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作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能正确地判断寓言的写作手法。2.能正确地分析寓言写作手法的作用。
【概念阐释】
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寓意于言”是寓言的主要特点,也就是在具体的故事中寄托某些道理或教训。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所谓一事一理、以小见大,就是编一个精致小巧的故事,来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简单说就是小故事中蕴涵大道理。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农夫与蛇》,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以说,我们
从每一则寓言中都能悟出道理。
【阅读指导】
我们在阅读寓言并分析其写作手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把握故事,领会寓意。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于理。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是否能吸引人。所以,要读懂每则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要清楚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如何。如《郑人买履》讲的是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故事刻画了一位只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买履者。“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像买履者那样死搬硬套、机械守旧、不知变通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即可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二、分析形象,明确写法。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有的是动、植物,还有的是自然界其他的事物或现象,写作时要借助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学习寓言时,要弄清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文中又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如《蚊子与狮子》中的人物有蚊子、狮子,文章采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话塑造了一只自吹自擂的蚊子形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构思故事的方法,塑造形象的手法。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筝与麻雀
牟丕志
春风起了。农人来到田野里放飞风筝。借着强劲的春风,风筝飞上了蓝天。它越飞越高,离云层不远了。
风筝向下面一望,发现大山、河流、村庄、田野都变得小了,看上去像地图。农人在它的视野里变成了一个黑点。这让它感到很新奇,它忽然觉得自己已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种十分不凡的精灵。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了不起。想到这儿,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它激动得大喊大叫起来。
麻雀看风筝飞得那样高,十分羡慕。
有一次,风筝正在院子里休息。麻雀对风筝说:
“能不能把你的翅膀借我用一用,让我飞得更高一些,体验一下在高空中飞翔的美好感觉。”
风筝很瞧不起麻雀,于是说:“我的翅膀这样宝
贵,决不会借给你的。凡事得凭自己的真本事,不要想歪门邪道。”
晚上,农人将风筝挂在了大树上。风筝发现一群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风筝感到很烦。心想,自己与这群没有用的家伙为邻,真是一种耻辱。于是,它对麻雀说:“你们都闭嘴,你们这群浑浑噩噩、没有骨气、没有出息的家伙。你们永远不会飞上蓝天。不如死了算了。”
麻雀们心里很不高兴。但是,它们没有与风筝计较。它们觉得自己确实十分渺小,没有争辩的底气。再者,麻雀朴实、憨厚,它们不愿意与邻居争斗。
春耕开始了,农人忙着去播种,没有工夫去放风筝了。挂在树上的风筝十分着急。它对农人说:“你为什么不把我放到蓝天上去呀。”
农人说:“你这个不知分寸的家伙,现在是春耕大忙季节,我哪里有时间陪你玩呀。”
风筝自找没趣。它不吱声了。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风筝由于风吹雨淋,变得面目全非。它的翅膀和身躯看上去光秃秃的,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只是从它的的骨架上,依稀可以看出它曾经是一个风筝。现在,它已经被彻底遗弃了。
而麻雀依然在树上飞来飞去,打打闹闹,快乐无比。
人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本领生存,依赖别人的做法是不会长久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6期)
1.请分别概括麻雀与风筝的特点。
麻雀:
风筝: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法?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全诗没有一处难以理解的地方,明白如话,使寻常言语变得格外有味。
白描手法是诗歌创作的常用艺术手法,作用是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白描手法常是连续性描写,能够创造出简洁而生动的意境,因此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导和意境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名利场》 全知视角 人称 介入性叙述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名利场》作为连载小说在当时杂志上的发表使他成为了可以与狄更斯分庭抗礼的著名作家。作为大师的杰作,这部作品的叙述手法非常独特。事实上,小说作家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成功,因此很多作家都非常注重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叙事方式。
传统上的叙事作为一个文学术语和范畴通常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结构上的功能,即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或感知)角度,比如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它直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另一种为文体上的功能,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叙述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等,比如作者的介入性叙述中透露的爱憎,这些因素对作品和读者的影响是间接的。
1.全知视角
通俗地讲,叙事视角体现的是故事叙述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以及讲谁的故事。阿伯拉姆斯(H.M.Abrams)曾经这样定义叙事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叙述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虽然还有另外一些评论家,比如热奈特,用“聚焦”来替代视角来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但这样划分的三个范畴基本对应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无论如何,事实总是通过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出来的,所以叙述故事必须借助一定的角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帕西・路伯克(Percy Lubbock)说过:“小说创作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都受到视角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名利场》这部作品在叙事方面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萨克雷对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的赞许事实上是显而易见的:萨克雷曾经假借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芒德》中的叙述者之口这样说:“实际上,据我想,就我所见的这一类人物中,最出色的要算十五年以后我最后一次到英国去时遇见的青年哈利・菲尔丁,讲到风趣和幽默,他似乎是压倒了一切人。”而为了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小说,他对菲尔丁所采用的全知全能的叙事也很乐意采用。事实上,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都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偏爱。全知叙述的长处在于,它给了作家充分的自由进行周密全面的背景细节描写,并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要求调节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采用这种叙事方法,读者可以在作者的带领下了解作品所有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作者也并不想麻烦读者作任何关于自己要讲的故事和人物的猜测和想象,而是倾向于把所有能够透露的细节都展示给读者,从而表达并实现自己写作的真正意图。
