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评价

思想品德评价

时间:2023-06-01 09:3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品德评价

第1篇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辈患欠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1、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3、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种种误区,把思想品德教学评价引向极端,使得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研究也徘徊不前。而当前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也带来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新的思考。本文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实践。

一、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与其它的课程相比思想品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可见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既有情感方面的,也有行为习惯方面的;既有能力方面的,也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这与其他的课程,如数学、物理等是不同的。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一般的智育课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认知方面,所以教学评价也主要在认知领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体系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认知领域,还涉及情感、行为、品德、思想意识等非认知领域,其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个重要的领域。

第三、教材编置的特殊性。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设置要求:“……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这就使得思想品德其评价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四、评价原则的特殊性。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作了相应的要求:“……评价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品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多元性和发展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新的课程要求对我们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但也给了我们更多发挥的空间。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主要为他人评价,即由被评价对象之外的其他人(实践中主要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虽较客观、可靠,但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评价对象会产生抵触心理,或应付了事,或文过饰非,或逆反而行,从而影响评价效果。新课程要求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即由学生比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总之新课程标准是要构建一套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作用。借鉴新课标,我们在初一开展了“我的自画像”、“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老师的话”等交流活动,与班主任老师配合,还请家长定期来校交流,开展“倾听父母的心声”等活动,在学生自评和老师、家长的他评互动中,让被评价者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在平等、民主的评价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样的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科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第二、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往往关注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即在被评价的对象――学生之外预先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为客观标准,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其虽然标准客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缩心理,丧失信心。新课标提出了评价依据要“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我们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所处的团体内与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在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关注学者在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时刻感到“我行”、“我可以”。我们在初一年级入学不久为每位新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人手一册“心灵漫语”,开展了“迈好中学第一步”等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照顾了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等方面的不平衡性,避免了一些学生因在某方面的发展迟缓而遭到歧视,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三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

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4篇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校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爱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品德 过程性评价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个性品质、行为习惯、政治常识、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阵地、主窗口,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个性品质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不仅是德育领导、班主任和主管学生教育部门的工作,而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净化意识。然而,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出现了不少“难题”,随着生源大战、人才大战、职校生存大战日趋激烈,课程改革步伐、教学改革步伐一步紧跟一步地前行,传统的德育评价很难适应目前发展的需要,其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与教改、课改不相一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快速发展。

一、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与教育相分离。

一般来说,教书育人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班主任,然后才是优秀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学与教育便出现了油水分离的情况,不少学校大力推广专职班主任,这种分工自然而然导致任课教师只教“圣贤书”,而主管学生德育的学生科和班主任就成了“消防队”。这样分工的结果使不少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裹步不前,威信随之降低;而班主任只能疲于奔命,到处“救火”。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人际关系相对微妙。更严重的是学生会对不同的教师做出“欺软怕硬”、“阳奉阴违”的言行,使教者不能很好地教、学者不能很好地学。那么,新的德育教育体系必然要将任课教师纳入到德育管理的体系中,也同时将德育教育广散在日常教学之中,与教学改革捆绑发展。

2.终结性评价完全取代过程性评价。

目前通行的德育评价体系从评价时间、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三方面进行设计。评价时间一般安排在一学期的期末或一学年的期末;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结果是对学生该段时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德育评分不过是作为收藏的资料存储者,即使部分学生犯了严重的违纪行为,只要不违法,则在他的档案里依然是合格的德育等级。从某个角度来说,德语评分就是班主任随机给学生打出的等级,这种片面的终结性德育成绩也不具有任何实质性意义。负责的班主任会将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分数统计出来,不负责任的班主任让班干部随便写个分数完事,评优评先的学生一律给优。因此,德育评价失去原先预设的意义,不改不行了。

