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教学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基础

时间:2023-06-01 09:3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数学教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数学教学基础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 实效性 教学实践

一、数学教学对职校生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生产和建设几乎都离不开数学应用,因此,学好数学,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有几分道理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在职业中学的课程中仍然作为重点科目。因为数学是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工具,为职校生未来的继续教育的提供了强力动力。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直接关系职校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高低,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职校生的数学能力,使得他们运用数学工具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也为未来继续学习打好数学基础。

二、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的措施

数学教育教学是职业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中学的在校生一般数学成绩较差,数学能力较低。这是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且职业中学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专业课偏低,因此也没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结合种种原因和教学实践,我提出几点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一)正视数学能力对职校生的重要作用,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教学之所以成效较低,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数学教育对于提高职校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数学教学的基础作用,肯定数学的工具性和教育性,向学生宣传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数学学习,将数学学习作为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辅助。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课;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运用数学思维和能力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和运用。只有正视数学能力对职校生的重要作用,才能引起师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情感关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其实,数学的学习并不难,每一位热爱数学的学生都能学好它。职校生之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并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他们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努力。职校生以前初中的数学成绩较差,可能是因为初中阶段被划入学校的慢班,不受重视,师资较差,同时缺乏教师关怀和指导,因此不重视数学学习,导致数学成绩较差。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数学潜力,对学生施以适当的情感关怀,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数学能力的机会,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数学。通过持续的情感关怀和表扬、鼓励行为,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

(三)重视基础,开展补课。数学是最重视基础的学科,如果基础不扎实,很容易在解决简单的问题上陷入僵局。因此,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职校生的数学基础。职校生由于初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差,虽然职业中学的数学课程相对于高中已经比较简单,但对他们而言仍然有一定难度。如果初中数学没有打好基础,很难更上一层楼,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但教师又不能将所有初中的数学知识重新教一遍。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补课。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期的开始,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复习已学的数学知识,对初中是数学知识做一个知识体系的总结,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以习题为主,要求学生用课后时间解答,驱使学生自己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习题,判断学生的数学水平,对于基础差到无法跟上新课学习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集合学生进行强化补课。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对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益处。

(四)组建数学小组,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学生,数学能力参差不齐,而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无法跟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两头带中间,以优等生带后进生,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成绩层次有高有低,人数和成绩分布均匀,才能以两头带中间,以优秀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时,分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相处融洽,当学生之间出现不合引发矛盾时,要及时调解,免得影响学习效率。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数学教学方法,创设数学应用课程。数学学习并非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实用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介绍教学内容,则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难懂,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应用课程,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联系起来,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凸显数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重视数学学习和应用。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提高职校生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有重要意义。希望职业中学重视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上述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字:素质教育;职业中学;数学教学

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倡导下,数学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一门必修文化基础课,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是职业中学学生对学好专业理论课与提高专业技能所必须的。但大多数职业中学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因为职业中学主要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而忽视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因此,如何培养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水平,这成为职业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人类的生活生产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也已经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职业中学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数学能力的运用就更为重要。而在现在的许多职业学校中,对数学并不重视,数学教学没有创新性,没有适合职业中学学生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实施职业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的。

二、职业中学在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数学课程特点导致职业中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不同于语文等课程,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极强的科目。数学中的抽象形式、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等,都是极具难度性的概念。在客观生活中更是充满辩证、抽象思维。因此,对于职业中学学生来说,数学只会给他们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并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基础差

职业中学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不同的。普通高中教育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和选送人才,而职业中学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生产、劳动技能和企业提供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它们的培养教育目标不同。职业中学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缺乏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旷课打架等,都极大地影响了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进程。

目前职业中学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实现对职业中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改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效率低的现状。

三、职业中学中实施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改革数学教学观念

数学学科知识对提高人们智力和发展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数学能力将基础知识运用到数学实际问题中。职业中学的学历较低,针对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无法满足,而且更多的学生接受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些都要求职业中学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消除职业中学学生惧怕数学的心理

首先教师要有耐心,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渴望帮助和耐心辅导, 除了课内指导外,课外也要主动地去接近和了解学生;其次,要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再次,对惧怕考试的学生,要更新他们的观念,引导和帮助他们,不要急于否定他们,让学生多参与,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解决数学问题,就要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数学应用为主,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也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征,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和理解力。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数学开放性问题越来越多,开放性教学也被提出并逐渐开展,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开放性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到一个高度。但由于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地引入数学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结束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职业中学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动力。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特点,设计出独特的个性化教学手段和教学风格,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参考文献:

[1] 李曙光.素质教育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1):248.

