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青春期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一切对人的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烦恼情绪和恶劣心境,诸如忧虑、颓废、惧怕、怯懦等,引起身心障碍,危害健康。这在青春期表现得尤为显著。青春期烦恼,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个体对生理变化和环境刺激的认知引起的,一般地讲是消极的。认识和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自觉地调节和控制烦恼,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学校青春期教育,也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二、研究设计
1.被试
上海市普陀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四类学校是完中、初中、完小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各类学校中都选一所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初一和初二年级、高一和高二年级中进行机械取样,均从一、三班中选取编号为1、11、21……的学生,共得被试小学生194人(男95、女99),初中生166人(男76、女90),高中生198人(男112、女86),共558人。其中男283人,女275人。
2.材料
根据情绪认知理论,情绪分为烦恼、一般、快乐三个等级,分别记为3分、2分、1分。其中烦恼包括伤心、担忧、害怕、焦虑、不安、厌倦、厌恶、沮丧、内疚、羞愧、失望、无能、自卑等。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生中对于体象烦恼、遗精或月经、和在异往中的烦恼。问卷的专家效度为0.75,测得的结果与班主任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68。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0.55~0.73之间。
3.调查方法
将被试按学校、年级分别集中起来,向他们讲明此次调查的目的与保密原则,告诉他们调查时只记性别、年级,不记姓名、学校,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根据自我体验真实回答。然后,学生自答问卷。在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小组座谈、个别访问了解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所在社区的社会文化特点。
三、结果分析
1.各类烦恼不同内容的频率分布与年龄段差异
中小学生体象烦恼的内容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身材过高或过矮(24.73%):体型是否魁梧(男)或苗条(女)(24.19%),皮肤是否白皙、光滑(17.56%);相貌是否漂亮(16.85%);或是否粗大、丰满(13.98%)。中小学生的体象烦恼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各学龄段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
由遗精或月经带来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烦躁不安、不愿活动(22.68%),羞愧内疚、少交往(18.04%);厌倦、失望、学习兴趣减退(16.75%):厌恶、沮丧、生活信心下降(15.98%);学、自卑(14.18%)。中小学生遗精或月经的烦恼,在初高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是在小学或初中发生。遗精或月经烦恼,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其发生频率都是由小学向高中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与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时缺乏教育、缺乏预测、缺乏准备(精神的和物质的)密切相关,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相关。
由带来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损害健康、痛苦、焦躁不安(36.96%);不道德、责备和讨厌自己(22.47%);控制不住、恨自己无能(18.61%);害怕下降或丧失(12.37%);恐惧影响今后生育(4.64%)。中小学生的烦恼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小学与初中学生、初中与高中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
中小学生异往中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交往不自在,烦恼丛生(15.05%);暗恋某人,苦恼万分(15.05%),为友情送礼被拒,羞愧难当(13.08%):爱慕行为受人讨厌(12.01%),渴望交往而得不到(10.25%)。中小学生的异往烦恼,在初中和小学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
综合来看,中小学生青春期的各类烦恼,学龄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发生频率看,烦恼居第一位,占25.05%,以高中生为主,占27.07%。体象烦恼居第二位,占19.46%,以初中生为主,占23.49%。遗精或月经烦恼居第三位,占17.53%,以小学生为主,占25.71%。异往的烦恼居第四位,占12.72%,以初高中学生为主,均占16%以上。
这些烦恼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的,是生理发育加快、心理发育和伦理教育滞后带来的身心变化决定的。
2.各类烦恼的性别差异
除异往中的烦恼外,体象、遗精或月经、等烦恼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四、讨论
针对学生中青春期烦恼的显著差异,我们在小学进行青春期前期教育(4课时),在初中进行青春期教育(10课时),在高中进行青春期人生教育(4课时)。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特别是性意识的觉醒期,在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过去学校青春期教育忽视问题行为后边隐藏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青春期教育难以深入,是学生问题行为反反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效益,青春期教育必须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法,改革青春期教育,做到标本兼治,把青春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男女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段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解决他们的矛盾,同步进行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他们的需要。性教育中适时性非常重要,既不能超前,又不能延缓,更不能一刀切或无的放矢。让学生有准备地接受自身的生理变化,有针对性地调节心理矛盾,才能使学生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性是最难控制而又最需要控制的一种本能,控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教会学生自我控制是性教育的根本问题。自我控制不是单纯的认知教育能解决的,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特别是情感意志的发展,要通过在一定情境下的活动来解决。为使男女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学会自控,更好地解决青春期的发展问题,必须与助人自助的、注重个别教育的、重视自我意识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诸如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青春期团体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借助心理辅导,组织班团队青春、人生、理想的主题活动,探索人生价值:借助角色训练,结合各种社会实践,组织性别社会化活动,学习控制自我,适应社会:借助角色训练,结合行为规范养成,组织自尊、自爱、自强、自制的异往活动,学习性别角色,互尊互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123-02
【摘 要】目的 了解德阳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德阳市2007年7520名在校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3.3%,超重率为12.9%,肥胖率8.4%;各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有显著性;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低于小学生,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结论 德阳市中小学生现时营养问题较为严重。应制定相应防治方案,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学生营养 现时营养状况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合理的营养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学习效率,而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均会对学习、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阻碍其生长发育。为了解德阳市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干预措施,笔者于2007年9~11月对该市7~18岁752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市直管学校在校中小学共7520名,年龄为7~18岁。
