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的文学价值

古诗的文学价值

时间:2023-06-01 09:3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的文学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诗的文学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古诗词教学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因此,加大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分析

1.小学古诗词教学能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作为所有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源泉,学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将会限制其对客观世界和事实的认知,想象力是伴随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讲,良好的想象力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发挥联想、补充和创造的能力,构建古诗词中的画面。例如:“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句诗词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定置于一个开阔的环境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发挥学生思维创造的主导性,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作文写作能力,对于提升小学生后期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2.小学古诗词教学能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优秀的古诗词将文学的意境美、音韵美、哲学美等融为一体,具备了特殊的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感受历史和人文带来的精神乐趣。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既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体现。这些优美的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的文学素养。小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美古诗词的过程中,既感受诗词带来的文学美,又给小学生带来内心深刻的启迪。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就是一种审美素质提升的教学过程。“诗以明志”就是小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有效地扩展小学生的领会文学艺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领会艺术品的美的感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3.小学古诗词教学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古诗词中的文化阐述、历史讲解等途径,实现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历史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的提升。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诗人思想与文学的结合,很多优秀的古诗词里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既可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优美与伟大,又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所以古诗词教学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塑造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校园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校园诗词文化氛围的建设对于提升小学古诗词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良好的古诗词教学环境能够提升学生浸润诗香的效果,提升诗词学习的效率,发展学生的联想等能力。优秀的校园诗词环境还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学校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等特点,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诗词读写比赛等活动来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可以贯穿在课前、路队等过程中,例如:我校一年级学生放学时,就采用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既提升了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词的习得和理解能力,又借助古诗词的背诵,集中了小学生走路队时的注意力,可谓一举多得。多路径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增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有的韵味和情感。让学生理解了内容、领悟了诗境,在情感上也产生了共鸣。

2.加大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整体写作风格的讲解,对促进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全面体会诗歌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歌结合,才会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文化意蕴。通过古诗词教学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引导小学生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转变“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传统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课本内容的同时有更大的收获。

3.提升与拓展延伸,促进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广告文案;古诗词;运用

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68-03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易于朗诵和记忆,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经久流传。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而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文学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古诗词以其独特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广告文案,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怎样更好的进行广告诉求一直是广告文案写作探求的重点。而人们总是较易接受自己了解的东西,如果在广告文案创作中能较好的运用古诗词,就容易拉近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使产品获得成功。同时利用古诗词意境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一、古诗词在广告中有悠久的传播历史

自从有了商品交换行为,为了推销商品,古人很早就开始有了广告,如春秋时期“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这段精妙的文字不仅描述了酒家讲究服务态度,用美酒待客,还表明了他们已知道采用高挂酒旗的广告手段来招揽生意。有广告的诸多形式,必定有广告文字和文案出现。中国的古典诗词具备了广告文案写作的诸多特点,从中国广告历史发展来看,广告文案确实从一开始就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常用古诗词形式来宣传某件事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客中行中》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也许可算我们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

宋代绍圣年间,坡被贬至海南儋州,当地有一位孤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但因饼店处在偏僻的地方,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生计。老太太仰慕苏轼的大名,恳请他为小店题诗,以之为生意扬名。苏轼十分同情老人,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中将环饼的色、香、味、形做了生动的描绘,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坡还有一首广告诗词“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为了宣传他被贬黄州时所创的“东坡肉”所作。这首广告诗词通俗易懂,针对的目标受众比较大众化和平民化。它将“东坡肉”的制作工艺的独特性突出表现,而且美味经饱的利益点呼之欲出。更重要的是,开篇名义,好吃不贵是此产品当时独特的卖点。精简的文字,明确的传播主题,完美地表达了产品的独特信息和传播目标。使得东坡肉在今天依然有着的广泛的知名度和高度品牌价值。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曾作《都门杂咏一百首》,其中《水晶糕》一首为绍兴的“水晶糕”作了如下的广告:“绍兴品味手艺高,江米桃仁软苦糕。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卖水晶糕。”

二、古诗词在广告中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千年流传的文化,它与流行并不矛盾,而正是因为这种强势的流行所以她有着永远的魅力。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首先它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从音调、用韵和平仄三个汉语言特色角度进行的创作,由于这严格的格律规定使得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诵读性,富有音乐感染力。另外,古诗词在平面构成上是形式非常工整,蕴涵着建筑美学原理,能由平面文字写出空间美感。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凝练精美,字字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古诗词具有营造意境的特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达到言于此而意不止的效果,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予人永久的回味与思考,加深事物记忆。

因此分析古诗词的传播优势对广告文案的创作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独特的音韵

汉语在语音上的特点是:以元音为主,每个音节都有四声。中国古代诗歌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抑扬顿挫,平仄有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和节奏美。故其在传播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流行优势。因为古诗词的这个特性,它通常能够和以曲调,以音乐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广为流传的效果。

相比较于古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就缺乏这样一种音韵感,故而它们不如诗词一样流行于大众。从广告文案的写作目的出发,广告文案是为推销产品而服务的,产品有广泛的知名度是衡量广告作品优劣一个方面。因此,站在传播的角度上讲,古诗词拥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大众化流行优势。

2.工整的对仗

对仗是汉语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也是充分运用汉语言语音的特性,在韵脚,平仄,句式对称方面都非常的讲究,而韵脚与平仄的对应则是为了使诗更富有音韵美,便于人们朗读与记忆。在语言中体现音乐美,能够有效的刺激到人们的听觉,以到达良好的传达和接收效果。而句式对称还有一种视觉效果冲击,给人一种工整有序感觉,表现在纸质上的句式排列还有着建筑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汉字的构造特点的影响,追求整体文本形式构造的优美。古诗词的这种形式美在世界文学苑地中是独具一格的。

