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

老年人居家护理

时间:2023-06-01 09:3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居家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居家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老年人 居家护理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 survey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NG Ying-li1,JIN Qi-lin2,CHUI Ming3,HU Dong-gen4,LU Gui-ping4 ,SHEN Ming1,LAO Jiaying4,CHEN Yuan-hong3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90;4. 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th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lderly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model. Metho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 for the elderly for over 60 years old randomly selected in Bridge and Pingliang communities of Yangpu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5 0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and 4 032 ones were resumed,whose recovery rate was 80.64%;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3 226 copies,whose effective rate was 80.01%. Results: Demand rate of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s 63.05%,who had the various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items requirement. Among the elderly who had demand,80.63% were at home,74% were ill with 2 or more than 2 diseases and 9.29% could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demand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largely,particularly the seriously ill elderly.

KEY WORDS the elderly;home nursing care;investigation of demand

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于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33.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杨浦区1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数5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尤其繁重。本课题借鉴日本“介护”理念,结合本区实际,分别在平凉和大桥两个社区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杨浦区共有11个街道,1个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杨浦、大桥两个街道为调查社区。

杨浦区平凉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2.30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为2.98万人,占总人数的24.10%;65岁及以上老人为2.63万人,占21.39%;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638人,占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纯老家庭736户(969人)。

大桥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3.6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口为2.96万,占总人数的21.75%;65岁及以上老人2.01万人,占14.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 95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纯老家庭673户(1 346人)。

在每个街道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各选取2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编制《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护、卫生服务需求等。共发出5 000份,收回4 032份,回收率为80.64%;有效问卷为3 226份,有效率为80.01%。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应用EpiData 3.0数据管理软件,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老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在3226份的有效问卷中,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2034份,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需求率为63.05%。

2.2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性别、年龄构成比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 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岁~70岁为935人,占45.97%;71岁~79岁为697人,占34.27%;80岁以上为402人,占19.76%。

2.3 有居家护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护情况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034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比例分别是:行走为8.10%、做家务为13.70%、吃饭为5.70%、穿衣为5.90%、梳头为5.30%、刷牙为4.90%、洗衣为14.50%、洗澡为12.00%、购物为16.40%、上厕所8.00%、打电话为10.00%、理财11.70%(表1)。老年人照护者情况:老人自己照顾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顾为35.53%,社会照顾不到3.00%。

2.4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构成

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况:居家1 640人,占80.63%,养老院176人,占8.64%,护理医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说明我区老人大都以居家养老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构成: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脑卒中后遗症,占11.75%。同时患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有1 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 社区老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前三位依次为配药、输液、测血压;基础护理需求前三位依次为更换导管、饮食指导和静脉注射;生活护理需求依次为洗头、擦身、洗澡;社区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卫生需求[2],因此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实行的是家庭养老,仅19.37%为机构护理或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护式”家庭护理的需求;在13项生活能力调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边无家属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础护理、护理指导、护理治疗、导管护理四类19种护理服务需求量较大。

借鉴日本经验[3]。引入日本介护的理念,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护助和照护,是本市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权的尊重、获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援助,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本区产业转型中,近60万产业的工人下岗和转岗,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高龄老人。部分高龄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照顾产生困难,且大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特别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为行动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护式”居家基础护理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措施。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3.

[2] 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 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第2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

第3篇

【关键词】老年化;居家护理服务;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4-02

1 居家护理服务的意义

居家护理服务是为家庭或者是个人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这种健康服务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个人或者是家庭在其住所内提供健康服务。居家护理的目的是对家庭或者个人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有效减少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后遗症并促进其康复。

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空巢家庭”也随之增多。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影响。家庭式养老的退化必然使得社会养老方式有所进步与加强才能维持社会制度的平衡。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现状

目前,我国居家护理服务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2.1 其他国家老年患者居家服务现状

2.1.1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德国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拥有了完整的服务内容、保险制度以及操作模式。但也有地域差异性。美国的居家护理是从最初的“家庭医疗保险”发展成为“家庭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预防疾病等,并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服务与医疗救助。德国现老龄化严重程度在世界的排名上位居第二(第一名为日本),因此德国政府一直都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和社区护理很重视,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收益水平与待遇也做了相应的提高,对进行家庭护理的自配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根据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需求社区医护人员会进行分类分配,提供给他们不同的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医疗以及护理服务。

2.1.2 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咨询服务机构联合进行。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来讲是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它可以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与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提供居家护理的护士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使老年患者在家就享受医院一样高专业的照护。

