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课堂

特殊教育课堂

时间:2023-06-01 09: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247-01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在这样的大趋势大环境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起来,对特殊教育的改善政策不断地在落实,地方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残疾学生智障学生也能接受良好的适合自身情况的教育,很多地区都打造了坚实的教育平台,不但帮助家长排除烦恼,为社会解除负担,更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1.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要保持有效性,则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教师应当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找到合适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提高学生弱项为训练主线。在课堂上,教师在改进自身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督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效率,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但在教学哲学的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特点,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打造一个完整系统的有机教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生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聋哑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要摒弃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因为教育聋哑学生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聋哑学生的开始阶段之前,应当建立一个短期或者非长期的教学规划,之所以不能建立长期的教学规划,是因为对聋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变数,不过在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聋哑学生的课堂模式应当以体验式课堂学习为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仅限于用眼睛看,动手实践的必要性对聋哑学生而言是无可取代的,聋哑学生在用眼睛看和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自然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最大程度上地减少聋哑缺陷给自身学习造成的困难。同时。聋哑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更能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培养自身的学习创造力[1]。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都能有效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偿学生缺陷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非常广泛,特殊教育的教师也要顺应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程度上去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各种文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展示出来,这种传输信息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线性存储和展示方式。以往的线性方式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因为音频文件无用于聋哑学生,视频文件无用于盲人学生,线性方式无法进行覆盖式的通用教育,所以提升的教学效果有限。對于综合各种文件的多媒体多元化展示,这些弊端将不复存在,在多媒体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每种特点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覆盖式的教育,从而降低备课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

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作用效果有很多,比如可以有效地激发残疾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又比如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还可以帮助残疾学生扩充学习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等。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地补偿学生学习缺陷,比如视觉残疾学生可以借助听觉媒体,听觉残疾学生可以借助视觉媒体,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剩余完整器官的代偿作用,最大程度上补仓缺陷。补偿缺陷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宗旨与目的,通过补偿缺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激发潜能扫除障碍,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得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第2篇

1、师资条件普遍薄弱

教师作为特殊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力度,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1)偏远地区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虽然特教学校、特教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数量有所提高,但特教老师工资水平因各地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慢,教师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特教老师工资更为偏低,所以造成一些地区特教老师匮乏的情况,某些特教学校甚至采取业余、兼职、等形式,特教老师教学水平难以保证,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特教老师学历职称偏低由于特教老师本来就少,所以在特殊教育领域考核门槛整体偏低。缺乏职称学历考级压力,自然就造成了特教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3)特教老师认同感、待遇低在笔者所在学校,特教老师职业认同感低,待遇也很低。很多特教老师将自己与“职业保姆”划上等号,在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也很大,加上工资水平整体普遍不高,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育课程实践性差

在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器材保障不到位情况,所以造成教育课程实践性差。特教学生课程内容还不是很科学,虽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规定,但是就整个特殊教育领域,并没有系统性、针对性的细则出台,教师教学弹性空间很大,造成教育课程内容差异性大,整体实效性并不高。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对策建议

特教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特殊性,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特殊教育教学的综合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校来说,需要从思想上真正把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重要一环,全面认识特教学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为特教学生创造良性环境,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作为教师来说,进一步加强对特教事业的认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结合特教学生特点,投入更多耐心、爱心、责任心,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家长要端正特教学生教育思想,敢于让孩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并积极与学校、老师交流,掌握孩子特长,进行针对性的生存能力和品德培养。

2、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

建议政府、教育和其他部门从政策上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让特教老师和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挂钩,整体提升特教老师的福利待遇,并让待遇与学历职称等级考试挂上等号,有利于激励现有的特教老师实现自我增值,从而提高特教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3、构建特教评价机制以提高实践性

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实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特别重要。所以建议构建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课堂小结等综合考核,在考察特教老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便于提高往后教学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问题;加强;建议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1、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发展。进行特殊教育就是为了开发我国残疾幼儿的智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残疾幼儿的认知能力、自制力和意志力等,我们还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于暂时不能班级学习的残疾儿童需要开展特殊教育。在经过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这些残疾幼儿(适龄儿童)能够适应群体生活,逐渐提高自理能力,逐渐接受课堂教学模式,为正式编入班级接受文化教育的残疾幼儿做好前期准备。通过对残疾幼儿进行特殊教育后,一半以上的残疾幼儿在短时间内的认知行为、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长看到这些变化后也对自己的子女有了信心,也会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了良心循环,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刚入学教育和管理的压力,让学校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2、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贯穿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实验方案,从开全学科、开足课时等方面进行设置。各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在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方面进行中试,还应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手段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的能力。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实施个别化教学,让不同程度和类别的残疾学生得到发展,为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让聋生拥有自信,感受不一样的美好

