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英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起入城求学。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
1.农民工子女择校的难点
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想要进入城里公办学校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仅要申请一系列的程序,而且还要上缴很多的费用,这给家庭条件本身不太好的农民工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并且,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永久固定的,随时会搬迁至另一地方,因而流动性相对比较大,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也不能在同一学校长期学习。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从小在乡村生活,英语基础薄弱,性格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习成绩。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
在各个城市虽然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办的学校,但这类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设施也不太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许多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村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晚,与城市孩子在英语基础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有些学校的收费相对较高,收费项目不明确,给广大农民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3.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较差,从小在偏远的地方长大,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在英语学科上更是不能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农民工子女参加英语有关活动的机会少,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心理,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差异的原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的差异,使得两地的孩子在英语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城市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并且在城里还有更多的机会和外国友人交流。但是,大多数来自乡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知识水平本身不高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在英语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2.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进城从事的行业也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不高。并且,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较低,对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是浪费金钱和时间。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家里以及生活中就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英语的氛围。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业的完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个别学校及老师对农民工子女态度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孩子胆大,更早接受好的教育,善于沟通。而大多数农村孩子害羞胆怯,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英语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跟不上进度。有部分学校会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分班分组等等。可能部分老师会更愿意抽城市孩子回答问题,任命他们为班委干部,这给农村孩子的心理上也造成一定的阴影。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
城市和农村户籍的人无论在求学还是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由于户口限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不能优先考虑,还得多缴纳相应的费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会给农村户籍的人增加很多的经济负担。
2.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城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优化教育配置,对非常困难的农民工进行补助,以此来帮助他们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可以放宽农民工子女上学条件,降低门槛,对他们给予扶持和帮助,为城乡孩子的学习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校和老师要客观看待每位学生
学校在选择学生方面要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们英语基础差而产生偏见。分班分组以及任命班委时都应做到农村和城市孩子平均分配。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农村孩子更要细心照顾,多关心多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教会全班同学互帮互助,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总结:
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应该非常重视的话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求学各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尽快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2]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8)
关键词: 农民工子弟学校 英语教材 教学方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开展了英语课程的教学。有必要对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作调查了解。在体现对农民工子弟这一群体的关注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英语教学。
本研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使用什么样的英语教材?(2)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师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教材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环境,高凌飚(2003)认为,我们不能将教材局限于课本,也包括各类辅助材料。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运用,教材已经变得十分多元化。简言之,教材已不再是最初提供适应大众学习、普通的传统教科书,而是包括各种辅助资料、多媒体教材、电子教科书等在内的用于教学的各种教学材料。
2.教学方式
表1 教学方式
褚远辉、辉进宇(2008:35-37);胡晓丽(2011:94-95)
现代社会,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们的需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值得传承的部分。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型,必须在保留传统方式的大前提下,进行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过渡与结合。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
研究方法:查阅文献、制作问卷、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的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锦程学校和文兴学校。具体调查对象为锦程学校的3名英语教师及文兴学校的2名英语教师。
四、研究结果
1.第一个研究问题及研究结果
研究问题: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使用什么样的英语教材?
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材使用情况
注:表中符号“√”表示在使用,符号“×”表示没有使用。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主要是国家级教科书。与其他公立学校一样,该类学校也在使用一些辅助教材。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是紧紧围绕课本,极少根据授课内容及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上采取延伸或是补充。另外,由于该类学校尚未配备用于英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所以多媒体教材、电子教科书还未得到运用与推广,致使英语教学单一、乏味。
2.第二个研究问题及研究结果
研究问题: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师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研究结果:见表3。
表3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采用的英语教学方式
注:表中符号“√”表示采用,符号“×”表示未使用。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共性是,教师都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让人满意的是,教师们课前课后都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同时,教师们能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合作。另外,教师们往往会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备课。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五、启示
英语教材及英语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而言,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硬件、软件设施,为教师提供更多辅导资料、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尽量做到英语教材方面的资源共享。就教学方式而言,教育机构应适时安排在岗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和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促使他们与时俱进。教师之间最好开展一些教学观摩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根据褚远辉、辉进宇(2008)、胡晓丽(2011)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采用某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实际需要对更多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整合,多种方式并用,使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褚远辉,辉进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J].2008(75):35-37.
