者第三次见面,主要分
析总结了来询者的价值观、能力部分和职业探索。
对于价值观笔者用了发展清单(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的评估工具)[2],请她在工作环境、工作关系、工作特性、内在价值中选择十项价值因素,希望以此来帮助来询者认清自己重视的价值。来询者的选择是:升迁机会、薪资水平、团队合作、信任程度、独立性、创造力、挑战、轻松愉快、正直、成就感。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来询者偏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对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有所要求。
在技能方面笔者首先用技能分类卡(价值观、相关工作能力、兴趣的非正式评估方法)[3]筛选来询者认为最擅长的五项技能。然后结合来询者成就事件回忆的练习,从中分析来询者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有较强的解决问题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有较强工作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在工作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一定有创新意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进一步确定来询者的职业兴趣eas。
从笔者和来询者的谈话中还了解到,来询者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也选修了心理学方面的科目。
综合上面的分析,再结合来询者的兼职经历和所学的专业, 来询者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4]。
接下来,笔者和来询者一起进行了职业探讨。首先结合前面分析的来询者性格特征、职业兴趣、综合能力、价值观等,找寻来询者可能适合的工作岗位。然后笔者让来询者结合自己的这些因素,对每一项推荐工作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工作职责、工作性质、工作技能要求、公司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职业兴趣匹配度等方面信息。把来询者认为比较匹配、自己也想做的工作汇总在一起,然后按照来询者认为最合适的职业进行排序[4]。为让来询者更加了解每个职业的特点,也能进一步了解劳动力市场对这些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在见面结束前,笔者给来询者布置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对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职业,来询者需要选择相关人物进行访谈。
(三)第三次咨询:职业生涯决策
第四次见面时因为要做生涯人物访谈,这次见面的时间比较长。来询者这次看起来似乎已经很有信心。
看完两份访谈内容后,笔者问来询者有何考虑,来询者说自己在笔者的指导下,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她认为自己合适的工作有车辆工程方面的工程师、市场调查分析员、销售(售前)、心理学应用方向、人力资源专家、职业规划师。对最终锁定的职业,笔者启发来询者进行生涯幻游,来询者按照笔者的提示进行了充分的想象。
来询者首先想到半年后,她已经在某个国营大型车辆制造企业做技术工作,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并进入自已的学习阶段。
1年后,她已经在这个岗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同时受到领导的重视。
3年后,她已经对公司的车辆制造技术有全方位的了解,成为工程师,负责某一方面的技术工作。 5年后,如愿调到汽车销售部门,由于对汽车技术的全面了解,车辆销售业绩很好,并成为汽车销售经理。
10年后,由于工作业绩和管理能力,已全面主管公司的销售工作,成为公司的销售总监。
20年后,已经有了自己的汽车销售公司,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销售企业。
从上面来询者的未来展望中,笔者可以看到来询者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最后,笔者建议来询者简历应该以职业为核心来决定内容,并简单讲解了面试技巧等。至此,整个咨询全部结束。
三、案例启发
通过这次案例笔者有以下认识。
第一,这个咨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第二,职业规划师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关系来询者的未来,每一位gcdf的工作者首先需要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和同理心,不可马虎了事。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心理学、职业规划理论等相关知识和技巧。要想成为好的咨询师就要熟练掌握职业规划理论和相关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提高。
第四,要时刻牢记“以来询者为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助人技巧。技巧始终是为中心任务服务,如果忽略了“以来询者为中心”,再高明的技巧也只是摆设。
第五,咨询效果如何取决于规划师和来询者双方。如果来询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即使规划师再努力,咨询效果也可能不明显[5]。
第六,要清楚gcdf是帮助有职业规划需求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没有需求的来询者。
第七,要放松,从容。像所有的事情一样,越在意结果的好坏也许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放下内心的包袱,轻松面对来询者的问题,不仅更利于能力的发挥,而且能为来询者提供更好的咨询。
第八,在咨询中不要盲目应用评估工具,“对症下药”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gcdf中国培训中心. gcdf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张建国.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
[4] 祁晓双.全球职业规划师个案咨询案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20-24.
[5] 莫春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9(32):205-207.
case study of career consulting from graduating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an hongyu, cui xuefa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areer planning technology, utilizing some relevant skills such as help skills and the evaluating methods in the career developing technology, we provided advisory service for different cases according to the jobwanted confuse of graduating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view of a career planner, the consulting technology and the evaluating method can be used correctly in different cases, vividly reflecting the process, consequence and meaning of the career planning consulting.
大学新生适应性过程中的心理困境及成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在集体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适情况。调查表明,有60.7%的新生在前期的读书过程中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23.9%的新生甚至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在刚入学后,主要表现出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原来在生活中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父母,而进入大学后,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缺少了他人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大部分新生在刚入学前期会失去方向感,显得无所适从。
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存在迷茫感,缺失有效指导。通过调查发现,有63.2%的学生还无法从原先的填鸭式、保姆式学习方式转换成大学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模式中来,尤其是在学习方式中尚未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随着学业难度的加大,如果在学习上缺少有效的指导,会逐步形成学业压力,日积月累会使得新生在学业上产生挫折感,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导致退学等终止学业的情形发生。
大学新生的心理焦虑和失落感增强。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由于对周围人和事物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会引起一些失落感,特别是远离亲人的无助会更加加深新生心理的焦虑。调查表明,新生入学后,86.4%的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落感,78%的新生无法在一个月内适应到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如果新生在入学后未能适应集体生活,未能及时调整心理情绪,会对今后的生活、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帮助新生尽快调整心理,适应大学生活的各项内容,是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新生心理调适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提升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月期间,约有85.6%的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焦虑。新生从原来单一的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进入到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中来,这就需要新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不同的人物进行沟通交流,能够融入到各项活动比赛中去。一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会使得新生产生参加活动的畏惧感,从而逐渐远离团体活动,有些新生会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无法完成学业。
每个新生个体由于前期的生活环境、教育过程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个体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同。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438位新生中,在面临心理问题时,45.7%人不会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有21.5%的人会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求助于外界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求助于自己的同学和亲密朋友,人数比例占到78%。只有12.4%的学生会求助于学校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有340位同学明确表示曾经遇到过一些心理问题,23%的学生认为通过向外界寻求帮助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超过68%的学生认为是依靠自己不断的调适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提升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的组成和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帮助新生能够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也是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将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融入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地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调控能力。大学新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较为普遍的,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缺少对心理问题的了解和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随着心理问题的积累和逐步放大,会导致一些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构建心理调适机制过程中,开展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方面,新生刚入学是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前引入到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有利于新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新生中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学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新生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技能,帮助新生发现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其建立起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还可以开通心理热线、校报橱窗、微博微信等多途径的信息平台,为新生提供一个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
