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题目
《蚂蚁搬家》
授课时间
40分钟
所属学科
美术
适用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湘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9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题材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是一节通过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典型课目。
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掌握蚂蚁的造型表现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蚂蚁搬家的情景。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学习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课上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愿意尝试用鲜艳的颜色进行绘画,喜欢上美术课,上美术课时都非常愿意展现自己,课上学习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课件动画片,学生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了解漫画中的蚂蚁运用了两种绘画表现形式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
2.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学会运用绘画形式来创造表现蚂蚁搬家。
3.通过对蚂蚁外型特征及搬家过程的描绘,激发对蚂蚁的喜爱和探究兴趣;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劳动的喜悦,树立集体意识,培养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绘画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蚂蚁搬家的生活情景。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知道搬家的动作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表演进行蚂蚁搬家的行为模拟,同时展开学习讨论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电化教学与课本探讨相结合,老师启发和学生讨论为基础,进一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提升,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并且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一、观
察
欣
赏
激
趣
1.
课前拍手歌组织学生。
2.
猜谜语导入
3.
今天注定是蚂蚁王国忙碌的一天,看看小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带着问题欣赏蚂蚁搬家的动画。
4.
学生回答:看到蚂蚁在搬家
5.
揭示课题:蚂蚁搬家
6.
为什么搬家呢?学生:因为要下雨了
7.
你从哪看出来要下雨了呢?学生:有乌云,狂风,电闪雷鸣
8.
小蚂蚁是怎么搬家的呢?学生:背着各种粮食,互帮互助。
欣赏,思考
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蚂蚁搬家的起因和大体让学生对蚂蚁的结构有些初步的了解。
二、了
解
身
体
构
造
1.那么蚂蚁都会搬些什么粮食和水果呢?
(1)用西瓜子变小蚂蚁(教师示范正面)
(2)学生尝试贴侧面的蚂蚁
(3)教师添画
2.引导学生了解蚂蚁身体的构造:
⑴蚂蚁身体由六部分组成:触角、头、胸、腹、腿
⑵擦一擦,快速认蚂蚁身体结构名称
3.关于蚂蚁王国的小秘密
(1)蚂蚁用触角在交流
(2)蚂蚁是动物世界里的大力士
(3)蚂蚁非常的团结友爱
(4)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关于蚂蚁的秘密么?
4.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蚂蚁是这样的,可是画画的时候会让蚂蚁会跑会跳,会给蚂蚁穿上花衣服,带上墨镜,这种手法叫做拟人。
5.学生观看运用拟人手法蚂蚁的绘画。
探索
教师示范贴
讨论
学生说说他们知道小蚂蚁的小知识,生活习性或者蚂蚁分类。
欣赏图片,了解拟人的装饰手法
学生观察学生合力搬凳子的动作
观察动作
教师示范添画动作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怎么用不同的动作可以将玉米抬起来
三、感
受
体
验
搬
家
动
态
1.搬家小游戏
2.蚂蚁是自然里的大力士,用篮球让学生想办法搬动。
3.背、抬、抱、扛、推等
4.摆一摆:草莓,在白板上让学生摆一摆
四只动作不一样小蚂蚁怎么能把草莓搬回家。
设计意图:通过搬家小游戏,认识蚂蚁搬家的动作,学生动作教师示范添画,摆一摆让学生知道蚂蚁如果要搬食物该怎么摆。
四、作
品
欣
赏
五、学
生
集
体
作
业
1.
欣赏学生作品:
(1)
西瓜屋子和蘑菇屋子
(2)
构图大,用拟人的手法去画小蚂蚁
(3)
涂颜色小注意:金黄色不能碰到黑色的线
学生欣赏,思考
说说你有什么的构思,想画一个什么样的蚂蚁,想用什么动作搬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欣赏作品,对自己之后的创作有想法。
1.学生作业:造型运用拟人的手法
画至少两只不同姿态的
小蚂蚁搬家的动作
2.