1、与他们成为好朋友,给予他们对自身不足和优势的分析。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了解到有些学生从小就喜欢拆装玩具,因而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喜欢用沙子堆砌小房子,那他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从而树立了信心,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更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用长久的眼光去看学生的成长。经常鼓励那些平时被冷落的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享受到点点滴滴的成功,并更加努力!

3、对学生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他们心里总会有低落的情绪,他们做事缺乏勇气,总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教师应该在学生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对待学生心里的波动应该用宽容的心来善待他们。

三、更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思想,改变陈旧的观念。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数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在预习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逐步适应,掌握预习的重点,学会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迷茫,带着问题去思考、来上课,从而学习更有针对性!

2、听课更有思路,传统方法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被动地学习,无法进行互动和交流。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有了很高的要求,它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双向互动,让学生不会产生课堂枯燥的感觉,同时还给学生促进思维的发散,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解几何应用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概念相结合考虑,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渐渐地就能熟练地运用知识和概念了。当然对图形的理解和分析在数学学习中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动态地把图形进行分开、移动和合并,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思维方式更为多样,更能喜爱数学这一学 科!

3、对学生作业情况多加指导。在平时,教师总是习惯了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批改,省去了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而“特殊教育”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以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较难的题,学生可以先自主探究,确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后,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来感受另一种想法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学生对完成作业不再是一种应付的心态,更能认真对待,积极完成。

4、对错误进行耐心指导。对于聋哑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作业错误,要面对面进行交流修正,要让学生感受到对的方面和错的方面,全面认识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好与坏,并加以指导和分析,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教师对于作业情况有很好的反馈。

四、多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思维更广阔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辅助,让学生看到前方的路并不是迷茫的,更有信心走下去,让学生不再犹豫,不再害怕,敢于尝试,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教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让学生拥有更阳光的童年。教师在读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重点的突出朗读,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学生从中学会在题目中抓重点,更会审题、读题,这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做题。

五、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视野更开阔

通过 PPT,Flash 等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融入生活,走进我们身边,而不再只是书本上捉摸不到的、硬生生的知识点。多媒体让学生有兴趣学数学,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动画、声音让数学世界多姿多彩,丰富无比!同时,也让特殊教育中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地提高,更加强了视听效果。

总之,特殊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为活跃,让学生更为积极。让阳光射入聋生的心灵,告别自卑,迎接灿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个别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9-02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符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特殊教育对象差异越来越大,个别化教育理念深入传播和实践,培智学校语文教学更要关注要每个学生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个别化教学。

一、践行“以生活为核心”的理念

培智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更注重常用生活知识积累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如单元主题“快乐的秋游”中,通过带领学生去西溪湿地博物馆参观,并在附近游玩,带学生实地认识各种植物,捡拾落叶做成漂亮的皇冠帽子。回到学校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秋游看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玩到了什么,让他们能够快乐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呈现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方式学习物品的属性。如单元主题“水果总动员”中,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常见的水果“葡萄、苹果、西瓜、香蕉、火龙果、芒果”等,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摸一摸水果的外皮,闻一闻、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并且给每个学生发放水果果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拼出一个水果拼盘。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实践尤为重要。在单元主题“能干的我”中,老师在课堂中通过结构化的视觉提示卡教授学生们洗手和洗脸的步骤,并让学生们自己实践洗手、洗脸。课后,老师与家长们沟通联系,要求家长在家中监督并指导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洗手、洗脸,在家中实践学到的方法。

二、遵循“个别化”教学原则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学习目标个别化。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另一种提法。学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目标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针对差异制定相应的课时学习目标,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跳一跳摘果子”的最近发展区目标。以《有趣的风》课例教学设计来看“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中,共设置了10个学习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其中5个学习目标。在表1中,呈现了每组学生学习目标中个别化的关键技能:

以“快乐风筝节”的单元目标为例,见表1。

从表中可见,每一名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发展什么关键技能,都要从量和度的方面作明确的要求,这是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潜能的目标设计。

