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下经济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S3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59-2
小兴安岭林区有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森林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除围绕木材经营来进行生产、科研利用和保护的工作外,目前作为林副特产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经济植物已被人们越来越重视。随着林业产业集约化程度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用和药用的经济植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使森林经济植物的开发,如何有效合理永续地利用经济植物资源尤为重要。
1 试验区现状:
1.1 森林资源利用单一
长时间以来,由于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仅是单一地生产木材,导致森林资源大量消耗,人工植树造林多在采伐以后进行。地被植物破坏严重,次生林地在郁闭前林地,雨水直接击冲刷林地表面,雨水冲刷带走了许多林地养分,加上不合理的幼林抚育方法,又进一步地损坏了地表植被,引发了林地水土严重流失。
1.2 森林资源大量消耗
多年来,由于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加上人为的掠夺性开采野生药用、菜用植物。相应的复壮措施和保护制度又跟不上,使的野生资源遭到破坏而正在逐渐减少。在我国,野生的药用、菜用植物的开发价值已逐渐被人们重视。由于野生的药用和菜用植物的出口、内销主要是依赖于野生。因此,人工栽培经济植物及其它研究工作也只是近年的事情,一些科研成果和开发品种还未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
1.3 耕地资源不足
我国发展药用和菜食用植物生产,主要是靠大面积生产来增加产量,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因为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城市建设向超大规模发展,无限扩大菜园子受到了限制。日本是生产和销售山野菜的主要国家。如今山野菜作为天然的保健食品,已经逐渐成为日本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尽管市场价格上扬,但是需求量仍很显著。人工栽培及促成栽培的研究工作很受重视,但开发研究的品种还仅限于几种所人们喜爱的。
2 人工构建林下经济植物优化套种模式
利用林下及其次生林地,建立野生药用和菜用原料基地,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在加工生产方面,满足对野生药用、菜用植物的需要,而且可以使部分药用和食用价值高、再生能力弱、资源相对不足的优质药用和菜用植物得到引种驯化,从而避免资源灭绝。所以开发森林资源经济,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根据所选经济植物,进行科学搭配,在次生林地下栽培经济植物,建立林下药材、林下野菜的栽植模式区。在抚育林正常管护的同时,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有效保持地力,减少林地水土肥流失,提高林地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经济植物在林下的最大生物生产能力,可以在短时期内能获得可观经济效益。为人工开发构建林下经济,总结一套可借鉴的复合经营栽植模式。在经济植物品种套种选择上,选择对次生林和人工林竞争性小的林下经济植物品种。所选套种品种应以经济效益高、多年生宿根性好、生长迅速并且自肥力强、管理粗放,能较快覆盖林地品种。
2.1 材料与方法
次生林以柞树、桦树等,经济植物有蕨菜、五味子、猴腿蘑、黄瓜香、木耳等。
2.1.1 林下山野菜模式 按设计的株行距,清除杂草后,开沟种植蕨菜、黄瓜香、猴腿蘑。
2.1.2 林下药材模式 对当年移植的五味子进行种植地清杂、中耕的常规管护。
2.1.3 林下菌类模式 次生林下,清理林地后将地面整理成畦。放置袋装发酵木耳菌袋。林下环境中管理养护。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下山野菜模式区 分别对所种山野菜的成活率,生长情况、经济产量进行了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几种野菜均适宜林下生长,能够形成经济产量。根据野菜生长表现、形成产值情况,表现情况好的依次为猴腿蘑、蕨菜、黄瓜香。此种模式表明,在相同的投入和管护下,猴腿蘑的产出经济效益较高。
2.2.2 林下药材模式区 对于本区域种植的五味子,由于林份郁闭度较大,满足不了生长时五味子对光照的需求。所以长势偏弱,这是由于五味子在苗期时喜欢阴蔽环境,8-9片叶后,需光量加强。因此这种模式经济效益不明显。
2.2.3 林下菌类模式 袋装木耳菌在颜色较淡,耳根收缩时采收。按每个试验小区50平米计算,亩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去掉生产成本,纯收入可达2000元。袋装木耳的方式简便,生长周期短,投入成本低但见效快。
2.3 结论
2.3.1 试验筛选 通过试验,筛选出在不同次生林下,不同的林份郁闭度下适宜的经济植物和林下种植模式。
2.3.2 蕨菜生长环境 山野菜品种中,蕨菜的生长需要一定的阴蔽环境,以0.4-0.5左右的郁闭度较适宜。高于0.8郁闭度对其生长有影响。
2.3.2 五味子生长环境 五味子中药材也不宜在高于0.7的郁闭度环境下生长。林下菌类模式,袋装栽培木耳的模式是可行的,并且具有投入低,简便省工,效益高的优点。
2.4 林下经济植物优化套种模式管护技术
2.4.1 减少耕作强度与耕作年的管护方法,林下经济植物立体管护 人工构建林下经济植物套种模式,在林下套种间作时应选择自肥力好的植物,适当缩短经营年限,减轻耕作强度,采取科学的收获方式,减少经济植物的移出量,让更多的根系、枝叶或秸秆回归林地。
2.4.2 在短期内收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的套种,林地可以迅速提高盖度和郁闭度,不但能起到防止林地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还加速了林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速度,对维持林地地力和促进林木生长有重要意义。
3 预期效果
目前,国家针对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实施了“天保”工程,在实施这项工程中,要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职工转岗分流等诸多问题。而林下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也是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林业企业尽快完成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产品经济向多元商品经济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管护经营,单一的木材生产将逐步走向全面有效立体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的道路。林下经济植物的合理开发符合林区的现状,符合林业发展规律,也是今后林业经营的方向之一。具有见效快,能够提高林区职工、农民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水平的功效。有利于林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德禄.半山区林下适生经济植物及栽培模式研究初报[J].中国林副特产,2006,(6):17.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林中的空间资源、以及林荫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模式。林下经济是一种和谐、绿色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实现林业、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等各业之间协调共赢的一种有效途径。
1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林下经济是在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产业经营模式。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不能再走“砍树致富”的老路,为了充分地利用林地,农民们越来越倾向于开发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在不断地探索中,我国林下经济展现出了其独有的发展特点,使林地在成为生态保护带的同时,又成为综合经济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极大地增加了林地附加值。
1.1 发展优势
林下经济发展有着以下优势:首先,林地资源丰富。我国幅员辽阔,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我国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林业政策的执行效力高,便于林下产业统筹经营。截至目前,全国共设有乡镇林业站28806个,有效地减少了林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碍。我国各级林业部分职能健全,这有利于林下经济的统筹与调度和科学发展。再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推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我国各级林业部门有专门的信息技术系统,即将又会建成一体化林业指挥决策平台,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技术支持。
1.2 发展现状
1.2.1 林业――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种植各种农作物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1)林-菜(菌)模式。这是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温差小等特点,通过建立温室大棚种植一些如卷心菜、蕨菜等喜阴且收益高的蔬菜;或是一些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的模式,这是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2)林-粮模式。在树木之间行距较大的林场可以适当地种植小麦等矮秆作物,或者种植绿豆、甘薯等杂粮作物的经营模式。(3)林-药模式。这是在我国中药药材市场需求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的经营模式,即农民可以在林荫下种植一些喜阴且易于生长的中药材,例如:白芍、田七、金银花等。(4)林-茶模式。这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特有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例如我国赣榆丘陵地区就是利用这种模式,实现了林产业与茶产业的双向共赢。
1.2.2 林业――养殖业是指利用林下的空间资源发展养殖业的经营模式。(1)林-畜模式。这是利用林下的牧草资源,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等畜类的一种经营模式。(2)林-禽模式。这是利用森林中昆虫较多、杂草丰富的特点,在林下放养鸡、鸭、鹅等禽类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发展健康、绿色的禽业,也有利于实现森林土壤的培肥。
1.3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经营模式粗放、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促使了一些农民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森林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2)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虽然农民乐于进行林下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资金缺乏,许多经营模式后劲不足。(3)技术支持缺位明显,大部分林下产业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使生产出的中药材在质量、类别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农民对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热情不高。
2 我国林下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在挖掘现有林下经济经营模式潜力的前提下,开发更多的发展模式。例如,随着森林氧吧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森林旅游,这也催生了林业一旅游业这种模式的蓬勃发展。第二,我国林地流转日益规范,林地资源优势越来越明显,规模化的优势越来越凸显。第三,林下产业与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林下经济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有利于解决农民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
