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

大学生思想道德

时间:2023-06-01 09:3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道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道德

第1篇

【关键词】传统史学;思想;建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管子》有“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里的四维,就是礼、义、廉、耻等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历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将传统史学精华思想与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相结合,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建构的“最后一公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启发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传统史学的精华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的价值

(一)“彰往而察来”的史家情怀。中国先民最早对于历史的认识可见于“彰往而察来”(《易•系辞下》)。即史学的本质是关心未来,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前途。这种朴素的辩证认识,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有“述往事,思来者”的撰述宗旨,这中“叙史事为后来人读有所思”的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精神,为多年以来的史家所共识,也是为史学任务的基本反映。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中,这种史家情怀被融入,有助于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辨是非曲直,筑牢思想道德观念的根基。(二)“出乎史,入乎道”的历史智慧。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有“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认为史学有大用。刘知几认为史学“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龚自珍在《尊史》中指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历史智慧与现代智慧是相对而言的,就现今世界而言,尽管历史智慧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割裂这二者的联系,古人用他们的科学知识、认识水平详尽的为我们作出了解答。当今中国,任何个人的认知与实践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历史智慧的指引与启迪。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中,普及古人对历史智慧的探索过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三)“究天人之际”的人本思想。由古至今,传统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不断发展,天与人、人与时势的关系一直是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的问题。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书中所记载的历史即是人的历史,书中关于人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认识与记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人自己的力量、智慧、作用的认识。司马迁开启了中国史学人本思想的传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后的史学,可谓一直秉承着“人本思想”这一中国史学理性认识的标志。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中强调人本思想,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本意识,提高换位思考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四)“温情与敬意”的民族自信。钱穆在《国史大纲》序中写下:“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这种在后方所持续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温情与敬意”,正是我们迄今为止最为自豪的,让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民族自信所在。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是要有强大的国民及国民素质,彻底的说是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中,加强传统史学教育,增强民族自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提升凝聚力,更好地建设祖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之,传统史学的精华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有着十分深远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是要通过一种合理的机制才能发挥出来,从而转变为现实价值。

二、调查分析史学教育缺失导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问题

2016年,课题组先后在湖南多地高等院校进行调研,随机发放调查问卷723份,收回问卷655份,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访谈68人以此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8%的受调查者对传统史学的概念模糊不清,9%的受调查者表示不清楚传统史学是什么,26.7%的受调查者对传统史学稍有研究,这其中有16%表示是在高中时期读过的课外书中了解、喜欢的,7.3%表示对传统史学思想没有兴趣。原因分析如下:1.非文科类专业所学课程,除大学语文外,已经完全不再涉及传统史学思想教育。而部分专业中大学语文也只是选修,涉及史学的仅仅少数篇章。2.学生课外缺乏相关书籍的阅读。即使是热爱阅读的人,大多数只在意历史书本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文字记录,殊不知作者对其历史运动的看法观点也是相当重要。3.教师、辅导员对史学教育的忽视。通过对现今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比,得出当下史学教育的特点:1.较多地沿用西方的学科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技能培养;2.增加了关注未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相关部分;3.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较为缺乏。在调查中,大学生认为史学教育缺失可能导致或已经产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前三名分别为:1.诚信问题2.文化认同问题3.对自身的认识问题(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诚信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调查问卷中列举的这些失信行为表现包括:学习方面的考试舞弊及学术造假,经济方面的恶意欠费及欺骗欺诈,就业方面上的简历虚假夸大等,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这些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传统史学新途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的重要性

