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著名物理学家

著名物理学家

时间:2023-06-01 09:31:14

著名物理学家

第1篇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

【关键词】  新安医学 医家史料 遗误 指归

    在海内众多有志于新安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下,近年对新安医学研究又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整理挖掘新安历代医家工作,更趋于完善,出版的人名(物)辞(词)典中充实了新安医家的记载和介绍,更有《新安名医考》等专著问世,填补了新安医学在研究医家上的空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转抄刻版之笔误,致使较多医家的姓、名、字之乱者有之,生卒年代之误有之,里籍不详有之,造成了张冠李戴之遗憾,给我们今后查阅史料留下隐患。现将笔者览阅中发现的部分遗误,指正道明如下,以供同好 参考 。

    姓氏使用混乱

    人类进入文字记载年代后逐步有了姓氏。由于汉字有同音字,以及笔画有多寡,故易造成误传。如“余”姓与“俞”姓虽为同音字,但在姓氏使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文解字》对字义有不同的解释:余,“语之舒也。”而舒,“伸也。”俞,“空中木为舟也。”在《百家姓》中有“俞任袁柳”、“伍余元卜”之不同。据《新安名医考》载:“俞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享年36岁。……特著《瘪痧论》。” 《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俱载:“余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另《新安医学史略》一书转载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曰:“余鹭振,清,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详述此病之发生理由及治法,上海《医学报》主笔周雪樵读后,函请入‘医学研究会’,日征医案登报。”[3]当遵后三部论述记载,特别是《新安医学史略》详细转引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之记述,可判定为余姓矣。据考,余鹭振是旅居上海崇明的新安医家。

    《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载:“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代江西婺源县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未见刊行。”又,“俞德乾,字利川,清代江西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新安名医考》载:“余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又,“余德乾,字利川,清·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济人,借抄者无虚日。”[4]《新安医学史略》在目录中载称“余有廉”,而在书中却为:“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文苑》)”又载:“施德乾,字利川,婺源县泗水人。……著《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义行》)”[3]从以上引证看,二位医家名、字、里籍及著述皆相同,其姓氏差别显然,都转述源于《婺源县志》,何者为准,难下定论。俞姓乃婺源之望族,施更是俞之大误。

    《中医人名辞典》曰:“汪之迈,字怀民。清代安徽祁门县十三都中涧人。精医术,有名于时。(见:《徽州府志》)”[1]《新安名医考》[4]、《新安医学史略》[3]曰:“江之迈,字怀民,清·康熙祁门十三都中涧人。” 据查“汪”乃“江”之笔误,曾被推荐至太 医院 任太医。

    名、字之混淆

    古时文人在名、字、号的称呼上区分严格。名一般是供长辈或用作自称,字是供平辈朋友互作尊称。号是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作谦称。因此,名、字、号在口语、书写使用中,极容易造成记载错位。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载:“许宁,元明间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著有《学 理论 是》(《新安医籍考》称之《医学理论》),未见梓行。(见:《 中国 医学大辞典》)”又载:“许凝,一作许宁,字裕清,清代安徽徽州人。……著有《遁气符医》、《医纪黄游》诸集,今佚。(见:《徽州府志》、《江南通志》)”而《新安名医考》却相反地记载曰:“许凝,明末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医学理论》。”又,“许宁,字裕清,清乾隆嘉庆年间歙县人,……著有《遁气符》,《医纪》等。”[4]《新安医学史略》载:“许宁,道光《歙县志·方技》和民国《歙县志·方技》载:明代歙县人,著《医学理论》(或作《学理论是》)。”又载:“许凝,字裕卿。清初休宁人。行医歙县、休宁,间有奇疾,以手代针,用推拿法,世罕其传。著《遁气符医》,《医记黄游》诸集,今佚。”[3]“宁”与“凝”虽然读音相同,但字义不一,不应当混淆。一为许宁,元明间歙县人,著《医学理论》。一为许凝,清初,休宁人也,善推拿之术,著《遁气符医》、《医纪黄游》(笔者注:《新安医学史略》原文为“医记黄游”,而经综析当为“纪”较合适)。

    《中医人名辞典》载:“黄启东,字日初,清代江西婺源县人。”[1]《新安名医考》载:“黄起升,字日初,清·婺源县璜川人。”[4]两说都明出自《婺源县志》,“启”与“起”音同字不同,“东”与“升”有笔误之嫌。古时文人的字与名有一定内在联系,《颜氏家训》说:“名以整体,字以表德。”就是字者表其名之义,是名的解释或补充。起升为名,意太阳初升,名与字相辅相成。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王开(1278~1347年),字叔启,又字元启,号镜潭(一作镜泽),宋元间兰溪(今浙江兰溪县)纯孝乡王家村人……,撰《增注针经密语》一卷,《针灸全书》一卷,均佚。(见:《浙江通志》、《兰溪县志》、《补元史艺文志》等)”《新安名医考》将王开增附于王国瑞条目下:“王国瑞,元·婺源县人,……曾协助父亲王开增注《针经密语》一卷,惜已亡佚。”[4]此说源于《婺源县志》,为旅外新安医家。《新安名医考》将“增注”二字从书名中分列出来,“增”用于人名,“注”为动词意在注释也,注《针经密语》解,实际上“增注”有增补注释之双重 内容 ,从中医较多书籍名称看,如有《增订医方歌诀》,有《增补脉诀》、《增注徐回溪古方新解》,还有“增释”、“增辑”等形式,因此,把“增注”理解成人名,显然是有误。

    又《集古良方》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江进,清医家,字可廷,安徽歙县人。”[5]《中医人名辞典》载:“江进,清代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见 :《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名医考》载:“江兰,字进,清·乾隆年间歙县人。”[4]《新安医籍考》:“道光八年《歙县志·宦绩》曰:江兰,字芳国。”[2]在《集古良方》条载有自序署名为“古歙江兰谨书”。《中医 文献 辞典》载《集古良方》条:“方书12卷。清·江进(可亭)纂辑,辑年不详。……现存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本。”[6]上述一医家名与字混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将给查找该医家增加难度,也可使疑误长期延讹下去。《新安医学史略》载《集古良方》为同名异书,一作者为江兰,另一作者为江进,俱为歙县医家也。从考据学看,有资料佐证,江兰著有《集古良方》。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称:“程时卿,明代安徽祁门人。……晚年辑《太素脉要》二卷。”说法源于《

    《医荟》的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毕懋衰,明医家,字君平,歙县人。”[5]《新安名医考》载:“毕懋襄,明朝歙县人,《歙县志》载其著有《医荟》一书。”[4]《新安医籍考》载《医荟》条:“明·毕懋襄,见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卷十,《书籍》十八卷佚。”[2]同为一人,名字不同,襄本意为帮助,可见衰应是襄笔刻之误。

    里籍不清

    医家的里籍往往能反映出其学术渊源和学术流派(区域性)间关系,给旁证史料带来 参考 论据,对区别同姓同名医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医人名辞典》载:“汪汝麟,字石来,清代广东海阳县人,生平未详。辑有《证因方论集要》四卷,刊于道光庚子(1840年)(见:《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又见《新安名医考》载:“汪汝,字石来,清·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证因方论集要》六卷。”[4]乃麟之误。《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汝麟,字石来,清·嘉道间休宁海阳人。”[3]据查,海阳为休宁古称,建县于东汉吴永安元年(258年)。吾徽古人写籍贯亦喜用古称,现保留有海阳镇为休宁县城所在地,汪汝麟乃是新安医家休宁人氏。 另《中医人名辞典》又载:“汪文绮,字蕴谷,清代广东海阳县人,著有《脉学注解汇参证治》、《会心录》等。(见:《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文绮,字蕴谷。汪文誊之弟。”又载:“汪十洲,清初,休宁县鹤山里人。县名医,子文誊、文绮,承其学。”[3]从汪文绮《杂症会心录》自序中看有署名为“休宁汪文绮蕴谷氏识”看,汪文绮很明白无误为休宁人,同时也可佐证汪汝麟为休宁人。

