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01 09:3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1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每年的博士硕士生人数都是居世界前列,但是和诺贝尔奖有关的几乎没有,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国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数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中职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职化学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心理学来看,中职学生时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很成熟,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意志逐渐加强,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水平更加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对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主动提出,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化学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创造出世界上新的物质,对事物的验证和创造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在国外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了,创造力在西方国家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在美国,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美国政府对创新文化是鼓励的,在对教育思路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创新教育的伟大的实践者是钱学森,许多的创新理论都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贯通、知识的融合、全面的素质培养。在我国近几年,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和文献很多,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越来越有新意,目前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办法研究。

2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理论基础

2.1创新能力定义及要素

创性能力没有具体的定义,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理解是从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三方面进行定义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个人和社会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创新能力过程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应用,在原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创新能力结构研究的是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构成创新知识的结构。三个方面侧重不同,共同点是创新能力需要实践,需要创新的方法,通过学习的知识参与到科研研究中,把创新的方法应用进来,从而得出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综合的表现,由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知识基础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产生创造新鲜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创造意向表现出来,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手段。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要想从新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矛盾,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开放的,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符号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对事物进行辨别。创新技能是人们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创新学习和创新技巧都属于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知识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创新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源。创新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知识都属于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就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在人们的创新研究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创新知识体系中作为工具的知识系统是创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知识基础有计算机和外语等通用知识,化学专业的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2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复杂,按照学科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理论。哲学理论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哲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认知矛盾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比较有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发展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化学创造能力,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科研中来。心理学理论指出,任何人的创造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励和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创造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外界肯定,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被批评,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不是没有目的地,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加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好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实践性、教研结合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开发出来。实践原则中的实践是认知的根本,实践是创新的根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去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要自己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去实践,才能对知识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原则是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在科研实践活动上要让学生们多多参与。

3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体系要改善,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基础是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系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课程和一个实验就能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是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内容,打破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界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简,在中职院校化学课上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在不对整体知识框架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基础的化学课作为选修课,这样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减少了,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方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化学课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要把科学前沿的新的知识加入教材,要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课堂上要介绍世界最的化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的必修课中要加入创新理论课程。化学方面的创新案例讲座要不定期地向学生召开。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4总结

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中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锻炼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化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中职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中职化学教育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广学.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第3篇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9-02

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二、不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倡导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学课程增加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劳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沿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学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所展开的相应的特色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因此,中国学生学习太多死记硬背,思维死板,缺乏积极主动性。比如在美国,小学生四年级课本中涉及到热气球空气上升的原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亲自做一个热气球,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亲自动手。而在中国,教师按照课本讲原理,学生把书上的重点画下来,考试时照本宣科地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就可以拿到满分。可见,应试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视野狭窄,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许多孩子课业压力大,负担重,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美国,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具有“星探”的职责,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良好的天赋,但在数学等其他课程方面却成绩一般,老师就会把他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学校的画报上,这样不仅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激发绘画创作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过度实施启发教育,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过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方式去启发学生,从而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美国的教育相对来说很宽松:“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主,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多四处走走。整个学习环境很宽松,老师提供了很多快乐,在快乐当中灌输很多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学到东西”。这样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得不到良好的输入,仅仅有动手能力,但却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三、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一)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小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事实去发现和验证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中,改变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突显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解放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改革考试制度,缓解升学压力。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减少或取消一些选拔性考试,革新考试内容,多一些开放性考题,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训练方面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传授核心知识部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适当增加考试与评估,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自由”的度。在美国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都是很随意的,气氛十分活跃,且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好课堂中学生“自由”的度。

第4篇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现如今,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操作性人才,为将来学生良好就业做好铺垫。只有保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可以做出更加良好的优化改进,才可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因而,怎样将就业作为导向,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深入进行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就业脱节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办公软件、互联网应用等等,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同时属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简单的会操作计算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自己也觉得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具备实用效果。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模式。这样的陈旧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完成教学任务当作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流程师生之间互动贫乏,无法保证教学效率。

