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

时间:2023-06-01 09:3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产业

第1篇

软件作为计算机的灵魂,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就主宰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从二进制的指令到最先进的语音及图像识别系统,勾勒出了软件发展的趋势,即面向用户,方便用户,赢得用户。微软公司的成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在基础工业和基础技术上的先天不足,使得计算机工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硬件技术落后的严重缺陷。因此,尽快制定正确的软件发展战略是调整我国计算机工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为了弥补硬件落后带来的问题,面向中国市场的高性能软件的开发是唯一的出路。要发展高性能的软件,必须重视以下几点:软件开发管理中的工程性;软件的商业性及其版权保护;跟踪国际先进软硬件技术,重视应用软件的创造性开发。

一、软件工程的问题

软件工程的概念是由最初的软件模块化和结构化概念演绎而来的。初期的应用软件,多数是以功能为主的。在编制应用软件时,虽然也有将其搞成通用软件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上却做不到,客观上是因为硬件性能的限制,即使搞出了这样的程序也无法进行调试。同时,由于各专业之间缺乏妥善的协调,主观上也缺少将各功能块有机地联结起来的机制。

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通用程序的编制成为可能。虽然受到内存规模及字长的限制,但通过“模块化”处理后,软件的功能得到了大大的扩充。从软件本身的功能看,最初的程序是“一题一解”;输入/输出;矩阵生成;求解;浑成一体。由于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对大型矩阵的存储要进行复杂的编码处理,为了施加不同的约束条件,也要进行类似的处理。这时“模块化”的概念被逐步引进。为了节约内存,具有类似处理功能的程序段被相对集中起来组成所谓“模块”,可以允许其它程序段调用。但由于计算语言本身的限制,这种“模块”的“边缘”并不十分清晰。通过对当时比较通用的计算语言如ALGOL和FORTRAN等进行所谓“结构化”改造,程序员有可能将通用程序各功能模块的边缘定义得更清晰,这时就产生了各模块间的协调问题,仿照机械加工中公差配合的概念,软件工作者提出了“软件工程”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一套规范各模块间数据传递格式的标准。当软件变得越来越“通用”后,一个软件中涉及的内容已经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是无法完成整个软件的,而多学科的问题(有很多个“模块”)会产生大量的模块间协调问题,这也使得“软件工程”的概念受到更多的重视。“软件工程”的真正含义就是在保证软件所含内容一致性的前提下,将软件编制从个人化的小作坊模式转变成由多学科协调作战的大生产模式。下面从著名的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MSC/NASTRAN和最流行的系统软件MicrosoftWindows的成功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

作为一个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MSC/NASTRAN在1995年的水平除了在程序功能上稍有区别外,在其它方面与我们在当时已拥有的通用结构分析软件SAP-V及我们自行编制的分析软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到了1996年,NASTRAN就推出了XL-前后处理模块这一使其产生重大飞跃的软件包。其功能是使原来十分烦琐的输入/输出由抽象的数据流转变为直观的图像。为了开发XL,MSC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这种“大生产”的模式下如果不对软件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当时我们了解到了NASTRAN的这一动向后,也曾试图完善自编分析软件的前后处理功能,但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加之技术领导部门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使我们失掉了一个有可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时机。

MicrosoftWindows开发的成功,也说明了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视窗”型系统软件,它采用了先进的图形功能,并为了适应各种外设的需要,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设备驱动程序库,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试想如果没有在开发过程中很好地应用软件工程技术,这么庞大的系统软件怎么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每个程序员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癖好,如果各行其是,没有约束,虽然每一个模块都可以单独正确运行,但整个程序将是一盘散沙,根本无法运行。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软件市场中,那种不考虑开发效率,只考虑软件功能的开发思想已被淘汰了。由于一个好的设计思想很容易遭到剽窃,而在最后的产品出来之前又无法获得版权的保护,因此开发效率实际上就是关系到软件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多学科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软件工程是否重视就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因为在当今多媒体新技术的冲击下,仅靠几个软件程序员是无法完成一个涉及图像、声音、动画、通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专门知识的超大规模软件的。