萨克雷为这部作品所选择的叙述声音,即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傀儡戏团的领班,他背靠幕布,展望集市,等候自己的傀儡剧上演。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力图创造两个世界,一个是领班的眼中世界,另一个则是编剧在戏剧中所创造的世界。这两者互相映照,共同组成作者所要描绘的作品背景。一方面,在领班者的眼里,以及观众所处的世界“当然不是个道德所在”,是一个“名利场”,另一方面即将上演的傀儡戏则是模仿现实的另一个“名利场”。通过这样的视角,萨克雷告诉读者,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而他的《名利场》也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影像。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在这部将要上演的戏剧中,他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将要叙述人物的生活和经济背景,他们活动的场面,根据自己所安排的人物性格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并把这一切展现给台下的观众。比如在阿米莉亚出场前就告诉读者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性格温柔和蔼。其间,这位叙述者除了经常告诉我们她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以外,还穿梭于不同的场景地点甚至是时空,叙述其他人物的经历,力求读者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了然于胸。
2.第一人称的叙事作用
叙事形式通常按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三种。人称形式虽然不是区分叙事视角的基准,但在整个作品中仍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这部作品里,叙述声音有两个角色:一个评论者和一个故事讲述者。其中故事讲述者讲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另一个则可以随时任意地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作出评断和讨论。在正文之前,有一小段文字,作者把它命名为“幕启之前”。在这一小部分里,作者把作品定位为一部傀儡剧,同时把自己的身份称之为“领班的(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虽然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但在这部作品中却频繁出现“我”,这个身份在《名利场》中十分微妙。特罗洛普1868年5月24日写给凯特・菲尔德的信中有一段话曾经讲到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观点来写故事总是危险的。读者不自觉地认为作者会自夸,因而对自我吹嘘很反感。另一方面‘我’可能会假做谦恭,也遭到读者反对。我觉得,讲故事的时候总该把人称代词掩饰起来。‘从前’这种老套,稍加修饰就是讲故事最好的方法。”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几乎都是讲主人公自己的故事,而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显然看到了“我”参与到故事里所要面临的风险,因此他拒绝作为一个故事人物参与进来,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讲述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出现。事实上,这个做法的确非常高明。
虽然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在叙事形式上萨克雷却有意地避免窥探人物具体的内心活动,这一点是作者小说叙事的特点之一,也是受到了菲尔丁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比如在作品中作者就拒绝告诉读者阿米莉亚为自己的婚姻而祈祷的内容。作者坚持说:“她心里的话是她的秘密,名利场上的人是不能知道的,所以也不在我小说的范围里面。”用这种方式,作者的意图仍然是竭力地想把“我”塑造成一个客观的讲述者,从而避免读者的反感。
3.介入性叙述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也不时地插入评论。作者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申丹也客观地指出了它的缺陷和作用:“尽管全知叙述者的议论不乏画龙点睛之处,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然而,我们认为,不应忽略在传统的全知叙述中,这些议论所起的种种作用。”[5](P208)
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萨克雷就把自己也变成了这部作品的欣赏者而不是创作者,他和读者一起分享这个故事,避免了自我吹嘘和假做谦恭,这个悄悄坐到读者身边的人不时地在读者的耳边发表着自己对人物、对事件的深刻评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收到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他在傀儡戏进行的过程中这样说:“平克顿小姐夸奖她(阿米莉亚)的话,句句是真的。不但如此,她还有很多可爱的品质,不过这个自以为了不起,像智慧女神一样的老婆子因为地位不同,年龄悬殊,看不出来罢了。”而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发出感叹:“啊,名利虚荣,虚荣名利!人生在世哪个能幸福?哪个能如愿?即使如愿,哪个又能满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用这种写作的方式是希望读者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教益,同时也对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探索。蒂洛森这样评价这种萨克雷的介入性评述:“真正的理由在于这种手法对他这种小说是合适的。”[1]“缺了萨克雷自己的声音,他对名利场态度中的忧郁和同情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是他的评论缓和了可能令人痛苦难忍的场面。不仅是道德方面的痛苦,而且是精神方面的贫乏。小说中的人物,从最好的到最坏的,几乎没有什么观念;小说的智识氛围是由他的评论提供的。”事实上,从作品的整体上来看,这些议论并不单纯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作者时而真诚地赞美高尚的心灵,时而委婉地讽刺虚伪的现实;有时用幽默的语调调侃时世,有时又有真知灼见妙语连珠。作者介入性的叙述和议论与故事水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杰出作家,萨克雷的小说叙述方式有着时代的印记,又有因为自身对小说创作方法的探索而形成的特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叙事方式,《名利场》才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英]萨克雷著.贾文浩,贾文渊译.名利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关键字 民生新闻;写作;故事化;借鉴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佘小玉,绵阳日报副刊部主任,四川绵阳621000
所谓民生新闻,可以把它看做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种体裁,或者“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这种风格和手法契合了民生新闻的发展。21世纪初提出的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又一次锁定了民生新闻的新闻报道基调。
一、民生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手法借鉴
民生新闻故事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内在需要而自然延伸出来的一种叙事需要。民生新闻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说需要的是民本意识。从党报那种由上自下教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以平民视角传播新闻。民生新闻故事化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1 采用多个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来描写事件,尽量避免历史叙述法;2 “第三者的眼光”;3 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4 在报到事件时,用作者的观点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5 细节描写,包括记录人物的表情、姿势、穿着、习惯等;6 合成人物。适当的借鉴这些方法可以使民生新闻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民生新闻实际上是跟当地的报纸、媒体结合更紧密的一种新闻形式,所以由于区域的不同,文化、价值观、理念的差异会使民生新闻的写作产生地域性的差别,这种差别要使这种故事化的民生新闻更具地域化,更受当地读者亲睐。总的说来,民生新闻所提倡的平民化视角、突出细节以小见大、动之以情,叙事生动,正符合了新闻语态变化时期的需要。目前《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为代表的报刊正是以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见长,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这与其很好地运用故事化写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二、民生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手法分析
(一)多幕多景组合
这种写法的特点相似于电影手法中的蒙太奇。文本叙述同样能产生画面感,这种“画面”也可以合成、剪辑,随着事件的发展串联组合出整个报道。具有特殊意义的各场景画面能最生动、真实地反映报道对象,而且这些场景画面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场景一:5岁的青海男孩梓涵正赖在爸爸的怀里,一会儿做飞翔的动作,一会儿扮大灰狼的鬼脸,一会儿不停地摇头晃脑,一会儿又默默地蹲到墙角。
场景二:22日,他随爸爸和其他先心病患儿一起从青海来泰心医院求医,正在等待安排手术,见记者拍照,原本还有些害羞的他就追着镜头摆出各种POSE,含糊不清地喊着“耶”,然后看着显示屏中的自己开心地大笑。
场景三:下午2点半,护士小周开始为刚入院、即将手术和有发烧症状的孩子们小心地测量体温。“走,开始工作!”
