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学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每日点人数时,可先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本班总人数,然后再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数,五个、五个数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轻松掌握数数的技巧,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又如,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数一数台阶,进餐时将勺和碗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数学学习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很难,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予以点拨排除,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喜欢上数学。如教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中,大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而难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常常出现编题错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此时,笔者改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从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又如,学习描述生活情景,让幼儿不仅要描述情节、数量,还包括描述答案:昨天自然角开了6朵花,今天有开了3朵,一共开了9朵。这样描述,暂时回避了幼儿较难掌握的提出问题这一要求,幼儿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兴趣很浓。接着,再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正确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不害怕编题,还常常脱口而编,互相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书面练习,也要细致了解,把幼儿容易产生的错误一一做好记录,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在加减运算中,逢“7”是孩子容易错的。教师应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平时训练中多出这方面的习题,帮助幼儿排忧解难,增强自信心。
四、数学学习应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为基础,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则,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还分单数、双数排列,针对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序数。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着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蕨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五、数学学习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年幼儿童必然会喜欢游戏,除非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况因而遭受痛苦,或者是被置于受到限制的环境。否则,他们是不可能不游戏的,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是“儿童的工作”,但又不同于“成人工作”。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劝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我在教师的一角放几张桌子,充当商店的柜台,让幼儿扮演售货员表演卖商品的游戏;同一个角落,换一个纸牌,于是变成了医院,让幼儿扮演医生的角色,给幼儿看病;变成饭店,让幼儿扮演厨师等等。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吃饼干或苹果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1.结合户外游戏学数学。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我园地处农村,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让幼儿捡些小石子,小树叶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幼儿学得有趣又轻松,效果很好。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数学游戏除了室内的游戏,还可以和体育结合成室外体育数学游戏,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结合“按高低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排排队,比一比》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又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
三、在故事中学数学
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
在学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怎么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
幼儿数学内容虽然粗浅,但内蕴匹配,如自然数1~10从小到大的顺序关系,加法和减法存在的互逆关系,大小长短等量的比较中存在着传递关系。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存在着对称关系。数学关系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逻辑数理知识,有利于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孩子是在活动和好奇中成长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启蒙应该让孩子在情感动作思维等方面感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认知数学的需求,遵循年龄和思维发展特点,可尝试下列方法:
1.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和数量关系,都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在生活和环境中引导,如几点上床,几点睡觉,家里有几个人、几个房间,摆放碗和筷子,整理物品玩具,上下楼,进出门,感知树干粗细,马路宽窄,楼房高低,车辆多少等。
2.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过早的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记忆,而提供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材料操作中感知,如提供纽扣、瓶盖、珠子、图片、积木、彩纸等让孩子在摆、配、穿、拼、搭、连等过程中比较。
3.幼儿天性好动,好玩,游戏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幼儿生活内容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的兴趣,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游戏中渗透,如拍手、拍球猜图形、翻扑克牌等可带有比赛、猜想、变通性。
4.在横向联系中延伸,如:
手: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一样大。
腿:一条腿,两条腿,一样长,一样粗。
拍皮球:大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
好朋友: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游戏教学
一、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游戏具有极强的愉悦性,小朋友们通常会被它吸引得乐而忘返。老师要抓住机会,运用游戏来引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致,小朋友则会将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比如,扔骰子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之一,在重复游戏中,既让小朋友们的心情愉悦,又让他们学会如何将数量和数字进行匹配,从而理解了数字表示的基数意义。这样,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则会变得更有趣味,单一重复的数学练习亦会因游戏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让幼儿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从而让小朋友掌握数学概念。这样教学,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设计联系幼儿生活的数学游戏
活动在小朋友的校园生活中占了一大部分,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来考虑,他们不但希望老师关心小朋友的生活,而且更关心的是老师是否注重小朋友的学习。所以,我设计一些联系幼儿生活的数学游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比如,在给小朋友吃饼干的途径中,大部分小朋友只会在意的是“吃”,从来没想过其他东西,我引导小朋友发挥想象力,让小朋友将饼干一下子吃成三角形,一下子吃成圆形,一下子吃成正方形。偶尔,我还引导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吃剩下的饼干像什么,有的小朋友将吃剩的饼干说像月亮、有的说像游戏卡、有的说像小鸟等。这样教学,让小朋友在这个吃饼干的生活节点上,使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吃,而关注的将饼干吃成什么图形,这样既加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又培育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动脑筋的良好习惯,也防止了小朋友浪费食物的现象。
三、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朋友是在玩乐中理解周围世界的,因为幼儿年龄小,从而让他们更喜欢运动,针对小朋友的个性特征,我把数学练习与体育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小朋友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获得不错的教学成效。
1.对现代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在现代的体育授课进程中,老师通常注重的是对小朋友基础动作技巧的训练,由于其容易有趣,备受小朋友的喜爱。要是把数学知识加入体育游戏中,不但训练了小朋友的动作技巧,而且又使他们掌握了数学知识。所以,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我有概念地将当前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把数学练习加入教学实践中。例如,“拍皮球”是个古老的体育游戏,我联系“1”到5以内的点数,在以前的游戏中添加了“拍一下”“拍好多下”及“拍5下”等,使小朋友用脚一边跳一边回答:“跳一下”“跳好多下”及“跳五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符合教学实际,亦更有益于小朋友更好地领会数学知识。
2.依据实际需要设计体育游戏
在以往的幼稚园数学授课过程中,很多游戏常常是让小朋友在室内的桌面实施的,那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些含有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由于其不但能够满足小朋友到室外活动的需求,而且亦可以让他们进行数学练习。通过我实际操作证明,依据幼稚园数学教学的需求,设计一部分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以获得教学成效的。例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时,可设计《我给球儿来排队》的户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时,可设计体育游戏《跳房子》等。这样教学不但可以极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经过这些年我在教学实践中持续的探索,终于得到了很多有关教学方面的启发。文中所讲到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幼儿清楚地了解到有关的数学意识,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李娟.对“数的组合”教育活动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9(09).