教学准备个别化。在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在《有趣的风》一课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准备了一些教学具和辅具,每个学生都有的教学具包括风车、扇子、风铃、风筝,更多的根据学生特点选取的个别化教学具。在“表演儿歌”环节中,制作了儿歌卡片;在“认识有趣的风”环节中,准备了扇子和手摇小风扇、气球;在“认识风的玩具”环节中准备了词卡、配图词卡、图片;在“我会认生字”环节准备了字卡、生字拼图、拼字卡片。个别化的教学具和辅具更适合特殊学生和特殊教育课堂。

教学过程个别化。个别化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须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以《有趣的风》一课为例,通过教学情境再现,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中怎样给学生分配个别化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来进行,同一主题,同一教学环节,给不同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个别化。

教学评价个别化。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学中,最后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个别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评估,每节课要进行实时评价,每个单元学习结束要进行评价,整个学期结束还要进行总结性评价。下面以生活语文课《有趣的风》为例,分别对每个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关键能力进行评价。

表5:个别化评量表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还应注意评价的个别化。除了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标。总之,只有我们认真做好准备,边研究,边实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叶红.刍议培智语文个别化教学中的“搭梯摘果”[J].现代特殊教育,2014(1).

[2] 王美娜.对特殊教育学生个别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咨询,2012(1).

[3] 张海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J].课外阅读,2011(1).

[4] 王振洲.特殊教育中个别化教学的应用与反思[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

[5]高雅芳.智障学生个别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4).

[6] 金 莉.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7] 胡建亮.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现代语文,2014.08

第5篇

关键词:新课堂 特殊教育 情景教学

特殊儿童指在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必须获得特殊帮助才能满足其教育需要的儿童。特殊教育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情感交流、认识事物等方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新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多元、形象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帮助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发挥以目代耳的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成为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能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效应距离,把教学内容、图文设计和影视编辑有机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多方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记忆等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可分为四种方式:幻灯、投影片、录像、课件。电视录像集声、画结合于一体,它对于那些动态画面比较多的语言训练教学很有帮助。幻灯、投影片便于教师边放边讲解,可对照画面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课件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或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情景和事物,利用视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使抽象变直观,增强趣味性,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1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三种方式:实物、图片和挂图。实物和图片主要用于词语和识数及数学图形认识的教学中;颜色和一些易于找到的东西,都可直接用实物,加强感官效果,突出真实性。而生动形象的图片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于找到的东西也是行之有效的。遇到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场境,可直接利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在聋校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

2.2 运用想象力创设情境

语言训练课上,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空间,去创设适合自己的语言环境。老师也要积极地融入学生所创设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尽量用正确的语言去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实践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分组演示,进行对话,学生在演示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对话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3 改变教学环境,创设广阔的情境空间

对于与我们现实生活很贴切、相近的教材内容,教师可大胆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会“真实的情境”。例如教学《秋天》这一课时,教师就把学生带到校园,带入大自然中,让他们细心地观察、体验,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领会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回归课堂。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

2.4 以表演、游戏创设情境教学

耳聋学生特别喜欢表演,通过学生自己表演或做游戏创设情境,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语文和思品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本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

2.5 讲故事创设情境

第6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与情感 技能与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听、说、读、写”的应用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考虑学生不同身心状况的基础上找到最科学的授课方式,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课本选材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一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以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再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活参与,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只有融合了情感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人对于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智力上的障碍就等同于傻、反应迟钝、好坏不分等。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心理敏感度一定程度上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仅仅是因为他们往往在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往往无法精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想法,从而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错觉,忽视对于他们心理的抚慰和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和学生交流情感。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变化,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树立危机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从特殊学校的教育看,其承载的使命甚至比一般的正常学校要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更特殊,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和健康的孩子们是有差异的,也需要自我成长甚至比身体健全的人需求更迫切。只有接受较有效的学校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前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否则,这些特殊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

特殊学校的教育任务更重,教师责任当然也更大。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被称为工具性的学科,读书、识字是这些孩子们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文学科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及时地了解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新要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断地更新和充实;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高效,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四、尊重主体地位,积极调整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即要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也是如此,特教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这些身体上存在一定缺陷的个体在学校有效教育的培养下最终成为社会群体中合格的一员,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因此,对于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本着务实的原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便学生适应社会;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主动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其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总之,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走近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学生发现、创造,这样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代特殊教育,2007(3).