这三处场景描写出自于《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爱:先心病患儿的求医之路》[5]的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时的许多场景被刻画的很生动、具体,让人真实感受到孩子们天真。作者隐去有关手术的描写,把美好的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反而让人对这些新心病儿童心生怜悯。
多幕多景组合是新新闻的写法之一,运用到民生新闻中则使之更加故事化。民生新闻主体的文本特性就是故事性。故事化表现在新闻故事化,情节故事化,人物故事化三个方面。民生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民生新闻在地缘上的接近性所以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新闻使得读者在接受这一类新闻事件时感到不仅与切身相关并且能激发读者强烈极大的阅读兴趣。
(二)亲历者还原场景
通过特殊人物或者说亲历者的视角展现整个事件的方式又被称为“第三人的眼光”。《“他是厅长家的儿子就能打我吗”》中对事情经过的描写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以当事人的视角阐述这件事情的经过,给人真实客观之感,并且在描述经过的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读者知道的除了新闻事实还有人物的情感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描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以即使运用故事化手法来写出来的新闻也是新闻而不是纯粹的故事。所以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为了避免把新闻写成纯粹的故事要加入真实性的要素。即真实又不失情节性这就需要一种真实的戏剧性手法。用亲历者的叙述还原真实,这实际上是记者将采访的内容有技巧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运用人物对话还原真实
对话的运用能够拉近真实事件与读者的距离。说话人的境遇和情感都能从对话中得以体现,人物的性格,整个事件的呈现因对话而凸显并且可信度高。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能够展现众生百态,是一种不需要雕琢就能完整呈现人物特性、社会背景、事件细节的写作手法。例如还是上文提到的《“他是厅长家的儿子就能打我吗”》的文章中还出现的当事人的一段对话描写。
8时35分,夏坤带着哭腔偷偷给一位朋友打电话,称自己被打了,说“能否叫个报社的人过来采访一下,这个人可能还是个啥。”刚挂完电话,就有人质问夏坤,“谁,你给谁打电话?”
“给一个朋友。”夏坤说。
“你这是要咋的啦,啊?!”质问者带着呵斥的口吻说。
“正常过来采访。”
“采访什么采访?!”
“人家找上了关系,领导不给我做主,我心里就不平衡,我在这干工作呢,我领导不给我做主,我只好叫媒体来找公正了。”
“我咋不给你做主了啊?!行了,赶紧打电话,别让他(记者)过来了。”
“那谁给我做主呢?”
“行了!……”
下面是《中央反腐问计“高参”》中的几段人物对话。
挨个与每一个人握手寒暄,走到姜明安面前时他笑了一笑,看看座位前面的牌子说:“明安同志啊。你好。”姜明安赶紧说:“王书记,你好。”
按照原定计划,学者们的发言以姓氏笔画为序,没想到第一个发言人刚说了一句:“尊敬的王书记”,马上就被打断了:“这些都省掉,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你们也不要念稿子。”他也反对背稿子,“蒋经国每次讲话都是背稿子,一万多字的稿子也能背下来。”
这篇文章属于会议新闻,一反会议新闻的刻板讲大道理的叙述文本,真实地还原了会议现场的对话,给百姓以了解国家政策会议的机会,给百姓以信任政策性会议严肃客观的理由,并且很好的塑造了人物形象。客观、严肃又不失生动。这种手法运用在故事性的新闻描写中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使其故事性随着人物对话的内容更具体的展现。当事人的话胜过一个记者千方百计的言说,有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写作特点,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四)注重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其实是一个泛指,细节可以使语言的细节,动作细节,穿着、表情这些也都叫细节。我更倾向于把沃尔夫对于细节描写这一特点理解为能够全方位展现新闻故事、人物的写作视角及叙述文本。一切有利于我们展现故事全貌的细微点都是细节描写。一文中一段描写:我们中学的校长去视察,在学校门口见到了王大鹏。校长开口说,“你是老王吧?”王大鹏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怯怯地说,“校长不能骂人。”可以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但细致之处在于对人物情态的描写,读者印象深刻的是“王大鹏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怯怯地说”。人物性情,故事的动态感一下子就被这一细节展现无遗。
民生新闻设计的范围比较广,大到相关的会议小到邻里矛盾柴米油盐,这就要求只要与民生相关的话题一定要做到注意细节的把握。这些新闻一方面是帮老百姓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是设身处地的帮助百姓解决身边的一些困难。所以站在群众的视角来写新闻是重要的,设想一下读者的心态和需求这样就会生产出实用的民生新闻。好的民生新闻一定是具有敏感性和贴近性的,这两点能够突出民生新闻其本质的作用那就是为民服务。对材料的梳理使得事件的新闻点更突出,信息量更集中,找到切入点。这样的民生新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向读者展示出了他们所生活的媒介地理上的真实世界。
三、小结
故事化写作手法除了在民生新闻中可以学习借鉴外在各类新闻作品中也有应用。这些叙述文本有的是全面的应用了各种写作手法甚至是极具文学叙述方式,有的是突出一种手法的运用。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使之故事化,以创造出可读性强的叙述文本为目的思想才是民生新闻故事化写作手法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民生新闻需要记者的对材料的深度加工,由于其贴近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民生新闻能运用到故事化的主要写作手法。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实际上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角度来写,又要写的读者愿意读,读后对他们的生活有指导性的意义是对当下民生新闻采写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1]韩泽.民生新闻小札.[J].视听界,2004(1).
