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01 09:3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球经济发展

第1篇

美联储目前面临重新恢复“量化宽松”的压力。由于预测美联储将重拾“量化宽松”的政策,美元汇率迅速从最近的高位下跌10%。美联储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估。并决定将其持有抵押债券所获得的大量收益投资买国债。这不能算真正地重拾“量化宽松”政策,但市场对此却想象无限。

欧洲最近的经济令人吃惊地看涨。这不足为奇。首先,欧洲短期问题没有美国严重。其次,债务危机也仅限于南欧小国希腊。同时,平均预算赤字肯定也比美国低。再者,欧元贬值。刺激出口国经济增长。

然而,在未来一年内,欧洲的经济情况可能恶化。欧元已经开始反弹,不再有利于扩大出口。欧洲国家紧缩财政,也将对内需造成负面影响。欧洲的就业形势已经很糟糕。

同样,日本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仍很虚弱。如果日元持续保持坚挺,止跌的名义GDP仍会下滑,还会导致出口下降,就业率将重新下滑。因此,如果经济好转,日本可能会增加消费税,以冲抵财政赤字。此举将阻滞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其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噩耗层出不穷,主要货币的汇率也在其牵引下波动。反观世界的另一半,整个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达到5%,通胀和资产泡沫是目前新兴经济体普遍担忧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是通胀。而非通缩。

目前,全球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只要有需求,跨国公司在哪里投资都行。这就切断了刺激需求的政策和投资反应之间的地缘联系。投资对就业增长至为关键,唯有就业才能比刺激政策更好地维持需求的增长。从本质上讲,需求来自本地,但供给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关于刺激政策的陈旧假设不再成立的原因。

上述分析对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屡试不爽。在小型开放经济体,刺激政策外流过多,完全失效;在大型封闭经济体,刺激政策极少外流,因此最有效。真实世界的经济体介乎于两者之间。

跨国公司引领的全球化使得大型经济体的行为更像理论中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如果相信这个道理,那么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努力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在加速新兴经济体产生通胀和资产泡沫,而非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将利率削减为3%,帮助银行业复苏。低利率促使西方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东南亚国家,导致后者的房产泡沫愈演愈烈。后来,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外流资本被抽回,亚洲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当今,新兴经济体的规模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贸易总量比当时的全球贸易总量翻了一番。投资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流通更加顺畅。美联储目前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比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得多的灾难。

想要刺激政策作用于发达经济体,需要大幅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成本,高到促使跨国公司回到发达经济体。重新给发达经济体带来生产力的地步。但这不太可能。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工资是新兴经济体的10倍左右,后者的人口数为前者的5倍。

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大幅增加货币供给,并未导致通胀,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相当于短期内收缩货币供给;二是需求疲软迫使供应商无法涨价;三是跨国公司还是投资于新兴经济体。

前两种因素是暂时的,即使仍然存在,通胀仍会通过新兴经济体发生。尽管全球经济和需求都受到了抑制,但石油价格目前仍突破了每桶80美元。比2008年危机时翻了一番以上。通胀预期可能是关键推力。目前,产油国家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开采石油,换成纸币。同等条件下,唯有上调石油价格才能够动员产油国家开采同样数量的石油。但货币政策越宽松。这一目标价格也水涨船高。

由于新兴经济体过热,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价格,新兴经济体出口货物的劳动力成本的总和可能超过货物最终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30%,这也会成为严重的通胀诱因。经济疲软并不意味着通缩。通胀最终还是货币现象。如果通胀从新兴经济体蔓延至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也可能成为诱因之一。

第2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在“寒流”中越陷越深,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年累积的沉疴被一一点燃,发展举步维艰,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增长瓶颈。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疲弱,美国长期信用评级被下调,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升级,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2012,全球经济发展必定充满坎坷、崎岖,那么,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在哪?2011年9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面下调了当年和2012年对美国、欧洲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不过该组织也指出,今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部分抵消美、欧经济疲弱的影响,推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称“新兴经济体情况可以应付自如”。2012,全球经济的希望在新兴经济体。

