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质量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8、您认为政府部门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手段,在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请分类说明)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抓质量”的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专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的良好氛围,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具体举措
(一)严守底线,认真落实“六个严格”
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和底线,省厅“减负”文件明确提出了“六个严格”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各校要制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开设、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秩序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落实执行到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点是将无效的在校时间、无效的机械作业、无效的补课辅导、无效的课堂讲授等减下来。
(二)强化管理,切实健全“五项制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活动安排公示、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学生健康通报、家校合作联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实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必须将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并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作业量、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及教职工任课任职表等)在学校宣传窗或网站予以公示。每学期举行一次由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会议,并建立备查记录。每学年向社区、家长通报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着力推进家长会、家长学校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教育开放等活动,分批分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进一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争取与家长就“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达成共识,建立常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区教育局每学年与各校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校长与教师签署“减负”责任书,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三)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大行动”
在建立“轻负担高质量”省级联系区、市级联系街道(学校)、区级联系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学常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四大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1.实施教学常规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研组建设、优化备课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质量测评等为基本内容,突出有效课堂和高效作业两大重点环节,探索开展作业效能研究,着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推进分层、走班制等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校长、教师、研训员三支队伍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校长学科教学的领导力、教师学科教学的执行力、研训员学科教学的指导力,督促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学校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启智,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行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四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做强我区特色教育和抓好“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校要根据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本综合实践教材开发,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各校要根据《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本着“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传统积淀,挖掘各方资源,重点在体育、艺术、科技、信息、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特色项目,按照“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使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使特色项目的课程教材和特色刊物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显性标志,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特色项目中,潜能得到开发,并培育出教有特长、热心学校特色教育的教师群体,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区级层面要从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规划、过程实施、特色成效等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行项目师资、项目经费、配套政策等“三跟进”支持政策,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行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偏重知识传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单一,分数成了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主要依据。各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导向上引领“轻负担高质量”,积极为广大师生松绑,让教育回归本原。
(1)完善学业质量监控办法。积极推广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原则、动态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初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小学毕业班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深化基于中考的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有效监控和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决破除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推行文化成绩、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
(2)完善办学绩效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办法》,破除不同起点、相同指标的同一性评价,实行区别对待、分层评估、鼓励进步的差异性动态评价;破除学业质量权重过大的评价,实行注重全面的整体性评价。各校要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破除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奖惩性评价,实行以综合考量促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破除单一定量或定性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程性评价。
(3)加大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改革重点中学保送生推荐办法,保送生实行等额推荐,坚决杜绝“两次中考”现象的发生;扩大高长生招生范围,增加招收比例等。
三、保障机制
(一)学习宣传机制
各校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省减负视频会议领导的讲话》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三个文件为指南,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减负提质”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减负提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充分营造“减负提质”的有利氛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墙报、橱窗、网站、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把“减负提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告知学生和家长,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提质”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健全联动机制
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政工科主要负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办学机构参与管理、教学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交流、退出机制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管理机制,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提供师资保证;义务教育科要加强对课程开设和控制在校时间等工作的监管,建立“轻负担高质量”学校试点机制,切实推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科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社团建设、文体2+1等工作的指导和评价;监察室要加强“减负”投诉的查办与责任追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督导室主要负责对学校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督查,建立经常性的督查机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课程改革、教辅资料使用和教学常规落实等情况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精心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试点,积极培育挖掘“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典型。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平衡学生课业负担负总责,分管校长要具体抓好“减负”工作的落实,把“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对贯彻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轻负担高质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校执行“减负”规定的情况要同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工作要求的情况要同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背“六个严格”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区教育局和各中心学校凡接到实名投诉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背省教育厅“六个严格”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区教育局将根据省厅“减负”通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监督。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对学校“减负”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活动,督导室不定期对学校课业负担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每学期形成全区减负专项报告并进行通报。学生科每年向社会通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室、义务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督查整改力度。区教育局设立减负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切实落实减负各项要求。
(五)示范引领机制
义务教育科、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全区“减负提质”工作的指导和推进,要大力总结在“落实六项严格、健全五项制度、推进四大行动”等工作中的经验和典型,并在全区推广;各校要不断反思、改进和总结“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推出举措,提炼经验,并及时上报义务教育科。全区上下要一手“减负”,一手抓“提质”,确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努力形成我区“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模式。区教育局确定17所学校作为市、区级层面“轻负担高质量”重点联系学校(具体名单见附件1),上述学校要根据“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寻求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着手开展实践,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有效途径。重点联系学校要结合本校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切实有效地研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对重点联系学校的“轻负担高质量”课题进行统一论证,并加强指导。区教育局将在重点联系校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轻负担高质量”典型经验,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检查、评比等方式引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扎实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月)
制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开展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专题培训;
