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1 09:3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微课;微视频;应用;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77-0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倡教师应积极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组合文本、音像、实物等各种资源形式,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微课作为近年涌现的新型教学资源,已经日益广泛地进入基础教育教学视野。

一、微课走进思品课堂

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是思品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思品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微课等各种数字化资源广泛渗入思品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成果,创新教育教学新形式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为思品课堂教学的重要要求。

笔者在本文所阐述的微课,是将其界定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认为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也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形式对学生预学、随堂训练、学习评价、课堂反思等环节进行的“微设计”,并围绕思品课中某个重难点知识、学生易错频错点、关键教学环节来选题、设计、摄制微型视频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为学生创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有趣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微课应用于思品教学的意义

科学设计、合理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资源,对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等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支持,搭建起实施思品教育的新平台,有利于为学生构建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思品课堂,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评价反思等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主题鲜明、指向明确、短小精趣的微课,合理利用微课媒体,能进一步优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实效。最后,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优化设计微课资源,并结合课堂实践、听课评课、共享交流、反思改进等课堂活动中强化应用,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三、微课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导学性,激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阶段。导学性体现出微课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功能和作用。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适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利用微课载体,创设具有针对性、富有趣味性的导学性微课,能有效激励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课前学习,为新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在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教学前,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笔者设计了一段约8分钟的预学微视频,把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任务等方面内容融入导学视频中,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预学。视频内容主要有如:“(1)看一看(3分钟视频素材):认真观看‘生命教育’微视频,细致思考。(2)定一定(学习目标):知道每种生命都具有独特性(知识目标);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体会自我生命的独特性(能力目标);培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想一想(学习方法):①自主学习,善用资源;②在线交流,互动讨论。(4)做一做(学习任务):①梳理知识体系:……;②自主探究活动:A.描述下‘独特的我’;B.说一说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相比有哪些独特性表现?C.人类的文明成果有哪些?人类运用思维和智慧创造了什么?D.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成材之路,增强自尊自信,更加热爱生命?”在此,笔者通过创设形象生动、任务明确的导学微视频,课前要求学生在微视频辅助下做好自主预学,可以多次回放,也可以适当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这对提升预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明确学习重难点,发现个性化学习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二)优化情境性,融洽互动探究

微课作为新型媒体资源,是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要素,能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教师优化思品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微课资源的便捷条件,创设真实性、生动性的课堂情境,指引学生在入情入景中更好地参与活动、融入探究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中,笔者利用了活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其中,围绕“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于斗争”三个教学环节,笔者积极将微课资源融入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在导入“求助有路”教学环节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而是借助了学生们身边生活中“留守学生黄志庆辍学”的现实案例,把家访调查的情形摄制下来,并制作成3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引导学生们在新课导入环节中一起观看;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阅读、小组讨论等探究学习活动,帮助黄志庆出谋划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熟悉事例,不少学生在小组的互帮互助下,较好地举出了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机构,锻炼了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进一步指引学生一起归纳出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确途径以及寻求帮助的主要机构。

在此,笔者创设生活性微课教学情境,意在让学生跟贴近生活实际,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在生活化微课情境的烘托下增强生活化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

(三)注重纠错性,巩固随堂测练

“错误”是课堂中可贵的资源。在思品课堂中,教师适时创设微课条件,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一种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课堂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识错”,及时地“纠错”,有效地“悟错”,巩固随堂训练的实效。

如,在七年级下《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起熟悉了教材中“坚强意志的表现”案例素材,从中感受到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并开展“说一说”随堂训练活动,要求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例举所了解的面对灾难时却能坚韧刚强的典型事例还有哪些。此时,有个学生就以暑期电视中经常播放的《西游记》电视剧中白骨精的形象为话题,说白骨精具有着坚强的意志,与孙悟空屡败屡战,坚毅顽强,还特别有孝心……班上立即激起哄堂大笑,同学们都为他的发言而纷纷议论开来。笔者看到课堂上混乱的场面,意识到学生对学习主题及意义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于是适时向他们展播了截取的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微视频,让学生们深刻感受下这些聋哑演员台前幕后的艰苦排练和精彩表演。在随堂训练中,教师借助微课媒体资源适时调控了课堂,向学生展现了积极、正面、向上的“坚强形象”,促进学生把乐于课堂表现的积极性引向正确的方向上,使他们在“纠错”的同时深化了认识,培养起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可见,积极健康的微课情景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动亲切的微课情境中丰富学习感受,纠正学习错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巩固训练成果。

(四)重视体验性,促进总结反思

体验是学生参与初中思品课堂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性,教师不应仅限于课堂中的互动合作学习,而且应充分创建多样性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场景,积极将学习环境移入鲜活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在实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取学习资源,增添学习体验,开阔认知视野,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情感素养。

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回家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工具,收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侵害消费权益的实际案例,并录制成微视频,到下一次课堂时间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和分享。通过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辅之以解说、文字和视频效果,设计成十分精彩的微视频,将自己在实地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素材巧妙转化成课堂学习的有益资源。在此,教师借助激励学生自主创作微课,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合法维权的方法,丰富了学习体验,反思了学习成果。又如在九年级《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前几周,笔者事先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的手机或相机录制一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视频资料,意在通过他们的实践有效获取课堂素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搜集、处理、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到了《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一开始,几个学习小组给我们展现了非常生动的视频情景。如微视频“家乡小学的支教姐姐”就给我们呈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爱心支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微视频“我们的小区越来越热闹了”描绘了所在生活社区开展的许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体现了文明社区的新气象、新风尚;微视频“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进展,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在这些亲切的视频资源的支持下,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顺利地完成了学习活动。所以,在初中思品微课教学中,通过实践性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利用实践中获得的素材信息来整合设计自己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新颖的学习途径。在拓展实践中,学生认识到了生活的变化,提升了认知水平,总结了学习实效,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结语

