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60-03)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存在着浓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对生活没有更高要求,小富即安的思想。表现在事业上即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映到工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中,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小改进和小革新。
2.投机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投机机会,于是一批头脑灵活的人很快富了起来。由于致富快,其中一些人滋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态,表现为虚荣心膨胀。反映在行政工作中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即为不讲科学,盲目做大。这种心态貌似积极向上,实际是不讲科学,对于真正科学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很大危害。我国后发区域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保守心理。我国有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冒尖、不要率先变革,以免遭他人攻击。于是,有些人以和大家一样为满足,不做出头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敢创新。这种保守心理压制着创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影响尤其深刻。
(二)影响后发区域创新模式发展的积极文化因素
伴随着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文化环境已有所改善,一些有利于创新模式发展的人文因素,逐渐构成了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潜力。
1.敬业精神的增强。随着后发区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就业困难使人们的敬业精神有所加强。过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开小差、干私活等现象越来越少,企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2.都市文化的影响。随着后发区域交通、通讯、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人们受到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出小农意识的文化氛围,开始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有所增强。
3.移民精神。随着发达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后发区域以其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空虚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打工者。区域内移民的增加,使地方文化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更多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于创新。这种移民精神使美国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使用技术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模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诞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2]。而我国的深圳能在全国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也是得益于这种富含创新因素的移民精神。
4.游子效应。近年来,后发区域游子返乡发展或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形式支持家乡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游子成为后发区域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加快了后发区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间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利用好区域内“游子”资源,挖掘地方人文潜力,对改善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实现后发区域创新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
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行为则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中观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本文着重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后发区域的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为止,我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3]。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大举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其中“二五”和“四五”时期,为了备战,国家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的36.5%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在1949―1979年的30年内,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7∶3转变为6∶4[4]。
这段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及其相关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一批工业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科技与工业基础。这段时期,区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我国在西部建设的多为技术层次不高的资源型工业,对当地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不大,使西部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还有一些地区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政策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滞后,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因战略位置不佳,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设施都不予设立,只发展了一些日用轻工业,致使当地科技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2.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
1978年,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由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为地区不平衡发展,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技术合作,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对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和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使其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实施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给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0世纪70年代实施东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迅速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据统计,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投资1 300多亿美元的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仅1993年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的2/3以上[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先后成为工业品的净输入地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起推动了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东倾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又迅速提高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9.4%下降到1994年的41.4%。
东西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两大地区技术创新基础的差距,如前页表1所示,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显示,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明显落后于东部,这势必造成西部技术创新发展的滞后。
3.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千年以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02年的3年间?熏国家在西部仅国债投入就达1 600亿元,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额的35%[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2004年?熏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943亿元增加到13 749亿元?熏增长2.49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4 394.63亿元增加到22 920.87亿元,增长59.2%,这是西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由此,西部成为了东南沿海、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主导发展区域。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已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配合西部开发,许多国内外企业抢滩西部,各种促进西部资金、人才、技术流动的交易会、会、论坛相继在西部举办。经过五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以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为例,在1998至2001五年间,R&D/GDP年均增长率已明显超过北京和上海(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显示,区域发展政策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各相关要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后发区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也就是说,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
我国后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引导技术创新发展、规范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引导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显示,地方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得当的地区大多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很快、创新模式已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变,而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创新模式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大多疏于引导,或是引导不当。
以区域创新发展迅速的深圳为例,对于深圳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市政府都有过前瞻性描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八五)“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九五)“科技域”(十五)。这一过程正是深圳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走向高级化的形象概括,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还先后编制了《1990至2000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指南》等等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导向政策大多不够细致、缺乏前瞻性,在技术创新中长期计划的制订上盲目跟风。“九五”计划显示,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省市都集中选择汽车、电子、冶金、石化和机械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至于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已达97.9%,足以说明许多后发区域在导向政策制定上的盲目性。
2.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过程中应发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服务。按照这一职能定位,后发区域政府都积极地颁布了一些鼓励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旨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后发区域的优惠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政府工作流于表面,“重制定,轻兑现”,使区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应该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各级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否则所有旨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都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1999(6).
[2] 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启示[J].上海经济,2000(2).
[3] 姜绍华.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齐鲁学刊,1999(2).