2.召开“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研讨会;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4.开展“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调研、检查、指导和评估。
[关键词]游戏;高质量游戏;游戏的组织。
高质量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促使幼儿健康顺利发展。高质量游戏需要幼儿行为和思维的参与,并且能够促使儿童前后经验之间形成联系,得到多方面的经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高质量游戏还具有自发性、新异性、娱乐性、创造性、主体参与性等特征。高质量的“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1]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适应世界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2]也是幼儿主动学习、实践探索与自主发展的最佳途径。对幼儿来说,高质量游戏的价值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游戏都是高质量的游戏。幼儿园组织和开展的游戏要成为高质量游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适当的时空条件。
高质量游戏需要的时空条件指教师要确保游戏能带给幼儿适度的挑战,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持续探索的游戏时间和空间。[3]这也就意味着留足时间和空间是高质量游戏的必备条件。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需要通过游戏去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需要通过多次的探索与试验才能习得一定的内容和技巧。这种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而必须由幼儿亲历的成长过程。如幼儿在玩一些挑战性的游戏时往往很难一次性达到让幼儿满意的效果,幼儿通常有着强烈的重复玩下去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和教师就需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时间来延续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在充分的自我体验中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接受事物的节奏必然会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幼儿期是幼儿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对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提供适度的认知空间和认知经验,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质量的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配以适当的时空条件。
二、教师的合理指导。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激发幼儿参与的自主性,但限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的合理参与是提高游戏质量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住教育时机,适时介入。
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期待教师参与之时,即是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幼儿常常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开展游戏的,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巩固和强化,但若想提升和拓展幼儿经验,丰富其游戏内容和深化其游戏内涵,使幼儿的游戏更有价值,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推动。教师在指导与推动时需要考虑策略和时机,同时教师自己要喜欢游戏、了解游戏、欣赏游戏,并能以“境”中人的身份参与游戏。例如,当幼儿游戏流于浅层需要提升时,或出现障碍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如在幼儿玩积木时,“以问介入”:“你摆的什么呀?这么长!”在幼儿过家家时,“以尝介入”:“这做的什么呀?这么香!”在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以角色介入”:“我头有点痛,请你帮我看看好吗?”“我是医生,需要我帮忙吗?”对于游戏中违规的幼儿,则可“以关心介入”。如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一名男孩头顶“汤锅”乱跑,教师可故意“大惊失色”,急忙招呼小朋友说:“不好了,XX被油烫伤了,快送他到医院,躺在病床上不要动,看住他!”这种“关心”可马上制止男孩的违规行为,使他受到“住院”带来的禁止行动的惩罚,也可使其他小朋友看到违规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一般来说,对这种因违规而带来的后果,幼儿会自觉承担,教师以情境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游戏的指导也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二)了解游戏内容,主动跟进。
这是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游戏现状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过程采取支持行为及态度,并通过跟进策略,帮助幼儿深化主题,丰富幼儿探索经验,促使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发现幼儿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顺应支持、步步跟进、积极引导,采取一系列符合游戏“角色”需要的支持行为,通过闻、尝、赏、拿、求、问等策略,以巧妙的交流与无痕的指导,引领幼儿完成任务,这样既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又能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幼儿,使孩子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新信息,完善答案,从而使散漫的游戏变得有方向、有目的、有趣味和有意义,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机智。
(三)创造游戏条件,促成合作。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并加以指导”。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行为和培养幼儿优良品德是游戏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不愿交流、不善于交流或不敢交流的幼儿而言,教师的牵桥搭线、呼朋引伴尤显重要与必要。教师应善于通过支持、指导、帮助等策略,创设幼儿相互模仿学习、友好交往的情境,并想方设法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
(四)点拨参与,推动游戏发展。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点拨与推动。对幼儿活动不深入、理解不正确或活动不完善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及错误所在,进行设疑、补充、点拨,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悟自得。如在一些关于做饭的游戏中,教师问幼儿:“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种汤的配料,我想回去也做做看”,即是问中有“拨”;教师问幼儿:“你是否加了胡椒粉?”这种问中就有“点”;教师问幼儿:“怎么不把它立起来呀?可以请别的小朋友帮忙”,这种问中即有“导”。教师如此巧拨妙点,目的是推波助澜,将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将游戏的内涵逐步拓展,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丰富幼儿游戏经验,增加幼儿交往机会,使简单的游戏过程成为孩子们交往合作、学习探索的过程,最终让幼儿在高质量的游戏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三、环境支撑与教师观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支撑。所谓高质量的环境指安全温馨、氛围宽松、自由自在、充满趣味且适合幼儿,并能引发幼儿持续探索和发展的环境。这种高质量环境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高质量的环境由此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支点,必须具有未知性,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期待性,能引发幼儿自觉参与,呼唤幼儿主动到来;具有可操作性,能实现幼儿与之对话,吸引幼儿与之互动;具有持续性,能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带动幼儿研究学习。
此外,高质量的游戏还需要教师高质量的观察。“有质量,幼儿的发展才有保障;有质量,才有幼儿教育的话语权;”[4]有质量,也才有教师的指导权。高质量游戏伴随着教师高质量的观察与高质量的指导。高质量观察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幼儿游戏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能够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最终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见,高质量的观察是教师反思和调整其指导行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观察,教师高质量的参与及幼儿高质量的游戏都将难以得到保证。
总之,适当的时空条件、高质量的环境创设和适度的指导既是高质量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4
【关键词】走进文本 细研教材 提高质量 特色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究具有学校特色的“走进文本,细研教材,提高质量”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以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走进文本,重视一个“学”。
走进文本,就是要走进新《课程标准》,走进教材,走进各类教育教学读物。组织全校教师研究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加大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力度。分学科总目标、分目标探讨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以“目标篇”、“内容篇”、“案例篇”、“反思篇”为几个训练点,建立序列档案。在确立小学、初中九年远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训练序列,将小学终极目标分学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单元。鼓励教师立足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让每一位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的东西再研究”,亲身体验“研—做—思—提”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努力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细研教材,立足一个“实”。
如何细研?我们以老师们所教学科为研究内容,语文分年级、数学分学段、英语分学段、综合组分学科构建“集备组”,确定每周两节课的集备时间,有主题、有课例、有展示、有反馈、有完善。完善已有的集备记录,要求做到:“讲”——讲到教材精辟处,讲到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处;“析”——析到教材的疑难处,析到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处;“评”——评到教材的闪光处,评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发展处;“挖”——挖到教材情感的蕴涵处,挖到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结合处。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让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辅相成,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案、导案、学案三位一体。我们特别注重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发人深省的课后反思,能使我们经常梳理思想,调整教学心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提高质量,追求一个“质”。
首先,提高质量要明确标准。
全体教师集中研修和谐课堂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展以“横向互助、纵向引领、多元互动”为方针的多层次的教学研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横向互助”就是教师同伴间的横向互助。比如:同学科老师之间的相互备课、听课、评课、研讨,创设和谐的研修氛围。
“纵向引领”就是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领导、专家的引领。我们开展了“集备范例课”展示活动、“党员示范岗”课例展示活动,“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等等,以骨干教师示范或行政引领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多元互动”主要体现在教研组层面的组级教学研讨,学校集中组织的校级教学研讨以及对外开放的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形成网状的研修态势。
这样,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和谐课堂标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推进校本研修,让老师们在明确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质量要狠抓教师基本功。
学校按教师学科的不同进行校际基本功展示活动,根据各学科教师要达到的技能技巧要求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技能技巧达标标准进行考核。如: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水平检测;英语学科的听力、阅读能力检测;数学学科的分段说课、习题设计能力检测;科学学科的实验能力检测;美术、音乐、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检测……考核要做到分段、分科,形式多样,结果公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教师说课、听课、评课、分析试卷的能力;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于实际教学能力;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千方百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后,提高质量要做到减负提质。
最后,提高质量要做到提质不增负。
全面落实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从实际出发减负提质。
作业设计力求做到“六要”:课标要体现,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强化,弱点要加强,内容要分层,时间要合理。教导处每天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并且要求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要先做一遍,总作业量控制在每天1小时之内。
规范试卷的编写格式、审批以及反馈要求,杜绝拿来即用、粘贴、重复练习等题海战术,建立教师“精品习题档案袋”,学期末进行高效习题展评活动,积累优质习题,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切实有效的工作。
