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

时间:2023-06-01 09:3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

第1篇

一、工作基本情况

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开展法律宣传4次,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同时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月份,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从发案的原因、特点,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年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年至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向劳动部门报告。

(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设立了预警机制,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年,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今年年初,院派人到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只是国税、教育等几个系统进行了预防工作。

一是行政执法领域的工作开展的辐射面不够宽。对于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技术监督、林业等行政执法的职务犯罪易发部门,还没有开展预防工作。

二是预防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分析报告的理论深度还有待于提高。

三是法制宣讲方式单一,还是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上,预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四、下年的打算

不断完善预防调查和案件线索处置制度。

一要在全面开展预防调查工作中。不断规范预防工作。

第2篇

一、工作基本情况

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开展法律宣传4次,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黑龙江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同时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1月份,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从发案的原因、特点,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年2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年至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一是对招投标工作通过媒体等进行公示。

二是对重大原材料采购的来源、金额、数量通过召开会议、媒体等方式进行公示。

三是工程各阶段对工人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公示。

四是对拔付工程款情况进行公示。

五是对工程质量情况、标准、等级进行公示。此项工作现正在进行中。

(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设立了预警机制,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废州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年,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今年年初,院派人到山东省荷泽市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行政执法领域的工作开展的辐射面不够宽。对于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技术监督、林业等行政执法的职务犯罪易发部门,还没有开展预防工作。

二是预防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分析报告的理论深度还有待于提高。

三是法制宣讲方式单一。看一看、说一说”上,预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四、下年的打算

一要在全面开展预防调查工作中。不断规范预防工作。

第3篇

关键词: 生产性实训; 项目制;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0-5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talent demand, the productive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in the 3rd school year, which organizes the productive training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project system, and makes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to imple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e training has made the students come into the enterprise work environment in advance, so a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eam cooperation, solve problems, self management, self-development and so on, and then builds a new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projects; project system; talent developmen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努力构建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4]。

1 生产性实训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而产生的。

⑴ 德国“双元制”。“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1]。

⑵ 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教学工厂”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为“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2]。

在上述两种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虽然很受我国高职院校的追捧,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像德国一样的行会来规定企业接受学生进行双元制,企业办学或培训与高校办学正处于从分离走向融合的过程,因此,“双元制”在国内并没有实施的成熟土壤。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推行的生产性实训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相似,主要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无论管理体制还是学习条件与环境,都与企业实际工作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面临着资金、设施设备、教师和实训业务等资源不足的瓶颈,要切实解决好上述矛盾,必须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以项目为平台,积极创新生产性实训的模式,从而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真正提高生产性实训的实效性[1,2,5]。

2 北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设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以学院网络改造工程为依托,该项目主要由学校信息中心监督执行,信息中心与教学系合作,分别派出两位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共同管理两个班的学生,企业员工担任专家指导整个工作过程,共同完成三个校区的校园网改造。

生产性实训借助校园网改造工程的契机,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将网络改造与教学实训结合起来,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真实工程实践的机会。项目目标主要包括:万兆核心网,千兆到桌面;服务器通过千兆带宽接入交换机;服务器数据统一存储于数据中心;集中的网络运行监控、策略管理;三校区统一网络出口。

3 生产性实训的企业管理与流程

3.1 实训前期准备

在实训开始实施之前,教师们协同完成了各种文档,具体如下:

⑴ 实训项目周期进度表;

⑵ 管理文档:生产性实训学生手册、项目经理手册、实训协议、周考核表、考勤记录单、电子版施工日志、会议记录;

⑶ 工程文档:派工单、施工日志、校园网现有信息点统计平面图、MAC地址/IP地址模板、配线间示意图模板。

3.2 生产性实训工作流程

生产性实训主要分为五个环节:面试分工、入职教育、现场调研、工程实施(包括验收)和答辩。如图1所示。

⑴ 学生面试与分工

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前期准备很重要,需重视项目小组的岗位置定、学生的面试、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2个班学生分散到16个项目小组中。组织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项目组长;技术能力强及自学能力好的学生作为高级工程师;工作认真仔细,画图能力好的学生作为文档管理员;各方面能力均衡的学生作为工程师。根据能力及兴趣爱好分工,明确各自在团队中的定位,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⑵ 入职教育

入职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后的第一个环节,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或团队内部,并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生产性实训的入职培训环节帮助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此期间学生感受到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工作中的态度、绩效和行为。入职培训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重新塑造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并与其他团队成员展开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入职培训的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工作职责、激励机制、参观工作环境、素质培养(执行力、计划力、沟通力、思考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培训的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有实训课程的讲授方式,以众多的拓展游戏串联培训内容,在拓展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学生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⑶ 前期现场调研,信息点梳理

该阶段学生需进行实地调研,资料统计,信息点位图的制作和设计。从信息点的梳理工作,到信息点的统计、信息点通断的测试,学生需了解网络环境,绘制出校园信息点的点位图。

实地调研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学生进入各个场所,与各部门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网络状况。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可能需要多次进入同一办公室进行咨询,难免会碰到问题,需要其独立思考解决。该阶段不仅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还在真实地环境中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能力。

⑷ 工程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兴趣,让担任工程师的学生分别负责三个模块:综合布线、服务器搭建和网络设备调试。实训中,项目组长和技术组长的知识需要比较全面,有效保证各模块的联合调试。

项目经理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每位工程师按照自己选择的模块参与培训,并负责培训其项目组的其他学生。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发挥个人的力量,保证团队项目顺利完成。

⑸ 答辩

企业人员与校内项目经理共同进行答辩。企业人员从企业的角度考核学生,对职业发展、面试等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成功就业。

4 生产性实训项目的组织管理

学生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流程规范化。每个公司的人员一般在24人左右,以便于项目经理的管理。每个公司设立一个经理,由指导教师或企业人员担当。各项目小组成员由学生担任,每个项目组设四个职位,包括:项目组长(1人);技术组长(1人);工程师(2-3人);文档管理员(1人),如图2所示。生产性实训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将24名学生分成4个项目小组,并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特点,选出组织能力较高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分配到技术组长、工程师、文档管理员等不同岗位。

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为了保证工作量充足,学生无怠工现象,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⑴ 明确岗位职责

① 项目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组工程的一切事务,制定本组管理细则,负责员工公平公证的日常考核,组织开会学习,合理安排各项施工任务。

② 技术组长职责:协助项目组长开展日常工作;参与工程的实施方案设计、施工、投标文件制作等;熟悉较新的技术,及时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培训员工。

③ 文档管理员职责:负责施工图纸和技术方案的编制与部门内技术资料、技术图纸的存档;负责项目资料、日常文档管理。

④ 工程师职责:负责完成管槽施工、系统布线、线缆端接、模块端接、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工作,做好现场文明施工。

⑵ 建立考核机制

① 日考核:员工每天记录电子版施工日志,记录一天的工作内容和体会。项目组长负责本组员工的日考核,项目经理不定期抽查员工的工作日志记录,保证考核的公平公证。

② 周考核:以项目组为单位上交周考核表,内容包括:工作小结、问题与改进、合理化建议等。

项目经理通过日考核给出周工作评价并及时反馈,同时通过合理化建议适当调整实训安排。

5 结束语

对比传统教育,生产性实训使学生的“头脑转起来,肢体动起来”,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⑴ 真实项目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的项目,在项目准备、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获得了经验和知识。生产性实训注重学生对工程规范、技巧、技能等方面的总结,使学生不仅“能”干活,还要“会”干活。

⑵ 合理的组织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分工和充实的工作使原本贪玩、爱睡觉、厌学的“坏学生”,成为了积极肯干、充满热情、不怕苦、不怕累的“好员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也意识到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性。

⑶ 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能调动学生的潜能。生产性实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力等。

生产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融入企业先进技术,在挑战性的工作中,磨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性实训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保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3:118-120

[2] 郭敏雄.浅述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职业,2010.20:139-140

[3] 聂恒凯等.高分子材料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5:153-154

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 to higher vocational mechatronics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t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chatronics;specialty construction;cour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97-04

0 引言

我国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天津市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机电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要通过有效措施建设、培养符合制造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2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别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文件中强调“技能、人文、创新”要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在掌握较好的操作技能前提下,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技术革新;教学要面向专业岗位群,强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了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指明了高职专业开发建设的发展方向。[1]

根据走访调研,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具备今后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专业面要宽,岗位针对性要强,适应面要广,力求一专多能的机电一体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制定符合本校的专业建设模式,就摆在各高职院校的面前。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现状

1.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很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既懂机又会电”的形式来理想化定位的,这样,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两者融合”较为适宜。

1.2 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新技术的发展

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格局很不适应。因此,要根据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训的内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也应突出电气控制为主、机械辅助、二者相互融合。

1.3 实践教学环节不成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实训设施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引进机电行业的主流设备,以便更好地满足专业课教学及实训的需求。

1.4 校企合作需要加强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但通常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技术人员在校企之间的流动不畅通,学校企业之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校企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力度、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1.5 教学团队建设有待于加强

