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时间:2023-06-01 09:3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

关键词:实用;趣味;生活化;丰富性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离不开素材,如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课时展示的示例、学生制作电子贺卡、宣传海报等。这些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必须有充足合适的素材。教学素材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信息技术学习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学素材是实现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素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素材,大致可以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声音)、视频、动画等几种形式。素材获取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教学光盘中获取,网上直接下载素材、一些课件中获取等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获取的素材进行适当处理为我所用。

合适的素材能辅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但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却并不简单。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过于拘泥于书本教材,教材固然有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但是教材的改编几年才一次,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况且还有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等等的差异。有些教师喜欢“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的素材直接拿来使用,这样固然方便省事,但也有时候直接获取的素材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加工处理一下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那么到底如何活用素材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服务呢?

一、注重实用,使素材更富生活化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提到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在选择素材时,我们首先要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学生感到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用处。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一课,分析教学目标,这节课其实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软件进行图片的浏览及对图片做一些简单的处理。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更为了使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便在素材方面下了一番心思。这节内容用到最多的教学素材其实就是图片,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并没有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作为素材,而是准备了一些学生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照片供学生浏览。不出所料,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很感兴趣,不用多说用软件浏览图片自然不在话下了。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对图片进行调整大小和裁剪的初步处理,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图片素材,而是挑选了几名学生上来用事先准备好的数码相机现场拍了几张照片,并有意让他们使用了横拍和竖排,这样就为后面的图片旋转埋下“伏笔”。上完这堂课后,学生们都觉得这节课的内容非常实用,可以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一些图片处理的问题。

二、增强趣味,使素材更有吸引力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教学素材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仔细观察与探索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初中生的个性特征,以便在备课时能够让信息技术课更多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八年级上课第十四课《建立网站站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会使用Frontpate建立网站站点,并能够在主页中插入图片、充实文字。教材上的范例原本是题为“蓝色阳光”网页,虽然这个范例比较容易操作,排版也比较简单。但上了一个班的课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大,很多学生认为素材太少,也无新意。于是在下一个班上课时我将网站的制作主题换成了庆祝圣诞节(当时快临近圣诞,又考虑到初中生普遍都比较喜欢动漫类的可爱图片),并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圣诞节的图片作为素材。没想到学生的兴致和热情超乎了我的想象,整堂课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圣诞主页展示自己的成就。我想这样的素材,不仅能激活学生的热情,在愉的情绪中进行探究和学习,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增添形式,使素材更添丰富性

第2篇

【关键词】教材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协作学习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在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三、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初中阶段多以安排较为直观和浅显的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其方法可用下图简略表示: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热情。就其整个过程而言,协作型学习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协作的过程中,从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实施,到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而教师仅对学生题目的选择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开设Flas兴趣小组为例,学生选择了英语课本中“感恩节”一课制作一个课件。学生首先上网查询或是到图书馆查找与感恩节相关的信息,包括它的来历,人们庆祝它的方式及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等;而后,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视角对感恩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课件。又如,在结束了计算机组装课程后,安排学生对市内的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份的性能及价格作一个市场调查,并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一个最佳装机方案。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结束时也使学生扩充了自身在课内外的知识。

又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第3篇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情感教育 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与机器“沟通”的学科,这门课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的技能,这一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与电脑之间完成的,必然会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担心将来孩子会不会成为无情感的“冷血人”,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信息技术教师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情感,以下便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做法。

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较放松,这时最易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想法,我特别注意适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在讲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讲述国外的先进程度,同时讲述我国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壮志雄心,使他们制定目标,树立理想。这种教育形式会使学生感觉不到老师在说教,比较容易接受。

二、爱国情感的培养

热爱祖国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一个人胸怀博大的象征。然而,爱国情感的培养不能靠简单、空洞的说教完成,而要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如今年上半学期学校的德育重点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我针对这一主题开展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七年级讲“画图”软件时,我让学生利用该软件,每人制作一份赞美家乡的电子绘画作品;在八年级讲“powerpoint”软件时,我让学生制作一系列“家乡赞”多媒体课件,效果比较好,学生为了制作出好的作品,查找大量文字和图片,这使得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更热爱家乡,正所谓,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