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对学生的辅导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建立领导、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帮扶制度,做到“四优先,四跟踪”。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四跟踪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测试跟踪,家庭跟踪。力求使这部分学生有教师的热情辅导,有领导的随时督导,有家长的耐心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毕业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18-04
[作者简介]刘景刚,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夏吉莉,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重庆400065)
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党的十指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为做好下一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好坏关系到社会就业体系全局。近年来,我国在毕业人数快速增长情况下,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总体上保证了大学生群体就业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还较为普遍,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客观现实。
一、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具有可检测、可评估特性。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其质量的检验,史淑桃认为,应该包括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三项指标(史淑桃,2007);杨河清认为,应该包括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三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期限、医疗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杨河清,2007)。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岗位层次、专业吻合度、薪酬福利、劳动权益保障和学生自我满意度等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这些要素,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其结论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纵向比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滑趋势。其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及中小企业就业比例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在省会、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5.2%,地级、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依次占35.0%、14.1%、4.4%、1.4%。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17%在直辖市就业,30%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3%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柯羽研究指出,在2006~2008年期间,浙江省大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上呈现向乡镇发展的趋势,其中,2008年到乡镇工作的比例(18.32%)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加了5.63%和8.97%。而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在单位性质上,三年中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4.66%,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5.18%,而在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6.36%。不可否认,这些变化在解决我国不同区域间人力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政府期望,但仅从就业质量方面而言,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下滑,这种变化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愿望所为。智联招聘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去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依然是大学生的主流愿望。然而,这种愿望满足状态不佳,其中,19.0%的毕业生期望去国家机关,而最终能到国家机关的比例仅为5.3%。期望去民营企业的比例仅为9.9%,而民营企业实际吸纳的则有29.0%的大学毕业生。
2.薪酬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相对于社会生活成本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水平提升状况,大学生薪酬水平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79元,其中本科生为2815元,高职专科为2142元,月收入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815元)、深圳(3596元)和北京(3497元)。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其中上海、北京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1874元、65683元。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远未能达到城市职工的平均水平。该现状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联招聘调查发现,在2012届毕业生中,65.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500元以上,而实际能到达该水平的学生仅为44.2%;希望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1.5%,而实际只有2.5%学生能实现这一期望。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求职期望过高,另一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3.专业对口率不理想。“专业对口”状况是检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好坏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主体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当前,面对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多采用“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妥协策略,在不能获得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对口性强的岗位情况下,转而选择销售、服务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委曲求全”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就业率,但专业对口率却因此受到影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占比仅为34.3%,较2005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从事技术辅助、管理服务等岗位的人员比例却有所上升。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9%,6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该公司在2011年对毕业三年后的200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届毕业生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为63.0%,其中本科的专业对口率为68%,专科的对口率为58%。这种状况也导致了高离职率的发生,在2010届毕业生中,34%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内发生了离职,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更高达44%。
4.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杨河清在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所罗列的12个二级指标中,11个指标均与劳资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有关。说明我国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反映在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地域歧视等多方面;二是单位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包括在招聘中的内定现象、招聘宣传中的虚假广告或夸大其词行为,以及在不支付加班费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三是维权体系还不健全,包括工会组织不健全、仲裁制度不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多方面侵犯了大学生平等就业、获取劳动报酬、获得相关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也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水平。
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良好的时代机遇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内部条件”,也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外部机遇”。
1.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转变的主要思路是变“劳动密集型”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系统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将会赢得更大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的竞争压力将会逐步减弱。这些发展趋势为保证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毛入学率现已达到26.9%,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自《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主要方向开始从追求数量、扩招规模、提档升格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优化结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措施印证了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抓内涵、抓特色、重培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和主流。此外,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改善,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也正在不断加强。这些变化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办学实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夯实大学生就业的根基,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较充分的就业现状为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可以在比较中寻求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印度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9.2%,美国2005-2006年度为76%,日本2007年为88.1%,澳大利亚2007年为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麦可思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2007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情况是:89.7%的人受雇于全职工作,4.9%的人自主创业,1.8%的人“正在读研”,0.1%的人“正读本科”,2.4%的人“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另有1.1%的人“无工作,未求职,未求学”。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数量上已经保持了较高水平,基本符合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般状况,这种较为充分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4.高校扩招增速趋缓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时代契机。近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大来源。张凤林指出:“在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失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即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主要是供给过度型失业。”吴要武研究指出,高校扩招使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提高。在2000~2005年间,31~40岁的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由1.6%下降到1.1%,下降了约0.5个百分点;21~25岁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则从6.1%上升到9.4%,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而2005年城镇总体失业率为5.2%,比2000年的8.3%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时,高校扩招同样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何亦名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扩招明显降低了毕生的平均起薪,袁晖光的研究也表明,受扩招影响,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大学生教育后的收益率持续下降,直接表现为工资收入的降低。由此可见,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实质影响。可喜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跨越式、规模式发展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高校扩招速度逐步趋缓,有研究指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增速在10%以上,“十二五”期间增速约为5%。这种变化正在各地、各高校中发生。以重庆为例,近两年重庆市高校招生增速明显趋缓,甚至个别高校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这种变化必将大大减轻就业人数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就业工作队伍将精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促进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几点建议