在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湖南省林业厅编制了《湖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 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 年,全省创建各类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587家,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200 万公顷以上,总产值430 亿元以上;到2020 年,全省创建各类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1083 家,培育扶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50 家以上、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500家以上, 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286 万多公顷,总产值710 亿元以上。目标已经确立,湖南林下经济再创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共赢局面遥指可待。
一要制定科学规划。规划是行动的先导,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地方发展林下经济还存在概念界限不明、家底不清,对自身情况缺乏足够了解等问题。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当地特色,科学制定本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模式和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切忌盲目发展、一味跟风、重复建设,使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蒙受损失。
二要争取政府重视。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湖南林下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和“三林”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认真做好对林下经济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要建立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形成合力。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激发林农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三要坚持生态优先。这是做好林下经济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林下经济发展以确保生态受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是一种典型的良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决杜绝注重形式、强求进度、滥用乱用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的现象发生。要始终坚持“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下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生态受保护,真正实现绿色增长。
四要抓好典型示范。这是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湖南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典型和发展模式,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茯苓、天麻、玉竹、三七、百合等品种都具有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和发育完善的销售市场。但必须看到湖南林下经济总的说来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和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必须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快速发展。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引领导向作用。认真抓好国家林业局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试点,抓好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让示范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要大力扶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局面,促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县域经济发展的多赢效果。
五要强化科技支撑。这是确保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林下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林下经济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必须通过科技支持,科技是提高林下经济关键所在。林下经济绝不是小打小闹,其规模化和高科技化可以促进林区产业转型发展。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科学研究,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积极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生态原产地认定和保护工作。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和检测体系,确保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目前,湖南已在省林科院设立了省林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将依托省中心研究平台,重点加强对林药、林菌等特色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未来几年,打造一批湖南特有的、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端品牌,实现林下经济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六要健全社会服务。要服务基层群众,充分发挥村集体等基层组织的引领指导作用,促进农民林业合作社、林业专业协会、股份制林场等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建设,积极为林农群众做好资金融通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销售服务和品牌建设服务。要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引导产销衔接,强化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促进贸易便利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湖南林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通过科技和服务不断增强湖南林下经济产品在市场中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核桃;林下种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8;S6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88-01
核桃是我国主要传统经济树种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分布范围,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广大山区农村,是农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近年来,随着核桃市场的走俏,核桃已经成为山区、丘陵地区农民奔小康的首选项目,有着“金果果”的美称。但是,由于核桃产业的发展有着周期长、投入大、收益慢的固有特点,阻碍了核桃产业的发展,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土保持工程的推进和生态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我国核桃种植面积仍旧逐年提高,为了缓解发展核桃产业收益慢、周期长等问题,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提高核桃林的产出、增加收入,本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立体种养思路,各地经过反复摸索,探寻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式,巩固了核桃林的生产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发展核桃林林下种植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以供林农参考。
1 核桃醌对林下作物有抑制作用
俗语讲“核桃不成林”,原因是核桃的枝、叶、根部会分泌一种化学毒素――胡桃醌(核桃醌),这也是种植核桃林下经济作物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青核桃有止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胡桃醌(5-羟基-1,4-萘醌)是核桃抗癌、抗菌作用的药效成分。胡桃醌如被对其敏感植物吸收后,会引起细胞壁分离,破坏细胞组织,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另外,胡桃醌还具有除草的作用,短期会抑制其他植物生长,长时间的积累甚至能够抑制核桃自身的生长。尤其是挂果核桃树的青皮中核桃醌的含量相对较高(达0.42%),因此对间作种植的林下经济作物影响较大。经研究表明,核桃林忌间种对胡桃醌敏感的作物,如苹果、海棠、桤木、金银木、银槭、黑(草)莓、蓝莓(越桔)、木兰、胡枝子、番茄、土豆、辣椒、茄子、苜蓿、烟草、海棠及杜鹃属、女贞属等。试验表明:核桃醌对黄芩种子的萌发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因此核桃和黄芩并不适宜采用林药复合种植模式[1]。部分较耐胡桃醌毒害的作物有豆类、甜菜、猕猴桃、萝卜、圆柏、樱桃、玉米、仙客来、蒲公英、萱草、榆树、葡萄、山楂、绣球花、忍冬属、水仙属、连翘属、洋葱、柿子、报春花、玫瑰、爬山虎类、小麦、百日草、魔芋等。
2 核桃与林下作物争夺肥水
俗话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因此,种植核桃林林下经济作物,还要注意核桃与林下作物肥、水的争夺(错峰)等问题。
从根本上看,还是要突出以核桃为主体的原则。植物的根是固定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合成、运输与贮藏的一个重要营养器官。核桃是深根性树种,其根系发达,分布深广。核桃树侧生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20~60 cm的土层中,占总根量的80%以上。成年核桃树根系水平分布,主要在以树干为圆心的半径4 m范围内,大体与树冠边缘相一致。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各级根系数量均呈几何级减少之势。因此,成龄林一般套种的作物要距离树干2 m远,至少也要在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幼年果园的套种面积不得超过果树面积的1/2,否则在为套种作物施肥、浇水或耕作时容易撞伤果树。一般幼龄核桃园多种豆类、薯类、花生、中草药等浅根矮杆作物为主,目前国内外核桃林间作比较成熟的经验是:果草间作,如三叶草、紫苕子、苜蓿等豆科饲草;从有利于核桃生长发育的角度考虑,建议幼年林期间林荫尚未封行以林粮间作为主,以种植喜湿耐阴的草本或灌木类药材的林药模式为辅。成龄林林荫封行,则要转向林菌模式。再者,各种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和容易滋生的病虫害不完全相同,还应该实行轮作,避免某些营养物质因每年被同一种作物摄取而逐渐枯竭,以免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某一种病虫在果园繁衍危害。而在比较干旱瘠薄的地上进行间作,一般选用消耗水肥较少并能改良土壤的豆类或绿肥作物。有条件的地方,春季种农作物,秋季种绿肥,实现一年双茬生产,以创造更高效益[2]。
3 土地与光照资源的利用问题
应尽可能地利用好资源,注重优势互补[3]。如“核桃+茶”的种植模式,就是充分利用2种作物之间的生长趋势不同,在季节上实现互补。5月时茶叶停止采摘,而核桃的叶片已长出来,正好能给茶树遮荫,可提升茶叶品质。10月以后,茶叶需要温暖的阳光,恰逢核桃落叶,可以形成互补。几年以后,在同一块地里就能形成2种产业,实现同一块土地获得双份种植收入。