[2]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华南师大课程教材研究所,2003(3):1-5.
有件事情让这个“中国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说到中国的高考改革,制定教育政策的官员却总是言必称英国、美国?最典型的,就是高考增加面试招生这个环节。
“中国有13亿人口,2000多所高校,美国、英国有多少人口?他们有多少所高校?他们的情况可以进行面试,中国可以吗?”刘泽思问。
他最不能理解的是,制定政策的官员似乎忽视了一个大前提:中国的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
几年前,刘泽思曾经到宁夏西海固转了一圈。
著名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吉下面的一所学校让他很震撼。在刘泽思看来,这个学校都是危房:教室除了凳子、桌子和灯,其他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100多个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读书。一整天的时间,除了看书,孩子们就只吃一个馒头,喝点水。
一名叫小马的孩子尽管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但是看起来只有十二三岁。在小马那张苍白的小脸上,充满着渴望的眼神。小马告诉刘泽思自己的学习计划:几点学英语,几点学数学,几点学……
刘泽思现在还记得小马告诉自己那个计划时,双眼中透出的那种决心:“我一定要学出来,上大学,光宗耀祖。让全家有一个好的未来。”
当地的农民告诉刘泽思,农村出来的孩子,什么人也不认识,也可能家里非常贫穷,父母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但是可以通过高考这个途径上全中国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高考是个非常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是,如果让小马这样的孩子去参加面试,他能进得了学校的大门吗?”刘泽思问。他替农村的孩子算了笔账:到当地去面试,要多大一笔钱啊!在西海固,连温饱都有问题,更别说让他们到大城市面试了!“这个政策简直是糊涂!这样一搞,农村的孩子根本上不了大学。这个机会就不是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准备的。”他说。
在刘泽思看来,现行的这套高考体制已经很让农民吃亏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各个学科来说,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农村都要远远落后于城市。英语是最典型的。对农民而言,英语是“鸟语”,而英语在高考总分中占的权重又很高,很多地方高考总分750分,英语就占了150分,这已经让农村考生亏了很多分,还不算不少地方把英语听力计入总成绩。
“我们吃的是农民的粮食,住的是农民盖的楼,为什么不能保证他们的公平?”他问,“没有金融家,我们可以活下去。但是没有农民,谁能活得下去呢?他们才是国家的根本。
“中国的高考需要改革,但是万万不能这样改革,不能动摇公平的基础。中国与国外不一样,必须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改革不可以阻断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刘泽思说。
通过这次下乡,我发现了很多潜存于农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制约农村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我们尽早的发现并提出这些问题,只有我们全社会的人共同行动起来,帮助广大农民们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农村的未来将会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国家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在15天的支农支教活动中,我就谈谈对下面几个问题粗浅的认识吧。
支教方面:我在这次支教活动中主要带的是英语,具体来说张大湾和曹湾学生在英语方面的问题是相同的。
一,我总共给学生们上了20个课时的英语课。在张大湾小学是12节,曹湾小学8节。在刚到张大湾时村支书就告诉我们说这里学生的英语底子很差,因为缺少专业的英语老师,这里学生的英语口语、语法等已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还要求我们能不能把教学重点侧向于英语方面。当时我们就感觉到形势真的是不太乐观,但我们还是进行了仔细的讨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出了一些课程变化,同时教案也都删减了一些比较难、比较偏的内容,我们的目标是从最基本开始。在我上第一节课时,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年级越高的同学反映出的问题越多,就三年级跟五年级相比吧,五年级学生上课效果明显不如三年级学生。可能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他们的课堂反映和接受能力都较好,而五级却不同,口语大多是错的,由于长久养成的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改正过来,今天专门强调了,第二天又是读错的。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上五年级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还没掌握,没办法,又只能从头开始。