2.1.3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现已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问题,并就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护理问题建立了以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治为核心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并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并不断对医护人员的居家护理的专业性进行加强。

2.2 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现状

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台湾自1994年起就开始推行居家护理的政策,保证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因为台湾很早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在老年护理方面经验丰富。比如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出院后需要进行延续治疗的患者,并进行很多医疗专业服务项目,其医疗服务团队进行的居家护理都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而在香港则具有巨大的社工和义工团体来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及教育,有些医院还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治疗,增强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继续发展,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趋完善。我国目前有两种居家护理模式:一种是社区服务中心,另一种是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的疾病护理,无法提供高专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延续护理服务主要以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进行护理指导,涉及人群范围不大,还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与治疗。目前我国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有限,致使可以提供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资源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国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如何改善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现状

针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

3.1 加强医院延伸治疗护理。建立形成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一体结构,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减少公共支出还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强发挥三甲医院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中的作用,利用其优厚的医疗资源为出院后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并加强与社区机构的联系,为其提供居家护理的专业指导。

3.2 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制度,对缓解老龄化危机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完善的长期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政策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推进长期保险计划。

3.3 加强培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政府应该培养老年患者居家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其次要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陈果果,林梅.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分析及居家护理[J].全科护理,2011,3(9):747―748,

[2]陶秀彬,匡霞.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67―1970.

第4篇

关键词 介护 基础护理技能 培训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0-02

杨浦区引入老龄化社会的“介护”工作概念,以患有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家属和为老服务者为对象,提供居家老人基础医学护理技能培训,使其更好的承担起老年人居家护理和生活照料的责任,提升居家老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享受[1-2]。本培训工作纳入了杨浦区2012年的政府实事项目,实施前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介护”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延吉社区有常住人口74 777人,65岁及以上的人数为15 825人,占21.16%;80岁及以上的人数为4 44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8.11%,远远高于周边平凉社区的6.22%和大桥社区的9.74%[3]。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6月结合病史和入户调查,确定100户家有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家庭,免费提供居家护理技能培训。100户老人中,由子女和配偶照顾占56.00%,保姆和护工、志愿者照顾占44.00%。

1.2 方法

使用杨浦区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编制的“介护”培训《需求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人基本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患病情况,家属或保姆希望得到哪些居家护理技能的培训项目等。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2 结果

2.1 居家养老者的疾病构成

居家老人中居首位的是脑卒中后遗症,占45.20%;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占39.60%;糖尿病占15.20%。2种及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患者占58.60%,有46.30%的患者有肢体障碍。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100名居家老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判定,完全自理平均为14.77%;有些困难平均为38.50%;需他人帮助平均为23.20%;完全依赖他人帮助平均为23.50%(表1)。

2.3 培训项目需求调查

“介护”技能培训必授项目,需求度最高的为扣背按压、预防压疮、协助床上更衣;选择性项目最高的为口腔清洁、床—轮椅患者转移单人操作、床—轮椅患者转移双人操作(表2)。

3 讨论

“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很受欢迎,有多种慢性疾病、肢体障碍的患者家庭对“介护”培训有很高的需求[3]。我中心自2012年6月开展此项培训宣传以来,在广大居家养老患者家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挑选有肢体障碍和困难家庭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因此调查结果中,需要依赖他人部分帮助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患者比例有所上升[4]。家庭医生服务制是社区医疗工作的发展方向,“介护”式居家养老模式丰富了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了更为便捷、科学、精心的护理模式,是值得在社区进行推广的。

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及陪护更加愿意学习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护理操作。肢体障碍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等疾病,对贴近实际需求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较高的需求。这些应当成为“介护”培训重点考虑的内容。上海延吉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进行“介护”技能培训,是应对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其林, 王颖丽. 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3-24.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1): 18-20.

[3] 孙伟, 钟宁, 蒋中陶, 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需求度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1, 11 (4): 27-30.

[4] 王颖丽, 金其林, 崔明, 等.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5-29.

