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规范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模式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它的后果可能超过十次犯罪。在现实司法实践中,量刑不均已成为世界各国司法的一大诟病。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犯罪控制弱化、社会制度和机制缺失的时期,刑罚不规范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为此,国外司法界、学术界乃至立法机关都对量刑失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一、外国的经验
1.美国模式--数量化量刑指南
美国是最早实施量刑指南制度的国家。其特点有:(1)设置一个独立的量刑委员会,专门负责设置量刑指南;(2)量刑委员会通过一张双轴式图表来设立量刑表格,其中表格上面的横轴代表的是"罪犯的数量大小",表示的是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等级;而表格的纵轴则代表"犯罪人罪行的量的大小",表示的是犯罪人罪行的严重性等级。(3)如果处于图表中间的量刑格,则表示其量刑范围是按照通常能够适用的量刑幅度。(4)在司法实践中,该量刑指南即是通过上述形式复查案件从而得到执行的。
笔者认为,美国的量刑指南以数量化为量刑标准,对刑罚裁量的规定无疑是十分明确的。可以说,该模式的量刑指南既有明确性,又考虑到了具体个案的特殊性,并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我国罚金刑量刑规范工作的具体操作无疑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2.英国模式--伦理式量刑指南
与美国的数字化量刑指南相比,英国不注重"数字"而更强调司法过程中的"理性",因此其构建的是一种伦理式量刑指南。该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采用的是论理叙述方式,重点论证了题型的具体适用原理和法官应该注意的问题。其特点有:(1)该机制的内设机构是两个独立机构:量刑指南委员会及量刑咨询委员会;(2)制定量刑指南程序是:由量刑咨询委员会就某一种刑罚裁量问题给予量刑指南委员建议,并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某类问题的量刑标准草案;(3)量刑指南对法官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英国的量刑指南重点论证了刑罚裁量的具体原则以及量刑时法官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从刑罚的理念构建方面进行的量刑指导。对此,我国在构建罚金刑量刑指南时可以借鉴,通过规定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及裁量原则来奠定罚金刑裁量的理论基础。
3.日本模式--量刑行情制度
日本在量刑模式的构建上采取的是,量刑行情制度。所谓量刑行情制度,即是通过建立案例参考体系,借助司法手段来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日本采取这一量刑模式是由于其刑法典中关于法定刑的限制幅度太过于宽泛,而且没有标准统一的量刑规则可遵循,从而导致法官自由裁量空间太大。因此,为指导司法,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日本司法系统通过将每天的司法实践中所涉及的刑事案件的相关判决进行逐渐积累和总结归纳,构建出一套量刑的案例参考体系,从而逐步积累并形成具有其国家特色的量刑行情制度。
笔者认为,日本的量刑行情制度,是将类似案情整理后形成一整套标准案例,供后续量刑进行参考,这种方式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没有前续案例可供参考的特殊案件,无法适用该量刑机制,从而仍然难以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导致的量刑失衡。
二、我国的做法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量刑失衡问题,为早日实现量刑的规范化,维护刑罚效力及司法尊严,我国很早就有相关的刑法理论学者及司法实践工作者开展了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量刑规范成果:
1.SCO评价体系
SCO评价体系,是由白建军教授提出的,具体而言即:建构了一个全新的罪量评价体系--SCO罪量评价指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S代表的是评价关系中的主体(subject),C代表的是评价活动所依据的标准(criterion),O代表的是受评价的对象(object)。白教授认为,在确定罪量大小时,应当综合考量评价关系、评价依据的标准、接受评价的对象三个因素。由于判断犯罪的轻重应当首先取决于评价人,因此评价关系实质上即是由谁对犯罪的严重性作出衡量。
笔者认为,白教授对于规范量刑的理论研究是十分深远而透彻的,对于我国量刑规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白教授的理论并不会是唯一的,也不会是终极的。并且在我国当前社会实践中,难以切实适用,对此,我们仍必须不断探索、完善。
2.量刑辅助系统
量刑辅助系统,是由赵廷光教授历经16年时间,于2004年完成的。该系统具体操作是:通过人与机器的对话,根据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以及个案的相关裁量情节,点击机器上的评价"按钮",该系统就能够将犯罪人与机器的整个对话过程予以记录,并通过系统内部进行识别、判断及运算,最后快速的显示出对于该特定个案的量刑建议并将该建议自动以《建议报告书》的形式提交出来,该报告书会对所建议的量刑结果进行理性论证。
笔者认为,赵教授的量刑辅助系统,作为一种辅助量刑的手段,力图改变"估堆"量刑造成同类案件量刑不同的现象,对于司法实践是具有有其积极意义的,例如:系统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重复性、程序性案件的量刑。但是,由于个案的特殊性,因此该系统不可能取代法官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仍然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
3.量刑软件管理系统
山东省淄川区人民法院开发了一套《规范量刑软件管理系统》,具体操作是:首先,将所有的法律条文及犯罪情形编入该量刑系统,并配置合理的刑罚,制成一套量刑软件;其次,法官在审判个案时,只需通过该量刑软件将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输入电脑,电脑就会根据系统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对被告人进行配置适当量刑,电脑量刑的结果即是法院最终判决的主要依据。
对此,笔者认为,电脑量刑虽然在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杜绝"人情案、金钱案"、提高审判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这一电脑量刑系统,在量刑过程中量刑软件起着主要作用,法官几乎成为了量刑的机器。毕竟,电脑根本无法取代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复杂的感知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因而该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弊端。
三、笔者观点
通过上述评析可知:在我国规范量刑的探索中,各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加快我国量刑理论及刑罚裁量实践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上,我国的这些研究成果仍然都只停留在理论探索的层面之上,而且各家的学说研究都没有得到统一,明确规范的量刑模式仍没有建立。理论上的缺陷不可避免的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而导致量刑失衡问题。英美构建的量刑指南制度与我国还未成体系的量刑规范方法相比,无疑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特别是美国的数量化量刑指南模式:通过对刑罚予以数量化规范,从而有效的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大幅度提高了刑罚效率,维护了司法的公平正义。因而,笔者认为,我们可在借鉴英美量刑指南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司法裁量实践,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及实践需要的量刑规范化指南。
参考文献:
[1] 杨志斌:"英美法系国家量刑指南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11期。
[2] 蔡一军:"量刑规范化模式的域外考察与现实启示",载于《河北法学》2011年第2期。
[3] 侯晓玲:"电脑量刑"的曲解与还原",载于《人民法院报》2006年7月22 日。
摘要:介绍了第一、第二、第三、BCNF、第四、第五范式和域/关键字范式。
关键词:范式 函数依赖 多值依赖
中图分类号:TP311.1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7)06-0042-02
如图1所示,这些范式是嵌套的,例如第三范式中的关系也满足第一、第二范式。然而这些范式无法从理论上保证能消除所有的异常,每种范式只能消除一种异常。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是要满足一定要求的,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满足最低程度要求的叫第一范式,即关系作为一张二维表,表中的每一格必须是单值的不可分的数据项。
当关系属于第一范式时,可能会存在修改异常,需要将其进一步规范化:若关系R满足第一范式,且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则R属于第二范式。例如:关系模式s_A)_F,其属性为SID(学号)、ACTIVITY(活动)和FEE(费用),假设允许一个学生参加多项活动,活动项目决定费用,则关键字为(SID,ACTIVITY),该模式满足第一范式,但具有修改异常。如果插入一项新的运动项目和费用而还没有学生参加则无法插入,因为学号作为关键字的一部分不能为空。在该关系中,存在部分函数依赖AC-TIVITY->FEE,其中ACTIVITY是关键字的一部分,要想消除异常,可以将S A F分解为两个关系S_AfSID,ACTIVI-TY)和A-F(ACTIVITY,FEE)。这样,两个关系都不存在部分函数依赖,消除了异常。
第二范式中的关系也有异常,要想从第二范式关系中消除异常,必须消除传递依赖。例如:在关系模式S_A_F中,假设一个学生只能参加一项运动,则SID是关系的关键字,不存在部分依赖,但存在传递依赖,SIDACTIVITY,ACTIVITYFEE,如果删除一个学生和其参加的活动,并且没有其他人参加这项活动,而则该活动信息也被删除,出现删除异常。同样可以将关系分解为两个关系s-A和A_F来消除传递依赖。一个关系如果在第二范式中,且没有传递依赖,则该关系在第三范式中。
然而,即使关系在第三范式中,也可能有异常。例如关系模式S_A_T,其属性为SID(学号),ACTIVITY(活动),TEACHER(指导教师),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项活动,一个活动也可以有多个指导教师,一个教师指导一项活动,假设教师不重名。则S_A_T的关键字为(SID,ACTIVITY)或者(SID,TEACHER),满足第三范式。如果删除一个学生和活动,且该活动只有一个教师指导,则将删除教师的指导信息,发生删除异常。Boyce-Codd范式通常被认为是修正的第三范式,它定义为:如果一个关系的每个决定因素都包含码,则其满足BCNF。在S_A_T中,之所以会发生异常,是因为关系中存在TEACHER―ACTIVITY,而TEACHER不包含码。可以将S_A_T分解为S_T(SID,TEACHER)和T_A(TEACHER,ACTIVITY),S_T和T A都不存在异常。
【摘 要】 不同国家的石油天然气会计规范之间以及不同公司会计实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石油天然气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文章分别对美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我国等国家和组织的石油天然气会计规范的发展变化作了归纳总结,并论述了国外石油天然气会计规范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对象主要是会计准则机构制定或的会计准则和研究报告,也包括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以及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实务和惯例等。
【关键词】 油气会计; 确认; 计量; 报告
一、前言
一般而言,采掘业包括矿产业和石油天然气(简称“油气”)业,油气业是采掘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很多经济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规范之间以及不同公司会计实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油气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规范油气业的会计准则。
由于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导致石油天然气会计成为一个特殊的会计研究领域。国际上,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过百年的发展,无论是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还是企业会计实务,都比较成熟完善,其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等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与监管规范,形成了相对规范完整的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与实务标准体系。
我国作为世界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较多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都曾一度处于相对不发达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问题与若干年前已经大不相同,我国会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会计问题实质上也是国际上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性问题。
二、美国的研究和实务
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美国是世界上对采掘业会计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会计研究最早的国家,研究成果很多,其相关会计准则规范也相对成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了多个关于油气业的专门会计准则或相关的会计准则,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也对石油天然气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提出要求。由于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美国SEC对会计规则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美国的主要石油天然气规范和研究