我觉得这里英语差的原因除了缺乏专业的英语老师外,其中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思想方面的,他们打一开始就对英语产生一种“怕”的感觉,从一开始就认为英语是一门很难的课程,这样,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就对英语产生很强排斥感,我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状况,应该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在喜欢英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我在带英语课的同时,我每天还有初中班的习题辅导课,习题课我总共上了xx节,每节课上学生们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这些习题辅导课上,同学们都显的比较积极,最后的效果也是可以的。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在张大湾和曹湾的学生理科都比较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的认识都很到位,敢于面对问题,接而挑战问题。
三,素质拓展课我带的是篮球班,一共是xx节,张大湾6节,曹湾4节。由于在体育方面也欠发达,所以这类课我们规定的时间比较长,同学们的上课热情也很高涨,他们学的都很认真,玩的很尽兴。负责这个课的是我和李康,每节课之前我们都教些不同的热身动作。前几节我们交了学生们基本动作,接球、传球、抢断、上篮等。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们的进步都很快,最后几节课我们集中打比赛,为我们后面将要开展的村民篮球赛做准备。
支农方面:
活动: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我们开展了“村民篮球赛”、专门针对妇女开展的“刺绣比赛”、“村民志愿者座谈会”、还有一些有关农村发展的讲座(“三农问题与农村合作社的介绍”、“xx大精神的学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妇女的合法权益与医疗健康”等)。
存在的问题:一,刚开始来的群众并不是很多,但通过我们的广播宣讲,最后还是来了不少村民,最后我们集体组织了我们的讲座活动,因为那几天村民们相对比较忙来的人也很零散,流动性很大,所以我们最后大多以座谈的形式进行。在这过程中村民反映的有些问题让我们都大为吃惊,就拿收成来说他们每年20多母小麦的收成才是一千斤过一点,那就相当于每亩地的收成只有一百斤,像其它农作物的收成也是非常低的。所以近年来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导致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情况在这占到70%。这样,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二,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够高,他们认为“人的命是天注定的”,所以他们甘于贫困,有些家长早早的让孩子退学,在家帮忙干农活。最小的孩子早上去放羊,稍大点的下地,干着和大人一样的农活,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很普遍的。这就是很多学生早上老是迟到的原因(这是后来我才了解到的)。
调研方面:调研活动是我们每个队员轮流进行的,我总共走访了6家农户,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走访的村民们都很热情,他们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方便了很多。我们最后总共完成问卷xx0多份,这次调研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从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方面,乡土农民兄弟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
2、农民兄弟外出打工时,其工资待遇不好、生活水准低下,常常还出现被骗的情况。
3、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民兄弟的支持力度过低。如农民兄弟在遇天灾人祸或突发事件时,很难得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帮助。
4、当地村委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国家很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
5、国家一些好的政策如“两免一补”等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我的家乡近几年来,家乡的发展很快,中外合资企业是“遍地开花”,街上走几个老外,回头率可不比当年了。不过,老外买菜倒还算是新鲜,前几天我就碰到了一回。
那天,妈妈叫我到菜市场买些番茄。对于这样的活儿,我早就轻车熟路了。来到菜市场,我就直奔蔬菜摊儿。刚摘下的番茄看上去特别新鲜,我到一个摊位便称了两个番茄。
买完了,我刚想走,只听一声异样的嘀咕:“tomato!”咦,老外也在买菜?我可得瞧个究竟!
之间一位老外站在一位菜农的摊位前,菜农领会了老外的意思,连连说道:“OK!OK!”他俩开始一个称,一个挑,忙活起来。老外的个头少说也有1.80米,皮肤白里透红;相比之下,农民的个头很矮,皮肤是黝黑发亮的古铜色。反正,一看就是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只见农民称好了菜,竖起两个指头,嘴里还是一个劲地“OK”,看来他只会这个词儿。老外见状,很爽快地拿出一张20元的人民币递给农民。农民接过钱,正低头摸零钱想找给老外时,我也紧跟了上去。农民比划了半天,可老外还是莫名其妙,又耸肩又摇头。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看着也着急,真想帮他俩解围,刚才还笑农民只会说一句英语,嘿,动真格时,自己还不是一样没戏?“two元,nottwenty元!”我大声说道。总算挤出三个英语单词来。这下,老外可明白了:“OK!OK!”农民也跟着说道:“OK!OK!”我也不由自主的说道:“OK!OK!”
