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分析;策略研究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效性永远是教学的第一追求。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是学校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中心点,因此,探讨英语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准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内涵,明确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辨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room)的理念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归结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而国内有着不同的解释:1.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2.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性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时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把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上述不同概念和内涵争议的焦点在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论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来刻画有效教学,评价者也往往较多关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安排、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及教师教学功底、教学效果等;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论者呼吁“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考察课堂教学,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地交流与互动,是否对知识有理解,是否积极思维,是否得到合适的学习资源,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反思,是否有积极地情感体验等。
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谈论“有效教学”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那种只注重培养英语尖子,忽略或放弃弱势学生的教学只是部分有效或低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说教师每一节课上都必须接触到所有学生,和所有学生交流,这在大班化现象较普遍的当今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放弃每个弱势学生,并力争使每位学生受益却是必须做到的。当教育条件和技术逐步发展成熟时,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从个别化或小组化走向班级化---追求规模和效益;当人们更加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时,教学又开始走向小班化或小组化---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共同进步。看似在走回头路,其实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2.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的效果;二是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合情合理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是否达成或部分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教师是否辛苦和认真关系不大,教师教的很认真、很辛苦,但教学方法手段有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仍是低效的教学。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在教授定语从句的教学设计中制定有“通过分析定义和句子结构、成分、句型转换、翻译句子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能力”的目标,而实际上学生对句子结构的认知几乎为零,因此定语从句的讲解还未开始,教师就已经在句子结构和分析句子成分上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还是不易搞不清楚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更不要说课堂进行句型转换和翻译句子的练习了,更是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整节课气氛沉闷,学生在积极地听,教师在拼命地讲,结果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节课的效果就很不好。
教学效率的评价则要看劳动成本与教学效果的比,在教学效果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付出的劳动成本越高,教学效率就越低。教学效率和 “教学最优化”的追求是一致的,是人们为了获取最大的预期利益或效果,或是为了把预期的损失或负效果降到最低限度而采取的行为、决定或方案。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讲究经济、计较成本、追求“多快好省”的教学。
3.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落实
关键词:英语 有效 课堂
英语作为高中阶段必修科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效课堂就成了教师们研究的课题。实现有效课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几个重要环节。
—、教学的准备
教学的准备是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教学的准备就没有有效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1.备教材。备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包括选材、分级和呈现。挑选教材表示不能有什么就教什么,而要找出教材中哪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分级是指将所选择的教材安排深浅顺序,使教材既为整体又能步步为营,一步一步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滚雪球似地不断增大。呈现即找什么程序、方式将教材提出,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且又乐于学习。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材施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备学生是为组织课堂练习和取舍教材做心理、生理准备,其具体内容如下:分析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以及总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水平;分析了解学生总的学习负担和当天的任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分析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总而言之,只有对学生真正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3.备方法。备方法不仅要备教师教的方法还要备学生学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采用哪些练习使学生模仿、理解、运用所学英语材料;通过哪些步骤把一节课的各种活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怎样把教材语言变为活动,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枯涩变为有趣;应用什么教学媒体能省时省事并能提高兴趣,如何运用;怎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并及时予以奖励。备方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的实施
如果教学的准备是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教学的实施就是有效课堂的最重要环节,是课题研究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用字遣词恰当、语言声调及速度适宜,避免使用伤害学生的词语。此外,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达信息的重要途径,包括面部生动自然,目光接触频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有效课堂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有所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同时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结合英语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编对话、编短剧来即兴表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教师应遵循的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授的对象,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因此,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我们可以用少量时间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点拨学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课程与价值观指导下,依据确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对所实施的关于教学的活动、要素、结果进行科学判断,以不断完善,达到价值增值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我们可以为被评价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常常能发现被评价者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将其解决。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检测、提问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有效课堂要把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有效课堂的教学实施与策略.
