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都说语文要注重有创意、有个性的阅读,对它的解读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其间有诸多回旋、辗转和螺旋式上升。对于初中生来说,必须有一些新的凭借和抓手,比如通过课外活水去触摸作者心中的涟漪,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深入作者情感的崇山峻岭处……
一、在个性阅读中多一些课外活水
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时,可以这样引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好的语文课一定是有弹性和包容度的,不固守于教材,不局限于当时当地,总是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够补充于语文教学的“课外活水”,或比较、或印证、或揣摩,连接古今,接通世界,语文教学必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二、在个性阅读中多一点自主探索
语文课,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个性阅读和多元解读。如何摆脱条条框框的阅读,真正视“倾听、分享、对话、质疑和反思”为学生自己的权利,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理念之一和常态性工程。
例如,在《观潮》的学习中,可以安排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个性阅读中多一点拓展延伸
在八年级课文《敬畏自然》中,作者说:“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你能举例说明吗?(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由“万有引力”到“相对论”、由“上帝造人说”到“古猿进化论”)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该“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人以漩涡般的鼓胀力,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正所谓“多一点拓展,与作者遥遥神交;多一点延伸,与文本深度对话;多一点扩充,有机会润泽自己”。
作为教师,不应该死守课堂的走向和脉络,而应该在学生的多重解读后,引发出更多的生成性资源,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走向多彩、走向纵深、走向开阔的“抓手”之一。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个性阅读、自能联想、自主拓展,课堂才不是“完稿”,不是谢幕,即便是下课之后,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欲罢不能”。语文教学,学生最不缺的是“手把手教”,最不能闭合的是自主自悟和拓展延伸。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33-01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室应运而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策略、好方法,它让语文课堂更完美。
初中语文课本大致可分为:现代文、文言文、综合性学习、课后古诗词和名著导读及语文复习课六个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各部分的特点,结合“五步教学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现代教学
针对现代文部分,以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再塑生命》为例,以前在教学这一课时,很难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一般是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文中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内涵便认为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可当我今年再研读这一课时,在反复修改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再塑生命》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我运用信息技术将课件围绕“五步教学法”进行设计:用幻灯片展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检测内容、合作探究所涉及的问题。这些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展示极大地节省了板书所用的时间,在拓展延伸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和《再塑生命》中主人公相类似的成功人士及有关格言,这不仅节省了板书所用的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播放歌曲《少年强》给学生更强的心灵震撼,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自信!这些已从学生的课后反馈中得到了证实。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文言文教学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时代特点,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效果将明显优于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为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将文中所述美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展示,让学生边听诗文朗诵边欣赏美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也可将学生掌握所需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加以展示。如此将枯燥的文言文字生动形象化,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确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好策略、好方法。
3.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部分,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的效果。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话题,旨在让学生在感恩母亲中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激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五步教学法”将其设计为五大板块,由浅入深逐步激发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这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极好的爱的教育,特别是让学生在倾听歌颂母爱的歌曲过程中回忆有关母亲以往对自己的关爱的点滴,在回忆中感恩母亲,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此对母亲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再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引导,激起其灵魂深处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所有关心自己的人的感恩等,促使学生今后能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和生活,这对其以后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既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好策略、好方法。
4.课后古诗词教学及名著导读教学
语文课本中的课后古诗词,如果只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亦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课本每册课后都有十首古诗词,一般课本上只有诗前导读和少量的课下注释,针对每首诗仅靠这些学生很难从中有全面的理解,而理解是背诵和正确运用的前提,所以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完善。比如针对每首诗词设计一些课件,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名句赏析及常见问题设置。对于已谱成曲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加以欣赏、吟唱,效果将会更好。这些课件的恰当运用,既让学生对诗词有了全面地理解,又激起了其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用于名著导读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5.语文复习课教学