3.德育评价没有明确方向,失去了应有的原则。

为什么要进行德育评价?具体评价了什么?如何有效实现评价目的?部分班主任几乎不曾想过这个问题,有些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可能非常清楚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清晰的培养步骤,有层次地磨砺、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职业道德。而有些班主任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德育评价当一回事。也就是说,目前中职学校的不少班主任管理工作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听话不犯事、安全不出意外的层面上,德育呈现出没特色、没效率、流域表面教育的倾向,这种没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带给学生和德育教育者本人的痛苦并不亚于等待者“戈多”。迷失目标的德育教育方向反倒让真正的精神提升、意识渗透、素养提升、人格道德等本质性教育给丢失了,教师随手写给学生的德育评分更失去了应有的原则性和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随意、随情、随性地给学生评定德育评分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从实用、有效的角度调整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品质发展的过程、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用自己的发展痕迹和进步足迹累积德育评分是否会更合适、更合理。

4.评价内容模糊,参评者对评价内容凭直觉打分。

打开现有的德育档案,我们就会发现,对学生德育评价的内容多半是:民族精神12分、理想信念10分、遵纪守法10分、集体精神12分、社会公德12分、家庭道德10分、文明礼貌10分、诚实守信10分、自信自强8分、自制自治6分。可以说这个体系的内容非常翔实,也能针对中职学生应培养的项目进行考核。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周全的考核体系最终只停留在稿纸上:一来,自评、互评和师评者只会针对一学期来学生的大概情况进行评分,也就是说除了重大的违法犯纪的情况下,极个别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及格,多数学生得良,少数优秀者得优秀,而其中的评分随时间的远近、随师生间关系的亲疏、随生生关系的远近而呈现出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二来,因为评价体系只有一份详案,即使师生有意识参照评价体系评分,可是因为时间关系,经过自评、互评后再师评的程序,如果教师不参与,那么自评和互评则可能失真,如果教师参与,师评的分值比例可能就远不止60%了,而且因为繁杂的年底工作也不可能让教师花诸多时间在认真解读评价体系上,最终结果还是模糊评价。

5.评价有量化评价而无质性评价。

考核只有分数,不重能力,也不注重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相对较难,特别是它的评价与升学、就业、评优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丧失区分的功能,不像一张试卷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任何体制都有惰性,运行中都有偏离原来方向的倾向。思想道德评价本身就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量化的评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在德育课上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地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保证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异化了德育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实施效果与最初的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盛行是这种评价体系弊端产生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一锤定音”、随心所欲的评价方式,我认为就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考核过程,甚至要从评价的内容上作一定的改革。

二、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认为,要消除以上的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不妨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1.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家长、学生、校园教职工、社会人士、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学生既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又要在家中、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当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认可、强化之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相对来说就比单一的在校班主任肯定关注要强得多。

我是在2008年初开始实施学生“挣德育分”的改革,学生得初始分为0分。学生因为某项具体的行为得到了家长、校园任何教职员工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则给予3分加分,如果某事件得到了校级领到或者省内人士的赞赏则加4分,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则加5分等,依此类推。一学期下来,原来要被英语专业开除的曾卫飞同学,转到我班之后让人真的欢欣鼓舞。她的爸爸和姑姑过来看她的第一次专业汇报演出,由衷地说孩子进步了。妈妈和阿姨看到她的主持和表演后同专业科长说:“这所学校真的培养人呢!”她成了年级各位老师称赞的好家伙,原本大胆而泼辣的曾卫飞成绩提高了,口才出色,英语根基原本就超过了一般同学,并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和德育评分。

不仅仅是曾卫飞,还有很多同学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家长的关爱,获得了自信和自强的动力。我班同学呈现出了与其他班级同学不一样的活力、创新能力与自信,自然也会在气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两个或一部分同学,而是整体上的差距,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和反省德育评价主体的立体化了。马斯洛的需求论告诉我们立体的评价者会让学生看到不同层次人士对于自我行为的肯定与赏识,强化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能警醒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观。