[2] 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程;素质教育;实施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强健体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体育项目锻炼,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一、实施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特长
在进行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室内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效用,使素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延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立具体的课外活动方式,使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例如,教师可在教授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运球技巧后,令学生领取体育活动器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展开课外体育活动。而有些学生喜欢篮球,有些学生擅长羽毛球,有些学生则更偏爱足球,通过课外活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获良好的授课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全校运动会或是班级友谊赛的方式,能够使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比赛中充分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借助比赛平台,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增强集体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深度挖掘体育教学的美育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深度挖掘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呈现出人类健康体态所展现出的机体美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n程中感受到健康美、身体美与运动美。在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授课中,教师需将重点放在强健体魄与塑造形体方面,使学生在体育的课程学习中得到身体充分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阴雨天等不适宜课外教学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播放奥运会精彩体育项目的比赛片段,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此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督促学生养成课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仪容整洁。如此,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学。
三、 做好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需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地依靠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安排课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未都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这就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加以充分了解,依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展开分层次、步骤化、目标强的课堂教学工作,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状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展开课程教学环节。例如,在体育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男生和女生在先天身体硬性条件方面的差异,在进行球类运动的课堂活动时,需依据男生和女生的不同需求,安排男生打篮球、踢足球等消耗体能较大的球类运动,女生则可通过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的活动方式进行自由活动。此外,在进行日常体育课程课前活动的环节设置时,也可采取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的方式,进行课前体育活动热身。通过对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的全面考量,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化、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
在进行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需要依据体育的自身特点和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这五方面进行课程具体目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作为新课改内容的核心理念,对中学体育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展开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中,不禁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加以有序地组织和配置,从而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培养,还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体育学科的整体性和分散性特点加以有机结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地适应。此外,还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展开个性化教育教学。例如,通过建立体育活动小组的方式,对一个班级中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人员分配,充分发挥以强带弱的小组互助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大家共同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在体育日常课堂活动、小组比赛、班级友谊赛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提升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主要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深度挖掘美育因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这四方面内容,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此展开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海.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J]. 社会科学:引文版, 2016(11):300.
关键词:有效教学;英语课堂;提高策略
一、引言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结论轻过程、重精英轻普通的问题仍然存在,那么教者必须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要真正确立“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科学的目标引领是前提条件
美国教育家戴尔・H・申克说:“科学的目标可以把空泛的方针和目的与实现它们的特定课堂策略结合起来,同时以某种格式表达教学策略,使教者能够测量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引下,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理念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效的课堂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指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行为变化程度,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先导。三维目标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设定不明确
每节课的三维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能在课后通过评价和检测的方式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成果,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要素”。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应选用能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说明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其内在能力和情感发生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2.目标设定不科学
“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着眼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过于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只有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才会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三、合理的任务驱动是有效形式
有了科学的目标,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通过任务驱动让课堂的主体――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和提升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1.教者需要组织合理的任务
在组织一项学习任务时,必须提前明确一些问题,任务难度有多大?完成任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不同小组是否有不同任务?为个人和小组完成任务提供什么样的激励?因此任务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过复杂,简单了学生没兴趣,复杂了学生无从下手,参与面也不广,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要做好这一点,教者必须充分了解学情。
2.教者需要将任务具体化
