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古诗大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2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4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5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料: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精美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资料
2.关于古诗手抄报的内容设计
3.古诗手抄报大全
关键词:诗词曲赋;甄嬛传;情节;关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3-02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改编自网络同名畅销小说,保留了许多原著的诗词歌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观众,从开播以来,收视率火爆。为此,网络上掀起一阵“古诗词”热,还出现了“甄嬛古诗词大全”、“甄嬛古诗词解析”等专业文章;微博上自动发起了“看《甄嬛传》学古诗词”的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探讨诗词曲赋与电视剧《甄嬛传》故事情节的关系。本文中诗词曲赋是指广义的古诗概念,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韵文文学。据笔者统计,76集电视剧引用或者化用的诗词曲赋高达上百首,范围也从先秦的《诗经》一直到明清的诗词、戏曲,甚至还有今人创作的仿古诗。这些诗词歌赋,大多数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诗词歌赋生发或者推进了故事情节
首先,剧中每次引用的相对比较完整的诗句,如《金缕衣》、《采莲歌》、刘禹锡《赏牡丹》、温庭筠《菩萨蛮》等都会引发相应的情节来配合。如安陵容两次争宠的情节,都是通过吟唱根据古典诗词谱曲的歌曲引发的。第一次是安陵容唱《金缕衣》的时候,宫中暂时分为两派,一派是华妃,一派是皇后(甄嬛和安贵人暂且可以归入皇后一派)。所以,两派围绕着这首歌曲,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华妃斥之为靡靡之音,认为安陵容不知廉耻,招蜂引蝶。而莞贵人甄嬛认为此歌是劝人懂得珍惜之意;皇后认为如同天籁。皇帝认为此曲唯有“昆山玉碎,香兰泣露才可勉强比喻”,就宠幸了安陵容,华妃一派暂时失势。而帮助安陵容争宠的甄嬛却因为皇帝的滥情而闷闷不乐。果郡王也来凑热闹,以为皇帝新得的佳人是莞贵人。第二次安陵容唱《采莲歌》的时候,甄嬛和华妃双双失宠,彻底投靠皇后的安陵容的歌声引起了甄嬛的疑心和悲凉,引发了欣贵嫔的辛辣讽刺,更引发了不能参加宴会的华妃的歇斯底里的爆发。两首歌曲,语词虽简单,韵味却悠长,引起了剧中人物的几多争执,既引发了情节,又使情节富有波折。
其次,即使剧中人物每一次吟用断章残编似的诗词歌赋,也会推动相应的情节向前发展。如甄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出崔道融的《梅花》诗“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诗的作用甚多,不仅表达了甄嬛美好的心愿,而且“梅”谐音“媒”,是甄嬛、果郡王、皇上、纯元和余莺儿诸多人物的媒介,把他们都吸引到倚梅园里,从而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句梅花诗是纯元曾经念过的诗,刚好触动了来寻梅的皇帝的情肠。但甄嬛借故离去,在梅园的余莺儿却冒充了甄嬛抢先得宠,为以后自己失宠后毒害甄嬛埋下伏笔。来寻皇帝的王爷拿走了甄嬛的小像,埋下了两人以后情缘的线索。
其他的如第22集宫中女人在看戏时,几出戏曲的情节演化为皇后一派、甄嬛一派和华妃一派勾心斗角的情节。苏轼的悼亡词和张华的悼亡赋,无不引发皇帝对亡妻纯元皇后的悼亡之情,进而欲在人间找替代人物而不能的情节。
二、诗词歌赋与情节虚实相生的融合关系
电视可以生动形象展现诗词歌赋涉及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然后再让剧中人物吟诵相关的诗词歌赋,这样便把看起来比较虚幻的、含蓄的诗词歌赋与客观的、通俗性的电视情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电视剧的审美感染力。形成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作者采取了两种巧妙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作者靠从诗词歌赋里幻化出来的实际物象,联系情节和诗词歌赋。作者先让温实初带着祖传之宝“玉壶”作为定情之物,向甄嬛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结果甄嬛不接受他的“冰心”,痛苦的温实初最后和沈眉庄情好,把玉壶放进了沈眉庄的棺材。一段发生三个人物间的凄婉情事,借助一把由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幻化出的定情之物“玉壶”,便叙述得委婉动人。这把“玉壶”既成了促进情节发展的道具,又承载着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做到了虚实相生。其他如对着崔白的画作《秋浦容宾图》上画的大雁,作者生发出甄玉娆喜欢忠贞之鸟的联想,然后再联想起金代元好问以一对殉情大雁为内容的词《摸鱼儿》,来宣扬爱情的至真感人等等。还有从《诗经·周南·关雎》生发出先秦“淑女”步伐,从李白的《长相思》生发出的长相思琴,从《金缕衣》生发出来的金缕衣等等,无不巧妙绝伦。
第二种方式是电视先呈现诗词歌赋里面的具体场景,然后再引用诗词歌赋来相互生发。作者受了《红楼梦》以各类花来隐喻其书中女性的气质、性格和命运的启发,也用花来比拟她笔下的女性,用杏花来比拟甄嬛。电视剧就先呈现甄嬛在这两种花中的具体场景,然后再生发出相应的诗词歌赋。这些表情达意的诗词歌赋和具体的场景虚实结合,不但使观众欣赏了实际的鲜花美景,而且体会到了花的象征意义,扩展了他们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意在言外的审美感受。电视剧先呈现杏花怒放的春日美景,红色的秋千架上,女主角吹奏的是姜夔的《杏花天影》的曲子,那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引起了皇帝的极大关注,进而两人进入对杏花的讨论之中,皇帝以杏花的温润比拟少女的和婉,甄嬛却以杏花的虽美满结出的果子却极苦涩,感叹开头美好结局潦倒的人生遭遇。
其他还有甄嬛的母亲对着宫中的鹦鹉说“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揭示宫禁森严,没有言论自由;甄嬛和皇上的对话中引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头连着皇帝和甄嬛在宫中西窗下剪烛安静从容的早期婚姻生活场景,另一头联系着在允礼巴山聆听夜雨、攀登着蜀道的场景等等。
三、诗词歌赋成为情节发展的骨架或者线索
首先,从大处着眼,作者从《洛神赋》背后的爱情传说汲取了故事的大致骨架——皇上和王爷,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具有绝世的容貌、诗书精通的女性,为此勾心斗角,最终以一方的死亡为终结。因为女主角甄嬛的姓来自于汉末三大美人甄宓的姓,她的名出自宋·蔡伸词《一剪梅》“缳缳一袅楚宫腰”。作者兼编剧流潋紫刻意为她安排这样的姓和名,可见她是把甄宓的形象叠加在了甄嬛身上。甄氏,即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妻。她倾国倾城,而且贤德、文才出众,最后被曹丕赐死。据说曹丕的弟弟曹植暗恋甄氏,以甄氏为原型,在《洛神赋》描写了一个具备绝世容姿、性情温柔、哀怨、口才出众的洛神。在电视剧中,甄嬛也是如此形象。在第13集中,作者还特意让甄嬛跳 “惊鸿舞”,给惊鸿舞配的歌词就是曹植《洛神赋》的节选。果郡王和甄嬛正好是曹植与甄宓的关系,结局又殊途同归。
其次,由诗词歌赋幻化出来的与女主角相关的人物称谓,连起来就成为全剧情节的线索。
甄嬛的称谓都来自于诗词歌赋。甄嬛入宫后,皇上给她的封号为“莞”,同已故纯元皇后的小名 “菀菀”同音,现任皇后就称“菀”出自王建《春词》中的诗句“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出家后的法号为“莫愁”,“莫愁”出自梁·萧衍《莫愁歌》的诗句 “洛阳女儿名莫愁”。第一个女儿小名“绾绾”,与纯元皇后的 “莞莞”近音,“绾绾”则化用自晁采《子夜歌十八首》“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的诗意,希望长发绾君心,以期女儿能挽住皇上的心,得到皇上的宠爱。第二个女儿封号“灵犀”,源自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沈眉庄临死时给自己的女儿起名静和,甄嬛解释说是取“温和从容,岁月静好”之意,名字取义《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
从这条线上,可以看出甄嬛一生的命运。她本无意入宫,却因为诗书精通,引起了皇上的关注,细看了容貌,终被选入宫。“莞”的封号,隐含着她得到皇帝宠爱的潜在条件是与纯元皇后相似,所以地位不断上升,一路由莞贵人、莞嫔做到莞贵嫔。皇上梦中的一声“菀菀”,曾令她心生怀疑,因为皇上无人处总喊她“嬛嬛”,为之后剧情埋下伏笔。她看到皇上为怀念纯元写下的文字“莞莞类卿,但除却巫山非云也”,终于明白自己当了纯元替身的事实,万念俱灰,自请出宫修行。但为了保护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周全,她特为其取小名“绾绾”,以期皇上能爱屋及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照顾。而自己“莫愁”的法号,开始了在宫外修行的愁苦日子;“灵犀”正是她和允礼爱的结晶,本为了纪念自己与王爷允礼心有灵犀、两情相悦的那一段神仙般的人间生活;“静和”预示着已经成了她在宫中生活不可实现的期望,这只好在子女的身上得以实现。
最后,有关《长相思》的诗词歌赋是贯穿全剧的情感线索。皇上把长相思琴赏赐给甄嬛,而果郡王却有长相守的笛子。在皇上和甄嬛卿卿我我的时候,果郡王长相守的笛子却为他所爱的人演奏着《惊鸿舞》和《凤凰》。当甄嬛小产失宠时,却又听见了果郡王笛子吹奏的《长相思》。当甄嬛斗败华妃,遭了皇后的暗算,彻底对情爱绝望和皇帝决裂时,只带走了长相思琴,在修行时恰遇琴的旧主人舒太妃。长相思琴、长相守笛、长相思诗终于在凌云峰完美地和鸣。故事的最后,所爱的人已经被皇上毒死,长相守成为一种奢望,只有他们的儿子吟诵着《古诗十九首》中“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的诗句,完成了长相思的主题曲。总之,全剧描写了三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白头到老的长相思故事,前有先皇和舒太妃的长相思,中有皇帝和纯元的长相思,今有王爷和甄嬛的长相思。由李白的两首《长相思》和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把他们连接起来。
综上所述,电视剧《甄嬛传》引用的众多诗词歌赋,虽然皆不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诗篇,却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相当完美地和情节融合在一起,引发或者推进了故事情节,和故事情节虚实相生,有些甚至成为故事发展的骨架或者线索,增加了剧作的审美意蕴,提高了剧作的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甄嬛传》掀古典热:“甄嬛古诗词大全”成热帖[DB\OL]http://.cn.2012-04-19.16:19.
1、我从不忘记活着本身就是乐趣。——佚名
2、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蒙田
3、动则生,静则乐。——杨万里
4、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6、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8、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9、人生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11、芸芸众生,孰不爱生 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2、人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
13、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14、我们不能坐等令逸乐盗取我们的生命!——林肯
15、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佚名
16、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1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8、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
19、今天就是生命——卡耐基
20、生命由种种经验而千锤百炼。——蒙森
21、没有人能平安无事度过一生。——埃斯库罗斯
22、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3、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24、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25、在坎坷的生命里,我们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觉。——贝纳文特
26、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中国)郭沫若
27、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佚名
28、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29、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30、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32、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33、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3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35、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37、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38、只要愿意去做,人无所不通。——艾略特
39、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40、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杜伽尔
41、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曼杰
42、人生似朝菌。——寒山
4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4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45、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维斯冠
4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47、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4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49、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诗人]吕凯特