作业合作完成,同桌之间要有分工
学生合作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内自由欣赏,选一些好的作品到讲台上集中展示。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4.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画最有想法,讲出理由。
5.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最佳线条,最佳色彩,并给予表扬。
欣赏
说一说
评一评
评价
六、归
纳
小
结
拓
展
1.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观看视频,团结一心打败大象
(2)爱护小动物
2.在欢乐的歌曲中结束本课
团结友爱有力量
在困难面前要团结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1.学习材料:教材,彩色笔,卡纸等
2.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中主要应用希沃5白板软件制作,操作性强。
3.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资源:
作品展示,学生作品直观展示,师生共同构造成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资源
评价方法或工具:
1.激励性语言: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时使用“你真棒”
、“你观察的真细致”
、“同学们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给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表扬、肯定。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成功地快乐。
2.比一比: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的表现情况,适时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肯定。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成功地快乐
一、明确小学美术手工布艺教学
创新的基本观念当下,小学教师想及时正确地创新小学美术手工布艺教学,就应遵循四个基本观念:首先,教师在教案设计或教学过程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推动小学个人性格发展;再次,教师作为小学生的榜样,教人先教己,还可以适当正面指导夸奖表现突出的小学生;最后,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要求反馈,划分小组互助学习。
(一)以人为本,综合发展
在实施小学美术手工布艺教学的过程中应把“以人为本,综合发展”放于首位,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同时,对于动手较差的学生应及时细心指导,让他发现动手与学习的乐趣所在。每位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成长愿望和要求,在以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情况下,让其自己挖掘出自身蕴含的惊人潜能。在小学生对美术手工布艺产生学习的兴趣后,其会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手工制作;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就能逐步综合发展。
(二)结合实际,推动发展
教学与实际生活不能分开,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手工布艺教学创新时,要注重教学方式不能偏离实际。理论教学是依据,而实际操作教学是基础。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如在教师节前后,老师应该选择“鲜花送老师”(《小学美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课题,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也结合实际让小学生学会感恩。
(三)树立典范,以品代教
在美术手工布艺教学创新过程中,老师应从自身出发树立良好的典范。认真教学,及时完成教学作品。此外,学生在小学期间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发挥自身职责的重要作用,结合自己优秀的教学品质潜在地影响小学生。
(四)互助学习,探究反馈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由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当下强调教育方式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与其他学习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在不能解决问题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予学生一定的正面指导,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学生积认知极构建的过程。
二、贯彻落实小学美术手工布艺
教学创新的基本措施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主动探究、互助学习等基本创新教学观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兼顾教学目标,小学生美术手工布艺教学创新的基本措施主要有:
(一)创新课堂情境,扩展教学空间
教师在创新课堂情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习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一方面,在教学课堂中重要的是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鲜花时,可以预先设计新的课堂情境,播放教师观赏鲜花小视频,观看完毕后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真正的鲜花,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然后老师再拿出预备的鲜花,让学生们认证观察后再进行制作。在学生制作鲜花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基于教育新资源,注重实践教学
教育资源并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内,还有新资源;理论教学仅仅只能提供依据,实践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在上“今日菜单”(《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这堂课时,老师播放各种美味佳菜或者菜市场里卖各种菜的视频,老师讲完制作理论,还应该拿出自己预备好的“菜单”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菜单上没有文字二是有用布料或彩纸做好“菜”,再结合学生们家里的菜或者是学生喜爱的菜制作。结合教育新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不仅增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让学生感知生活乐趣。
【关键词】教学对话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心灵个性沟通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新理念。“对话”被视为理想的生存状态而倍受推崇,但是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教学对话在走向实践层面的过程中,却并不乐观。教学对话形式化,诸如对话霸权式、对答式、闲扯式、纠缠式、穷追猛打式、偏离文本式、忠实教参式、不合礼仪式、毫无意义式等,这些对话形式透视出理想与实践的落差,绝非真正意义的对话,视为“假”的对话。因此,如何理解、把握和践行“对话”,似乎成了当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话题。
一、追问:对话为何走向“形式化”
――对话,因偏离教学本质而“假”。长期以来,教师以“教”为天职,为教材传声、代言,一言堂地“照本宣科”,即使有对话意识和尝试,也因经验不足而使对话有形无实。这种缺乏师生互动,以书为上,以师为本的单向交流,不能开放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维。
――对话,因成为教学舞台上的台词而“假”。为公众展示精彩、完美的教学过程,教师过多预设对话;为获取人们对课的好评,教师按预定的方式对话。课堂上,如学生的回答投其所需,教师就会感到“话逢知己千句少”;如学生“不识时务”,便觉“话不投机半句多”。
――对话,因拒绝心灵入席而“假”。从教师行为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师对教育本质内涵理解不够,观念、行为落后而无意识“暴露假”;另一方面,教师会迎合人们期待精彩、拒绝常态的课堂完美而被迫“造假”。其实,教育是塑造心灵的事业,它健全人的心灵,赋予人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在整合中履行教育“成全人”的使命,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被异化为“人才加工业”,学校被沦为“人才加工厂”。本应是呵护心灵与生命成长的课堂,却为加工“标准件”而成为心灵的“冷冻库”。当心灵自由与生命个性在课堂遭遇冷漠时,教学对话便拒绝心灵入席而走向“形式化”。
二、思考:形式对话后果何在
――形式对话让教师教学行为麻木。长期以来,冷漠心灵的对话意识如同微量的麻醉剂慢慢地渗透在教师精神的血液里,外显于教学行为中。教师以自认为负责任的态度维护“话语霸权”,自得其乐地享受“话语霸权”,以不可动摇之势迫使学生在对话中心灵失语。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习惯于随声附和,见风使舵,无奈的真话沉默,就是学生的唯师是从,以书为上的奴性与惰性的佐证。
――形式对话让学生心灵孤独。在缺乏心灵感召与心灵呼应的教学对话中,学生像驯兽场上的动物,因不能自主体验喜、怒、哀、乐而感到心灵孤独。孤独的心灵最为脆弱,轻而易举地被异化的教育任意扭曲着,最终演绎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悲剧。
――形式对话让教育滋生悲剧。对话的深层结构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在于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心灵成长。而形式对话没有关注到多面的互动状态,没有智慧的交锋和价值的提升,更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发展生命。特别是在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的影响下,迫使教育者放弃良知和真爱,为帮助学生获取升学的“入场券”,而以知识挤压学生原本丰满的心灵,以心灵约束和精神施暴来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换来学生的打骂,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剧和灾难?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逼”孩子幸福却换来孩子对父母的残杀,难道不是扭曲的心灵对扭曲的爱的无情报复?