1.早期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职业界和会计准则机构开始重视石油天然气资产确认计量方法的研究和选择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研究采掘行业中财务会计和报告使用的各种方法,为其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起草意见书提供建议。APB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采掘行业的财务报告”为题了会计研究公报第11号。该报告建议不再采用全部成本法,而只能采用成果法;规定以油田作为成本中心,与油气储量直接相关的发现前和发现后发生的成本都予以资本化,包括对最初已经费用化的勘探干井成本,以后又确定发现油气储量,予以恢复资本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AlCPA和APB的研究为美国1977年制定世界上最早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1977年FASB第1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9”)
1977年12月,FASB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9号——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的确认、计量与报告》。SFAS19不仅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上,而且在世界上关于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就油气业投产前成本确认计量、矿区权益转让中的收益决定及披露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也对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研究制定石油天然气会计规范起到重要参考作用。但SFAS19规定只能采用成果法作为投产前成本确认计量的基本方法,引起了很大争论,导致许多中小石油天然气公司反对,并游说相关机构施加影响。
3.1978年SEC 253号会计系列文告(“ASR253”)
由于大量中小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游说,SEC于1978年8月了《会计系列文告第253号——关于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实务的要求》,规定石油天然气公司向SEC提交财务报告时,可以接受完全成本法作为备选方法。ASR253还认为,成果法和全部成本法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都没有确认计量已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价值,相关性不强,都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ASR253提出,即以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价值为基础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要求以现行的价格,现行的开发成本、开采成本和现行的法定税率为基础,对石油天然气储量资源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折现率为10%,以此确定石油天然气企业拥有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资源的价值和收益(成果)。储量认可法将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价值化,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未来估计价值应该作为资产。
可以看出,储量认可法的理念非常先进,认识到了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但该方法在实现相关性的同时,因为涉及所有假设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因此,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反对意见很大。
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保证对外工作联系配合及时有力,对内分工协作明确有序,预防对策完善适用。为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水平和效果,要积极推进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中,要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个案预防、规范专项预防、规范制度预防、规范预防调查研究等,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版权所有
一、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预防队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二是在整个预防职务犯罪的系统工程中,由党委牵头,实现网络预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争取党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视,通过党委牵头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网络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向党委提出当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党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并由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科)负责处理指导(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进行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
二、规范个案预防。个案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克服就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坚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六个一”,开展个案预防,是检察机关利用职能优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这“六个一”即是每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一是责成犯罪嫌疑人写一份触及灵魂的悔过书,这悔过书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别人看了便受了一次深动的警示教育;二是到发案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三是通过办案,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一项口头或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根据所办案件的实际情况,对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五是根据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制定一项整改措施;六是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察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一次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规范专项预防。从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来看,虽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体制性、社会性矛盾制约,许多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屡禁不止,特别是入世后,许多企业将进行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侵吞国家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可能上升。因此,我们要在权、钱、人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监控盲区,注意发现因监督失效、管理失控、用人失察导致职务犯罪发生、蔓延的问题,准确把握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遏制性、控制性、预警性的途径和方法。预防工作要以资金的控制为方向,以用人的监督为基点,加强对职务犯罪趋势的超前评估与科学预测,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介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筑项目工程等开展同步预防。与有关投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创优质工程,当优秀干部”的“双优”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同步监督。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质量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对管人、管钱、管物、管合同、管木材销售等重点岗位开展专项预防。
四、规范制度预防。一要规范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预防制度建设。检察机关要在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开展预防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社会化预防网络,必须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种制度的建立,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使信息管理、检察建议管理、预防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综合评价管理等制度尽快完善。尤其要建立预版权所有防职务犯罪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与网络单位之间对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反馈、广泛收集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林区预防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党委研究部署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规范预防立法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地方性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法规的出台,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这种由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常委会制定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法规,实行依法预防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层次,拓展预防工作的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五、规范预防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区职务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查分析新形势下产生职务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探索前瞻预防。特别是对当地有影响有震动的窝案串案、大案要案,要组织人员深入案发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与主管部门和发案单位共同研究分析,找出制度上、管理上、机制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犯罪根源,研究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的措施和对策,提出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管理、落实监督等前瞻性的预防对策,做到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提出完善立法、制度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深入调查分析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党委、政府提出“专项治理”的建议,促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总之,检察机关通过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效引导国家工作人员自觉遵纪守法,与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逐步形成人们对职务犯罪“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结出丰硕之果。
关键词:弹幕语言 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75-02
一、弹幕语言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一)语音谐音空耳化
“空耳”这个词来源于日本,日语中“そらみみ”的原意是“幻听”,现在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如今我们所说的“空耳”一般指对于有着中文相似读音的外语单词,用汉字去代替,敷演出与原句发音相似但意义完全不同的一句话,形成鲜明的记忆点。“空耳”这种方式常用于歌词和鬼畜中,是在文本字段中进行恶搞娱乐的一种模式,一般多见于将一门外语的发音用母语替代,使其本土化。例如,将美国创作型歌手John Legend的歌曲《all of me》中的歌词“Cause all of me,love all of you”空耳为“壳子熬了米,辣子熬了油”;将日本动漫《东京兄帧返钠头曲《unravel》中“教えて教えてよ”空耳为“我洗海带哦洗海带哦”。用户创造这种“空耳”句子,一方面是猎奇心理在驱动,他们通过恶搞的方式张扬个性;另一方面则在于人们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就把耳朵接收到的语音通过谐音的方式转化为母语,为了方便记忆又变换汉字使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句子就不仅是谐音语音的堆砌,从字面上来看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思,只不过这时句子的含义与原句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
(二)语法使用碎片化