[4] 李戈.区域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5] 孔德涌,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53-54.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度关注和重视只能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果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健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将理想转化成现实,通过资金环境的优化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来,进而对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而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江苏全社会84%的研发投入、80%的创新成果来源于制造业,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因此,必须把制造业作为主要领域和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要有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加以推进。江苏制造业总量已经连续六年全国第一,达3.34万亿元,但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过去长期支撑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优势逐步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亟需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动力机制上实现新的扩张性增长的指望,根本转变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要有创新发展的自信力。党代会报告指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要把做强实体经济作为重要取向,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并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这为创新发展制造业明确了方向和路径。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7万户,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20家。江苏工业门类齐全,8大工业行业有6个过万亿元,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占有率、话语权和竞争力。而且,我们本土企业中不乏依靠持续创新占领发展高端的先进典型。我们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和雄厚的资本实力,所以一旦某项技术创新突破,很快就能凭借世界级的制造能力而获得规模化的应用。
要有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产业双优势,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家要瞄准市场,扎根制造业,自觉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顶住各种诱惑和干扰,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各细分领域。要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我们政府部门则要当好“店小二”,与企业家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通过战略、规划、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释放创新的活力,营造创新的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经信委主任)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7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农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已经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农业必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国家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始终缓慢发展,处于滞后在状态。在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低于其他产业,投资强度与非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就会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不断地变化,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造就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急剧减少,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等不良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1.3 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由于资金投入和政策等问题,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越来越低,已经无法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导致大量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另谋生路,从事商业工作。农业技术创新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不良影响。
1.4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创新属于应用研究,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分配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但是基础研究的经费却明显不足,这样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分配,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潜力,减少基础研究的投入将会使农业技术创新失去坚实的后盾,进而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2.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想要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供需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健全的农业技术中介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的帮助。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加强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在农业院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更新发展。
2.2 合理优化布局科研机构
面对科研机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鼓励进行分工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科研组织等,积极推动科研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2.3 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还应该吸收一些新人,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农业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2.4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都应该综合到生产成本中,政府积极加大投入,合理分配,才能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政府还可以尝试鼓励企业个人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以此为农业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资金,才能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3 结 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农业资源的约束发展,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农业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各国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仍旧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倍受重视,这就需要我国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什么?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概括,如计算机化企业、网络式企业、虚拟企业、数字化企业、灵捷制造企业、以信息为基础的企业、学习型企业、二元性企业、智能企业和知识创造型企业等,这些概括只是揭示了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从实践活动的视角看,都未能深刻地揭示企业未来发展的本质。
可以预料,未来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变化步伐加快,竞争的程度也日趋强烈。新产品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未来工业企业若不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本原,就无法实现“以需定产,产需结合”,更无法实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一句话,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由生产经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必然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选择。
事实上,综观20世纪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企业愈来愈自觉地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视为自己的核心职能。特别是近30年来,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创新即死亡。如今,企业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循环流动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它们以美国的英特尔、日本的日立、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海尔等为代表,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经久不衰、持续技术创新,公司也因而不断成长。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技术创新型企业就是指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这里,持续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不断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指企业适时地从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新的正确的技术轨道的活动过程;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性。实质上,持续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即技术家族创新的常规阶段和战略技术创新的非常规阶段。
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保留了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优点,同时又有了新的内涵。技术创新型企业把企业竞争从单纯的生产竞争和营销竞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的制度化,集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
3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
典型的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主要由生产学习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构成。
生产学习系统是指企业对既存生产制造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主要由生产现场人员,通过在干中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途径,持续改良既存的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生产学习系统是整个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它不仅使生产技术更趋完善,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是搜寻系统的“助手”、“耳目”。
搜寻系统,是指在企业既有的技术模式基础上,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进行有关技术家族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但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还在不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当前利润的源泉。
探索系统,是指企业进行战略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探索系统的功能是为企业及时捕捉下一次技术创新浪潮,研究开发和孵化全新技术及其相关生产经营系统,培育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
文化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塑造和更新的过程。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的创新文化即是文化创新系统的功能,文化创新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最高管理层。
4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发展机制、社会运行机制、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其中,社会运行机制是基础;创新发展机制是根本,是灵魂;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是具体内容。
4.1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稳定模式。它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组织系统,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社会运行机制具有正反馈性,即由于它的作用,技术创新型企业向社会不断推出优质新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形成较高的技术创新信誉和声誉,使企业更经济、更多地从社会中获得新的技术创新需求,以及科技信息、科技人才、资金等社会创新资源,进而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这种正反馈社会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得以成长的社会基础。建设这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既要依靠社会又要依靠企业自身。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科技体制的建设,为形成这种机制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这种机制。