[2] 刘榕兰.素质教育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1.

第3篇

我国基础数学教育已进入实施新课程标准阶段。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中学数学教师自主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中学数学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学数学教学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这些挑战,保障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与推进。

2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四年多的教育实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些了解,而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还有许多不适之处。于是根据我国学者多年来在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个人的体会,总结出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延续应试教育的旧理念

“应试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病,尤其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这一现象更是严重。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内容,强调复杂的数学技巧和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平时不重视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本质,考试前夕加班加点的突击复习,考场上只想着怎样抄出令家长满意的成绩。试想这种教学理念,以及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如何能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

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内容上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密,即使新课标中删除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忘给补回去,造成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自然联系。造成学生只善于做常规题,而与日常事务、日常生活联系的应用意识差,动手能力弱。

2.3 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方式上,“满堂灌”的现象依然突出,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互相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够。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学主要还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枯燥地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完成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4 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通常只是教师或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往往只是结果,方式是以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考虑,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知水平的发展等等。总之,对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这既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挥,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不能把“以学生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成为信息交换的平台。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活动中一切合理的挫折和失败,并将这些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3.2 整合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授学生以“渔”;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重视情境创设。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之间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

3.3 调整教学内容与体系

中学数学教学应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改革:一、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加强数学实践性、计算机类课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二、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对于那些新课标中已经删除的繁杂而且实际中又不常用的内容,应痛下心来舍之;打破单一的课程体系,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以讨论班、讲座、学术报告的形式开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他们自我掌握知识的本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3.4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中学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的评价,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的评价,数学思考与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采取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业分析、数学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评价方法。并让被评价者参与到评价结果的评定过程之中,允许被评价者做必要的申辩和说明,使评价结果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同和理解。评价结果以评分、评语、座谈交流、学习情况反馈单、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呈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指导和发展的功能,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建模思想 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0-01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以及深层化理解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充分的应用到建模教学方法,学生的这种建模能力形成可以显著的提高学习效率,是其他各项知识理论学习的参考。要把建模思想贯彻到学生的学习意识中,就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正确把握应用分寸,使其应用的条件和空间十分充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改善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1.中学数学建模思想的综述

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一种特定的思考方法,它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基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并依据于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须的简化假设,再适当的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工具,结合常见的数学公式、表格等,使其更加的实际化。从理论上来讲,它属于在数学语言和方法基础上,利用抽象和简化建立可以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的数学手段。

2.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建模思想的作用

2.1可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整体性和创造性

中学数学中的建模思想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的利用数学工具,在解决问题时还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数学知识点,把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理论进行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数学问题实质就属于一种创新解决的过程,如果继续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解决,最后所起到的作用很小的,而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可以对数学的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

从实质上来说,中学数学建模看重的是一个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一般不会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成绩效果如何没有太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或者不好都是可以进行创新运用的,就像很多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较高的数学问题,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可能比学习优秀的同学更具有适应性,这也就说明了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应用,可以正确的评价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如何提高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建模教学思想逐渐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应用趋势,并且已经在部分区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运用建模思想,积极开展建模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这是其融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如何有效的提高应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3.1在数学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引入数学建模

中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很多的实际问题解决都需要应用到数学建模思想,如果只是单单的考虑理论解决,势必会有很大的难度。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大都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再引出数学知识点,而后建立数学模型,这对于重要章节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对于一些较为抽象且贴近实际的数学案例解决,就可以充分的采用这种教学思想,将其转化为相关的模型进行解决,典型的数学问题就是通过指数函数来解决具有对应关系的数学问题。