由古诗词发展而来的对联,是形式美的突出代表,它把声调、词性、词义、和句式的巧妙融合,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极便于记忆和传播。经常有一联而名天下传千古的情况。比如说:岳麓书院,它的名气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对联,从传播角度分析,此联仅八个字,且押韵,对仗工整,记忆起来非常方便,而便捷是传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材”字点出书院的核心,一个“盛”字言尽书院深厚底蕴。非常简洁明了,富于表现力。北京市某条街上有家烤鸭店,店外挂着一副对联“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它的上联引用的是的诗句,下联则是表达了店里的经营项目,对仗工整,意思表达非常明确。长城与烤鸭是北京的两大特色,你不能错过。而这些正是广告文案写作所努力追求的。

3.精炼的文字

炼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注重的一点,而古诗词因为要控制形式和音韵的要求,炼字就尤为重要了。诗词写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强烈的感情和最深远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富于表现力。又“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语非常灵活,使用的拟人手法,仅一字便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等表现力正是广告人所梦寐以求的。将古诗词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去,增加的不仅仅是诗性,更多的是广告的传播力度。

宋朝柳永一首《望海潮》中描绘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景象,令金主闻之欣然向往,直欲攻下宋朝。这便是古诗词令人无法抗拒的语言之美。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语言表现力的强势,而这样轰动的传播效果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拒绝的。当然其他文学形式也可达到这样的效果,但那是需要长时间的宣传。而从广告的角度言,简、短,快才是最佳的传播,简洁,便于记忆;短小,信息不容易丢失;综合二者才能达到快速传播,实现广告目的。古诗词则是集精、简和语言优美于一体,成为强势传播的载体。

4.深远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受诗词格律的限制,古诗词通常无法直白的为我们描述一个意象,都是通过用词和语言来引发人的想象,进入到作者想要表现的意境当中去。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古诗词所追求的意境营造手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兴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广告是一种说服的艺术,它是为了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广告要有说服力才能发挥说服的功能。而广告作品要增强说服力,创造广告的意境美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用巧妙的词语构造出深远的意境,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形象记忆,还可引起人对事物回味和深度思考。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月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之深远,时隔千年都能够让人们通过对意境的理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感觉到诗中那个形象就是自己。从传播角度分析,这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考虑,于是非常自然的就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这样在不经意间你就占据了受众的心智,于是产品“寒山寺”自然而然的广为人知了。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对营造意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在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来营造意境是非常有效的。

古诗词与广告文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的目标,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强有力的信息和最强烈的感情。广告文案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广告向受众传播的信息是以符号为载体的,在媒体中表现出来,受众从媒体传播的符号中,获得广告信息的内容,从而达到广告主要向受众―顾客―消费者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目的。

三、广告文案中运用古诗词的方法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经过科学测试得出:广告的效果50%~75%来自于广告文案,这说明广告文案是实现广告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广告文案撰稿人可以尝试利用诗歌等文学修辞技巧,使广告文案变得精彩夺目,提升文案的品位,增强广告的记忆度和消费者喜爱度,产生良好的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

1.直接引用

现代广告文案创作者在创作广告文案时,在创作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产品特点和古诗词的内涵、把握目标对象的心理特征、深入探求商品特性与受众消费心理的切合点,这样直接引用古诗词的广告文案就能把商品的价值诉求和艺术化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岳阳市公交车广告上有一名为“白云边”的白酒,它的命名取自诗仙李白的名篇“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其人酷爱喝酒,这诗句也非常贴切的表达了这种欲望,而“白云边”酒引用此古诗词,借了诗和诗人的名气,以达到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的效果。“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河南杜康酒广告。此广告诗是从曹操名作《短歌行》中摘录而来,用在现代杜康酒的广告文案中,给顾客一种文化熟悉感,从中体会到一代英雄兼文豪的曹操的那种大气磅礴之势和观沧海时的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这样,受众在看到杜康酒以及杜康酒的广告文案时能感受到杜康酒所代表的文化。古诗词的语言特性使其比现代语言更能从情感上感动受众,所以在广告文案创作时要努力发现和挖掘隐藏在商品以外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力量。

在广告文案中直接引用古诗词,一是替产品借名气,给产品的发展开道,让产品在一开始推出就能获得广泛的认知并维持产品的高知名度,同时还便于人们的记忆。二是给产品附上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文化,这是产品走向成熟必然要充实的。

2.创新借用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受时代的局限性,它无法表达出现代特有的气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文案人员继续采用它,古诗词流传甚久而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就表明它有时代的共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每个时代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出发,广告文案也可以对它进行现时代的解读,加以灵活的运用。在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时,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又不能脱离广告目标。既要能宣传产品又不能歪曲古诗词。这样广告文案可以借助于创造性的运用古诗词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和具体的物质性诉求相融合。创造性的借用古诗词主要是通过解构重组,改组,更换主题等方式来体现的。

首先,词语提炼加以重新组合,从心理上看,广告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人们的注意,在记忆中留下印象。经过创新的诗词名句,在广告中的含义同原诗中的含义肯定不一样,这在受众的心理上会产生新奇感。而从文化上看这种创新借用的广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如:恨不相逢未“驾”时(台湾自动变速车)巧妙地将唐代张籍《节妇吟》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取后一句,将其中的“嫁”改为同音的“驾”,诗的意思,也从原来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伤情绪一下转为对变速车的喜爱之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方法突破了古诗原文的局限,在借用原诗的基础上,突出了商品的名称和性能。

