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

时间:2023-06-01 09:31:13

亲子沟通方法

第1篇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市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通过自编家长版和学生版亲子沟通问卷,对某城市小学4~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主要了解家长在沟通动力(沟通的动机和意愿)、沟通能力(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和沟通评价(对沟通的满意水平)三个方面的情况。本次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62份,四、五、六年级家长问卷分别为53份(30.2%)、61份(37.7%)、48份(29.6%)。同时对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开放式调查,结果发现: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城市高年级小学生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家庭在沟通动力、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不甚乐观,分别为9.9%、2.1%、5.6%。在是否需要亲子沟通指导问题上,60.0%的家长认为需要(非常需要的占26.8%,比较需要的占33.2%)指导,仅5.7%的家长认为根本不需要亲子沟通的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孩子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相距甚远,显示出代际差异。在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中,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较高,然而对沟通评价较低,而且在沟通内容上,孩子希望父母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67.7%),而家长却认为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73.2%)。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对三个年级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家长在沟通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29,P=0.04),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四年级的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要低于六年级的父母(P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结果显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分别表现在沟通动力(F=3.20,P=0.04)和沟通评价上(F=2.93,P=0.04)。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在沟通动力方面更积极(P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在学校的协助下邀请曾经填写问卷和在亲子沟通方面感兴趣的家长参加座谈。在座谈中,社会工作者就调查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向家长做反馈,同时就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跟家长进行分享。由家长提出来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获取的资源。座谈结束后,对座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总结家长目前在亲子沟通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1)家长、孩子在学习与娱乐、亲子沟通方面的认知差异;(2)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3)学龄期向青春期过渡孩子的身心与社会发展特点;(4)亲子沟通的技巧培训(各年级有差异);(5)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从对学生的开放式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孩子的需求:(1)独立与做主;(2)尊重与理解;(3)自我计划与安排;(4)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将需求评估与调查结果相联系,结合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以增进亲子沟通动力、提升亲子沟通效果为目标,采取以下工作方法开展介入工作。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分享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分享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室”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3.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根据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需求和普遍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工作,主要参加对象为有共同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小组主题有“妈妈训练营”、“孩子属于他自己”、“人际交往训练小组”、“我不是胆小鬼”、“不要只是学习”等,由社会工作者信息,招募小组成员,并对报名者进行初步的评估,遴选小组成员,组成同质性小组。活动地点为学校舞蹈室或社会工作服务站。每个小组开展2~5次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动力解决大家共同的问题,工作者做好引导、回馈、分享、总结、跟进等活动,并对小组效果进行评估。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层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层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第2篇

摘 要 亲子沟通做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进行的交流信息的过程。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国内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有关文献,从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国内亲子沟通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案。

关键词 亲子沟通 青少年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亲子沟通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尚未对亲子沟通概念做出权威、统一的界定。例如,王争艳、刘红云等提出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子女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池丽萍认为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的现状,以期促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2主要研究内容

从文献上看,国内心理学家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所做的探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2.1亲子沟通的特点

对亲子沟通的研究最早从探究亲子沟通的特点开始,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内容、频率;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亲子沟通的内容是指亲子双方交流的话题范围,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讨论包括家庭、学校、未来的打算以及与朋友的相处等话题,并且青少年与父亲、母亲交谈的话题存在差异,与母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学习、学校生活、朋友交往等方面,而与父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时事、未来的打算等。雷雳、王争艳等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家庭琐事。

在亲子沟通频率上,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青少年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雷雳等研究表明,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比与父亲的沟通频繁,有54.2%的学生“经常”与母亲沟通,而44.3%的学生“有时候”与父亲沟通。

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沟通话题、沟通语言、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沟通方式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沟通问题话题主要有:课外活动、异往、职业与教育、花钱、行为问题等。在沟通语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表现的还不够主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常常唠叨、指责孩子。在沟通态度方面,大多父母做不到多听少说,唠叨多,赞扬少。有关亲子沟通问题的专门研究比较少,缺乏对亲子沟通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2.2亲子沟通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亲子沟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从亲子沟通的主体(包括父母和孩子)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探讨父母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上,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从父母的性别角色差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探讨孩子对亲子沟通影响上,主要从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特征、性别、沟通能力、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晓义认为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有研究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较少出现问题,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困难。