强调软件工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在航天计算机产业中,软件的开发还停留在小作坊的模式,这一方面是体制本身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与我们对软件工程的重视程度有关。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廉价高级劳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重视软件工程在各类应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我们的产品将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当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摆脱硬件落后的客观现实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软件的商业性及版权问题

由于缺乏商品意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软件产品缺乏应有的包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缺少用户友善的界面。软件工作者只满足于自己的产品可以实现某些功能,多数仅限于学术性考虑,甚至连同行都无法轻松地理解和使用这类软件。

笔者的一位同事,曾经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发表的一个用当时比较先进的FORTRAN语言编写的颤振计算程序“还原”成ALGOL-60版本,以便可以在国产719型计算机上运行。这个工作大约花了他两年半的时间,虽然在由上海交大几位教授主持的评审会上得以通过,但因其界面令人望而却步而被束之高阁,研究者两年半的心血从此付诸东流,实在是可惜。

笔者另一位曾经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了两年的同学,回国前,一段小小的偶极子计算软件被学校收购,卖了两千马克。国外对软件产品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珍视和节约,这种做法既可以有效地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又充分调动了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除了软件开发人员本身缺乏应有的商品意识外,长期以来对软件版权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强有力的措施,也是我国软件工业不能健康发展的一个原因。要真正做好版权保护工作,除要完善保护机制外,还需培养国民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从MSC/NASTRAN和MicrosoftWindows的成功看国外软件的商品意识。1995年的NASTRAN版本中前后处理功能还基本上没有,而且有限元分析在当时对一般的工程设计人员来讲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大量繁杂的数据输入令人望而却步,而抽象的数据输出又令人不得要领,这给软件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为了给用户一个“友善”的界面,NASTRAN及时地推出了XL图像界面,使得输入变得轻松,而输出变得直观,既推广了软件的应用,又提高了每个软件的附加值,真是一举两得。而微软公司的“窗口”更是在赢得用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一改操作系统“学究”式的面孔,使不懂计算机的人在几分钟内就学会如何操作原来带有“神秘”面纱的电脑,在推销自己本身的同时,也推销了计算机。“微软”的成功,首先是有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支持;其次是其重视软件产品的商品性;第三才是技术方面的诸如软件工程概念的运用及跟踪先进技术,提倡创造性开发等。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就不可能有“微软”。

三、跟踪先进技术,提倡创造性开发

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好技术跟踪工作,密切注视硬件发展的动态和我国可资利用的硬件技术,其中包括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特别是在决定最底层软件性能的芯片指令方面要下大功夫。

在软件开发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运用软件工程概念,采用高技术领域的人海战术,抢滩由INTERNET带来的新的软件市场,特别要提倡创造性开发。所谓创造性,就是不要仅限于国外现有软件的汉化,而是应该积极开发适应我国文化的软件。我国目前的很多产品开发,模仿的多,创造的少,由此带来的是产品淘汰速度快,开发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而一个好的产品,不是去与同类产品争市场,而是在还没有同类产品的时候占领市场,在出现同类产品后再去开辟新的市场,永远走在市场的前面,这样的产品才是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品。

软件是一个带有很重文化色彩的行业,法国和德国已经提出限制英语软件在本国网上的上网率,提倡采用本国文字的软件。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国的软件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在经济效益的市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拿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软件产品,就像比尔·盖茨当初开发“窗口”一样,开发出既便于使用又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软件产品来。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航天总公司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同时也要有一个保障机制,使得在航天总公司这个相对小的范围内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实施软件工程概念管理,并重视产品的商品化,定期进行优秀软件的评比,评奖的标准应该以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为主。没有了效益,就没有了开发基金,没有了开发基金也就没有了开发本身。我们过去的教训,就在于只讲技术,不讲效益,只考虑产品的学术价值,不考虑其经济价值,这样不仅没有效益,同时也葬送了学术研究本身。

第2篇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极快的速度获取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经济网络化与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以其神奇的威力,使这个世界发生着巨变。