2.使评价内容和形式多元化。

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任何学生都有“挣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发言的质量分数方面应该比一般胆大而没有质量者要高,优秀有内才但胆小者受到胆大的刺激也会逐步胆大起来,而且他还可以参加写作等获取分数;而相对来说,“后进生”也许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如乐于助人、体育竞技等方面获取分数,还可以从每天进步的情况,从家长和班级同学反馈的过程中获取德育分数,这不仅肯定了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进步的重要品质,而且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心胸。而相对来说调皮的“双差”生,总会有某种细微的品质被人发现,总会在某种特殊的场合展现他发光的一面,因而总会挣取他应有的分数。所以这些都不考虑在内,在正常出勤、行为规范、生活自理等方面也可以让其得到分数。因而评价的内容多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体制实施,学生就会积极为争取分数而努力,关注生活。

至于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问题,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纸笔评价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社会生存评定、创业能力评价等。评价由组长、外在着装管理者、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寝室长、体育委员、卫生委员、助理班主任、班长、班主任等组成庞大的体系;评价可以细到帮助同学打饭、照顾生病的同学,由专人专员进行登记,登记到具体时间、地点、具体事件,在读报课和晚自习期间由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公布,全班公布之后由被加分者签字才能认可。这样既可以随时让全体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家分情况,又可以激发他们的骄傲感,从而将赏识教育和自我反省教育进行到底。因为在关注自己分数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分数,而且每月都会统计公布在成长专栏里,培养了学生的公平公正品质,也同时考验了某些弄虚作假者的良知,更激发了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

3.使评价功能多元化。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可以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的人,而要用心、用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每时每刻的进步,看到学生每种隐藏的品质,看到学生的每一项优势潜能,因为加分永远比扣分更能激励人心、激人向上。我认为扣分不过是逼人就范的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手段而已。毕竟没有哪项惩罚措施可以让人发自灵魂深处地追求上进。所以,在我的过程性德育评价体系中只有加分项目,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赞赏“场”效应效果较佳。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学生通过调查敬老院的老人家的一生对自己最成功、还存在遗憾的事情作整体的评价,同时期望得到老人家对自己的勉励或者告诫等。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评选出奖项。全班的人摩拳擦掌、风风火火地制订自己的计划,走入敬老院后大家就开始东奔西跑,搞卫生的、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陪老人敬爱散步聊天的各形各色、各显身手。我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能力很强,有的老人家还跟着学生一起唱歌跳舞,谈天说地,喜笑颜开的不说,声泪俱下的也不少,捶胸顿足、大骂不止的也有。沈文凤是早产孩子,她在各个方面总会跟别人不一样,做事慢几拍,脾气特犟,不爱与人交往、交流。写日记也会用一些老师看不懂的文字或者图画表达想法,因此,老师和同学似乎将她“冷落”了,她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因此,上课她得不到分,头发和穿衣戴帽等行为规范也会偶尔得不到分数,总之,她不犯错误也不惹事,这个世界似乎有她没她没什么差别。可这一次她眉飞色舞地告诉了她采访的老爷爷,而且老爷爷还要她打电话给他不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妇,我建议她慎重点,她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之后在她的调查报告中得知,她打电话给了那个老爷的儿子,接电话的是儿媳,她把老爷爷交代的事情和自己采访的心情及一些劝告的话告诉了她,结果被她骂了一顿。这些调查都写入了报告中,并且激发了她的孝心,她写了不少以前对自己妈妈做得不孝顺的事情和忏悔。这篇文章被评为调查报告的一等奖,并且我把文章复印出来给他爸妈看了,当时她妈妈就哭得泣不成声……

我把这次的优秀调查报告张贴在“优秀的唯一栏”里面,而且在旁边贴上了他们和被调查者的照片,真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次调查彻底改变了沈文凤的行为,改变了她的行为和对世界的看法,也让她赢得了十多分的德育评分。之后她通过各项活动参与,在期末评价终于得到了合格分数,全班都替她欢欣鼓舞,给了她非常热烈的掌声和一人一句激动人心的评价语。这就是德育评价的功能。同时从以上活动中,不少同学害怕与陌生人交流、不知道如何打开话匣等也有所改变。这仅仅是一次活动带给学生的考验、提升、鼓励等,试想抓住某个特殊的契机一定能够改变更多学生的不良习性。