关键词:幼儿数学;游戏;运动;艺术活动
在幼儿园小班数学教育中,针对小班幼儿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
―、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学习机会。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一次体育游戏,孩子们先是抓害虫,再数害虫,玩得非常开心。通过这次游戏,我想,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要多动脑筋,游戏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在适当的时候,可将一些教学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之中,从而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三、在艺术活动中学数学
艺术包括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在学习每首歌曲前我们总是先让幼儿感受乐曲,分析乐曲的情感,感受音乐的节拍。有二拍子的,有三拍子的,还有四拍子的,我让幼儿边听边拍打节奏,让幼儿分析每小节拍手几下等,在创编节奏时有的幼儿拍二拍子也可打出XXXX,每小节拍手四次,或XXX每小节拍手两次,甚至X每小节拍手一次,在打击乐活动时,幼儿不仅要会唱歌曲而且要分组牢记自己每小节拍打的次数。复杂的打击活动有时每过四小节还要改变不同的节拍时值,真是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
美工活动如绘画时幼儿无时不在运用直线、弧线、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当他们画完后评析欣赏时,教师可请幼儿两人一组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谈谈在作品中“我”画了多少个圆形,运用了哪些几何图形,什么线条来构图,哪几个部分用了相同的颜色,什么色用得最多,一共有几处。
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手脚的灵活性,同时其中蕴含了无尽的数学知识。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在艺术领域中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幼儿数学游戏的显性教育很强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教育方式,数学游戏是教育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使幼儿数学教育不再枯燥,容易接受。游戏是幼儿天性的反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能力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动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融入各类游戏中,可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大班幼儿的5的分成,教师直接将幼儿带入一个数学区角,在这里有5个数量的各种玩具,拿出其中之一的小球,用碰球游戏来进行,小筐里有5个球,拿出1个球进行简单的游戏“小朋友告诉我,我的1球碰几球?”“老师告诉你,你的1球碰4球”“小朋友告诉我,我的2球碰几球?”“老师告诉你,你的2球碰3球”……
在游戏中边唱边学,很快就会把5的分成学会。通过这种游戏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重复的几句对话也会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在这种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学习效果显著。
二、幼儿数学游戏化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能力很低,他们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恰恰思维能力也是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作为幼儿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游戏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节小班的排序一朵小红花一朵大蓝花,两朵小红花两朵大蓝花,三朵小红花三朵大蓝花,幼儿用头饰来扮演,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接受排序规律,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序活动。这个过程幼儿均要求有一定的思维方式,而且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游戏化数学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幼儿数学游戏化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园都在重视区域的搭建,课程游戏化正在深入实践。尊重幼儿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幼儿在良好的区域环境游戏过程中,相互体验交往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例如,区域活
动――班级小超市,幼儿在超市中进行角色表演游戏,通过选择采购自己所需物品时,他还知道了商品的价格与自己手中钱进行了一个比差,在付款时与其他幼儿的交流中达到交易成功。幼儿彼此间的接触多了,沟通递增了,社会性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四、幼儿数学游戏化尊重了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1在游戏中学习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如,数学活动给《拖鞋配对》时,我将一半的拖鞋其中一只藏入地毯下、椅子下、桌子下、玩具柜旁等。让幼儿在《捉迷藏》的游戏中找到了拖鞋宝宝的另一只很快为一双双拖鞋配好对,并把他们送回家。
又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因此,游戏既能让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形成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2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就使小班幼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就依据每一个日常生活过程来渗透数学活动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吃饼干时,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这样小朋友在吃饼干的时候便不知不觉的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而且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角落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我就经常利用“娃娃家”来帮助幼儿复习一些数学知识。如引导幼儿区分娃娃的大小。把碗和杯子进行分类摆放。认识娃娃的衣服颜色。黄娃娃家里的餐具都有个黄标记,绿娃娃家、红娃娃家的餐具应该是什么标记呢?