    《中医人名辞典》载:“李楼,明代江南人,……著《怪证奇方》二卷,传于世,今存抄本。(见:《医藏书目》、《国史经籍志》、《古今名医言行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中医人物词典》载:“李楼,明医家,字小山,祁门(今属安徽)人。尝集《怪症奇方》一册,……后由其友王校正,于1544年刊行。”[5]从上所述人名(物)辞(词)典介绍看,虽里籍不同,但书名生平年代相同,当是同一人。众所周知,王为祁门人氏,多年行医祁门。“常与李楼相互论医,后校正李氏《怪症奇方》(1544年),且于书后添加附承。”[3]而《怪症奇方》是由“明·李楼编,王校,见《全国中医图书馆联合目录》存”[2]。从他们生前密切接触论医看,李楼当属祁门人。

    朝代不详

    古时文人著书作序记载都以帝王年号干支表明,无公元年历记载之习,而各朝代帝号相似亦不少见,故易造成人为移位而错,有的记载可误差数百年之多。

    《新安名医考》载:“王炎,字晦叔,清·婺源武溪人,生于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卒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享年81岁……,医著《伤寒论》编在《双溪类稿》中。”[4]而《中医人物词典》[5]、《新安医学史略》[3]载:“王炎(1138~1218年)南宋文学家,字晦叔,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著作甚富,总题《双溪类稿》,其中有所注《伤寒论》等,已佚。……所辑《本草正经》三卷,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辑本,今佚。”《中医人名辞典》载:“王炎(1138~1218年),字晦叔,宋代婺源(今江西)武溪人。(见:《徽州县志》)”[1]《中医 文献 辞典》载《本草正经》条:“本草著作3卷。南宋王炎(晦叔)辑,约成书于嘉定十年(1217年)。《神农本草经》最早之辑佚本。此书在明末尚存,今佚。惟其序文存《双溪文集》中。”[6]所著皆道明为宋人。综上所述,名字书目皆相同,而生卒年代则相距约六百年左右。

    《中医人物词典》在介绍婺源医家朱日辉时称:“朱日辉,明医家,字充美。”[5]而《新安名医考》[4]、《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学史略》[3]则明确称之为“清代婺源县沱川人”。惜所著《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奇方闻见录》、《大家文翰》等书,均佚,是故确切年代,无处考证。

    现代 考古大家郭沫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作任何 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 问题 ,而材料的真伪或 时代 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可见,在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祖国医药学文化遗产之时,考订史料的真伪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完备新安医家史料,纠偏历代医家的姓氏、里籍、生卒年代是项 科学 又严谨的工作,这项工作还靠广大医史研究者不懈努力,挖掘补正,还其真实的面目,方可避免讹错沿袭,不致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 李 云主编.中医人名辞典[k].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77,649,652,404,236,247,792,28,228,877,407,405, 307,55,158.

2 王乐主编.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9,56,452,366,155,269,292.

3 洪芳度主编.新安医学史略[m].安徽:歙县卫生局,歙县中 医院 ,1990:237,187,111,246,211,231,220,207,134,106,168.

4 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74,76,77,102,127,40,80,63,41,102,24,139,67,69.

第3篇

江苏高考语文文科08年增加了加考题的考查。09年开始加考题的40分纳入高考总分的范畴,成为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败的一部分。这其中,名著题占15分之多,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连续四年的考查,很多文科班语文老师总是把名著题当做额外的“附加”,对其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对试题类型研究不够。有些老师甚至认为阅读十部名著,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不能获得高分,事倍功半;因此,在紧张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所以,学校、语文老师及学生均不重视。

二、高考名著题考题回放

年份 选择题涉及

的5部名著 选择题设错点 简答题涉及的2部名著 简答题方向

名著名篇阅读 2008 《女神》、《家》、《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具体篇目《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错位,

人物荀、郭嘉张冠李戴 《呐喊》

《红楼梦》 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

2009 《呐喊》《边城》《雷雨》《三国演义》《老人与海》 人物形象九斤老太分析错误,

情节“终于保住了马林鱼”错误 《欧也妮・葛朗台》

《红楼梦》 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

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

2010 《呐喊》《女神》《边城》《哈姆雷特》《红楼梦》 人物阿Q、假洋鬼子张冠李戴,

情节“哈姆雷特复仇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错误 《老人与海》《三国演义》 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

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

2011 《三国演义》《家》《边城》《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 人物觉民、觉慧张冠李戴,

情节“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错误 《红楼梦》

《雷雨》 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

概述侍萍人物经历

三、高考名著题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四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在选择题与简答题中每年都对应出现,是必考名著,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呐喊》《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各考了三次,《女神》《家》《雷雨》《老人与海》各考了两次。以后的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这七部甚至更多,以达到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掌握情况的目标。

2.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四年选择题中八项错误题干有四项涉及人物,有三项涉及情节。八道简答题有五道涉及人物,有三道涉及情节。

3.简答题考查侧重于概括和评价,侧重于多角度切入,简明扼要,一般不作长篇复述情节的要求。

四、高考名著题复习探寻

提高对加试题的重视程度

1.名著题共15分,占加试题总分的37.5%,占文科语文总分的7.5%。必考部分的160分所考题型,从字音到作文,基本上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训练的,到了高三,学生的兴趣已经消磨殆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已经基本定型,提升空间不是太大。但是对于名著题,学生都很陌生,独特的题型、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而且名著题训练效果显著。所以,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之前怎样,只要我们重视名著题,科学应对,都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2.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题涉及10部名著,学生感到茫茫无边,毫无头绪。名著中有些篇目语言文白夹杂,有些篇目时代背景差异较大,有些篇目内容晦涩难懂。有的学生即使已经看过所考名著,碰到一些题目仍然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其实,兴趣是阅读名著的最大保障,我们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保证他们能够有效阅读。而激发兴趣的方法的问题,笔者通过尝试,探寻了一些有效措施。

(1)以教材为切入口,让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延伸到相应篇目的名著阅读中。如学到必修二中的《祝福》,可以拓展阅读《呐喊》,而且联系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选择名著规定篇目进行充分阅读,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拓展阅读《红楼梦》,而且还可以联系选修教材《选读》。此外,必修二中的《边城》,必修三中的《雷雨》 ,《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中的《家》,都是名著直接联系教材的典型例子。当然,教学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延伸阅读同作者的《哈姆雷特》等等。通过教材与名著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怀着重视教材的态度来重视名著,收效显著。

(2)读、看、讲、动、赛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拘泥于“读”这一种方式,适当的改变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名著的浓厚兴趣。“看”,可以看原著电影、电视,看《百家讲坛》相关视频,甚至看相关动画片等;“讲”,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开辟“名著讲坛”,可以是老师讲座,也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名著内容讲给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听;“动”,即活动,可以密切联系语文活动和名著的关系,如高一举行的演讲比赛就可以开辟“名著影响我的一生”专题演讲,高二举行的辩论赛就可以围绕名著中具有论争价值的问题设置辩题,如“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等;“赛”,即知识竞赛,选择学生正在读的名著问题进行知识竞赛,并实行奖优措施,通过提高竞赛的正确率,全员参与,浓厚阅读兴趣,以“赛”引导“读”,以“赛”验证“读”。当然,在这些方式中老师一定要起到筛选甄别的作用,所“看”内容必须精要,所“读”内容的精简讲义必须切合高考,学生自己所“讲”内容必须准确。

(3)循序渐进,计划阅读。10部名著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长期的计划及实施的保障。高中三个年级必须统一思想,分年级有重点的突破,才能确保学生有效的阅读,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任务的突然加重而对名著丧失兴趣,叫苦不堪。按照学段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规定必须读完《红楼梦》《呐喊》《边城》《雷雨》,高二规定必须读完《三国演义》《哈姆雷特》《家》《欧也妮・葛朗台》,高三上学期规定必须读完《老人与海》、《女神》,并且在期中、期末试卷中配以同步的名著题检测,以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名著阅读。