德育评价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信、自立,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强。引导学生在相互的欣赏过程中开阔心胸和视野,多角度、多向思维;帮助学生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学生能够随着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教师来说,能有效发现学生优点,与学生同进步、同学习、互相理解,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步与提升,等等。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了解。基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累分的情况,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能更直接地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潜能,有针对性地补足劣势项目,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专项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

三、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反思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发展,重视学生自己“挣分”的过程。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总会有学生不参与配合,如果只有加分没有减分的体制,那么学生旷课、迟到或者通宵上网,或者酗酒、打牌、斗殴等情况该怎么处理呢?难道要给他加分吗?老师认为学生能够自觉加分,可是他伙同家长或者社会人士来骗老师加分,难道老师要“昧着良心”加分吗?如果专业特殊没有那么多的活动或者项目供学生加分,到期末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拿不到及格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采用基数加分会不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呢?……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德育评价体制改革,两年的改革实践不足以使其完全成熟,不可能非常全面与合理,更别谈科学性了。可上述问题毕竟客观存在,也必然要解决。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凡事质疑、多想多预测、多探讨、全面考虑总比盲目执行、复制要强得多,不过抱残守缺和裹足不前也不行。只有大胆尝试才可能推陈出新。因此,相信旷课、酗酒、打架等现象是少数,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只要有一半学生能够正常上课,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如果良莠各占一半,那么就可以实施分层次德育加分,只要道理讲通了我想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每天都迟到的学生,只要一天没迟到就加分,这样也可以帮助他进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优秀一点点,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关于学生“骗分”的情况,我觉得只要他想加分就已经可以表示他追求上进了。若长期让他骗分,则不仅影响到他自己的发展,而且助长了他的虚荣、虚伪心理;使管理的同学出现有失公平公正的倾向。其实他可以骗一个管理者,相当分散的管理者不可能都被他骗,而且班主任会有所察觉,任课教师也会反映情况,因此庞大的管理体系不足以让一个学生“行骗”顺利冲关。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品德评价 档案袋评价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3]李齐.档案袋评价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J].林区教学,2009.7:6-8.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多元评价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63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教学都是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随着新教学理论的不断提出,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多元评价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 多元评价的可行性

1.1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就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的就是每一个人的智力情况都是具有其独特的形态,每一种智力都具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无法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对人的成功与聪明进行评价。所以,在推行多元智能理论的条件下,提倡运用多种形式、全方面的评价方式。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的相关意见,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智力的强弱,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2 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终生发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元评价的作用,其不再是一种甄别和选拔学生的途径,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充分展现评价的激励功能,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与进步状况,并且利用相对健全的评价体系与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 多元评价的具体特征

2.1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的就是评价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多向,同时增加了评价主体间的互动,突出被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中的一部分,进而构建一个老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利用全面的反馈信息增强被评价对象的能力提高。一直以来,老师就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权威,这样单一、排他的评价模式无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就可以将老师、家长、学生进行统一的结合,让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主体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2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现阶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书本知识的累积,而是需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并且健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学生取得思想品德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过程中建立的价值观与情感观的评价;三是,重视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分析与理解能力的评价;四是,重视评价方式多样化与针对性的评价。

3 多元评价的实施策略

3.1 多元评价的途径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多元评价,老师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展:一是,课堂活动多样化。比如,在讲解“祖国终将实现完全统一”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利用网络等相关手段收集获取一些相关资料与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有关历史线索进行一定的梳理,从1949年败逃台湾一直到宋楚瑜等来大陆访问,让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我们的伟大使命。除此之外,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提问、竞赛、归纳同时进行。针对思想品德知识而言,其本身不仅是一种连贯的知识,还可以是相对分散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提问,并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同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从这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三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归纳以及提炼相关资料信息,进而要求学生编辑小论文,开展组织评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2 多元评价的操作模式