为学生设定一个个具体合理的任务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积淀相关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那么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有具体的任务,因为当小组的每个成员对任务的某一方面负责时,小组的成绩最好。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如何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关注。有了科学的目标引领、合理的任务驱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倾心的全程关注,就能真正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带来较高的教学效果,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激励机制;课堂教学质量;奖励机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教学质量不仅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高[1]等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在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学计划中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环节的基础。但是搞笑的课堂教学普遍面临一些困难,结合现代科技的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可是减少,科技发展加速,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在困难重重的当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激励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之一。
1 教学激励的过程分析
教学激励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一般规律,来取多种措施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高效自主地进行学习,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激励的过程。首先,激励必须有未满足的需要。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求知欲吗?影响学生内心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呢?作为教师和教学工作者,当了解了这些因素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 ,努力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其他服务来为学生制造这种未满足的需要。然后,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的需要以后,内心就会产生需要学习的一种紧张度。这种紧张度最终演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多少未满足的需要,他的内心里就有多么想要学习[1-2]。这种未满足的需要就成为了学习动机。最后,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必然会采取一定行为来满足这种学习需要,最终达到降低之前的紧张度的一种平衡状态。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于教师来说看准适合的契机,顺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以下对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因素的分析:(1)学习需要,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从好奇心 这一点出发,为了引发学生新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设置特定情境、使用多媒体材料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2]丰富而有趣,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2)影响学生学习需要产生的另一个常见因素是教师使用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师如果在普通课堂授课的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图画、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等各种媒体因素,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转换,能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也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3]。
3 实施奖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个好的激励的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自然性原则是指在实施激励的时候要遵循人的本性,做到自然地、不刻意强求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顺其自然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向主张无心而为,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即一切事情的发展都要顺其自然,都要符合其原有的自然规律。在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必须要遵循着 自然 的规律,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自然适应性原则,指出教育要遵循人文主义的思想。他认为,教育要自然,要符合人的天性,要遵循人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和学习热情是也要自然地按照人的本性来实施。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观点,体现了出教育的人文关怀。(2)理解性原则这里的理解 指的是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目前的状况,对本科目的热爱程度和期望程度,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构成结构、内外在学习因素、个人需要和志向。(3)有效性原则教师所实施的激励措施必须是有效的,必须能够协助学生把当前的教学主题与过去、现在的经验以及未来的预测进行结合和联想[5-6]。
4 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和说明,在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是整个激发过程的主导,在上述策略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认真把握课堂进程。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展开有技巧的讲解,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评价等有效策略来激励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7]。因此,笔者根据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可以具体实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在已有的激励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此提出很多建议,但是不同学科的内容在双语环境下需要的激励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策略研究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需要跟多研究者积极投入,为学术做跟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曼W・波特,格雷戈 A・比格利,等.激励与工作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2]朱峰.双教学中的激励制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08(3):64-67.
[3]杜德栎.论教学激励时[J].现代教育科学,2002(9):43-43.
[4]张承芬,宋广文.心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169.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0-301.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观察
首先来解释一下“有效性观察”这个词的定义。所谓“有效”它是与“无效”和“低效”相对而言的。“有效性观察”是指在课堂单位时间内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和意义,能够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实施已经制定的观察计划、运用合理的观察方法解决实际观察问题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高中化学的有效性”这个命题就是探索学生学习化学如何有效地在化学课题教学当中有所长进、有所收获的一个途径。
其次我们说“观察”是高中化学学习一个较为常见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任何化学元素的状态变化都依赖于“观察”这个较为有效地手段来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也都依赖于“观察”这个手段来获取。作为一个高中化学教师绝不要忽视“有效性观察”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作用和地位,应该适时的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媒介和平台逐步训练学生“有效性观察”的学习习惯和观察能力,逐步摆脱盲目观察和无目的学习的恶性循环,使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向科学性、实践性。
最后“有效性观察”这个题目也相应的拓展了学科学习的基本目标和能力范畴。逐步指导学生不断的、有的放矢的、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不断的逐步提高对新的知识和新的事物的认知能力实现“有效学习”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说如何实现这种有效性观察呢?实现有效性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些有效性观察的实施对我们来说哦又具备什么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呢?那么下面我们就将这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一、学生参与到高中化学课堂观察活动做相关计划是实施课堂观察活动的有效途径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依赖实验对相关的化学现象和物质属性有一个相对较为直观的了解。学生也正是依靠实验掌握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元素性质和物质变化规律。从这个角度上说“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相关信息的一个较为有效地重要的手段。我们实际上也可以把“观察”当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来看。我们甚至也可以把所有高中化学的课堂学习当成是一套与“观察”息息相关的学习活动来看。所以作为一个有实践精神的化学老师如何使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当中的“观察”有的放矢,有迹可循是检验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如果想要达到上述的目标一个很重要也是很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观察活动实现有一个相对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规划。