其次,改造古典诗词名句,化用原诗文,让广告显得有文化气息,富有文采,极具典雅风范。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这是伊莱克斯温控冰箱的广告词,它引用脍炙人口的诗文的上半句,下半句用来阐述其产品的特点。让读者把诗文和产品联系起来,突出产品的特点,便于记忆产品名称,并借此提升产品的品位,促进销售。“春眠不觉晓,还是‘兰萝’好。”这句兰萝牌床单的广告。广告词紧扣产品特点,巧妙引用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意趣顿生,在诗的下句嵌入品牌名称,从而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准确到位。上下两句的结合浑然天成,不但对仗工整,且“晓”、“好”押韵,音韵十足,读来和谐悦耳,韵味悠长。是为上佳的广告词。

最后,解构原诗文。即是把著名诗句全部加以有目的的改编,让读者在品读时联想到原文,记住产品的名称或特性,从而使其发挥预设的效果。例如,旅店对联:茅店明月鸡唱早,板桥雪滑马行迟。就是从古诗名句“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发展而来的。对联文风古朴清雅,表达了旅店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新作诗词

除了直接引用和创造性运用古诗词之外,现代广告文案创作人员还通过自己新作古诗词的方式来撰写广告文案,这样的广告文案具有古典诗词的音韵、形式、语言、意境的特征,但内容表达上却是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发挥文案创作人员的创造力将传统与现实完美的结合。

在白酒广告市场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它非常巧妙的将白兰地这个白酒品牌名称嵌入到对联当中去,以文学的角度评价,这是一个绝妙的对联,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从广告角度而言,它以完美的方式达到了广告的效果,高度的文学价值衬托出这个品牌高雅不俗的气质。这句广告语刚一出现,就为这个品牌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这是古诗词运用于广告文案经典范例。所以借助古诗词这一文学手段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广告能够借助古诗词语言将商品的具体价值诉求形象化,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具体物质化、人性化。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达到最终的广告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世丁.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杨先顺,陈韵博.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3]柴少恒.广告文案写作与赏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徐智明,高志宏.广告策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八年级古诗文;培养情操;吟诵;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1.展示经典,创设环境

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讲,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孟母三迁的典故就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讲,学习场所大多数是在教室,班级里面的环境布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应充分重视班级的环境布置,班级环境散发出浓厚的书香气息,更有助于学生吟诵古诗文。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在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规定每一周、每一天的诵读量。设置“每周一诗”的环节,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来确定所推荐的古诗文。例如,学习理解了《赠汪伦》之后,可以推荐几首与其相关的古诗文,如《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渗透经典,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引领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选用经典古诗文,并安排与之相呼应的主题,通过对单元主题的讲解,补充相应的经典,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在系统学习《草》之后,可以通过《咏梅》《咏柳》等与之内容有相似之处的古诗文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4.摘录经典,创办专刊

我国的古诗文其内容之多,种类之多,学生甚至穷其一生都没有办法熟读全部的内容,因此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古诗文作品。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既能够使学生进行再记忆,又能够向低年级学生展示优秀古诗文作品,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5.理解记忆,表演背诵

我国的古诗文往往都蕴涵一定的情感,根据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年龄特点,在其背诵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动作和语气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落九天”“挂前川”“三千尺”“生紫烟”等词语指导学生诵读,使其领会出瀑布从高空落下的状态和美丽景观;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对后期的背诵和记忆也就事半功倍了。

6.分类记忆,据意背诵

根据古诗文所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思乡类、爱国类、叙事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古诗文都有不同风格,例如,《示儿》和《过零丁洋》就属于爱国类,而《山行》和《西湖》就属于写景类,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清诵读古诗文的类型,增加阅读量。

7.提升记忆,绘画背诵

通过对诗句中描绘的内容进行绘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诗句的具体意思,画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绘画,既能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又能牢记诗句的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两人赛、班级赛、接龙背、问答背、抄写背等。

8.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它更注重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往往都包含一定的美学价值,优秀的古诗文作品,通常会以其美妙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语文教学是对我国文化精髓的传承,尤其是在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大量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树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的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本文从重视朗读背诵、扩大阅读范围、加强写作练习和改革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个课题。

关键词:语文 文学 素养 朗读 阅读 写作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特别是考试模式的制约,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琐细的字词句倾向依然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成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文学素养。

一.重视朗读背诵。朗读和背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流行千年而不绝,足以证明其行之有效。文学素养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靠朗读才能体会领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文学味儿。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对于这些文质兼美的诗词,采用朗读法,不仅有利于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朗读中享受语言的优美,在背诵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朗读和背诵古诗,让学生在精读中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画面美,领悟语言美,享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陶醉在中国古诗的魅力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文学素养的发展。

二.扩大阅读范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名篇佳作浩如烟海,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目前的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其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有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语言生动规范,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根本。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很好的具有文学味道的课文,它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修饰,也没有多么漂亮讲究的语言,但是其中表达的浓浓的父子之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动流泪。读这样的文章,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文学素养自然会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品析课文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文学底蕴。但是,教材的文学作品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提高文学素养,还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培养想象力,而文学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文学。