4 结语
核桃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方式,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林业立体模式[4]。核桃林林下种植经济发展成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等优(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188页)
势,注重发展核桃林下种植,不仅要注重当地的气候、土壤、光照、降雨量等诸多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长远发展的原则进行种植,切忌盲目跟风,生搬硬套;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才能够使核桃林下种植得以健康长远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潘丹,翟明普,李晓艳.核桃醌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17):132-136.
[2]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2.
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资金支持,抓好典型宣传,完善培训体系,推广实用技术,推动云南林下经济产业总体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林下资源;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8;F3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67-368(0)06-06-03
收稿日期:0-08-;修回日期:0-09-9
作者简介:王学花(976-),女,云南祥云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相关工作。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主要有4种类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及林下旅游,发展模式有林菌、林药、林禽、林菜、林花、林下休闲等模式。林下经济自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兴起,随着林下经济活动成就的取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下经济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模式。广西省荔浦县积极开发利用本地林下野生竹、藤、草、芒植物,编织各种民间手工艺术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出口品种达600多种,年出口贸易达6 700万元[3]。河北省邯郸市除林粮、林棉间作外,先后探索出了林苗、林草、林药、林花、林菜、林菌、林鸡、林鸭、林鹅、林蝉、林蝗、林鸽、林兔、林下驼鸟、林畜等5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4]。
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使山林分到了一家一户,农民对林地上的产品有了自,但如何让林地资源产出经济效益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后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地资源转向林产资源与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地避免了林地种植结构单一,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等问题,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补长、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充分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资源概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邻。地理位置为北纬°8′3″~9°5′8″和东经97°3′39″~06°′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东西横跨8649 km,南北纵距990 km,总面积为394万 km。云南省位于长江、珠江、湄公河等六大国际国内重要河流的源头或上游,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土壤、植被类型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且地区差异明显,具有众多生物种类生存和繁衍的生境条件,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居全国之首[5],全省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的种类均居全国之首,具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00年,云南省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产权的工作,随着配套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林下经济产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林业经济产业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林下旅游4种类型,具体表现为林药、野生食用菌、林菜、林禽、林下产品加工及林下休闲旅游等发展模式。
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6期王学花,杨红艳: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林药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为发展林药产业提供了条件。
石斛分布在红河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据初步统计,0年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 7634hm。在昭通市种植天麻,00年种植面积达 3433hm,产值 005万元。其他还有滇重楼、珠子参、续断、岩白菜、猪苓、半夏、黄山药、黄草乌、大黄等都已开始林下规模种植。
.野生食用菌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约有600多种,有松茸、牛肝菌、块菌、奶浆菌、羊肚菌、香菇、木耳、竹荪、猴头菌、青头菌、鸡枞、鸡油菌、干巴菌等,其中竹荪、鸡枞、鸡油菌、干巴菌等野生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3.森林蔬菜
据初步统计,云南省约有森林蔬菜(野菜)600种,主要有臭菜(羽叶金合欢)、刺五加、甜菜、香椿、树头菜、金雀花、苦刺花、攀枝花、棠梨花、大白杜鹃花、松杉尖、青刺尖等。全省林下蔬菜种植基地约334万 hm,原料产值约5亿元。
4.林禽
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林下发展林禽、特种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目前云南省的林下养殖主要有野猪、梅花鹿、山鸡、豪猪、野生蜜蜂等,驯养繁殖主要用于食用、医药产品有活体、肉类及保健品等。养殖基地数量约400个,养殖规模约40万头(只、箱),活体总产值约亿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经营利用企业847户,总资产超过40亿元,年产值08亿元,带动农户59万户。
5.林产品加工
截至0年底,云南省利用林下采集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达900多家,年产值60亿元,在5家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中,林产品加工企业有46户,大量林下产品从原料种植逐步转为产品深加工。石斛已经开发出石斛枫斗、石斛胶囊、石斛茶、石斛含片、石斛饮液、石斛冲剂、石斛保健酒等产品;天麻人工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天麻良种繁育、本地天麻“两菌”分离提纯复壮及运用,为成药开发奠定了较好基础。昭通的天麻生产企业已生产国药准字号天麻成药如天麻丸、复方天麻颗粒、天麻片、天麻醒脑胶囊和天麻今朝胶囊等,初步形成了昭通天麻的自主知识产权。
6.生态农庄
利用农村的自然山水以及农家院落的林荫优势、生态优势、花果优势、园林优势、人文优势等,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不断满足人们对健康型、营养型农产品的需要,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全省有生态农庄00多个,占地规模约3333 hm,00年总产值达067亿元。
.林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内容。国家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将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作为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抓手,提出确保农民群众有积极性、有能力依靠经营山林发家致富,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才是林改成功的关键所在和主要标志。
.有丰富的林下资源
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立体气候特征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物种,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香料王国”、“花卉之乡”、“药物宝库”和“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美称。全省分布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99科、 36属、约4 000余种,其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种多,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我国种子植物有属04个,云南就有08个,约 000种以上。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林下经济。
3.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公众对物质和精神文明追求的不断提高,天然、绿色、健康的产品将逐步受到人们青睐,林药、林菌、林下养殖产品、林下蔬菜等需求旺盛,林下休闲旅游也逐步受到人们青睐,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4.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直以来,广大林农就有自发性地发展林下经济的传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林改后,产权明晰到户,突出家庭承包,调动了农民靠山致富、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全省已有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示范户,有的已具相当规模。
3.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3.发展规模小,没有竞争力
云南的林下经济资源种类多、资源总量大,但企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低、深加工程度不高、大多企业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及产业龙头,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3.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缺乏配套的技术保障措施
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模式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技支撑,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3.投入不足,支持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资金扶持,限制了种植、养殖户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等。
4.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结合云南省林下经济特色和优势,完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重点发展林下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及林下休闲旅游等产业,充分发挥各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合理制定林下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和规模。