4.2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指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由技术创新到获得利润,由利润支持再技术创新,再创新再获得利润的良性循环,企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持续技术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创新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企业获得的利润主要依靠持续创新。在重视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技术创新型企业更重视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技术创新活动;②技术创新投资大。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持续创新都投入巨额资金,有学者指出,成功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从成熟产业的1%~2%到高技术产业的15%~20%。
4.3创新运营机制
创新运营机制是指具体技术创新项目运营的稳定性模式,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强烈的市场导向。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适应和满足显在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和重创潜在的市场需求;②注重技术积累,形成技术进步的不断循环。技术创新产生的不仅是新产品、新工艺等有形的产出,还有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产出。技术创新型企业注重这些无形产出的管理,把它作为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基础;③积极开拓潜在市场。技术创新型企业较一般企业更关心未来,它们利用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能较早地识别一个潜在市场的存在,并倾心培育。
4.4组织管理机制
企业的创新运营机制是通过企业的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具体保障的。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是指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技术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战略,实行企业R&D、生产、销售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地协调三部门的活动;②研究和发展制度化。企业确立了研究和发展的价值,制定了企业研究和发展的有关规范,拥有一支稳定的、有实力的研究和发展的队伍,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研究所等;③生产和销售部门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
5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
中国工业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或许最大的成绩就是我国企业整体上已由“生产型”转向了“生产经营型”。下一步我国企业改革的任务就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潮流,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使我国企业整体上由“生产经营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应充分认识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紧迫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要与之竞争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如果我国企业不走持续技术创新之路,不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我们就永远只能挣“劳务费”,与“超额利润”无缘,企业求富求强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势在必行的。
在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已经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我国试验了多种新组织形式,如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园等等。这些都为发展技术创新型企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明确认识,深化改革,切实推进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摘要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系统研究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并提出了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型企业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摘 要: 可处置性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大而不能倒”问题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与启示 国际组织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及启示 分析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法律制度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及规则的构建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创新发展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的确立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监管趋势浅析 论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对策 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系列评论之三》:如何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监管模式与规则的建构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研究综述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及在我国的应用 【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系列评论之二】大型金融机构危机挑战传统观点 亚投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新发展 试论科技查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从网红经济看创新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 图书馆导读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与创新发展 对金融机构信贷调查报告中非财务分析重要性的阐述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Guidance on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Fu-nctions and Critical Shared Services[J/OL].FSB,2013,(16) [2013-08-20].http:///publica-tions/r_130716a.htm.
[5]Guidance on Developing Effective Res-olution Strategies[J/OL].FSB,2013,(16)[2013-08-20].http:///publications/r_130716b.pdf .
[6]Guidance on Recovery Triggers and Str-ess Scenarios:Survey Results and Areas forFuture Focus[J/OL].FSB 2012,(16) [2013- 08-20].http://financial publications/r_130716c.pdf.htm.
【关键词】对外贸易企业 创新发展 模式 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外贸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外贸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其整体的竞争力提升较慢,主要是由于其缺乏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对我国外贸企业近些年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创新发展模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不高、缺乏自主知识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因此,必须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审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完善的、针对性的措施全面实现我国外贸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钱,企业的外贸风险也不断加剧,而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前阻碍我国外贸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其对市场风险的分析不足,外贸企业随时会面临汇率动、利率变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风险,其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有限,缺乏风险预警的意识,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会埋下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的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限,主要依赖于国际订单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其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加之不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其整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一,很多外贸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其对互联网+等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对其应用能力掌握不足,因此在整个外贸中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其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处于被动。其二,由于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不断发展,很多外贸企业难以借助单方面的力量紧跟科技的变化,其在资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科技带动创新发展模式难以在短期内顺利实现,其经历的周期较长。
(三)缺乏自主知识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品牌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我国很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只是挂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限,相关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比如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存在欠缺等,使其没有动力进行自主知识品牌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和核心技术,使得很多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其创新发展模式显得十分艰难,因此难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众所周知,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也提升了风险隐患,提升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任何外贸企业在创新发展模式过程中所必需的能力,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国外贸企业在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全球行业内的相关历史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分析和研究,以此提升其对未来市场变动的预测能力,时刻注意利率变动、汇率变动、金融风险等可能带来的风险,为自身的贸易创新发展模式设立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在设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严格落实风险应对措施等来全面增强外贸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此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奠定基础,降低各项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现代化信息科技的发展对全球外贸发展格局的冲击不断增强,在互联网贸易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贸易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要全面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一方面,外贸企业必须要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紧跟全球步伐,以战略性的眼光来规划其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比如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都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来提升效率,以此提升实现创新发展模式,避免被全球贸易发展所淘汰,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应全球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创新性人才、制定应用科技信息的规划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来创新发展模式。
(三)以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措施。其一,外贸企业要通过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品牌发展之路,根据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自身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以此实现全面的品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品牌,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模式,尽快实现对发展模式的创新。其二,外贸企业要充分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进行产品技术创新、营销能力创新、客户管理模式创新、内部管理创新等各项措施来全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使其在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充分的保障,缩短发展模式创新的周期,最大程度上降低发展模式创新的成本。
四、总结
对外贸易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还缺乏创新性的发展模式,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必须要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以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出发,创新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以此全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任庆.电子商务发展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23).
