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考核,加强教学环节把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如下:
一、实施时间和适用范围
自2019-2020学年起,全校本科、专科所有专业课程均实施过程性考核。
二、课程考核要求
1. 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学生平时学习考核评价制度,学生修读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每学期成绩=过程性考核40%+期末成绩60%。
2. 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
1.过程考核:
(1)日常考勤(5%):日常考勤5次。学生出勤次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
(2)课堂表现(5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讨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
(3)随堂测试情况(20 %):随堂测试2次,各占10 %。学生随堂测试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
(4)期中考核情况(10 %):期中考核1次。考核内容为商业模式画布的完成。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2.期末考核:
(1)创业计划书与项目路演(40%):由学生自行组队,原则上8-10人/组。考核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路演中。
(2)课程体会(20%):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四、相关说明
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实际情况,考核形式(课堂作业形式)、考核要求、评分标准与评分权重应在第一次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公布,教师应按照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与教学内容布置考核内容,督促学生按时参与考核,并客观、准确、公正地评定成绩,登记成绩。课程结束后,教师按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计算学生修读该课程总成绩,按时提交成绩。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基础应该是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当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需求对接。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从而设计能充分实现人才目标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从实践能力上看,专业基础课培养的是基础实践能力,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等,适合于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逐渐适应和思想转换。主干课和核心课培养的是专业实践能力。不再停留在书本教材单项的传授知识点,而应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内的实训环节以课堂练习、案例分析、演示验证、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目的,建立基本的专业认知,形成实践和验证知识的理念,提升探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从而扩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自,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专项的模块训练为导向,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形成岗位技能的本领,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实践项目设计来源,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全面推行项目导向下的情境教学。
二、考核制度与评估方式
建立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任课老师所布置的各种作业的质量来评定。任课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以企业课题为主,即具有综合性、研讨性、拓展性,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完成,并且完成此作业后能够使学生有较大收获和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正是由于此作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讨性、拓展性和实用性等特性,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综合项目通常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团队完成作业的整体情况以及各位同学在团队中的表现分别为每一位同学评定作业成绩。强化过程考核和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式
将现代信息技g全面融入教学方式改革,在线企业支持、教学监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实践课程。从简单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转变为了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合作企业所布置的综合性实训任务。其关键点:
(一)搭建良好的校企沟通平台,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合作单位的一些任务要求,如宣传策划、市场推广、校园招聘方案等项目,以企业课题的形式放置在网络平台供学生选择。
(二)学生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各小组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企业课题,教师宏观调控小组成员构成,尽量将人员按照个性特点和专长均衡分配,否则会因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差异造成其任务完成时间与质量的不同,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与有效组织。
(1)在课程概述中,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内容间的关系,强调课程先修课程为C语言。后续课程依次为Java高级编程、Web系统开发、JavaEE编程。3门后续课程与该课程共同构成Java课程体系。(2)课程教学安排包括收作业、辅导、答疑等,总学时为32学时(20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作业包括5次实验报告+1个软件系统(2~3人协助开发);考试形式为期末上机考试。考核指标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3)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告知学生课程实验作业要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结合教学安排,每次实验课均有课程实验报告的上交、批改与成绩评定,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软件大赛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3]。(4)在学习的方法与大学生活的指导方面,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着手,让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获得认可。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第一堂课上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优势,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通过课堂拓展知识的介绍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活指导从确定学习目标(要有理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搭建知识结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交优秀朋友(通过和优秀的人做朋友促进自我提升)、打理求学时期生活几方面进行,可借助俞敏洪北大演讲辞、IT学生解惑真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言、马云的故事等材料,注重课程学习的与时俱进及开放性探索。
2核心课程网站建设
核心课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搞好核心课程建设对于加强专业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依据河南农业大学“2012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核心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团队建设、核心课程网站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成效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按照学院核心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要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建设中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课程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和网上共享,对学生参考用书、例程源码、实训内容、考试模拟题库等教学资料进行统一和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等,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信息,下载课程拓展知识、各章节的自测题、软件大赛试题库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课程网络平台还提供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等联系方式,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互动。借助新的信息流通渠道进行课程教学,也是课程开放性探索特点的一个体现。核心课程网站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该课程多位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力量。统一的教材与授课内容进度和宽广的网络平台也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事实确实如此,从课程学习过程选的优秀学生在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3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
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①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的分享;②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曾经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界人士这样说过:教育从来就不是万能的,但是通过教育过程的实施让受教者自我提升却切实可行。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其为课程学习付出的努力,认可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提高和点滴进步,让其获得信心以进行后续更加艰难的学习。上台展示演讲是肯定学生、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参与演讲,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激发主人翁意识,锻炼自我展示能力。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展示演讲,学生可以获得认同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增加学习自信心。在每次Java程序设计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以后,授课教师会随堂布置相应内容的上机实践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准备好相应的练习内容,以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教师会在实验课的最后20分钟,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小结,挑选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展示和讲解代码的机会,通过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和进步。另外,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及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激励,便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师科研课题项目和软件大赛等活动选拔人才。