2011年12月中旬,俄罗斯历经18年艰苦谈判,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唯一一个未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国家,随着俄罗斯入世成功,必将成为远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利好,也必将让世界对新兴经济体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浮想联翩”,并抱以更多的期盼,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俄罗斯入世无疑为全球摆脱经济寒冬,增强发展预期,注入一剂强心针。更重要的是其余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也存在系列重要利好因素,如巴西宏观经济基础比较稳固,消费主力军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投入都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联合国最新预测报告强调,亚洲经济增长在中、印带动下会高于其他地区,为全球复苏创造有利条件,加之印度庞大的国内市场、工业化进程等带来的国内需求,都将成为明年新兴经济体,促进自身发展,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当前,各国对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的“火车头”的地位,基本形成共识,2012全球增长仍然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上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12中国经济发展制定了稳中求进的基调,会议通过“抓住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和四个牢牢把握”鲜明扼要,逻辑严密,重点突出的为2012中国经济发展破题。会议指出“更加注重经济工作各个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及和谐发展”,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各个目标、任务之间,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失衡,并阻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及时予以校正。会议明确了2012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同时针对国内外形势,对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进出口”三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予以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越来越包容、自信、自省的中国的引领下,新兴经济体有能力、有实力继续担当2012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引领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寒流”的侵袭,全球对此都在翘首以盼,毕竟这是本次经济“寒流”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让世界看到希望和得以慰藉的,新年的第一丝暖意。

第3篇

自2007年7月以来,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逐渐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这场风暴先是摧残了华尔街以及全球重要金融机构,导致美国五大投行、两房公司以及AIG等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以及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目前又开始逐渐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房地产、汽车、IT等行业,使得失业率不断走高,消费支出快速减少,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是什么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破坏传导效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向如何,中国经济又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全球经济运行周期的必然结果

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务引发的金融领域信贷危机。然而,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信贷危机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金融领域扮演的主导角色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点与全球经济运行中的调整阶段不无吻合。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回顾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状况,可以清楚看出,美国的发展与停滞,与全球经济的上行及减速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主要原因是美国占全球GDP比重仍然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已经被证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通过周期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未来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扩张期后必然伴随着一个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调整期的到来。

下面我们来分析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美国经济发展周期状况:

美国GDP调整的年份发生在1973-1974、1981-1982、1990-1991、2001-2002,一直到近期我们预测的2008-2009年。从中可以看出:

1、经济周期时间上,8-10年美国经济便会出现一次调整,从而带动全球经济步入调整;

2、调整幅度上,1982年的调整幅度较大,由于当时两次石油危机聚集的恶性通胀导致经济生产大倒退,其余年份调整幅度都在1%之内;

3、调整时间上,每次调整时间都维持在2年左右;

4、调整原因上,全部是由于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导致。其中,1973-1974年为第一次石油危机、1981-1982年为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1991年为日本、俄罗斯、拉美等危机集中爆发、2001-2002年为网络泡沫破灭、2008-2009年为次级债危机。

综上分析,结合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论,本次经济低迷是在经过2002-2007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调整时期,本次经济调整即使不由次级债危机引起,也会由其他方式爆发,因此本轮金融危机在此时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

全球经济面临调整

低迷状况还将持续

按照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一个经济周期要经历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过前一阶段2002-200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经济必然面临一个调整阶段。

从近期各国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蔓延至实体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和增长放缓已经不容置疑。欧元区和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GDP增长率为负值,正式出现了经济衰退。美国第三季度的GDP下降0.3%,美国已经宣布2008年经济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放缓。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之中,从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到房地产业、汽车业等实体行业,整体的不景气还在深化。