第5篇

[关键词]国外 居家护理 启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09-01

国外的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在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对于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一、提高居家护理服务的重视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

国外社区照顾的实践已经表明,社会各界都应十分重视老年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问题。尤其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制定政策等宏观建设方面。如英国政府为了发展社区照顾而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社区许多养老服务基本是政府出钱购买等。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在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中,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州、地区政府及其管辖范围的基层管理机构,都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职能,从管理机构层面上确保了居家服务的顺利开展。我国居家服务开始出现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中央及其地方政府部门也应及早明确负责居家服务的机构及其职能,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服务体系提供管理组织保障。

二、将居家护理服务法制化

建立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法律体系是国外居家护理服务成功的经验之一,许多国家居家护理服务是以国家立法为基础,其形成与发展历程就是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日本在2000年4月推行《护理保险法》的施行,它在解决老年人护理照料负担的同时,构建了社会参与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老人既可以在家中得到所需要的护理服务,也可以到养老机构接受护理服务,因此形成了全方位的老人居家护理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居家护理服务法律保障体系。又如澳大利亚,通过颁布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规制度上确立了居家服务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制建设十分薄弱,目前涉及老人保障的专门法律只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它仅从宏观上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的法规条例,并不能全面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有关老年保障方面的内容散见于一些法律中,或是各级政府的规定、意见里,而且在居家服务问题上尚无明确规定,亟待加强。

三、推动居家护理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

国外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另一个特点是专业化。无论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是机构的设置,都体现出此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人员才能提高社区照料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才有利于提升社区照顾的专业化品质。特别是我们在发展居家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应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例如日本对护理服务的人才要求较高,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大学或专业学校毕业,上岗前还要经全国统一考试,口试、面试等,考察是否性格开朗温和、说话和气、待人友善等,合格后,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上岗。而为了吸引大量人才投身到社会福利和老年人护理服务事业中来,日本1992年5月制定了《福利人才确保法》,从法律上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培养和人才应享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予以保障。

四、居家护理服务实现多元化

居家护理服务应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等四个部门来共同负担,即多元化。国外社区照顾工作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尤其是当代,非政府组织利用自己的资金,动员和组织各种活动为老人提供了许多养老服务。如日本厚生省设有老人保健福利部,地方政府有福利事务所,再往下是保健所,负责对老人营养、卫生保健给予指导。日本政府将经营管理的权利下放到市町村,自己只保留履行国家责任给予国民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放松国家控制,加强市町村的作用。同时日本非常重视民间组织在老年人护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地方公共团体、社会福利法人、志愿者、民间营利企业等都会主动参与到市町村老年人护理事业中来,为老年人护理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日本的福利机构既有政府设立的,也有各类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社会福利机构,并且在数量上远超过政府所设立的社会福利机构。而且为鼓励日本老年人护理事业的发展,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均可以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极大地调动了设立者的积极性。

五、居家护理服务实现多样化,即服务多样化

国外的居家护理服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资源、人才,汇集各方力量,向老人提供福利、保健、医疗及综合性护理服务,以适合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需要。日本具体说来有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时托付服务、长期照料,老年保健、咨询等多种方式,老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日本的福利机构为每个入住的老人都建立了身体信息档案,内容包括老人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脾气特点等。实行严格、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为了提高老人的日常生活质量,有专门的营养部,每天的饭菜既丰富科学,又照顾了个人的喜好,而且24小时都可以随时洗澡,还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配备了特殊的洗浴设备,并且还定时为老人体检,以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莉清,潘锁生.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当代世界,2007.

10.

[2]任伟.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服务.中国社会保障,2002.

第6篇

1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1.1生理因素 平衡功能的下降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静态平衡能力、姿势控制力、动态平衡能力得分集中于1~8分,说明老年患者平衡能力己经开始降低,轻微受损,跌倒风险较大。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步态不稳是跌倒的危险因素,步态的步高、步长、连续性、直线性、平稳性等特征与老年人跌倒危险性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老年人为弥补其活动能力的下降,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地缓慢踱步行走,造成步幅变短、行走不连续、脚不能抬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引发跌倒的危险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枢控制能力下降,对比感觉降低,驱赶摇摆较大,反应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平衡能力、协同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鉴于此,建议老年患者开始针对平衡能力做一些专门的练习,如单足站立练习、"不倒翁"练习、沿直线行走、侧身行走等,适当增加一些力量性练习。

1.2病理因素 绝大多数老年患者视力模糊、听力下降,且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有研究证实,老年人所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风险更大。于普林等对某城市老年人跌倒与慢性病关系的糖尿病、高血压、性低血压、脑梗死、骨关节炎等疾病与老年人的跌倒有关。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对老年患者跌倒有影响。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副反应,也是发生跌倒的重要因素。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利尿、降压药、血压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长期服药与老年患者跌倒有关。有研究提出老年人服用抗高血压或镇静类药物其跌倒概率明显高于不服用抗高血压或镇静类药物的老年人。而本研究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防治脑血管药,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1.3环境因素 老年高血压居住楼房类型均为条楼,建筑年数虽然绝大多数