3.2改编数学问题,转枯燥为生活化、趣味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枯燥性的,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充分体现。很多的中学数学问题的取材是直接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利用建模来解决的,经过数字化后的应用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学习的枯燥性的,解决起来较为抽象化,那么如果把这些枯燥性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贴近于学生实际,更具有生活气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的为建模学习做铺垫。例如对于两点间的距离比以及存在的动点相关问题的解决,就可以将其套入到实际的生活现象中,这样可以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合理性的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为数学建模作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中,基本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应用性较强,虽然难易程度不一,但是它为建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和条件,通过建模可以切实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学习,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可以积累很多固定的解决套路,像函数模式、几何模式等,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4.总结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更多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教学学习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建模思想作为一种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多样化教学

引言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素质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数学能力,并以中学数学内容为切入点来进行设计与引导,将是改善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教师需要从教学情境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考核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性等方面来设计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以优化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脉络以及数学思维能力为教学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法来构建数学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全,进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综合质量。

一、中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对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使得中学数学教学情境更加的丰富多样,增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乐趣,让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与兴趣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定义中学数学教学侧重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二)增强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度

由于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交流,尤其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完成教学过程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利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使得学生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加全面、准确、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思维方式,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在构建中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中学数学教学目标,将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加强对重点知识点的讲解与引导

由于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辅,容易造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的模糊性认知与短板性掌握,因此教师在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时,首先应该明确中学数学教学目标,将开放式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实现中学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性与方向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控制好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思维方向以及互动形式,保障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性与辅导性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对话性,容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向与互动形式变得更加不可控。因此教师在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时,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将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对接起来,保障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性与督导性[1]。

(三)保障学生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为了保证学生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更好的学习与拓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做好教学规划,使得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尤其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对中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以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丰富化来创设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

(一)强化学生的预习学习质量,实现预习过程方法化与目标化

为了提高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安排学生进行中学数学内容的预习。一方面保障学生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知识要点与数学技巧有一个更为准确高效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难点,并结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瓶颈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创新。

(二)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情境模式,降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降低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逻辑以及思维方法的理解难度,进而实现学生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身数学能力的优化与再拓展。比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图片来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或者是利用生活中如纸币的对折等来设计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进而降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三)M织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与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拓展能力,让数学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性讨论与探究为基础来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参与性。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尤其是应该及时了解那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障碍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实际质量;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安排简单小型的学习任务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性,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进而改善数学教学的整体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氛围[2]。

结束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开放式教学理念,将数学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主动性,使得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辅导性、参与性与互动性、教育性与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情境中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完成中学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作为迅猛的技术,它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尤为突出的是它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使得教育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信息技术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国信息技术研究规划应该以满足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研究为重点,由此可见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1]。

一、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以及教与学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开发应该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尤其应该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这个理念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积极地作用,也将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必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为理论依据,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所以,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进一步形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我国从1998年开始已经开始启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研究,1998年5月18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创办了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经过这十几年的研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卓有成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而且应用形式也丰富多样不拘一格,通过笔者调查研究总结出一下几个主要作用。

第一,教育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此处笔者所说的课堂效率并不是说在单位时间内上所教授的知识容量增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一定学习的知识量越大越好,而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是通过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二次函数》这一节课时,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列表、描点、连线来画函数图像,这样很费时间,效率势必不高,而使用几何画板,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实验,而且还可以增加小组内部的讨论的机会,这样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更容易掌握,通过讨论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节省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这样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效率要高得多[2]。

第二,教育软件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得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化,知识的表现形式不再是传统的纯文本的形式出现,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本、图片、动画等形式,这就使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形象,经过笔者调研发现,60%的数学学困生主要问题是对数学没有兴趣,而没有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解决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时,中学生往往不能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而通过flash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学科专用工具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教育应该使学习者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现阶段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重要指标就是看这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数学教育软件及数学专用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强有力的工具,给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教学革新,它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学生使用数学专用工具,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工具,可以自主地探究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亲自体验与感受各种数理知识的形成以及模型的建立、探究规律的过程,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