一、 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创新发展意识不足
中原传统文化带来的“小富即安”“求安稳、惧变革”心态均不利于河南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变革。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河南多数企业对重大技术路线变革、产业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应对意识和策略,甚至一些企业主至今没有意识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认识到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变革性的,仍然把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传统产业的筑底回升上,对新技术、新产业、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等的投资意愿不强。而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创新发展的意识,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仍然聚焦于传统产业项目、聚焦于大项目,把有限的政府资金补贴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低端制造环节,致使河南工业明显地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倾斜。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投入长期欠账。长期以来,河南企业实行以技术模仿为主导的科技升级路线,自主研发意愿不强,研发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河南在智能化以及相关高端装备等领域尚没有形成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先进技术的储备更是不足。
二是科技与教育体制制约。河南虽然有不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科研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科技研发与产业体系处于分离状态,致使高水平创新不多、创新效率不高、科研成果转化不足,产学研创新协同效应难以发挥,科技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本地制造业也缺乏有效互动。
(三)人才支撑薄弱
河南在新兴产业领域严重缺少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多数行业存在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短缺、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基础、创新能力、装备水平与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对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素质的较高需求,致使这些企业难以进入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
(四)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仅为14.42%(安徽省为35.29%、湖南省为17.7%),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河南虽然已经建立了72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3个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但是这些产业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整体上服务水平不高。而且,河南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高,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内部化现象普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存在“小、散、弱”问题,不利于那些没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及时、便捷、低成本地得到技术服务或者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
二、对以创新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财税金融政策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形成稳定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尽快建设培育一批能够走在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的研发创新机构。
2.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制约河南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因素,以系统化改革思维构建有利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制度环境。着力打通科技与先进制造业间的通道,进一步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引导科技创新与河南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对接。着力深化政府间合作创新机制,为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积极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介科技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专家服务小企业”活动,尽快建立专家定点服务试点,逐步形成专家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帮助中小制造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集中创新资源办大事。聚焦区域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在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河南的优势产业、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构建联盟创新网络,通过各类创新参与主体的联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力争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在原有的优势产业领域实现技术赶超。
(二)企业层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如创新的开放性,创新的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软化、绿色化等,这些特点也促使企业的创新模式与路径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创新的主体,河南企业要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新内涵、新特点,实现创新模式转变。
1.由封闭式独立创新向开放式合作创新转变。开放式创新能够统筹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快速地把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创新思想转变为现实的产品与服务。与封闭式独立创新相比,开放式合作创新能够加快研发速度、实现研发的成本共担与风险共担等。河南的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企业还可以通过开源创新、产业链合作创新等实现技术进步。
2.从线性创新向非线性集成创新范式转变。先进制造业具有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随着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大、不同学科技术的融合性增加以及创新的风险加剧,技术创新模式从线性创新逐渐向创新各环节并行化、技术集成化等方向演进。企业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开展集成创新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3.从硬创新向软创新转变。我国以往强调的多是技术创新(即硬创新),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软创新,其实对企业而言,软创新同样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突破点,如逸阳女裤连续多年打破中国女裤电商销售记录,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经营的互动,而电商销售的项目管理模式,也是河南服装业的首创。
4.由渐进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对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在新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应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本行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适度开展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加强重大技术储备,以免因为只注重渐进式创新而被产业出现的重大技术创新所淘汰。
5.由标准化制造模式向个性化制造模式转变。适应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需求,推动企业制造模式向协同制造、虚拟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先进的个性化的制造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转变,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需求。
[关键词] 国家创新 行业信息资源 配置体系
[分类号] G203
行业创新建设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资源配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国家创新进程的加快和行业创新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使面向行业创新的传统信息资源配置模式面临着深刻变革,由此提出了国家创新发展中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问题。
1 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国政府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各行业领域陆续开展一系列信息资源配置活动,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行业独立运行的分布式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结构。然而,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传统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其结构与功能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的信息需求,由此制约了国家的创新发展。
1.1 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主体及其功能定位
信息资源配置主体是整个配置活动的执行者,其配置行为与相互作用关系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它们在整个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1.1.1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政府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在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管理引导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体系结构下,各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由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规划管理,由此形成了分工明确、隶属严格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管理格局。各职能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安排、法律监管等方式协调各行业内部配置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规范配置主体的各项配置行为。