(三)重理论,轻实践

当今,每一个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计算机理论基础,并没有真正关注实践教学。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进步的社会,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给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站稳脚跟。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的枯燥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影响,减少学习热情。现如今,我国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实践中去,缺乏实践经验,理论无法真正结合实际。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

面对现如今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需要积极地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学与教学当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知识的教学,还要按照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的特长增加一些科目的学习,按照需要增加PS、网站建设、网络市场推广等等实践性强、社会需求高的知识内容,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当中学生使用Excel制作企业工资表、求职表,使用PS软件综合办公软件制作对应的宣传画,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印象,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充分保证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教授学习方式为主,讲授知识为辅助,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真正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碰到简单的课程可以试着让学生们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之前课堂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改变,保证学生不但可以学会知识,而且还掌握学习方法。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要求计算机人才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现如今需要计算机人才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碰到不会的要利用学习掌握,可以深入分析同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就业,想要更好地就业就需要学生自己具备非常高的实践能力。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准备阶段,充分对目前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在教学当中满足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流程中要利用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要求,这样可以更好地通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行业当中去。此外,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增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更好地保证教学模式是将就业作为导向,最后有效地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提高。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优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关注对计算机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优化,有效提高评价方式的考核水平,更好地将计算机教学力度提高。对计算机教学进行考核时不但要采取笔试的方式,还要关注与上机考试融合,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总而言之,在目前的高新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环境下,网络计算机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开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优秀人才。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将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实践,重视评价方式,由此更好地将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但要保证提升自己综合水平,还要培养自身良好的社会竞争力,确保能够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汤红元.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256.

[2]唐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5):241-24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策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实验学习是其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科学有效的物理实验学习不但能够帮助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而且在实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观察与自我思考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但是,即便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逐渐意识到物理实验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学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教学,学生听取学习”的落后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与真实演练的机会,导致高中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目前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缺乏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受传统思想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是非常刻苦的,理论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应试能力极强,然而同样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弱、不善于提出并解决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渐采取措施提升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及教师一时难以转变思想,给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其动手能力较差。

2.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创新缺失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然而部分高中物理老师依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仍然沿用滞后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学校的高中物理老师不重视甚至忽视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际实验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采用视频演练或者教师亲自动手演练实验的方式,使高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由于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同样会忽视物理实验的作用,导致其对物理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建议和策略

1.增加高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激发其积极性

想要改变目前这种高中物理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就必须增加高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衡量物理课堂好坏主要取决于物理实验的质量。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除了对一些必要的物理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授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实验实践,他们的这种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因为只有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逐渐提升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提升,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物理课堂“力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用拉力测量仪等设备亲自体验不同角度力的合成与分解,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学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所以,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可以得知,高中物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无法理解物理抽象概念,使其无法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缺失。所以,在物理实验课堂上,老师要转变传统的只进行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实验课上,老师讲解完必要的关键点以及安全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并设计实验程序,让他们多思考“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3.重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

高中物理是学生奠定物理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只有拥有了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学生在将来才能在物理领域拥有更深远的发展。而众所周知,我国高中学生的学业是非常忙碌的,不可能拥有非常多的物理课堂实验时间,所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动手实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物理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实际问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物理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知识传授者,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电芝,成茂芳.策略发展中的“利用性缺陷”及其防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多媒体形式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由记忆型教育向信息型教育转化,由单纯接受型教育向创造学习型教育转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然而,由于传统教学僵化的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了种种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如: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基于这些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另外,尽管知识是由语言赋予一定的外在形式,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根据学习者自已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2)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作为指导我们教学的教材,其知识体系往往滞后于现实中知识的飞速发展,若在教学中还是一成不变地按原来的知识体系讲解,所学的内容就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知识点及时剔除,适当补充更新的知识,以形成更具生命力的崭新的知识体系。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做法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迅速地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它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1.设置疑问模式教师或学生置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自己解疑,师生共同归纳,再设置相应训练以加强化和反馈。这种模式以疑问为线索,以解疑为动力,以活动为手段,以澄清问题、强化知识、能力为目标。