老外高兴地接过农民找给他的钱。此时,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脸上洋溢着同样的笑容。
江苏宿迁沭阳县如东中学初一:缪小诺
关键词:人文精神 ; 人文教育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告诫我们,迈向21世纪,请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众所周知,我们不缺乏对知识的重视,科学知识已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然而在人类依靠知识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的道德护照又怎样了呢?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精神领地却显得荒芜与萎缩。
我们的学校必须培养具有新时代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是许多学科,甚至是所有学科都要体现的共性特点,人文教育是所有学科都要承担的共同责任。
一、营造人文氛围 ━━ 让学生体味“自由”和“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师生交往在本质上就是教育情景中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要营造人文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作为前提。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不合常理的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一时的错误。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用微笑、抚摸与他们进行精神对话,用表扬、赞美为他们高喊“加油”,为他们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
二、渗透人文思想 ━━ 让交际中充满“善”和“美”
任何学科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科的智育功能,更要将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一种使命,为学生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英语学科内在蕴涵的“善”与“美”,实现英语学科的德育和美育价值。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位老师上一节讲述职业的新课。当表示职业的单词新授完之后,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I want to be a teacher.∕ I want to be a singer.∕ I want to be a reporter.∕…(当你长大后你想干什么?我想做教师/歌唱家/记者….) 这时一位学生畏畏缩缩地将手举了起来,老师示意他发言,没想到他站起来只说了“I want to be …”(我想…)便停了下来,在老师和学生的等待中他还是没能把句子说完,看得出这是一位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这时,一些调皮的学生轻轻地冲他喊起来:farmer, farmer, farmer…(农民) 这位学生听了同学们的“提示”后便说出了I want to be a farmer.(我想做农民) 还没等老师开口,教室里便哄堂大笑。“farmer是农民啊,你想当农民吗?”有些学生嘲笑道。原来学生是对农民的歧视啊。而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已是满面通红。这时老师开口说话了“My father is a farmer. My mother is a farmer, too.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一定在想:老师怎么会把自己父母是farmer的情况告诉大家呢?老师继续说:Farmers grow rice and vegetables for u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We need them. Do you think so? “Yes.” (农民为我们种菜和大米他们都很重要,我们都需要,是不是.)随即响起了学生响亮的回答。接着便有学生站起来说:I want to be a farmer, too. ∕I want to be a cleaner, because I can make our city clean.∕…(我也相当农民,/我想当清洁工,因为我可以把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干净.)
看了这则案例,我不禁要为这为老师暗自叫好,通过她的正确引导,学生们知道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把人文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的理念,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的错误思想给予即时引导,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相结合,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健康发展,获得了心灵的启迪。
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充满“真善美”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品味,进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例如讲述东西方各种节日的风俗,其中说到:At Spring Festival people usually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t Mid-Autumn Festival people usually spend time with their family. It’s a day full of love and joy. At Christmas people usually give some presents to each other.(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拜访他们的亲朋好友.中秋节都和家人在一起.圣诞节人们通常会彼此赠送礼物.)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体现了家人、朋友间的那种关爱、和谐,这些浓浓的团圆氛围、友爱氛围都会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就应该注意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拓展人文内涵 ━━ 让活动促进“成长”与“提升”
一种良好情感的活动,一个深刻认识的强化,乃至个性品质的最终形成,都需要个体多次、反复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形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更能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教育设施和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活动载体,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益。