3. 加强对高考试题特点的研究

江苏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确保复习不会偏离目标。从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名著考查涉及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近几年高考主要关注人物、情节等内容,复习时对艺术特色类题目需要特别留心。比如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结合具体事例简述其艺术特点”一题,作答时就需要点出《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没有把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而是重点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典型战争如赤壁之战等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来分析。再如:“《哈姆雷特》精心于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作答时需要列出线索具体内容,然后点出“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的特点。

从前四年高考名著简答题考查情况来看,2008年考查的鲁迅小说人物对应《呐喊》作品篇目、简述“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含义两题,只要对两部名著内容基本熟悉即可。09年考查的分析葛朗台人物形象与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内容两题,需要学生在对名著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与从情节“许攸投奔曹操”分析曹操人物性格两题,除了要求概括内容之外,又增加了分析鉴赏的要求。2011年考查的指出《红楼梦》判词对应人物与概述侍萍人物经历,难度不大,但考查较细,概括要求较高。从笔者对高考阅卷分析来看,对于这类简答题的解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作答时一定要紧扣题目要求,强化审题,不随意扩展。如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仅仅是叙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这种做法明显不妥!需要从情节中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从多方面进行叙述。

(2)作答时对人物的评价要力争多角度,如“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一题,有不少学生仅仅是围绕最典型特点“吝啬”展开详细叙述,而忽略其他角度“投机商”“暴发户”的评价。

(3)答题时对情节的叙述要力争简略有条理。纵观四年高考简答题,对情节的叙述基本没有详细叙述的要求,如“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一题,对侍萍经历的故事每个阶段情节只需一两句话的简述即可。

对于情节类题目,我们还需要注意“典型情节”的概述题。比如“概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这类题型需要我们作答时涉及到背景原因(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事件过程(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故事结局(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当然如果事件具有重大意义还要简述其影响意义。

对于鉴赏类题目,学生普遍感觉不知如何作答,如10年考查的“结合人物形象圣地亚哥理解主旨句”一题,其实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句子类型的题目来看,这一类题目可以先抓关键词;再换近义词,将原句重新复述一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或名著内容理解这一句表达的中心意思即可。如2011年南通调研试卷考到下面的题目:“《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可以先抓关键词复述(这句个性化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是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苦难,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结合人物形象,谈一谈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精于思想疏于行动、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第4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5篇

一、坍塌的文学大厦――当今经济社会对文学名著的冲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们都崇尚买文学名著读文学名著,收藏文学名著是一种时尚,阅读文学名著是一种享受。甚至有的大学生把文学名著作为神圣的生日礼物或毕业纪念品赠送同学友人。《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茶花女》、《飘》、《简爱》等中外文学名著是大学生们的精神滋养。琳琅满目的文学经典影响了一代学子。名著读多了,就感觉自己是个富人(精神贵族)。那时,本人在郑州大学就读,课余时间学校的图书馆学子云集,蔚为壮观。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很少看到电视机的时代。社会走过诸多繁华后,漫不经心地跨进了21世纪。当下,整个世界经济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变化,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新兴媒体的触角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有了,电视机、电脑、网络沿街串巷走进家家户户。以往安坐象牙塔的文学名著在新兴媒体声光色的辐射下,产生了微妙却深刻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严雅纯”的文学名著已经失出了昔日的辉煌,转而出现尴尬、遇到困境,时至今日,读名著的中学生、大学生越来越少了。提到名著,不少学生根本开不了口。电视网络充斥视听,读图时代、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具有独特语言魅力的文学名著悄然消解。

其实,文学名著遭冷遇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商品至上的年代使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功利。广告、电视、电影、网络日益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视觉文化大潮的漩涡之中。面对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面对中国社会步入全球化、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新媒体化、生态化的快速变迁时期,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审美标准由原来的深层次向普泛化转变。审美情绪随社会的浮躁而浮躁起来。当然,极具高雅姿容的文学名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名著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沦陷了。其次,我们的青少年缺乏社会、家长、学校之引导,再加上大部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学习任务繁重,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有限,精读文学名著更是天方夜谭。

二、迷失的精神家园――文学名著对青少年一生的重要影响

注重文学名著的阅读,应从青少年时期做起。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经典著作的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流行的、新鲜的事物吸引。

文学名著不仅在中学生中受到了冷遇,在大学生这里同样受到了冷遇,现在大学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宏大,藏书是越来越多。而传统观念认为对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颇有益处的文学名著,却被大学生们冷落了。

文学名著是文学的经典,名著阅读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是“积学”的捷径,是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说,名著阅读是青少年学习最重要的智力背景,文学名著是经典文学,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一旦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中去,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名著能起到澄静心灵的作用,劣质的读物则会腐蚀心灵。

而在当下,名著的这一引导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出现了严重被削弱的趋势。尽管教育部多次宣布减负,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谁减负谁“吃亏”,谁都不敢冒减负的险。课程、作业依然繁重,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让学生们过度关注分数,难以分出精力,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去课外阅读。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看重应试教育,名著阅读常常被忽视。再加之市场经济时代的冲击,魔幻、言情、网络、科幻、侦探类小说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格调低下、趋时媚俗的所谓“通俗文学”越扫越“黄”、越禁越行;文学名著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救救名著,救救我们的新生代,如何使特立独行的文学名著走出困境,使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改变,使名著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重新产生重要作用,是文学及教育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惨淡的人性荒漠――漠视文学名著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青少年的文学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遭遇瓶颈的文学名著阅读状态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平等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等等新的观念、意识,而这些观念意识也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深刻变化。对于文学名著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冲击并打破其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平衡态势,比如人们大都忙于去挣钱,读书的人少了;这当然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当然都直接影响到文学名著的生存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人文精神及审美素养却陷入饥荒和匮乏,使人文精神在文学价值标准的扭曲中失落,人文精神的沦陷就容易导致社会上出现不和谐音符,容易导致不少青少年出现许许多多潜在的社会问题。

四、美丽的理性回归――重新解读文学名著的审美价值

文学名著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的功效。文学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今社会名著的生存窘境,面对我国众多的青少年阅读群体,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乏,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找回名著的合理位置,如何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要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比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等。可是,学生中专心读名著的人很少。和相对厚重难读的名著相比,轻松、幽默的卡通书和精彩、刺激的小说更受学生的欢迎,这些书一般印刷精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其他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和教育部门携起手来,齐抓共管。文化部门应不断规范文化图书市场,新闻出版部门应不断规范出版物市场,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让我们的下一代迷失了方向。

第二,学校的正确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名著交流的平台。中学生开展欣赏交流课,大学生开设名著欣赏选修课或必修课,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如:定期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知识层次特点的文学名著去阅读、写读书心得,举办阅读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等。使文学名著的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

第三,家庭的正确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在学前及上学以后对孩子良好的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名著是文化精品,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就应把这种精品意识根植在孩子的大脑中,孩子识字前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传授一些简单的文学名著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帮孩子选择读物时,一定要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就培养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爱好。

第四,社会的合力。社会各部门都应该从自身抓起,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图书经营、媒体宣传、出版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文学名著将不再受冷落,还会像以前那样释放出夺目的光辉。我们一定会重新找回那美丽的精神家园。

文学名著生存的惨淡与困惑现状理应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了解青少年课外名著阅读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家长增强文学名著阅读意识,要先从学生入手,学生意识增强后,进而影响家长,最后使学生、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明确职责,家校合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营造浓郁的阅读文学名著的读书氛围。家庭从学前就要着手培养孩子阅读名著的早期阅读习惯,社会各媒体也要规范宣传,让名著的阅读成为广大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使文学名著的审美元素重新渗透到国人的个体人格中,使我们的社会和群体因心灵的美丽道德的健康向上而活得更加和谐和睦。