教师要发挥微课的真正效用,必须结合思品课堂中自主学习、互动探究、随堂测练、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努力采用有效的微课媒体应用策略,在应用中探索可行路径,在应用中汲取有益经验,从而获取真实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思。例如,在教学苏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的第七课《让人三分又何妨》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如下的问题:课间有同学不经意碰掉你的文具盒怎么办?坐公共汽车时,你的脚被拥挤的人群踩了一下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前,教师首先声明:注意当事人当时的心情,因为,好胜的少年总是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个细节会受到学生的赞同,讨论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也会更热烈,更积极。

2.教学之后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追求教育的完美,但是实际上很难实现。如何使之更好?笔者认为常写教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改进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课前设计再完美,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与其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活的。例如,我在教学《让人三分又何妨》之后笔者反思学生问及的几个问题:老师,你在生活中经常忍让吗?如果别人侵犯你的权利,你还要让吗?正确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使之学会与人相处,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最高要求,务必要在教学中贯彻实施。

二、课堂上要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辩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自以为是,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遇到事情先指责别人,推卸责任,怎样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呢?在教学《权力与义务》一课时笔者开展了一次辩论会。主题是: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对还是不对?正方观点:不对!反方观点:对!辩论过程中,正方学生激昂陈词,与老师争执,侵犯其他学生听课的权力,课堂是大家的,听课是学生来学校享有的基本权利。反方学生认为:对!自己有辩解权力。辩论过程中反方学生越辩越没有底气,最后投降认输。通过这个实例,笔者认为政治教学中应该经常开展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明辨事理。

2.小组比赛有益于增强凝聚力。不服输是现在孩子的最大特点。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排与排之间进行比赛。对于比赛结果的获胜者进行适当地奖励,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思品课上一些知识点的识记,经常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战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识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一知识点时,让惊讶万分的是:学困生较多的那个小组获胜了。真是潜能无穷啊!在不断地鼓励中他们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兴趣逐渐培养起来了,这个小组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常常就是根据老师制定的标准答案去强化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的知识太死,灵活性差,课堂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首先要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熟练掌握。形成纵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如何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时,我们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寻找案例,让学生剖析,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以信息反馈原理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

第3篇

一、搭建平台,展示个性

在思品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当中,最首要的是搭建一个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平台,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发展个性的氛围。相对于传统的思品学科教学来说,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结构进行一定的编排,为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立意新颖,别出心裁并且善于把自己的风格糅合到教学实践当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便捷的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现生命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并且要着力突出生命是脆弱的,是需要我们关怀和感恩的,展示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精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来对这一节课进行内容和结构的编排,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事物的逻辑顺序,教师需要先从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起,从生命的表象再到生命的主观能动性,从一般个例到普遍规律,从生命的物质性到生命的精神高度,逐步把学生引向更高的水平。

搭建相应的平台,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环节,这也给广大思品老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对每一节课进行精细而有逻辑的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克服僵化了的教学模式。

二、鼓励质疑,激发个性

有了质疑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动力,思品课堂应该是气氛活跃,学生敢于各抒己见甚至挑战权威的平台。而这种质疑精神和勇气需要教师加以指引和鼓舞,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和批判,树立新型的评价机制。在对周围世界和现象进行探索的同时,利用个性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开启质疑和追求新知的大门。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做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在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文化糟粕,是需要加以摒弃的。同时,在横向上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对文化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提出质疑,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来对文化的适应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对民族虚无主义进行反省和严重的批判,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让学生重视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活动,发展个性

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品课堂想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就必须在实践当中进行个性化教学。一方面,要把课堂和课外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到思品课堂的教学当中,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明确的导向。另一方面,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为思品课堂个性化设计增添风采。

在教学九年级《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身边的道德模范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在生活当中自觉向他们看齐。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适应社会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社区的志愿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完善人格发展。针对一些社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社会调研,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城管执法现状等一些普遍性的事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第4篇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执教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活动促发展’,促学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活动导学的实践探索。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用活动导学,有效拓展思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开展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

结合教材的内容,七年级阶段开展“分享感悟”,八年级阶段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首先,提前布置,抽出两名同学,做好准备;然后,每节课前5分钟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示或演说,“分享感悟”只要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时事评论”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是国内外、本地区的时政重点、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来分析评论、展示或演讲完毕,由学生起来点评,或者交流收获。

为了保证课前“分享感悟”“时事评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要求学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评论的东西先填写在一张A4纸上,课堂上演说完后再交给老师。这样即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让同学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又可保证活动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储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

“时事评论”主要是学生从报纸、网络上选取一些新闻,结合书本所学进行评论。涉及面也非常广,大体分两类:一是涉及公民与法、公民与道德的社会热点新闻评论;一是涉及时政焦点的新闻评论。学生为了评论时理据充足,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学会了用书本上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学以致用,为思品课的开放性奠定坚实基础。