校内专业带头人对行业的了解需进一步深入,专业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还有较大差距,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实践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探索

2.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从多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完善“互聘、互任、互惠”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2.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具体内容

2.2.1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水平

通过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接受更接近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训课程质量,扩充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建立校企共管的稳定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①按照本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要求,考察企业生产设备和学生实训工作岗位、企业指导教师、企业授课场地等情况,与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协调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对接等内容。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授课计划等内容,完成了对学生的实习评价。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按照“任务驱动,教学做相融”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修订了实习标准和实训项目指导手册,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等。④制订校企共建的生产性车间管理制度,按照企业产品生产和工艺要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厂中校”中,系统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方案,与企业一起完善管理、安全保障等规定。⑤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企业相关人员组成实习管理小组,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技能训练项目和必要的安全教育,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考核工作。

学校通过三年的建设,校企合作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室9个,新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0个,大幅提升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水平与学生顶岗实习比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2.2.2 推进“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

可以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下厂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手段,深入了解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机电设备操作、安装、测控、调试等岗位群,确定本专业岗位技能是:面向全国钢铁企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能熟练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采取通过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实现学生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①“双证书”课程开发设计的基本模式以国家规定的职业作为专业课程的统领,以解析国家职业标准包含的岗位(工种)为切入点,通过界定岗位(工种)的职业活动内容,划分出适应教育规律的学习领域,再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及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当地技术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的要求等形成专业课程。

“双证书”制度以“做中学、学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求创新”的教育观念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在课程逻辑结构上,以满足学习者的心理趋动来保证学习效果;在课程知识选择上,以知识对职业能力的趋动为评价标准,在教学方式上,以现代传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表2所示。

从2013-2015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双证书获取率显著提高,中级工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增幅52%,高级工比例增加18个百分点,增幅101%,学生双证书获取情况如表3所示。

②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机电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例会,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保持本专业有比较超前的课程系,让学生接触更新更多的新工艺、新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

依据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针对企业和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校企共同确定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控制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等。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搭建专业教学平台,完善专业资源共享课程,明确资源共享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群,分析得出了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得出专业课程内容,而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职业道德与素养、文化基础知识、素质拓展等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来进行支撑,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2.3 打造“能教授、懂专业、会操作”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按照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来自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建立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库,专兼比例保持在2:1。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校企互聘兼职等措施,多渠道引进、多层次培养,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历练实践技能,建立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服务能力,适应“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为提高本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使骨干教师全部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增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对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达到企业工程师的任职标准,从事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等途径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表4所示。

2.2.4 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完善“互聘、互任、互惠”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2.2.4.1 成立“校企”两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建立以企业和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保障机制和有效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紧密合作企业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

2.2.4.2 加强及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对接

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纽带,带动相关课程群的发展,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梯队结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①以“互聘、互任”为纽带,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系一级产学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协调校企之间合作事项,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合作需求、理顺校企合作思路、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指导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二是创新“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联系一个校外实习基地、聘任一个兼职教师、承接一个企业横向项目、合编一个教学案例或一本教材或开发一个企业顶岗实习项目、联系跟踪一组(5名以上)毕业生,并提交跟踪分析报告,通过五个方面建设内容量化考核教师校企合作业绩,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

②以“项目”为主导,探索校企“互惠”合作之路。

积极探索引进企业的科研项目,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企业来说,将项目委托给学校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以利用项目教学培养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实现“双赢互惠”。

2.2.4.3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经济,加大对外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工作。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技术服务,使企业生产、专业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得到实质性结合。带动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对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起引领作用。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机电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培训鉴定,与市技能鉴定15所合作,2012-2015年面向社会共完成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1806人;为滨海新区科技企业人员进行专项职业培训250人次;与区民政局合作为退役士兵进行维修电工初级岗前培训120人次。在“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优势,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微课比赛”的视频内容作为高职高专网络教学资源,辐射到国内其它兄弟院校,得到一致的好评,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 结束语

通过建设,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带动专业岗位群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发展,达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应该分析专业建设前进中的问题,找出专业建设与开发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的就业需求及时制定或修改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马鹏飞.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16):106-108.

[2]吴连连,曾维林.以岗位群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4(6):64-66.

[3]刘泽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开发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1):88-89.

第5篇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虽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却并不成熟,且呈现出种种困境,如人才供需错位、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行业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源压力加剧等等[1]。实践上,国家旅游局[2]和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3]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行的专题性调查也大致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仍然,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但是,在种种原因之中,实践课程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本科”型实践课题体系,将是我国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1)实践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人学习与认识的普遍性规律,其中,实践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熟悉各旅游岗位操作技能,深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旅游应用型人才。

(2)知行合一论。从现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形式。据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读”的方式只有10%,“听”的方式为20%,“看、听”结合为50%,“听、说”结合为70%,“说、做”结合为90%。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应该强化其实践教学环节。

(3)认知心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地同化、顺应,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主体的认知模式不断重建、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因此,合理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来完成与旅游行业实际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言显得意义重大。

(二)现实依据

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相比,国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度不高。在国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旅游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两者相互融合,且互为提升。其中,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楼即酒店、课堂就是实训室”的“前点后院式”最为典型。而在国内,除了完全引进“洛桑模式”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外,很少采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做法,学生大多是先“集中学理论”,再“集中实训或实习”,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种拓展,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补充,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高。

第二、实践教学目标与旅游人才需求脱节。国外旅游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即注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控。毕业学生往往无需经过实习期即可直接从事管理类工作,较好地贴合了旅游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国内的实践教学尽管也强调要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却极少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少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与旅游业实际人才需求基本脱节。

第三、教学经费投入与实训需求相距甚远。总体来看,国外在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充足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在校内均有自己的酒店,以及会议室、计算机中心等设备设施,能很好地保证旅游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国内少有旅游本科院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很多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客房、餐饮、导游实训室都不完备。设施设备投入过少,导致旅游实践教学普遍性地成了“例行公事”,走走过场。

第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国外对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不但要求教师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会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例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在全球担任高级或顶级高管的校友回校讲学,形成“学校支持学生成长,学生成才后回馈学校”的良好循环。而国内在这方面则相对逊色,少有高校形成了学校与校友“支持与回馈”的良性循环,“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仅仅停留于表面。

可见,国内旅游实践教学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们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旅游职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以便能为旅游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构建“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想

(一)“职业本科”型的内涵

“职业本科”型是指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借鉴,以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考评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培养形式。而所谓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性教育。具体而言,在教育类型上,职业本科教育应归属于ISCED的5B2教育;在培养层次上,职业本科教育应是专科高职教育质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教育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多重特性;在培养模式上,职业本科教育应与高职专科教育形成明显区别[4]。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力求以旅游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为运转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保实践教学地位、适时调整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实践课程务求连贯等四项原则[5],体现四大要求,适时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与职业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其中,四大要求具体是指:①学时与学分要求。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际,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课时总量应不少于1000个小时,不少于总学分的18%。②课程开发要求。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旅游实践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均应适时作出调整,且应尽可能联合旅游企业一同开展工作。③课程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应力求平衡分布,体现层次分明和务求连贯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四年的教学和学习中,每个学期都应开设相关课程,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④课程实施要求。要求拥有较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场地和教学软件实,切实改变“一无合格师资、二无实践场地、三无实训软件”的办学现状。

(三)“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旅游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作用、层层递进,具体如图1所示(单箭头代表“作用于”,双箭头代表“相互作用”)。

图1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

在具体构成上,专业认知实践类一般由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课程构成;服务技能实践类一般由5门左右的理论配套实践课和1门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课构成;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可采用模拟企业实战演练或大型项目驱动型实践的方式运行;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可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监督执行;毕业设计实践类课程应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组织开展[5]。

三.课程体系的应用——以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属于独立学院性质,其旅游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届毕业生。办学6年余来,始终以“国际化、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培养方案,并于2010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该学院2010年版教学计划共分旅游与休闲、饭店与会展等两个专业方向,其实践课程由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板块构成。其中,公共实践环节课程相同,主要由军训(1学分)、入学教育(0.5学分)、毕业教育(0.5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奖励学分(2学分)、认识性社会实践(1学分)、工作性社会实践(2学分)等构成,总共8个学分(占170总学分的4.7%),要求总实践不少于10周。

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旅游与休闲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旅游景区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娱乐与休闲场所模拟实训、旅游行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66周;饭店与会展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饭店前厅管理实践、饭店客房管理实践、饭店餐饮管理实践、饭店营销管理实践、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80学时+56周。在专业实践总学分要求上,两个专业方向相同,均为25学分(占170总学分的14.7%)。

(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的问题

虽然该院2010年版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已对实践教学课程做了较大调整,但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重偏低

专业实践学分总数仅为25,加上公共实践的8个学分方达到总学分比例的19.41%。显然,这与上述方案中“不少于总学分的18%”尚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实践类课程设计相对单一