4软件大赛引导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在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时,强调让优秀学生通过参与全国性的软件大赛进行锻炼和提高水平,充分发挥软件大赛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例如,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试题范围和难度均高于本科教学标准,对参赛者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学院在组织实施软件大赛时,具体实施步骤分为全面动员、重点培养、初级筛选、初赛前辅导、决赛前集训几个环节。由于学院的重视、相关部门有条不紊地组织以及学生的辛勤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为课程教学实施树立了榜样,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Java程序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动员学生提前做准备。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穿插介绍参赛样题,让有意参赛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既学习好相应课程,又拓宽知识面。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对于连续3次上台展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单独谈话、赠送学习资料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初赛前3个月,学院开展全院范围的软件大赛选手初级筛选,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学院资助参赛报名费资格。初赛报名工作结束后,软件大赛指导小组为每名参赛学生指定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初赛督促辅导。初赛获得省级一等奖的选手会获得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在参加决赛前,指导小组会集中所有选手进行集训,邀请前几届参加决赛并获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介绍决赛经验,总结考点要点,模拟决赛场景,切实提高水平,确保选手从容冷静地参加决赛。如今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从社会、行业发展中汲取新内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以软件大赛为引导,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行业同步,促进开放式教学探索的有效实施。
5校企联合实训
实训环节是每个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将一个学期内所学到的Java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5]。实训时间设置在课程学习所在学期的最后2周内进行。在实训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课程实习任务将与企业项目实训联合,实训教师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和企业项目培训师共同担任。实训教师精心制订严密、合理、可行的实战训练课程,选择需要较强动手能力且开发规模适合学生的项目。实训按照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团队的运作模式,对各开发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模块设计到代码编写和系统测试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实训也是体现课程开放式教学探索,与企业、就业、社会环境等融合的一种措施。
6系统大作业训练
为全面检验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个人知识面的拓展、编程实践操作熟练程度、系统开发总体性把握、应用互联网络媒介获得知识等,在课程授课和联合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要提交一个Java实现的完整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系统大作业。大作业的得分折合计入平时成绩。系统大作业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上机实验任务,平时的上机实验任务短小明确,着重突出某个具体知识点,而系统大作业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连接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课下自学和课程关联相互联系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了课程联合实训的基础,学生有能力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信息管理系统类项目进行设计和编码并撰写大作业报告。独立完成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整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自行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包括:①要求所选项目覆盖Java程序设计课程关键知识点,如GUI设计、多线程、数据库连接等,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要求有一定的工作量,代码在500行以上。
7灵活考核形式设定
课程期末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一种评定,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导向作用[6]。Java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上课出勤情况、上台展示演讲情况、上机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系统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是学生上机考试的成绩。期末上机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考试系统,在考试系统中抽取题库中试题,完成作答并正常提交试卷。其中,对于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卷得出成绩,主观程序设计题则由改卷教师统一判卷给定成绩。校企联合实训环节的课程实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提交作品的等级单独给出,同一个实训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等级相同,强调的是小组内成员的团队协作。整个考核体系不遵循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方式,考核指标多样化,强调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如果想顺利地通过考核,取得满意的成绩,就得自己平时多动手、多实践,提升自主学习与上机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8结语
(一)全面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虽是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有别于一般理论公共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理论性并不强,但应用性和现实性广泛,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这门课“学无所用”“浪费时间”,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7]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进行教学主体攻关,上好安全教育课。1.调整安全教育课教师授课的话语方式,放下传统“高大上”“一言堂”的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转变为“接地气”,与学生“聊天、对话”的“江湖式”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安全教育内容时,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用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时尚的教学方式和接地气、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安全教育课,与青年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有亲和力,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带入感,学生在内心为老师的教学水平点赞,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视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亲近,这种信赖、亲近、默契转化为有力量的学习动力,学生们愿意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业务技能。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青年,安全教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赢得学生,就要增强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分析、辨别和使用能力,掌握融媒体技术特长,巧妙地将融媒体技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而言,教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拍摄、编排、剪辑生活中的安全小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素材补充进去,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教师用“事实和实力说话”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无法企及的。3.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读懂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本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备教材,又要学会备学生,厘清融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和自身弱项,弄明白学生在哪些安全问题上容易犯傻,哪些安全事情上不知所措,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预防和解决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讲授女生安全、交通安全时,可结合网上抄的很热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也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改编成安全情景剧在下一次课上展示,这种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求新”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把“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调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调整,既要考虑盘活课程存量,又要做到优化内容增量。1.盘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内容存量。教师要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现有教材和教材内容中的重复部分,优化教材体系,避免重复、低效供给,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九章:诈骗的防范与第十章: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网络侵害,两章内容有诸多重复(其他章节也有类似情况),如此多的重复内容必然造成对学生的重复供给,学生在学习重复性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学这些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无意义”。所以,类似这样的内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内容优化,去粗取精,避免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2.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增量。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材的编写要与学习主体成长的时代背景紧密衔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机制,将教材中原有的大段文字加以精简,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视频短片等元素,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悟,如可以结合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问题录制成微视频,教师在讲解“校园贷”时,把视频穿插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式的宏观叙事方式要精彩。二是增加新颖的教材内容。还是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该教材自2009年第一版发行,至今已有10年未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教师在讲授那些“老掉牙”的理论和案例集时,学生先入为主地将其贴上“过时”标签,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适当增补诸如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网络诈骗”等安全教育内容,但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加上教师主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整体需求。