第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新知识,讲解例题,学生认真听讲,记住新的知识点,然后照搬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新的同类问题,可以说学生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机会去考虑为什么,学生只能把抽象的知识和规律死记硬背然后照搬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根本没有达到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数学是对人的活动的反抽象,所谓反抽象是指主体对活动的抽象,学习数学需要逻辑经验的支持,而数学中的逻辑经验是从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无法来研究数学,没有人的活动的数学研究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4]。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而且通过网络手段还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交流机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支持,这才是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学习最大的帮助,只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改革才会有质的飞跃,中学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有这么多的作用,然而在目前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出现了倦怠期,笔者对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中学教师做了调研,有90%的老师在上课时任然没有用到信息技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教师压力太大阻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数学教学中,这里的压力既有教师自身压力,也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自身方面教师面临的是生活的压力,数学教师既要教好课,还要照顾家庭生活,大部分教师认为力不从心,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另外大部分数学老师自身技术方面的能力很是薄弱,

根本没有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他们也没有精力去学习这些技术。外界压力指的是升学压力,学校每年给代课老师都会有升学指标,成绩考核等等,这些都和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老师根本不能静心下来学习技术,即使一些老师能够掌握一些技术,也不会冒险去使用信息技术,以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第二,教师不愿意接受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中学中,有80%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来自于自己学生时代老师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所以自从他们任教之后就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后搞题海战。这种教学方法看似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能提高很快,但是没有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即没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仅仅是培养了一批批“解题机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第一,学校在政策上应该支持数学老师搞教学研究。对于搞教学研究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支持,可以适当放宽教师的成绩考核,减少教师的课时量,给做教学研究的数学老师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项目,等教研工作成功后,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慢慢推广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选取实验班进行教学改革。在教研初期,不宜大范围的盲目的搞教改研究,应该先选取部分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教改研究对象,对个别班级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改进教学策,及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数学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完成教学改革。要把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到中学数学教学中,仅仅靠数学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数学老师应该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在笔者调研的学校中,笔者发现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就像是学校的IT修理工一样,那位老师的电脑要装系统,那个教室的多媒体有问题,都来找信息技术老师,而很少有人和信息技术老师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充分调动信息技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给数学老师提供技术支持,这样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才能顺利进行,进而推广,这样数学老师面对的技术压力也能得到解决。另外,学校应该组织信息技术老师定期给数学老师做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基础教育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大大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并且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有巨大贡献。由于笔者能力原因,本文研究不是很深刻,希望本文研究会对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张进宝.信息技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43页

[2]王贤国.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第21页

第7篇

【关键词】导学案;中学数学;教学效果;应用

一、导学案的相关概念

(一)导学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在备课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通常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等几部分,教案的作用是为了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此不同的是,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导学案能够更好地将教师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有联系,密切连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导学案还可以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数学知识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和应用。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作为基础条件,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导学案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并制定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导学案交流,共同进步师生相长。教师根据课程的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学案,促进学生加强思考和自主学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努力解决导学案中出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享,最后与教师共同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三)从教师层面分析,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改善教师的观念,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是以教师为主角,由教师进行自编自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此类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而采用导学案教学手段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可以彻底改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好课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来进来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身心负担,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通过导学案教学法,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有了思考和提出见解的机会。通过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改变了依赖教师的毛病,开始自主翻阅资料交流讨论,进而完全掌握知识。通过导学案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量增加课堂容量,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导学案已经将中学数学知识的框架问题、例题以及补充知识,都通过学案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了学生,进而降低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其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规范答题来提升自己自身的考试能力。导学案教学法使得中学数学课堂上的内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所体现的,学生需要正确组织答案来回答导学案的问题,在课堂过程中加大了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初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导学案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应设计好教案

课前预习环节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充分体现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又能充分表现出主体。使用导学案教学方法来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学案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进行精心的学案设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自身自身定义为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而设计出更加符合W生特点的学案。通常来说,导学案不宜篇幅过长,教师应将导学案中学习过程进行细化,并分出具体的模块,比如可以将导学案分为学习目的、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学习练习、能力练习、总结和意见提出等环节,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尽量细化。