2.目标驱进模式。教师出示目标,或学生自行确定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

3.自学、合作模式。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能动的学习。该模式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知识。

我认为,这三种模式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两种模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融合为一体。第三种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更进一步提高教学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

第7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65-01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里笔者谈谈在中学信息课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立足基础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硬件的不断更新使学 校的计算机教育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软件使中学计算机教育无所适从。面对这种状况,中学计算机教育必须摆正位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都立足于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更新虽然迅猛,但构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光学设备、声音设备的基本原理没变,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数学基本知识没变,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依旧是当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学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模型,这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中学阶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基本设备的功能及其简单的操作 方法,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操作的基本技能,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各部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不应以某种计算机语言为蓝本进行介绍。原理和方法是基础,具体的语言应用是该基础知识的应用环境,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主次关系,不仅脱离了中学基础教育为学生传授基 础知识的特点,也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受到限制。当然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脱离具体语言进行 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机语言说明有关原理也是必要的。

四、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中学生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

第8篇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门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方法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目前课程教学多是以传统理论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学生反映上课即使听懂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不知如何下手解决,尤其编程能力弱的学起来更加吃力,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课程涉及知识点多,理论性强,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尤其有具有较好的编程功底,这使得学这课程之前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实验课程中学生独立完成的是一些已有结论的验证性实验,以致学生软件编程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3)课程考核以闭卷理论知识点考核作为重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可能死记硬背一些概念甚至一些编程题目,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以上问题,按照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规律相应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探索,以CDIO教学模式(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进行每个教学环节落实,让学生以自主主动地、有机联系地方式学习。CDIO模式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创新、设计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强调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能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实验部分的改革。

2.1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CDIO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牵引,以任务为依托,把课堂教学环境模拟成CDIO教育环境,即以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任务,整个项目具备详细的系统开发过程,有较完整的系统结构、及基本需要的一些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中有数据能演示,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2)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向学生详细地介绍项目任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各个环节,从项目任务的需求分析,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到后期的运行和维护等。尤其一些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为了便于、强化学生理解,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小任务。(3)通过项目任务的贯穿,可以对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后续课程的知识点以设问方式引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这种使前后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知识结构更系统。

2.2实验教学设计

以往实验课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本很快能找到解决路径。加上现在实验课时有限,通常布置一些小的项目,尽量涵盖课堂教学所涉及知识点,比如布置编程实现计算器。4-5人组成一个小组,以组长牵头组织大家分析,分配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协作完成。在这过程中包含一个CDIO项目周期[1](构思———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方案、实现———编写代码、运作———作品测试、演示等)。实验课各小组汇报并演示所开发设计的项目。根据演示作品功能完整性、美观性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实验考评的依据,在这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合作沟通能力也得到锻炼。

2.3积极参与各类竞赛

多年来,我们都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类似比赛,通过参与比赛,学生编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个台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比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习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学习积极性相应地也提高了。这种做法也是符合CDIO理念,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的。

2.4教改存在问题

教改中存在最大问题可能是项目任务资源不足,类似教材不多,可供参考的有限,每个项目任务要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包含各知识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编制。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应该素材不断会增加,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

3结束语

第9篇

一、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态度不端正。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化学已经没有计入总分。以至于在有些初级中学都没有给化学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态度,所以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学生认为化学成绩不是影响中考的主要因素,把化学归为次科或者是偏科。被动学习,通常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只要记起来就可以了,所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做法,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许多不良的习惯。

2、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化学式的意义、酸碱盐的反应等。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够体会。而初中毕竟才一个学年,要学习这么多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3、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差。虽然教材改革增加了许多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对待实验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心态,对高中的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衔接过程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刚进入高一的第一节化学课的重点不是复习,而是强调高中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已有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提醒”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自发地学习化学。

2、复习理论知识。

虽然在高一必修一的教材中有穿插复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形成体系,对学生复习初三基础知识造成困惑。所以个人认为准备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复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意义(大约2节)。