一、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概况

计算机产业是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受科技影响变动较大的一种产业。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于美国开始,仅仅6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型电脑,迷你型电脑,个人电脑和网络系统四个发展阶段。仅从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发展速度就可以反映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产品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4K存储器用了35年,16K用了33年,64K用了2年,256K和1M(1兆位)各用了3年。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微处理器芯片,微型计算机诞生;80年代,微型计算机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平台产生,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从而导致全球计算机产业二十几年来的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数据计算和处理,扩展到办公事务处理和工业控制以及数据库、网络、图形处理等方面。

二、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引进前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到目前形成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6年至1965年的萌芽阶段;1966年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80年代末,中国计算机产业化进程真正开始;第四阶段是90年代计算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年平均增长率高于42%,中国计算机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个人电脑(PC机)、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其中PC机包括台式PC机、笔记本电脑、PC服务器和工作站等。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重点还在硬件制造业上,约占计算机产业总产出的65%左右。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计算机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形成。其中硬盘、显示器和终端的市场均由国内厂商占据。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品牌的涌现对我国计算机硬件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联想、方正、长城、浪潮等。

计算机软件方面。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软件是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与开发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软件市场大致可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其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约占73%。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不论是整体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都低于硬件市场,但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我国目前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市场主要被外国厂商占据,在基础操作系统软件上(如windows)几乎是空白,所推出的软件都是在别人的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即“外挂”式中文处理环境,这与我国对软件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还需积累足够的力量。

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化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媒体、网络化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计算机工业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也卓有成效。每千人个人电脑拥有量从1990年的0.43台增加到1997年的6台。到2008年初,中国的网民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化给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八五”以来,我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重点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计算机服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十多个国家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个行业计算机网,有些网络还实现了国际联网。

三、发展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建议

根据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支持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政治、经济、科技的任一层面看,民族计算机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计算机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我国计算机产业是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对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加以引导。但因财力有限,财政支持仍显不足。在这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加强与倾斜,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有效竞争机制,给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让更多的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即是资源,要充分发挥我国计算机人才的专长及优势,制定保护人才的政策,建立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计算机业服务。四是发展资本市场,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支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五是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信业的融合。六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软件盗版是世界性的问题。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同时,应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防范软件盗版,保护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第3篇

关键词: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4篇

1.1网络信息遭受恶意改变

位于网络上的计算机遭受黑客入侵,存储在上面的信息收到非法篡改,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中最常见的一种。导致此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组织或个人,因为经济利益或其它原因,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非法登录他人计算机,对其中的信息予以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和网络结构的多样性,给不法人员入侵网上计算机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特别是这些不法人员对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有了一定掌握后,更加容易入侵计算机成功。信息被篡改后,计算机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给正常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1.2计算机存储信息遭受窃取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处理功能使其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使用计算机处理重要信息。一旦这些信息遭受窃取,极有可能引发重大经济损失、安全事故和社会稳定事件。每年都有因为计算机重要信息被盗或被篡改事件发生,虽然最后得以平息,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的重大损失难以计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安全工作之一。

2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状况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实现飞速发展,但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有着很大的不足。

2.1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计算机软件在安全性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是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中最大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计算机用户的数量极为庞大,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难更大。

2.2计算机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在一般应用方面已经和国际水平相接轨,但在高端技术方面,比如在中央处理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许多计算机关键技术都要从国外引入,计算机产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在这一点上,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极其明显的。

2.3高精尖人才匮乏

人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计算机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较为落后。尽管许多大专院校设立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但经过这些学校培育出来的人,一是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我国计算机网络产业的巨大需求;二是多数人仅是对计算机某一方面有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对计算机高端技术有着深入掌握和对整个计算机产业发展认识全面的高精尖人才极度匮乏。这使得我国计算机企业在和国外同类企业进行竞争是往往要落在下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计算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急剧增加。

2.4配套法律法规不到位

我国计算机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法律规范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尤其缺乏具体执行的细节和措施,比如《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信息加密与安全法》等具体法规还不够细致,缺乏可执行性。随着计算机网络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出的作用日渐显著,政府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管理规范和配套法律、法规也在迅速制定和实施之中。

3从计算机应用层面实施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网络是计算机个体的集合,通过改进计算机应用质量,可以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3.1身份验证技术