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时候,其多元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两种:长久性评价与即时性评价。其中长久性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课外学习活动的布置,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展开长时间的老师评价、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活动。具体而言,在开展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并且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相关的评价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即时性评价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展开及时、客观的老师评价、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加强对传统评价方式的转变,由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向多元评价方式方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多元评价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评价,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鸿岸.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实现的新途径[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2]黄树祝.浅析思维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第8篇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思想品德教学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培养现代新型人才成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对整个基础教育都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在频繁的考试中消失殆尽,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倡导“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理念使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再只是检查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下面,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元化评价的重要性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高等教育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反映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上的多元化。由于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评价难以度量和把握,所以目前国内学生学习评价还局限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上,对学生学习多元评价这一领域的具体研究有待深入。如“等级制”或“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等,其实质只是在形式上用等级取代百分制,仍未脱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显性轻隐性、重短期轻长久”的旧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虽然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适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因此,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化评价的具体措施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多元评价要求学生从被动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体验,便于正确地认识自己。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激活更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自我u价。就是学生由配角变成主角,主动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从而使评价的过程成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角色,并能自己找准以后的努力方向。自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自评有利于防止单纯的“他评”所容易造成的对立情绪,提高评价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倡导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果和不足,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进行及时了解和反思。

(2)小组评价。在成长的集体中,学生都比较在乎同伴给予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首先,小组成员间互相评价,有利于形成竞争态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在今后会自我完善。第二,学生互评可使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获得自尊上的满足,提高比较鉴别、评判是非的能力。第三,每个学生因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是多样的,通过学生互评,学生会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调整,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3)教师评价。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每一个学生有自身的特点,新型的评价方式更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对学生的个性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认可。首先,教师要注重将评价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争取多给予学生被评价的机会。其次,根据学生的智力开发、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通过每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学生一个平时成绩。

(4)家长参与。利用家长开放日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析,如实填写问卷调查,实事求是地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表现。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评价的主体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因为新的评价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学科知识权重,更加重视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旧理念的冲击,所以尊重家长评价并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使新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教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这样既可让家长了解并重视学生的成绩,又有利于家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

2. 评价形式多元化

考勤、回答问题、课堂作业、成长记录袋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节课设置重点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见表1:

3. 评价原则

(1)评价标准多元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在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由以学生的纵向发展为参考的个人标准,两者相辅相成;(2)还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注重进行互相测评,以帮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3)鼓励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地予以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升华能力;(4)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予以必要的指导帮助,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5)多运用激励性话语,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6)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发展创新,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第9篇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完美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积极参加升旗活动,能尊重国旗、国徽,自觉唱国歌。能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法规,能很好爱护公共设施,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失。我即将结束自己的初中生活,有着几许不舍,但更多的是憧憬,面临我的将是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将继续发扬自己在各方面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向一名优异的中学生不断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在初中三年里,我学到了团结友爱,和谐共处和见义勇为的精神。文科是我的特长,我更懂得了一套能让我通向成功的学习方法。挫折和失败和我常遇着的,可以说,初中生活中我尝过了酸甜苦辣。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的向老师请教,说过也不少。当老师吩咐我要做的工作时,我和积极努力的做好一切。由于基础掌握的不踏实,所以成绩还不够理想。虽抵达成功的彼岸是艰苦的。但我一定要付诸行动,不断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