[2]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J].中国电视2005(2).
[3]李起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2011(1)第三版,上海:151-153.
[4]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第三版.
[5]南方周末,2012-5-31,第1476期.
[6]中国青年报,2012-12-8,第1435期(2).
主题:《游山西村》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写作手法:全诗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对偶自然工整,寓景于情。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恢弘巨著。小说的主线是描写从七七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北平一条叫做小羊圈的胡同中住着的不同人家的生活历程。其中主要表现了在抗战大背景下的形形的底层人民大众的形象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作者对一些繁杂的生活琐事的描写,慢慢地引发出各种波澜壮阔的事件,并且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发掘,揭示了许多人性深处的秘密。本文主要从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逐一剖析并对众多人物形象中的女性写作略作分析。
关键词:经典人物;形象塑造;女性;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01-02
一、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
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生、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等恶劣行径的鲜明对照。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谋篇布局却独具匠心,全部故事就围绕着北平护国寺附近的一处小胡同里面的人与事展开。以祁家四代为中心,围绕着几户人家,十几位人物形象,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演出了沦陷区人们的悲欢离合,成就了这部八十四万字的宏篇巨著。在这群人里面有爱国者,有汉奸,有普通民众,形形,但无一例外全都只是寻常的百姓,不是任何重要历史人物。老舍先生以小见大的功夫非同寻常,他的作品全都是关于平民百姓的,但是反映的又全都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风貌。老舍采用与《茶馆》类似的写作手法,在巨大的时代框架下,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跃动,通过小人物的脉搏推演出整个时代的心跳。
以小见大,是这本书最独到之处。虽然书中也写了北平的地理风光和社会面貌战前战后的对比,但全书里主力描写住在小羊圈里的人和事,这才真正地给读者描绘出在侵略及战争之中广大国民的千姿百态。每一个人物都因使用了相当的描写和故事使其在字里行间里丰盈起来,代表千万北平人为守护家业而自缚双手的瑞宣,为国出走北平的代表新一代的瑞全,不愿与敌人共枕坚持抗敌的钱先生,从愚弱不懂世故到勇敢知分寸的普通家庭妇女韵梅,为名为利至死不悟的大赤包,甘为走狗至死方休的冠晓荷,愿永生做洋奴的丁约翰,一生为人却枉死街头的李四爷,希望左右逢源飞黄腾达却事与愿违惨淡收场的祁瑞丰……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故事、形态,一行行地读下去,能看到小羊圈的每座建筑的轮廓,例如祁家大院的规格、冠家的摆设;也能看到每个人的身形还有动作;还能看到春去秋来的北平在抗战八年里的每一处细致的变化。最让人钦佩的,是从小羊圈和北平折射出来的近代中国在历经侵略时的全貌――悲情、惨痛、分裂、黑暗、扭曲、抗争、奋起、不依不饶、光明――所有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共同承托的八年沦陷里的历史洪流,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倒影。
瑞宣是本书的最主要人物――如果说有最主要人物的话――他身上有中国人许多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当时很大一部分国人的真实写照和缩影。作为长子长孙,虽然受过西方文明的熏陶,但是瑞宣身上依旧有着十分厚重的以家庭为重的中国传统观念。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为当亡国奴而耻辱,为保定,南京的陷落而痛心,为惨死的无辜的钱仲石,小崔而愤怒,他想过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礼教的樊笼,但是家中的幼儿,多病的老母,古稀之年的爷爷让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在日本人的之下讨生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赚日本人和伪政府的钱,幸亏有个同情他的同样热爱北京的英国老人富善先生帮助他。书中对瑞宣的心理描写做了大量的不厌其烦的描述,这样的一个心理其实是那个时候中国人的一个普遍心理,大家都恨日本人,但大家都不敢表现出来,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牵挂,各有各的负担。有的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有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所累,有的是难以名状的绝望情绪困扰。他反思着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性,在这战火连天的时候,想的不是前线的战士而是祝寿的日子,他为他人也为自己感到羞愧。但我们又不能去指责这些人,虽然瑞宣从头到尾都在指责自己,指责所有和他一样没有骨气的北平人,这是瑞宣的正义感和责任,但如果将国破家亡、山河沦陷的责任放置于这些老老实实生活的人头上的话,那么,我们还要国家,还要政府干什么?瑞宣的这种心理,即使在今天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也让很多人落下了只会说不会做的口实。
瑞全是反抗的中国人的代表,他年轻,身强力壮,有热血,有思想,他不满小小家庭的安于现状,更不满万马齐喑的北平城。有了大哥的支持,他不必牵挂家中,在邻居的帮助下,他逃离了北平,投入到战斗中。瑞全在书中只是在开头和结尾出现过,但是他不断的出现在瑞宣的回忆中,提醒着瑞宣,也提醒着读者,有那么一群中国人一直在无畏地为和平,为幸福而战斗着。瑞宣也许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是他不必深深自责,因为战斗并不是唯一的一件事。钱先生原先也是和瑞宣一样,只不过他更像一个魏晋隐居的名士,闲云野鹤,不问世事,只徜徉于琴棋书画和花鸟诗酒之间。可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动荡的中华并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由于二儿子的原因,他被牵连,被折磨,大儿子因此丧命,妻子为此自杀,昔日的悠闲生活荡然无存。钱先生发生了质的转变,他变得无所畏惧,变得嫉恶如仇,他将他的愤怒和遭遇扩大到整座城,整个国家。他四处奔走,和尤桐芳、高第策划暗杀,积极拯救民族和国家。
书中当然有汉奸,可是汉奸与汉奸相比又是不同的。如果按照四九年后的标准,白巡长,钱先生的小舅子,瑞丰,蓝东阳,冠晓荷都是汉奸,甚至于瑞宣都有可能算作是汉奸。白巡长,是名义上的汉奸,明着听日本人的话,暗地里帮着胡同里的街坊。钱先生的小舅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赚日本人的钱,可他没有作恶,最多只是骨头软一点而已。可惜,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改旗易帜之前,还是在美国写的,他没有预料到,白巡长这样一个放在今天就是全国优秀劳模的人,将很难安安心心的过后面的十几年光阴,就连老舍自己,也不得不在一个称作“太平盛世”的时候自沉太平湖。瑞丰,蓝东阳,冠晓荷,在瑞宣的眼里,只是“无聊”的人。他们的卑躬屈膝,趋炎附势是深深的刻在他们的骨头上的,就连日本人也感叹他们的“良民”指数是如此之高,蓝东阳在昏迷的时候嘴里依然在称颂着天皇。他们是这个社会最为黑暗的一面,比那杀人放火之辈都要可恨,可悲,可怜。书中有一段写的颇为讽刺,被迫当上副里长的李四大爷,为了邻居们的利益着想,让他们自己购买铜铁上缴,结果遭到了许多人的咒骂,而收钱揩油的冠晓荷反让人心生感激。这样的事情,过去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以后还会发生。一座美好的城市,就这样消沉彷徨下去,曾经的姹紫嫣红都献与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不仅是眼中的,还有心中的。
关键词:新闻写作 文学 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
1.新闻写作与文学的差别
新闻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它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轨迹,因而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两种文体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两种文体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分隔开来,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汇聚,因而在新闻写作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的看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显现出了一些新时代的特点,此时,如果能够将文学写作同新闻写作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新闻写作中充分发挥出中国文学的特点,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合理的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而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新闻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叙事手法及要求上,新闻写作同文学写作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从新闻写作上来看,一个新闻作品首先需要对生活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且还要包括记者对于场景的理解,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表达出新闻的叙事效果。这样的新闻报道或者作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美感和必要的信息,同时可以传达出无尽的想象,从而使得新闻作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只有首先达到了这个目标,然后才去追求文字上的华丽以及生动。