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音乐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情景再现
(一)预设中的。
这是一堂音乐研讨课,在欣赏完《春节序曲》到创编表现春节热闹欢庆的情景时,我提问:“如果用道具和舞蹈动作来表现这两段音乐,你该怎样表现?”安静了很久的学生第一反应是:我要鼓,我要锣,我要扇子,没听清要求就蜂拥而至,教室里“锣鼓齐鸣,绸扇飞舞”,好不热闹。眼看着时光飞逝,学生并没有再现出春节欢庆热闹的气氛,本来应是课的,最后却在我的怒吼中低潮收场。课后同行的话使我幡然猛悟:“想法是好的,各个环节都得照顾到,既考虑学生参与,又考虑感受体验,创作等系列环节。但这节课让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投入地听音乐,有多少时间在讨论春节相关知识,表现春节情景和创作歌词?哪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是如何表现春节喜庆的情景?”
(二)防不胜防。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后我又上了《春之声》的研讨课,在欣赏完音乐后提问:“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有位男同学发言:“我听过这首曲子后,好听是蛮好听的,但是晚上听了会睡不着觉,影响睡眠。”教室里一阵大笑。这是个意外,这突如其来的答案让我不知所措,在一阵心慌后我说了句:“啊,你真幽默。”继续提问其他同学寻找我想要的答案。整节课“死气沉沉”地拖到下课。
(三)渐入佳境。
在反思中我又上了《故乡情》,教学内容为欣赏《思乡曲》、学唱《鼓浪屿之波》,通过聆听、演唱、讨论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旋律特点,体会浓浓乡情,指导学生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我共设计四个环节:
1.初步感知音乐情绪――引情。
请学生给徐悲鸿的作品《箫声》配背景音乐,以引出《思乡曲》。(《姑苏行》、《喜洋洋》、《思乡曲》)
2.欣赏与感受音乐――激情。
欣赏《思乡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先用不同色彩的线条表现出每个段落的不同节奏特点和情绪,让学生不仅对音乐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进行分析和判断。再引导学生探究作曲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把思乡情表现得如此强烈。
3.围绕音乐自主学习表现――燃情。
学唱《鼓浪屿之波》,请学生找出歌曲中最感人的是哪几句。在情景中演唱后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唱出了情感。
4.生成、创作――升情。
当师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调性不稳及旋律下行的感觉不明显等问题时,我不强行灌输或视而不见,而是用举头、低头等肢体语言暗示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作:“当我低头时音乐应该怎样?”当学生把旋律下行的技法准确唱出来时,成功的喜悦感顿时就溢满课堂,师生在一片深情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祖国富强的爱。
通过三节课的深刻反思,我明白: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对教学理念理解偏颇,如第一节课天平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情景的创设上倾斜,没有真正关注通过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来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感悟,引起学生没有目的的无效参与;有面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认识不到位,没有在课前为充分设想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意图来上课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变准备,只会在预设的“樊笼”里挣扎,敷衍应付而引起学生机械学习,等等。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失败,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认真学习反思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盈的情感体验,有技能技巧的发展,更有参与音乐活动的审美愉悦。
二、策略
(一)情感的激发、体验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情绪情感与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使人忘我的境界。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运用美术、音乐、舞蹈等综合手段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并且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投入,以自己对音乐、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娴熟的技巧和对作品的激情演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知识技能的暗化是音乐教学的营养剂。
音乐教学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需经常反复聆听和分析音乐主题,找出最具表现的音乐元素展开教学。
(三)创作教学为学生音乐表现服务是音乐教学的添加剂。
创作教学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作、音乐创作等,但这些方式不应硬搬到每节课中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后根据每节课的实际,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设计创作活动。
(四)把握课堂教学的“活”是音乐教学的调味剂。
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想办法让一首歌曲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奏紧凑、容量充实,做到歌活、情活、动作活、心活,让学生有唱、有跳、有听、有看、有创作、有感情的宣泄,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活力。但同时也要注意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根椐教学内容的设计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层次分明。蹦蹦跳跳这种活动要有,但不能太多;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互动是中层次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保持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活动是教师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的心动,它是创造力最好的源泉和动力。各种层次的活动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五)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是音乐课堂的兴奋剂。
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不能过于偏向认知目标,而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操作时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他们的成见。
三、结语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激发,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要获得进步,总要经历一定的磨练,新课程实践为这种磨练提供了舞台,新课程视教师的实践为最丰富的资源。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磨练,改变了认识自己、看待学生和看待教学活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更新了教学行为,从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阶段和教学方式与重建阶段,均力求超越每一节的限制,从学科的本质、整体,促进学生发展方向的潜在价值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我会以更新的理念、更优的手段、更专的方法迎接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教学;音乐课堂;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60-01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重点是音乐基础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当今教育改革需求。所以,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基础上,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开展,从而跟进教学要求。创新模式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方式,结合音乐教学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音乐课程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新课改模式下,音乐教学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并且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音乐教学理念。根据这一发展要求,学校对音乐教学进行不断的深入改革,并且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我国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其次,虽然我国在音乐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些教师在音乐教育意义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片面的追求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堂就是听听音乐,在教学中忽略了音乐教学目的。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感受,对学生能力状况不是很了解。造成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合作的低效率,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措施分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首先遵循的原则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并且在创新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在创新化音乐教学模式下,进一步的明确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角色。