这次金融危机会带来大萧条吗?从当前情况看,此次危机规模很大,但和以往的危机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在应对措施上有很大不同。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这次危机出现后,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迅速采取了果断的大规模救市计划,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抵御金融动荡。同时各国协同连续降息,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刺激经济。虽然如此,要使经济脱离严重的衰退、迎来复苏,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萧条不可避免,全球经济极有可能在2009年延续目前的调整,进入衰退阶段。如果当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足够有效的话,全球经济可能在2010年逐步复苏,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发展“危”“机”并存

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实际已表现在多个层面。在宏观经济层面,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外汇储备可能的缩水、外贸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的减速。在经济微观层面,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就是大批低附加值中小企业面临困局,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其中出口型纺织企业就已倒闭上万家。显示金融危机正冲击中国大陆的实体经济,而企业倒闭增多,将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第4篇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第5篇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全面影响的事态,首推全球经济失衡。尽管全球经济失衡已延续多年,但中国作为一个刚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只是近年来才真切感受到它的影响,而且被强加了矫正失衡的责任。文章将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大环境中,找出一些应对措施,力求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

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此后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全球角度看,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存在巨额逆差;二是其他发达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最终经常账户存在或多或少的顺差;三是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消费品,形成一定的顺差;四是石油出口国等资源充裕国则向商品主要生产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顺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多地体现出多边性、全球性的特征。

全球经济失衡,中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中国储蓄过剩,物价水平就不可能向上走,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有很多力量不会很顺畅地在整个体系中传导。现在全球经济失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着手解决问题,将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发展较快、世人关注的国家,毫无疑问有责任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着手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十分必要。

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和冲击,中国必须下决心及早采取措施主动调整内外不平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抵御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过大,前者易造成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后者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风险。因此,当前调整内外需求比例的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切实解决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教育、医疗乱收费等制约现期消费问题,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二,适当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促进外贸平衡发展,防止国防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适当提高劳动者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推动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美元贬值造成储备资源缩水。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也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选择,反而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及早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和鼓励其他对外投资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贬值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但主要失衡方是美国,只有有关各方加强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特别是美国承担主要调整责任,才有可能扭转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扩大的趋势。为此,中国应加强同其他有关各国的磋商协调,督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更多地承担调整责任,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杨,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新金融,2006(4).

第6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经济体的对策建议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逆差大国,应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负起第一大国的责任。其一,美国政府应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国的一国经济政策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稳定的目标;其二,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其三,创设有税收优惠的储蓄产品以提高国民储蓄;其四,中期内通过美元大幅的贬值以稳定其贸易赤字和外债余额,但这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以避免引起的金融冲击;其五,通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缓解世界经济矛盾。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公衍照,任启平.当代国际货币体制与全球经济失衡[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62.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调整;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经济法正在保障着每个贸易国家的权益,让国际市场变得公正公平。国际经济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受到了内部环境的改变,国际经济法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不断的需要去适应内外部的改变来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正交易。在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的同时,贸易自由化也随着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市场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的发展,同时也相互吸引。国际经济法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变得越来越发挥作用。金融、投资、贸易等相互促进,相互吸引,带来的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给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状模式。全球的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亲密,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国际经济法就起到了一个保护者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调整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国际间的投资的频率来自于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投资密切程度,越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投资也会非常频繁,紧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增多,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随之而来。国际间的贸易通过货物和服务来进行,贸易的规模和领域决定了国际间的贸易程度,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国际投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如果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的话,会产生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均等现象,也会造成许多的贸易问题,所以,对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有效的调整国际贸易所处的环境,让国际投资变得更加的顺畅,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是一个优良的贸易环境,但是,在经济出现低落萧条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会变的非常的险峻,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迫切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拥有了160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保障自身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国际贸易的权益和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保护下,尽管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大部分都是自由化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和谐的事件经常发生,给国际大环境造成干扰,所以调整好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并且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朝稳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稳定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经济往来频繁,未来发展也将变得更加顺畅。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的态势下,各国在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经济法的制约和保护下,各国追求利益的方式变得正规合理,也促使很多以往不正当获利的国家变得正规起来。国际经济法保障了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往来的安全,使得国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的公平公正。