2.3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适应和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体化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雷雳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郭海英等研究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亲子沟通对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

3亲子沟通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国内对亲子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亲子沟通的概念界定至今存在争议。第二,对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因素研究缺乏整合,分别从某一方面探讨其对沟通的影响,没有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模型。第三,研究工具不准确,国内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翻译国外调查工具,缺乏本土性的考量,并且在自编测量工具上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工具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数据编码与整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建构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考察三者之间是如何作用于亲子沟通质量。此外,应该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从实证的角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为实际生活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第4篇

【关键词】幼儿;亲子沟通;语言发展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家长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其重要性在于有效地亲子沟通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1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父母对子女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的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给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亲子沟通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实现的。幼儿语言发展有助于幼儿观察周围世界、学习知识技能、理解行为规则、表达内心感情等等。语言将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同时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学好语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独白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幼儿小学以后写作时的文章条理性和培养幼儿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的思维。因此,幼儿语言发展有助于其促进其以后社会性的发展,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等等。

2 亲子沟通与幼儿语言发展的关系

2.1 父母是幼儿语言的启蒙者

在幼儿生命最初的几年里,父母就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它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离开了亲子沟通这一后天的语言训练,人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同时,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能力,他同多种能力有关,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是人的一种能力系统。因此,通过亲子沟通进行语言训练,也会使多种相关能力得到发展。幼儿优秀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适时的语言沟通的结果。幼儿说话的才能并不是预先决定的事,而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模仿,发音,最后学会了说话。

2.2 在与幼儿交往中,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幼儿完美的语言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亲子沟通过程中,幼儿和父母形成了亲子依恋的关系,幼儿对父母越依恋就越想模仿父母说话。当幼儿重复父母说的话并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时,就肯定了父母和幼儿的亲子关系。

只有幼儿感受到有人爱他的情况下,幼儿的语言功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个孩子如果跟父母经常在一起,而他的父母有丰富的词汇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时句子结构又无懈可击,精于运用语言,那么他通常也跟着学。假设其他一切方面条件都相当的情况下,他也会比那些运用语言拙略的父母的孩子说话早,并且较早的把单词和成短语,然后把短语合成句子。他说的许多句子都比那些无此优越条件的儿童的句子长。他也会较早得学会问问题。不仅如此,他问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且更加具有探索性。

2.3 亲子沟通发掘了幼儿语言的潜在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潜遗传能力,如果在产生和发展的一定时期得不到教育和训练,就会逐渐丧失。乔姆斯基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先天语言能力学说”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孤儿状况。孤儿过着枯燥无味的童年生活,没有母爱也没有人进行感情沟通,先天的语言能力没有强化,以致那些孤儿不但语言发展极其缓慢,而且有些孤儿的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缺陷,对其以后人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的“狼孩”、“猴孩”之所以几乎丧失了人类语言能力,就是因为在出生前几年,没有进行亲子沟通和语言训练造成的。

3 幼儿阶段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生理需要,忽视感官交流

在幼儿刚出生时亲子沟通主要以与幼儿进行感官交流,包括:触觉交流、视觉交流、嗅觉交流、听觉交流等。通过这些交流,让幼儿在父母的怀中充分感受到安全感,并且和父母充分的建立安全依恋。从幼儿半岁开始,父母就应该为幼儿的认知做准备了。所以幼儿的语言也已经在那是开始有了部分积累。所以,当父母进行亲子沟通时,幼儿基本能够听懂你说的话,家长与幼儿说话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当下父母普遍忙于工作,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即可,忽视了与孩子的感官交流。

3.2 多运用灌输方式,忽视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更多的放在亲子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来开展,当然亲子对话是前提,幼儿语言进步是目的。但是,当下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采用的仍是看图识字,背诵诗词等方式来发展幼儿的语言。

