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

时间:2023-06-01 09:3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外继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外继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高等学校;继续教育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步形成,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继续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在人们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占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过程中二定要更加大显身手,应有所为,也将大有所为。

一、构建终身学习社会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上许多政府重视继续教育,制定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企业的利润或资产几个百分点必须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据有关资料报道:1996年美国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为560亿美元。如美国爱德华・琼斯公司职工年薪为2.2-2.7万美元,在美国不算很高,但是人均每年132小时的在岗培训极具吸引力。1998年德国私人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经费为343亿马克。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名为(学习时代)的绿皮书,提出要复兴英国的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1995年我国科技兴国战略提出: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关注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它是实施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2004年教育部制定“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前不久,教育部主持各方专家完成了一部洋洋百万言的“教育国情”报告,题目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几乎是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行动咨文,是教育界应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份答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是近年来我国社会所形成的共识,同时它也是政府和民众共同推动的一项宏伟计划。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来说,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它更是具有与企业等其他相关机构不同的自身优势,背靠高等学校优厚的师资、物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一切资源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全民学习的中,一定会有大有作为的空间。

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目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展终身学习的各项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而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方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观念滞后、办学模式单一、特别是主动性不强,在认识上已有一定的差距,看不到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带来教育变革、赢得社会声誉、造福人类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效应。另一方面,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很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下滑,教学站点分散,教学管理、教学服务难以到位,办学学院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有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成教生源在下降,外部原因是独立二级学院、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竞争,学生的选择更多了;内部原因则是师资、住宿、图书资料、实验等办学条件差,成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日渐减小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高等学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从总的趋势来说,既然我国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那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规模只会不断扩大,而不会缩小。但对某一个具体高等学校而言,在目前现有办学条件下,如果其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那么它就不宜继续扩大规模,而应尽量稳定现有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想办法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改善教学站点的办学条件和建立自己的办学基地。在其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后,再去考虑扩大规模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受到许多市场因素的制约,如果一个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必定会严重影响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想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也是有困难的。再从结构方面讲,继续教育从长远发展看主要是在职在岗的业余学习和高层次培训,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主要应放在高层次培训以及在职在岗的业余学历学位教育上,其学历学位教育要逐渐同全日制的学历学位教育接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一个是全日制的,一个是半工半读的。这一特点也要求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设在学校周边,离校不远处或者交通便于学生下班后上学的城区比较有利,不宜设在远离城区的郊区。当然,高等学校要努力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提高办学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筹集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形成学习型社会作贡献。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将优质教育传播给社会,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所有资源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他们的提高提供多种进修学习机会。与此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开发,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紧紧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教学特色、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要形成以高等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办学网络,和以在职岗位(执业资格)培训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要的角色。

1.加强校企与中外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高校是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继续教育是人们在完成一定的学业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而继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制定灵活互动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是企业和高校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高校利用企业的广阔的实践场所,开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充分享受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高校继续教育充分抓住企业这一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二者共同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另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国际阿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外继续教育学会和各种组织的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通过中外合作发展继续教育,可以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实行多元合作培养模式。

2.提高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

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深入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由于知识进步、技术创新引发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的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社会中充分履行其终身教育使命所必须具有的特性。目前,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1号文件的颁布,已经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上历史日程,这是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要求,也是对继续教育提出的号召声,继续教育必须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传授方法上实现创新以便及时跟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层次和质量,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3.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大建设与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不管是对高等学校本身,还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承担着主要工作。因而,不仅教师本身应进行终身学习,而且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支高效、精干、能够适应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要允许继续教育办学单位采取聘任合同制自聘优秀教师,如聘请外校的师资、企业中实践经验非常强的专家等。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校研究生动不动就兼课以及一些兼职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或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种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由于不断扩张而造成普遍师资紧张,如果引进外面的师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缓解继续教育方面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