[2]于文.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现代特殊教育,2007(6).

[3]谭智晖.浅谈聋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现代特殊教育,2003(1).

[4]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第7篇

关键词: 教康养 特殊儿童 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获得、康复训练和品质养育。但是,目前在特殊儿童的管理方面,教育、康复和养育是分开的。此种模式的效果通常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推行教康养整合模式,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儿童是非常迫切的。

一、教康养整合的意义

教康养整合,是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康复和养育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能使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得到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的整合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的探索》。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都反映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形势下,不少特殊学校和儿童福利院都开始尝试医教结合。相对于以往将教育和康复分开的模式来说,医教结合模式已有很大提高,但仍缺少养育的介入,始终难以全面满足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将学生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融入课堂的任务,就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因此,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已成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儿童福利机构中儿童与教师的现状

1.儿童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现状

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大多以照顾为主,教育、康复、养育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方面,只是单纯为特殊儿童设计个别化教育,没有将养育和康复结合起来,和普通教育区别不大。更重要的是欠缺康复技能,使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早期干预。

康复方面,只是通过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手段,以功能性康复为目的。特殊儿童缺少教育的支撑,在认知上普遍存在问题,康复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养育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传统的集中养育模式,把特殊儿童集中起来看护式管理,只管吃饱穿暖,忽略了儿童的其他需求。集体的管理和闭塞的环境,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

2.特教教师的专业现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让特殊需要的儿童怎样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怎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怎样发现、培养天才儿童,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范畴[1]。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特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如手语、盲文、康复医学、保育学等,针对特殊儿童做个别化课程教育。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引导特殊儿童适应和融入社会。

从目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结构来看,大部分的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很多教师只懂得普教的教学,对个别化课程的理解模棱两可,只是针对学生个别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个别化课程的系统教学。而关于康复治疗,很多教师都觉得是康复治疗师的事情,因此能够提供语言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相关服务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在养育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养育经验,在教学中不知道学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能将课堂中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难以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效果,成就感低,容易引起职业倦怠,从而影响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

3.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实践现状

目前,由于教康养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尚未共同探讨如何服务于特殊儿童,导致特教教师、康复人员和养育人员的专业知识没能发挥最大优势,为儿童提供的服务缺乏计划,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与建议

1.将教康养进行有效整合

针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分析,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教师结合学生的需求设置个别化课程,每节课最大可能地融合康复训练和生活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运动、感知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在养育中,进行类家庭的养育,设置若干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单元,从建筑结构到内部环境都按照家庭模式建造和配置,每个家庭按年龄和性别分别安排4-5个原集中养育的孤残儿童,家庭里的“妈妈”或“爸爸”由福利机构在本单位或社区里招聘人员担任。家庭内部成员间以父母及兄弟姐妹相称,所需费用由政府提供。在这一养育模式下,以福利机构内家庭为基地,由“专职父母”为孤残儿童提供直接的关怀和照顾,由福利机构内的教师、医疗康复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2]。

2.对特教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文京教授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分为专业核心知识、探究性知识和拓展知识,其中专业核心知识指各类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早期的诊断和干预、特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殊儿童养护方面知识;探究性知识涉及个别化教学活动设计、特殊教育课程理论开发、特殊班级管理等知识;拓展知识指教师所了解的语言、动作、游戏、音乐、图画等康复治疗方面知识[3]。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地让教师学习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3.对专业知识培训的实践性落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特殊教育老师在教康养方面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康养整合,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以下四个流程加以实施,即: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制订教康养专业整合实施计划,入户指导和建档追踪服务。

(1)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

将特殊教育老师、康复人员及养育人员集中起来,共同探讨教康养整合的意义,如何开展教康养整合,以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康养三方如何携手共进为儿童服务。

(2)制订实施计划。

对召开的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制订出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进入到养育区进行指导的计划。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共同探讨出一份既包括特教又包括康复的指导计划,该计划为训练儿童的季度目标。每三个月检核一次目标,视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制定新的季度目标。季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殊儿童对知识的接受性。