4.积极争取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支持
通过确立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在林业产业发展项目中优先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扶持。
43.抓好林下经济典型宣传与推广示范。
积极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手册、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44.推广实用技术,完善培训体系
林下经济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新品种、新栽植技术、新发展模式、新加工技术等的应用推广。要从林下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向林农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工作,通过科技示范、技术培训、科学普及、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把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吴家学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 [J]管理学家0
[2].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009
[3].唐初明张宜香广西荔浦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 [J]中国林副特产03(4):90-9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初探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84-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主体复合生产经营,提升林地附加值,为林农增收致富提供发展空间,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农业模式。近年来,通化市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市,全市7个县(市、区)主体改革已基本结束,实际完成改革面积1066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8.5%。农民获得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围绕着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也在扎实推进之中,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做到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林区得和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是林区加快发展、林农脱贫致富重要之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使林业生产从单纯的利用林木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能更好地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农,在富农中兴林。这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林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产业优化”的原则,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兴林富农为目标,充分发挥林农在林改后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取得了长足发展。自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全市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4大类型,林参、林药、林蜂、林菌、林菜、林禽、林畜、林景等8大发展模式。2012年全市林下经济实现产值83.8亿元,占林业总产值212.26亿元的39.5%。
(1)林下种植业初具规模。全市林下种植业实现产值73.7亿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88%。其中,以红松为主的果林培育业种植面积达4.7万hm2,年产量10.1万t,实现产值5亿元;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2.1万hm2,实现产值46.1亿元;林下山野菜等实现产值0.3亿元;林下食用菌实现产值2.1亿元;山地苗圃、林苗间作和林缘绿化大苗及其他种植业实现产值20.2亿
(2)林下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林下养殖及驯养业实现产值4.4亿元。其中,以林蛙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面积达到36.5万hm2,开发养殖沟系近1000条,实现产值3.5亿元;森林猪、森林鸡、冷水鱼等养殖实现产值0.9亿元。
(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市采集加工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山野菜采集加工实现产值1.6亿元;食用菌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4亿元。
(4)生态旅游业不断提升。全市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村、山庄、农家乐近200家。全市生态旅游业实现产值3.2亿元,接待游客达133.46万人次。
(5)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2012年,全市已组建和完善林业产业经济合作组织271个,吸引农户近5万户。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229个,入社农户达3.2万户。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868元,同比增长20.1%,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5.1%,入社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4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规模总量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市的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小而散、小而全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多,投资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过短,行业联合和整合能力较弱,很难实现与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匹配,也难以与市场接轨,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竞争优势不大,林特产品加工“名特优新”品种少,加工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主要表现为原料型产品多,成品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的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
4.2管理手段落后,林地生产力水平低
很多林下产品在种植、养殖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提高了经营成本。全市现有耕地430.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3.5亩,每亩耕地每年产出效益达到800元以上。而全市现有集体林地106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林地8.2亩,年均每亩产出仅有160元左右;国有林地403.5万亩,职工人均拥有林地276亩,年均林地每亩产出不足百元,产出效益根本无法与农业相比。
4.3产业基础设施脆弱,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通化属于山区,普遍存在着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等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到位,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信用业务开展相对缓慢。
4.4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些科学技术,大多数群众还未掌握,也没有相应的科技作支撑,导致种养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低的局面。林下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下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有待于开拓,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产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不健全。
5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措施
5.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通化市林地面积大,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不同,林产品市场需求也千变万化,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林地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情况,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培育地方主导产业。以规划指导操作,要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种类和规模,允许发展模式多样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5.2完善政策,全力推动
要制定和完善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林木采伐、公共财政、金融支撑和社会化服务制度,争取财政、金融、保险、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项目资金、配套资金、贷款贴息、森林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农村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和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5.3强化服务,保障到位
加强对林下经济工作的指导,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帮助解决资金、生产、销售等问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农民开展合作经营,实现林下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林下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重点研发林产品采集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素质和产品附加值。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要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加强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信息平台,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5.4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品竞争力,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要通过新闻媒体、技术培训等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实用技术,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形成全面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 通化市林业局.通化市林业十大重点产业统计报表[R].通化:通化市林业局,2010.