3.3 形式单一,限制了幼儿语言发展

三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所所做过的事,能够完整的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喜欢听童话故事偶尔会自己复述所听过的故事。而我发现,父母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习活动上,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活动的语言发展。因此,三岁以后与幼儿进行亲子沟通则以亲子阅读、谈话活动、讲话活动、文学活动为主。

4 针对亲子沟通存在问题的建议

4.1 应注重感官交流

婴儿从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都同时受到刺激。婴儿在一岁之前不会说话,只能凭借手摸、体触口尝、鼻闻、耳听眼看,去感知世界。

幼儿刚出生时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因此母亲慈祥的眼光、亲切的面容、温暖的怀抱就会给幼儿安全感,和信任感。宝宝的视觉在刚出生后两个月也开始发展,因此在这时期就应开始注意培养婴儿的视力。从两个月开始,幼儿的听觉开始发展,父母这时可以给宝宝播放一些轻快柔和的音乐,或用有声响的玩具逗引幼儿,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4.2 应结合具体情境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透过不断地模仿、练习获得的,语言的发展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刺激量的多少有关,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多的孩子。其语言发展就快于其他儿童,所以父母不妨让幼儿多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如超市购物、逛公园、探望朋友。通过扩展其生活圈,进而将各种事物、动作介绍给幼儿,教幼儿模仿,为语言表达提供素材。

4.3 应给予其提供更多语言表现的机会

幼儿三岁以后,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运用词汇也相当灵活。这时父母就应当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表现机会,促进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例如:让宝宝听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参考文献:

第5篇

本研究旨在为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指导,补足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与子女沟通不畅、教育指导不到位的“短板”。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氛围和亲子互动平台,激发家长开发家庭教育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农村地区初级中学班主任促进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模式。为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七、八年级的学生与家长,每个年级选取150名学生及其家长,七年级学生与家长有效问卷分别为124份与144份,学生男生68人,女生56人;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有效问卷分别为134份与126份,学生男生85人,女生49人。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条目和论述,以及听取部分专家的指导意见,编制出《农村初中生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学生与家长两个角度分别调查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生亲子沟通现状

调查显示,在258名学生中,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11.2%,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58.9%,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29.8%。数据表明,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沟通大部分不存在亲密接触,即亲子沟通不畅。

调查还显示,153名男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

2.2484(越接近1表示越亲密),105名女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0952,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977*,p=0.049),即农村初中女生与父母的沟通明显要比男生强。

调查也显示,124名七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1210,134名八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2463,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t=1.646,p=0.101),即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程度差不多。

2.沟通方式对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共同活动中,有27.6%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1.1%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0.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餐桌上,有20.7%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0.4%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46.8%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谈心方面,34.5%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7%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9.5%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其他方面,只有17.2%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34.9%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经卡方检验,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学生与父母是否有亲密接触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X2=23.710***,p=0.001)。在共同活动和谈心中,农村初中生比较容易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即在沟通方式方面,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与父母共同活动和谈心。

3.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

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裁判、警察、严师、朋友、保姆)与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调查显示,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裁判的,只有14.3%得到孩子的认可,28.6%

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警察的,只有7.7%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严师的,有27.3%得到孩子的认可,42.9%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朋友的,有56.3%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保姆的,有0%得到孩子的认可。总的来看,有半数的学生与家长认为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把自己的父母当成保姆。

4.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调查显示,经检验,父母的教育角色、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平时对学生交友的管理、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亲子沟通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回归模型的R方=0.628,F=7.419***,p=0.000);从回归模型系数来看,其中“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64(t=3.168**,p=0.002)和0.155(t=2.954**,p=0.003),说明了两者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学生的上网管理,二是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

四、讨论与建议

1.农村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1)我们学校处于城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亲子沟通认识上有偏差,大多数家长需要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极少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与子女的沟通在时间上无法保证。

(2)初中学生逐步进入或正处于叛逆期,生理与心理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极少家长能认识到子女的青春期变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

(3)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复杂,孩子能从多方面接触各类信息,而家长的沟通方式却跟不上孩子的变化发展。