(2)复习原子的构成,从原子核的构成到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从核外电子到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和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规律、顺口溜等(2节)。

(3)复习1-18号元素的符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并通过物质的构成来判断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1节)。

(4)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以及表示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节)。

(5)复习O2、H2、CO2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实验基础(2节)。

(6)复习酸碱盐的性质(3节)。

(7)小测及评讲(4节)。

有针对性地从微观结构开始复习化学用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对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那就是高中化学有要求而初中课本不作掌握要求的内容。比如:氧化物的类别、酸、碱、盐的概念,同素异形体等等知识应该再做适当的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建议高中教师应该去通读初中化学的课本和大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调整高一必修一教材的教学顺序。

(1)将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识放在第一单元之前来学习。

(2)把第一单元里的《物质的量》移到第二单元《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学习。

(3)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之前应该复习初中的实验基础。

操作,有条件应当准备一两次基本操作的学生实验。

调整以后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就变成了: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量的关系配置溶液。

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与衔接了初中知识,并且把“物质的量”这个难点往后推移,减轻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况。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善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会以“看热闹”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实验,那我们就在实验教学的开始以“魔术”(一些课后兴趣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件事、一句话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爱”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第10篇

后进生在一般老师和学生眼里是调皮、捣蛋、不求上进、不学无术、只知道拉班上后腿的人,他们整天就沉迷于上网、看小说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并且也被老师和同学们归类为以后没有前途的一类人。事实上,据现代科学家分析,这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空间能力都相当强。正是这些能力使他们在学校学习外的各项交往和其他能力有着比其他同学更优秀的一面。特别是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中,他们充分发挥出他们所具有的“情商”,使得他们在社会上混的有声有色。但由于在中学时期的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不完整,也使得他们对新知识和高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最终可能出现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优秀生中却也出现了在社会实践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接受新的理论知识很强,但动手能力却令人堪忧的现象。正是如此,如何达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接受新知识能力,即能让他们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又能和社会实践接轨这两方面的平衡是目前许多一线教学工作者最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结合后进生的特点上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上做出了几点思考。

一、课前教师做足准备,力求从基本概念中有所创新

后进生数学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数学基本概念上的不清,即所谓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这原因有两点。一是后进生以前长期的数学底子不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在上课时授课的方法不对,对数学的最基础的概念没有重视或者讲授清楚。数学概念往往枯燥无味,传统教学上教师只管“授”,学生只管“听”的填鸭式灌输方法。不仅使教师感到在唱独角戏,学生昏昏欲睡,大部分学生更是认为其不够重要也不够有趣,花在对概念理解上的时间也就相对不多。如何在数学概念的讲解方法上让学生从根本上去重视数学概念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了解,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讲数学家们在推导出相关概念时的动人情节和生平故事以及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授课方式。在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又能启发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的良好课堂氛围。

二、课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能力和反复学习能力

后进生在空间想象方面的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长期的网络游戏不断的锻炼并提高着他们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掌握几何和数形结合等知识时,显得比其他同学理解更容易接受。

所谓“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观察、理解、分析等具有抽象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做到让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实物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特别是在涉及到立体图形、轨迹等。在讲解题目的同时,将一定的实物、模型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模拟演练。比如在讲解什么是中心线、什么是重心等问题时。可以利用实体空心模型,用一些线绑在上面。让学生进行实体观察,自己找出什么是中心线,重心。以便加深他们的印象。这样有目的、有层次性的训练,能比较快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长期准备一些较小的容易制作的数学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中让同学们准备一些纸板,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四边形、锥体等,给予他们实际的观察能力的机会。