1.处理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是就业工作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更多学生“能就业”,也依赖于更多学生“就好业”。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充分就业”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基础还不牢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待就业的绝对人数依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处于上升周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同时国内外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问题都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和比例。对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机会保障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受到了忽视。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在提升学生专业对口率、职业期望吻合度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劳动尊严。
为了有效推进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大邑县以“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践行《指南》的突破口,珍视环境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优化户外环境,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办园质量。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
一、转变观念: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在《纲要》和《指南》理念的引领下,大邑县确立了“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并对“低成本高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幼儿园在利用教育资源时,尽量考虑到投入的物质资源本身的购置成本、时间成本、运行成本、改变成本等总成本相对较低,却能收到相对较高的教育价值。该课题有利于纠正目前幼儿园在户外游戏环境氛围、功能布局、材料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不足,形成较为科学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理性认识。
二、扎实推进: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推进机制
为了确保课题顺利推进,我们构建了行政、教研、师训“三位一体”课题实施小组,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专家引领导方向,教育研究为核心,行政推进作障,教师培训贯全程”的运作模式。拟定了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了《创新项目课题研究小组及工作职责》《创新项目课题管理制度》《创新项目课题培训制度》等制度。
(二)研培共进,充分挖掘本土资源
1.选择具有典型户外环境特点的2所幼儿园作为试点园。其中,晋原城区南街幼儿园(以下简称“南幼”)的特点是:幼儿园为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户外活动空间狭小,束缚了该园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另一所为乡镇园,即安仁幼儿园(以下简称“安幼”),其特点是乡土资源丰富,户外活动空间宽阔,但被闲置,未尽其用。
2.开展理论研讨与培训,提高教师对户外游戏环境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价值的充分认识,提升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觉悟和能力。具体历程如下:
2013年12月,大邑县教育局对8所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进行空间、场地和材料的抽样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户外环境布局“功能单一,刺激不够”;户外环境材料“舍近求远,解渴不当”;户外环境成本投入两种极端“盲目节约,给力不足”与“高价设置,挑战不足”。所以说“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是改善大邑县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现状必然要求。
2014年2~3月,邀请四川省陶研会幼儿园园长学术委员会专家实地诊断、指导和修订研究方案。
2014年4~5月,开展此项目的讲座和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当地文化元素和乡土资源,并结合幼儿发展需求进行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整体规划和改造。
2014年6月,开展试点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性评估,并对环境中材料提供进行调整。
2014年7月,四川省陶研会幼儿园园长学术委员会在大邑县召开了以此项目为主题的省级现场会。7月在南幼和安幼召开“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园长培训会。
2014年9~11月:试点园围绕“幼儿与户外游戏环境互动”的观察和支持策略进行研讨。本县其他9所公办园开展推广研究。
2014年12月,阶段性成果总结,撰写了《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
三、成效初显:实现师、幼、园共同成长
(一)探索出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有效管理机制
建立了“摸底――诊断――研讨――评估――示范――推广――全覆盖”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出幼儿园低成本高质量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有效方式:①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设“亲和宜人的环境氛围”;②结合环境地理特征,规划“丰富合理的环境布局”;③研究材料的开发与运用,投放“趣味持续的环境材料”等。
(二)促进了师幼成长,提高了家长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和孩子一起创设并开展一系列的自主游戏,教师们学会了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转变,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防止和纠正。同时,儿童在获得体能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有参与体验冒险、合作、创新等机会,多维度促进了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家长作为重要的资源和支持者被更多地“卷入”幼儿园有意义的活动中,更能了解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价值和儿童发展需求,对幼儿园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提升了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办园特色得到彰显
2014年6月19~20日,四川省陶研会幼儿园园长学术委员会在大邑县召开了以本项目为主题的省级现场会,共有2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幼教同行参加。2014年6~12月,安幼、南幼分别接待了来自乐山、宜宾、西安、沈阳等省内外300多所幼儿园共2000多人来园参观,南幼有限空间的巧妙利用,安幼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有机融合安仁古镇文化元素的户外环境创设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赞誉。
四、且行且思:探求项目研究的新跨越
本课题的实施,对于县域城乡幼儿园如何切实为幼儿营造安全、童趣、平等、互动的教育环境,引导和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和创造性地表达,多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可以推广的成果;对于有效解决农村幼儿园户外空间被闲置,城区幼儿园空间狭小、未充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推广模式。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5]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2013-7-9.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学习调研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高质量搞好调研,找准问题症结,为搞好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搞好调研,必须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工作实际。我们党历来就有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把基层情况摸透,把存在的问题找准,学习实践活动才会有现实针对性,突出实践特色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我们要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搞调研。要着重围绕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等展开调研;着重围绕如何更好地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和健全体制机制等展开调研;着重围绕如何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展开调研等。通过调研,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找好,把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关键环节和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症结找准摸透。同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撰写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研究提出有效应对各种发展难题的思路和措施。
高质量搞好调研,必须深入群众之中,广纳民意民智。调研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答案通常就装在群众心里。只有尊重群众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抱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诚心开展调研,真诚与群众沟通交流,才能掌握第一手基层情况。各级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实情。要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开门寻策,问计于民。既要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在民生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意见,切实了解清楚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也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和改善自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的意见,为探寻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提供智力支持。
高质量搞好调研,必须做到边调研边改进边见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好作风,是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推向深入的有效途径。调研要突出实践特色,就必须防止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就要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要把亮出问题、解决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边调研边改进工作,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好事。如结合调研活动,真心实意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慰问,开展送温暖、树形象、促和谐活动等。总之,要通过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抓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推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质量教师;幼儿园教师培养;专业工作者;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0-0001-05
在教育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起点,需要获得成功,无论是在儿童研究、幼儿园硬件建设方面。还是承担具体学前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方面。都应该处在先进水平。本文要讨论的是高质量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条件保障问题。
一、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应当是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
一个国家教师培养机构的水平高低是与其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相一致的。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机构之所以已经达到了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的水平,正是由其高度发达的教育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是否应当达到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水平的问题时,还需要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考虑。虽然从现实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主要由幼儿师范院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来承担,同时还有大量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院校等在参与,当然也有部分综合学院、综合大学在培养,目前还达不到全部由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来培养的水平,但是从理想角度来看。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应当达到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的水平,现实的不足不应成为我们不讨论这一理想的理由。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为什么要本科及以上院校来培养?二是为什么要普通高等院校来培养?