笔者在观看视频时发现,弹幕语言呈现语法使用碎片化的现象。为了使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笔者在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简称“B站”)截取了《Papi酱的读书日特别篇――古希腊悲剧》这一视频后第一天留言的169条弹幕,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笔者根据弹幕字符长度将这些弹幕分成四类,第一类为字符长度小于9的弹幕,第二、三类字符长度分别位于9到16、17到24的区间内,最后一类为字符长度大于24的弹幕。经统计,这四类弹幕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68%(96条) 、314%(53条)、112%(19条)和06%(1条)。由此可以看出,80%以上的弹幕字符个数小于17。笔者所做的这一定量统计,印证了之前观察发现的结论:弹幕语言具有语法使用碎片化的特点。
人们总是想用最少量的字使表达内容达到最大容量,想用最简单的语法结构将语义表达清楚,这在弹幕语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弹幕语言语句以短句、散句、主动句、省略句为主,有的时候甚至只是一个颜文字或一串数字,简练精干但表意准确。短句结构简单,短语多为主谓、定中结构,简洁明了,清新明快,口语化倾向明显,如“这太快了,我先捋一捋”,“山沟沟与山洞洞的恩怨情仇哈哈哈”。散句具有长短交错、结构多样的特点,不过分雕琢文字,却在自然之中见出其中生机,如“歌队是这种剧的标配,一般由一队人在幕后充当旁白或者内心os”,“假装听得懂!嗯!”主动句、省略句,叙事直接,表意直白,富有口语色彩,如“这不是演习!”“15倍速好感动”。由于弹幕语言的特点――实时性和匿名性,人们往往不多加考虑,评论时充满随意性。所以与其他书面用语相比,弹幕语言更接近于日常的口语,呈现出语法使用碎片化的特点。然而,由于弹幕语言的语法结构过于简单,因此弹幕语言一定要依附具体语境而存在,只有在语境中它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一旦离开特定的语境,它就很难被理解。
(三)词汇来源多元化
首先,弹幕语言是依托弹幕网站和网络传播平台实现交流的,慢慢地它也开始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而弹幕网站作为一种舶来品,它产生之初的宅文化就一定会长期地对中国化的弹幕语言产生影响。再加上韩流文化与欧美文化长期对我们国家年轻人产生着举重若轻的影响,弹幕网站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平_,因此弹幕语言中也吸收了很多外来词。耳熟能详的有“哦多 保ê语音译,中文“怎么办”的意思),在弹幕语言中这个词很常见,常用于当韩剧主人公碰到生活中难以跨越的一道坎时,用户为戏中主人公感到惋惜、担忧。这些音译词的语义、感彩与原词保持一致。
其次,由于弹幕语言的实时性,要求回复要快,要求在有限的词汇中传达出足够的信息量,要求词语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因此词语的简称大规模出现,其中尤以中文拼音首字母缩写最为常见。如,“笑死我了”缩写为“xswl”,“真情实感”缩写为“zqsg”,“腥风血雨”缩写为“xfxy”等。
最后,弹幕词汇还具有圈子化的特点,有独属于饭圈的用语,外行人看了完全不知所谓。如:墙头(在自己最喜欢的偶像外喜爱的其他偶像)、BP(即“白”,指既不出钱买专辑、看演唱会,又不出力投票、刷油管的粉丝)、母胎solo(指一个人打出生到目前都没谈过恋爱)、安相机(让粉丝该闭嘴时就闭嘴,不该说话时就少说话)等。
二、规范弹幕语言的建议
首先,对于语音谐音空耳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充分调查、正面引导的方法。谐音空耳化后的语音是否能被接受,要看它们对社会的影响的范围是否足够大, 对社会的影响生命力是否足够持久。其实,很多英文音译词就类似于语音的谐音空耳化,如“可口可乐”(“Coco-Cola”)、“沙拉”(“Salad”)、“扑克”(“Poker”)等。目前很难确定这些语音谐音空耳化后是否能形成新词,最后收录汉语体系之中,因为弹幕语言的影响范围还不够大,有待语言学家们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那些恶搞、故意牵强附会的词或句子,笔者认为人们应该坚决抵制,这些词或句子污染了汉语语言系统的纯洁性,对人们的日常交往毫无用处。
针对弹幕语言存在语音谐音空耳化的现象,首先我们应该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分析这一现象是否危害汉语语言系统的纯洁性,分析这种现象对于大众日常语言交流的影响是好是坏,批判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语音谐音空耳化这种现象产生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们对母语与外语的熟悉程度不同,不自觉地就在脑海里把耳朵听到的全部语音都转化为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我们在学习外语语言的过程中一定有这样相似的经历。在小学开始学单词时,人们不认识音标,靠老师口耳相传,为了便于记忆,经常会在生单词旁边用中文注音,其实用这种方式学习新的语言很不科学。在学习叶蜚声版《语言学纲要》这本书时,老师给我们提过,在我国,国际音标的使用不够广泛,主要在描写汉语语音、语音教学、进行语言比较研究和语言对比研究、调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方言这四个领域使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加大对国际音标的推广,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习外语,也可以有效避免语音谐音空耳化现象,保持汉语语言系统的纯洁性。
其次,对于语法使用碎片化的特点。在探讨弹幕语言的规范问题时,笔者认为不能把弹幕语言等同于一般的书面语言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就拿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劳动号子来说,它也具有语法使用碎片化的特点,我们不能说它不规范,而应该将它区别于书面语言来研究。在研究弹幕语言的语言规范问题时,我们不能光着眼于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还应该联系它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语体与语境。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承认语法使用碎片化符合弹幕语言即时性的特点,承认弹幕语言语法使用碎片化特点的合理性,不用刻意对它进行过度规范。
最后,对于词汇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弹幕语言呈现词汇来源多样化的特点的原因在于弹幕视频网站的日常活跃用户的年g相对集中,多为“90后”甚至是“00后”,这一群体从小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日本的动漫、纯爱电影、ABK之类养成系偶像,韩国的k-pop歌谣,水木、月火迷你剧,欧美文化如漫威电影等,对这些用户的影响极大。学生构成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活跃用户群体,他们能够熟练使用电脑、手机,也非常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所以在日常交流中他们创造了很多新词。另外,为了成为这些弹幕网站的正式会员还要完成入会测试,完成一张由50个选择题构成的满分100分的电子试卷,成绩达到60分以上才能成为正式会员。这些问题多涉及日本的御宅文化(动漫、游戏、计算机),诸如,“日语配音版《哈利・波特》中哈利的声优在动漫《黑子的篮球》中为哪个角色配过音?”“游戏《守望先锋》中突击型英雄源氏的哥哥是谁?”这样的问题,它本身就圈定了用户的范围与属性,这使得正式会员与其他人之间有着一道巨大的数字鸿沟,因此这就带来弹幕语言圈子化、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弹幕网站应该进一步放开会员限制,吸引更多族群的人们进来,使弹幕语言能够向广泛化发展。同时,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弹幕语言。像今年游戏《阴阳师》与肯德基的联动、动漫《全职高手》与麦当劳的联动就使虚拟的线上活动走到线下,增大了受众群体。只有等弹幕真正从小众文化走向主流,有关部门才能意识到规范弹幕语言的重要性,才会有语言学专家来对弹幕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三、总结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弹幕语言具有语音谐音空耳化、语法使用碎片化、词汇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并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规范弹幕语言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弹幕语言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并且呈现出发展范围日趋广泛的特点,然而因为弹幕依然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对于弹幕语言的研究还比较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到弹幕语言,指引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良柳.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弹幕亚文化研究[J].商,2016(34):149+118.
[2]肖潇.弹幕语言的语用特征现状及其社会文化成因[J].北华大学学报,2016,17(5):20-24.
关键词:民间金融;规模测算;Granger因果检验;规范途径
一、民间金融内涵的界定
“民间金融”一词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一直被沿用下来的。目前,国内对民间金融的定义并不完善,也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最新趋势,认为民间金融应具备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民间金融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民间金融的产生、发展是经济体本身所需要和催生的,是经济中自发产生的金融活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金融中介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如果一种金融形式可以自发产生并长期存在,那么它必定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有其比较优势。因此,民间会融的内生性是其重要特征,成为其比较优势。
第二,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调控体系之外,即没有与之对应的成熟的金融监管调控制度。在我国,正规金融系统诸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均已有较成熟的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制度,在这范围之外的经济主体所从事的融资活动则很少受到监管和调控,均属于民间金融范畴。需要提及的是,如果某种金融组织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入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如典当公司、小贷公司等,尽管其接受政府某些部门(如地方金融证券办)的宏观管理,本文仍将其视为民间金融。
据此,本文将民间金融定义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调控体系之外的金融行为和组织;相应地,将正规金融定义为已纳入国家金融监管调控体系之内的金融行为和组织。
二、民间金融规模的理论测算与分析
(一)民间金融的测算方法――θ值法
民间金融由于其“地下性”,目前并不在官方统计机构监测范围之内,而如何测算民间金融规模一直是理论界的难题。本文结合民间金融特征,将其测算建立于两个假设基础之上,并选用θ作为衡量各地区经济金融相关性的中间变量,因此,这一方法也被称为“θ值法”。
假设l:各地区在各年度存在相同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
在《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一书中,李建军认为从全局看无论是公开经济还是地下经济,其存在和发展环境是相同的,而经济活动与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是一定的,因此,李建军假定地下经济与公开经济有着相同的信贷融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地下信贷的规模。借鉴李建军的方法,本文假设各地区有相同比例的经济金融系数。我们将全国视为一个大的环境,而劳动力与资本是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假设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本在各个地区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相同的劳动收入、资本投入将得到相同的产出,即资本对经济的贡献是一致的。在收入分配政策全国统一的情况下,对于规模、收益率大体一致的企业,为了实现相同的利润率,他们扩大规模的融资欲望也必然是大体相同的,因此我们假设融资量/GDP的值在各地相同。
由于我国民间金融主要以短期信贷居多,为了使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相对应从而具有可比性,我们选取正规金融机构一年期以内的短期信贷及各类直接融资作为研究对象。在直接融资方式中,鉴于债券融资数额相对较少且数据不完全,我们只选取了股票融资与外商投资,由此,(1)式可变换为:
假设2:正规金融资源越充足,正规金融越发达,则民间金融的相对规模就越小。
民间金融是在主流金融体制之外而生的体制外金融,它是对主流金融的有益补充。可以认为,正规金融资源的不充足,正规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重就越低。因而,我们对此进行延伸,认为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经济比较发达,其正规金融资源必然远远丰富于其它地区,那么这两个地区的民间金融数量相对来讲就少得多,在此忽略不计,即假定这两个地区不存在民间金融。正是根据这一点,我们选取北京和上海作为考虑其它地区民间金融资源状况的坐标系或者说是参考点。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正规金融资源很充足也很难保证没有民间金融的存在,因此本文的假定必然存在一定偏差,但这一偏差仍在可接受和允许范围内。
对于北京、上海而言:
对于株洲等其他地区而言:
其中,北京、上海的正规金融投入包括短期信贷、股权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三大类;而其他地区则默认为有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因此金融投入包括短期信贷、股权融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金融等四项。
(二)株洲市民间金融规模的测算
根据资料的可得性,分别选取北京和上海地区2000-2011年的数据,运用公式(3)计算其θ值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地区θ值的取值范围为0.43-0.62,平均θ值为0.53。上海地区θ值的取值范围为0.44-0.58,平均θ值为0.52。两地区θ值的取值范围和均值总体上较为一致,大多集中在0.5左右。
进一步地计算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平均θ值,以此作为测算其他地区民间金融规模的重要参数,使这一参照值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和均衡性。根据表1数据逐年计算两地的平均θ值见表2。
以表2中各年θ值为参照点,并结合株洲市GDP及正规金融数据(见表3),应用公式(4)计算得到株洲市2000-2011年民间金融规模(见图1)。