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应处于较高的层面,但其思想不成熟,道德观念不够牢固,所以存在着很强的可塑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虽然都能明白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这些表明大学生对道德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观念和口头上,还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行为规范。另外,还有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自我意识膨胀、行为盲目从众、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等问题。道德观念的建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大学》中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阐述,认为以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方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的新途径,传统史学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传统史学精华思想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时期,钱穆就郑重提醒世人: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国已往历史,应“略有所知”且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只有这样“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传统史学思想,是仅我们中国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它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拔高思想认知水平,明确未来方向,开拓正确道路,增加激情和勇气,培养毅力和韧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明德知礼。明德知礼就是明白道德,知道礼节。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孔子认为,学好“礼”是一切的基础。所谓“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礼”,是个人之所以立命,学校之所以立校,国家之所以立国的根本,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牢固基石。传统史学中的“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历史思想,以其礼仪背后崇高的道德内涵成为经典,流传于世。所以,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加强传统史学教育。学“礼”作为一种新途径,有助于“明德知礼”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三)有助于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淮南子•说林训》中有言,“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人,应当先看是否讲信用,然后再看他的能力如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中坦言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性所在。立德树人的首要工作就是“立”,也就是要树立好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从传统史学新途径来思考立德树人,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政治信仰方面,倡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于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近现代历史表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必然走向。传统史学精华思想中的忠诚报效祖国、铭记社会荣辱、坚定人民立场等思考角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确立诚信的价值取向。二是在学习科研方面,号召大学生坚守诚信学习品德。学习传统史学精华思想中的追求真知、知行合一、严守纪律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科研风气,践行正确的求知观念。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提倡大学生以诚实守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相如廉颇“刎颈交”,孙策周瑜“总角好”,雷义陈重“胶漆相投”,元伯巨卿“鸡黍之约”……传统史学思想中不乏人际关系处理的经典实例,事友以诚,是我们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修之课,从传统史学途径来思考,案例实在,理论丰富,容易掌握。四是在经济生活方面,要求大学生将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以传统史学途径思考,提倡“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合理规划使用钱财,“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信守承诺,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五是在就业创业方面,需要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要号召大学生以诚信为基础,遵守就业创业道德规范,切莫因小失大。(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中国走向崛起、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从传统史学新途径开展担当意识教育,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动关系,结合古今典故案例分析,能更好地让青年人提高担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传统史学精华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史学教育缺失或将导致诚信、文化认同、自身认识等问题,若能较好地撷取传统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较好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新途径,也必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德育

从北京奥运志愿者到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热爱,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成长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笔者对新乡学院2008级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01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

一、积极面与消极面共生

1.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追求新知,独立思考,锐意进取,成为改革洪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们往往忽略自身素质修养,缺乏知行统一的精神,认识与实践脱节。调查结果显示,41.0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太稳定;6.8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很不稳定;3.40%的大学生认为命运无法把握,只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大多数大学生思想进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少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党和政府的执政方略不够了解,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够领悟,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对自己的正确定位。调查结果显示,28.90%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10.71%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形势报告和政治学习活动不关心,11.03%的大学生不愿去参加这些活动,13.58%的大学生对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太感兴趣。

3.学习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愿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也有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42.5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劝阻一下,“听不听由他”;21.81%的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从群众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的现象,往往强调自我,而集体观念较为淡薄。调查结果显示,41.45%的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根据情况而定,6.23%的大学生选择首先满足个人利益。

5.竞争意识强,协作能力弱。当代大学生不缺乏竞争意识,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大部分能正确对待竞争对手和现实结果。但很多大学生的协作能力较弱,对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共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调查结果显示,49.57%的大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6.成功渴望强烈,心理素质较差。大多数大学生积极上进、渴望学业有成、追求事业成功,在成功面前能做到头脑冷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但在奋斗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容易出现胆怯迷茫、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47.76%的大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39.40%的大学生认为无私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现实,2.96%的大学生认为无私奉献已经过时。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还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的原则,狠抓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大学文化体系,以先进的大学文化构筑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使大学文化呈现出朝气蓬勃、生动活跃的新景象,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灿烂文明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我们从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中就可以感受到那撼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言论既是文学的经典,又是思想的精华;既凝结和彰显人文关怀,又升华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炎黄子孙安身立命、律己处世的价值目标和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然而,当代大学生中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对和谐校园构建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较低。2.58%的大学生认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残疾人让座位的行为与道德无关;29.54%的大学生认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还本付息时要视个人情况而定,3.80%的大学生认为不还款也可以。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追求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8.4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7.6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财富的多少最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尚,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鼓励学生做一个好公民、一个新时代的建设者。大学生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的需要和愿望

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看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做一个个具有思想和个性的人,看做教育实践的主体,培养和唤起学生的道德自觉。在德育中,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从“承认需要、了解需要、研究需要、掌握需要”的规律出发,进而按照“揭示需要、满足需要、转化需要、提升需要”的逻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通过“理解――接受――认同――内化――自律――自觉”的转变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育境界。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注重工具职能和外在目的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29-02