三.加强写作练习。中学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常见的文体,另一方面也应该适当进行一些文学作品的写作练习。比如,记叙文往往能够体现出文学性,但是大多数学生叙事空泛,描写空洞乏味,不够生动形象,读起来让人感到呆板单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少真正的生活感受,当然也就缺少文学素养。没有对生活与文学的感悟,不可能抒发出感人的情感。因此,非常有必要扩大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从名家作品吸取营养,提倡“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要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藻,因为过于繁杂的文辞会遮蔽情感的抒发,甚至矫揉造作,令人厌烦。要教给学生写出具有自己感受感的文章,就要把笔触伸向能够触及自己心灵深处的地方,寻找能够感动自己的素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写出的文章怎么能够感动读者呢?大作家的作品大都注意以情感人,中学生在学作文之初就应该先学习写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我、真实的生活,只有有了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情溢于海,让作品具有文学的感染力。

四.改革评价机制。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见效。因此,学校不能用常规的考评方式,要求教师马上出成绩,要探索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着眼获取终身发展的评价方式,全面地持续地评价语文教学。从什么是语文教学课堂评价、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评价、怎样进行这种评价,都应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改革。一般说来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验收性评价,整个评价的着眼点是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这样就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必须边教边实验,尽可能发挥文学作品阅读的效能性,使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融入学生成长的骨髓,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莱西市望城中心中学)

第5篇

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本文提出要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从而借助对比性阅读让“古诗两首”的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整体感知 精读体悟 斟酌鉴赏 对比性阅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语文教材必选的座上客文体,教材中每一册都会在课文或者练习中编排数篇古诗。而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虽然彼此独立,甚至创作的时代也相去甚远,但编者既然将其设置在同一课中,就是看中了两首古诗内在主旨、情感的紧密联系。我们的古诗教学就应该将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古诗呈现出来的主旨、相应的情感等出发,从而形成相互依存、彼此补充的逻辑感知网络。

例如六上中《古诗两首》就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编排在一起。在初步阅读这两首古诗时,教师紧扣诗题中的“书”字,引导学生从“读书”“观书”两个视角关注课文,从而在原来两首诗中迅速探寻到彼此共性的话题,及时把握了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方向;再如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相同的字眼,乍一看并没有内在的共性练习,但教师只需让学生对两首诗歌涉及的地点――望湖楼、净慈寺、涉及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晓等进行对比探究,学生便能立即从时间和空间层面建立起两首古诗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整体把握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

1.“异”中寻“同”,让古诗阅读殊途同归

“古诗两首”中,同一主题下的诗作在意欲凸显的主题上是完全相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表现手法和策略也都是相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教师要在整体视角把握两首古诗相同之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古诗创作的迥异手法深入感知诗歌内在不同点。

如《石灰吟》和《墨梅》这首诗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咏物诗,两位诗人都借助客观事物将自己的人生意趣和价值追求融入其中。但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两位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却又千差万别:一首是纯净洁白而又钢筋铁骨的石灰,而另一首却是清新雅致、香飘万里的梅花。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寄寓着他们相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从两首诗歌策略的分歧点中,寻找到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引领学生在不同之中寻找到其相同的价值点。

2.“同”中探“异”,让古诗阅读各具特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即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价值归旨,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情感蕴藉。同样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在苏轼眼中总是不停地捉弄自己,寄托着作者对兄弟、对家乡的思念;而在少年李白的眼中却如“白玉盘、瑶台镜”般神奇。有时,即使诗人和事物相同,而在不同的心境下照样会引出迥异的情感落差。这就意味着,古诗教学如果仅仅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就只能体悟到诗歌表层的符号意义,只有深入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心境,才能真正触摸到诗歌的内在意蕴。

同样是写西湖之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借助西湖夏季之雨的急骤暗喻自身对人生变故的哲学态度;而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在借用阳光下那一池娇艳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向好友林子方委婉地倾吐了自己的不舍与离别之意。

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比照性阅读,学生则很难从彼此印证与对比的视角关照两首古诗,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把握诗歌的本质。

三、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

汉语言的组合搭配一旦形成诗歌,就会形成其他语言所无法体验的艺术。苏教版教材中选择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代表。因此,古诗的教学绝不能止步于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与感知,更应该将古诗作为一种艺术,以品析欣赏的视角对两首古诗进行鉴别性赏析,推敲斟酌诗文中独到的炼字艺术和其中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在杨万里描写西湖荷花池之景时,更像一位工笔画家,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美妙画卷;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色彩以墨为基调,简单地勾勒之中却不失雄浑与瑰丽,让每一位读者也跟随着夏季暴雨的急促而跌宕起伏。

第6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古诗学习;方法;自学;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学宝藏。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普遍选取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多以五言故事,七言绝句为主,这些诗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富于音韵之美,也能启示生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沉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古诗的积累量,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突出效果,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古诗的深远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解文学打好基础。

一、小学中年级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认读,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有了一些语文阅读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且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想法单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古诗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个人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诗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古诗从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许多古诗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为主,这些古诗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诗句就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四月农忙时节,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劳动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具体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诗中的高洁品格启迪学生,让思想教育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悄悄进行。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等,古诗不仅是文人抒感的媒介,更是表现诗人高尚品质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从实习中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学习高尚品质的魅力,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王瀚在《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意境深远,词藻华丽,表现战士出征前酒宴时的酣畅淋漓,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人征战的男儿豪迈,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中有文学的语言艺术,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有山河壮阔,有人g疾苦、世态炎凉,有家仇国恨、壮志未酬,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精神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修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变。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古诗的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中年纪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诵,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发,发散和活跃思维。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故事教学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提前尝试古诗翻译。这一过程就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古诗的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讲解,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在自学中更能激发出对古诗多元化的理解,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听课时已经对古诗产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通过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诗意解释一下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本身语言凝练,用字考究,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环境与古代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越多词的词性和意思发生变化。以“妻子”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单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这种词义的差异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更要侧重于古诗翻译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思,一边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古诗。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的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

三、结语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注重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实际上,开展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也是对古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洁.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教海,2016(8):79-80.