从图1的测算值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1年,株洲市民间金融规模逐渐上升,特别是自2006年开始,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达到14%以上,目前规模已突破300亿元,约占正规金融规模的40%左右。结合我们对株洲辖内各县市的实际调查情况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区民间金融规模较小,但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县域地区,民间金融则较为活跃,从估算情况看,醴陵市民间金融规模不低于100亿元,攸县在50亿元以上,再结合其他三县,对株洲市目前民间金融规模在300亿以上的测算是较为合理的。
三、对株洲市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验证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具体分为三个步骤:(1)单方根检验,检验样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2)协整检验,得出时间序列间的协整关系;(3)在VAR模型中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二)变量与样本选择
为剔除人口的影响,我们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单位:元/人)和人均民间金融资源(AIF,单位:元/人)来衡量经济增长与民间金融发展的关系,其中,人均民间金融资源根据上文采用θ值法测算得到的民间金融规模除以当年常住人口数计算而来,具体见表4。同时,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化不仅不会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而且可以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使其趋势线性化,因此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用LNAGDP、LNAIF表示。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仍然采用以上指标2000-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计量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在传统的回归分析中,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通过Eviews6.0软件对LNAGDP、LNAIF进行ADF检验的结果见表5,其中显示,LNAGDP和LNAIF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2、协整分析
以上单位根检验证明,株洲地区人均GDP及人均民间金融资源的对数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株洲市人均GDP及人均民间金融资源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即先建立变量LNAGDP与LNAIF的回归方程,再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是否平稳。以LNAIF为解释变量,LNAGDP为被解释变量,用Eviews6.0软件做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模型:
对上述模型的残差e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e在5%的显著水平下已经没有单位根,是平稳时间序列,所以LNAGDP与LNAI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株洲市民间金融的发展与该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人均民间金融资源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促进株洲市经济增长约0.69个百分点,可见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株洲市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Granger(1969)和Sims(1972)提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F值、伴随概率及AIC最小原则,取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LNAIF不是LNA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LNAIF是LNAGDP的Granger原因;同时,不能拒绝“LNAGDP不是LNAIF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因而可以认为LNAGDP不是LNAIF的Granger原因。因此,就株洲市而言,民间金融是构成当地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构成其民间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
(四)小结
采用株洲市2000-2011年人均GDP与人均民间金融资源两个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协整分析表明,株洲市经济增长与民间金融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两者同方向变动;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与民间金融增长间的关系表现为单方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民间金融的发展确实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作用并非相互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民间金融发展的主因。这就从定量的角度证明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途径
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其潜存的弊端也逐渐暴露,集中表现为:民间金融交易隐蔽、监管主体缺位等容易滋生非法集资、洗钱犯罪问题;民众风险意识薄弱,规避和降低融资风险的能力不强,潜存信用风险大;民间金融利率偏高,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一步加大,等等。解决民间金融的无序化、高风险状况,关键在于加强政府监管、规范行业自律、畅通民间资金流动渠道。
(一)明确监管主体,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要强化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首先是明确“谁审批,谁监管”,确立监管主体和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其次是明确“监管什么,采取怎样的监管手段”,建立监管的指标和监管标准,尽快出台规范民间金融管理的政策、法规,确保监管的有效性;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所有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提高其运行透明度;对有实力、运行良好的机构要帮助其申报取得合法资质,并纳入政府监管范围;对那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融资机构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当地政府和公安、金融机构要在民间借贷、融资活跃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定期采集数据,及时掌握和分析民间融资情况,加大对非法集资的防范和打击力度,确保民间金融平稳可控。
(二)成立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
难以对民间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是现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而成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要根据有关法规,督促民间金融机构及时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自律章程,树立组织权威,加强自我管理。同时,督促行业协会切实履行职能,在行业内积极宣传金融法规和专业知识,帮助培训管理人员,确定行业规模和利率,规范融资行为,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在成熟中壮大,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规范有序、运转透明的民间金融秩序。
(三)选择合理模式,引导合规发展
一方面,应运用市场化机制疏导民间资金的流通渠道,通过参股等形式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压力。另一方面,应选择合理的模式,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实现合法化、规范化。对民间金融合法化模式的选择,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第一,采取股份制形式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组织范围。第二,采取合作制形式将民间金融组织合并到信用社组织。第三,采取信托制度形式实行民间金融组织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5-126.
[2]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6-27,162-184.
[3]高发.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 19-22.
[4]张桃.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张建华,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04,(3):13-19.
关键词:企业上市 财务规范 财务管理
一、引言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行上市提供了前提。因为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它需要按严格、完善的规则运行,所以企业上市前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可以降低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提高上市准备工作的效率,也是企业上市后对股民的负责任。本人对当前我国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论述公司上市财务管理规范,并提出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二、企业上市前的财务管理要求及原则
(一)上市公司前期财务管理要求
财务管理的要求有主体资格要求、独立性要求和规范运行要求三种。主体资格要求有股份有限公司是合法的,经营的时间在3年以上,公司在整体变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从有限公司开业当天算起。发行人的注册资本要足,并由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或复核。经营内容合法,有正规的行政审批手续,非国家产业限制类。在申报期内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没有重大的人员变动,没有重大的利益纠纷。独立性要求是经营发起人要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面对市场的独立经营能力,有完整的企业资料和与企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和配套设施。独立的经营管理,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等人员符合任职要求,并不在关联公司领取除董事津贴外的其他收入,财务人员无在股东兼职,办公、人员独立。独立的财务核算和管理,能独立地做出财务、经营决策。规范运行要求企业要依法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设立董事会秘书职务,独立董事席位符合法定比例,这些机构有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进行企业上市筹备工作,要了解企业上市的股票发行程序,做好公司上市前资料准备、申报、信息披露等义务和责任。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人员要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其中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不能被国家证券管理委员会列入禁入人员名单,没有收到中国证券会的行政处罚,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没有接受立案调查情况。企业财务的报告真实,可靠,生产经营合法等。
(二)公司上市前财务管理的原则
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财务管理的过程要合理合法,运行过程中多考虑连续经营的财务问题。2、 申请上市的公司要有独立的运营能力,做到资产独立、财务独立、人员独立。3、企业的经营运行业务要突出,有良好的收益,较高的生产销售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4、企业上市前要做好财产管理,要求财产产权清昕,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资金运行独立、有效、合理;5、减少或避免关联交易,有专门规范关联交易的制度,出现关联交易按相关制度履行相应的决策、审批程序。以上这些原则是公司上市前的上市准备,是企业保证上市财务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和完成的重点。
三、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的几点内容
(一)会计集中核算能力的加强
会计信息和会计控制不良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改善,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集中财务会计和控制财务会计的方法措施,并依靠网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重点、内容、过程、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财务透明共享集中管理。对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目的是要求企业财务的安全信息真实、准确、完善的融入到金融体系中。在不同的组织业务流程的控制点和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目的不同,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财务平台,显示财务数据库。这些制定的内容有个性特征、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要对控制点和控制指引的方法个性化,利用集权和分权的形式对流程配置的程度进行内部协调,做好企业财务金融一体化。当企业经营中环境、流程、管理、控制的情况发生变化时,不需要修改软件的功能,而是对财务资金资源进行内在的动态资源配置,为企业财务提供支持。