这种规划我们说应该是贴合实际的、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个计划的制定应该是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是应该有一定的方法论蕴含其中的。而且我们说这种针对性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近些年来我们可喜的发现。新课改逐步将隐含在试验当中的化学技能有计划、有目的的放在化学教学当中认真加以培养。这种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已经制定好的计划反过来更加促进了“有效性观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对新课改的课程标准的研读可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一个比较大的组成部分便是实验。同时我们知道有相当多的实验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的。而我们知道这种实验在很大程度对于学生逐步增强自身对于数据、变化的观察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有效性观察活动”所取得实验成果往往被学生的三个常见的错误而毁于一旦。首先高中化学实验实验前往往没有较为完善的观察计划;其次高中化学实验学生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学生缺乏亲自动手的习惯;最后学生又在化学实验后没有很好的总结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往往没有上升到较高的理论高度去。学生对于各种物质性质所产生的变化的观察流于肤浅。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高中化学的有效性观察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实践性的操作与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弱形成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就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的核心。那么作为一个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时刻解决好高中化学的参与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使得高中化学这个较为重要的实践学科的观察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氯气》这个课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孩子逐步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方面引导孩子们逐步动手拿一下烧杯、拿一下试管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我们说这个课堂教学措施不仅使学生逐步熟识了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而且也增强了孩子们的学科参与意识并最大可能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兴趣。
我们对于“有效性观察”这个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逐步认识到它的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我想它的作用也不仅仅就是看看颜色变化,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逐步实践讲究实效的科学精神。引导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未来知识领域的不断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07).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2-0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一讲到底,为学生筹划一切,事事越俎代庖等,这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那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思想观念,重新调整角色定位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体系的传声筒。学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而不是知识体系的接收器。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关系,通过师生动态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有时又是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自立、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2.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首先要更新课程观。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主导整个教学的人。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的生活积累,同行的教学经验,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等都是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各种体验,在教科书中,在报纸杂志里,在广播电视中,在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积累里......看出语文,听出语文,嗅出语文,品味出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我们所期望的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会水到渠成。
其次要更新方法知识观,教学应该“授之以渔”。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探求、掌握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每一名学生逐渐做到愿学、会学、善学、乐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要实施“指导——自主学习”式的教学策略
“指导——自主学习”式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情,从认识、情感和行为上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探索新知,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实施“三情境”策略: 一是“情境引入”。教师把教材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也可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背景及相关人物、事件等进入学习情境。 二是“情境感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境,如编演课本剧,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课堂上分角色朗读、对话;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音画、录相中感悟教材内容的场面、环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情境练习”。让学生到实地实景中去感受体验教材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如到大街上调查错别字…… 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激情,使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确立目标,使学生学会预习。 一方面,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不同层次的预习内容。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分层次设计预习任务。另一方面,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三步法:第一步:老师扶着走。在课堂上,以一课或一单元为例,学老师的样子预习,包括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第二步:扶着"拐杖"依着走。学老师的样子独立设计预习内容,可与同学交流,征求老师意见。第三步:丢开"拐杖"自己走。按课文内容的不同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计预习题。
3.3培养自学与质疑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课本和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3.3.1激励“敢问”。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同学会笑吗?老师会批评吗?”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成效。因此,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实行“无错原则”:不怕你问错,就怕你不问。特别对后进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2激发“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意让学生经历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乐问”。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乐问”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欲望。
3.3.3教学“会问”。首先,使学生知道可以怎么问,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问。其次,让学生依着教师的指引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提问更具完整,更切中心。 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关键词:英语;有效性;教学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时间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是我们作为教师所一直追求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包含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才能有序、高效率进行,才能逐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英语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来提高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民主宽松、适度竞争、积极向上、合作团结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从而促使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师教态亲切自然,亲和力很强,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做出鼓励性评价,如How clever you are!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非常宽容、有活力、生机勃勃、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习更加主动,教学更加有效。设计教学情境时,应把握:
1.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有兴趣,积极参与,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2.应体现英语的实用性,要注重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有语言的积累。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大量的题海和应试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英语课上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另外,运用先学后教、小组学习等学习模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激励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运用激励评价机制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构建更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
2.注重发现学生的学习“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
3.多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效果;
4.实施教学评价策略:多种评价、重激励、重过程、重发展。
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其学习能力、参与课堂、与他人合作等多方面来评定,不是教师一个人给出评价,而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指教师必须熟悉并把握所教教材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下要花很多的工夫,必须广泛地充实自己,深入地钻研教材和大纲要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把握并恰当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心,有的放矢地高效率地做到真正的精讲。知彼,是指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同样需要做很多工作,诸如对每个学生的基础、智力、性情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无论在容量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并适合他们,使他们真正能学有所得。
其次,要做好教学设计。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要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抓好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教学设计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学设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也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成败得失。设计教学,方法技巧很多,我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确定好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必须要有目标,而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又重点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上,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教者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拟定的学生能够达到也应该达到的目标。因此,对于一个单元,确立符合学生实际的准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很关键。学生对教学目标明确了,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一个个目标达到了,就有了成功的愉悦,同时提高了素质,提高了效率。
2.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清晰、紧凑的课堂上,学生在一节课内就会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便会得到一种思维清晰性、连贯性、由浅入深的良好训练。
3.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一节课内,什么都想教,可能都什么教不好,一定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多种途径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容量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二是要有整体观念;三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利于培养素质,提高效率为目标。
有效教学,快乐课堂,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们学从低效中解脱出来,恶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摘 要】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及对策设计实施研究已引起教研部门的关注,要获得英语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实施是一种科学对策。如果英语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实施填鸭式灌输,那么英语课堂只会枯燥乏味,毫无研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引导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眼下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恐怕这是一个主要症结。英语学习更需要兴趣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有效挖掘英语学习的潜动力,正是英语高效课堂理性思考的研究策略。笔者认为,英语高效课堂的主要内涵,一是有效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有效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三是有效实施多元科学的英语教学手段,从而诱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县域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素质还不够均衡,各校学情也有一定差异,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暂不可能依循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各校所研究追求的英语课堂效果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英语教法;兴趣培养;激情诱发
一、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让英语课堂渗透平等思想。英语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和谐融洽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亲师性特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对这位老师的课堂就十分感兴趣,并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钻研这门课程,进而学习成绩优秀。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自然也就不愿学习这位老师的课程。由此英语教师也要深入学生心灵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时掌控学生情绪的不断变化。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体贴学生,呵护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英语课堂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批评和表扬是出自同一个目的,是一种爱护和帮助。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会感到老师的批评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有了这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基础,英语课堂学习的兴趣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创设轻松愉快教学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学习乐趣。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仍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知识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轻松愉快而言,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是一种机械灌输知识的容器。就多数学生而言,由于课堂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导致英语教学的两极分化,英语课堂一潭死水。快乐英语课堂环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课堂环境,为素质英语的学习培养夯实根基。为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英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另外,课堂上英语教师的仪表也应洒脱可亲,精神饱满,情感愉快,态度和蔼,举止大方,谈吐文雅,双语简洁纯正,书写规范优美。要用人格魅力和英语水准,来征服学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发挥出潜在的积极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转变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和模式,英语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应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或是一个小谚语,或是一个小故事,或由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训练,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活跃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有利于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有趣实施与快乐开展。英语课堂上要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和英语听力训练基础教学,也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快乐英语学习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无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英语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能牢固准确。教师引导讲解忌繁、杂、重,要善于精讲,冗长则使学生厌烦。要变讲为自主设疑,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听者,玩中学,学中用,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英语求知欲,不同水平,不同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英语学习情趣日益饱满,英语学习热情倍增。学习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责怪,要注意指出错误的技巧与方法,以保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一堂英语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与发展过程,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英语学习悬念,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练习问题,放一遍英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英语歌曲等,使得每一节英语堂课,始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致百倍。