[关键词]林业;多元立体生态;林下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85-01
引言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发展的木制资源中,大部分仍然是我们的林业资源,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对我们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现在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新,成功的实现转型,这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转变林业经济发展走多元生态开放道路
(一)转变林业经济发展的出路
首先我们应该实现的就是转变林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运用相应的技术来不断的创新林业的结构模式,完善相关的技术,这样实现林业经济和生态还有社会桑方面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记住,发展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我们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的目的。林业的生态系统是很复杂的,他有很多的系统,所以我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走多元立体生态道路。
(二)林业多元化生态发展
林业的多元化发展是多种生态,经济还有效益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平衡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手段,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这样实现的一种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方式。这样具有综合的效益,并且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深度的发展。林业的立体多元化主要发展的还是生态,因为生态是一切的根本,只有生态搞好了,才有可能发展别的。传统的模式不过是种点花种树之类的,但是多元化之下,可以转变成为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不进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供人们欣赏,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业。协调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发展。
二、 林下经济是多元生态开放的途径之一
(一)林下发展的内容
林业多元立体生态的开发突进有许多,但是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偶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我们身边的木材。尽量节约材料,并且对于伐树必须有相应的许可证,这样才可以防止滥砍滥发的现象,减少木材的浪费。并且对于砍伐的树木必须进行深加工,这样可以提高他的价值,二是扩展林业的空间,发展多种经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优势,开发这类资源,实现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利用无形资源。有形的资源是我们应该保护的,对于无形的资源我们应该懂得利用,这样才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二)林下经济发展多元立体生态的重点
现在的林业多方面的发展甚至是我们对于木材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的适应现在的发展潮流。利用无形的资源进行发展,这也会我们未来林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重点所在。
(三)发展林下的意义
发展林下可以更好的扩展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更好的改变现在目前有的木材的单一生产。并且这样改变结构之后可以让林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现在的结构特点,并且提高木材的利用效率。并且还可以提高林地的效益。现在改变了林地单一的结构,让木材更好的利用,原来的单一木材,现在有了更多的商业价值还有观赏价值,这样林地的经济效益就会进一步上升,并且让林地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林地的受益者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可以更好的提升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增加林地的生态效益,这样不仅让林地单一的现状得到改善,并且可以进一步更好的增加生物的种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多样性的发展,并且可以进一步的减少生物病虫害的传播,对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劳动力,让更多的人去发展这个,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这样也可以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四)林下发展模式的成果
林下发展模式具有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林间套种,林下套种,林下养殖还可以采用生态旅游,这些都可以实现我们的林下发展模式。林间套种模式,可以让更多的珍贵的数目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相互生长,彼此提供给对方做需要的养分,逼近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林业的利用率。林下套种又有很多种方式,在地下可以种植一些名贵的中草药,这样不仅实现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更好的利用林下的土地,实现经济目标。母亲的发展来看,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经营模式,种植了大量的草珊瑚以及太子参这些珍贵的中草药。林下养殖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林下养殖一些禽等。他们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不仅可以给这些畜牧业提供大量的资源,动物拉出的粪便还可以为这些植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这样双方都得到了发展,实现双赢。生态旅游是我们在接下来应该主要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利用旅游来向大家展示林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警示人们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木材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让人们赏心悦目。
结语
本文对于林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并且进一步的阐述今后的林业的发展方向,致命了我们在未来林业中应该如何做菜可以更好的实现经济利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并且兼顾发展生态效益,这样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王晓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04:57-59+62.
[2] 陈科灶.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J].林产工业,2010,06:50-53.
[3] 李永发.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2016,05:29.
[4] 徐学锋.立体开发森林资源多元发展林业经济[J].四川林勘设计,2000,04:10-13.