三、美感的培养

置身于大自然,蓝天、白云、青松、翠柏会使人超凡脱俗,这便是美的力量。可现在的孩子却不知什么是美。常听班主任抱怨:“某某男同学留长发,穿奇装异服,还以为挺美的,说了一百遍就是不听。”当然,任课教师如果仅是说教,则效果仍是一样,所以,我在讲完鼠标、键盘的操作后,便开展了一次快速抢答赛,主题是“美的认识”,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练习指法和鼠标的操作,实质上蕴含对学生“美感”的教育,在学习中自然渗透教育,让许多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男士长发飘飘都“酷”、都潇洒,如果不当,反而会使人感到很丑。

四、道德的培养

道德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应是首要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感的培养与教育是必需的,因为“盗版”、“病毒”、“黑客”是信息技术领域最令人厌恶的现象,但又是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使用计算机良好道德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病毒”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制造“病毒”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犯罪,因此,道德感的培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五、对学校和老师感情的培养

一个学生要想在学校和班级中快乐地学习,就一定要对学校和老师有感情,相反则对学校无好感,甚至恐惧上学。经常听学生议论:“我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因为我喜欢她。”不难总结出,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情感的深浅,对他学好某一学科知识是多么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注重教材的工具性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情绪体验,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积极、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信息技术课中情感的培养对改善课堂学习氛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上注意与学生沟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等等,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民主、平等、活跃、自主、新奇,因此,学生喜爱上信息技术课,课堂上问题越复杂,学生越爱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领域,我只作为一个指导者,给他们适时适当的指导。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一节课的时间,可我们之间的情感却很深厚,最难忘的是学生在教师节时献上的一份份电子小报、电子绘画,他们的言语是那么真挚与热情,让人感到暖洋洋的。

六、同学间团结友爱情感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前准备 学习评价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35-01

人类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浅谈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的学科,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能充分预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讲《导购电脑设备》这一节课前,从教学环境和资源方面做好教学准备:一间拥有多媒体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凌波多媒体教学网软件、电脑组装视频、电脑组装益智游戏、计算机硬件各部件实物、PPT教学课件和一张评价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需在课前检查和维护好每台学生机软硬件系统,以便学生课堂正常使用。并将课堂用到的教学资源材料发送到每台学生机指定的文件夹中。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一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果我们在备课时就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能认真的推敲一下导入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授《FLASH基本操作》这一课时,利用广播控制系统向全体学生播放一个智力游戏的flas,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来完成游戏,紧接着导入新课内容:“这个游戏动画是由一个神奇的软件―flash软件制作出来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制作出动画片、MTV歌曲、电影、图片艺术效果、绘画等,大家想不想也来学习制作一个有趣的动画呢?”就这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再结合接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2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让学生轻松获得知识。

2.2.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例如,讲“Word中运用图形对象组合制作艺术字标题”时,我通过课件展示板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用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组合制作的标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采用哪些技术来完成的?提出的问题中,自选图形和艺术字制作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叠放次序和组合是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提醒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具体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并开始动手完成任务―― 组合艺术字与图形,要求采用不同的自选图形和艺术字,以及对它们进行修饰,制作出有艺术特效的标题,让学生感受创造性地运用技能的成就感。

2.2.2 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共同提高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重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贯穿知识点,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合理搭配进行分组,有助于小组优势的发挥。例如,在讲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时,通过异质分组,将熟练操作Word软件的同学与基础较弱的同学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推选一名操作较强的同学作为本组的小老师,鼓励小老师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小组认真完成拟定的制作主题及相关任务,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这样学生带着各自的任务,做起来更积极,整个课堂也始终笼罩着一种协作和竞争的气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功能展示每个小组创作的作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2.3 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应对任务进行检查、评价。评价应当突出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完成电子板报作品后,教师利用教学广播的功能展示各小组在任务环节中完成的作品,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小组其他成员倾听补充。再让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课堂学生学习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小老师和学生。教师做好学习评价表中的成绩记录,以便期末学科综合素质的评定。通过开展学生成果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

3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种行为。对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完成理性思考,既有利于解决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及时改进今后的教学。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才能使以后的教学更趋完善,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切实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紧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业务水平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形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与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如此,其本身作为一种其他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则更有其利。“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要在每节课前认真、仔细检查好每台计算机,防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机器有问题、不能用。不然教师又要修、又要讲,势必影响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情绪。