2.开展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写学习反思”“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及完成“探究作业”。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每学期提前选出一课内容,分成几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备课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当小老师,展示并演说,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充当学生角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题是最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从学生制作的课件效果来看,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处理、课件的制作技巧有些连教师都自愧不如。

“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是结合所学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电子小报,一般每学期两次,并集中在班级展示。

“写学习反思”每学期次数不定,每次大的活动、考试后,就要求学生写反思,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小报”,完成“探究作业”“期末考试”后就要求学生人人写反思。

“写小论文”“社会调查”一般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查报告以Powerpoint或电子小报的形式完成,学期末在课堂上汇报展示。这两项活动的难度相对较大,一开始我是全班布置并培训,让同学观察模仿。后来重点培养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社会调查、写小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社会学科

一、农村中学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1]。2012年迎来新一轮课改,再一次对社会教师,尤其是农村社会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2012年担任学校社会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深感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水平上的局限,以本校社会组的情况为例。

1.教师专业混杂,知识结构欠佳。

由于学校近几年办学规模缩减,教师学科不协调的问题凸显,社会学科成为学校安排富余教师的缓冲地带。我校21名社会教师,原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有9名(均为语文教师),占到半数。非专业教师的社会专业知识匮乏,上课往往“拿来主义”,平时不钻研课标、教材,不关心时事,每每把社会学科上成语文课,逐段分析讲解,清楚明白,但无法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和提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强。

自从2003年温州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试,成绩用A、B、C、D、E五个等级方式呈现以来,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认为社会学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三流学科:等级制不算分,开卷考试就是翻翻书,不会有多大的难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消极怠工,对教材处理肤浅,很少思考创新课堂教学以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3.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无人指导,教研组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没有新教师流入,社会组的平均年龄在44岁以上,职业倦怠与日俱增。组内半数老师独立备课,缺乏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加上农村地区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也限制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给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农村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要求呢?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为提高我校社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瑞安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读研结合,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教师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途径有很多种,阅读是基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农村社会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学期初,教研组通过收集组员们推荐的书籍信息,选取其中有助于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的书籍,组织统一购买,并放在三楼阅览室供大家借阅。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大国崛起》系列、《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半月谈》、《中学政史地》等。根据事先商定的研讨内容,制定读书计划表,让组员们有计划地阅读。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困惑,开出各类的研讨课。有目的地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在阅读中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深化阅读,读研结合,这是我们教研组目前为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所一直在努力实践的。

2.网络教研,资源共享。

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新颖的研讨形式,一台电脑、一根宽带,就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天涯比邻,无远弗届。我们筛选网络资源,收藏名师博客,动员组内全体教师注册了浙江教育资源网,加入“超级牛群”QQ群。过去没机会见到的名师,如特级教师唐少华,现在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他的课堂实录,感受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还可以通过博客跟帖与之直接交流;过去身边没有同事可以就某个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就某个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自从加入“超级牛群”之后,500人超豪华阵容,随时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浙江教育资源网的历史与社会协作组更因为我们提供了网络学习、互动的平台,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参与“七年级新教材教学资源交流”、“我为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修订支招”、“如何上好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等网络教研活动,我们分享心得,共享资源,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3.撰写反思,养成习惯。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判断教师专业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督促组内老师撰写反思,我们在学期初的教研组会议上作了硬性规定,教师反思的数量不少于上课数的1/2,务求使每位社会教师都养成反思的习惯。撰写反思就是让自己时刻注意社会课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反思经验和教训,同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也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在新课程实践中,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校本教研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实践校本教研,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真正促进农村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实现高效就要让学生有兴趣。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引导学生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结合思品课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笔者认为: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交往在时间上频率的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的缩短,教学会在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基点。

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尤其是来自教师的情感动力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有成见而不愿意学他所教的学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真诚地关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学实践证明,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惩人,表扬和批评就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可见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还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爱屋及乌”,学生是否乐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授这门课教师的态度。很难想象,学生能对一个不喜欢的,甚至是讨厌的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我,不失时机的展现个人魅力,唤起学生乐学的情感。

1.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使学生崇拜他,从而听其言,信其语,效其行。

2.用精彩的语言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魅力的重要载体。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启发性;内容深刻、深入浅出、有吸引力;激情风趣、抑扬顿挫、有感染力。一言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意境中去。

3.用广博的学识折服学生

广博的学识是教师魅力的核心。一个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教师就像一块磁性很强的磁石,能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他、喜欢他,于是对他就有一种积极的期待,随时准备倾听他的讲解,聆听他的教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反之,教师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授课说理杂乱无章,就不可能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综合的、博学的教师,从而让学生被你的才华所折服,所陶醉。

三、丰富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的总和,它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老师的发挥。活泼、生动、轻松而严肃认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极强,处理不好,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知所云。若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丰富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借用“漫画”、“视频”,让课堂有声有色

漫画幽默、深刻、趣味性强,一般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现象,具有形象性、讽刺性、幽默性等特点,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有助于创设课堂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视频”所提供的形象逼真的现实景象往往比真实生活更能拨动观众的心弦。因此,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断,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而且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课堂有声有色,这是课堂上单调的语言传授所无法得到的。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妨借助于漫画和视频直观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唤起情感共鸣。如在讲授八年级《维护消费权》时,可以运用这样一幅漫画:“食”面埋伏。深刻揭示了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一社会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社会的弊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讲授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借用影视《后天》,直接反映了如果我们都很自私的不去保护环境,甚至于去随意破坏它,那我们的后天就会有多少灾难。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警醒和反思。