我是个好动活泼的女孩,尊敬师长,在这三年我和同学的友谊增进了不少,相处的融洽.身为宣传委员,我乐于为班级服务,用我的双手为班级的墙报增添了不少丰富的色彩.我热爱学习,也热爱绘画.在课余时间,我喜爱感受自然的气息.为大自然勾勒出一片色彩.在学习方面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文科是我的强项.在这枯燥而充实的三年中,我获益匪浅,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乐于助人是我的天性,城实守信是我的原则,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是我的座右铭。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专心研究学习上的问题,在课后我认真完成作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是老师的好帮手。平时与同学相处融洽,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小我就沉醉在数学,航摸这杯美酒当中。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繁荣作出贡献。

我是个开朗率直的女孩子。在初中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与人生道理;我还结交了不少朋友,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总是能处理好班干职责和学习任务关系。不仅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不耽误学习。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即使某一科成绩不理想,我都不会气馁,而是更加下苦功去学好它。

为了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一定会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将来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一个比较外向,活泼的女孩子。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因此,在班上的人际关系挺好的,跟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我的好奇心很重。我的特长是唱歌。我拥有梦想与希望,坚强与自信。我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我会想尽任何办法去克服它。虽然,我在班上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还是有上进心的。无论中考如何,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我将问心无愧!

我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女孩子,很内秀,很淳朴。守纪、肯学、求上进、心性坦荡,待人接物温文有礼、落落大方。学习比较稳定,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担任组长的职务,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学习上,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关心班集体,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乐于完成,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我将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各科的成绩。我相信For my future,I will insist again painstakingly!

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学习也还过得去。我喜欢和同学交流,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偶尔也讲讲笑话。我有一个坏习惯,初一初二也常常犯,那就是上课时喜欢和同桌讨论问题,有时老师讲到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我就总是忍不住和同桌讨论这。现在到了初三冲刺阶段,我在努力地把这坏习惯改掉,拼尽全力冲刺中考,不让老师和父母失望。

我是一个乐观、坚强、上进的女生。拥有很强适应力的我很喜欢新的挑战,面对困难我总能很快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也蛮幽默的,常给同学带来欢笑。理科是我的强项,不过我更喜尝试新事情。我对我的理想充满希望,所以我会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中考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我是一个活泼的男孩,我很幽默,所以经常给同学带来欢笑。我善于处理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很乐于助人,所以与他们相处融洽,所以我交到很多朋友。做警察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感觉这个职业很有意义。在初中三年里,我收获到了知识和友谊。今后我把成为一名重点高中的学生作为目标,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我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在初中三年了,我得到了知识与友谊。我喜欢和同学讨论并动手解决问题。我学习勤奋,渴求进步,可是成绩上还是有待提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做事情只会有三分钟热情,所以我要改掉这些毛病,才能做得更好。很快就要中考了,我会力尽我所能,考上我所喜爱的学校。

我是一个活泼的女孩,有一些幽默,喜欢笑,也喜欢给同学们带来欢笑。所以我在班上的人际关系挺好的,跟班上的同学相处的很愉快。在学习上我的成绩并不突出,但是我有上进心,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要一遇到难题,就绝不会逃避它,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我的成绩。我有我的梦想与希望,我的坚强与自信。因此,我原为我的未来而努力!

我是一个活泼的女孩,我很幽默,所以会带给同学欢笑。我喜欢交朋友,因此我和他们相处得较融洽。虽然,我在班上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还是有上进心的。我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各科的成绩。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专心研究学习上的内容。我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每次都能认真完成。在初中三年里,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学习,用我所学的知识来报答国家对我九年的栽培。

第10篇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评估;德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57-02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新视角:主体性道德评估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主我、思维主体),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为评估对象(客我、行为客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各种评价工具、评价技术以及评价活动为载体,实现提高大学生道德主体性为目的的教育与管理过程。[1]这种在考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评估模式与传统的思想考评模式相比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主体性道德评估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接受外在教育因素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教育者传授给他的政治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主构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通过主体性道德评估,学生能参与到道德指标体系的评价中来,并作为道德评价的主体对自己和同学的道德水平状况做出判断和评价。