吃完饭用毛巾擦嘴时,我要求幼儿先将长方形毛巾展开擦嘴,再将长方形对折成正方形擦脸,最后再把正方形对折成长方形擦手。
幼儿在午睡穿脱衣服时,可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等等。 总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的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数学的乐趣。
3运动中学习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的孩子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特点,在认识空间方位“上、下、里、外”这一概念时,我让每个幼儿拿了一个呼啦圈,孩子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上,孩子马上把圈举得高高的;下,孩子马上把圈放在下面;里面,孩子赶快跳进圈里;外面,孩子马上跑了出来。整个活动孩子一直情绪高涨,在趣味化的体育游戏中,把这一概念了解的滚瓜烂熟。
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游戏,也是幼儿喜欢的游戏。我就结合“1”和“许多”这个活动,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在练习双脚跳时,我也让孩子“跳一下”、“跳许多下”。这样的游戏更切合教学实践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优势以及实施现状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优势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很好的让每一个幼儿更加容易学习到知识,普及面更加的广泛,而不是只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这样不会使任何一个学生输在起跑线上。(2)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模式通俗易懂,这样可以使幼儿完全融入到学习中并发现其中的乐趣。(3)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快乐的氛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使幼儿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到更多的乐趣,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数学教育生活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学习知识,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的老师在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有时候很难把握其中的分寸,往往会导致出现教育的数学化个生活化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反而偏离最终的目标,且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过于重视生活化而忽略数学化
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比如日常的一些小游戏,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而进行的生活活动以及课堂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小朋友们的学习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是在进行数学教育时,有些老师本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标,却有时候会背道而驰,只会想着将数学教育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但是没有通过将数学教育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方法达到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的目标,往往是生硬的设置生活情景,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2.过于重视数学化而忽略生活化
数学学习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抽象逻辑的特征,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很难理解这些非常抽象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需要将生活中的场景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每个人的学前时期,幼儿可以做到的仅仅只是停留在具体的形象上,所以老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帮助幼儿去学习其中的知识,但是当老师教会学生知识后,认为学生学会了就可以了,忽略了教育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会做,而没有教會学生理解,根本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教会学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完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建议
(一)将数学教育内容与生活融合
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为了更贴近幼儿生活,所以希望尽可能的来源于幼儿生活,但是又不能落下其数学化的本质,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使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寻找,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内容生活化与数学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将教育方法融入到生活中
在老师的传统认知理念中,只要对幼儿进行直观的教学认知便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其实这种想法非常错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所能想到的任何的地方,均有适合的机会进行数学教育,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的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一、读懂幼儿,发挥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在组织数学活动中,笔者一味地追求课堂常规和课堂效果,组织时不敢放手,只是让幼儿按照笔者的计划和想法进行思维和活动,稍有“越轨”笔者就会立刻想办法把他“拉”回来。通过一节“图形回家”课,笔者感触很深。在这节课上,笔者把幼儿分成了六组,每组四套图形卡片和四个小房子,笔者刚把卡片放到各个组,幼儿们就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笔者本想制止他们,然后按照原定的计划组织活动和游戏,可是看到幼儿们个个拿着卡片说得津津有味,兴趣很浓,就没有打断他们,而是悄悄地蹲在一组讨论最激烈的小朋友身边,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话语。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讨论不仅使幼儿掌握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连贯讲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样远比教师一个人在那儿讲的效果好很多。
二、幼儿游戏,增强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塑造幼儿数学认知活动最有力的杠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的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点数1~10时,笔者先利用实物引导幼儿点数,然后又有意地把手指游戏引入数学活动,幼儿们边说边做,个个兴致很高,就连班里年龄最小的小朋友也在低头认真地摆弄着自己的小手,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个宝、两个宝、三个宝、四个宝……这样一个小小的手指游戏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对本次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复习。
三、动手操作,获得经验
手的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实践证明,中班的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如,在组织幼儿认识6、理解6的实际意义时,笔者给幼儿们准备了红、黄两色的雪花片,让幼儿自己摆一摆、想一想。笔者先让他们自己在桌子上摆出5个红色雪花片,然后再让他们摆出1个黄色雪花片,问他们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幼儿很快数出是6个雪花片,还懂得了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6里面有6个1。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巩固6的实际意义,笔者又运用了游戏听一听、做一做,让每一位幼儿按教师所说的数拍手或做动作。如,教师拍5下手,幼儿应再拍一下,不能多拍,等等。幼儿们兴致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四、直观教具,建构数的概念
利用直观教具为幼儿架起一座桥梁,这样既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能使幼儿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因而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笔者充分准备教具,利用色彩鲜艳、幼儿喜爱的图片与实物进行演示、讲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幼儿的数的概念易受物体的大小、空间排列性质的影响,而造成数的概念的混乱。5个大苹果和6个小苹果相比较,有的幼儿就会说5个大苹果多,而不懂得数的比较。把同样大小的水果摆成间隔不同的两排,幼儿们往往会认为摆得稀的那一排水果多。针对幼儿的模糊概念,笔者利用食物,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观察,第一排摆放好5个,并请他们点数(第一排摆放得稀松),第二排(摆放得紧密)的水果一个一个地拿起与第一排的一一对应,结果第二排的水果就会剩下一个没有可对的了,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看到第二排比第一排多1个。反之,第一排比第二排少一个。然后,再利用图片、玩具反复让幼儿比较、观察,逐渐使他们排除了物体形状大小、空间排列形式对物体数量的影响。这样,通过幼儿自己检查、调整,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因此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五、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提供操作环境