语文学科的复习课如果按以往的传统方法进行复习,效果远不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的效果。传统的复习课一般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复习题,学生在下面手抄。黑板空间小,于是写了擦擦了写,较多地占用了课堂时间,一节课复习不了多少内容。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复习课中,首先可省去板书所占用的时间,学生在多样化的复习形式中其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本学期的期中复习备考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将复习内容设置为:字词专项练习、现代文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项复习、综合性学习专项练习、课后古诗词专项练习和名著导读专项训练,共六大板块,每个版块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复习。以字词专练为例,我首先将所复习的字词以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展示,并注意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的多样性,把所要复习的内容,以字词注音、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选出用词不当的一项等多种题型进行展示,将学生的答案运用投影仪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热情,将原本枯燥的复习课生动多样化,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初读后,揣摩创作初衷
在学生初读后引导他们静思,有利于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下册《海燕》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读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作者将海燕与其他海鸟相比较,有着怎样的意图?”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围绕“咏物抒怀”的表达主题,深入自我构思,让他们带着认知情感获得更多丰富的感思与体验,获得更有理性和更有价值的学习素材。
二、对话前,积淀探讨素材
阅读是理解的前奏,更是学生探索的基石。多给学生创设相应的话题,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有效抓住对话内容,获得丰富感思,这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在九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我特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思考题目,没有让学生立即进行互动交流,而是给他们足够的静思探索的机会。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弃医’?”“作者通过善意的谎言,旨在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由在仙台学医到最终投笔战斗,作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这些话题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能力所及的思考空间内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主动拓展延伸,获得深刻的理解感悟。
多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帮助他们在认真挑选素材的过程中有更多自我酝酿和自我沉思的机会,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情趣,更有生气和活力。
三、写话中,升华文本情感
写是学生认知思维由语言信息输入向输出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由单纯识记向主动灵活运用转化,帮助他们形成更为真切的感知与体验。这样的过程需要静思,需要学生在自我转化的过程中找到写作表达的灵感,找到更能彰显闪光点的出口。
如在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中,为了展现范进中举后的种种心理活动,我就范进喜极而疯被救醒后的情形,要求学生进行扩写。我给了学生一定时间静思,让他们从各自学习理解的角度把握其中的表达线索和情节。有的同学写了范进顿时变得趾高气扬,对前来贺喜的邻居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似乎自己就是大官人。有的同学写了范进瞧不起妻子,说她长得一点也不好看,要不是胡屠户的强硬拉郎配,便不会应允这门亲事。有的同学写了范进坐在破凳子上,眼球一动不动,在盘算着怎样才能离开这样的破屋,过上幸福生活,等等。但凡这样的表述,无不体现了范进中举后的扭曲心灵,让人们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了更多的认知体验。
一、从教师自身而言,普通话不够标准,不好意思范读
记得第一年拿起这本教材时,翻开诗歌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单元教学要求中有关读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余备课时也曾多次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效果不好,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自己的朗读没有激情,不能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让一名学生代为朗读了事。第三年时,当我想再用这一伎俩蒙混时,有几名学生提出来了:“张老师,您为什么不朗读给我们听呀?让我们从您的朗读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在此情况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范读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读示范下,学生的朗读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有一名叫史航的学生,她的朗读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能把普通话不标准作为不范读课文的理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多范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范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普通话不标准都能读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从教师的认识角度看,小学生需要教师范读,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七年级时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八年级时则渐渐远去;九年级时读书声似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尽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中学生自己会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范读了,小学生识字不多才需要教师的范读。后来我一想,这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读书放在了“会读、会识字”这个十分肤浅的层次上了,而没有放到更高的“读好”这一层次上。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不开口,自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读书,早读不读书,课余课后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是要发出声音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语文课堂竟没有读书声,这让学生怎么能去体会课文内容,诗歌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胆范读、美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以录音、多媒体等所谓的现代教学在无形之中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录音机、朗读带朗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反复思考后我明白了:现在语文课堂,录音、多媒体朗读似乎成了教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的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示范朗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教师范读为主,以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师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对学生朗读后恰当的评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在校长李宝良、主管校长刘希富两位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校本学期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一、本次考试试题特点
1、 知识的覆盖面较广,既加大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意突出了对重点内容的考察,没有偏题和怪题。
2、 试题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尤其是注意了对阅读理解能力、听力、作文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
3、 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考试中,从学校的总体情况来看,除个别学科外,平均分均在60左右。从年级情况来看,七九年级好于八年级。从学科来看,主科语文好于其他学科,小科中思品成绩比较突出。
下面结合我校期末检测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七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64.09
66.67%
16.00%
数学
56.49
50.67%
14.67%
英语
66.83
73.33%
25.33%
思想品德
70.23
96.00%
12.00%
历 史
37.52
7.00%
0.00%
地理
67.28
73.00%
21.00%
生物
35.41
21.00%
1.00%