以道德和理智、良知和智慧,践行“心灵与心灵对话”,履行教育“成全人”之使命,这是教育人至高无上的对策。
三、对策: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心灵对话在心灵渴望中展开,心灵对话因良知和真爱而魅力无穷,功德无量,并“诱惑”着我们向往对它的“拥有”。怎样才能使心灵对话由“向往”达到“拥有”?
1、以“爱”酿造对话土壤。“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能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要想师生享有同样的话语权,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喜欢文中的哪个小动物,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出喜欢小白兔的勤劳、聪明、关心他人,可有一位小男孩却偏偏喜欢小灰兔,惹得课上哄堂大笑。但此时老师并没有指责谩骂,而是眼含情,嘴含笑,轻轻的抚摸着小男孩饿脸颊,让他在人情、友情的浇灌下,倾吐出了自己的真情。这里的眼含情、嘴含笑、用手轻轻抚摸就是一种爱,有了这种爱,让师生在看似不经意间的对话过程中融为一体,达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2、以“趣”烘托对话平台。
兴趣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催化剂和中介物,平等对话的出现要靠兴趣来烘托。如我在教学《石壕吏》时,起初学生对课文背景感知不够,没有那种百姓怕抓壮丁到处“藏猫猫”的生活体验,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有不少学生一问三不知,更谈不上有心心相映的对话场面出现。于是我立即重组课堂设计,组织学生听(录音范读)、看(录像片段)、演(课堂话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文章主旨的理解,写作手法的品味都水到渠成。随后在学习了书上的内容后,我又进行了扩展练习,让学生说说“你怎样看待官差的凶残”,学生的思绪犹如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泄而出。更令人叫绝的是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看待官差的凶残,课堂上师生思想相互撞击,相互启迪,从而生成一些新的认识。可见,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烘托平等对话,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产生,给课堂带来生命力。
3、以“疑”张扬儿童个性。
在教学中,学生会对自己的“疑”不时时机地提出来。对于学生的“疑”,教师要及时捕捉,宽容对待,耐心聆听,适时激励,引导探索,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引出一系列的“奇思妙想”。在一年级美术课《太阳》的教学中,学生融入自身的愿望和理想,创造五彩斑斓的“黄太阳”、“红太阳”、“花太阳”,而一位学生却偏偏创作出了“黑太阳”。其他学生异议:“黑太阳多难看。”教师问这位学生为什么要画“黑太阳”,学生说:“我昨天被爸爸打了屁股,心里不舒服所以要画黑太阳。”对于孩子的选择,教师未加干预地讲道:“这位同学的心情不好,让他画完黑太阳心情一定会好起来,那时他会再画出漂亮的太阳来。”学生表情愉悦,老师让受压抑的心灵在自我“突围”中得到了释放。由此,无论是在特定情感促使下的“行为固执”,还是在知与不知间的“奇谈乱论”,看似有悖常态与常理的“疑”却能彰显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来。
4、以“变”促进自主构建。
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学生会“不合时宜”地打断教师的话,打乱教学预设。此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抓住对话契机,共同提炼生性资源。如我在教学《散步》时,我按教参的要求把本课的情感与价值目标界定为:感受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赞美“我”对母亲孝敬的美德。至于“奶奶对下一代的疼爱”这一点没有考虑到。在让学生交流文章主旨时,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我认为除了赞美了作者对老人的孝敬外,还赞美了老人对下一代的疼爱。文中对奶奶的细节描写不就能说明了这一点吗?”我在诧异、惊喜、赞美的同时,没有将孩子的理解单向接受,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奶奶的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语“摸”,并让学生感悟这一举动的含义,从而体会出奶奶对下一代的疼爱。使课堂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敏锐的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从而超越预设目标,真正让课堂出现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