三、课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现在的考试题目也逐渐倾向于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比如建筑工程问题,银行利率计算问题等。而不是类似于以前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寻找些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类型的题目。要激发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发现并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从掌握“理论”到解决“实际”再从“实际”中巩固理论这样一个反复的良性循环,并不时的给予学生较多时间进行充足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利用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后进生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喜欢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而不喜欢枯燥无谓的理论。因此,教师选题要“精”“杂”且“新”和分层次性。所谓“精”就是要在选题中不要搞所谓的同类型的“题海战术”,那样只会使学生做许多无用功。而“杂”则是指出题的题目所涵盖的知识点,要“全”,要面面俱到。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整体而不是某个点。“新”是指考察的题目要紧紧跟随社会环境,要具有现实意义。空洞的纯数字的计算是没有必要的,也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最后“分层次性”对后进生尤为重要。将考试题目分为: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和挑战题。后进生的题目应当偏向于基础题为主。只有这样,后进生在不断对数学感兴趣的同时又能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成绩和实践能力也能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谁也没有能力单方面的说很快的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并且,学生学习成绩的出众本身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这说明该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只有高考这个指挥棒能比较公平的从整体上去选择优生的指引下,我们只能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和成绩挂钩。但高考题目的选择越来越与现实生活问题衔接,所以,对后进生刻意的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他们不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

第11篇

一、钢琴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钢琴是乐器中的无冕之王,独奏、伴奏的作用强大,是教学中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钢琴演奏技法多样,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和声效果突出,对儿童良好乐感的形成意义重大。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钢琴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练就过硬演奏技能,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开设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向大型标准化发展,钢琴已不再是稀缺的教学设备,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设施的良好技能。这种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开展好学前钢琴教学。

二、钢琴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技能课程,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技能。课程设置要适合学前教育的需要,单纯照搬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过于注重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显然不符合专业需要。将课程设置得过于简单,又会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驾驭的窘境。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应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的教学特点,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正确教法、学法。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对象,要因材施教,不能吃大锅饭,应分梯度、层级、维度来科学合理地开展有特色的钢琴课程教学。

三、钢琴课程设置的梯度、层级、维度

设置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为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从课程设置的梯度、教学对象的层级和教学内容的维度上来分析。

(一)钢琴课程的梯度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技能需要,我们在钢琴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1.钢琴键盘基础课

钢琴教学是要经过不断训练的,要熟悉钢琴的演奏特点,练习手指的灵活度,让学生切实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本的练习内容有:对手指灵活度的练习,如《哈农》;对钢琴曲的练习,如《拜厄钢琴教程》。这些钢琴曲集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对钢琴演奏有充分认识,学会钢琴演奏中连音、跳音、段落划分、旋律弹奏技巧。

钢琴键盘基础课是钢琴课程中的基础部分,后续的课程设置要建立在键盘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贯穿其中,不断地加强弹奏技能训练,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

2.乐理类辅助学科

乐理是“音乐理论基础”的简称,包括读谱记谱以及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通过对简单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用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性,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高及乐谱的理解能力。①学好乐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消化理解弹奏钢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音乐记录符号,加强对所弹奏乐曲的理解。

音乐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和声、曲式分析、指挥、欣赏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设,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音乐理论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

3.钢琴即兴伴奏

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带领幼儿学唱歌曲的课程较多,这不但需要幼儿教师有娴熟的弹奏技巧,也需要有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儿童歌曲大多短小简单,旋律活泼明快,教材中一般没有给出伴奏旋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自行来进行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钢琴演奏能力、曲式分析和旋律分析的能力、配置和声的能力、伴奏音型、伴奏规律的掌握能力。在具备了这些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实际配伴奏练习,尝试多种伴奏音型和伴奏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弹奏的伴奏方式。正确处理好一首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的伴奏音型,使其有一定变化,更富于张弛的韵味。另外,即兴伴奏还要不断尝试移调的练习,熟悉各个调的音阶排列。

4.儿童歌曲创编

儿童歌曲的创编,涉及作曲的知识。作曲是音乐教学中的上层建筑,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行作曲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拟定为儿童歌曲创编。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知识理论不是最深厚的,但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却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素材,可以说是儿童歌曲创作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细心观察,尝试创作儿童歌曲作品。

(二)钢琴课程的层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中不能按照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层级来对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教学上一定会收效显著。分层级进行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成绩评定上都区别对待。通过层级式的教学,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学习目标,不会因为程度差异太大而产生厌学甚至是放弃的心理。合理的层级考核方式也让学生减轻了学业上的压力,只要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

(三)钢琴课程设置的维度

钢琴课程设置的维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上来考虑,明确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与其他专业钢琴课程之间的区别。区别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使用上。同样的钢琴基础课,学前教育的教材要和其他专业有所区别,选择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要体现“教学形式的最优化”,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

钢琴课程的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学生技能夯实提高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认真思考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规划钢琴课程设置,使我们的钢琴教学取得更大的收效,使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达成钢琴课程科学设置的初衷。

注释:

①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2.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2.