(二)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权力

当今全球发展快速的状态下,国际经济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国家会因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行使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侵害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经济法的保护下,如今的国际贸易之间,大部分不存在这类现象。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的正当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损害。在市场秩序稳定的今天,国际经济法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保护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着世界贸易的和平,推动着国际贸易向正义的一方前进。

第8篇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世界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强劲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然良好。从多种因素来看,虽然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变数仍是美国经济和油价的高企,但无论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减缓,油价波动是否剧烈,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着适度的增长。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油价上涨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以及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地区局势造成的,并非供应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另外,虽然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进入了增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的影响,因此总体走势被多数国际组织和机构看好,各种预测较为乐观。汇集各有关机构的评估,普遍结论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6年的增长高峰有所减缓,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速可能在3.4%到4.8%之间。尽管目前各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断定,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幅度不会有大的出入。与此同时,未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但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较快、较长的发展阶段和繁荣时期。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份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最终为4%),为3.4%。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了3.9%,但次级债危机潜在的威胁并未消除,经济增长下滑有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因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较为谨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样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认定的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为5.2%,与此前的预测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美国次级债风波的蔓延和影响,但世界经济总体活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形势分别做出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仍将是东亚和南亚,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10.5%和8.5%;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上年的3.3%减缓到2%;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国,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8%和2.3%;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拉美和西亚的增长虽略有下降,但增长率将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低于上年的2.9%。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1.9%,低于上年的2.9%;欧元区增长率为2.5%,低于上年的2.8%(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长率都将低于上年);日本的增长率为2.6%,保持了五年的延续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将达到11.5%;拉美地区的增长率为5%,低于上年的5.5%;中东地区的增长率均为5.9%,高于上年的5.6%;独联体的增长率为7.8%,略高于上年的7.7%;中东欧的增长率为5.8%,低于上年的6.3%;非洲的增长率为5.7%,略高于上年的5.6%。

2007年,在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漩涡的背景下,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对2007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预测看,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力正逐步下降,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们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在拖累全球经济多年后,显然已经摆脱长期低迷阴影的笼罩,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连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依据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综合评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来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中经济体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

二、经济安全形势

从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风险仍然来自金融和能源安全领域,其中包括全球股市、尚未消除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以及金融、能源领域的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当前,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有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各国间经济往来充满了矛盾和摩擦,构成了全球性经济问题,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而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对外净负债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四分之一,其债权国主要是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以及石油出口国。而美国贸易逆差又成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元贬值又加剧了其内部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美元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这使美元地位产生动摇,导致近年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美元贬值加剧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突出,国际贸易政策上的纠纷和冲突频繁,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以及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由此诱发的连锁反应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在世界各国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贸易摩擦、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利率水平在失衡的两极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差额和息差,以及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使得汇率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争执的焦点,并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性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二)全球股市的泡沫风险

屡创新高的全球股市也随之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全球股市多次厄运再现。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现象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股市的脉络,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2007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股票的泡沫成分在过去的几年逐步增大,风险也在增大,股市的全面回调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全球股市始终潜伏着隐患,股市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票行情便急剧变化,股市也骤然风雨飘摇。由于全球股市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和蔓延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它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更为剧烈,特别是货币市场。目前国际货币市场危机隐患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人担心,由于全球金融形势依旧严峻,全球股市的频繁波动使股市风险更加险恶,因此全球股市活跃与繁荣趋势能持续多久,尚难预料。如果全球股市反复振荡,将使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可能因此风雨飘摇。

全球股市的波动影响所及囊括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从以往的教训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或地区性货币变化牵动着全球股市,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双出现联动性影响和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有可能是全球股市动荡风波未息,接踵而来的便是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股市,同时随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必然会卷土重来,这种相互影响和冲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有可能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轮番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诱发全球金融领域的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