*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创作的审美视界探询”(批准号:2011FMXO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学辞典》王世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2.《审美流变论》刘成纪,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张岩冰《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嬗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 牛寒亭《自我倾听――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中国艺术报》2011年2月23日。

第6篇

一次完整的名著导读活动视名著篇幅的长短、内容等而定,遵循“计划――实践――评价”的思路,呈现以上四个教学步骤。预设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生成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

一、阅读预设――以兴趣引导名著阅读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 初级阶段

(1)目标预设:每周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2)名著范围:①选择七年级课本推荐名著作品,如《繁星》、《春水》、《童年》。②选择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中外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

(3)方法指导:①提供读前、读中指导。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及全书架构。②培养良好的做读书笔记习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做摘抄式的读书笔记,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尝试写感想体会。③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

2. 中级阶段

(1)目标预设:自主写读书心得,能对人物形象作简单的评价。

(2)名著范围:①选择八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②依据课文向外拓展延伸,课文是节选的可提供全本。如《朝花夕拾》。

(3)方法指导:①有侧重点地识记作家简介,弄清创作背景。②引导写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能对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3. 高级阶段

(1)目标预设:逐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自主地关联有关知识阅读名著,解决阅读困难;初步对名著中有意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进行赏析;能自编课本剧,并进行针对性表演。

(2)名著范围:①选择九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②确定高级阶段的阅读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名著阅读。

(3)方法指导:①引导学生锻炼模仿名著写作的能力。②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大概,分析人物形象。③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编剧、表演。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1. 创设主要阵地。教室、学生的卧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和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开设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读名著的氛围,定期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

2. 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发组成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先睹为快组”,“如饥似渴组”,形形,韵味无穷。

3. 教师下水阅读。语文教师要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激情就是学生最佳的阅读氛围。基于这些认识,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

4. 课内课外渗透。如《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杨志丢失生辰纲后的命运及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并不急着一一告知故事发展的情节,而是丢出了几个问题: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是否能完好无损的交差?等待他的是砍首谢罪还是加官进爵?吴用等人又是怎么处理生辰纲?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学生想知而不得知,课后,他们自然会搜寻原著的相关章节来解开心头之谜。

二、自主阅读――以开放自主“悦读”名著

(一)泛读为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是整体把握,是总揽全局,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指从名著的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边阅读边思考,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精读为本

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品读文本,揣摩结构,鉴赏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零距离”接触,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三)媒体为辅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在,愈来愈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教师在上相关课文时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再设计相应的观后感、影评活动,通过拓展课外语文资源,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如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布置学生从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电影,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在寻找过程中也逐渐丰厚起来。

(四)写读结合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如读《名人传》,我让学生练习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神描写,学生从模写中抓住人物描写的要点,以读带写,事半功倍。

三、生成展示――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 可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阅读积累。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把每天看的章节进行复述,从而拓展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2. 可利用阅读阵地进行专题活动。阅读生成课往往是学生的深爱,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阵地,创设不同专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以促使学生持久保持阅读兴趣。

①开展名著推介会。利用六册课本后的附录,对教育部推荐的十几部名著进行逐一推介,让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有关动人的细节或感人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学生或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或介绍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交流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③开展读书辩论会。开展辩论会,可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深刻,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内容的理解。

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活动。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名著,就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周末布置,设计相关的题目: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种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掌握名著内容的方法,效果尤其明显。

四、总结评价――以考核促进名著阅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名著阅读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儿童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名著阅读选择的原则

浩瀚文海,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选择篇目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一)要有趣味性。选择的名著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理及心理发展的状况孩子。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好玩的特点,喜欢带故事性、科幻性作品。如果孩子们发现书中有好玩的故事,有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会乐意亲近书的。

(二)是语言要生动浅显。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言才起步,大多是学写和读记事写人一类的作品,故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名著时要以写人记事的著作为主,语言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文言化。如《西游记》电视剧够惹孩子们喜爱,如果叫他们看《西游记》这部名著,我可能肯定地说没几个孩子能看完,更不用说有收获,因为其语言深奥了一些。

(三)是要有时代性。有些文学名著不是不好,只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与孩子的生活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不易被孩子们接受。选择的名著,从内容上说不要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思想感情上说,要顺应时代精神,如风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哈里・波特》和近期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快乐星球》等,内容都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富有时代性。

(四)是要有针对性。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差异比较大,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其特点,“投其所好”,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名著。选择之前最好多与孩子开展阅读的交流,了解孩子们偏爱读某种类型的书,偏爱读某位作家的书,偏爱读某一主题的书。从而选择孩子们酷爱的和擅长的儿童名著,这样可以他们拓展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嘎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三)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例如教师介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烦躁的乐乐在键盘上胡乱敲打,电脑显示屏上无意间出现了‘快乐星球’的搜索指引。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乐乐点击了回车键,刹那间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把他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欲知乐乐到了完全陌生环境将怎么办,请快快阅读《快乐星球》吧“。这样来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采用直观的形式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教师或家长可以出示一些生动的名著图片、精美的动漫、富有激情的评书或精彩的录像片断等后,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例如放《红岩》中有关小萝卜头的录相片断后,马上提出:“想知道小萝卜头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请阅读《红岩》吧!”这样,学生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激情就被点燃了。

三、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一)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二)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儿童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评述法。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评述),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x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虽然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但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根本不可以完成,也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

四、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第8篇

[关键词]引导 山区中学生 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9篇

基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进行了有力的强化。对名著的考查,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宏观知识到微观知识、由机械识记到灵活运用、由单一考查内容到多种能力综合考查这样一个理智、科学的发展过程。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不仅较多地深入名著的灵魂,涉及名著的核心问题、细节问题,而且出题形式灵活多样,有意识地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认识、分析、概括、评论、赏析乃至再创造的能力。

中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对作品篇目、作者以及人物的识记;2.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认识、分析,理解其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对名著情节、细节乃至内容的识记、分析、概括、评论;4.对名著中心、主题的把握、分析、评论,鉴赏其艺术特色;5.根据相关的知识,与名著相结合,或品味鉴赏名著的某个片段,或进行拓展迁移。

中考名著阅读题的题型主要有选择判断题、连线配伍题、填空填表题、简答简析题、看图答问题等。

【全景观察】

为了全面突破中考名著阅读题,掌握答题规律,我们有必要对近几年中考试卷上的此类题进行一番深入的剖析。

一、选择判断题

这类题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作品人物、情节细节以及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评点和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情节细节的分析等。

1.传统题型

例1.(2016・山东淄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

B.杨绛先生于今年5月25日辞世。她在叙事散文《老王》中记叙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她对老王深切的愧怍之情,也表现了―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C.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D.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课文《马》即选自其中。

【解析】此题既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又考查对名著内容、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题干所给的四个选项正误掺杂,要求学生在正确识记理解的基础上,选出其中有误的一项。此题相对简单,命题方向也很单一,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都能做出准确判断。A、B、C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D项中,《马》的作者是布封,而《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答案】D

2.创新题型

例2.(2016・四川成都)在内容的选择与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您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您的心中

B.母亲啊/您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您辛劳岁月的见证

【解析】此题既考查名著阅读,又考查思维推理。题干要求从内容与表达上判断哪首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接近,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冰心作品的内容与表达特点(以母爱、童真、自然等为主题,形式短小精悍,被称为“冰心体”);二是两首备选小诗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如果仅从形式上看,二者都是符合要求的,但从内容上看,B项不及A项。

【答案】A A项以母爱为主题,与冰心作品的主题接近;而B项则只表达了母亲的辛劳,与冰心作品的吻合度不及A项。

例3.(2016・浙江绍兴)好的封面画,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结合你的阅读思考,为《城南旧事》选择一幅最合适的封面画,并简述理由。