(三)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融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改教法,提高安全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应该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过去“一卷定高低”的封闭式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方式强调以笔试为主,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填鸭式的应答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效果不明显。论文建议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斯克利芬提出,强调目标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如何对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呢?具体而言,安全教育过程性考核的标准和形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20%)、安全教育主题活动(40%)和理论知识测试(40%)。拿过程性考核中的平时成绩来说,教师怎么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依据是什么?这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首先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如学生上课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学生课堂坐座位情况(前3排每次加12分,后3排每次减12分),上课玩手机情况(课堂玩手机学生被抓住1次扣1分),给予学生一个合理区间的打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自然而然的往教室前排聚拢,至少不会坐在后3排,课堂玩手机现象也会因此明显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前排就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大有裨益,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也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如教师可安排学生编写安全活动方案,进行安全实操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拍摄安全主题类的微视频、微电影或者自导自演的安全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讨论、心得分享,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脑洞大开,充分展示学生才华。总之,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通过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让这股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当然,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教师必须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掌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否则,单纯的就活动搞活动,把主题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就会失去教学的本真,也就是说,教师“求新”的前提是坚持“内容为本”的底线教学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不能堵,只能疏,主动适应新环境,把融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时代接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安全堡垒,推进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建设。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性考核;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13-02
为了改变目前大学生平时学习松懈期末紧张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校自2015年逐步推行课程考核改革,减少期末考试在总考核成绩中的比重,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过程性考核是指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不但注重学生学习取得的成果,更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力的发展过程,既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非智力因素,不但注重教,更注重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全面考察的综合考核制度,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性考核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交叉和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课程性质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为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主干学科基础课,也是后续的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先导课。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整个的课程体系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学习编程的入门语言,只是作为基础,为学生介绍什么是编程,什么是计算机思维等,并不作为学生以后开发的主要语言,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后应该达到的目标有:(1)能使用程序设计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编程的基本能力;(3)对编程有兴趣,不惧怕编程。
2.过程性考核设计
2.1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案的弊端
原有的课程考核主要有三部分来组成:平时考勤占10%,期中考试占10%,期末考试占80%。期末考试为笔试理论考核。该课程考核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整体水平,更不能将学生能力与分数对应起来,有的学生靠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去应对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实际的编程能力却很差,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有的考核方式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标杆,没有为学生指出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
2.2过程性考核设计方案
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要完成的目标,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过程性考核方案。通过分析三个学习目标,我们认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2)通过多种途径督促学生的编程练习;(3)注重学生编程能力的考核。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各占50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论坛讨论成绩、小组讨论记录本、程序记录本、上机实践考试、作业成绩、项目答辩成绩。各部分的分数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详细的执行方案如下:
1)出勤情况
出勤情况共5分,每旷课一次减去1分,得0分的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请假者不予扣分。
2)论坛讨论成绩
为了增加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互动讨论,共同进步,在考核方案设计中,我们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答疑讨论模块,该模块实际功能就是论坛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问题可以发帖寻求帮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回复。同时,学生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或者是调试程序中的经验总结都可以在论坛中发帖,其他同学可以浏览学习或追加回复。对于回复比较多的帖子或有代表性的帖子,教师可以将帖子加精华或置顶,方便同学们学习。
论坛讨论成绩为5分,考核包括两个方面:有效帖数和帖子有无加精或置顶。有效帖数是指学生在论坛发表或回复与该课程知识相关的帖子的总数量,排除“是啊、我也同意”之类的简单无效回帖。有效帖数大于或等于15条,得4分,发表的帖子被加精或置顶一次,为0.5分,上限1分。总共5分。
3)小组讨论记录本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团队开发是常见的操作方式。软件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一般都是多人或多个团队合作来完成,有需求分析、产品架构定位、设计与结构、编码、测试、打包等等,里面每个成员的分工都是明确,整个项目是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下完成。所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非常重要。在考核方案中,我们设定了小组讨论的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增加学习的乐趣。
小组讨论记录本部分共5分。学期一般为16周,按照讨论的次数和记录内容分为四档:讨论记录次数大于10次,讨论真实,内容有重点,得5分;讨论记录次数大于8次,讨论真实,内容充实,得4分;讨论记录次数大于6次,讨论真实,内容充实,得3分;其他得2分。只有数量,内容虚假编造者,按相应的标准降低一个档次。
4)程序记录本
该课程是属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要求比较高,必须要多练习程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作为学生编程的入门语言,多练习程序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实践,督促学生平时多练习程序,提高写程序的积极性,在考核方案中加入检查程序记录本的部分。程序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抄录的。
程序记录本成绩共5分。按照程序的数量和质量分为四挡:程序数量大于等于100个,且程序记录认真,分析透彻,得5分;程序数量大于等于80个,且程序录认真,分析透彻,得4分;程序数量大于等于60个,且程序记录认真,分析透彻,得3分;其他得2分。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按相应的标准降低一个档次。
5)作业成绩
作业是平时学习的巩固,通过作业,学生可以检查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有很多同学,作业不认真完成,存在着一部分的抄袭现象,所以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平时作业只占了5分。作业上交后,教师按照百分制批阅,得出平均分,按比例折算为5分制。
6)项目答辩成绩
学习编程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进行项目开发。很多高校在教授学生编程语言的时候,从最基础的语法语句开始学习,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往往忽略语言最终的目的,学生只掌握零散的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如果课程体系中设置对应的课程设计还是对学生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没有,那么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项设置分数为10分。