美国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级贷款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尽管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球股市异常繁荣和活跃,没有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但世界各地区在资本市场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贷款风波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人士多次提出警告,声称下次世界经济危机很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无独有偶,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余波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7年以来,美元贬值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的预期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持续走软的一个主要因素,存在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出现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次级贷款危机继续恶化的潜在风险和美元下跌带来的隐患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安全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四)油价上涨的不良影响

2007年,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全球石油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到1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直逼每桶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4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带来的影响,如全球反恐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伊朗核问题解决未果、主要原油出口国国内局势时有动荡等,都对近期国际油价有着直接影响。从目前的石油供给情况看,中东局势动荡和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的后续能力,石油供应状况不稳定将导致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6年的每桶65到70美元提高到90至95美元,甚至将超过95美元,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远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大大加强,但仍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因油价上涨而陷入严重衰退的噩梦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能源安全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价格;二是供给充足。从目前的石油安全机制看,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足的能源储备更容易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特别是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和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或无止境地上涨下去,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是严重的打击,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

(五)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

2007年,国际货币市场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 国际货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依然是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始终在下跌通道,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和加拿大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仅相对日元有所升值)。美元汇率的波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投机性因素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外汇市场中积累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

2.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就业、房屋销售数据、消费信心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比较疲软,表明次级贷款危机有蔓延和加深的迹象,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化解次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美国经济平稳运行,2007年9月和10月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虽然降息有助于美国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受其影响打压了美元汇率,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3. 美元汇率下跌导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呈现上涨之势。

2007年,受美元汇率与利率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上扬,以及一些国家增持黄金储备和需求增加的影响,再加上投机因素,推动了国际期货市场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振荡走高(到11月黄金价格突破了800美元的关口)。黄金在拥有巨大投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4. 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强化了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

2007年国际油价上涨除了中东局势恶化的地缘政治因素和供需失衡以及投机对油价波动起到的推波助澜的影响外,石油美元效应加大也刺激了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和石油美元与石油欧元之间转换导致了主要货币间的搏弈,并刺激油价上涨。

第9篇

李仲周:经济学家,现任中欧支持中国参与世贸体系项目首席专家

全球治理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全球经济的活力,使所有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实现全球共赢。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世界经济和贸易自由化的巨大红利,获得了迅速扩张的世界市场,实现了长时期的高就业、低通胀,享受着高度富足的生活。发展中国家也有了发展的机会,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激增,使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也大受裨益。

全球化来势凶猛使全球经济版图逐渐改观,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谓的“新兴经济”的崛起。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向高盈利的服务业发展,制造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解除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恶化之忧。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膨胀,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为追逐低成本高利润也不可避免地将某些蓝领就业机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都是市场力量所驱动,本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理由。但工业化发达国家有些政客对全球化可以说是爱恨交加。爱的是那巨大的红利,恨的是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心态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富足了还想更富足,让他们分担一份结构调整的义务,使发展中国家也有发展的机会,那就一百个不愿意。这就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基本原因。从战略上考虑,他们担心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从而失去主导权。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世界经济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七国集团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何谓全球治理说到底就是七国集团共谋对策防止全球化影响工业发达国家富足而悠闲的生活方式。

七国集团依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全球经济的方向,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经济活力之所在,全球市场扩展之源泉。全球治理要有全球的治理方式,全球治理应该更加民主,更加公平,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七国集团的利益。当前的紧迫任务是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但是它们的效能越来越低下,其原因是没有适时地按照变化了的情况来调整它们的战略和决策机制。遭人诟病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是因为过分的意识形态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不考虑受援国国情附加诸多的政治条件,试图完全按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改造受援国,使受援国经济适得其反。多边援助机构强调消除贫困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消除贫困要靠经济发展。中国接受世行援助效果甚佳,是因为中国通常不接受不合中国国情的附加条件,接受的项目都是经济发展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所承担的经贸体制改革的义务也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客观情况而作出的。所以中国加入世贸既促进了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又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迅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当前全球治理的紧迫任务是遏制保护主义的思潮,维持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制度,保障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稳定,国际投资流动的顺畅。工业发达国家借口国家安全,限制新兴经济体投资的进入就是保护主义的最明显表现。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新兴经济体有庞大的投资,却不允许新兴经济体到他们国家投资,这就是粗预自由市场的游戏规则。这些歧视新兴经济体的措施需要进行全球治理。绝不可以把治理的矛头针对新兴经济体。全球治理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全球经济的活力,使所有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实现全球共赢。