【解析】此题颇有新意,考生不但要了解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内容和主题,而且还要对绘画作品如何表现主题有一定的认识,紧密结合题干中“好的封面画,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图A。图A以旧城墙、骆驼队为主体,展现了小说的故事地点(背景);内容取材于《冬阳・童年・骆驼队》,有利于读者联想到作品“(让)心中的童年永远留存下来”的创作初衷,感受到小说的意境。 示例二:我选择图C。图C以英子为中心,选择“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重要情节为内容,整个画面有一种怀念、伤感的意境。《城南旧事》全书以英子童稚的双眼来展现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此图与全书的主题情感比较一致。

二、连线配伍题

相比选择判断题而言,连线配伍题所涉内容相对狭窄。它多涉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作品人物、情节细节等,较少涉及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评点、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情节细节的分析等。

例4.(2016・黑龙江哈尔滨)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 冲――误入白虎堂 (《水浒传》)

B.周 瑜――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C.华子良――白公馆装疯 (《红岩》)

D.孙悟空――大闹天宫 (《西游记》)

【解析】这是连线配伍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对名著知识的积累。此题考查点为名著、人物及主要情节的对应。B项,《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应该是诸葛亮,而非周瑜。

【答案】B

例5.(2016・浙江温州)表格中的句子是对不同名著的评论,请分别为下列名著选择正确的一项。

【解析】这是连线配伍题中比较有新意的一种题型,不但有配伍,还有选择。此题主要考查对名著的评论,考查点为对名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只要平时积累过这三部名著的相关知识,答题难度不大。

【答案】①B ②C ③A

三、填空填表题

这类题所考内容大多为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作品人物、情节细节以及人物道具等,也有的要求对作品人物进行评点,但相对比较简单。

1.填空题

例6.(2016・四川广安)“嘿,你在说什么,格里高里・伊凡诺维奇?让我跳舞?不是开玩笑吧?”外婆笑了起来,往众人身后躲着,大家都附和着。突然,她站了起来,收拾一下衣裙,挺直身子,高高地仰起脑袋,像年轻的姑娘一样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了过去,笑着说:“让大家开开心,来吧!雅科夫,换支曲子!”

选段出自 (作者名)的 (作品名称)。

例7.(2016・山东德州)在《水浒传》中高太尉设下“借刀杀人计”,让林冲误闯白虎堂陷入绝境被逼上梁山;《三国演义》中 (人名)巧施此计,利用 (人名)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

【解析】例6、例7是两道填空题,例6考查名著的作者及名称,例7考查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相对简单,只要熟悉相关名著的常识及内容,就能正确填写。

【答案】例6:高尔基 《童年》 例7:周瑜 蒋干

2.填表题

例8.(2015・湖南邵阳)《水浒传》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①②处。

【解析】此题以表格的形式,要求根据阅读积累将表格补充完整。就此题而言,考生不但要熟悉《水浒传》的内容,而且还要熟悉宋江的这首诗作,了解宋江的性格特点。

【答案】①叛逆 敢于造反 ②黄巢

四、简答简析题

顾名思义,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细节等的认识、分析和评价,一般不会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在阅读名著的精彩段落或章节后完成,相对较难。

1.简答题

例9.(2016・浙江湖州)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从下列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简要评析书名的特点。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此题比较有特色,命题者避开简单评析名著,要求考生结合内容去评析书名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主题,还要懂得书名的深刻意蕴。

【答案】示例一:《朝花夕拾》――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书名中“钢铁”比喻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是信念、意志的象征;“炼”形容保尔一生经历了童年的黑暗、战场的搏杀、感情的波折、工地的艰辛以及疾病的摧残等磨难。

例10.(2016・江苏苏州)根据《智取生辰纲》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请结合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相关情节,举出一个能体现他做事小心谨慎的例子。

【解析】此题直接考查名著的内容及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让厢禁军扮作脚夫,把生辰纲装入担内,杨志等人扮作客人。让梁中书授命众人都听命于杨志。走大路,趁早凉赶路,中午热时休息;走山路,大白天走路,避开一早一晚行人稀少之时。先阻止军汉买酒,确认酒没有问题后才允许他们买酒。

2.简析题

例11.(2016・广东)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1)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范爱农的性格?请举一例分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深入分析。

【答案】(1)欲扬先抑。一是为下文写两人冰释前嫌埋下伏笔,二是为刻画范爱农的形象和突出他的悲剧命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示例一: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如“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突出范爱农冷峻、孤傲、怪僻的性格特征。 示例二:语言描写,如“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突出范爱农孤傲、倔强的性格特征。

例12.(2016・山东潍坊)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摔倒在地,骂道:“这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根据这两段文字,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前:不服输,性子急。后:机智灵活,细心周到。

五、看图答问题

这类题目一般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的理解与把握。

例13.(2016・甘肃武威)名著阅读。

(1)下列图片描绘的都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请你依照图片内容为它们拟标题。要求: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2)下列三幅图都与鲁迅的小说有关。请你任选其一,为图片配一段解说文字。要求:点明地点(或环境)、人物、事件,30字左右。

我选择: 解说: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人物及相关情节、事件的把握。考生必须熟悉原著,认真看图,深入分析,才能顺利答题。

【答案】(1)示例:a.武松打虎 b.李逵负荆请罪(李逵负荆) c.林冲雪夜上梁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示例:我选择a,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要了一碟茴香豆,并分给小孩子吃。 我选择b,月亮底下,在西瓜地里,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我选择c,在赵庄的戏台前,迅哥儿和双喜等孩子在船头看戏。

【技巧点拨】

名著阅读题其实不难,只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阅读教材中所选的名著和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识记有关的知识,一般都能顺利答题。对这一专题的复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分类记忆。把相关作家或作品放在一起,按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进行分类记忆。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韵文类可以分为: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

2.列表记忆。通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每一部作品的名称、作者、朝代、国别、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主要情节等进行列表记忆。

3.口诀记忆。把要识记的常识和名著知识编成口诀,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利于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鲁迅全集》,著作颇丰,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一部,《朝花夕拾》,还有《野草》,略带诗体……”

第10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 指导策略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03-02

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市中考也加入了该部分的考查,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中考试卷里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然而,学生在中考中得分率低,平时学习兴趣不大。要改变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的学习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名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保障阅读时间

名著一般篇幅比较长,不能单纯靠课堂时间读完,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怎样保证其有序进行?我觉得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做到统筹安排。初中三年,一共六部名著是必考篇目,我们可以不用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将一些简单的,低年级学生容易阅读的放在初一阶段,将篇幅较长并且比较有深度的名著放在初二、初三阶段。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安排阅读计划表。一本书有多少页,计划在多少天内读完,每天要读多少页,都要做个计划,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

第三,合理安排阅读的密度。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还有学习其它学科,随着年级的上升,科目越来越多,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不要说是阅读名著了。所以我们要抓紧初一、初二和寒暑假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多读一点。最好能在初三学年之前将必读篇目都大致阅读一遍。

二、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1)教师的魅力影响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教出喜欢阅读的学生,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丰富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体会到学生在阅读中的苦与乐,才会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时不时与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以营造一种共同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促进班级阅读氛围的形成

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图书角作为“交换空间”。让每位同学带来一本书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换阅读,以激发学生乐读爱读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利用预备铃后的两分钟时间,开展“我来推荐活动”。每次由一名同学来推荐一个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说说推荐理由,将每周同学们写的推荐词进行评比,选出“每周一读”让其他同学都来读一读同学们选出来的最经典的,时间久了,名著就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学生也才能从中读出点乐子。

(3)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阅读成为习惯,单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借助学校大环境的力量,来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我们可以请一些爱好阅读的老师,以大讲堂的形式来举办名著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还可以举办一些读书月、读书周的活动,让学生与经典有约,接受经典的熏陶,激发阅读愿望。