(3)入户指导。

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共同探讨的季度目标带到养育区,帮助养育区工作人员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对“家庭”的需求。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计划细则罗列清楚,每项计划均附有可实施方法,且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应示范每项计划供养育人员观摩学习,以便没有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养育人员仍能独立实施计划内容。这样做,除了满足养育区对特殊儿童的照顾外,特教教师和康复人员将课堂的教学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在养育区中指导“妈妈”配合教学,起到家庭教育作用,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化学习。

(4)建立档案,追踪服务。

将每个特殊儿童从评估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及类家庭中的教学情况都建立档案,同时每个月都进行前测和后测,评定学生在实施目标计划后所达到的效果,并进行跟进。

教康养整合模式是传统儿童福利机构模式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转变,是由传统的照顾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儿童为中心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_xDzeCciTbtddwqPZP

KIGOIT_Yimjz6b6UECfmD7Iq21_BzEsoBzjOmb1prMwiH1.

第8篇

一、改革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水准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长远的职业教育观,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安排上入手,在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不适应。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主要采取自培方式,加大教师内部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参观、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使其一专多能。另外,我们引进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两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解决专业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学习,提高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衔接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初步打造出一支“一全”“二教”“三具备”的教师队伍。“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教”是指既能从事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三具备”是指具备专业开发、教学研究和编写教材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适应学校和市场需求

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本着四个原则:一是根据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爱好,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多专业培养。结合湖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学校将家政服务管理作为重点发展专业,专业下设园艺、酒店家政服务、烹饪、洗车养护等模块,学制为三年。这些模块既实用又简单易学,关键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教师经常走出校门,考察社会工种,找到与残疾人就业相契合的点,与用人单位联系,运用双赢策略,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呈现动态化管理,多角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让学生“学得好,立得住”。

(三)让学生依据爱好和自身能力选择相应专业

培智学校的每位学生入学时,各个专业的教师对他们逐个进行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各个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评估测试主要是以面谈和实操的形式进行。经过评估测试后,老师们对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其做出专业选择的建议。每到期末时,培智学校的专业教师会对每位学生再次进行能力评估,如果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则可以让学生在下一个学期选择另外合适的专业进行学习;如果目标未达成,则需要继续学习此专业,或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其他更适合的专业。

(四)设置课程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培智学校对传统的课程、课时安排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二门职业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培智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生活适应、职业生活、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休闲娱乐、特长、班会。二是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烘焙、烹饪、酒店家政、园艺、洗车养护。三是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践、社会实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社会这个目标而设置的。以生活语文为例,主要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如说明书、职业介绍、招聘信息、签写劳动合同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向每节课要质量。

(一)实施主题教学

培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制订主题单元目标,各科选取教学内容协同教学。如,在烘焙专业课中需要掌握称重配比的知识,那么,在数学课中就同步学习重量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秤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项目分解法,凸显结构化教学,重在学生实操,循序渐进。这种单元块状结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使学生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教师的个别化教学理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坚持“个性发展、共性成长”,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智障学生认识职场、了解岗位要求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学习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确定三学年的实践内容:高一年级以参观为主,高二年级以见习为主,高三年级以实习为主。学校把图书管理、宿舍管理、卫生清洁、食堂帮工等工作岗位提供出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工作实习岗位,并每月进行考核奖励。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以超市、礼品包装公司、咖啡馆等为实习场所,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熟悉工作岗位要求,拓宽学习空间,为今后顺利上岗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元评价

培智学校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需在学期初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合适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找到他们的优势和其他潜在能力,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培养。每次课后,教师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订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每个主题单元学习完后,都要进行单元评价,每个主题单元的最后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形式呈现,如美食节、展能节等多种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个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学期末,学校考核组对教师制订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进行随机检测,以此来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特殊教育更加高效。

(四)开发校本课程

培智学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选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专业教材还比较困难。目前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进行课程开发和选用:一是选用兄弟学校开发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删减选用普通中职学校的教材,三是组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研发编写教材。另外,学校要求指导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教研促教学,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制订一个课程开发专题,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围绕专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期结束按教师上交的校本教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绩效奖励,待形成课程体系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指导,争取进入省地方教材征订目录。

三、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培智学校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找准方向,创新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有效解决智障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搭建教学管理平台

学校专门成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部门,安排一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专职管理,负责学校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实习等事宜。并通过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向企业宣传学校职业教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中寻找适合学生实习、工作的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拓宽以职养教途径