培养方案虽已从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4类实践课程做出了安排,但整体形式显得比较单一,且课程内容设计也相对传统,没能跟旅游企业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如专业认知实践只有“野外认知实习”这一门课程,毕业实习集中在第6、7学期完成,且没有对长达10个月的实习内容梯度和实习要求做出前后区分。

3.专业实践类课程前后连贯性较弱

根据“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的课程设计连贯原则,专业实践类课程应力求前后连贯,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该学院教学培养方案未能很好地体现上述思路,具体表现在:①第1学期没有安排任何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错过了第一时间了解旅游行业及企业运营模式的机会;②第2学期的“野外认知实习”与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之间由于没有安排短期的企业实习而出现断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链接度降低;③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由于缺少整合性的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而没法与第6-7学期的企业实习形成衔接。

4.专业实践类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由于专业方向细分不到位,该学院专业实践类课程涉及面相对较广。如旅游与休闲方向既要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性实训课程,也要涉及娱乐与休闲场所经营管理等前沿性实训课程;饭店与会展方向既要涉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饭店等饭店类实训课程,也要涉及会展策划与管理类实训课程。这种较广的牵涉面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专业实践类课程所涉内容的不够深入。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上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兹提出如下改革举措:

1.丰富专业认知实践类课程

在现有“野外认知实习”课程基础上,增设“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3门实践课程。在具体安排上,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等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应安排在第1学期执行;旅游企业在岗实习应安排在第2学期的前半个学期执行。

2.完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实际,旅游与休闲管理、饭店与会展管理的方向划分并不妥当,可进一步细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应根据其所学理论课程来开展课程服务技能实训。在此基础上,增加“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这一环节,以便前后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妥善地衔接起来。

3.增设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

管理技能实践课程是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学生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可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其实践内容和教学形式可结合学校实训场地具体设计,也可联合当地旅游企业实际共同开展。

4.优化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将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第6、7学期的做法并不妥当,有必要加以重新调整,调整思路为:第一、将长达10个月的企业实习分散到两到3个不连贯的学期中完成,期间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安排教学任务;第二、企业实习应力求长远,前后实习内容及实习要求应形成较大区分,如后期可要求企业适当安排学生到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最后,实习学生的指导应采取实习单位指导和学校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思路,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切实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是在参考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的成熟做法,并结合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做出来的。虽然部分课程已经过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实践检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时间、场地、师资、管理等诸多因素限制,本实践教学课程的全套方案尚未来得及加以全面贯彻实施。因此,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此权当研讨。希望学界同仁能对此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各视角展开探讨,达到尽快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6,21(z1):16-18.

[2]中国国家旅游局、教育部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联合调研组.中国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报告[R]. 2008.5.6.

[3]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院校数据解读——基于对旅游院校的专项调查统计[R].2009.3.27.

[4]伍先福,陈攀.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办学主体[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7.

[5]伍先福.论旅游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8-129.

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在目前大部分的企业之中的都没有看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之处,没有看到其中可以融合的可能性,但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可能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潜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分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即二者的共性,并针对二者的融合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使二者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融合

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主要是通过对于员工的思想和国家政治形势、发展情况的教育来使员工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上前进,实现二者的融合能挖掘出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1]。因此探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能性,从可能性入手来分析两者融合的措施,不论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发展,还是宏观层面上国家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的分析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与企业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之间有着共性和共同之处,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融合的可能。具体的共性有以下两点。

1.1方向定位与发展目的的一致性

企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进行发展,要实现自身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将自身与中国的发展方向融合到一起,因此企业文化的塑造方向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是相同的,坚持思想政治的工作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中蕴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些内容激发了企业员工奋斗向上的动力,共同奋进的凝聚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1.2工作对象与任务相同

企业文化主要是创造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取向,来激励员工来带动企业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主要是引导人们对于国家大体发展的思想认识,观点和立场。而这的工作对象本质上是一样的,每个企业员工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员[3]。其中两者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激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奋斗。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方案措施

2.1发展或建立相应部门并且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

要建设企业文化并且使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就需要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4]。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办公室这个领导核心,发挥其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职能,让其配合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让思想政治工作渗入企业各个方面从而营造出一种企业文化氛围,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合并渗入各个部门之中,让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地落实下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与热情,产生切实的效用。例如,在我们企业项目部开展的丰富企业员工思想政治认识的劳动竞赛活动,或者是三严三实等活动,都是由办公室负责将其中需要准备活动方案和工作安排通知到各部门执行,其中工程部与安质部配合办公室的安排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共同协调来组织完成这一项活动。所以每一个政治思想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同时,为了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空谈,应该把其融入公司的制度规章之中,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之中做出补充和完善,使其能够表现出企业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同时对于制度的落实需要予以一定的监督和管控[5]。

2.2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丰富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可以避免采用老旧的授课、谈话、书本等学习方法,积极的使用现代媒介、普及网络技术来开展讲座或读书活动来对企业员工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例如:我们企业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女员工召开的座谈会、开展“帼之悟”先进女职工系列讲座,另外还有每年召开一次职工读书活动等,都对于员工的政治思想起到了很好地教育作用。这种新方法和新途径的使用具有方便快捷、易传播、广覆盖、影响大等优点,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状态进行综合调研,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员工的状态信息来建设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信息,增强相应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可以监控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情况确保工作落实情况[5]。充分发挥办公室的协调职能,促进各科室在相应的工作之中多进行沟通与协作,主动加强横向联系,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大力支持。除去使用一些先进的媒体设备之外,还可以号召员工在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组织或参加例如春游园活动卡拉OK比赛等各种新颖活动来丰富员工的思想认识。

2.3营造融合正确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谓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塑造和贯彻企业的价值观,即对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理解和企业存在和工作的意义、重要性等价值层面的主观判断。它的建立以员工需求为基石,促进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每个员工发挥自己对于企业的理解,在其中寻找共性而逐步建立的。这就需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办公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办公室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廉政从业教育。在我们企业的项目部中,非常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关于廉政理念的学习,并将廉政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作为规范企业人员行为的精神约束。具体措施上,办公室会组织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签订廉洁从业书,并要求项目部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指导思想,采取组织学习,座谈会,观看廉洁电影,业余自学等形式,开展党员干部廉政学习和教育活动。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作为一项重大学习任务分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以要求党员行为为工作准则,强化党性修养,把廉洁从政内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树新风、促和谐的氛围,组织学习《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增强反腐意识和自觉抵制腐败现象的能力等。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塑造了企业廉洁的文化,作为企业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准则。

3.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的长期过程,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因此,随着企业工作的不断推进,就需要用相应的方法时期不断融合,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思想政治的工作部门对于企业融合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估与判断,并在其中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不断加深二者的融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作者单位:中铁二局新运公司)

参考文献

[1] 马俊才.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 盛宇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软管理模式[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11SoftGIS简介SoftGIS是一个基于网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收集、分析并传递有关地区环境数据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根据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感知,建立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在芬兰包括赫尔辛基、艾斯堡在内的多个知名城市均有应用,领域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城市安全、环境健康等,在当地政府和公众中均产生了较大影响[8-9]。SoftGIS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决定了其本质上是一个多学科、多理论交差的研究方法,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知识构建理论、空间规划、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SoftGIS提供一个信息分享的平台,使得居民有机会能表达其对地方土地利用政策及环境变化的感受、态度与评价等,这些信息可为土地利用研究者、规划者和政府管理者提供长期的、动态的参考(图1)。

12PPGIS与SoftGIS的对比PPGIS是社会行为与GIS技术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结合,它通过网络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获取、分享和交互处理[10]。地图是重要的交流和决策支持工具,能够更快速而直接地传达更多、更丰富以及更易于理解的信息,为开展自救、互救、应急服务提供辅助决策信息[11]。SoftGIS是对传统PPGIS理念的延续和提升。与PPGIS相关系统相比,SoftGIS的特点在于重视收集和分析城市居民对居住区域环境的认识、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搭建起政府管理者、研究人员、企业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强调形成一个知识构建的循环过程。图1展示了SoftGI中涉及的主要要素。SoftGIS通过网络调研获得当地居民第一手感官数据,建立数据库,并以此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项目实践不断积累数据,通过分析环境信息的硬数据与软数据,为研究者解决复杂性课题提供更多挖掘数据的研究机会,使城市生态地质环境管理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同步。

2SoftGIS在京津冀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21加强城市地质环境管理的必要性我国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多样,多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城市地质环境工作,对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短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如此,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城市既难以像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国家或地区那样采取严厉限制向灾害高风险区发展的策略,也无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来降低灾害的风险度[2]。有效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加强城市地质环境安全的管理与评价工作,当前应重点从2个方面入手:提高城市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的总体运行效率;加强城市地质环境安全的教育宣传,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传播形式,让社会公众、政府管理者充分认识城市地质环境资源的宝贵性,全面提高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意识,并尽可能地发动大家参与到实际行动中来。