第7篇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一些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诗歌教学都是停留在对诗句的理性分析和死板翻译上,对于诗歌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却很难深入领悟。学习古诗词,不必做架空分析,应在“品悟”二字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 古诗词品悟意境文学素养

我国古代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特别是唐诗宋词,不只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就是在世界文学艺术的殿堂中,也是闪闪发光的一块纯金。读一点古诗词,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往往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对诗句的理性的、定位的分析上,甚至尝试用散文语言来一一对应的翻译诗句。结果学生虽然读懂了诗歌的句子意义,却常常失去了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失去了诗歌原有的“味道”。

确实,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学习古诗词呢?我认为,应重在“品悟”二字上下功夫。

一、在诵读中,“品悟”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也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不错,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比如《使至塞上》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孤寂抑郁的情怀,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品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从绝妙意境中,“品悟”艺术之美

诗歌是一种凝练优美的语言,凝聚着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

古诗词意境高雅含蓄,文意隽永,读来如同吮蜜,越品越甘,有的真是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学古诗词,只凭教师一味讲解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但教师本人进入意境,更要把学生带进意境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体味和咀嚼,悟出诗中的奥妙,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意境之美。 例如,在讲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时我是这样点化分析的:“满园春色关不信,一枝红可出墙来”,这是这首诗最精彩之处。它说明了作者立意独到,构思精巧。“满园春色关不住”是虚写。“春色满园”,但诗人却不着力去写这“满园春色”,他所着力点染的却是“关不住”的墙外的那一枝杏花!而就是这关不住的一枝,却红翠欲滴,风姿绰约地占尽了人间春色,由这“关不住”的一枝任你去遐想那春光的无限,生机的盎然。这就是诗人立意独到、构思精巧之处。经过这一番点拨分析,学生一定对本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从言外之意中,“品悟”含蓄之美

一般地说,一首诗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都有“言外之意”。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曾说,好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的就是诗的深刻内涵和哲理,也就是诗的“含蓄蕴藉”。因此,使学生从“言外之意”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教授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像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去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表面上看,是写方塘中水色天光的,但这不是作者用心所在,诗的“言外之意”在题中已经点明。所以要理解这首诗,必须句句紧扣题目,这首诗是写做学问。做学问要达到“天光去影共徘徊“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所学知识运用自如,才能豁然贯通,其味无穷”。“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说学贵有恒,要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知识,就得有“活水”来补充,就得不断学习。这就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迪。

四、从准确用词中,“品悟”精炼之美

好的诗词,好的文章,必定用字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优美。唐诗宋词堪称典范。古人斟词酌句的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留下了不少佳话。“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正因为如此,古诗才达到了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无的完美境界。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当今高中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或困扰,如怎样品味诗词的意境;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何去表现复杂的思想或重大主题;诗词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怎样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的理解。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更进一步鉴赏古诗词会有较大帮助,那么,应当如何强化这种能力呢?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鉴赏技巧:

一、根据诗歌类别,分析作者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涵泳古诗,要打开心扉,带着感情去读,争取成为诗人的隔代知音。

二、赏析诗歌语言,明确答题方向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答题方向。

杜甫的《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中,一个“独”字就借一叶小舟的孤单、冷清,这其实也是作者在揭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已到垂暮之年的诗人,由于好友李白等人的相继离世,孤独感与日俱增的心情。还要注意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暗示心情,通过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来渲染气氛。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就用两种颜色“绿”“青”写出这样的画面:绿树在村边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三、根据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意图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其实多用来自比,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自己的处境等。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就能结合相关知识体味出词中所表达的伤别离的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规”的悲惨凄恻,“鱼”的自由惬意,“牡丹”的高贵美好,“梅”的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杜鹃”的悲伤凄凉,“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这些意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

四、走进诗歌意境,展现唯美旋律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这种想象世界通常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清幽寂静、凄冷萧瑟、清新明丽、雄浑阔大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则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切入诗题时,就有字词与深层知识要讲解。“山居”是指王维终南山的辋川别业,“暝”是指夜晚,诗题其实就是讲述“终南山别业秋天的夜晚”,学生就明白易懂了。如果我们不把“山居”“秋暝”“空山”等关键词语直解出来,不把王维思禅那静思后空澈洞灵的状态点明,不把白石滩的特点描绘出来,单单详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处,是无法把水月明镜般的纯美诗境展现给学生的。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体会诗人善良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第9篇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理论学派,它不是把作家和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这种理论就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论,读者对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本文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接受美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中对接受者——学生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因含蓄产生的“空白”等,与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召唤结构”,关注阅读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等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

二、学生的学习策略

1. 拓宽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本文的欣赏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读者就是作者,那么读者的头脑是一片空白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本文。”接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其审美情趣,提升其接受水平。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具体步骤如下:

(1)走近古诗词,亲近古诗词。《中华诗词》发刊词中说:“传统诗词对于华夏文化传统的形成,人民心理素质的培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博爱情怀、教化思想、理性思考之类,都是诗词中高扬的旋律。它在陶冶情操、砥励意志、增进道德修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诵读古诗词习惯。

(2)走近古诗人,择其一二为友。中国古代诗人用诗词诠释人生、放眼世界,体现了种种情怀:他们或登高望远,望月怀乡,宣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或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抒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或积极入世,一展才华,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报复;或归隐山林,终老田园,履行“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展示出古代诗人面对世间变化的种种文化心态和文化人格。