三、实施多元科学教学方法,让英语课堂诱发学习激情。单一的英语教学方法是乏味的,为了激发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趣味英语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科学有趣的英语教学方法和对策,让英语高效课堂发挥一定效益。比如英文字母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得有趣味,有效果也并非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如愿。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学生识记快,记得牢,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速记能力。实际在积累英语词汇的同时,也在拓展英语学习思维。如果进行英语词汇复习,可进行Guess,复习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词,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认识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秘密的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T:What's in my bag?学生猜后回答,换一件物品继续反复进行几次。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训练了听力,也训练了口语能力。学生不以学为苦,反而拥有浓厚的英语参与情趣,英语课堂学习效果颇丰。还有教学英语句子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都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要好得多。开展英语游戏活动和识词默写比赛及听力比赛等,也能激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还有,活跃学生英语课外活动,巩固素质英语知识,营造素质英语学习气氛,培养素质英语学习兴趣等,均能充满英语课堂的学习激情。
为了初中物理课程的顺利实施与满足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需要,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目标作基于课程标准的分解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目标分解的目的与价值
基于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实际上是对教学目标的简化与瘦身。从教的角度出发,它会使教学目标更为简明直接,易于把握教授的程度,包括广度与深度,提高教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从学的角度出发,它会给学生以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可以清晰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等,明确学习的方向性与程序性。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是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是一种预期达成的远期目标。这种远期目标必须进行细致的分解,成为若干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或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使之符合当下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并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否则,这种总目标就毫无存在的意义。
为了分解教学目标,提高其可操作性,教师必须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与相关教材的编写人员的解析进行准确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偏离与误读;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情,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差异情况、知识结构及其缺失情况、爱好兴趣及其对物理学习的认识情况等,并将对教学目标的分解与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学习与接收角度出发来制订教学目标分解的具体程度、步骤与实施细则。当然,为着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的现实需要,教师也要对中考考点进行足够的关注,适应其要求并融进日常教学。
二、课堂教学目标分解的逐层深入与解剖方法
对教学目标最常用的策略是拆解,使目标变小,界定清晰,更易于认识、把控和操作。在物理教学中,这种拆分主要有两种,一是逐层深入分解法:遵循先易后难、逐层深入的原则,从最简单直观的问题入手,以小的达成目标为基础,梯次推进,步步为营,最终达成教学总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解剖法:遵循降低教学难度的原则,把总教学目标拆分成几个平行的小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各个击破,达成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逐层深入分解的方法多用于难点突破。难点大多由多个小的知识点综合组成,短时间内难以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因而拆分的目的在于使难点分散,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以第九章《浮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教学目标为例,课程标准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个要求是“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教学指向是浮力概念的教学。如果教师因为内容简单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就会造成学生对浮力概念死记硬背,不利于后面知识的融会贯通。因而将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拆分是必要的: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第二,感受浮力的方向;第三,总结浮力的概念。显然,实验的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认知,从而为教学服务,而引导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则为后面教学浮力的概念服务,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识记更加基于理性而非不明所以地纯粹记忆。这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必要的。
解剖法多用在实验探究等课型上。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实验探究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尽管过程中要有教师的引导,但受限于能力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合理、科学地把控探究过程。将教学目标拆分成几个平行的、难度相当的小目标,则有利于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仍以《浮力》教学为例,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有“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要求,短短几个字的背后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实验来猜想与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会用弹簧秤;第二,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浸没体积、排开液体密度等);第三,会用排液法进行探究;第四,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F浮=G排。通过这样的教与学的目标分解,学生对于探究的方向性、可操作性会大大增强,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探究过程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应不同课程类型进行教学目标拆分的具体方法可能会多有变化,但无论是单一方法的采取还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其最终指向都应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达成课程标准的总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的目标拆分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郭桂庆.例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达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1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要从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未来生本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关注课堂生成。现在我们的生本课堂,学生表现形式多样,课堂生成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若能及时捕捉、合理地利用,教学将既高效又灵动。
因此,我们提出了合理利用初中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及时有效地做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生成性资源: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等理论的一般规律,但主要依据以下理论:
1.生成思想
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已有经验、性格态度、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
3.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识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利用状况
受教育理念、经验的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利用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作铺垫。
2.研究生成性资源的特征