总分
397.85
八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63.60
64.44%
14.44%
数学
52.80
48.89%
13.33%
英语
42.98
33.33%
3.33%
物理
58.60
51.11%
22.22%
思想品德
54.42
56.41%
1.28%
历 史
38.46
25.64%
0.00%
地理
61.71
64.10%
12.82%
生物
46.80
43.59%
14.10%
总分
419.37
九年级成绩统计表
学校
白台子初中
科目
笔试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语文
70.77
84.15%
21.95%
数学
45.77
34.15%
3.66%
英语
37.35
24.39%
2.44%
物理
52.38
39.02%
9.76%
化学
57.06
42.68%
32.93%
思想品德
59.60
58.90%
5.48%
历 史
50.28
42.47%
10.96%
总分
373.21
1、从统计的数据观察,学生整体历史、生物成绩偏低,思品好于其它学科,七年地理成绩保持优异;语文的及格率有所提升,平均成绩均在60分以上,八九年级英语成绩较低,英语学科教学上是需进一步加强的。
2、从统计结果显示,语文及格率七年级有所提高,数学及格率也是七年级高一些,说明数学学科从七年级开始就应该得到重视。
3、从优秀率情况看,七、八年级的优秀率各有优劣,如九年语文、七年级的思品、七八年的地理都很不错。
从整体来看,语文质量较上个学年提高明显。
三、存在的不足:
1、存在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淡化技能目标的倾向。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对课标把握不准确,对学科性质把握出现了偏差,片面追求开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对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内容却没引起重视,造成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2、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外积累环节非常薄弱。语文方面,我校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而对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各年级的检测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学生思维要求是越来越高,全凭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课外积累环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们远远没有达到,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距,发展还不均衡。
4、教学工作不够扎实,作业批改不够及时。在对各教师们的教案、作业等工作进行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工作还不扎实,过程简单,没有按照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进行备课。也很少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教师作业批改不够及时,表现在有些没改,作文评语简单,针对性不强。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辅导,造成优生不优,差生很差的现象。
5、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之风不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形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大家共同研究提高,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是目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学校研讨之风不浓,教师们还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空时间更多浪费在吹牛上。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1、加强教师敬业爱岗教育,加强管理,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扎实落实教学五认真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扎实了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的教育,加强管理。学校教导处在下学年应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扎扎实实的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学习,特别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思想在该学科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依据。学校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每一位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理解课标理念。
3、继续加强随堂课的抽查,提高随堂课的教学效益。随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学水平,只有随堂课的质量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特别是教导处应多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们一起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特别是对年轻教师,业务素质不太高的教师,更应加强指导。
4、大力提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级教师、湖北省名师一人,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5人。这是一支扎根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书写辉煌,孜孜奉献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立足教研一线,潜心钻研,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你瞧,那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的正是我们语文组的领军人物——湖北省特级教师,黄石八中副校长孙维娇!她带领语文组连续多年勇摘中考第一桂冠,并组织全组老师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正是在她的带动、感染、鼓励下,语文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起来。那温柔敦厚、沉稳练达的是语文组核心人物万长青老师。她文学素养深厚,教学谨严,润物细无声。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语文组呈现出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面貌。
语文组还有很多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老师。这里有亲和温雅、宅心仁厚的教科室主任王敏老师;有激情满怀、妙语连珠的雷晓峰老师;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书法高手黎翠屏老师;有新颖别致、创意无穷的王湘梅老师;有功底扎实、细腻丰富的教研先锋陈慎、胡仁辉、向前军老师;有思维灵活、深入浅出的李美兰、刘春霞老师;有满腹经纶、字字珠玑的胡国辉老师;有热情开朗、乐于奉献的薛珺、叶蔚、骆洁、吕蓓老师;有锐意开拓、激情似火的汪慧、方萍、李海霞、闵青海等年轻老师;还有初涉讲台的冯盼盼老师,虽然她课堂教学稍显稚嫩,但文采飞扬,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每一位老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汪攀老师,年轻有为,2011年作为湖北教师的代表赴新加坡交流一年,不仅增进了两地母语教育交流,而且认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付诸实践。
博学审问是良训,慎思笃行见实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导向和纽带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强化和推进教研组建设。八中语文教研组正逐步从一个学习型团队向一个研究型团队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为此教研组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必须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和相关报刊杂志。《主体教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书籍杂志是语文老师的常备读物。同时,语文组利用节假日,围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等热点问题,组织教师们观看优质课录像,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评点,消化、吸收。不仅如此,语文组还派出大量年轻老师外出“取经”,用魏书生、洪镇涛、余映潮、于漪、胡明道等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学习,老师们及时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的趋向。他们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改变了角色。