2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老年高血压跌倒的发生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将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减轻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的严重程度。老年人跌倒的预防重在加强一级预防,即控制老年跌倒的危险因素。综合护理干预前老年高血压通过日常生活力所能及的措施预防跌倒的比例较高,而通过预防疾病、合理用药、改造居家环境等措施预防跌倒者较少。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在疾病、药物等方面,采取措施预防跌倒的比例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夏庆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跌倒率下降了16%,与金晓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证明,环境因素对老年人跌倒有影响,且30%的老年人跌倒发生在室内,最常见的环境因素是被物品拌倒,或因室内地板滑而跌倒。对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评估,不仅能减少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还能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居家环境跌倒危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闰青等在研究居家环境改造干预对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分析中研究,取集体授课和个别教育的方式对168户老年人进行防跌倒安全教育及老年人防跌倒家居环境改造专题讲座,在装修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为其家庭制定家居环境改造措施,并跟踪督促,1年后对老年人家居环境改造和跌倒情况进行调查。教育后92%的调查对象都积极参与居家环境改造,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水平。居家环境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进行了积极的居家环境改造,居家环境跌倒危险因素明显少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李志菊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居家环境护理干预是预防老年高血压跌倒的有效措施,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实施[1-3]。

老年高血压居家环境改造项目主要为简单易行、力所能及、无需花费资金的项目;由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居家环境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来源有限,加之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故患者居室浴室(或马桶旁)安装安全扶手、去除家中门槛等改造率较低,低于闰青等的研究结果。同时,家具边缘或转角处光滑或无直角突出、楼梯安装固定的双向扶手或安全绳、楼梯或台阶表面有防滑装置等改造属于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访谈发现,很多城市尚未开展适老性旧居改造和新房建设。为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应通过适老性旧房改造、新房建设、安全建设、适宜老年人的辅助保护器械的应用和研制、适老性家具改造等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减少老年跌倒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3建议

跌倒作为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其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制定预防老年人跌倒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各级政府应重视老年人跌倒问题,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老年患者帮助,管理部门应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强管理;物业部门应加强物理环境的管理和修缮;公共卫生部门应进行技术指导;卫生服务机构应进行个性化卫生服务;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子女应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面落实所制定的干预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生活区域,确保老年患者安全,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责.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711-714.

第7篇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第8篇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说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三个问题:

1.养老院模式有违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这个传统是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对家庭环境的眷恋,更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主要诉求。传统价值观认为,让老年人去住养老院是子女不孝顺,不仅老人有被抛弃感觉,子女也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面临社会舆论指责。

 

2.布局与需求脱节。由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不合理,养老机构独立发展,以孤岛型居多,甚至是远离老人熟悉的家庭及社区环境,老年人入住之后缺少来自家庭、亲人、朋友的精神慰籍,极易产生孤独感及冷漠感,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与身心健康。据他调查得知,京、沪等大城市,60%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区,但60%的养老床位分布在郊区,这种偏差导致郊区养老床位大量闲置。

 

3.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政府财政对老年事业支持不足,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养老机构的发展缓慢,规模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价格普遍偏高,服务水平与养老需求差距较大,养老机构面临“穷人进不来、富人不爱进”的尴尬局面。

 

总之,我国老龄事业面临严峻挑战,首当其冲就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位。而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督促检查等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钱学明提出“四菜一汤”的社区养老解决办法,就是在住宅小区开发中,统筹布局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核心区、深度医护区、老年公寓区、小户型住宅区、大户型住宅区(后面4区即“四菜”),同时配套相应服务设施,为小区居民及老年人提供购物、生活、照料、护理、医疗、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全面而专业的养老公共服务及其他服务(此为 “一汤”)。

 

这种“四菜一汤”式的小区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整合在一个小区里面,扬长避短,老年人与儿孙辈可以同在一个小区,不用离开小区熟悉的环境,而服务却能送进小区甚至送到家庭。