1、多元化教学理念为基础
在多元化教学理念下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在音乐领域的见识和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显得被动,出现了课堂疲劳现象。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多变音乐教学组织,在严肃的课堂中融入活跃的氛围,将音乐中重要的元素带给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理解音乐。与此同时,在现代音乐的潮流冲击下,给传统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厌倦或者是讨厌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方面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元素音乐,从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环境。
2、角色定位
“学生为课堂主体”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表面,在音乐的新课程改革下需要重视学生地位,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在教学活动中,由于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初中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并且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起角色定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音乐学习方面,学生在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教学内容上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指导,应该使学生学会自主性音乐探究学习,了解并领悟音乐元素的内涵,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音乐,渐渐的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3、设置课堂情境
在音乐课堂上设置情境,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沉淀了历史和其本身的价值意义。所以,在音乐课堂上需要整合音乐元素文化背景,并且设置其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并且,音乐元素用语言是不能够解释清楚的,在课堂上教学设置情境,并且与多媒体或者是其他现代化的信息及时增加音乐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4、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基础之上,需要跟上音乐教学趋势。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教学情境设置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并且和音乐背景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了音乐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在现有教学体制改革下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并且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最终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深化改革创新的教育要求。并且通过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追求下,改善了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乐意融入教学课堂氛围中,从而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1] 郑建旭.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2.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声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4-02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部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提高声部训练的效果,需要音乐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相关研究。笔者通过总结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的方法在文中做了相关论述,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一、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来说,应试教育影响之下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除了专业性音乐特长生会对音乐进行专门性学习以外,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表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的水平良莠不齐。而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演唱能力与对音乐的学习能力也都是参差不齐的,极大地影响了声部训练的效果。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重要转折期与生理上的变声期,自尊心强,喜欢上课,但又不乐意表现,进行声部训练时心理负担重,怕唱不好被别人取笑。而且变声期的学生声音特点本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唱单声部时效果都不太好,声部训练时学生的心理包袱更重。另外,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所处环境与时展影响,他们对教材中的歌曲共鸣度不足,声部训练时也就表现得金口难开。
另外教师方面,由于初中阶段把音乐作为辅课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在声部训练中的表现也并不在意,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尝试,也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流程化,训练机械化。这也是造成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难以提高的原因。
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高质量训练
(一)在欣赏中揣摩
欣赏,即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觉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对于单音与音组的听记,重点对音程、和弦、调式调性进行听记。这种基于训练学生音乐记忆力与理解力的训练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应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在进行听觉训练时,强调听记应与实践中的声部训练相结合。如在声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也就是把每个相邻的同学按座位进行上下两个声部的分组再进行训练。还可以采用钢琴进行辅助教学,让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嘴唱一个声部,同时手弹另一个声部,还可以在两个声部间进行交替。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取决于班级中学生的钢琴水平,如果学生中没有会钢琴弹奏的,教师可以来弹钢琴,让学生在教师的演奏中感受不同声部的区别。另外,在教学中使用乐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声部训练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间懂得演奏乐器的学生组成一组,同时对上声部与下声部进行演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来提高对于声部的正确认识。对于声部训练的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让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听觉训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声部训练中听觉训练的高效性。如在进行《嘎达梅林》这一首曲目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此曲目声部听觉训练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堂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与相关的音乐播放设备,对不同版本的《嘎达梅林》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蕴涵音乐基本属性,如音的长短、音色、强弱、高低等重点进行介绍。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声部的听觉敏感度,教学中随时加入声部训练示范,同时训练练耳,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部作品,让学生体会简单声音型、复杂声音型与和声功能间从平稳紧张到恢复平静的过程,进而实现以学生声部训练的高效练耳。另外,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听觉训练中,还有意识选择性地插入经典与贴近学生生活的电影优秀声部合唱作品,如《欢乐合唱团》、《放牛班的春天》等,寓教于乐,有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训练中巩固