4.实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开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方便那些已离开中等或高等学校的人能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可以适应需求,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实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按学制规定集中时间在同一所学校或教育场所修完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的成就(或学分)可以累计成文凭或学位,也就是对于受培训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让学员的学分能在“学分银行”储存、积累,在学员的学分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后,授予学员相应的毕业或者学位证书。这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调动人们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积极发挥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不能满足的,必须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才可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在为广大在职人员这一群体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优质资源和服务,应该是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尽快建立我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积极参与高等学校新一轮的竞争。

第2篇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的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系指依照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同时受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高校、中专、中技的自然科学教学的人员。

第四条各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单位根据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个部门为管理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部门(以下统称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并组织施行;

(二)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选题;

(三)组织安排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情况;

(四)评估继续教育质量,总结继续教育经验,宣传、表彰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受理有关继续教育的投诉,并进行调解。

第七条各级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要兼管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实施本细则列入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八条继续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为提高本市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

第九条继续教育的目的:

(一)补充、更新、拓宽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

(二)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三)培养中青年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

第十条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或学科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

继续教育的选题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本市、本系统、本单位科研、生产、教育和工作需要,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业务水平确定。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办各类培训、学习和研修班;

(二)参加学术讲座、交流和考察;

(三)外派对口单位短期工作或进修;

(四)参加函授(刊授)、电大、职大、业大和夜大学习;

(五)有计划、有指导、有考核的脱产自学。

第十二条接受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向本单位提出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时间由本单位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作出计划安排,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脱产12天,脱产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内累计使用;

(三)经所在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待遇;

(四)经所在单位同意派出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费及旅差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学习活动;

(二)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在国内连续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派出国外境外留学、进修三个月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先签订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五条本市实行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区、县级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市政府各委(办)、各局(总公司)和市直属各单位颁发。由科学技术人员本人持有,实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登记,并按高、中、初级的档次,由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证书是系统记录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具体情况的有效凭证,是科学技术人员晋升、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及考核的必备证明。

第十八条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作市继续教育专项调控经费,其数额应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

各区、县级市财政每年也应拨出专款作为当地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额度不低于科学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

企业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从如下途径解决:

(一)培训费用摊入成本;

(二)投入基本设施的费用在利润留成、包干节余、税后留利中开支;

(三)直接为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在项目资金中开支。

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节余和预算外收入等自有资金中开支。

第二十条*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认定可成为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也可以直接与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协议,承担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一条被认定为继续教育基地的单位不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其继续教育业务范围由认定部门确定,并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市继续教育基地按审定的专业范围和方向,对本市有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及中级科学技术人员的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列入市继续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认真执行本细则,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表彰和奖励一次对继续教育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3篇

一、从教师角度谈文化素养的提高

1.通过转变英汉思维提高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中西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不能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去翻译和剖析英文句子(你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这是教学生还是自我提高?)。例如翻译一个简单句子:“在我这里不要期待太多。”中国式翻译往往会说“:Don'texpectmetoomuch.”但是对比才知,西方人常讲:“Don'texpecttoomuchfromofme.”又如:“2011年,我国经历了很多自然灾难。”由于受中国式思维影响,我们(很多人可能)会直接翻译:“In2011,ournationhasexperiencedalotofnaturaldisasters.”但是按照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在陈述一句话的时候,不能带有个人意见,要客观地表述句子内容:“Naturaldisastersaccompaniedourin2011”当然,英语教师们除了要灵活转变思维之外,也要加强培养当地语言思维的表达方式,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从教科书入手。我们的教科书不应只有文字和个别图片、录音带。作为更真实和客观的反映,我们的教材必须附上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与内容有关的真实图片等;增加可视性的教学媒体,如教学软件、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给教师和学生以最贴近现实的情景,通过可视性的了解和接触,增强他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3.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学校为教师订阅各类时文杂志,不断了解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师本身的知识,以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英文报刊阅读,并以此提升阅读量是提升英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各方面的时事动态都会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这不仅让教师快速了解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还增强对地域风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英文报纸杂志上出现的“Cooperativelearning”合作学习、“Dragonboatracing”赛龙舟等,还有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害,如“Theearthquake”地震、“Thetyphoon”台风、“landslide”滑坡等。教师从中都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词汇,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