1.2 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进行身高、体重测试,测试人员经过统一培训。以《1985年全国学生7~1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评价标准,将营养不良分为较低体重、轻度、中度、重度代替以前的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采用Visual Foxpro 5.0编程,录入的数据指标有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自动运行评价程序显示该学生的营养状况。采用SPSS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7520名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率为13.3%(1002/7520),以较低体重为主,占营养不良学生的90.1%,未检出中、重度营养不良;超重率为12.9%(972/7520),肥胖率为8.4%(632/7250);营养正常者仅占65.3%。
2.2 不同年龄学生营养状况见表1。
2.3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χ2=156.8,P<0.01),肥胖率低于小学生(χ2=37.0,P<0.01)。见表2。
2.4 城乡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比较 城市学生营养不良率、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学生(x?=9.1,P值均<0.01),农村学生超重率高于城市学生(χ2=3.88,P<0.05。见表3。
2.5 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 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χ2=92.5,P<0.01),男生超大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χ2=8.9,P值均<0.01)。见表3。
各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0.0,P<0.01),营养不良率在小学时期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3~15岁(初中阶段)形成一个高峰,并在16~18岁(高中阶段)保持较高水平;肥胖率以10~12岁较高。
3 讨论
德阳市2007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3.3%,低于全国2000年水平(19.5%),肥胖率(8.4%)与全国2000年的水平(6%~8%)接近,且营养不良以较低体重为主,营养不良总数的占90.1%,轻度营养不良只占9.9%无中、重度营养不良。提示德阳市中小学生营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营养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仍然较严重,中小学生肥胖率从7~9岁开始升高,10~12岁持续位于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说明小学阶段是肥胖发生的主要阶段。因此,对学生肥胖的防治重点应在小学阶段,包括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营养健康教育和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制度。较低体重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不能充分满足旺盛生长发育的需求,或存在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盲目减肥、节食等。2种营养问题同时存在,导致学生的营养总体分布出现“双峰现象”,即肥胖、超重和营养不良并存,正常体重者比例减少。
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超重率与肥胖率低于小学生,与青春期突增规律相吻合。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第2个突增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重增长速度往往不如身高明显,加上学业负担重、活动量大致消耗增多,因而超重率与肥胖率均比小学生低,而营养不良则高于小学生。
当前,有些中学教师埋怨小学教师没打好基础,使他们很难展开教学,甚至影响中考和高考。我认为并不是小学教师没有打好基础,而是中小学教师缺乏沟通,没有有效衔接,才会出现中学教师难以展开教学的情况。笔者结合语文教学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衔接。
一、正确认识中小学衔接
第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方法存在差别。目前的中小学多是独立的整体,管理模式和对学生的考评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小学教育没有过多延伸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短期效应;而中学教育对学生前期的管理模式也缺乏研究,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中学教育和管理模式。
第二,中小学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多数只限于生字、词语的理解及课文的朗读,内容的理解主要依靠课堂的讲解分析。初中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要充分预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依赖性强,独立学习能力较差。部分中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没有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感觉失去依靠,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的心理调节速度没有跟上中学课程开展的步伐。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变化使他们产生许多困惑,此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课业量的增加增添了他们的负担,致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方法
第一,与家长协作,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转变。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关注孩子升学前后的变化,及时进行青春期教育,做好心理疏导。教师要利用早会、班会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排除升学恐惧。学段衔接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暴力解决,教师要正面引导,建立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
第二,课堂知识的有效衔接。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不应将工作的重点仅仅放在毕业考试的成绩上,应把眼光放远。每节课的备课内容要全面,要做好有效补充。比如,在《威尼斯》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讲威尼斯的特点,而且针对说明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归纳出说明方法,与初中语文教学接轨。
第三,中学和小学之间、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要多联系。升学前的假期是良好的机会,学校和教师应该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学课程与生活,使之产生兴趣并做好心理准备。小学教师要多了解中学教师的需要,中学教师要挤出时间深入小学,为以后的衔接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班主任之间要做好工作衔接。在学生眼里,班主任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班主任所做的各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作为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除了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外,还要在毕业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初一班主任应在学生未进校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致了解,最好能深入小学了解情况。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并非易事,需要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努力。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学生从容走进中学大门,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中学生活。
流;耐心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1―01
十三四岁的青少年生理已经发育,性冲动时常出现。开放的网络环境,躁动的社会大环境,催化了中学生的性心理、性认识的早熟和复杂性。七年级新生走进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躁动就自然出现了。青春期躁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学生能够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十分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将会一直困扰这些学生,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其违法犯罪。因此,教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这一必然问题。
一、无端打压是错误的
面对七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躁动,教师家长最可能的态度是无端打压。常常会严厉警告甚至批评这些学生,要求他们结束这一危险举动。有些教师会通知学生家长,而学生家长同样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或者无视这一问题,或者简单训诫孩子要求其停止这一举动。个别教师甚至会讽刺挖苦学生,全然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和感受。