摘要阐述了苏北沿海林地进行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性,总结了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其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以期促进该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地立体生态开发;重要性;模式;效益;措施;苏北沿海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农业发展进入了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由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增加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生态性问题制约农业发展愈益严重,仅水旱等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 000亿元以上,相当于我国2001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5。由生态恶化造成的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粮食减产、水利设施报废及生态移民等生态问题制约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林地立体开发经营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可以使土地及其空间的光、热、水、土得到更充分利用。它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对比其他土地利用系统,林地立体开发经营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性
苏北沿海南起长江口,北至赣榆县绣针河口,总长度约954 km,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林种、多模式和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起到了调节水文过程、改善水质、支持植被、提供动物栖息场所等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膨胀,苏北沿海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物种单一、结构简单、自我调控能力弱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源于沿海地区极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盐渍化、风沙、干旱、干热风、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胁迫,地处胁迫频率大和干扰力度强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中的先天不足,而且来自经济当事人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部门割据对资源的非优化利用、不合理的滩涂围垦等),加剧了沿海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后天失调。这2支巨大的冲击力严重制约了苏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苏北沿海地区大力推广林地立体开发经营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主要模式
2.1林下间种模式
林下间种是赣榆县较常见的立体开发模式,通过在林下种植一年生作物,提高林地短周期效益。厉庄、黑林等地,林下套种豌豆、小麦等作物,以耕代抚,以农促林,达到林农结合、效益双赢的目的。金山徐福茶厂在林下间种茶叶,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环境建成森林茶园,形成了林间种茶、茶边种草、以草养畜、以畜产肥、以肥产气、以气制茶、积肥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现已种植生态有机茶20 hm2,生产“徐福”系列茶叶1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2.2林畜、林禽模式
目前,赣榆县许多地方开展林下种草养畜或直接在林下养鸡、肉鹅、羊等,有效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资源,发展养殖业,形成动物食草、粪还林、林木利用价值高的生态循环食物链[1]。班庄、吴山、塔山等地的农民在林下养鸡、鹅等,年增收3.75万元/hm2,鸡粪、鹅粪作为肥料还土,可减少肥料投入,同时树木的虫害也得到有效控制。
2.3林菌、林油、林菜(花)间作模式
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以林地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在郁蔽的林下种植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门河农民在杨树林下发展香菇、蘑菇,其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提升,每年可实现收入4.5万元/hm2。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一般以花生、大豆为主。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耐阴蔬菜、花卉种植[2]。沙河、城西等镇农民在林下间作种植蔬菜、花卉,年增收5.25万元/hm2,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发展模式。
2.4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结合林地发展生态旅游是赣榆县林地立体开发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农舍的生态环境有了大的变化。赣榆县积极鼓励农民在林地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厉庄、门河镇的农民,通过举办樱桃节、芍药节等庆典活动,每年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餐饮、娱乐等项目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3林地立体生态开发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开展林、农、牧、花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新路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1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拓宽农村就业门路,为农村劳力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林下产业已成为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2生态效益明显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提高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为林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3]。
3.3经济效益巨大
正常种植速生杨每年平均投资3 000~3 750元/hm2,其中水、肥占投资的2/3,8年投资2.4万~3.0万元/hm2,林木收入12万~15万元/hm2,减去投资,纯收入达1.8万元/hm2左右。通过林下养鸡、养花、间作等,每年增收达4.5万元/hm2以上,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发展模式。
4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
4.1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际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森林资源、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型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使规划科学合理[4]。
4.2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的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改、扩建、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林下产业协会建设,使其在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组织、协调和产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3加大产业技术培训
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下产业经营者。组织开展送科技下队活动,形成以科研院所为源头、协会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核心、连接林农的科技入户网络,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4.4提高林下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林下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强深加工研究,积极推动产、供、销、加工相结合,鼓励科企联合攻关,提升林产品的特色和传统优势,以科技链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下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做好技术推广服务,推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的建设项目。
4.5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二是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三是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4.6不断创新机制
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风险互助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发展建设资金。
4.7完善营销网络
一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突出扶持培育产品营销大户,着力规范发展林下各种产业协会,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切实解决产品销售难问题。二是加快林下产业信息化建设,以农垦、农场网站为依托,积极搭建覆盖全国的林下产业信息化网络。
5参考文献
[1] 周元霖,施春梅,常青,等.林地立体生态高效养鸡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09.
[2] 杨晖,闫晓玲,王宇萍.林地立体套作经营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推广[J].现代种业,2007(3):8,7.
1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成效
1.1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茯苓、白术、丹参、板蓝根、太子参、勾藤、金银花、百合、天麻、灵芝为主的林药模式。通过在油茶林、果园内套种中药材,共涉及农户1500余户、种植面积3333.33hm2,产值达1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6500余人。如高屯镇绞便村徐绍勇等农户,利用20hm2油茶示范林基地,开展林药种植,在林地内套种白术、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2013年实现产值60万元,净收入40万元。蔬菜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蔬菜、香菇、木耳、竹荪等为主的林菜模式,该产业涉及农户1000余户,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333.33hm2,总产值4000万元。果品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西瓜、草莓等为主的林果模式。林下种植面积6.67hm2,产值3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400余人。
1.2林下养殖禽类产业,主要发展以土鸡、鸭为主的林禽模式,目前,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000hm2,林下养鸡、鸭存栏4.5万余只,产值160万元,受益50多户,解决劳动力就业130余人。畜类产业,利用森林面积666.67hm2,主要发展以山羊、竹鼠为主的林畜模式,共涉及农户300余户,养殖2.6万头(只),产值15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900人。蜂蜜产业,在林地内放养蜜蜂,发展以养蜂为主的林蜂模式。全县有专业养蜂农户10余户,养蜂150余箱,产值3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40人。如岩洞镇竹坪村农户陈明胜2013年在林地内养蜂15箱,产值2万元,纯收入1.2万元。