2.妙用“故事”,让课堂有滋有味

思品课说教的内容、概念原理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两个生动有趣、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引入课堂,适度开展“故事教学”,寓教于乐,则能使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学得生动,学得有趣。

第7篇

关键词:科研兴课、优质达标 自主、合作、探究 质疑、创新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活动是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开展的一项课堂教学改革。该活动自2010年春天在区中小学展开,作为一名该活动的一线参与者与实践者,现将在部分教学环节中的感悟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先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画出重点,掌握重点,提出疑点,突破难点,解决不了的在后边环节中解决。这个环节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促使其自学能力,迁移能力有较大提高,自学习惯更好地养成。

合作学习,分享成功快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对于有些概念多易混淆章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大家可以先组内合作——讨论,总结记忆规律,辨别概念,再展开组与组的竞争。这样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本组得分而认真看书,努力回答问题。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僵化、呆板的课堂生活,学生找到了自由的学习环境,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合作的力量,竞争向上的激情。

大胆质疑,创新思维。思源于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便是创新之路。教师是学生求知的促进者,进步的指导者,成长的引路人,学习的合作者。这时教师应结合课本原始材料——小栏目“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在合作中问、说、做,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求异思维,体验探究快乐,满足学生探究欲,体验成就感,构建新的课堂文化。

二、教师讲授,彰显思品课的德育魅力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的喜爱好人,憎恨坏人。“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也就是说你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我才可以放心地教你知识——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道德品质要过关。思想品德课教学本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争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授这一环节中不仅要解决疑点、难点,更要凸显德育功能,促使学生情感、道德升华。

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我在九年级思品第二课教授环节中出示了教材中的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充分利用大河与小河的关系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形象直观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激励学生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热情

抓住每个细节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一次,我批评几个调皮学生,要他们叫家长,当即一个同学就哭了:“我不想叫家长,我妈妈病了,我怕她会伤心。”我当即抓住这一细节进行孝亲敬长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生,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开心。从爱父母,爱老师说开去,进而培养学生的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的责任意识。

三、当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能由教师“赐给”,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而获得的。训练师增强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个环节占20分钟。

通过课后的习题训练,查漏补缺,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概括表述能力。

针对思品课时效性特点,教师要在每节课上有针对性的整理必要的有特色的材料,精心设置题目:首先归纳背景材料所给的现象或问题;其次设置课题要有现实意义,有探究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再次从教材知识、学生生活、现实意义角度考虑所拟定课题的依据。通过学生合作,发言,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来判断怎样表达最最准确,怎样表达最完整,怎样表达最简洁,从而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出更多的课堂精彩。

四、反思环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促使课堂良性发展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活动对课堂每个环节要求规范,操作具体。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只是机械化照搬,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违背了这个活动宗旨。比如,听七年级下期思品《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时,在训练环节中,学生提出什么叫缓刑这个问题,刚好下课铃声响起,老师一愣,简单一句:“缓刑是刑罚的一种,下课。”学生无奈,听课老师愕然。原本比较完美的一节课因一句含糊的、生硬的回答而黯然失色。

第8篇

关键词: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导学策略

一、“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背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关键”,“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工程。目前,教师在接纳课改的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转变,但在课改科学有效实施学与导有机结合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急需改变之处。为深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规范课改课堂教学行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由校内语、数、英、科和思品社会五门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同伴问诊小组,深入七年级课堂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教学动态,通过传承经验、反思不足来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校课改的稳步发展与提升。

二、“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实施步骤

1.学校制订课堂调研具体方案。明确调研的学科、调研的主要内容、时间及方式,成立学科校内“同伴问诊”小组。

2.“同伴问诊”小组召开碰头会,组员分工明确在课堂诊断时关注的不同角度,随后在规定时间内听七年级的相应课程,要求听遍七年级备课组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每人不少于4节课。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评估量表》(见附表),“同伴问诊”小组成员就自己课堂观察的重点角度撰写课堂诊断报告,由组长汇总后梳理本学科七年级教师在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建议等形成综合性诊断报告。

附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评估量表》

4.召开调研总结会,由各“同伴问诊”组组长分析七年级课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5.各备课组举行课改课堂过关展示课。

三、“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分析结论

对各学科“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报告加以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值得肯定之处

1.所有教师均在努力地改变教学理念,尽力理解导学课堂的真正意义并付诸实践;

2.课堂流程基本完整,学生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熟悉。

3.班级学生精神面貌较好,学生学习兴致较浓,对学群学初显成形,学生的表达、板书较好,部分班级学生敢于提出变式问题来抽考他组同学,已初具质疑的成效;

4.老师都在思考怎样操作课堂才更有实效,每个人都明白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探究,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合作导学课堂的很多疑问及想法。

(二)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编制与使用方面。

(1)导学案设计不精细。导学目标不明确,编排上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不能体现导学的有效导向性。有时存在着题目量过大、题型不够典型的问题。

(2)导学案编制习题化。类似于练习卷,模块不够完整,未能体现六步三查的原则。

(3)导学案预习缺指导。导学案下发给学生后,部分教师只告知要完成的内容,缺少对学生预习做有效学法指导。比如,哪些需要先看书,划找概念,做好例题。

(4)课后导学案少“二批”。课后没有回收导学案,二次批改导学案订正及检查当堂检测的完成力度不够,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及知识巩固情况。