第9篇

[关键词]家庭齐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56―03

一、三种基本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以经济保障责任主体为依据来探讨养老模式。因为养老问题,首先是经济供养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了养老的经济资源,就可以置换其它的养老资源”。根据养老资源来源不同,主要是经济资源来源不同,养老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养老资源来源于家庭就是家庭养老,即“家庭既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又担负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终结,赡养老人照顾老人是统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内部完成”;养老资源来自于社会即主要是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属社会养老,比如城市的离退休人员,五保户等;自我养老是指养老资源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当然,这三种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养老模式为主,其它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养老责任与具体职能发生分离,即社会逐步承担起养老的服务职能,但家庭依然是养老责任主体,家庭通过购买获得必要的养老资源,这一过程就是养老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养老不等于社会养老。如前所述,社会养老是指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强调国家和社会是养老的责任主体;而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养老具体职能从家庭转向社会,但家庭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该承担的养老责任,实际上就是家庭用基本的养老资源来置换公共的养老资源。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由谁来提供必要的养老资源,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化”,“但并不反映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化养老相对应的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养老的经济资源或主要来自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老年人的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化,但生活照料资源主要来自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当然,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来自社区的大部分服务资源是需要购买的,只是购买的主体不同而已。机构养老,指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由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住在养老机构里是需要付费的,费用或主要来自于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于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是由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而由老年人子女、家庭或老年人自己或社会来购买这些服务资源,购买服务的主体决定了养老模式的性质。主要由子女或家庭出资购买养老服务资源,是家庭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家庭养老;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出资购买,是自我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自我养老;主要由社会出资购买,就是社会养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基本养老模式有三种: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

二、社会养老是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每年以3%1)1上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人口千分之6.6的自然增长速度。65岁以上老人超过9,000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899万人,而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另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届时约占总人口的25%。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父母由成年子女供养,特别是由儿子赡养。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使然,在当今更是一种制度的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正在减少。作为中国养老支柱的“家庭”,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绝大多数人口收入过低,加之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的生活成本,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急剧下降;第三,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人口流动加快影响家庭养老;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岗位竞争趋于激烈,子女竞争压力加大,难有精力和时间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和疾病。

这些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多重夹击下,家庭养老作用将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在中国已经没有出路。在此背景下,有些人提出自我养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当人们意识到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保障网时,他们将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养老不靠家庭,更不靠社会,而要靠自己,通过自我养老来保证晚年生活。

这种想法也不现实。首先,中国的高储蓄率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中国现在人均储蓄仅几千块钱,对于养老来讲是杯水车薪。其次,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偏低,加之社会安全网络不健全,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比较少,个人需要承担的住房、医疗和教育费用过高,将来也很难为自己将来养老积累到充足的资金。因此,自我养老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其积极意义在于,他提升了人们的养老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光是被动的等、靠、要,自己也需要在进入老年钱做些准备,承担起一部分养老责任。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家庭养老逐渐走向没落,自我养老难成气候。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我们应作出何种应对和选择?答案是:中国应将社会养老作为选择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一方面,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相比,在当代社会,社会养老是保证“老有所养”的最可靠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养老应该是国家政策的理性选

择。因为,老年人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社会。他们通过养育子女,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储备。同时他们在中青年时代的生产活动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积累,所以,政府、社会同样负有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的责任。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他们承担了相应的义务,也应该先收相应的权利。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和社会财富大幅增加,这也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可能。我国的GDP从改革开放前的3千多亿元增长到2009年34万多亿,财政收入从1,100多亿元增长到6.85万亿,应当说国民经济与国家财力已经具备应当提供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撑。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和贡献,在他们需要养老时,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确保老人老有所养。

第三,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在城镇,为城镇职工建立了一个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制度”,原则上,这一制度包括现收现付的福利体系和个人退休账户,覆盖了所有的城市职工。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550万人。在农村正在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2009年11月至12月。全国27个省、自治区320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截至2009年底,1,53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403万60周岁以上的农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基础养老金3亿元。另据悉,2010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民政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这些表明,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中国将逐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但这不是以社会养老完全替代家庭养老,而是家庭与社会在承担养老义务中主次角色的转换。这一转化阶段将形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将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重要的是“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在进行这一转换过程中,应当考虑我们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值得保留的,如何使它们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应促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平稳过渡,使两种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并得以协调发展”。

三、居家养老是最佳选择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吸收了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长并将其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与这三种模式的兼容,很值得推广。这种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都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也都可以采用。居家养老是指在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中同时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老人是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其次,老人的日常照料资源主要由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讲,社区提供的绝大部分照料资源是需要用经济资源来置换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来自于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以及社区。第三,老年人所需的经济资源可以来自家庭、也可以来自老年人自己、还可以来自社会。所以,居家养老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延伸,也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即“‘居家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变形”,“也可以是‘社会养老’的表现形式”。“居家养老”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相对应的是机构养老,两者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形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同之处在于。养老地点的选择不同。居家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社区如何强化自己的养老功能来支持家庭养老的问题;而机构养老则是强调老年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养老院或福利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并享受养老机构提供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两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各有各的长处,但是,相比较而言,居家养老更适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未富先老”的国情。