根据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自我知识,防止成为知识老化型教师。多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经验,多学习新课程标准,与其他科目结合,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们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工具。

二、判断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初学信息技术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学生们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给七年级学生上课时,发现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及对于windows系统里的窗口、对话框等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很难理解,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生认识键盘时利用输入法练习软件中有趣的小游戏让他们练习,这样学生在玩中把平时认为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轻松愉快,很快就记住了键位,以往需要六到八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四至五课时。除此以外我还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课件式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对老师的教案、教师机怀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是想要看看里面有什么,都装了哪些软件或者游戏。我就表扬每次课上完成的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去用教师机试试,并在里面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总会有一种“看,我是好学生,老师让我来用他的电脑了”的自豪感。这样,在他们进行操作的时候格外的用心,理所当然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其他同学羡慕之余也努力地学习,学得好的学生为了延长自己的自豪更加努力,一拨儿带一拨儿,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循环。

(三)表扬和鼓励相结合,营造民主氛围。

每一个学生的潜在思维都不希望得到批评。而一次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肯定的强化,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成就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可以和基础好的同学结成学习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鼓励他们走出座位互相观看操作。这样学生们在不存在心理压力的同时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束缚和压抑,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驱动教学,告别寄生

寄生,在生物科学上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是一种依附关系。在这里,笔者将其比作传统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双手一背,认真地听着老师的大量讲解并强记在心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用到信息技术这个新型学科上面显得格格不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需要大量操作性的东西的,古老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的变化。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第7篇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日新月异,多媒体计算机、数学软件、网络都是很好的工具和学习资源,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数学内容和思想。充分、恰当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既可以辅助老师教,又可以辅助学生学。

二、现状

从整体来看,全面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暂时还不够成熟。仅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已购买计算机并且上网,可以个别使用,以辅助备课、辅助学习;由于资金短缺,除个别中学外,大部分中学都只配置了几个多功能教室,供开设的信息技术大课专用,供教师参加比赛或准备多媒体示范课专用。由于多功能教室未建到各班,信息技术课完全独立开设,因此不能与学科整合,不能很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计算机数量约为1台/20生,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数量约为1台/70生。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取正方体,而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如果这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形象地给学生展示出来,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四、整合中常见的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整合常见的课型包括:演示型、实验型和网络型。

1.演示型。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丰富多彩,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

2.实验型。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入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更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

3.网络型。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人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数学的特点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增加课堂信息量。

二、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图形世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洛克说:“儿童学习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教学之中,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才会最有效、最主动。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效果设计数学教学,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自主意识。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用生动有趣的数学去感染学生,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美丽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中国的故宫、天坛、长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等。

2.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多媒体形象、灵活、快捷、方便、实用,使学生能快捷、迅速的得到信息,做到图文结合,即省时又形象。图形的变换,角度的分析,全方位地展现几何图形,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做边总结,对学习方法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知识打下基础。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在学生利用实物做过实验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切割的过程及切割后的截面形状,进行概括、总结,系统地进行比较讲解,更加清晰地展示物体的构造,强化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3.利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习数学的重点。数学概念如同树木的根,只有根茂,树木才能茁壮成长。可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件枯燥的事,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原理,进行实际运用成为数学的难题。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形象演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例:平行线的教学,可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关系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简单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更易理解。

4.运用多媒体,可以表现数学的广泛应用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有关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场合的全部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引导,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网中的中央电教馆)获取大量的初中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

5.运用多媒体,可体现数学逻辑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逻辑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很好地体现,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给教师对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思想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传统的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数学教学的逻辑推理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

6.多媒体可以建立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35-02

近些年来,广大生物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整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这种整合总是停留在课程实施的操作层面上,很难真正深入到生物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核之中,即学科课程体系和文化之中。只有将信息技术文化的内涵植根于生物学课程体系之中,才能使两者的整合实现质的改变,这就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

一、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内涵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指在生物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的特征,将信息文化的各个要素与学科要素有机融合,构成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信息化为特征的一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过程。这种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抛弃原来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是从信息化的角度研究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结果。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将信息要素有机融入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其本质是在信息化思想的引导下,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审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形成现代化社会必须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谢康等人对课程信息化的内涵作了具体的研究,认为“课程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要素”。课程信息化的内涵是在信息技术文化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载体中蕴涵的信息方法上升为思想理念,指导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课程目标,从而导致课程的本质变化。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生物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高层次,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学科课程信息化不仅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目标获得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信息文化的烙印。