22城市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的必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要面对地区发展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人口稠密,工程建设活跃,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更大,并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公众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对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程度要求更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地质环境安全度,是地质工作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着重调查研究城市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目的是为相关城市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和决策辅助等技术支撑。一直以来,城市地质环境信息都是以电视媒体或网页新闻的形式,这是一种单向、没有交互的方式[12]。在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设备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公众越来越不认可被动式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多地习惯于互动式的信息。让公众有效参与到预警信息评估中,并能就发生在周围的一些问题与专家进行探讨,除了有利于政府管理人员作出更加准确的决策,还能消除预警信息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影响[12]。要想有效预防、减轻城市地质环境风险,保障地质环境安全,首先要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居环境条件有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调查自然属性,并进行社会经济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影响分析。只有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利益,使各阶层的意见得到适度反馈和利益均衡,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13]。居民对其日常生活环境的评价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地方的本土居民通常要比专家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况,对于这种本地居民信息的收集需要一个系统性的、长期连续的方法和平台。

23SoftGIS在京津冀地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SoftGIS可以将城市地质环境的评价与管理问题带给广大的社会群体,生成具有地域认同性的知识和信息,为更科学合理的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而是从地质工作者角度有效实践群众路线、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SoftGI决策体系实现了两大综合,即地质环境与社会人文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监测评估与政府管理的综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力度。借助京津冀地区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优势,将SoftGIS引入城市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中,并建立面向服务架构的预警系统,以服务的方式来和获取城市地质环境安全预警中所需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地质环境安全度,可改善目前预警系统刚性较强、信息共享困难的问题,是在地质环境工作中的“群测群防”,也是对“群众路线”思想的有效实践。同时,SoftGIS可为不同的乡镇、街道和社区量身定做设计这种平台,帮助居民充分细致地评价当地的地质环境安全,为研究人员和规划决策者提供长期和广泛的信息源。公众通过手机、Web等工具参与SoftGIS以实现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信息的提交、交流与共享,而公众所反馈的现象又为城市地质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了实时的信息。这些相对“主观”和“软性”的信息可以与专家或规划者的“理性”或“客观”意见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执行效率,为不同尺度的空间规划或决策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由此,通过利用一个更加开放的模式来收集和分析城市地质环境数据,SoftGIS可以将传统的地质环境调查监测项目提升为一系列持续性的资源环境管理活动。

3门头沟矿区地质环境案例研究

31门头沟矿区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估指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南港村、东马各庄村、韭园村和东辛房办事处的圈门地区为研究案例,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尝试建立SoftGIS支持系统,居民参与SoftGIS调查的过程,可视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过程。南港村位于镇域东南部,地处九龙山北麓、永定河南岸马家沟上游,韭园沟西南部,东径116°01′,北纬39°57′,海拔270m,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km,东南距区政府驻地(直线)约7km。山场面积315hm2,人口65户,200人(2012年统计数据)[14]。东马各庄村位于镇域东南部,南港村北部,东径116°01′,北纬39°58′,海拔200米。现有人口94户,212人,全部为居民户口。南港村与东马各庄煤矿历史悠久,自明清时期开始开采,存在地裂缝(近代开采所致)和采空塌陷(解放前就存在)等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村庄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影响。南港村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在京津冀周边郊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马各庄村和南港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退化,由于煤炭导致含水层破坏,加上常年少雨少雪,泉水和溪水断流干涸,对居民生产生活有较严重影响。韭园村情况稍好,有2眼泉水常年流淌,林果采摘收入可观,但能否避免地质环境的总体影响,仍需跟踪研究。本次调研的圈门地区与南港村和东马各庄村都经营过较大型煤矿,曾经的矿业生产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仍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为更好地设计开发“SoftGIS地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我们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并进行了调研,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60—80年代的4位老村长,他们见证了该区域近50年的矿业、农业、林业发展历史;90年代至现在的村长、书记、委员、劳动保障员和大学生村官,他们见证了当前的发展转型。另外,采访了当地的居民近80户,了解当前居民的经济收入、地质环境破坏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村庄未来发展的预期。结合理论研究,确定了6类调研数据,22个数据小项,分为非空间数据调研和空间数据调研2项(表1)。然后进行SoftGIS系统开发,最终目的是建立“北京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监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完成相关区域研究报告。

32SoftGIS平台设计与实现根据SoftGIS和PPGIS的设计原理,结合研究课题的情况,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基于WebGIS三层体系结构,搭建了“SoftGIS地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这一平台(图2)。网址为:wwwbjsoftgiscom。

321数据来源北京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调研平台主要采用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并推广的“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地图数据服务接口,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本平台所研发的网站中,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其中,基础空间背景数据来源于“天地图”。该调研平台使用了天地图所提供的WMTS服务接口。WMTS(webmaptileservice)地图切片服务基于OGC(opengeospatialconsortium)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所制定的统一接口标准,该服务标准定义了一些操作,这些操作允许用户访问切片地图。WMTS提供了一种采用预定义图块的方法Web地图服务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在服务器端把地图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瓦片,采用HTTP协议,通过指定的参数返回相应的地图瓦片[15]。这里,切片地图最大比例尺选择级别为17级(比例尺近似1:4500)进行显示,提供普通矢量地图、卫星影像和地形渲染3种显示方式。调研数据总体分两部分进行入库:1)项目调研时期由项目人员通过纸质调研问卷方式向当地村民采集的信息,这部分数据按照数据库设计,进行后期电子录入;2)根据前期调研所收集的信息,了解到当地村民中很多都布设了宽带,被调研者可以在家中访问在线调研平台“北京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调研”填写调研信息,为后期大面积收集调研数据提供了可能性。

322数据管理“SoftGIS地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设计来源于SoftGIS和PPGIS成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这一平台为北京门头沟区尤其是煤矿区的公众了解自我生活环境和周边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SoftGIS地质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以WindowsServer2008R2为服务器,使用世界主流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PostgreSQL及其对应的空间数据组件PostGIS来存储所采集的调研数据。根据调研设计需求,一个完整的调研问卷需要填写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家庭位置、常活动的重要地带、地质安全隐患识别、问卷反馈等共12个页面的信息,每一套问卷都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统一(图3)。问卷所涉及的每一个调研页面都作为一个对象即一张数据库表保存入库。调研者可以在结束调研前修改其所填写的所有信息,包括在地图上标注的地理信息;一旦提交问卷,其所有的信息作为一套完整的调研问卷信息保存到后台数据库,从而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是用户填写的无效数据,需要再后期数据分析中做出判读。

33评价结果与分析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从3个方面确定指标,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承载力、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期和公众参与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具体评价过程如下:1)分析系统中各指标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各要素对上一层次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值参见表2。最后,检验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不需重新调整。将综合指数作为定量化指标,建立如下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学模型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将上面确定的18个指标进行处理,依据量化分级方法,将各指标量化分级,结果见表3。通过调研发现该村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状况均不容乐观,全村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100%进城务工或求学。约95%的居民表示对地质环境情况高度关注,但只有53%的居民认可当前的管理和宣传情况,表明在地质环境方面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和管理还需要加强。约97%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回收处理妥当,房子、道路和宽带上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但99%的受访者对水资源状况和地质环境安全状况表示担心和不满,对这两大方面的保护和治理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东马各庄村、南港村和韭园村集中反映了地下水和饮用水质量及资源的问题;而圈门地区由于棚户区改造等原因,主要反映了垃圾分类方面的环境问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生活区域垃圾卫生较差。长期的地下煤矿开采,严重破坏了调研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很多村民反映缺水和水质差的问题,韭园村村民大多依靠山上的泉水供应,只是近年来山泉水也少了很多。各个调研区域都反映了采空塌陷这一地灾类型。调研对象普遍认为采空塌陷已处于严重影响的程度,认知程度与专家勘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实地调研走访,调研地区政府都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险标识和场所,在发生较大型地灾危险时,村民可以逃离至应急避难场地。根据调研反馈结果,部分村民在发生自然灾害时,逃生路线的选择主要分为3部分:1)往周边高处逃离;2)根据群测群防员的指挥逃离至指定的避难场所;3)逃离至家附近的公路。由于更加全面的数据还在进一步整理中,本文通过对初步调研结果的展示和分析,构建和阐述了基于SoftGIS的地质环境“群测群防”体系,并把现有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将人的感受与地质环境二者结合在一起考虑,该研究方法获得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广大居民的认可。另外,从统计资料和水土分析化验等途径也获取了部分数据,最终统一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详细的数据分析以及各地区的对比研究将另行单独讨论。

4结论及建议

第8篇

Abstract: The thermodynamics major in our college has experienced a burgeoning development, while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and summaries for Workplacement have not been accomplished yet. Now we try to summarize all the work and performance of Workplace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rmodynamics major in our college, which is now a demonstrative college, and probe into existing problems and work out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 高职;热动;顶岗实习

Key words: college;thermodynamics;workplacement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50-04