第10篇

【关键词】球体经济一体化 农业 贸易 政策

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监管农业贸易行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国制定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贸易发展予以了促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业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提升。

一、农业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贸易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贸易实际情况与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较为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非常多,但是在土地资源方面处于一个紧张状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农业贸易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予以出口;但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受到了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出口贸易方面受到了阻碍,导致贸易逆差状况发生。

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如薯类、植物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造成严重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发生,阻碍了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对大豆生产方面的影响。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经济效益并未达到预期增长,一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受到了阻碍,如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等,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往来上实施了贸易壁垒政策,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农业贸易政策。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解决措施分析

(一)农业补贴、反补贴法律政策的制定

对于我国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我国应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取农业发展保护政策措施,对各个国家在农业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优秀经验与方式进行学习与借鉴,制定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实施的补贴政策,我国必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反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贸易的稳定发展予以保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重视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农业生产补贴保障转变为农业收入补贴增加,即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对合理的流通环节补贴予以保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在对资金成本予以运用的时候,应当对重点问题予以着重处理,对资金补贴效率予以提升,对重点地区、产品以及企业予以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贸易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不足对农产品出口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即:①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加速,通过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生产效率予以提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竞争力予以提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对科技予以合理应用,对专业加工粮基地与大型商品粮基地予以建立,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此提升农业产品的专业化、商业化水平。②加大农业生产力度,对粮食品种结构予以合理改善,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农业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升农业粮食的总体质量,在消费方面对农民予以合理引导,确保粮食结构的稳定性、平衡性。

(三)重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与事业农产品产值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产品产值还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二、三产业在国有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还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缓慢,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链条,造成农产品增值难度增大,农产品的安全维护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链条,对农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改善,进一步促进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农产品管理水平予以合理改善,鼓励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选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使农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农业贸易政策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同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特点对其予以合理制定与完善。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结构含义予以明确,然后确定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立足于法律制度对农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合理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补贴,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此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资金成本,对农业生产规模予以扩大,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贸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岭,高芳.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3.

[2]王丽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贸易政策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5.

[3]杨晓英.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

第11篇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配置和流动,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每个层面上互相融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到现阶段,全国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经济资源开始频繁的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流通。而对于中国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难得的机遇,当然挑战也与机遇并存,我们要理性的审时度势,深入分析,充分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来发展本国经济。

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1.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后加速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滑趋势,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下滑的势态已经基本结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上升的轨道,走出了低谷,并且经济规模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超过日本。

2.中国经济要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还需要一定时间

虽然今年我国的经济复苏现象开始抬头,但要真正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在我国国内一些企业还面临着相当的实际困难,内需启动困难、就业和财政收支问题、出口额连续大幅下降等诸多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都会产生影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所以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保持相对较慢的增长速度,而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

3.未来几年经济增长还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金融危机过后,只有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将其与改革、中长期发展相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稳中求增长的关系,减缓经济被动的频率和幅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宏观调控,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商品的竞争力相对较高,中国商品的高竞争力是建立在超额的环境损耗和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看清这一现状,立足实际,看准时机进行经济转型,将国内消费高导做为经济增长转变的模式,以缓解顺差压力。

(1)加快产业结构调

加快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促进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对于提升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性产业,要加大投入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传统的重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进高科技的研究,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力量,以期取得突破,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主体;然后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等相关的出口照顾政策,调整贸易和发展战略,鼓励出口在当前形势下不应再做为政策目标,应该调整进口政策来刺激进口;最后要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扩大QDII规模、推动国内优质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只是要考虑到近几年大规模投机性资本流入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需保持政策谨慎,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