50、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5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2、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5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54、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55、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56、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57、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实笃
58、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比起幸福,不幸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
59、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60、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61、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62、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6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64、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爱迪生
65、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狄斯累利
66、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67、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陆机
68、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69、生命是一支织梭。——莎士比亚
70、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71、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72、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73、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摘自:名言名句大全
74、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75、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德莱塞
7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77、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78、生命靠许多分歧的问题维持下去,这些问题不能不“与生俱存”,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解决。——舒美赫
79、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80、人的一生,应当像这美丽的花,自己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杨沫
81、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
82、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8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8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85、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86、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莫泊桑
87、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88、生命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89、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90、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1、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9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9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宋)李清照
94、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96、我最喜欢的是生命有种种经验而千锤百炼。——蒙森
97、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98、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
99、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10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01、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佚名
102、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北宋)欧阳修
103、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肖楚女
104、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罗曼`罗兰
105、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06、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泰伦提乌斯
10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108、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沈从文
10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3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3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3、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3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3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3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4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4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4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4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4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5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5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5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5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7、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58、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6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王安石
6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6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6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6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6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7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7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8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81、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8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8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8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8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6、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8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8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8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9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91、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9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9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9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96、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97、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9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9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0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01、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0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10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10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0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10、《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1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1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1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15、学无止境。——荀子
11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18、玩物丧志。——书经
119、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2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2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12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24、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12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26、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2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1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30、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3、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13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13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3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13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3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14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14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4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宋人所谓“晚唐”,其时间范围基本指从咸通元年至唐亡;所谓“晚唐体”,本指唐末(咸通以后)诗歌的时代风格,体裁形式主要为七绝和五律,至宋末元初又特指贾岛姚合及永嘉四灵的五律诗。“晚唐体”的总体取径倾向是轻快有味,具体包括:重苦吟锻炼和造语成就;不用典故;擅长写景咏物,高者清深闲雅,下者清浅纤微。唐末诗坛是一个以“晚唐体”为主体风格的多样化组合。晚唐体诗人师法广泛,尤重学习贾岛诗平淡中见兴味。“晚唐体”阴影笼罩有宋诗坛三百年,许多宋人对于“晚唐诗”口头上痛砭,创作上模仿。
【关键词】 晚唐体/唐末/时代风格
一 问题的提出
“晚唐”、“晚唐诗”、“晚唐体”,是宋人提出来的诗学术语,它不仅与我们对唐诗史貌、唐诗分期及风格流派的认识息息相关,也与整个宋代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人喜谈唐诗,提出“唐初”、“盛唐”、“中唐”、“晚唐”等术语,有趣的是,他们特别关注的是“晚唐”这一时段,最早提出的术语是“晚唐”,议论最多的也是“晚唐”而不是“盛唐”或其他,可见,有宋一代的文人们对“晚唐”确是情有独钟。厘清“晚唐体”的来龙去脉无疑对我们深入研究唐宋诗史与诗学至关重要。
何谓“晚唐体”?其本真意涵所指为何种体格风貌?对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学界一直没有可靠的结论。元代以后很少有人提及“晚唐体”,当今一些文学史著作或论文大都是在论述宋诗的时候谈到“晚唐体”,多将其归结为贾岛姚合诗风或宋代学习贾岛姚合诗风者的诗体①,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等工具书亦如是说,也有学者认为“晚唐体”是指贾、姚的五律和许浑的七律②,唯有赵昌平先生解释为“指唐季沿而至于宋初之轻纤诗风”③。这些概括孰是孰非,各自有多少根据?