(二)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的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常见的就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控制筹资风险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梳理、集中企业的资源,提升企业信用及融资能力,优化筹资渠道。投资风险控制一般要提前,加强调查和评判资金项目的可行性,将企业财务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管理,正确规划资金使用,加强应收账款追收。
(三)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
股份制改革是股市制度的最大特点,在股权分置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股东利益出现了股东股权分置的大变化。这种情况给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拟上市公司对企业治理的结构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调整,也将引起公司股东要求对财务管理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重新规划。公司上市前股东股票价格一般与股东财富没直接关联,市场价值的波动也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利益,上市后股权价值直接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上,股东的股票交易也会影响其他股东的利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有企业价值管理和内部财务管理,价值管理主要依托内部财务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要为每一个部门制定好目标,优化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通过各个层次的人员协调合作,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实现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四)企业内部财务报表的编制与账款清收
财务报表一般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形式。外部报表是可以公开的法定报告,而内部报表是反映公司实际情况的一种标准资料,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的报表。这样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公司财务资金的运作和对不同部门财务工作的管理,提高各部门工作的效率。内部报表是内部管理了解分公司、子公司财务情况的重要工具,是保持外部财务报表与外部联系的基础编。它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资金中的问题,使外部财务与内部财务保持一致。
公司在上市前会有一些账款管理上的问题,应当划分明确的责任范围,对企业客户的欠款清收落实到个人。应收账款的人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对超限的欠款和未收的欠款加强管理,积极追收。还有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监督部门,并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企业财务规范做铺垫。正确估计坏账损失风险,制定稳健的坏账计提政策、坏账核销制度和坏账备查追讨制度并严格实施。
四、结束语
企业上市是一个规范的过程,财务规范是核心。对企业上市前进行财务规范才能提升企业规范运作,是企业进行上市申报、上市后合规运行的基石,也是企业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而目前准备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对企业上市前财务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上市工作及引发企业上市后财务造假的担忧。本人对企业上市前财务规范做了以上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征战在企业上市路途中的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宝元.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史论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0期
关键词:门诊;应急预案;医院感染;行为礼仪;患者满意度;护理管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服务态度的好坏、护理技术的高低不仅反映门诊护理管理水平,还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声誉[1]。门诊护士是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专业人员之一,与病房比较,门诊患者流动性大、流量大、病种杂、高峰集中、候诊时间长,同时受诊断不确定的影响,患者情绪更易急躁焦虑,这些特点不仅要求门诊护士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做好门诊护理管理至关重要。有研究提出,按JCI标准实施护理服务和评估,对门诊护理质量提升有重要价值[2],但需更加重视员工资格及培训、公共设施及其安全性、信息管理等[3]。门诊护理管理的重点包括转化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健康教育、创建良好的就诊环境等[4-5],但如何提升及培训未涉及具体内容,未见可借鉴的门诊护理管理规范。鉴此,笔者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6],于2015年3月对门诊护理进行规范及精细化改进,经9个月实践,效果良好,并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复审。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编制床位3300张,注册护士1500余人。日门诊量约6000例次;门诊有护理人员63人(包括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男1人、女62人;年龄22~54岁,平均38.0岁;学历:大专26人,本科36人,硕士1人。护理业务范围包括导医、伤口/造口诊疗、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及各专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科等)治疗等。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前的门诊护理管理:按门诊护理常规,以科室为单位由门诊护理人员自行管理,管理标准各科自订。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相关行政管理,保证各科诊疗用品齐全,安全开诊。规范改进措施如下。1.2.1.1医院层面的准备工作成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组建由院领导负责的院级内部审核小组,抽调部分骨干人员担任院级内审员,每一病区设1名内审联络员,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照相关文件,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对标准进行梳理与归类,并分解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科室,制定等级医院评审条款责任分工及目标。明确检查方式,包括查阅资料、跟踪核实、现场核查、访谈调查、模拟演练、考试考核几种形式。1.2.1.2门诊护理管理改进准备笔者依据医院及护理部的分工,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筛选与门诊相关的条款进一步解读,整理待完善的资料及培训学习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手册、优质护理、护士绩效考核、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常规、护士在职培训教学记录、健康教育、应急预案流程、仪器管理、患者评估随访资料、院感职业防护、护理文化及科研。后续对15个资料的内容结合门诊工作性质进行补充及完善,完善的过程也是痕迹管理的过程。1.2.1.3完善门诊护理职责及管理制度①相关制度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工作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管理制度、发热门诊工作管理制度及门诊各诊区特殊工作制度等7项。②门诊护士职责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部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更新门诊各科护士岗位说明书,使每名护士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③门诊护士职业形象礼仪培训。邀请院外培训导师(中国形象设计协会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形象礼仪培训师)进行职业形象礼仪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服务理念及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医务整体形象塑造、主动服务、医护服务用语、打造标准化医务服务之各窗口人员行为规范、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接待礼仪等。④操作常规的修订及完善。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门诊各科护士对本专业操作项目进行梳理,修订操作常规,各常规中除操作程序和要求外,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比重,规定在每项操作前、中、后的告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以期达到门诊护患沟通标准化、专业化,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内容、程序及作用,充分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1.2.1.4安全管理①门诊查对制度管理。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所有操作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为执行原则,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同时制定并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前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或出生年月、门诊卡号如收到患者明确肯定的答复则执行操作;如患者提出疑问,立即复查,再次核对无误执行操作。特殊操作核对时让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对有疑问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②门诊急救车配置及管理。为保障就诊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的急救,将门诊急救车、除颤仪进行重新配置:a.为保证急救效果,每层楼配置急救车,按就近原则使用。b.除颤仪使用规定。就近使用。以保证当医院内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3min内除颤仪到位。c.门诊大楼发生应急情况需紧急施救时第一目击者务必首先评估患者并给予必要的处置,立刻就近呼叫医生,同时其他人协助电话通知急诊科及门诊办公室,以快速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保证患者及时救治。急救车及除颤仪责任人落实到科室个人,以保障以上生命支持仪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同时将以上配置挂院内网予以全院公示,要求人人知晓。③门诊备用药品管理。门诊负责人反复与护理部质控人员、药学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护士沟通门诊各科备用药品种类及基数,整理出门诊各科备用药品清单,根据门诊药品管理特点制定门诊备用药品接班及管理登记本,便于规范门诊备用药品效期检查、基数管理、高危标识、药品存放等。1.2.1.5医院感染管理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病情复杂、诊断待明确等[7]特点,感染管理难度大。鉴此,开展以“提高门诊护理院感管理的规范性”为题的PDCA循环。①原因分析。从人、法、料、环四方面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人:医护人员院感管理相关意识欠缺,不熟悉感染控制程序与规范,工作繁忙等;法:院感相关制度较零散,未进行系统培训;料:院感管理部门要求的配置或设施不到位、耗材使用不当;环:布局不合理。②制定改善计划并实施。a.整理各科院感控制规范并汇总,便于护士学习并遵照执行。b.与院感办沟通,联系厂家完善门诊各科洗手设施。c.培训门诊全部护士手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d.针对门诊各科布局问题,指定各科院感负责人开会,邀请院感办主任,讲解布局方面院感要求,并要求各科1周后上交本科室布局整改方案,方案经审核后各科启动布局整改工作并不断督促按计划落实。e.成立6S管理小组,确定各科负责人。组织全体门诊护士学习6S管理规范及要求,进一步改善门诊环境、物品、药品等管理。f.协同护理部每月对门诊各科进行院感质控专项检查,检查涉及门诊各科布局、物品管理、洗手设施及洗手依从性、正确性、废物分类及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并对院感管理督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1.2.2培训及演练本次制定了门诊护理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计划。①培训计划。包括护理管理制度、门诊相关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院感管理各类规范、各类文件、门诊医护人员须掌握的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②门诊应急预案及演练。预案包括应急预案、公共预案及专科预案[8-9]。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癫痫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昏迷等抢救预案及流程,其原则为诊区护士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就地救治、就近负责。公共预案:为门诊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停电、停水、火灾、泛水、失窃、地震、遇暴徒或冲突、患者跌倒坠床、职业暴露、信息系统故障等。专科预案:包括过敏性休克、误吸、人流综合征、术后出血倾向、输液反应、空气栓塞、肺水肿、低血糖、中心吸氧故障、中心负压吸引故障、用药错误、治疗错误、标本错误等。针对上述项目,每项编写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集中全体门诊护士对所有预案进行专项演练,演练包括从第一目击者发现到在急诊医护的配合下,护送入急诊科进一步救治整个完整的过程。
2结果