1.1.2 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由行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代表着行业内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行业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实施配置工作计划,指导行业内企业主体的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信息、创新成果查询与推广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1.1.3 公共信息服务机构 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除了利用自身存储的信息资源进行创新生产外,还需要大量外部信息资源的投入。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作为面向社会的服务型信息组织,存储着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提供者。我国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主要由公共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政府主管的各级信息中心等组成,不仅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平台,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成本。
1.1.4 各类企业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主体,在行业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资源生产者、利用者、需求者、供给者的角色,是配置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行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企业的信息资源应用效果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企业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平衡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供求关系,提高企业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明确不同企业的信息需求、掌握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是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有效开展的前提。
1.2 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现状
按照各配置主体的具体功能,我国当前所构建的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采用了政府集中管理下的分布式配置结构,各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由相应的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分工管理,各行业协会在政府部门的规划部署下承担具体的配置落实工作,协助政府管理、指导企业的配置活动,企业之间则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信息资源传递与分配,由此形成了若干个多样化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子系统,如图1所示: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子系统遵循各自的配置标准、配置机制独立运作,围绕本行业的创新发展目标,以行业内部企业的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具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以此维系整个行业的正常生产运作。由于各行业配置子系统相对封闭和独立,系统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各系统除了利用自己开发的信息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外,主要依靠各类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进行资源补充和扩展。从信息资源配置效果来看,由于各行业的信息资源丰裕程度和配置能力各不相同,其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利用DEA方法对2008年我国15个主要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限于篇幅省略计算过程),分别设立“信息人员数量、政府信息化建设支出、行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支出”三个信息资源投入指标以及“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新产品产值”四个信息资源产出指标,结果如图2所示:
从测度结果来看,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不高,只有农业、计算机服务业和信息传输业三个行业的DEA值达到了1,即只有这三个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其余13个行业都处于配置无效率状态,且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行业的DEA值都低于0.5,说明这些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都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所采用的这种分布式、独立运作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1.3 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初级阶段,分行业构建的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各行业特色化的信息需求,突出了各行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但是,这种分布式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并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系统隶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其配置目标、运行标准都难以统一,各系统在国家创新建设中呈现独立发展的格局,导致配置效率较高的行业能够不断利用信息资源提高自己的创新实力,配置效率较低的行业则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使得行业间的创新绩效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由于各行业配置系统处于封闭、独立的运行状态,系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使信息资源难以在各行业间实现均衡分布,导致不同行业出现信息冗余或信息匮乏现象,影响了国家的整体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各行业在创新生产过程中,都需要从公共信
息服务机构获取资源,对于一些稀缺性信息资源而言,行业间势必会产生竞争现象。而在现有的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中,尚未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公共信息资源分配方案,这无疑会导致行业间产生更激烈的资源竞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发展,由此推动了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变革与重构。
2 国家创新发展对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的要求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行业的紧密配合、协同发展,由此促进了产业创新价值链的延伸和行业创新业务的交叉融合,使行业创新活动逐渐朝着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创新活动的综合化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与其业务相关的专业化信息资源,还需要来自其他行业、内容丰富的多样化信息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信息资源配置活动逐渐由行业系统内部的独立运作扩展到行业间的协同合作,促使各行业系统纷纷寻求新的配置模式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的要求。
2.1 配置机制的社会化转型要求
信息资源配置作为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应纳入国家整体创新发展战略轨道,实现面向社会的配置机制转型。在配置管理模式上,应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实现国家统一规划下的协调管理,强调各行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协调运行。
2.2 跨行业的配置业务扩展要求
相对于封闭的“象牙塔式”创新和“单向输出式”创新,当前,“研发互动式”的开放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主流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要求传统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转向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综合服务为特征的配置模式,使企业能够基于统一的平台开展跨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实现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快速传递和有效利用。
2.3 行业信息资源全面整合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信息资源数量的急剧增长,使行业内信息资源冗余、过载、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提高信息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在行业间的均衡分布,必须进行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应依据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需求,对各个行业信息资源系统中分散分布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重组,按照资源的作用功能对其进行分类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结构有序、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行业信息资源体系。
2.4 行业配置系统协同发展的要求
国家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有效建设和运行必须以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协同发展为前提。行业配置活动的开放化、社会化转型将使各系统之间的配置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采取有效机制协调各行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使其逐步形成良性互动、有序运作的配置格局。
3 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下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
行业创新模式的综合化转型和企业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对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为有效完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模式、优化配置流程,提高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必须从国家创新发展全局出发,在政府统筹规划下,进行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
3.1 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的目标定位