————————————

作者简介:牛刚(1986-),男,陕西宝鸡人,热动专业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动专业教学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是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的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为一体的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42所高校成员单位之一;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全国90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和国家首批1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面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化工设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科类专业群;首批1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在全国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只有两所学院设置了热动专业,我院即为其中一所。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已有30余年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骨干示范专业。之后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于2010年8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建成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现在,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是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中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中央财政投入的50%的资金应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校内热能动力实训中心,仅设备方面计划投入资金总计6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00万),所以热能动力实训中心是我院示范建设的重点项目,对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和热动专业建设,我们不仅在以上教学硬件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制定与有效实施。

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自2004年招生以来已有8届学生,目前毕业和顶岗实习学生80%以上在电力企业(包括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但是应该看到,电厂的建设是有周期性的,如何让学生的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首先聘请了各种类别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进行研讨,共同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然后是走出去,到各类热动企业去,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现场分析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分布,核心工作任务内容,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依此为依据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通过到各种不同类别的热能动力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企业如华电宁夏灵武发电厂、马莲台发电厂、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自备电厂、银川热电厂、宁夏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宁夏核工业217锅炉制造厂、宁夏电力建设公司、宁夏电力科技工程院、宁夏林盛供热公司、神华宁煤烯烃公司、宁夏多维药业自备电厂、宁夏紫荆花造纸厂自备电厂等进行调研。

后来我们专业教师又坐到一起,将日常的教学实际结合调研中所得的反馈,对本专业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其他专业详加对比,之后我们发现本专业所涉及的锅炉容器等热力设备属于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操作此类设备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安全操作上岗证才能上岗操作。本专业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后还须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岗位证书(上岗证)才能上岗操作。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和上岗证的有关考核要求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3证融合”。

最终依据热动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和专业能力递进特点,以及热动设备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式,依托校内热动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出既有较广的专业涵盖范围又基于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阶递进,3证融合”。(如图1所示)

而我们最初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这样的:在建成校内热能动力实训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北方季节性供热的特点,采取实训教学与供热周期结合,采用分期的模块教学方式,将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分成3个模块(基础学习领域/基本技能、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技能、拓展学习领域/综合技能)进行教学,最后1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在校期间,每个模块中的技能训练安排在对应的三个冬季采暖期主要在校内热能动力实训中心进行。(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这一模式雷同于大多数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无明显特色。在这里列出,仅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下面对我们的热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5阶递进”进行一个说明:

将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在“2+1”的总模式下按照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五个阶段来进行组织和实施,分别是:认知实训、专业基础实训、实境实训、集控仿真实训、顶岗实习。

(1)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认知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参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设备真实环境,重点参观热能动力设备模型室,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热能动力设备这种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的整体结构、型式及其工作特点,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

(2)专业基础实训:第二至第四学期,学生分别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钳工、电工、车工、机械测绘、焊工和水处理实训,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有综合的了解,并通过各种的实验实训与实际相结合,将各种类别的基础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掌握本专业未来就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实境实训:第三至第四学期,在校内锅炉实训室和校外相关设备企业交叉进行。通过校内锅炉实训室一台实体4吨蒸汽锅炉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在线运行锅炉的实境训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3个核心岗位操作、检修、安装有清晰的认知,熟悉热能动力的主体设备——锅炉的安装、操作、检修工艺流程。

(4)集控(运行)仿真实训:根据宁夏及周边地区火力发电企业集中的特点,在第四学期通过校内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室进行实训,同时配置了锅炉模拟仿真运行软件和200WM、300MW、600MW等三台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仿真软件,利用虚拟的仿真技术实现事故和故障的演示、防止和应急处理,使学生对火电厂的集控运行有全面的认识,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

(5)顶岗实习:第五至第六学期,是本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熟悉热能动力设备的生产工作过程,基本掌握热能动力设备制造(销售)、安装调试、安全管理、运行操作、检修维护等相关基本技能,真实体验实际工作现场环境,了解企业的生产控制和管理情况,为毕业后顺利上岗就业打好基础。

可以看出,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它既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又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认定的重要依据。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顶岗实习是热动专业“5阶递进,3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人才的必要步骤之一。顶岗实习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社会经验,增加工作经验,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以便与将来的工作岗位实现对接。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实施的基本保障。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热动专业在顶岗实习中,所需要操作的设备是锅炉等压力容器,属于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上岗操作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上岗证。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实习,并且通过自我学习、师傅帮带的渐进过程,直到能做到在监控下的亲自动手操作,这也是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关注的内容。

另外,如今的顶岗实习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多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顶岗实习脱离这种困境,淡化顶岗,突出实习,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的让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得到新的体验,总结自己的理论,在如此的反复中,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要廉价劳动力,而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学生要顶岗实习。企业给学生一定的报酬,虽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是太少,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准社会化的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学生所得报酬相对在同岗位工作的企业员工来说过低的话,也会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让学生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学校可在签订合同之初,就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的生产实际,根据企业的初建情况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的时候就先要挑选有责任心的企业,并且必须加入有关顶岗实习的可操作性条款。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已有条款规定,检查学生,更重要的是检查企业的执行情况。

如何保障条款对企业的约束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得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抢手货;其次是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权益;再次利用市场机制,让学生走进人才市场;第四、在现有的体制和大环境下,利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发现高职教育,重视对技能的掌握;第五、让校内教师参加企业课题中去,帮企业做技改,让企业有得可图。

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是顶岗实习的关键。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顶岗企业的一名员工,要服从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尊重企业的各级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自觉遵守企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误工,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谦虚好学的精神,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写好顶岗实习鉴定表的自我评价,交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签署鉴定意见,顺利完成学业;并考虑如何在顶岗实习中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经济效益),让企业欢迎自己,乐意接收自己。

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顶岗实习是热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有意向录用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进行,每10-20名学生聘请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学时为34周,学分为34分。在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出具顶岗实习鉴定报告,学生撰写顶岗实习报告书。

具体组织与管理如下:

①顶岗实习工作由学校教务处总负责,由系部设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并安排组织、由专业教研室与系部学生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

②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三方中最关键的一方。

③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是顶岗实习的具体管理组织者。小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处、学生管理办公室、教研室、专业教师共同组成。

④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

⑤安排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管理,一般每名教师负责管理的学生不多于20名。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要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进行,它的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为主。所以顶岗实习的考核由以下两个内容组成:实习报告和企业鉴定报告。实习报告是全面反映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环境相结合的真实写照,实习报告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学生实习企业鉴定报告是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德、技、勤、能的全面考核,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

学生要完成以上两项报告的考核,合格者获得学分,完成顶岗实习。

学生要通过顶岗实习明白,获得学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要能在顶岗实习中体会到工人的劳作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巨大转变,从身份到心理上接受这一变化。

企业为顶岗实习场所,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工作上的管理和实践知识的教学。

我们对合作企业适时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为学生提供代表区域行业先进技术的工作岗位,配备具有一定职业教育能力的企业技术指导教师,具有较好的后勤保障,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生活;紧随现代热能动力一线生产技术发展要求所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5阶递进,3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最终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我们致力于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拓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渠道,增加学生的行业环境认识,提供锅炉及其辅机的生产、安装、运行、检修及水处理等岗位实习机会,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提供基本保障,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合作企业要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机组运行、安装与调试、检修等生产实训场所、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还有提供有经验、技术好,品德高、善沟通的企业师傅。平时也可以支持企业内部的优秀技术专家参与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作,并接收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企业要有充分的宽容心。企业常常为了利益最大化,就想使得岗位上的顶岗实习生对企业效益产生积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忽略了基础素质的教育,只说有专业方面的培训就行了。基础课程是很重要,不可以一边用学生,一边说学生没用;企业还要有责任心,要让学生在有限的顶岗实习期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不要说为何学校三年都没有把学生培养成功,而企业只用几天的入职培训,就能让学生“融入”的企业,还要能为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内部提供有效的升迁路线;企业更要有事业心,要明白学生不能光为了一间工厂而培养,企业正在做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培养技术人才。

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这是一个无止尽的话题,时代在发展,经济环境在变,如何跟随变化,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所形成的 “5阶递进,3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学生在第三年100%顶岗实习——准就业;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等方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未来,我们想要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热能动力实训中心。把本专业建设成国内同类院校中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和顶岗实习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并通过师资培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途径,带动国内其他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共同发展。

结语:顶岗实习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这就需要沟通。学校对学生下达一个“指令”,就要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个有效“反馈”,然后再在“处理器”内对“反馈”进行处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解放思想。目的只有一个: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共赢。

理想的顶岗实习模式应该是一个变化的模式,一个不断自我改进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要能提供一个建立在一定制度在的宽松的空间(环境)。在这个体系内每一个个体都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挥他的自由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10)[S].宁夏银川,2010.

第9篇

关键词:水网工程;建设思路;智能化;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TN911;TV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534-04

Abstract:Smart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ncludes the water phys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all the water regulation infrastructure,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rend,and water manage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decision-making.Smart water network provides the integrated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ntrol.There are controversies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however,smart water network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 is analyzed,water network intellectualization is illustrated,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water network is discussed,and the cruci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core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water network are proposed.