用户管理是计算机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对计算机使用者身份确认和管理的强化,最大限度避免黑客入侵。身份认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用户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若干个用户参数的验证,从而确认计算机使用者的合法身份。身份参数认证,包括对参赛准确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等多个方面的验证。一般情况下,是将计算机使用者个人的某些生理特征作为验证参数,从而保障其安全性并降低重复性。该技术实施成本很高,技术难度较大,现阶段难以普及。所以,当前普遍使用的身份验证技术是以密码为保密手段的。

3.2信息加密技术

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是在传统信息加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对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加密,从而保障其安全可靠的方法。当信息进行过加密后,还会通过安全认证等信息安全机制进一步做好信息安全防范,从而保障电子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现阶段普遍实施的加密技术主要分为2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密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加密的作用,确保信息安全。

3.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重要安全防护措施。上网计算机设置防火墙的意义在于对传送给计算机的信息的通过状态进行检测,根据预先设置对数据包进行过滤以及服务器的使用等,通过上述措施对计算机与外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加以管控。

3.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所面临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威胁种类。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可传播性,通过网络能够迅速蔓延到其它计算机,将破坏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必须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当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安全措施搭建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的入侵,并对一入侵病毒加以消除。

4结束语

第5篇

在上一个财季中,惠普以22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总额,超过了IBM公司的206亿美元。一些分析师迫不及待地抛出吸引眼球的预测:2006财年,惠普的营业收入将达到910亿美元,超过IBM预计将取得的905亿美元。有分析师进而分析说,计算机产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消费IT市场正取代企业级IT市场,成为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果真如此吗?

在企业整体战略上,IBM和惠普的确截然不同。IBM一心一意耕耘企业级市场,尤其是全力以赴地拓展其服务业务;惠普则是消费类市场与企业级市场并重,“一个也不能少”。可是,仅仅以某个季度的营业收入对比,就预言消费IT市场已经取代企业级IT市场成为产业主要推动力,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如果注意到微软、英特尔、思科、苹果电脑等大型IT企业近来的动向时,你大概不会反对,消费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计算机产业。

苹果电脑公司的iPod和iTounes的故事已是尽人皆知。微软推出的Live战略不仅包括WindowsLive和OfficeLive,还包括供游戏玩家享用的XboxLive。英特尔公司煞费苦心地推出了“欢跃”平台,思科声势浩大地推销其家庭网络产品,戴尔公司也卖起了电视。

计算机产业是从向企业销售产品起家的,但是近年来企业级市场的增速已经放缓。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技术已经无处不在,像家用电脑和手机等产品的销售增长,要快于相对成熟的企业级市场。根据Gartner公司的统计,今年具备互联网功能的手机销量增长率将达到15.4%,而企业级Unix服务器的销售量将下跌1%。

在《权力的浪潮》一书中,戴维・莫谢拉曾预言说,在经历了以大型主机系统为中心、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和以网络为中心的三个浪潮以后,计算机产业将在2005年前后进入第四个浪潮,即以面向个人的服务内容为中心。

Google、百度、收购了Skype的eBay、被新闻集团收购的以及众多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都可以被称为第四个浪潮的优秀代言人。个人消费者推动了移动通信及其增值业务的迅猛发展,同样也推动了搜索和VoIP行业的发展。Web2.0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盈利模式,但这并不能掩盖埋藏在其背后的巨大商机。

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正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时,科技企业接触到终端消费者的路径越来越多、越来越短,成本也越来越低。如果说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刚刚出现时,科技企业要接触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营销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话,那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繁荣,将使他们无须经过太多周折,就可以与消费者“面对面”。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为进入市场的门槛会相应降低。

消费市场的模式,也可能会对企业级市场产生影响。苹果电脑英国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称,凭借视频iPod的普及,可能有不少企业愿意采用苹果的技术,向员工提供基于视频的培训。更有人预测,未来的企业在采用企业级软件时可能一分钱都不用花,但前提是他们要忍受这些软件身上捆绑的广告,就跟他们现在使用的搜索引擎一样。

企业级市场和消费类市场的边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则干脆说,完全没有必要把市场划分成企业级和消费类,而是要针对“人”本身。他在今年2月于巴塞罗那举行的3GSM大会上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企业级市场和消费类市场的差别,我会收到商业邮件和个人邮件,我的日程生活中有一个通讯录,我不想去管理两个通讯录。”