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学生在技能训练、实习操作等环节要耗损大量材料。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智学校通过举办义卖会、开店等形式,把职业教育从纯消费转变为以职养职,直至将培智学校发展为以职养教的市场经济单位。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宣传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三)广开就业安置渠道

培智学校不仅要关注智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问题,更要重视解决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教育自身的力量,必须调动和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为此,学校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残联、民政等部门领导组成,以理事会为平台,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例如:通过与残联部门协商争取残疾人就业的机会和相关权益,与人社部门协商为智障学生考取面点等级证书开辟绿色通道等。解决就业问题事关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我们学校一方面多方联系,争取残联、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协助,以举办就业推荐会的形式,向福利企业、服务行业等有关单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他们推荐学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自身能力较好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自己开店设点,自食其力。

(四)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第9篇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分支,教学上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生活语文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在学科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生活,从而促进特殊学生的成长。

一、灵活处理生活化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智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提高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教师应该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门的智障教育生活化管理课程,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年龄等具体情况,合理地设置与学生相关的教育课程内容、教学任务等,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针对于年龄比较小、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智障儿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比较简单的儿童生活管理常识、生活自理的知识以及课堂活动等内容。比如,在认识水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依次讲出这些水果的形状或者名称,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进行水果的匹配。同时引导学生依次切开这些水果,以供学生品尝,让学生依次说出这些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总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让学生感知、体验、参与,教学效果更佳。

二、运用多元的教学形式

第一,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智障学生的兴趣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兴趣单一、范围狭窄的差别。因此,课堂的环境也是建设生活化教学课堂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利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率。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融入特殊学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创作、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特殊学校生活化课程环境建设方案的研究表明,建設对于学生有利的课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于学生的教育带动作用,有效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开展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活动。

充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主动创建课堂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边看视频播放边进行讲解,根据教学画面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运用先进的课件技术模拟现实课堂教学的环境,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得学生更专注、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把音乐表演、游戏、故事等教学方式融入教学,生动创设了教学情境,既吸引智障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又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灵活运用激趣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智障的学生在智力上的发育不完整,接受能力普遍低于一般学生。所以,必须通过丰富多元化教学的形式,调动智障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活动兴趣;如果采取单一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吸收。在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采取角色扮演、你画我猜等多种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体验。

第三,开拓课外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在校园成立学习角、生活角,根据年级、残障程度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活动是转化技能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到超市购物,在公路上过斑马线等课外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课外活动的开展,有效拓展了课堂环境,为创建生活化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第四,实施个别化教学。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还是集体教学模式,然而,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如年龄差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多种差异的存在对开展教学产生了极大地困难和影响,智力差异大的学生之间教授知识的能力很难同步,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之间适合接受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在此,笔者提出进行个别化分班教学的方式,不同特点的班级进行不同难易差别的知识或不同方式的教学。性格安静但是能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而性格多动,轻度自闭,注意力缺乏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专注的参与其中。个别化教学能够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生活语文教学只有凸显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的课程基础特点,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为学生独立生活,更好地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青年教师;群体性;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正确引导其成长。

一、新入职青年特殊教育教师的群体性特点分析

本文探讨的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群体主要指入职3年及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较晚,作为刚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缺乏,因为未从事过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或从事教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不能很好地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新入职的特殊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由于特校新入职教师中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一部分,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重难点处理不合理等。还有新入职特殊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身份认识模糊,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职业幸福感较低,而这些问题往往导致特殊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环境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不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成长除了自身不断地努力提高外,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影响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环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自身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态度。结合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领导自身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青年教师是否可以成长为真正成熟、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师。由于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普遍都是刚刚加入工作,缺乏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所以,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特殊教育学校领导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缺乏对于新教师工作失误的体谅和包容,必然将严重打击新入职的特殊教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让特殊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是不敢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二是学校往往缺乏对于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领导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正确引导新入职青年教师,从而导致新入职青年教师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无法融入学校科研团队,从而直接导致新入职青年教师无法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自身对于成长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这便导致一些非对口专业的青年教师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这些教师虽然有着教育教学经验,但是,一些较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他们并不能很好掌握;二是还有一些新教师是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毕业,他们尽管对于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相对熟悉,然而因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类学生时重点在培养他们的特殊教育理论方面,所以导致这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工作经验。以上这些问题势必影响特殊教育新入职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他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感。