改进前检查无菌物品管理、手卫生、空气质量、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分别为84.88%(73/86)、81.05%(77/95)、86.67%(39/45)、84.06%(58/69)、77.33%(64/75),改进后合格率分别为96.59%(85/88)、98.10%(103/105)、96.15%(50/52)、98.61%(71/72)、95.18%(79/83)。参与2次考核的50名护士,理论与综合平均成绩分别从89.1、83.8分提升到改进后的95.9、91.1分。门诊患者满意率从改进前的90.24%(抽查205份问卷)提升到改进后的93.41%(抽查167问卷)。规范化改进稳定扎实地实行9个月,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复审。
3讨论
关键词:小微企业;会计活动;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3日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应该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以推动我国小微企业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化,才能为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的进行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一、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会计工作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特别高,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小微企业的经济问题时冷静处理并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小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身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开展会计活动,以保证小微企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小微企业在投资方面,应该尽量做到避免盲从性地扩张,以免在会计管理方面跟不上扩张进度,从而对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还应该做到对政府的政策信息等有一个全面及时的了解,为企业的会计活动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获取更多有力的优惠信息,从而推动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最终成果。不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会计工作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微企业会计工作将企业的业务数据等各种凭证和资料真实地展现出来,然后在会计准则的严格要求下将账目记录清楚,以便于日后的查证使用。小微企业会计活动的重点在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税务管理、现金管理以及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这些会计活动能够将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和及时变化展现地淋漓尽致,反映地十分透彻,从而能够为企业的领导及监察部门等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帮助他们更便利地接收到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而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
二、小微企业会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缺乏规范性。目前,我国一些小微企业为了能够将会计核算的过程和手续简便化,很多都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科目设置,有些企业使用未分配的利润替代利润分配科目,还有的企业将属于预算经费的科目来报销费用,直接就划入了预算以外的经费报销中去,更甚者还有将这些报销费用划分到暂付款和暂收款的科目中去。在加上一些企业的科目填写的编码根本就不正确,却依旧在使用,这些严重缺乏规范性的会计科目都会对小微企业的会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进而对会计活动的开展形成阻碍。
(二)会计账簿的记录不够完整。我国一些小微企业在账簿记录上存在着缺陷,主要就是不具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置,账簿的相关表格填写不完善,一系列负责人的盖章和填字不完整,使得账簿的整个过程缺乏规范性。还有一些企业的业务量比较小,所以将所有的账目都记录在了同一个账簿上,使得账簿看起来杂乱无章,项目十分混乱。甚至有多数小微企业的账簿设置有多套,这就直接说明了我国小微企业在会计工作上还存有太多的不规范行为,使得会计数据信息缺乏了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的开展。
(三)会计凭证的填列不够严谨。凭证填列是会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凭证的填列不符合相关规定,就会对会计活动造成很大的麻烦。而小微企业的会计凭证填列不够严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凭证填列上的项目不准确、不完整,很多中间层次都为盖章填字,还有的是填写项目与实际凭证的内容出现错位;凭证的基本要素存在缺陷,金额、日期等必填项出现残缺。还有就是填写的摘要内容不完整,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填写摘要,这将给别人在浏览业务时造成影响,让人不能准确地了解业务的实际状况。小微企业在购买大型的办公用品时,缺乏一些相关的验收证明和消费清单及收据;最后就是票据的使用,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一张发票将几项业务都概括了,使得无法进行对应查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工作在小微企业中的作用无法得当发挥。
(四)主管部门的监察力度不足。我国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没有人全程监督和检查会计工作,而也正是由于监督不足的问题,使得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出现违反职业道德、降低职业素质、参与违法会计活动的不良现象。而且小微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也不健全,很多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再加上我国的会计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从而给监督和检查工作造成了阻碍。
(五)成本计算不遵循开支范围。成本计算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税收缴纳和经营业绩,而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在成本计算方面却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一些小微企业出现了把本应属于期间费用的开支划入了成本中去,而将成本开支划分到了工资中去。还有成本计算不按照生产周期划分的,材料的使用和消耗严重超出产品的定额消耗量,在领取材料时,不按照具体的规定进行手续办理。还有一些企业随意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甚至不按照分配标准,任意采用工人的工资作为标准,实际上其中有些费用与工人工资是没有关系的。成本计算不遵循开支范围,使得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开展受到了不良影响。
(六)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不严密。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会计工作人员在交接手续上存在着许多漏洞。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在离职之前,不遵循相关规定,没有严格进行移交清册,只是单纯地将相关的凭证和票据等交给接管人,对于一些相关事宜的交接并未做出具体的安排,经常会出现一些遗留事宜未处理清楚的现象,而在现金交接上,更是存在一些交接数据不一致、白条抵库的不良现象。交接的双方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具体对数据进行操作,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下降,进而出现账簿混乱的问题,从而对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七)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在小微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较低是一项主要问题。而因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和发展前景,小微企业并不具备吸引优质专业会计人才的竞争力。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大都是任人唯亲,通常会选择与领导者关系亲近的人,但是这其中有很多人并不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经验以及专业素质,甚至有一些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这就使得这些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差,不按照相关的规范建立账目,在记账上随意性也非常大,做出来的账目混乱繁杂。还有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竟然上交虚假账表,完全忽视作为会计工作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从而给小微企业造成不可收拾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
(八)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我国小微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上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就是家族性,只向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披露,公开度和透明度相当低。其实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以及将信息分拆,都会影响投资者的观察。还有一些小微企业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此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再加上会计要素的确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很多会计信息被歪曲,使得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太模糊,只是一味地想要应付相关管理和监察部门,只提供对公司有益的信息,而将不利信息刷掉或者是屏蔽。这种行为对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及全面工作都会形成负面影响。
三、小微企业会计活动规范化建议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规范制度。在以前,我国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会计工作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一直没有制定一套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会计管理规范制度。但是伴随着小微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会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规范性上。因此,我国应该尝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属于小微企业的会计管理规范制度,这样不仅能够规范小微企业的会计行为,还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伴随着新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小微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也应该不断健全完善。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小微企业的立法大多主要以条例的形式展现,立法的层次还相当低,严重缺乏对小微企业的外部环境的立法支持。为此,我国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使小微企业的工作开展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在会计活动方面,更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能够有序进行,进而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内外部加强会计监督部门的建设。就我国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其不但需要企业内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还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帮助,全面实现对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财政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小微企业进行监督,督促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其次,就是企业的内部税务部门,对自家企业的审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避免出现偷税漏税的不良现象,充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会计工作人员是开展会计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会计工作的主体,所以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小微企业应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会计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优质的会计工作人员,为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不但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以保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是相信在企业内外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定会改善这些不良现状,使我国小微企业逐渐进入稳定发展的状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坤.论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10.12.
[2]郝向军.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及建议[J].企业研究,2012.10.