由于贾、姚是典型的元和诗人,将贾、姚诗称为“晚唐体”,与现行的唐诗分期概念抵牾。于是,有学者就这样解释:“宋人将唐诗大略分为初盛晚三期,而将中唐并入晚唐”④,“当时人所谓‘晚唐’是个模糊的概念,基本上也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唐’(例如贾岛)”⑤。问题是,这样概括宋人的观点,符合事实吗?为什么真正生活在晚唐的温、李、杜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却不属于“晚唐体”作家?有学者以贾岛、姚合皆卒于晚唐会昌年间为由,正式在权威性《文学史》教材里将贾岛、姚合列在晚唐诗人中叙述(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种做法会不会带来不必要的学术混乱?譬如白居易去世比贾、姚还晚几年,刘禹锡亦卒于晚唐会昌年间,也可划入晚唐吗?
为揭开“晚唐体”的神秘面纱,本文首先厘清宋人所谓“晚唐”一语的时间意涵和“晚唐体”的艺术风格意涵及其指称流变,其次,正面研究唐代“晚唐体”作家的师法渊源和创作特征,最后讨论“晚唐体”与五代诗及宋诗的关系。
二 宋人所谓“晚唐”——“晚唐体”的时间内涵
在“晚唐”一词没有出现之前,宋初已频繁使用“唐末”和“唐季”。而最早指明“唐季”时间范围的是王禹偁。其《画纪》云:“唐季以来,为人臣者,此礼(指祭祖之礼)尽废。”又其《送孙何序》曰:“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可见王禹偁所批评的“唐季”指咸通后(860年以后),初步规范了后来晚唐的时间内涵。到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首先使用了“唐之晚年”一语: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如周朴者……
其所谓“唐之晚年”的时间意涵,我们可从所举诗人周朴得知,周朴是活动在唐末(咸通以后)的苦吟诗人,因骂黄巢为贼,被黄巢所杀。
欧阳修的门人刘攽(1023—1089)在其《中山诗话》中将欧阳修的“唐之晚年”缩简为“晚唐”,最早使用“晚唐”一语:
鞠,皮为之,实以毛,蹙蹋而戏。晚唐已不同矣。归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足未休。”
其“晚唐”的时间内涵与欧阳修所谓的“唐之晚年”一致,因其所举作家是皮日休,也是典型的唐末(咸通以后)诗人。其后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中有四处提到“晚唐”一词,所指均为唐末军阀混战时代,如其中较有名的一条言论先说杨大年竟不知道《比红儿诗》的作者是罗虬,紧接着来一通议论:
晚唐士人,专以小诗著名,而读书灭裂。(卷一四)
其所谓“以小诗著名”而又读书灭裂(粗糙)的,正是唐末乱世中像罗虬这样的一批诗人。
北宋蔡居厚《诗史》中有两条论晚唐诗,“晚唐诗尚切对”条曰:
晚唐诗句尚切对,然气韵甚卑。郑棨《山居》云:“童子病归去,鹿儿寒入来。”自谓铢两轻重不差。有人作《梅花》云:“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晓来天。”对属虽偏,亦有佳处。所举晚唐作家为郑棨,还有《梅花》诗的作者崔橹,皆典型的咸通以后诗人。又一条曰:
晚唐人诗多小巧,无气味……崔鲁……张林……
所谓“晚唐诗人”崔鲁(橹)、张林,也是唐末人。
蔡启《蔡宽夫诗话》中也有两条谈到“晚唐”。“晚唐诗格”条曰:
唐末五代,流俗以诗自名者,多好妄立格法。……大抵皆宗贾岛辈,谓之“贾岛格”。
标题称“晚唐诗格”,内容称“唐末五代”,显然是将“晚唐”混同于“唐末五代”,可见在他意识中的“晚唐”是专指唐朝衰亡的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蔡启首次将“晚唐诗格”称为“贾岛格”。这条言论为南宋末期人将“晚唐体”等同于“贾姚体”埋下了伏笔。
北宋杨龟山论唐诗之“变”,首次分唐诗为盛唐、中唐、晚唐三期,合五代为四期:
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⑥ 杨龟山所谓的“盛唐”、“中唐”、“晚唐”之时段难以从文意上明确判断,但“晚唐”之不含“中唐”明矣。
南宋初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评“晚唐诗”曰:
唐诗自咸通而下,不足观矣。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气丧而语偷,声繁而调急……余故尽取晚唐之作,庶知律诗末伎,初若虚文,可以知治之盛衰。
其所谓“尽取晚唐之作”,明指“自咸通而下”的所有诗作。可见“晚唐”一语的时间范围在计有功这里再次得到了确指。
宋人对“晚唐”议论最多的要数杨万里了。他所夸赞称许过的“晚唐诸子”,写专文(诗)褒扬的共有陆龟蒙、吴融、黄滔、李咸用、崔道融、于、刘驾等七人,全是咸通以后人。
洪迈《容斋随笔》卷七有一条曰:“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薛能于广明元年黄巢乱中被人杀害,也属于咸通以后诗人。《容斋四笔》有一条曰:“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如吴融、徐寅诸人是也。黄滔字文江,亦以此擅名。”所言“晚唐士人”也是举吴融、徐寅、黄滔三个典型的唐末作家为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二有“晚唐诗人”一条,所举作家为韩偓、司空图、罗隐三人,皆唐末名家。
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话相当明确地指明了“晚唐体”的时间范围:
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故体成而唐祚亦尽。
所言“体成而唐祚亦尽”就明显地将时间范围定位在“唐末”。
南宋后期,谈论“晚唐”最多的是刘克庄(1187—1269),他首次把唐诗分成“盛唐体”、“中唐体”、“晚唐体”三体:
昔人有言,唐文三变,诗然,亦故有盛唐、中唐、晚唐之体。晚唐且不可废,奈何详汴都而略江左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
刘克庄的这则重要材料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他也是和杨龟山一样从诗“变”的角度来划分盛、中、晚三“体”的,他所谓的“晚唐体”主要是风格概念,但既与“中唐体”并列,可见在他这里也绝不是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唐”。
与刘克庄同时而稍后的大诗论家严羽,批评“晚唐体”的言论也有不少,其时间界定渐趋淡化,风格意涵尤为突出,他的意见对元明清人影响颇大。《沧浪诗话·诗体》依时段先后将唐诗分为五体:“依时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本朝体。”严羽没有像杨龟山、刘克庄、俞文豹那样标出“中唐”,但比他们分得更细。严羽在前四体及本朝体的每体下附有小字说明具体时段,惟独“晚唐体”未作解说,盖因“晚唐”时段在宋人早已有约定俗成的认知。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严羽“依时而论”将“晚唐体”列于“元和体”之后,可见有的学者所谓“宋人将唐诗大略分为初盛晚三期,而将中唐并入晚唐”等概括在严羽这里也行不通;其二,有人据此认为严羽的“晚唐体”的时段应是长庆以后至唐末,未免武断,因为根据其他各体下的小字说明可知,各体在时段上也不是直接相连的。何况他的“晚唐体”同时也是风格术语。