本科教育是学生经历了三年高中后接受的教育。高中三年是学生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以及专业选择形成的时期,再经过四年及以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习,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尽管没有证据表明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会有何种不足,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18-22岁正是个体发展的成年早期阶段,是身体和认知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独特阶段,通常伴随有心理情绪不稳定、专业选择不确定、社会性不成熟、认知能力不高、道德与公民意识发展不充分等状况。如果高中毕业就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那意味着新教师的心理成长几乎是与幼儿的成长同步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心理安全、认知能力提高、道德意识与公民素养养成、社会性发展等通常依赖于幼儿园教师拥有稳定的情绪、确定的专业选择、成熟的社会性发展、高级的认知能力、高度的道德意识与公民意识等,而幼儿园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和时间,更需要学习,因此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学习经历是促使其成长的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普通高等院校来培养呢?这是因为任何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心与灵的和谐关系的教育,而专业教育是一种集知识性、学科性、技能性、伦理性等于一体的教育,以及形成研究能力的教育。只有经由这两种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即幼儿园教师。与职业院校相比,普通高等院校更适合培养专业人员。
总之,我们不应该把处于人生发展最关键的第一个时期的幼儿委托给接受教育最少的幼儿园教师负责。
二、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应当由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院及其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来培养
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人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幼儿,幼儿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也意味着幼儿园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深奥性和神秘性的专业特征,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方式、内容、手段、目的等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接受普通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显然更适合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学院来承担。当然,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专业组织可以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系、幼儿园教师教育学院、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等,也可以是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学院,成立何种组织取决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性质。基于现实的以及长远的考量,要建立独立的、单一的、专门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需要进行大学或学院的组织机构变革或重建,重建的方向是合并或升格,重点是综合性的升格,是真正走向现代大学制度的升格。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建立一个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层级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体系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重要趋势。
与专业学院建立相一致的是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建立。当前,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概念有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师范教育、学前师范教育等。虽然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这些概念都是可以使用的,但从大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层面来说,建议用“幼儿园教师教育”这一概念。这事实上涉及到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整体制度设计问题,幼儿园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特殊教师教育、职业教师教育应该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内容构成。
三、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招生选拔制度来保障
在以大学普通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组织体系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招生选拔问题。招生和选拔是培养高质量幼儿园教师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定量为主的招生制度,即所谓的考试制度,按分数线录取新生。这一招生选拔制度容易导致进入中等师范、中职、高职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往往都是分数低的学生。甚至可以这样描述,分数最低的学生就读最低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以最短的学习时间毕业,毕业后到最广大的幼儿园工作,为处于人生发展最关键时期的幼儿提供教育服务。尽管尚没有研究证据表明这种“劣质”现象会给学前教育造成多大的“危害”,但经验告诉我们,低认知水平的教师往往无法培养高认知水平的幼儿。这样看来,现行的招生选拔制度受制于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的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层次过低严重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地位,学历低导致薪酬低,而过低的经济地位又导致高分数学生不愿意选择入读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若想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只有走提升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层次,使其达到普通本科院校水平这条路。
在讨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招生选拔制度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招收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技能,而经过高中三年学习后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已没有了这方面的生理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等水平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幼儿园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即音乐、绘画等知识和技能,对于幼儿成长具有什么独特作用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技能,而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这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换言之,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招生选拔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制度,以保障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
事实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已经有了基本的招生分数线的保障,只需增加定性(面试)考察环节,以了解学生对幼儿教育的专业认知和专业态度,包括对儿童的关爱、对教育的执着程度等。也包括“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品性(disposition)受知识基础、信仰和态度的导引,这些信仰和态度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紧密联系”。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有利于选拔出能够培养为高质量的教师的候选人的制度,需要提供候选人的学业成绩单、毕业排名、小论文、考试分数、学业成就资料、个人申请等在内的信息及能够提供分析的详细数据,既包含定量数据,也包括定性证据,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教师候选人选拔制度”。
四、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要在大学学术文化课堂中展开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招生选拔制度的最终目的是选择优秀人才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深造。正如前文所述,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模式。幼儿园教师培养也适用于这种模式。大学课堂实质上是一种学术文化课堂,幼儿园教师培养需要在这种学术文化课堂中展开。学术文化课堂采用的往往是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与建构学习能力。在大学的学术文化课堂中,学术训练主要包括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表达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和游戏方案的逻辑能力与动手能力、撰写活动方案和游戏方案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幼儿及家长沟通与协调的能力等。
五、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采用基于研究的专业训练方式
大学学术文化课堂提供的是一种“育人”的环境,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需要专业训练的,训练途径是多样的,但训练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教学(learn to teach)。
学习科学研究关注具体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形成了三太领域,一是学习模式与方式,如在具体学科学习中采用的问题式/项目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基于目标的学习、解释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式学习等方式;二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架;三是复杂系统的学习。我们把学科学习中的学习模式与方式借鉴到幼儿园教师培养中来,即在大学学术文化课堂中采用基于研究的专业训练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基于教学活动设计的项目式学习、指导幼儿绘本阅读的合作/探究学习,等等。
当前我国许多幼儿园教师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不高,存在学术阅读障碍、学术写作能力低下、学术话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他们以往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缺乏学术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主张,高质量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应是研究性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主的专业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六、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是实践取向的
基于研究的专业训练包括学术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学术实践包括学术阅读活动、学术写作活动、学术表达活动等,是指以培养学术能力为主的一系列活动。当前许多媒体把专业实践视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救命稻草”,以为只有通过专业实践才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在我们看来,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是开展学术实践的场所,无论开展什么专业实践,首先需要经历学术实践,没有经历学术实践就约等于没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我们应当改变大学课堂无学术实践的局面,实践并不是简单把大学生推向社会,让他去经历专业实践。当然,对幼儿园教师培养而言,专业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与其他所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一样,都必须规定专业实践的时间,包括见习、实习、观察儿童、个案研究等,并保证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完成规定学时的专业实践。换句话说,除了独立的实践课外,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有实践环节。此外,可以考虑邀请幼儿园教师走进大学课堂,与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对话,以增强课程的实践取向。