首先,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现有的养老资源,有助于节省养老福利的投入。一方面社区现有设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找几间房屋稍加改造就成了老年照料中心,社区的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都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房屋及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可以继续使用。这如同把老年人的家变成了一个个小型老年公寓。这样,既可以省去政府为修建各种养老机构所需费用,又为老年人自己节省了许多养老支出。

其次,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强,老年人比较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也重视街坊邻里的交往与情感,远亲不如近邻正是这种情感的反应。所以。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和社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机构养老。

第三,居家养老可以为一些中年人和低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目前,“4050”人员很容易失业且失业后很难再就业,一些低龄老人退休后也想找点事做,既可以打发寂寞又可增加收入,为自己养老多积累些养老资源,而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这需要大量服务人员,正好为“4050”失业人员和想工作的低龄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居家养老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既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其家人的负担,同时还弥补了社会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养老方式。

正如强调社会养老不是要否定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一样,强调居家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机构养老的功效。虽然我们现在强调居家养老方式是目前中国养老的首选,但是也不能忽视机构养老的建设和完善。因为“居家养老可能是阶段性的,当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更有理由确信:如果说居家养老是低龄健康老人或者说自理老人的选择的话,那么在垂暮之年无法自理或者有疾病需要治疗和照顾的时候,养老机构就会成为许多老人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2]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3][8]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第10篇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养老成为我国老龄化社会不可回避的,且必须慎重面对的课题。

二、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近几年,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下降,缩小了家庭的规模,其直接后果就是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家庭照顾老年人更加困难。人口老龄化加剧,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很大的压力。千百年来,我国一直采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特别是“四二一”家庭的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使一些子女对老人无暇顾及。同时,生活观念的转变,一些老年人也不再和子女住在一起,许多老年人家庭变成了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据全国老龄委调查,2008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或独居比例高达49.7%。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三、养老需求多样化要求养老模式多样化

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年龄、收入、文化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异,个人爱好也有较大差别,老人希望的养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健康状况良好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希望能找到工作机会,经济状况良好且注重生活质量的老年人希望享受舒适、高品质的生活,有爱好和特长的老年人则希望展示自己的才华,高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希望得到长期护理,等等。因此,应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体系,从而满足每位老年人的需求。

综合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

四、以家庭养老为单位的社区养老初级模型研究

(一)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时间、方式。郑州有十八个社区,每个社区有若干街道办事处,笔者认为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进行区域管理养老为益。首先,由街道办事处对所辖的家属院、商品房小区的60岁以上人员进行统计,如不能上门统计,也可与相应派出所户籍人员联合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数字进行上门走访、问卷。对60岁以上老人的吃、住、行各方面进行统筹服务安排。

1、服务内容:(1)即由政府资助,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主要有洗衣做饭、买菜购物、卫生保洁、看护聊天、陪医助咨等;(2)视情开展延伸服务。街道、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做好居家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整合辖区资源,以奉献、服务为宗旨,逐步拓展、延伸为老服务内容。一是为特困、独居、空巢家庭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免费或价廉的医疗服务,主要有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开展巡诊、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二是开展温情服务。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建立“爱心电话”联系制度,随时掌握老年人信息,及时了解老年人生活、身体等情况;协调辖区有关餐馆、超市开设“爱心餐桌”和“爱心超市”,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优惠、便捷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适时提供志愿服务;三是为60周岁以上有经济来源、自愿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

2、服务时间:服务时间按小时计算。参照目前家政市场服务收费标准,每小时10元。服务对象按一个家庭户计算,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的不累计计算。

3、服务方式:上门入户服务。

(二)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资助方式及经费来源。为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资助方式采取“代币券”的形式,即由社区居委会向每位资助对象每月发放面值相当于资助金额的“代币券”。“代币券”只能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当季使用,不得转让,过季作废。“代币券”每张面值10元,由市民政局监督印制并同试点经费一同下拨区民政局。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根据实际需要状况,每人每月资助250元,基本达到每人每周享受服务2次,每次服务不少于3个小时。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选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由区民政局、街道与社区居委会择优选聘。所确定组织应是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商部门批准的家政服务组织。其服务人员应热爱老年工作,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市劳动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体检合格。持有再就业的社区下岗“4050”人员和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优先。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服务费的计算与支付