(二)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设计出具有吸引性的问题,但是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中,应合理的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使所涉及的内容与下面要学习的新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其次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应不断更换方式,假如教师每一次都设计同类问题,学生将会产生厌烦情绪,例如讲授“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主体问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等到正式教学时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将其探索、预习的知识点讲述给其他学生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因此,在进行讲解问题的设置时,应设置能够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三)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

在课堂之前,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来进行导学案中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可以让学生将通例用图表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材料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诱导性的提出问题,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答疑,答疑过程要严谨,并且要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现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真正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高层次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进而让学生爱上学习。

(四)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中学教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没有完成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纳和补充,与此同时,中学数学教师应适时地将导学案收起并进行仔细的审阅,对导学案上所反应出来的个性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安排,做到脚踏实地,确保导学案达到真正的效果。

(五) 以学情为基础安排导学案

学情除了表示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之外,还包括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现阶段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浓厚兴趣时才会主动学习并融入新的知识,所以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应采用具体的情境列入课题,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猜想和证明的过程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命题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具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学案为本,加强交流

M行导学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来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并让他们自己来确定成员,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堂中。开展数学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单纯的由老师进行讲解,或者是学生进行提问都无法起到最好的效果,而导学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一设定好的思路进行讲解,真正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导学案是民间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善于思考,进而提升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师生共同承担,体作用,学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而是能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在导学案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解决,进而使得导学案发挥更大的效果,提升导学案的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勤芳.关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03):232-233.

[2]李文磊.浅析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91.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史 中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97-02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将与该知识相关的资料讲述给学生听,比如数学家研究出该知识点时采用的方法、运用的路径等,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数学史分析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数学史的应用对中学数学教学来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1.1能够培养出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经发展成为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根据数学史来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思想

在实际的中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既枯燥又难学,这个现象的存在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之外,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渗透相关数学史内容,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学习技巧。

1.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数学方面,我国古代取得了比较灿烂的数学成就,而且有些成就的提出时间要比国外早很多,比如正负数的概念就是我国最先提出的。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数学文化,进而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1.4培养文化素养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并形成了大量的文化,数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数学史就是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数学史科学的融入进去,让学生了解并认同数学文化,进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1.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然而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明确,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无兴趣,最终影响到数学教学效果。但是在数学史中,有很多内容都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巧拿火柴棒游戏、哥德巴赫猜想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有效的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2 数学史材料的选取标准

2.1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所谓科学性,是指选择的数学史材料内容要符合史实,而且教师在传授数学史时,不能随意更改数学史的内容,更不能虚构数学史内容,要做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而趣味性,是指选择的数学史材料内容要生动或者曲折,以便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2广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数学史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在选择数学史材料时,要选择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广泛性的要求;实用性是指所选择的数学史材料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将广泛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知识面,还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广泛性与实用性相平衡。比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可以将国内外的证明方法都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勾股定理。

2.3可接受性与目的性相结合

教师在选择数学史材料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保证最终选取的数学史材料能够与学生所掌握的旧知识以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都有联系,而且在数学史材料中涉及的数学知识难度要适中,以略高于学生的水平为最佳,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 中学数学教学应用数学史的教学原则

3.1指导性原则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选择数学史及运用数学史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数学史教材化,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史的有机融合。实际上,数学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二者有机整合的影响,一般来说,整合的过程包括数学史与相关数学知识间的融合、数学史与学生之间的整合,只有做到有机整合,才能收获更好地教学效果。

3.2选择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及学习需求,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将数学史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外,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有选择的融入不同作用的数学史。

3.3研究性原则

在数学史中,蕴含了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的演变进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因为不理解而产生困惑,学生的这种困惑通过数学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因此,教师要详细的研究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的变迁,从中总结出教学难点并重新构建,以便于能够更好的解答学生的困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

4 中学数学教学应用数学史的方法

4.1通过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从总体上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表层知识及深层知识两个层次,表层知识是指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基本知识,而深层知识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深层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表层知识红,需要经过分析及挖掘之后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相关知识的深层知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相关问题的中外解决办法进行对比,从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证明1+2+3+……+n=1/2n(n+1)时,教师可以将数学归纳法及数学结合的方法来演示证明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思维。