【关键词】高职英语;真实性;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一天,在新闻中听到这样一则消息:在八达岭风景游览区做小买卖的农民能用流利的语言与外国游客交谈、做生意、还有的会说好几国外语。而上过外语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不论老师多么努力地教,总有些学生学不好,甚至一提到外语就头疼。学外语留给他们的记忆只有上课出丑和考试不及格。而这种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对外语更加产生抵触心理,乃至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还不如自学的农民?这种带点讽刺意味的反差自有其道理。农民一开始就用英语做事,并且涉及到真正的交际,在交际中的着重点在于如何得体使用语言,交往双方都是平等的。而教室里的学生则是用英语做不真实的事,对他们的语言输入都是不真实的问题,语言的集中点在于语言的结构规则,且教师控制课堂交际,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也很少。对比之下,加强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显得刻不容缓。
二、真实性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教室里的学生题目做了一大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由于所接触的语言材料都是不真实的,他们想学的却不是所教的;所教的却不是他们想学的。由于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与他们自身的相关性不大,所以难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只好选择玩手机、睡觉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这种非真实的英语教学让学生易处于学习英语的三种不利状况:
1.缺乏兴趣和动力
大家知道,缺乏兴趣和动力是因给予的语言输入不符合他们的胃口,或者因为某次上课出丑和考试不及格而使他们不再对英语有兴趣。学习者一旦缺乏学习兴趣,他就不会采取相应学习策略来学好英语,也不愿在使用语言中冒险、出洋相, 更谈不上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英语,也就达不到熟能生巧的要求。
2.很少能体会到成就感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如不能让他们竖立那种“我能用英语做事” 的成就感,这就会加固他们原有的观念―学好英语没什么用 。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看客”的位置。 相反,如经常让学生偿到学习英语的“甜头”,让学生明白今天能用英语介绍,明天又能用英语订房间了,那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在应用时缺乏的迁移的能力。
由于我们上课的集中点在于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不是如何得体使用语言,学生不能把学到的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缺乏迁移能力,就更容易挫败他们的自信心。
三、方法之我见
1.以项目任务取代逻辑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单词、对话、课文、语法为单位实施教学,学生往往由于没有预习而只得被动跟老师指挥棒走,这样容易产生“掉链”的现象。但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如接待外宾,让学生实际体验如何介绍,如何订餐,如何打电话,如何购物等等,则情况就大不一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则大大增强,有些学生还没等任务下达就迫不及待抢占先机。为增加真实性,我们不妨请外籍教师做评委。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专业需要多设计一些相关项目:现场翻译、洽谈合同、产品宣传介绍。还可以以表演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去完成英文歌曲的演唱、英文诗歌或英文美文的朗诵、英文短句的表演、经典英文电影配音表演或英文小故事、小幽默、典故的讲解,也可来段时事评论。这一个个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让学生因切身感受英语是一门集趣味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科目而喜欢上它,而且还让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
2.加强教学材料的开发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导向把课堂变成研讨会、产品展示、市场调查,以满足他们获取不同知识的心理需求。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我们都不会忽略学生的快乐需求,如学生累了或情绪低落,我们就变换呈现方式,自始至终保持他们用英语做事的成就感。因而学生不会觉得学习外语是苦差使。笔者在教授Toast at a wedding 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置身于同学的婚礼现场,在主持人的要求下,给新娘和新郎致辞。这时他们读得是那样流畅,他们的表情是那样富有激情,其效果决不亚于真的婚礼祝酒辞。由此看来,我们高职的学生虽不太可能去英语国家生活和学习,但只要让他们用语言去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谈的都是自己当时的愿望、需要和兴趣,他们绝对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心理。此外,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把一些课本没有的东西直观形象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弥补第二语言教学环境的不足。
3.加强外语教学和专业的有机结合
由于高职院的学生将属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我们外语教师有能力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外语知识,例如结合专业讲解应用文的写作与阅读、洽谈合同以及如何与外宾有效交流等。
总之,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要想让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只有教师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充分开发语料库,并通过一个个项目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事,学生才有可能象八达岭的农民那样对英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让外语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学习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语言就要下工夫学习词汇。在词汇学习中,人们往往较重视词汇的读音、拼写和词义,而有时却会忽视词汇的内涵。不了解词汇的内涵在特定的场合下就会影响交际。例如,有位中国学生为表示对英国女老师的尊重,称年轻的女老师为“Madam”,而这位女老师听了却不高兴。因为“Madam”一词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还有鸨母之意。可见英语学习必须重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如何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呢?