1、服务费计算方法。服务人员服务费计算以时间为标准。每人每天服务x位老人,为每位老人服务x小时,每小时服务费用10元。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养老;体系规划;现状与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解决养老问题,以保证老年人生活的安定与幸福,并为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等提供保障。分析我国城市养老设施体系规划,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诉求,在此基础上,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认真做好城市养老设施体系规划,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

1.中国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1养老设施床位数不足

随着医疗设施以及卫生条件的改进,城市居民的平均年龄在逐渐增加,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统计,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中,城市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比例的23.4%,而养老实施中的床位数量却远远低于老年人的数量,使得申请入住的老年人需要排队等候空床位,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养老床位数有了很大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养老设施管理方为了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护理成本,往往更愿意接收生活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把需要护理的高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等拒之门外,没有使有限的床位资源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1.2养老设施内生活品质差

我国许多城市的养老设施只能提供生存性照料,仅仅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养老设施内部的空间环境往往更接近医院或集体宿舍的模式,没有家庭的气氛,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养老设施内的居住环境比较差,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差,晚年生活没有色彩,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我国养老设施中,老年人往往多人同居一室,个人私密性无法保障,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之间相互干扰,增加了老年人患病的几率,也不利于老人疾病的康复。在我国养老设施中,缺乏健身室,老年人的活动时间比较少,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餐厅大多采用集体用餐的方式,没有家庭般的亲切宜人的环境;在管理方面,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注重安全及管理上的方便,制定规则使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更易管理,缺乏对老年人自主生活需求的尊重。

1.3无障碍设计考虑不周

在对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进行调研后发现,养老设施的无障碍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给老年人造成伤害。一些养老机构内部,无论是在走廊、楼梯,还是在老人的居室内,都很少有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扶手,没有考虑老人这一基本的需要,老人在设施内的活动因此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和限制,甚至容易发生危险。有的养老设施内部安装了扶手,但是因为设计不合理,如高度不适,形状不对,使老人不便使用。此外,有些养老设施内部建设存在高差,一些在健康的年轻人看来很不起眼的高差,对于行动已经很不方便的老人而言,有时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天堑。在调研中,有三成左右的养老设施内存在明显的高差,而且并没有进行加设坡道的处理,各类的高差在很多养老设施内都明显存在,原本最应该无障碍的老人专用设施却处处存在障碍。

1.4没有安全报警装置

在对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我国仅有不到三成的养老设施内部采取了一定的报警措施,保障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呼救,而大多数的养老设施内并没有设置紧急呼救系统,难以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养老设施内部不安装报警装置,一旦老年人发生危险,就只能高声喊叫或者借助他人的帮助来求救。而一些养老设施内虽然安装了呼救设备,但是比较简陋,大致有警铃和呼叫器两种,按钮的位置只设在居室的床头部位,或者只设在卫生间,不能够兼顾。

1.5没有与护理保险相关的法律

目前,我国还没有与护理保险相关的法律,护理保险的核心内容是为年老有疾病或伤残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用保险金来补偿其照料费用。在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规划中,老年人的照料费用完全由老年人及其家庭承担,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支付负担沉重。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持续的低生育率,一对独生子女夫妇有时要面临着抚养12位老人的局面,所以无法承担起这些老人的照料服务费用,这就需要政府建立起覆盖面广泛的护理保险制度,减轻照料费用支付的压力。目前,养老设施没有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料特点进行类型划分,设施类型较少,照料水平较低,收费较高,老年人生活品质较差。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模糊的养老设施类型划分,使得照料服务缺乏针对性,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造成了有限的养老资源的浪费。

2.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规划探析

2.1整合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

2.1.1居家养老

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靠单一的机构养老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的城市养老设施规划体系,并且从人性化关怀角度,合理构建最适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养老服务系,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而不能以机构养老的发展代替居家养老和社区照顾的发展。我国的养老设施规划模式要在保障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为少数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养老机构。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由老人的子女照料老人生活的各方面,这种养老方式让家庭承担了养老义务,减轻了国家社会的负担。

2.1.2社区养老

但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一些家庭难以承担起对年迈老人的赡养工作,或者家庭提供的照料服务专业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是依托社区建立的养老福利机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临时或定期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或缺乏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或替代,使一部分家庭养老功能社会化,并可使养老功能得到提升和优化。

2.1.3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进住养老机构,接受养老机构提供专门照料和服务的度过晚年的方式。机构养老不同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护理和服务,能够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我国在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规划时,归纳总结不同养老形式的养老设施,并按照服务项目和性质将其进行细化,最终整合为居家+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两种发展模式,并在这两种养老设施规划方案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最终确定其规划分级和配置要求。