当下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远未完成,由于多种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确立了以消费为原则和以享乐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使得主导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启蒙都黯然失色,并迫使它们不得不向这种享乐文化吸收、借鉴,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精英文化的“边缘化”,主导文化的大众化。这种消费至上的文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是,不但整个文化向享乐转向,而且导致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押注在金钱上,使当今社会在消费的大潮中更加疏远道德修养,鄙弃价值系统,以极其自恋的方式对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重行定位,精神苍白与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时尚包装下,享受着已经掷扔神圣的大众的追捧。 “它裹挟着那弥漫周遭的虚无主义浸渍了人类精神领域……至此,人类对真理、善良、正义的追求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众口一词的操作中。”[1]人们听凭欲望的牵引,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着“本我”的满足。信仰消失,价值理性崩溃,整日里所谋者不过数米计薪,再远也不过是数量上的差别,不是物于物,就是算计着怎样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大气候影响小环境,尽管大学校园相对独立于社会,但它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组织部分,况且广大师生除了校园外,还不可避免地与世俗社会打交道,这就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如下特点:

责任感缺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于是,许多学生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道德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薄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丧失积极性,常常出现一些散漫、懒惰、粗俗等不良行为;不少学生把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有的学生,一旦入了党,当了干部就放松下来,甚至比一般学生表现还差;有些学生缺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点,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脆弱,甚至以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行为[2]。

个人价值突出。伴随市场经济逐利性的日益侵蚀,部分大学生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隐匿。不少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拼命学习,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重实惠、求实用,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淖。在他们看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遥自在的物质享受,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至于他人、民族、国家均可置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往往就是他们的座右铭。有些学生甚至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尺度简单同社会道德尺度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只有获取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道德水准下降。大学生作为文明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理应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模范,但由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部分学生意志不坚,日益受其影响,成为校园内道德规范的破坏者。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社会秩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学生就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进而出现了社会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学生考试作弊,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等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言语粗俗,不讲礼仪;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不讲环境卫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道德行为与大学生的教养和文明程度极不相称,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难题。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养责任担当。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内核,可以说,这些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它们要求思维主体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为目的,进行内在的自我体验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从而有利于大学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提倡这些修身的德性,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对其用社会主义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完全可以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们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每个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每个学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这就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造成危险,以“知足”、“无欲”作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道家看来,多欲就是罪恶,不知满足就是祸害,贪得无厌则是最大的罪恶。人生有也有低谷,低谷时期,对理想、愿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据情势而来,也就是要有一种视名利如过眼烟云的心态,能够安闲地度过淳朴闲适的生活。当然,时期尤其要有这样的心态。这样就可以培养大学生远遁物欲,宁静致远的心态,成为一个胸襟开朗的乐观主义者。

道家关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实在个体的自由境界上。首先,应该不为名利所动所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欲壑难填,人如果去追求它们,那么就离自由越来越远。其次,应该去除外物之扰。只有洞察事物本性,从更高的层面,即天人合一的层面,从人与世界、人与天的和谐上去看待事物,从而意识到万物和自我,摆脱各种不自由的状态,从而达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执意的迷雾,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自由,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下社会,即使在校园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结缠绕,如何做到超然于利益之外,这就要求大学生脱离出个人主义的窠臼,能够包容天下万物,体尽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朴、真实之境,以全局、整体的眼光看到事与物,去除了杂心烦恼,实现着对现实名利、财物、权势和礼制的超然洒脱。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际关系。儒道思想都是以“我”为本,为出发点,以此观照世间的人与事。无论是修身、立业,还是超越自我,与天人相合,都离不开“自我”这个执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仅要度己,终极的目的是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觉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达到了“人我”的平等。这就是说,从内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种种理念,从而拥有了一种高于道德、大于道德的终极价值。从外延的广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阶级甚至历史的界限,属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绝人间世的等级分类,无分别、破对立,绝对确认众生平等,万有同源,不同生命类型可以并存并置。它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宽恕每一生命个体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教育当代大学生以慈爱之心体尽天下万物带来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慈爱之心审视与人所处的共在之物,人与各种存在,包括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成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赖、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谐发展关系,就能够不自私自利,越帮助别人越充足;越给予别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面对多元思想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新世纪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德育

教育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共青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这就阐明了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2]。