一、词汇学习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其所属的社会环境,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包括语言所在的文化学习,词汇学习就不能忽略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
例如,peasant一词在我们头脑中代表的是辛勤的劳动阶级的形象,而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除了有雇农之意外,还指没受过教育的人,含有贬义。英国19世纪的农民叫peasant,如今的英国农民称之为farmer了。可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若是渗透了文化学习,必然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深层次的理解。
二、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将汉语与英语等值,从而影响词汇的正确理解。
例如,美国人崇尚“individualism”。也许有中国人受汉语影响,认为“个人主义”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对此不理解。实际上,“individualism”一词是美国人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它强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和保持个性自由。因此他们才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可见,若从汉语出发,就不能正确理解“individualism”一词,也不能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了。所以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记住“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三、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只有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词汇的内涵。如何提高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呢?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国外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人们一再引用。例如,人们常把Friday比作忠心的奴仆。可见不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就不知其意;其次,要多阅读一些英文时事报刊,注意词汇的发展动态。有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文化内涵会发生变化。有的词汇原本是普通名词,却有了特殊的含义,再次应了解一些英语的典故、谚语和习语。只有了解这些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这样再次阅读时就能避免产生误解。
四、培养自己的语感,发展英语思维
学习英语,最好的境界就是无需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进行理解翻译,即培养语感发展英语思维。例如,“情况不同了”,我国学生会说: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说:It is a new playing field. 这是因为英美人士多热衷体育运动。你一说情况变了,他就想,比赛场地变了。因此我们在记词汇时,不能死记汉语解释,而要用英语去理解英语,通过广泛的阅读观察英美人士是如何使用词汇的。
总之,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学习,把握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范家财.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出版社,1992.
[2]贾德江.“英语词汇的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研究教学,2000(02).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又从各个层面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因此,语言教学如果脱离了文化教学,就失去了其意义。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背景知识和其文化的讲解,才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而且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从而激发学习者与西方人的交流热情,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从更高层面上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途径与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化整为零地积极穿插文化方面知识,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可以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进而达到逐步完善学生英语知识构建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地得心应手。
1.教材
教材是教学三大要素之一。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引申文化知识。例如,在讲到《旅游英语》打招呼时,讲解名字的知识是很必要的。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名字都要赋予宗教意义。如John(约翰),宗教含义是上帝是仁慈的;Elizabeth(伊丽莎白),宗教含义是奉献上帝的祭品;Peter(彼得),宗教含义是耶酥十二门徒之一。接触到peasant,“农民”一词时,如果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是贬义词。而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farmer。再比如,学习向客人推荐商品时,颜色有很多种含义。例如,white通常表示幸运的、吉利的意思,white day指的就是吉日;yellow则表示“胆怯的、靠不住的”意思;blue常用来表示“沮丧的”意思;red则是指“暴力的、流血的”“a red battle”指的是“血战”。
2.节日
日常教学中,春季一般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等节日;秋季有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在课堂上以节日为主题,讲解英语国家节日、宗教、风俗、禁忌等。如讲到选择出行日期,就要向学生讲一下习俗。例如,英语国家忌讳数字13,其实英语国家也很忌讳星期五,因为耶稣在这一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很多基督徒都不会在周五开始旅行,害怕从一开始就被注定是厄运。在北美和欧洲,有相当一部分人每逢13号且当天又是星期五的时候,从不乘飞机、办聚会。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就会中西兼顾,避免旅游工作中的失误,取得良好业绩。
3.习语
习语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英语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学习一定数量的习语,就容易拉近与西方人的距离。例如,“That''s something.”“太好了,太棒了”;“It''s a deal.”“一言为定”。电影里经常听到“it''s a deal,that is a good deal.”或是两个人打算达成某个协议或是做成某个生意会说:“deal?Deal!”还有一些谚语,有助于学生与外国游客相处。“To pass under a ladder brings bad luck.”“从梯子下面走过会带来厄运。”“Lighting three cigarettes from one match brings bad luck to the third person.”“一根火柴点燃三支香烟会给第三个人带来厄运。”“To break a mirror brings seven years'' bad luck.”“打碎镜子会带来7年厄运。”西方人尤其忌讳用黑猫,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Don’let the cat out of the dog”。而下面谚语可见西方人喜欢兔子、蟋蟀,尤其喜欢狗。
Carrying a rabbit''s foot brings good luck.提起兔脚可交好运。
A cricket in the house is good luck.屋里有蟋蟀会带来好运。
如果打碎了镜子,站在了梯子底下,又遇见了黑猫,会被认为厄运即将降临。
4.流行语