2.2完善四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统筹城乡社会和社区资源,按照行政区划,并考虑与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取得良好的衔接,利于不同层次的设施配套,建立四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在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诉求,并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在养老设施的配置与布设方面,政府会根据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居住养、医疗护理、文体教育和生活照料等服务内容配建相应的养老设施,并增补一些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服务项目。

2.3建立以人为本、以优化管理为导向的社会养老设施规划分级体系

我国老龄化的发展特征表明,需要发展社会养老设施满足“三无”老年人、失能老年人、贫困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专业照料服务需求。在我国城市养老设施规划过程中,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身心特征,将老年人划分为自理老年人、半失能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三种养老群体,并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设置社会养老设施,同时根据服务功能和老年群体的复合程度,分为专项养老设施和综合养老设施两大类。综合养老设施是指同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专项养老设施的养老机构。

3.结语

在城市老龄化的背景下,解决养老问题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检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养老设施规划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在城市今后的养老设施规划方面,提出了两种发展模式及其分级规划。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概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软硬件的改善及养老观念的改变,老年人选择到机构养老的人数也会相应增加。但总体来说,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的特点,仍是广大老年人的首选。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日本则高达96.9%。再考虑到养老机构相对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基于我国国情,坚持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方针仍不可动摇。过去,在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下,我国居家养老的老人的照料主要依赖于家庭成员。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也不可避免日趋弱化。传统的、单一的居家养老照料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省城区中,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30%以上,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左右。因此,应对新的形势,探索一条既坚持居家养老又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机制已刻不容缓。大力开展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目前破解这个难题的最经济、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但如何实施,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几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目前,全国也只有上海、大连等少数几个地方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摸索和试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所谓“社会化居家养老”,它既不同于专业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和简单的社区居家养老。其基本含义: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社会化居家养老除了拥有家庭照料外,还提供社会化保障。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人群全覆盖,享受低价位,服务规范化,突出人情化。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模式。

二、 国情、省情对居家养老的需求

2000年民政部等11部委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其中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一概念,河北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社会福利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认知度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为河北省加速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1.人口多,底子薄,老年人口增长快

目前,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增加800万人。

据统计,河北省是全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934万,占总人口的13%。而且,老年人口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人口老龄化,将对全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老年人在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逐年增长。并且,我国老龄人口有自己的特点,即老龄人口绝对基数大,根据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养老基础底子薄,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34元,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多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越发凸显且复杂,甚至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2.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养老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充足保障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高度重视,2009年河北省民政厅起草了《关于资助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提出了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激励补贴意见。201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扶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做出了明确阐述。提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保险公司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末,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河北省政府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态度和决心,为进一步推动河北养老服务社会化铺平了道路。

3.中华民族传统习惯居家养老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约束,老龄人主要是家庭养老,通过子女的供养来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依靠社会保障。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愈加凸显,特别是 “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形成,社会生活节奏的高速化,许多子女缺少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子女与父母两地分居更是无法照顾,导致现在“空巢老人”大量出现。据统计,2010年底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24%,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25%以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增加迅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养老已经成了许多老年人唯一的选择,“养儿防老”等传统的观念也不断的淡化。人们思想的转变,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社会环境。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不仅难以为继,而且越来越凸显不现实。

4.现代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迫切

全国老龄委一项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如今,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要有“三老”――老友、老窝(住房)、老底(存款)。就今后一定阶段养老来讲,物质保障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亲情关爱、子女呵护上升为主要问题。即使独生子女能够生活在老人身边,但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需求,而社会化居家养老,可以在家庭氛围中享受到周到、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的需求,既经济又温馨。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今后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基本思路

1..积极适应社会化养老需求,加快在高职院校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形势, 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化养老发展进程,加快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针对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缺少的现状,应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科学设置相关专业,合理制定培养计划,适时培养既懂护理保健、家政服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推动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顺应当代老龄人需求和选择,抓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据统计,老年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现在超过了1.4亿。中国的养老问题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未雨绸缪,需要做长远打算。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要让老年人自愿选择社会化居家养老,我们建设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必须突出满足养老需求,既能继承和体现家庭养老优势,让老人享受到家的温暖,又能提供专业的人性化服务,让老人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养老的家庭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结合。

3.广泛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应用现代人文科学理念指导实践探索

欧洲、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应该重视和开展好人的本性和社会属性研究,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有一定的经济做后盾,因此急需采用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新模式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社会化养老建设过程中,必须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人文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指导社会化居家养老发展。

4.遵循养老发展客观规律,探索社会保障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