对于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声部训练来说,其练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声部训练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明白练的目的,练的方法,练的宗旨。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教师应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对课程精髓进行全面的浓缩,把其中的重点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听懂,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灌输,而应结合学生兴趣与心理特点,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侧重分析讲解。也就是说,笔者的教学讲解方式应全面而细致地囊括教学要点,同时还应强调声部训练的各技能要素,达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理论讲解效果。如《赶圩回来啊哩哩》的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应让学生达到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不同声部应有相应的艺术处理方法。声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做好示范,根据曲目特点,进行练习时应带哈欠,多运用假声,且发音位置应落在上腭上方。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发声练习的兴趣,可以把练习内容放到歌曲某一句的教学中来,以达到发声训练审美性与乐句练习技能性的双完成。
(三)在合唱中感受
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所编写的八年级音乐教材来说,其编入的歌曲对于现代中学生,歌曲自身对于初中学生的音乐吸引力不足,在引导学生学习热情这方面存在着差距。同时,由于初中音乐课时安排较少,一周一节音乐课对于声部训练这一讲究持续性与连贯性的教学来说,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课时不足的现实问题。在初中学生课业压力重,学习负担大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的自我训练也存在着很大的掣肘,所以课堂上唱的训练效率尤为重要。
如在对《献给老师的歌》进行练唱时,应从情感角度切入训练要点,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对于其中的歌词与旋律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稳定的气息、充满情感的去演唱。让学生体会到曲目中对于师生情的表述,激发学生共鸣,进而达到“歌为心声”的练唱效果。
概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声部训练教学的效率有很多。实践证明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听、练、唱等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声部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曾一平.短时间内小学生合唱排练的基本方法[J].大舞台,2010(05)
关键词:节奏训练;节奏;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音乐课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大量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但是他们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太尽如人意。唱歌课听不到声音,欣赏课神色游离,好不容易教会了学生一些知识,但一周一节课的间隔,又让学生在下节课把学得的东西全都还了回来。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初中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初中音乐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尴尬时期。首先表现在嗓音方面,初中生正处在嗓音变化的时期,一般变声期开始的年龄,男孩为12至14岁,平均13岁;女孩为11至13岁,平均12岁。变声期长短不一,有的仅几个月,有的则较长,平均约一年。变声期发高音困难,持久力差,声音粗哑,音准不易控制,有时会发出怪音。变声期以男孩为重,女孩较轻。男孩发高音不稳,女孩发低音不稳。其次,初中阶段是身体成长的高峰时期,第二特征的出现和羞怯感导致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乐于表现。而且,学生心理上的羞怯与感知能力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一对矛盾,只有处理好了这对矛盾,才能上好初中音乐课,因此我开始了初中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模式的研究。
说到“节奏”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生活的节奏、运动的节奏、呼吸的节奏等等,对于音乐课来说,节奏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则更高了。然而旧的音乐课堂上的节奏学习往往死板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这里我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节奏练习最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才有律动,殊不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也同样需要。当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律动形式和小学的律动形式截然不同。我认为,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课堂上最好的律动形式。
我们学校由于扩大招生,有很多学生都是从周边农村小学毕业的,这些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更不要说有什么音乐基础了。由于个体差异大,在给这部分孩子上音乐课时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一首歌曲要教两节课,学生才能学会。但是我发现他们对节奏训练非常感兴趣,当我在课堂上让他们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声响,并把它模仿出来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纷纷举手发言。我把他们模仿的声响变成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并告诉他们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写成一定的节奏型,将这些节奏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便成了动听的旋律。
节奏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因为这些声响平时就在学生的生活周围,因此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而且在练习节奏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对歌曲中难点节奏的把握,降低了歌曲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是一种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这是每位教师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却不能够利用兴趣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学生都非常喜欢Rap(说唱)这种说唱的音乐形式。Rap是黑人俚语中的一个词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源自于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而这种音乐形式我们也能应用于节奏训练当中。
击鼓传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人们根据古典的节奏迅速地把花传到别人手中,并不断往下传。其实,节奏也可以这样传递下去。在上音乐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节奏传递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第一个学生将我给的节奏打两遍后传递给第二个学生,然后更换新的节奏,以此类推,看哪个组传得又快又好。学生的兴趣很高,注意力也很集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采用适合学生的节奏训练形式,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节奏训练的内容要和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
节奏训练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节奏训练的内容要从教材中挖掘,跟教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节奏训练才有意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从节奏开始。”这是汉斯・冯・比洛在谈到节奏时创造的一个著名的句子。节奏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让学生在播放的旋律中迅速捕捉到有特点的节奏型,为下一步音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语言艺术在音乐课堂的使用形式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教学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能够使用的语言形式有多种,就初中音乐教学过程而言,音乐语言是主要的方式,教师的口头表达也比较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也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一点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如用手势打节奏或者利用柯达伊手势讲解曲谱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课堂上普遍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技术语言有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对音乐课堂的增效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二、以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音乐语言应该是音乐课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音乐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改之后不少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活跃气氛将音乐课上成活动课的例子并不少见,却忽视了通过音乐语言表达音乐魅力。