流行语是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接受的,所以,穿插在教学中,效果会更好。例如,“That''s cool!”等于台湾年轻人常用的口语“酷!”表示“很好”,用于人或事均可。“Hang in there.”意为再撑一下;“Go for it.”意为加油;“Let''s get a bite.”意为去吃点东西吧;“I''ll buy you a lunch (a drink; a dinner).”意为我请客;“Let''s go Dutch.”意为各付各的。如《好奇害死猫》这部电影名字来源于西方流行语“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晒”来源于“share”指分享;“秀”来源于“show”指表演等。
三、结论
通常情况下,本族人对外国人的语音和句法错误是很宽容的,但违反文化习俗的错误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合文化规范的表达法比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法更为重要。在高职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寓文化教学于平常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官接触的方法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语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母语负迁移 文化素质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折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这必然形成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差异,也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再只是语言知识。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则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口语及书面语文化差异的分析
(一)书面语表达及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在中国文化中,dog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在西方文化中dog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你出去?”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在英语国家这样打招呼,人们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二)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去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What’s your religion?”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他们不愿别人过问。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三)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
二、《新目标英语》教学中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营造文化氛围,做好对比分析。
通过对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中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结合必修二中的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对“介绍、问候”等语言功能项目,我告诉学生如何跟英语国家人士互致问候,向学生介绍英美等西方国家人士见面的礼节: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时要说I’m pleased/glad to meet you.分手时,他们会说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 meet you.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例如:the cat’s paw(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取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被火灼伤爪子,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再如学习peasant(农民)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farmer。
(三)进行拓展练习,重视考试评价。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考评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大多数是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形式进行。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英汉口头言语方面的文化差异。这里仅举高三复习优化探究上许多学生问到的一题加以说明:
――Lucy,let me help you fix your computer.
――______.I can manage it myself.
A.That’s Ok B.No, thanks C.Perhaps not D.Not at all
这个题目,不少同学选择了C。中国人含蓄,当中国人要拒绝别人主动提供的帮助时,一般是不好意思直接说:“不用!”否则好像显得太鲁莽太没礼貌。我们一般会先说:“不好意思麻烦你。”“还是不用了吧。”或者“别麻烦了。”等等。英美人坦荡直率,喜欢开门见山。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若不想要别人的帮助,一般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因此,本题应该选B。我们应该了解和习惯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
采用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进行考查评估这种策略,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培养。在处理历年高考题及学生用学习报纸的习题分析发现,几乎每份试题中都出现了一定的以英汉文化差异知识为内容的考题,这进一步说明了培养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重要性。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兴趣 听说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没有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了。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随着学习知识越来越多,到了八年级英语难度逐渐增大,学英语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课堂上不开口,也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出现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甚至有些学生把学英语当做苦差事。面对这种情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乐于开口的课堂气氛,就成为必要。所以我试着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在课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创设语言情境。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其中有教学图片、有趣的实物、吸引人的动物玩具等,有时还发动学生制作教学用具。教delicious这个单词时,我分别请两位同学吃香蕉,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delicious,其余的学生对我的这种做法感到有趣,结果delicious这个词就牢牢地记在他们的脑子里。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 Section A时,我让学生先说说中文的打电话用语,再让学生学习英语打电话用语。我准备了两个木偶娃娃,还让学生用纸做玩具电话,结果非常吸引学生,用娃娃扮演人物角色,生动形象,学生在表演对话时,既动口又动手,从而培养听、说的能力。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一个对话,从中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让学生自我表现