具体实施方法为:把学生按照学号从前往后每5个人分为若干个小组,因学号不是按照成绩进行排列,按照学号进行分组一方面可以防止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可以仿照实际开发团队中不可能自己选择队员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此没有选择自由组合,更差在讲授完基本知识点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项目,包括项目的分析、源码等,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个项目进行研究,在学期末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教师分别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7)上机实践考试
为了更好的检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使成绩更好地与实践能力匹配,我们在考核方案中加入上机实践考试环节。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编程的能力,此项设置分数为15分。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有在线测试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使用不同的组卷策略随机出题,也可以上传成套的试卷。在此,我们使用随机组卷的方式。组建编程题试题库时为每个编程题设定难度系数,使用不同层次的难度系数的组卷策略随机组成试题,这样保证每个同学测试时的试题不完全一样,避免出现同学之间复制抄袭的弊端,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切实反映每个同学的实际编程能力,达到成绩与能力相互匹配的公平考核。
3.过程性考核的实践
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重结果,过程性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该过程性考核方案实施了3个学期,与传统考核方式相比,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1学生学习更注重于实践
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往往不注重于实践,更侧重于一些理论的知识,更有甚者学完该课程不看课本都不能编写一个能够正常运行的程序。使用过程性考核,学生更注重于上机实践,理论课与上机n一比二的比例,也能够保证学生的上机实践,同时,论坛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上机实践考试也给学生很多压力,上实验课更加认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编程的能力较之之前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涉及团队合作,每个同学各自为营,没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外力督促,也难以产生讨论的乐趣。小组讨论记录和项目答辩还有论坛讨论都给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督促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大家一起学习产生乐趣,能够更好地带动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学风。
3.3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传统考核方式中,教师考核的主要工作量在于阅卷。现在除阅卷外,几乎是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做出调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40,那完成该过程性考核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学生比较多,教师比较少,实施该过程性考核方式比较困难,教师会力不从心。当然,如果教师有助教那是很好的,但一般来说,有助教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此时,可以考虑在学生中选拔几个比较好的作为学生助教,也可以从上届学生中选择几个成绩优秀的作为学生助教来辅助教师完成这些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上海市
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从高职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是为学生对将来的学习打下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考证通过率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提高考证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很大,这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office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基本技能不高,距离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任务很繁重。
2课程建设的实施
2.1改革学期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新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现状以及设备资源等问题后,对120课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为:44+64+12课时,分别在三个学期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学生的应知要求;把office软件操作、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学生的应会要求。
2.2围绕任务组织教学,完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什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则是解决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实体案例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设计教学任务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检查指导,重在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任务是开放性的创新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边讲边练、边学边做,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利用广播功能,教师把授课内容与操作步骤实时传送到每台学生电脑的屏幕上,清晰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监控功能,则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录屏软件将实例的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的录制下来,使学生在自己操练时可以重复观看;利用文件传输和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师生交互,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专门安排课外补习班,使那些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以便他们跟上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与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这些操作软件。在第三学期,除了正常的12学时的课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排课,老师们牺牲课后时间,留下来为学生开放机房安排课后辅导,每班每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时间,在参加市统考前每班能有4次课外上机练习,每次2小时。这些措施对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
2.3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
2.3.1选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及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同时补充自编的上机习题集一本。
2.3.2制作课件
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所有课件均由题目、素材、样张、操作视频组成。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考试环境,在平时上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案例转成电子版教案,让学生一边看电子教案,一边做实验操作。
2.3.3开发试题库与学生练习软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操作部分还有理论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题的知识,我们开发了web版的理论题考试系统和单机版的试题库,让学生能够随时练习和自测。
2.4建立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
2.4.1严抓平时成绩,合理组合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由出勤、纪律分与练习、测试分组成,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点名,每次课结束都需要学生提交当天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还有一部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0%)成绩三部分组成,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下的,总评直接定为不及格。
2.4.2坚持教考分离、交叉阅卷的考核模式
统一出卷:由任课老师轮流出每年的期末试卷,每年由4-5位老师组成一个出卷小组,每位老师出同类型的试题12份,然后由组长将试卷再重新编排。这样能够确保12份试卷在难度上相对统一。规范考场:每个机房作为考场时,安排25-30人一个考场,以确保学生之间相互隔离,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到场做好考前准备:开机、发放本场考试试卷、控制学生机。考场中都安排一名担任该门课的老师在场参加监考,以便回答学生合理问题、解决试卷错误或电脑故障。考试结束要做好相应记录并备份数据,整理上传学生考试数据,最后清理每台电脑上的本场考试的数据,为下场考试做准备。交叉阅卷:每位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以后都将按照规定拿到非自己班级的学生数据,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并将成绩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完成最后的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录入并打印,再完成试卷分析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做出一个整体评价。这些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信息会公布给所有任课老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通过这些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课程里加以强化训练。
3总结
在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案,编写配套的教案、学习资料、试题库,编制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了学生在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2016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几年我院与全市高校的数据比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支持、教务部门的协作、各班辅导员的配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
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
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
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2、《现代文学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论文方式考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比例调整为4:6,即平时成绩占40%,除常规的出勤、提问、讨论外,重点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课堂练笔等计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60%。