音乐语言是音乐课的特色,是音乐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旋律,一堂音乐课开始十分钟之内不出现音乐元素,这节音乐课无疑就是失败的音乐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课堂使用音乐语言的形式有多种,如在课前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即感受到音乐的气氛;上课前以音乐的形式完成师生的互相问候,增强课堂上的音乐氛围;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播放教材配套的音乐课件,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节奏感悟。
三、借助口头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
音乐教学过程中用到口头语言的地方也不在少数,课堂是音乐教师展示自己语言魅力的舞台,音乐教师本身有音色训练的基础,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上更应该注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音乐课中的口头语言一般用来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特色,在日常的发声训练中可以借助发声方法,对口头语言的音量和音高进行练习,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口头语言。
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变现内容进行介绍,这时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音量适中;在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以及视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唱歌效果进行点评,这时应该语调柔和,注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在讲解发声以及唱歌技巧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时,则需要提高音量,放慢语速,使学生充分掌握唱歌过程的难点;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准确,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弹琴加领唱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与自己心中所想会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练习。
四、以肢体语言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肢体语言的地方也比较多,教师在讲解乐理知识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唱歌过程中的手势和姿势也可以表达出歌唱者的情感,肢体语言对课堂的辅助效果比较明显。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表现音乐的美,因此教师的肢体语言应该注意美感,从表情到手势都应该与音乐课堂的艺术气氛相契合,教学过程中的体态和身段要表现出音乐的和谐和自然,既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使学生对音乐美有了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有使用肢体语言的优势,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有自身的律动特点的,凡是律动都有其节奏,用肢体语言能够比较有效地表达节奏的动态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柯达伊手势,与学唱的旋律相配合有利于学生训练音准,能改善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大胆创新,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把有效教学看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就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那怎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1.在学生面前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都还不太成熟,还处在十分童真的年代,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要掌握学生好表现$好模仿的这一特点,多向学生展示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刺激学生的音乐灵感,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热播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千年等一回”这首主题歌;《水浒传》热播时,向学生介绍刘欢唱的“好汉歌”,歌声中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很是打动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从而乐意去接触音乐、去学习音乐。
2.巧设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想象,展开联想,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趣。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音乐的学习之门,才能让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意,学之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发问,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思索。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演奏小段音乐来向学生提问:此段音乐是采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并且学会了什么?利用这种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音乐对心灵深处的震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无论是从视觉上、听觉上还是音乐的动感节奏上,只有全方位地让学生进行体验,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才能理解音乐的存在价值,才能通过音乐体验其中的真情实感。因此,初中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性演唱、观看多媒体音乐录像或者全班同学来一段摇滚音乐,调节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样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音乐情感,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致力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属于主角,占据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互动,社会科学论文难以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模式,将学生设置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并在这样的载体里面相互指点、监督、帮助,提高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笔者还在每一个小组里面指定了一名学生作为牵头人,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成效。其次,笔者积极创设平台将学生推向前台,在一些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演示结束之后,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相关训练活动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有助于教学训练目标的有效达成。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将单纯的训练活动转变为竞赛形式,学生原来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积极性不高,现在采取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激发出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实际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56-01
初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只有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音乐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以下将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的模式