第6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 性能测试 LRU算法

软件开发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构建出相应的网络系统或者系统内部软件的工作过程。一方面,软件开发对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也关系着我国科技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以软件开发阶段的性能测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性能测试的概念进行阐述,在结合其工作原则和优势的基础上,为软件开发性能测试与改进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 软件开发的性能测试简述

1.1 软件开发性能测试的概念

性能测试是计算机软件开发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以自动化的测试工具为依托,通过对系统内各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等进行模拟以达到测试系统性能指标目的的一种科学办法。

1.2 软件开发性能测试需要遵循的原则

1.2.1稳定性与安全性

稳定性与安全性是软件开发阶段性能测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性能测试自身的特点。性能测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指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软件本身及其运行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也包括了软件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数据本身的的稳定性以及信息存储的安全性等。

1.2.2 简易性

简易性是软件开发阶段性能测试方法能够容易被软件开发人员所掌握的特性。一方面,软件运行及其性能测试的方法是否简易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系统软件自身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其对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简易性原则下的性能测试要求所开发软件的界面需要简单明了,而且软件的使用方法要规则有序。可见,通过系统简易性原则的制定,可以为软件运行以及性能测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 软件开发性能测试的优势

根据性能测试的概念及其所遵循的相关原则,可将性能测试对软件开发的积极作用总结为如下几点:

(1)性能测试的应用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软件开发阶段全部计划的模型功能进行验证,从而为工作人员对软件开发的相关决策提供合理意见。

(2)有利于验证并调节软件应用后系统的相关功能并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3)性能测试工作可以帮助软件研发人员对已开发软件的各项性能及其运行环境进行反复摸索,以达到优化软件结构配置的目的。

3 软件开发性能测试及优化的改进措施

3.1 性能测试的改进

作为软件开发阶段性能测试的核心方法,扩充性能下降曲线分析法(以下简称曲线法)不仅可以反映出软件性能与用户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发现测试过程中软件本身出现的问题也具有重要作用。曲线法描述的是软件性能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出现的下降趋势的变化曲线,而此性能一般指计算机的系统从空载到负载的响应时间。利用该种方法进行性能测试的基本步骤为:首先,需要对系统软件部分性能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相关性能指数的变化以曲线的形式进行描绘并对软件其进行测试分析;其次,测试人员需要对曲线上下界所显示的性能指标系数进行收集并处理,进而了解软件中不同性能的强度;最后,软件研发人员和性能测试人员需要对已描绘出的曲线进行深入分析,将曲线中可能反映出的多种性能数据进行收集并整理,并增加的相关设备与仪器的投入力度,提高曲线法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对软件的运行的稳定性进行测试时,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将需要测试的软件安装到装有不同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上加以运行,并根据各台计算机所反映出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软件在不同系统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能。对于上述工作而言,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机设备,而且需要不同的系统对软件运行的环境予以支持。因此,在进行这部分工作时,应该同时加大计算机和不同系统引进与安装的工作力度,从而提高曲线法的性能测试效率。

3.2 优化方式的升级

3.2.1 LRU算法的应用

Cache是高性能CPU的一种技术手段,在进行的性能测试时,Cache会将系统已执行过的结果进行保存,以便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而Cache保存性能测试结果的一种先进方法则是LRU算法(最近最少使用算法)。这种算法将最近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数据进行淘汰,从而为软件开发的性能测试提供利用效率较高的数据的资源,其具体的应用原理为:在软件运行过程中的每行数据上设置一个计数器,将命中行的数据进行清零后,存在于其他各行的数据均加1,当系统需要替换数据时,软件利用LRU算法将各行中计数器最大值的数据进行淘汰。LRU算法是一种高效且科学的性能测试算法,基于该算法的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将一些经过频繁调用后不再被系统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淘汰,有效提高了Cache测试的工作效率。