二、影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几个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过程是信息文化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科课程最优化的过程。目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目标的认识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科课程思想和体系的变革。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科课程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科课程信息化就是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特征是鼠标代替粉笔,用鼠标替代了直尺等传统的绘图工具;用信息技术手段替换学科课程教学的传统手段,教学中常规的教室换成了多媒体教室,文本教材换成了计算机课件,书本中的文字换成了多媒体网页和部分超级链接,将原来传统教学的“人灌”变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机灌”。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文化促进学科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正确认识。

也有些教师认为,体现信息文化特质的生物课程要尽量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这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效能的结果是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质是为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这一初衷,忽视了整合是在凸显生物学课程学科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将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融入其中的内涵,忽视了整合以及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有效实现的内涵。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鱼鳍的作用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特点,花了好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捆绑鱼鳍的鱼的游泳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计算机模拟实验获取的知识,就没有学生亲自动手捆绑鱼鳍,通过自主总结、同学交流,教师补充的方式,探索鱼游泳的情况更有效。

2.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效率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实现学科课程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有时过分强调信息化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资源的提供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工具,将网络资源作为学科课程的重要信息来源,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但学生在拓展学习时,教师没有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和探究范围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样,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而在实施中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调控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我控制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在准备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一课时,从网上搜寻整理有关网站、建立链接,希望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询、搜索指定的课题,再加以必要的实验、体验和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这种设计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教师在教学前期精心设计,教学中认真指导,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理想,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学生的课堂自我调控能力要非常强。可是,由于该教师在课堂上把教育网站上有关“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以及其它网站的有关图文资料、视频、动画等链接在课件上,提供的网络资源内容繁杂,学生学习时缺乏教师有效指导和自我调控,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浏览,而不关注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质中能量转换器如何工作,尤其是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些植物体内能量转化器的工作机理,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模糊不清,课堂效率低下,得到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当然,这节课的失败和教学课时紧也有一定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还原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即改变以演绎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变成开放性的归纳与演绎并重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凸显的不是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而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展现的手段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课程中的传统内容,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计算工具,展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值计算、规律探索和实验验证等认识活动过程;新课程不仅

要使学科课程形成科学体系,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该形成具有逐层深入的体系。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以适度为原则,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就不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而一些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或获取的实验现象,如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光合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内环境与稳态、生物的呼吸作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模拟再现,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生物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

2.努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科课程信息化实现的程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一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促进教师尽快从原来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二是教研部门对在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应根据教师的需要以及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和水平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内容新颖,时间灵活,使教师能活学活用。通过现场和网络在线等方式随时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指导。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信息技术督导检查、指导评价机制。聘请学科专家教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硬件及软件开发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指导学科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养,一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意识是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力,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信息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创新能力,具备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信息整理、分析、归纳等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初步角色迁移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3.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课程内容体系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虽然提倡两者和谐发展,但是学科课程还是出发点,而不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依然是学科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使之更富有效性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使得学科课程的设计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第10篇

【摘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学习本身就是一

个容易出错的过程,教室更是 "犯"错的场所。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错误,把这些错误视作宝贵的资源。课堂

就像一场球赛——不可预测,随时可能出现学生的答非所问,教师的粗心大意……错误不可避免,错误是

一种进步,错误更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种资源,使错误呈现出它的魅力。

【关键词】错误资源精彩机智

课堂教学通常都是根据教师事先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

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情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也必将

使他们在课堂表现也千差万别。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多样性,课堂活动的动态运行,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上

另一重要成员,同时又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计算机的加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也就再所

难免了。

1、把错误变成资源

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案例一】某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在课堂上准备请同学当小导游介

绍本地的风景,为了使课堂教学"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教师指定了两个优秀学生进行训练,以免在课

堂教学中出现错误。【案例二】七年级息技术公开课上,某教师在讲解文件类型的时候,说:通过图标我

们也可以知道文件的类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发现图标跟文件的类型对不上,于是举手指出老师的