语文组认真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精心打造“四合一”语文学科文稿,针对不同课型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方探索,我们形成了比较规范成熟的“四合一”课堂教学文稿模式。文稿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建议、学法与要求、教学练评活动程序、拓展延伸、小结与反思七大板块组成。文稿使用中要求学生把预习、复习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同伴互助、智慧共享、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这项具有八色的以“四合一”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率先在语文组开花结果。2011年,全国讲学稿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学精英们观摩了我校课改成果。他们高度评价了雷晓峰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大家一致认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方向,而雷老师的这一课无疑体现了这一思想。
常态的研究落实更是形成语文组强大战斗力的法宝。语文组三个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根据本组的教学内容,制定备课组计划。同时实行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做到“三定”、“四研究”、“五统一”、“六步走”。“三定”就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就是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五统一”就是学进度、学目标、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六步走”就是按照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先个人初备,组内说课,再集体研讨,修正文稿,最后课后交流,重新定稿。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不仅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而且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语文教研组逐步形成了学习研究的浓厚教研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以语文组为龙头,成立了“荷尖”文学社,定期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又携手《希望之星》报刊,与《大家教育》周刊合作,带领文学爱好者不定期组织参观采访活动。除此以外,语文组也注重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若干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年级的硬笔书法比赛和讲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的古诗文背诵比赛和九年级的作文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抒发了性灵,彰显了个性才华。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厚积薄发见功力,水滴石穿绽硕果”,这是对八中语文教研组的最佳写照。八中语文组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的不辍耕耘,换来了满园桃李遍芬芳。教学成绩方面,我校语文学科在历届中考均取得综合得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是近年来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所初中。2008年,我校学生初一(3)班许明瑶同学在万长青老师指导下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她是黄石市初中学段唯一的获奖者。2009年黄博涵同学获“黄石市中学生风采大赛”主持类一等奖。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分别有15人、18人、20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市名列前茅。
同时,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绩。近几年来,语文组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各种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语文教学与通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报》《考试报》等报刊上不时有我们老师的教研论文。其中汪攀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把握“五度”,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孙维娇副校长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美兰老师发表在《中学生语数外》的《散文教学应凸显个性》等研究文章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分别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鉴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在勤奋教学、屡创佳绩的同时,八中语文组自身的教师艺术和教学智慧也大放异彩。近5年来,八中语文组屡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组有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国家课题“导读导写”实验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省“自学辅导先进个人”。其中孙维娇老师被评为全市初中唯一的特级教师,万长青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和教案评比活动,成果斐然。万长青老师的《伟大的悲剧》、叶蔚老师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均荣获“导读导写”课题实验课评比一等奖。薛珺老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市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美兰老师的《行道树》在全省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一等奖,她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全省“课内比教学”展示课上被评为是一堂很有“语文味”的课。
黄石八中作为“国培计划”实践基地之一,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跟岗教师的培训学习。对来校参加“国培计划”的跟岗老师,语文组成员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王敏、雷晓峰、万长青等3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多次担任“国培”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学来学习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同时,语文组以特级教师孙维娇为中心,依托学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合现代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去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教学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异地共享,增强了八中语文组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所赋予的,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有父母、朋友、管理者、示范者、研究者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但是,“转变角色”意味着后一种情况不包含前一种情况。我们不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就不再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不是需要转变,而是针对所扮演角色的缺失,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其内涵,以利于教师更好地扮演其他多种角色。教师角色缺失了什么?如何做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放飞心灵之地,让语文课洋溢着人文关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想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学习者。
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终身修炼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研究学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实行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而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有选择地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核心,大胆取舍,灵活处理,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所说的伸缩度和弹性。新教材中,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多了。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做好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研究学情。