由于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但老师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因为学生才是一堂课上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老师应该要很好的把握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不应该主次颠倒。初中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但是毕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以教师不应该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用在花费时间去仔细讲解了,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平时对音乐的接触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是断开的,不能很好地链接。所以,教师不能再用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育,长期的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厌烦音乐,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办法解决,改变教学的模式,换一种新的方式,所以,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音乐情景的亲自感知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来进行教学,例如:一首音乐中运用到的乐器是鼓,那教师可以通过敲打鼓来让学生感知,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动手,他们能使够真实地感受音乐中鼓带来的魅力。这样通过自身的实践对音乐进行的感知了解会让学生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音乐课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是每个学生十分宝贵的内在素质,他们天生就有对动听、悦耳音乐的好奇心,成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完全是新鲜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景,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让他们自然的去体验音乐,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例如:在《共同拥有一个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配乐故事的方式导入歌曲的学习:“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温暖的家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突然,路边传来了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是那样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她没有家?也没有爸爸妈妈呢?”教师说到这里是,,可以稍稍停顿一会儿,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遇到了布娃娃,会怎样做呢?”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完后,教师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然后在情境中学唱。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沉醉在音乐意境中,唱好歌曲。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科技的进步,音乐教学就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因为反思与评价是创新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的重要形式。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性评价,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课堂表现,以此作为课堂考核内容。反思教学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获得全新实践高度。通过反思,可让教师获得成长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创造性。
总结:音乐教学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音乐会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很大的转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音乐自身悠久的历史也会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到更多关于音乐背后的故事,对音乐有更加深层次的感悟,况且,在学习中,有音乐的陪伴,也会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加神奇的色彩。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要不断地进行音乐课的改进,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
【关键词】初中音乐 高效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当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人们发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音乐课堂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加强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种并非具体知识内容的指导,更多的应是关于学习本身的指导。在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时,在学生偏离主题却浑然不觉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进行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角色已经改变,“指挥棒 ”为 “引导者”。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 “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以亲切、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认可与爱戴,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因为,“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让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进步机会,在创新发展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通过学生在课堂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从中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大多收录的是经典老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不能理解,更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选择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并可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手拉手》这首歌时,教师可将其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结合,先让学生欣赏开幕式会歌《我和你》,让学生了解历年奥运会中的优秀音乐作品,这样既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也可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另外,针对当前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学带来的冲击,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认真分析现在的流行音乐,尤其注重筛选流行音乐中不适合初中生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欣赏流行音乐。例如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对于他写作歌曲的风格、曲调和曲风特点、演唱技巧等都是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也会让学生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流行歌曲的态度,避免盲目跟风,真正提高音乐水平与音乐素质。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形式简洁、丰富直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兴趣性和立体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因为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创新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音乐的“即兴”创造,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