七、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需要整合领域课程与专业课程
高质量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幼儿园教师不仅具备五大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促使幼儿学会学习,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应当是整合的,即把有关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领域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简单地说,领域课程是幼儿园教师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课程,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教”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领域课程是依五大领域的内容逻辑设置的,而专业课程是依幼儿发展的知识逻辑设置的,不同领域具有自身的知识逻辑,而幼儿发展的知识逻辑包括认知和情绪发展、公民-道德素养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安全和健康发展与审美发展等方面,因此需要研究不同年龄段幼儿五大领域的内容逻辑与幼儿发展的知识逻辑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将幼儿在认知和情绪、公民一道德素养、个性和社会性、安全和健康与审美等维度的发展与五大领域的内容逻辑相渗透,从而构建出整合的课程。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取决于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水平,它应该是五大领域知识与幼儿发展知识的融合。所谓幼儿发展的知识,不等同于教育知识,尽管教育知识中包含部分幼儿发展的知识,也不等同于心理学知识,因为它还包括哲学和社会学范畴的知识。领域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促使学生未来能够通过基于五大领域知识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八、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
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标准便是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而要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仅仅靠在校学习期间几周时间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累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包括幼儿园教师培养在内的所有教师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专业实践时间太短。在当前幼儿园教师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大量没有经过较长时间专业实践的幼儿园教师仓促上岗,不仅可能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诸如学历提升、专业培训、成长焦虑等。更严重的是,这些幼儿园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很可能是以牺牲幼儿的成长为代价来实现的,幼儿成了新教师成长的“试验品”。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需要安排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当前国际上流行的3+2实践模式、4+1实践模式都有利于保障学生能完成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评价标准;用人单位;毕业生
就业,简单地讲,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或经营某种活动,并获得相应报酬或收入。单从这方面来看,我国任何身心健康的高校毕业生都可以实现顺利就业。然而,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并非易事,高质量就业是指从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获得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满意的就业结构。它主要从就业的“质”方面来说明就业的满意度。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可见,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国家之所求,社会之所需,也是落实人尽其才的应有之义。
1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就业评价标准,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查阅相关资料,很多学者从毕业生的满意度方面来认识、评价高质量就业。如肖辉等学者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划分为四个模块:就业时的行业、单位,就业稳定性,职场晋升渠道,薪资待遇[1]。陈成文学者将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划分为人职匹配、工作性质、劳动报酬、社会保护、决策空间等几部分[2]。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就业是双向的,它不仅要求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各种条件,还需要毕业生具备胜任高质量工作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鉴于此,我们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这两个层面上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作出界定。
1.1 对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
(1)相对完善的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是指用人单位提供的为劳动者享有的与从事工作有关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工作条件,其中,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的卫生条件,相对齐全的办公设备,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等;精神条件主要包括良好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2)相对合理的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是毕业生工作能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外在体现,也是社会对他们职业地位认可程度的反映[3]。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与其自身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相匹配。第二,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工作业绩和能力,适当地对其进行加薪和奖励。
(3)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节假日为员工发放物品、提供福利性住房、为员工办理“五险一金”、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
(4)较大的晋升空间
晋升空间是指为毕业生提供公正的晋升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并保证毕业生公平地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教育,出国进修等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机会。毕业生的晋升空间越大,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越高,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展现他们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为单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2 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
用人单位提供的各种条件和待遇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外部因素,毕业生自身所具备的道德水平、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才是其内在根源。
(1)良好的道德水平
道德水平不仅包括职场上必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还包括个人内在的品质和责任感。当今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更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并将其作为录用的标准之一。因此,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要素。
(2)过硬的专业技能
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指毕业生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众所周知,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即具有较强的“人职匹配度”,他的人力资本优势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法宝。
(3)较强的综合能力
个人综合能力从另一方面决定着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质量如何,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各类人才,而非仅有专业知识的“书呆子”。
2 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探索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无论对用人单位、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人单位招到更合适、能为单位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才;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潜能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据此,主要从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个人三方面探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
2.1 用人单位与高校联合,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
通过各种招聘方式,用人单位也许能找到所需人才,但要想拥有真正满意的人才,用人单位就需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如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机会;派企业内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为毕业生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并提供实践指导;采用订单式培养,以确保人才的质和量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用人过程中,用人单位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及其他福利待遇,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2.2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在充分了解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做到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实现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2.3 毕业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
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共同构成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即就业能力。较强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素养是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而这些能力和素养提高主要靠学生自己[4]。在这方面,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通过努力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此外,国家及各地政府也要为毕业生提供的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如鼓励多渠道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推动内涵发展,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等。
【参考文献】
[1]肖辉,黄建春,邱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素质标准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4(01):97-98.