钻研教材。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组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大的主题,单元中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教师应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学会自己钻研处理课文,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顺序进行教学。我教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时,非常辛苦:作家作品、实词虚词、文字通假、文言句式、朗读翻译、思想内容,几乎面面俱道。但效果并不太好,有时你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后来我只得学“聪明”了。教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时,先讲三个专题:(1)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 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3) 一堂文言文学习的示范课;然后,把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按作者生活的时代顺序,把文言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他们忙着查资料、归纳、梳理知识,他们各司其职乐此不疲,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钻研大纲,不但要研究大纲本身,还要收集历年考题,纵横向比较考试发展趋势及不同地区考点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研究学情,教师不但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此而言,教师的角色是研究者。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目标,立足实际。在准备教学的内容和设计教学难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尽量做到既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突破难点,又能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保持足够的兴趣和成就感。
二、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能力
新课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构建民主课堂。追求语文课堂的完美,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愿望。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走向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体现开放平等。老师在引导、点拨上让学生在个性张扬中尝试成功,让学生的精神境界、个性品质和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同步的提升,让学生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
第二,要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改善和优化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优化的教学流程的选择和完善对于学生学习能起到便捷、适当的作用,也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一个生成过程。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语言能力。
第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报刊、影视、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素材,以灵活的方式进入教学流程。在教《云南的歌会》这课,我采用竞赛、表演式教学,上课之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民歌,及查找云南相关的民风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有趣的、精彩的演唱,赢得阵阵掌声,我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激发了其求知欲望。
三、 整体提高综合素养
课改中,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融会贯通多门学科特色的综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教师的角色是研究者。
语文,除了文字的魅力,更有音乐的灵动,数学的理性,绘画的唯美,科学的严谨。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涉及多门学科和各方面知识,教师把自己的学习与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达到这样的层面,关键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要义,“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和引领,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性的学习者。只有研究性的教师,才能从既往居高临下走向平等对话、共建课程、激励发展的创新主体转换。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在有效的四十分钟课堂里,通过自己的文化积淀,迅速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发每一个学生对各个领域的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改变传统;优化作业设计;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的高、低一直都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标准。但纵观近几年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都不太理想,尤其是初一初二在期末市统考中的成绩,与市的平均分相比较,都处于中线以下的水平,更不要说那些与语文有关学科竞赛了。究竟是我们的学生素质太差,还是我们的某些教学环节出现了漏洞?一直以来我都困惑不解,直到在上学年我校进行的起始年级的视导工作中,视导者居然用“多、杂、乱”三个字来总结我们初一的语文作业,这三个字犹如当头棒喝,使我们初一级的语文老师深感委屈。这不禁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语文作业才适合我们的学生?怎样的语文作业才能更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从而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其实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高低。但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机械简单的题目多,设计的随意性大,甚至为了片面地追求高分数而实施题海战术,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必须本着“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成长”为目标,反思作业观,反思智力观,理解多元智力的结构,优化作业训练,使其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反馈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尤其重要。
一、优化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优化语文作业是改变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有的作业都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课堂上讲过什么,课后就做什么作业。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尤其是题海战术。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改变这些传统作业的弊端,必须要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
其次,优化语文作业是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作业观。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本,设计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一座桥梁。
最后,优化语文作业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教育部门提倡的有效课堂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教学质量来体现。试问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哪怕语文老师上得如何精彩,若没有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来补充,好的教学质量又从何说起呢?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外,还要精心设计语文作业,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摸索和尝试。