2.课堂教学组织方面。

(1)课堂教学流程不完整。教师剥夺了学生展示、质疑、点评的权利。在学生展示中出现错误教师急于纠正,展示完就急于点评,视整个学生展示形式为自动化的PPT;课堂评价表中打展示分、点评分未成为一种习惯。

(2)学生展示能力不均衡。小展示效率不高,主持人调控能力不够,时间比较拖拉;在大展示环节中,学生的点评应该基于该题的本位知识或知识延伸、补充、质疑等,不能把点评环节变成抽查展示组内学生,这样使得展示组的学生提心吊胆,最终失去展示动力;个别班级学生在展示时(尤其是理科)以说为主,板书较少,缺少示范。

(3)教师有效调控不到位。教师巡视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小展示时内容分配、对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环节拖沓;小组准备大展示群学时,同组代表上黑板书写时,其余学生组织不是很有秩序,此时教师应要求其余学生继续小展示,鼓励C层学生讲解;教师在大展示环节很少指出学生展示姿态、声音不到位这类表达交流仪态上的问题;学生点评过程中遇到相互纠缠时,教师未适时介入或点评随意,补充讲解超前知识过多,人为制造难点。

(4)同伴导师作用未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徒弟方式单一,小展示的一帮一或小组群学时出现学困生无法融入,部分班级以说为主,但没有面对题目,而是隔桌人对人地教,直接导致B、C层学生跟不上甚至听不懂、不想听;交流过程成为听写或抄答案的过程。

四、课改课堂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有集体备课机制,但备课活动开展不够深入。集体备课过分关注题目的选用,而缺乏对教学源点的定位,只讨论例题或习题的好坏,缺乏关注通过何种活动形式、提供何种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最有效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从而出现了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倾向、使用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2.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以致在以合作导学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传统课堂以老师讲为主的“全收”型到现在全部扔给小组或学生的“全放”型,忽视了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出现了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师点评介入不及时等情况。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打分比较浪费时间,从而忽视课堂评价表的实际作用与价值,造成评价的激励作用打折,不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对学生骨干学习技能的培训指导不够系统。行政组长、学习主持人、学科小助手、同伴导师在课堂中如何各司其职,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规范。学校有对学生骨干的通识培训,但缺乏序列化的细致指导,从而造成课堂展示环节节奏拖沓、无法流程自动化等问题。

五、基于“同伴问诊”的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1.加强集体备课,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完善“三线四化”的导学案编制原则,真正使学生能学、善学、乐学。“三线”即导学案编制中从课堂调控上要考虑知识线、活动线、时间线;传统课堂中主要关注知识的线性展开,即知识线的流向问题,在先学后教的导学课堂中更要关注活动线与时间线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光要思考问题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进行这个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活动的时间预设。“四化”即导学案编制中从技术层面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程序化、程序能力化、能力潜移化。知识问题化是目前导学案编制的主流形式,但对于问题程序化缺乏足够的探索与研究;问程序化指的是对同一类型的问题(比如概念教学),要形成模式化、流程化、程式化的问题探究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强化学习中使程序化的概念学习程序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看到概念问题,就知道如何操作、如何预习了;最终是这种能力能潜移转化为自身的多元技能。为确保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中层及校级领导担任各学科集体备课责任人(包科行政)。

2.通过讲座、同伴诊断交流,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让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不要苛求学生展示一定完美,个个导学案做得理想。学生的展示是为了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质疑是为了纠正错误,教师引领是为了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和规律。一个错误的展示有时候比一个完美的展示更精彩、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

3.研究课堂各环节的有效性,完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学习效益。在课堂普适性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开展学科不同课型的范式研究。实质上,模式不仅仅是课堂流程,从“策略”上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变方法而改变教师的思维习惯,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这种“导师”行为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是在以下流程中研究如何有效地“导”。预习环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针对不同课型形成不同的预习指导操作流程;小展示环节:指导如何合作,组内组建设,同伴导师引领以及组内组发展评价、同伴导师有效行为评价的指导等等;大展示环节:关注展示技巧、每组展示学生分布、小组成果形式、教师点评技巧、教师追问的时机把握等等;课堂小结环节:指导小结形式,如思维导图或者是课后落实等。

具体而言,每节课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完成展示,放手让学生进行点评,要学会放手。放手不是放任,放手是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引领、有效点评等。教师何时分配大展示任务与各小组如何进行小展示环节两者之间该如何调控,应视课型和内容合理安排。在小展示时,教师要指导行政组长有效进行分工、关注C层学生的参与度和A层学生对B、C层学生的辅导。小展示交流和大展示准备,起初时老师必须亲自示范和指导,小组内的展示,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教怎么样去讲题给学生听。在大展示环节,若黑板上出现错误答案、展示工具准备不够、学生展姿不对或大展示准备不充分时,教师要及时指出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一个小组的任务分工出现问题,小组的凝聚力也势必受到影响,出现在黑板上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要个人单打独斗。这样的课堂效果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应该是个不断会出现新问题、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点评能力?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必须叫停、及时纠正,必须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示范和引导,使学生的点评逐步向深度和高度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相互成长的过程,老师应讲出学生讲不出的话,同时老师要通过不断的铺垫和引导,让学生讲出自己想说的话。教师个人点评小结时,板书应写在学生大展示时题目所在的板块旁边,便于学生课堂中及时归纳总结。