4.2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的将数学的创造过程反映给学生,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对该创造过程进行思考,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把握,为了良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去发现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数学知识。比如等差数列教学,可以利用杨辉的“三阶幻方”来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4.3利用数学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以数学史为基础,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大部分的数学概念、定理来说,都是经过推理得到的,但是教材中只是将结果呈现给学生,缺乏推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分析及观察,提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4利用历史上的名题

在数学史中蕴含了大量的名题,这些名题教师可以直接拿来教学,比如希腊三大几何难题、《九章算术》中的应用题等。通过历史名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利用历史上的逸闻趣事

在选择数学史内容时,除了注重知识性之外,还要具备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家的成长过程、逸闻趣事等介绍给学生听。很多的数学家成长过程都是比较坎坷的,教师将数学家的这些经历介绍给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还可以激励学生励志学好数学。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只是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也无法掌握数学思想,从而降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了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内容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方法,学会学习数学,真正的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希学.试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陇东学院学报,2010,(05):123-124.

[2]陶良胜.浅谈数学史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75-76.

[3]亥仁古力・麦麦提.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20-22+31.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54-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缺乏创新能力的弊端得到越发明显的体现。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直接导致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高端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进而使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现代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众多教育学者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是基础

创新能力,即一种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创新能力需要对现有的、权威的模式和理论进行冲击。

由此可以看出,要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勇敢的面对教师和课本的权威,对已存在的客观存在发起冲击,从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为勤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但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却无法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无法通过数学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后发现,学生很难在严肃的教学氛围中大胆的提出心中的疑问,也很难对已有的理论和解题思路进行质疑。

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和教材有着盲目的信任,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在教师刻意的控制下,中学数学的教学氛围相对严肃,教师也相对严厉,这也从很大程度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质疑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正是当代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失的有力体现,但也体现出教学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力。

因此,教师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该逐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不再以严厉苛刻的态度面对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适当的亲切,在询问学生时面带微笑,以鼓励的眼神和语气询问学生,以此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想,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创新。

其次,教师应该多使用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责问。特别是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不管学生的质疑是否合理,都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表现。

最后,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松对课堂纪律的控制,不再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过于严肃和压抑,而应该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能够感受放松心神,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

三、利用小组交流学习法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中学数学教学的模式,通过灵活多变的现代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交流学习法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勤于使用的现代教学方法,其不但能够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空间向量与平面几何》的相关章节中,教师首先应该将学生按照基础、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此时,学生就能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探究等方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研读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小组中的学生就能够以教学任务为导向展开交流与讨论。

在此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学生不但在抒发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积极地聆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具体来看,部分学生认为空间向量可以构建几何图形,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探索。而部分学生认为,空间向量是平面向量的延伸,因此可以从平面向量的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

此时,学生的思维就能够得到延展,能够在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简单地说,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就能够获得新的思维角度,进而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正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决定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

四、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

最后,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引导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通过灌输和得到的,而是通过主动的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而建构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一节中,教师就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几何体来建构知识。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能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固有理论的引导,也不会被教师的意识所影响。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是不可控的,放飞学生的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新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这就需要众多中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多的教学策略,进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学方法;高等数学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李强(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全球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从基础抓起,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兴起,教师的继续教育愈来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当代科学的基础,在今天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上日益产生的数学科研新成果都对数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我国中学数学课本里也已经融入了从前大学才接触到的导数、概率等知识。近年来,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试题对数学应用能力和知识理解的考察都加大了难度,诸多问题只有在很好地理解中学数学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些知识如果能够在讲授的时候将其内涵和外延都解释清楚,进而进行一定的高等数学思想的渗透,无疑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承担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的中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只有好的教材,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仍然只是一句空话。在教材与教师之间,教师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能够说明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这都是每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在不断追求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仅仅懂得一点初等数学是远远不够的,读懂教材、弄清教学大纲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中学数学教育要求更高水平和能力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专业知识,拥有较好的数学思想,从而使自己的立足点更高,这样才能使初等数学问题越显得简单,才能游刃有余。例如,在实数域里不好理解的某些东西,从复数域的观点看就清楚了;在中学的数列求和求通项问题,用级数理解就清楚多了;函数最值问题,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就一目了然了。