既然优化语文作业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生那么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作业,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上学期我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合作探究式作业,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注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为例,我把课后第三题“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进步,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请举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布置成作业,先让学生先分组探讨,参与讨论的同学各抒己见,然后小组长把各人的看法和感悟集中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最后把这一本作业呈交给我批阅。这样的作业是集体智慧结晶,既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享受到作业的快乐;其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得到训练,反映在作业本上,则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其三,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通过讨论交流开拓视野,知识在碰撞中产生火花,疑惑在探索中得以解决,课堂气氛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能点燃。
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拓展阅读却步入了几个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学科特点,片面追求形式。
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往往以师生互动的程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作为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师更加关注形式的多样,看重课堂的热闹,很多教师更想通过“课堂拓展”这一形式来活跃气氛,却往往忽视了对语言的学习,轻视了对内容的揣摩。有时学生连课文还没有读透,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还没来得及积累,课文的思想内涵还没有很好地理解,教师就花大量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理解欣赏,任意拓展,形式各异,花样翻新,虽然课堂百花齐放,气氛活跃,却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积累,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目识真,引入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语言材料。拓展阅读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而许多教师在拓展时流于热闹的形式,对课文浅尝辄止,表面热闹,实则空洞,这样的拓展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脱离教学目标,偏离教学重点。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有课时目标意识,拓展阅读要避免出现高耗低能的情况,要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要根据文本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展开相对应的阅读实践。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如果教师补充阅读材料时缺乏目的性,往往会导致拓展阅读失去成效。
有些拓展很难说发挥了课文这个 “例子”的作用:今日说法――学生讨论《智取生辰纲》文中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做法是否合乎今天的法律;业余导游――学生做导游,介绍去滁洲醉翁亭的路线,以及琅琊山、醉翁亭的风光;实话实说――学生交流,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对《与朱元思书》所描述的三峡风光的破坏……凡此种种,与文本的内涵,与课文的重点、难点,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等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如此的文本拓展,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忽视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这种倾向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简直是“阅读教育的自我放逐”。
从某种程度上讲,“泛语文”就是伪语文。拓展阅读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立足于课文的教学重点,一切没有深度、没有意义的拓展都会偏离语文教学的目标。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脱离学生实际,侵蚀阅读兴趣。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但是有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出发,拓展阅读时选取了一些比较深奥的材料。如学习孙犁的《芦花荡》时,教师在评说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后,拓展阅读了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的片段。其中设计了一个教学问题:假如你是孙犁,请你谈谈你的作品“诗化小说”的特色。八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般的阅读能力,对于小说的文体、语体的特点知之较少,让学生去探讨孙犁“诗体小说”的艺术特点,实属急于求成,会侵蚀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综合性学习的产生
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它融合在政治、伦理教育的思想道德教化之中。私塾学堂里的先生宗经征圣式的解读古典文本,讲“经”训“道”。学童们听“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说教。这种重道德、轻科学、重礼义、轻实用、讲虚文、轻效益的观念不可能把语文基木技能训练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
“五四”运动促主义思潮的发展,重视发展健全的人性,开始强调语文读解能力的培养。中华民国教育部在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已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通解普通语言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显然,这一时期,已能将“启发智德”的人格教育同语文读解能力相结合了。
解放后,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在听、说、读的能力训练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1990年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至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有了雏形。
现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编排上对这一基本特点的集中体现。
二.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一)综观七至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一册有“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项。大型综合性学习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辅以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小型综合性学习以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为主,配合综合性学习活动。
1、领域宽。课堂是整个活动的轴心,把学习从课堂辐射到社会、自然; 从客观存在渗透到意识形态;从现实已知波及到过去、未来。
2、内容广。活动打破了语文学科的本位主义,伴随着对其他各学科领域的认知。
3、方法新。活动要求教师摒弃单纯追求结果的理性概念的传授,为学生搭建起了关注方法和过程的感性认识的学习平台。
(二)横看每个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六基能”(听、说、读、写、搜、炼)的语文实践来达素养的提升。何谓搜?它是自由个体对问题所需在私人藏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载体上查找、搜集,或通过人物走访、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何谓炼,先是个体思维对材料的整理、提炼、加工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小组或集体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对问题形成合理(并不一定正确)的认识。可以说,搜、炼是和听、说、读、写相提并论的语文基本技能。如《何时铸剑为犁》(八年级上册),从“古今战争知多少”到“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到“文艺作品战争”到“铸剑为犁应有日”,分别通过调查积累、实地查访、阅读理解、讨论认识实现“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价值取向。
三.综合性学习的举措