错误,老师诚恳地向学生表示感谢,并用几分钟让学生去讨论、去尝试、去操作怎么才会出现图标跟文件

的类型对不上?学生通过操作,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对文件的类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

,老师进一步升华:平时生活中,看待一个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该去探究这个事件的内在本质

,不要再犯老师出现的错误。从这两个案例来看,两位教师对待"错误"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前一位教师

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而后者则积极地面对,并把 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有时

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则发生在教师方面。只要有认识,就会存在失误。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呢?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正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

的财富。学生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课程改革倡

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

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误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捕捉学

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2、让错误成为亮点

【案例三】这是一次培训的汇报课《浙教 八年级下 进军火星》的一个片段:学生利用课本和网络自主探

究,已经找到在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的方法,这时老师要求一个同学上来演示操作一下。一个女同学

,充满自信的上来演示操作,操作步骤完全正确,同学们和老师都认为这个同学表现的很好,但是在放映

的时候却播放不出来。 "咦,怎么回事?"同学们困惑了。这时女同学满脸通红,低着头,很不好意思,老

师问: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操作对不对?"对",得到学生一致的回答。老师:"这位同学表现的很好,

先回自己的位置。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操作,看看动画能不能出来?"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老师操作,操

作完成,放映的时候,动画还是出不来。学生开始幸灾乐祸了:老师操作也是错误的。操作步骤没错,结

果出不来,肯定是哪个环节上出问题了。这时老师也有点慌了,但是还是镇定的说:"结果出不来,肯定是

哪里出问题了,但是老师也不知道错误在哪里,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于是,老师关掉打开的程序,发现了

问题的原因,由于是公开课,其他盘符里有课件的备份,桌面上也有这个课件,再加上打开的程序又比较

多,结果弄混淆了。问题发现了,也就顺利的解决了。因为这次意外,老师顺势把下面的内容提上来讲,

说:"因为刚才老师的失误,打开的演示文稿和插入的flas不在同一个目录下,所以播放不了,同学

们以后不要犯跟老师类似的错误,一定要记住演示文稿和flas要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提交作业的时

候必须整个文件夹提交上来。"

这个案例中,一个人知识水平再高,知识结构再全,也难免有他不懂的地方,有他出错的时候。教师

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和学生一样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情理之中、不可避免的。不过最后这

节课很成功,而最成功的就是这个"错误",它是这节课最亮的亮点。面对课堂教学中自己意外的错误,我

们不能轻描淡写,蒙混过关;也不必惊慌失措,自乱方寸;也不要羞成怒,斥骂学生,而应该从容地承认

自己的错误,巧用错误,教育孩子。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出错的过程,教室更是 "犯"错的场所;错误是

一种进步,错误更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种资源,使错误呈现出它的魅力。

3、错误是一种精彩

课堂是个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根除,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

"的过程:以自我反思为基础,以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学生的"观念冲

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的"扫描";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并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习惯。因此,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结合错误的特点巧设思辨情境,以亲和的

、平常的态度进行分析和点评,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增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案例四】《浙教 信息技术八年级下 神舟飞船》教学中,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

点。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参照书上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很快就掌握

了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的方法,这时老师就要求他们把完成好的作业提交上来。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会想当然的就只把演示文稿提交上来后,老师开始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这时学生和老师就会发现插

入的影片都不能播放了。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能播放呢,刚刚在自己电脑上明明是可

以的?针对这一典型的错误,师问: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操作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到了

老师这里却不能正常播放,哪个同学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在这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诱导

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影片不见了,提交作业的时候,应该把影片和演示文

稿一起提交上来。最后师生一起分析,强调演示文稿中如果有影片的插入,必须把影片和演示文稿放在同

一个文件夹下,然后提交整个文件夹。

上例中,老师抓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错误,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交流

磨合的基础上,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不仅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纠错,自主地发现问

题,渐渐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也把问题 "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学会反思,让他们从对错误

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辨别能力,做到尽可能少犯错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趋严谨与规范,认知水

平不断提高,也使课堂因此而精彩。

教师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把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

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英国心理学家贝恩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错误"让课堂美丽起来,需要的是教师的敬业,教师的宽容,教师的智慧,教师点石成金的本领。在教

学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对错误有所预见;在教学中,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

误"乃至教材的错误都当成教学资源,运用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教学机智,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

充满真实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特级教师思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