文字上的渲染会加强基本事实的叙说效果,因而能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认为,叙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并且是一种思维的表述方式,新闻利用叙事的方式来将一些固定的信息进行表述和传递,从而让读者能够获取这些信息,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新闻的叙事策略则是为了实现叙事的效果而是用的一些策略,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叙事的行为,也就是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新闻事实传递,并且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所以,新闻叙事在叙事的速度、模式以及视角上都是以为了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或者报道的最后底线,而其中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或者使用文学写作中的修辞,都必须要在这个底线之内。同时,叙事表达的相关信息都必须要围绕着这个真实的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同新闻写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文学叙事中的景象或者内容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文学叙事所需要表达的只是坐着的主观情感,而不需要一个特定的事件。文学叙事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生活,其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景象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和生活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是作者为了实现本身的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的修改以及加工,或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夸大和想象。那么在这种程度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同现实事件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其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主体,而是为了要实现作品的感情抒发的一个载体,因而,叙事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一个最终目的。艺术性是文学叙事的又一主要特点。在文学叙事中,并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普遍的类型,因为文学叙事要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因而供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大。作者根据自身的想法以及意愿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同时不同作者之间的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叙事过程就需要满足艺术追求以及作者本身思想表达的需要,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叙事是一种自由度非常高、非常个性化的叙事过程。因而,文学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感染力也比一般的文学作品要高。
综上可以看出,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虽然新闻叙事可以采用的叙事模式有很多,但是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将事实表达出来,而文学叙事则是为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将作品的深度有效展现出来。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的不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那么就会充分发挥新闻叙事的目的性以及文学叙事的感染力。试想一下,如果新闻报道中能够采用文学的写作方法并加上适度的修辞,那么读者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力量,新闻的感染力也会更强。
2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2.1文学修辞手法
在文学写作或者叙事中有非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合理的使用这些文学修辞手法,那么将会使得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某报的头条新闻为例来对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应用进行说明。原文如下:
“事实上,两人当时并没有隔多远,他们失散的拐弯处是一条分岔口,黑暗遮蔽了方向,龙选了往下走,而张却选了往上。像分别走在扇形的两条半径上,再也无法重合。”
这段话是描述两位中国的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然后俩人逃离的过程描写。文学的修辞手法一般是为了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如果在新闻写作中合理的使用修辞手法,那么会使得描述出来的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在上述这段话中,描述的是两人在进行逃离时的一个场景,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此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人逃离的方向比喻成扇形的两条半径,以两条半径无法重合来暗指两人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最终一个人成功逃离,而另外一个人却再也无法生存。
在其中一个人成功逃离后,在叙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敲门声惊动了三位正在做祷告的伊斯兰教徒,一位长者扶起了泥人般的张国,张国用虚弱的声音重复着:“我是中国人,救我。”
这段话如果用正常的叙述的话,有一个修饰词“泥人般”是完全可以去掉的,只需要用正常的词汇来形容此时张国身上污秽不堪,浑身泥泞即可,但是记者在叙述时使用“泥人般”这三个子来形容脱险后的张国,并且经过了一整夜的非常紧张刺激的逃跑过程后,将此时已经脱线的张国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正常的新闻写作中合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有效提高新闻写作的感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文学表现手法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这段长达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中,古典的诗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中国的语言艺术在诗词中也能得到很大的体现,并且将中国的语言艺术提升到了巅峰。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而这些句子在字、句上都非常有讲究,对诗词的意境更是仔细推敲。在古代诗词中,动词的使用堪称经典。这是因为在古代诗词中,名词往往只是作为描述的对象或者主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则是古代诗词中的动词。将这些动词的使用手法结合新闻写作,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富于表现力。新闻作品中要对发生的事实进行叙述,因而需要使用大量的动词,因而可以这样说,没有动词的连接,那么就没有新闻作品。如下面的例子:
玉米、高粱、飞天、人物,都顺着丁玲的手爬上了墙。
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丁玲画插图的情景,如果采用正常的叙事手法,则是平铺直叙,也能对基本的事实进行说明,但是却不够生动,如果描写成如下句子:
丁玲开始画插画,她画了玉米,还画了高粱、飞天以及人物等。
这样的改动虽然也能描述事实,但是却平平无奇。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将画上的玉米、高粱、飞天等死物活化,使得整个作画过程动了起来,因而体现出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而为了将新闻叙述中的事实生动的表现出来,要尽量多的使用动词,但是其使用的前提是保证新闻叙事的客观以及真实,在动词的选择上应追求准确,不能过分夸张,而用准了动词,活用动词,则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使得新闻写作的传播效果更好,艺术效果也更佳。
3.结论
在新闻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可以有效使得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新闻写作中如果过多的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那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这是因为新闻写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过分强调文学写作手法的使用可能会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写作的一般性原则。因此,新闻写作中必须要强调客观、真实,适当的使用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加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但是不能过度强调文学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毕竟新闻作品是新闻而不是文学。
参考文献
[1]程道才.新闻写作基础[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0).
[2]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新华出版社,2003(6).
[3]王蕾.外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0).
[4]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新华出版社,2004(9).