除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育,高校中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公共选修课、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教给大学生防治、化解、消除心理障碍的具体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全面认识自我,从而发展积极人格,改善消极人格,真正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阳光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始终要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助人和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切实提供必要的支持。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心理教育内容制度化。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甄别出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心理档案为依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新生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开展持续性的跟踪教育,对心理问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访谈和心理辅导,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与这部分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好心理问题。
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调适机制,促进心理调适教育资源整合,扩大心理调适机制覆盖范围。
学校层面的心理调适制度,主要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主要阵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作为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从宏观上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学校要建立起全覆盖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并通过新媒体、海报宣传等方式,将心理咨询的服务时间地点、心理热线电话等明确告知,让那些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可以方便及时地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
在院系层面上成立专人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为依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调适心理问题。
在班级层面上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等,建立起班级与院系之间的联系通道,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情绪低下、有明显心理问题同学的情况上报给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定期对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邀请学校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识别和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同学。
在宿舍层面上,高校学生宿舍是一个较为活跃的单位,在这个小单位中,同学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同学间的任何心理问题也能在这个小单位中展露无遗。因此以宿舍为单位,就是要以同宿舍同学为基本单位作为支撑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第一时间发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向院系汇报寻求专业指导。
在家庭层面上,主要通过以家庭父母支持关爱为后盾,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学校和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通过各种方式经常性保持学校和家长的信息交流分享。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青年志愿者 国际合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这次长达184天、全球瞩目的盛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见证和分享了各国的多元文化、独特智慧、文明传统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参观人数和场馆规模都创了历次世博之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场馆建设者、世博局各级工作人员以及各参展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另有一个在背后默默奉献的群体不可忽视,那就是经过层层选拔、承担在世博期间服务工作的200多万名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奉献的真谛,并荣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和普及。
世博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涉及不同国家、地区、肤色、人种、信仰,相应地在世博会筹办、举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一届世博会要取得成功,也必然少不了各类群体的共同参与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绽放。
自2009年5月以来,上海世博会受到上海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报名人数扶摇直上,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在华留学生,他们不但享有针对固定目标人群的语言优势,而且理解世博会的内涵,拥有为世博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在本届的世博会上,中国青年大学生和这些国际学生共同合作,汇聚成一股生机勃勃的动力之泉,开创了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在上海世博会筹办、举行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世博园区志愿者和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通力合作,担任场馆解说咨询等各类工作,与中国志愿者同学一道为成就一届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大型国际活动中的的志愿者工作经验相对还不够丰富和成熟。尤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志愿者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如何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有效管理,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的发生,使志愿服务工作得以在国际合作的氛围下顺利开展等,都是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目前都缺乏相对完善的系统梳理和研究。
为此,我们于上海世博会顺利落幕后的2011年5月,设计完成了《“世博后青年志愿者国际合作经验探析”调查问卷》,并分为中国学生版和外国学生版,分别面向曾经参加过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发放。截至2011年7月,共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其中中国学生226份,外国留学生26份,留学生以韩国、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主。调研对象中,本科生为174人,占总人数的69%,研究生78人,占总人数的3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外国留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期深入完备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一、对世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回顾与分析
在通过实际工作总体把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外志愿者合作过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研对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中外学生的服务动机、具体原因、服务感受、合作体会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力求为将来进一步开展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借鉴。
在招募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过程中,不少中国大学生踊跃报名,而一些在华留学生也热情高涨。追根溯源,他们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动机和原因不尽相同。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发现。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增长见识是志愿者参加世博会活动的最主要动机,分别占到中国学生总人数的97.3%、留学生总人数的92.3%。拓展人际关系是次重要因素,分别有30.4%的中国志愿者和38.5%的留学生志愿者是出于这一目的。而为了免费看世博、想要获得世博纪念品、为了获得学校和学院的奖励等功利性目的鲜有人选择。由此可见,自身能够获得能力上的锻炼,并借此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志愿者们最为看重的,他们的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功利性、从众性较不明显。在这一点上,中外志愿者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当我们更进一步详尽了解中外大学生参加世博志愿者工作的主观原因时,我们发现培育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见识、使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中外留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三个主要的原因,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学生更加看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其排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外国留学生更加注重社会见识的增长和自身成就感的满足,他们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而光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获得了游客和世博会主办方的广泛好评。那么志愿者在服务完成后的内心体验如何呢?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有21.2%的中国志愿者和46.2%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期间总是非常快乐,另有76.1%的中国志愿者和53.8%的外国志愿者表示大多数时间很快乐。可见,总体而言,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服务给总计97.3%的中国大学生和100%的外国留学生都留下了快乐美好的印象,而且留学生更容易体验和享受极致的快乐感受。
对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中国志愿者和外国志愿者的评价均以积极影响为主,分别占到总人数的82.3%和79.2%,没有人认为产生了负面和消极影响,在这一方面,中外志愿者的体验也很相似。
在世博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外大学生在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履行各自的职责之外,还常常需要在同一岗位上精诚合作,共同来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甚至突况。面对着语言交流、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障碍,中外志愿者在此类平时较少遇到的国际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又如何呢?