解决这一问题,无端打压是错误的。因为,这一问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问题,是主要基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中的成长问题。无端打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由于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把这事当做对抗老师父母的武器,和老师父母对着干,会使这一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学生往往把自己对异性的追求看做最珍贵的秘密,尤其不愿意老师父母干预,无端打压是学生最反感的。遭到无端打压,孩子往往把这事藏得更加隐秘,最终变得不可收拾。教师不要低估了出现青春期躁动的学生的数量,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出现这一问题。只不过,大多数学生表现得不明显,只有一些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看成早恋是片面的
七年级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最大的特点是,发生这一问题的学生面广,一些学生表现强烈。但如果教师家长教育引导得当,学生解决得也快。七年级学生有一个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同时,他们并没有丢弃小学生的大胆和儿童时期的行为特点。升入初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什么都可试一试了,所以有一个时期,七年级学生会表现得十分活跃。青春期躁动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把七年级学生的这一青春期躁动看成早恋处理是错误的。当做早恋解决反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错误的误导。如果出现了误导,学生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也看做恋爱,学生会十分反感老师父母的教育,或者行为变得更加隐秘,或者我行我素,最终使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正确引导是可取的
解决七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躁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要予以正确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走出成长中的这一阶段。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面对青春期躁动,孩子最缺的其实是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拥有的关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情绪特点的知识十分贫乏,不能全面正确认识自己的青春期发育,更不会自觉调节自己。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在学校对学生生活介入日益深入的今天,学校应该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和生理卫生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关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进入青春期产生的各种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升孩子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性教育,让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自觉控制青春期性冲动,引导孩子过健康高雅的生活。
[关键词]大通县青林乡;少年儿童;身体自尊
[DOI]10.13939/ki.zgsc.2015.41.169
1 引 言
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身体自尊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当考察有关个人的许多问题,如参与体育活动、竞技表现、肥胖以及伤病和老龄问题时,身体自尊被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2]。由于它的变化能引起整体自尊水平的同方向变化,因此它在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少年儿童时期是个体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危机的解决与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少年儿童身体自尊现状的调查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青海省大通县青林乡9~15岁青少年儿童,其中小学生(9~12岁)73名,中学生(13~15岁)127名。汉族学生83名,土族学生117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心理健康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相关身体自尊的有关文章。
2.2.2 问卷调查法
选用由武汉体育学院段艳平编制和检验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3],在青林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50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当场回收214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率为80%。
2.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回收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男女生身体自尊的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从整体来看,土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在身体自尊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而男女生则在身体活动、速度、耐力三个方面表现出了差异(见表1)。这提示传统文化和性别的社会角色定位中小学生有影响,人们倾向于接受[4]“活泼好动的男孩,安静听话的女孩”,因此在身体活动方面,男生较女生更好一些,而进入青春期后,男生由于生理特点表现出了速度和耐力方面明显优于女生。
3.2 中小学生生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从表2、表3、表4分析来看,小学生和中学生主要在身体吸引力、身体柔韧程度和外貌自尊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初中生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自尊新比较强,虚荣心也比较强,但过于虚荣和过强的自尊心就导致了缺乏自信,特别是女生。而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没有中学生那么强,因此在身体吸引和外貌自尊方面自我认高于初中生。②儿童的骨质有较好的韧性,而随着年龄增长,原始结缔组织逐渐被板层结构所代替。弹性也会随之减少,所以小学生的身体柔韧比初中生的身体柔韧性好。
3.3 小学生生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汉族小学生在运动技能、力量、耐力、整体自尊和外貌自尊方面均比土族小学生要高(见表5)。特别是力量和耐力方面有差异极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汉族和土族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同,汉族更重视小孩子的身体活动、社会交往、外表行为等因素,造成了汉族小学生身体自尊更好一些,特别是对自己力量和耐力的认识上倾向好评。
通过表6分析来看,小学男生和女生在速度认识上存在差异。男生的速度比女生要高。这和男女性别生理方面的特点有关。同时由于男生比女生更爱运动,所以小学男生比女生对自身速度的认识方面要好于女生。
3.4 初中学生生身体自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从民族角度来看,土族和汉族学生在身体自尊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差异,而从性别方面看(见表7),初中男生在身体活动、速度、耐力方面都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都处于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别不同,男性的雄激素明显的促进肌肉组织发育的功能,而雌激素促进脂肪沉积,所以,男生的肌肉增长比女生多。而男生喜欢活动导致心肺功能也强于女生。身体活动、速度、耐力是青春期男女最具差异的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整体来看青海省大通县青林乡的学生,男生在身体自尊上要略好于女生,主要表现在身体活动、速度和耐力方面。这跟男女的发育特点和社会角色认知对学生的影响有关。
(2)由于受到青春期发育的特征的影响,初中生的身体自尊不如小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人际关系发展以及社会评价等环境的影响,都会被学生纳入到身体自尊概念中,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自己身体的各个方面加以评价,因而对自己身体的要求更高,导致其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程度加大。
(3)土族小学学生的身体自尊要比汉族的低,但初中生土、汉两族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生活习惯上,教育理念上土族和汉族还是有不同之处。小学阶段,孩子对自身的认知更多受家庭教育影响,因而表现出了差异,而初中阶段,孩子对自身的认识更多依赖与学校和同伴,所以这一学段土、汉两族学生身体自尊没有表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异。
4.2 建议
(1)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女生身体自尊方面的教育,鼓励女生正视和接纳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在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明确男女生理性的正常差异,树立对自身身体素质的信心。要提高青林乡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组尊,改变家长的观念是重要前提。
家长会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的好机会。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学生家长会讲话稿,欢迎阅读。
各位家长:晚上好!