1切实增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1.1增强工作责任感就要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后备军和预备队。培养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是高校团组织的根本工作职责,贯穿高校团组织全部工作和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把握住了这一条,就把握住了方向,就把握住了重点,就把握住了核心。高校团组织应切实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到重要日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自觉而坚定的做好这项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1.2增强工作责任感就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3]。要深入大学生,了解大学生,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规律。要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推进落实。要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要体现实践性、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要多采取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提倡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时代感。1.3增强工作责任感就要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是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既体现正确的导向、又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大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实践,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健全有形的日常工作机制,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强化阵地建设等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建立思想道德监测预警机制,时刻跟踪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动态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积极向高校学工部门反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形成社会化推进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高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要构建高校团组织工作“项目化”落实机制,科学立项、缜密策划、层次推进、跟踪监控、综合评价,努力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特点,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丰富多采的团体活动为载体,以高校团组织建设为保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1坚持正面教育大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本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成长阶段,必须针对这一特殊时期的成长特点,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一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要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主人意识、形象意识,引导大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正能量。三要积极推进大学生读书计划。全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四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十佳大学生”、“十佳优秀辅导员”的评选表彰以及“青春励志报告会”等活动,为大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良品质,让大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2.2突出实践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教育。一是全面深化共青团体验教育活动。高校团组织要把体验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校团组织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锻炼活动,不断丰富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活动载体。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社区实践活动。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广泛创建社区青年中心、社区帮扶岗等社区大学生组织,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认识自我中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2.3优化成长环境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环境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切实推进大学生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生文化行动,全面活跃大学生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善于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加强各类大学生文化协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多样性文化需求。二是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大学生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以大学生保护委员会为组织保证、以助学资金为保障的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校园净化工程”、“大学生网络文明行动”、“大学生远离”、“阳光心理行动”、和以帮扶特困、残疾、单亲等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关爱行动”等活动。要倾听和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和呼声,积极向高校党委反映大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努力把大学生学习、维权等事务纳入高校的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三是加强大学生活动阵地建设。要巩固、完善团内活动阵地,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活动阵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命名创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

作者:邱泽航 肖鹏 单位:1.牡丹江师范学院学院 2.牡丹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博文.道德与实践活动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37(10):23-24.

[2]陈伟华,刘固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91(10):12-13.

[3]詹丽萍,孙堂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9(09):218-221.

[4]涂德洋.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1,318(5):191-193.

[5]熊辉,胡柳娟.大学生道德榜样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4):42-47.

第5篇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特色。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效应,与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1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美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厚实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以及完善的德育教育理论的沃土,使得美国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

1.1以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为核心的公民教育

在美国,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课,而是通过公民教育课的讲授来实现的,是通过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如历史课、宗教等来进行。通过这些课程使大学生感到作为美国人的优越感和热爱美国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法制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和维护美国制度的好公民。[1]

1.2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体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个性自由、完善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奋斗。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勤劳勇敢、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务实进取等。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美国大学中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确立与美国社会需要相迎合的价值观。

1.3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在美国,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伦理课程实现的,而这些伦理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以及学术道德教育等方面。社会道德教育的实现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来接受社会的教育,从中受益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而职业道德教育是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并辅修规定的必修课程来实现的。

1.4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独立平等、自由竞争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健康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展开的。许多美国大学都把心理学课程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设立了相应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这些机构都配有严格考核挑选的专业心理专家,从而保证能够为那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健康全面的发展。

3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颇有成效。

3.1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各科课堂教学

美国高校不仅设置系列道德教育课程,而且在自然学科、文史哲等课程中也引入适量德育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同时采用讨论、阅读、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2]。

3.2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性和服务性是美国大学德育方式的根本特征。许多美国学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途径是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美国大学设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实践时机,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断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灌输的不足,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3.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如果说在美国大学中有一个专门机构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话,那就是心理咨询类机构。[3]这种心理咨询机构在三十年代出现在美国大学校园,现已在高校中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类机构。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服务渗透到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

3.4通过社会公共环境和大众传播,以情景熏陶的方式

美国渗透式教育在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上,不仅注重外部社会环境渗透式的影响,也注重家庭、校内部环境渗透式的影响,使个体在情景熏陶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价值观念。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公共环境、场所的建设。此外,美国大学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4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吸收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4.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比较发现,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注重灌输大道理,而美国渗透式的潜移默化作用来达到教育目的。基于此,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形式单一化的弊端。在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上,不能脱离实际,既要强调外在的多种形式教育,也不能忽视在日常活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耳濡目染的教育。