[5]刘文波.新闻写作笔法百例[M].中国新闻出版社,2007(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契合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长,因此,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在五年级时已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写作是就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尤其是在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帮助诗人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长亭”代表送别,“采薇”比喻隐居避世,“红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并背诵下来,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考核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多为叙事文,因此积累一些描述性的词句,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较为有意义的。比如说,在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艳,缕缕幽芳”来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是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里面写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将之摘抄在笔记本上,背诵下来,理解并将之运用在作文中。
2.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手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他人优秀之处,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其实就是模仿,使用文学家创造的优美辞藻,学习他们那种或热烈或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类型丰富至极,包含古诗、词曲。现代诗、散文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其表达手法也各有特色,当然,基础性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拟人、比喻、排列等,学生在阅读中,就是应该学习这些表达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为形象生动。
能够选人课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优秀之处,因此,老师可以在授课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第二段的内容为“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娟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而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分析这一段,明确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写作时,同学们开始采用这些表达手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说以白雪喻梨花,将自己的玩具熊拟为好朋友,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3.读有所思。写有所感
读后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在课后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则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通过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后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感知,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老师在授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课文中新的词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他们那种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花哨的表达手法来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都是一些叙事性的描述,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平直性的叙述手法,偶尔几句反问,却让人感受到同志对于朝鲜人民深沉的爱,以及亲人般无法割舍的情感。世间最伟大最不可分割的,莫过于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亲情,同志与朝鲜人民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亲人无异。同学们可以在课文的学习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亲人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叙述手法将事情表达清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够感动到他人,不少同学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情感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名作赏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四级、五级目标应分别达到年10万词、15万词以上。要完成上述目标,合理开发或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必要选择。经过改写的且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的英语简易名作为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提供了支撑。在名作阅读教学中尝试基于整本书的导读、基于章节或段落的赏析阅读及读后的输出展示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名作阅读教学的效能。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赏析课最具阅读深度与宽度,最具人文情怀,且最能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英语名作是指经过改写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小说。英语名作虽经改写而成,但它仍然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如名作故事情节丰富,内容饱含深度思想及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字简洁优美,人物个性鲜明。这些特征为基于学科素养的文本赏析提供了有效载体。通过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赏析名作背景,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赏析文本写作手法,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英语名作为师生进行多元的赏析、解读提供了契机,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下面就以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Fireball’sHeart(赤诚之心)为例,谈谈基于学科素养的英语名作赏析阅读教学实践。
一、赏析人物形象,对比人物差异
人物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赏析人物形象就是要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角度欣赏、分析人物特征,理解其在小说主题中的地位。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形象各异,特点鲜明。不同的人物在小说语境中产生多维互动,既互相支撑、相互衬托,也互相对立、相互冲突。通过选取不同的人物,对比人物的差异,从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不同的人物特征中挖掘赏析点,分析人物个性,探究人物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维的能力。通过对文字背后蕴藏的人物形象的赏析,使学生明晰人物在文本主题中的意义与地位,及人物所承载的寓意。在日常人物赏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人物特征、发现异同、发现人物所表现出的真善美,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二、赏析故事情节,构建故事网络
故事情节是故事类小说(fictionstories)构成要素之一,是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作者常通过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完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等组成部分。故事情节是文本故事的脉络,是构建故事链的桥梁。通过赏析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线索,使学生构建故事网络,明晰不同人物在故事情节链中所承载的信息,提升学生对文本故事的整合能力。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内容,理清了整书脉络,为未来文本输出构建了情节支架、结构支架、信息支架、思维支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合能力。文本整合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阅读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赏析写作手法,输入语言知识
写作手法属于语言知识范畴,是作者描写或说明文本中人物、事件时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在赏析写作手法时,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迁移,激活大脑图式,引出写作手法这一语言现象。接着以写作方法为例,让学生找出整书中运用写作方法的句子,并说出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该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学生可以发现语言之美,并明白那些看似普通、直白的句子也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美的元素。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欣赏语言之美,增长、内化了语言知识。当然,英语阅读过程不仅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加工和认知,还是他们面对新问题,整合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1]。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感悟、不断欣赏语言之美的能力,为后续的语言技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在写作手法赏析活动中,可以尝试创设语境,由学生模仿相关写作手法造句、组段,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能力。
四、赏析文本主题,感受文化异同