二、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在集中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制约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

1.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

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数学课上,讲授高等数学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能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同时,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许多高等数学的理论是由初等数学问题引发的,是建立在一些初等数学问题之上的,例如图论中的基础问题:一笔画问题,对一笔画问题的研究使图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一笔画问题就没有图论。反之将高等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初等数学学习研究中去,也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法不但对于三个实数的情况有效,对于多个实数的情形也一样有效。

如果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讲授高等数学的时候,能够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帮助中学数学教师学好高等数学,又有益于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从数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来看,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都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不断抽象,进而从量的角度对客观现实进行研究;从数学概念与原理等的联系看,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等数学不是凌驾于初等数学之上,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数学各部分的融合,几何概念和算术概念的融合等,在数学教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注重变量与常量、直线与曲线等数学概念的辩证统一,培养极限思想

我们知道,加速运动的车辆的速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变量,在一个微小的时间内变化极小,可以看作常量,而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的速度就是常量。再如在一条曲线的微小局部,曲线可以看作是直线,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站在宇宙空间上看,它的表面是一个弯曲的球面,而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地球的表面就是平面。而从高等几何的观点,在空间的无穷远处存在无穷远点,一条直线在任何一个有限平面内保持平直,但直线的两端相交于无穷远点,直线也就成了曲线。这就是极限思想。

3.结合其它学科,赋予高等数学知识更多色彩,让数学课堂教育更为生动有趣

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多个角度和方式,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高等数学极限中有数列,我们知道,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永远无限接近0,却不能达到0;这与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在高等数学中的稠密的定义如下:A、B是两个集合,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如果集合A的闭包等于集合B,那么就说集合A在集合B中稠密,或者说集合A是集合B的稠密子集。这个概念说明,在集合B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集合A的元素,而集合B又没有完全被集合A充满。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性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集合B中精确解不容易找到的情况下,通过集合A的解来进行逼近,以求得最佳解。在我国的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城无处不飞花”,用来形容稠密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

〔1〕孙宏安.关于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师园地,1998,4.

第11篇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

         (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6-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使得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愈发片面和畸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发展需求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暴露。此种情况下,我国提出并推行了素质教育,因其较为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的提升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逐渐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当中。下面就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解析

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很大不同的素质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素质,二是外在素质,能够体现一个人对人生、环境和世界看法与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都属于内在素质范畴。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一个人对人、物、事的看法,即心态;外在素质则包含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取得的成就以及行为表现等。其中的素质又可称为素养,是建立在先天基础上,并受后天环境影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以及相对稳定,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与基本结构品质,除包含智力素质之外,还包含有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科学素质等。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所谓为人师表,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为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就要把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上来。其中教学水平除了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调节与掌控能力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之外,还包括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当中变量的存在使得很多实际问题有了多种不同思考途径与解决方式。从数学思维的培养来看,中学阶段可以算作是启蒙阶段,很多中学数学中的结论和方法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与延伸。同时,在日常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也能够找出更多简便的解决办法。以融入了逆向思维的反正法为例,从这种思维角度出发可以让问题的解决思路更加明确,通过结果分析出问题的来源,进而找出直接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归纳法、类比法等数学方法、思维的教学当中,教师既要分析应用的题型,又要引证生活实例,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使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使学生真正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乃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形成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比如,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知识在隔着河测量距离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底部不可到达建筑物高度测量中的应用;几何体体积在渠道开挖土方计算中的应用等。此外,还有数学原理、知识在贷款利息计算、商品折扣计算以及纳税、保险等方面的应用。

(四)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起到端正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进而在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为此,应一改以往应试教育观念下的题海战术,避免学生觉得数学既枯燥乏味,又有一定难度,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多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数学之美,如简单而统一的数学理论;协调、对称的系统结构;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等。

三、结束语

综上,素质教育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的全面性。为此,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不应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技巧、思想、方法、思维的教授与培养,还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把素质教育渗透、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一方面借助数学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素质教育的渗透推进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格.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2]雷东林.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