4.2更新德育理念,改革德育内容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而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本主义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来实现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4]同时,德育内容也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应当结合社会实际,形成动态的德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德育教育的内容,并适时适度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以期能够有利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3注重德育各阶段的层次性和渗透性,注重启发诱导

在美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并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去提高。我国也应借鉴别国经验,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融合渗透、丰富载体、营造环境、改革方法。一是要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避免直接讲授规则或强迫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中。二是要借鉴其教育途径灵活多样的特点,塑造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Vision and Practice in Three Contexts,p.7.

[2].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课题组:《关于高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J],载《大学德育》,1992.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对策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趋于功利化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多数大学生都在不断的受教育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思想目标模糊,盲目追风从众,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部分同学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完全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出现了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一些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同学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甚至将权钱交易作为衡量社会生活的准绳,一切事物都以等价交换为标准,趋于功利化。

(二)公共道德、情感道德缺失

公共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就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定和制度。但是,校园中随手扔垃圾、买饭插队、考试作弊、随口说脏话、公共设施被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懂的相互谦让,爱护环境,遵守纪律,出现公共道德缺失的问题;情感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恋爱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男女恋爱却是因为精神上的寂寞空虚,或是心理上的从众行为,两人就草率的成为恋人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缺少感情基础,没用共同的理想目标,遇到意见不合或是困难就不负责任的提出分手,将恋爱当玩乐。甚至有些男女同学大学期间因一时激情而发生关系,大学生怀孕、流产现象时有发生。情感道德严重缺失。

(三)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尽宠爱,什么好东西都占为己有,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较为自私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时不懂得团结协作,缺乏奉献精神,集体意识淡薄,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的利益。处理问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不懂得换位思考,怕干活,怕吃亏,严重缺乏奉献精神。

(四)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以重视理论教育为主,往往忽视了同学们实践活动,使得很多同学缺乏实践经验,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抵抗失败的打击能力较弱。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对策

(一)继承爱国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爱国主义思想,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相融合,认真贯彻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将哲学原理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遇到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矛盾,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时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取向,发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重视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风气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教师思想道德的加强,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提高,各大院校的教师应不断的丰富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时刻保持着先进的思想,采用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思想教育,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辅导,其次,高校还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优秀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途径,开展思想教育讲座,鼓励大家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勤工俭学、到福利院献爱心、参加公益劳动等一些社会服务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的学习到劳动的快乐,奉献的幸福,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明辨是非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加强不仅仅是需要外力,更需要自身的调整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学习先进思想,提高辨别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眼力,自觉学习优秀思想文化,坚决抵制错误腐朽文化。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阅读优秀的刊物,学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观看先进人物的报道,从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失败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外,做事先做人,大学生还应自觉的养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的习惯,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还应学会正确的使用网络工具,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提高自律性。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坚实的使命,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10修订版.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44-02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先导。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党、爱校,关心国家大事,政治视野比较开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较为关注,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他们高度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充满了信心。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心态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政治思想较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政治选择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我意识、功利意识的矛盾。大学生乐于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多元化,功利意识较明显,表现为基本功不够扎实,内涵不够丰富,目光不够远大,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比较地浅、浮。③道德认知和践行的矛盾。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他们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但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知行脱节,眼高手低,缺乏自我约束力。尤其表现在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化和高消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处在他律阶段,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④自我认知趋向客观和处理社会关系能力薄弱的矛盾。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在增加。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向前发展,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就越明显。一部分学生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行为产生迷惘和困惑。

1.理想信念淡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他们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利益;注重个人自由,忽视组织纪律;注重索取,忽视奉献,理想信念淡化。

2.传统美德淡化。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发展,个人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追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美德逐渐淡化。一些学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观念淡漠,生活上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一味追求所谓“现代人的豪爽”,他们的义利观、节俭观、恋爱观、家庭观、道德观等发生扭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淡化。

3.敬业精神淡化。少数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积极性锐减,敬业精神淡化,认为“只要能拿毕业证书就行”,得过且过。