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能力测试有效结合,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现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是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比例等应用问题。逐步实现现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4、《现代文学课程第一课堂教学研究》
主要是解决现代文学课程与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融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
1、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文学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原著,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阅读不是纯粹的娱乐,应该带着问题阅读,运用知识储备,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和艺术性等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师生的了解。
(3)多媒体与影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课题根据实践教学大纲,适度安排多媒体和影响教学,辅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结合陕医大学生特点和现有条件,尝试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试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中国现代文学是陕医大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内容庞杂,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明显力不从心。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讲多练,重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和鉴赏能力。
四、已有基础与改革目标
1、已有基础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陕医大2014年精品资源共享建设项目之一,已开展多次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讲课、小组讨论、作业讲评等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012年分别荣获院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荣获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二等奖;在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高校文科组三等奖。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工作。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开展教案展评活动;举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标
高校文学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文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要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文理兼顾,更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短期目标: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长期目标: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重新燃起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系统介绍基本知识的同时,融入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认真对待各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短短一学期的授课和学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尽如人意。本课题组成员力求引导学生养成文学阅读和鉴赏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学术论文的能力。将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社会现实,和人的思想,和人生本质结合,即儒家思想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程序设计;中医药;实验教学
0引言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中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1]。为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和中医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本文探索了与中医药特色相适宜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以中医药作为背景的实验案例,有意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逐步找到计算机和医学的契合点,为学生将来在计算机学科和医学两个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真正有特长、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大体上实行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评阅并评定成绩”的串行模式,在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因为相当比例的学生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考核或者得到好的分数,所以常会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时感到内容枯燥,缺乏主观能动性,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现象,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无法全面反映取得的实验效果,教师只凭实验报告评定成绩有失真实,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2 缺乏与中医药知识的结合
由于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中医药特色,有一部分医学课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计算机和医学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甚至认为学习医学课程没用,这和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以中医药作为背景的实验案例,进行医学类相关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实现对计算机和中医药知识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
2.1课程改革
传统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附属在理论课中的,实验学时比较少,只有24个学时,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实验学时是很欠缺的,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目的。学生也反映单靠24个学时,实验是做不完的,甚至体现不出实验效果。基于此,我们以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导,设置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在教学大纲中独立设置,独立学时学分,学时增至36学时,在此基础上增加24个学时作为机动时间,加强实践训练。
2.2 教学改革
2.2.1设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在每个实验开始前明确列出学生完成该实验应该具备的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资料的查找和学习。在实验课上给出实验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验证性实验强化基础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学而有趣,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双主”原则[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2.2 设计合理的案例
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放在改革的首要位置。学生尽管学习了多门医药类课程,但体会不到其用处所在,为使学生能将计算机和中医药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意的引导,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教学计划规定必须完成的题目之后,编制一部分以中医药作为背景的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题目一部分是由老师精心设置的与中医药相关的题目,比如中药复方配伍的药效检测程序设计;一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选取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教师设计的题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避免一开始设计的题目就太难而使学生感觉无法入手,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 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3]。同样的实验任务后进生吃不消,失去学习信心,尖子生吃不饱,缺乏兴趣,所以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基础,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深广度,与实际接轨,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通过针对性较强的习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创新设计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以课题形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少数优秀学生设计一些中医药类实用软件,通过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或参加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2.4 多方位的考核方式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独立设课后需要单独考核,为了促进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采用上机考试、单元考核、大作业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上机考试试题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单元考核侧重于学生按时按量规范编程的训练;大作业侧重于编程语言与中医药知识的综合应用;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自觉性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检查。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2.2.5 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
教材一般滞后于实际教学,而教学是活的,教师应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反应,找出不足之处,通过反复比较研究,得出最佳教学案例,随时补充新的案例。选编经典、切实可行的案例需要教师有很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案例积累,所以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3 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与中医药特色相适宜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程中因材施教;通过有意的引导,合理的案例,多方位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将计算机和中医药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同时把中医药知识巩固并掌握。通过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彦玲.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3:36-37
[2] 傅胤荣.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 47-48.