[2]陈成文,周静雅.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14(07):37-43.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质量; 评价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city scale growing. City planning through the control, guide, integration, security makes use of activities, city land efficiency fairness, conform to the city planning goal, a high quality city planning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lay a positive effect of essential and helpful for.
Keywords: city plann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它涉及了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将对城市的发展前景和城市建设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1 控制作用。对妨碍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在开发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对控制作用的体现是主要的,关注如何能够加强控制,这实质上反映出对城市规划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解。
1.2 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引导作用反映了城市规划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激励措施可以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效应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1.3 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其实质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综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没有直接开发建设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做出判断,使得冲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有效纳入到共同接受的规则中来。由此而言, 城市规划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冲突的各方,是有效发挥城市规划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1.4 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实际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目的是使城市发展能够兼顾到各种利益。所以说, 城市规划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要体现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而且要尽可能兼顾和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当然,在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方面,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等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公平性的考虑永远不能指望市场,政府职能中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成为政府政策的关键内容,城市规划的保障作用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二、怎样的规划才是高质量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研究。切入点要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时事政策和当地重要方针纲领,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规划理念和规划思路,结合实际工作,对重大问题需要专题深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才能保证规划能切实的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支撑。而对城市规划的质量评价,应注重分析城市规划在用地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方面的安排中是否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否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有效发挥一个规划对于城市的控制、引导、整合和保障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甄别判断:
2.1 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设计和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直接由土地的规划、使用不当造成的。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城市边际土地的开发缺少合理的规划,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 城市周边的环境敏感区或生态敏感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衍生了环境问题。
2.2 规划中所涉及的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与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一个城市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过快时,该城市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等)就会被过度消耗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是否对这种情况予以预见并给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城市布局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中城市布局的不当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工业区和居住区紧邻甚至混杂而带来严重的环境干扰;由于建筑密度过高引起城市景观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这些都属于规划本身的问题。
2.4 城市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设计和定位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对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时,要研究产业结构的规划是否符合国家要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总体需要,是否有助于克服和避免产业混杂、布局不当和污染严重的城市问题。
若对上述几个方面均予以考虑,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和实施建议,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否则,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
三、如何落实高质量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良性指导
城市规划编制的文件是建设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建设管理才能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目标,保证城市建设的高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城市的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根本的目标,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也在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为了吸引投资,往往不仅简化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同时也在放松规划条件,强调市场的效率,忽视了对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虑, 造成公众对规划工作和政府工作公正性的怀疑,也造成城市建设质量下降,致使高质量的城市规划指导出低质量的城市建设作品。
因此,有必要明确的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更要有综合的观念,在社会、 经济、政治、 环境效益方面全面权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提高管理者规划意识,确保城市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为追求政绩,有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意愿,盲目追风,片面搞一些效率低下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削弱了城市竞争力,难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比如两个相邻的地级城市同时建设机场、开发极具相似功能的区域性娱乐休闲设施、发展同质性产业,恶性竞争,偏离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
3.2 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用生态观念指导城市建设,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市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实用,考虑人、建筑及环境的有机的统一,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达到一种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预留和建设防护绿地、公共绿地及生态廊道,保证规划所规定的绿地不被占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3依据城市规划,确定长期建设目标,合理计划短期行为。
城市建设必须要做长远规划考虑,一些城市不按规划办事,乱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一个电话或一张纸条就可以改变规划的执行,不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不少城市越权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任意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项目来者不拒,急功近利,见缝插针,建设杂乱无章互相干扰,限制了长远发展,影响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进行编制项目规划。做到长期有目标,短期有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既考虑现实基础,又不失长远规划。
3.4 注意信息时代的城市信息建设。
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仿和仿真。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管理部门能具体而准确的掌握城市建设动态,以便于针对性的监控、指导和预控,以保证城市建设不偏离城市规划预定的发展方向和轨道。各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完善城市建设信息的网络平台,确保对城市建设能进行积极有效预控,保证城市进行高质量建设。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判定相关城市规划是一个高质量规划,并确保该规划能有效的实施,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规划编制者对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框架,更需要编制――实施――管理涉及到的学学者、专家及城市管理者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城市发展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尝试、不断探索,才能确保高质量的城市建成,造福生态,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深刻把握新方略 精准落实强主业
——学习贯彻集团公司新发展方略专题形势任务教育材料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未来三年是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部”新征程的交汇期,集团公司确定了“进军世界500强、年利润过百亿、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实现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水平“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深刻把握新方略、精准落实强主业”专题形势任务教育材料,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贯彻落实好新三年行动方略,以实际行动推动钢铁产业生态圈建设,奋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主业目标,共同开辟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找准新方位 踏上新征程