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要求和行业信息资源建设要求的有机融合,在配置体系建设上,必须按照国家总体创新发展要求科学地进行目标定位。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的总体目标是改变传统配置体系条块分割、独立运行的结构模式,以多元配置主体为依托,在国家统一规划管理下,打破各行业部门化、封闭化的配置格局,形成多功能、产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内部的企业主体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本行业整体信息资源质量,通过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加快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流动。同时,各行业协会应在配置过程发挥更积极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手段激励企业主体参与信息资源规划配置,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实现信息资源供求均衡;②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应围绕国家总体创新发展要求,达成统一的行动目标,在相互合作基础上形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体系,按照统一的配置标准进行协同运作,充分发挥系统整体配置功能,面向整个行业市场进行全局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2 协同框架下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构建
按照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目标,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必须以行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既要满足各行业专业化的信息需求,又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综合化信息需求。因此,应以促进各行业协同发展为前提,在整体协同框架下构建全国性行业信息资源综合配置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各行业的信息资源,满足行业创新生产中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促进行业间的协同创新与发展。鉴于此,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应是国家统筹规划下的多元主体协调配置系统,根据总体协调方式,可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进行体系重构:
在重构过程中,依据分步实施原则,在有效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主体配置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各行业间的协同配置,最终实现行业发展与国家创新建设的全面协同。具体而言,面向行业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协同管理层、协同配置层、协同创新层三个部分:
3.2.1 协同管理层 作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理应体现政府集中控制与宏观管理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多头管理的局面,应在配置全局观指导下,对各行业管理部门进行职能整合,由政府牵头,从各行业管理部门调用专门人员组建国家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管理委员会,对我国行业信息资源配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管理机构间的协同工作。该委员会的职责在于:根据我国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制订适应我国国情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专项制度、政策法规;全面调研我国行业信息资源分布现状,研究有效的配置机制与方法,制订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多元配置主体的利益与职责,实现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规范化协同管理。与此同时,行业信息资源配置管理委员会还承担着优化政府信息资源投入结构的任务。按照我国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应将行业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按事业模式运作。
3.2.2 协同配置层 这一层是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核心层,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据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目标,行业配置管理委员会应将原本分散、独立运行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子系统进行网络联结,对各行业配置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构建国家层面的行业
信息资源综合配置平台,实现包括农业、工业、信息、文化等各行业在内的各类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互联互通,即实现面向国家技术创新的跨系统信息资源配置联动。该综合配置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各行业子系统内部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行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为各行业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检索、加工、传递等服务,并能根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利用网格技术、互操作技术、语义协同技术进行信息资源实时调度,实现行业信息资源的动态分配。与此同时,各类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所、政府信息机构等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也将直接接人行业信息资源综合配置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各行业提供相应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在综合配置平台上,各行业能够有效进行信息资源传递、共享,通过行业间的信息资源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均衡分布,提高国家创新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关键词]珠三角;绿色物流;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17-02
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的物流业,说得上繁荣,却说不上发达,原因在于环境保护相对滞后,绿色物流尚不发达,以致物流业越繁荣,给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带来的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废弃物污染)、资源浪费、城市交通堵塞等压力越大。当前,珠三角物流业只有走上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之路,才会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美好明天。
1 理念与政策创新之路
珠三角是广东省毗邻港澳的经济中心区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约束凸显的困难,也有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后劲的优势。克服困难,发挥优势,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1.1 理念创新的本质是解放思想
不论国家、地区还是民族、团体直至个人,先进与落后的差别首先在于理念上,在于观点、看法、主意、思路上。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理念,要让政府机构、物流企业、理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都能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替代经济效益优先的观点,把“功在当代”的社会效益和“利在千秋”的环境效益,放在与“立等可取”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用与时俱进的客观看法摒除一成不变的主观看法,把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看成物流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消弭畸轻畸重的思想,把加强节能减排与增加环保投入都考虑在物流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替代片面、混乱、脱节的发展思路,始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一句话,理念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就是下决心将自己的思想从过时的粗放物流观念、保守的低效物流经验中解放出来,适应时展的要求,敢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绿色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中引领潮流。
1.2 政策创新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政策创新的主体是政府,目的是通过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意的政策导向,激活物流企业和从事物流业的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力,在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政策创新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不外乎细化“奖、惩、扶、限”等基本元素,例如,一要集中政策资源奖励企业成为绿色物流的实施主体,奖励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绿色物流提供智力支持;二要注重实际、突出操作性,惩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力求政策措施简明扼要,易于贯彻执行;三要在更系统、更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培养人才队伍、建设载体平台、确保资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等相关环节的同时,重点扶持有望率先达到绿色物流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保三大效益相统一的企业,树立行业标杆,逐步打造绿色支柱产业;四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节能减排的硬指标,限制污染环境明显、消耗资源过度的物流企业发展,令其逐渐萎缩直至消亡。一句话,政策创新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以政策杠杆撬动绿色物流前进的巨轮,促使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绿色物流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2 体制与机制创新之路
珠三角物流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但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与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完善鼓励绿色物流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与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
2.1 体制创新的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