从主观上看,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工作内容、机制、方法等滞后。①认识不到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虚场合”,做也可,不做也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②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职能不明显,有的部门虽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专人分管这项工作,但无章可循、形同虚设,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③方法不适应。没有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工作,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缺乏吸引力。有的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替代思想政治工作,大话、空话、套话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和原则。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教育。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从事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全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全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建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看到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良好的机遇,但也不能忽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的信息平台和软件,找准高科技网络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主动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向。

4.更新方式,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必须经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堂到社会、由知到行的过程,因此,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强化实践观念,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从社会大课堂中选择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富有时代性、典型性、科学性、启发性的实例来强化理论学习,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使他们真正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全方位、多侧面科学地观察社会。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发挥聪明才智,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宽视野,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三种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2]柴永红.强化服务观念――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第8篇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一些身心特点:

1.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年大学生的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和完善,他们不仅要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要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心理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与生理发展平衡,因此会产生生理成熟,心理幼稚的不稳定现象。

1.2实现个人发展与他人期望的统一

青年大学生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希望知道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在父母,老师及同辈群体中的印象。他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自我,接近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期望达到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1.3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发展

青年大学生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大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甚至改变他们以往的一些道德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新的看法和认识。

1.4渴望独立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与社会接触,感受到了不同于家庭的新鲜事物,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想要去探索。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远离家庭的束缚,也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与此同时,他们却与同辈群体产生了依恋,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们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

2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为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懒惰成性,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生活上更是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缺乏集体荣誉感,他们不比谁的学习好,谁对社会对学校和班级的贡献大,只比谁更能花钱,更能买名牌,相互攀比炫耀自己。有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要上千元,花钱大手大脚,节约意识十分淡薄,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

2.2心理脆弱,思想容易走极端

一些青年大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自卑,厌学,想问题和做事都爱走极端,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缺乏足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而且还存在着报复思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3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利用,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吸烟、喝酒、赌博,逃学、泡网吧等现象在青年大学生中也是屡见不鲜。

3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对于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不仅要符合青年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注意与时俱进,建立长效机制。

3.1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在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年大学生有很多时间是在家里面跟自己的父母度过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都有很大联系,所以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1)培养青年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他人,会照顾好自己,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有意识的培养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2)节约意识的培养。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家长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3)用表扬和赞赏代替打骂和惩罚。现在很多父母都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小孩做错事情,就一味的打骂,这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形成逆反情绪,产生于父母对抗的思想,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孩子们在成长当中的努力,家长应该关注,并给予鼓励。(4)适当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接近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防止青少年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

3.2学校要注意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一味的看重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此,学校应该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上下功夫。(1)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要灵活化,不要只是单纯的填鸭式教育,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内,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分组参加,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互帮互助,树立团队合作的精神。(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成立一个“心灵抚慰站”,让专门的老师解答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惑,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度过心理迷茫期。(3)学校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不只是要教书,还要育人,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同时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组织和管理,制定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教育策略,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3.3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滑坡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1-02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贪图享受、相互攀比

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任意挥霍。有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要钱购买各种电子产品,以在同学们面前显摆,满足其不健康心理的需求;有些学生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比吃比穿上,学生父母按计划给足了生活费,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按计划开支,反而时常向同学借钱消费,这给父母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与别人攀比追求时尚品牌。

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现在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精神。他们不关心他人痛痒,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们只要集体照顾,却不讲集体纪律,不能服从他人和集体的要求。这些学生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首先也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过浓,已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面。

3.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

部分学生沉迷网吧而难于自拔,许多学生因为上网已造成学业荒废,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对于这些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面临压力,他们往往是意志消沉,容易盲从,逃学,甚至弃学。

4.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读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读书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把读书与功利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毕业后可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根源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地关心和呵护,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与孩子没有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工作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教师联系和沟通,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而走上歧途。

无论以上哪种教育类型,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低下。还有,大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时节,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的诱惑等等现象,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期正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候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可塑性的不定型时期。这时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还不具备能正确地进行选择的能力。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作如下探讨。