欢迎各位尊敬的家长前来参加八年级的家长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家长,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由少年步入青年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最快、心理变化最大,也是思想最不稳定的时期。八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丰富而情绪不稳定,性意识开始觉醒。所以对于八年级的孩子,学校、家长都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万分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八年级一直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年级,本届八年级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是教师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松江六中教师八项承诺”,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奉献,自觉践行师德规范;通过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
二是班级层面: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构建和谐、文明、舒适的育人环境和民主、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心情舒畅的学习。
三是学生层面:以“十四生日仪式”为抓手,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指导他们珍惜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迈好青春第一步。
我想,除了学校的努力外,家长的支持、配合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重要,今天的家长会,就是一起来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特别是孩子青春期教育的问题,提高亲子沟通的能力,同时希望家校合一,形成共识,努力提高八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为进入九年级顺利毕业、考入理想的高中打好基础。
今天家长会的第一个议程是请“中国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科普报告会全国巡回演讲报告团”特邀主讲嘉宾、“南京大学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掌于荣教授给大家作一个“青春期家庭教育” 专题讲座,《亲子沟通的技巧》。
报告之后的第二个议程,是回到班级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
最后介绍一下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十四生日仪式”系列活动的内容:
关键词: 小学生 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当中充满快乐同时具有忧愁。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食品添加剂随意滥用,青春期比我们以往来得更早些,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春期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正确认识和开展青春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研究的原因
在传统教育中,我国儿童小学适龄阶段一般定在6周岁到12周岁之间,这个年龄层正是孩子获取知识、高速发育的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的心理、生理开始自然成长变化,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空前提高,孩子的第二“性”征开始纷纷提前呈现,如男学生出现、腋毛、声音低沉和胡须等成年男性体态特征,女学生发育长大、长出、并有月经来潮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性早熟或者提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必经阶段,是我们从儿童期逐步迈向成年期的重要阶段,一般我们将从初一到高中这段时期,即9周岁到19周岁之间,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活跃时期,对于处在当中的孩子来说,受到身体内部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的影响,身体结构快速发生巨变,男女的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由于身体部位、形状、功能的快速变化,男女迅速得以辨认和区分,而生殖系统的快速发育,再加上现代食品添加剂随意滥用,到小学六年级,大部分女生开始出现月经来潮症状,男生开始出现遗精现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的身体结构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心灵、情绪、日常行为同样受到了影响。而这些影响同时会因人而异,个体之间差别比较明显。就好像同一年级的两名男孩,当中一个看起来比另一个高大威猛,体态粗壮,声音粗哑,十足十是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另一个就逊色很多,体态外形好像没有很大改变,就是一个小男孩,这常常是孩子烦恼的原因。受传统保守教育的影响,“性”作为教育的,学生平常难以接触到,因此在男女身体发育方面,尤其在其影响下出现的正常男女生理变化,常常让孩子感到焦虑、疑惑。就好像遗精这种男性正常的本能生理现象,由于对“性”知识的缺乏,男生往往对其进行种种猜想,难以释除心中疑虑,更有甚者将这种男性特有的本能现象看做一种疾病,终日闷闷不乐、疑神疑鬼。由于生理上的种种变化,孩子对“性”知识的热切渴求就不足为奇,好奇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缺乏家长与老师正确的指引,心中的疑虑得不到确切的解答,同伴之间又羞于发问,那么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正由于“性”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必须及时开展教育,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务求令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我们在吸取西方国家优秀文化的同时,其糟粕思想也悄无声息地渗入实际生活当中。“性开放”、“性解放”等思潮严重冲击着我国5000多年的传统性观念。对传统中国文化来讲,性是一个神秘的禁地,国人对“性”的态度一直是敬而远之,尤其对孩子来讲,更不能触碰。长期的禁欲思想造成国民对“性”的歪曲心态,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灵。而对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人群来讲,生理的提前与滞后发育严重扰乱其正常行为,再加上社会上不良信息的相互作用,青少年发生现象屡见不鲜。未婚妈妈,也见怪不怪。对于初接触“性”的学生来讲,所有知识与现象都是新颖的,再加上对生殖与健康知识的严重不了解,对性疾病及避孕知识同样知之甚少,这样孩子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向歧途。有关文献表明,1988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召开现场会,并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通知》,当中明确提出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传授,而1978年的“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研究”的课题更被教科研划定为重点研究工程。而国家教委也对青春期教育给予相当重视,在1987年7月,1990年10月及1992年8月,分别召开三次关于青春期教育理论的全国性研讨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青春期教育理论体系,奠定科学基础。但是,我国小学青春期教育课程的开展基本上还处在起点状态。受长期我国传统“性”观念影响,对于教育者来说,青春期教育等于“性”教育,对学生讲授“性”知识是难以启齿的、羞耻的。再加上我国传统的错误“性”教育观念,如“无师自通论”、“应急论”等,以及家长对青春期教育的认识不足,都大大地制约我国小学青春期教育的正常开展。自本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传统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现代学生的“性”观念、“性”思想和“性”行为已从保守走向开放,近年来“性”犯罪越来越少年化。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从小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的意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发育出现提前现象,如部分小学五六年级男生开始出现遗精现象,女生开始月经初潮,还伴随出现青春期冲动等现象。孩子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开始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现象。如不及时对提前发育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那么学生将就如何对待这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等问题变得不知所措。适时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其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面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防止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消除有关青春期的神秘感。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第二性性征的出现,他们对自身及对异性的生理变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个时候,教育者需要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传授正确的青春期知识,一味地禁锢与阻止,只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只有主动地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才会逐渐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预防青春期疾病,培养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乐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青春期叛逆期”。如这时学生得不到适时的引导,那么对其今后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由于青春期学生正处在生理走向成熟但心理还处于幼嫩阶段,再加上社会上大量充斥各类文化,不良影视作品、网络信息,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对青春期知识的正确判断。这时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不仅促进青春期知识的传递,而且更有效抵御社会上错误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对青春期学生的腐蚀,有利于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遵守社会道德。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疏导平台