4.研究课堂评价表的教育价值,挖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表是一堂小组合作课堂必备的评价“武器”,也是反映小组合作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课堂评价表的分值中隐藏真的教育智慧。比如,预习分数低――意味着小组独学出问题,教师要介入指导;小展示得分不高――意味着小组的合作不到位,可能是组内组建设出问题或是小组的组内分工存在问题或是小组组规不具约束力,要对症下药,继续深入开展小组成员分层培训;大展示得分不高――意味着展示不到位,存在着非知识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也可能是小展示不到位等,需要进一步开展同伴导师培养工作;点评分集中或3分点评分出现――通过研究1分点评的分布图可以找到原因,通过分析3分点评产生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导学案编制以及课堂活动线的组织等。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打分机制,及时加分或扣分,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关注C层学生的小展示表现,教师应有效利用合作打分这一环节来有效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个人行为的对与错。教师要非常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每个环节的分数,并说出扣分和加分的理由,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非常清楚评价标准,课堂的评价便可以更加规范和有序,学生也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虽然短期来看确实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教育毕竟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舍得花时间在小细节上,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绩。研究课堂评价表中分值的分布以及产生原因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的组织,让课堂评价表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为课堂评价而疯狂,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

5.改变传统的主题教研形式,形成特色的问诊式观课研究模式,促进导学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从原有的“坐听、静看”观课形式转变为现有的“走听、与上课教师即时互动、介入学生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教研组根据学科特性而构建的主题观课方式可以大大促进课改向深度发展,如观课的形式、教师课堂追问的时机与技巧、观课中教师介入学生合作对学习小组建设的价值等。

6.进一步完善小组建设。通过对行政组长和学科小助手的系列主题培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执行率,提高课堂流程的规范性。开展同伴导师的说题大赛活动,健全同伴导师培养工程。

对课改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团队力量的支撑。“同伴问诊”式课堂教学调研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深入教学一线,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更接地气,成效显著。课改需要结伴而行,“同伴问诊”助推课堂教学的力量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学生 法律意识 课堂教学

在法律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为重要,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意义更为深远,而其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分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忽视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爱法的行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有效策略:

第一,导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入手来开展分析,使学生通过案例获得第一印象(即感性认识),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中不断加深理解,实现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是对我们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约束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法律的可亲、可敬、可爱之处,明确我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并不是因为违反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因为法律在保护着我们的权益。

第二,例证法。即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教学内容。法律知识一般都以理论为主,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学中及时穿插一些典型的、生动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中的“四权”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案例来分析:王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所临街的房子,搬了进去,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一楼的房间出租给了一个个体户,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个体户收取三百元房租,这是收益权;当他年老去世时,他又把房子留给了儿子,这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使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有权的方式。我们选取各种典型的案例,借此讲述各种人生叙事,学生从人生叙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养料,还有法律背后的人生经验、智慧和文化价值。强化案例教学既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的学生间接的接触了实际,有助于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第三,反思法。对照案例中的人和事,依据教材内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每个同学通过探讨案例当中的人和事,各自都谈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别人来对照自己,对自己有何启示,有所感悟,今后如何去发扬自身优点,改正缺点。同时,还可以采取同学之间相互指出缺点和存在的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样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教学中,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经不住不良诱惑的情况,并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批评监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真的是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针锋相对,各自都指出了同学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同时每个同学也都欣然接受,心悦诚服,确实也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有拨云见日之效果,从而使同学们抵抗不良诱惑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四,实践法。以社会参与性为特征,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例如,青少年要做到学法、知法、守法,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如果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是不会主动去学法的,那就更谈不上知法,守法了。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自己无关”,觉得书本上的案例离自己太远,甚至觉得有些案例是危言耸听,不可想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或监狱等方式,让他们真实感受到法律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或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组织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有奖答卷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忏悔录》等尽量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较浓厚的法制教育气氛,使学生更多的接触法律知识机会,促进法制观念的形成。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的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定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竟,体验感受。采取系列的有效措施,填补养成教育的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培养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法,就在青少年身边,做到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第五,行为作业法。作业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澄清模糊认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作业应多用典型材料,慎用反面材料,一防止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教师尽可量去多布置行为作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设计行为作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是指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作业,使知行统一。所以说,行为作业的设计决不能抛开教材的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如思品教师可利用好课前5分钟,把事先布置的作业,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让学生亲自讲解法律故事,讲解最新的法律法规,人人争当“小律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律的学习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用法的兴趣,只要参与就有收获,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感受和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感受。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让我们在教学中一起让学生去实践和体验,在生活的实践中做一个奉公守法的负责任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一、关注生活需求,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品德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说教,但“品德生活”对学生却是充满了诱惑。“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内容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目,如果照本宣科只要15分钟就可以把书本内容讲完。但可以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开辟了一个“才艺大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才艺:

1.才艺舞台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

(2)叙述自己的或欣赏到的生活情趣。

2.经验分享

(1)对同学表现的才艺或生活情趣,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点评。

(2)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3.学会欣赏

(1)让才艺表演的同学介绍欣赏某类艺术的要点。如书法作品欣赏要点,音乐欣赏要点等。

(2)结合实际指出在欣赏中要注意的礼节等内容。

二、把握课堂尺度,注重知识理性升华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凭自己的知识去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决不能自作权威,高高在上,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家境不错的中学生小王看到同学们都流行穿名牌,觉得自己如果不穿的话很没面子。于是他向父母提出了买名牌服饰的要求。父亲对其进行勤俭教育,但他很不以为然,认为父亲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表演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品中的情境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通过讨论学生最后认识到:我们提倡节俭,并不是要过苦日子,也不是不要消费,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控制课堂节奏,防止偏离中心,让教师引导学生在既定生活话题情境的牵引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因果关系,即在已经设置的话题基础上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类似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以及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不仅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得思想品德课能走近生活,学生能感悟到学习的真谛。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品德生活”是为教学而设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悉的气氛中掌握理论知识。营造氛围要适度,如果教学中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就会偏离教学的正常轨道。