语文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师观,“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1、做高素质之师:语文教师不是偏精独诣的名家,而是兼容并包的大家、杂家。作《师说》的韩愈自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古代名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另一方面,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2、做重实践之生:学生的每次活动,或单独、或小组,或搜集、整理,或观察、走访,人人参与。过程不放任,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两结合。结论求创新,畅所欲言后同中求异。评价重过程,看“三维”。如此看来,只“授人以鱼”,就会浅尝辄止,若“授之于渔”,则能融会贯通,既而“训渔于浔”,方可得心应手。那么,教师是“授之于渔”、“训渔于浔”者,学生是“得渔之法”、“躬行垂钓”者也。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57-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可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些举步维艰了。要完成阅读任务,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势在必行。“滴水石穿”,只要学生有了习惯,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是并非难事。更何况,学生一但爱上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颇有收效,也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现归纳如下,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开设阅读课,利用好《自读课本》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学生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开设阅读课对七年级学生最合适有益。七年级科目开设少,课程难度也小,在校的自习课时间充裕,每周一节阅读课用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自读课本》对应教材的单元设置,每一主题都有两、三个专题课外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阅读。这种阅读既与课内教学紧密联系,大量扩充教学单元有关主题的素材积累,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这种阅读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困惑,免去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课上不能及时完成的阅读任务,可以布置成周日的阅读作业,且可以在每周阅读课上利用少许时间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提问,问题设置成关于文章细节的内容,课上的提问是督促学生通读文章,防止个别因看文后概要而敷衍阅读。
二、分解阅读量,做好检测,促进名著阅读
对于七到九年级每册推荐的名著,可以在每学期中利用节假日分时段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阅读,可安排每两月读完一本;根据男女的特征,教师可以让男生前两月读故事情节性强,篇幅短小,易于产生阅读兴趣的书籍,女生阅读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有一定阅读困难的书籍。阅读时限到期,根据阅读内容分卷进行测试,检测学生阅读情况。测试成绩公布后,男女生互换阅读任务,再次以上述方式检测。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式,既避免学生扎堆找书难,无书可读而借口不读书,又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资源节约,书可以少买互借。还有,阅读测试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解决试卷中相关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
三、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精读作品。针对作品主题,选择精读的内容,教师为其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寻求结果,适时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为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发生阅读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很有发表自主意见的愿望。在读书报告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从理性材料到感性材料的梳理,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精读的训练,这对已有阅读体悟的学生是方法提升的过程,而对未始读者是一次方法指导,所以,举办读书报告会就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阅读帮助。
四、动之以情,培养阅读习惯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名曲,并且在课外涉猎关于音乐的知识;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欣赏罗中立名画《父亲》,教师可以做名画欣赏的引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课外阅读的功用,动之以情,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给学生奖励时,把书籍作为奖品,既然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量”,那么赠人书籍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高尚之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读书人的文化气质。
一、让语言赏析津津有味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解读文本重在赏析语言。从语言人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内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在品味语言中走进文本。语言是组成文本的元素,语言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风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是对文本的把握。当学生对文本的语言风格有了总体的理解,那么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语言品味中感受魅力。赏析语言是绝大部分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赏析文中的语言,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本身的独特神韵,而且学生可以透过语言领悟其蕴含的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情感倾向。
最后,在语言品味中提高写作素养。写作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主体表达。无论怎样,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感好不仅表现为对文本的多层次的理解,而且表现为在语言运用上的游刃有余。
二、让个性表达别有风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具体操作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是最终目的。
首先,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和展示空间,实际上就是发扬学生的民主精神。“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语文课堂上同样如此。
其次,在观点表达中张扬个性。讨论是智慧的碰撞,展示是个性的表达。“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最后,在相互辩论中彰显智慧。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互相启发的过程。学生可以从相同的观点上拓展自己的思路,也可以从相反的观点中自我反思。七年级上册的《伟人细胞》一课,同学们在辩论“贾里到底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的过程中,就可以相互启发,从而不仅拓展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表达力度。
三、让语文课堂值得回味
课堂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但是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应该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在拓展环节挖掘深度。拓展环节是一节课的亮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而且也是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象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实际上是知识的延续。
其次,使课堂结尾余音绕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一节课结束了,但是它带给学生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对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深入。课堂的结束只是学生思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