(2)转变消费模式,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国际市场的过份依赖,不仅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当前形势下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仍是推动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式。首先,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方面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以抵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紧缩效应。通过降低预防性储蓄积累的动机、放宽信贷限制等相关财政政策,来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建设,从而解决中国投资和储蓄不均衡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要保证之前财政刺激政策的平衡退出,不宜过度放松;其次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要高度关注民生,不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差异,提升人民的整体实际消费能力,还要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做为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医疗做为重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人民无后顾之忧的消费。并且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群众直接受益,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2.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脚步

(1)藏汇于民,缓解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压力:现有的管理体制使货币当局处于被动地位,吸收大部分的流入资金,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又与外汇储备的吸收息息相关,无形中就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落实和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要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国内资本流动进行安全有效的保障,从而实现缓解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藏汇于民。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上升保持谨慎态度:人民币从200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对进出口贸易企业和国家经济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储蓄过度和美国消费过多等结构性问题,并非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人民币汇率加速大幅的升值,会给正处困境的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沉重的包袱,严重的有导致全球经济滑坡加剧的可能。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应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防止货币剧烈升值造成冲击。

(3)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当一个国家在选择其本国货币的汇率时,与其说是在跟市场竞争,还不如说是在跟美国竞争,因此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做为本位货币并不合理,这次的经济危机就暴露了该体系存在的缺陷。因此世界经济如果要持续稳定发展,那么就要尽快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当前复杂的金融形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晃让人民币走出国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参考文献:

第12篇

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新知新觉)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制度性话语权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有力保障。何谓制度性话语权?主要是指用制度形式固化的话语权,它通过制度化形式对国际经济事务产生长期影响,并且国际社会对这种话语权的接受度比较高。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承担的责任相应增大。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又可以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有助于我国进一步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而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我国担起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我国要更好地发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要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制度性话语权。二是有助于将我国的创新潜能转化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

我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未来5年,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有助于将我国发展新理念、新动能转化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正能量。三是有助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一贯主张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增强将使全球经济治理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有助于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已有的、比较成熟的国际经济制度中进一步增加投票权和决策权。譬如,进一步增加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在一些正在形成的国际制度中,譬如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我国要增强设置引导议程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推进国际经济制度创新,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譬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为金融平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再如,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框架的有效运行,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同时,推动这些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与传统国际经济制度形成良性互动。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全球义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更多承担国际责任和全球义务是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国应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并落实减排承诺。加强对外援助也有助于提高制度性话语权。通过适当规模和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我国可以向世界传递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积极信号,为人类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拓展阅读:兰州市每年筹集4000万建立健全城市供热保障金制度

老旧管网维修可动用供热保障金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2月2日讯(首席记者丁炜娜)为了建立健全城市供热保障金制度,有效规范供热保障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安全供热水平,兰州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兰州市城市供热保障金统筹归集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三种情况不允许动用保障金

兰州市城市供热保障金的资金来源包括: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19万元;近郊四区每年由本级财政预算安排2019万元,其中:城关区1000万元、七里河区400万元、西固区300万元、安宁区300万元。城市供热保障金统一归集市财政供热保障金专户储存。

城市供热保障金使用范围包括:供热老旧管网更新维修;城市供热突发事故的应急保障;市政府研究决定的其它供热应急保障事项。

此外,《办法》还列出了三项不予资金扶持的情况:因供热单位运行管理不善引发设备及管网事故的;供热管网未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属供热站内部设施设备维修改造的。

应急抢修项目必须限期完成

按照要求,供热保障金使用应当按照逐级申报的原则,由供热单位先向区供热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供热管理部门初审后报市供热管理部门审核报批。

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市供热管理部门上报的供热保障金项目计划及时审批,联合下达年度计划。更新维修项目由供热单位向区供热办提出维修改造项目计划,经区供热管理部门初审同意后,于当年11月30日前向市供热管理部门上报下一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