到了宋末元初,陈著、方回等人更多地将“晚唐体”作为一种风格或诗体名称来使用。他们时常将贾岛姚合、南宋四灵甚至宋初九僧等人直截说成“晚唐”或“晚唐体”,可见,“晚唐”在方回那里时间界域已经完全淡化,成为泛风格术语。到杨士弘《唐音》,干脆从时间上明确地将“元和”列为晚唐,到明高棅《唐诗品汇》则又因袭杨士弘《唐音》之说,在《总叙》、《五古叙目》、《七古叙目》中都将“元和”归入晚唐(高氏有时也将“元和”划入中唐)。直到胡应麟和徐师曾以后才又将“元和”复归中唐。
另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有一条重要材料,常为学者征引来说明北宋人将孟郊贾岛定为“晚唐”诗人,实际是讹传误引⑦。
综上所述,宋人所谓“晚唐”的时间范围,由王禹偁、欧阳修和刘攽所开创确定,大体指所谓的“唐末”(咸通以后),到南宋末期,当“晚唐”普遍作为一种风格或诗体含义使用时,又时常包括“晚唐体”的祖师贾岛姚合,甚至包括宋初九僧以及南宋四灵。但在有宋绝大多数时间和场合里,“晚唐”一词的时间范围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唐朝末年的大约四五十年时间,约从懿宗咸通元年(860)直至唐亡(907),与今天所谓的“晚唐”代表作家活动的时代(晚唐前期)有所不同。今天文学史上所说的“晚唐”的代表作家,像杜牧(卒于852)、李商隐(卒于858)、张祜(卒于854)、许浑(卒于858)、赵嘏(卒于852)、温庭筠(卒于866)、段成式(卒于863)、刘得仁(卒于860)等,基本上都不在宋人所谓“晚唐”的范围之内。宋人所谓“晚唐”为什么多指懿宗咸通以后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从唐祚兴衰上看,唐王朝真正不可收拾的衰世就是从懿宗咸通开始的,这一点史有明载;再从诗歌兴衰上看,懿宗咸通以后,杜、李、许、温等诗坛大家相继辞世,唐末最后五十年诗坛上没有大家出现,总体上似呈衰落之势,不过仍然名家辈出,创新不断,而整体诗风又与温、李、杜时期明显不同,可以称为“后三大家时代”,抑或皈依贾岛的时代。至于有宋一代文人为什么对于“晚唐”这个名词、这一时期如此热衷,对这一时代的诗人诗作诗风赋予这么大的关注和这么长时间的讨论?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与“晚唐”时间内涵息息相关的是宋人对唐诗的分期问题。严格说来,我们今天所谓的“四唐说”在宋代确未成熟。但是,宋人论诗每每提及“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术语,特别是杨龟山、刘克庄二人都明确提出过“三唐说”,可惜长期被人们忽视。如果再加上严羽的“唐初体”概念,那么“四唐说”在宋代也已粗具雏形。
三 “晚唐体”的艺术风格内涵及其指称流变
大约到北宋中期,“晚唐”一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含义便开始初步确立,并逐步成为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批评术语。严沧浪云:“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那么,“晚唐体”到底是一副什么“言语”呢?我们还是先研究一下宋人有关“晚唐体”艺术特色的论述。
北宋人对“晚唐诗”的认识。北宋评论“晚唐诗”最早而且影响很大的就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二则: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
“晚唐诗”给欧阳修印象最深的特点是“务以精意为高”、“极有意思”,“精意”即精深的意旨,与“意思”相近。其次就是“极其雕琢”,即通过“月锻季炼”的苦吟以求语句之工,“意思”之深。除了这两个特点外,从所引的几联佳句中还可看出“晚唐诗”的其他特色:偏重写景,不用典故,力求通俗。欧阳修所评的“晚唐诗”即唐末诗,以周朴为代表,虽然欧阳修把杜荀鹤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误记为周朴的诗,但杜荀鹤也是唐末诗人。
苏轼对“晚唐诗”有褒有贬,他不满王安石诗的“晚唐气味”,但又多次称赞过司空图的“高雅”,还有吴融、韩偓等人的“造语成就”:
荆公暮年诗,始有合处。五字最胜,二韵小诗次之,七言诗终有晚唐气味。(苏轼《书荆公暮年诗》)
东坡尝谓余云:“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如蚕作茧,不留罅隙,吴子华、韩致光所以独高于唐末也。”(《姑溪题跋·跋吴思道诗》)
苏轼所谓“晚唐气味”显然是风格批评,大抵着眼于气格卑弱。东坡所称赞的以吴融、韩偓为代表的晚唐诗“造语成就”,应指语言运用不因袭模仿,经反复锤炼而富有创新性和个人特色。北宋末的吴可继承了东坡的评论,其《藏海诗话》云:“唐末人诗,虽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然造语成就,今人诗多造语不成。”
与苏轼不同,黄庭坚处处极贬“晚唐诗”之卑俗,如《与赵伯充》曰:
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山谷老人刀笔》卷四)
苏黄贬低晚唐诗的言论,大抵都是从气格卑弱、俗而不雅两个方面着眼。黄庭坚更把“晚唐诸人”与老杜对立,说“晚唐诸人”本身就属于“作法于凉”,而学“晚唐”的宋人就是“作法于贪”了(典出《左传·昭公四年》)。这就为南宋江西派与晚唐派的对立定下了基调。
联系上引《梦溪笔谈》、《诗史》、《蔡宽夫诗话》,可知北宋人对“晚唐诗”艺术特色的认识是,“晚唐诗”是唐末富有“精意”的近体“小诗”,“造语成就”突出,主要不足是“气弱格卑”,“晚唐诗”的主要师法对象是贾岛,所以有人称之为“贾岛格”。
南宋前期人对“晚唐诗”的两极评价。南宋初年的计有功是宋人中以治乱盛衰、风雅正变观念论“晚唐诗”的典型代表,从上引《唐诗纪事》对咸通以后诗的评语看,“晚唐诗”就是“乱世之音”和“亡国之音”,因而毫不足观。这种将社会治乱与文学盛衰同步的观念,对近千年的唐诗研究影响至为深远。
南宋前期,对“晚唐诗”称赞最多且最有发明的要数杨万里。杨万里的第一个发明是提出了著名的“晚唐异味说”:
笠泽诗名千载香,一回一读断人肠。晚唐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唐。(《读笠泽丛书三绝》其一)
君家子华翰林老……晚唐异味今谁嗜?耳孙下笔参差是。(《跋吴箕秀才》)杨万里将陆龟蒙和吴融作为“晚唐异味”的突出代表。那么“晚唐异味”到底作何理解呢?我们看他的以下解释:
而晚唐诸子虽乏二子(指李杜)之雄浑,然好色而不,怨悱而不乱,犹有国风小雅之遗音。无他,专门以诗赋取士而已。诗又其专门者也,故夫人而能工之也。……属联切而不束,词气肆而不荡,婉而庄,丽而不浮,骎骎乎晚唐之味矣。(《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
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昔者暴公赞苏公,而苏公刺之……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颐庵诗稿序》)
“晚唐异味”首先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的“属联切而不束,词气肆而不荡,婉而庄,丽而不浮”,即偶对工切而不生硬拘束,语言流畅而不流荡,婉丽而又庄重、不肤浅,颇似唐末司空图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其次,杨万里将“晚唐异味”比作喝茶的感觉,先苦而后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像《小雅·何人斯》苏公刺暴公那样的含蓄讽刺特色。其议论超绝,识见高明,直追司空图,非当时论者可比。总之,杨万里的“晚唐异味”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晚唐诗的高度评价。他认为王安石真正学到了“晚唐异味”。