主体性道德评估能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出更准确、全面和公正的评价。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考评工作中,主要是由学校和老师根据德育大纲和社会要求来设计道德评估指标体系的,而在主体性道德评估中,学生作为指标体系设计参与者之一,其设计出的各项具体性指标更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反映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评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统的道德评价模式中,主要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少数的学生干部来考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对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主体性德育道德评估,让学生作为道德评价的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这是对单纯外部评价的有益补充,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水平状况。主体性道德评估还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他评权利,弥补老师或辅导员单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少数学生干部打人情分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公正可信。

主体性道德评估促进大学生自我反省,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考评仅仅充当着一个“裁判”的角色,根据考评指标对学生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划分。在这种考评模式下老师和学生关心的只是考评的结果,有些学生甚至连指标体系都没完整地看一遍就被一锤定音地划入某一等级,一些被划入中、差等级的学生往往会抱怨评估体制不公正,而不是积极地自我反省。通过主体性德育,学生参照每一条德育指标来认真检查自己的言行,明确哪些是自己的强项,哪些做的不够,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二、主体性道德评估的特点

主体性道德评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道德水平现状,确保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评工作,他们是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这种前提下的道德考评工作不带任何强制色彩。发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潜力。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都不一样,若不对其正确的组织引导,很可能使德育考评工作进入“无政府状态”,教师主导,有效组织思想品德考评工作,推进德育考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主体性道德评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出发点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展开考评工作,把发现学生长处和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作为考评的目的。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德育主体的成长过程。最后,注重把评价结果向学生反馈,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一锤定音地做出结论,给予学生申辩的机会。

主体性道德评估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以往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而发展性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诊断、反馈和调节功能;以往的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过去,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2]主体性道德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是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综合发挥德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学生道德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扬成绩,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其评价的目的不是奖惩,而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道德评估具有功能整和和延伸性。主体性道德评估主张全员参与,使评估结论公正客观并形成教育合力,主体性道德评估还发挥着纽带功能将各种道德实践功能整合。其次,主体性道德评估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其考评工作的内容,由学生外化出来的行为(他评的主要内容),延伸到了考评对象丰富的内心世界(自评的主要内容);同时,主体性道德评估不再局限于对学生此时此地的道德水平做出判断,关注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使德育功能延伸,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

三、主体性德育评价操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明确道德评估的目标,统一全员思想,并使每一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目标找到整合。对学校而言,开展道德评估要为学校管理服务,学校管理服务于学校办学宗旨――立德树人。对老师和辅导员而言,切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组织考评工作,要给自己定好位:在评估过程中是主导而不是主体,应该“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并通过考评工作找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调整与德育目标相背离的地方,促进学生德能的发展。最后,对学生而言,要消除对考评工作的抵触情绪,认识到考评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为了帮助改正毛病;同时,要对自己负责,积极主动自我反省、自我监督。

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时,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性指标体系、个性化指标体系和道德理想指标体系三个部分。其中,基础性指标由学校根据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提出,是对每个大学生起码的道德要求;个性化指标体系则偏重学生参与设计,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突显出学生的个性差异;理想道德指标体系则可根据前两个指标体系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理想指标,理想指标的要求要略高于学生当前道德水平,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能达到。

实现道德评估渠道和途径的多元化。主体性道德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牵涉到学生与自己,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学生自己、学生的老师、家长、同学、朋友以及社区成员都有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发言权,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主体联结起来,形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位一体立体考评方式。

注重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和利用。道德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而是促进发展。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老师和学生本人。学校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老师则要把评估结果作为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学生通过结果正确认识自己,发扬优势,改进不足。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利用,使主体性德育评价的优势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现状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72-02

一、引言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堂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并且还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进行学习的学科,现如今的思想品德教师面对思想品德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今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现状以及采取的措施。

二、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在最新一次的教育改革中重点强调了“改革课程的内容的严谨性、强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是为了教而教的,在表面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而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常以灌输式教学,因而实现不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教学目的过于理想化,表现在情感教学、能力教学以及知识传授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目的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2.教学模式的传统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课堂沉闷,学生思维能力差,教师只注意教学目的的教学,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