3.2.2 提高硬件辅助的工作效率

硬件辅助是指通过借助相关的硬件来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以达到提高性能测试效率目的的一种方法。除了以加密、解密为主的硬件辅助功能外,硬件辅助协处理器(Hardware arrist)的应用也可以大幅减轻CPU的工作强度,且改处理器对系统数据的处理速度要比一般的CPU速度快上2-3倍。因此,在性能测试阶段利用Hardware arrist协处理器进行性能测试的辅助,对于提高性能测试的工作效率并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软件性能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软件开发阶段性能测试的概念及原则进行描述,在合理分析了其优势的基础上,从性能测试的改进方法与优化方式的升级手段等方面对软件开发性能测试及优化的改进措施展开了深入探讨。可见,未来加强对软件开发阶段性能测试及其改进方法的研究力度,对于促进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艳超.基于BTS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李玉武.模型驱动的性能测试建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

[3]蔡慕宜.手机软件测试研究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5.

第7篇

ascll信息在计算机上是用二进制表示的,这种表示法让人理解就很困难。因此计算机上都配有输入和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一种人类可阅读的形式将信息在这些设备上显示出来供人阅读理解。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以计算机为例,其主机由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主机一般用于放置主板及其它主要部件的控制箱体。通常包括CPU、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以及其它输入输出控制器和接口。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以台式电脑为例,在“开始”菜单上来选择“设置”,“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上双击“源辅助选项”图标,单击“鼠标器”标签,然后单击“使用鼠标键”。这样就可以用键盘来控制鼠标的光标。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usbkey是计算机启动。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经济;极限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46-02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存在比较差异时仍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发达国家一般将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整体转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自己保留了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而把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落后国家。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对转入国而言,在承接产业和企业转入的同时,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二、比较优势极限论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一旦超越这样一个时间极限,产能过剩,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外国就会有巨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越来越占领产业结构的高端,而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越来越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在产能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下面我们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来解释比较优势极限论。

假定美国计算机的劳动效率是10单位/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是300单位/劳动日;中国计算机的劳动效率是5单位/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是250单位/劳动日;美国在计算机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0/5)倍,而棉布的生产效率只是中国的6/5(300/250)倍。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美国把棉布转移到中国生产,中国将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那么转移前美国生产、消费计算机7单位和棉布90单位;中国生产、消费计算机2单位和棉布150单位。中美合计生产计算机9单位、棉布240单位。国际产业转移后,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10单位,中国专门生产棉布300单位。计算机和棉布的世界产量分别比转移前增加1单位(11%)和60单位(25%),美国生产的计算机比转移前增加43%,中国生产的棉布比转移前增加100%。中美进行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交换比例为1∶50,贸易后美国消费计算机8单位、棉布100单位,中国消费计算机2单位、棉布200单位。产业转移带给美国的利益是计算机增加1单位和棉布增加10单位,带给中国的利益是棉布增加50单位,计算机没有任何增加。产业转移后美国保留了产业结构的高端即计算机产业,中国则相反保留了产业结构的低端即棉布产业。

1.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比较优势极限

可以看出,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计算机世界产量Qc比转移以前的产量Q0增加1单位/劳动日,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长速度为dc

1=11%(假定为平均增长幅度);棉布的世界产量Qf比转移以前的产量Q0增加60单位/劳动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增长速度为df

1=25%(假定为平均增长幅度)。假如计算机的世界需求量为Q*

c,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为Q*

f,假定在n期限内有Qc≤Q*

c和在m期限内有Qf≤Q*

f,比较优势是合理的,而且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一旦超过了n和m这样的极限,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而且超过极限的时间越长,产能过剩越严重,贸易摩擦越激烈。

2.国际产业转移和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比较优势极限

在上述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化生产之后规模经济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假定专业化生产之后计算机的劳动效率增加速度为dc

2/劳动日,棉布的劳动效率增加速度为df

2/劳动日,仍然假定在n和m这样的期限内,Qc≤Q*

c和Qf≤Q*

f,比较优势仍然是合理的,但超过了n和m这样的极限,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很明显,这种情况下n和m的数值更小。