2.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

(1)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关于亲子教育和亲子沟通的系统培训,积累亲子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2)利用微信、校讯通、QQ等通讯工具,以教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互动,在实践上指导家长提高认识,为家长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帮助。

(3)通过主题家长会、主题亲子活动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与了解。

3.对家长的建议

(1)家长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文化程度无论高低,都应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勤学,子女也就会上行下效。如果父母在业余时间不爱学习,以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等消磨时间,自己不长进不说,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例如,多读一点科普读物、历史或文学知识刊物,以及报纸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也有助于指导子女扩大知识面。

(2)时间上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我们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据我们所调查,大部分的家长周末都要加班,孩子要么自己在家,要么是老人家看管,孩子的周末时间基本上是放羊状态,更谈不上陪伴了。亲子有效沟通需要具备以下互动的因素:共有的时间、同一的空间、互动的双方或三方或多方、连接点――事件,而共有的时间是首要的因素,因此建议家长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互动,比如说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共看一本等,加强与孩子的互动,才能有话题可聊,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3)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家里只有孩子、爸爸和妈妈,没有老师,没有领导。要认识到,孩子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希望与父母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但是事实却是这样的:父母讲,孩子听;父母说,孩子做。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自信心是健康成长的基石,是成功人士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个人基本素质。现实中,我们很多家长都只是看到孩子自身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优点,例如有些家长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的孩子或同班的孩子进行比较,或者是与乖巧的哥哥姐姐妹妹等去比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家长应更多地关注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最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最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交流;沟通;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5.家长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

第8篇

案例展示

唠叨“凶爷爷”让孩子又恨又怕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浩浩只考了70分。回到家,爷爷问他考了多少分,浩浩支支吾吾不敢说,爷爷立马火气就上来了:“把卷子拿出来,我看看!”浩浩吓得不肯给,爷爷一巴掌拍在浩浩头上,一把抢过了卷子。

看到卷子,爷爷的火气更大了:“你怎么搞的?怎么才考了70分?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会算错!这两天的练习白做了啊?现在这么笨,长大了你能做什么事?”爷爷火冒三丈,浩浩低着头一声不吭。爷爷又骂道:“傻站着干什么!赶紧给我复习去!下次考不到90分,别回来见我了!”浩浩默默走进房间,整个晚上都没说话。

第二天,爷爷感觉昨天对孙子太过火爆,就想和孙子套近乎,于是和孙子掰开揉碎了正说、反说,讲了一个多小时的道理,浩浩站在边上应和着,但也不知道是否听进去。

孙子成绩考差了,爷爷先发火,再讲道理,孙子还是考差了……如此恶性循环,孩子丝毫没有进步。

点评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常常忽视与孩子们的非语言沟通,只有干巴巴的语言沟通说教,着急起来还会大声呵斥甚至打骂。这不仅让孩子和自己产生隔阂,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阴影。

情感因素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运用拉手、拍肩等肢体语言可以让信息传递的渠道变得多样,让孙辈不反感祖辈的说教,对祖辈的话能够听得进去,避免祖孙关系的对立。

“黑脸”妈妈和“白脸”奶奶

圆圆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但也很淘气,总爱调皮捣蛋,像个小男孩一样顽皮。每次圆圆惹祸了,妈妈总是要狠狠把她训一顿,可是批评对圆圆来说就是耳边风,有时候妈妈气不过,不得已也会动粗。圆圆说不听,打了更没用,调皮捣蛋的情况反而愈演愈烈。妈妈在家里教训得越凶,她在外面就闹得越厉害。圆圆不听妈妈的话,但对奶奶的话却表现得言听计从。每次妈妈正为教训圆圆的问题头疼的时候,只要奶奶出马,圆圆立马就变乖了。

奶奶通常会走到圆圆的身边,蹲下来微笑着对圆圆说:“圆圆,到奶奶这儿来。”奶奶的微笑与妈妈黑着脸的阴沉形成了鲜明对比,圆圆自然就走到奶奶边上,奶奶一把抱住圆圆,一边摸着圆圆的头一边说:“圆圆乖,要听妈妈的话知道吗?”过了一会儿圆圆对奶奶说:“奶奶对我最好了,其实我很乖的。”奶奶也微笑着点头。圆圆和奶奶的关系越发融洽,有什么心里话也找奶奶说,慢慢也变得懂事起来。