二、从学校角度谈文化素养的提高

1.为英语教师敞开国门。有条件的可以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出国培训。无条件的可以请一些外教或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到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来。这样间接或直接地了解英语国家,切身感受英语文化,非常有利于认识、比较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2.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并应该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为老师们的继续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在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让职教的英语教师注意了解中外交往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使英语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传统节日等等,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3.将英语文化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英语继续教育中,应使英语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浑然一体,使英语文化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让中学英语教师充分注意了解英汉交往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既应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英美等国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等社会文化大的方面,又要重视约会、打电话、吃饭、打招呼等等社会生活细节,以及词源典故、成语、格言、委婉语、禁忌语、敬辞、谦辞、语体(正式、中性、非正式、俗语等)等等反映文化差异的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帮助英语教师逐渐形成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作者:邱丽娟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

第4篇

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55-02

一、引言

何谓继续教育的内涵?据《教育大辞典》记载,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以此推及继续教育的外延,通常应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根据不同层次,除由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学会)、企事业单位举办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教育、函授和刊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媒体推行远距离教育形式;学习方式主要有短期进修班、业余自学、技术考察、学术交流等。继续教育的主旨是改善受教育者智能结构,增强专业能力,开发潜在创造力,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的中国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和自身优势,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齐全,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与普通学校教育并重、并存,构成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完整分支,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层次。

二、新世纪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职能已由过去单一的传播知识逐步向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扩展,而继续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高校联系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国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的日益凸显,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特别是WTO后国外优质培训机构的大量涌入,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语言培训为例,在群雄逐鹿的外语培训市场,由高校主办的外语培训机构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力量而独领,尤其在出国热潮席卷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出国前培训课程更是炙手可热,但随着新东方、环球雅思等民办培训机构的崛起以及华尔街英语、英孚教育等洋品牌竞相登陆中国培训市场,高校培训机构一枝独秀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据统计,在上海的1400家非学历办学机构中,洋机构的比例不足10%,但其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却相当高,几乎占了上海市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处于激烈竞争格局中的高校继续教育,将如何发挥品牌、师资、研发等诸多强大优势?更有甚者,当前社会教育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学历补偿型逐渐发展为学历需求型、知识更新型、知识复合型、素养提高型、全面发展型、充实生活型等多元需求,该如何整合各方资源以使多元的继续教育与多元的教育需求匹配?

三、欧美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继续教育的借鉴

继续教育的概念最早由发达国家于19世纪提出,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外继续教育也由最初以对一般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再次培训,发展成为按照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宽门类、多样化的包括准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内的大众教育。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开展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加快复合型人才的造就速度。

美国:高等教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其教育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服务贸易跃居美国服务的第5位。据调查,在过去几年中,有50%的两年制学院要求修习国际性课程,50%的四年制大学和12.5%的两年制学院参加了院校国际教育合作,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要开设600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社科与人文以及教育等学科领域的50%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目前美国大量高校在海外还设有分校区,实施海外跨国高等教育项目。

德国:1993年,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同行开展的合作项目达6700余项,其中3700项与欧盟国家的高校共同实施,1300项与中欧国家高校合作,530项与美国高校合作,230项与中国高校合作。

新加坡:先天教育并不发达的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早在1998年就提出“十所定级大学计划”,即在十年内新加坡至少引进10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加速新加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这些大学从欧美、亚太和东南亚地区集聚地一流的专家、高校教师和学生,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新加坡的地区竞争力,确立其在东南亚的教育领先地位。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注重吸引国外教育机构到新加坡合作办学,为新加坡普通劳动力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机构和合作办学机构走出国门,广泛招收亚太地区各国留学生,使新加坡成为“地区教育中心”。

香港:香港对高等教育向来持开放的态度,没有把海外教育机构的入侵视为一种威胁,反而将其看作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据统计,1996年在香港地区的海外合作项目就有300个,1997年达到500项。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的有120所院校,分别来自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家。

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未来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传统的以学术寂寞为主要特征的学院教育已被大规模的形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取代,因此,中国高校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协作活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国际化策略