主题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文本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本之“灵魂”。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2]。通过对文本主题的提炼、赏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明晰主题的深刻含义及主题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感受异同,产生文化认同感。本名作书名为Fireball’sHeart(赤城之心),整书的主题亦围绕“赤城”展开。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3]。通过赏析名作主题,让学生理解主题意义,感受主题内涵。连接相似主题,触发思维互动,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及相似文化的认同,即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赏析相似语料,实践课内感悟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核心素养维度的落脚点。在名作赏析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不同名作互动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自主赏析文本的能力。即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名作赏析的方法、路径、策略运用于新名作的赏析实践。这样的内化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对新片段的思考、赏析,将课内所学的文本赏析策略运用于实践,培养、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名作的课外自主阅读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赏析的角度阅读,自觉运用赏析策略解析文本,带着思考阅读,培养具有深度思维的阅读者,并依此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作大多为故事类小说。故事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饱满逼真、文字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手法丰富多彩。这些特点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赏析空间。在初期的赏析课教学中,教师要精读文本,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形成赏析路径,引领学生沿赏析路径探究、思考,学生最终要学会自主赏析,变读者为思考着,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赏析文学作品,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4]。文本赏析是深度的、多角度的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深耕细作的过程,是整书阅读的核心,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关键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在赏析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引导、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迸发思维,切不可将教师对文本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保护学生的思维。在名作赏析教学活动中,要将英语学科素养的理念落实于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清晰,谢飞翔.基于CAPS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07):58-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59.
[3]马利红.英语学科素养的内涵探析[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02):3-8.
仿写是以课文的句段篇章为样本进行模仿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模仿对象,可以将仿写形式分为: 仿标题、 仿语言、仿句子、仿内容、仿手法、仿结构。
一、仿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好一个题目,就算是作文成功了一半。
课文的题目大多既朴实又恰当。以人名地名或物名拟题的有《藤野先生》《故乡》《海燕》等,以时间或事件拟题的有《春》《散步》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主人公,《智取生辰纲》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主要事件,《风筝》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有的课文标题也新颖别致。如《紫藤萝瀑布》的题目运用比喻手法;《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题目有双重含义,既指爸爸种的花儿败落了又指爸爸去世后家庭“败落”了。
拟标题的方法技巧众多。假如学生能认真揣摩课文的题目,明白了题目与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拟题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二、仿语言
仿语言是品味课文的词语,学习用词以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课文语言规范,大多用词简炼、准确、传神。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的“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出土的情态、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嫩的特点,表现小草毫不张扬却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起来,不能只靠品味课文的几个词语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还要明其意知其用法。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狡猾”和《我的母亲》中的“野蛮”都是遣词的典范。这里“狡猾”“野蛮”都是贬词褒用,都写出了儿童天真、活泼、淘气的个性。假如换成别的词语或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三、仿句子
仿句子就是通过赏析课文的句子,学会运用句式、修辞方法等使句子不仅简明流畅而且生动形象。
先说仿句式。句式有好多,如单句、复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容易仿写。在此主要说仿修辞方法。学生可以仿写朱自清的《春》,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一种景物;也可以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用比喻、夸张两种修辞手法描写人物的肖像;又可以模仿《敬畏自然》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发表自己对大自然的看法。
四、仿内容
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仿内容就是学生用课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课文涉及的主题很广,如爱国篇《最后一课》《邓稼先》,亲情篇《背影》《我的母亲》,友情篇《羚羊木雕》,励志篇《丑小鸭》《送东阳马生序》,民族风情篇《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警示篇《敬畏自然》《喂——出来》,科普篇《看云识天气》《奇妙的克隆》等等。如果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就可以提升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从而他写的文章就有可能成为好作品。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虽然都是父亲平凡普通的小事,但蕴含在朴素语言中真挚的情感却感动了每一位读者。学生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双亲,想起了他们的一些琐事。此时模仿课文写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假如能长期坚持仿写,学生写作时就不再觉得“没什么好些的”了。
五、仿手法
在课文中可供借鉴的的写作手法相当多。如象征、对比、夸张讽刺、托物言志、设悬念的手法。《爱莲说》以、牡丹花来衬托莲花的品性,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学生可以模仿这篇课文写如此《粉笔颂》《赞小草》之类的文章。
仿手法,不局限于模仿篇章的写法,还可以模仿段落的写法。鲁迅《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景是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我’的感受”的思路来写。这样写有利于父亲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题的深化。这样的写作套路的适用范围相当广,可以用于“母亲呵护”“父亲训责”“教师教诲”“同学关爱”等情景。只要在细节上下点功夫,完全可以避免雷同的。
六、仿结构
仿结构就是理清课文结构,使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文章的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和并列式。写作顺序有三种。一按时间顺序写。如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记叙顺序。二按空间位置顺序写。如《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是按游览路线,即从南到北的顺序来介绍故宫建筑物的特征。但有的课文既按时间顺序记叙,又有空间位置的变换。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感情变化为暗线,以时间顺序叙述作者“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的情景和感受。三按逻辑顺序写。如《奇妙的克隆》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这样说明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条理地介绍了克隆知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表明,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重视课文阅读与作文训练相结合,丰富写作素材,采取多种有效的仿写方法,就能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关寿.《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2]熊政.《“课文作文”初探》