点评

年幼的孩子通常会存在一种心理上的“肌肤饥渴”,他们很渴望长辈的抚摸与拥抱,因为孩子能从长辈的动作中,了解长辈是否在意自己。奶奶的拥抱让圆圆感受到长辈的关爱,对孩子是非常大的满足,也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圆圆的妈妈显然采用了相反的方式,对孩子的任性调皮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在批评无效后,又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方式,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法,孩子自然对长辈会有好感。

掌握肢体沟通技巧 改变祖辈刻板形象

抚摸:孩子伤心的时候,祖辈在用语言安慰孩子的同时,抚摸孩子的头部、肩部,这样会让孩子感到一种舒缓的感觉。

拥抱:祖辈对孩子的拥抱实则就是把孩子抱起来,这一条对哭闹的孩子特别有效。在拥抱的同时,轻轻抚拍孩子的背部,缓解孩子的情绪。

点头:孩子做了正确的事,祖辈点头给予鼓励,点头要配合微笑进行,或者加上一句:“真棒!做得好!”

姿势:与孩子交流时,可半蹲着,抬头微微仰视孩子,把手放在孩子的肩头,给孩子稳重但不呆板的形象。

表情:不露怒色,以慈祥的表情对待孩子的错误,以微笑的表情对待孩子的成绩。让孩子从表情中得到正面的信息。

TIPS:肢体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沟通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肢体语言——人际沟通的桥梁

一、跨文化的肢体语言,显示其重要性

我到俄罗斯旅游,在莫斯科火车站看到一个温馨的场景:车厢门口有五个人,一对老年夫妇、一对青年夫妇、一个在年轻妈妈怀中的婴儿。这五个人时而拥抱在一起亲吻,时而是年轻夫妇相互间的拥抱和亲吻,时而是老年夫妇相互间的拥抱和亲吻,时而是老年夫妇拥抱和亲吻年轻的妈妈和她怀中的孩子,时而是老妇人拥抱亲吻年轻妈妈,时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拥抱和亲吻。

他们相互拥抱、相互亲吻达半小时左右,当火车的汽笛声响起,年轻妈妈抱着孩子上了火车。我才读懂了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在送别。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亲密的肢体语言留下了温馨的记忆,展现浓浓的亲情。

二、深度解析亲子沟通中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人体的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器官的动作和形态,用这些器官传达思想、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

微笑和拉手,拉近两辈人的心理距离。

“黑脸”妈妈与“白脸”奶奶的故事中,奶奶对小孙女的微笑,属于肢体语言的一种。这种肢体语言让调皮的犯错误的小孙女能从恐惧中恢复平静,在奶奶的微笑中得到一种安全感,肯向奶奶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听从奶奶的教诲,有改正错误的勇气,肯努力做事。这种微笑和拉手的肢体语言,传递着关爱与温暖,拉近了两辈人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拥抱、鼓掌带给孩子满满的幸福感。

对幼小的孩子经常给与拥抱,孩子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肌肤相亲,永远是家人区别于其他关系的重要标志。当孩子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家长要及时鼓鼓掌,表示鼓励,表示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这个小小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满足,会让孩子有前进的方向。

用姿势、动作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肯定。

“唠叨爷爷让孩子又恨又怕”中的爷爷,要学会与孙子用积极正向的肢体语言进行沟通。打孩子是一种负面的沟通方式,只会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

爷爷应该听听孩子犯错误时的想法,听孙子讲话时的肢体语言不妨如下:眼神要平静地注视孙子,让孙子感到爷爷的友善和诚恳,让孙子感到被爷爷接纳的感觉,从而让孙子感到自己对爷爷来讲有价值感。