1.宣传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长的法制意识和家教意识培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还要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抓住每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育好人当做教师的第一要务。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处于成熟期过渡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应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每一个板面都能生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认真开好信息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学会在网上选择有用信息,获取有用知识;组织学生办板报、演讲及知识讲座,进行自我教育,及时矫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福利院等,且到喜爱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如设立校长接待日、班主任接待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等,都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远远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1)学校与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2)加强对学校周围网吧的管理,同时要与司法部门联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氛围;(3)全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意识教育,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力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合作,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朴军辉.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点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2]王树洲.中学德育问题的断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贾卫红.关于中学德育方法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5]戴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与矫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6]谢惠莲.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 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日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际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中国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国网民规模达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了13.4%。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们,从一纸信封到电子邮件,从Ic卡电话到QQ千里传音,从听广播、钻图书馆到“逛”门户网站,从写日记到开微博,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1.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越来越依赖网络

笔者曾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在学生中做过调查。被调查的两个年级共448名学生中,100%的学生都上网,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有重要影响的比例接近9%,比较有影响的为27%,影响一般的占到480/o,而认为没有影响的只有不到3%。从上网时长来看,超过7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都在3个小时以上,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

2.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下面的两个转变:

(1)认知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寻

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由传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地上网探寻。以往的课堂、图书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在减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兴的、开放式的、宽松的知识获取渠道的确立。调查显示,在获取信息、查找学习资料的方式上,利用网络的比例为63%,远远高于去图书馆的31%和报纸杂志电视的6%。传统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以加工成型的板块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学生只是被动地被灌输,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彰显;而网络使得各种信息通过一张“网”连接在了一起,于是可供大学生选择的信息量增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2)获得知识的内容由经过选择性地筛选转变为无序的冲击

大学生不再过分依赖传统媒介上局限的内容,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传统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经过有选择的处理后才会提供给大学生。而网络由于其特有的开放性、无序性、主动性、超越性,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平台。这样由于各种信息的充塞使得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正确的或是必须的知识,而是进一步去寻找自己认为实用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从上述两个转变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它在扩大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量、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最重要的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接受调查的学生基本上是80后、90后,他们对新事物怀有极强的好奇心,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能力。进人网络犹如进入信息的海洋,各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到处传播。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当代的大学生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不能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合理筛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在谈论、评价、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切合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与自觉抵制的能力,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对新理论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爱好广泛但庞杂而不系统。

二、网络时代下,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以下方法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要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帮助他们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内容,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品位,增强其抵御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并相应承担选择的责任,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2.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弘扬网上主旋律,使之成为网络上的“学生之家”,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要建设一批优秀的“红色网站”,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传播给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社区满足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建设网上校园,推出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为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网的最大优势,即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使学生无拘束地参与讨论,给大学生们一个既可评论时事又可评论校事、畅谈人生、理想、价值的天地。在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

3.培养适合网络时展要求的思政教师队伍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就要求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政工作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恩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扎

实地掌握基本理论,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良好的信念素质与知识素质。自己要拥有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掌握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己必须要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

4.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

网络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将引得大学生在自己的QQ空间上或博客中或各类论坛中将自己心中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这表明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教师一学生”的信息机制日趋弱化,“学生一网络―教师”这一新的信息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思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学情分析,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思政教师应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页、博客,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和了解,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服务。可以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开展有益的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强化正面宣传,使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面对网络文化这种开放性的、超越性的、多元性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的加剧,明辨是非能力的缺失。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自动自觉地投身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增强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运用网络的力量占领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第22卷.

[2]旷勇,目前大学生价值现调查分析及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陈瑜玲,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探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7.

[4]张社争网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11期.

第11篇

高校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极少数学生综合素质偏差,思想品德上的缺点明显暴露出来。本文就部分高校极少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弱点做以下分析,并找出思想素质差的原因及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并加以论述。

一、极少数学生思想道德不健康现状分析

1.在世界观方面,胸无远志,缺乏奋斗目标,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

2.在人生观方面,没有抱负,看不清自己的前途,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有自卑感,常有自暴自弃的现象。

3.在价值观方面,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奉献精神,自私自利,漠视他人。

4.在道德观方面,对如何做人的道理知之甚少,言语粗俗,师长观念淡薄。对老师的教导,职能部门的管理,持一种厌烦、逆反的心理。

5.在劳动观方面,怕苦、怕累、怕脏、不肯出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

6.在学习方面庸懒,畏难、厌学情绪明显。有的学生经常迟到,上课睡觉,讲脏话;作业不想做就不做。自甘平庸,不思上进,没有时代紧迫感和危机感。

7.在生活方面,贪图安逸,讲攀比,摆阔气,摒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8.在行为规范方面,缺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修养,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