杨万里的第二个发明就是《黄御史集序》所提出的“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论。《黄御史集序》盛赞黄滔之诗代表晚唐的“锻炼之工”,对当时批评晚唐诗“锻炼之工”的人予以嘲讽,认为晚唐诗的“锻炼之工”是空前绝后的,字字如珠玑。其《唐李推官披沙集序》在列举李咸用的许多名言佳句之后认为,那些不相信晚唐有许多作诗高手的人,就如同曹丕不相信真的有火浣布(石棉)一样见识短浅;那些批评晚唐诗艺术水平不高的人,就如同桓玄所讽刺过的那些将“哀家梨”蒸着吃的人。杨万里把“晚唐体”看作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从体裁上说,杨万里所学所论的晚唐体主要是唐末七绝。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杨万里的好友陆游却对“晚唐诗”极其鄙视,他不满晚唐诗的气弱格卑:“陵迟至元白,固已可愤激。及观晚唐作,令人欲焚笔。”(《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示之》)又不满晚唐诗的苦吟作风:“晚唐诸人战虽鏖,眼暗头白真徒劳。”(《记梦》)但总体鄙视中也有个别称赞,如他赞“晚唐体”诗人李咸用“唐有李推官,以诗名当代……清新警迈,极锻炼之妙”(《宣城李虞部诗序》),又高度称赞陆龟蒙(详后文)。
南宋中后期对“晚唐体”的讨论。最先使用“晚唐体”一语的是韩元吉之子韩淲(1159—1224),他仰慕同乡前辈诗人杨万里,尝选唐人绝句,“惟取中正温厚,闲雅平易”(《四溟诗话》),他以《晚唐体》为题作七绝曰:“一撮新愁懒放眉,小庭疏树晚凉低。牵牛织女明河外,纵有诗成无处题。”(《涧泉集》卷一六)显然以风格闲雅、构思新巧、格律精严的七绝体为“晚唐体”。
对“晚唐体”论述最详细的要数刘克庄和俞文豹。刘克庄多次提到“晚唐体”,而集中发表自己对“晚唐体”批评的是其《韩隐君诗序》:
古诗出于性情,发必善;今诗出于记问,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于是张籍、王建辈稍束起书袋,铲去繁缛,趋于切近。世喜其简便,竞起效颦,遂为“晚唐体”,益下,去古益远。岂非资书以为诗失之腐,捐书以为诗失之野欤?(《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六)
这段话明确指出“晚唐体”是“效颦”张籍、王建的不用典故、趋于“切近”的诗风。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刘克庄小传》中说:“他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就也在晚唐体那种轻快的诗里大掉书袋,填嵌典故成语,组织为小巧的对偶。”
俞文豹对“晚唐体”描述更详,《吹剑录》(作于1243年)曰:
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士生斯时,无他事业,精神伎俩,悉见于诗。局促于一题,拘挛于律切,风容色泽,清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长章大篇之雄伟,或歌或行之豪放,则无此力量矣。故体成而唐祚尽矣,盖文章之正气竭矣。今不为中唐全盛之体,而为晚唐哀思之音,岂习矣而不察耶?
又《吹剑三录》曰:
近世诗人攻“晚唐体”,句语轻清而意趣深远,则谓之作家诗;饾饤故事,语涩而旨近,则谓之秀才诗。
俞文豹第一段话批评“晚唐体”的一些缺点:气象衰飒,气弱格卑;题材狭窄,偏重描写景物和细小事物;注重音律对偶,篇幅短小;风格清浅。第二段话指出宋人模仿“晚唐体”较成功的,其特点为“句语轻清而意趣深远”;失败的,其特点是“饾饤故事,语涩而旨近”,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的刘克庄诗。
其他称赞“晚唐体”的还有陈必复(1180—?)、徐鹿卿(1189—1252):
予爱晚唐诸子,其诗清深闲雅,如幽人野士,冲淡自赏。(陈必复《山居存稿序》)
若夫五谷以主之,多品以佐之,则又在吾心自为持衡。少陵,五谷也;晚唐,多品也。学诗,调味者也;评诗,知味者也。(徐鹿卿《跋杜子野小山诗》)
徐鹿卿从“味”的角度为晚唐诗辩护,不仅强调“晚唐诗”有“味”,而且指出晚唐诗的“多品”,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晚唐”诗坛风格流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金朝元好问(1190—1257)也谈到过“晚唐体”。其所编《中州集》卷四评刘昂曰:
昂天资警悟,律赋自成一家,轻便巧丽,为场屋捷法。作诗得“晚唐体”,尤工绝句,往往脍炙人口。
可见金朝人所体认的“晚唐体”也是指绝句。
“晚唐体”有时也径称“唐体”,如元萨都剌有两句很有名的诗:“人传绝句工唐体,自恐前身是薛能。”(《寄马昂夫总管》)所言“唐体”即“晚唐体”,以薛能的“绝句”为代表。薛能的七绝在唐末颇为有名,与其好友李频的五律互相辉映。宋末元初吕师仲为李频《梨岳诗集》作序曰:“李刺史,晚唐时诗成‘晚唐体’,板行于世,莫不嘉尚。”(见四部丛刊《梨岳诗集》)
南宋后期的“四灵”,学“晚唐诗”取法乎上,专学“晚唐体”的祖师贾岛、姚合的五律,一时号为“唐宗”,不过当时的叶适(叶适从未提到“晚唐”一词)、刘克庄等人也并未将其与“晚唐体”直截挂钩,但到南宋末期,诗坛学习、追随“四灵”的诗人增多,有人开始将贾岛姚合及“四灵”诗都称为“晚唐体”了。如陈振孙(?—1262)《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曰:“永嘉四灵,皆为晚唐体者也。”陈著(1214—1297)《题白珽诗》曰:“诗难言也。今之人言之易,悉以诗自娱,曰‘晚唐体’,而四灵为有名。”又《史景正诗序》曰:“今之天下皆浸于四灵,自谓晚唐体,浮漓极矣。”(《本堂集》卷三八、卷四四)到元初方回,不仅径称“四灵”、贾姚为“晚唐体”,甚至把宋初九僧诗也称为“晚唐体”。
综上所述,宋人所谓“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明确提到的有周朴、郑谷、陆龟蒙、吴融、黄滔、李咸用、薛能、李频、崔橹、司空图、陈陶、马戴、薛逢等人;其体裁形式是近体“小诗”,主要为七绝和五律,早期的“晚唐体”或“晚唐诗”多指七绝,南宋末期人侧重于指五律;其主要艺术特色有:1. 重苦吟锻炼之工和造语成就;2. 不用典故;3. 擅长写景咏物,其高者富有“精意”和“兴味”,风格清深闲雅;其下者气弱格卑,风格清浅纤微。宋人概括的这些特点确实是晚唐后期即唐末大多数诗人的总体创作倾向,属于时代性特征。“清深闲雅”是很高境界,实则多数属于俗中求雅、以俗为雅。“晚唐体”作为特定指称,其内涵在有宋大部分时间里具有大致的稳定,泛指唐末诗歌的时代风格。“晚唐体”的师法对象,明确提到的有贾岛和张籍、王建,主要是贾岛,故有人称之为“贾岛格”。由于南宋后期的“永嘉四灵”专学“晚唐体”的祖师贾岛姚合的五律,尽管当时叶适等人也并未将其与“晚唐体”直截挂钩,但至宋末有人将贾岛姚合以及永嘉四灵的五律均称为“晚唐体”,至元初方回又把宋初“九僧”等人诗也称为“晚唐体”,在方回那里,“晚唐体”更多地成了宋诗某一流派的特定称呼,“其实方回所说的晚唐体已不同于宋人观念”⑧。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全面或片面地对“晚唐体”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其中基本持肯定评价者主要有欧阳修、杨万里、徐鹿卿、陈必复。这几人中,尤以杨万里为代表,他更多地看到了“晚唐”优秀作家陆龟蒙、吴融等人诗歌(尤其绝句)的杰出造诣,提出著名的“晚唐异味”说和“诗至晚唐而工”论,再加上欧阳修的“精意”论,徐鹿卿的“多品”论,陈必复的“清深闲雅”论,“晚唐体”的创造性和优秀一面已被发掘得差不多了。对“晚唐”持批评态度者在有宋一代占大多数,主要代表有黄庭坚、蔡宽夫、计有功、陆游、刘克庄、俞文豹、严羽,他们更多地看到了“晚唐体”作家平庸的一面,最不满的是“晚唐体”的气弱格卑。他们虽然口头上严厉批评,实际创作中却自觉地向“晚唐体”学习(详后文),这倒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反映了宋人对“晚唐体”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四 “晚唐体”作家的师法渊源和创作特征