要让珠三角物流管理体制适应绿色物流发展,首先,从深化改革入手,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把达不到绿色物流标准的企业淘汰出局。要健全珠三角绿色物流规划体系,发挥区域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发展绿色物流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整体推进绿色物流良性发展。其次,要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强化环保管理和监督,健全政府和企业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奖惩制度,提高一般性奖励规模和比例,引导物流企业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再次,要完善珠三角区域经济调控体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围绕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绿色物流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刚性制度和有力措施,在2020年以前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与港澳错位发展、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2.2 机制创新的基础是改革运行机制
广义而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的珠三角绿色物流运行范围是全球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型的。狭义而言,珠三角绿色物流若当国内现代物流排头兵,必须发挥毗邻港澳、接轨全球的优势,率先初步形成绿色物流的运行机制,实现绿色物流所包含的各项目标、拓展国内外物流市场。经过最近两年努力,珠三角物流业虽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尚未达到,但具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趋于合理、功能逐步完善、注重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是基本形成了。今后,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积极开展国际物流资源互利合作,实施不间断动态改革战略,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创新绿色物流运行机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物流,切实节能减排,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辐射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新格局。
3 设施与技术创新之路
国家重视并支持珠三角加强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则大力优化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交通网络;然而,珠三角目前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尤其在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起点和需求是发展基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
3.1 设施创新的起点是发展基础设施
以世界眼光评估当前珠三角物流水平,基础平台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如运输、仓储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设备大量欠缺。珠三角地区(含港澳)港口超过60个,但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港口数量不足10%,多数港口尚不能将其支线喂给及内贸运输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珠江水系航道建设也存在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现象,有些航道秋冬季节会出现严重拥堵。至于机场物流设施,香港最好、广州次之,其他如深圳、珠海机场需要“补课”的项目不少,距离现代化航空物流基地的标准还很远,在提供以货物航空运输、仓储、多式联运、清关到配送、商品检验和简单加工等增值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方面,缺少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此外,珠三角物流业的公路、铁路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远不能满足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种种现象表明,珠三角物流基础设施只能在发展中求创新,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3.2 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高新技术
珠三角兴起绿色物流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呼唤着物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应当引起重视的是,珠三角物流企业不能继续强调生产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那样将使得珠三角物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应有权益永远受制于人。因此,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必须密切配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与发展。珠三角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物流企业要通过高密度技术开发、高强度研发投入、高附加值物流服务,实现保护环境与低碳经济的目标;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一轮技术创新,努力解决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气体的排放、交通堵塞以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开创绿色物流创新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克俊.基于SWOT分析的珠三角绿色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28-31.
[2]高雅.北京绿色奥运给予绿色物流的重要启发[J].中国市场,2008(11):85-87.
前言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中,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广泛的运用各种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各个领域开始对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寻找。对于这种状况,中小企业也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因此具体研究互联网+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的概念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加到一起,其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将新的发展生态创造出来。互联网+是新经济形态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目的是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深度融合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从而可以将经济生产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社会财富的目的。
二、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一)管理者落后的观念。当前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相对落后的知识水平,这样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互联网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说,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因此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变革。由于管理者存在落后的观念,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这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二)融资难度大。在互联网+背景下,承德少数民族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主要是融资问题。随着不断改革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无法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另外当前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而且其具有很低的信用度,同时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中小企业的融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很少的融资渠道,这些都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缺少人才。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具有较小的规模较弱的实力,而且个人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这些问题使中小企业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另外中小企业人才激励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无法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另外相应的补贴和福利制度也严重缺乏,如住房补贴和节假日福利等,这样会使员工的上进心逐渐消失,从而对企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四)落后的技术和较差的创新能力。当前虽然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其科技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要是半机械化的,自动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另外中小企业对技术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其具有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三、互联网+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一)将观念及时转变。在互联网+时代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将观念及时的转变,将经验式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进行淘汰,对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合理的建立健全,同时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合理的使用。而且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另外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革和升级,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将融资渠道拓宽。在互联网+背景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方面应该对相应的法律制度合理的颁布,将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及时消除。同时要对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使中小企业可以对更多的金融服务进行提供。另外中小企业自身要将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各种方式,如二级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将其融资问题直接解决。