阅读古诗词时,学生要思考、探究诗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并结合自己所学诗歌,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对古代诗人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选择一二作为知己。在语文活动课上,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说出选择知己的标准,这样每个同学选择一两个或两三个诗人,排除重复的诗人,全班同学寻觅的诗人不下几十人,汇集成了中国古代诗人的资料库。这种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加对诗人生平经历,思想、人格的了解,为鉴赏做好准备。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其限制。人们的阅读期待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发展的。古典诗词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在高一高二阶段,教师应结合教材上的古诗词教学内容,补充不同风格流派的古诗词,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2. 完成三级阅读。接受美学认为,诠释过程是由理解、阐释和应用三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审美感觉的进展视野(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阐释理解的反思视野(二级阅读中的阐释活动)接受史上的变换视野(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

(1)理解阅读。这是初级阅读阶段,指复现作者、文本的意象世界(文意视野),是“作品对我说什么”的阶段,是对文本意义“理解的‘文意’”阶段,它提供了接受的方向和范围等。读者接触的文本是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每个语言符号总是传达超于自身的东西给读者”,读者要把这些符号转换成形象(意象),完成理解阅读。

(2)阐释阅读。这是二级阅读阶段,通过重构作者的意象世界,创造自己的意象世界(解释视野),是“我对作品说什么”的阶段。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意旨和读者意旨的综合反映。“读者也不是消极地接受文学文本对他们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是参与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活动。”阅读时在作者的暗示、意旨及文本的规定、制约下,读者去确定未定项、填补空白,进行有意识的创读,以自主阐释来丰富和超越文本。

第10篇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训练上,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导致学生的语文素质偏低,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身语文素质低会影响其学习能力,情感得不到激发,人文素养不高,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笔者从当前小学语文的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平时的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都是在教授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在反复循环的听说读写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语文素质自然不断提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听说读写的教学契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教师不能总是埋怨学生,而要从自身找原因,改进教学方法。以“说”和“写”能力培养为例,许多学生愿听、愿读,也能听、能读,但是在“说”和“写”方面明显欠缺。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如在《她是我的朋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小女孩(小男孩),你会怎么想?将“说”变成一种反思与交流,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说。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并主动写作。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贵在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记下来,写写感悟,再尝试进行类似的景物仿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二、注重学生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充沛对于语文学习与创作是极为必要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本身要饱含情感色彩,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教育。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深入阅读达到自我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挑山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挑山工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精神以及劳动人民艰辛朴实的情感,并试着用文字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整地形成情感体验。如在《难忘的一天》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找到并反复体会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体会“我”当时复杂的心情,感受从“紧张”“激动”再到“平静”的心理过程,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我”的心情。最后,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情感培养营造环境。如在《渔歌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听边唱,优美的旋律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受,感受古诗词以声传情的魅力。

三、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

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分,单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价值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小学语文教学将人文素养教育“拒之门外”,就无法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这与语文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使用这些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如在《元日》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对“瞳瞳”“新桃”“旧符”等词进行详细解释,并要求学生背下来。但是忽略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春联、屠苏酒等传统文化。如果语文教师将精力都放在解释词义上,将古诗词最耐人寻味的人文底蕴束之高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扼杀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语文学习,教师必须重视课文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体验。学习语文不是被动机械的过程,而是需要学习者主体建构和实践,将记忆、理解、感受、体验、欣赏等结合起来,丰富语文学习的效果。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

第11篇

关键词:吟诵 古诗词 人文

吟诵是历代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独具特色而行之有效的学习诗词作品的手段,但将传统的吟诵方法运用到当今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却不多见。在强调充实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改革大潮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古诗词吟诵的价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尝试将其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去,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古诗词教学中的“满堂灌”。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先贤们的作品,如同庖丁解牛般地把诗文肢解成不可再分的板块,然后,从字词到辞格韵律,从形象分析到意境,再由句子的组合、诗的产生背景推断主题。不分主次、不管粗细地一齐塞进学生的脑中,最后才放心地离开讲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既遏制了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学主导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读”和“死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日渐疏远。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古诗词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少老师试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古诗词内容或是只背诗词中的名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殆尽,古诗词赏析的审美情趣亦无处可寻。

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强调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吟诵的含义与要求

“吟”,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其义训为“歌”。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郭沫若所说的“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①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诵”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综合“吟”与“诵”的含义,“吟诵”就是在古代涵盖人类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它表现的形式既有偏重于吟的吟咏、吟唱、吟哦等,又有偏重于诵的讽诵、背诵、熟读等,不管是吟还是诵,都是吟诵者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吟诵就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

诗词吟诵要求反映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同时要求反映伴随诗词句的音乐节奏。一旦吟诵者全神贯注,心口相应,就会玩索到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笔者将简要阐述吟诵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体会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古诗词声情教学的可行途径。

感情真挚。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吟诵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发。在吟诵的时候,要和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感觉到(也能使人“听”得到)诗人的愉悦、欢欣、愤懑或叹息。诗的感情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声音则可以“雕镂”出它的“面目”,然后运用吟诵这种绝妙的咏叹方式,透过多种变化的音调,能够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而形象的“意象”,从而完成诗的“使命”。总之,吟诵是否成功,主要决定于是否通过声音真实地再现了诗作所表达的感情。

吐字清晰。

我国传统的戏曲美学要求演员的歌唱做到“字正腔圆”。吟诵是用某种腔调进行的一种较为自由的歌唱,就歌唱这一点来说,它与戏曲有相似之处,因而同样可将“字正腔圆”作为吟诵时吐字行腔的一个基本审美要求。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吟诵时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诸如声母、韵母、声调乃至变调、轻声、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应注意及之。对拖腔之含复韵母的字还要做到“收字归音”,即应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