第12篇

关键词:双向阶梯式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老师们纷纷在各个领域内尝试着探究、合作、自主等《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模式[1],我通过综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当前教育形式、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并提出了“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纵向、横向两种阶梯式教学的一种教育理论。经过实践观察及有目的性的教学实验,证明阶梯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综合运用各类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双向阶梯式教学才是成功的保障。

1.研究内容

我们将阶梯式教学分为两大类,横向阶梯式指的是对学生按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分阶梯,纵向阶梯式是指对每个阶层的学生的授课和教育过程的阶梯式分层,即采取“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而“双向阶梯式教学”模式将纵向、横向阶梯式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是将班级内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分为三组,针对每组学生进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阶梯式教学,从而达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七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总结推广了课堂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便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沿用至今[2]。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的教育家逐渐认识到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动手机会少,创造性不易发挥;教学目标“一刀切”,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等。因此,人们在质疑、思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寻既能保持教学规模,又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形式。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了“活动分团制”的阶梯式教学的雏形[4],国内众多学者也相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阶梯式教学实验首先在上海市拉开序幕,随后,江苏、浙江、辽宁、四川、湖南等几省也逐步展开了阶梯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如孙琪的《阶梯式”教学的尝试》,何龙泉的《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李富忠的《阶梯式小单元教学法研究》,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阶梯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

3.研究的理论基础

阶梯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所擅长的能力是不同的,阶梯式教学方法确切地讲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按阶梯式分布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按照教学要求拾级而上,不断取得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4.研究方法和步骤

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包括横向和纵向阶梯式教学两部分,“横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根据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分为A、B、C三组,A组为学习成绩好兴趣浓接受快的学生,B组为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C组为学习成绩较差接受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按组别重新排位,针对A组同学,实行指导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其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对B组同学,实行引领式教学,在扎实掌握教材要求内容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对C组同学,实行基础式教学,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框架,在基本框架掌握后略加延伸。“横向阶梯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加提高,一,备课:对A组学生,制定完善的自学提纲,注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B组学生,以教材要求为主,将教学要求内容牢牢掌握,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对C组学生,教师应提炼出基础知识框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课堂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A、B组的授课时间只需点到为止,一般10分钟左右。C组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教师应将基础知识框架的掌握作为主要方面,在提高基础的同时,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争取向A、B组同学转化。三、作业,应充分考虑到三组同学的实际,对A组同学,简单的基础问题可以简单带过,侧重于思考性和趣味性的习题,对B组同学,布置课本上必要的习题和一些选做题,对C组同学,只要求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不出一些基础习题,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纵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对三组中的每一组都实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第一步“问题设置”: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明白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吸收相关知识,问题的设置应坚持积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通过创设“悬念式”、“直观式”、“阶梯式”、“辐射式”“开放式”问题情境,以置疑、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场所。第二步“实践引导”:提出问题之后,应有步骤、有方法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第三步”结论分析:在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最后应对该过程进行总结式的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我自己能不能发现类似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到了哪些相关理论?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纵向阶梯式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需要做较大的改进.就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5.双向阶梯式教学法的实用性及社会价值

我们这项研究的应用价值是针对目前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浅表性、随意性等问题,通过对双向阶梯式教学相关理论再进行广泛系统的查阅和分析总结,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理论,然后在所带班级中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利用统计学方法及相关标准化量表、调查问卷、考试成绩相关分析等,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以期能够得到推广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关胜霞.教学论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琪.“阶梯式”教学的尝试[J].天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