[3] 何文孝,钟琪.《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09, 7: 84-86
[关键词] 民族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44-02
民族高校开设高等数学的目的除了给后继课程奠定必需的数学基础外,最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高等数学也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全国高等院校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都非常重视,但在目前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尖锐矛盾。 一方面高等数学课面临缩减课时的压力 ,另一方面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民族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特别是还有一部分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授课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实际情况。因此,如何利用较少的授课时间来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后继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应用高等数学知识,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和保证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学校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招生的来源较以前更加复杂,层次更多。大连民族大学的生源既有来新疆、等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全国各个城市、农牧区的学生。他们入学时数学成绩、水平差别很大,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相差100多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却完全一样,有些学生还没吃饱,有些学生已经吃不了,使得老师无所适从。
2 学习方法不对
中国的教育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管理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欠缺。学生十多年来接受的都是灌输式的教育,主要是依赖教师的教。因此上了大学,他们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懂得主动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视野会变得十分狭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了问题也不明白原因所在。因为要面对考试,有的学生就装模作样,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不做一点的思考和探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 学习目的不尽相同
当今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事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社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同专业的不同学生的高等数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各行业来说,既需要能较快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于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也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型人才。因此,从社会这一外界因素来讲,各种人才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相当一部分考研的同学对高等数学有较高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对高等数学的要求较低,只要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高等数学够用就可以。
(二)教师方面
1 部分教师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个别教师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只是单一的讲授,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把课堂作为传授信息与知识的“传输带”。部分教师通常扮演着信息与知识的供应商的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认识,缺乏对当前前沿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主要以板书、灌输为主,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氛围沉闷。
2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课时量的缩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体会高等数学的推导过程,失去了高等数学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功能。
3 部分教师对数学的人文价值认识不够
数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对数学的人文价值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提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学生之间数学基础的差距及个体差异,进一步研究实践高等数学课程分级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按不同专业的要求,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差别,按专业分级教学。对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数学竞赛和考研辅导,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高等数学精讲等系类课程。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实践中,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进 “三合一” 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所谓“三合一”教学模式是指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试验教学。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传统教学中做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些图形、概念的效果的展示,会更加直观,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在强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教学技术,毕竟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记笔记比较困难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使用。
3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
教师可以组建一个高等数学题库,上传到校园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特别是针对年轻老师,新任课教师,由于现在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的听完有经验教师对一个课程的完整讲授。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来弥补这个不足。例如,在很多重点大学的网站上,都有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4 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突出建模思想
传统的高等数学注重演绎与推理、重视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确有好处,但事实上对大部分学科和人才而言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工具,从应用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数学的结论和对该结论的理解。因此高等数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外,还应该从应用角度让学生去理解高等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5 依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普遍内容过多,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让学生感觉学高等数学无用。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首先,从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的改革入手,推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积极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构成、专业特色等内容。 根据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拉近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从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着手,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结构和基础知识构成,各专业的任课老师与各专业负责人协商确定各自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倡导高等数学课程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和奠定基础的理念。
6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行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卷定优劣的考核方式。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但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课后作业两个指标衡量,这两个指标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而靠几天突击学来的东西往往是肤浅的,考试时不会综合应用,考完试也就忘了。这种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现有的考试内容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为此可采用多方位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而且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一,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和作业等成绩 。第二,实验成绩通过数学建模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第三,期末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种考试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不良学风,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成果反馈
我们分析了2014~2015学年度全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不及格率由原来的25%下降到8%。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改革的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增强了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友,王书臣.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62-6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对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重视体育专项教育,还应重视学科知识教育,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生理学、解剖学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而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一、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部分是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较早的接触计算机,对办公自动化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频视频软件等能够熟练操作;另一部分学生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知识,但只停留在对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以及网络游戏、聊天、电子邮件的应用上;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操作几乎没有基础,不会使用操作系统及其他常用软件,但近两年这部分学生数量已经非常少,多数大学生属于第二部分。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体轻文的思想,对术科学习和专项学习较为感兴趣,而对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学习和做作业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并且认为只要考试前突击复习、背诵知识就能够通过考试。在学习方法上停留在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学习效率低。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通常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和检查结果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完成对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但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够让学生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制定的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在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也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贯彻我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改思想,探索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环境相融合。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实际工作的情境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3.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四、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的几点建议