(一)学校是青春期学生获取青春期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可根据教育部门的明文规定及教学大纲和专用教科用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青春期教育,但必须掌握合理的标准。如2011年,北京朝阳区第二小学首次使用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读本《跟上孩子的成长的脚步》,它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市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的历史性成果,是我国针对小学生传授“性”知识的教育读本和试点教材。该读本由香港家庭计划指导委员会合作编写,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保守思想,主要针对4岁~7岁儿童设计,全书配有通俗明了的彩色插图,内容简洁,如书中提到“妈妈的卵巢制造卵子。卵子的形状圆圆的,像个荷包蛋”、“爸爸的用来制造。的形状像蝌蚪,脑袋尖尖,尾巴长长”。其中书本里的知识还令有些成年人回想起童年的趣事。如一位成年人说:“妈妈,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位妈妈说:“你是孙悟空,石头蹦出来的。”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个“神话”。《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按照我国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大致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即三个学习模块。第一模块课程知识主要内容有“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模块课程知识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模块课程知识“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该书本跟我们过往使用的试点教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因是该读本涵括的内容打破,以往传统教育固守的界限。如书中第四章节“我们是从哪里来”,大胆加入了有关“”的内容,这都是父母难以启齿的内容,本书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进行了解析。如原文引述:“人类繁衍后代是靠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爸爸阴囊里的可以产生,他们的样子像个小蝌蚪,活动能力特别强,像游泳健将,他们都想找到卵子做新娘,形成一个新生命……为了让淘气的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射入妈妈的阴道内……”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富有色彩又形象生动的图画。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总结:“这本看上去相当前卫的教材,吸收了国外性教育精华,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关的性教育知识、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导。”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吸收知识的内环境。孩子最早关于青春期知识和“性”方面的认知来源于父母。但因为男生与女生的青春期成熟度有所差别,家长在早期的青春期生理知识教育方面更注重女生一些,所以在十二三岁时,家长们对女生月经来潮已习以为常,而男孩子的生理变化及个人卫生则不太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孩子第一次经历生理变化时,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出现紧张、烦操的情绪,不知所措。此时直接、有效地帮助孩子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的重任自然落到家长身上,因此家长这时必须特别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心理、生理的变化,聆听孩子的需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时期。预防胜于治疗,要消除青春期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给孩子讲解与青春期相关的生理知识,以及应对方法,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到来之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社会作为孩子成长的外环境,它的纯洁度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的成长,但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正式出台关于青春期教育的法律法规。因此,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并没有获得很好的保障。青春期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有效开展青春期教育,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小学生正是青春期知识严重缺乏的阶段,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和指引,必然误入歧途。再加上青春期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性道德理论知识欠缺,心智还未发育成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种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这无疑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青春期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对青春期教育的错误观念,净化社会的不良风气,打击社会上各种违法现象。过往人们对青春期教育采取可避免则避免的消极态度,其实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知识极其渴望,再加上心理控制能力差,往往出现逆反心理,使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正面的疏导,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体育、美术、音乐等,尤其是体育、舞蹈等活动效果更佳,既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其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兴趣转移,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青春期是学生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兴趣最广泛,同时对人生充满美好向往的阶段,青春期的到来是成熟的标志,是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开始,只有适时地、正确地引导,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且积极鼓励和引导男生、女生共同参与、成长,才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陷于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情绪中。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青春期学生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特长爱好,使其过剩的“青春期能量”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男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使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尊重异性,使学生的青春期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文明。
参考文献:
[1]姚佩宽.当代青春期教育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李鸿生.关于性教育的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7.
[3]李鹰.关于青春期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9,(5).
[4]肖扬.青春期教育:全球青年发展的重要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
[5]姚云.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6.4.