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地发展教育,每一个国家都需要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不足。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精神,世界贸易组织提倡成员国相互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今后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贸易将会大幅度地扩展,各国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也必将日益加强,全球化策略已成为各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以及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加速为本国培养紧缺人才,促进本国高等继续教育体制的革新和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为适应全球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缓解世界国际型人才紧缺现状,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继续教育中心,曾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重点项目有: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澳合作高级公共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英合作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这种国际化继续教育项目,拓展了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为社会开辟了一条国际型人才成长通道。

2.品牌化策略

当品牌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赢得生源、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高校应更加注重内涵的锤炼,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随着加入WTO,中国高校已经步入教育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国门的开放,境外著名高校纷纷登陆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构筑国际同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如何打造和经营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品牌主要是由专业、课程、师资等硬性教育资源构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化经营,首先应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继续教育运作机制,培育并引导继续教育消费;其次树立竞争意识,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继续教育投入和退出机制、收益与风险配比机制、决策管理机制以及成本竞争机制。在新世纪中,我国高校要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加快师资品牌化和课程品牌化步伐,不断凝炼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价值。

第5篇

一、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新闻系算起,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刚结束时只有三五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到2013年中国有390多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短短35年的时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几乎是从零基础发展到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程度,这样快速的发展说明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当前,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显示,新闻传播学类就业工作对口度高,起薪高,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明显,五年后收入高,综合满意度高。就业率达到了93.26%,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7位。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体系逐渐完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规模扩张更大、办学层次更丰富、学科外延继续扩大。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为代表的传统名牌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等专业院校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民办大学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体系、层次较为全面的办学状态。

二、强化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首先各类媒介和出版机构对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对于专业人才数量需求仍在增加。同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他们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以传统媒介广播电视为例,目前的从业人员超过75万,并以每年4%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是大量需求,如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已达300多万。其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宣传、公关类人才的需求,他们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要求。再次是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培训转过来的,因此急需此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二)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全日制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培养新闻传播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全日制教育这种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全面,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人才培养周期长,少则两年(专科),多则七年(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二是进入门坎较高;三是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在校生为23万,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的学生。

2.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目前来说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师资力量的好坏会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好坏,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随着新闻传播的持续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师资状况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拓展,导致了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然而,这些老师既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没有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经历,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知识教学理论偏离了实践。

3.课程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与文化课程较多,譬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学史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但课程的设置都是理论知识,相对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一直给学生灌输着死板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新闻媒体对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对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希望懂新闻业务,又要懂得媒介经营管理,然而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注重在记者和编辑这方面,这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且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真正提

升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继续教育则是完善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1.培养对象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学习效率更高。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换而言之,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实践为重。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培养环节中最弱的一环。对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即参加新闻媒介的专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些人员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专业的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要强于在校大学生。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有着较高的学历、技术职称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所从事的新闻行业所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较为敏感,且又孜孜以求,目标明确。

2.继续教育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使本科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笼统而广泛,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将许多学科或技术分解或综合成若干个小单元来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往往会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经验,使得理论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深入全面。已经从事于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对自己今后是专攻于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自己的技术专业水平还是想要从事于媒介管理的方向,这些“媒体人”对于自己今后的方向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朝着自己的专业目标而努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个专业,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都没有明确,对于课堂、课本之外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只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继续教育周期短,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快速达到培养的目的。继续教育的学制以短期为主,短周期的学制给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继续教育对象的职称经历,专业素质层次不同,他们有不同的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像普通大学教育那么“死板”,媒体人员在继续教育中,通过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升华。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自己的目标都非常的明确,所以在通过高水平的讲授课程和短时期的培训中,参与者很快的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继续教育这种短周期的培训效率高,见效快。

(二)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全方位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