9.在择业观念方面,眼高手低,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种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责任感,缺乏自制力,幼稚,自私,颓废,等等。

二、学生思想素质差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网络时代,使他们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不良社会现象,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冲击。面对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产生痛苦、失望、自卑,导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堕落。

2.家庭原因

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有问题时不能正确面对;不是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唠叨、训斥,甚至棍棒教育。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娇惯和放纵,造成了孩子的过分“自私”。像喝酒、吸烟、讲脏话等不良的现象,许多学生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

3.学校原因

我们的教育沿袭了传统的“高分教育”,而忽视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的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1.引导学生树立理想,面对现实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他们认识自己,避免心理的不平衡。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落到实处,就会得到学生的响应和配合。

2.优化教学环境与内容,形成育人合力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与社会配合,使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

(1)教育环境设计得越合理,教育过程越科学,就越能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较大的可塑性。学生在卫生整洁,花草丛茵,设施完备的校园中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风貌,促进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净化心灵。同时,大力宣传新时期的先进人物、英雄事迹,表彰校园内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及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2)抓好家庭育人环境。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家访、通讯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可取代性。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共同解决。

(3)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正确导向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公、检、法等部门形成强大的社会教育网络,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社会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影面对学生幼稚单纯的心灵的腐蚀。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整体工程,必须建立起一支高效负责的队伍。

(1)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工作最重要的角色,必须加强对班主任的定期培训、经验交流。

(2)教工队伍建设。只有教师形成健康、美好、真诚、光明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统一,才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每位教工都是德育工作参与者,都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人。应把教工德育工作情况纳入全年考核、评优之列。

(3)学生团员干部队伍建设。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培养一批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团员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帮助和带动全体学生。

4.善于创造良好时机,选择适当教育方式

抓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动态,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调查研究,既做良师,又做益友,了解他们的苦衷和难处,做好点拨与疏导,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1)运用灵活的方式,选择最佳的时机,知己知彼,因人施教。(2)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人格来感召人,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3)注意反馈,持之以恒。教师做思想工作时要有耐心,要时刻注意交流后学生的转变情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通过校园网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围广、见效快。如在网上设立校长信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站等,注意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的软件。

6.开展丰富、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专门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收效细微,凭空说教没有人听,也没有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不拘于形式.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有趣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热点问题,学校可以开设讲座、讨论会,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还可以通过放电影、辩论赛和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其它活动,如校运会、文娱晚会、演讲比赛等等,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获取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严峻而神圣的工作,它没有一定的模式,也不应该限制于一个模式,要综合运用、积极创新、与时俱进。遵照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一定会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提倡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从人类实际出发对于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帮助所有人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是一种积极教育理念,代替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的消极模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1)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传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大多是以“道德问题”为专题,首先摆出学生常出现的“道德问题”,再举例说明给出解决建议与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培养。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这种思想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内容与视角,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以及积极的人格培养等方面。

(2)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传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机械地将标准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个体,学生只能

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种被动的传授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积极心理教育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注重培养与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鼓励学生发展潜能。学生不再仅仅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的客体,同时也是主体,不断在教育中挖掘并培养自身积极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

(3)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传统教育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不高。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拥有各种各样的基本需要,对自身的长期发展很重视,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对人性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很好地理解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就会创造出开设课程、道德宣传、道德讲座等形式以外更多的途径,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血液。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品质指的是个体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积极追求。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只针对可能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预防,但是大学生可能会在成长中出现一些消极思想,这都是比较正常的,不能把她们归为道德败坏的学生,这样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保持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坚信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鼓励并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将大学生隐藏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久之道。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体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要靠客观外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塑造,关键还需要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发挥作用,尤其是主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对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越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接受教育,主动形成自己的精神涵养,从而对自己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智慧和能力,人们对希望、快乐、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传统文化导致人们逐渐失去精神归宿,很难体会到满足与幸福,这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的个体需求。

(3)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

传统道德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教育者应把培养学生积极的理品质作为重点,积极心理学导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因素,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塑造的独立人格与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他人的称赞,大学生的积极性会极大提高,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开展读书学习等文体活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