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并不是通过一种操作材料、一次操作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强化幼儿操作学具,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又易转移,也不可能长时间坚持重复进行单一的活动,所以教师应为同一活动内容设计多种操作学具,以提高幼儿的操作兴趣,使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在提供操作学具时,大多数教师都能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幼儿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如在“按物体的高矮排序”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按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要求能力一般的幼儿给四个物体排序,并按从高到矮和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个甚至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 创设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我们能将游戏寓于教育活动中,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游戏的性质可以分为个别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三种类型。
在个别游戏中,教师一般以旁观者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较宽松的条件下确定玩法,自定规则,积累感性经验。如:幼儿给小动物“喂饼干”游戏,他们可以根据饼干形状、大小来喂,也可以根据颜色来喂,在与材料的直接接触中,学习了多角度分类方法。在小组游戏中,教师可按照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含有数学因素的游戏材料,以参与者身份进行间接指导,让幼儿分组体验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中,游戏主题、教学要求更为明确,教师一般根据幼儿在个别游戏和小组游戏中出现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并整理、归纳感性经验。
如:小班认识“1和许多”,以兔妈妈带着小兔子去“采蘑菇”进行分与合的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区别“1和许多”,并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营造讨论环境
孩子是能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先讲,幼儿后练;幼儿紧跟教师后面学,不能越雷池半步”等教师主宰一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活动主线,发展主旨”的新的教学模式。为落实主体地位,使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活动中应提倡民主、自主,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在讨论中辨析、在讨论中提高。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 渲染评价环境??
一、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
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
二、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单个”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三、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摘 要:幼儿时期是塑造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幼儿园孩子们开始接受各个方面的学习,为以后的深层次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中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让孩子们初步接触浅显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幼儿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探讨如何在中班幼儿中进行趣味数学教学。
关键词:幼儿;数学;趣味
根据指南中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年纪较小,身心的可塑性较大。这个时期是引导幼儿接触数学语言、形成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期。我们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成长。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动性强、自制力较差,又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幼儿在小班已经开始接触数学,中班是继续打牢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要根据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将可以运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以及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方法,进行趣味数学教学。从而调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要渗透到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各个阶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数学的学习。本文将从课上的数学教学和课下的幼儿活动两个方面,提供几点在中班幼儿中进行趣味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课上的趣味数学教学
幼儿作为一特殊群体,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很难集中,需要幼儿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进行趣味性教学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起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进行趣味性数学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幼儿教师要注意多以鼓励和生动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好要直接肯定和赞美,而当表现得不太好时,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对幼儿进行批评,要恰当地对幼儿进行指
导,给幼儿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帮幼儿改正错误。同时又要鼓励幼儿多多发言,多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课上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敞开胸怀,平等理解幼儿,宽容幼儿;要多关注和留心幼儿的性格习惯特点,从而保证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2)由于幼儿比较好动,动手能力也比较强,那么在课上,幼儿教师就可以和幼儿一起进行数学化的手工制作。例如,在教幼儿认识图形的时候,幼儿教师就可以带幼儿一起进行折纸来认识图形。幼儿教师带领孩子们折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折出各种形状,既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在活动室里让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物品或食物盒子的形状,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各种图形,而且折纸又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幼儿本身的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沉闷无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幼儿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了数学的教学目的。
二、活动中的趣味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于幼儿来说,数学可能有些复杂和难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游戏、运动是幼儿的天性。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既满足了孩子喜欢游戏和爱玩的天性,又可以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趣味性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要使活动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避免单一的活动使孩子们失去兴趣。
在幼儿阶段对孩子们进行数学教育,幼儿教师要以趣味教学为主,游戏中探索数学的用处。通过寓教于乐以及多种活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潜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数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帮助幼儿尽早形成数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萌瑜.幼儿早期教育与培养[J].早教汇总,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