关键词:依托教材 激发兴趣 学习技巧 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当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这一板块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语文知识和素材积累的“贫乏”,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贫困”。如何不增加额外阅读负担,能让学生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感受呢?如何让学生有素材写呢?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技巧写成初中生级别的优秀作文呢?笔者觉得可以利用课堂,依托教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积累广阔的作文素材的平台、引导选材、技法、语言等写作技巧,让他们愿意写、有的写,写得好,让作文课堂妙笔生花。
为此,笔者尝试以教材文本作依托,从兴趣、技法等方面进行作文指导训练。具体为:
一、依托教材、形式多样、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可形式多样地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个性诵读,以读促写。如依托教材《紫藤萝瀑布》,笔者让学生自由找出最喜欢的优美句子朗读,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小组合作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对读。这样充分放飞个性的诵读,激活了学生读的兴趣。乘着兴趣正浓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句子也仿写一句,这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也在诵读中被调动起来了。
2.探究质疑,以想促写。如依托教材《月亮上的足迹》,笔者在探究质疑时抛出两个可展开想象翅膀的话题让学生想像写作。
话题1:“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
话题2:“如果将来你有幸成为宇航员登上月球,你设想会有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想像力鼓动,大大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调动了写作兴趣。有学生想象写出了美丽的地球在人类觉醒后被保护得异常美丽;有学生想象写出了邀请嫦娥到环境污染改善后的地球做客的情景;还有学生想象写出了将来月球将成为人类旅游的景点……
3.拓展延伸,以写促写。如依托教材《爸爸的花落了》,笔者特意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写作作业:请你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爱,以此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在拓展延伸的写作中,学生心灵的碰撞点燃了情感烈火,潜移默化而溢于生活,写作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
二、依托教材,学习技巧,写作妙笔生花
常言道:“写文章,七分在选材,三分在技巧。”也就是说光是积累素材还不行,还要懂得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从新颖的角度去发挥,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人。纵观我们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正是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才为后人传诵。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1.依托教材,学习表现手法。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从鉴赏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往往教师讲得很精彩,而学生听得却是云里雾里,不懂也不感兴趣,因此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把教材中优秀范文的表现手法与学生要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学以致用。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的欲扬先抑,《爱莲说》、《行道树》、《海燕》中的托物言志与象征,《蝉》、《贝壳》中的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2.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如教材《范进中举》,运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就将贪财、自私、虚伪的胡屠户淋漓尽致地展现要我们眼前,达到了写人如见其人的效果。于是在作文指导时,我依托教材中写人如见其人的细节描写方法,让学生模仿片断:练习写一个犯了错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实践证明: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的确让学生妙笔生花了。
3.依托教材,学习语言表达。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借鉴教材佳作名篇中的修辞手法,令文章赏心悦目、感染力更强。如教材《春》中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让人自然走进春花秋实、春暖花开、蜂蝶闹春的境界中。事实证明,借鉴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特点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要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教材来。”依托教材,吸取精华,授之以渔,语文作文课堂自然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水平;活动;改写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困扰一线语文教师、家长、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了一线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因此,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不知道该怎样写的现象,我们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研讨,以期能够构建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改写活动的组织
改写活动的组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写作活动来说,改写活动的组织能够降低学生因为缺少写作素材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执笔的盲目性,学生可以先根据文本改写来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写作的方法和素材等,以为下一步写作做好铺垫性工作。
例如,学生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后,我先组织学生对这一故事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其他基础性的知识进行讲解,再组织学生进行“改写”活动,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以小兔子的身份、以第三者的身份、以农夫的身份、以农夫邻居的身份等,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在自主改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写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二、复述活动的组织
复述活动的组织也是为学生自由写作,或是为学生能够借助写作活动来自由表达观点、抒感打基础的活动之一。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一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复述活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一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复述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自主表达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教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讲述的故事进行概述,并加上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进行表达: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清楚了/了解了……的道理/思想,等等。当然,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复述,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见,这样的复述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复述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进而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仿写活动的组织
所谓的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句子最为常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个给学生搭建仿写平台、引导学生在仿写句子中应用所学的基本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而为学生的作品增加亮点。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节课时,由于这节课主要应用了“对比、排比、比喻”三种修辞手法,这也就给我们的仿写提供了契机,所以在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基本了解之后,我组织学生自主找出文本中应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进行仿写活动。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仿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选择素材进行句子仿写,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在以后的写作中,鼓励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增加作文亮点。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组织多种恰当的语文活动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使学生在自主写作、自主表达中养成终身习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