Key words:water network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idea;intellectualization;concept analysis

由于人类目前对于大气水和土壤水等非径流性水分调控的能力、程度和范围还相当有限,以径流性水资源为基本对象的各类水事活动,均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网络系统为物理依托展开[1],其中自然水循环网络包括江、河、湖泊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系统,社会水循环网络包括“供水-输水-配水-排水-回用”水网络体系[2],如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实施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依托人工渠系管网进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等。因此一个地区的水网,是不同时期治水实践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载体,其系统的完善与否、功能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3]。正因为如此,水网和电网、交通网、信息网(包括通讯网和互联网等)并列为现代社会的四大基础性网络。目前,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工程建设等已取得长足发展,相比而言,水网智能化建设却比较落后。智能水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开展智能水网研究能够促进江河湖库水系的科学规划,有效指导各级水系联通连通;协调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等。

1 智能水网概念浅析

1.1 水网和水网工程

各类水问题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均可以归结为水循环演变与调控的失衡。水力网络作为水循环的载体,是水循环过程调控的对象。通常把水力网络简称为水网。水网和水网工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水网指的是由自然的江河湖库与人工供用排水管网设施所组成的连通水系。水网工程则是指建设水利工程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搭建决策支持平台管理各类水利设施,发展水循环调控理论实施水循环调控的过程。随着现代治水理念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网工程正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融合了由各类水流调控基础设施组成的水物理网建设,符合智能化技术特征趋势的水信息网建设以及以体制机制建设和调控决策形成实现体系的水管理网建设,发展成为以 “坚强友好”为特征的水利设施建设、以“智能感知”为目标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以“科学决策”为核心的水管理活动[4]。智能水网代表着水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多维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在水事管理,水利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调控等方面都体现着先进性和科学性。

1.2 智能水网工程

“智能水网”主要由三大基本网络组成[5],智能水网工程框架与建设内容见图1。

一是实体网。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水网和社会水网,前者是自然的河湖水网,后者是人工的取、供、输、排水渠系或管道网络系统;从范围上可分为跨流域水网、流域水网和区域水网;从使用功能角度可分为防洪抗旱系统、城乡供排水系统、农业灌溉系统、航运系统、水力发电系统和水土保持系统等;二是信息网。即水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流动过程中相关属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系统,包括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处置、智能控制在内的全过程调控基础信息网络;三是管理网。包括水网的调控规则、水管理公共政策与制度以及智能化决策平台等,按层级划分包括国家管理网络、流域管理网络和区域管理网络等。在上述三大组成中,实体网是智能水网的物质基础,信息网是智能水网的决策支持,管理网是智能水网的中控枢纽。三大网络通过国家级、流域级和区域级(覆盖省、市、县)的层次化系统平台,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系统支持,促进水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体化融合,保障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

1.3 水网智能化在三个分支的具体体现

国家水网工程的智能化可以从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调度网三个分支网络的智能化建设来阐述[6]。水物理网建设包括自然河流水系整治、蓄引提水工程建设、供排水设施体系建设等,基本涵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而智能化要求在工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宏观系统结构与布局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单体设计与材料选取的合理性,工程建设应能够体现当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程建设技术与材料工艺的进展。水信息网建设涵盖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的整体建设内容,其智能化建设则对于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性、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工程建设应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趋势相符合[7]。实施的难点在于配套水利监测、控制设备的研发。水调度网建设主要是以水循环预报和调配控制为核心的管理决策能力建设,其智能化要求是,既要能够使水资源多目标的科学决策与实时调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又要与现代水利决策与管理体系改革框架相吻合。

2 智能水网工程建设思路的探索

我国智能水网工程拟以“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为骨干网架,各等级江河湖库连通互济的区域水系为基础网络(水物理网),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水信息网)与调度组织管理(水调度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它应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为终极目标,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水、保证供水安全等强制约束下,协调管理、科学规划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适应水权交易制度发展,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满足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实现对用户安全、可靠、经济、互动的水供应和增值服务,进而促进水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2.1 建设智能水网的理论基础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理论是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8]。“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和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模拟。利用“水循环模拟模型”模拟计算远期、中期、近期三个时间尺度的上水资源供需匹配情况,对水资源供需失配区域在宏观、中尺度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上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2)预报。基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动态循环过程认知,预报自然界供水和人类经济社会需水变化,为实施调控提供依据。(3)调度。调度过程与模拟预测尺度相对应。包括长期调度,短期调度和实时调度。(4)控制。实施监测水流过程和水流形态,基于调度计算结果实时控制闸门群和泵站群,达到合理调控水流过程和改变水流形态的目的。(5)评价。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框架、模型进行反馈改进。“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调控的技术框架见图2。

2.2 建设智能水网的手段和目标

节约用水、水价杠杆、定额管理、总量控制、水权分配、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是我国实施水资源调控多种手段。智能水网与以往调控的不同,它是更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调控一致性。它将基于大数据的“自然-社会”供、用水分析,制定调控方案,采用综合的调控方案,对现存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进行系统治理。

智能水网工程将有步骤推进实施水循环过程调控所依存的软硬件系统建设,通过打造一个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流域(行政区域)两级控制中心,理顺国家-流域-地方三层管理关系,实现防汛抗旱类、水资源管理类、生态环境类和工程管理类等四类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推动实现全国大水网、水利信息网和调度管理网的有序融合,逐步改变现有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重建轻管现象。

3 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辨析

3.1 我国国家水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9-10]发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水利改革发展需求迫切的地区,针对当地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体污染和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水问题,率先启动“智慧水务”相关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水利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和新时期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综合平台,同时也引领着我国智能水网建设。目前,我国水网建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各地都从自身水资源特点和实践需求出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智能水网,因此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各异。具体表现在名称提法上不同,上海市和北京市建设“智慧水网”,无锡市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山东省建设“现代水网”,山西省建设“大水网”,海南省建设“水网体系”;还表现在智慧水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北京市重点是为了解决水资源调度管理问题,上海市重点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水务服务,山西省和山东省重点是为了提高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应对极端事件,无锡市重点是为了实现太湖生态治理目标,海南省重点是为了促进河湖连通实现“生态大城市”建设。

(2)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模式指导,有些地区对智能水网的内涵理解和建设任务认识还有偏差,表现在偏重于强调实体网建设,忽视信息网和管理网建设;偏重于强调实施监测与数据传输等“感知”建设,忽略“智慧”调度管理建设等。

(3)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无论是北京市的“智慧水网”还是山东省的“现代水网”等,都是对当地水问题的一种具体解决策略,智能水网工程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的学术成果。

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各地智能水网建设经验,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带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江河治理、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水利全面跨越式发展。

3.2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开展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对水网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全面推进建设我国智能水网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下。

(1)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主要通过江河湖库、枢纽调蓄工程和蓄滞洪区的合理布局,降低洪涝灾害潜在风险,增强工程调蓄能力,形成保障国家防洪安全的物理基础。因此,研究人工输配水工程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有效联通江河湖库水系,形成与国家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相适应的水流通道体系,对于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互调互济能力和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至关重要。

(2)二元水循环模拟理论与仿真控制模型。水网智能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安全风险的预测和感知。国家智能水网主要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和水网工程运行控制平台,预测潜在的水安全风险,提高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从决策环节支撑水安全保障目标。因此,完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理论模型,发展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体系,对于智能水网实施精细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至关重要。

(3)智能化监测、控制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家智能水网使用水情、工情监测站点数据做出决策,并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利枢纽进行决策实施。因此,合理布局水情工情监测、控制站点,形成完备的智能化监控体系,事关智能水网工程成败。

(4)智能水网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平台为载体和依托,开展以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调度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水管理网体系构建和改革,完善管理理念、决策形成机制及规范制度保障等水管理要素,对于强化水资源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决策指令形成环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至关重要。

3.3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的关键核心技术

对“水物理网”、“水信息网”和“水调度网”三个课题的核心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共提出了如下14项关键核心技术。

第一课题:水物理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复杂输水网络的水动力学问题,江河湖库联通条件改变对水资源演变影响,江河湖库联通可行性判定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超大泛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整体模型研究。

(2)节点水体容纳能力及区域供水能力研究。

(3)水系联通汊点水力特性研究。

(4)水网节点布局方法与通道连结体系建设。

(5)ArcGIS技术及其在水网布局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课题:水信息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与仿真,安全监测高新技术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大型通用水网结构系统分析原理与设计方法。

(6)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与仿真。

(7)安全监测及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8)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与方案优化。

(9)配套设备标准体系建设与研发。

第三课题:水调度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长距离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技术,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和面向生态补偿的水网工程综合调度。