【关键词】 抑郁;心理学,应用;问卷调查;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碍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常与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伴随存在,如常伴随有焦虑障碍(30%~75%)、品行障碍(30%)、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24%)、物质滥用(20%~30%)等[1],严重影响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抑郁与自杀行为密切关联,约49.3%的抑郁障碍儿童有自杀意念[2],而自杀死亡者中患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25%[3]。目前,国外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4-8],国内为10%~40%[9-12]。本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合肥市9 258名8~18岁城乡中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定,了解儿童抑郁症状流行状况与特点,为进行儿童抑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市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5所,乡村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计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在校学生9 984名,收回有效问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学生5 356名,乡村学生3 902名;小学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龄(13.70±2.69)岁。2周后再选取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级的在校学生50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复测。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题,包含5个分量表:负面情绪、人际问题、效能低下、缺乏和负性自尊。每题都由描述不同频度的3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并按0~2记分,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评估时段为最近2周。该量表在国内外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D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9。根据Benedikte等[16]研究结果,将19分确定为抑郁症状的划界分。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问卷验收。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5.1%(745/4 919),女生为13.3%(579/4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13)。城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8,P=0.118)。考虑年级、地区和性别对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进一步按城乡和年级分组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仅城市小学男生(13.2%)和女生(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和乡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学段分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学。进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高中>初中>小学(χ2趋势=23.654,P=0.000),而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年级间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农村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χ2趋势=10.603,P=0.001),在城市小学、农村高中的学生中仅显示为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抑郁症状评分的年龄分布 按照不同年龄段绘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线图。由图1可见,8~10岁组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1岁组最低,而12岁后CDI平均值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线图呈现2次交叉,在13~16岁之间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总体上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但进一步分组分析表明,仅城市小学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学、乡村中小学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张洪波等[10]和刘凤瑜[14]采用CDI进行测评的研究结果相符,与国内诸多采用其他抑郁评定量表的研究结果[12,17]不一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为:(1)造成与国内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研究样本设计、样本数量、调查对象及统计分析等方面有关外,主要与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有关,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所获得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各异[20];(2)造成与国外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各异。因此,选择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国际比较交流的抑郁评定量表是进行抑郁研究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CDI得分均值显示,男、女生CDI平均值总体走向呈现近似“U”字形,即自8岁组CDI平均值开始下降,直至11岁组后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岁组上升较快,与俞大维等[15]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年龄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线图存在2次交叉,呈现13~16岁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可能与儿童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有关,而女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变更明显,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现抑郁情绪。针对出现13岁前(小学阶段)和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14]:通常小学男生比女生活泼、顽皮、具有破坏性、爱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痛打和责怪,功课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担的压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不安、烦恼、忧愁、孤独等,抑郁水平常常会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现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与张洪波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中阶段的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造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混杂因素(如地区)有关,故不认为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明,城市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学最低;而乡村学校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4-15]不尽一致;前者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改变、升学压力及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出现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触时间有关,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更多地选择住校生活和学习,受父母管制的时间少,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多,生活环境更宽松,所以出现的心理症状也较少[22]。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表现为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宜尽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张洪波,许娟,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09-811.
[11]汤,苏林雁,朱焱,等.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4-266.
[12]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也许用障碍一词显得严重,但确实有达到这个地步的。笔者所在地区是不发达的农村,他们在小学时课程少,基本上处于无竞争、无压力的学习状态,并且无论学习好坏,都能顺利地升入中学(只要愿意上)。然而到中学后,面临的却是十几门课程,每天八节课的学习任务,各科作业此起彼伏,让他们应接不暇,学习稍好的尚可维持,而本就学习差的学生就感觉难以适应。于是出现厌学心理,待坚持一段时间得不到好转后,就可能辍学。
二、人际关系障碍
如今在农村家庭孩子一般也就两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平时家长疼爱有加,孩子与外界交往少。因此,多数学生显得心胸狭隘,缺少一份宽容、一份豁达、一份理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急剧发育,心理行为变化,对自己和异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成人感明显增强。在各种事情上都努力以成人的姿态出现,用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发展成熟,做事不考虑后果,往往带有盲目冲动性。比如打架,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发生校园暴力及其他恶性行为,一时的冲动给自身、家人及对方酿成大祸。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而应该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此外,还有因家庭贫困、家庭不幸,或因相貌不佳等产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等。以上列举的许多心理问题,当学生表现不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品德问题,往往家长和教师都作为品德不好来处理。
1.针对学生问题特点,进行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心理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常人管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来管理、来评估。
2.由班主任承担日常心理疏导的主要工作,与其他各科任老师协调统一,达成共识,共同教育。以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心去教育。
3.要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机制,可以开设农村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4.为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找到心理症结,对症跟踪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16-03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1.广东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什么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具有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运行样式。所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教育运行样式。
广东省中小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结构形式和运行样式,可以用下面的框架图例来表示: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架图
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形式特色,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原理理论”为学理支撑,以“三预工作机制和四个规范工作文件”为管理机制,以“两个服务和三和谐建设”为目标理念,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和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宗旨的教育模式。
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是一个整体,既有发展性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又有学理支撑、管理机制,还有目标理念、最终目标;既有内容、方法的结合,又有发展性目标、教育形式的结合,形成了专业教育、行政管理的合力,形成了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教育运行样式。
2.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的意义是:发展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发挥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合力,使教育原理、内容、方法、管理等要素拧成一条绳,构成一种矢量和样式。具体的意义是:
(1)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发展、提升发展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规范发展,不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
(2)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两个服务”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宗旨:通过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两个服务”,即“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3)促进中小学校“三和谐”建设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加强“和谐心理、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努力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形成和谐心理。
(4)促进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学理支撑
无论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均要有学理支撑理论依据。要加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良好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学理支撑,主要是:
1.积极心理学的学理支撑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新兴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的作用和形成,研究如何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与行为。假若社会上每个人均具有积极心理,则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学理支撑。积极心理包含:积极情绪与表现;积极品质与人格;积极社会心理与行为。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理支撑
发展心理学揭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心理过程形成、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研究人的阶段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则主要阐明了人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规律与原理;以及研究教育过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程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提供了学理支撑。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与方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我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共分15个方面: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社会适应、升学就业等。其中,自信心理、情绪心理、学习心理是核心内容。
所谓核心内容,就是它能起到关键作用,影响其他内容的发展。如:(1)自信心理: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心理、情绪心理、交往心理、意志品质、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2)情绪心理: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环境适应、生命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3)学习心理: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社会适应、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
核心内容,各个年级学生都要开展教育。其他内容,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内容。例如,小学生:侧重环境适应、品德心理、交往心理的教育内容;初中生:侧重青春期心理、亲子关系的教育内容;高中生:侧重社会适应、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的教育内容。
2.学科渗透的教育内容
社会学科类课程渗透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
自然学科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扩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
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心理教育活动课。它包括教育活动课、班会课、专题训练课等。这些课程要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一般每个班级、每学期8~10节/次。心理教育活动课主要是进行普遍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2)团体辅导课。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际,有目的地开设专题的团体辅导课。团体辅导课主要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3)个别辅导。这里指的是对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发展性的个别辅导,而非补救性的心理咨询活动。
(4)学科教学渗透。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即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教学主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有机的对学生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
(5)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面对全体学生,通过课外大型活动的形式,开展发展性的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6)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出现的某一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而开展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教育。如:考前心理压力疏导。
4.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分工
主要方式 分工负责
心理教育活动课(列入课程表)……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
心理教育班会课(列入教学计划)…班主任
学科教学渗透…………………………学科教师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专职心理教师
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全体教师
专题讲座…………………………专职心理教师或外请专家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果要比较稳定地运行,除具有相对标准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理支撑要素的结构形式外,还必须有管理机制要素作保障,才能构成完整的模式,否则其运行过程不稳定,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或中途夭折的局面。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有:
1.“三预”工作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工作保障机制。
预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方式,实施对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预警和防护。
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应对、消除和干预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2.“规范管理”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的管理机制。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印发等四个工作规范文件的通知》(粤思教[2008]83号)文件,简称“四个工作规范”文件: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原则、任务、要求、内容、方法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广东省中小学建立起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预”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管理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
《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试行)》: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和工作待遇作了相关的规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阶段教育教学目标、各年级教学内容课程作了指导性的规定。
3.“科研引领”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以科研引领,加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专项课题研究,包括模式构建的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理论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实验研究等专题研究。我们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和中小学第一线专家,分成10个课题组,开展发展性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如“自信心理”培养专题研究组,保障“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实验验证”保障机制
【关键词】 月经初潮;年龄分布;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R 71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13-02
月经初潮年龄是研究儿童青少年青春期性发育规律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反映女生发育和成熟的早晚及其发展趋势。目前认为,月经初潮年龄与遗传、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有关[1]。为了解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20 a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生青春期性发育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青春期与性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985和2005年内蒙古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能够代表蒙古族集居区通辽市(通辽市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1/4,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3,占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人口的1/2)的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库伦旗、科尔沁区中的蒙古族中小学校的7~18岁蒙古族女生。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2]的要求,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2005年与1985年分别抽取7~18岁蒙古族女学生(父母均为蒙古族)1 264名与2 797名。2005年汉族学生月经初潮数据来自文献[3]。
1.2 方法
1.2.1 月经初潮年龄调查 由女内科医生询问月经初潮情况,并填写在统一调查表中。
1.2.2 形态机能指标测试 由统一培训的人员,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规定的体检方法统一进行测试。
1.3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核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同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2005年与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比较 1985年蒙古族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77岁,至2005年已经提前至12.90岁,提前了0.87岁,平均每10 a提前0.44岁。1985年蒙古族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4.16岁,到2005年为12.80岁,提前了1.36岁,平均每10 a提前0.68岁。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为城市早于农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005年蒙古族、汉族学生月经初潮年龄比较 2005年城市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 30岁,乡村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40岁,城市与农村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相比,城市(差0.4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200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分析 以月经初潮为因变量(月经初潮:有=1,无=0),以年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等分)、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握力(5等分)、BMI指数、维尔维克指数(5等分)11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及维尔维克指数3个因素有关联;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握力及维尔维克指数4个因素有关联。见表3。
3 讨论
青春期性发育是连续、复杂的遗传和环境(社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反映青春期发育的早晚与发展规律。文献报道显示,我国青少年近年来呈现身高、体重发育水平普遍提高、性发育不断提前的长期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20 a间蒙古族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城、乡分别提前0.87岁与1.36岁,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0.44岁和0.68岁。蒙古族、汉族之间月经初潮年龄差别在乡村相差0.60岁(P
蒙古族、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的差别在城市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农村间有统计学意义。在城市可能与蒙古族、汉族居民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其居住条件、生活习惯、营养状况、文化传统等已经逐渐相近有关[7];但在农村可能与蒙古族、汉族各自传统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学生通过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及性发育过渡到成人,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调节下进行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身高、握力和维尔维克指数是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关文献报道,青春期身高突增高峰普遍处于月经初潮之前[9]。初潮来临的女生身体形态、第二性征发育水平都超过同龄未来潮女生[10-11]。李雯英[12]近年对昆明地区汉族女生月经初潮的研究证实,相同年龄女生月经来潮组的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优于未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青春期性发育的提前趋势带来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如何有效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性发育提前,性教育年龄也要相应提前。研究结果提示,女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最好从小学四五年级(10~11岁)抓起,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协作,更早、更系统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要联手合作,制定出一整套严谨、科学、实用的性教育教材,培训一批专业师资力量,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同时将性生理、性心理、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借鉴国际上性教育成功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和荷兰等[13],因人施教,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联环境,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防止他们过早发生,降低未婚少女怀孕率,减少性病、艾滋病对青少年的危害。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儿少卫生学.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6.