三、内化学生行为,课后延伸走向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

第11篇

一、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追求学校新跨越、新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追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学校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哪里?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经过思考我们看到,红席文化、董家口建设等这些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对这些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接受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二、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明确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育人目标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开发与实施了30多门乡土课程,为保证这些课程能够实施下去,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家委会五级管理网络,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课程申报审议制度》《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管理办法》等。

2.组建团队,重视培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是关键。我们成立了10个开发团队,分管学科干部为队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队员。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开发团队,我们深化校本培训,引领专业成长。一是开展以“课程意识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培训。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走出去,学进来。四是举办论坛,思维碰撞。

3.合作探究,走出课堂

为确保有更多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师生参与乡土课程开发,我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将每节课45分钟改成40分钟。

从2011年开始,每年九月份,学校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历史、思品等学科教师30多人,带领七年级的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双休日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探寻“红席”文化。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开展问卷调查、走访老人、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拍照摄影、编席体验,并在筛选、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编写出了乡土教材《我的席乡,我的家园》,系统介绍了红席的发展历史。

4.学科整合,回归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增强乡土课程资源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丰富教学内涵,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开展研讨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整合。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依据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备课组工作手册》,精心钻研学科整合。如《我的席乡,我的家园》与《中国历史》《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崛起的董家口》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太极拳》《太极扇》与《体育与健康》的整合等。

5.家校携手,“选课走班”

我们按照以下流程实施“选课走班”:课程设置编制――开会动员――发放《选课指导手册》――指导教师选课――教师、家长指导学生选课――整理统计调整――确定课程、学生――调配任课教师。

为了给“选课走班”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投资千万元,先后建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设施齐全。截至目前,我们共有30多门课程进行“选课走班”。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同时,还专门聘请民间艺人作为校外辅导教师,定期进校指导,拓展知识。

6.聚焦乡土,开设讲座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每年清明节之际,邀请本地的老革命者到校进行抗日宣讲;还邀请董家口相关领导为学生做家乡美专题报告――《青岛董家口港区托起“蓝色”发展之梦》,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爱家乡之情。

7.言情立志,组织竞赛

利用“海之韵”文学社平台,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刊登优秀作品;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定期开展“家乡美”“烽火岁月抗日情”主题演讲;还组织学生开展“董家口港杯”摄影比赛、“我手绘港口”创意绘画比赛、红席编织大赛、红席文化广告语设计比赛,等等。

8.阶段总结,考评激励

教导处每月对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成果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优秀乡土课程”评选活动,颁发获奖证书和赠送一年的教育期刊。组织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课程,下学期取消课程设置。

指导教师每节课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对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情况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和《学生感恩教育――社会大课堂记录手册》。每学期末举办“泊中达人秀”比赛,获奖学生被评为各类素质发展之星,如,剪纸之星、读书之星、科技发明之星等。

三、收获与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催生了丰盛的硕果。主要收获是:

1.课程开发成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校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了教师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好国家课程,又要做好学校课程,对各级各类课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课程引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理念等均发生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也相伴着获得了各种奖励。

2.乡土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12篇

第一,厚德以载物。作为一名教师,我信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我爱岗敬业,严守教育部门提出的“六个严禁”,廉洁奉公,兢兢业业。

第二,能者愿多劳。20xx年上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干事、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七(3)七(4)班语文教学工作、自主拓展课课本剧教学;20xx年下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副主任、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八(3)八(4)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学校师训、科研、语言文字等相关工作,事务琐碎繁杂,成效不易察觉;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量多。这一年里,虽然工作量巨大,且肉眼不易看到成效,但我依旧勤恳耕耘在工作岗位上。

第三,业务精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己所能,将工作做好。(一)身为七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我注重备课组建设,关注年级学业质量,20xx年本年级语文学科成长性良好。20xx年区质量监控较六年级入学时有明显进步。同时,还组织好教学视导工作,对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视导。作为被视导年级时,组织好备课组的上课磨课工作,和组内老师共同成长。(二)身为语文教师,在班级基础薄弱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快的提高。指导卜凡、杭怡婷获得“小杨生煎·新知杯”作文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指导周海齐获得第32届上海市现场作文大赛闵行赛区三等奖。(三)身为教师发展部干事和副主任,我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的成果在下一部分详细罗列。

第四,功到自然成。教师发展部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的,20xx年本部门工作主要取得如下成效。

一、师训工作——智慧教师,培训先行

师训方面,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十三五”市级课程培训,区级各类培训以外,还立足校情展开各类工作。

(一)完善培训制度,形成专业能力梯队

为更好地推动各能力层次的教师发展,20xx年制定了《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方案》、《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协议》和《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工作手册》根据青年教师意愿,经学校讨论,第一批青蓝携手对象为:宫雪、关红慧——唐连芳;吴静——杨泱;曾丽媛——王竞;宋佩佩——肖素晴;盛兆静——文霞荣;李素娟——梁惠华;薛光俊——陈艳。其中的蓝方教师有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有外聘专家。