还可以举办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后写一些读书感,设立奖项,以促进学生阅读成就感的形成。

2.以点带面随文推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那些与名著有链接的课文作为基点,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辐射。

例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对文章中百草园中的趣事颇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朝花夕拾》这部名著,让学生怀着从中探寻鲁迅同年趣事的心理走进名著,相信他们读起来也会更有亲近感。

三、指导有效阅读

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如果盲目阅读,也只能事倍功半,这个时候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关键。

1.教会学生有针对性地读

学生读名著,特别是读小说类名著的时候他们大多只关注情节,而忽略了其他。而小说是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其实人物更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关注点,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以人物为突破口,去欣赏他,品味他,关注他,评论他,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用心,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名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汇。

2.教会学生反复多遍地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来校指导的时候曾经说过,名著要反复地读。每次都要读出不同的味道来。第一遍可以读情节,第二遍可以读人物,第三遍可以读手法,第四遍可以读经典篇章,我相信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吧。相信在这样一遍遍的反复阅读之下,学生才能真正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教会学生有批判地读

曾经做到过这样一个习题:“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你如何看待这句话?在讲解后,班级一名男生就提出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我们来读《水浒》这样的异议。我就顺势利导,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在《水浒》中寻找答案,最后以辩论的形式作为收尾。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最终也懂得了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作品。

4.教会知人论世理解名著的主旨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带有那个时代和作家本身的烙印,所以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才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名著的主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查阅相关资料,阅读一些好的文学评论,这对于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把握都是有帮助的。如《格列佛游记》中一些离奇的情节虽然吸引学生,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指导,学生是很难把握作者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宗教势力的抨击。所以在阅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评论文章以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总之,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能骄傲地说一句:名著,想说爱你真的很容易!

参考文献:

[1]张献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

[2]洪宗礼.初中语文培训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1篇

辞典是高浓缩、大容量、知识密集型的工具书。通观中国文学史,从建安七子、二十四友、山水田园诗派、豪放派、婉约派到公安派、性灵派,诸多文学团体和流派未必都能有一部自己的专派辞典,而“桐城派”则尤为显著。无论从作家群体、著作数量、诗文成就、文坛地位、绵延时间、地域,还是对后世影响来看,桐城派都应当有一部“专派辞典”,《桐城派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正因之而生。《大辞典》将是中国辞书史上第一部以专一文学流派为对象的“专派辞典”,而桐城派也将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拥有“专派辞典”的文学流派。《大辞典》的编纂不仅对桐城派研究有着现实的辅助和引导意义,而且填补了辞书与文学两个领域中的学术空白。

《大辞典》应当是一部什么样的辞典呢?桐城派始祖方苞说过:“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1]他是针对传记文的写作而言的。这里套用他的话,可以说《大辞典》所囊括的内涵,亦“必与其‘派’之规模相称”。从辞书学的角度说,这是辞书内容对形式的要求,也即桐城派对其《大辞典》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当先来勾画一下桐城派的规模。从宏观上看,桐城派的规模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概括。

1. 渊源背景深厚广阔

桐城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桐城派崛起于清代初年,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姚鼐均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桐城这片土地(包括今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一带)上,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传统,犹如一片沃土,培育了桐城派;同时桐城派的形成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文文统和儒学道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作家队伍兵多将广

民国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以下简称《渊源考》)考录作家1206人,其中将归有光及其弟子和私淑弟子一百余人作为桐城派近源列入,但缺失戴名世及其弟子。其余各家都有桐城派内的师承或私淑关系。在桐城派传衍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形成派内的团体和支派,如姚门四杰、曾门四学士,岭西五大家、阳湖派、湘乡派、莲池派、侯官派等,这些团体和支派在遵从桐城派文论纲领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创造和特色。

3. 诗文撰述汗牛充栋

桐城派诸家经经纬史、涵咏百氏,根底盘深。他们从研经读史、评议百家入手,厚积薄发为诗古文辞。很多作家既是古文家,又是经学家,甚而还兼诗人。他们遗留的著作,除诗文集以外,还有大量经史专著、诗文评点、笔记杂著等,极有传世价值。刘声木《渊源考》在著录了567位作家的1200余种诗文集后,在《桐城文学撰述考》(以下简称《撰述考》)中又辑录了504位作家见于著录的各类撰述4130余部。这5000多部著述仅其一人所见,虽然其中包括仅见书名未见成书,或虽已成书未及刊印之作,但也难免有囿于见闻而失录的成书。

4. 流派内涵广袤深邃

今所谓“桐城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即以方、刘、姚为祖,以“义法”为文论核心的古文流派。广义的桐城派除此以外还包括桐城学派、桐城诗派、桐城画派等学术文化流派。据考,桐城学派起于明中叶方学渐,经方以智、钱澄之至清代方苞造诣益深、规模益大;直至清末民初的姚永朴、吴汝纶,桐城学人如群星璀璨、绵绵不绝。桐城诗派源于明末清初的钱澄之、方文,经刘大至姚鼐,从创作实践与诗歌理论上形成诗派,刘、姚弟子皆能诗善文。直至清末民初方守彝、姚永概,仍然诗人辈出。桐城画派追尊北宋隐居龙眠山的李公麟为祖,又称“龙眠画派”。从明代“书画双绝”的方以智到清代姚文燮、张若澄、姚元之,桐城一县明清书画家就达百人之多。这些流派与桐城文派关系密切、协同发展,不少桐城派古文家同时为经学家、诗人,或同时兼画家、书法家。

5. 理论体系完备缜密

方苞将儒家义理应用于古文实践所提出的“义法”说,综合了《史记》《汉书》和唐宋以来传统古文的经验,成为“千古文章之准的”[2]。刘大补充了“义理、书卷、经济者”乃“行文之实”及其“神气”说[3],姚鼐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相互为用说[4]和“阳刚”“阴柔”的风格论,形成了其独特的、与时俱进的以“义法”为核心的桐城派文论体系,构成了桐城派文章学。这正是两百年中桐城派古文的坚实根基,也是维系千余名作家的坚韧纽带。

6. 传延影响绵长广远

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桐城派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绵延两百余年,几与清朝共始终;一千多个知名作家,分布在中华大地25个现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日本、朝韩还有6人。这在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伴随这漫长的发展史而来的,是对桐城派的各种不同的争议和评论。有清一代,经学领域的汉宋之争,文学苑囿中的骈散之辩,桐城派古文及其义法无不首当其冲;新文化运动中“桐城谬种”“十八妖魔”之斥,对桐城派的批评达到了极点;20世纪以来桐城派研究几经起伏,又不断深入扩大,成果丰硕。这不仅表明桐城派影响深广,也表明伴随桐城派发展和消亡而起的,另有一部桐城派研究史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

7. 文化遗存丰瞻繁多

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总是物质与精神相依共存,从而构成一种立体的文化存在。桐城派大师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诗文著述等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为后人留下了丰瞻繁多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包括: 桐城派名家生前生活过的故居轩阁、园林堂庑等遗存、遗址(含故址);桐城派作家生前创办或主持、主讲其中,造就多才并以此而著名的书院、学堂;桐城派著名作家身后的冢墓、祠堂等建筑遗存;桐城画派书画家的画作墨宝等。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见证过桐城派的发生发展,蕴涵着桐城派的文化精神,是今人研究桐城派的物证、凭吊先贤的古迹。这些遗存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已经或正在遭到拆迁毁弃,极需发掘和保护。

《大辞典》要与桐城派的规模相称,就应当将这七个方面囊括其中,充分利用其容量“大”的特点,严格按照辞典的体例要求,广泛收录荟萃桐城派历史文化知识及其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一部桐城派的百科全书。