1.3林下采集与加工竹笋采集:全县境内分布有楠竹、斑竹、水竹及实竹等各种竹类资源6666.67hm2,年产各类竹笋500万kg,产值达5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5万人。其中,年产楠竹笋400万kg,产值4000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同时带动竹筷、竹席等竹类加工产业的发展。如德顺乡楠竹林场太平山有楠竹基地666.67hm2,过去因经营较粗放,效益差。现引进福建一家大户黄世龙等人来承包经营,通过加强抚育管理,并采用竹腔施肥等技术,经近两年的管理,楠竹由原来的低产林逐渐恢复为高产林分,竹笋的产量由原来的450~750kg•hm-2提高到1500~3000kg•hm-2,年产值达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000余人。辐射带动了周边500余户农户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公司下步将开发竹类产品深加工,提高林分的附加值。野生中药材采集,全县有近6.67万hm2森林中散生着各种野生中药材。如楠竹林场太平山景区森林中,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林下有种类繁多的野生药材,像羊霍、野三七、见杆风等珍贵药材。经调查,林农们在太平山采挖山药,每年能带来30万元的收入,惠及农户300余户。野生茶叶采集:太平山景区长有野生无污染、无病虫害原始生态有机甜茶6.67hm2,经加工可制成干茶,该茶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年创产值5万余元。蕨类采集:县境内林下野生蕨类资源近4万hm2,每年采集量达100余万kg,年销售近50万kg,产值达250余万元。全县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有茯苓、松脂和竹笋粗加工,利用森林面积2333.33hm2,年生产2856t,产值达2088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0余人。
1.4森林景观利用目前,全县有规模较大的11个森林旅游景区,景区内共开设休闲山庄、农家乐30多家,涉及森林面积3733.33hm2。森林景观较大的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观、平甫森林景观、石龙山至八舟河森林景观、天生桥森林景观、飞龙洞森林景观等。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收入1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如高屯镇的八舟河-天生桥-飞龙洞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收入3500万元,辐射带动新建10余户农家乐,解决劳动力就业750余人。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种养殖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县林下种养殖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总量不大。我县作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30.92万hm2,目前开发利用面积不足1.5万hm2,森林利用率较低,林下种养殖经济总量不大。二是我县除了茶叶、油茶形成一定规模,建有龙头企业外,其他林下种养殖业基本上都是农户单打独斗,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三是缺乏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种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扶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缺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林农信息量少,存在盲目跟从现象,抗风险能力差。
3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规模就很难扩大。我县除了对茶叶、油茶加工企业扶持以外,还要扶持新建1~2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材、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进和培育林下种植、养殖专业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扶持鼓励种养户开展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也要创办本部门的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典型,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林下种养殖面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3.2做好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是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林改后有人无山经营或有山无人经营的问题,我县对森林资源流转这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一是建立流转制度。制定了《黎平县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初步明确了物权和债权的各自范围及其管理方式,规定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林权流转程序,为规范林权有序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流转服务。我县有专门的林权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森林资产评估队伍。在2010—2012年期间我县组织具有工程师以上资格的人员,到武汉和贵阳参加国家林业局举办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训,取得评估资格的人员有15人,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林业综合交易服务中心。确保了森林资源公开、公平交易,林权流转不断走向规范化,促进了大户承包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延长林业贴息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积极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公益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和县财政共同解决,商品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县财政承担80%和个人承担20%。
3.3做好技术和信息平台服务,为林农提供质量保障一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整合林业、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种养殖户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要搞好市场信息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研究和分析,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做出产业发展决策调整,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4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积极推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解决林、牧、菜、药等争地的矛盾,缓解占用基本农田问题,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由于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县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发展林下经济,把树枝、木屑等采伐剩余物作为种植、养殖的培养基质,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树木的新陈代谢,畜禽粪便为树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时,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投入和物质投入,及时为树木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对树木的生长和林木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下特色养殖等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林下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建设生态、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来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林下;绿叶蔬菜;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070-02
崇明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现有林果面积1.33万hm2以上,其中幼年林果面积0.33万hm2以上。近年来,在林下综合经营理念的指引下,崇明县坚持向“生态、高效、绿色、品牌”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多措并举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草、林畜、林菜、林果等多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崇明作为上海“两大”绿叶蔬菜生产和供应,肩负着为上海市民提供优质、安全、丰富的绿叶蔬菜的重任,然而“两淡”季节生产绿叶蔬菜存在着温度高、日晒严重、肥水调控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如何保证“两淡”季节绿叶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各级领导和种植大户关心的问题。为了合理利用林下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绿叶蔬菜品种,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和三星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进行了林下种植绿叶蔬菜的一系列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品种
华王青菜、荠菜、米苋、杭白菜、油麦菜、叶生菜、空心菜、新夏青3号、新夏青4号、新夏青5号等绿叶蔬菜品种。
2 试验方法
试验在上海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香樟林内进行,根据试验要求,选择不同郁闭度田块进行试验。试验地块每hm2施三元复合肥450kg、商品有机肥6 000kg,机械旋耕,做成宽2m的龟背畦。播种后覆盖遮阳网,喷灌浇足水分,其他管理同大田生产。
3 试验时间
2015年5月14日开展华王青菜、荠菜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适应性生长试验。2015年6月5日开展50%郁闭度条件下绿叶菜品种筛选试验。2015年7月15日开展林下、露地和遮阳网等不同条件下华王、新夏青系列绿叶菜品种比较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郁闭度下华王青菜适应性生长试验 由表1可知,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华王青菜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叶片数、叶片大小、开展度、株高、茎粗等主要农艺性状都呈减小的趋势。10%郁闭度时长势最好,各项指标值最高。郁闭度由10%增加到70%时,叶柄长逐渐增加,随着郁闭度的再度增加,叶柄长开始变短;根长未呈现规律性变化。
4.2 不同郁闭度下荠菜适应性生长试验 由表2可知,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荠菜主要农艺性状均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荠菜的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开展度、叶柄长、株高、茎粗、根长等主要农艺性状都逐渐减小。10%郁闭度时长势最好,各项指标值最高。郁闭度由达到30%时以上时,荠菜的各项指标急剧降低,商品性变差。
4.3 相同郁闭度条件下不同绿叶菜品种筛选试验 由表3可知,不同参试品种在同为50%郁闭度条件下差异明显。以米苋的株高最高、茎粗最粗、根长最长,以杭白菜的叶片数最多、叶片最宽、以油麦菜叶片最长、叶柄最长。受落叶及病虫害影响,结合田间生长情况,在50%郁闭度下,青菜的综合表现要优于其他品种。
4.4 相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情况比较 由表4可知,在林下、露地和遮阳网不同生长条件下,参试绿叶菜品种均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华王青菜的各项参试农艺性状均要高于其他三个品种。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田间长势,新夏青5号整体表现与华王青菜相近,新夏青3号、新夏青4号表现略差。
1 我市退耕还林现状
2002年,我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2年底,累计造林193.15万亩,涉及武安、涉县、磁县等17个县(市)区,其中退耕地还林42.4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50.7万亩。项目总投资9.5亿元。2008年,国家启动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进一步壮大了我市的优势林业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我市的城乡绿化水平迅速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后续产业态势良好,全市已有30多万农户从中受益。该工程是我市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生态建设工程。
2 主要做法
2.1 是领导高度重视