“晚唐体”作家的广泛师承与取舍创新。唐末四十多年乱世中,诗人数量空前庞大,虽无像晚唐前期温李杜那样的诗坛大家出现,但名家却有数十位之多,诗坛的纷杂、热闹程度明显超过温李时代。然而,身处乱世,难以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的流派群体,大多数诗人长期四处羁旅漂泊,偶或形成短暂的小型唱和集团,如苏州的“皮陆”、张贲唱和,京兆府的“咸通十哲”、李频、薛能唱和,长安的韩偓、吴融、王涣唱和,韦庄、郑谷唱和,隐者司空图、王驾、崔道融、方干唱和,福建一带先后有张为、周朴、李咸用、黄滔、徐寅等唱和,还有“二曹”、“三罗”、“九华四俊”、“芳林十哲”等等。这些小集团都是短暂而不稳定的,不断重新分化组合,广泛师法前辈名家,个人创新求变的意识非常强烈。如“皮陆”五古学杜甫、韩愈,七律学白居易,五律学贾岛,七绝学李白、温庭筠,在融会各家的同时“努力从细琐处求全求变,在文体上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斗巧意识”⑨。再如司空图,他的五律苦吟锤炼之工极似贾岛,七绝酷似王维及大历诗,他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历赞唐代十二位诗人,其中有王维、贾岛而无张籍,讥贬元白为“都市豪估”。但五代张洎、明杨慎、清李怀民都把他列为张籍一派,宋育仁《三唐诗品》又说其诗源出于元、白,近人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又认为司空图兼学张籍、贾岛、姚合三人。可见得司空图博采众家,而其七绝又能自创清雅精工一体。所以,若强行要将唐末纷杂的诗坛严格区分家数,归属流派,是非常困难的。唐末张为写于咸通初年的《诗人主客图》曾将中晚唐诗分成六派,基本未及唐末诗人(其中少数晚唐诗人活到唐末),也不适合唐末诗坛实际,后人多有喷饭之讥。近代以来,苏雪林、陈伯海等又试图根据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唐末诗人分成五派或六派⑩,虽对我们研究唐末诗歌有便于操作的积极意义,但难免有强拉硬配、治丝而棼之嫌。由此看来,宋人以“晚唐体”来统摄唐末诗坛,取其大同,眼光不可谓不高明。
在晚唐前期众多名家中,对唐末诗坛影响最大的就是“温李”二家。然而,唐末诗人学温李却没有温李诗的典丽厚重,他们反对温李等前辈诗人对用典的偏爱。“晚唐体”不用典故的特色实际上是对“晚唐前期”温李等人诗风的某种程度的反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庭筠比李商隐更受唐末诗人的普遍接受,因温庭筠的近体律绝语言流易、韵格清拔、浅而能深(温有不少古体诗用典晦涩更甚于李),为唐末诗人普遍效法,著名诗人陆龟蒙、罗隐、韩偓、徐寅、唐求等借鉴温诗尤其自觉。然而,“晚唐体”诗人在反拨前辈晦涩典重诗风,追求浅易切近而意趣深远的风格中,更多取法乎上,最终从张籍、王建、贾岛、姚合那里找到了典范。
上引刘克庄、俞文豹给“晚唐体”下的定义就明确指出源自张籍和贾岛,到元初方回甚至衍为晚唐两派说(11)。五代诗人张洎曾高度称赞张籍的五律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词清妙而句美丽奇绝”(《项斯诗集序》)。从他对张籍的景仰中的确可以看出张籍诗风在唐末五代的影响。王建的五七言绝句也有张籍的“切近”之风,如七绝名篇《雨过山村》、《江陵道中》等皆平易浅切,尤其《宫词百首》七绝组诗在唐末五代形成模仿。
当然,对“晚唐体”影响最大的还是贾岛,蔡宽夫甚至直截把“晚唐诗格”称为“贾岛格”,闻一多先生说“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唐诗杂论·贾岛》),其实唐末五代才真正是“贾岛的时代”,共有十八人写过三十多首诗怀念与追和贾岛,这在唐末五代是绝无仅有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薛能。薛能自视很高,多次狂妄地贬抑李白和刘禹锡,其他像刘得仁是比他年长的名诗人,照样被他当面奚落,然而他却十分崇拜贾岛,称赞贾岛为“唐人独解诗”(《嘉陵驿见贾岛旧题》)。那么,唐末人是怎样认识和学习贾岛体格的呢?诗人徐寅曰:“五七言律诗,惟阆仙真作者矣:辞体若淡,理道深奥,不失讽咏,语多兴味。”(《雅道机要·叙体格》)日本丰田穰《中晚唐诗の二倾向》认为,中晚唐诗普遍的倾向为追寻诗语的新创,然主要努力方向有二:一为以韩愈为主之一派,趋向古典化;另一派则以贾岛、罗隐、杜荀鹤为主,大量使用俚俗的白话入诗(12)。他把唐末罗隐、杜荀鹤的诗风归源于贾岛,不为无见。唐末人学贾岛诗平淡中见兴味,以救当时的俚俗粗疏;多避贾岛诗之“蹇涩”,而扬贾岛诗之“精奇”。如司空图颇欣赏贾岛“时得佳致,亦足涤烦”(《与王驾评诗书》)而不满贾岛“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与李生论诗书》);唐末李洞被人认为是贾岛再世,李洞的诗风“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唐摭言》卷一),李洞的诗友僧鸾“鄙贾岛蹇涩……而云:‘我不能致思于藩篱蹄涔之间’”(《诗话总龟》前集卷八)。“冷澹闻姚监,精奇见浪仙”(齐己《还黄平素秀才卷》),贾岛诗友姚合的冷淡闲逸诗风和苦吟锻炼作风亦对唐末诗坛影响较大。颇为欧阳修欣赏的周朴佳句“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即是基本袭用姚合诗句,而“晚唐体”干将李频更深受姚合的影响。
除贾岛姚合、张籍王建外,王维、韦应物、钱起、皎然这一脉清新明快、描写景物的律绝诗,以及元白“元和体”浅切流荡的诗风对“晚唐体”也有影响。许浑也是“晚唐体”的先驱人物。最早把许浑与“晚唐体”扯到一起的是元初的方回,其《后近诗跋》曰:“永嘉水心叶氏,忽取四灵晚唐体,五言以姚合为宗,七言以许浑为宗,江湖间而无人能为古选体。”(《桐江集》卷二)今检叶适文集,没有只字提到过许浑。