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来看,外国志愿者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58.0%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本国志愿者不同,而只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大学生与他们不同。有30.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中国志愿者比他们本国的志愿者更加负责,更具有服务和奉献精神,而只有6.3%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更富有责任心。
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有85.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外国志愿者与自己相处非常融洽,没有遇到问题。从外国志愿者的视角来看,对于中国志愿者的评价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结果,有23.1%的外国志愿者曾经与中国志愿者发生分歧,其中较多的是由于和文化差异,占15.4%,其次是由于服务理念的不同而引发了矛盾,占7.7%。而论及宗教问题和文化差异,中国志愿者几乎没有在志愿者国际合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只有1.1%的中国志愿者认为自己在合作中遇到过此类问题。
一旦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发现或遇到了问题,中外志愿者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95.0%的中国志愿者会尝试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方的立场上和情况中来重新考虑问题,通过双方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求得相互理解,他们不会想到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更有少数学生表示会坚持己见,互不相让。而外国大学生中除了有61.5%的志愿者会采用这种方式外,另有38.5%的志愿者会寻求第三方的支持,通过他人来和中国学生沟通和协调,在这点上中外志愿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
二、对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的展望和建议
我们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程的筹办和组织工作中可以看到,任何一项国际性的大型会议或活动,都必然将面对多元文化的参与和融合,才能体现出其国际性、跨文化的特点,才能使国际性的会议或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获得各国参与者的认可。因此不同国籍的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中外青年志愿者的通力合作将是今后类似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工作的发展趋势。面对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今后同类或类似活动中的志愿者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1.推动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常规化、日常化发展,拓宽合作途径
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担任世博志愿者的这些学衡中,只有9.7%的中国学生没有参加过其他日常的志愿者活动,而外国留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46.2%没有参加过任何其他志愿者活动,经常在中国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留学生只有15.4%。由于平时缺乏志愿者活动的锻炼,也缺乏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和中国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部分外国留学生在世博会之类大型国际活动中首次与中国大学生合作,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教育国际合作日益推进的今天,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中国大城市中,中外学生均普遍希望能在志愿者工作中增加合作的机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不少留学生也充满爱心,希望能将所学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因此,建议相关的负责部门和机构能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开辟国际合作的途径、搭建跨文化合作的舞台,以便让中外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步积累国际交流的经验。高校负责志愿者组织工作的部门,也须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将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问题作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尤其注重培养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外语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丰富和充实关于各国文化、习俗的知识,从而使志愿者国际合作得以顺利愉快地开展。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志愿者以参加所在学校中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主,占82.5%,而留学生志愿者则以参加政府和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服务为主,占62.5%。留学生志愿者日常志愿服务的内容更为宽泛,在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引导服务、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等领域,外国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组织方性质以及服务内容的差异,使中外志愿者的的日常服务较难能出现交集。在这一情况下,更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精诚合作、打破壁垒、互通有无,尽量搭建更多的中外合作的平台,使中外志愿者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学以致用。
2.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是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而引入的身份概念。“志愿者最早起源于西方19世纪,义务扶贫救困,是志愿者最早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概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的,并以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
外国留学生从其祖国来到中国,有些在成长过程中早已见证或体验了本国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因此对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在作为文化旁观者的留学生眼中,显现得更为鲜明。例如,有40%的外国志愿者感到在中国,人们对志愿者服务不够了解,其比例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另有28%的外国志愿者认为,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大大高于中国志愿者16.8%的比例。同时,还有部分外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者一样感到,志愿者组织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相关组织部门,在大型国际活动的志愿者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了解反馈、总结经验,注意到外国留学生具体的需求和要求,通过留学生志愿者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历史更为悠久的国家的具体做法和运行机制,去粗取精地加以借鉴和学习,以不断改进我国的志愿者工作机制,使其在凸显中国特色的同时,在水平上、规模上、宣传力度、保障机制上,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和外国志愿者,都十分看好中国志愿者工作的未来发展,认为这一领域的工作,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外志愿者跨文化合作的机会,也将日益增多。在这一片普遍乐观的期待中,中国的志愿者工作更应在交流和学习中勇敢前行,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来实现中国志愿者工作真正成熟稳健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其中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成功实施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借鉴经验,也为“世博后”志愿者国际合作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提醒,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国青年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而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西部 地方高校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
本文以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生现状调查分析为切入点,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泸州医学院、重庆邮电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这三所西部地方高校。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按性别、科类、年级分类的人数及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按性别、科类、年级分类的调查人数及比例统计
调查内容:问卷涉及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基本数据分析(3-6题)、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7-16题)、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17-26题)三个部分。
一、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从大一新生进校到毕业生离校,高校都对学生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军训时的国防安全教育、依托“两课”开展的“三观”教育、借助学生组织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毕业生离校时的爱国爱校教育等等,这些内容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开展的常规性教育,历届内容大同小异,与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但是教育内容却出现了陈旧滞后的状态,存在脱节现象。
问卷第三部分第22题(多选题)是关于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查,其中选择内容为前四位的是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分别为“诚信教育”占94.8%,“感恩教育”占88.8%,“爱国主义教育”占87.1%,“自立自强”教育占64.1%。这说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予以强化,而这也与笔者访谈的结果相吻合。
(二)教育内容与高校贫困生实际联系不紧密。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思想、心理、行为上都有别于学校其他非贫困生、不同区域高校贫困生,他们的家庭所在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对外交流少,接受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质量较差,学习基础远远低于省会城市和一般二级城市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济、心理和技能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差。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各民族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同学融合在一起,更加大了对这类群体开展思想教育的难度。在笔者访谈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贫困生认为自己少有接受过专门的针对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外乎都是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开会、搞活动,没有凸显对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目前在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存在着教育者尚未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为一谈,没有对大学生中的贫困生进行分类研究和教育。
二、强化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贫困生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员,常规性的教育内容固然应当接受,针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群体,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增强教育效果。
(一)加强诚信教育。
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能决定了其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社会捐赠,都检验着受助对象的诚信意识。但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却频频曝出:银行要求贷款学生在毕业前夕填写还款确认书,留下自己的工作单位信息和联系电话,然而随意更改、撕毁协议书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填有联系单位和电话,毕业后,银行和学校还是找不到人。
加强诚信教育,首先要加大诚信宣传力度,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例或人物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榜样教育;同时加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的建设,营造公平合理、充满正气、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形成师生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贫困生时刻受到诚信氛围的熏陶。其次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将诚信教育渗透到贫困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去。组织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实现诚信认识向诚信行为的转化。第三通过开展相关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社会诚信度的调查、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定期召开关于诚信的讨论会、主题班会、开展诚信考试签名活动等,从日常行为抓起,要求学生言行一致。针对受到社会资助、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开展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对讲诚信的同学进行表彰,树立宣传典型,培养学生的诚信观。
(二)加强感恩教育。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人数多,比例大,贫困生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笔者发现贫困生攀比现象日趋严重,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和利息,感恩心理缺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多贫困生认为因为自身贫困,国家、社会、学校理所应当给予他们各种恩惠,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激之情,没有感恩的言行。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这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引导:第一,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等途径点拨引导。第二,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院系可适当增加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或利用组织生活、团日观摩、社会实践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感恩专题活动。第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外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如重庆邮电大学每年11月份开展的感恩系列活动,较有特色的是其中一个名为“生存挑战”的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感恩意识,活动分小组建立团队,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出去挣钱,最后进行评比。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感受社会竞争、感恩父母的养育、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生存挑战”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届,首届只有20余人,第二届就突破了100人参加,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好评。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状况。加强对这部分地区高校贫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他们了解国情、省情、乡情,成才后积极为家乡的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重点把握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形式多样化,通过专题报告、网络电视、人物专访、校史展览、社会调查等方式,特别要探索适合贫困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二是教育内容贴近贫困生实际,针对不同年级的贫困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到爱学校爱家乡,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四)加强自立自强教育。
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然而对贫困持的态度却取决于贫困生自身。自立自强教育对贫困生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对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有效防止因思想滑坡而产生“精神贫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作用。贫困生由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往往比非贫困生表现得更明显,更具体,这些思想如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将直接影响贫困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
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树立和宣传高校贫困生中自立自强的典型,使他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自觉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乐山师范学院2002级学生尹晴梅笑对病魔的事迹也让人振奋,她于大四那年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家境的贫寒让她对高额的医疗费望而却步,但由乐山师范学院爱心社组织的义卖和社会捐赠活动帮她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使她远离了病魔的折磨,康复后的她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阳光的面对生活,还每月从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助两名贫困的在校生。再如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乐山师范学院教科学院2007级学生雷庆瑶更是西部地方高校自立自强的典范,她三岁时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勇敢地生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生活自理、游泳、绘画,还写得一手好字,使她的双脚变成了自己隐形的翅膀。雷庆瑶用她身残志坚的事例到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乐山监狱、都江堰聚源中学等机构开展巡回讲座,现在她还在黄埔志友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传承爱心。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激活贫困生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贫困生自身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资助为自助,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
三、结语
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贫困生,由于自小生活的艰辛,容易使他们将物质看得过重、性格孤僻、思想偏颇、兴趣爱好狭小;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不能坚持理想,悲观厌世,丧失生活热情和动力。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只有明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梁军.公平正义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及资助的根本价值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2]吕杰.加强西部高校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8]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7,(4).