(10)高含沙、含盐河流水沙平衡调度技术研究。

(11)多水源联合补偿机制与实时调度研究。

(12)流域水资源量、质、效多目标调控技术。

(13)梯级水库群中长期优化调度技术。

(14)梯级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与实时发电控制。

4 思考与认识

我国长期的水利建设和发展已为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制约智能水网工程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包括如下问题。(1)智能水网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配套完善的框架结构,我国进行智能水网建设没有现成蓝本可供遵循,需要探索。(2)智能水网工程涵盖了水利科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包含了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蕴藏了复杂的前瞻性理论。亟需联合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企业针对有效社会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协同开展产业技术研发。(3)工程实践对理论探索的回馈作用不显著,应清醒认识到建设国家层面的智能水网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过程,理论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水网工程智能化既需要工程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需要与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统一。智能化与信息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科学分析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及变化趋势,加深对智能化发展阶段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客服盲目性,不断推进国家水网智能化健康发展,为我国水资源配置与城乡安全、防洪除涝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国家河湖联通工程等水利事务的建设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 等.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J].水利学报,2008,37(12):1496-1502.(WANG Hao,WANG Jian-hua,QIN Da-yong,et al.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based on dualistic water cycle model[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8,37(12):1496-1502.(in Chinese))

[2] 王浩,龙爱华,于福亮,等.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Ⅰ:定义内涵与动力机制[J].水利学报,2011,42(4):379-387.(WANG Hao,LONG Ai-hua,YU Fu-liang,et al.Study on theoretical method of social water cyclel:Definition and dynamical mechanism[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1,42(4):379-387.(in Chinese))

[3] 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等.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59):419-427.(QIN Da-yong,LU Chui-yu,LIU Jia-hong,et al.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Chinese Science Bullitin,2014(59):419-427.(in Chinese))

[4]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智能水网国际实践动态报告[R].2012.(“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Report from International Practice[R].2012.(in Chinese))

[5] “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项目组.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智能水网[J].水利发展研究,2013(3):1-8.(“Framework Design of National Smart Water Grid” Project Group.An approach to water industry modernization―Smart water Grid[J].2013(3):1-8.(in Chinese))

[6] 匡尚富,王建华.建设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水利,2013(19):27-31.(KUANG Shang-fu,WANG Jian-hua.Construct national intelligent water network for securing water safety in China[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19):27-31.(in Chinese))

[7] 万超,潘安君.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J].北京水务,2007(4):50-52.(WAN Chao,PAN An-jun.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new stag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J] .Beijing Water,2007(4):50-52.(in Chinese))

[8] 鲍淑君,王建华,刘淼,等.智能水网国际实践动态及启示[J].中国水利,2012(12):27-29.(BAO Shu-jun,WANG Jian-hua,LIU Miao,et al.Trend and inspir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intelligent water network[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2(12):27-29.(in Chinese))

第10篇

【关键词】深化;高职课程改革;途径

一、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有一些教师对于课程问题缺少基本的概念,更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这在新近几年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在上岗前虽然接受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岗前培训,但是其所接触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与普通教育并无区别;而在后续的在职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很少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很多年轻教师明确提出了希望学校组织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相关知识的愿望。影响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有些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整体重构,工作量大,即使有些课程已经改革到一定程度,最后的包装和展示也需要教师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但学校对这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不够,教师往往会感觉很累,力不从心,课改效果自然不佳。

2.教学团队没有得到有效建设。在课程改革中,以课程为纽带,形成了各个教学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学团队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大多数教学团队比较松散、缺乏有力的团队领导,整合不够,重复劳动多,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团队的结构没有层次性,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团队,不能形成互补优势、没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课程进行提炼和整合;第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还是以个人成果、绩效为评价依据的以个人科研绩效为基础的考评制度,考核结果往往与奖金、晋升等联系在一起。而课程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人往往只能是课程负责人,团队的其他人员的贡献无法得到有效地体现。

3.课改模式有机械化、单一化的倾向。目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打破学科体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说,这样的课改思路在宏观上是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但是在具体的课改过程中,是否所有的课程都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很值得思考的。

4.课程改革组织机构不完善。高职学院课程改革的组合机构一般是由学院内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校外的课程专家组成,这样的组织机构是由比较内行的人员组成的,他们之间的探讨、磋商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课程改革最终是要发动广大的普通教师能够思考并认真参与、并落实在很多普通学生身上,但当前的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中并没有普通教师和学生参与,这使得当前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在决策时容易脱离实际。所以,考虑到课改效果,有必要对课改组织机构进行一些改革。

二、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作为学校应该组织培训,使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深刻清晰地认识,对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理解透彻,同时,课程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应该在教师中引起普遍的重视。只有观念改变了,教师才会自觉投入课程改革。另外,学校应该多邀请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直接指导。课程专家拥有课程变革的新理念和新价值,拥有培养教师的能力,学校可以邀请这些课程专家到学校开设一些讲座,在开设讲座的过程中和教师进行互动,把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直接传递给教师,甚至可以请课程专家通过网络普及课程改革的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2.加强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1)整合教学团队。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基于团队成员结构、学科与专业方向及各种制度组成的刚性整合,另一方面是指成员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方法的柔性整合,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团队成为更有朝气活力的战斗集体。整合好的教学团队,可以提高综合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但必须坚持几个原则:一是知识产权原则,二是专业化原则,三是沟通原则,四是信任与充分授权原则,五是战略一致原则。(2)建立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除了根据教师个体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采用基于团体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例如,可以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评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三、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1.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校企合一、“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是1:1,专兼职“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目标比例同样是1:1。

2.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前者是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建立,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培养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能满足课程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和综合调研的需要。后者是为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而建立,要求校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企业有用人需求。

3.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还应冲破学习团队成绩评价的一贯性,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兼职教师把握,在专兼职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三方积极性,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兼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参 考 文 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

2002,1(9)

[3]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11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于2012年开始对服务行业实施了营改增政策,力求推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社会分工,最大程度上减少重复征税的情况,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实际税负。电信行业自从正式实施营改增之后,企业需要积极进行有关调研,及时调整整体经营策略,以便尽快适应税制、税率变化而带来的新的管理要求。电信企业需要全面分析营改增之后的各项变化,对自身原有的定价策略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严格按照增值税的计价特点,推行适当的成本策略,积极实现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如果发现电信企业存在税负不平衡的情况,企业还应当积极进行有关变革,配合调整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除此之外,在会计处理方面,增值税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营业税,电信企业在进行日常税务管理、发票管理等工作时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这不仅对企业运营成本有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二、营改增对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客观上加大了电信企业的管理难度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实施,电信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调整。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将收入、成本、资本开支等内容全部实行价税分离核算;在发票管理方面,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抵扣性,其本质上同现金管理相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来专门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管理。客观来看,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性质特殊,因此相关认证、保管等工作流程都较为繁琐,需要逐一经过税务部门的机关认证才能真正完成抵扣。在增值税的申报与计算方面,电信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工作流程,增值税管理工作不仅仅涉及到财务管理部门,也涉及到电信行业的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只有做到全员参与,才能真正做好营改增后的税务管理工作,帮助电信行业降低整体税负。

(二)短期内会造成财务指标大幅度降低

由于受到行业特点的影响,电信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业务收入会由于价税分离而导致明显的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成本费用受到供货商的影响较大,如果对方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某些业务本就不属于增值税纳税范围等问题,造成电信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并不充分,成本费用也就不会有较为明显的降低,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可能不会像预期那样理想。营改增在电信行业广泛推广之后,固定资产所涉及到的折旧费用不会明显降低,对利润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就得到体现。鉴于此,短期内电信行业的经营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对相关的财务指标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提高了IT系统的改造难度和成本

推行营改增之后,电信企业将实行差别化税率,基础电信行业的税率为11%,增值电信行业的税率为6%,因此也就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税率来分别计算收入和销项税额,否则就会从高适用税率。由此可见,电信行业需要尽快对运营商的销售方案进行财务方面的优化,尤其要对资费内容进行科学拆分。客观来看,要想在运营商所提供的海量营销方案和套餐中进行详细拆分,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IT系统的改造难度陡然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成本费用也需要实行价税分离,因此在合同签订阶段,就需要明确对所采购的物资进行价税分离,从而在报账过程中体现出价税分离的特点,这一情况也会进一步加大IT系统的改造难度。

三、营改增下电信企业的财务策略

(一)重视渠道建设与管理

在电信行业的成本费用构成中,费用占有很大比例。鉴于此,运营商应当适当调整供应商的准入门槛,在具体挑选商的过程中尽可能不与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商合作,不与小规模纳税人合作或者降低同小规模纳税人合作的交易金额,优先选择同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合作。电信企业还应当及时对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条款进行修订,力争减少企业的实际现金流出,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电信企业的合同签订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约定运输、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发票开具问题,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情况签订相关合同。总的来说,电信企业应当财务积极措施,精细化管理各项营业成本,尽可能降低电信企业的现金流出情况。