“即兴”创作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创造性的愉悦,在教师正确的启蒙指导下,对较简单的乐谱,初一年级的学生可逐步地进行“口头”性的创作,初二年级以上可逐步地进行一些即兴填词、填写节奏、谱写旋律,并做一些即兴表演、演奏,个别同学可用较为完整的一首乐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方法,“求”主要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就要用求异的方法进行授课。比如,教授歌曲《给未来留下一片绿色》,可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看法,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怀以及我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幸福生活感受,并通过同学们对乐曲的讨论,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再反复播放歌曲演唱录音,进一步探索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有效地表现这首歌曲的内涵,再由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理解去变化演唱形式,或用其他表演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样求异的思维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发掘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后说:“中国留学生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在学音乐课时,可采用一些新的上课形式:用先不点歌曲的名称,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听一首乐曲,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该曲的情绪和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对歌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将课堂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可把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理解及相应的独创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四、讲究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 “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蝗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势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势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艺术性
一、正确认识初中音乐合唱教学
传统的合唱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往往只重视音乐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以及教给学生们如何正确地演唱歌曲,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从头至尾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学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趣味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有效激发,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合唱教学活动中来。此外,教师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合唱教学的开展,如可以采用柯尔文手势,即唱名手势,它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较高的表演效果;又或者教师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自编写一些歌曲与教唱歌曲一同来进行合唱,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分别演奏两首歌曲的不同音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不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听音能力。
简言之,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音调来进行演唱。此外,教师还要规范学生们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它是学生们良好演唱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对歌曲的演唱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合唱意识的传递
1.合唱呼吸
合唱不仅需要依靠多人的不同声部来形成丰富的声音效果,还需要各合唱人员之间的恰当配合,即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对于合唱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合唱是一个整体,它需要拥有不同声部合唱人员之间的合理搭配,在明确自身演唱职责的基础上,各合唱人员需要进行适当的分工,但是分工不意味着分家,他们之间还是一个整体,只是在分工上有所区别。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节奏和音准进行关注外,同样要对呼吸和发声进行关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合唱的讲解以及手势指挥中。例如,在练习《我和你》这首合唱曲的时候,当一声部开始唱时,二声部的进入老师需要给口气,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确自身的呼吸方式,从而使整个合唱队的呼吸保持通畅。所以,为了提高合唱的质量,教师需要交代清楚气口的位置。
2.分析歌曲
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先要对合唱歌曲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教学方法以及形式的设计。在分析合唱曲的过程中,除了对歌曲的曲调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合唱声部类型进行认真分析。声部类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调性,它需要突出音乐的主旋律,需要依靠低声部的扶持;另一种是复调性,需要依靠声部的横向发展。声部进出的部位是演唱中的重点部分,教师需要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这样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简化合唱谱
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材大都是通用的,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但是由于乡村或乡镇学生的音乐素质较差,他们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来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学生需要适当地降低难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地理解合唱的内容和要求,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坚持技能训练和合唱听赏
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每天都抽一定的时间来使学生开展视唱练耳和练声训练,同样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练习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学生们不断地练习,学生的音乐知识将得到充实,音乐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习惯,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语言 通感效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艺术对音乐艺术教学所产生或带来的通感效应和联觉效应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音乐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依靠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手段来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终极学习目标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那么,音乐教师要讲究怎样的教学艺术呢?
一、多用“微笑语言”亲近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微笑像鲜花一样迷人,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春风一样温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在天的那一方,在水的这一面……微笑永远是最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微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微笑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更显精彩!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微笑地点点头,那么这将是一种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最好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善用“音乐语言”暗示学生
音乐语言是音乐课堂中的“核心灵魂”。那么什么是音乐语言呢?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音区、和声、复调、调式等等。
音乐课应当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根据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如:节奏、旋律、节拍、和声等,我们音乐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很多特定的音乐语言来促进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课前播放一些特定且动听的音乐进教室,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就要上音乐课的氛围,或将课堂常规中上下课的师生问好改为歌曲:
教师用亲切、甜美的歌声向学生问好,这样的问好方式学生们都很乐意接受,自然而然也会用甜美的歌声加以回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音乐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
三、妙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感知音乐形象。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因此,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自然的、直觉的、即兴的。例如当学生音唱不准的时候,让他们用“柯达伊手势”来表示某个音高,边做手势边唱旋律,这样既有利于音准的训练,又在形象的旋律线勾画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