踏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即: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企业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集团公司找准坐标、审时度势提出新发展方略,可谓顺时应势、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从宏观环境看,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格局动荡,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发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显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连续下调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预期。中美虽已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对提振市场信心有重要意义,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全国角度看,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推进,为企业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钢铁行业看,长周期减量化趋势渐显,供大于求基本格局给行业平均利润带来更大挑战,行业将整体处于长期微利状态。钢铁企业间竞争呈现出新态势,多家钢企通过新理念、新生态实施资本层面的合纵连横,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盈利水平,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
从企业内部看,过去三年,集团公司强党建、塑生态;谋发展、求突破;调结构、优布局;攻主业、延链条化;破瓶颈、增活力;控风险、除隐患;强管理、塑优势,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近三年,公司上下坚定贯彻“多元主打、结构调整,闯开转型升级特色之路;奋战三年、提质增效,跻身全国钢铁强企前列”的行动方略,通过“去产能、上项目、搞改革、甩包袱、强党建”等重点举措,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由第三梯队跃升到第一梯队,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实现了“求生存”到“谋发展”、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依然存在弱项和短板。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标杆企业和竞争对手,山钢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还存在差距,面临“量”和“质”双重挤压,在钢产量、智能化、国际化、资产回报、资产负债率、创新发展等许多指标方面还有很多弱项和短板。倡树开放理念、营造共赢氛围不到位,强化战略引领、发挥系统优势不到位,放大突出长板、形成差异化优势不到位,夯实基础工作、推行精益管理不到位。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成效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呈现出发展质量还不高、基础还不牢固、动能还不强劲,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资本布局调整还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主动把握大势大事,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和指标劣势背后的差距,保持定力、顶住压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善弈者谋势。当前,集团公司已站到冲刺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的历史方位上。未来三年,是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步”新征程的交汇期。实施新发展方略是集团公司在辩证分析复杂严峻的形势基础上,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产业生态圈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基于山钢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站在由“求生存”到“谋发展”、冲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指导山钢未来三年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
蓝图宏伟壮丽,愿景鼓舞人心。站在第二个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充分认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奋力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重要意义,勇敢地承担新使命、新任务,共同创造山钢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领会新方略 明确新任务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承载新梦想。
在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强调,今后三年,要通过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融合创新,提质升级,把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陶登奎指出,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要把新的三年发展方略作为指导我们未来三年工作的纲领,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贯彻落实。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钢铁主业和核心竞争力,顺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顺应钢铁行业竞争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已有举措的持续递进,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版、“五位一体”的升级版、提升实力的扩展版,是一个“智慧制造+智慧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要摒弃“大院思维”“独享思维”,打破传统公司经营边界、资源掌控方式以及规模扩张模式,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解决产能依靠自我投资扩张冲动、环保加压大而行动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形成开放的业务边界、以生态圈实现资源聚合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共享各企业专业化资源和能力,共同创造生态圈协同价值。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顶层设计、点位突破、借势拓展、动态提升的思路,赋能、扩容、优圈,以聚合资源为重要手段,以开放共享为基本路径,以安全高效为品质要求,涵括内部和外部、上游和下游、制造和金融、政府和企业等各相关方,加快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塑成生态核心圈,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塑成动力源泉圈,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依托塑成产业配套圈,以“数智山钢”建设为支撑塑成信息衔接圈,层层嵌套,互为支撑,形成“产业+配套、平台+服务、技术+赋能”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动生态圈企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中,集团公司举旗定向、登高望远提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这是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目标的具体体现。
实现新目标,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一步一步干在实处,才能昂首阔步走在前列。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国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凸显,本质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建设魅力山钢“第二步”任务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钢铁精益高效、多元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盈利能力跃居行业较高水平,初步确立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强企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综合竞争力走在国内钢铁强企前列。主要产业初步进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动能持续化、产业生态化、品牌高端化、运营国际化特征初步显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深化改革走在省属企业前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升级版,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1336”改革按时间节点要求全面完成,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国内钢铁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建设一批智慧制造试点工程,争创两个以上省级示范项目、一个以上国家级示范项目,完成两条以上传统产线智慧化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以上,实现制造单元智能化、运营管控数字化、产业生态智慧化、信息产业高端化。
百舸争流自当先。让我们以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在逆境中奋起,在追赶中超越!
肩负新使命 创造新辉煌
站在魅力山钢建设的新起点新方位上,集团公司全面启动第二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描绘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新蓝图,掀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成功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接下来,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质量问题。”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山钢股份作为集团公司钢铁主业的运营主体,是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的核心和关键,必须担负起首位落实、先行先试的责任。莱芜分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重要单位,必须扛起落实新发展方略、创造新业绩的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决策部署,打头阵、建首功,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构建生态圈”正当其时。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19年度商务年会,与国内外众多战略用户深入交流合作发展,得到了58家国内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以及26家国外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的积极响应,会上达成紧密共识,共同合力打造开放包容、休戚与共的钢铁产业生态圈。倡导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共赢,股份公司层面坚持生态化、开放化的发展理念,统筹上下游各类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速产业融合,打造钢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谐共生的生态圈。通过构建以聚合钢铁产业资源为核心的融合发展体系,加速推进客户、人才、营销、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建立,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客户共享、人才共用,营销大合作、生产大集成、研发大统一的高效协同发展。当前阶段是我们加快推进生态圈建设的关键时刻,要积极做好区域钢铁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工业园为平台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大集团内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促进钢铁生态圈实现更大范围共创共进共赢,全面提高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实力。
“打造新标杆”任务明确。“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提出了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和要求。走在前列、争当标杆,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考验,也是当下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按照公司三届三次职代会上王向东书记提出的“123456”的总体思路,王培文总经理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坚持“优化提升、进中求优”的总基调,保证各项任务如期实现、发展成果如期兑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竞争压力、行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制约我们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需要我们携手共进,扎实做好“安全强责、环保解困、经营增效、稳定保底”等重点工作,以滚石上山的拼劲、攻城拔寨的韧劲,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生产经营再上新台阶,实现本质化运营水平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