[5]姜红仁.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二、活动背景: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为当今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回报社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海南虽然现在在开发阶段,但是很多农村地方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是特别的浓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其实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学习氛围,而不是我们的老师不够好,也不是学生本身不够聪明。另外,虽然近几年从海南走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暖乡志愿支教团队却不怎么多。当然,这里也有很多原因,既和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也和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有关。众所周知,教育是立国之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深深体味到这点,教育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农村的孩子对于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让当地学生通过我们这些大学生了解到更多新鲜的事物,了解外面更多精彩的信息,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为了缩小和别人的差异,也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提高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国民教育的重视,我们由海南走出去的学子(也有少数是内地有爱心的同学)组成了支教团队“暖乡支教行动”,“暖乡”让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了一起,“暖乡支教行动”在乐东县利国镇抱岁村小学第一次举办,希望在各位队友的努力下,把支教活动做好,做实,促进暖乡文化的推广,受到当地学生的热烈欢迎以及得到了当地民众和干部以及在校教师的肯定。为此,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定要将乐东暖乡支教团持续下去,发扬光大 ,让这种正能量被更多的人所感知,所认同暖乡文化不断开拓、深入、创新,随着团队的发展,开拓增添了新的支教点,为抱岁小学增添的支教点,为此,我们寻求各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肩并肩共同成长进步,尽我们所能,将暖乡文化的正能量持续下去。通过支教活动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三、活动目的:
1、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让学生们度过一段快乐而又有意义的假期。
2、在活动过程中给以孩子们关爱。通过支教活动引导他们认识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3、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心怀他人。
4、促进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发展人文关怀的精神,使我们大学生在通过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而得到锻炼并锤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有效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培养并形成较强的团队精神,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创造我们共同的辉煌。同时提高我们大学生对基层教育的认识,履行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服务社会之义务。
5、通过大学生下乡交流,传播积极的思想及教育新理念,与家长及孩子们建立互信,促进互相了解,并让更多的人关注且支持农村教育,增强人们对“知识可以改变未来”的信心。
6、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大学生的面对面的述说自己的个人经历,让他们更能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7、暖乡支教行动,让父母和外界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锻炼各种能力。
四、活动预期成果
1、志愿者与学生们快乐而又充实地度过了15天,学生的各学科基础知识比以前夯实了许多。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前的厌学情绪慢慢地变为好学,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3、志愿者在经历15天的实战演练工作中,每个志愿者都收获了许多,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经受活动实践过程的洗礼,得到了成长,变得更加成熟。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志愿者为本镇起带头作用,在家乡形成一种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环境氛围,为后来者做好榜样,为今后的活动继续开展提供经验和使志愿者的可贵精神品质发扬下去。
4、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后懂得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家乡的大学生团结起来,带动下一代孩子的发展,从而在家乡形成一张互助网,结网的人是大学生,完善网的人是社会力量,维系网的力量是荣誉。我们的愿景是美好的,愿景的前途是光明的,前方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切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
五、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7月20日—8月3日
(二)、活动地点:海南省乐东县利国镇抱岁小学
(三)、活动内容:
1、本次活动一切以学生和志愿者的安全为重。
2、以辅导学生暑假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和主题课{注:主题课可以任选,比如说:动物科学、心理课、思想品德课、体育课、艺术类等课}等各学科教学为主,以趣味知识和益智知识等其他课外知识为辅,涉及趣味故事以及互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现更多的乐趣。
(本次支教活动以辅导为主。禁止支教志愿者老师,在支教期间给学生教下学期的新课程。)
3、对个别学生、老师、家长进行社会调查与访谈,并认真做好相关笔记。
4、通过向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们讲述我们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让学生们从中得到启发。
5、课程安排:早上半小时的早读时间,正式上课早上三节课,下午两节课,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一节课,为了学生们的安全问题,不安排晚修。
上课时间表:
(四)、活动可行分析
随着三农政策的普及和被提上日程,很多乡村地区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我们开展此次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到很多无法从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我们的愿景:
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广泛关注,关注乡村教育现状,关注孩子们的未来。利用我们大学生的知识资源服务教育落后的地区,丰富当地孩子们的暑假文化生活,扩展他们的视野,对他们的人生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正确引导,从而推动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面以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支教的行动为依托,来传播志愿精神和倡导纯正的公益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行动力。并以此一直的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六、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1﹑联系好当地支教地点,作好充分沟通解释,获得家长全力支持,并且尽力争取得到学校和村委及镇政府的支持。
2﹑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培训工作。
3﹑确定支教成员以及成员所教授科目和初步确定教学进度,确定各个方面负责人及负责人职责分工。
4﹑活动前安排队员对该农村的环境及提供支教点农民家庭和入住家庭及时处理好。
(创新的支教模式:农村院子举办和入住农民家﹑吃饭在提供志愿者家一起做饭)
5﹑活动前,志愿者应准备的相关必需品。
6﹑做好宣传工作(针对学生家长、传单、海报),包括在当地小学放假前支教人员到学校宣传。到让广大农民子女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登记好参加的学生人数。
7﹑组织工作,介绍这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所到地区的具体情况,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邀请当地志愿者介绍相关生活、交通、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8、联系邀请家长及村两委参加开学典礼。
(二)中期活动
1、支教授课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举办科技环保小创新和农村卫生等活动。
3、支教过程中分别对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并认真做好笔记。
(1)对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与困惑,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父母对支教不理解的地方?等等。
(2)对家长: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是否经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吗?等等。
5、支教的每一天晚上开小会针对支教中遇到的专门进行讨论。(支教老师对于一天支教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讨论等等问题。)
4、整理支教活动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三)后期活动
1、召开闭幕典礼、总结大会进行经验总结和发现不足之处,并表彰表现突出的同学,如赠送图书等等方式。
2、让每位志愿者以正式书面形式认真写出自己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3、考虑与学生家长﹑村两委等政府建立长期联系,将支教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支教成员得到暑期社会实践的证明书。
4、每位志愿者作好每天支教感想和支教总结报告,为总结大会发言作好准备。
5、做好入住家庭环境卫生,打扫整理好,物归原处。
6、支教最后一天晚上,召开总结大会,向家长报告整个支教成果,志愿者做报告,小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支教成果,如演讲、朗诵、展览美术作品、歌唱表演等等。(晚上举办,主要考虑农村家长空闲时间,不耽误白天打工)
7、如条件允许,可以举办晚会。
七、支教活动具体日程安排:
(初步时间,确切时间待定,时间修改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1) 6月末:1、各位支教老师必须在支教之前15天准备好所教科目15天的教案。
2、每个班的负责出一个节目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在支教 晚会上
(2)7月14日左右:宣传