3.评价方法单一。多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观念还存在以往为了“考试”而教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育人的主要途径,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衡量学生的好坏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对于学生的素质、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不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观念不够。

4.教材掌握不够。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以后,许多教师都存在对于新的课堂教材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具大的挑战,新课改中教师以前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大多数需要重新编排和总结。所以教师只靠以前的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在好多思想品德老师都身兼几个课目,可以很好掌握数个学科教材的老师很少,大部分老师都不能很好掌握数个教材。

三、针对以上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分析研究

1.活用教材,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和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基准,才可以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第一要提高思想品德教材的利用价值,使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1]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各种插图以及事例。将教材中的思想品德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于,教师要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这一内容好好地利用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举例:在思想品德课“同学?摇朋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书本上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的朋友、同学间的有关问题提问,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生活圈中都有哪些人、多少人,对这些人是不是很满意,相处的怎么样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积极思考问题。教师既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深刻,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突出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得到表现。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都有连接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对探究主题忽略不讲,却不知道这样无形之中就错过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当开展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分析、想象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充分发挥。举例:在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是一家人”,给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的时间,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我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为讨论话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回想,然后进行总结,将自己回想的点滴与自己的总结全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情感上可以得到体验,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亲情观念以及一个良好的学习观念。

3.教学评价的转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与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本身为基础,避免只对学习成绩好的评价,忽略学困生的评价。[3]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关心学生的未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基础,做到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激励教学的效果。

在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必修课,学生知识上的评价重要,学习能力、生活中情感方面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也一样很重要,对于学生应该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采取分层式地评价,对于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改变育人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品德的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文化环境、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都是影响思想品德的主要因素。从社会上讲,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例如,好人好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风尚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要为学习思想品德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将家长的态度转变以及学生兴趣的提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为思想品德课堂创造一个充满道德修养的氛围。

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践中摸索及改进,实现教师整体的转变、教材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转变,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一个预期的状态。

五、总结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要重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化,积极有效地开展主题式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观念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秋华.思品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Z1).

第12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性质上的改革。思想品德课程的名称发生了改变,以前的课程名称叫思想政治课程,现在改成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出课程教育性质的变化,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整个教学体系有重要作用。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的改变。(1)注重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体现。改革前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片面灌输、机械授受,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实际生活的参与。(2)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比较信奉以学科为本,注重精英教育观念,造成了高分低能、偏重于书本知识、心理素质偏弱、做事欠缺自我掌控能力等问题。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后,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鼓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改变。

3.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的改变。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4.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改革。在课程评价的目的上,改变了侧重点,尊重学生的发展,由单项性评价转为相互性评价,从以往上级评价下级发展为相互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意见,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多样化。

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更新。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改革中,摒弃了一些偏难、繁琐、老旧的东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科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和原因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课时有冲突。在改革过程中,课程内容的改进增加了知识容量,虽然在改革后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老旧、偏难的内容,但是新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容量大,如果按照课时来学习,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1)改革后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造成课时紧张,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实施缺乏经验。(2)改革后的课程内容的知识量有所增加,也更加生活化,这也给教学造成了压力。(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对教师的经验提出挑战。

2.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有反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过程性增强,学生参与的比例增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增强了,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不大,学生的成绩也不理想,教师对这一现状也表示怀疑和担忧。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有偏差。

3.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后,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改变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接受了新观念,但是并没有实际行动,还是按照老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内容上,控制教学的知识容量,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在授课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改变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实现教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2.及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加强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光来自学校还来自生活的体验。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学生对日益更新的科技理论和文化有很大的兴趣。在这一背景下,教学内容必须是最真实的,而且是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关的,这样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3.注重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创新。为了适应高速的信息化教育,教师自我充电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本文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进一步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思想建设,对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造性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孔维琴.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研究[J].时代报告,2012,(02).