在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之初,市县就专门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局定期召开调度会,按时督查、验收,严格奖惩机制,各工程县(市、区)实行领导包任务、业务干部包技术的双包责任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把退耕还林办成一件实实在在的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2 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把巩退产业基地建设与县重点绿化工程相结合,注重通道绿化、农田林网、经济林基地建设,使巩退资金使用和后续产业建设更科学、合理。
2.3 是浓厚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报刊,广泛深入地宣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宣传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引导群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4 是抓好科技服务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增强退耕户造管积极性,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以主要树种和产业基地为重点,聘请专家和一些业务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对农民实施素质再造,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在造林、营林、增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开展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推广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切实提高退耕户营林的生产效益,边示范边推广,在武安、涉县、磁县树立一大批核桃、花椒、柿树高效种植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有力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2.5 是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市率先开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索,开创了平原林下养鸭、养鸡和林药间作等经营模式,在邱县、馆陶、临漳等县树立林下经济示范典型,探索充分利用退耕地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增加退耕还林地前期效益,增强退耕户营林信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市林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养规模扩大趋势明显,今后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 发展对策
3.1 是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和社会各界投资退耕还林工程,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3.2 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加强林木后期管护,确保没有一片无主林,没有一棵无主树。同时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
3.3 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后续产业发展及技能培训等措施,解决退耕农户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791元;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年出栏生猪3.7307万头;新增寿果100亩,品改900亩;农业招商引资2千万元。
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镇主要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社会事业发展,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所有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完成良好,建设成就斐然。
——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方面
1、目标任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以上。
完成情况: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
2、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完成情况:2012年农民人均8514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已达到9791元,比上年增长15%,力争全年达到17%。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
1、目标任务:粮食产量达到755.1万公斤。
完成情况: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万公斤。
2、目标任务:按照园区规划完成建设,全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林鸡60万只。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鸡100万只,其中:永利村2000亩,全年出栏47.6万只;双合村1100亩,全年出栏26.2万只;远景村500亩,全年出栏11.9万只;石龙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元;白蜡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只。
3、目标任务:认真抓好森林防火,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完成情况:2013年镇全年无火灾发生。
4、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完成情况:完成水稻农业保险8339亩,超额完成10亩;玉米3171亩,油菜4950亩,超额完成8亩;马铃薯900亩,超额完成20亩。
5、目标任务: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抓好落实防汛抗旱工作。
完成情况:认真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脚踏实地的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经县防汛办的检查得到好评。
6、目标任务:新植寿果100亩,品改400亩。
完成情况:完成新植寿果100亩,品改完成900亩,其中土桥村500亩,远景村100亩,凯旋村300亩。
——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方面
1、目标任务:硬化农村道路5公里。
完成情况:完成村道6公里,其中:村硬化道路3公里,远景村硬化道路3公里。
2、目标任务: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3、目标任务:农机总动力1.9万千瓦。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农机总动力1.9516万千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0.0526万千瓦。
4、目标任务: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
完成情况:全面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工作。
5、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
完成情况:全年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120条。
6、目标任务: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
完成情况: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送农村经济统计表,大小村预产表,大小村实产表及农业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表上报。
7、目标情况:向上争取农业项目2个,并负责完成实施。
完成情况:向农业局争取玉米地膜覆盖700亩,其中:永利村330亩,土桥村370亩,争取农业局油菜专用肥10吨。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镇强力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镇干部群众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社会事业都得到发展改善,为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定的发展模式,群众得益实在,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1、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我镇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以远景村为核心辐射凯旋村、石龙村、土桥村的柑橘、梨园建设;永利为核心,辐射远景,双合,石龙林下生态养殖的建设,促进园区旅游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8514元,将提高到9791元,建立科技示范户25户,带动其他农户500余户,水果产量从原来的平均2000斤/亩,增加到现在3000—3500斤/亩。农民不仅懂得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而且懂得了科学包装,销售。同年全镇共销售生猪3.7307万头,出栏小家禽165.07万只。粮食总产达757.1万公斤。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4.5%。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是争取群众对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性;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动员,大讲、特讲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就近参观,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把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变成他们改变现有面貌的自觉行为,镇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任务完成良好。
2、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年初,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落实了《2013年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方案》的制定,召集相关部门到各村现场办公,为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政府内部设有任务组,力求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技物结合,奖惩挂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不难看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镇政府经济基础脆弱,给予一定的支持必定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缺口,影响某些项目的建设。二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实施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困难,需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理解并帮助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努力去解决。
四、2014年工作重点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日常工作。
2、按照长寿果蔬示范园的要求,完成沟渠整治3000米,道路硬化3.5公里,山坪塘整治5口,沼气池建设60口。
五、2014年工作举措
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今后加强领导,选好发展项目,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进一步搞好各级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与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今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2、远近结合,抓住重点,选准发展项目,具体制订各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
3、认真总结2013年的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特别是抓好项目队伍的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4、抓好机遇,积极争取扶持,努力增加发展规模和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把镇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