“晚唐体”的创作取向和创作特征。赵昌平先生在论述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时,敏锐地指出:“晚唐体原指轻清细微诗风,为唐末总趋向。”(13) 并认为杜甫后,韩孟承其奇崛,元白大其通侻,秾丽为温李所宗,爽健由杜牧发扬,唯轻清细微一路未获充分发展,而此一路又可纠前数者过险、过丽、过俗之弊。此论洵发人所未发,惜其至今未能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晚唐体”作为时代风格,总体的取径倾向还是轻快有味,这一倾向应该可以概括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诗人,就像广义的“元和体”涵盖元和诗坛的绝大部分诗人一样。“晚唐体”作家队伍之大,作品数量之盛也是以前的“大历体”、“元和体”等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晚唐体”在五代宋初诗坛的延续性,故而“晚唐体”的创作特色尤其鲜明地突现在宋人的视野中,成为宋人的焦点话题。当然,由于唐末乱世许多小诗人趋于平庸,乐得寄生在“晚唐体”体内求活,虽极力创新,奈何所得有限。比如部分诗人走刻意求“入僻”,乃至越走越窄,部分诗人致力“清淡”以至走入“不入声相、得失、哀乐、怨欢,直以清寂景构成”(14) 的幽冷诗境。杜荀鹤、贯休、李昌符等人的部分诗歌过于俚俗,未能以俗为雅,于是《艺苑雌黄》讥杜荀鹤诗为“太公家教”,东坡讥贯休诗为“村俗之气”。但是,也有部分诗人能突破“晚唐体”的藩篱,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全面的才华,卓然名家,又不是“晚唐体”所能范围的。譬如韦庄、韩偓、罗隐、陆龟蒙、皮日休、杜荀鹤、郑谷几家都能呈现鲜明的个性和全面的创作成就。“晚唐体”诗人大都只在五律和七绝上争能斗巧,而上述几位却能各体皆工,不局限于使用某一体,尤其能在七律、长律、古体上表现出超人的功力,他们的诗集中七律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且不乏名篇,与其他众多诗人迥然有别。而司空图、吴融、薛能、李频、方干、崔涂、黄滔、唐彦谦、李咸用诸家也各具面目,也是“晚唐体”诗人中的佼佼者。所以,“总趋向”只能是时代性特征,并不能范围所有作家作品。事实上,正如徐鹿卿所说,“晚唐,多品也”,风格有多样,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可以说,唐末诗坛是一个以“晚唐体”为主体风格的多样化组合。
“晚唐体”是整个唐末的时代风格,但唐末这半个世纪诗歌又以黄巢之乱为界呈现前后阶段性特征。前期即咸通、乾符年间,诗坛最为纷杂,既有古风教化诗流行,也有继承温李的诗泛滥,还有淡泊隐逸情怀诗及讽刺诗的盛行;黄巢乱后至唐亡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诗人皆有一种淡泊避世的心态,普遍倾向于在大自然中磨砺诗艺,这时期“晚唐体”诗歌在内容上多偏重写景咏物,写生活琐事,写羁旅情怀,语言上力求通俗平易,而且求工巧和求“精意”的意识有增无减。
“晚唐体”诗人在创作上的特征就是“苦吟”。唐末五代是苦吟的时代,正如刘克庄所说“苦吟不脱晚唐诗”(《自勉》),一个诗人如果苦吟而得一两联警句传诵人口,将是无比的荣耀,并因此获得巨大的声誉,“许洞庭”、“崔鸳鸯”、“郑鹧鸪”等名号皆因其名句而得,有时甚至由一两个字来判定诗人水平高低,显示诗人锤炼之功的等级和火候。唐代众多“一字师”的故事(如郑谷、齐己、方干、李频、王贞白、任蕃等)无不出现在唐末。所以“晚唐体”在某种意义上是苦吟的产物,尤其是“晚唐体”中的五律诗。五律诗发展到唐末五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鼎盛局面,所以更加推进了苦吟风气的普遍化和极端化。绝句本来是一气呵成,无须苦吟的,它要求诗人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司空图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与李生论诗书》)正因为他们把绝句看得很难,才对五七字绝同样苦心孤诣,以求精深的意旨或“味外之旨”。唐末四十多年绝句的总数仅七绝就达三千六百首左右,超过初盛中唐及晚唐前期的总和,这无疑也与普遍苦吟的现象有关,因为“苦吟”活动本身又是一种快乐的审美鉴赏方式和抒情方式(15),所以绝句自然为最佳选择。
五 “晚唐体”与五代诗及宋诗的关系
“晚唐体”与五代诗的关系。“晚唐体”与五代诗是一脉相承的,“五代诗格”实际是“晚唐体”的延续和极端化,进一步趋向轻清细微。因为五代前期诗人大都是由唐末入五代者,五代后期诗人也都师承、因袭前代诗人,总体诗风上没有出现重大新变,除了少数诗人(如欧阳炯、冯延鲁)学白居易写讽喻诗外,大体不出“晚唐体”诗风的范围。前期的卢延让曾师薛能为诗,齐己、黄损、孙鲂曾师郑谷为诗等等不胜枚举。五代后期以南唐诗坛为重镇,而南唐诗人多以唐末诸家为圭臬,如李建勋的佳句“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实乃出自唐末司马札名篇《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郑文宝的《柳枝词》模仿韦庄《古离别》等等。南唐诗人更多地学习方干、贾岛,南唐孟宾于《碧云集序》称:“今之人只俦方干处士、贾岛长江。”
但是,由于宋人对“五代诗格”极端鄙视,刻意将其与“晚唐体”对立起来,遂造成后人对“晚唐体”连续性的怀疑。范仲淹《唐异诗序》:“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就是典型的将晚唐罗隐、薛能等人诗风与五代诗风对立起来。宋人编新旧《五代史》不列《文苑传》、《文艺传》和《儒学传》之目,可见对五代文学与文化的鄙视。欧阳修、苏轼对五代诗文恶贬甚多。如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八序》:“呜呼!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苏轼《上欧阳内翰书》:“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故严沧浪谓“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诗辨》),方回说“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显然都是故意割断宋诗与五代诗的承续关系,而不惜违背事实地说宋诗直截继承唐人。
“晚唐体”与宋诗的关系。宋初诗坛基本上笼罩在“晚唐体”的阴影之下。宋初最早的革新派诗人王禹偁在《送孙何序》及《五哀诗·高锡》中对唐末咸通至宋初的诗歌提出尖锐的批评,它从反面告诉我们咸通以来的晚唐体在宋初的影响程度。其实王禹偁也学唐末人诗,《后村诗话》指出王禹偁诗袭用唐彦谦《寒食》句“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前集卷一)。宋初诗人承五代余绪,仰慕贾岛、张籍和唐末诸子,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云:“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后人受方回的误导,以为潘阆、魏野等宋初诗人仅学姚、贾诗,其实他们特爱唐末诸人诗,如潘阆佳句“扁舟一夜炯无寐,近听潮声似哭声”(《曹娥庙》)学习司空图诗句“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淅上》),林逋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改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成(见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还有田锡、张咏等人喜学韦庄、郑谷为诗,欧阳修幼时能背诵郑谷的许多佳句。
北宋前期诗坛同样深受“晚唐体”作家的影响,尤以梅尧臣、王安石等人为最。欧阳修多次说梅尧臣诗“平淡”、“清切”,亦与晚唐体诗风相类。《沧浪诗话》亦说“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我们来看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最精彩、最为人称道的名句: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我们再看“晚唐体”诗人李中最为得意并在自己诗中反复使用的诗句:
千里梦魂迷旧业,一城砧杵捣残秋。(《海城秋夕寄怀舍弟》)
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海上从事秋日书怀》)
借鉴之痕是何等明显。与梅尧臣相比,王安石则与“晚唐体”渊源更深。杨万里多次指出王安石绝句得“晚唐异味”,王安石晚年曾将“晚唐体”重要诗人薛能的七绝名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书于窗屏间(见《观林诗话》)。王安石备受称道的名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夜直》)显系从罗隐的“春色恼人遮不得”(《春日叶秀才曲江》)脱胎而来。
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沧浪语),但东坡极喜司空图绝句,多次称赞司空图诗歌在唐末以“高雅”独标,《艇斋诗话》指出东坡“纤纤入麦黄花乱”用司空图“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黄庭坚的“作法于凉”之讥不正从反面说明当时学晚唐诗者不在少数吗?游国恩先生《论山谷诗之渊源》一文认为晚唐体苦吟之精神为山谷所继承(16),那位被人嘲笑的“闭门陈正字”简直与“晚唐”诗人难分轩轾。
北宋末诗坛亦濡染“晚唐体”之风,李之仪爱陆龟蒙绝句,拿陆龟蒙的名篇《和袭美〈春夕酒醒〉》题扇,结果此诗误入李氏《姑溪集》,诗题改作《题扇》;张文潜爱南唐郑文宝绝句,尝书其《柳枝词》(亭亭画舸),乃至《宋文鉴》将其收入张集(《五代诗话》引《艺林伐山》)。《蔡宽夫诗话》谓政和年间成都人胡归仁大量创作集句诗,“亦自精密”,但“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诗”。
“南宋诗流之不墨守江西派者,莫不濡染晚唐”(17)。杨万里的“诚斋体”与“晚唐体”的特殊关系毋须赘言。钱锺书先生说,陆游虽然“时时作乔做衙态,诃斥晚唐”,其实在创作上努力学习晚唐体,陆游的诗与晚唐诗人“格调皆极相似”,“其鄙夷晚唐,乃违心作高论耳”(18),并举陆游佳句“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到严州十五晦朔》)酷似司空图名句“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退栖》),陆游的“世外乾坤大,林间日月迟”(《书房杂书》)似杜荀鹤名句“日月浮生外,乾坤大醉间”(《送九华道士游茅山》),陆游的“胆怯沽官酿,瞳昏读监书”(《荷锄》)似杜荀鹤“欺春只爱和醅酒,讳老犹看夹注书”(《戏题王处士书斋》),陆游的“满身花影醉索扶”(《成都行》)基本袭用陆龟蒙名句“满身花影倩人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宋人对于“晚唐”诗有一个奇怪的态度,即口头批评甚厉,实际暗暗模仿,梅尧臣、陆游、刘克庄等人就比较典型。而宋金诗坛兴起一股“陆龟蒙热”则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现象,李纲、王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楼钥、姜夔、叶茵、元好问等都曾作诗追慕或追和陆龟蒙,陆游甚至自号“笠泽翁”、“甫里翁”。至于南宋中后期的“四灵”主要学习贾、姚五律诗,被宋末人特称为“晚唐体”,不是本文讨论重点。但“江湖诗派”如姜夔、韩淲、戴复古、叶绍翁、陈必复、徐鹿卿等人则尤好学唐末诸子诗,最典型例子如叶绍翁《游园不值》的经典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实乃袭自“晚唐体”诗人吴融咏杏花诗句“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途中见杏花》)。
注释:
①如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在论述宋初三个诗派的时候说:“其中继承晚唐,推崇贾岛等人的,可称晚唐派。”(第10页)他如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黄亦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张海鸥《宋诗“晚唐体”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等等。
②如葛晓音《〈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序》说:“‘晚唐体’的概念历来比较笼统含混,一般指姚、贾的五律和许浑的七律。”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观点亦同。
③见罗洛主编《诗学大辞典·中国诗歌卷》“晚唐体”词条,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④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第11页。
⑤莫砺锋《推陈出新的宋诗》,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⑥〔元〕王构《修辞鉴衡》引《龟山诗话》,今本《龟山集》(含《语录》)不见这段文字。
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孟东野贾浪仙”条曰:“张文潜云: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苕溪》谓引张耒之言,今检张耒文集,无此言。原来,所谓“张文潜云”以下一大段话实际抄自欧阳修《试笔·郊岛诗穷》(《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三),仅有少量文字出入。不过,欧阳修原文开头只言“唐之诗人类多穷士”,并无“晚年”二字。《苕溪》中多出“晚年”二字,盖是将《六一诗话》中“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一条与“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一条错窜在一起。再考所引贾岛《朝饥》诗,欧阳修所引文字无误,而《苕溪》所引有几处文字错误。故“晚年”二字应是后人传刻之衍文。
⑧赵昌平《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⑨李福标《皮陆唱和的心理分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
⑩见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陈伯海《宏观世界话玉溪》,《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方回《瀛奎律髓》卷二曰:“张洎序项斯诗,谓朱庆余……任藩、陈标、章孝标、司空图……此张籍之派也;姚合、李洞、方干而下,贾岛之派也。”(朱庆余《早梅》诗批)一些学者误将晚唐两派说归于杨慎的发明。
(12)转引自黄奕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第61页。
(13)赵昌平《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
(14)李诇《颜上人集序》,《全唐文》卷八二九。
(15)参拙文《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16)《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