1.政府要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实现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毕竟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体制尚不健全,继续教育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只有一些老牌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依托新闻学院开展了新闻传播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把握此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明确目标任务,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观念,不断满足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积极调动高校、广电、报社、培训机构等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统筹好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重点做好短期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专业硕士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各种网络通讯软件等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根据行业特点加强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高校仍然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些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已比较完备,包含了函授、夜大、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地方学历班、专业证书和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而新闻传播专业继续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本专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如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高校应当依托发展较快的全日制新闻传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分水平、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机制。当今社会对于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在传统媒体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高校应当在传统媒介专业硕士、在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岗位产生,如信息数据编辑、互动编辑等。而传统媒体岗位也对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了解互联网的技术和工具、社交媒体的特性和平台“对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软件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了解社会动向和行业特点,进而调整或增加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 继续教育 个性

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的教育成就,“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众多,他疼爱学生,学生也尊敬他。师生间的这种良善的关系,不仅源于孔子道德的崇高,更建立在他能够尊重学生个性,以学为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所以,施教的原则也该是如此,应当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应学习者个性的教育。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常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影响……”,他眼中,个性是“社会性的个性”,个性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最大的特殊使命就是:培育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此,任何教育都要受到个性教育的审判,都要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去实践。

多年来,图书馆发展,一直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管理,强调宽松和谐的氛围。其一,“以读者为本”,奉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营造高雅、和谐的服务方式;其二,“以馆员为本”,尊重、认识、发展、培养人,爱才惜才。通过发展个体,达到促进整个图书馆人、书系统的和谐有机发展的目的。

而今,伴随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时代的挑战和洗礼。图书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从而保存、扩大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弘扬、发展图书馆的固有优势,创造、开辟图书馆未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激发继续深造的向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员参与继续教育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其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但图书馆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优势,通过环境营造,在“书韵飘香”中,无限唤醒馆员的精神需求,潜移默化地熏陶馆员,使其渴望更高层次的知识;渴求展示才华和个性;在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品行学问、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发生积极持久的改变。

二、个性限度内的再发展,贯穿于整个培养活动

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文化传播质量的高低;馆员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决定了其所传播的文化的水平、品味和方向。所以,要在其个性限度内开展继续培养活动,提升素质,提高水平,健全价值观。笔者认为,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和层次,应该尊重其个性特点,符合个体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应该是在其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的再发展。

(一)继续教育培养的方向,尊重馆员个性

图书馆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馆员的继续培养方向,应涵盖多方面多角度。首先,针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划分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馆员的个体情况,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部署继续教育活动。其次,提倡主动联系个性,鼓励馆员进行积极、自觉的个性规划,有的放矢的考虑个性因素、个人特长去制定不同的继续教育方案。再次,鼓励跨专业、跨领域的继续学习,培养适应知识融合、学科交叉的个性多面手,打造“光明思维者”,打造复合型人才。

(二)继续教育培养的过程,保留馆员个性

个性的种种色彩,使得继续教育形式的选择和激励方式都会有所差异。为了保留馆员的个性,在继续教育的培养中,“教亦多术”“因材施教”是可行的方法。根据馆员的程度、个性、悟性及所处的地位等,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开展符合个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体现馆员的个人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必要条件,有兴趣的学习才能激发高度的努力,兴趣总是潜藏着某种能力的预兆,“乐之”“知之”,得之。

第二,符合馆员的个人水平。教育内容有一番区别,是体现、保留个性最好的办法;除此,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激励机制各具特色,都是体现个性的好渠道。

第三,提升馆员的个人才能。馆员的继续教育属于成人的教育,塑造性应该减弱,体现个性和优势应该增强,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为先,围绕能力提升或者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馆员感觉到参加学习,就有收获,“按需求学”。

(三)继续教育培养的结果,体现馆员个性

在馆员参与制定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继续教育活动中,馆员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不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且应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这种保留了个性的继续教育,结果中体现了参与者的特点,也遵从其习惯,符合其自身的要求。在精神层面上,参与者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三、倡导主动开发优势个性,创造人馆合一的和谐氛围

图书馆产生至今,历经了5000多年的沿革,从古代的藏书楼到近现代的传统图书馆,到眼前的数字图书馆,平等、开放的人文精神延续至今。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馆员都是图书馆系统得以支撑运行的关键,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卓越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管理,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我们倡导馆员在进行继续教育前或中,自主开发优势个性,“独树一帜”:

第一,开朗的性格,开阔的心胸。善于沟通的特质,往往来源于积极开朗的性格和善良、耐心、细心的秉性。鼓励馆员关注自身性格发展,培养良好的性格素质。

第二,鼓励馆员参与计算机和外语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在参与计算机、外语等专长研习过程中,注重培养技能操作的专注力和语言交流的胆魄,敢说敢做,胆大心细的个性等。

第三,其他能力素质培养,如,守时、守则的意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意识,压力承受、压力转化能力等。

第四,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意识。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继续教育平台,它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在这里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对象限制,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应培养馆员拥有一双发现知识的“慧眼”,能灵活地选择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四、重视“仁”者素质培养,开展道德层面的个性教育

孔子再三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言的“仁”体现的是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它既很高远,却也切近可行;既是理想人格,也是个体行为。个性的发展要在“仁”的框架之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道德的准则。一切外在的培养、内在的修为都必须落实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之上。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体,个体要积极地去接受这一正面“影响”,但同时也要遵守道德界限,在道德限度之内进行发展活动,享受道德限度之内的继续教育。

培养馆员,要重视内在素质、道德素质,个性不能无限制被放大,自我发展不等同于自私、私欲,应体现奉献和大局意识。馆员把图书馆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统一起来,有机整合个人利益,汇集成集体的共同利益;把自身继续教育的方向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统一起来,将自身的发展投入到图书馆整体发展中去。

事实上,馆员个人的发展不会让图书馆走向衰落,因为馆员正是组成图书馆系统的重要部分,图书馆的活动从根本上就是依赖人和书的有机结合。馆员的自主发展,可以创造更和谐的图书馆。保留个性,保护个性,给馆员的发展插上个性的翅膀,让他们用色彩斑斓的个性“羽翼”飞翔,让他们用五彩的个性去描绘图书馆彩虹一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深度.图书馆“不拒乞丐”的公益价值[J].检察风云,2011(4).

[2]刘立君.“以人为本”的生命力[J].科技智囊,2011(2).

[3]杨凌云.中外图书馆宏观管理体制研究评析[J].图书馆,2011(1).

[4]杨震澎.以人为本体现何处[J].企业管理,2011(2).

[5]王彦力.做更好的自己――教育“以人为本”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6]孙兵.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职工的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

第7篇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Z(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P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第8篇

一、顺应时势善加引导

加入WTO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可与世贸组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互惠的教育合作,真正实现中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为更好做到这些,以下问题需要注意: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入关口。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掌握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如积极借助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高新技术短缺人才培养,缓解社会教育需求的压力。但特别需要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防止鱼目混珠。一些发展中国家“入世”后,过度开放教育市场,让一些低质量的教育机构办学,贻误学生,造成损失。这样的教训,中国应该汲取。

坚持教育,校长是关键。因为校长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最高领导,具有管理教师和教学的权力,能够把握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正确导向。中国教育界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目前清华大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决定联合开展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培训工作,并成立了清华校长职业培训中心。

开放教育市场,积极又慎重。从一些发展中国家“入世”后教育市场面临的挑战来看,国家、社会道德和民族文化继承等是否受到冲击并经得起冲击是个难题。各国政府在开放教育市场时,态度都十分慎重。在WTO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只有40个国家签署了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且其中30多个国家也是有限开放本国市场。“入世”后,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松手,高中和高等教育只能是有限制的合作。据介绍,迄今,我国已有几百家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高中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法律监管必须要加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我们需要在国家法律中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对中外合作办学依照法定程序实行审批,实施监管和评估。对于管理与教学状况不佳的学校要坚决给予处罚,甚至关闭。