因为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产生一种要表达的欲望。所以每一节课上课时,我们都开展5分钟的英语口头练习,只有当他们用英语谈论校园生活或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时,才能真正感到学习英语有用。比如每天让学生做值日报告,谈天气、日期、星期、教室的卫生情况等。学校中学生试穿校服,就让他们谈论对校服的看法,如合不合身、颜色、款式、价格等。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缺少语言环境和场所,所以这5分钟的英语口头练习,让他们有一个说英语的机会,这样他们可以充分“自我表现”,课堂气氛也活跃。
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比如有的学生对英语语法厌烦,但唱英语歌却很投入;有的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但却对英语朗诵感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英语书法小展、英语朗诵、唱英文歌等。遇到秋天农民收获季节时,就组织学生下地劳动,然后让他们谈季节、谈收成、谈农民劳动的艰辛。有的学生说:Summer is the hottest season of the year.有的学生说:The farmers get in rice in Summer.It lasts from may to July.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一个接着一个说:The rain is enough...我就是这样尽量找机会把课堂教学搬进真实的生活中,为他们提供情景操练的机会,满足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动地多听、多说英语。
三、多听外国人的语言
每节课都让学生听课文里的英语录音,根据授课内容设置2―5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请学生根据内容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做听力测试,比如单词或句子,遇到短文时,先让学生当堂作测试内容,课后要求学生把听力短文整理出来,这样课后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听力,对他们来说,仅仅听授课老师的语音还是不够的,多听标准语音,学生英语可以说得标准,语音语调也可以得到训练。
四、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英语授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课堂上用英语提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练习题和试卷的讲评或各种题型都尽量用英语讲课,引导同学们用英语思维。比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个语法时,先不着急介绍这个语法,而是自己先写上一句在黑板上:What was Miss Wang doing?自己回答:I was writing.接着请一些同学来演关门、关窗、站、读等一连串动作后,再让另一些学生概述刚才同学所表演的内容:He was closing the door.They were standing.这样使学生自然形成过去进行时的语感,再赋予这个时态的定义、结构、句型等。
1. 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1师资现状
(1) 英语师资匮乏。在我市很多的农村学校里,年龄大的教师以及不是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占很大比重。其中,有一部分英语教师在教英语之前,甚至是政治、体育教师。还有一部分水平较高的英语教师,在农村培养出自己的能力之后就选择向城镇学校发展,追求更好的待遇。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农村英语教师的匮乏,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2)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以我市农村中学为例,由于有一部分英语教师年龄大且不是科班出身, 因而其课改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导致教学观念和手法落后,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2学生现状
(1) 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在我市农村小学,由于大部分学校不重视英语教学。所以,英语在小学阶段一直处于副科的地位,甚至有部分学校不开设英语。正因如此,导致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2) 知识面窄。由于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偏僻,交通相对落后,因而导致学生与外界交流较少, 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或没有条件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设备, 导致其视野不够宽阔, 知识面相对狭窄。(3) 厌学情绪较强。在我市农村小学,由于英语一直被看作是“副课”,所以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英语缺乏兴趣,加之小学英语基础较差,进入初中之后,随着所学内容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1.3教学环境现状
(1) 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在农村学校里,大多数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都不高,他们只是为了读完初中而读书。其次就是昂贵的学杂费,很多的农村家庭都承担不起这样的教育支出。这样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就不够厚。(2) 社会重视度不够。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要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多人就不愿意对教育进行投资。学生受家长的影响,基本就抱着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心态完成他们的中学学业。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怎么能把英语学好呢?
2. 解决策略
2.1加强英语的师资培养和在职培训
面对农村英语教师的师资状况,对高校的英语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高校必须进一步深化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农村中学输送合格的英语教师,这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学的联系,把研究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材教法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的教学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借《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2020年)》的东风,开展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2.2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我们在关注农村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特别要加大对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教学设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软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谐温馨、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深化教材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行教材知识体系虽然形式新颖,但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不太适应。为此,希望教材编写的专家和机构,能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有教材,以调动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
国家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问题,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反之,教育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进步。这种良性的循环必能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要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力量,不宣扬读书无用论,要在农村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