由回乡较早的成员先到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给学生宣传并分发宣传单,并在晚上召开支教动员大会,要求家长和小学生一起来参加,阐述支教作用和经费筹集计划,回答家长疑问。
(3)7月16日—7月18日(8:00~21:00):学生报名(学校报名都只是2天,要集中时间报名)
(4)7月25日
召开全体志愿者见面会,熟悉支教场所及当地的环境、安排模拟课堂训练和各项工作。
(5)7月26日
模拟课堂训练和教学规划讨论交流,团队培训和节目彩排。
(6)7月26号:支教志愿者再次进行支教教学准备工作
(7)7月28日
早上举行支教活动开班典礼(大概内容:项目负责人讲话,然后是各个班的志愿教师讲话,家长代表讲话,主持人宣布结束),然后举行支教师生交流会,了解学生假期作业和解析以前学生难点疑点,进行辅导交流,下午正式开课。
(8)7月28日——8月10日 志愿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困难需要,如辅导假期作业和解析以前学生难点疑点?志愿者支教老师之间可以互相进行听课,课后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体会。
(9)8月11日
支教活动结束仪式;然后全体师生和家长及村两委领导合影留念,然后颁发奖状给孩子们,赠送图书给他们,邀请家长为志愿者颁发暑期支教社会实践证书,晚上进行支教告别晚会。
(10)8月12日
全体支教志愿者成员召开总结大会,交流每个支教志愿者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对支教活动进行后期反馈工作,最后支教志愿陆续离开支教教学场所回家。
八、支教志愿者管理条例:
(一)基本制度
1、志愿教师要接受支教培训,遵守团队规章制度,接受支教工作人员的管理。
2、志愿教师教学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大方得体,不穿背心、拖鞋等,自觉维护团队的声誉,时刻铭记自己爱心教师的身份。
3、志愿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理念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认真做好授课总结旁听一定数量的课程并做好听课记录。
4、志愿教师要按时上课,不提前下课。坚守工作岗位,不随意调课,不无故缺勤,如有特殊情况无法上课,需提前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并说明原因,以进行调课考勤等。
5、志愿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及隐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激励,少指责,严禁体罚、变相体罚、打击学生。
6、志愿教师课堂上不与学生过分亲热,但需保持友好态度,真诚、公正地对待学生,科学地评价学生。课下和学生友好交往,在学业,心理等方面,指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7、志愿教师应保存好支教过程中的相关文档,如教案,授课总结等,以便对爱心教师进行相关考核。
8、工作人员须团结协作,务实高效。认真组织策划好本次支教活动以及后期工作,同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9、志愿教师及工作人员要保证团队一切安全,必须听从“抱岁村”支教项目负责人的统一安排,并服从本团队负责人的组织管理。支教过程中,未经负责人许可,不许擅自行动。
10、禁止在队伍中出现小团体现象。有意煽动其他队员不良情绪或有意孤立其他队员者,对内公开批评。
11、开会时要用专门的笔记本分要点做好笔录,不准玩手机或者窃窃私语。项目负责人会不定期抽查笔记。
12、开会或者集体活动时,队员要遵循“正负五分钟”的原则。预计可能迟到或者缺席者要自觉在会议前向项目负责人上交请假条。若不能亲自上交请假条者,务必确保请假条要在开会前到达项目负责人手中。迟到或者缺席者记入队员出勤考核情况表。
13、家长善意赠送做饭材料,如鱼、菜等等,可以接受,并当面道谢,该物资只能作为集体资源解决支教生活保障。
14、队员们必须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项目负责人分配的各项任务并把任务成果发送到项目负责人的邮箱。若遇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上交,要在截止日期之前打电话跟项目负责人说明理由。
(二)安全制度
1、安全至上,一切团队及团队中个人活动均以安全为前提。
2、保管好个人物品,并相互照看;公共财物由安全员主要负责,集体协同负责。
3、注意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行动(如家访等)至少两人一组,女生需有男生陪同,不允许单独外出行动。
4、未经他人允许,不擅自动用他人物品。
5、支教活动中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有事脱离组织须向负责人请假,经允许后方可离开;返回团队后,要报告负责人。
6、个人随身携带必备药品,途中出现病情及时汇报,配合接受治疗;如有必要,集体返程或由安全员护送病号返程。
7、严禁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活动,如擅自下河游泳,自行组织参与露营或者攀岩等危险户外活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谁带学生外出活动谁负责,其他志愿者不负责任;
8、随身携带通讯工具和各队员联系方式,并确保通讯工具能够正常使用。
(三)财务制度
1、志愿者教师根据支教生活保障条件开展活动,志愿者原则上不承担活动经费,经费来源于社会人士赞助或向家长收取1元1节课的经费作为支教期间的志愿者的生活保障费用,志愿者每天每人定额25元,如果资金剩余,将多余部分退回给家长或购买礼品作为奖励给小学生(在支教动员大会上跟家长约定),不允许将多余资金作为志愿者其他用途;
2、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失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责任者本身负责,团队不予报销。
九、学生管理:
第一条: 本次支教活动不会给学生提供食宿,需学生和家长妥善解决。学生擅自留宿支教场所,在留宿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家长负全部责任,提供支教场所一方和志愿者概不负责。
第二条:参加支教的学生,必须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亲自带来报名,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出示身份证和户口本证明有监护权,接待的志愿者要核实相关资料确认是否有监护权,否则拒绝参加支教,否则志愿者负全部责任。
第三条:支教老师每天对学生进行考勤。支教活动期间,学生必须遵守支教时间表(后附)上课。
第四条: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得擅自离开支教地点,如有要事请假,提交请假条,志愿者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并获得同意后,方可批准请假,学生离开支教场所发生安全事故,家长负全部责任。如果自己不能回家,监护人必须来学校接回家。
第五条:对于一些住得比较远的学生,需要接送,必须等监护人来接才可以离开支教场所;监护人应当自觉来接孩子,志愿者原则上不另行电话通知。
第七条安全开展活动:支教期间所有教学和活动均在支教地点进行并坚决按照队伍计划和规定实行;任何队员都不得擅自带学生离开支教场所,否则谁带学生离开谁负责任(一旦发现擅自带学生离开,立即开除支教资格);不搞危险性的活动。
第八条:支教老师会在支教期间告诫学生不要在街边不卫生的地方吃东西;若有学生出现不舒服情况,志愿者老师立即通知项目负责人,同时护送到村卫生站并及时通知家长,然后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严重者立即拨打120救护车。
第九条:支教老师教育学生不可以打架以及做一些伤害自己他人的行为,若有此相似情况发生,支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禁止体罚,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志愿者支较资格)。
第十条:学生不可以攀爬把杆、窗台等;要爱护电器设备,节约水电。
第十一条:若学生不服从学生管理规定,造成人身安全意外,自己承担后果,支教团队概不负责。志愿者有权作出取消该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并立即通知家长。
十.招生建议
学生人数:20--70人
招生对象:下学期升为二、三、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招大学生志愿者人数:12人
授课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其他课程
学生水平:小学:二、三、四、五年级
开班情况:各年级都是一个班或多个,编制为志愿者:学生=1:5~10;每班设一名负责人,两个支教老师。
活动性质:本次支教活动性质为公益志愿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费为保障志愿者生活保障为基准,取之于家长,用于学生,1元1节课,扣除志愿者 1天1人25元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后,多余部分有志愿者和家长最先约定返还给家长或购买礼品通过游戏等其他互动返还给学生。
十一、相关准备
(1)心理准备
1、首先要明确,支教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但是也是要求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也是对个人毅力的严峻考验,要求志愿者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在做决定之前需要慎重考虑,一旦做出决定,就有义务坚持到底;
2、要做好应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3、要做好与当地村民融洽相处的心理准备;
4、要做好与同行的志愿者沟通、协调,服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的心理准备。
(2)身体准备
1、办理志愿海南卡含身保险: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保险的有效期在支教活动期间。
2、各志愿者在支教活动前应加强身体耐力方面的锻炼,如慢跑,打羽毛球,篮球等,提高身体素质。
(3)教学准备
1、教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讲解其他如军事知识、历史故事、琼剧常识等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2、每天晚上备课并总结当天教学情况。
十二、应急方案:
本次支教活动一定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突况如断水断电、台风及雷电天气以及学生摩擦等都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十三、安全预案:
在下乡支教上,为落实安全预案相关条例,特由后勤支教队伍中创立一个安全小组,全权负责本次活动的防范工作。安全预案相关条例如下:
1.支教队伍中安排后勤负责处理在支教学校中所遇水土不服,感冒,发烧,腹痛等情况;
2.环境比较艰苦,望各位教员努力克服,互助会也将提供帮助。
关键词:安全感;自信;问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64-04
有人指出“教育基本上只保留了其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完善人格、发展自我的本质属性”[1]。因此,我们要关心的一个敏感话题是:培育足以稳定生命动向的安全感,以便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挑战。事实上,安全感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安全感(security)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 [2]。此后安全感被不同的领域和学者的关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十年来安全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安全感的界定、国内安全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安全感的界定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个是来自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另一个是来自人本主义学派的研究;还有一个是来自香港内地的一些研究。
(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安全感就是没有焦虑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认为安全感就是没有焦虑情绪体验,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等。