在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学资源,根据这些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有效资源、中性资源和无效资源。
①有效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方法,能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是有效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②中性资源
在动态生成资源中,有一些内容表面看上去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只要教师用心感受,就可以发现它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教师要通过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使它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
③无效资源
既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不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方法,不能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效资源。教师不必刻意挖掘,或排除、或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也能收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3.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生成资源的策略
面对不同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并合理地利用,促使课堂更有效地生成。
(1)合理地安排生成资源的呈现顺序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呈现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教师组织反馈时需要考虑呈现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先后次序。
(2)合理地利用生成资源,提升课堂品质
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从而调节课堂节奏、优化课堂。
①利用生成资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②对生成资源深入挖掘,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③对生成资源分类整理,展现知识内在联系;
④对生成资源延缓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的目的。
2.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对课堂生成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3.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强化学校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观课议课的形式开展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思路,探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技巧。
2.个案研究法
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3.讨论交流法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讨论、交流,希望能及时解决研究问题。
六、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归类整理;
2.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概况,提出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论证课题,完善研究方案,开题。
4.设计调查问卷表,分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利用状况。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5月)
(一)尝试实验阶段(2014年1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2.开展第一轮课堂教学活动,集中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二)反思调整阶段(2014年2、3月)
1.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策略;
2.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3.主要论文形式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实验完善阶段(2014年4、5月)
各成员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完善,将实验成果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6月)
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全面总结课题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七、课题的组织
组长:沈群英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组员:符双双、陈飞、陈丹红、方建芬、戴堂花。其中符双双和陈丹红负责指导、调整课题、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陈飞、戴堂花、方建芬负责课堂教学实施与策略探索,定期分析、小结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载于《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第0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实施;初探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学习作为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频频采用,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粗浅地论述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
⑴自由式: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心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⑵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⑶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如同桌式、拼盘式等。
2、采用多种合作方法
⑴目标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对自身进步,对班级的重要性、迫切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并制定适合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比如在《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在合作研究目标方面,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查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能力;通过编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⑵课堂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不中途打断发言,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拓宽互动互助的领域,实施时,教师要挖掘每个“角色”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合作性学习中应发挥的作用。通过这种高中历史课堂互助互动的合作性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头绪较复杂,笔者将全班同学分组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第1~2小组围绕“官渡之战”来学习,其中第1小组为袁绍方,第2小组为曹操方;第3~4小组围绕“赤壁之战”来学习,其中第3小组为曹操方,第4小组为孙刘联军方。每个小组来谈一谈本方的优势和劣势,接到任务后同学们认真地去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来点评四个小组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同学们把这两次战役双方的优劣势讲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前胜后败的原因,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略战术对战争的影响,就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⑶课堂合作辩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讨论的高中历史问题,给予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课堂辩论中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方面,人人可以充当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担任记录员,同学们座位可以做成马蹄形,便于面对面展开辩论。通过小组合作辩论,不仅强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了教材的内涵,同时激活学生们的联想思维,不仅使学生们的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⑷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感觉,让其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这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学生才能的表演。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表现的,把它们编成历史剧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如口语的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杯酒释兵权”时,设计成小品,学生自告奋勇担任有关角色,通过短短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和动作,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全班学生鼓掌,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学生不仅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和观众,编演历史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
在开始合作性学习中最容易失误的有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为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毫无目标与中心;二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损害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显明,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