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要将自身规模不断扩展,将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将更多的发展机会提供给员工,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另外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奖惩制度合理的制定,适当的奖励优秀工作人员,如可以增加奖金、延长假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补贴和福利制度,如住房补贴等,从而为工作人员的生活提供保障,这样可以使其更加专心的工作,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此外要系统化的培训全体员工,通过培训可以将员工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四)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可以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要想创新发展,需要综合的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使创造市场的需求得以满足,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合理的制定,在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融合自立创新和模仿创新,从而可以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研发出来。同时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得科技水平,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给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将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大大拓展,使其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承德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管理者落后的观念、融资难度大、缺少人才以及落后的技术和较差的创新能力等,对于这些状况,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将观念及时转变、将融资渠道拓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等,将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分布式协作创新模式将成为主流趋势什么是分布式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公开创新,比如一家公司要进行创新发展,采用分布式创新相当于是指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构架一个崭新的创新模式,不仅可以利用公司内部人员进行创新,还可以利用外部人员共同进行创新,使大家共同采用分布式创新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公司既为自身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服务成本,还最大化的扩大了所服务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种分布式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公司产品开发和研究的效率和效益,这在未来将会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新型创新模式。2.组织网络化围绕公司核心业务开展核心工作,这种形式更像是一种开发的网状结构,它不仅可以在公司内部实现打破每个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寻求公司外部的非雇员的帮助,而所有人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如何高效快速地完成这项工作任务上。3.更大范围地利用协作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降低碳排放量和财务预算等问题,都将促使公司会大力提倡电话视频会议或者在家办公的新型办公模式,这种工作方式不仅可以为公司降低财务支出,也就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善世界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当一家公司降低工作人员实际出差的频次和时间后,该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近一倍,并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比原来提升了80%。4.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峻。所以绿色降耗节能等技术逐渐被受到重视。为了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绿色生态革命,是在创新方面的一个大挑战。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5.任何事情都将被视作服务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在的人们对服务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在未来,服务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者商品,它会被很多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服务所代替,对于公司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优势,公司不再需要进行大规模大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各种形式的服务来替代固定资产支付。原本公司内部大量的仪器设备需要每个月用固定的资金进行维护保养,今后就可以逐步使公司摆脱对设备仪器的养护资金负担,更有利于公司的轻资产发展。
二、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
目前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开放式创新为主,而且在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下,这种开放式创新也是被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物流企业来说,还应该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或者也可以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有效融合,使企业在发展中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自主控制,依靠开放式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所谓自主创新,就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具备核心技术,企业依靠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提升公司产品价值的目的。对于我国的物流企业来说,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行业的竞争力,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掌握主动权。在这里并不是说要排斥开放式创新,而是应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
三、重视源自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
源自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趋势,它是指立足于低端市场,将简化过的产品通过自带服务属性进行包装,然后去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但这种创新方式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低端市场、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等特点都是直接摧毁这个市场的炸弹,这就为各物流企业敲响警钟,一定要重视这种颠覆性创新对行业的影响和打击。物流企业来说,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的发展,而且还要时刻对自身的自主创新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只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结合开放式创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为行业和企业自身规避这种潜在的风险。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和企业有更加长久稳步的发展[2]。
四、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很多变化,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缘由。这种变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生活的变幻,企业需要在本身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式创新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3]。我国的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地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可以利用当今国际上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做好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融合;同时要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创新理念相结合,以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链接和合作,进一步开展合作整合创新工作,有助于发挥双方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优势。
五、重视绿色创新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下,绿色环保、节约资源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发展创新中重点关注工作细节,譬如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中一个工作创新目标,可以在企业的运输环节进行创新,如可以通过建立仓管电商平台的方式,以有效缩短客户的运输距离,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可以科学、系统化管理仓管运输清单,从源头上科学调整优化运输流程等等,通过以上措施和手段,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对于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从而达到在企业的创新工作中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4]。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当下的物流企业,不管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角度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的绿色环保大趋势的角度出发,在商业模式创新下开展物流企业的创新工作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一是和大家分享了商业模式下的集中新型创新趋势,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多角度的发展方向;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种创新举措。总之,不管是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有效结合,以及将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进行紧密连接,还是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提倡重视绿色创新,都将成为今后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齐严.网络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趋势与物流企业创新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编辑部,2021(2011-2):72-75.
[2]高桂华.商业模式创新与物流企业创新思考[J].2021(2014-4):81-83.
[3]马胜铭,沈文骥."互联网+"环境下物流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玖隆钢铁物流园区为例[J].江苏商论,2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