(二)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安全感就是一种自我接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人物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3]。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三)国内学者认为安全感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北京大学丛中等人认为安全感是主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4][5]。
香港学者江绍伦在《安全感的建造》一书中提出,当个体甘心承担自己行为或抉择的后果,毫不退缩或逃避,他就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识状态是安静的;反之,当个体尝试逃避自己的行为或抉择的后果,他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识状态是不安和焦虑的[6]。
综合以上专家观点,可以发现,在心理学意义上安全感具有以下特性:
其一,安全感肯定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状态。
其二,安全感总是面对压力,总是面对风险的预测,总是面对各种外部环境。
其三,安全感的内容包括多种要素,比如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信心、安全和自由。
二、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一)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理论研究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在神经症方面,我国学者中,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症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比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比如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都是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与依恋类型:先天气质与后天的教养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依恋的性质(类型)。关于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研究方面,王金良、郑海燕和牟宏伟(2005)提出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与父母的抚育质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系紧密。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往往能及时地给予满足,但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相对隐蔽,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利于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并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型依恋。
安全感与教育环境建设(儿童安全感的保护):安全教育已引起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了一系列加强安全工作的文件,有具体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也有抽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可见,这是从学校环境方面加强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是在安全环境下发展的。一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设备安全,校园和谐。二是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如不滥施威胁,不辱骂、体罚。不管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积极关注孩子,避免儿童担心失去教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只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等都献出一点爱,儿童将健康、自信、愉快的发展。吴丽对儿童安全感建立的家庭因素做了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安全感缺乏对婴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格以及同伴关系有消极影响[7]。蒋红斌等(2012)理论研究提出消极的家庭环境因素、非理性的爱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当前儿童安全感缺失的主要家庭教育因素[8]。
(二)国内关于安全感的实证研究
发展性研究:这类研究近十年越来越多,下面对这些研究进行分类系统阐述。
1. 安全感的测量方法
丛中等(2003)编制了安全感量表[9],查阅了大量资料,根据安全感的概念架构,同时结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门诊对32名神经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安全感的题目共53条,涵盖一般安全感(预测和控制)、人际安全、躯体安全、完美倾向等方面的内容,分属2个主要因子: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选项分为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中性或不确定, D基本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共五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安全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适合用于正常人群安全感的测查,同时可以用于神经症的安全感检测,具有较广的实际应用价值。
曹中平等(2010)修订了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10]。取样1893名初中生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修订后的量表包含44个条目,分为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3个维度。具体内涵:情绪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疑虑不安、情绪低落、担忧未来、对世事不满的情况,人际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的乐观开朗、人际融洽、尊重友爱、幸福温暖的情况,自我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的自我悦纳、自信情况。修订后的 S-I 比较符合安全感的理论构想, 包括多层次多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我国初中生安全感的评估与研究,在心理咨询与临床实践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夏春等(2011)研究并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在国内外现有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测查工具基础上,并结合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编制居民生活安全感的项目共有50条,分6个维度来进行测量,采用5级评分(完全不符合、较不符合、无法确定、较为符合以及非常符合)。最后确定的生活安全感5个因素(经济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社会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生存安全感)结构较为清晰,基本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当前居民生活安全感的特征。弥补了以往的安全感量表主要用于比较神经症病人和正常人群,而没有评估一般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不足。
2. 安全感的研究焦点
国内的实证研究显示,影响安全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1)安全感与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
目前影响安全感发展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乐观、自信、应付方式和生理缺陷等方面。
性别是安全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总体上看性别对安全感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刁静等人对大学生进行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尊重感因子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 [12]。安莉娟等以自编问卷对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安全感低于女生,但只在非离异家庭中这种差异达到显著 [13]。杨元花(2006)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安全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外的有关研究中女孩比男孩的安全感要强不一致,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因为中国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14]。谢玲平等(2012)采用丛中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男女生在人际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15]。杨昭宁等(2012)采用丛中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问卷对聋生进行研究发现男生的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与正常学生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安全感的发展水平存在年级差异,说明年龄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元花(2006)研究发现与初二相比,初一和初三的学生具有安全感,并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二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月胜等(2010)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年级的人际安全感显著低于二年级和三年级,而二年级与三年级的人际安全感差异不显著,与非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具有一致性[16]。谢玲平等(2012)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三学生极其显著地高于初一,且显著地高于初二; 安全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二。
行为问题与安全感的关系,黄月胜等(2010)运用修订的马斯洛的安全感量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问题行为做了研究,发现安全感是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比如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安全感与行为问题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人际安全感与A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乐观与自信对安全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张梅英(2012)做了大学生安全感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被认可度与乐观可使人产生较高的安全感。同时,自信心的培养都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主要因素[17]。