四、借用“科技语言”感染学生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现今发达的“科技语言”——多媒体技术,它的运用使音乐教学生动直观、表现力极丰富,能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缩小时空差距。它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弥补了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帮助音乐教师更加完美地向学生展示了音乐的听觉美、视觉美。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春天来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多媒体情景: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大农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狗、小猫、青蛙等等,然后再问同学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话的?同学们马上就闲不住了,迫不急待的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说话声。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模仿小动物的说话声——小鸡、小鸭、青蛙……刹时教室里就真成为了一个农场、一个动物合唱团,学生在开心愉快中很快就掌握了歌曲《动物说话》,而且还创编了其他小动物的说话歌词并能积极表演。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使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只要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服务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将成为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形态。“条条大道通罗马”,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把“微笑”视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把“音乐语言”视为音乐学科的灵魂;把“有效的提问”设计视为到达彼岸的桥梁;把“肢体语言”视为音乐课堂的血脉;把“电脑、多媒体”运用视为音乐课堂的“精良装备”,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堂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交流情感、陶冶情操,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对音乐艺术教学效果所产生并带来的通感效应和联觉效应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7月第一版
[2]李更生主编.《师德于细节中养成》陕西旅游出版社
[3]《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
[4]《中小学音乐教育》189期、169期、180期
评弹,被台湾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她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曲艺史上的奇葩。她既是苏州的城市名片,又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她以轻便灵活的形式、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入胜的内容而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苏州评弹是吴文化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个生在水乡长在水乡的学生去学习、去传承。为此,笔者一直致力于评弹艺术的研究、传授、推广。从评弹表演艺术特点“说、噱、弹、唱、演”着手,挖掘评弹元素的内涵来充实初中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上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向每一个学生渗透这门艺术。有了一些收获,下面就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借鉴说表艺术,彰显教学个性
评弹的魅力来源于哪里?音乐、文学与说表,三者互相烘托、融合,不可缺一。评弹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评弹艺术家们对评弹语言——吴侬软语,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创造。吴方言所特具的幽默、轻松、微妙、传情,各种比喻、俏皮话、歇后语、双关语被评弹艺人运用得出神入化。如评弹表演的说噱弹唱中的“噱”,也称之为“抓哏”。说书人吸收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用语,在表演中时常穿插一些笑料,以达到调节听书人的精神的目的。如此,让评弹生动活泼散发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需要的就是如说书先生一样传神、幽默、生动的教师。夸美纽斯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音乐是审美的艺术,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表现情感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魅力。 我们应该借鉴评弹的说表艺术,让课堂语言与鲜活的生活贴近。比如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会搞些开心小插曲,时不时讲些吴侬软语的谚语等,很受学生的欢迎。
有一次,上课十分钟后,一名学生才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笔者以严肃的神情对那位迟到的学生唱:“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歌声一出,立即引来全班同学的大笑,那位迟到的学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门口抓耳挠腮,等待老师的“命令”。这时笔者又一改严肃,面带微笑又有点无奈地对全班同学唱:“唉,我总是‘心太软’,这次原谅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让他变成‘小白杨’,给我们站岗放哨。”如此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学中来,寓庄于谐,批评了学生但又不是说教,起到对学生善意批评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评弹表演,师生角色互换
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之中。教师的动作、手势、身段,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评弹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实在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比如,苏州评弹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些动作和表情,在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跳进跳出。于是评弹中出现了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角色美称。
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学习评弹表演,师生角色互换”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课堂高效。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让给学生,为学生的表现自我、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舞台,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如《行进的歌》一课,就请学生来做老师,笔者自己做学生,学生在军人进入角色后,他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全班学生整队,边唱《一二三四歌》边跟着音乐在教室里行军,着实让我体会了一把小兵的刚毅顽强,蛮有震撼力。
学生和老师互换角色,成为课堂的主体,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
雅韵飘香校园,滋润学生心田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和丰富感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课标的这一理念应当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始终。
评弹在表演的特色,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说”(叙述故事及讲评)、“噱”(幽默的语言)外,“弹”、“唱”成了苏州弹词的主要表现手段。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称赞苏州评弹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之一。旋律优美、韵味醇厚,唱腔和旋律来源于江南民间小调、山歌及地方戏曲。如:大九连环等。流派纷呈,各有特色。
笔者结合园区“一校一品”的办校特色,在我校进行一些实践探索。自从2008年苏州市委宣传部“四进工程”要求评弹进校园,笔者作为苏州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感有义务,编写了校本教材《飘香的歌——苏州评弹》,把吴侬雅韵带进校园,除了平时音乐课上也经常聆听、学唱、鉴赏苏州评弹音乐,还在各个年级开展评弹讲座,成立了评弹校队。让学生充分评弹艺术的魅力,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推动了民族文化在本土的传承推广。
多年来,收获颇多。学生的评弹节目《共绣园区锦绣篇》、《斜塘飞出金凤凰》、《不忘斜塘一枝花》、《欧阳海》、《苏州好风光》、《小巷风流》等等,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敬老院,走进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还在园区文艺汇演上获得了好评,连续两次参加苏州市曲艺大赛,获得了三等奖,还参加了省里的少儿曲艺大奖赛,也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综上所述,评弹不仅仅能提升我们的认知,也能丰富我们对美的认识。听评弹仿佛是在小巷中邂逅了一位丁香姑娘。她清丽雅秀、芳齿含香,她平柔温婉、纤指拨弦。她用清吟浅唱诉说着小桥流水的淡定、黑瓦白墙的优雅、弱柳香桂的风致。听评弹就是舀一瓢姑苏水,采一朵茉莉香,沏一壶西子茶,用心灵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