1.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模块”分类法
由于专业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单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把计算机基础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类,可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基础,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 2003,Excel 2003,Power Point 2003),网络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以看作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模块”。考虑我院学生专业特点,删去程序设计内容,略去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相关内容。“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侧重点、内容深浅也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考虑不同专业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例如运动、系武术系的运动训练专业可以增加Flas设计模块;体育艺术系可以增加音频、视频软件应用模块;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增加课件制作软件模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可以增加Excel中数据分析模块,社会体育类专业可以增加Excel中数据分析模块、Access数据库设计模块。
2.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应用具有专业特色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为教学内容,例如在Word课堂教学中引用编辑报纸的案例,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Word图文混排知识相结合,排版一份报纸。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
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中可以引用情境教学模式
在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变原来的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和检查结果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企业、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设计情境教学背景。采用以真实情境下任务驱动为主基调,每个情境通过“任务布置、分析讨论、任务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的五步教学法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根据我院学生专业特点可以设计的教学情境如:简历设计、制作企业报表、企业宣传短片等,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将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4.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主要采用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通过上机考试的方式,学生考试时考试系统会从题库中抽取试题,避免试题重复。考试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应用操作为主,避免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背诵的情况。考试成绩采取将上机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权值展开相加得到最终的考试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阶段考核、人文素质几个方面。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种考核模式能够更好的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目前考试系统中的考试模块还不够全面,主要以Word、Excel、Power Point为主,希望在学院的支持下,考试模块能够进行更新与扩充,例如增加Access,Flash等考试模块,扩大考试系统的应用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计算机考试系统。
5.教材改革
教材特色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心。本校教师编写的《计算机基础与信息社会》是一本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信息社会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五、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等同于英语和数学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加强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使体育类大学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卫杰.引入“专业模块”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情境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1):102-105
[2]侯秀红,郑文奎.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98-101
[3]马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8-200
[4]李慧.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14-116
[5]尹建新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7-120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职业素质;课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80-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毕业生想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很难,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入学门槛的降低,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下降,因此,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成为教育教学中要解决问题。该文探讨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这座网络虚拟城市,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以实施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方案。
1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和职业素质教育状况
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因其生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使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相对复杂,使“90后”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个人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如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个人主义强,集体荣誉感差。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表现怕苦怕累,做事责任心不强现象。因高职学生文化水平比较低,反映在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同时,由于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迷茫,对社会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了解。而通过对企业调研,企业反映现在90后的员工是越来越难管理,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让高职学生尽快了解职业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体验内化等活动而逐步养成的[1]。
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形式是第一:开设“两课”必修课,第二:利用第二课堂进行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第三:由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开展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等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教育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起到了很好作用。但由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的过程,必须长流水、不间断,因此,除了上述的教育形式外,更重要是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活动之中[2]。通过专业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而大学城空间的出现为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此,提出运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方案,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
2 运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方案
通过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方案,第一:是确定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包括:励志教育、职场礼仪、职业心态、职业素质、求职指南、学习技巧、教学资源等。
第二: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专业教学中,并做为专业课程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到大学城空间去阅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关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学生表现,将其纳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平时成绩考核部分。
第三: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职场礼仪引导学生按照职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时,通过励志教育和职业心态教育鼓励学生。当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训练时,要从职业素质的角度,在专业素质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3 运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
3.1确定职业素质教育内容
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根据高职学生存在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不强现象,开展对学生励志教育。通过收集名家名言、推荐励志电影和用本校校友成长经历事迹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2)根据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注重自身仪表仪态,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尊重他人的现象,开展对学生职场礼仪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中职场礼仪栏目中的文章了解礼仪十要点,以及在各种职业场合下的职业礼仪,举止、谈吐、服饰和仪容等礼节,并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举止和仪表仪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3)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表现怕苦怕累,做事责任心不强,个别学生还有偏执和对抗情绪的现象,开展对学生职业心态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让思维控制情绪,明白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蕴藏着新的机会,并给学生提出处理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平常的心态、感恩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和自律的心态,明白首先要求自我的改变,才能感染别人去改变。
4)为了让学生能更好了解职业情况,培养职业兴趣,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的职业素质栏目中为学生介绍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职场沟通宝典。并结合IT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IT从业人员最关键的职业素质是要喜创新、会沟通、服务意识强、肯吃苦、耐得住寂寞、学习能力强。
5)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结合本人所教授课程分别开设置学习技巧和教学资源栏目。
6)根据学生求职需要,在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中开设置了求职指南栏目,告诉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面试,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