基于上述考虑,《大辞典》拟从桐城派渊源背景、桐城派作家、桐城派著作、桐城派文论、桐城派研究评论、桐城派文化遗存六个方面入手,构建一部立体的桐城派文化宝库。

(一) 渊源背景编

本编追踪揭示了桐城派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区域文化背景及山水自然环境的各方面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统渊源

收录与桐城派发生发展有着明确的渊源关系、为桐城派作家所崇奉效法或与桐城派文章、文论密切相关的文学传统知识,包括: 文章学知识,如古文、时文、骈文、八股文等;文史著作,如《诗经》《左传》《史记》《汉书》等;文史大家,如司马迁、唐宋家等。释文除准确精练地介绍词头本身的基本内容,同时特别介绍这些基本内容与桐城派或其作家及学术思想、文论主张、创作实践的影响或联系。

2. 道统渊源

本类收词目的是从学术上展示桐城派与儒家思想文化的渊源。包括: (1) 桐城派作家崇奉的儒家经典,如周易、尚书、周礼等;(2) 桐城派作家所尊崇的儒家人物,如孔子、孟子、朱子、二程等;(3) 与桐城派密切相关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如汉学、宋学、程朱理学等。这类条目收录应从严掌握。所收条目必须是对桐城派作家作品、思想文论确有过重大作用或重要意义,并在各条释文中做具体介绍或说明。

3. 人文环境

收录桐城地区清代及其以前的文化名人,包括文学家、诗人、经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名臣名宦、名医名隐等,展示桐城派故乡“人杰地灵”的人文背景。

4. 山川环境

“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姚鼐语)收录展示桐城地区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和风光名胜,展示“人杰地灵”的自然背景。如浮山、龙眠山、菜子湖、挂车河、唐西浦、石门冲、青布潭、媚笔泉、披雪瀑等。释文在交代山水景观的地理位置,地域范围,地形、地貌特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同时,特别突出其与桐城派相关的人文内容。

(二) 作家编

收录全部有姓名可考的桐城派作家(包括与桐城文派同时的桐城诗派,桐城学派,桐城画派中的诗人、学者、书画家,下同。),以桐城派作家为对象的合称、并称、团体和分支、流派名称亦广泛收录。

1. 桐城派作家

收录全部有姓名、事迹的桐城派作家,以作家姓名立目,介绍其生平思想和业绩。收录对象的时代起于桐城派形成的清初,讫于桐城派消亡的20世纪初期。此时间段以外与桐城派各派相关的作家、诗人、学者、书画家(如归有光、方学渐、钱澄之、李公麟等)及其合称并称等暂不录。但应补收《渊源考》未收的戴名世及其弟子。

释文内容包括: 姓名(词目),生卒年,字、号,籍贯,生卒年不详者尽可能说明其在世的年代、年号时段,主要经历,在桐城派中传承授受或私淑及诗文交往的关系,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成就,对桐城派的主要贡献及后人评议,存世主要著述或作品等。

2. 桐城派作家的合称和并称

凡在清代文献及后世作品中出现的以桐城派人物为对象的各种并称、合称广泛收录。如“戴方刘姚”“方刘姚”“桐城三祖”“姚门四杰”“曾门四学士”等。合称并称立目的条件是应有文本依据。如:“小方刘姚”(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十:“其在乡里,植之、孟涂、石甫三先生最著,因有‘小方刘姚’之目。”)。

3. 桐城派的支派和团体

首先是广义桐城派所包含的“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学派”“桐城画派”等,应逐条收录并做出准确界定。其次是桐城文派在发展过程中以地域或书院为中心形成的作家群体或支派。如“阳湖派”“湘乡派”“莲池派”“侯官派”“岭西五大家”等,应广泛收录。

(三) 著作编

收录并介绍桐城派作家的全部著作。包括成书著作和存目著作两部分。

1. 成书著作

包括已刊行的图书和现存手稿、抄本。首先是桐城派作家诗集、文集、合集、全集、选集以及重要的奏议、尺牍等成书专集,不论有无整理点勘,都应广泛收录(包括《古文约选》《古文辞类纂》等重要选文范本,今人所选文本暂不录)。其次是经史著作。桐城派作家的经学专著、校勘评点注释的经史著作和主持编纂的重要的史志书(方志、山水志)见于成书者均予广泛收录。再次是桐城派作家的笔记、杂著、讲义、教本,包涵着他们的思想、见闻,有着重要史料价值,凡成书者均应广泛收录。

2. 存目著作

收录桐城派作家著作中仅见书目未见成书的著作名称,以书名立目,注明作者和已知资料,并交代书名和资料的原出处(书名、卷数)。存目著作附于成书著作条目之后,以备查考。

(四) 文论编

文论是桐城派的核心与理论基础。本编收录桐城派作家重要文论观点,拟从代表重要文论观点的术语、固定词组,以及阐述其文论观点的文章著作两方面立目,释文互为补充,互相参见。

1. 主要文论观点和名词术语

收录桐城派作家文章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名词术语,以词、词语、固定短语立目。如“古文与骈文”“古文与时文”“义法”“雅洁”“义理、书卷、经济”“道、法、辞”“有定之法、无定之法”“义理、考据、辞章”“道与艺合、文与质备、天与人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义理、辞章、经济、考据”“神气说”“因声求气”“论文十贵”“清真雅正、澄清无滓”“桐城家法”“以文论诗”等。需要从桐城派文论著作和研究桐城派文论的著作中广泛辑录,并对其丰富内涵做出客观、精确、简明的解释。

2. 重要文论作品

(1) 桐城派作家阐述桐城派文论思想的重要文章。如方苞《又书货殖传后》、刘大《论文偶记》、姚鼐《述庵文钞序》等,以文章标题立目,释文对文章的性质、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做出扼要介绍,若其中主要文论观点已另立条目,可与其相关互见。如“又书货殖传后”参见“义法”。

(2) 桐城派作家的文论专著和文论笔记等著作。如《昭昧詹言》(方东树)、《文学研究法》(姚永朴)、《春觉斋论文》(林纾)等,以书名为词目,释文内容包括作者、文章或著作性质、写作背景、内容述要、意义和影响等。(“著作编”中立目与此处互见,以此为主条。)

(五) 研究评论编

1. 名家论桐城派

晚清以来诸多著名作家在有关著作和文章中发表过对桐城派有重大影响的评论。其观点具有尖锐性、多样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本书择取政坛、文坛著名人物对桐城派的多种评论,如实摘录引述,以“王先谦论桐城派”“胡适论桐城派”“陈独秀论桐城派”“钱玄同论桐城派”“梁启超论桐城派”“章炳麟论桐城派”“傅斯年论桐城派”“刘师培论桐城派”“朱光潜论桐城派”“郭绍虞论桐城派”等为词目,释文选择其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原文摘引和述引结合并举,忠于原作、不做评议,并注明言论发表时间与出处。篇幅文字相较其他条目可适当放宽。

2. 观点术语

收录后世对桐城派研究评论中产生并流传(被援用)过的观点术语和名言名语,如“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清真雅正”、“别树一宗”(《清史稿文苑传》)、“空疏浮浅”(汉学家语)、“谫陋庸辞”(骈文家语)、“桐城谬种”、“十八妖魔”等。应有语源来历和约定俗成性。

3. 重要论文

对于在桐城派研究史上具有重大创见、有较大学术影响(可参考其被引用率)的论文作品,分不同历史阶段选择有代表性者收录,对其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及其学术影响扼要地做重点介绍。

4. 研究专著

收录民国以来研究桐城派及其作家作品的全部学术专著。如《桐城文学渊源考》(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刘声木)、《桐城文派评述》(姜书阁)、《桐城文派述评》(吴孟复)、《桐城文派论》(梁遥、《桐城派》(王镇远)、《桐城文派》(王献永)、《桐城古文学派小史》(魏际昌)、《林纾评传》(张俊才)、《姚鼐与乾嘉学派》(王达敏)、《桐城派三祖年谱》(孟醒仁)、《姚莹年谱》(施立业)、《桐城派姚门五大弟子研究》([韩]金庆国)、《阳湖文派研究》(曹虹)等。论文集一般不收。