应付方式与安全感的发展关系密切。唐明皓(2009)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越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水平越高,留守儿童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安全感水平越低[18]。姜圣秋等(2012)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19]。
生理缺陷也会对安全感发展的影响。杨昭宁等(2012)的研究发现聋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存在性别、主要生活区域的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乡村学生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聋生安全感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0]。
积极心理资本与安全感的关系。刘少锋主要关注个体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对安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积其中的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和希望因子对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三者的解释率分别为24.4%、19.9%、25.1%[21]。
(2)安全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目前研究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环境、家庭经济、亲子分离状况、城乡等方面对安全感的影响。
首先是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类型及家庭经济状况。杨元花(2006)研究发现,父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安全感的建立影响显著,这估计与父亲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关。经济收入不直接影响安全感的发展,但可以影响其它家庭因素间接影响安全感发展。家庭是否离异对安全感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杨元花(2006)将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各因子与初中生安全感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初中生的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充满温暖的情感、上进、注重娱乐、追求知识、讲道德、组织有序和控制得当会增加安全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独立好像不被认为是好事,孩子在心理上还很难认同独立性,所以独立性越高对安全感的发展反而不利,这与有关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过度保护和严厉否认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留守儿童安全感状况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安全感。替代教养,隔代教养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高于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可见亲子分离环境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22]。
再次是学校环境。李骊(2008)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显著相关,师生关系与友谊质量对其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处在一个不利处境,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良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发展具有调节作用[23]p。
然后是社会环境。傅鑫媛(2014)等人对大城市职场未婚女性的择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其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感; 女性的安全感水平越低,那么其择偶中的物质倾向就越明显[24]。
最后是城乡生活空间。安莉娟(2004)等人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城乡来源在人际安全感这一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P
临床性研究:沈学武等人对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特点进行过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强迫症患者在所有的生存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四个方面都较健康组显著缺乏安全感[25]。
三、国内安全感研究的综合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 近年来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增无减,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以下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从理论构建上来看,已有的安全感理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往往着眼于某一具体问题,比如提出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等等。研究假说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且可以解释一些研究结果,说明它们的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这些理论无法帮助我们对安全感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纵观已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平衡,理论重儿童,实证重成人等等。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安全感理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现有假说进行整合。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将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纳入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可以深入探讨有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群体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在微观层面上,可以把安全感的心理加工过程和对应的脑机制纳入其中,揭示安全感的内部形成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安全感的理论,也可以借此形成新的研究动力,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征集大量被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信息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分析,构建一个影响安全感的理论模型。这模型将对我们每个个体的安全感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帮助,以提高我们在现有环境下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 在研究内容上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其一, 探讨安全感与其他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格的关系。比如一些理论研究中提到缺乏安全感会影响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格,但具体怎么影响,其中的内部机制又是什么没有系统、科学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每个人有不同发展水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这些发展特点对个体的安全感有着怎样的影响作用?反过来,安全感又对这些能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挺有意义,值得好好思考和探讨。其二,国内与国外安全感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安全感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那么,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对同样的内容是否会有不同的安全感表现?同时,面对同样的环境安全感可以复制吗,可以传染吗?比如在国内出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乏安全感,对政府等公务人员办事缺乏安全感,年轻人对婚姻缺乏安全感等普遍性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在国内开展这类本土化的安全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料, 更可以比较文化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
最后,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安全感研究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 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未来的安全感研究在方法上要想有所创新和拓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尝试引入实验室研究。正如前面提到认知能力与安全感关系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讨,完全可以在这些主题方面尝试实验室研究范式。第二,完善研究工具。曹中平等人虽然对安全感问卷进行了修订,但选取的对象群体单一,项目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重测信度只是抽取了留守儿童样本。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安全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测量都需要一个信效度良好的问卷。问卷的修订工作仍需要完善,曹中平等人修订的是适合初中生,丛中等人修订的是适合大学生,所以研究工具的科学化也需要整合。第三,应该把质的和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把被试放在一个更加系统的环境中去考量,不仅要自评,还要他评。现有的研究基本采取的是自评为主,营造一个更加生态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思路。因为人的安全感是在一个生态的环境下综合产生的,那么,客观科学的观察一个人的安全感也应该回归那个环境才最有效。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
[3]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
[5]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3
[6]江绍伦.安全感的建造[M].香港:岭南学院出版社.1992.