3.在国际贸易商品的世界需求量不断增长之下的比较优势极限

在上述的基础上考虑计算机和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假如计算机的世界需求量为Q*

c,平均增长幅度为dc

3/劳动日,棉布的世界需求量为Q*

f,平均增长幅度为df

3/劳动日,当dc

1+dc

2≤dc

3和df

1+df

2≤df

3时的n和m这样的期限,假定有Qc≤Q*

c和Qf≤Q*

f,比较优势是合理的,否则当dc

1+dc

2?dc

3和df

1+df

2?df

3时的n和m这样期限内,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

4.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收益

国际产业转移之后,中国生产棉布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25%远远大于美国生产计算机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11%,所以棉布的价格相对于计算机越来越便宜。按照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比例为1∶50来交换,相对于国际产业转移之前,美国多消费1单位的计算机和10单位的棉布而中国没有增加计算机的消费棉布的消费仅增加了50单位。美国获得的利益是中国的1.25倍(60/50)。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占领了产业结构的高端产业即计算机产业;而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即棉布产业。

5.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成本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之后,中国专门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计算机的生产,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棉布的生产。当上述n和m到期之后,中国想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新生产计算机的话,与美国相比在计算机生产上的劳动效率差距拉大了。因为原来美国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0/5)倍,n个劳动日过去了,假定中国生产计算机的劳动效率和n个劳动日以前一样(实际上荒废了n个劳动日之后,重新起步,谈何容易),则美国计算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1+dc

1)n(1+dc

2)n倍(10(1+dc

1)n(1+dc

2)n/5)。中国与美国相比在计算机生产上的劣势越来越大。计算机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代表,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唯一获得的好处是在棉布这样的产业结构低端产业上超越了美国。因为原来美国棉布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6/5(300/250)倍,m个劳动日过去之后,中国在棉布上的生产效率已经变为300(1+df

1)m(1+df

2)m/劳动日,假定美国在棉布上的生产效率不变仍为300/劳动日,中国棉布的生产效率是美国的(1+df

1)m(1+df

2)m(300(1+df

1)m(1+df

2)m/300)倍。

三、根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陷阱

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出现下列陷阱。首先,产业转移 “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从而在收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其次,“飞地效应”阻碍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也使得相应产业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缺少长期发展潜力,一旦产业被转出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带来失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四、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措施

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累积国家创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办境外研发中心或兼并收购等直接投资的方式更加主动地“走出去”承接优质产业,进而承接高端技术和研发机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而且能降低技术承接门槛。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与提升并重,夯实创新基础平台。而不能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把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比较优势陷阱。

参考文献:

[1] 苏科五.国际贸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2.

[2] [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2.

第12篇

正值第四届“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火热进行之时,

主办方巡回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全球设计之都,

重磅推出中国电子产品设计九强企业,以一场饕餮邀请展,

开启产业和设计深度融合之旅。

且看设计如何破解技术同质化困局。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考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状况时指出:“英国工业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不重视工业设计。”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曾在演讲中强调:“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21世纪是工业设计的世纪。”

目前,工业设计正在深度融入企业产品战略中。在我国计算机产业中,工业设计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国电子产品工业设计之路应该如何发展?谁能成为我国电子产品工业设计的领头羊?正值第四届“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进行,大赛主办方巡回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全球设计之都,力邀中国电子产品设计九强企业,推出计算机厂商和设计公司深度对接的邀请展,

开启产业和设计深度融合之旅。

工业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如果说,市场竞争过去是价格竞争,今天是质量、营销方式的竞争,那么明天必将是设计的竞争。对信息产品来说更是如此。

有不少人会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相较于服装、日用消费品等产品,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工业设计价值似乎并不明显。一个事实是,服装、日用消费品在外形、功能上可以依靠工业设计实现很大改变,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自其诞生到现在的十几年内都一直保持类似的形态。对此,大赛评委、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副理事长宋慰祖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电子产品的技术同质化。电子产品技术已发展成熟并逐渐同质化。”

在信息产品技术日益成熟且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工业设计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大组成部分。苹果的成功让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工业设计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产业界试图以工业设计破解电子产品技术同质化困境。

“电子产品的设计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设计,技术思维和知识体系非常重要。”大赛评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教授朱钟炎解释,以人机交互为例,手势输入、语音输入,甚至是视觉输入已经成为可能,人体将真正成为未来计算的一部分。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让计算机能听、能看、能说、能感觉被认为是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云计算正让这一切变为可能。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普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时空的概念也会进一步缩小。工业设计将为技术提供最佳的实现方式。工业设计的精髓在于人与产品的关系,是行为的设计,而产品的表现方式只是手段。”大赛评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院现代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阳表示。