3.2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
在大学城空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首先为了方便学生能迅速查询到所需的职业素质方面资料,在大学城空间本人首页中间部分设置职业素质教育导航栏。通过导航栏,学生可直接点击导航栏上的按钮,进入相应的学习栏目,查看相应的资源。
第二,在大学城空间一级栏目下构建传道、授业、解惑栏目,并设置了三个子栏目,分别为:与同行交流、与学生交流和学习技巧栏目。在与学生交流子栏目下分别设置了职业素质、职业礼仪、职业心态和求职指南等栏目,并共享相应职业素质资源。
在职业素质栏目中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化的几个要素、职场沟通宝典、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文章。
在职场礼仪栏目中介绍了礼仪十要点、举止礼仪、谈吐礼仪、服饰礼仪、仪容礼仪等。并根据具体职业提出接待细节礼节、办公室礼仪、政务礼仪、公务人员举止要求等。
在职业心态栏目中有什么是职业心态,如何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学会带着欣赏心态去观察事物,以及一系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文章等。
在求职指南目中有介绍了简历制作细节,面试需要注意的得分细节,面试过程中,HR更看重什么?并针对具体岗位提出面试销售职位的四大技巧,HR讲述网络编辑求职面试的注意事项,以及网络工程师应如何走自己的职业规划之路等。
还有根据本人所教授的课程分别开设置学习技巧和教学资源栏目。教学资源栏目中包括课件、教学项目、教学视频和教学参考资料等。
4 运用大学城空间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
为了将职业素质教育开展起来,在构建好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栏目和上传共享文件后,于2012年上学期分别在计算机应用1101班、高汽制1103班和办公软件高级操作员选修班,以及高网络1001班、高计算机1001班中开展了大学城空间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对本人所授课班级学生如计算机应用1101班、高汽制1103班和办公软件高级操作员选修班要求必须到大学城空间完成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栏目中的文章阅读,并回复老师,谈自己的感觉。同时,本人给曾经授过课的班级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他们阅读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中的共享文章,并发表他们意见。
2)制定空间职业素质教育考核要求,并将学生课后学习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占平时考核成绩的10%。
3)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课后学习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讲授一些有关职业素质教育素材,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通过一个多学期期实践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很多学生通阅读文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回复有几千条,还有许多学生给我留言表示感谢。
5 结束语
通过大学城空间这平台实现了将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外拓展,通过这个平台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课外学习平台,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注册入学 高职教育 考核评价机制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考核形式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中仍存在定位不明、方向不准等问题。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有的院校在考核中过于强调“专转本”比例,有的院校过于强调“公共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这些问题违背了高职教育的自身规律,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既无特色,又无法在学科与专业上与普通院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注册入学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一些学生自中学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逆反心理,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如个性张扬,兴趣广泛,交际广,见识多,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特别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兴趣不浓。另外,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漠,内心虽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三、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弊端
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仍以“期末统一安排的理论考核方式”为主,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在成绩评价时,总评成绩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加入平时考勤作业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仍以卷面分数“论英雄”。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这种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是,这种考试形式的弊端在于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重要因素,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验证。
2.考试内容老化,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知识考核,轻技能和素质考核,考试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考核题型大多以选择、填空、简答、计算为主。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形式单一化,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考试内容对授课有绝对的指导性,高职生基础本就薄弱,对枯燥的学习缺乏兴趣,为完成“及格”这一使命,只有“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一些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这种考前复习,甚至在考试中通过作弊获取高分,使得学生的成绩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相符,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3.重期末“终结性考试”,轻教学中的“过程考核”。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把学生的总评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大部分,并且期末卷面分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一次考试涵盖了一个学期的知识量,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结果难以正确有效地评价学生整个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个教学全过程,无法时刻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只关注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此外,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这种“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四、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监督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借助考核工具的检测,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达到学业评价的目的。我们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取证和了解,笔者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深入研究探索学生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设计考核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强化教育质量管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围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试评价这一主题,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体系,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体系,即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与校内考试并存,“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职业资格考试,在校内考核中应突出职业素质考核。
2.考核形式多元化、多样化。
考核形式应多元化。考核形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实践调查与报告、小论文、答辩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课程设计、实验设计、手工模拟、实际创作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获得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等,冲抵相关课程成绩等形式。例如:我院中外合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中由澳方教师担任授课的“Make A Presentation”(展示报告)课程,将闭卷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加入“以小组完成报告并展示”考核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培养了参与意识,锻炼了合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真正使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实践,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合理设置考试内容。
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的总结与发挥,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个人思考。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分布特点合理设置考试题量、难度及题型,合理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理论知识: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考查或考核;(2)实验或实践技能:注重基本原理的运用,掌握基本操作、实验或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3)综合素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凭证与账页附在试卷中,即将会计凭证的填制、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纳入期末考试试卷中,重在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4.考核比例应“重过程,轻期末一次性考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依赖任课教师期末划重点,考前搞突击现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即“过程性考核”。这种方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例如:根据课程特点,我院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改革引入过程性考核的思路,除了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外,还将阶段性考核纳入总成绩,实现了“平时成绩+阶段性考核+期末考试”为一体的模块化分级考核模式,最终得出了学生的学科总成绩,层层考核,层层监控,确保课程完成质量全过程监控。下一步改革拟将“会计证”考试作为辅助考核内容,以考促练,以考验学,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将学生的职业证书的获得贯穿于日常教学当中,利于学生的就业,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例如我院《财务会计》课程将课程实训引入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分岗位教学,每个岗位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手工操作:填制会计凭证、填写支票、编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实训作业,并将实训作业分纳入平时成绩当中,如果课程时间允许,则我们打算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训作业,就像考试一样,我想效果会更好,更能体现“过程考核”。
5.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考完就忘、考完就丢、考完不知对与错,无法系统掌握专业技能的薄弱环节等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因为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受益。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核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学效果,促使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不断探索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将考核方式改革与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相结合,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的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明.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