[3]张国柱.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实证”一词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樊刚,1995;光,1997;张宇燕,1993)和典型的实证会计研究经典文献(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论实证过程包括(1)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会计问题的基本假设、一套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的推理机制和方法以及最终的理论结论;(2)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比较
1、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分化——一个简单的回顾。
会计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演变,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哲学家、科学家关于方法论的论述(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都对会计研究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真正对会计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和变迁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直到本世纪初以前,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都主要是围绕着抽象演绎法和历史归纳法哪个更适合于经济分析而展开〔7〕。在此影响下,会计理论研究亦是以这两种方法为代表,如佩顿(WilliamPaton)、坎宁(Canning)、爱德华兹和玻尔(EdwardsandBell)、穆尼茨和斯普瑞斯(MoonitzsandSprouse)等都是演绎法的典型代表,而井尻雄士(YuijIji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等则极为推崇归纳法——一言以蔽之,该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为主,十分注意会计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而忽视对既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检验,我们将之总称为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一般认为,本世纪60年代末期以前,会计理论研究中是规范会计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规范会计研究的形成,一扫19世纪末期以前会计理论研究混乱、无目的的状况,在其大力推动下,会计理论体系于19世纪末20世?统醴礁娉醪叫纬伞5诙?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扩大化和广义化,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满足于定性的演绎或者归纳推理,而是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财务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目前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更直接地从财务学中获得或移植某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质上财务学承担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影响的“载体”和“催化剂”的作用),一大批年轻的会计学者(以罗切斯特学派为主要代表)逐步竖起实证会计研究这面大旗,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震撼。(1)1968年,鲍尔和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初露端倪;(2)70年代中期“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简森(Jensen)的“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及会计管制的评论”一文可视为是向规范会计研究挑战的宣言;(3)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1978年“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导论”、1979年“实证会计研究的供需:一个借口市场”两篇论文的发表及1986年《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渐与规范会计研究分庭抗礼。乃至1986年-1989年期间提呈给美国权威会计刊物《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的论文仅有一小部分可归类为规范研究〔8〕。
2、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规范会计研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作用表现在:(1)规范会计研究对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作出演绎证明。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3)规范会计研究同时还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但是,规范会计研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系统性缺陷。这表现在:(1)规范会计研究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题的判别和检验。(2)规范会计研究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3)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表现在:(1)实证会计研究从评价规范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前提入手,对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现实有效性进行检验,进而肯定或否定规范研究成果。(2)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理论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说,实证会计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3)实证会计研究十分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并大量引进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实证会计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1)实证会计研究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的只具有概率或然性。(2)实证会计研究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3)实证会计研究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经济人”的会计研究者,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4)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如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确切地说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atts/Zimmerman在《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作用只在于解释和预测,而并没有提及实证会计理论具有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
3、关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总的评价
(1)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规范会计研究在理论证明和构建会计理论时具有优势;实证会计研究则具有获得新知识、新理论的优势作用。
(2)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3)单纯依靠规范会计研究或实证会计研究都有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各自的系统缺陷。如实证会计研究结论的概率或然性质,规范会计研究大前提的来源及正确与否的问题。
(4)规范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认识本来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往复的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逻辑主义和非逻辑主义的统一。因此,片面强调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5)实证会计研究往往适合于对具体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但如若涉及到对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则无能为力,而此时便必须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本文以上的论述可以说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着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以下将两者的结合简称为规范—实证会计研究。
三、试论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
1、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会计理论发展模式的启迪〔9〕
会计理论体系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保持会计基本理论与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可用于指导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理论研究起到规范的作用。同时,它一般经受得住某些“反常”的冲击、诘难,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通过对理论的局部调整或修改辅前提、假说,把反对转化为支持,此时会计理论就处于上升时期。但是,任何会计理论总并非尽善尽美,总有其赖以存在的会计环境,一旦其在强大的“反常”面前一筹莫展并不能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理论框架之中时,就势必将会被新的会计理论代替,这时就需重新调整会计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此时,会计理论就处于显著变动状态,就强烈需求质变。但是,新的会计理论并非对旧的会计理论的完全抛弃,而是一种“扬弃”。新旧会计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包含或对应关系,新理论是对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整个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前进的上升运动,是向绝对真理逼近的过程。由此可见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相对稳定显著变动相对稳定…”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这样,在会计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相应的主要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应有区别:在会计理论体系相对稳定的阶段,会计理论表现出对会计研究的指导作用并具备应付反常冲击的弹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论和思路指导下,主要运用规范会计研究(收敛性思维)继续进行研究,通过辅命题克服理论的困难,使理论作为规范较好地发挥作用。当会计理论发展进入显著变动阶段后,原有的会计理论如果继续存在势必会产生阻碍作用了,因而必须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才能克服困难,因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发散性思维),持批判的态度从会计实践、现象的经验分析中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总而言之,只有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在会计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某种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时使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对会计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事实上,会计理论体系中不同会计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是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统一。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SFAC)”便是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共同配合、协作成功的范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会计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从问题着手进行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问题可以直接来自于会计实践,也可以来自过去会计实践的产物——已有会计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会计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已有会计理论,同时不断从会计实践中吸收“营养”,发现新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绝不允许忽略会计实践。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会计知识由于其归纳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然性,因而必须从会计理论高度运用规范会计研究进行演绎推理,以发现其有无逻辑矛盾,得出正确的认识然后上升为会计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可归纳为“会计理论会计实践新的会计理论…”这一不断往复、逐渐完善的过程。相应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可归纳为“规范实证规范…”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概括来讲,规范—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并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变为新的会计理论。
2、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
如果详细比较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大量会计文献之后不难发现两者在以下重大方面各具特色,也正是在这些重要方面,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需要互补:
(1)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少数几个基本会计概念(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目标)出发,主要运用演绎法来推出一套用来指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而大凡实证会计研究,一般总是先根据大量的会计现象归纳出一个或多个命题,然后利用来源于会计信息市场的若干会计数据来进行经验检验;或者对规范会计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证实或证伪。一言以蔽之,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对会计现象的认识是由一般到具体和由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因此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不应有所偏颇。
(2)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上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往往会作为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如存货发出的计价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先进先出法,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后进先出法等。近年来,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向是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细致,一些规范会计研究者借此攻击实证会计研究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没有贡献。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实际上,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本质是什么(Whatitis),只有掌握了各种会计现象的本质,才能从逻辑高度上来进行探讨会计应该是什么(Whatitshouldbe)的问题;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可以这么来讲,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实际上,Trueblood报告就曾指出,会计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会计目标层次越低,其研究的实证性就越强;会计目标的层次越高,越需要对之进行评价,因此其越具有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钩?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
(3)规范会计研究的较高层次性决定了其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而实证会计研究则由于侧重于在较低会计目标层次上进行研究,则涉及到事实判断。那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如何呢?两者的关系如下所示〔10〕:自然事实存在人类经验认知或判断事实判断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制约价值判断(肯定或否定)由此可见,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因此规范会计研究不可能排除事实判断,实证会计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摒弃价值判断。此外,按照哲学观点,“是什么”(事实判断)先于“应该是什么”(价值判断),所以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是什么”总有些捉摸不准的味道(如会计基本假设来自于客观会计环境,具有客观性——“是什么”,而会计目标代表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需求即“应该是什么”,但是会计界却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两者并重,这是否对我们有所启发?),所以需要对“应该是什么”进行某些规定,这样规范会计研究同样必不可少。
3、小结
(1)会计理论研究之中,“是”与“应该是”,或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往往交织在一起,并无明确的界限可以辨别或者有意识地去遵循。
(2)从逻辑上来讲,事实的描述先于价值的形成,尽管在现实的会计研究之中,由于会计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不可捉摸性,是什么总有点捉摸不准的特点。
(3)虽然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研究者个人先入为主的干扰,但是追求实证会计研究的“纯洁性”,将人为的干扰降低到最小仍是一种会计研究者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4)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之间并无人为的鸿沟,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精神的对事实解释和预测最终必须过渡到规范会计研究的主旨——会计应该是什么上来,换句话来讲,实证会计研究应该以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为归宿。
(5)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由于两者的互补性,绝对地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对立起来的态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绝对抹杀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做法也同样不可取。
(6)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是从逻辑高度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研究过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会计实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则立足于会计实务,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与会计实务中的结果比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孰优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规范会计研究的成果说到底是把会计实务界暂时认识不到的结果展示给会计界,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借此改变会计人员的认识格局,并可能最终因此影响他们的选择。