节奏分明。

节奏是吟诵的“骨架”,对吟诵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节奏的是声调、词组(音步)、顿歇、语调(重音)等各项因素。节奏之最重要的本质,是一定长度的“时隔”(或称“顿”)的回复、再现,从而形成若干个节奏单位(单字或不止一字为一单位)。诗文中第一个节奏单位,其单字或末一个字叫“节奏点”。节奏点要放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划分词组或音步的问题。传统的吟诵偏重于“音步”,通常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即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要吟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吟得短些。

行腔自然。

吟诵是通过有一定腔调的音响来表现的。这种腔调是语言因素和音乐因素的融合与渗透,浓郁的文学性则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吟诵成为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有其不同凡响的独特风貌。吟诵腔调形成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以作品内含的思想感情为依归,而“自然”与否乃是关键。只要对作品有了深刻体会,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吟诵的美妙音响便会汩汩涌出,如行云流水,质朴、天然,其奥妙就在于吟诵的“自然”性质。

三、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汉语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音节即对应于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这就为造成汉语节奏的音顿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汉民族有重对偶讲和谐的审美习惯,组词时最常见双音节音步相连、造句时常出现偶句排句,这些“语形”从节奏上看,无不是基于这一特点而给人以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汉语又是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平仄四声的区别,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波澜起伏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形成汉语特有的平仄律节奏。加上汉语语流中服从于表意的停延(声音的中断和延连)、重音及语调、语气的配合运用,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只见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古诗词的特点。

1.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化语言。

古诗词是一种与语言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形式。人们都承认古诗词的语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在创作者一端,是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显内心直觉,把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集中地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来表现。而从接受者一端来看,古诗词运用的这种特殊语言无非是力图从自然语言中剥离出来,用一种形象的、富于韵律的语言,使读者在瞬间接受古诗词中的“幻象”,并深刻地留印在脑海里。因此,古诗词中用形象的语汇所塑造的世界、利用语言的特点所构成的节奏、韵部、平仄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也是为了帮助古诗词的“幻象”送至读者的心灵,是通向读者心灵的桥梁。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形式,都是为了便于表现个人情感和便于读者在一瞬间获得新的感情、唤起记忆的兴奋点。所谓“易记忆”则是就接受者而言,成为古诗词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条件。

2.古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是一词多义的,创作者还要通过比喻、修辞、选择语境等手段来强化这一多义性,往往出现一首诗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中国古诗词的多义性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沉义、言外义等特征,古诗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古诗词渗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意味,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的体会。因此我们说,古诗词语言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理解的主观性与音乐内涵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有很大的相似。正是古诗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更适合表达人类内心模糊朦胧的情感世界,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只有通过古诗词语言才得到更好地抒发,这也许就是为何“言之不足”,故而要“嗟叹之、咏歌之”的缘故。

3.古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中国古诗词的韵律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在追求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上,它既与西方古诗词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古诗词的节奏方面,汉语语音不像西方某些语言的语音那样有明显的长短区别,因此,中国古典古诗词不是通过扬抑格体现节奏,而是通过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音节组合和平仄、押韵有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并且通过其特有的平仄、音调的起伏、押韵和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的运用取得音调的和谐。从古诗词韵律形式的抑扬顿挫,我们可以窥见音韵渗透着音乐的和谐美,在音乐的风格、表情音调中,同样可以看到语言音调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一个正常人吟诵的神经过程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神经兴奋,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区,然后再传到角回区、威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大脑又对内容进行着积极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了多种器官。在记忆中把眼看、耳听、手写、口念等感受器一起参加,比单看或耳听的记忆效果好。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四、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两个突破。

1.教学模式的突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万能的方法,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几十年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以采用言语传授法为主体,间或辅之以画面,教学模式上仅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个模式上。而将吟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是对旧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是一项“无定法”式的突破。它既保留了讲授法的优点,又创造了“讲吟视听”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加强吟诵的情况下,在老师娓娓动听的描绘中,声情并茂的吟诵里,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将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突破应该说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不同学科相融性的突破。

自古以来就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是泾渭分明。学科教学各有各的方法、套路和步骤,而且大都互不相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吟诵艺术突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可以说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它把两门学科有机相融,以诗、乐相结合,使学生在乐曲的氛围中、遐想里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

三个有助于。

1.吟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以趣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找到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真正地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情绪性、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彩的感受等方面。其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③吟诵,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因此,吟诵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3.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而是寓教育于美的想象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息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五、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加强“范吟”感染。

教师“范吟”具有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周庆元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④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凭借直觉获得美感,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的特征。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范吟”法,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教师恰到好处的吟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吟诵感受体悟古诗词中一对思维的翅膀,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认识活动。联想的经典法则是古希腊的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般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等。⑤在吟诵古诗词中,联想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以此来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功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的创作运用了相似联想,吟诵时也需用这种联想来感受诗文之美。

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意境、作者情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套用现成的曲调或是自行谱曲吟唱诗词。第二,组建校诗词吟诵队、班级诗词吟诵“兴趣小组”,在校园内营造诗词吟诵的浓烈氛围,调动学生诗词吟诵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将学生优秀的诗词习作推荐到校园广播电台播放或校刊上发表,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热情。第四,开展校内诗词吟诵比赛,提供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提高吟唱技巧的欲望,在吟诵会上邀请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促进参赛学生吟诵技巧的升华。第五,除了举办专门的吟诵会外,还可在校内的文娱活动或汇演中安排诗词吟诵节目,让诗词吟诵成为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六、吟诵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提高文学素养。