[7]吴丽.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
[8]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
[9][12]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
[10]曹中平,黄月胜,杨元花. 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1] 夏春,涂薇.中国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
[13]安莉娟,丛中,王欣.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
[14][22]杨元花. 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5] 谢玲平,邹维兴.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安全感的调查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2,28(6).
[16]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
[17]张梅英.大学生安全感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2).
[18]唐明皓.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9]姜圣秋,谭千保,黎芳.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
[20]杨昭宁,杨静,谭旭运.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9).
[21]刘少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安全感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3]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友育人 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0
1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通过“加大教学投入”、“创立联合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对高校而言,校友资源既是一种重要的人才资源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校友的学术造诣、品德素质、优秀事迹与成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并具有让学生易于接受的优点。因此,挖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通过校友引进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国内高校则因办学自较小和与市场接轨能力不足等原因,早期并不太重视校友资源的作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校才恢复、建立了校友会。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校友资源在高校人力资源引进、经费补充、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更是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国内校友工作起步较晚,校友资源开发与国外尚有差距,所以设计校友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值得探索。
2 校友育人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2.1 校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友文化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取向、沟通网络、合作交流、服务回馈的精神现象”[1]。校友在母校的读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也是校友事业基石的奠定时期。因此,校友对母校有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与母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校友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值年返校联谊、学术交流、校友事迹报告会、校友捐赠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校友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是传承母校精神、发扬母校传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扩大母校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典型校友人物可教育和引导在校学生,形成“榜样的力量”,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2 校友资源可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校友可为育人工作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校友资源具有丰富性,这表现在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每个高校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建校较早的高校校友数量越多,这些校友遍布全国,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地域与行业的广泛性促使各类人才不断涌现[2]。在这些校友当中有些已走上领导岗位,对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有的校友从事科技工作,其科技创新过程对学生具有生动的教育作用;也有的校友从事创业工作,其创业的历程对学生有良好的启迪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友同样也是学校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
校友为母校搭建人才培养的科技、实习与就业平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3]。高校校友在高校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历程,对母校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比较了解,所以当校友企业有相关的科研需求时,校友可以及时搭建企业与学校科研合作的平台,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仅依靠传统合作单位提供的实习与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而校友企业则是高校开辟就业市场新的重要阵地。如南京林业大学连续举办五年的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有80%左右的单位是通过校友引荐的[4]。
校友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反馈支持。校友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阅历,可为母校提供有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全方位的信息,成为连接母校与社会的桥梁[5],在这些信息中不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校友们在校学习多年,既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加了解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更多的想法。因此,广泛听取校友对母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的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3 校友育人的优势可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校友的认同感可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在校生与校友就读相同的高校,甚至相同的专业,有较深的学缘关系,情感上容易融合,在“校友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的思想影响下,在校生容易接受校友的影响。其次,校友有别于在校老师,在校生与校友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相互之间的沟通将会更加坦诚,容易取得心理上的认同感,这一点是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校友的被认同、被接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校友的示范效果使育人过程更生动。校友的经历既是校友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哲理的深刻阐发,校友根据其亲身经历,讲述起追求事业、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学生座谈,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校友以其成长经历教育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模范,使教育过程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3 利用校友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3.1 建立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参与学生培养
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校企论坛”、“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建立校友返校讲座的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回母校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邀请一些知名校友来校举行讲座、论坛,丰富学生们在校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学校可设立校友导师制度,聘请有学术造诣的校友专家或知名优秀校友为兼职教授,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开设讲座或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友的授课和讲座来弥补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此外,学校可以实业界校友为依托,与校友搞合作研究,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延伸人才培养的平台。
3.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可利用寒暑假选派优秀的学生组成小分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观校友企业,了解校友创业的艰辛历程,以校友为榜样,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参与编印《校友风采录》和《校友通讯》,集中宣传校友事迹,发挥校友示范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依托校友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和就业竞争力
校友企业和校友所在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和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让毕业生到校友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培养优秀学生,从而缩短学生成长的进程,这样既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条件,又为应届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还为大学生学习了解创业提供了模板。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3.4 搭建校友信息反馈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改进
建立一套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渠道,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更要重视校友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开辟和维护就业信息资源。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校友座谈会、走访校友所在企事业单位、信函联络等方式收集校友对母校的建议,以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校友走访、就业调研、校友回访、校友接待、校友信息员定期联系等,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使各项活动成为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4 校友育人工作的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育了十万英才,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农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学校成立了校友总会,并设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目前,学校在全国各地共成立了51个校友分会,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校友会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
一是在校内设立校友林,开展校友捐赠树木、石刻等活动,培育校友文化,营造育人氛围。西南科技大学在学生交集中的体育场、中心湖和西四教学楼附近,建立了校友林,树立校友捐赠石刻以及杰出校友雕像,培养学生的校友情结,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二是建立校友与学校的良好沟通渠道。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校友联络员,负责联络学校和校友。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以书信、明信片、QQ群、微博等方式与校友保持联系,建立校友反馈的长效机制,及时反馈对母校的建议,促进母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邀请杰出校友返校举办论坛、做主题演讲、参加座谈会等。西南科技大学利用校庆、值年返校等大量校友聚会之机,邀请50余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校友举行校友报告会。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优秀校友做报告,学校以校团委为牵头单位,各学院团委为落实单位,统一协调全校的报告会,并对参与的学生加以素质拓展认证,素质拓展认证是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奖的依据。
四是开展校友访谈活动。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了三届“访谈校友,启迪人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校友面对面专访,对全国各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校友进行采访。2011年至今,5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活动,共访谈历届校友1200余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友育人功能的发挥。
五是与校友企业在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校友总会搭建了成都分会与学校研究生部、MBA培训中心的桥梁,在成都设班开展MBA教育;与自贡、云南、北京等校友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就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项目;与一些校友企业共同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如:四川杨子集团、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等。学校正尝试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项目,如卓越工程师班、MTI等与校友资源开发相结合,引进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在实践环节建立新的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新局面。
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反过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挖掘好校友资源,促进校友资源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校友资源如何与校内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完美互补,校友育人功能如何跟进监控和评估,尚需思考、探索和实践。因此,实现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合理使用,创新开发平台建设,仍是校友育人工作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东升.高职院校校友育人生态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28-129.
[2]袁先海.校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J].史教资料,2005,(22):130-131.
[3]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2):39-40.
[4]闫祖书,董平等.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成长教育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7):47-49.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04-505.
作者简介:梁楚(197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
唐继平(1985-),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