在教师发展部的组织下,青蓝携手教师和学校签订了协议。协议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相关要求,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对任职于本校的青蓝双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奖励。

20xx年初,结合闵行区第五届骨干系列教师评选活动,制定了《xx中学骨干教师评选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制定了《xx中学区骨干后备评选细则》、《xx中学区骨干(学科带头人)评选细则》。方案出台后,共收到20位教师的评选申请,评出区级和校级骨干系列教师若干:

区骨干教师: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

区骨干后备:王xx、王文杰、王秋儿、文霞荣、丛娟、汤秀君、蒋乐华

校骨干教师:许雅梅、沈冬贤、吴忠圆、宗爽、顾慧轶

同时,完成了20xx学年骨干人才评审工作,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四位教师被认定为闵行区骨干人才,并组织四位骨干教师完成了本学年新教师汇报课的观课、评课工作。

(二)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20xx年,整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活动,共申报两项校本研修项目。

上半年,申报《多方位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下半年申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

自主研修方面,已完成20xx学年的学分申请。为更好地指导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在全教会上进行了职称评审交流。

二、科研工作——创智xx,科研引领

(一)积极组织课题申报,数量质量稳步提高

20xx年,学校立项龙头课题《初中学校构建“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宗爽老师立项大课题《基于解题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xx个区级小课题。

(二)做好课题结题指导,课题评比结果喜人

学校坚持不懈抓科研,教师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0xx年初,两项大课题结题合格:刘志猛《“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研究——以艺体类为例》、王琼《“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基于学生学情创设真实情境的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的探索与研究》。

第九届小课题成功结题20个,其中七个获得等第奖。

(三)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与评比,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教师发展部以闵行区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评选为契机,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教学案例撰写培训,有14位教师撰写了教学改进案例参加评选,5位教师获得等第奖。

立足20xx年“创智杯”系列活动之征文评比,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征文培训,鼓励每位教师撰写论文。在此基础上,选送xx篇参加区级评选,共有9篇文章获得区级等第奖,占参与评选数的50%。其中胡继国老师《为了谁而信仰:发现生命》获市二等奖、沈冬贤老师《润心无声,润行有痕——我的思品课从研究学生开始》获市三等奖。

20xx年,完成了闵行区首届青年科研班的培训工作,吴静、俞伟鹏、梁丽丽三位教师顺利结业。根据教师需求,20xx年第二届青年科研班报名工作也已完成,李迪、盛兆静、徐浩瑞、王xx四位教师成功报名,并接受科研工作培训。

为了提高课题立项质量,20xx年还开展两项工作:

组织有意向申报课题的老师,参加“区级课题申报的项目设计”培训;召开学校教科研推进会,在20xx学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思考20xx~2019学年学校工作的突破点,以课题的形式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会邀请了教育学院专家庄明老师为教师作专题指导。

(四)汇编《xx教育》,分享教育教学智慧

三、其他工作

(一)完成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评

上半年教师发展部接手语言文字工作,完成了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复评。

xx中学是闵行区前四轮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因此我们对于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不止于规范,更在于突破与提升。本次复评我校汇报的主题是“文”心雕“龙”,即以全校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用心,去雕琢出一个更好的xx。

教师发展部从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特色与亮点、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答辩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学术校庆完美收官

学术校庆活动中,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文本内容的设计与打磨,配合各教研组完成每月活动。

综理组“七彩综理,智慧xx”、数学组“同画一个圆,共筑一个梦”、综文组“四维综文,花样年华”、英语组“花开四季,璀璨xx”、语文组“‘文’心雕‘龙’”、艺体组“‘艺’心同‘体’”,六大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围绕主题分别开展了学术校庆。xx师生一起交流了课堂教学改进的成果,分享了教育教学中的智慧,张扬着教师们的才华与能力。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术校庆中,教师们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增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提高了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如何提高教研组的组织力凝聚力?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学术校庆,原本只是一次投石问路般的尝试,至此终于柳暗花明。

总结学术校庆,本人撰写论文《融学术与校庆为一体,让教师与学校共成长》,获“闵教杯”论文评选三等奖。

(三)制定并推进20xx学年“创智杯”系列活动

20xx学年“创智杯”以“创智xx,智慧教师”为主题展开,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关注师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努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

教师发展部制定本届“创智杯”方案,方案共设置7项活动:1、创智课堂教学评比;2、校际同课异构研讨;3、“我的课堂我来晒”——“一师一优课”网络晒课活动;4、校际命题评比;5、“我的教育观”征文评比;6、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优秀教案集评选;7、校本资源库建设评比。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晒课活动,总计晒课75节,其中李蓉蓉《狼》、胡继国《人口发展的历程》、盛兆静《零食(或饮料)与健康》被推选为优课参与区级评选。

(四)20xx学年学科月方案设计

在20xx学年学术校庆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盈科后进,学以致远”为主题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了系列活动。

(五)其他工作

此外,教师发展部还承担了一些列其他工作,主要是文本内容的撰写与修改,如校庆主持稿、党建汇报稿、开放日PPT制作等工作。同时,帮助多位教师撰写并修改参赛论文、课题、汇报稿等。完成了20xx学年教师专业发展数据的填报……其他琐碎工作不再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