二、面向世界培养人才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键是人才。中国“入世”后,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专家认为,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专业外语人才;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为解决急需的紧缺型人才问题,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已确定: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国家队;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以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到200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将达到5400万左右,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学术技术领域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到2015年,队伍规模发展到8800万左右,培养大批从事科技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领导、骨干人才,同时培养出一些金融、信息、法律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建设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才管理体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高校课程调整。我国高校担负着为国育才的重任,现在还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速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加快高校课程的调整,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美国和欧洲大学的转型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走在变革大潮浪尖上的是一些有实力的名牌大学。这些学校大刀阔斧地改变教学计划等相应内容,不再是一些专家“闭门造车”,而是直接来源于对企业需要的调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来教学生,以加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已开始进行院系、课程设置的调整。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速度还需加快,力度还要加大。

加强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据专家分析,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受到淘汰的趋势将越来越强。如何对低学历、低技能的人施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这是所有WTO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一般来说,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个人和企业行为。但它必将推动一个国家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国的劳动人口中低学历、低技能的人数众多,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更是一项急迫的任务。充分调动国内的高等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应当大有可为。

善用国外资源,面向世界办学。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入世”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会不断得到提高,中文教育也将上升到高层次的国际性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全球学中文的浪潮更为持久、更为热烈。教育课程调整可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第9篇

摘 要:与国外典型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完善。在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典型发达国家高职教

>>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任职教育比较研究 高职教育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国内外高职教师能力培养比较研究 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任职教育培训体制比较研究 高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研究 警察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研究 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与培养 高职教育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多元课程评价视野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高职教育应注重从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斌.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3] 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4] 夏天.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5] 陶潜毅,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

[6] 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培训;培训教育;品牌策略;培训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17-03

现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从业者、升职或岗位调换人员往往会感觉自己“知识匮乏”,这是由于个人学习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限性和滞后性,导致其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快速性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而完善终身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进行培训,培训在补充知识和技能上缺陷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挖掘被培训者的潜力,使其改变思维、更新观念。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比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和办学力量,具有显著的优势,理应在构建终身教育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很多时候,高等院校都是以学历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其主要职责,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社会服务的职能。目前我国的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很多市场上的培训机构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无法满足培训市场真正的需要,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国培训教育市场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创造品牌培训项目。

一、我国高校培训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思想的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培训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总体上说这些机构对培训需求的研究、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跟踪反馈和培训监控改进等方面都没有设计实施到位,无法真正满足培训者的需求,对其今后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意义不强。

以往我国的各高等院校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魍骋庖迳系难Ю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对非学历培训一直秉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使开展一些培训项目如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考试培训等,也是为了满足本校教职工提职和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些则是由受训部门主动要求而开展的被动培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规范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目前,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各高校逐步把继续教育重心由学历继续教育转变到非学历培训教育中来。

二、开展培训项目的远景战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教育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我校培训教育的远景战略是配合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顺应继续教育学院“关于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工作要点和“发展行业建基地、抓住企业不放弃、寻求合作互盈利”的非学历教育工作目标,不断加大在人力和物力上对培训教育的投入,尤其注重加强为全国各行业和企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培训项目。

在行业培训方面,积极建立行业培训基地,从新入职人员培训、管理干部素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提升、新指标体系贯彻、行业政策法规学习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培训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优势,逐步实现网络培训、课堂教学、现场实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立统一的网站和各行业专用的学习平台。

在企业培训方面,通过构建便捷的选课超市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一体化的企业培训流程,达到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经营理念的培训学习,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新入职员工实现知识优化和观念更新,提升面对市场的实战水平,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校企培训更加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形成一种“双赢”模式。

逐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培训项目的国际化。通过开展与国外、港台大学以及培训机构的交流与配合,尝试开展国际培训项目,构建国际化的培训平台。依托学校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学术资源和网络平台,逐步建设和完善国际非学历教育工作。

三、利用自身优势,构建品牌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全部13大学科门类;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等各类拔尖人才200余人。学校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255所高校、科研机构或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与国外一流高校合作,建立了23个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学校强大的学术资源为我们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基础上,我们的培训教育经历了打基础、寻机遇、找合作、创品牌的发展阶段,逐步摸索前行,实现培训质量和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创建出了一批培训品牌项目。

(一)树立现代化的工作理念

在不断完善培训工作运营机制基础上,通过实行“商业化运作、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运营、指标化验收”的工作要求,打造出一支现代化过硬的管理队伍。