四、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及应用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区别大致有二:
(1)实证会计研究以有用事实为基准来检验假说,但“有用”并无一确定标准,对某一利益集团有用未必对另一利益集团也有用,因而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为标准。而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以社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逆向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概而论之,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是思维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的统一,其中思维模拟检验大量运用了形象思维,直觉逻辑思维的方式将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的理性客体蒸发、升华为理想客体,使其既保持了本质特征,又保持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检验则是对假说概念予以具体化,使之具备可度量性,从而将理论性假说转化为可实践性假说。
(2)实证会计研究片面强调感性经验对假说的检验,却忽略了作为会计理论研究主体的研究者的能动认识能力以及其创造性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所以最终也未逃出对会计实践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传统思维的来源。规范—实证会计研究辩证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及认识活动所应遵循的思维规律,因而具有明显的综合及辩证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认识阶段调整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的内在调节机制。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是按规范(演绎)方法制定的,是准则制定者在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主观规定,它代表了规范会计实务的理想准则。但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是一个在经济体制改革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因而对准则的实际效用及预期目的之间关系的检验就变得尤其重要。准则制定者必须了解,现有准则的执行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强化、规范了企业的财务行为,是否增强了外部利益集团及企业内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而要获得以上各项认识,既不能依赖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判断,又不能从原有理论中演绎推理而知,而必须展开广泛的会计实践,通过调查、征集意见,获得有关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反馈信息,才能不断修改原有准则,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发展完善。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吸取了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不仅弥补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而且可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接触会计实践,按科学的程序,从会计实践中获得对会计准则更深刻的认识。
五、关于进行多样化会计研究的建议
诚如本文上述,实证会计研究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滞后性,并不能在会计准则制定之前就为准则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意见,因此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也并非尽善尽美。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笔者建议:
(1)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在会计准则制定之前对会计实务和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应该尽量学习美国和台湾目前应用较好的实验会计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过建立会计实验室,模拟与所要研究的会计准则相似的会计环境,对搜集的专家或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分类、分析和概括,事前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见。
(3)在会计研究之中大量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也许有的同志认为鉴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不太成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大量存在,由此搜集到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往往值得质疑,因而提倡在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时应该谨慎,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笔者认为这些同志混淆了会计研究中数学模型的两种类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前者是用数学符号对会计理论研究过程进行的表述,无须使用来自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具体会计数据;而后者则必须带入会计数据,并要设定某些参数。笔者此处主要提倡会计研究的理论模型,因为数学语言表达最为简洁明了、无歧义,可以加强对会计理论问题的论证力度,逻辑严密并且更容易被证实或证伪,因而更符合科学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要求——一门学科只有在成功地使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此外,笔者也赞成利用恰当的计量模型进行会计研究(实际上,与国外的会计数据相比,我国的会计数据来源也许更加可靠),关键在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大型数据库,为日后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大量的会计研究奠定条件。
注释:(1)CharlesChristenson:“TheMethodologyofPositiveAccounting”,1983。
(2)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3〕葛家澍:“关于市场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原载于《财会月刊》,1996.2-6。—01—No.1.2000LIAONINGFINANCIALCOLLEGEJOURNALVol.2,SumNo.7
〔4〕马克·图恩:《自决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9,第279页。
〔5〕Hendrikesen:《AccountingTheory》1995,5thed,Chapter2。
〔6〕刘峰:“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及批判”,《会计研究》,1997.7。
〔7〕樊刚:“思维方式的自我批判”,原载于《读书》1988年第12期。
〔8〕HaimMozes:“AFrameworkFor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JoumalofAccountingLiteratureVol.11,1992.P.93-120。
〔9〕本部分主要参考了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玻普尔和拉卡托斯的观点,如“范式理论”、“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是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会计理论研究之中并结合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情况后得到的结论。
〔10〕陈秉漳:《价值社会学》,台北市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0.8第314页。
主要参考文献:〔1〕Wattsand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1986。
〔2〕陈岱孙:“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科学》,1981年第三期。
〔3〕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1996年,原载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书。
〔5〕[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关士续等编:《自然辨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7〕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8〕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9〕Watts/zimmerman:“TowardsaPositiveAccountingTheoryofDeterminationofAccountingSandards”,TheAccountingReview(Jan),1978,P.112-134。
〔10〕Watts/Zimmerman:“TheDemandforandSupplyofAccountingTheory:TheMarketforExcuses”,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979,P273-305。
(11)Ball/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m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
〔12〕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5/13。
〔13〕刘元亮等编著:《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14〕Hung-ChaoYu:“IntroductiontoExperimentalEconomicsStudies”,参见俞洪绍先生1997年10月1日在厦门大学会计系的报告稿。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策略
一、建筑设计中规范防火的意义
防火设计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都是为保障建筑的安全而制定的,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规范中许多条文都是属于强制性条文。每项工程、每位设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懈怠。
二、有效的规范设计的防火办法
社会主义建设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制定了在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战略方针。众所周知: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权是民之根本,但是将人权与财权放在一起相较是不可取的,无论在何时何地,以公民的生命安全为先毋庸置疑,所以,在消防人员扑灭火灾时,先救人后灭火,是每个消防队员的基本准则。自然而然,在进行设计防火设施时,必须首要考虑到人的安全疏散和保护,之后再考虑消防设施的有效与合理。
2.1 防火设计的方式
依照指定的条例去落实是目前所能使用的防火办法,因而根据所要设计的建筑的现有状况而进行设计,是设计师仅有的选择,在规范中确定设计的指标就好比教师的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局限的不仅只是设计者的才能,还束缚着我国建筑方面的发展。
2.2 防火设计的性能化
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设立的新型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即是防火设计的性能化,不但要在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的同时,还要在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下,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预测和评估,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推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是丰富建筑艺术、推广新技术的最佳途径采用现行规范进行建筑设计禁锢了建筑师的创新思维,传统上,规范都指定或规定建筑设施的方方面面:结构要求、耐火要求、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消防系统等等。性能化防火设计具备更广泛的一致性、性能化设计也是系统化的设计、它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增加性能化设计的可靠性、性能化设计提供廉价而有效的防火系统,但同时,借助多种性能化防火设计作为一种发展中的防火设计方法,没有经过工程实例的反复检验和改进,还是一种不是很成熟的设计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一问题将被完美解决。
三、有效便捷的建筑设计
3.1 有效的疏散通道以及灭火装置
要减小火灾伤亡率,防微杜渐,那么在烟熏中毒和房屋倒塌而遭到的严重的伤害时,必须尽快撤离;因此建筑设计时要将安全的疏散纳入设计理念之中。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一般不得少于两个,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需经过精密的计算安放更多的出口。楼梯为楼层的安全出口,在火灾中开敞的楼梯间易导致火的蔓延,请勿行之!而且封闭的楼梯间能将烟气阻挡在外,同时也利于人员的疏散。在高层在设计中应设临时避难所,如有必要可以设屋顶直升飞机,从空中进行人员的疏散,另,疏散通道上要设紧急照明灯、疏散的方向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为此应要求建筑物设有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
此外,灭火装置的设计应注重有效性及合理性。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的地点(能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何处可取灭火器,减少因寻找灭火器而花费的时间,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灭火器更应设置在便于人们取用(包括不受阻档和碰撞)的地点、灭火器的设置不得影响安全疏散(不仅指灭火器本身,而且还包括与灭火器设置相关的托架和灭火器箱等等附件都不得影响安全疏散火器在某些场所设置时应有指示标志)、灭火器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以及应有保护措施、设置在室外的灭火器应有保护措施。
3.2 设置有效地消防通道
消防通道是类似于在居民小区里的某条环形车道,可以在火灾发生时供车辆通行。与道路的设计相结合,在建筑物四周设置适宜的消防通道,以保障火灾发生时消防车畅通行驶,且能够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实施扑火救援受灾人民的工作,为消防扑救工作创造先决有利的条件。因此,人们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尽可能是不燃或者难燃化,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和延缓蔓延时间和速度。
3.3 合理有效的楼梯间
楼梯是垂直疏散的唯一通道,而确定楼梯数量和楼梯总宽度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疏散楼梯的合理设置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例如在商场四周外墙设置封闭楼梯间,省去前室面积,同时,疏散楼梯间疏散有效宽度主要由前室门或封闭楼梯间门为首要确定要素,另,封闭楼梯间与地下室楼梯共用一个楼梯间时,因地上、地下楼梯间在首层作了防火隔断,地下室楼梯段不能自然通风、采光,此时地下室楼梯段按防烟楼梯间设计。疏散楼梯设计的规范非常重要,很多设计院只看到了“疏散楼梯”,却没有发现规范指的是“室内疏散楼梯”,每个疏散楼梯都有自己的最大保护面积,同时,在最大保护面积内,本楼梯疏散不了的,就得增加宽度或加设楼梯,以形成人员较为均匀疏散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者不应生搬硬套,而是要在理性、客观、全面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方案,为消防战斗员的灭火工作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环境。所以,设计者应做到设计合理,措施得当,立足自防自救,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4 设置有效的排烟设施
机械加压送风与开启外窗是建筑的两种排烟方式,设置专用的排烟口、排烟管道及排烟风机等是使用机械排烟的方法,将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气和热量排至室外。自然排烟则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压,通过可开启的外窗或排烟窗将烟气排到室外。虽然《高规》允许并部分提倡疏散楼梯间及前室采用自然排烟,但是允许烟气排进安全保护区域,机械加压送风比之更为安全可靠,故而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建议不使用此方式。建筑设计中防火规范对于公共场所中的游戏厅和娱乐场所进行布置走道的两侧以及按要求进行设计安全出口的距离的同时满足最远房间的疏散门,都应按要求设置防烟设施,不仅如此,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均应设置排烟设施。多层民用建筑要在一二三层设排烟设施,可设在四层或以上的区域。由于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产生大量浓烟,因此,不管在地下建筑、高层楼梯间、走道及消防电梯中,都需要设置排烟设施。
四、结束语
建筑的防火设计要求复杂且综合性强,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囊括了建筑设计的一切过程,还遍布涉及了各个行业。所以,专业人员必须从方案入手,在脚踏实地地对建筑防火设计做出全面、周密的考虑和决策的同时,还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法规,采取防火措施,杜绝和减少火灾危害性,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这是建筑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所在,需要设计者尽心尽力地投身其中,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参考文献
一、法律的效力优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有关法律效力的条款有:“第八十七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八十八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等。我们知道,法律效力本身是没有高低强弱之分的,是法律都有法律效力,都具法律规范的约束力,人们的行为都须服从法律规范。不可能效力高的我就遵守,效力低的就可以不遵守。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的适用,就是该法律效力在起作用。那么,上述法律条文中的“法律效力”是何意呢?是法律规范的位阶,也就是《立法法》第九十六条提出的上位法、下位法概念,强调的是法律规范的地位高低。分析《立法法》,划分法律规范的位阶有以下参考因素。
(一)立法主体地位的高低
法律规范的位阶高低通常与立法主体的地位高低相适应。立法主体中,人大的地位高于其常设机构的人大常委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高于其执行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的地位高于下级人民政府等。相应地,其立法位阶高低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二)层级性监督机制
《立法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七条规定了有权机关“改变或者撤销”相关法律规范的权限。具体大致为,立法主体的地位高者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位低者的“不适当”、“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法律规范。
(三)“相抵触”、和“不一致”的立法措辞
观察《立法法》,法律条文中,对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中冲突,使用的是“不一致”,对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使用的是“相抵触”。对“不一致”和“相抵触”法律规范的适用规则是不同的。对“不一致”的适用规则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及相关裁决机制等。而对“相抵触”的适用规则,则体现效力优先。此时,上位法对下位法是摧毁性的,是下位法效力有无的问题,是上位法对下位法的否定,此时的下位法无效。其表现为,适用上位法,体现的是上位法法律效力的优先性。
二、法律的适用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