不可否认,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是不太懂古诗词的。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缺少感悟的语文教师能把语文课上出声色、上出精彩来。相反一位文学功底深厚、充满诗意的教师,会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第一,多读一些古诗词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选择读一些比较好的古诗词文选本和诗词鉴赏辞典,增进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多读一些古诗词理论,增加理性认识。可以找一些介绍诗词格律、技巧、方法的书来读,尤其要看一些西方现代诗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懂得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古诗词作品。第三,扩大知识面,热爱新生活。古诗词是人写出来的,对古诗词有感受,首先要对生活有感受。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热爱古诗词的,也不会理解古诗词的精细微妙之处。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在古诗词的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过于看重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特殊规律,认为学生不能像学现代文那样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厌其烦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地串讲加上层次、段意、中心、特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文本分析,学生则按部就班地接受,只求牢记,不用思考,这样一来,古诗词教学就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课堂气氛沉闷不说,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品读鉴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的精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更无从说起。在运用这种称之为串讲的教法时,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结 语

由现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吟诵”是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学素养发展规律的教法。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从吟诵开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注 释:

①郭沫若为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所作的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②③转引自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④⑤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127页。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4.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国靖:《空谷幽兰 艺坛奇葩――介绍吟诵学家陈炳铮》,《学会月刊》,2004(7)。

6.朱文君:《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青年教师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6(3)。

7.黄澜:《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8.秦德祥:《音乐母语教育与诗歌吟诵音乐》,《常州师专学报》,2002(1)。

9.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音乐艺术》,2004(2)。

10.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教研天地》,2005(9)。

11.刘占泉:《归来兮,吟诵之教风》,《中学语文教学》,2003(4)。

12.杜亚雄:《数川汇流处 探索何惧难》,《中国音乐》,2003(4)。

13.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14.李欢喜:《吟诵艺术初探》,《内蒙古艺术》,2004(1)。

15.李红霞:《传统语文教育之再评价》,《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第12篇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界定人才的标准。因此,课堂教学形式也必将发生一定的改变。而千百年以来,讲授式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权威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来得更简便有效呢?作为一名工作了十多年的教师,笔者一直恪尽职守的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努力解答学生的问题。希望自己的价值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使学生能够收获丰硕的果实。

二、问题的产生

笔者所任教的(21)班级是一个快乐、自信向上的群体,同学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认真刻苦地汲取着知识的琼浆。经过一个月的磨合、相处,我们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可是在讲授文言文《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时,笔者发现课堂气氛怪怪的。开始时,同学们一如既往地用心捕捉着文言实词的意思、文言句式的特点,认真地记着笔记,可当提到本文的主旨、艺术特点、文学价值时,他们一脸的无所谓,似乎都在等着答案的出现。笔者充满期望地让他们讨论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意义时,气氛更是沉闷,只有几个学生在嘀咕:“爱国是重要,可也不能自杀啊,有点不值啊!”“就是,楚怀王又昏庸,到别的国家去不是更好嘛!”但马上又有学生打断:“你管那么多干啥,高考又不考”,“文言文记点重要字词不就完了”,“听老师讲答案就是了”……这是怎么了?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的孩子,面对祖国灿烂的文学名篇,怎么会如此急功近利,思考又怎么会如此地浅薄?他们的激情到哪里去了?

三、问题的症结

笔者知道这样的状态很是危险,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思考、发言的兴趣,教师也会失去上课的激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古诗文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课后通过找学生谈心,笔者希望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当问他们“为什么上文言文课你们不愿意讨论问题、积极发言”时,语文课代表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文言文我们本来就不太懂,回答的又不对。高考也不考课文内容;再说了,每次你都要说标准答案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缺乏信仰,强调个性发展的新时代,让他们一下子领悟屈原投江自沉时痛苦的内心挣扎,领悟杜甫登高时的愁肠百结,领悟李密不愿出仕却不能贸然反抗的无可奈何……这些的确有相当的难度。时代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全盘颠覆,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21世纪“90后”的个性张扬,使得学生与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都有着一定的隔膜。如果缺乏一定的时代背景,又没有对作者的生平分析,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真的很难理解文本内容,走进这些古代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语文学科高一、高二考试还有一个特点:“学什么不考什么”,他们做的期中、期末试卷基本就是高考模拟卷,与高三学生试题差不多,这就造成课堂教学与考试之间的断裂。学生上课自然不想听你分析课文内容、思想意义,反而不如拿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文字基础题,更容易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于是,在向高考进军的途中,老师无奈,学生自觉,将语文美丽、丰富的人文内核拎出来,弃之不理。

并且,笔者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总会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再为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一个“标准答案”,很少让学生尝到“收获的喜悦”。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他们便不再愿意自己思考,只要等老师说出正确答案,记下来,背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当老师习惯于“告诉”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思考的乐趣便被剥夺了。学生怠于思考,课堂便少了机趣,多了模式;少了活力,多了沉闷。教师和学生便都有了一种倦怠。

四、问题的解决

(一)策略的构思

到底该怎么办?空洞的鼓励、说教肯定不行。笔者希望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适应高考的标准化考试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获得人生未来的快乐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

晚清学者魏源曾经说过“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暼;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里说到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只有亲身实践,用心体验,才会得到最有力的答案,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学习中不是更需要这种亲自体验吗?

笔者不能责怪学生,而是应该把本来就属于他们的舞台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用心体验,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策略的实践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古典文学的缤纷多彩,让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1.返璞归真,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