(六) 文化遗存编

本编收录与桐城派及其著名作家相关的古迹文化遗存。包括物质遗存和文化遗存。

1. 物质遗存

桐城派名家生前生活过的故居轩阁、园林堂庑等遗存遗址(含故址)。如“姚鼐故居”“姚莹故居”“惜抱轩”“慎宜轩”“南山桥”“半山阁”“竹叶亭”等。

桐城派作家生前创办或主持、主讲其中,造就多才并以此而著名的书院学堂,如“敬敷书院”“莲池书院”“桐乡书院”“桐城中学”等。

桐城派著名作家身后的冢墓、祠堂等建筑遗存。如“戴名世墓”“教忠祠”等。

2. 文化遗存

主要是桐城画派书画家遗存的书画作品。如张若霭《疏影寒香图》(现藏故宫)、张若澄《秋林叠峰图》、姚元之《花卉四吊屏》(藏市博馆)、吴廷康《耄耋大年图》等。

(七) 附录

《桐城派作家师承关系图》《桐城派作家籍贯分省一览表》《桐城派研究重要活动一览表》等。

以上六个部分并附录,以桐城派作家、著作为主体,桐城派文论为核心,揽括时间上的桐城派的发展史、研究史和空间上的桐城派文化遗存,荟萃桐城派文化精华,必要时尚可选配部分插图,成就一部规模150万字以上、知识性与学术性兼备的工具书。

辞典在我国古代属于儒家经典的范畴,最早的辞典《尔雅》就与《周礼》《论语》等并列于《十三经》之中,可见古人对辞典的重视,也说明辞典非同于一般著作,后世称为“词(辞)典”的书,都应是具有“标准、法则、典范”意义的书。《大辞典》应当成为学习和研究桐城派标准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工具书。不仅在宏观的框架结构上要与桐城派宏大精深的规模相适应,更应在微观的收词、释义上达到详备、丰富、客观、准确的要求,实现学术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很多难点要突破。

首先是广辑资料。资料是辞书编纂的基础。《大辞典》结构合理、内容广博,它的编写基础必须建立在桐城派全部作家、著作和研究成果之上。民国刘声木《渊源考》与《撰述考》两书,广辑桐城派作家、著作,“考其师承,录其名氏,括其生平,详其著作,提示传记、评论之所在,兼具‘学案’、‘目录’、‘索引’之作用”[5],从桐城派作家队伍和著作撰述两方面为《大辞典》的编纂提供了一个切实可用的索引和工具。但在其收录的桐城派1000多名作家、5000余部著作中,后人有所研究的作家或校勘整理过的著作,均不超过10%,即有90%以上的作家和著作没有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吸收和借鉴,要把它们逐条编入《大辞典》,就必须依靠深藏于各地图书馆古籍书库中尘封的桐城派古籍。如“作家编”条目的释文,要去搜集这位作家的生平事迹资料,包括同时代人为其所作的传记、事略、碑铭文等,从中摘取撰稿所需资料;“著作编”条目的释文,更是要查阅该著作原本图书,即便不能细读全书,也要查勘其版本、卷数,翻阅其序、跋、题记,了解其成书经过、版本源流、内容大要和相关评论,方能撰写出介绍该著作的释文条目。在此过程中,《渊源考》《撰述考》只能作为我们的线索和工具,必须由此扩而大之并深入研究,方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作家编、著作编如此,其他各编莫不如此。“文论编”要从浩瀚的桐城派文论著作和后人桐城派文论研究成果中去发现和提取其文论的精华,探寻合适的立目形式;“研究评论篇”则要从数百年桐城派研究史中搜寻摘录各家各派对桐城派的评论观点及其典型言论;而“文化遗存编”则需要在广泛了解桐城派名家生前活动轨迹的基础上,通过古今地方志、文物志等典籍去搜寻他们在各地的文化遗存,必要时可能还要做一些实地考察。《大辞典》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多少前人的成果可资借鉴利用,只能筚路蓝缕,拓荒而行。

其次是求真求精。求真求精是一种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辞书编纂并非资料汇编,也非前人成果的剪贴拼凑。辞书编纂是严格谨慎的科研活动,编纂的是编纂者的“研究结果”,需要的是科学研究求真求精的态度和精神,打造精品辞书尤其如此。“求真”是对资料而言。对于各方面取得的撰稿资料,必须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辨析功夫,剔除其错误的或虚假的成分,吸收其合乎实际的科学的精华,为撰写释文所用。当今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查检资料的很多便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其讹误差错相沿成习者不可胜数。以各家网络的人物条目而言,其生平经历、生卒年等常见差错失实,甚至相互矛盾。近查歙县“不疏园主人”汪梧凤(刘大弟子)资料,网上关于其生卒年就有1725―1773、1726―1773、1726―1771等三种以上说法,其卒年有“四十九岁”说和“四十七岁”说,哪种说法正确?《大辞典》不可随意,必须通过第一手资料查核考证。所以对于网上资料不可盲从,即便为确定一个数字花费半天、一天乃至更多功夫,若能避免一处差错,也是劳有所值。“求精”是对文字表述而言。在辨析取舍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大辞典》体例要求,形成释文初稿,尚需对文字表述反复推敲,使之更贴近实际,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辞典不是记叙文和论说文,既不能铺叙也不用推理,要的是编者对该事物的研究结果,而且条目的篇幅字数必须有一定的限制,要用最少的文字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信息,必须确切可靠。

要把《大辞典》打造成桐城派研究之精品辞书,是一项极其艰巨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精品辞书之“精”,不仅在于印刷纸张之精良,装帧设计之精美,主要的还在于框架结构之科学合理,收词立目之丰富详备,条目释文之准确精练,只有这些方面都一丝不苟地落实了,才能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附注

[1]方苞.与孙以宁书.∥方苞集(上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3。

[2]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序.∥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 黄山书社,1989: 379。

[3]刘大.论文偶纪.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4。

第12篇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较好地贯彻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即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题,对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解析。

一、 文学常识积累与辨别

题型透视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作者信息、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典型语言和主要故事、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常以填空或选择形式出现,其容量小,覆盖面大,便于对零散知识点的考查,但是难度并不太大。

真题回放(2010年安徽卷)运用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 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___”,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___”。

(2) 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 聚义厅;忠义堂(2) 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备考方略考生必须要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做好知识积累,准确有效地识记一些基本名著常识,应考时方能得心应手。

二、 人物形象介绍或分析

题型透视这类考题要求考生把握名著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注意:人物、性格与情节必须吻合。其命题形式较为灵活。

真题回放(2010年江苏盐城卷)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

(1) 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

A. 三顾茅庐 B. 三进大观园

C. 三打祝家庄 D. 三碗不过冈

E. 三败高太尉 F. 三英战吕布

G. 三入死囚牢 H. 桃园三结义

答案C和E。其它故事跟宋江无关。

(2)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猪八戒,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取亲

备考方略名著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用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片段,考查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知识,不仅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悉相关内容,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答好题。

三、 故事内容或情节概括

题型透视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或概括某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要紧扣试题提供的名著片断,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语言要高度凝练。

真题回放(2010年浙江东阳卷)名著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

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___。

答案《红楼梦》;香菱苦志学诗;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备考方略作品内容或情节概括题,要求学生正地走进名著,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因为要求概括的往往不能从选文中找到的原话,避免考生不动脑筋就能给出答案。需要考生对名著相当熟悉,巧妙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迁移能力。

四、 作品的理解及评析

题型透视这一类考题大多回放一个精彩片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或人物形象,对作品的意义与阅读价值做出评价。答题时一要联系原著,不要以偏概全;二要选准角度,不要泛泛而谈;三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要求。

真题回放(201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答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