(三)社会环境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对于特殊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加之,我国特殊教育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在宣传上还有所欠缺,所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社会对于特殊教育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确认,无法促使这些教师对于自身的職业建立正常的职业认同感。并且,由于我国政府在特殊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还远远没有达到特殊教育的需求,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偏低,加上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耗费教师精力,这就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这也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影响的对策

(一)特殊教育学校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

针对新入职特殊教育教师的经验不足,特殊教育学校可以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通过学校有经验的特殊教育教师带领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尽快熟悉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开展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教学观摩,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策略

作为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包括熟练掌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把握好特殊儿童的变化情况,并且学会去教育和辅导特殊儿童的学习,尽可能地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不断提高教育学和心理学水平。其次,特殊教育青年教师要学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包括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技巧、板书设计、课堂把控能力等等。一个人在与别人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同时,也为自己及时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也可以通过树立自己的特殊教育理想,通过个案的研究,更好地得出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三)社会环境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影响的对策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政府层面应该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的投入。因为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会因为薪酬待遇较低而降低工作热情甚至是离职,所以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认同感。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国家和特殊教育相关的组织或者机构应该持续针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进行宣传,正确引导舆论,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减少社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偏见,从而促使社会减少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偏见。帮助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而可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新入职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未来,只有重视特殊教育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才可能获得特校的未来发展。当然,特殊教育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上提到的策略只是促进特殊教育新入职特殊青年教师成长的部分途径,更多的是从外部因素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角度考虑的。期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能从国家发展和特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好特殊教育新入职教师工作中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服务,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华纯等

参考文献: 

[1] 李泽民,柴明勤.高校推进新入职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32(4). 

[2] 杨柳,孟万金.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20(3). 

第1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积极的健康教育

一、以人为本、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是基础

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广大残疾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够顺利就业,立足于社会,独立获取生活来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残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进入社会谋生做好准备。

为使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必须早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意识。我们在低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安排剪纸、贴画、科技制作、编织等内容的学习,在全校开展兴趣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我们分别设立了编织、书画、缝纫、剪纸、舞蹈、体育、等多种兴趣小组,激发残疾学生从小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获得生产技术知识,又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工作中要多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把学生在学校中教育的观念,在家中同样得到实施,扩大学生的实施环境,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之形成好习惯并得到巩固。牛凤娟、周玉、李俊在我校印刷厂工作。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知道用双手劳动来自立。实际证明,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劳动理念,学习劳动意识,要从小就教育,特别是要得到家长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树立职业教育劳动观念是基础

教师要从根本上解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特别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形成在校爱劳动,讲奉献好习惯。走进社会成为,报孝社会,回报家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在课堂上通过美工、刻瓷、花泥等,这些都培养了残疾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把职业教育意识教育融入到每一课堂中,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职业教育意识陶冶,以弥补残疾孩子的劳动意识的不足。

残疾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一种劳动意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将把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并贡献社会,回报社会。我校办的印刷工厂,还有在其他工厂工作的残疾学生,都证明了这些。

残疾孩子就业,仍然需要社会的真情帮助,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和关爱,是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给他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舞台,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残疾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要给与一个适应残疾学生的工作,心理环境。

三、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生理缺陷会导致对自己评价低,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冷落或被别人瞧不起时,常常觉得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产生脆落心态和焦虑。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办事说话符合自己的心愿,过分要求别人完善,这个特点是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方面,在聋校他们主要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生理障碍的儿童在一起学习,进入社会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表达困难,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为此需要积极的健康教育,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地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以营造积极和谐的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才是创造幸福生活,报孝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循序渐进,强化内涵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将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抓基础性的劳动教育。以学生的劳动课和活动课为渗透点,在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等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促进他们的机敏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树立热爱体力劳动的观念,为实施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校设置的职业教育课,不一定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就根据需要,进行短期强化定向训练。如:我们短时间让学生在电机厂学习线圈缠绕技术,并加强进厂知识的讲解,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收效大。我们对愿意进入印刷厂的学生,可以先实习观摩,在工作。对于进入电器厂,就让技术员到学校先进行技术指导,让家长学生实地考察,再把定向学习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工厂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什么,就教什么。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能且使用到工作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劳动技能的乐趣,并能安心的享受劳动的幸福成果

随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活动中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反思,努力建设与完善既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又富有地方和学校个性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因生活而更加鲜活,让残障学生的生活因职业教育而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棣.《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12篇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h动画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h动画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