[3] 何瑞芝,金寅淳,杨文举.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98.
[4] 陈天娇,季成叶.中国省会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变化趋势.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4):264.
[5] 李爱芳,侯爱萍,任淑芳.威海市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变化.中国校医,2002,16(5):394.
[6] 陈美娟,吴卡玲.厦门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动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50.
[7] 胡虞志,余毅震,王礼桂.22市少女月经初潮年龄及性心理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1):22.
[8] 麦明章.广州市学生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年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2002,16(3):208.
[9] 麦明章.广州市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研究.中国校医,1998,12(3):229.
[10]肖丽华,王冬妹.女孩月经初潮与其他发育指标的观察.中国校医,1993,7(2):82.
[11]孔淑琴.济宁市女生初潮年龄与形态发育的关系.中国校医,1993,7(4):77
[12]李雯英.昆明地区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研究.中国校医,1994,8(2):16.
著名外语教育家张正东先生曾经说,我国英语教育普及面之广,接近汉语,而学程之长则超过汉语。我国学生的英语成绩有的能在国际竞赛中夺标;有的只能在课标、教学大纲要求上下浮动;有的则远远不能达标。仅就基教而言,我们有高水平的外语学校、双语学校、有较高水平的重点高中和英、外语特色学校,也有大批一穷(稍有使用外语的需要)二白(少教师、设备)的普通中小学。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小学英语教材主编,1977年起就负责中小学英语课本编写和教研工作的刘道义说;“眼下,我国有亿万人在各级学校里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其中,学习优秀者占少数,平庸和不成功者占大多数。”两位外语教育专家的话语概括了我国外语教育的现实状况,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外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外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外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的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势力的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国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国家外语能力。为了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愈加突出,外语教育的效果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将实现更大的跨越。???
笔者在多年的外语教学工作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存在着英语教育教学的优劣常常主导这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成绩优劣的现象。拿某一所普通的义务段教育学校来说,如果它的英语教学成绩比较好的话,那么同时这所学校的整体教学成绩相应的要好;相反,如果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比较差的话,那么这所学校的总体教学成绩就相应的要差。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同样也存在上面的现象。就中小学阶段而言,常常会出现某一个学生的英语科目如果发展优异的话,那么他的其它科目同样也不会落后。分析发现,这种现象是学生个体基于优势心理形成的结果。所谓心理优势是心理活动时所发挥出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它比较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还伴随着实现目标的强烈行为,它具有为实现目标的强烈的成功渴望,成功的体验与成功的把握。心理优势的表现形式:对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有深厚的感情,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振奋的精神,还有不断增添实现目标的能力、方法与手段,并且不断地获得成功,不断的强化优势。外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工具,被确定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外语学习具有形成青少年儿童心理优势状态的天然条件。
同成人相比,少年儿童学外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生理方面,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大脑发育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人类语言智力、逻辑、分析的功能逐步被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会功能则渐渐被侧化到右半球。
但人在青春期前,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可参与语言学习;同时幼儿的发音器官柔软,其声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解有很大的可塑性。可见,早期接触外语能激发神经功能系统,从而促进以后的外语学习。心理方面,儿童学英语的特点是没有心理障碍,不怕羞、不怕错,喜开口,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我们发现,越是小的孩子,越敢大胆用语言表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性,以保护脆弱的自我。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青春期或青春期后的习得者往往会循规蹈矩,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误,被人笑而不敢轻易应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转贴于
习得者的态度、动机也是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会如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兴趣一样比较持久,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的发展是同步的;同时,老师、父母的赞赏、考试取得高分等使儿童更乐意学习第二语言。对成人来说,不少人学外语是出于考试的压力,或由于社会的重视等,因此,学起来就不如儿童那么积极。此外,对待目标语社团及其成员的态度,年龄较大的习得者比起年龄较小者来说复杂得多。人们发现在二语习得中,对待第二语言的态度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积极发展趋势,相反会呈消极发展趋势,这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习得者越能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知方面 克拉申认为,认知的发展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滞后的影响。儿童和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不同的过程。前者主要引用语言习得机制,如同习得第一语言一样习得第二语言,而后者除“自然”习得语言外,还侧重于利用一般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语言习得机制属于儿童大脑中的一种初始状态,受人类内在的语言普遍性制约。儿童习得语言主要依赖语言习得机制,可以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的能力逐渐降低。语言学家还发现,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熟练掌握的口头语言。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儿童在习得语言时,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这种“无意识”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儿童在应用语言时全看“语言能做什么而不是看语言是什么”,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他们的大脑功能没有固定化,短时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成人学习外语时往往依赖其他的一些大脑机制,如逻辑和数理机制等,向已有的知识寻求总体的相似性,接受新事物慢。
外语优势心理状态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素养,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外语优势心理的的重要阵地最主要的是日常外语课堂。英语教学大纲就指出:“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英语课当作只是进行外语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其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这种心理优势的重要性,要在学时安排、师资投入、分班授课等多个环节密切关注,实时搭建形成外语优势心理平台。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健康的优势心理状态,他们就能经受磨练,增强抗挫力,不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退缩动摇。同时经过对学生英语学习技能的强化训练,增强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好的外语成绩又反过来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改善,形成优势心理态势,辐射到其它课程甚至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良好循环,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最终使青少年在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