(二)保证明确的工作方向

依托培训基地,实现培训项目规模化。我们在短时间内先后建立了三个大规模的省级重要基地,包括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省农委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现已建立起两个培训平台和网站,录制了12门在线课程,在线培训人数达到800余人,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先后与一汽集团、中车集团、东北石油管道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起了联系,为其培训各类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创造品牌效应,赢取更大利润

我们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学校完备的学科教育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为后盾,不断打造出知名培训基地和品牌培训项目,实现了口碑和利益的双赢。近年来培训项目和经费每年都实现了翻倍递增。

四、扩大宣传模式、拓宽培训市场

(一)转变对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认识

在很多人的老观念中一直认为,高等学校是神圣的科学殿堂,是不屑于和社会上鱼龙混杂的各类培训机构去竞争非学历培训项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培训市场的日益成熟,需要高质量培训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承担起这一使命,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非学历培训教育观念,由等培训项目上门变为积极主动深入各企事业机关、党政部门,寻求培训合作项目。

(二)加强培训宣传,扩大培训规模

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必须放下身姿,不仅要吸引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对我们培训工作的关注,也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社会人员再学习和技能培训的需要,通过各种平台的宣传手段和途径,持续加强培训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力争做到在本省范围只要想到非学历教育培训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逐步辐射全国。

(三)加强培训项目策划和设计

要想圆满的完成一个培训项目,策划和设计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进行调研,了解用户的培训需求和预期达到的培训目标,分析其它同类型培训项目开展的经验,影响项目完善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办法。其次,要设计好培训课程,根据用户培训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做好优良师资的配备,要选择有理论基础扎实并富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授课。再次要做好经费的预算,要让培训经费用在实处,既要让学员觉得学有所值,也要让我们有赢利点。最后,我管理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和后勤保障,让学员有再一次来参加培训的动力和想法。

(四)以品牌策略拓宽培训市场

品牌策略和名师效应对培训市场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我们学校通过各类型培训基地建设以及学校的优秀师资逐步打开了培训的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建立健全品牌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配套,形成品牌培训产业链,逐步拓宽和打开品牌培训市场。

第11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现有的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有900多万的教师在县以及县以下的农村地区任教。[1]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目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面临着教育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教师整体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培训机会不多,培训质量不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

(一)内部策略

1、热爱教师行业,消解职业倦怠

罗素曾经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对事业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之一。”[2]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想获得职业幸福,就要热爱教师这一行业,消解职业倦怠。具体有以下措施:第一,要确立合理的角色期望。只有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师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才会在困难挫折面前毫不气馁。第二,要敢于面对教育改革的现实,勇于承受各种压力,承担艰苦重大的责任,不贪图稳定和安逸,不断地进行自我扩展,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及时借鉴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健康。适当的体育锻炼既能促进教师的生理健康;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从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提高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

2、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品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都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没有理论上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就不可能掌握这些教育规律。同时,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首先要使自己不断成长,扮演终身学习的角色,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做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3]

3、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馈性思考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肯于用心深入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不能不产生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自己的教育素养之间的因果联系作出解释的意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必然会促使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他认为是在那个场合能起最重要作用的某个方面,促使他考察分析事实,研读教育学和教学法书籍。这样就开始了教育创造活动的高级阶段――实践与科研成分的结合。[4]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通过自我评价,通过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反思性活动,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提高对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的把握和调控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外部策略

1、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牢固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新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由教育部建立的统一考试标准,各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该考试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实施,考试的内容和科目都比以往有所增加,申请入职者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才能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必能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奠定了制度基础。农村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充实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2、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首先,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地方事业,各地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费投入,并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加强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教材开发等,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1]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进修学习,并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其次,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探索培训有效机制。将中小学教师培训与中小学人事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形成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分层分科进行培训。

3、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

农村中小学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首先,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论片面的评价标准,构建包含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品质在内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其次,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只有确立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才能让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促使其主动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最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和合理,确保教学评价真正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新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43-45

[2]戴军,娄小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5):295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28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