(二)加强结算管理和税务管理

一方面,电信行业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结算管理工作。网内结算和网间结算是电信企业的两种主要结算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网间结算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地市公司之间的净额进行结算,另一类是根据省公司之间的收、支净额来结算。营改增实施之后,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网间结算需要按照实际收入的全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专用发票的特殊性,必然会加大发票的开具量和管理难度,鉴于此,电信企业之间往往需要对网间结算模式进行修改,从确定级别开始,逐步将发票种类进行规范。电信行业还需要对专用发票实施全程规范化管理,尽快统一发票名称,寻求协作,争取促进不同地区的电信企业统一更换增值税发票,并做好相关票据的开具和保管工作。另一方面,电信企业还需要加强税务管理工作。电信企业应当积极对自身的运营模式、信息管理等工作进行优化,建立适用的财务核算办法,从而为税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营改增实施初期,针对电信企业来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都不能抵扣。但是营改增实施之后,电信企业的自建固定资产便允许抵扣进项税款了,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设备的更新,保持技术水平的市场领先地位,通过妥善筹划进项税额,实现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进一步降低。

(三)及时转换市场营销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营改增之后的市场竞争环境,电信企业应当积极转换市场营销模式。过去在营业推广中普遍赠送的通信产品可以由电信服务来取代。具体来说,通信产品和电信服务可以进行有机组合,通过话费补贴、打折等方式形成优化组合套餐。在维系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方面,电信企业可以采取赠送实物、话费、充值卡等活动完成。上述业务在营业税下是不被当作销售的,而在增值税下,不论是赠送实物还是服务,都被当作销售并按17%的税率来缴纳增值税。针对捆绑销售,电信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销售方案,尽可能采用劳务赠送的方式,并调整会计核算办法和修改计费系统。对于可以进行积分赠送的服务和产品,可以调整为电信服务或调整为积分兑换的方式。由于代收转付业务在营改增之后会被当作价位费用计收增值税,因此电信企业需要尽快将一些不满足合作分成原则的业务进行清晰划分,而针对那些可以明确代收、代付的项目,可以争取把代收费模式朝着合作模式积极推动。针对融合套餐,电信企业可以将所制定出的标准资费向税务部门申请备案,对于折扣、折让等情况,则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沿用原来的营业税政策并使用定额发票。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应当尽可能将减少实物、服务赠送的行为,而通过折扣模式进行处理,即在相同发票上分别列出价款和折扣额,以便帮助企业减轻实际税负。

第12篇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珠江水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今后五年重点任务,推动珠江水运科学发展,交通运输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珠江水运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在2016年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上,四省区高层领导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水运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42项任务落实发展步伐

五年行动计划要怎么做,如何细化呢?据了解,《珠江水运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根据珠江水运的实际情况,把每个工作具体化、细致化,提出了42项具体任务。行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提升珠江高等级航道功能,打通云贵两省通江达海关键节点,强化主要港口枢纽地位,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进一步提高内河运输组织信息化程度,运输船舶向绿色、节能、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明显提高水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治理能力。同时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有:基本建成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高等级航道规划达标率达90%。建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港区,明显改善集疏运条件,明显增强区域辐射力、产业支撑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珠江水系内河船舶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江海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江海联运量年均增长8%。珠江水系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船舶硫氧化物排放分别降低6%、65%。

四省区齐心为水运提质增效

行动计划提出,珠江水运要完成五年目标,涉及到交通运输部和珠江水系四省区各有关单位的众多管理职责,因此最核心一点是离不开交通运输部和珠江水系四省区各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交通运输部和珠江水系四省区各有关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珠江水系航道发展规划,编制《珠江水运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确定航道等级及通航标准,统筹通航建筑物、跨江通道等建设标准。同时要共同打通云南、贵州出海通道,按照1000吨级通航标准建设百色、龙滩枢纽通航建筑物,改扩建金鸡滩船闸,加快推进岩滩、大化、百龙滩等枢纽通航建筑物升级扩能改造。制定水系统一的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规定和服务标准,研究梯级枢纽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继续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船型系列,加快标准船舶建设,淘汰老旧船舶、鼓励建造LNG和高能效示范船,研究江海直达新船型。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强化客船、危险品船运输和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的风险管理,实现动态实时监控管理。同时要加强水上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完善救助组织、指挥与协调机制,建立水上搜救区域合作机制,重点配置珠江口、重点库区和旅游、客运繁忙区域水上应急救助力量,建设专群结合的水上应急救助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珠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完善航道公共服务信息机制,扩建包括西江航运干线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等三级以上航道的电子航道图,开展云贵上游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电子航道图建设的前期工作。创新珠江水运管理机制,完善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机制作用,健全水系交通港航部门工作机制,建立涉水部门联动机制。

贵港枢纽二线船闸2017年完工

据悉,行动计划还明确细化了2017年各方需要落实好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的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航道工程调研、港口集疏运体系专项规划、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及广州航运交易所和西江航运交易所等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各方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提升珠江水运的硬业态和软业态,打通珠江水运发展的重要节点。

据了解,2017年珠江水运将结合红水河龙滩枢纽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进展及全国内河航道和港口布局规划修编情况,启动南北盘江-红水河1000吨级航道整治和北盘江高等级航道延伸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同时要完成贵港枢纽二线船闸建设;启动西津、柳州红花二线船闸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实施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肇庆段一级航道工程,开展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贵港一级航道工程前期研究。实施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加密、提级”完善性工程。实施倒运海水道、鸡鸦水道、泥湾门-鸡啼门等1000吨级航道建设;推进龙穴南水道、西伶通道等3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

此外,珠江水运还将按照1000吨级通航标准继续实施北江韶关至三水航道扩能升级,加快推进东江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的前期研究工作。同时推进桂江、绣江、贺江等航道建设前期工作。还要开展珠江水系航道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编制港口集疏运体系专项规划,落实珠江三角洲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并进一步完善广州航运交易所的信息收集与交易功能,培育西江航运交易所,提升航运服务交易能力。

2020年建六个枢纽工程

落实行动,需要目标明确。为此,行动计划分别针对航道、港口、江海联运、航运市场建设、绿色能源、政策保障等航运各要素明确细化了目标。对各省区如何科学发展珠江水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航道建设方面,2020年前,需要加快柳州-石龙三江口二级航道和来宾-桂平二级航道工程建设,加快都柳江、融江航道整治,建设左江龙州至南宁1000吨级航道。

在船闸工程建设方面,完成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柳州红花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改造麻石、浮石、古顶、大埔船闸。

在枢纽工程建设方面,建成都柳江温寨、郎洞、大融、从江等枢纽工程,加快洋溪、梅林等枢纽工程建设。

在港口建设方面,要求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肇庆港、佛山港等主要港口发展临港工业服务功能,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并加快推进柳州、来宾、云浮、百色、崇左、清远、韶关、河源、富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河池等内河港建设,提高通过能力,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口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同时要推进沿江港口与沿海港口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港口码头、航线等资源有效整合,完善西江港口联盟运行,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在江海联运方面,需要完善进港公路、铁路集疏运通道,并以广州、深圳、珠海等港口为重点,发展集装箱、煤炭等货类的江海联运。

在航运市场建设方面,继续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体系。支持航运企业做精做强,加强航运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引导航运企业与货主、港口、物流企业的联合。

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实施生态航道建设示范工程;积极推广植物、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生态护岸(坡)技术。鼓励港口企业运用LNG等清洁能源、建设岸电系统,推进港口设施“油改电”。推动港口船舶油污水、固体垃圾接收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船舶使用岸电、LNG等清洁能源技术。开展低硫油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航运服务方面,要推进“互联网+航运”发展。并依托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航运服务业要素集聚,加快发展航运咨询业、航运交易、金融、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务。

在政策保障方面,需要总结推广大宗货物低碳运输北江示范项目成功经验,推动地方出台相关引导政策,吸引大宗货物陆转水运输。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教育培训,落实安全保障资金,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落实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定权责清单,加强对客船、危险品船和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的安全监管,强化渡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各项要求,及时发现处置违规行为。

9个项目已开工或建立

据了解,为早日实现重点任务目标,行动计划中的一些项目已经“走在前头”,其中有9个项目已开工或建立。如由珠江航务管理局负责编制的《珠江水运发展规划纲要》已完成初稿,将提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珠江水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其规划基础年为2015年,目标水平年为2020年和2030年。而交通运输部和四省区需要协调推进健全的水系交通港航部门工作机制目前也已建立,将会定期召开年度会议协商相关问题。而在工程方面,实施西江航运干线界首至肇庆一级航道整治工程(171公里)已经开工,实施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航道整治工程,整治都柳江贵州段航道,省界至柳州四级航道295.9公里,柳州至桂平二级航道297.2公里,也已部分开工等。

配套保障让行动计划落地

要落实好《珠江水运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除了提出必要的任务目标及具体的工作细则外,还需要用政策去规划它,让行动计划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珠江水运的科学发展。为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宣传引导。

只有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才能顺利完成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交通运输部和珠江水系四省区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珠江水运、打造珠江黄金水道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认识,明确责任,成立推进珠江水运科学发展领导小组,督促落实珠江水运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各有关方面开展工作。

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地方扶持资金等政策,加大水运发展投资力度;借鉴国外内河航运发展经验,研究制定推进水运发展的支持鼓励政策;政府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多渠道筹集水运建设和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