“云+移动”正在成为移动信息时代最鲜明的标签。朱钟炎表示,这种趋势将颠覆传统的工业设计理念。企业和设计者需要不断紧跟技术发展的脉络,将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不断结合,才能设计创造出适应时展和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随着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投入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技术主导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明显。

以大赛推动工业设计发展

目前在电子产品领域,新产品日新月异,几乎三个月到半年就出一批国际流行的新产品,驱使人们更新换代。工业设计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产品功能组合、技术组合应用,为新产品带来了丰厚的高附加值。

“电子产品品牌厂商和设计公司是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主力。由于成本压力以及商品化限制,电子产品品牌厂商和设计公司在推动工业设计发展上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宋慰祖表示。于是,工业设计的一种新的推动形式开始衍生并成为工业设计领域的风向标——工业设计大赛。

作为我国电子领域规格最高、奖金最高、参与人数广泛的行业性设计大赛, “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深度挖掘中国计算机行业能力和潜力,增强计算机产业创新能力。连续多届担任大赛评委的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丁未举例说,去年第三届“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的至尊大奖颁给了一个非常超前的平板电脑设计作品,这个作品以女性的随身包形式表达其设计理念。大多数评委意识到并认可了这种设计趋势的转向。

作为计算机产业的主体,计算机厂商对设计大赛也颇为亲睐。大赛评委、海尔笔记本电脑首席设计师王勤坦言:“得益于昆山杯笔记本电脑设计大赛这个平台,海尔在笔记本电脑的研发方面受益非常大,得到了很多灵感。”连续举行四届,大赛除影响力提升外,还推动了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国家和产业界重视。这也是大赛规格一年超越一年的原因。

不过,设计大赛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强调概念性,缺少商品化基因。

“获奖的设计作品的外观大多数很炫酷,但商品化是一个残酷的筛选过程。”大赛评委、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亚太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佘日新表示,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使出现在市面上的产品差异性有限。很多厂家希望在一个阶段推出的产品造型基本一致,以避免市场风险。

“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同样在谋求市场化层面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点,第四届“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在国内三大全球“设计之都”——北京、上海、深圳邀请中国电子产品工业设计企业九强,启动与计算机整机企业对接的邀请展,展示设计作品、精品手板与获奖实物,实现计算机产业和设计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对接,促进产业链的创新融合。

“用户驱动和商业驱动是产品的双引擎,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产品的发展,设计机构要做的是在这两方面达到平衡,能够解决设计作品获奖却不能在市面上流行甚至出现的局面。”参与此次邀请展的中国电子产品设计企业九强之一龙域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杨文庆表示。

深度对接让设计落地

综观国内外举办的大型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计大赛,虽然设计元素的作用凸显,但是设计跟产品生产的逻辑不尽相同,所以尽管优秀创意频出,能够实现量产的却并不多。

“竞赛强调概念的领先和突破,许多设计与实际生产的条条框框相矛盾。” 赵阳对第四届“昆山杯”中国笔记本脑设计大赛充满期待。针对设计大赛与终端厂商的对接,赵阳认为别无他法,设计大赛最主要的是要“挖掘未来人类的行为动向”。

将设计机构和计算机厂商的设计需求进行对接,是本届大赛最大的亮点。“此次对接活动本身代表了某种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昆山杯”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评比大赛自身不断转型。这能增强了以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云终端产业的设计能力,加速推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丁未表示。

此次邀请展受到计算机厂商和设计机构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华硕、Acer、海尔三家计算机厂商积极加盟,成为此次邀请展的命题企业。它们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云终端产品上对参与邀请展的中国电子产品设计企业九强提出设计需求。“作为企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实际上,我们也是这项创新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我们希望大赛今后继续提供设计公司与计算机厂商对接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创意转化为真正的社会生产力。”王勤表示。

对于工业设计行业来说,此次邀请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电子产品设计公司九强之一深圳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刘斌表示:“此次邀请展的举办会鼓励设计公司做好品牌形象,向更创新的方向发展,最终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