爷爷在听孙子讲话时,身体要向前倾,表示对孙子的注意,对孙子讲的话感兴趣。如果孙子讲的话有道理,爷爷还要不时地点点头,表示一种肯定。当孩子对自己的失败表示沮丧时,爷爷要拍拍他的肩,给他一种支持,希望他振作起来。

倾听比说道理更重要。

第9篇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最后只有一个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参考文献:

第10篇

1.1方法采用自编的《家庭干预方案》,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及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干预期限为3个月,一共进行3次家庭干预。每次活动主题均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拟定,第1个月主要实施内容是通过让各位留守儿童和家长见面,增加相处的时间,互相交流、了解,比如亲子游戏、讨论分享,提高父子(母子)之间的沟通热情。第2个月主要内容是提高亲子的沟通技巧和技术训练,通过沟通游戏、非语言沟通技巧训练让家长及子女学习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技巧,如肢体语言的应用、倾听、关注及眼神交流,以促进相互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第3个月主要内容是改善亲子关系,主要是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通过组织活动、扮演小品、吟诵感谢亲恩的诗句、演唱感谢双亲的歌曲及讲述感恩故事,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长的慈父(母)之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的各因子: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种族、填表日期、年级、父亲职业(工种)、母亲职业(工种)和填表人(父亲、母亲、其他人);②社交能力:包括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参加团体(组织)情况、课余职业或劳动、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小孩相处情况、在校学习情况7大类;③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第56条包括8小项,第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6个月)内的表现记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8份,最终回收获得有效问卷208份,回收率为100.00%。

1.2统计学方法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家庭干预前后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较

2.2家庭干预前后108名利川市农村留守男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2。

2.3家庭干预前后99名利川市农村留守女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群体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及行为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会影响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为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家庭干预的作用家庭干预就是采取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为目的的一切可行性活动或措施,主要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和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干预措施不能单独限定在某些范围之内,有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活动都可以用来进行干预。

第11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客观存在,使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逐渐扩大。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能给予孩子爱与安全感,父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亲情呵护指导子女成长,然而,交流是要在相互了解以及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的距离加上长期的缺乏沟通会让这些基础变得薄弱,可能会使留守儿童产生被遗弃和没人关心的感觉,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缺失对其社会行为影响分析

(一)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缺失的主要原因。(1)家长教育意识的缺乏。部分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甚至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沟通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和关心,忽视了亲子沟通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没有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而隔代教育更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2)监护弱化,安全问题突出。父亲或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因此他们通常与父亲或母亲同住,或是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甚至是其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隔代监护可能会面临年老,疾病等问题,而有能力的监护人可能要监护的对象过多,无法全身心的照顾留守儿童。一些不法分子也会趁机下手,加上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本身就较为薄弱,容易被拐卖、女童甚至容易遭受性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3)家长与孩子亲情弱化。由于长期与父母不见面,父母好不容易回来了去接孩子,却被孩子哭着推开,误认为是陌生人,直到老师打电话联络家中的奶奶才化解了这场误会。留守儿童在与外出务工的父母相处时容易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这种现象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内疚感。

(二)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缺失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1)缺少沟通,导致亲子情感联系削弱,缺乏安全感。通过对留守家庭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缺乏关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倾诉,情感得不到宣泄。据访谈的老师透露,现在很多留守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接触,家里的爷爷奶奶也常教导他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适当的安全教育是有益的,但过于强调导致其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就适得其反了。(2)人际交往遭遇困境,不知如何表达情感。亲子沟通越频繁,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就越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沟通是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调查中发现孩子老是喜欢“打人”,起初大家都不理解,后来跟学校的校长了解,才知道,原来那只是一种喜欢,那是他们在表达爱。(3)对家庭没有概念,缺乏价值观和行为指导。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自身的素养,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形成,诸如待人接物、人际关系甚至是价值观等。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不了解家庭的意义。在缺乏父母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些迷惘与困惑,容易使自己陷于其中无法解脱,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被不良的群体文化所误导,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对策及建议

(一)留守儿童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体谅父母,遇到困惑时,积极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用积极乐观的心去经历自己的人生,要怀揣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改正生活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别是非,拒绝不良诱惑,抵制不良思想,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二)学校应改进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学校要加强关注,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学校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在校学生的平等意识。专门开设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情坊”,为孩子们的烦恼提供一个寻找方法的有效途径。在学期始末开展家长会,鼓励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要学会表扬孩子,树立其自信心。课后组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鼓励孩子们之间团结合作,与人友好相处。

(三)家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搭建沟通平台,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父母或监护人应多进行鼓励与支持,尽量避免严厉责骂或棍棒教育,尽力去给孩子一份爱与温情的体验,让他们从心理上形成一种安全感及自信心。问卷调查的分析过程中发现,若父母有一方在家比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因此,家长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存在。若父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四)社会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大众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帮助留守儿童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的监督,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师资力量以及管理者的经验。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改善留守儿童学校及周边环境,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鼓励企业选择内地甚至乡镇地区设厂,为乡镇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创造一种舒适的氛围,使其能在同龄群体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90后;亲子关系;大学生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指父母如何教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子女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一种互助的社会人际关系。它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自出生就有着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自小受到更多的关怀。当9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压力等的重重挑战,与父母的关系也发展了变化。因此,有必要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家庭关系,并引导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一、调查数据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3份,问卷回收率达93.83%。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在校生,包括本校大一到大四共563名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9:1,其中城市学生约占21%,城镇约占30%,农村约占49%,城市与城镇学生总量几乎与农村学生持平。专业分布情况为理工类约占77%,文法类约占10%,经管类约占9%,艺术类约占4%。此问卷基本可以代表我校本科生的基本状况。

二、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现实状况

(一)我校大学生对当前亲子关系的满意度。从数据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家庭关系,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都表示比较满意。69.4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仅有1.42%的同学表示不满意。总的来看,本校本科生对目前的亲子关系表示满意。少部分同学在亲子关系上存在着一定问题。造成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亲子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当然一些单亲、离异家庭或留守家庭都有可能出现不佳的关系状况。

(二)当前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调查中90%多的同学表示每周都与父母联系,无论是向父母自己的学校生活,还是询问家里的情况,都流露着对父母的思念和爱。身处他乡,遇到挫折、伤心或不顺心事也是必然。在不顺心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很少或偶尔会向父母倾诉。调查中仅有22.03%的同学表示会向父母倾诉,大部分人选择了朋友。

(三)亲子之间出现的矛盾及解决方法。对于与父母的争执,大部分同学表示都会遇到,16.11%的同学表示有时会一周几次。可见与父母发生争执在本科生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方面同学与父母生长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在看待某些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解决问题方面,56.99%的同学选择了“让双方先冷静一下事后再讨论”,这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待事情已经不再一味听从父母的见解,有了自己的见解,但同时又会照顾到父母的情绪。

(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情况。由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父母是了解自己。父母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基本了解。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父母存在差异,部分父母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一情况。此外。数据显示,只有28.01%的同学会经常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不同意父母的时候,有50.98%的同学选择了“说出来”,毋庸置疑,交流是化解矛盾最好的途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让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了解。

三、大学生如何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有效的亲子沟通。很多时候,亲子冲突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亲子间沟通不畅所导致的。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增进亲子间彼此的了解,减少误会,从而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技巧的养成,需要父母与子女双方在家庭生活中不断的共同实践,创建良好的亲子氛围。大学生基本已经离开家住在学校,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每年大概只有一两个月,亲子沟通的时间则更短。虽然大学生与父母实际相处的时间比较短,但只要双方愿意,也可以定期找时间交谈,或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随时交流。亲子双方在沟通的同时应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多听、多想,少批评、少指责,尝试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二)子女提高自身素质。子女的气质,对父母的态度、自我评价能力和智力等,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具备较高的理解力、学习能力,同时具备了自己能够面对和处理一般事务的能力。因此自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父母对子女的信任,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体自我发展。

四、结语

出生在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主要人群,他们自出生受到了来自父母,亲人更多的关爱。大学的四年时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时期,远离家乡和父母。在独立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对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在学习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期间会有一些矛盾,就需要社会、学习、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平等、尊重、温情的子代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